小学美术教学中常用方法及运用探析

2024-07-04

小学美术教学中常用方法及运用探析(9篇)

1.小学美术教学中常用方法及运用探析 篇一

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探究发现法。

二、实验探索法。

三、小组讨论法。

四、角色扮演法。

五、现状调查法。

六、作品制作法。

七、信息搜集法。

八、模拟创造法。

一、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验探索法:实验探索法是指教师提出命题或创设若干条件,学生围绕着教师的命题进行假设和实验证明;或者利用教师创设的条件,进行开放性实验,从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实验探索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实验探索法的特点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在实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提出命题或创设条件,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怎样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发现什么,都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实验探索法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能力。也就是说,把实验作为探索和发现的方法,学生按照提出的命题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寻找答案。在这里,实验过程就成了培养学生探索能力重要途径。

三、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法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专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所以比较适合在小学中、高年级使用。

四、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就是运用小品、短剧、或实况模拟等形式进行模拟活动的一种方法。在角色扮演中,首先要创设一种情境,由一部分学生担任各种角色并进行表演,另一部分学生观看表演,认真注意与活动目标有关的具体行为。表演结束后,讨论在表演中的体验和表现出的行为。这种活动形式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活动过程艺术化、生活化,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中,获得对过程的体验。

五、现状调查法:现状调查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有关的种种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进行调查,从而明确现状、找出问题、原因及解决方法的一种活动方法。现状调查法的活动目的是通过各种调查活动,使学生从多渠道采集和占有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了解现状、分析合乎把握现状的能力。

六、作品制作法:作品制作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使用工具、设备,通过模仿或重新设计,加工制作作品的活动,进行实践活动的方法。由于制作活动符合儿童喜欢动手,爱玩的天性,具有玩玩做做的特点,特别适合在小学中、低年级科学课中使用。

七、信息搜集法:信息搜集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某个专题的有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比较、分析、综合,从而认识事物的活动方法。通过信息搜集,使学生初步了解信息搜集法的基本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搜集、处理、交流、应用、评价信息的能力。信息搜集法的运用不仅在于让学生通过信息搜集获得新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搜集、整理、分析、交流信息的全过程,学到运用信息搜集开展研究的方法,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八、模拟创造法:模拟创造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象,独立或协作完成某种科技作品的活动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模拟创造,能够通过模拟创造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和积极性,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

2.小学美术教学中常用方法及运用探析 篇二

关键词:小组合作,合作学习方法,作文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 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 共同提高, 有力地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作文教学需要训练, 训练的过程又是由说到写, 由述到做的过程, 本身就蕴涵着许多人与人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因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也强调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可以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通过学生多元互动和互帮互学, 来提高作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给作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在作文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就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相对固定的小组 (一般为4人小组) 为单位, 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作文教学中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环节有读写训练、命题、审题、批改和展示。

一、小组合作进行读写训练, 以共同阅读激发作文兴趣。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 这句话说明了读书与写作的密切关系。要想作文写得好, 脑中就必须储存足够数量的词汇和范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阅读多了, 厚积而薄发, 就能对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 学生虽然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但并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其原因主要有:没有时间和精力;没有合适的书籍可看;怕影响学习;没有兴趣。针对这一现状, 我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读写结合,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阅读效率, 扩大学生阅读面, 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广泛的课外阅读, 能为学生提供无比丰富的源头活水, 让学生们在语言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从而增强语言能力, 提高作文水平。

在合作小组中, 学生个体既是相对独立的读写主体, 又是分工协作的小组成员。这种“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激活思维力, 诱发创造力。

小组合作进读写训练, 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1. 举行好书推介会。

每组自主选择一本好书进行阅读, 定期举行好书推介会。在好书推介会上, 每组向全班推荐本组最近阅读的这本好书。组员以图书简介、朗诵、课本剧表演、对白表演等形式展示这本书, 看哪个组的介绍最能引起全班同学的阅读兴趣。活动中, 学生运用小组合作、互动交流的学习方式, 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既巩固了阅读效果, 又提高了听、说、写的能力, 从而大大激发了他们读书的积极性。

2. 读书小组笔记展评。

教师要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 学生可以摘抄佳词妙句, 也可以摘抄精彩片段;可以写出读后感, 也可以赏析、评点图书内容。例如阅读精美短小的文章时, 我们要求学生一方面摘抄佳词妙句和精彩片段, 为作文积累材料, 另一方面理清文章思路, 概括文章大意, 培养概括能力。阅读名言、警句时, 要求学生摘录、评注乃至熟读成诵, 以陶冶其情操。阅读文学作品时, 要求学生能说出人物性格、品质, 能从某一方面评点人物, 锻炼其分析能力等。总之, 读书笔记形式要多样, 切不可一刀切。每周固定时间进行一次小组交流, 小组之间相互欣赏读书笔记, 讨论读书心得。小组之间要进行评比, 要对读书笔记做得认真的小组给予适当的奖励, 并摘录小组优秀笔记在班级橱窗或班级博客进行展示。

二、小组合作, 给作文拟题。

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 透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新颖独到的题目, 可以使读者耳目一新, 引起阅读的兴趣。“题好一半文”, 也说明了拟好题目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运用“前进的雪球”和“倒退的雪球”给作文拟题。

“前进的雪球”这种方法让小组清单越列越长, 有利于尽可能多的收集想法和信息。[2]先运用“前进的雪球”让学生们拟出尽可能多的题目。具体步骤是:

1. 每个小组成员独立列出几个题目。

2. 两个人对照各自所列, 做出联合清单。重复的保留其一。

3. 两对做出联合清单, 重复的保留其一。

再运用“倒退的雪球”选出大家普遍认可的题目。“倒退的雪球”这种方法让小组清单越列越短。[3]具体步骤是:

1.每个小组成员独立列出题目。

2.两个人对照各自所列, 仅保留协同的或两人认为最好的题目。

3.两对学生重复上述过程。

我们进行过一次新闻稿的写作训练。所写的新闻事件就是我校为纪念“五四”运动举行的“青春颂”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本次比赛将我校合作学习课堂模式运用于课外活动, 每个节目都由一个合作小组的同学共同演绎完成。选手们一边诵读, 一边现场伴奏, 将文学作品与音乐巧妙地结合了起来。作文课上, 我们写这篇新闻稿, 要求必须有正副两个标题。同学们拟定的副标题很相似, 一般都是:我校举行“青春颂”纪念“五四”经典诗文诵读比赛。主标题则各不相同。于是我们进行小组合作, 运用“前进的雪球”和“倒退的雪球”拟主标题。通过交流讨论, 有一个组拟出了一个非常好的主标题《文学与音乐的合作青春与梦想的交流》。

三、小组合作, 进行审题。

审题是写好一篇作文的基础, 但是在个别作文的情况下, 一般学生往往思路比较狭窄, 而合作审题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我们可以运用“写作—组对—交换”[4]的方法, 进行审题。主要步骤是:

1. 每个学生独立审题, 写出审题要点。

2. 学生们组对讨论。

3. 学生交换搭档, 与新搭档交流讨论结果。

2012年南京中考作文题目是《带一本书去旅行》。我在让学生运用“写作—组对—交换”的方法进行审题时, 有的小组想到了带上一本好书去旅行, 在车上就有事可做, 就不无聊了。还有小组把旅行当做人生, 把书当做知识, 带着一本书去旅行就是把理论和实践、温故和创新结合到一起, 正所谓“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还有小组认为, “旅行”, 可以是一次风景名胜之旅, 也可以是一次心灵感悟之旅。这样的小组合作, 全班交流, 让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 对题目内涵有了准确深刻的把握。

四、小组合作, 批改作文。

“在创新教育中除了教师的评价, 还要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互相评价”。[5]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批改作文, 能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互相评价都落到实处, 这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更加主动生动的学习, 使批改作文这一环节充满了相互交流、彼此分享、共同成长的勃勃生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也强调“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 取长补短, 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 共同提高写作水平”。[6]

批改作文时常用的合作学习方法是“轮流写作”。[7]主要步骤是:

1. 所有组员自批。

2. 组员把作文本传给左边的人, 开始互批。

3. 将这个过程持续到每个组员都批改过。

在批改之前教师要把批改的方法教给学生,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让学生明白批什么, 改什么。主要批的是作文里突出的优点或严重的缺点。突出的优点主要有:书写工整, 结构严谨, 描写生动形象, 比喻贴切新奇, 说明准确生动, 议论有理有据等。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发扬这些优点。严重的缺点主要有:语意不畅, 结构不清晰, 自相矛盾, 等等。要引导学生自觉去纠正这些缺点。主要改的是:错别字;语序不当, 结构混乱, 成分残缺, 语意不畅的句子;缺乏条理性的句子;错用的标点符号;错的书写格式。对照批改方法, 学生先批改自己的作文, 直到自己满意为止。然后轮流互批, 写上评语并签好名。同桌之间可以就互改的情况展开讨论, 教师对学生写得贴切的或富有个性的评语, 要及时拿出来示范, 取长补短。有不同意见, 允许争论;教师在学生自改作文的基础上从总体角度评点学生作文, 对出现的新问题及时解决。

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批改作文, 把课堂的舞台留给学生, 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无所事事了。相反, 教师要担负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因为学生在合作批改作文的过程中, 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 教师应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和介入, 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教师要对小组中的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形做到心中有数, 以便判断小组合作是否成功, 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各个小组的每一个成员, 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与其他人成功合作的重要性, 也知道谁需要支持、鼓励和帮助。

五、小组合作, 进行作文成果展示。

一般情况下, 每次习作产生的优秀作文不会很多, 但是, 优秀段落、优秀语句往往不少。我们在班级或校园橱窗一般都展示学生的优秀作文, 却忽视了优秀段落和优秀语句。原因往往是优秀段落或语句篇幅太小, 不适合展示。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 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努力挖掘、肯定学生作文中的闪光之处, 哪怕是一则贴切的选材、一句精彩的话语、一个新奇的比喻。运用小组合作, 在橱窗或班级博客中可以将个人的优秀作文展示变为小组的作文成果展示。小组中最优秀的作文可以全文展示, 而其他成员的优秀段落和优秀语句可以集中到一起, 变成优秀语段集锦进行展示。这样可以使所有学生都有强烈的成就感, 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全班同学还可以在文后“跟帖”, 进行赏析评论。将作文批改延伸到作文展示阶段, 这就同时锻炼了读和写的能力。这种成果展示方法能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写作心理, 他在下次作文中就会有意或无意地去继续尝试以前获得的成功, 日积月累, 成功的表现越来越多, 优秀作文就产生了。这种做法, 大大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写作对他们来说, 再不是一件苦差, 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需要强调的是, 在作文教学中,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应以自主为前提。离开自主谈合作, 那是不实际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需要先有学生的自主学习。如果合作学习前离开了的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那合作学习就不能达到理想的程度。

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常用方法的过程中, 教师应对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技巧予以有针对性的指导。应指导他们根据组内人员的不同特点, 进行合理分工, 明确各人的责任。这样, 才能使每个成员积极参与合作学习, 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3.

[2]MJacobs G, Power M A, Inn L W.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南[M].北京:北京轻工业出版社, 2005:34.

[3]MJacobs G, Power M A, Inn L W.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南[M].北京:北京轻工业出版社, 2005:36.

[4]MJacobs G, Power M A, Inn L W.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南[M].北京:北京轻工业出版社, 2005:55.

[5]田杰.试论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基本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 2000.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31.

3.小学美术教学中常用方法及运用探析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词语教学 问题 改进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时代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随之不断改革发展。语文在小学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学习成绩,所以教师应对其加以重视。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词语熟悉掌握,能够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它教学内容更加顺利进行。本文主要针对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

一、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比较常见的问题

小学语文实施词语教学的主要意义在于使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得到有效提高,并且能够加强小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对句子、课文的掌握以及灵活运用,提高其词汇量。而在实际语文词语教学中却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词语教学的效果受到影响。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教师对词语教学的目的和作用认识不足,教学观念存在误区

当前我国相关教学法律法规只是提出了开展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要求,但是并没有明确小学阶段学生需通过词语教学掌握的词语数量等其他要求。另外,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中对词语重视程度也不够,所涉及的词语缺乏时代性、文学性。受到上述两方面影响,教师往往认为语文教学就是分析、讲解课文,词语教学只是为课文教学做铺垫,甚至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将词语教学当作障碍,认为词语教学就是单纯的找出生字词并进行解释。

(二)欠缺良好的词语教学环境

在语文词语教学中,应该把某一词语教学放置于特定的、合适的语境中,而不是单独将词汇拎出来,在实际教学中,错误的方法是教师将词语拎出来放在课文教学之前讲解,课文讲解过程中就不再进行上下文的联系性解读。这种呆板的课前词语讲解,如果学生理解能力不到位,很难将其在文中的含义自行进行融合与理解。另外,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保持时间不长久,对抽象性知识理解有难度,因此,在词语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运用一些别样的方法,很必要。然而实际教学时,许多教师对词语的解释采用直接释义法,还有让学生自行查字典,使学生陷入枯燥被动的状况,失去了对词语学习的兴趣。

(三)教师在词语教学中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其性格比较活泼好动,专注于一件事情上的精力有限,其保持注意力持续集中的时间不长,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也较弱。因此,在词语教学中运用一些恰当、科学的方法,提升其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许多教师在词语教学时,主要教学方法为直接释义、查字典、将词语的解释反复抄记等。让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枯燥的学习氛圍中,使其丧失对词语学习的兴趣,这样一来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针对语文词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改进方法

(一)教师要善于提升词语的教学理念

想要提升词语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当先转变观念,理解词语教学的意义。课文与词汇教学应结合起来,一边进行词语教学一边进行词语分析。例如在课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中,其中一句“他用同情的目光看着前面白哲的少年。”如果用正常的思维,白哲一词指的是干净、肤白,但在文中这个词语其实是指这个少年饮养不良,生活贫困,所以皮肤呈现出苍白的病态。在字典里这个词的含义与在文中,完全是相反的,如果按照前文所述,教师只在讲解课文之前对词语解释一番,那么在课文学习进程中,学生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就会出现困惑。所以,首先要从上下文入手理解词语,对陌生的词汇也要先在上下文中尝试理解它的含义,然后再用翻查字典等方式对词语进行单个琢磨。

(二)深入到词语的语境中,以加强对语意的理解

小学语文课文都是经过挑选的经典,每一篇文章都蕴含者作者的深切情感,有一些表达思想较为成熟的文章或诗句,小学生很难直接体会,必须由教师先讲述其文章产生的背景与历史环境,学生在阅读前,通过对背景的理解产生一些主观的心理活动,使其心中情感更加活跃,易于理解作者的用意。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若学生事先不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世态炎凉,不理解其被流放的孤独,是很难理解文中“相看两不厌怕勺心理状态的,尤其“厌”这个字的含义。所以教师在讲授这一篇古诗时,一定要先讲述其历史背景,使用引导式体验法,让学生先在情感上理解作者的情绪,然后再对应理解文中的各个词汇。

要想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词语意思,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结合词语的具体情境来进行教学,并且引导学生进入进来;不能单纯的对词语进行讲解,需要学生对上下文进行联系,通过具体的情境,来对词语意思进行品味和把握,对其更好的理解。另外,采用这种方式,还可以将学生的想象力给充分发挥出来,促使学生对词语更好的运用。比如,学习词汇“勇往直前旧寸,教师可以给出一个情境“红军在走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没有食物医乏,风餐露宿,但红军没有退缩,依然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这个大家都熟知的长征示例一经列举,就让学生很快在语境中理解了“勇往直前”一词的含义。然后,教师再让这个词语脱离出语境,专门讲解它的完整含义及用法。又如,在学习“勇往直前”这一词语时,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知道我红军曾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吗?”同学们:“知道。”教师:“很好,红军当年曾翻越雪山、穿越草地,在饥饿难忍之际吃树皮、咀嚼皮带用来充饥,但是他们仍然坚持,不畏艰险,可以说是勇往直前。”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就会对“勇往直前”这个成语产生一种概念,大致领悟其含义。教师可以借此,对勇往直前这个成语做进一步释义。

教师要想借助情境进行词语教学,就需要深入的研究语文知识,对词语的本质含义进行理解和把握,在讲解的时候,才能够更高的创设环境。学生通过思考词语,还可以获得情感上的升华,将语文学习的兴趣给充分激发了出来,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三)教师要善于采用丰富的教学策略提高学习兴趣

首先是引导体验法,这种方法指的是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作者的情感给充分融入进来,那么学生通过阅读,就可以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并且调动起来自身的生活经验,来更好的理解和把握词语意思。比如,在对李白的诗歌《独坐敬亭山》进行讲解时,其中有句诗是相看两不厌,如果单纯的让学生来理解厌的意思,就存在着较大的难度,理解出来的意思也不是其真正的含义;那么在词语教学之前,就需要首先向学生讲解本首诗的故事背景,当初李白被流放,深刻的体会了世态炎凉,将自身的孤独寂寞之情给融入到了本首诗歌之中;通过这样的讲述,学生就可以对词语更好的理解。

其次是多媒体技术演示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如今已经开始将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到小学教学中,那么也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充分调动起来,通过直观形象的影像,也可以降低学生理解起来的难度。

还有就是互换教学法,这种方法指的是互换词语的词义和理解,通过互换教学法的应用,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往学习到的旧知识进行重温,对新知识进行更好的学习,并且还可以对词语应用的方法进行掌握和了解。比如在对《美丽的大兴安岭》进行学习时,有一个飞舞的词语需要解释,那么就可以将互换教学法应用进来,让学生对比飞舞和以前掌握到的飘落;通过对比,学生们就可以了解到,飞舞包括了飘落的意思,但是又有着其他的含义,代表着在落下的过程中,非常的优美,好像跳舞一样,这样就可以促使更好的掌握这个词语。另外,通过本词语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对文章的美感和生动进行感受,提高了词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由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词语含义丰富,小学语文教师要引领小学生们进入词汇的丰富世界,实际上可以用各种方法,由于小孩子的接受能力有限,所以图画、声音、表演、故事等方法均可用来作为辅助工具,帮助其准确理解汉语词汇的含义。而传统教育中教师单靠语言讲解,对小学教育不太适合。

通过对上述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得知,小学语文词语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是在实际语文词语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需要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理念,顺应新课改的具体要求,综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把词语的运用和特定的情境相结合,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参考文献

1.金云.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科普童话,2015,09:36.

2.叶姍姗.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教育导刊,2013,(09):88-89.

3.冯亚娜.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讨[J].新课程(小学),2015,02:147.

4.小学美术教学中常用方法及运用探析 篇四

根据低年级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和儿童的年龄特点,常用的学具有以下几种:1.实物图画、数学、符号、几何图形卡片(或塑料片)。将儿童喜爱的小动物(如小鸟、小兔、小鸡、小鸭、蝴蝶等)、熟悉的花草、水果图案(如红花、黄花、苹果、梨、桃、五角星等)绘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卡片上。(如图(1))

学塑料片有:0—20这20个数的塑料片。(如图(2))

符号塑料片有:运算符号片和关系符号。(如图(3))

2.小棒。

小棒有单根的,有成捆的(示意图(如图4)),用来学习认数和计算。

(附图{图})

(1)(2)(3)(4)

3.计数器或计数表(如下图),用来学习百以内、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附图{图})

4.口算练习卡片。这种卡片可根据各册的口算内容和教学要求进行编制。如第一册的口算练习卡可编制如下:

(1)(2)(3)学完6以内数的加减法:学完10以内数的加减法:学完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2+3=6+4=9+3=

6-2=10-8=17-9=

1+5=3+7=4+8=

5-3=9-4=11-6=

6-4=10-3=7+6=

3+0=5+5=15-7=………………

利用以上卡片上的试题,可让学生定时地进行练习,以提高计算能力。

5.圆形口算练习板

(附图{图})

可根据不同的口算内容制作不同的练习板。用它进行口算练习,不仅能提高学生口算能力,而且能激发学习兴趣。如上图的表内乘法口算练习板。制作时,先将两个圆形剪下来,然后切掉大圆中带有阴影的长方形,把小圆(右边的)放在下面,用大头针或铁丝在“·”处钉住,使两个圆都可转动。这样就可进行口算练习了。

6.钟面和七巧板

自做一个钟面模型(如下图(1)),帮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

(附图{图})

(1)

七巧板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拼板玩具。由7块形状不同的板块组成(其中等腰直角三角形5个,正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如下图(2))。用它可以拼组各种各样的图形。通过拼摆,能加深学生对已学的各种几何图形的特征的认识,同时丰富想象力,培养空间观念,提高学习兴趣。

(附图{图})

(2)

7.钉子板

钉子板又叫几何平板。它是用一块正方形的木板或塑料板制成。正面等分成若干个小正方形(一般是16个、25个、121个),每一个小正方形的每个顶点都钉着一个钉子。可以用皮筋圈在钉子上围成各种图形,如下图。钉子板操作方便,变化快,用途广,便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认识平面图形的特征。

(附图{图})

8.奎逊耐彩条

奎逊耐彩条是一种结构性强、近三十年来国外广泛使用的小学数学学具。它是由比利时的一位叫乔治·奎逊耐的小学校长设计出来的。这套学具由10种彩色木条组成。每根彩条的横截面都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10种彩条的颜色分别是白色、红色、浅绿色、紫色、黄色、深绿色、黑色、蓝色、咖啡、橙色,所对应的长度分别是1厘米、2厘米、……10厘米(如下图)奎逊耐彩条在小学各年级都可使用。学生通过操作,可以理解所学的概念、法则的意义等。

(附图{图})

二、学具的主要使用方法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具的种类较多,不同结构的学具功能有所不同,如何使用好这些学具,使之真正达到既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他的能力的效果呢?下面简述一些学具的主要使用方法。为叙述的方便,按数学内容进行简述。

1.数的认识和计算

在低年级数的概念和计算教学中,可选用的学具有各种几何形状的塑料片、数字、符号卡片、小棒和奎逊耐彩条。还有计数器、计数表、口算练习卡片和口算练习板等。

运用这些学具,可表示数概念和运算意义、法则等。如,学习基数和序数的含义时,可用不同的几何图形塑料片进行操作活动。学生摆出然后教师提问:“一共摆了几个图片?”“从左往右数,第5个图片是什么形?”学生摆完后,对着摆好的图片叙述:“一共摆了5个图片。”(理解数5的基数含义)“从左往右数,第5个图片是正方形(理解数5的序数含义)。通过摆、说这两个环节,理解了一个数所表示的两种不同的含义。

(附图{图})

又如学习数的组成时,可用彩条进行操作,使学生探索出数的组成规律,并能很快地记住某一数的组成。如用彩条摆出7的组成:

(附图{图})

学生通过自己操作,能有序地发现7的组成有以下6种:

6和1,5和2,4

和3,3和4,2和5,1和6。

在教学百以内、万以内数的读写时,把计数表和奎逊耐彩条结合起来使用,效果更好,这便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计数单位、数位等易混的概念,同时掌握读、写数的基本法则。如,用彩条表示数2103。

(附图{图})

又如学习乘法的含义时,用奎逊耐彩条让学生进行如下操作:

个22+2+2

4个33+3+3+3

5个44+4+4+4+4

(附图{图})

3根红色彩条表示2+2+2,4根浅绿色彩条表示3+3+3+3,5根紫色彩条表示4+4+4+4+4。这些操作活动都表示同数连加。学生通过操作,在头脑中便形成了一个个同数连加的模型,这时候,教师引出乘法概念便水到渠成了。

2+2+2是3个2相加,用2×3表示;

3+3+3+3是4个3相加,用3×4表示;

4+4+4+4+4是5个4相加,用4×5表示。

由此概括出乘法的含义: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又如学习有余数除法时,用彩条摆:10里面有几个3?还乘几?

(附图{图})

通过摆彩条,学生直观地看到10里面有3个3,还剩1,列式是:10÷3=3……1。这样,使学生自然地从数学模型过渡到数学计算式,对其中的算理理解得较透切。

2.应用题

在学习应用题的最初阶段,为了使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选用的学具一般是各种几何形体的塑料片(或卡片),小棒和奎逊耐彩条。用卡片、小棒等进行操作的活动在教学参考书上已有介绍,这里着重介绍如何用彩条来进行操作。如第二册教学两数相差关系的应用题:

“学校里养了12只白兔,7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用彩条摆)

(附图{图})

一根橙色条(表示10)和一根红色条(表示2)连起来,表示12只白兔,一根黑色条(表示7)表示7只黑兔。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就是求这两行彩条的长度差。从图上可清楚地看到,上面一行彩条比下面一行长了一截,因此可将上面一行的彩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和下面一行同样长,另一部分是比下面一行长的,只要去掉同样长的一段,剩下的就是比下面长的一段,也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

通过操作,学生从具体数学模型领悟到抽象的数量关系,逐步学会解答相差关系应用的分析方法。

另外,彩条在学习倍数关系的应用题和两步应用题中,都可作为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工具。在此不一一举例了。

3.几何初步知识

在低年级学习几何初步知识时,需准备的学具有各种形状的图形卡片和实物。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实物或卡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实物或模型;还有奎逊耐彩条、钉子板和七巧板等。这里着重谈谈奎逊耐彩条和七巧板的使用。

(1)指导学生在奎逊耐彩条的6个面上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2)用4个白色方块摆成不同的长方体。

(附图{图})

(3)用8个白色方块摆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

(附图{图})

(4)用4根红色彩条(表示2)摆一个正方体,用9根浅绿彩条(表示3)摆一个正方体,用5根黄色条(表示5)摆一个长方体等。

(附图{图})

(5)运用七巧板除可拼成课本上所示的图形外,还可拼成许多有趣的图形。如:

(附图{图})

5.小学美术教学中常用方法及运用探析 篇五

【摘要】:近年,新课标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所谓情感教学,指的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情感教学

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老师,在常人眼中这只是一个教副课的老师,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小角色,不会被学生所关注;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因为不是重点考试科目,也可能不会被学生所重视。但是这并不是老师不负责任的理由和借口。教育从根本上来说,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引领。如何将情感融入课堂,这是我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经常思考的问题,每次备课的时候,都在认真思考,材料的选取都经过一番筛选,教学设计和任务的设置也都经过仔细的琢磨,虽然设计的时候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然而课上过之后却不像想象中的那样满意,直到对信息技术课中情感的融入有了新的认识,才发现原来信息技术课可以这样设计,情感可以这样融入。

一、爱在课堂,心系学生

多年以前我们当过学生,所以我深知,想让学生喜欢一门学科的前提是:当他喜欢上这位老师,那就一定会爱上这门学科。所以在课前我都会充分准备,备好课,做好教学设计,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让课堂变得生动,形象,立体,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有时候自己做一个flash小故事来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让他们在笑声中明白,老师是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的,为他们付出很多,只希望他们能学到更多!

二、爱相随,知相伴

信息技术课上,有时候我也会随机通过一些网上热点新闻事件来引发这些小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事件的一些关注,用爱心与责任心去培养他们真正、善良的品质,充满理想、积极进取的乐观情绪,严肃认真的学习精神,宽容豁达的处世态度,使他们成为有高尚品质与道德的人,对社会有能力、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那天是父亲节,课堂上我精心从网上挑选了一些父亲节的视频,有一段是筷子兄弟拍的微电影《父亲》,最后放结束歌曲时,很多同时都在流眼泪,看完我让他们表达对父亲的印象和想法,有些平常内向、不爱表达的学生,都声泪俱下,让我感受到他们内心对父亲深沉的爱。让我更加明白了信息技术老师肩上的责任和使命,希望我带给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对这些几年后步入高中或是迈向社会的小学生一些人生的启迪和指引!

三、尊重学生,平等交流

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朋友。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更具体地说,是人的心灵。如果老师不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那他对学生的教育就会使他和学生之间筑起一堵墙。李镇西老师在他的论著《爱心与教育》中提出:建立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能让学生具备舒展、愉悦的心灵;教师对学生具有了真诚的信任和尊重,学生会感到人格的尊严,又会对老师产生朋友般的信赖。创造这种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真心付出。而且我面对的都是10岁左右的小学生,有些学生思想还很单纯幼稚,在和他们交流过程中,我不会摆出老师的架子来,而是以一个大姐姐的身份和他们谈,让他们觉得我是亲切地,没有距离的。在尊重彼此的前提下,可以让他们自由民主地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想法,不管想法、观念是否认同,我都给他们畅所欲言的机会,有时候甚至由学习讨论到游戏的问题,我也不会避讳,和他们一起讨论、交流。

四、批评也是一门艺术

批评和表扬是广大教师尤其是老师管理学生的两种基本方法。批评也是一种教育,是帮助学生改正缺点错误、控制不良心理行为的一种必须的有效手段,它从反面肯定了思想德育工作的要求,起着表扬无法替代的作用。大量的教育实践使我们体会到:批评学生很容易,但真正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并非易事,如果批评的方式方法不当,不但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有时甚至适得其反。

五、专业相帮,友情相助

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刚开始是新鲜、刺激和好玩的,时间久了,让学生深入课程中的知识点,让他们学习具体的课程,比如上建立文件夹这一课时,学习文件夹的复制粘贴重命名时,就会令他们觉得枯燥乏味。所以在上课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找出一个他们的数学难题,让他们在网上通过搜索寻找解题思路,让他们明白,信息技术不是乏味的理论,更是能帮助他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的良师益友。同样,信息技术课也是对他们帮助很大的,所以私下里总有我和学生建立朋友般的感情,他们也会和我说一些心中的秘密,学习中的一些困难,和同伴的一些不愉快等。

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老师,我觉得我是幸运的,我热爱自己的岗位和职业,看似不重要的副课,其实只要我们不把自己当成“教书匠”,而是

把自己看成“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育德精神引路人,用我们老师的爱的甘泉,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去滋润每位学生的心灵,开出灿烂的希望之花!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全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6.小学数学常用教学方法 篇六

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六种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

2、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回答法,它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3、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4、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5、课堂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6、动手操作法

动手操作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

如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

(一)科学导入,激发学习热情

情境导入部分的科学合理,是数学教学有效展开的重要方式,需要在教学中营造和谐活跃的情境,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促进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1.利用生活经验促进数学学习。对孩子们来说,生活中的成就是十分有意义,而这些生活经历和课堂学习十分不开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让孩子们能够切实的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数学教学中,情境与生活愈相关,愈容易激发他们生活中的感悟,提高学习效率。

2. 以游戏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意识。学生十分喜欢和积极的一个教学过程就是游戏,因此数学课堂可引进一定的游戏环节,激发他们探究的乐趣,寓教于乐,有效的教学。

3.以故事导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学生十分喜欢故事,所以在教学中适当的通过讲故事来增加趣味,能够促进学生展开创造性的想象并且展开自主积极的学习。

(二)师生共学———尝试自主参与的探究学习过程

关于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有这样一句俗话:告诉的知识,容易忘记;分析出来的知识,可以记住;自主参与的知识,就会真正理解。这表示唯有使学生主动学生、积极参与,才会在不断的交流、探索之中将新的知识进行内化,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1.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索学习。在进行“认识钟表”这部分的教授的时候,要使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中钟表,可以让他们对真实的钟表进行抚摸、观看,让他们在这个环节中发现长短针的不同,并且注意接近的2个数字间的大小是一样的,他们在这个环节中,也达到了本课教学的目的。

2.根据学生层次进行小组合作式自主式探究。分组合作一定要在老师的引导以及耐心辅导中进行,老师要带领他们进行认真的观察,例如,在教授长方形的时候,需要让每一个组展开分组竞赛,能够发现最多的长方形的一组就赢得比赛。

(三)数学知识的应用———巩固数学知识的自主性究

在学习中,学生获得最基础的知识以后,老师还需要把这些知识进一步加深巩固,通过复习记忆的方式,让学生对相关知识不断的巩固,学会在生活中使用。

比如,在“做一做”这个部分,老师需要带领孩子们展开互相检查这种方式来巩固知识,还能够利用课堂评估等等方法展开对知识的巩固。

7.小学语文常用教学方法有哪些 篇七

“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学习最终是学生自己的事,是自主学习。预习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预习是学生迈向“学习”真义的第一步,也是发挥学生学习本能的好时机。

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学习本能,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序列的预习,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也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打下基础。

预习的要求要指向目标、明确可操作,教师要针对每篇课文的特点进行设计。

从内容来看,要做到精、准、浅,预习的要求可以分基础性要求和发展性要求两个层次。基础性要求根据年级不同可包括读课文、标小节、解词语、分段落、写大意、做批注、完成练习册部分内容等等,发展性要求则可包括拓展阅读、质疑问难、教师设计的助学题等等。

从难度来看,以80%无难度和20%难度系数较低(题目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努力能完成)相结合、书面与口头相结合为宜。

从时间来看,六年级学生以30分钟为宜,其它各年级逐次递减。完成预习的时间可视年级和学生的学习状况由课内预习到课内课外相结合到课外预习。预习宜分课时布置。

从方式来看,以方便操作和利于学生的课堂学习为原则,调查显示,学生更喜欢预习在书上或在书中粘贴小纸片。

(二)建设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形式,更是一种学习生活方式。在一个群体中,学习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学生在交流中相互作用,不但有知识的传递、经验教训的传播,还有相互的激励、暗示,从而使学习效率更高。

它在增加学习机会的同时还能增强合作、交往能力,培养领导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让教以学”“学多教少”、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必由之路。

(三)设计话题,深入学习有情有趣。

话题既是学生进行预习时深入文本对话的凭借,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抓手。话题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深入解读教材,设计有质量的话题,是促使学生兴致盎然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重要环节。

(四)加强阅读,语文学习有根有底。

语文教学的规律就是多读多写。用学者的话语就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学习主要是进行符号实践,符号研究服从服务于符号实践。但是读与写的分量并不等同,古人学习语文的实践经验是“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只有下苦功夫多读书,才能轻松作文,也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8.小学美术教学中常用方法及运用探析 篇八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一轮课程改革也要求我们“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所以我们应该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认真钻研教学理论上动些脑筋。有句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六七岁的孩子,刚走进学校开始学习文化知识,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脑袋里想象着小动物们的活动,他们很爱听大人给他们讲一些小动物的故事。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常把书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编成一个个故事或者游戏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去听去想去演去讲,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整节课沉浸在快乐的海洋里,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景,营造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

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编了一段这样的小故事:今天是小松鼠的生日,小牛和小山羊约好,一起到森林里给小松鼠庆祝生日。去森林要坐公共汽车,他们一大早就到车站,买好车票。小牛的座位号是23,小山羊的座位号是25。过了一会儿,小猴司机开着中巴车来了。小猴司机想考一考小牛和小山羊,给他们说,谁的座位号数大谁就先上车。小牛和小山羊都还没有学过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你看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他们想回去问问小狗,可时间又来不及了。小朋友,你们能帮帮小牛和小山羊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小牛和小山羊。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地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情景策略,是把若干新知渗透到奇妙有趣的情节、场景或故事之中,以情景中的问题解决为需求,激发学生在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自信,认识“做中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创新的规则、技巧。生活经验和己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无疑是告诉我们在课堂中要经常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投其所好,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

二、在游戏活动中,轻松自如的学习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刚入学的儿童,天真浪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课堂上,有时要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传统的教学思想把这些特征视为影响学生学习的缺点加以约束,限制学生“动”,强制听课,有的还认为是患了“多动症”。上课不专心听讲,老师批评,家长责备,他们上课时像是被捆住了手脚,束缚了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上一堂课下来又苦又累,从小产生厌学情绪。长此以往,形成大面积的后进层面,日积月累,延误孩子的一生。所以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国内外的实践也证明,科学的采用游戏教学将大有稗益。,我就经常在教学中采用做游戏这一教学手段,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数字5的读写》时,授课前,设计“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5名学生围着4张椅子绕圈,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数得。

又如,教学“数的组成与分解”时,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参加游戏的小朋友头戴数字卡,伴随着“找呀找呀,找到一个好朋友”的旋律,相互找朋友,头饰上的数能组成需要分解的数,就是一对好朋友。(如:2和7组成9;3和6组成9中,“2”和“7”是一组好朋友,“3”和“6”是一组好朋友。)学生们在感性直观、轻松自如的游戏中,感知了抽象的数学的理念,其乐融融,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因地制宜的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因地制宜的采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尤其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这一优点,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把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更有利于教学。低年级很多数学知识都适宜制成多媒体课件。例如,在学习“10的认识”的课堂上,教师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出现画外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教师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教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又如:口算、乘法口诀等口答类题目。具体细节就不一一再谈了。总之,这种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交流,既可营造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表意见,充分发挥认知能动性,又可活跃学生思维,增大思维强度,从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从而对问题的理解更丰富和全面,还可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形成知识技能的互补我们应该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前要考虑各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组内讨论交流,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合作的效果,讨论的情况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例如,在教学小学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时,我大胆地把教材中的两个例题作了变动,把它们设计成学生熟悉的富有生活情趣的情境,使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在教学例题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全班学生分四大组讨论,每组创设一个情境,再让学生根据内容列出连加(或连减)。

表演形式:一人叙述,几人表演。

第一组:有10只小鸟,先飞走了3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有几只?

第二组:草地上有4只小兔,跑来了1只,有跑来了3只,现在一共有多少?

第三组:河边有8只螃蟹,爬走了2只,又爬走了4只,还有几只?

第四组:草地上有7只小鸡,走掉2只,又走掉1只,草地上还有多少只?

小朋友们表演得十分精彩,大家学得非常有劲。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巩固了知识,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五、手脑并用的操作学习

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七八岁的孩子很好动,如果把他们好动的特点迁移到学习上,让他们在学习时常常摸一摸、摆一摆,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知识。我在教学中,常常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棍、圆片、三角形、小动物或摆算式等等。例如,在教学“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摆一摆,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要求摆的△比O多2个,在摆的时候,要想一想先摆几个△,再摆几个△,一共摆几个△,让学生把自己摆得结果,到展示台上展示。老师再在黑板上摆出以下图形: 0 0 0 0 △△△△ △△

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逐步理解数量关系,图和数的配合,可以一眼看出摆出来的6个△,是由与0同样多的4个△和比0多2个合起来的。在学生完成操作之后,要给学生一个反思的时间,让他们对照自己所摆的结果想一想,我是先摆什么,再摆什么,得出什么样的结果,让实际操作的全过程在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在摆一摆和想一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摆的过程。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差,所以在学生讲述时,一般先让学生照自己所摆的学具,或是与同桌讲讲“悄悄话”,做到人人都有机会讲,从而得到锻炼。然后,再让好生带着差生讲,既突出个别,又顾及全班,从而使学生心明口明,思路顺畅。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讲一讲,再引导学生观察验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期中的数量关系。这样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地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培养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六、有意无意的学习数学

学习数学不只是为了解题而解题,我们所学的知识更多的是为了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实际问题,使学生有用数学的意识。

例如:在学习口诀的过程中,教师不单单要让学生练习口诀和口算,还要让学生能用口诀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像:每个人用2根筷子,5个人用几根?7个人用几根?9个人呢?又像:一包方便面有5袋,3包方便面有几袋?等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达到练习口诀的目的。例如在学习了《认识图形》以后,我为学生安排的家庭作业就是要求他们应用学过的这些图形画一幅美丽的图画。这样的家庭作业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积极性也很高。经过他们的描绘一幅幅充满创意的图画出现在我眼前,让人感叹孩子们的思维是如此的活跃。这样的家庭作业不仅在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中巩固了知识,还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9.小学美术教学中常用方法及运用探析 篇九

● 曹恒来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是指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手段、办法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具体地说,是指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复现、再现教材内容,学生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感知、记忆、理解教材内容,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要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必须了解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演练法

信息技术课程以操作为主,动作技能的学习仅靠教师讲述是无法学会的,必须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自己反复不断地练习才能形成。演练法就是通过教师示范动作或操作,学生模仿和反复不断地练习,使操作达到正确或熟练的常用教学方法。

1.本过程

演练法的基本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呈现任务 示范讲解 操作练习总结提高

教师首先呈现学习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练习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对一些基本操作进行精当的示范和讲解,然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模仿练习。大量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反复操练。同时,教师通过网络监控或巡视,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必要的点拔提示。

2.例

修饰图表

师:图表的位置和大小调整好了,但我们对图表的格式还是不满意,如图表中文字的字体字号、背景的颜色、网格线等都还没有达到我们的要求。如何修饰图表,使图表更加美观、整洁呢?下面老师以‚金牌柱形图‛为例给大家做一下示范。

教师示范:设置图表中的字体、字号;设置绘图区格式。(具体步骤略)

师:从我们的操作过程可以看出,选定的对象不同,‚格式‛菜单的图表项命令也不同。学生练习:尝试设置‚金牌柱形图‛和‚金牌饼图‛的字体字号和绘图区格式。

师:Office中的每个功能都有多种操作方法,老师演示的是菜单法,同学们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操作习惯使用相应的方法。在练习中遇到困难时,可以打开自己文件夹下的助学课件,也可以使用Excel本身提供的‚帮助‛。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可能会出现只能更改单个图表项(如标题、图例格式)的情况。这是由于学生在选定图表时,单击某个图表项造成的。正确的方法是:单击图表边框和绘图区之间的空白区。

教师示范:如何设置图表选项。

学生练习:继续完善‚金牌条形统计图‛和‚金牌饼图‛。

师:请大家继续修改这两个图表,直至你对为止,如位置、大小、图表中文本的字体字号、背景颜色、坐标轴的设置等等。完善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

在你调整图表区的大小,会发现图表中文字的大小总是不停地在变化,为什么?如希望文字在大小保持不变,如何解决?

3.演练的基本策略

①动作特点、学生特点,选择或制作合适的多媒体课件呈现动作,通过重放、慢放、定格等控制手段,让学生对动作有细致的观察机会,教师亦可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动作。

②注意把示范和讲解、整体示范和分解示范结合起来进行。教师示范的速度不宜过快,一次示范的内容也不宜太多。一般来说,教师连续讲解、示范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要力戒“两段式”(教师讲一半,学生练一半)的教学形式,虽然教学秩序很好,但是实际效果不佳。

③练习方式多样化。可采取问答的与实际操作的、个人的和集体的、模仿的和创造的等多种方式进行练习,增加练习的兴趣,提高练习的效果。复杂的技能可以先分解为简单的局部的成分,分别掌握简单的局部动作后,再过渡到复杂的、完整的活动。

④教师示范后,学生很难完全记得相应的操作步骤,可以使用一些软件(如Multimedia Builder)制作一些助学课件,它总是浮动在工作窗口的上面,给学生操作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二、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讲授法一直是我国中学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之一,可用以传授新知识,也可用于巩固旧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表现为讲述、讲解、讲演等不同的形式:

讲述法:指教师充分运用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某些事物现象,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和概念,并从情绪上得到感染。例如,关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等,一般用讲述法。

讲解法:指教师对某些较复杂的问题、概念、定理和原则等,进行系统而严密的解释和论证。当演示和讲述不足以说明事物内部结构或联系的时候,就需要进行讲解。如信息的基本特征,程序设计中算法,多媒体技术中声音、图形、图像的采样等知识的教学,常应用讲解法。

讲演法:是教师对一个完整的课题进行有理有据、首尾连贯的论说,通过分析、论证来作出科学结论的一种方法。如学校开设的网络安全、网络文化和网络道德等方面的专题讲座。

1.基本过程

讲授法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础上逐步演化而形成的,它的基本操作程序是: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巩固新课 布置作业

①组织教学。这一环节主要工作包括安定学生的学习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醒学生准备好学习用具等。

②导入新课。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精要复习旧知,引入新的教学内容。

③讲授新课。这是该方法的中心环节,以教师系统讲授为主。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精讲少讲。

④巩固新课。这是帮助学生理解当堂所学内容,及时消化和巩固。可采用提问、复述、归纳、练习等方法进行,要尽量重点突出,防止简单地重复学过的东西。

⑤布置作业。这是对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安排,使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培养他们的独立作业能力。2.案例

信息及其特征

第四环节 讨论信息特征

师:我们已经处在信息时代,每个人要对信息的认知、表达有充分的认识,能够正确地辨别、分析、描述信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了解一些信息的特征。为什么呢?让我们先来通过讨论和提问,一起感受!(1)载体依附性

师:大家看过武侠小说吧? 众生:看过!师:好,请听题:武侠小说里经常在争一种神秘的书,里面记载着练功方法这样宝贵的信息。但是有个叫令狐冲的学到的各派剑法却不在书上,谁知道哪里记载着这些信息? 生1:‚思过崖‛山洞的墙上。

师:不错!令狐冲发现时,这些信息在墙上已经存在了几十年,幸好没有发生火山喷发或是大地震,否则‚墙‛这个信息的载体碎了,这些剑法信息也就没有了。

师:下一题——有的同学喜欢用座右铭来激励自己奋发学习、学有所成。你们的座右铭通常写在哪些地方? 生2:写在日记本里。生3:写在铅笔盒上。

生4:存在文曲星上,打开就能看到。生5:老师我有手机,我放在开机画面上。生6:刻在课桌上。

师:刻在课桌上是不对的,要爱护公物!鲁迅当年刻在课桌上也是不对的,不过已经过去这么多年,我们就不要追究了。但是,现在你如果随处乱写乱画,为你的座右铭这条信息乱找载体,我们就追究你的责任了。

总之,信息具有载体依附性(板书),信息需要依附在一定的载体上存在,并且同一信息可以有不同的载体,……

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教师的言语——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尽管由于课程本身具有的强调“操作”的特点,出现了演练法、教练法、任务驱动法等各种教学方法,但这些方法都不能不和讲授法相结合。在这个案例中,授课教师通过运用生动机智的语言、贴近学

生生活经验的令狐冲、魔法书的故事、在课桌上刻写座右铭等行为,生动形象的诠释了信息的特征。3.讲授的策略

①讲授内容应正确,富有科学性和思想性。避免出现知识性或观点性的错误。

②讲授要突出重点和难点。既不能一堂课从头到尾一讲到底,也不是所有的内容面面俱到,而是要抓住关键,主次分明地进行论述,做到详略适宜,切忌杂乱松散、平铺直叙。

③讲授的内容要同学生已有认识结构相衔接,有较强的组织性和逻辑性。如果学生认知结构中缺乏适当的上位概念用来同化新知,则可以设计一个概念包容水平高于新材料的“先行组织者”;如果学生难以接受概括水平更高的上位概念,则可以设计具体的模型,寻找与所学新材料极为相似的事物,让学生类推;如果学生原有知识不清晰、不巩固,新旧知识关系不清时,则可以设计指出新旧知识异同点的“组织者”,架起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

④要教给学生听讲的方法。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预习有关教学内容,对自己感到困难的部分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在课堂上听讲,就能抓住要点,理清层次。在指导学生听讲时,做到边看边听,边思边听,边记边听,多种感觉器官并用,再加上大脑的积极工作,会大大增强学生的听讲效果。⑤讲授时应讲究语言的艺术。语音准确,语词恰当,语流连贯,语速适中。注意动作、表情和语言的配合。应使用普通话词汇,避免使用方言词汇,适时、恰当的使用专业词汇。

三、类比法

类比方法是一种常用的逻辑推理方法。当人们发现某一不熟悉的事物和另一熟悉的事物之间具有某些类似之处时,借助于类似的方法,从熟悉事物的属性中推论出不熟悉事物具有相同属性的方法,称为类比法。科学史上很多重大发现、发明,往往发端于类比,例如,安培通过环形电流的磁场的类比,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揭示了磁现象的电本质。

类比也是人类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根据认知心理学原理,在学习一个新知识,尤其是比较抽象的知识时,最好能找到一种联系,让新旧知识之间互相沟通。类比就是建立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一座桥梁,它能促进由旧知识向学习新知识的迁移。

1.基本过程

类比法要求教师首先给学生引导出所要研究对象的类比物(依据某类相似性),进而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并组织学生运用类比进行探索活动,引导他们寻找相似的现象、属性和性质,查明结构的相似性,进而进入类比推理。例如,用邮政系统来类比Internet,能使学生轻松掌握协议的概念和OSI模型的分层思想:

①提供已知的类比结构。邮政系统借助分层系统保证了邮政业务的顺利进行,主要涉及三个子系统:用户子系统、邮局子系统和运输子系统,各层子系统之间(用户与用户间、邮局与邮局间、运输部门之间)和上下层之间(如用户和邮局之间)都要进行很好的约定,才能保证信件会被准确的送到收信人手中。这个分层既是技术(种类)的分层,也是人员分工的分层。

②发现未知的知识结构。同样,计算机网络也采用层次性的结构,这实际上是社会分工与分层状态的延伸。

③应用新的知识结构,进行思维同化。为了有效地传递网络中的信息,计算机网络的每一个功能层中通信双方都要共同遵守相应的约定,这种约定就称为协议。各功能层之间,上一层对下一层提出服务要求,下一层完成上一层提出的要求(如同邮政系统分层模型中,邮局子系统完成用户子系统提出的要求,同时对运输子系统提出要求)。基于这样的思想,网络世界产生了一种通用的概念模型——开放系统互联协议(OSI)分层模型。

2.案例

数据交换技术

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1、问题提出

问题:假设有一火箭需通过铁路从制造厂运到发射场,现有三种方案:专列专线、专列非专线、非专列非专线,现要求大家一起讨论这三种方案的优劣。

前提条件:假设使用每一线路所需费用均相等。

2、问题分析

甲线:专门使用一列火车来运输火箭,并使用专线,其他车次不得占用。

乙线:专门使用一列火车来运输火箭,但不使用专线,该火车按照正常的火车时刻表,服从铁路部门的调度。如:现按照正常的车次进入第一个站点停靠,听候调度,有合适的火车头和线路才能继续往下一站点,如此循环,直至将火箭运到目的地。

与甲线相比,使用乙线的优点、缺点有哪些?大家一起来分析。

丙线:不使用专门的火车来运输,而是将火箭进行拆分,拆分之后火箭与普通货物一样进行运输。可见这是在乙线运输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由于火箭拆分之后可看成与普通货物同等对待,对火车头的依赖较小,可挂靠在任一火车头上。一来可以有效地提高运输速度,二来可以提高铁路的利用率,与其他货物均担费用,降低了运输火箭的费用。由此可见,相对于乙线,丙线的方式更加灵活。但相比之下它也有个缺点:运输前后需要对火箭进行拆分和组装。

下面我们通过表格来比较这三种运输方式的优劣。(表格略)

(小结:在这三种方案中是通过提高线路的利用率来有效地降低费用的。)

在现实生活中要运输货物,同样,在网络中要传输大量的数据。网络中的数据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传输的呢?实际上,他们的工作原理和我们刚才讨论的三种运输方案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二、三种数据交换技术

1、电路交换技术

(1)工作原理:略。(引导学生让其与甲线的运输方式进行类比。)(2)举例:打电话。

2、报文交换技术

(1)工作原理:略。(引导学生让其与乙线的运输方式进行类比,说明报文交换技术采用‚存储-转发‛机制。)

(2)报文与电路进行对比。(3)举例:电报系统。

3、分组交换技术

(1)工作原理:略。(引导学生让其与丙线的运输方式进行类比。)(2)与报文交换技术进行对比(3)举例:IP电话

……

3.类比教学法的基本策略

①要考虑可比性。即所选的比方与要比的事物必须具有某种同一性和相似性,否则不仅起不到过渡启发的作用,反而会模糊学生思想。

②要考虑可接受性。所选的比方必须是学生熟悉、易懂的,最好是学生喜闻乐见、司空见惯的,否则所用的比方不仅多此一举,反而使学生越听越糊涂。

③比方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只能起过渡作用。因此运用时,不应再在比喻本身上作过多的绘声绘色的具体描述与渲染,以免渲宾夺主。

四、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问题探索来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就是从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最终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1.基本过程

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教学过程中,可以按照以下顺序展开:

①创设情境、提出任务:教师分析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基础与兴趣,提出一个恰当的能够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共同讨论任务分析 自主探索协作学习交流与 评价

应用该阶段所学技能与知识的任务,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积极性,从而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

②共同讨论、分析任务: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帮助,学生对该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和分解。

③自主探索、协作学习:该阶段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阶段,由学生个人独立或者分组协作去完成任务。教师尽量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应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或资源。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④交流与评价: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发现倾向性问题与任务完成之后,要组织交流,相互介绍中间的成果或者最后的作品。通过相互评价,提升学生对于信息作品的评价能力,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有特色的信息作品,另一方面是总结完成任务的过程与方法,讨论新技能的作用,促使

学生进行反思,把所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内化。4.案例

师生相聚“网上邻居”

提出任务: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由我——陈老师来为大家上这节信息技术课。这节课的内容非常简单,我给它取的名字叫‚师生相聚‘网上邻居’‛,就是让同学们通过网上邻居来认识陈老师,并让陈老师通过网上邻居来了解各位同学,同学们相互之间也可以进一步增进了解。

要了解认识老师有很多方法,可以是老师在上课时进行自我介绍,可以是老师将本人的图片文字资料印在讲义上发给同学们,同学们也可以通过询问班主任或其他老师来侧面了解。我们这节课用到的方法与上面所提到的都不同,同学们可以通过‚网上邻居‛来获取老师的相关资料,也可以通过‚网上邻居‛来传送自己制作的个人介绍。

其实,这就是本堂课的两大任务:任务一是通过‚网上邻居‛找到教师的自我介绍文件并打开观看;任务二是利用自己熟悉的软件制作自我介绍,以自己的姓名作为文件名,将文件存放到教师机‚学生交流‛文件夹中。

自我介绍文件的框架:(略)

对于基础稍差的学生,自我介绍的内容可以少一些,将重点放在掌握汉字输入方法上。对于已掌握汉字输入的学生,不受上面框架的影响,可将重点放在自我介绍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内容可写得风趣一些,形式可以活泼一些,做成图文并茂、个性化的自我介绍。在完成任务后观看教师机上‚学生交流‛文件夹中其他学生的自我介绍,选出觉得比较好的一份作品,并说出选择理由。

分析任务:

任务一:先打开‚网上邻居‛,找到教师机,找到教师自我介绍文件,打开并观看。任务二:利用熟悉的软件(写字板、Word、PowerPoint或Flash等)制作自我介绍,并用自己的姓名作为文件名,先保存在自己的机器上,再把文件提交到教师机的‚学生交流‛文件夹中。

完成任务:

学生各自完成任务,如遇到问题可以与同伴交流、询问教师或听课者。教师进行巡视,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辅导,注意发现两头的典型事例,为下面的交流评价做准备。

在学案中给学生提供如下帮助:

帮助一:双击‚网上邻居‛,打开教师机,找到‚教师介绍‛文件夹,找到‚陈老师的自我介绍‛文件,单击选定,然后选择‚复制‛命令,再定位到自己机器的桌面上,选择‚粘贴‛命令。双击打开,观看介绍,注意记住一些内容,为后面的记录做准备。

帮助二:自我介绍做完后,用自己的名字作为文件名,保存在自己机器的桌面上,然后用复制和粘贴的方法把该文件存放到教师机中的‚学生交流‛文件夹下。

学习记录:(略)师生评价:

针对学生制作的作品,可以让作者谈谈创作想法,让同学进行互评,教师点评。

归纳总结:

本课的学习任务是通过‚网上邻居‛找到教师提供的自我介绍,认识自己的老师;利用熟悉的软件制作自我介绍,存放在指定的地方。

3.任务驱动教学的基本策略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关键在于“任务”的设计和编排,所谓“恰当”包括以下几点: ①任务应当是学生感兴趣的,使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的情境中完成有意义的任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制作学生的自我介绍。

②任务应当与学习的信息技术技能与知识结合,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学习新的技能与方法,从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案例中将“网上邻居”的使用方法较好的嵌入到了任务之中。

③注意任务的分解和任务链的建构,使各个任务体现的知识点形成一定的系统性,前后内容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可以设计每章完成一个大任务,同一章内再将大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小任务,每一节又由一个或几个小任务组成,大任务是若干个小任务的有机结合。

④任务设计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适当的比例分别设计出适合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用探究式学习方法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协作完成,旨在通过学习群体的智慧,完善和深化学习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⑤让尽可能多的同学交流与展示自己的作品,对学生作品的点评以鼓励为主,以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心,保持学习信息技术的持久兴趣,也应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曹恒来

上一篇:爱阅读主题的演讲比赛稿下一篇:水吧转正申请书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