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质健康标

2024-08-06

大学生体质健康标(12篇)

1.大学生体质健康标 篇一

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

为规范我校体质监测工作,保证学校获取客观准确的学生体质健康资料,推动全体学生健身活动的开展,促进我校教育教学的发展,特制定本规定:

1、建立科学的学校作息制度,保障学生足够的休息时间。确保小学生每天睡眠不少于10小时。学校制订的作息时间表,应向学生及家长、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的监督。

2、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的任务是:对监测对象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库;统计与分析监测数据;公布监测结果,为相关教育教学工作决策和研究提供服务。

3、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应坚持科学、统一、系统的原则,做到组织严密、取样客观、操作规范、结果准确。

4、各班班主任负责全班体质健康监测及汇总工作,学校校委会共同建立本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

5、每学期开展一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

6、体质健康测试必须严格执行工作程序,遵守操作规定,使用国家指定的测试器材和数据汇总方式,实行技术监督和医务保障制度。

7、对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实行统一公布制度。监测结果应遵照《统计法》对统计资料公布和管理的有关规定,经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后公布。未公布前,任何个人不得公布和公开使用。

8、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资料属保密资料。学校各科室应当采取必要的保密及安全措施,对有关工作人员进行保密教育,做好监测数据和资料的保管、保密工作。未经同意,不得向任何个人提供监测数据和资料。

9、学校学生可以通过监测结果公告和监测报告等获取有关信息。

2.大学生体质健康标 篇二

本研究界定了体质与健康的相关概念,提出健康体质与运动体质,以及拥有良好的健康体质除了可以胜任日常活动及工作的负荷外,还可以促进身体健康、预防心血管疾病和慢性疾病等意义和作用。并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相关的生理健康指标和心理健康指标与体育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特点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研究依据及意义。

作者从环境、医疗卫生服务因素、生活方式、生物学基础等多角度分析了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以及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根据对健康概念的分析,提出健康是由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4个层面组成的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作者探讨了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比较了20世纪以来国内外关于学生体质状况的研究现状,如我国、日本、法国、加拿大、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国家在体质学研究和实践方面的主要进展。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的研究,使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更加具体、明确,为高校针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突出问题的特征进行有效干预模式的培育和发展,有针对性地发展基于高效能、高质量的大学生体质健康干预模式奠定了基础。通过比较,提出了影响我国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如自身健身意识淡薄、不良生活方式、学校体育教育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等。

大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是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教育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合理地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评价,对于促进学校体育和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学生自身来讲,通过具有代表性、有效性、科学性的指标,对其体质健康进行综合评价,使评价结果能够合理准确地反映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根据反馈与健康紧密相关的信息,可以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帮助学生不断地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同时,通过长期的监测与评价,能够预测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趋势,以便开发适宜的运动处方,促进大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的最终目标。

作者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统计与评价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对河北省5所高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进行统计和评价。测试项目为身高、体重、肺活量、立定跳远、800m(女)/1000m(男)等。研究结果显示,近三年河北省高校学生体质状况各项指标均呈现下滑趋势,形势不容乐观。

对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必要手段,体质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还可以促进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但是据目前学校体育的现状来看,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并没有得到根本的重视,体质健康教育多数流于形式,实效性很差。另外,包括社会、家庭及大学生自身等对体质健康教育也不够重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仍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全面发展学生素质为目的,提升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加强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方式和社会环境的改变,生活方式随之发生变化,由此健康危险因素也随之增多,大学生中亚健康的发生率呈现上升态势。如何促进健康,管理好自己的健康等这些问题严峻地摆在了高校的面前。高校实施大学生健康管理,从生命关怀角度,真正做到关心、关怀、关爱大学生的健康,提高并促进大学生全面而健康的生活状态和生命状态。健康管理对于人与社会的健康促进和健康维护必然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者通过实证方法对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干预模式的设计与应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干预、生活方式干预、膳食营养干预、心理健康干预等干预策略与常规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证明,实施体育教学干预策略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体育教学干预策略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大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肺活量、速度、弹跳力、耐力素质、腹肌力量与柔韧性有较大的提高。

本研究成果旨在推动高校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我国高校的体质健康教育体系、体质健康管理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为体质健康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至于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涉及的因素很多,包括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元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不是理论层面的问题,也不是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能够解决的,需要改变人的认识,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综合各方面的合力才能够实现。

3.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初探 篇三

关键词:学生体质;体质健康;素质教育;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070-02

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等部门联合对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每次的调查结果都显示学生的部分体能指标继续呈下降趋势,数据公布之时,社会上一片哗然,惊诧和指责声不绝于耳,也曾引起教育等各部门的重视。所有真正关心学生体质健康的有识之士,应该坐下来冷静的思考、研究,各自应该承担哪些责任,找出症结所在,应采取什么对策,来切实解决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这样才是务实的和必要的。

一、对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导致我国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是复杂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在思想观念上,我们还没有把学生健康问题放在第一位,这与现行教育的功利主义有关。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尊重学生的成长需求、尊重学生的身体与人格,从而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尊重。而功利主义的教育是“见物不见人”的教育,这种漠视学生生命存在的教育,早在一百年以前就有学者批判过。因此,教育要打破知性对人的钳制,把教育过程变为对文化的摄取和人生的体验过程,通过文化理解,进而陶冶自己的人格和灵魂,唤醒人的精神和生命活力。现行的教育在不少方面还在重复这样的错误,功利主义教育的一大特征就是以牺牲学生长期的健康为代价换取所谓的“高分”和升学率。为了提高升学率可以剥夺学生休息的时间,体育锻炼的时间。经济建设中的功利主义是无视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用高环境污染、高能耗的代价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这样的GDP只能是“黑色GDP”。同样,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与权利的升学率也是“黑色升学率”。

其二,由于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急功近利的倾向。不少地方政府在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工作时,还是以升学率作为唯一的指标,把升学率指标层层下压,致使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不堪重负。不少地方初三、高三年级学生为了准备升学考试,陷入夜以继日的题海战,基本没有休息日,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些年“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口号没有少叫,然而学生负担越减越重,这与不少地方政府的“教育政绩工程”不无关系。

其三,由于升学压力层层下压,学生体质健康和学校体育工作遭遇冷落,学生缺少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空间。体育课的课时大量用于补课,学生睡眠时间明显不足。1994年国家教委发布的《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明确指出,“保证初中生9小时以上的睡眠,高中生8小时的睡眠”。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2005年国内五城市未成年人发展联合调查中学阶段青少年发展状况报告》显示,从初一到高二,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从8.1小时下降到7.1小时,均未达到国家规定的健康标准。

学校体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是,“达标竞技”倾向明显,而面向全体学生的强身健体功能弱化。体育专家毛振明指出:中国体育教学的“达标考核”模式借鉴的是前苏联的“卫国体育健身制度”,当时中国教育界是为了丰富体育活动而选择了达标这一考核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如今的体育活动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可以选择的面十分宽广,学校体育教学的达标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学生们的需要了。毛振明还说:“有些学校放弃了篮球、体操和武术,专门为了通过达标而设置体育课,这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误区,也严重挫伤了孩子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我听到的反映是,孩子们喜欢运动,但是不喜欢体育课。”

其四,家庭教育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孩子培养方向的偏离,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为了所谓“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孩子培养不顾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拔苗助长”,热衷于早期“智力开发”,参加各种辅导班、提高班,剥夺了孩子玩耍的权利、锻炼身体的权利。江西九江地区的一份调查报告发现:81%的家长没有主动为子女购置过锻炼身体的体育活动用品;家长对子女学习都有明确具体要求,而对孩子提出体育锻炼的要求仅占7%。二是部分家长对孩子过分保护和溺爱,家长小心翼翼地养育孩子,生怕孩子受到意外伤害。由于害怕学生受伤,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学校也不得不取消一些对抗性强和容易受伤的体育教学项目,例如,“跳山羊”几乎已经在所有中学的体育课上销声匿迹。有位校長说,以前出了事故,家长还比较通情达理;现在如果孩子受了伤,家长就可能“讹”上学校。别说体育课,你去看看现在还有多少学校敢组织学生外出郊游?当然,肥胖学生的增多,除了运动时间少外,高脂肪、高蛋白食品的过度摄入也是重要原因。

二、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的若干对策

1、贯彻落实体育法律法规,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时间

(1)转变国民的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学生体质下降并不是偶然现象,其原因源自于家长、学校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如果要解决全面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首先要改变社会传统上对体育认识的偏差和误区,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要切实唤醒学校领导、学生家长真正认识和理解体育运动的意义和价值,形成体育锻炼有益于学习,健康体魄才是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障的体育价值观,为保证新课程落到实处创设良好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

(2)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

在现行高考制度指挥棒的指引下,国家的体育法律法规在学校大多是提在口上、挂在墙上,流于形式。据调查显示,“66%的学生表示每天锻炼不足一小时,接近44%的小学生睡眠达不到规定标准;有34%的小学生和19.64%的中学生表示课业负担重。其中每天作业量超过3小时的中学生人数占到了12.48%。”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杨贵仁在分析造成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时表示,课业负担过重、学习时间过长成为主要因素,因此,各级学校,不得挤占体育课时和压缩体育锻炼时间,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

(3)建立和完善学校体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和约束机制

教育部要求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但在部分学校的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仍然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因此,教育督导机构要定期开展以保证开足开齐体育课时、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和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重点的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导,督导结论作为评价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下降的学校,不能评为示范学校和先进单位,其负责人年终考核不得评为优秀。

2、加强中小学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

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和器材的匮乏,是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要原因,根据课程资源的调查,认为能满足教育、训练需要的仅占6.7%,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场地器材不足的因素(41.7%)排在第二位,尤其是实施新课程以来,部分体育器材(如体操类)使用率不高,学生选项集中在篮球、足球、健美操、乒乓球等,尤显得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匮乏,如遇雨雪天气学生根本无法锻炼,只能呆在教室,更不要说经济条件较差地区的学校,更有甚者,一些学校把运动场租借给外单位或改建商品楼以谋取私利,牺牲了广大学生锻炼身体的场所,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体质健康。因此,建议政府加大中小学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切实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学校建设规划,添置、改善体育场地、器材,保证参加学生体育活动的物质环境,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3、提高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

(1)不断加强学习和锻炼,提高自身素质

新课实施程以来,学校开设了多个选修项目以尽量满足学生的选项要求,学校体育教师的数量可能不够,这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一专多能的教师,不仅要能教自己的专项,可能还要教自己不太擅长的项目,动作完美的示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学高”才能“为师”,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和锻炼,提高自身运动能力和人格魅力,用教师的感染力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2)立足本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由于考试制度的原因,体育教师在学校可能不被重视,评先、评优或课时系数等待遇方面也存在不公,但是我们体育教师仍然要端正教学态度,要对得起“教师”这个称呼,对得起学生,“身正”才能“为范”,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认认真真上好每一堂课,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把学生吸引到体育课堂之中,使学生每次体育课都能够动动“筋骨”、出点汗,提高体质和健康水平,“一个哨子两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无为状况是对我们体育教师的侮辱。

4、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1)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和爱好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悦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初始动机,据调查,我国16岁以上居民中有66.74%的人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其中相当多的人是因为对体育缺乏兴趣,占各种不参加体育活动原因的第3位。这些情况说明学生能否通过体育课的学习形成运动的爱好和锻炼习惯,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更重要的是从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入手,使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形成运动的积极情感,体验成功的乐趣,这样才能真正养成自觉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2)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9年或12年的学校体育只能暂时提高学生体质健康,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据调查,有60.4%的学生认为造成自己體质下降的原因是从小没有养成锻炼习惯。记得有一句话:“把教师教给你的知识忘掉后,剩下的东西就叫素质”。我们也可以说,把体育教师教给你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全部忘掉后,剩下的东西是体育意识、能力,这是比知识、技能更为重要的内在东西,因此我们的体育教学不仅要增强学生的体质,掌握体育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

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近年来的持续下降,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体质的下降不是一种偶然,是由客观存在的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是我们相信:当学生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当学校体育的经费投入、场地器材得到解决;当体育教师敬业地做好本职工作;当学生养成了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一定能够得到解决!

参考资料

[1] 陈艳飞,刘成.再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原因及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5).

[2] 何志文,陈玮君.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与对策[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4).

[3] 姚大林.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社会学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1).

[4] 张迪,李英玲.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与学校体育现状调查分析[J].科技资讯,2010,(7).

4.2013学生体质健康报告 篇四

本校共有学生2969人。其中男生1572人,女生1397人。测试的数据显示所有被测试者中,及格率86.19% 良好率22.33% 优秀率16.94%,总体上看学生大多处在良好和及格档上,根据详细的数据评定和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特点,我们从体育保健课、课外活动和体育课程的延伸等方面做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通过这几方面的努力,切实提高我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今年我校学生的体质状况呈现下降的趋势。学生的许多身体素质指标明显下降,主要表现在身高体重、肺活量、柔韧、耐力素质(50米*8往反跑)呈下降趋势,肺活量指标大幅下降,这一情况值得人们深思和研究。为此,针对我校学生的体质状况分析其中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改进我们的体育教育,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测试的数据显示所有被测试者中,总体上看学生大多总成绩处在良好和及格档上,单项有不及格人次,通过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营养过剩,胖墩增加

据测试的数据显示,身高体重不及格达到25%人,肥胖成为威胁青少年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校里有那么多的“小胖墩”,究其原因,主要是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转变,加上遗传及营养过剩等综合性的因素,使学生中肥胖者的数量日趋渐增。因为自身机能的限制,使这些小胖墩在运动中比常人承受了更大的负荷量,稍微活动一下就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使胖墩们对运动产生了畏惧心理,减少了活动量,也导致了身体素质的下降。

2、活动量减少,体能下降

造成我校学生体能下降的原因中,现代生活方式对人们的影响占了不容忽视的地位。人类的劳动活动大大减少,造成体能下降。再则,生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时代的相当一部分小学生,仗着祖父辈及父母的宠爱,连家务的边都摸不到,缺乏了最基本的活动内容,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惰性心理,而且长期的溺爱造成了不少学生娇气的性格,一遇到运动量比较大的活动或者不好的天气(炎热或寒冷),潜意识使其产生了惧怕及抵制心理,如上种种,使之学生体质下降。

3、小学生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出现“重主轻体”的现象

学生对体育课的偏爱往往是出于个人兴趣,相当一部分同学对体育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体育课是单纯的游戏课,为了活动而活动,不像语数等主课那样,测验获得好成绩就欢呼雀跃,而对体育课成绩高分及满分的追求欲不是很高,进取心不强,学生家长也看重学习成绩,而对体育成绩普遍不重视,导致了重视主课,轻视体育的现象。

二、针对我校学生身体健康存在的问题,我想教育教学中可以从这么几个方面着手予以改进,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1、充分利用大课间活动的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广播体操、跳皮筋、跳绳、立定跳远、400米跑、接力跑等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课间充满了新鲜感,避免了拖沓、疲软,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2、改进体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游戏是小学体育课中的一大重头戏,让学生参与一些游戏规则和游戏方法的改造,不失为增强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好办法。如让学生参与设计“钻山洞”这个游戏,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学会了从横向、背向等角度出发来设计这个游戏,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两路纵队相对站,手牵手儿把洞钻,钻过洞口把洞开,最后两人再上来”的玩法,使游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另外,教师也可以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出发来训练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动性。如把50M跑改为8秒钟跑(即8秒钟能跑几米);一分钟跳绳改为看谁先跳到120次„„久而久之学生也学会了用反面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上述是我对本校学生体质分析及一些提高学生体质的几点想法,如何切实有效地来提高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或许不是通过某一途径可以完全解决的,克服各种制约因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将是任重道远的。期待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来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促进我们下一代的茁壮成长。

5.学生体质健康率情况 篇五

20是江苏大规模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的第六年,本次监测范围覆盖了全省13个市,监测对象为80所中小学和8所高校的大中小学生。与5年前相比,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指标继续升高,其中,中小学男生、女生平均身高增加2.2厘米和1.7厘米,体重分别增加1.7公斤和1.4公斤。学生身体素质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性等身体素质指标都有所改善。肥胖、低体重、龋齿等不健康现象的上升势头得到控制。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学生体质健康仍存在问题,比如与5年前相比,初中男生的引力向上和立定跳远成绩出现小幅下降。对此,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程项目专家教授潘绍伟分析,主要两个原因,一是学生上肢力量下降和体重、身高增加,部分学生营养过剩有关。二是很多学校避免学生运动出事,单杠在校园中不再普及,学生没有场地、器材练习。

另一个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就是近视率仍在高位,其中中小学生平均近视率为66%,大学生为90.3%。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程项目领衔专家苏立新说,近视率上升是全国普遍问题,江苏虽有改善,但还是高位运行。目前省里也是在改善教室灯光,照明条件,推动养成学生用眼卫生习惯。

同时,也有专家提出,近视率仍处高位,不仅仅和学生学业有关外,还和社会大环境有关,现在社会太多低头一族,孩子也受影响,迷恋手机增多。

6.大学生体质健康评价问题2 篇六

近年来,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中国大学生体质调查显示,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与1985年相比,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学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的成绩分别下降了10.3%和10.9%,立定跳远成绩分别下降了2.72厘米和1.29厘米;学生或者过重或者过瘦。影响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的原因很多,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评价问题将为如何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有现实指导意义。

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已经纳入对学校整体工作的评价体系中,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为高等院校必须完成的任务。各高校每年都会对在校大学生做体质健康测试,将测试的结果反馈教育部,并及时公布。体质测试主要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现有测试项目如下:

(1)身高、体重:评定身体匀称度,反映生长发育水平及营养状况。

(2)肺活量:测试人体呼吸的最大通气能力,反映了肺的容积和扩张能力。

(3)立定跳远:通过测试人体的跳远能力,反映下肢爆发力及身体协调能力的发展水平。

(4)握力:测试前臂及手部肌肉的力量,反映上肢肌肉力量的发展水平。

(5)坐位体前屈:测试静止状态下躯干、腰、髋等关节可能达到的活动幅度,反映身体柔韧素质的发展水平。

(6)台阶试验:测试在 3 分钟的定量负荷后心率变化情况,评定心血管功能,反映心肺机能水平。

(其中以上测试中握力这一项测试只针对于男生,坐位体前屈这一项测试只针对于女生)

我们对某高校大一新生36个班级共1000多名学生进行了体质与健康测试,测试的项目和结果见附件表1,由于测试过程中学生未能按照要求规范测试,导致测量结果中出现一些偏差,进而影响了体质健康的测试,附表2为大一新生各项测试评分标准,请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影响健康状况大一新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的因素很多,体重是体现体质的重要指标,分析体重对体质健康的影响;在体质健康测试中,测试结果可能存在误差,在附表1中,有些测量数据不能反映同学的真实水平,根据附表1数据,请建立数学模型检验测试结果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找出附表1中1、2、3班同学的可能偏差测试结果,并说明理由。

问题2:生源地是影响体质健康状况的因素,请在不同生源地选取适当的样本,试检验不同地区学生的体能健康是否具有显著差别。

7.江苏立法保障学生体质健康 篇七

针对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学校体育活动开展不到位、膳食营养不合理等问题, 《条例 (草案) 》对学生体育活动开展、营养监测和干预、睡眠时间保证、健康体检制度等, 都作出了明确规定。

《条例 (草案) 》规定:小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 初中生不得超过7小时, 高中阶段学生不得超过8小时。小学一、二年级不得布置书面家庭作业, 小学其他年级书面家庭作业总计控制在一小时以内。

《条例 (草案) 》规定:中小学校应当保障学生每天在校体育课、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每天上午安排一次不少于二十五分钟的课间体育活动。

《条例 (草案) 》还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健康体检制度, 每年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对学生健康体检的结果, 学校应当及时统计分析, 并建立学生健康档案。

8.浅谈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探究 篇八

摘 要 运用问卷调查法、资料文献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大学生体质健康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为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提供客观依据。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质健康 探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生活方式以及运动程度、锻炼情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学生体质测试的结果表明,最近几年来,大学生的体质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正在逐年下降。反映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机能、身体形态、以及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素质各项指标等均呈现出不同幅度的下降,反映学生肺功能的肺活量也在持续的下降,与此同时,我国肥胖的大学生正逐年增多,大学生亚健康状况仍在持续上升,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着我国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同时,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说:“现在有些年轻人连引体向上都做不了,我还能做20个!”由此可见,现在大学生体质正在逐年降低,与以前人们相比,在体质健康方面远远不及以前。大学生体质也照样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自己解决。本研究以扬州大学的学生为例,研究大学生当前的健康状况及生活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为大学生以后的体质健康锻炼提供理论依据。

一、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

(一)身体形态:通过问卷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的身体形态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体重与身高比有着明显差异,有25%的同学体重偏重,有15%的同学体重指数偏小,只有60%的同学体重指数在正常范围之内。

(二)身体素质:通常指的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1]。身体素质一般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经常潜在地表现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劳动中,自然也表现在体育锻炼方面。一个人的身体素质的好坏与遗传有关,但与后天的营养和体育锻炼的关系更为密切,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锻炼,可以从各个方面提高身体素质水平。由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与2005年国家制定的是伤身体素质评价指标还相差甚远,只有极少部分同学能达到指标,无论是在速度还是力量,耐力等方面。

(三)身体机能:指人的整体及其组成的各器官、系统所表现的生命活动[2]。身体机能得到发展可以使呼吸肌的力量增强,胸廓运动的幅度加大, 从而改善呼吸机能;还可以使心肌力量增强,血管壁弹性加大,从而改善心血管机能[3]。通过调查研究,学生的肺活量体重指数存在这很大的问题,只有极少数同学的肺活量体重指数能达到优秀状态,大部分同学的肺活量体重指数不合格。

(四)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一部分,只有良好的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才会使他们的身体体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与发展[4]。由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其中较为明显的差距体现在认知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对挫折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六个方面。

二、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结论与分析

(一)通过调查可以明显看出大部分同学的身体体重偏重,这可能是由于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以及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所决定的。与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联系。而有一部分同学则体重偏轻,这部分同学体重偏轻主要是因为减肥社会风气的形成,以及盲目追求“骨感”注重自己的身材美而形成的。这样往往会带来由于缺乏营养而造成身体的各种疾病。

(二)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国家指定的指标低很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不够重视而引起的;另外,在大学里,课时比较轻松,使大部分同学都变得懒惰了,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上网,喝酒,吸烟上了,从而身体的不到锻炼,身体素质逐渐下降。

(三)大学生的身体机能也成下滑状态,大学生的身体机能与身体素质息息相关,由于大学生得不到充分的身体锻炼,使大学生的心机下降。也有一部分是由于盲目的锻炼,超过了身体负荷能力,使身体机能处于疲劳状态。从而也造成身体机能下降。

(四)对于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5],是学生无法充分发展自己以及自我思考能力,无法正确的认识自己。其次,大学生开展的实践活动只对部分人感兴趣,使一些同学不愿意参加,从而缺乏了锻炼自己的机会。另外,大学生宿舍一般都是两人间或者三人间,同学们之间得不到充分的交流,使同学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

三、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建议

(一)在教学模式方面,应该转换教学模式,使课堂活跃起来,由“灌入式”课堂转化为“启发式”课堂,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开发自己。在课下的实践活动中得出结论,提高同学们的认知以及实践能力。

(二)同学们应该认真对待每一节体育课,课下多锻炼一下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同时课下锻炼身体的同时一定要对自己制定一个准确的运动处方,了解自身的运动身体负荷,要做到健康锻炼身体,才能提高自身的身体机能及身体素质。

(三)学校应该多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使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进来,鼓励同学们多参加课外活动。使同学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四)由于社会生活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同学们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生活方式。不要刻意去追求身材给人带来的骨感美,在锻炼自己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营养的摄入,以免长期营养缺乏引起疾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参考文献;

[1] 宋振镇.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提高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6(3):66-69.

[2] 曲宗湖.学生余暇体育指南[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6):1-22.

[3] 王茹.12周灵敏训练对初中生体质影响的实验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3).

[4] 江崇民,张一民.中国体质研究的进程与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2008.28(9).

9.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制度 篇九

1、各测试班级规定的测试时间提前做好参加测试准备,由班长或体委组织学生提前到达测试点集合。

2、听从教师的分组安排,严格按照分组的要求与顺序进行测试。等待过程中不得随意触摸仪器、以免造成其他测试者数据的差错。

3、测试中如果出现冒名顶替等违纪行为,按学校相关规定处理。

4、测试学生应穿便于运动的服装,不准穿皮鞋、凉鞋。

5、因伤、病不能参加测试,要有医生证明并报体育组:因事不能参加测试者应到体育组请假,等另行安排。

6、因故迟到者,到测试点后必须与测试组的负责教师取得联系,等待教师安排,如擅自离开不测者,按旷课处理。

7、在规定时间无故不参加测试者,或没有理由提前办理任何手续者,一律按旷课处理。

8、对于旷课学生,体制健康指标测试当年的成绩按不及格处理,并不再给补测机会,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时参加并办理了相关手续的学生,需在规定补测时间内进行。

9、测试期间要遵纪守法,听从指挥,服从安排。

10.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 篇十

第一条 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深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测试和考试制度改革,完善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机制,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日制普通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此为基础开展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工作。

第三条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是指测试人员采用规范的技术、方式和方法,组织学生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所确定的测试项目及有关内容的实际测评,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参加身体锻炼的教育、评价和反馈手段,重点监测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方面情况及其变化趋势。教育部根据中国青少年学生成长发育特征、全国学生体质健康变化趋势和国家学校体育工作政策,动态调整和公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项目和测试内容。

第四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强化体育课程和课外锻炼为基础,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在本行政区域内统筹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逐步建立健全包括学校测试上报、部门逐级审查、随机抽查复核、动态分析预测、信息反馈公示、评价结果应用等相关制度和管理措施在内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体系。第五条 实行全体学生测试制度。各级各类学校每学年开展覆盖本校各年级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并将测试数据(含学生基本情况、单项指标分值、测试成绩、评定等级以及实施测试的时间、地点、方式和人员等信息)进行汇总整理,按照规定的权限、程序和方法,上报至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因病或残疾学生可依申请准予暂缓或免于体质健康测试。

第六条 完善上报数据审查制度。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督促本行政区域内下级教育部门及所属学校全面开展测试工作和及时上报测试数据,并组织有关方面登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按照管理系统设置的用户管理权限,逐级对测试上报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经核准后确认提交。

第七条 建立数据抽查复核制度。教育部每年委托第三方机构在各地上报测试数据基础上,综合考虑学校类型、学生性别、年级学段、区域布局等因素,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学校作为考查样本,进行测试工作和测试数据的现场抽查复核,并将现场抽查测试数据与学校上报测试数据进行一致性比对、综合分析和反馈各地。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按要求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抽查复核工作机制。

第八条 建立体质健康研判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监测评价动态把握学生体质健康变化趋势,及时分析测试结果,深度查找影响因素,科学预测变动走向,开展体质健康预警,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改善措施,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决策水平。

第九条 实行监测结果公示制度。学校要按年级、班级、性别等不同类别在校内公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体结果,中小学校要将有关情况向学生家长通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委托第三方机构分析和发布本行政区域内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基本情况;按生源所在地统计,并以省(区、市)或地(市、州)为单位公布高等学校新生入学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并反馈至生源所在地政府有关部门。学校和各地在公示体质健康信息时不得泄露学生个体的信息和侵犯其个人隐私。

第十条 有效应用监测评价结果。学校要制作《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规范记录每一名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及其评定等级。小学将体质健康测试情况列入学生成长记录或素质报告书,初中以上学校列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指标和内容。将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高等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或者升学的重要依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和地方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第十一条 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工作纳入本级政府教育督导内容和评估指标体系,并作为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评优、表彰的基本依据。对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者,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者,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对积极开展监测评价工作并成绩显著的单位以及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十二条 教育部设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工作监督电话和相关网络信息平台,接收社会咨询和反映情况。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要设立和公布监督电话。鼓励第三方机构及公民个人以适当的方式监督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工作,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十三条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有条件的学校支持设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研究或服务机构,建设专业化的测试、服务和研究人员队伍。教育部依托第三方机构设立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研究机构,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的政策咨询、技术研究、质量监测、结果公示和人员培训等工作。

第十四条 各地和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环境、设备、场地等条件。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技术培训。妥善处理雾霾、阴雨、冰雪等恶劣天气或特殊自然条件下的测试工作。合理安排测试前、测试中和测试后的医疗防护和质量保障措施。加强学生运动安全教育,依法处置测试期间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保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工作的健康、安全和有序开展。

11.中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研究 篇十一

摘 要:近年来,中学生的体质现状为身体机能和某些身体素质有所改善,肥胖率和近视率仍在上升。于是着手改善中学生体质迫在眉睫!其策略包括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改善体育场地设施,开展各种促进健康的学校活动。

关键词:中学生;体质;健康现状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新时代,高科技、高技术离不开优秀的人才的创作和发明。但是生命是一切之根,健康是一切之本。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将失去了主体。青少年是祖国未来发展的接班人,中学生是青少年的主力军。中学生时代既是增长知识的时期,也是身体发展的重要阶段,如何做到知识学习和体质健康并进,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笔者通过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分析整理成综述,为研究学生体质健康提供参考依据。

从“体质”一词的提出开始,很多著名人士对其进行了研究和完善,不同文献中,体质的定义有所不同。

一、中学生体质的现状

将2010年至今的学生体质健康检测结果与以往数据结果比较显示:学生的身体形态、某些身体素质等情况有很大的改善,而耐力素质、力量素质等有所下降,近视发生率上升。

二、影響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

中学生体质问题是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问题,研究最多的是现状和影响因素等。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学学校教育理念的偏差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分数、名次、升学等一系列与考试相关的概念仍然占主导地位。中学生学习任务的繁重,占用了大量的时间,“重文轻体”的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体育活动的开展,部分学校甚至出现体育课被其他科目占用的现象。运动锻炼缺乏,身心健康往往被忽视。

2.体育锻炼缺乏

相关部门也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希望能改善学生体质下降的现状。确实,通过不断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果,身体机能总体水平有所提升,但是肥胖率上升。中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压力大,容易出现懒惰,或者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以至于根本上得不到解决改善体质的最终目的。

3.学校硬件设施不足

学校针对体育锻炼的硬件措施的忽视和不足是大部分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它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的开展。中学生时代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渡过的,学校本身硬件设施的缺失和不充足的锻炼时间。锻炼身体的目标就更加不能实现了,也就不存在所谓增强体质了。

三、体质健康的改善策略

1.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

健康的体魄是生命和事业的前提。没有了健康,一切将化为乌有。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理念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各中学学校领导、老师及学生本身都要把健康第一的理念植根于心,这样才能从思想观念上改变,以便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2.改善体育场地设施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质现状,是学校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体育设施的缺乏,体质锻炼的漠视等现状急需改变!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地形等,开发自身特色的体育活动项目。

3.积极开展各种体育活动

除了学习文化课知识之外,开展各种各样的促进健康发展的学校活动,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也是学校教育的重任之一。在抓好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之外,学校还应开设健康知识讲座、各种体育项目的兴趣小组、体育社团等,学生从不同的活动中进行健康活动的参与,学会一两项运动技能,用以健身,并为“终身体育”打基础。

研究表明,中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的身体形态、某些身体素质等情况有很大的改善,而耐力素质、力量素质等有所下降,近视发生率上升。主要的影响因素在以上文章汇总中都有所触及。改善中学生体质的策略包括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改善体育场地设施,开展各种促进健康的学校活动。

参考文献:

[1]董雷.体质的概念综述[J].运动,2012(01).

[2]何仲恺.体质与健康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04).

[3]方士敏,孙俊涛.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综述[J].运动,2013(05).

12.大学生体质健康标 篇十二

1 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

从1985年开始,我国进行了四次青少年体质调查,调查结果令国人吃惊:最近20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在持续下降,最近一次的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报告表明,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持续增长而肺活量、速度、力量、耐力、爆发力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肥胖率继续增多,学生肥胖率在过去的5年内迅速增加,四分之一的城市男生是“胖墩”,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其中初中生接近六成,高中生为七成六,大学生为八成三,这一组组数据刺痛了我们的眼睛!那么谁该为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下降买单?即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是什么呢?

2 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

2.1 学校方面的原因

2.1.1 教育理念不正确

长期以来,许多中小学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对于学校体育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实践中经常以“升学率第一”替代“健康第一”,以“应试教育”替代“素质教育。在一考定终身,以分数论英雄的应试教育“魔棒”下,中考、高考考什么,学校就开什么课。有的学校到了初三、高三体育课干脆就不开了。“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分数就是孩子的生命,教师的命脉,学校的命运”在这些错误观念的影响下,学校、老师、家长整天围绕分数转,结果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习时间过长。睡眠不足,精神紧张,根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由此可见,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是“少年弱”的重要根源,是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病原体”。如果应试教育的弊端不除,避重就轻,抓小放大采取其它措施,那么促进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扭转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局面,恐怕要“路漫漫兮”。

就学生的课业负担,学习时间,睡眠时间,国家相关法规均有明文规定。就学生的课业负担《国家教委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指示》(1993年3号)中明文规定:作业的分量和难度要适当。小学一年级一般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二三年级每日课外作业量不超过30分钟,四年级不超过45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1小时,初中各年级不超过1.5小时,不要布置机械重复和大量抄写的作业。就学生的学习时间,《学校卫生工作条例》(1990年6月4日发布)第5条明确规定:小学不得超过6小时,中学不超过8小时,大学不超过10小时。就学生的睡眠时间,国家教委《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1994年24号)明确规定:保证小学生每日9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初中生9小时睡眠,高中生8小时睡眠。然而这些法规条文对于许多中小学简直是“一纸空文”。

为了了解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学习时间,睡眠时间究竟如何,笔者随便问了一名学生,这名初三学生向笔者一股脑地倾诉出满肚子苦水:“我每天要写3个多小时的家庭作业,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每科都有作业,有时要写到11点多,我觉得特别累。”。一份调查也表明:“成人一天工作8小时,而孩子一天则要学习10个小时以上,有1/3的学生睡眠不足,2/3的学生压力过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根本没有时间进行锻炼。[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2005年国内城市未成年人发展联合调查“中学阶段青少年发展状况”报告》显示:从初一至高二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从8小时下降到7小时,均未达到国家规定的健康标准,[2]然而一位受访的校长则一针见血地告诉笔者:“在应试教育下,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很难得到根本解决。在考试的指挥捧下,家长希望孩子有出息,会加大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力度,从学校方面看,如果拿不出一个理想的升学率和重点率必影响学校的发展。因而,当一切考核都以考试作为标准时,学习就很难成为一件放松的事情,为了考试而牺牲体育课和课间操的情形就会经常出现,只要应试教育存在一天,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局面就不会有所缓解,学生就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减负”,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就无法得到真正的保障。归根结底一句话,青少年体质嬴弱,唯应试教育种祸。”

2.1.2 体育课“缩水”

按照教育部的统一要求,小学一二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节体育课,高中每周2节体育课。然而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或害怕伤害事故的发生,或教学资源缺失,许多中小学的体育课“缩水”,所谓“缩水”即少上或不上体育课;体育课不进行体育运动而是观看体育幻灯片、电视片或观看老师的讲解、示范;体育课活动降低难度、强度;敷衍了事,走形式等。长期以来,许多中小学的体育课常常被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课挤占,到了期中、期末考试前或到了初三、高三,体育课往往被取消。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有些学校的初三、高三的体育课,只有课程表上安排,然而却没有上过一天,根本就是“聋子的耳朵——摆设”。一项调查也表明:在我国广大西部农村地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片面追求升学率,跳“农门”的利益驱动,体育课在相当多的地区和学校未受到重视,由于师资严重不足,场地匮乏,以及课时被占用等原因,16%学校没有开设体育课,23%的村小学没有接受过体育教育,70%的农村小学没有完全按教学大纲上课。[3]

此外许多中小学体育教师为避免出现运动伤害事故,不敢上课,不敢给学生增加运动量,甚至不按教育大纲施教,取消自认为有危险性的体育运动器材和项目,使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譬如,在体育课的器械教学时,要么降低难度教学,要么出于安全的考虑,“刀枪入库”因噎废食,取消具有危险性的运动器械和项目,如小学的“跳山羊”,中学的“跳箱、跳高、单双杆等,取而代之是没有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体育活动,如跳皮筋、做操、打球等。一项调查也显示:“因为担心体育课学生受伤,担心家长为“宝贝”向学校提出高额索赔,半数学校收起“跳山羊”和跳马,99%学校封了攀登架、爬竿、爬绳和秋千,有的学校甚至不敢搞长跑运动……”。[4]“一些强度难度稍大的运动项目,老师不敢放开让学生做。每家就那么一颗独苗,磕着碰着,老师怎么担待得起?”一位体育教师这样告诉笔者。而另一位体育老师坦诚地向笔者述说当前体育课的现状:“一堂课,两个球(足球、篮球)老师学生都自由,体育课逐渐‘空壳化’、‘休闲化’、‘走过场’,体育课逐渐变成‘休闲课’、‘耍耍课’‘放羊课’”。

2.1.3 场地设施匮乏

许多城市中小学尤其是重点中小学,人均体育活动面积不足,农村中小学尤其是西部农村小学体育设施器材短缺,笔者前些时候对我市两个中心城区进行了调查,分别调查5个中小学,最好的一所学校是学生活动场地在人均3.57m2,其中有5所学校学生活动场地面积不足1m2。这还包括了学校所有能让学生活动的场地。在对5个农村中小学的调查中惊讶的发现:一所高中2千多个学生,只有一块跳高垫子,几十个篮球,排球,其它全无。而一所小学器材室只有11m2,就算装满了又能有多少器材呢?据国家体育总局的调查:我国有标准400米跑道田径场地的中学只有2424所,占中学总数的2.4%,有200米跑道田径场地的小学有23936所,占小学总数的3.6%,建设有风雨操场的学校寥寥无几。[1]为什么城市中小学体育活动面积,少得如此“可怜”。一位市教育局的领导向笔者说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按照国家办学条件规定:中小学人均体育活动面积约为3平方米。有400米跑道的学校可容纳1000名学生,可现在的学校,尤其是优质资源学校至少容纳了3000名学生,超过规定的学校学生容纳量的1倍到2倍,而目前更为严重的是优质资源学校还在大量招生,甚至超标准招生,那么学生的人均体育活动面积可想而知,此外一些学校还挤占挪用甚至出租体育场地,使原本就不足的体育场地更加缺乏”。对于农村中小学缺少体育设施器材的问题,这位市教育局领导告诉笔者:“一方面基础教育的管理权和投资权在区、县教委,但是农村的财政收入低,教育拨款有限,教育经费保证不了也就影响了学校的体育设施的配备,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地方和学校,对学校体育工作不重视,投入不足,没有从办学经费中抽出一定比例用于学校体育工作。”据有关部门最近的调查也显示:西部某省中小学人均体育经费1—3元,北部某省15个贫困县的401所初中,平均年体育经费为5109元,其中4000余元得用于学校运动会,大部分学校不能采用现有的体育器材上一节完整的体育课,即使在东部某经济发达省北部5市的初中,98.7%的学校也没有按最低要求配备器材,南部某省会城市学校体育器材配齐的仅占17%。[5]

2.1.4 课外体育活动销声匿迹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定:对学生在校期间每天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给予保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文规定:普通中小学、农村中学、职业中学每天应安排课间操,每周应安排三次以上的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含体育课)。《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也强调: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的体育活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强调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

然而事实情况是:大部分的农村中小学基本上不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不能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部分城镇学校也由于场地小,而每周只能进行一次象征性的课外体育活动,有的学校课程表上虽然安排了课外体育活动,但徒有虚名。一项调查也显示:以体育活动为课外娱乐的中小学生只占21.3%,超过六成的中小学生以看电视、玩游戏、上网、看书作为课外娱乐活动。[6]

就中小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情况,笔者曾随便问了几个中小学生“放学后你们一般干什么?”他们回答道:“看书”、“写作业”、“看一会电视”“听听音乐”、“上上网”,由此可见,中小学课余体育锻炼参加率不容乐观。难怪有人形容现在的社会群体性的体育锻炼是“老年人奋起,中年人觉醒,青少年沉睡”。

2.1.5 师资力量短缺

许多中小学尤其农村中小学,在教师的引入上有着重智轻体的现象,没有专职体育教师,或专职体育教师改教其他学科,或小学语文老师、数学老师兼职体育课的现象特为普遍。“我区有好几年没有‘进’体育教师了,目前我区有在编体育教师为68人,实际需要82人,有14人的缺口,体育教师缺编缺得厉害”一位区教育局长告诉笔者。

2.2 家庭方面的原因

2.2.1 家长缺乏正确的健康观和教育观

脑力劳动为上,体力劳动为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等传统社会文化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受传统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受一考定终身,以分数论英雄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受社会竞争加剧,就业压力增大的社会现实影响。许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普遍具有重智育轻体育,重营养轻锻炼,重文化素质轻心理素质的倾向。在他们看来“孩子没有病就是健康,没有必要花时间在体育锻炼上”;“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是否进行体育锻炼无所谓”; “高考不考体育!能否上大学,上好大学,由文化课的成绩决定,我们作为家长,当然首先抓文化课了”;“人才的竞争就是知识的竞争,孩子的培养就是文化素质的培养”;于是乎,为了所谓“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孩子培养不顾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拔苗助长”热衷于早期“智力开发”。周未假期,本来是孩子放松的好机会,可是一些家长还要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考试班或给孩子请家教,让孩子学钢琴、学绘画。从而剥夺了孩子玩耍的权利,锻炼身体的权利。江西九江地区的一份调查报告发现:81%的家长没有主动为子女购置过锻炼身体的体育活动用品;家长对子女学习都有明确具体要求,面对孩子提出体育锻炼的要求仅只7%。[7]

2.2.2 家长缺乏必要的营养科学知识

许多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家长不仅对孩子娇生惯养,而且缺乏必要的营养科学知识,在饮食方面,太放纵孩子,孩子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致使孩子过多摄入了含高糖、高脂、高蛋白、高热量的垃圾食品,造成孩子“营养过剩”,或者致使孩子养成了挑食、偏食习惯,使营养物质摄入不全,缺少必要的微量因素,造成孩子“营养不良”,因此,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及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导致“土豆型”和“豆芽型”孩子即“小胖墩”“豆芽菜”比比皆是的原因。

2.3 社会方面的原因

2.3.1 社会对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未给予足够重视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已颁发17年;《体育法》已颁布12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已颁发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已颁布8年。然而多年来,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一直在持续下降,究其原因就在于社会对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未给予足够重视,尤其是教育部门及相关部门缺乏督导检查,没有将这些法规及其它相关法规落实到实处。另一方面,有些教育部门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判,以文化课考试为核心,升学人数多少排位次,从而导致学校体育教育既缺位又缺量,对学生的评判,只看文化成绩而不看体育成绩,没有把体育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而体育部门也没有将奥运争光战略的实施与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只重视奥运争光战略的实施,忽视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结果导致一边是奥运金牌直线飙升,另一边却是亿万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试想如果把举国体制培养精英的钱用一部分到大众体育上,中国少年何至未老先衰?何至成为“纤弱书生”,“知识亚健康者”,“高分软骨者”。此外,社会在人才的培养上不仅忽视体育,而且在人才的录用上也忽视体育,譬如:在人才招聘会上,用人单位看重的是应聘者的文化成绩,很少听说哪个用人单位要看一看应聘者在学校的体育成绩。

2.3.2 社会为青少年学生提供的公共体育场所少

1995年出台的体育法规定:小区应该有配套体育设施。国家建设部也规定: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的小区,必须免费配套相应面积的体育设施,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开发商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为了躲避社会责任,钻了各方面政策不协调,不配套的空子,把建筑面积规划成4.8、4.9万平方米,致使许多社区很少或根本没有体育设施。[8]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的资料也显示:中国各类体育场馆的数量已超过61万个,人均体育场地近1m2,但事实上,选择在马路边锻炼的人群依然达到40%。实际上,除去教育系统所有的2/3的体育场馆,体育系统所有的1/4的体育场馆大概只有不到10%的体育场馆可供普通百姓使用。根据统计出来的2002年城市居民体育场地调查情况。当年人均体育场所只有0.006m2,也就是拇指大的一块地方。[9]有的社区虽然有体育设施但是这些体育设施是按成年人的标准设计的,只适合成年人进体育锻炼,不适合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匮乏和不合理,以及许多社会体育场馆设施没有向青少年学生开放,使有体育锻炼意识的青少年因这种客观原因无处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2.4 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2.4.1 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因怕脏、怕苦、怕累、怕受伤,不愿参加体育锻炼

现在的中小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比较懒散,心理脆弱,怕苦、怕累、怕受伤、不愿参加体育锻炼,甚至连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都不愿做,身体得不到充分的活动,体质也就随之下降。2005年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等部门对全国10万学生及5000名体育教师的调查表明:57.5%的学生是因为“怕累”24.0%学生是因为“怕受伤”而不愿参加体育锻炼。68.9%的体育教师也认为“怕累”是学生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10]

2.4.2 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缺乏主动锻炼的意识,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校、家庭、社会是中小学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外因,而中小学生缺乏主动锻炼的意识,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则是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内因。2005年有关部门对全国10万多名学生的调查表明66%的学生每天锻炼不足1小时,近24.8%的学生基本不锻炼;有60.4%的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74.6%的学生认为他们体质不好是由于体育锻炼不够造成的;有28.9%学生说他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11]

2.4.3 一些中小学生缺乏良好的饮食习惯及正确的审美观

由于中小学普遍开有早读课,一些中小学生为了赶时间不吃早餐或吃不好,而在中午,一些中小学生嫌学校的饭或家里的饭不合自己的口味,随便在校外的小摊上吃一些不合卫生标准的垃圾食品;一些中小学生尤其是女生缺乏健康知识及正确的审美观,认为越瘦越美,于是盲目节食减肥,因而不良的饮食习惯及不正确的审美观,也是造成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

2.5 学生生活方式方面的原因

2.5.1 “电子鸦片”——电脑网络游戏“毁人不倦”

我国这一代少年儿童的生活方式明显地发生了由“动”到“静”的变化。曾几何时,捉迷藏,跳皮筋,跳房子等以院坝为活动场地,运动身体为效果的传统游戏,已经不为现在的孩子所知,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电脑和网络游戏,电脑和网络游戏已经成为吸引他们的“最大磁场”,已成为他们主要的玩耍项目。有一项资料表明:电脑和网络游戏占了学生业余时间的36.2%,[12]“我们喜欢玩电脑游戏,电脑上那么多‘魔兽’‘传奇’‘CS’之类电脑游戏,玩起来多过瘾”。一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这样告诉笔者,由此可见,电脑和网络游戏现在已经成为损害青少年健康、学业和青春的高效“杀手”。

2.5.2 现代化迷局的困扰

随着生活条件的现代化,如上楼电梯,以车代步,不参与家务劳动,体力劳动减少……等生活方式的“静态化”都使得许多少年儿童日常运动量较从前大为减少。[13]“孩子们的生活方式由动到静,尤其是头脑运动取代了身体运动,对孩子们体质造成影响是必然的”一位小学体育教师这样告诉笔者。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小学体质健康水平的下降不是一种原因造成,而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既有学校方面的原因、家庭方面的原因、社会方面的原因、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还有生活方式方面的原因。

摘要:本文运用调查法,访问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深入分析了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旨在为有关部门制定措施提供依据。

上一篇:美术、音乐、体育器材管理制度下一篇:大学校庆十年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