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活动总结(精选8篇)
1.有效课堂活动总结 篇一
仪陇XXX小学
2010年有效性课堂教学活动
总结
为积极响应教育局大力开展“有效课堂教学”活动的号召,我校严格按照仪教行[2007]17号、仪教发„2008‟25号以及仪教行[2010]28号文件精神,本着“优化管理求效益,创新机制谋发展”的办学思路,以深入推进课堂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重点,如实开展了有效性课堂教学达标实践及验收活动。
一、基本情况
我校现有教职工人数43人,符合本次有效性课堂教学参验专职教师34人。自2010年5月17日止,我校分两批对符合参验教师进行了有效性课堂教学达标验收。对达到“优秀教师”的结合文件再次进行了身份确认。目前,我校符合参验对象教师共有34人,其中达到“优秀教师”等次的11人(男7人,女4人);达到“达标”等次的23人(男8人,女15人)。
二、主要做法及措施
(一)强化有效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的组织领导
一是学校一把手亲自抓,将“有效课堂教学”活动放在了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校长即为此次活动组织领导小组的组长,全面负责研讨活动的领导、检查、督促、保障、协调工作。此次“有效课堂教学”活动正是在校长的亲自领导、督促和保障实施下,才能得以顺利、有序、有效地进行下去,才能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二是上下联动,明确职责,各司其职,互相配合,确保研讨活动的有序开展。通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活动领导小组成员职责》明确每位组员的职责,使组员开展工作有规则可依,有条例可循,在此基础上,组员互相协调与配合,共同开展各项研讨活动,确保了研讨活动的数量与质量。
(二)细化有效课堂教学活动的评价标准
为使全校教师明白“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研讨的目标与行动的方向,并能对全体教师进行研讨活动的成果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我校根据学校现有教育发展程度、学生生源情况、教 1
师教育水平等实际,在教研组、备课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理出了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第一阶段课堂教学的标高。
1、教学要素方面:(1)目标指向:知识目标明确、能力目标突出、德育目标有效;(2)教材处理:教学设计因课制宜,教材重组合理科学,重难点突出且处理得当,讲授时间恰到好处,练习质高量中;(3)教学方法:方法与课型相得益彰,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运用得当且讲求实效,学生中心地位突出,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学习状态的引导和调适。
2、教学行为方面:(1)教师行为:教师充满激情,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利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兴趣,整节课能吸引学生且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应变能力强,教材驾驭能力强,提问具有启发性,教师语言规范准确且具有激励性,课堂节奏恰到好处且时间掌握准确,板书简洁且富有启迪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2)学生行为:学生清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自主学习时间,注意力集中,思维被激活,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师生互动,合作分享,学生兴趣浓厚,回答问题积极,能生成智慧,学生明确了知识的过程,知道或学到了一些学习的方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文素养获得相应的培养与提升。
3、教学过程方面:(1)教学准备:备课充分、教材熟悉,有效开发利用教学资源,与生活联系紧密,选择恰当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恰当引用学科最新信息;(2)教学实施:教学过程顺畅,能合理智慧地处理突发事件,教学情景设臵科学有效;(3)教学反馈:课堂高效,80%以上的学生能掌握当堂主要内容,课堂教学有个性、有创新、有亮点,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望得到强化。
4、教学反思与调整:课堂教学完成后是否进行了有效的、有指导意义的教学小记或教后感,是否根据自己的反思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思路与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否具有一定的承继性,是否能够不断在反思与发展中向前发展。
(三)实化有效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的保障措施
一是把提高教师素质作为重要前提,加大了教师培训力度。建立了教师理论学习日制度,组织教师对有效教学理论、教学最优化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等教学理论进行学习,努力提高教
师的理论水平;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多次进行理论讲座,开展教研辅导,先后派遣、组织十余名教师到外校交流学习,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及时汲取别人的先进经验,努力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实验实践能力。
二是把加强教研组、教师个人教学档案管理作为重要手段,加大了跟踪管理力度。对每位参加在校教师,坚持一月检查一次理论学习笔记,一月检查一次教案,一月检查一次教学心得与体会,坚持班级学生中进行学情调查,并进行跟踪记录,整理归档。
三是把强化奖惩激励作为重要措施,加大了考核力度。将每位教师的教学、教研过程参与积极性、教学成效、教研成果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学月、期终绩效考核,与绩效工资发放挂钩,对成绩突出者实行重奖,对成绩低劣者实行重惩。
三、活动实施过程及阶段性成果
为确保“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落到实处,在学校高度重视、领导小组同心协力且职责明确、实施方案完整具体、保障措施有力完善的情况下,我校“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以以下几个方面为落脚点,在精心组织领导中顺利实施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改进课堂教学设计
一是加强备课组建设,以集体备课促教学设计水平的提高,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自“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开始以来,我校大力加强备课组建设,备课组从无到有,备课组活动从无法顺利开展到能够按期进行,并涌现出了七年级语文备课组,八年级数学备课组等优秀备课组。每学期初,活动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各备课组制定集体备课时间安排表及备课活动实施计划,确定每次备课活动的中心发言人并于会后将集体备课活动的任务分配给各中心发言人;学期中,研讨活动领导小组监督集体备课活动按计划保质保量地进行,小组成员定期不定期列席备课组活动进行检查和抽查,每次备课活动首先由各位组员谈上次备课的课堂实施效果及反思,然后由中心发言人阐述此次集体备课共案的教学设计思路,再然后小组组员分别就中心发言人提供的共案提出修改意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形成个案;学期末,召开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总结会,总结本学期集
体备课活动,并对下学期集体备课提出实施计划。通过加强备课组建设和对集体备课活动的组织监管,我校备课组真正发挥了其应该具有的作用,使集体备课活动在我校的课堂教学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在集体备课中,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分析,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目标性和计划性,为课堂教学按何种程序、目标达成到何种程度树立了标杆,利于年轻教师理解教材,把握教学重点、难点,使课堂教学重难点突出,有利于学生掌握课堂内容,增强了课堂有效性;通过教师的反思与交流,集合了大家的智慧,改进了教学方法,优化了教学设计,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是举办“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比赛,以比赛促进教学设计水平的提高,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010年5月,学校教务处举办了教学设计大赛,鼓励全校所有45岁以下的教师撰写优秀教学设计。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学校教师积极参与,并借此时机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法,提高教学设计的目的性、趣味性,增强了教学设计能力;另一方面,教师重视将新课程理念融入教学设计之中,将课堂有效性作为教学设计的首要目的,教学设计的质量有较明显的提高。共上交优秀教学设计26份,45岁以下教师参与撰写率达100%。
(二)培养教师教学能力
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优质课展评活动增强骨干教师、中老年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每学期,我校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优质课展评活动,每个教研组派出2~3名骨干教师此次活动将是否符合新课程标准,是否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列入了评价的首要标准。通过此次活动,一方面,所有进行展评课的教师高度重视,充分准备,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改进了教育教学方法,增强了的教育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所有听课、评课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学习了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与技巧,为改进自身工作提供了借鉴。此次活动以后,在课堂教学中贯穿新课程理念,努力实现课堂有效性成为了我校教师的共识。截至目前,全校已展示参评优质课57节,参与听课、评课的教师占全校在职教师的百分之百。
(三)重视教育教学反思
我校将教师课后反思列为必备工作计划,要求三年内青年教师每节课都有教学反思,中老年教师每周至少两篇教学反思,并在每学期结束要求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提出教学困惑,对本学期以来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深刻反思。通过教学经验与困惑的撰写,一方面,教师逐步重视对日常教学的反思和总结,发现了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提出了教学问题并进行了深入思考,寻找到了部分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在反思和总结的过程中,新教师将新课程理念融入其中,努力追求课堂的最大有效性,并不断在实践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中提升自己。
四、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少数教师较缺乏教改科研的意识,不能主动参与研讨活动,虽在学校多方位多角度的鼓励与监督下参与,但活动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鉴于此,一方面,我校将继续加大鼓励与监督力度,促进教师有效地参与研讨活动;另一方面,我校将重视营造教改科研氛围,改变教师意识,增强教师的主动性,使其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各个研讨活动。
(二)我校学生生源复杂,质量参差不齐,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发挥其主动性。这学期的研讨活动我们多是从教师的角度进行培训和指导,对学生的培训和指导进行较少,也导致课堂有效性无法最大程度实现。在以后的研讨活动中,我校会将学生作为研讨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以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增强、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为课堂有效性实现的标准。而我校“构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正是其实施的有效路径和根本目标。通过近三年的实践,验收,我校有效性课堂教学在34人参加验收的情况下,共34人全部通过顺利通过验收,其中优秀11人,占32.4﹪,总而言之,我校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虽存在一些问题,但在学校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同心协力地进行各个研讨活动的过程中,我校教师深刻认识到了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和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贯穿新课程理念,将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作为自己课堂教学的目标,我校的课堂教学有了较大程度的改观,课堂教学有效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2.有效课堂活动总结 篇二
一、正确选择数学活动, 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首先教师选择的活动不仅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便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理解知识并主动建构。因而在选择和设置活动时, 首先要保证活动易于学生操作;其次, 活动的选择要有一定的开放度和可探究的空间;最后, 活动的步骤要循序渐进, 具有一定的梯度。例如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 要了解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我们需要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向外作正方形, 找出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首先将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看作1个单位, 以格点为顶点作直角边分别为1和1的直角三角形, 并分别以三边为边向外作正方形, 请学生找出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然后将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看作1个单位, 以格点为顶点作直角边分别为3和4的直角三角形, 并分别以三边为边向外作正方形, 请学生找出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接着仍然将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看作1个单位, 以格点为顶点作不同于刚才的直角三角形, 并分别以三边为边向外作正方形, 找出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
二、关注活动过程安排, 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由于活动受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 因而活动过程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为了保证活动能顺利有序地进行, 并能调节学习情趣, 让学生轻松有效地学习, 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活动, 我们应注意巧妙设置一些活动和关注活动细节, 以提升课堂教学品味。笔者在教学中经常发现, 前后座位的4个同学组成合作小组, 小组内部也没有具体的分工与讨论目标, 这样的合作交流往往缺乏实效, 变成了一种形式。因此, 教师在课前, 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 按照“异组同构, 同组异构”的原则进行分组。活动前要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 活动中对活动小组的合作情况进行观察并及时给予指导, 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讨论后得出合理的结论, 指导学生解释结论的合理性, 还要对不同的结论进行比较。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教师课前还要精心准备, 尽量考虑到每一个细节, 必要时还要亲自动手做一做。
例如在教学频率与概率一课时, 教师让学生准备两枚相同的均匀的骰子, 抛掷一定的高度, 每抛一回称为一次试验。
(1) 一次试验中两枚骰子相同点子朝上可能性有哪些情况?
(2) 每人做30次试验, 依次记录2枚同时相同的点子朝上的结果, 并根据试验结果填写表格:
(3) 2枚骰子同时相同点子朝上的频率是多少?
(4) 你认为2枚骰子同时相同2的枚相点同子的朝点子上朝的上概率有多大?
(5) 六个同学一组, 分别汇总其中两人、三人、四人、五人、六人的试验数据, 相应提到试验60次、90次、120次、150次、180次时的2枚骰频率子同时相同的点子朝上的频率, 填写下表, 并绘制相应的折线统计图。
上述案例给出了一个较复杂的活动, 教师如果不能注意到以下几个细节, 活动的效果将大打折扣。首先要保证学生手中硬币正反面的随机性, 为此, 教师可在课堂上进行示范, 避免学生进行错误操作;其次活动需要两个人相互配合, 人数太多只会降低活动效率, 因而只需将两个学生分为一组。另外我们还应注意巧妙设置一些活动来调节学习气氛, 使学生轻松有效地学习, 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活动。如在教学“勾股定理的应用”时, 提出这样的问题:“谁不爬旗杆可量得其高?谁不过河可测得河宽?”同学们听后, 学习兴趣很高, 纷纷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到底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于是对“勾股定理的应用”的学习便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同时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也积累了活动经验。再如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 把厚0.1毫米的纸依次折叠并计算纸张的厚度, 提出问题“足够长的厚0.1毫米的纸继续折叠20次、30次, 会有多厚?”把数学问题转化数学乘方问题, 最后让学生通过计算知道:如果一个楼层按高3米计算, 把足够长的厚0.1毫米的纸继续折叠20次有104米高, 有34层楼高;继续折叠30次后有10万多米高, 有12个珠穆朗玛峰高 (珠穆朗玛峰高约为8848米)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解决, 学生了解了数学知识的用处与妙处, 从而端正了学习数学的态度, 树立了学好数学的决心和信心, 进一步提高了数学创造能力。
在课堂活动中, 教师还要灵活地调控活动的时间, 如果活动缺乏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很难做到独立思考和分析反思, 活动将变成“走走过场, 草草了事”, 表面上热热闹闹, 实际上难以达到好的效果。另外, 如果活动时间过长, 并且活动的主题又缺乏一定的开放性和可探究的空间, 结果就可能导致“活动”在同一层面上简单重复, 进而“活动”变成“乱动”, 给教师调控课堂带来困难, 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而且降低了学习效率。
3.有效的课堂呼唤有效的操作活动 篇三
[关键词]动手操作 有效 意识 兴趣 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4-021
时下,盲目跟风的现象比较严重,如公开课、示范课、实验课、观摩课、汇报课等,教师最爱上的就是“空间与图形”一课,因为这样的课最能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等先进的课程改革理念,最能让人看到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起来了,可谓立见成效,然而却很少有教师去思考这样教学的有效性如何。
新课程呼唤有效的课堂教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呼唤有效的操作活动。下面,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操作活动。
一、培养实践意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道出了实践的重要性。苏教版小学数学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五、六年级教材每一单元的“整理与练习”中都安排了“探索与实践”活动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实践意识。然而,有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年龄小不会探索,教学这些内容只会白白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再加上这样的教学内容又不进行考试,所以经常把它们弃之一旁或作“蜻蜓点水”式的处理,久而久之,便导致学生失去探索精神,缺乏实践意识。
如对“长方形纸里最多能剪几个同样的圆”的问题,学生受“房间里铺地砖”问题的解决方法的影响,采用“长方形面积除以圆面积来计算个数”的错误方法,其实这是思维定式产生的负面影响。面对学生的错误,我置之不理:“你们的答案错了,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你们自己想想办法解决吧!”学生听后人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开始画呀剪呀,不一会儿,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其中一位学生的发言十分精彩:“‘求房间里需铺多少块地砖可用‘房间地面的面积除以地砖的面积,这是因为地砖通常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所以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密铺,而求‘长方形纸里能剪几个同样的圆就不能用‘长方形的面积除以圆的面积,这是因为圆不能密铺。”……通过动手操作,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所学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激发操作兴趣
学生对操作活动缺乏兴趣,很大原因是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探究的价值。因此,在操作活动前,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操作的问题和拟定探究的要求。操作问题的提出必须具有“四性”,即挑战性、探索性、开放性和适切性。所谓挑战性,即操作的问题必须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新的学习主题与原有知识的固着点间必须保持适度的潜在距离;所谓探索性,即操作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索价值,有利于学生探索意识、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谓开放性,即操作的问题应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必须具有多样性;所谓适切性,即操作的问题必须能使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有所收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教师应针对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因人而问。对于知识基础比较好的班级学生,教师可这样提问:“你怎样利用手中的梯形转化成已知的图形?”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挑战性和探索性,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高涨,他们有的将梯形转化成长方形,有的将梯形转化成正方形,有的将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还有的将梯形转化成三角形,最后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对于基础知识不太好的班级学生,教师则可以直接点明转化的方向:“你能利用手中的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适切性,缩短了学生间的认知差距,激发了学生操作的兴趣。
三、提升操作能力
课堂教学中,很多操作活动看上去十分热闹,实则思维含金量低,导致学生并未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操作,这样的操作活动只不过是“花架子”、课堂的一种点缀而已。要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操作前,教师必须讲清操作活动的要求,如操作中要注意观察什么、思考什么以及要注意的安全问题等。(2)操作中,教师必须深入学生中悉心指导。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帮助他们释疑解惑;当学生不会操作时,教师要示范指引;当活动中出现时间不够的问题时,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充分灵活地利用时间……此外,在活动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后进生的操作情况,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指导。(3)操作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反思操作的过程,引导他们相互评价各自的表现和操作的成果。学生通过反思和相互间的评价,可以从中发现个人在操作活动中的优缺点,提升自己的操作能力。
总之,任何一种学习方式的运用,都不能一味地追求表面形式,更多的时候,教师要把目光投向实际效果,关注数学教学本质,让这种学习方式发挥出它的最大效益。
4.有效课堂活动总结 篇四
为了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有效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学经验交流,促进课程改革健康发展,在开阳县教育局教培中心的精心组织下,于2011年4月14日在永温万达小学以“展示课、课题展示及经验交流”等一系列课题成果展示活动。此次系列活动主要内容包括:
1、语文、数学、品德、音乐、英语教学展示;
2、参观永温万达小学课题展;
3、永温万达小学课题组做交流发言;
4、教培中心领导发言总结。参加此次活动的有县一小、六小、花梨、双流、金中、冯
三、城关镇共七个单位的教师。
一、聚焦常态课堂,有效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数学课程改革健康发展。2010年9月16日上午,海南省初中数学中心教研组在孙孝武老师的带领下,以聚焦常态课堂,促进数学教学改革健康发展为主题,分别在海口九中、海口义龙中学两个会场同时进行优质课展示,参加优质课授课的四位老师均为2010年海南省初中数学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
海口九中会场,活动由海口教育研究培训院林宇老师主持,由房一登、黄程献两位老师先后在九中多媒体教室借班上课,课题为《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中位数和众数》,课后授课老师首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简略地谈了这节课的教学思路和具体做法,随后由授课老师与参与听课的专家、老师以这两节课为载体进行热烈、坦诚地交流和研讨。参与听课的老师一致认为,这两节课,课的类型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同,但均充分展示了两位授课老师在理解新课程理念、有效改进课堂教学等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尤其是房老师的那节课,在不了解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况下要上好它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课中房老师从学生感兴趣的足球创设问题情境,师生共同探究分析得出结论,层层推进地设计问题,通过个别提问题、师生共同回答、学生板演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真正实现了师生思维的交流与互动。同时把海南民俗文化融入到数学课
堂中,让学生既解决了数学问题,又增加了学生对海南四大名菜的了解。在评课中,海口一中李士军和海口九中魏婕等老师作了精心细致的点评,最后由章建跃博士(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做精彩总结性点评。章建跃博士充分肯定了本次两位教师所展示出的较高教艺,阐述了评课的方法和进行教学反思的标准,并指出了在优质课中所暴露的几个问题,章博士精彩的点评给会场的教师带来了丰厚的经验套餐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得到了会场教师雷鸣般的掌声。
海口义龙中学会场,活动由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孙孝武老师主持,由陈佳琪、麦其海两位老师先后在义龙中学多媒体教室借班上课,课题为《实践与探索问题》、《图形的旋转》,课后授课老师首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简略地谈了这节课的教学思路和具体做法,随后由授课老师与参与听课的专家、老师以这两节课为载体进行热烈、坦诚地交流和研讨。儋州的欧燕老师、琼中思源中学陈隆清副校长和五指山市教研室林明宝主任对这两节课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最后海口教育研究培训院的符扬晖副院长对这两堂课做了详细的分析和精彩的点评,并对这两堂课的不足之处提出几点建议。
2010年9月16日下午,在鸿运大酒店会议室,章博士做了《有效改进数学教学》专题报告,与会教师听得津津有味,并不时爆出笑声。孙孝武老师做了题为《海南省201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数学科考试信息发布暨试题分析报告》的专题报告,并就我省2010年中考的实际情况作了分析,为今后教学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海口九中和海口义龙中学的大力支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为这次活动成功举办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此次活动得到了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的高度重视,龙官吾副院长和吴益副院长在百忙之中亲临活动现场并讲话,在此表示感谢。
二、拓展交流渠道,扩大教研效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为了进一步扩大教研效果,促进经验交流,有效改进数学课堂教学,促进数学课程改革健康发展,初中数学频道于2010年9月24日晚20:30——22:30举行在线研讨。本次研讨是以房一登、陈佳琪、麦其海、黄程献四位老师9月16日上午分别在海口九中、海口义龙中学上的四节课为载体,结合章建跃博士的报告,以“有效改进数学课堂教学”为主题展开研讨。大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1、结合房、陈、麦、黄四位老师的展示课,谈谈您的认识。
2、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在哪里?
3、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在哪里?
4、结合您的教学实践,谈您对有效课堂教学的认识(最好用案例说明)。
5、您能想到的其他相关问题。来自全省14个市县各中学200多位初中数学教师包括省初中数学中心教研组成员参与了此次研讨,在短短两个小时里,评论数达829条。研讨过程中,老师们针对研讨主题和观摩16日上午四位老师的课,结合自己平时在教学中的经验、感受,各抒己见,平等对话,坦诚交流,提出了很多精彩的观点和很有见地的看法。在交流中碰撞思想的火花,在研讨中激扬教育智慧,老师们热情之高使得研讨时间一度延长,到了研修结束时,我们还看到研讨的帖子在不断更新,也有一些老师意犹未尽,继续跟帖至十一点半。
参与研讨的老师一致认为,章博士的报告为我们如何有效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从“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三个方面着手,掌握丰富的数学学科知识、初中数学课程结构体系、教学重点的知识、学生数学学习难点的知识。四位老师上的课,均展现出他们在“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方面的深度与广度。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孙孝武老师认为,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让“教学”成为师生的“对话”,“理解比评价更重要”,只有理解了,教学才能因材施教。这涉及了三个方面的问题:(1)让教学变成研究,恢复教学的创造性;(2)让教学变成生活,恢复教学的内在价值;(3)让教学变成对话,恢复教学的关系性质。中心组成员黄良师认为,有效教学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想一节课就可以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是不够的。想要有效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我们必须长期地反思每一节课,改进每一节课,方可有效!文昌市教研室潘正民老师认为,有效改进课堂教学,应从学情、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活动等方面分析研究。对教学内容方面,我们应尽做到:第一,要研读教材,把教材内容置于教学主题或教学模块中,对其教育价值进行考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的主旨;第二,要分析教材内容,明确核心知识和教学重点;第三,要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分解组合、增删改换,使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精选教学内容,其实质就是适度开发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整个研讨过程中,老师们还针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困惑和疑难问题进行了坦诚的交流。省教育培训院孙孝武老师自始至终聆听着各位参与研讨,并对很多问题作了解答。此外,还有很多老师在研讨中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5.有效课堂活动总结 篇五
工作总结
为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教学工作的有效实施、有效管理、有效指导、有效评价,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我校按照县教育局有关会议精神,从2007年开始,在我校范围内开展了有效性教学达标活动,3年来,我校以树标、学标、达标为工作主线,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现将该项活动做如下总结。
一、基本情况
我校现有教师71人,在本次活动中,按照文件精神,我校应参加达标活动的教师53人,实际参加达标活动的人数为53人,在参加活动的人员中,优秀15人,达28% ;达标53人,达100%。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
1、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以身作则,引领教师加强学习,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有效教学的深刻认识。强化自身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指导能力,提升教学品味。
2、学校领导全面把握学校教学现状,认真梳理和分析,有效的解决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3、强化对教学过程的监督、检查和指导,采用不定期个别抽查与定期全面检查评比、展示等方式强化对教师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环节的检查指导。
(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1、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坚持教案作业周查和月查相结合,坚持学期评比展示制度、学困生跟踪辅导制度、集体备课制度。
2、加强对课堂教学的检查指导力度,管理人员坚持推门听课,教师主动上邀请课,公开课,管理人员坚持听以上三类课,同时加强指导。
3、加强教学质量检测工作。班级有单元检测,学校有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期中期末认真做好质量分析总结,掌握现状、梳理问题、及时整改。
4、改革质量评价机制。以学生进步与发展着眼点,学会对学生纵向对比分析,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进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从严从细抓实常规,提高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教学常规管理常抓不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因此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都要做到强化要求。
1、学期初认真制定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学科教学工作计划、校本教研活动计划等,学科教学计划包括班级情况分析、本册教材的目标及要求、教学质量提高措施、课时安排等。
2、提高备课的实效。教师个人备课做到了吃透教材、熟悉学生、选择有效教学方法。教案书写要做到项目齐全,字迹清晰。
3、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课堂环环相扣,有层次、有梯度,既面向全体,又关注个体差异;重视学生主题体验,突出学法指导,讲究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性;教师教法、语言、问题设计、评价、教具利用等都要遵循有效、适用、适度原则;在练习设计和作业布置上也要突出有效性,练习容量、难易程度、范围要适中,符合学生学情,作业要精心布置、遵循少而精原则。
4、学生辅导与作业批改重实效,利用有效的课余时间对学困生、或学优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进步;作业批改及时,突出作业反馈、评价、订正等环节,注意从作业中反馈教学问题,作文要保证每篇至少1/4学生的面批数量,评价语言得体,重鼓励,少批评,勿打击。
5、学生质量检测班级要坚持单元检测和每月一考,学校要严格组织学生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养成良好的考风考纪,监考、处卷、质量分析等各个环节都要认真布置、总结、反思,及时发现问题,找到改进措施。
三、取得的成绩
(一)教师方面。
(1)教师的科研意识得到加强,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树标、达标、学标活动,锻炼了我校教师队伍,所有教师课改意识得到加强,科研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两年多来,许多的新人茁壮成长。他们从“徒弟”变成“师傅”,并指导的教师在各级各类比赛或教研活动中获奖。
(2)课堂教学方法发生明显变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确立。
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平等对话,处处洋溢着课改的气息,灵动的课堂,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如我校李超忠老师在讲平面图形密铺问题时提出问题:在房间里铺地砖除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外,还有哪些平面图形可以密铺?对于这个问题,学生靠个人能力完成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教师让学生利用电脑课件,分组合作探究。小组内讨论时,发现有的同学提出用一种多边形密铺,也有同学提出多种多边形共同密铺……各个小组内合作、交流、探究的气氛相当热烈,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3)教师处理教材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教师的备课意味着他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学生需求的话题作为具体的载体,把社会实践的真实内容作为附着物,进行重组教材、有自我个性地把握教材、面向学生工作。因此,我们的教师的教学教案就增强了适应性,如教师设计“课后小结”、“课堂学生问题随笔”、“单元教学追记与反思”等内容,采取课前认真分析、思考,课中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许多教师在课前都能充分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拟定多种可能有的相应对策。注重花时间去认真琢磨学生、琢磨活的课堂,更多地走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教材的认识和需要、了解他们的兴趣、知识储备状况和他们特别关注的一些话题、社会现象等,并把大纲的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到这些学生的真正需要中。
(4)更加积极地反思,总结了大量有益的经验,撰写了大量的教研成果。三年来,所有教师撰写了大量的文字材料,其中包括教学论文、课堂实录、教学反思。其中教学反思不仅有公开课、探究课后的详细反思,也有平时上课后,简单的课后反思。现在,几乎每个教师都养成了写课后反思的良好教研习惯。如我校的王立辉老师撰写的《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荣获县级一等奖;许静波老师撰写的《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荣获市级一等奖;李鑫老师撰写的《充分发挥作业评语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荣获省级一等奖。
(二)学生方面。
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学生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使课堂教学省时而高效。一是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大胆对话、提问质疑,学习中与同学热烈讨论,互相交流。由课内引向课外,或收集、或调查、或实地考察……处处留下学生探究的足迹。二是学生的学习思路开阔了,提高了解读文本信息、获取知识信息、合理运用知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三是合作学习更加有效。
四、主要问题
反思这三年来的活动过程,我们取得了颇丰的成果,同时也发现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如何帮助年轻教师更好的解读教材,把握教学中的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课题注重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的研究,但如何评价一节课是否高效的研究还有欠缺。
3、如何根据目的要求、知识的难易以及学生的基础恰当地确定作业的质和量,做到有针对性,尤其怎样让后进生做到有效学习。
4、如何根据所教的课题和学生,从不同教案的比较中选择最佳教案,避免教学中搬用参考资料上的教案等。
五、几点建议
1、继续深入、系统的开展“传、帮、带”的方式,结合教育信息网,搭建教研平台,形成资源共享,构建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良好氛围。
2、加强有效课堂教学评估方案的研究,以目标的科学性来引导过程的有效性。
3、教师要加强家校联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研究工作中,我们将以“有效教学”为准绳,继续加强队伍建设和课堂教学的管理,将有效性教学活动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切实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
杨桥镇小学校
6.有效课堂活动总结 篇六
砖 渠 小 学 数 学 组 2012年5月20日
“有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方案 砖渠小学数学组
在参与“有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过程中,我校课堂教学中存在制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如下:
一、问题设计不合理,使课堂教学低效。
1、问题没有思维价值。
正如钱梦龙老师所说:“问题提得好,好像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请看一节教学片段:
出示例4:某商店一天上午卖出3个花瓶,下午又卖出4个花瓶。每个花瓶的单价是x无,这一天卖花瓶一共收入多少元? 师指名读题,出示直观图(略)师:每个花瓶的单价是多少元? 生:x元。
师:上午卖出几个花瓶? 生:3个。
师:那上午卖花瓶的钱数一共是多少? 生:3x元。
师:下午卖出几个花瓶? 生:4个。
师:那下午卖花瓶的钱数一共是多少? 生:4 x元。
师:这一天卖花瓶的钱数一共是多少? 生:4x+3x元。
师:那么3 x+4x就是7个x,7个x可以写成—— 生:3x+4是7个x可成7x,板书:3x+4x =(3+4)x=7x.师:思考上面的计算过程,应用了什么运算规律?
这种设计就理解和把握教科书而言,应当是无可非议,但问题也是明显的,一是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主宰课堂学生的学习,教师一问,学生一答,学生跟着教师跑,缺乏主动性。这种课堂教学失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主体 特点。掩盖了学习过程中的矛盾和思维碰撞,僵化了鲜活的学情。二是不利于面向全体。由于学生学习中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总有一部分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而加一部分学生学在思考,而教师又不可能等到全班学生都想好以后再作交流。结果是中下等学生还没想好,就开始讨论,他们只能停下来,听别人说。于是形成了学优生唱主角,中等生唱配角,学困生当群众演员的局面。一节课下来,学困生没有一个问题能解决掉,当然是学困生越来越多,成了名符其实的学困生。三是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提高。把教学内容分析得过细,提出问题过小,缺少思维训练,这固然能使学生易于应答,可以保证学生知识的掌握,教学环节的有序进行。但也造成了许多失落,如活跃的想象,模糊的体验,会心的沟通,不可言传的意会,等等,淡化了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功能。
2、理答引导不够积极
请看《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片段 师:长方形有几条边? 生:有四条边。
师:太好了!那正方形有条边呢? 生:也是四条。
师:你真了不起,我们一起祝贺他!
(师生鼓掌三下,“啪啪啪”并齐喊着:你真棒,向你学!”)
教师可以叫一个学生回答,但不能让其他学生脱离思考。一个学生答问时,其他学生就不闻不问,课堂教学参与度低,这显然与我们的课标相背离。在这里教師提一个问域很宽、解距较长、思维度较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其特点是很明显的。
二、师生互动低效使课堂教学低效。
(一)追求互动形式的教学
我们又把这种互动教学称之为“程式化的师生互动”。即教师经过精心的设计、严密的安排,这种知识信息传递很大程度上可以预测学生的反应。例如,我校有些教师常常会问“从图中你获得了那些信息?你是怎么想的?”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假思索,都能从口中说出相应的答案。还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增加互动的频度,加大学生间交流机会的目的,教师有意识的增多课堂提问的频率。不管学生是否有无疑问而不厌其烦地去“启发”、“诱导”、“鼓励”,且极有耐心。频繁的提问和回答增加了师生间的交流,也满足了一 部分学生表现自己才华的需要,这样课堂会有更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在整个课堂中教师一呼,学生百应,且整个互动过程都在教师的控制过程中进行,自然也非常顺利。但是,这样的互动无法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形成冲击,更碰撞不出新思维的火花。
(二)师生互动中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的产生。
有的教师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互动,也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他调动的却是少数同学的能动性,而使绝大多数同学处于压抑状态。我们知道,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知识的储备、个性特征、心理特征、心理素质、家庭情况等诸方面都存在差异。也正是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得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对象产生了垄断。
师生互动中的教育机会不均等主要体现在互动的机会上,教师因为有确保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的主观愿望,所以往往会根据不同学生而给予不同的交流机会。一般来说,教师愿意同学习成绩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强,自信心强,胆子比较大的学生进行互动交往。因此,一节课中有的学生被回答很多次,有的学生备受冷落,无人问津。尤其是学困生,几乎成了问题的陪读者。
(三)活动形式的轻松异化为放任自流
学生是互动教学的主体,所以有些教师就把互动教学等同于放羊式的师生对话。把互动理解为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在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讨论,做做游戏就可以了。同时,学生对这样轻松的“学习”兴趣也很浓,积极性很高,所以课堂气愤相当活跃,热热闹闹,组间交流都很好,但学生对自己应该学到什么,学会什么,并不是十分清楚,许多学生课后,对相关的知识、问题的结实,结论知道并不多,更没有主动去思考,课堂设计的目标没能实现。这样不仅没有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连传统课堂中学生对“双基”的掌握目标都达不成,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二、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选择
(一)、关于有效提问
提问作为一种方法,指的是发现法、探究法、研究法、这类方法的共性是教学内容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给学生,问题是知识的载体,学生必须首先解决问题,而后才能获得知识,这类方法称之为问题教学法。
1、问题在教学中的意义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巴尔扎克)。问题也是学科教学的心脏,学科教学活动之源泉。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就不会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为此,要求任课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学科教学内容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即设臵问题情境。必须提出的是,设臵问题情境应该是创设成功的情境,所谓成功的情境就是让学生成功获得对各种问题的解决,从而使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即时认识兴趣,而成功的情境则能使即时认识兴趣向稳定认识兴趣转化,从培养认识兴趣的角度来说,成功的情境是最为重要的。有效教学情境要具备如下几点:
(1)、教学情境要基于生活。一是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弄明白知识的价值。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向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才能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
(2)、教学情境要注重形象性。我们所创造的情境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华;其次,应当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
(3)、教学情境要内含问题。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要具有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而提问又是师生互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要素贯穿在所有课堂教学模式中,在师生交往一贯互动中,教师实质上就是一个引导者,新课程所强调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其中确实存在着忽视教师学生自主化的倾向,这是一种典型的只“赋权”而不“增能”不负责教学行为。他看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上因为教师作用的丧失,学生自身水平受到了限制,致使他们的认知水平仍在原有水平上徘徊,这是导致课堂低效和无效的根本原因。(1)、有效问题教学的条件。要使问题教学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法和学生的有效学习,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一是问题要有潜在意义,我们知道,问题教学的核心是问题解决,这就要求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于解决眼前的问题必须是充分的。二是学生具有有意义的心向。在问题教学中,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表现为学生具强烈的总是意识和探索欲望,问题意识既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学生一旦形成了强烈的问题意识,他就会集中精力,把自己的思维活跃地发动起来。三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有意义的。要使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意义,学生必须真正理解课题结构以及课题涉及的有关知识经验。四是内化过程是有意义的。有意义的内化指学生经过自己探索而自行发现的新知识有机地纳入到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去,获得心理意义,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自己的血肉,自己的心理品质;而原有认知结构经过吸收新知识,自身得到改造和更新。
(2)、有效问题教学的原则。一是创设问题情境与问题意识相结合的原则。一般来说,教师设臵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异性。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实际上也就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二是引导和发现结合的原则。教师的引导能够保证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思考路线上进行有意义的探究,从而避免学生盲目的瞎猜和无效的活动,这是提高问题教学效果和效率的关键。当然,教师的引导必须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给学生留下自我选择、联想、开拓、发现、创造的思维空间。
(3)、有效提问的技巧。一是问题要有思维价值。二是提问时机要恰到好处。提问于学生的疑惑处。提问于教学环节的关键处。
提问于学生思维的转折处。三是理答要积极引导。理答不仅要注重师生互动。教师要尊重、倾听、鼓励、称赞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教师可以叫一个学生回答,但绝不能让其他学生脱离思考。一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必须放下手中的所有的事,抬头转身注视发言者,并认真思考别人的发言是否正确,讲得好,鼓掌认可,还有不足,举手补充。
二、关于有效互动
(一)、明确的互动目标,充分发挥教育机智,增强互动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重视互动的作用是必要的,但互动一定要讲究有效性。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前面的互动误区分析,我们体会到,如果一节课,从课堂的表面看,热热闹闹,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媒体、相互之间发生了多次“互动”。但学生的每次互动、讨论交流、或完成一个实验,不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事实问题进行探讨、讨论和交流,或者要得到的结论是学生早已知道的,这样追求形式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无效的。明确的互动目标是实现有效互动的前提。而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则需要教师能充分发挥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各种表现,特别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以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善于因势利导
所谓因势利导,就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利用并调动积极因素,循循善诱,使学生扬长避短,健康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达到举一反三,让学生有思考、检验、创新的过程。而不应该包办、直入结果,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学到僵硬的技能,缺乏探究创新的过程。例如:在《认识角》的探究中,学生在初步认识角之后,教师出示一个固定的角,然后让学自主展示一个比它大的或小的角时,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叉口有关系。
2、善于随机应变
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及公式化,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和特点,从而找到适当手段。教师随机应变能力是教育机智的集中体现。例如:在讲解多位数的减法中,学生用竖式做“600-309”时,得出的是301,教师不宜马上指出学生的错误,教师应当随机应变引导学生用验算的方法来判断,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了验算的作用。这样机智的处理,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由此可见,随机应变能力是教育艺术的高度表现,也是教育机智的重要特征。
3、善于对症下药
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巧妙地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方法,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在学退位减的时候,让学生说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后,重点让学生对退位减法竖式计算的理解,让学生重复说一次计算的过程,这样学生更能体会退位减的方法。
4、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
老师要讲究教育的科学性、严肃性,在教育学生和处理问题时,能实事求是,分析中肯、判断准确、结论合理,对学生要求适当,使学生心服口服。选择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处理措施,善于批评与表扬,惩罚与奖励适当适时,这都能体现出良好的教育水平,也有利于教育机智的有效发挥。
5、学会化复杂为简单。
学会化复杂为简单,从对教师的要求来说:“为了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一个教师应当掌握深刻的知识。”一句成语说得好:深入浅出,教师把教科书钻得深,悟出来的道理就透彻,讲起课来就简单,也能够讲在点子上。正所谓“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语激情”。教师一句精辟的话,常使学生抓住了知识的关键而芧塞顿开;一句幽默的批评,使学生放下包袱,惭愧不已。言不在多,贵在精当;语不在长,贵在适时;要语不繁,达意则灵。简洁是天才的姐妹,智慧的象征。一个科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的秘密就在于把复杂的东西演变成为若于简单的东西去做。教师把课上得简单,实在是一种智慧,一种艺术,一种能耐、一种功夫、一种水平、一种境界、它绝不是把教学简单化了,而是艺术化了、精良化了、高效化了,它就像一个杂技演员走钢丝的过程,走钢丝的过程,走钢丝较之于走马路,其精俗精巧之异显而易见。教书匠常常就不是把课上得简单,而是上得复杂了,把学生弄得无所适从。这节课的教学思路就是教学生化复杂为明了,让学生把书读薄。
6、充分体现《课标》中的“过程永远比结果重要”的理念
记得陆游有这样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啊,书本上的知识要想真正理解,必须经过亲自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运用自如。
(二)注重教学反思,提高互动教学有效性。
要有效的进行互动教学,避免进入互动误区,还要注重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近年来教师心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反思不简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三)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增进互动有效性。“学习社会”,如果它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来说,是一场“学习的革命”,那么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来说,就是一场“职业化的革命”,也就是说,对教师来说,教师在这场课改中,必须紧紧跟上时代步伐,加快实现个人的专业化程度,对学校来说,就是要加速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建设,促进新课改的顺利进行。教师专业化发展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包括专业化知识的发展;专业技能发展;专业化情感的健全。
介于此,我们在教学中,努力做好如下几点: 首先,做好“八给”,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
一、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
二、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
三、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
四、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
五、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七、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
八、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其次,作为一教师,我们一定学会变复杂为简单,教学生学会把书读簿。做好如下几点:
第一、教学目标要简要。一定要搞明白:“学生为什么要学数学”“数学教什么”这两个问题。
第二、教学内容要简约。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老师要把学生教聪明。
第三、教学过程要简洁。我主张板块式地推进,教学就是一块一块的,比如我今天的课第一块就是复习铺垫,第二块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知;第三块就是学习新知;第四块是巩固练习。当然并不是每节课都要学练结合。老师们要看有没有学练结合的结合点。
第四、教学方式要简练。下面一句话老师们要记清楚,据说是世界教育名言:“听到了,忘记了;看到的,记住了;做过的,理解了。”既然听到了忘记了,咱们们就少讲,既然看到的记住了,就要多读,既然做过的理解了,就要多做。教数学就这么简单。
第五、作业要简化。现在的孩子实在可怜,尤其是中学生,苦不堪言。课标上说:“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少做题,有多少 人听呀!课外作业、复习资料一个劲地做,老师一个劲地改。学生累,老师也累。说到底,是应试教育害人。作为教师,我们一定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为学生减负。
五、实施步骤:
1、进行课堂观察,针对教学中的问题,确立研究专题,制定活动方案,2、开展第一阶段观摩活动。
2、进行案例分析和再设计。开展第二阶段观摩活动。
3、再次研究专题,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案例分析,联片教研。
4、进行阶段性小结
7.有效课堂活动总结 篇七
一、活动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教师首先要考虑活动的目的性。如果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所设计活动的针对性就不强, 必然收效甚微, 甚至适得其反。
【案例】
某教师的授课内容为《美丽的丹顶鹤》新课导入:
师:小朋友们, 在《西游记》里, 王母娘娘召开盛大的蟠桃会, 各路神仙都兴高采烈赶来参加。有一位太乙真人他是怎么来的呢?——他呀, 是骑着仙鹤来的。传说仙鹤就是神仙的旅伴。
师:仙鹤还有另一个名字, 叫什么呢? (点击课件, 出示仙鹤图) 它叫丹顶鹤。 (板书)
师:丹顶鹤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生1:丹顶鹤的颜色好看。
生2:它很美丽。
师:你真聪明! (然后, 在“丹顶鹤”前板书:美丽的)
生齐读课题。
【思考】
这位教师为了引出课题, 突出课题中“美丽的”这一中心词, 导入设计可谓环环相扣, 有板有眼。然而, 听课教师非但没有被这严密的逻辑导入所吸引, 反而觉得教师牵着学生在兜圈子, 白白浪费了五六分钟。与其如此, 不如直接切入本课教学主题, 在学生齐读课题后, 或者教师直接设问, 或者学生质疑:为什么叫它丹顶鹤, 它到底美在哪里呢?简明快捷地指向本课学习任务, 把有限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潜心会文, 不是更好吗?
二、活动要以全体学生为主体【案例】
李老师在教学《清平乐村居》一课时, 设计了五个“比一比, 看谁”的活动形式:
活动一:比一比, 看谁读得好!活动二:比一比, 看谁懂得多!活动三:比一比, 看谁演得像!活动四:比一比, 看谁背得快!活动五:比一比, 看谁写得棒!
【思考】
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在完成真实任务中感知和体验, 主动消化和吸收语言。学生只有在活动中亲身经历和体验, 所获得的知识才是真实和有效的。如果课堂活动成为部分学生的“专利”, 长此以往, 那些没有机会参加活动的学生将会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 成为语文课堂活动的旁观者。而李老师这样的设计不仅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活动体验, 而且还调动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意识, 预设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可见, 语文教师设计的活动还应具有学生参与面广、活动质量高的特点, 这样的活动才是真正高效的。
三、活动要以多元评价为依托
【案例】1
宋老师的教学评价:教师在整节课中都是评价的主体。利用不同的图标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代表优秀, ▲代表良好。整节课结束后, 教师再对各组的活动情况进行统计, 看看是★多, 还是▲多。得★多的队伍获得最终胜利。
【案例】2
王老师的教学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王老师设计了“爬楼梯, 摘气球”的评价图, 并在教学活动中利用该评价图对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进行评价。每一次活动表现出色的小组就可以上一层楼梯。男女生也进行了互评, 根据对方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给予评价。执教老师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关注此评价图, 以此不断激励学生, 发挥小组合作精神, 紧跟课堂教学的步伐,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思考】
在案例2中, 执教老师有效利用课堂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并精心设计富有生活气息的、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爬楼梯, 摘气球”的评价图,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 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中注意用此评价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 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学习内容上。而在案例1中, 执教老师机械、单一地进行评价, 只是在下课前一两分钟让学生看看谁是今天的获胜组, 并未发挥课堂评价应有的作用。
四、活动要以小练笔为抓手
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认为, 真正的教育要使人更加自由、更富创造性, 教育的本质是引导, 引导学生进入知识之中的过程。教学中要充分尊重这种独特性, 留出一份空间让学生能够将自我经验和课文内容建立一种属于自我的关联, 真正诠释课本。
【案例】3《清平乐村居》
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幅“画面”写下来。 (以下“画面”可供选择:翁媪醉聊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织笼图、小儿卧剥莲蓬图。)
【案例】4《钱学森》
你最想对钱爷爷说些什么?写出自己的心里话。
【思考】
上述两个案例中, 教师都特别注意小练笔, 留足够的“白”给学生, 让他们想象, 让他们探寻。用小练笔点燃求知的火把, 让学生渐入学习佳境, 真正享受学习的乐趣。“课未始, 趣已生;课正行, 趣正浓;课已毕, 趣犹存。”让学生欲罢不能, 从心底爱上语文课, 觉得学语文是一件快乐的事, 这才是语文课的理想境界。
8.重视课堂活动 促进有效教学 篇八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活动 有效教学 目标达成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也就是让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会用数学的视野理解生活,看待社会,认识世界;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观察、思考、解决周边的事物、事件与数学的关系。那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呢?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做了重视数学课堂各种活动的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游戏,精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时,教师要善于挖掘小学数学教学的趣味性,选择适当的方法让学生学得主动热情,学得轻松愉快,并且,越学越有浓厚的兴致。例如,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出示( ):( )=( ):( )后,我说:“同学们,今天咱们共同来做一个数学游戏,看看是老师能赢,还是同学们能赢。下面,只要你们任意说出比例的两个外项或内项,不用计算,我马上就能说出相应的内项或外向,谁来考考老师?”同学们一听兴致都来了,争先恐后地给我出数。学生考我时,我对答如流;但换到我考学生时,他们久久找不到答案。这时好多同学感到惊奇。我又让他们从上面的数中随机选出几个数,用笔算加以验证,结果都与我说得一样。惊叹之余,同学们便想:老师为什么能这么快地算出来?肯定有简便算法!这时,他们迫切地想学习这种方法,萌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正是导入新知识的最佳时机,我就趁机引入课题:“同学们,你们肯定在想,老师为什么能根据你们给出的内项或外项迅速说出相应的外项或内项呢?是有窍门吧。对!这是有规律的,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它。……”这就使他们在大脑兴奋的状态下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探求中,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变原来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了,从而,保证了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也提高了教学有效性的达成。
二、创设情境,重视亲历体验,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费赖登塔尔也指出过: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因此,教学中就必须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让小学生在实际或接近实际的情境中,不仅知道数学的概念、结论、法则和定律,还要引导他们通过一定的亲历活动,去感受、探索和体验这些概念、结论、法则和定律是怎样形成的,以便更好地了解数学、认识数学、发展数感,形成数学的观点,感悟数学的美妙。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把一个圆对折,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三分,用彩色的蜡笔涂出它的三分之一;紧接着再平均分成四份、五份……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和认识。这样,让学生用轻松、愉悦、自主探究的方式,获得数学中的数字、运算、应用等,感受数学的美丽和神奇。
三、联系生活,使学生获得: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数学上的发展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它们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基本的数学知识与能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课程的核心内容。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领悟数学知识所蕴涵的数学思考方法,如归纳、类比、猜想、论证、符号化、数形结合、方程、函数等,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获得朴素而又深厚的数学思考方法,进而形成广泛迁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生活中的数据”时,我联系生活实际,课后延伸环节,设计了让学生回去调查自己家的有关数据:每月用多少吨水、多少度电,每月收入多少钱、开支多少钱;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滴水、一度电,那全国13亿人口能节约多少水?多少电?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分钱,那全世界56亿人口一天能节约多少钱?在教授“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我安排了以下三个活动环节:(1)操作。先让同桌同学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的8等分、16等分等合作拼图,然后思考回答:拼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图形?为什么说是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而不说是平行四边形?(2)猜想。让学生猜想并说出:分别把圆32等分、64等分拼成的图形是什么形状?近似长方形。而后多媒体电脑演示,验证答案。(3)推理。如果把圆等分的份数增多后,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什么图形?它们的面积与圆的面积是否相等?为什么相等?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当于圆的那一部分?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_____,所以,圆的面积=______。
四、承认差异,关注个性特点,让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每个学生的个性也各不相同,我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设计一些课内外梯度不同的练习,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的做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对基础性的提问与练习可以让一般的学生参与,拓展性的问题可以分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共同参与,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满足其求知欲望。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教学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组作业活动:1、请量出自己房间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面积是多少?2、请你测量出你家客厅的面积是多少?用了哪种规格的地砖?一共用了多少块?3、你去卖地砖的商场了解过地砖的规格和价格吗?假如是40平方米的客厅要铺地砖,请根据自己的爱好设计一个合理的方案。
总之,只有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的各种活动中,学生才会产生学习数学的情趣;只有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社会、世界的联系,品尝到应用数学的成功体验,并使其成为学习数学的动力,才能促进数学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参考文献:
[1] 《体验新课程》 湖南教育出版社
[2] 《河北教育》 河北教育报刊社
【有效课堂活动总结】推荐阅读:
语文活动有效课堂09-04
六年级语文有效课堂总结09-09
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学习总结07-03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总结08-11
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学习总结格式08-24
构建有效课堂07-01
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06-27
有效课堂学习培训心得07-08
追求更有效的课堂07-29
《有效课堂》心得体会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