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信感想随笔

2024-09-02

仁义礼智信感想随笔(精选9篇)

1.仁义礼智信感想随笔 篇一

仁义礼智信

(儒家“五常”)

编辑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他与五行说“金木水火土”,古人创作的“梅花篆字”梅报五福(平安、健康、幸福、快乐、长寿)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三字经之中的“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中文名

仁义礼智信

提出人

儒家“五常”,孔子

延伸人

孟子、董仲舒

扩 充

“仁、义、礼、智、信”

目录

1.1 构成及发展

构成及发展

编辑

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仁义礼智信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性善说”,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温良恭俭让,礼义仁智信"什么意思

匿名 | 浏览 10566 次 |举报

我有更好的答案 邀请更新 2013-10-19

温良恭俭让是传统美德即什么也不争,什么也不抢,处处与人为善。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

礼义仁智信,就是指“五常”,即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五常:仁义礼智信

仁.仁省,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埋,乃推己及人意也。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 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信: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温良恭俭让是传统美德即什么也不争,什么也不抢,处处与人为善。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温良恭俭让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礼义仁智信,就是指“五常”,即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五常:仁义礼智信

仁.仁省,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埋,乃推己及人意也。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 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信: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

温良恭俭让是传统美德即什么也不争,什么也不抢,处处与人为善。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温良恭俭让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五常”,即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五常:仁义礼智信

仁.仁省,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埋,乃推己及人意也。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 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信: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

温良恭俭让是传统美德即什么也不争,什么也不抢,处处与人为善。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温良恭俭让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2.仁义礼智信感想随笔 篇二

1 把“仁者爱人”与“以人为本”结合起来

“仁”在中国传统道德价值中居于核心地位。“仁”简要理解, 就是“仁者爱人”。在社会生活中, 离开同情心, 离开“爱人”做不到真正的仁。“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是对“爱人”最起码的解释与要求, 如果只为个人利益着想, 是不符合“仁”的基本要求的。虽然在阶级社会, 泛爱论只是一种美好的幻想并容易流于空想, 但是, “仁爱”思想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道德信念, 对于协调人际关系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却永远记载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史册中。

今天所提倡的人道精神或者说“以人为本”思想也是秉承了传统道德中“仁者爱人”的合理内涵, 因为人性与人道是任何一个社会形态、任何一个社会领域、任何一个社会举措都不能偏离与违背的原则, 否则就是不道义。现代生活中, 人与人之间关系可能会因为经济利益等因素而导致不可避免地矛盾与冲突。因此, 在社会生活中积极发扬中国人传统的“仁爱”精神, 倡导“仁者爱人”, 互助互爱与人为友的道德, 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提升至社会道义和社会责任的高度, 是有益于社会主义和谐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形成的。

同时, 孟子讲“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1], 把仁爱理念又往前推进了一步, 推广到对自然一切生命的博爱的高度。这对于审视当前科技进步与生态危机, 构建新时期生态伦理道德是极富启发意义的。

2 把“义以为上”与“公平正义”结合起来

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 “义”几乎和“仁”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孔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和“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明确指出在处理利益问题上如何摆正个人与社会, 部分与整体, 家庭与国家的关系。尽管不同时代与不同社会会对“义”有不同的理解, 但是对“义”的必要性的认识却是共通的, 即“义”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和延续的道德准则, 没有“义”的社会形态是不可想象的。

现代社会中提倡“公平”“公正”与“正义”, 正好与“义以为上”的要旨相通, 这也正是我们要赋予的新内容。表面上看, “义以为上”和“先义后利”与市场经济的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相矛盾, 但实际上恰好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补充和保障。众所周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其中因个人主义, 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消极影响而产生的损公肥私, 损人利己以及各种欺诈行为, 正在严重地损害人民的利益并且阻碍经济的发展。所以, 离开“义”的道德底线去追逐利益在客观上会导致杂乱无序与不可持续。因此, “义以为上”和“见利思义”在市场经济中也越来越彰显出不可低估的价值, 它对抵制“唯利是图”和“见利忘义”思想, 对于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三者利益关系起到一种道德导向作用, 使人能够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 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时作出道义的行为。因此, “义以为上”当仁不让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补充。

3 把“克己复礼”与文明素养结合起来

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礼”不但是一种行文规范和社会习俗, 更是一种道德功用。把这种思想推衍到个体, 就是在个人修身范畴中讲“礼节”, 在与他人交往中讲“礼让”。孔子所说的“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是对“克己复礼”道德解释, 认为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克服和改正自己的弱点与缺点, 才能使自己逐渐符合“礼”的要求, 才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孔子本人“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何尝不是遵循礼数的结果, 又何尝不是提高了自身素养!把“克己复礼”提高到治国地位的管子, 他认为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 “四维不张, 国乃灭亡”, 这对中国“礼仪之邦”的奠定, 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然, 封建时期, “礼”夹杂着许多等级观念与尊卑思想。中国传统道德当中“父义、母慈、兄友、弟悌、子孝”这五种人伦关系曾经在封建宗法统治时期确保了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 如果把其中的等级制度因素剔除, 把积极合理的成分剥离为现代文明, 赋予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容, 那么, 五伦中的父子有亲、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礼数, 对于维护和改善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人伦关系, 对于协调各种人际关系, 仍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非常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良性运行。

4 把“明智”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

在中国传统道德认知当中, “智”不但指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与智慧, 即通过“格物致知”来认知世界, 认知自我, 探究万物与宇宙, 它更倾向一种道德智慧。孔子讲“择不处仁, 焉智?”“未智, 焉得仁?”, 子夏认为:“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2]这就从另一层面把“智”与“仁”联系在一起。孟子也认为:“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 就是说在是非善恶中能够择善去恶, 在求学和求知过程中能够时时秉承着仁德的要求, 才能真正地达到明智境界。

当今社会崇尚科学, 遵循真理, 离不开知识的传授与探索, 但是又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与智慧层面, 只有上升到道德的高度, 用“仁”的方式来教育人, 才能纠正当今社会应试教育的一些不足与偏颇, 才能真正地实现素质教育。

5 把“诚信”与市场信用结合起来

“信”首先是社会个体行走于世间的立身之本。“诚者, 天之道也;思诚者, 人之道也”。诚信是人之为人最基本和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孔子说:“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 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离开诚信, 做人的根本也失去了。其次, “信”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孔子说:“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 只有取得百姓的信任, 才能树立国家的尊严与形象。

现代社会, 诚实守信不再仅仅属于道德范畴, 而是派生至法律领域作为一种法治原则予以体现。就是说, 要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运行, 我们不仅需要诚实守信作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来调节, 更需要诚实守信作为一种民法原则来解决利益纷争。许多有识之士指出, 信用危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和隐患。通过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建设成就, 我们可以看到, 从某种程度上讲, 市场经济其实是一种信用经济, 它是以诚信道德原则为基础的社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结合体, 既依赖于现实的法律和制度体系, 又依赖于传统文化中的诚信道德规范。这也是我们今天重建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体系必须与诚信道德结合的意义所在。

当然, 对于“仁义礼智信”, 从历史的时代性与阶级性看, 因为有其封建尊卑与等级制度存在, “仁者爱人”思想与“克己复礼”思想不可能完全实现, 所以对于传统道德的“仁义礼智信”必须坚持理性的态度。但是, 基于我国当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发展尚未达到最高阶段这一现实, 宣扬纯粹性或义务性的伦理道德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还是可行的。“取法乎上, 仅得乎中;取法乎中, 仅得乎下”, 作为一种历史传承, 在道德的追求上应当把它提升到最高境界。因此, 把“仁义礼智信”赋予时代内容发扬, 无论对道德文明建设还是市场经济建设都是一种无比珍贵的文化资源。

摘要:“仁义礼智信”做为中国传统道德精髓, 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并产生过深远影响, 剔除其封建宗法和等级制度等因素, 在现代社会仍然有其不可忽视的现实借鉴意义。随着社会的变迁应该赋予它们新时代的内涵和阐释。

关键词:传统道德,仁义礼智信,时代内涵

参考文献

[1]杨伯俊.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1:322.

3.用“仁义礼智信”管企业 篇三

方太的使命是让家的感觉更好,它有两层意思,首先是通过使用我们的产品让消费者对家的感觉更好,其次就是让员工对方太公司这个大家庭感觉更好。方太的愿景是成为受人尊敬的世界一流企业,为此,我们会有销售的目标、利润的目标、品牌的目标、精益管理的目标,等等,这些都是很清晰的。我想重点谈的是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人品、企品、产品”三品合一,其中人品是第一位的。而人品当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我们传统文化当中的五常——“仁、义、礼、智、信”。

为什么说“仁、义、礼、智、信”叫五常呢?因为这是上天授予人类恒昌不变的道德规范,放之四海而皆准,能够穿越时空而不变。过去几千年证明五常是正确的,只要我们人类的目标是实现和谐社会目标不变,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它依然是正确的。因为五常是实现和谐社会最根本的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离开了五常,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

那么从企业的角度谈,五常的道德规范到底体现在哪里呢?我简单地做一个说明。“仁”是要替员工着想,我们要替员工着想,员工要相互替对方着想。公司替员工着想,员工反过来也要替公司着想,这就是仁的精神。

“义”是什么呢?在“仁”的基础上再进一层,意思是仅仅有“仁”还不够,大家光相互着想,着想来,着想去,可以吗?我们现在企业里面有一种好好人,你如果真的光“仁”的话,那就有可能会成为好好人。所以你得有“义”来约束。“义”就是合理,我做任何事情,我对员工的着想都要做到合理合义的程度。所以它是一种相互制约的作用。

“仁”、“义”都是停留在人内心层面的东西,具体对照行为的时候,因为个人理解不一样,有时候就很难判断。所以企业当中必须有一套规则。我们把大家公认的符合仁义的那些行为规范转变成公司的行为制度,这个制度就是“礼”。现在很多人对“礼”的认识有误解,认为“礼”主要就是礼貌、礼仪,其实在《周礼》中,“礼”的范围很广,上到法律制度,下到道德规范,都包含在内。所以,本质上它是一套制度。我们把仁义的基本要求明确下来,变成制度,我们来遵守这个行为规范,遵守规章制度,那就是礼。

第四个是“智”,智慧的“智”,要求我们员工做工作一定要有智慧,要能洞察本质,洞察问题的本质,洞察业务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把业务开展好。我们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知识很多,这个时代号称知识的海洋,但是智慧很少,在我们传统文化当中有太多的智慧,但是一些国人都扔掉了。

最后一个字就是“信”。“信”大家都理解了,就是诚实守信,这一点中西文化相通。当然,中国文化当中对“信”的要求更高,人无信不立。你在企业中作为一个领导者,要获得下属的信任,怎么才能获得下属的信任,首先应是言而有信,言出必行,等等。反过来,下属要得到领导者或者同事们广泛的信任,也是要信守诺言,认真负责地做事。当然,绝对的“信”很难做到,但必须有一个基本的信任关系,团队和企业才能够有效合作。

4.今天我们怎样借鉴仁义礼智信 篇四

“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国古代儒家提出的五个道德范畴,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持久普泛的意义。在当今社会道德文明建设中,我们仍然可以借鉴并利用其作为道德范畴的“品牌”价值,立足于当代语境给予新的阐释,赋予其适应时代要求的新鲜内涵。

坛主小传 徐克谦,男,1956年生,江苏江都人,复旦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兼任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著有《先秦思想文化论札》、《庄子哲学新探——道〃言〃自由与美》、《轴心时代的中国思想》、《先秦儒学及其现代阐释》、《孟子现代版》、《人类文化启示录》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七十多篇。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归纳的五个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范畴。早在先秦时代,儒家先哲就已经分别对仁、义、礼、智、信的内涵作了深入具体的阐发。到了汉代,董仲舒将它们合在一起,称之为“五常”。从此,“五常”往往与“三纲”合称为“三纲五常”,成为中国古代统治者维护当时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的基本道德准则。汉以后,历代儒家人物根据不同时期社会和思想发展的需要,对“仁义礼智信”作出自己的阐释和发挥,其具体内容不断丰富而复杂,其中确有不少思想糟粕,有些内容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实际效果,按照今天的道德标准来看,斥之为“吃人”也并不过分。

尽管如此,“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国古人归纳的五个高度概括和抽象的道德范畴名称,仍然具有永恒的、普泛的意义和价值。这是因为:一方面,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仁义礼智信”的具体内涵中已积淀了中华民族许多优良道德传统,具有普遍意义,其中不少内容,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早已被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德准则;另一方面,“仁义礼智信”的表述,作为概括和抽象的道德范畴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品牌”。在当代中国社会道德文明和核心价值观的建构过程中,我们仍然可以借用“仁义礼智信”的形式,吸取其精华,赋予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容,建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伦理道德范畴体系。

“仁义礼智信”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有利于在社会民众心理上树立起对于共同道德信念的权威感和归属感。“仁义礼智信”高度概括而又极其简洁鲜明的语言形式,也非常适合于道德教育和宣传。今天,我想结合当代中国社会道德文明建设,对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逐一进行简要阐释,作为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现代转换的一种尝试。

“仁” 以人为本 人性关怀

“仁”的基本含义就是孔子所说的“爱人”,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不忍之心”,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对于同类生命的基本同情和关怀。缺少对生命和人性的同情与关怀,就叫做“麻木不仁”。儒家认为,“仁”是为人的根本,是人的精神家园。用孟子的话说就是“人之安宅”。提倡“仁”的道德,就是要以人为本,把人当作人来对待,就是在确认自己是人的同时也承认他人是人,而人与人在天命之性和生命价值上是平等的。因此,人与人之间应该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态度友好相待,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态度互相帮助。

“仁”的精神也就是人性与人道的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儒家以“仁”为道德之源,这对当代社会道德文明建设有两点重要启示:其

一、就人的本质、永恒的存在而言,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谐、合作,较之于人与人之间有时难以避免的冲突、竞争来说,是更为重要、更为根本的方面,具有更高的价值。其

二、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道与人性的价值,都是终极的最高的价值。任何科学技术的发明与运用,政治经济措施的建构与实施,都不能违背人道与人性的原则,都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与尊严为代价,否则就是不道德的。在崇尚科学技术、提倡竞争的当代社会,尤其需要强调“仁”的道德原则,以便使科学技术与竞争机制更好地为人道与人性的根本目的服务。

儒家的仁爱精神还不止于对自己同类的爱,再进一步,还应推广到对自然界一切生灵和万物的爱。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当今,世界范围的自然生态平衡正面临工业技术文明带来的普遍危机,有识之士深表忧虑,自发地组织起来,大声疾呼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稀有动物。儒家提倡的“仁民而爱物”的精神,对于建设当代生态伦理道德也是有启发意义的。

此外,儒家所谓“为仁由己”、“仁者不忧”、“仁者安仁”等有关仁德修养的思想,强调了道德的自觉和自律以及道德价值实现所带来的精神满足,这对于当代社会个人的道德自律和自我修养也是很有帮助的。

“义” 公平正义 坚守原则

“义”这个字的本来含义就是适宜。“义者,所以合宜也。”作为伦理学范畴的“义”,是指一个社会里公认为适宜的、应该的 道德行为准则。“义”的原则往往也会以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所以也是一定社会的法律前提。关于“义”的起源,孟子认为出自人固有的“有所不为”的“羞恶之心”,荀子认为源于人作为社会存在的“群”与“分”的需要。两种说法虽然不同,但都说明人类社会不能没有“义”,人不能不讲“义”。完全不讲“义”的社会是难以想象的,也是无法维系的。尽管不同社会、不同时代“义”的具体内容会有所不同,但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的“义”也有其共性和延续性。随着人类交往日益密切频繁,人类在道德原则上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共识,那些被人类普遍认为是“适宜”的道德原则,就是“天下之公义”。

道德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确立一个社会的“义”,并且培养公民对“义”的自觉和信念。今天,我们一方面要赋予“义”以新的具体内容,例如社会公平、公正、公益等,另一方面要重新唤起人们“义”的自觉和信念,也就是要树立道德正义感和道德原则立场。当今社会,许多腐败堕落现象的产生,一方面固然有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得力等外部原因,另一方面,当事人内心丧失起码的道德正义感和道德原则立场,不把“义”当回事,不辨“义”与不“义”,也是重要的内因,腐败其实就是对正义和道德原则的践踏和破坏。

讲到义必然要涉及“义”与“利”的关系。需要指出的是,儒家虽然重视“义利之辨”,但并不一概反对群体或个人对利益的合理追求。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荀子说:“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但是儒家强调,追求利,追求个人的自由发展,应该有个底线,这就是义与不义,不能以不义的手段追求利。

儒家的“义利观”,与市场经济社会以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驱动力的基本原理之间,看起来好像是矛盾的,但它其实恰恰是完善的市场经济社会不可或缺的补充和保障。如果没有基于“义”的道德、法律原则作为底线,人们对利的追求就会是不择手段的的,最终受到损害的必然是所有人的利,这样的市场经济决不可能是完善的市场经济。

“礼” 恭敬尊重 礼仪文明

古代所谓“礼”是一系列程式化、仪文化规则,内容十分庞杂,既包括国家的典章制度,也包括宗教仪式、社会习俗、礼仪规范。但儒家所重视的并不只是礼的外在形式,而是体现在礼的形式之中的社会道德功能和意义。这种功能和意义简单说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别嫌明微”,也就是明确不同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的人之间一些必要的区别,以避免出现嫌疑和尴尬的场面,从而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二是表达“恭敬”、“辞让”之心,让人们有一种适当的形式,互相谦让,互相表达恭敬与尊重。三是“礼之用,和为贵”,通过在政治、宗教、社交、家庭、娱乐等不同场合人们必须遵循的各种礼节、仪式,并配以音乐,来融洽不同身份、不同角色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相处,促进社会和睦安定。

不可否认,在封建时代,礼的许多具体内容,实际上强化着上下尊卑的封建等级观念,其中不少繁文缛节早已过时,失去了意义。太多太繁的礼也会束缚人的手脚,限制人的自由。但是礼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促进人对人的恭敬与尊重,协调人际关系和睦,倡导言谈举止的文明礼貌,这些功能和作用,当代社会也仍然需要。

一定形式的礼,无论对于社会还是对于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对社会而言,礼是这个社会道德文明程度的直观表征;对个人而言,礼则是其道德素质和教养程度的外在标志。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借助“礼”的形式,赋予新的内容,来对公民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特别是恭敬、尊重品质的教育。例如对国家的恭敬,对职业的恭敬,对顾客的尊重,处于不同社会关系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等等,都可以在一定形式的“礼”中得到体现。孔子认为礼的具体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因革损益的,对前代的礼制应根据当代的具体情况,择其善者为我所用,例如“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借鉴这种态度,对古代的礼仪文化继承其优秀的精华,“损”去其过时的糟粕,“益”之以符合现代文明的新内容,从而创造出我们当今时代所需要的新的礼仪文化,使我们这个号称礼仪之邦的古国放射出现代文明的光彩。

“智” 崇尚知识 追求真理

“智”通常又写作“知”,既作动词指认知,又作名词指知识、智慧。儒家把“智”列为“五常”之一,认为追求知识,增长聪明智慧,也是人生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对于知识和智慧的尊重。

荀子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儒家相信,人有认识事物的能力,而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被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人类所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以被人所认识的事物。人类不断通过实践,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探究万物,掌握规律,创造文明,积累起越来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这些知识代代相传,不断发展,犹如漫漫长夜里永不熄灭的明灯,茫茫大 海上永不沉没的航标,照耀着社会人生之正途,指引着通往真理的方向。今天,我们可以借助“五常”之“智”来提倡崇尚知识、追求真理的精神。

掌握知识并善于思考的人,就可能成为“智者”。“智者”不仅知识丰富,而且聪明智慧,所以孔子说:“知者不惑。” 具有完善理想人格的君子,不仅应当是“仁者”,而且也应当是“智者”。“智”与“仁”是相辅相成的,好学求知也能促进仁德的自觉和生长。故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也说过:“美德即知识。”若能将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建立在科学知识和真理的基础之上,则人类安身立命的道德根基也许会更加坚实而深厚。

崇尚知识与智慧,必然重视学习与教育。孔、孟都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可以说是提倡全民教育的先驱。“孔门四科”和“六艺”等教学内容,体现了对学生德、智、体、美、情的全面教育,可以说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典范。他们的教育理念本身,体现了一种道德的而非功利的精神。古代儒家留下的许多有关教育和学习的格言和教诲,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无常师”、“教学相长”、“不耻下问”、“举一反三”、“温故知新”、“知人论世”、“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等等,都是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即使在当代社会也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信” 忠于职责 诚实守信

所谓“信”,即诚信。儒家把诚信作为人的基本道德。《中庸》认为“诚”是“天之道”,“诚之”是“人之道”。这等于是把“诚”作为至高无上的价值源头来看待。要取信于人,根本在于“反身而诚”。《大学》也以“正心诚意”作为“修身”的前提。孔子说: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民无信不立。”与人交往要“言而有信”,治理国家要“敬事而信”。君子应当言行一致,诚实笃信。“言忠信,行笃敬”才能行于天下。孔子说:“信则人任焉。”只有当你被证明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时,别人才会觉得你可靠,才会把大事托附给你。

“信”的道德要求,内涵很丰富,包括说话算数,言行如一;尊重事实,反映真相;信守承诺,忠于职守;勇于承担责任,认真履行义务,等等。与“信”相反的便是表里不一,背信弃义,虚伪欺诈,不守信用,不负责任。如果一个社会缺失了诚信,人与人之间相互尔虞我诈,这个社会就将是个丑恶而可怕的社会。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诚实守信的优良道德传统,历史上传诵着许多诚实守信的动人故事。继承发扬诚信的道德传统,在当今社会显得更加迫切。许多有识之士指出,诚信的缺失和信用危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和隐患,有些企业信用之差已经使信用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实际上,完善的市场经济社会必须有建立在诚信道德原则基础上的社会信用和个人信用作为保障。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也都十分重视社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建设,这种建设一方面有赖于现实的法律和制度体系保障,另一方面也须借助于传统文化信仰中的诚信道德价值之源。中国传统儒学关于诚信的思想,也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时可以利用的重要道德价值资源,我们应当十分珍惜这一现在有可能日益走向稀缺的资源。

5.仁义礼智信读后感900字 篇五

传统美德的“仁”,作为做人之本,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孔子把“仁”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来倡导,强调“仁”应体现于日常人伦的一点一滴之中:对人,要“爱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己,要“修己以敬”,“刚毅,木讷”;对事,要坚持真理,“当仁不让于师”,甚至“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仁由己”,仁不是从外部客观得来,而是由主观努力所具有,人的一生,应是一段依于仁,行于仁,实现仁的旅程。

传统美德的“义”,作为理想人格的根本特征,是君子内在的本质,她只有通过具体行动才能表现出来。孔子认为,在人类生活中,有一种比个人的实际利益更高的价值,这就是道义,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义以为质”、“行义以达其道”,对于天下的事情,都应“直道而行”。义,自身具有不为功利价值决定的独立的价值,在义利问题上,孔子主张应遵循“见利思义”的道德原则,“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把住义与不义的底线,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公益。

传统美德的“礼”,既是社会文明程度的直观表征,又是个人道德素质的外在标志。孔子倡导“克己复礼”,其“礼”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仁”、“恭”、“敬”、“让”、“情”等方面。孔子认为,人的一生,不学礼则无以立身,不知礼则无以自立。“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人们学礼知礼,所重视的并不只是礼的外在表现,而是体现在礼的形式之中的社会道德功能和意义,掌握做人做事的规矩,通过不断的修身、反省、自律,实现“内圣外王”的道德理想人格,建设和谐发展的理想社会。

传统美德的“智”,是知人与求是的理性原则。孔子提倡的“知”(智),主要是一种道德认知与道德理性,他认为“仁”与“知”互为前提,都是做人应有的道德品质,“择不处仁,焉得知”、“未知;――焉得仁” 。孔子还把“知”作为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好学则智”,一个人要成为智者,应该好学、乐思、勤问、笃行,通过学习与实践,吸纳人类的智慧,丰富心灵的世界,涵养生命的气质,提升修养的品级,从而达到做人的理想境界。

传统美德的“信”,是每个人的道德修养之基。孔子提倡“主忠信”、“敬事而信”、“谨而信”,做人就应该保持自己的本色,任凭岁月流逝,也决不能减弱诚信在心灵的光泽。他认为,人之所以高尚,人之所以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自己的至诚至信。“信则人任焉”,一个人忠诚与信实的品格,是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在这方面进行培育投资的人,虽然不能在世俗的物质方面变得富有,但可以从赢得的尊敬和荣誉中得到回报。

6.仁义礼智信读后感500字 篇六

“仁”的意思是仁厚、仁慈、友善地对待他人,包括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以及亲戚、陌生人,甚至万事万物等对象。提倡“仁”的道德,就是要以人为本,把人当作人来对待,就是在确认自己是人的同时,也承认他人同样是人,是和你自己一样有价值存在的人,人与人在天命之性和生命价值上是平等的。因此,人与人之间应该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态度友好相待,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态度互相帮助。当然,儒家的仁爱精神还不止于对自己同类的小爱,还应进一步推广到对自然界一切生灵和万物的大爱和博爱。“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语)

“水善利万物……”,大爱世间万事万物。中国儒家文化精髓得益于参透,体悟水的品行本质。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有关仁义礼智信读后感500字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7.仁义礼智信感想随笔 篇七

孔子曾把“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把“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性善说”,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

董仲舒又加入“信”,并把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 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8.仁义礼智信感想随笔 篇八

笔者也想了解其确切含义,但是没有去查寻圣人先贤的论述。只好凭字臆想,给出一个如下解释。未免会有曲解之处,贻笑大方,敬请见谅。

仁:就是善良,要朴实善良。

义:就是情义,要乐于助人。

礼:就是礼貌,要尊敬他人。

智:就是理智,要心态平和。

信:就是诚信,要诚实守信。

五常中,“仁义礼信”在字面上比较好理解,但是“智”不好解释。若解释为“智慧”,有些牵强。笔者思前想后认为,应该为“理智”,可能先贤因为“理”与前一个“礼”同音,故取“智”作为缩写。再通俗一点解释,就是当别人对你不礼貌时,要理智,要心平气和、以柔化刚,不要失去自己的礼貌。

从德与行两方面来看,“仁义”是一组,“礼智”是一组。“信”自成一组。德是因,行是果,行是德的表现,德是行的基础和保障。

对“仁义”来说,“仁”是德,“义”是行。“仁”是自身要善良,要有爱心,老人有慈爱之心,晚辈有孝顺之心,这是德。有德还要有行,“义”是指人要有情有义,也就是有人情味有正义感,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乐于助人。亦即,“义”是要无私助人,无论是亲朋还是路人,都要乐于伸出援手,这是行。

对“礼智”来说,“礼”是行,“智”是德。“礼”要尊敬每一个人,处事斯文,也就是“有礼貌”,这是行。“智”是要有理智,要有平和的心态,也就是“有修养”,这是德。如果失去理智,也就失去了修养;失去了修养,也就失去了礼貌;失去了礼貌,也就斯文扫地了。

对“信”来说,应该是代表诚与信两个方面。或者说,形式上“五常”应该再加上一个“诚”字,变为“六常”――仁义礼智信诚。当然,诚实与守信,也可以解释为“信”的两种表现形式,则“五常”也就代表了六种含义。因此,在“五常”中,可以认为“信”兼具了德与行两个方面。“诚信”简而言之就是“言必信,行必果”。一是“诚”,要诚实,言必信,这是德。二是“信”,要守信用,行必果,这是行。

9.仁义礼智信感想随笔 篇九

“忠孝仁义礼智信”,应该从孔子时就提出来了,几千年了。“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是立身之本。现在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

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后来,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现在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至少,你不能当一天和尚不撞一天钟,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更不能象邓小平说的有些人那样,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 6 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古人非常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但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文明进步。一个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时,却不能蒙混一世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

提倡“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孔子说,仁就是“爱人”。“仁”体现人的高尚情怀,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古代君主把推行仁政,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仁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一切从关怀人、爱护人、发展人的目标出发,使这个国家民族/ 6 达到和谐的最佳状态,《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能够做到上下相亲,这个社会一定是很和谐的。仁的思想,还体现在众生平等的状态,孔子的教育观是“有教无类”,社会平等才能体现爱心,如果对待别人,不是出于一种平等的理念,那么善良将成为怜悯,它就不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了。

提倡“义”,就是坚持正义,保持节操。义的本义是合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舍生取义表明为了重信义可以牺牲生命。古代讲义气的典型人物,当属关羽第一。说到义字,就会想到朋友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其实这是小义。我们要讲的是大义,一种高于自我的善,一种超越自我的善。任何人,在关键时候不能做出危害国家、民族的事情;在敌人、困难面前,不能变节投敌。在社会上要坚持正义,敢于与丑恶势力做斗争,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当然,作为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对待朋友要讲义气,不能出卖朋友,不能损害朋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在社会上立足的基本素质。作为我们来说,就是积极维护公司的利益,不能阴奉阳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更不能做俗话说的吃里扒外的事情。/ 6

提倡“礼”,就是注重礼仪,尊重他人。“礼”初始的意思是举行仪礼,祭神求福。用珍贵的器物祭祀,表示对“天”的感谢和尊重。礼的核心就是“尊重”二字。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说到“礼”,就是要保持良好的行为规范,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礼仪、礼节和礼貌。大到国家的外交,要遵循它;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也要遵循它。讲究礼仪、礼节和礼貌,既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个人素质的基本体现。礼的实际运用,也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标志。难怪不讲“礼”的人,人们会鄙夷说他是个“动物”。

提倡“智”,就是提高素质,服务社会。知是智的古字,先有“知”字,方有“智”。“知”的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熟悉到可以脱口而出。因此,我们把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人,成为智者。可见,这个“智”的要求,是“大聪明”,不许耍“小聪明”;小聪明的人,不是“智者”。“智”首先体现的就是个人的能力。这个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人,如果都是无才无德的人,这个社会是不会发展的,甚至会陷入民族危机。作为每个人来说,首先要养家糊口,如果没有一技之长,那么不要谈服务社会,恐怕家庭都很难稳定。现在,竞争的形势非常激/ 6 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体现在个人能力上,读了大学找不到工作比比皆是。因此,只有强化自身的能力,才能谈得上为社会为家庭做贡献。

【仁义礼智信感想随笔】推荐阅读:

关于仁义礼智信的经典08-11

孔子思想中的仁义礼07-16

上一篇:艺术教育工作计划(2010—2011年度下学期)下一篇:财务共享服务四大案例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