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老师心得体会

2024-07-02

高三地理老师心得体会(共9篇)

1.高三地理老师心得体会 篇一

临沂市高三地理一轮研讨会心得与体会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2015年9月17日我们在美丽的沂南一中迎来了2015年“临沂市高三地理一轮复习高效课堂研讨会”暨2016年备考会议。会议的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观摩学习了三节精彩的公开示范课。第二部分三位执教老师进行了说课汇报,由县区教研员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六个小组发言人向全体入会成员展示了本组老师的讨论成果。第三部分由市教科研中心相科长传达了近期的一些通知及相关任务部署,并对2016年高考备考给出了高屋建瓴的指导和建议。通过这次研讨学习,我们高三地理组收获颇丰,受益匪浅,尤其对于我这种对高三复习备考还处于混沌、迷茫状态的高三新教师而言更有了醍醐灌顶之效。结合三部分内容,把我们的几点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用精彩课堂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三节公开课,质量都比较高,都符合高三一轮复习的模式和精神。而且这三节可都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地方。

第一节课由沂南一中潘东勋老师执教的《开学收心摸底测试试题讲评课》,给我们示范了一节很好的试题讲评课。课件设计精良,思路清晰。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潘老师不仅呈现了学生的考后反思、并进行了详细的批阅和指点并进行了系统的失分总结。这样才能使考试反思、考试总结真正起到了实效。其次是进行了试题详细分类讲解,选择题快速解题方法点拨和综合题解题剖析,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思路。与此同时,还注重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抓关键词,找关键点,规范学生答题语言和书写。有助于帮助学生提升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读图析图能力,提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

第二节是临沂十九中付胜云老师执教的《岩石圈及其物质循环》研究复习课,付老师的课充分抓住考情、学情、轮情,利用市编学案导学,体现学科的复习模式:课前预习——双基展示——精讲点拨——当堂检测——质疑反思,课堂脉络清晰,知识饱满。同时很好的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第三节是临沂七中吴丽雪老师执教的《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研究复习课,吴老师教态自然、语言清晰流畅,很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思维展示。使学生能够得到积极的体验,同时注重了知识的前后联系。给我们高三复习课做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集体研讨,交流展示,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9月18日上午,各县区小组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展示,使各种观点、各种认识得以充分表达,同时各个小组对2016年备考都提出了新的议题和建议。大家的精彩发言使研讨会真正发挥了探讨、交流、借鉴、学习的作用。

三、2015年山东卷、全国Ⅰ、Ⅱ卷总体分析及2016备考建议 市教科研中心相科长传达了近期的一些通知及相关任务部署,对今年临沂市高考情况进行了通报。并结合三节示范课,对2016年备考给出了高屋建瓴的指导和建议,以及在备课上课中的一些具体要求。对2015年山东和全国卷高考题作出详细的分析和精辟的评价,分析了山东卷和全国卷的相似处,全国卷的试题难易度、命题方向和侧重点、并指出全国卷注重考查学生能力。所以在以后的备考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审题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同时要重视轮情,一轮:重视“双基”夯实基础、重温知识、理解知识、整理知识。二轮:专题复习,重组知识,追求深度。三轮:综合复习、运用知识。

同时,相科长提到了市编学案、教辅材料的使用问题。对于市编学案要根 据考纲和课标,结合学生学情,适当调整、删减、灵活运用,使之与其他教辅材料、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四、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我们地理组结合这次高三一轮研讨和相科长的指导意见,针对本届学生的特点和高考的要求,及时修订了高考备考计划。

1.把握好“考情、学情、轮情”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收集高考信息,准确把握复习备考方向。精心研究近5年的的高考题,尤其是全国新课标卷,研究命题角度,注重高考对接,做到有的放矢。

2.加强集体备课,完全做到一课一研,模拟授课室主讲教师先进行授课,然后全体教师针对疑点、难点、重点集体讨论研讨。通过集体合作备课,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

3.课堂教学狠抓落实 让学生提前预习,了解学生自己复习的情况,便于针对性教学;课上精讲点拨,包括重点、难点、疑点和易错点。同时每周至少保证两次限时检测,每次考试全批全改,争取当日晚自习于教室外竞技台展示检测成绩。认真统计各个分数段的学生分布和学生出现的错误,上课时,先让学生自己改错,找出错因,提高讲评的针对性。教师一定做到对典型题目深入剖析,优化解题方法,并且及时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升华。

4.做好答题规范化和答题技巧的指导,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规范书写和答题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使之会审题,审对题,关键信息点和要点不遗不漏。善于从图中和表中挖掘信息和突破点。

5.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及时做好学生心理疏导,消除对全国卷和高考的畏惧心理。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积极、稳定的备考心态。

6.教师要不断学习,多观课、多读书,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提高自身水平。这次会议内容充实丰富,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对指导高三复习起到了很好的帮助,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学习一轮会议材料的有关内容,贯彻好一轮会议有关精神,及时把握高考动向,优化复习方案,争取在2016的年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也祝临沂市的地理教学更上一层楼!

卧龙学校高三地理组 陈延霏执笔

2015年9月23日

2.高三地理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二

1要明确目标、精心备课

我每接一届新生,都觉得学生和前一届不一样,总觉得知识也不够用了,越教越不会教了。用“老本”去面对基础好、爱动脑筋、善于钻研的学生,有些心虚。明末清初的著名教育家王夫之在总结自己数十年治学、育人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欲明人者先自明,欲育人者先自育”的名言,因此教师不能停留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教学方法也不能一味采用过去的做法,只有不断地钻研业务知识,提高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学的要求。

2要加强合作、取长补短

明确了重点难点、考点后,如何用好的方法交给学生,使其一听就明白,这就需要同科目教师之间加强合作,进行课前说课活动。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方法也不一样,开展课前说课活动,大家互相说开了,取长补短,才更有益于自己的教学。

3要批改作业、查漏补缺

教师的教学效果,要通过学生的作业来反馈,对留给学生的作业我们要认真批阅,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上下一节新课前,教师要“对症下药”,认真弥补,查漏补缺,以“错”纠错。可要求学生在平时做错题的地方做上标记,过一段时间,把标有错题的作业看一下。强化记忆和理解。

二、关于学生

学生升入高三,就和原来不一样了,有了升学的压力,听课明显认真了,这时候教师要想办法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和效率。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现的。”所以日常生活中我注重和学生多谈心,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多给学生正面的心理暗示,让学生相信老师很重视自己,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成功者并品尝到成功的欢乐,由此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同时,每次考完试,我都会让学生把试卷拿来给我看,当面点评学生的试卷,多鼓励其成功的地方,指出下一阶段学习的重点,让学生感觉老师关心他,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使其学习效率不断提高。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效果较好。

三、关于教学活动

1“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贯穿教学的始终 一是“课堂教学抓课本”。教材是高考命题的发源地,高考命题取材于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始终将课本抓在手里,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本,记忆相关知识。具体做法是注重图文结合,将课本知识落实到图上,并把图形所涉及的内容逐一归纳、整理,能用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充分利用课本插图,提高地理图表分析能力,加大识图、绘图、填图的训练;把大纲中要求掌握的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图上。二是“课外练习抓综合”。学生普遍感到地理知识点多、点碎,易遗忘。再加上像地理时间计算、光照图、等值线判读等对文科生来说又很难的知识,集中讲解训练学生不易掌握消化,而分散练习可能效果较好。因此课外练习要抓综合测试。可给学生布置一两个综合测试题,刚开始学生觉得练习的内容与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联系不大,但训练一段时间后,学生明显感觉会做题了,容易遗忘的知识点经反复强化后能牢固记忆。

2课堂教学始终不忘绘图

地图是地理的语言和载体。现在的高考题基本上题题有图。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地图,我校教师普遍认为。绘图是笨办法,也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上课时遇到地图。就让学生描图。如让学生描大洲轮廓、特殊海域的轮廓、重要海峡的轮廓;复习世界分区,让学生描分区轮廓、经纬线并填图;复习中国地理,先让学生描中国政区、经纬线并填图,然后以中国政区图为底图,描绘如中国的铁路交通、9大商品粮基地、主要矿产的分布等;复习自然地理,描世界气候图、世界洋流图、六大板块图并填图。每节课都要描图或填图,时间可长可短。练习到后期,学生见到试卷中的图形就再也不害怕了,识图、填图的准确率也大大提高了。

3分散难点,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3.高三地理一轮研讨会心得与体会 篇三

高三地理备课组

首先,三节公开课,质量都比较高,都符合高三一轮复习的模式和精神。而且这三节可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第一节课王朝军老师,很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得到积极的体验,同时注重了知识的前后联系,和学生答题思路的指导。第三节彭洪兰老师教态自然、语言清晰流畅,处处给人以美的享受,尤其对学生易错点点拨到位并注重了学生答题的术语化、规范化的培养。所以第三节课,在讲课比赛中更值得借鉴与学习。第二节课,可能是更接近我们平时的上课情况。陈老师的课选题、选图到位,补偿学案很细、对于本节课做了积极的准备,尤其板图画的非常漂亮。也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第二,9月28日上午专家的《地理科学与地理教学》,使我感觉颇深,受益匪浅。

专家高屋建瓴的给我们分析地理科学的本质和地理教学的主线,从而为我们高三备考提供思想指导抓住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识和基本原理及规律。对2010年山东高考地理试题的分析也非常精彩。所以我们今后在教学中不应一味的去围绕着每年的高考题转,而忽视了对学生地理能力和地理素养的培养,而是要抓住地理学科的本质和高中地理教学的主干知识去备考。

第三,对于多媒体的使用,我认为适当的用用是非常好的。但不必全用。当让要根据学校情况,方便的话,可以多用几次。条件不具备,也不要苛求。自己灵活安排。

第四,关于高三教学研讨会材料的认识,相老师准备的材料,都很值得去认真研读。我打算在平时的教学之余时常翻翻学习一下,否则,时间一长就忘了。

4.地理老师的教学心得体会 篇四

此次的教材培训对一线教师来说是很重要的,解决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指出了教材中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法,但我们认为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沈老师是郑州市人,在培训时只能结合自己的地域特征进行释疑。我们在实际教学时只能是借鉴,不能照搬;又如参加的人数少,全省有许多一线教师,但参加培训的教师比例太小,影响了整体素质的提高。

随后的活动中,我们听了长春市第48中学的教师的2节公开课,以及吉林大学欧伟老师的关于有效教学的讲座。

这两节课给我的感促很深:

1、在硬件教学上我们的差距又拉大了,人家在使用新的换代产品的投影设备,手中持着电子笔在大屏幕上随心所欲地控制着教学节奏。

2、在挖掘教材深度和广度上,能拓宽教材内容所涉猎的知识体系,并发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3、在控制教学过程的能力上,给人一种轻车熟路之感,做到了“一条主线,突出重点,学者轻松,听者愉快”。

然而,教学过程中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信息:两节公开课,第一节课可谓是一节生动活泼的一课,第二节就不那么顺利了,一开始就出现了机器故障,老师没能及时处理好,草草讲过,等到别人处理好后才进入正题,给全体成员发放的“南人与北人”的资料也就是教师草草读过,并没有发挥真正作用,对教材挖掘的深度够,然而在对学生参与教学上没有到位,课堂气氛不活,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虽然动用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虽然深刻挖掘了教材内容,虽然变换了多种教学手段,有说有唱有欣赏,但就是没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留给我们的思考:

1、教学过程中角色的互换是多么的重要。

2、没有多媒体,我们只用粉笔+黑板,运用科学了,师生情感融合了,教学激-情激发出来了,学生都要讲话了,那你的这节课也一定能折射出光茫。

3、有了多媒体,我们必须得会用,“好剑要落英雄手”,那也得对教材深入挖掘,处理教材结构。

4、大胆裁舍教材不合理内容,补充新的资源,置换教材信息,对每一章每一节内容都要有一个自己认为合理的教学设计。5、高中地理乃至大学地理对初中地理内容有一种前瞻性和辐射作用,学习系统的地理对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创生是很有利的,而且这种随着社会发展和教材改革,知识体系也在不断更新,教师要不断学习,特别是现代教学媒体的学习更为重要。

1.音乐教师的教学心得体会

2.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3.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4.老师家访心得体会

5.老师研修心得体会

6.《给老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7.培训老师的心得体会

8.最美老师心得体会

9.通往优秀讲师的教学心得

5.高三地理下学期地理工作计划 篇五

高三地理下学期地理工作计划

文章课 件 中国大学网 本学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学期,关系到高考的成败,关系到又一届毕业生的前途,所以本期本组工作不能懈怠,必须尽全力保质保量完成,确保届高考圆满成功。为此特制定本期工作计划。 以全国文综考试大纲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法指导,以“专题复习”、“专题训练”和“专题测试和综合测试结合”为主,重在抓知识间的联系,实现对地理主干知识的巩固、完善,对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发展。 1,一轮结束:2月底。2,二轮时间:3月初――4月20日左右。3,三轮时间:4月下旬――5月底。4,自由复习:6月1日――文综考试前。 1,二轮以“专题复习”、“专题训练”和“专题测试”相结合,每一个专题又系统的知识直接归纳,一套训练题,一至两套试题(所选复习资料试题量偏少),不定期进行单科综合和文综综合测试。即做到“三个一”:一个专题、一套练习、一套测试(最少)。 2,三轮复习以单科综合训练和文综综合训练相结合,重在解题方法、解题技巧的养成,心理素养的培养,削减非智力因素的错误和失分,培养良好健康的应考心理。 3,考前个别诊断辅导,针对个别成绩好,答题有小瑕疵,心理不稳定的学生在考前适时进行辅导,以心理辅导为主,过程中进行知识提醒。 4,考前总动员,集中进行文综解题方法指导。 文章课 件 中国大学网

6.高三区域地理复习策略 篇六

但区域地理是初中生用来学习的教材,其内容编排让高中生在复习时感到很简单,觉得没有必要认真地复习。所以在练习时往往涉及区域地理的内容学生最感吃力,造成考生对地理高考试题的不适应而无法有效地解答试题。因此对于区域地理不仅要予以充分地重视。而且要科学稳妥地进行专题复习。当然科学稳妥就意味着要讲究区域地理复习的方略。

一、了解区域地理知识结构,整合初、高中地理知识

区域地理复习有规律可循,即通常所说的“地理八股”。研究区域地理往往从自然条件到人类活动。其中自然条件主要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河湖、生物、资源等;人类活动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交通、人口、城市等。在此基础上运用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比如各区域间的自然特征、发展状况、人文景观、人地协调发展,以及地域之间的差异等。掌握知识的层次、脉络及相互关系,绘出知识系统图或列出系统联系表,是复习的重要环节。

了解掌握知识结构是进行知识重组的基础。复习时一般先要了解其组成要素,然后再考虑其相互关系,绘出结构式或关系式。如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地形包括地势、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形特征及成因、特殊地貌等;气候包括气候因素、气候要素、气候特征、气候类型、气候分布、气候资源、气象灾害等;河流包括源流概况、水文特征、各段划分、利用与改造等;湖泊包括类型、特征、演变、利用等;工业包括部门、布局、产品与市场、原料与能源、资金与技术等;农业包括类型、分布、作物或产品、耕作制度等;交通包括类型、路线、作用或意义、枢纽站或港口等;城市包括职能、规模、位置特点、发展方向等。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因果关系、主次关系、并列关系、包含关系等。

例如:河流,主要从河流的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及开发利用等方面来复习。

①水文特征:是指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干涸)、含沙量、冰情(有无结冰期、冰期长短、凌汛)等。

②水系特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河道(河谷宽窄、河床的深浅、河流弯曲系数)、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关系)、流域面积(面积、水系排列形式)、水力资源等。

③开发利用:在河流中上游地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是开发水能资源,中下游地形平坦、水流乎缓、河通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开发内航运。

高初中地理知识的重组是必要的。只有通过知识重组,高中地理知识才能与初中地理知识有机地嫁接,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知识重组也要求学生对高中地理的相关知识能够很好地驾驭。

二、确定区域位置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前提和基础

区域位置包括绝对位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低中高纬度、南北纬度、东西经度、经纬度的范围)和相对位置(热温寒带、大陆东西南北中部、大洋东西南北岸)。

例如:中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大部分为中纬度北温带,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唐山位于河北省的东北部等。

因此,我们在复习时要经常做读图、填图、绘图练习,努力做到“心中有地图”。例如,在复习世界区域地理时,首先要掌握世界大洲、大洋的分布大势。即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在阅读区域地图时,重视所给的经纬度数值的分析,是确定区域位置的重要手段。(如欧洲位于北半球,大部分位于40°N~60°N的温带地区和0。经线以东的东经度地区。又如在复习中国时掌握中国的最东、最西、最南、最北点也很重要)。还可以通过记住一些重要的经纬线所经过的大洲、大洋及重要的国家来联想记忆(例如,你可以试着想一想赤道、南北纬30°线、南北回归线、北纬60°纬线、零度经线、90°E、120°E、150°E、120°W、75°W等经线经过的大洲、大洋和重要国家)。其次应熟悉世界地理课本中介绍的12个区域的海陆轮廓(包括海岸线、海湾、海峡、岛屿的形状等)、地形分布(特别是高大山脉)、大江大河、重要国家的国界线等轮廓特征。它们是判断区域位置的重要依据。建议大家将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和北非、西欧、美国、南美、澳大利亚、南极洲的轮廓在头脑里想一想、在草稿纸上画一画,然后再对照地图看一看。三是要重点掌握考纲规定的八个国家。包括它们的轮廓、地形、气候、河流、工农业生产、交通、城市以及人口分布等,特别要掌握它们在世界上有重要地位或特色的事物。

三、注重综合区域内特征、类比区域间差异

区域特征分析是区域地理学习和研究的重点,是解决区域问题的关键。区域地理涉及的内容繁杂。区域之间又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往往很难掌握。所以我们应运用正确的方法。

1抓住主导因素,突出区域特征。在区域的各个特征中找出最具本质的或最具特色的特征,并以此寻找出主导因素。如欧洲西部地区,海洋性气候特征显著是本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位于温带大陆西部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气候南北对称分布是非洲最突出的区域特征,赤道横贯大陆中部,气压带、风带在非洲大陆南北对称分布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干旱是我国新疆最突出的区域特征,深居大陆内部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高寒的气候是青藏高原的主要特征,海拔高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

2理清知识头绪,抓住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抓住各地理要素间联系,是地理学科学习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复习中要弄清每一个区域各种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制约关系。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整个区域特征形成的前因后果,形成有利于记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网络。例如美国的气候分布与东西高、中间低的地形之间的关系;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布局之间的关系;工业分布与自然资源、交通运输之间的关系等等。又比如西亚和北非,有两条主线:①纬度位置→副热带高气压带→气候特点(高温干旱)→农业生产特点→出口物资②自然资源(石油)一石油生产→石油运输线路→与石油有关的工业部门。

3比较区域之间存在的相同点和区域差异。学会使用比较法是学习总结区域地理特征的最常见、最省力的方法。建议大家课后对以下地区进行比较:日本和英国(比较他们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气候、农业生产、工业布局等;比较北纬60°纬线经过的亚欧大陆东、中、西部气候;南北美洲地形、气候的比较;比较南美洲南端大陆两岸气候和生物的差异性;比较南北纬30°——40°的大陆东西岸气候及其特征;非洲气候(干旱地区面积广大)与南美洲气候(湿、热)差异性的比较;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岸气候与澳大利亚西海岸气候的差异性和成因的比较;纬度大致相同的西撒哈拉与我国东南沿海气候成因的比较;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德国鲁尔工业区、日本工业区以及中国四大工业区之间特征和形成原因的比较等等。

四、将时事热点有机地糅合到区域地理复习中

高考地理试题设计具有很强地指导性,是高中教学的指挥棒。素质教育要求学以致用,那高考更要体现这一原则。所以今年来的高考试题往往以一些热点材料作为创设试题情境的背景,既考查了考生对有关知识的掌握,也考查了考生的阅读、判读、分析等能力。而热点问题又往往与具体的地理区域结合在一起。比如: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中部崛起、中东问题、朝核问题等等。

那么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就要求我们对热点问题进行收集,同时将热点问题与具体的地理区域结合起来,然后把中学地理有关的知识进行必要地整合。平时有意识地注意各种资料杂志上以热点问题作背景设计的一些试题。如果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尝试以某一热点及其所在的区域为背景,自己设计试题,力求做到创新。在将时事糅合到区域地理中时还要突出人地关系主线,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7.高三地理教学 篇七

魏小民

现就我个人的高三地理教学复习情况,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夯实基础,构建以主干知识为框架的知识体系

1、加强知识的归纳整理

重视复习基础知识,准确、全面掌握考点基础知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离开基础知识,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准确理解每一个基础概念、基本原理的含义和限定条件,认真研读考试说明中的知识点,不以个人喜好来决定知识的取舍,更不能为了盲目地赶进度而放弃对某些知识点的复习。地理试题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非常注重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考查,要求学生能牢固地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强化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高考强调对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所以,在复习中,我们必须抓住各部分的基础和主干知识,以主干知识为线,按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因果关系、逻辑关系把凌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从而形成知识框架,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具价值。

二、重视地理能力的培养

1.培养地理计算能力。

用数字说明地理、描述地理,可增加地理的精确度,运用数字是研究地理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学习地理要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如时间、日期、太阳高度、比例尺、海拔、气温、气压、人口增长、经济数据的统计等,都涉及到计算问题。地理计算实质是地理与数学的综合,是在地理原理指导下的数学运算过程,其中掌握地理原理是培养地理计算的关键。

2.培养读图分析和空间思维能力。

以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知识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点,对考生运用图表获取地理信息能力的考察一直是高考的重点。在地理试题中,出现较多的图形类型有:日照图、模式图、等值线图、地理数据统计图(表)、区域地图、景观图和逻辑框图 等等。在复习时要求学生围绕地图展开,学会读图和用图,将相关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注重图文转换训练,从枯燥无味的图表中找出规律,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措施。

读图、用图主要掌握五点:①明了各类地图的构成和表达方法;②会从图中读出相关信息;③会用地图表达相关信息;④会判断地理区位;⑤会运用地图的直观性,解答抽象的地理问题。

3、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地理表述能力。地理学科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地理学科注重对规律、原理的实践运用。在复习中,对于规律、原理不仅要加深理解,更要学会灵活地迁移应用。表述不准确也是高考中失分较多的一个因素,教学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尽量使用地理术语。三、二轮复习阶段地理课堂教学

1、回归教材。

通过回想教材内容,理清思路,适应高考。可以让学生从某一知识点出发,尽可能多地回想以前复习的内容,形成知识块。如从“降水”出发,想到其成因、影响因素及该因素对天气、气候、农业、工业、交通等方面的影响,还要想一些相关的练习,这种方法虽然零乱,但往往对应着考题,实用性强。

2、善于记录,“看”与“想”相结合

要善于记录、整理错题和典型题目,并经常翻阅过去整理的错题集及做过的练习。“看”要结合回“想”进行,要有针对性地看看学习过程中的错误类型,分析导致错误的原因,可以增强防范意识,避免重蹈覆辙。

3、加强课堂限时训练,重视审题和解题技巧的训练

(1)限时训练:习题训练时,要注意在精选试题的基础上限定答题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课堂上及时反馈,让学生学会读懂各种图表资料,巩固主干知识,掌握解题技巧。(2)做好解题方法的训练:选择题主要方法有比较法、排除法、图解法、计算法、分析法、联想法;综合题注重语言的组织方式,回答条理的清晰。对于一些可从多角度思考的地理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解题中注重加强一因多果、一果多因问题的研究,充分利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训练解题思路,提高应变能力,促进知识的迁移。(3)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具体做法有:慢审题,快答题。就是让学生一字一句地读懂文本材料和题意要求,一个图例一个注记地看清图幅内容,然后提取有效信息,并根据掌握的知识、技能、方法进行整合,形成答案,最后较迅速地规范书写。慢审题有两个作用,一是找出“题眼”,即解题钥匙,二是找出最有效的信息。

8.高三地理复课策略 篇八

高三地理复习内容庞杂,知识面广,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初高中的八本教材中,学生往往是学了新的,忘了旧的。究竟如何搞好高三地理复习,是每个高三地理教师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我在连续带过六届高三学生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研究,积累了一些粗浅的经验,今日有幸和大家共聚一堂,相互交流一下。

一、制定系统严密的教学复习计划

高三复习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也就是对初高中八本教材的全面复习;第二阶段是精选一套有价值的复习资料,做好学科内综合练习,同时精选4---8套测试题,对学生进行强化测试;第三阶段是筛选具有一定综合性的练习试卷,进行模拟测试,一般不少于8套题;第四阶段是考前休整,在高考前,留下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考试心理辅导,教给他们一定的应试技巧。因此,我总结出了地理高考复习备考的基本环节,这就是:单元过关---专题训练---综合测试---查漏补缺---心理辅导。在复课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各环节的时间,要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进行。

二、系统复习,有侧重点

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地理试卷并不注重强调知识的覆盖面,尤其是今后的试题,逐步由知识立意转化为能力立意,着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全面系统复习的基础上要有所侧重,突出重点。当然,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要研究考试大纲,只有领会了考什么,才能让学生在考场上沉着应战。

三、抓住课堂,结合推进

高三地理内容多,时间紧,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在课前必须认真地备课,扩大知识的信息量,并结合生动的语言表达,讲练结合,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要废除注入式,提倡启发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在课后要有针对性地对部分学生进行推进辅导。我们的做法是除对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外,另外组织部分同学利用自习或下午活动时间进行集中推进辅导。这样,一方面是对当天的知识进行巩固,另一方面,对个别学生的弱势科目进行加强,使学生获得长足的进步。

四、精讲精练,讲练结合

讲,要有针对性,除重点难点外,侧重讲解复习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注意知识的综合,突出能力的培养。练,以限时训练为主要形式,逐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使之适应高考要求。训练的试题既要遵循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要注重能力型和应用型。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和解题能力,科学和思维能力,跨科学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的渗透能力。评,教师要做到趁热打铁,及时讲评,因为时间过长,学生会逐渐淡忘,自然失去了积极性和学习的动力,讲评时要注意突出重点,不能以题论题,要扩展知识面。

五、强化训练,培养能力 通过多年的高三复课实践,我发现我们的学生做题能力较差,平时在复课过程中掌握了大量的理论,但碰到实践,则问题百出。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多练习,不怕有错误,就害怕不能及时发现错误。从第二阶段复习开始,一定要加强训练,要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但在训练的过程教师一定要注重选题,不能盲目用套题,不能进行重复训练,更不能搞题海战术,要精练并精讲。

六、建立“纠错本”

高三学生模考较多,做题量较大,而每次试卷中或多或少都会有错误。为避免同一错误再次发生,建立“纠错本”是十分必要的。老师每讲完一份试卷,让学生在“纠错本”上将错误订正,并做正确的分析、归纳、总结。每次考试前,重新检查一下自己所做的错题及错误原因,充分加以重视,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这样,经过多次反复,加强记忆,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做题时认真思考的习惯,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做好学习和复习方法的指导

好的学习方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重点的读书,读自己认为缺漏的部分,或者是掌握不够的部分,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归纳总结,及时反馈,及时纠错,从而在心理方面为高考做好准备。同时,还要让学生注意总结解题经验,探索解题规律,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提高审题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只有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注意高考信息的收集

高考信息把握正确,方法明确,针对性强,复习效率才会提高,因此,必须注重高考信息的收集。教师要重视对《考试大纲》的研究,重视对历年高考地理试题的分析和比较,从中发现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和变化趋势,最大限度地掌握高考命题的有关信息,研究复习教学的对策,准确地进行复习,避免盲目性复课。

9.高三地理模拟试题 篇九

常住人口(万人)出生率(‰)死亡率(‰)城市人口比重(%)2000年1 84617.575.4033.82010年2 18115.995.4339.91.新疆()

A.2010年人口增长已接近“三低”模式

B.人口密度增大,已经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C.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与本地城镇化无关

D.农业人口2010年比2000年大为减少

2.新疆十年来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增多,其原因是()

A.环境改善,人口合理容量增大,自然增长率上升

B.矿产资源开发、商贸活跃,劳务输入人口数量增多

C.政策扶持、文化教育发展,0~14岁人口比重上升

D.少数民族地区医疗保健水平提高,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3.下列地区环境承载力大小与其主要制约资源对应正确的是 ()

A.塔里木盆地——淡水资源

B.三江平原——土地资源

C.珠江三角洲——气候资源

D.青藏高原——生物资源

图1为1850—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 ()

A.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始终快于美国

B.美国先于英国达到80%的城市化水平

C.197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快于美国

D.各国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数量

5.2030年与2000年相比,三国城市化带来的主要变化是()

A.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

B.美国——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C.中国——城市土地价格普遍上涨

D.中国——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图2为某城市功能区规划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若从环境角度考虑,该城市各功能区规划合理,则该地区最可能()

A.属热带雨林气候B.地势起伏小

C.河流自南向北流D.盛行东北风

7.该城市功能区与其形成的主导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A.甲——行政因素B.乙——历史因素

C.丙——社会因素D.丁——经济因素

PM2.5浓度为衡量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图3表示北京某年12月28日和29日PM2.5浓度走势。28日晚至29日中午北京出现一次大范围降水过程。读图,回答8~9题。

8.图示两日的PM2.5 浓度 ()

A.最高值出现在29日18—20时

B.最低值与午后强对流天气有关

C.变化原因是暖锋过境导致污染物沉降

D.峰值与上下班高峰时段有相关性

9.雾霾是北京“城市病”的表现之一。关于北京雾霾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冬季多风,华北南部地区的重工业排放物是主要污染源

B.秋季受副高控制,工业生产及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难以扩散

C.发展清洁能源,优化产业结构,是防治雾霾的主要途径

D.加强空气污染监测,及时预报,可有效防止雾霾的发生

精准农业是由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读图4,回答10题。

10.精准农业系统()

A.依据植物生长模型,利用数字地球技术实施监测

B.依据产量分布图,利用GIS技术控制收割机转向

C.依据施肥处方图,利用GPS进行精准施肥

D.利用GIS识别田间杂草、害虫,控制农药喷洒量

图5中甲、乙、丙、丁为四个国家玉米主产区的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四个玉米主产区与各自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A.甲——家庭经营,科技水平最高

B.乙——夏季播种,全年水分充足

C.丙——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

D.丁——地势低平,人口密度较大

12.关于玉米生产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甲——过度垦殖,黑土流失加剧

B.乙——种植面积扩大,破坏当地森林植被

C.丙——不合理灌溉,造成水资源枯竭

D.丁——培育新品种,增加生物多样性

近年来,中国产业转移“西进运动”渐成燎原之势。富士康集团把新工业园从深圳搬到郑州等地,惠普公司在重庆设立电脑制造基地……据此回答13~14题。

13.“西进运动”()

A.是以生产成本的地区差异为主要驱动力的

B.是西部地区交通条件改善的必然结果

C.代表了工业由分散走向集中的发展方向

D.反映了市场需求对工业的影响减弱

14.“西进运动”能()

A.促进西部逆城市化的发展

B.导致东部工业化水平降低

C.带动人口大规模向东迁移

D.促进东、西部产业结构调整

2014年12月26日,兰新高速铁路(又称兰新客运专线)全线通车,将兰州至乌鲁木齐的行程时间大大缩短。读图6,回答15~17题。

15.高速铁路与普通铁路相比()

A.周转快,投资小,舒适度提高

B.速度快,运费低,安全性较差

C.运费低,运量大,灵活性降低

D.速度快,效率高,技术要求高

16.兰新高速铁路建设中遇到的最主要障碍是 ()

A.高寒缺氧,冻土广布B.戈壁广布,风沙严重

C.资金匮乏,技术落后D.地形崎岖,地震多发

17.兰新高速铁路建成后()

①实现了甘、藏、新三省区的铁路贯通 ②减轻了兰新线铁路的压力 ③实现了西宁和兰州的 “同城效应” ④促进了“新丝绸之路”的经济建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正在被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研究发现,方便面产业的快速发展已严重威胁到雨林中珍稀动物红猩猩的生存。图7为东南亚地区油棕产业链示意图。读图,回答18~19题。

18.依据材料推断 ()

A.油棕产业符合可持续发展中的公平性原则

B.延续“刀耕火种”式农业,能避免雨林生态恶化

C.热带雨林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效益

D.经济可持续与生态可持续相互矛盾,不可协调

19.油棕产业链中 ()

A.油棕种植业属小型自给自足农业

B.棕榈油榨取工业应靠近原料产地

C.方便面生产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D.油棕产业链常形成综合性工业地域

我国《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五大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图8为我国综合能源基地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20~21题。

20.五个能源基地中 ()

A.山西基地煤炭资源丰富,煤电、煤化工等综合开发前景广阔

B.新疆基地油气资源丰富,以能源加工和出口为发展方向

C.西南基地交通运输不便,以新能源发电、输电建设为重点

D.蒙东基地距离我国能源消费市场较远,生产技术水平低

21.各能源基地所在地区环境问题及其调整方向是()

A.鄂尔多斯荒漠化严重,应全面转向第三产业

B.新疆水资源短缺,应兴建坎儿井保证矿区用水

C.西南地区土壤侵蚀加剧,应保护并恢复森林植被

D.内蒙古草场退化面积增大,应停止畜牧业发展

图9、图10、图11、图12为我国四处旅游景观图。读图,回答22~23题。

22.图中景观与观赏位置、时间对应正确的是()

A.①——特定角度,雪后最佳

B.②——高处俯视,清晨最佳

C.③——适当距离,春季最佳

D.④——置身其中,冬季最佳

23.图中景观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A.①——气温年较差大,水汽冷凝形成

B.②——岩浆岩出露地表,风化侵蚀形成

C.③——淡水鱼类丰富,食物来源充足

D.④——地质条件复杂,流水沉积形成

海洋被人们称为“蓝色国土”,海洋开发、海洋保护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据此回答24~25题。

24.我国()

A.台湾以东沿海受寒流影响,渔业资源丰富

B.沿海大陆架富含油气、锰结核等矿产资源

C.沿海受季风气候影响,形成季风洋流

D.海岸线漫长曲折,有利于建设优良港口

25.近20多年来,我国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主要目的是()

A.便于检修渔船,发展生态渔业

B.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

C.防治赤潮、咸潮

D.推动近海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26.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占全国的2.19%, GDP总量占全国的22.1%,城市人口比重达68%。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跻身六大世界级城市群。图13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分布示意图。

(1)依据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特征。

杭州是该地区的重要城市。图14为杭州市六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数量及年龄构成统计图。

(2)读图14,描述图中杭州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

(3)图14显示,杭州在1964年(二普)之前和2000年(五普)之后人口总数增长较快,分别说明其直接原因。

江南水乡以河成街,街桥相连。图15为江南水乡景观图。

(4)请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上述景观的形成原因。

27.河西务镇是天津市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全镇有蔬菜基地4万亩,其中各类温室大棚2.1万亩。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河西务镇的新鲜蔬菜通过“绿色通道”,在采摘1小时之后就可直接进入北京和天津的各大超市和市场,逐步实现“农超对接”。

(1)分析河西务镇蔬菜能够快速供应市场的原因。

(2)列举对河西务镇蔬菜生产影响较大的三种主要自然灾害,并说明其对蔬菜生产的影响。

(3)河西务镇提出“河岸建成景观带,大田变成采摘园”的发展目标,据此说出为实现这一目标应采取的措施。

28.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匹兹堡位于美国五大湖工业区,曾有美国“钢都”之称;武汉位于中国长江中游工业区,钢铁工业发达。两城市所在的工业区人口密集,制造业发达。图17为两城市所在区域图。

(1)据图说出两城市地理位置的相似性。

(2)依据图文信息,简述两城市发展钢铁工业的相同区位条件。

二战后的匹兹堡钢铁工业由于受市场和环境等因素影响,逐渐从辉煌陷入困境。为振兴经济,匹兹堡开始实施“复兴计划”(如图18)。

(3)读图18概括武汉在发展过程中可从匹兹堡借鉴的成功经验。

29.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横断山区南段,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中缅边境。图19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简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水能蕴藏量达362万千瓦,2013年,全州已建成水电站142座,年总实际发电量达到123亿度。

(1)评价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水电开发的自然条件。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开展合作,大量承接耗电量大的硅冶炼产业,实现硅电合作。这一举措给当地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但也对当地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图20为该州硅冶炼示意图。

(2)读图说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承接硅冶炼产业给当地自然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因地制宜为原则、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目前,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正依托资源及区位优势,发展地区绿色经济。

(3)说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发展绿色经济的具体措施。

(4)评价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参考答案与解析

1.A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2010年新疆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10.6‰,已接近“三低”模式,A对。新疆地广人稀,人口密度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B错。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与本地城镇化密切相关,C错。2000年新疆农业人口约为1 222万,2010年约为1 311万,D错。

2.B 新疆十年来常住人口数量增多,主要是西部大开发政策促进了矿产资源开发,商贸活跃,劳务输入人口数量增多,B对。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环境有可能恶化,增多人口主要是迁移人口,自然增长率是下降的,A错。表中数据显示,出生率下降,C错。死亡率没有大幅度下降,反而有所上升,D错。

3.A 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主要制约因素是淡水资源,A对。三江平原地形平坦,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B错。珠江三角洲,雨热同期,气候资源优越,C错。青藏高原环境承载力大小的主要制约资源是气候资源,D错。

4.C 根据图中曲线在不同年份的斜率(倾斜程度)可以判断,不同年份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与美国互有快慢,A错。美国晚于英国达到80%的城市化水平,B错。197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快于美国,C对。各国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占的比重,D错。

5.C 2030年与2000年相比,英国城市化水平高,第三产业比重增加,A错。美国是发达国家,城市环境质量应不断提升,B错。中国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土地价格普遍上涨,C对。203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超过60%,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D错。

6.B 读图可知,城市各功能区从中心向外是商业区、住宅区、绿化区、仓储区、工业区。城市交通线呈放射状分布,说明该地地形平坦开阔,地势起伏小,B对。热带雨林气候区不产苹果,A错。丙处是工业区,应位于河流下游,C错。工业区位于东北部,应位于最小风频的上风向,D错。

7.D 甲是中心商务区,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市场,A错。乙是住宅区,主导因素是河流,B错。丙是工业区,主导因素是环境因素,C错。丁是仓储区,主导因素是地价,该区地价低,交通便利,属于经济因素,D对。

8.D 根据图中数值判断,图示两日的PM2.5浓度最高值出现在28日18—20时,A错。最低值出现在29日8时,与午后强对流天气不对应,B错。锋面过境后,PM2.5浓度上升快,应是冷锋过境,暖锋过境后受暖气团控制,污染物应上升,污染轻,C错。根据峰值出现的时间,说明峰值与上下班高峰时段有相关性,D对。

9.C 北京冬季多偏北风,华北南部地区的重工业排放物对其影响小,A错。秋季受大陆冷高压控制,工业生产及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难以扩散,B错。发展清洁能源,优化产业结构,是防治雾霾的主要途径,C对。加强空气污染监测,及时预报,可有效减轻雾霾影响,但不能防止雾霾的发生,D错。

10.C 精准农业系统可依据施肥处方图,利用GPS进行精准施肥,做到现代化农业生产与管理无污染,C对。

11.C 读图可知,甲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是国有农场,科技水平高,A错。乙位于南非,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B错。丙是美国的玉米带,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C对。丁位于巴西高原东南部,地势较高,D错。

12.A 甲位于东北地区,如果过度垦殖,会使黑土流失加剧,A对。乙位于南非,种植面积扩大,会破坏当地的草原植被,B错。不合理灌溉易造成土地盐碱化,对水资源枯竭无太大影响,C错。丁地位于巴西,扩大农业生产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D错。

13.A 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劳动力价格上涨。中西部地区经济较落后,劳动力价格低。为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高利润,产业向西迁移,A对。

14.D “西进运动”能促进西部经济开发和城市化的发展,A错。“西进运动”能促进东部产业结构升级,经济水平提高,B错。“西进运动”能减少西部人口大规模向东迁移,C错。“西进运动”可以促进东、西部产业结构调整,D对。

15.D 高速铁路与普通铁路相比速度快、效率高、技术要求高,D对。高速铁路投资大、运费高、安全性高,A、B、C错。

16.B 兰新高速铁路是兰州到新疆的铁路,建设中遇到的最主要障碍是戈壁广布,风沙严重,B对。线路位于第二阶梯上,海拔不是很高,不存在高寒缺氧和冻土问题,A错。该工程是由国家支持的项目,资金充足、技术水平高,C错。沿山麓或绿洲修建,地形较平坦,D错。

17.D 兰新高速铁路的建成,实现了甘、新两省区的铁路贯通,与西藏无关,①错。该铁路的建成减轻了兰新线铁路的压力,②对。西宁和兰州两地时间距离缩短,实现了西宁和兰州的“同城效应”,③对。该铁路的建成促进了“新丝绸之路”的经济建设,④对。

18.C 根据材料,油棕产业威胁到红猩猩的生存,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A错。延续“刀耕火种”式农业,能导致雨林生态恶化,B错。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完整,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效益,C对。经济可持续与生态可持续可以相互协调,实现共同发展,D错。

19.B 油棕种植业属于种植园农业,A错。棕榈油榨取工业应靠近原料产地,B对。油棕生产会破坏雨林,对环境造成影响,C错。油棕产业链规模小,不能形成综合性工业地域,D错。

20.A 山西基地煤炭资源丰富,煤电、煤化工等综合开发前景广阔,A对。新疆基地油气资源丰富,以供给国内市场为主,B错。西南基地交通运输不便,应以水电开发、输电建设为主,C错。蒙东基地距离我国能源消费市场较近,D错。

21.C 鄂尔多斯荒漠化严重,应恢复草地,合理放牧,A错。新疆水资源短缺,应采取节水措施保证生活用水,B错。西南地区土壤侵蚀加剧,应保护并恢复森林植被,减少水土流失,C对。内蒙古草场退化面积增大,应控制畜牧业合理发展,D错。

22.C 读图可知,①是松花江雾凇,应置身其中观赏,冬季最佳,A错。②是普陀山“二龟听法”石,应选择特定角度观赏,B错。③是青海湖鸟岛,应选择适当距离观赏,春季最佳,C对。④是黄果树瀑布,应在下方仰视观赏,一般夏季最佳,D错。

23.B 雾凇的形成与气温低且日较差大有关,与年较差无关,A错。普陀山是花岗岩山体,露出地表的花岗岩在风化作用下形成图示地貌景观,B对。青海湖是咸水湖,C错。瀑布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D错。

24.D 台湾以东沿海受暖流影响,A错。我国沿海大陆架油气资源丰富,但锰结核位于大洋底部,B错。我国沿海洋流不是季风洋流,不随季节改变流向,C错。我国海岸线漫长曲折,有利于建设优良港口,D对。

25.B 检修渔船不是主要目的,A错。我国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主要目的是给鱼类提供繁殖恢复的时间,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B对。与赤潮、咸潮无关,C错。与养殖无关,D错。

26.【解析】(1)长江三角洲城市数量多,城市密集。城市等级体系完善,结构合理。城市化水平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GDP总量大、经济实力强。城市分布中部多,南北少。

(2)由图可知,杭州人口年龄结构中0~14岁人口比例先增大,后减少;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变化是逐年增加的。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之前,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人口出生率较高,增长快。杭州位于东部沿海地区,2000年之后,沿海开放区人口迁入较多,人口机械增长较多,人口增长快。

(4)江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较丰富;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集。沿河设城,便于取水和运输。

【参考答案】(1)城市数量多(城市密集);城市等级体系完善(结构合理);城市化水平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GDP总量大、经济实力强);城市分布中部多,南北少。

(2)0~14岁人口比例:1953年(一普)至1964年(二普),递增;1964年(二普)至2010年(六普),递减;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逐年增加。

(3) 1964年之前,人口以自然增长为主(或出生率较高);2000年之后,人口迁入较多(或人口机械增长较多)。

(4)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较丰富;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集(或河流众多)。

27.【解析】(1)蔬菜在两地之间的运输时间,一方面与两地之间的距离有关,另一方面还受流通环节及两地之间的交通便捷程度等的影响。

(2)我国北方季风区旱涝灾害多发,冬季多寒潮等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及生产设施影响较大。

(3)依托农业发展旅游业,要改善农业结构和环境条件;为服务游客,还应加强交通、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建设;还要通过宣传扩大影响;等等。

【参考答案】(1)距离天津和北京市区近,地理位置优越,省道与高速公路相连,交通便捷;流通中间环节少;国家政策支持。

(2)自然灾害: 寒潮,旱涝(暴雨洪涝、旱灾),沙尘暴,冰雹。

危害:摧毁农业设施;造成蔬菜减产。

(3)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或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发展交通(或加大科技投入,推广优质品种;或加强对外宣传;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28.【解析】(1)应从两城市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等方面分析。

(2)从交通、水源、市场、劳动力等方面进行阐述即可。

(3)从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环境、发展科技等方面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1)中纬度;大陆内部;河流沿岸或河流交汇处(铁路沿线或铁路交会处)。

(2)邻近铁路线和河流,交通便利;靠近河流,水源充足;地处制造业发达的工业区,市场需求量大(接近消费市场);位于人口密集区,劳动力充足。

(3)大力发展科技(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政府提供支持(帮助工人实现再就业,提供就业机会);治理大气污染,改造城市环境。

29.【解析】(1)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来评价开发的自然条件。

(2)应从植被遭破坏、当地的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方面来分析。

(3)根据绿色经济的概念,结合当地的优势资源,如气候资源、地理位置、民族文化等分析即可。

(4)可从旅游资源质量、市场距离、当地接待能力、交通条件等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1)有利条件:该地区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或山高谷深),河流落差大;降水丰沛,河流径流量大。

不利条件:地处季风气候区,河流流量季节变化较大。

(2)排放废气、废水,造成环境污染;消耗木炭(木材),造成植被破坏(或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

(3)依托丰富的光热资源和生物资源,发展生态农业;依托地理位置优势,发展边境贸易;依托特色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等,发展旅游产业;等等。

(4)优势:旅游资源丰富(集群状况较好);类型多样(地域组合状况较好);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心理健康优秀教案《播报心情》及教学反思下一篇:六年级散文 :诗歌——白玉兰花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