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与市场

2024-07-31

金融机构与市场(共8篇)

1.金融机构与市场 篇一

“在岸金融市场”与“离岸金融市场”的区别

“在岸金融市场”即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离岸金融市场”即新型的国际金融市场,主要是欧洲货币市场。

欧洲货币市场是一个真正的完全自由的国际资金市场,它与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相比,具有许多突出的特点:

一是摆脱了任何国家或地区政府法令的管理约束。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必须受所在地政府的政策法令的约束,而欧洲货币市场则不受国家政府管制与税收限制。因为一方面,这个市场本质上是一个为了避免主权国家干预而形成的“超国家”的资金市场,它在货币发行国境外,货币发行国无权施以管制;另一方面,市场所在地的政府为了吸引更多的欧洲货币资金,扩大借贷业务,则采取种种优惠措施,尽力创造宽松的管理气候。因此,这个市场经营非常自由,不受任何管制。

二是突破了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业务汇集地的限制。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通常是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业务极其发达的中心城市,而且必须是国内资金供应中心,但欧洲货币市场则超越了这一限制,只要某个地方管制较松、税收优惠或地理位置优越,能够吸引投资者和筹资者,即使其本身并没有巨量的资金积累,也能成为一个离岸的金融中心。这个特点使许多原本并不著名的国家或地区如卢森堡、拿骚、开曼、巴拿马、巴林及百慕大等发展为国际金融中心。

三是建立了独特的利率体系。欧洲货币市场利率较之国内金融市场独特,表现在,其存款利率略高于国内金融市场,而放款利率略低于国内金融市场。存款利率较高,是因为一方面国外存款的风险比国内大,另一方面不受法定准备金和存款利率最高额限制。而贷款利率略低,是因为欧洲银行享有所在国的免税和免缴存款准备金等优惠条件,贷款成本相对较低,故以降低贷款利率来招徕顾客。存放利差很小,一般为0.25%~0.5%,因此,欧洲货币市场对资金存款人和资金借款人都极具吸引力。

四是完全由非居民交易形成的借贷关系。欧洲货币市场的借贷关系,是外国投资者与外国筹资者的关系,亦即非居民之间的借贷关系。国际金融市场通常有三种类型的交易活动:①外国投资者与本国筹资者之间的交易;如外国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直接购买本国筹资者发行的证券。②本国投资者与外国筹资者之间的交易;如本国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购买外国筹资者发行的证券。③外国投资者与外国筹资者之间的交易。如外国投资者通过某一金融中心的银行中介或证券市场,向外国筹资者提供资金第一种和第二种交易是居民和非居民间的交易,这种交易形成的关系是传统国际金融市场的借贷关系。第三种交易是非居民之间的交易,又称中转或离岸交易,这种交易形成的关系,才是欧洲货币市场的借贷关系。

五是拥有广泛的银行网络与庞大的资金规模。欧洲货币市场是银行间的市场,具有广泛的经营欧洲货币业务的银行网络,它的业务一般都是通过电话、电报、电传等工具在银行间、银行与客户之间进行;欧洲货币市场是以批发交易为主的市场,该市场的资金来自世界各地,数额极其庞大,各种主要可兑换货币应有尽有,充分满足了各国不同类型的银行和企业对不同期限和不同用途的资金的需求。

六是具有信贷创造机制。欧洲货币市场不仅是信贷中介机制,而且是信贷创造机制。进入该市场的存款,经过银行之间的辗转贷放使信用得到扩大,这些贷款如果存回欧洲货币市场,便构成了货币市场派生的资金来源,把其再贷放出去则形成了欧洲货币市场派生的信用创造。

2.金融机构与市场 篇二

1 有效市场理论及其缺陷

1.1 有效市场理论

关于市场有效性的最早研究来自1900年法国经济学家Bachelier对商品价格波动的研究, 他指出商品价格呈随机波动, 但是这一前瞻性的研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直至19世纪60、70年代, 关于市场有效性的研究才迅速升温, 其中Kendall和Cootner指出, 股票价格遵循随机游走规律, 为有效市场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Fama首先将信息与市场有效性联系起来:当价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供利用的信息时, 市场是有效的-这一论述标志着有效市场理论的基本形成EMT认为, 市场能够对信息作出及时、合理的反应, 使所有信息都立即反映到价格中去。

1.2 有效市场理论的检验

受物理学中布朗运动的影响, 大多数学者认为在EMT条件下, 价格的波动也应该为布朗运动, 在离散情况下, {Pt}为随机游走序列:

其中, {εt}为白噪声序列。由此可以看出, 在t时刻, 影响价格变化的是下一时刻的新息εt+1, 因此, 价格的波动不可预测。在近些年的研究中, 人们发现金融市场的波动往往呈异方差性, 于是, ARCH模型被提出并得到了多方面的改进, 以更加准确的刻画市场的波动, 但是, 它与随机游走模型是相异的, ARCH类模型的广泛应用恰好说明了传统有效市场理论与随机游走假设亟需修正。

1.3 有效市场理论缺陷

基于有效市场理论的重要地位和对于研究金融市场的必要条件, 如果它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也将直接会影响到金融市场的分析。在长期的经验和理论的积累中我们看到价值和信息只间的反应程度是最直接有效的影响着有效理论的正常运行。不难看出, EMT实际上作出了如下假设:所有投资者具有相同、理性的预期, 他们对于信息及时、一致的反应, 使得所有信息都立即反映到价格中去, 任何人都无法获取超额利润, 这种假设简化了市场行为以便于进行分析。然而, 可能简化市场的真实表现, 同时, EMT给出了一种市场的均衡状态, 此时市场表现为无序的随机波动。但是, 一个开放、发展的系统往往处于一种更具一般性的非均衡状态。此时, 系统可以表现出:“序”系统本身的运动规律。

在EMT所作的诸多假设中, 都采用了一种线性的范式来刻画市场, 这正是所有关于EMT争论的症结所在, 在文章的最初我们就提到了非线性的理论, 这是能够解决金融市场问题的有效手段的分析方式, 归根结缔是由于本质的所属统一性。就是因为这种内在的有机联系, 所以能够构成互相解读的匹配模式。本文接下来将分形理论与分维时间序列引入金融市场有效性的研究中, 详细的阐述一种新的金融市场结构——分形市场。

2 分形市场理论

随着非线性科学研究的深入, 分形理论得到了发展。在欧几里德几何里, 几乎把万物设定成为一种理想状态的象通常具有连续、光滑或者是分段光滑等性质。而现实生活中却是与之有着很不规矩的物体, 这就说明这个理论不能够普遍的适用, 而研究事物若想从理论出发就要把现实中的问题作为非常态来个体研究, 如果在多数因素能够高度匹配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假定为是同种模式。例如可以用圆锥描述松树、用棱锥描述山等自然物体的形状, 但圆锥、棱锥只能非常粗糙地表示松树和山。对自然物体的细节进行研究可以发现, 它们的局部和整体是相似的。例如把一段松树枝放大, 就会发现它很像一棵完整的松树, 把山上的一个山包放大, 就和一个完整的山很相似。

分形理论的创始人为B.B.Mandelbrot, 他在总结了自然界的非规整几何图形之后, 于1975年创造性地提出了分形的概念, 分形几何可以解释自然界许多令人困惑且杂乱无章的现象,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不同尺度上的自相似, 不具备特征尺度且不可微分。Mandelbrot甚至指出:fractal everywhere。在时间序列研究中, 同样发生着由整数维时间序列向分数维时间序列的扩展:分维时间序列中的分数布朗运动和分数差分噪声, 是整数维时间序列中布朗运动和白噪声的扩展。同时, Edgar Peters首次提出分形市场这一概念, 他指出分数布朗运动可以更加准确地刻画金融市场的波动, 但是, 对于分维时间序列及分形市场的经济机理缺乏深入分析。当我们把理论运用到对金融市场分析的时候, 特别要注意到金融市场与分子相区别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他是与很多系统相勾连的非是一种单独性的体系在活动, 是在复杂性和非线性间的体现。EMT以线性化的假设来刻画市场, 未能准确反映市场的真实特性, 分形市场理论的提出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分形市场理论将有效市场理论的线性市场假设扩展为更能揭示市场真实特性的非线性市场。自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有效是分形的一种非常状态, 要在一定条件下再去套用理论来进行研究。现在, 我们给出分形市场的一般性表述:具有正反馈机制和非线性结构特性的资本市场, 其价格序列波动的表现形式为具有一定维数的分数布朗运动。

3 结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不断累积, 分形已经被用到很多领域, 也许是局部问题也有可能是整体的问题。无论是何种形象出现在视野前甚至可以超出物的领域跨到思想的境界, 都可以用分形的概念来解读, 相似是不变的中主轴, 相似的种类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性质来分类。可以是几何形态的自相似, 组织结构的自相似、功能信息的自相似等多种方式。由于后期理论的成熟, 规范性的定义和范围不断的在科学化的指导下细化精准, 模糊和严格的界限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对象, 这也就是能够解决问题的宽泛性的原因。本文认为分形是局部和整体以某种方式自相似的对象。这些对象可以是几何图形、静态的系统结构、动态的系统演化过程、能量的传播、以及一些思维和社会现象。

当然本虽然已经详细的阐述相应的对象的定义、范围、维度关系, 通过这些因素指出了所存在的问题, 但依据有很多问题尚需待解决。这还需要我们对理论的更透彻的领悟, 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发现考察以及总结, 从更高更细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不断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步步探索中完善理论, 解决未解决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埃德加.E.彼得思著.王小东译.资本市场的混沌与秩序[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3) .

[2]埃德加.E.彼得斯著, 储海林等译.分形市场分析一将混沌理论应用到投资与经济理论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7,

3.利率市场化与金融机构改革 篇三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改革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1996年6月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放开,1997年6月银行间回购利率放开,1998年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可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利率)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行决定,1998年后,开始允许贷款利率浮动,2004年10月,在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同时,开始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目前,我国贷款利率市场化接近完成,允许存款利率上浮至基准利率的1.1倍。随着时间的推移,利率市场化必然会加剧金融机构存款、贷款、客户资源等领域的猛烈竞争,要求其有足够强的成本核算和控制能力,要求其拥有更强的资产定价能力,要求其改善资产运用等等,这些都对金融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成为目前金融机构迫切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关键,迫切需要金融机构通过改革和发展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进展,也需要通过利率市场化促进金融机构改革发展。

一、目前金融机构不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表现及原因

1.金融机构法人治理建设亟需进一步适应利率市场化需要,亟待疏通自主定价的“源头”。近年来虽然我国金融机构都通过各种有力措施不断加强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并在法人治理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但仍存在着“行政化”的影子,一长独大、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仍然存在,职责不清,权责制衡机制并未充分实现,董(理)事会下设的利率定价委员会并未真正有效的发挥职能作用,尤其在农村金融机构利率定价委员会有的有名无实,出现了利率定价由几位领导研究拍板决定的现象,这在源头上阻碍了利率定价工作的开展。

2.金融机构分支机构经营管理模式亟需进一步适应利率市场化需要,亟待改进差异化定价的“位子”。目前我国国有银行等大中型银行一般采用总分行的机构设置模式,利率定价权往往集中在总行,分支机构不管规模有多大、路途有多远在利率定价上基本都属于总行的“终端”,没有差异化自主定价的权力,这与利率市场化颇有差距。而农村金融机构如农村信用社的利率定价权更是集中在联社,基层信用社等营业网点被约束在联社设定的“条框”中,并且农村信用联社大都没有设置专门的利率定价部门和管理部门,利率定价“缺位”,缺乏专门的部门应对利率市场化的需要。

3.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主观意识亟需进一步适应利率市场化需要,亟待增强积极定价的“习惯”。由于长期受利率管制的影响,中小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对利率执行基本上持“等、靠、看、要”的态度,缺乏自主独立定价的意识,没有完全从利率管制的“影子”中走出。尤其对存款利率定价更是无所适从,基本上“清一色”将存款利率“一浮到顶”,存款利率自主定价成了吸收存款的一种手段。

4.金融机构利率定价能力亟需进一步适应利率市场化的需要,亟待提高利率科学定价的“本领”。近几年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基本上处于资金的“卖方”市场,资金的垄断地位养成了利率定价的惰性,不管利率制定的高或低贷户只能无条件接受,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利率科学定价能力的养成和锻炼。

5.金融机构利率定价信息来源亟需进一步适应利率市场化的需要,亟待建立利率定价客户信息“数据库”。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利率定价数据信息系统建设还不成熟,客户信用数据积累时间短,关键信息缺失。尤其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由于发放的企业贷款多数为农村中小型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财务报表随意性较大,要收集真实准确的信息比较困难。同时,金融机构缺乏对客户违约率、违约损失等关键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也不利于利率的准确定价。

6.金融机构利润来源渠道亟需进一步适应利率市场化的需要,亟待构建资金运用“多元化”格局减少利率定价的“顾虑”。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经营利润有至少60%以上来源于存贷款利差收入,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利润中存贷款利差收入占比更高,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渐次推进,这种收入格局将随着存贷款利差的逐步缩小而改变,迫切需要走资产多元化经营运用的路子,扩大中间业务收入,在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高且比较稳定的前提下,全面实施利率市场化。

二、金融机构对利率市场化的不适应可能产生的风险

1.由于对利率市场化的不适应,利率定价不理性,造成金融机构间“存款大战”、“贷款大战”等不正当竞争。当金融机构以利率市场化为托辞,不断提高存款利率,以此来增加存款份额,这种不计成本的“变相”提高利率,无异于饮鸠止渴,得不偿失。当金融机构以利率市场化为借口,不断降低利率,以此来巩固贷户,这种“挥泪热卖”“吐血促销”的方式,最终会害人害己,贻笑大方。正是由于这些不正当的竞争,金融市场秩序将会受到极大挑战,不利于金融业的整体稳定和安全。

2.由于对利率市场化的不适应,不能实现差异化利率定价,容易造成客户资源流失,市场份额丧失。在利率市场化下,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传统的属地性融资、投资习惯被打破,银行与客户的合作方式会发生巨大变化,贷款对象将自由选择不同的银行贷款,存款客户也会有目的性的选择不同银行存款,不适应利率市场化的金融机构将面临客户资源流失、市场份额丧失的风险。

3.由于对利率市场化的不适应,盲目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最终不利于金融机构自身健康发展,竞争力下降。在利率市场化下,金融机构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资金成本,并提供有竞争力的资产价格,可能面临净利差缩小,这样我国以利差收入为收益主渠道的金融机构利润会出现下滑的趋势,资产收益率下降,甚至出现全面亏损的可能。同时由于缺乏科学的利率预测机制,金融机构将不能准确把握利率政策的动向、基准收益率曲线的移动与变化等,这会导致资产定价管理中利率风险增加,导致资产贬值、经营成本提高、不良资产增加,竞争力下降。

4.由于对利率市场化的不适应,金融机构资产定价能力不足,容易导致金融资源配置效益低下。在利率市场化下,金融机构如果定价能力不足,一是反映到贷款项目上是有限的资金流向了风险高的项目,一些低劣产业项目经过“包装”铤而走险获取信贷资金运转,最终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增加,影响银行的安全稳定。二是表现为价格失真,市场形成的资产价格可能并不能充分反映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也不能充分引导资金的正确流向,导致金融资源配置效益低下。三是金融资源错配,国家限制的行业、产能过剩的行业、环保不达标的企业等却极易取得信贷支持,进而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三、金融机构迫切需要通过改革发展适应利率市场化

1.加快构建和完善利率市场化配套“基础设施”,为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打造良好的“硬”环境。一是加大我国金融市场的构建和规范工作力度,将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等金融市场做大做强,进一步向下扎根其分支机构,让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到比较发达的金融市场中,亲身感受利率市场化的洗礼和沐浴。同时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通过其自身行业自律和外部监督检查,不断规范其运行机制,确保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有序、规范、科学。二是积极做好市场基础利率的培育推广工作,主要是进一步修订完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使其公示的各项利率指标更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和指导性,让更多的金融机构能够和愿意参照定价。

2.加强法人治理建设及分支机构设置并加大对员工的培训教育,通过自身“强身健体”为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解决根本“阻障”。一是金融机构继续按照现代银行制度的标准加强法人治理建设,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更应加大法人治理建设力度,尽快建立科学高效的股东(社员)大会、董(理)事会、监事会及经营班子分工明确、协调合作的责、权、利相互匹配、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各行其责,不越位、不缺位,一切以职责及规章制度为准则,真正蜕去“行政化”色彩,避免“一长独大”及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发生,从源头上肃清利率市场化的障碍。二是加强对分支机构及内设机构利率定价的授权和管理,设立专门的利率定价、监测、分析、管理的内设机构,专门研究制定科学的贷款定价制度,搜集、积累、分析与利率定价相关的信息和数据,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及时制订和调整利率定价政策。同时授予分支机构足够的利率定价自主权,给予分支机构一定利率浮动区间,并建立总行、分支机构、客户经理、业务人员四级利率定价授权机制,真正为差异化利率定价、个性化利率服务给予机制上的保障。三是加大对员工利率市场化的培训和教育,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利率定价对金融机构的重要意义及深远影响,实现对利率市场化认识上的飞跃,从而树立自主定价的意识,形成自主定价的习惯。

3.建立健全利率定价的机制和运行规则,以过硬的利率定价 “本领”从容应对利率市场化。利率定价机制及利率风险管理是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内容,需要有一套严密、科学、权威性的组织体系和决策机制。一是要建立有效的市场利率预测机制,金融机构应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内部利率预测机制,对利率政策进行准确把握,有效预测市场基准收益率曲线的动向,为资产定价提供依据。二是要建立符合各金融機构自身实际的利率定价模式方法,根据经营环境、竞争策略、管理水平及经营目标等,可选择成本加成模式、基准利率加点模式、客户盈利分析模式等定价模式,也可三种模式混用,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修订利率定价方法,逐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三是要实施差异化个性定价,对市场和客户进行细分,针对不同客户、不同贷户,在综合考虑其与自身的依存关系、其信用程度、资金用途等为其量身定做“利率套餐”,真正靠利率定价赢得客户、赢得市场。四是要建立利率风险应对机制,应通过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通过对资产负债组合的调整,建立起有效的利率风险免疫机制。同时,通过创新发展各种信用衍生品工具(包括信用违约互换、总收益互换、信用利差期权、信用联系票据等)来对冲可能的利率风险。

4.尽快建立利率定价系统,不断提高利率定价的科技含量,为利率市场化构建强大的“免疫系统”。一是要尽快研发出利率定价管理系统,并加大其推广应用力度,只要将客户相关利率定价信息输入到系统中,即可生成一定的利率,这样既可保证利率定价的一致性,又可有效的防止“关系利率”“人情利率”“失误利率”的发生,减少利率定价的随意性。二是要加大对利率定价的监督检查力度,构建起纪检、稽核、监事会、理事会四位一体的内部审计检查网络,对利率定价进行突击式不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改,确保利率定价的合理、合规。

4.金融机构与市场 篇四

及中国金融系统特点研究

摘要:国际上占主导地位的金融系统有银行主导与市场主导两种模式,在不同的国家对两种模式有不同的选择,也表现出各自的优劣。本文对比分析了银行主导与市场主导金融系统的优势、不足,同时根据中国金融市场的特点,探索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关键词:金融系统,银行主导,市场主导

一、银行主导型金融系统与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

金融系统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一国的金融总体主要由金融各业(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等)、金融市场及各种信用方式下的融资活动、各种金融活动所形成的金融资产。银行主导型金融系统,如德国和日本,银行在动员储蓄、配置资本、监督公司管理者的投资决策以及在提供风险管理手段上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如英国和美国,资本市场比较发达,企业的长期融资以资本市场为主,银行更专注于提供短期融资和结算服务,在把社会储蓄投向企业、行使公司控制以及减轻风险的管理上,证券市场比银行发挥更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人民一直争论两种模式金融系统的比较优势,本文从融资功能、风险分担功能、管理监督功能、提供信息功能、市场激励功能方面一一比较。这五个功能是金融系统最基础的功能,是影响一个如何选择金融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融资功能

金融市场和银行中介可以有效地动员全社会的储蓄资源或改进金融资源的配置。银行吸收储蓄的最主要的优势在于,一是银行分散个别投资项目的风险,为储户承担了投资风险,更有效地筛选投资项目;二是聚集分散的社会资源发挥资源的规模效应。但是众多中小企业很难在银行借到资金,银行有可能剔除掉了中期收益低而期末收益高的项目。

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可以为投资者提供相对较高的回报,为有发展前景的公司迅速聚集巨额资金,交易费用较小。但是在资本市场上,也只有资历雄厚的公司才能够借到资金。

(二)风险分担功能

银行是经营的特殊企业,最大的特点是对风险的层层把控。银行存款期限短的存款风险小,期限长的存款风险大,同时提供一定回报;银行又可以投资长期项目,把短期风险转化为长期风险。存款保险又为银行的存款分担了挤兑风险。贷款时选择各个行业、地区、企业、个人进行仔细调查,分散投资风险。但是银行面临公众的信用风险,如果公众对银行的资金运转失去信心,产生挤兑就有可能导致银行危机。

而债券市场为投资者提供分散风险的工具,整合风险爱好者和风险规避者流转风险。但是不能分散系统性风险;场外衍生品市场很难监管。评级机构为了自己的利益,会发布虚假的资产评价信息,扩大风险。

(三)管理监督功能

银行经营风险的特殊性,要贷款公司进行严格监督,公司不能冒太大的风险,按时还款的压力迫使管理者提高公司利润。但是现在越来越多股份制银行和集团公司互相持股,相互影响,结果导致某些个人既能影响银行,又能影响公司的决策,导致公司利益损失。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中,市场机制要求公司公开财务报表;市场投资者挖掘公司的经营信息管理信息,经营不善的公司股价会下跌,债权价格会上升,对公司不利;公司管理者努力经营以免公司的股票被对手收购,“用脚投票”的方式惩戒经营不善的企业,防止资源的浪费。但是公司信息作假可能误导投资者,有时候股价不一定真实反映公司的运营。“用脚投票”的随意性会导致企业管理者被迫放弃长期管理决策,转而只注重眼前和短期利益。

(四)提供信息功能

商业银行为了协调好经验风险性、流动性、营利性,加强公司的监督,加强对贷款项目资金使用的控制,甚至掌握一些内幕信息,通过贷款利率来影响公司的决策。银行持有公司的股份,相当于一个投资组合,也能提供大量的信息。银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克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在银行贷款风险控制机制越来越完善。但是利率的市场化是个漫长的过程,出了少数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程度之外,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往往受中央银行的控制。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是永远存在的,如何降低不良贷款和呆账银行贷款的一个重要工作。消除信息不对称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小企业在分享信息时的搭便车现象,会降低企业搜集信息的积极性。

金融市场有健全的信息披露机制,大量为共同基金、保险基金服务的金融专家时刻在关注着市场, 使得市场比银行提供更充分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公司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资源最优达到配置。资产价格波动的过程,也就是相关信息被大家披露的过程。但是市场分为市场弱式有效市场、半强形式有效市场、强式有效市场,我国证券市场仍然处于弱有效市场与半强势有效市场之间,充满了内幕消息和内部操纵现象。美国证券市场则处于半强势有效市场与强势有效市场之间。

(五)市场激励功能

银行的债务投资能够有效抑制公司过度投资,抵御外来收购;债务一般有担保,能够促使经营者努力为企业工作,又尽可能地降低经营者个人的在职消费。但是债务融资有可能使公司缺乏创造性和进取心。

金融市场为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激励机制;股东投票机制、并购接管机制和股权激励机制都激励管理者努力经营。但是现实世界中不存在完全信息有效市场,它并不能完全解决激励机制问题;

二、中国金融系统现状

1.社会融资渠道高度集中于银行体系,在客观上导致了融资结构单一,增加了银行体系的风险承载量,削弱了金融体系的弹性。至2012年底信贷资金总额1024067亿元,其中银行贷款629910亿元,占61.51%。有价证券和股票投资133314亿元,仅占13.02%。

2.金融体系资源配置效率依然低下,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长期严重失调,导致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银行不良资产比例过高,加剧了金融体系风险的积聚。

3.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尚未建立。农村信贷市场拓展的深度、广度需进一步提高。中国农村保险严重缺失,农村经济补偿机制不健全。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仍需改善,农村金融相关的政策法规需进一步完善。

三、个人建议

1.扎实稳步推进市场化。积极构建银行与金融市场平衡发展的金融体系结构,形成开放大国金融体系的现代框架。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实银行型与市场型的界限已经不是那么的泾渭分明。德国的股票、债券市场同样富有层次,高度发达。美国的银行在投融资上的贡献丝毫不亚于其他金融机构与金融工具。两者共性还是多于差异的。对信息披露的公开性、真实性要求,金融工具等都基本相似。都是保证信息的准确真实的情况下,提供充足的产品供投资者自主选择。

2.推进国际化。有序推进资本账户开放,积极审慎的融入金融全球化进程。

3.加快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和改革。加快建立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充分利用非正规金融发展农村经济;加强立法,规范农村金融健康发展;发挥地方政府在促进农村金融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5.金融市场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 篇五

——金融市场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影响性研究

姓名:黄海山班级:注会一班学号:10025158

[摘要]金融市场是现代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之一,与以筹资、投资为基本框架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有密切的联系。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剧,我国公司所面临的金融市场环境日益复杂,如何在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中把握机遇、防范风险是目前我国公司急待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在阐述了目前我国公司所面临的金融市场环境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公司应该如何在新的金融形势下树立新的财务管理理念,同时更好地进行财务管理,进而保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公司价值。

[关键词]金融市场;财务管理;投资;筹资;资金

一、企业财务发展的现状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形成,企业的经营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资本经营已成为现代企业理财的基本理念,资产经营、商品经营、产品经营理念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资本经营的基本特点是围绕资本保值增值进行经营管理,把资本收益作为管理的核心,通过优化配置来提高资本营运效益,经营活动涉及资本流通、收购、重组、参股和控股等能实现资本增值的领域。企业财务部门主要的职责就是筹措资金、投放资金和

场,并需要充分利用金融市场的功能。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更多的是面对金融机构、中介顾问和大众传媒等。中外财务管理的发展历程表明,财务管理在企业中主导地位的确立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财务管理已经进入了以资本经营为特征、以企业发展战略管理为目标的新阶段。面对新的情况企业必须有新的财务机制有效发挥其作用。尤其对已经加入WTO的我国各类企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完善,构建与市场接轨的企业现代财务管理机制,使其财务管理水平与世界接轨尤为重要。

二、金融市场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金融市场对筹资活动的影响

金融市场是为了高效运用资金,资金供应者和需求者通过市场方式进行资金融通和有价证券买卖的有形或无形场所。金融市场是特殊的商品市场,交易的是货币商品,资金的供求对象、信用工具和信用中介构成金融市场的三大要素。金融市场作为资金融通的场所和联结资金供求双方的纽带,使企业财务活动融汇于金融市场体系中。其对企业融资的影响主要体现为:由于市场经济中社会的信息传递系统主要是横向的,资金的提供者(储蓄者)和资金的需求者可以借助于金融市场的媒介作用,找到各自的交易对象,使资金从提供者转移到需求者手中,实现企业自主融资的目的。通过金融市场自主融资,降低企业的筹资成本。金融市场作为资金供求媒介,企业可利用其自身的信用、信息和简便易行的操作手段,迅速有序地将资金转移到需求者手中,减少交易费用,降低筹资者的资本成本。企业可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趋势,调整自身的资本结构,确定适宜的负债比率。资本结构是企业长期资本中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之间的组合及相互关系。资本结构的调整是在长期资本总额不变的情况下,调整普通股、优先股和长期负债之间的比例关系,以确定恰当的负债比率。由于负债融资资本成本低,负债利息计入当期损益有免税效应,提高负债比率,会降低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而且当投资收益率大于资本成本率时,提高负债比率,会带来更高的财务收益。但随着负债比率的提高,企业财务风险也相应增加,债权投资者的投资收益率亦能逐渐提高,当负债资本成本率大于企业投资收益率时,过高的负债比率会加大企业还本付息的压力,产生财务杠杆负效应。为防止财务杠杆负效应,企业可通过金融市场调整负债与权益资金之间的比例。如金融市场利率下降,企业应把握时机举借新债偿还旧债。主要是利用债券的可收兑条款,在债券到期以前,举借利率较低的债务,并归还旧债本息。这种调整虽未降低负债比率,但减少了利息支出,对降低财务风险有积极作用。又如利用短期负债与长期负债进行期限搭配、利率搭配,优化债务结构,降低发生偿债危机的可能性,或在减少负债的同时发行普通股,降低负债比率,提高企业承受风险的能力。在必要时,企业可以把可转换证券(如可转换债券、优先股)按一定的比例转换为普通股,减少固定利息或股息的支付,增强企业的资本实力与企业资本结构的安全性。

(二)金融市场对现代企业投资活动的影响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特征,是企业财务管理不再只限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企业可以运用偿债基金、退休基金进行金融资产投资,以获得财务利润(或称金融利润)。金融市场的高度发达,金融资产的投资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投资者可随时根据自身的意愿通过金融市场购入或出售多种证券,形成有效地投资组合。对此,金融市场理论中的投资组合理论对企业的金融资产投资具有指导作用。证券等风险资产的收益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两类因素是根本的,利息率、通货膨胀、汇率等对收益率产生影响的宏观经济因素;企业本身的内在因素变化的影响,如开发新产品、削减资本投资等都会影响预期收益率。这两种因素构成了市场变动的原因,亦即风险。为了减少金融资产投资的风险性,可同时投资多种金融证券,形成有效投资组合,可在不影响预期报酬率的前提下,降低收益的风险性,实现收益的稳定。投资组合理论同样适用于实物性资产投资,即企业在进行实物性资产投资时同样可以实行多元化的投资组合,以减少投资风险。多元化投资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类型:复合型多元化组合投资。即企业以经营某一产业为主,同时投资经营其它产业,后者和前者在生产圈和市场圈中都不直接相关。该类型适用于资金雄厚的集团公司;同类型多元组合投资。即企业以经营现有某一产品为主,利用现有产品在技术、市场上的优势,不断开发同类型多种新产品,后者和前者在生产圈和市场圈大体相同,该类型适用于资金实力弱、技术单一的企业;水平型多元化组合投资。即企业在与现有产品的市场圈相关的领域里,投资开发和现有产品生产技术不同的新产品,后者和前者生产圈不同,但市场圈相同或相关,如原来生产农用机械的企业,可利用在农用市场的信誉和优势,根据农业市场需求,投资开发农用地膜、化肥的生产。在进行上述多元化组合投资时,要依据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可行性论证,切忌盲目组合。金融市场是现代企业产权流动、重组的有效途径。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现代企业特征。企业的注册资本分为若干等额股份,谁持有股份谁就是企业的所有者。股份可相互转让,如企业经营不善,股票市价达不到投资者预期目标,持有公司股份的股东就可“用脚投票”,即转让股份而离去,市场上的“袭击者”就会以较低的价格收购到足以控制该公司的股份,实现企业间的兼并。收购或兼并,使资金资源流向重信誉、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使已经非优化的资源配置得到重新组合。公司为了防止遭受兼并,会设法改善经营管理,约束自身行为,降低代理人成本。金融市场的存在,有利于企业监督机制的形成,有效防止经营管理者的短期行为和道德风险问题。市场是信息的传递中心,资金供求双方都通过市场发出自己的信息,并接受对方的信息,企业的价值易于衡量。市场上反映的是所有的市场参与者对企业价值的集体评价和反映,市场上的价值是客观公正的。公正的价值既可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又可评价投资决策好坏。企业创造性地利用金融市场进行筹资配置和投资组合,将会促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有效达成。随着我国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市场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相关问题也将日益得到重视和研究。

三、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环境

(一)金融市场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我国公司在债券市场中发行信用类债券的发行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有效地改善了我国长期以来融资结构单一化的问题,丰富了公司的融资渠道,缓解了银行贷款融资渠道对公司发展的制约,有利于增加公司的融资机会。除此之外,我国在2009年正式开始运行创业板,不但增加了资本市场的层次性,更重要的是,为许多中小企业,尤其是创新型企业扩宽了融资渠道,有助于这些创新型企业更容易获得资金以寻求发展。

(二)金融创新稳步推进

尽管金融创新在金融危机中受到了一些负面的评价,但是对于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我们应该予以肯定,尤其是在我国金融改革还在逐步开展的进程中,仍应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科学合理地推进金融创新。从我国金融创新现有的情况看,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包括对金融市场、金融产品、金融工具、金融服务和手段等的创新。例如推出创业板,拓展了资本市场的深度与广度;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增加了市场交易量,增强了证券市场的流动性,为公司进行融资和投资提供了更多的资金和证券,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交易方式,有利于改善我国证券市场长期存在的“单边市”现状,增加了投资者规避市场风险的工具。

(三)金融抑制问题仍然存在我国目前还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具有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同的一些特点。虽然近年来我国金融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得到不

断加强,金融抑制有了一定程度的放松,但在某些方面金融抑制现象依旧存在。例如,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应该由市场来决定,而我国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对存款利率市实行上限管理,使得利率失去了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这就造成了民间放贷者更愿意将资金以高利贷的形式对外进行发放,同时由于政府具有金融资源配置的控制权,会优先确保金融资金流向体制内的国有企业,进而造成了我国中小企业受到金融歧视、贷款难的现象。

四、对我国财务管理提出的建议

(一)树立新的财务管理理念

面对金融市场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公司应该树立新的财务管理理念。第一应该树立具有国际视野的财务管理理念。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力度,为我国公司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财务管理平台,在大量国际资本流入我国资本市场的背景下,我国公司应该将自身融入到国际大金融环境中,从国际化的战略高度来进行财务管理。第二是要强化金融风险理念。尽管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创新为公司财务管理带来了很多的机会,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金融市场同时也是风险市场,因此公司在财务管理的同时应该强化风险防范和风险管理意识。

(二)拓展新的财务管理内容

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新金融环境要求公司的财务管理内容也应随之而改变,拓宽财务管理的内容,除了一般意义上的资金的管理外,还应包括金融风险管理、保险管理等,尤其是金融风险的管理。然而,金融一体化就是一把双刃剑,公司可以利用金融一体化所带的更多投融资机会,拥有更多的自由选择权,但同时也不能忽视由此所带来的潜在风险。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使得我国难以避免金融危机的波及,公司受到来自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利率、通胀等因素变动所带来风险的概率大大增加,风险系数日益上升。因此,公司财务管理应注重识别所面临的金融风险,通过现代的风险管理技术及时地防范和规避风险,确报公司财务的安全运行。

(三)改进公司财务管理方法

金融市场环境的各种创新为公司进行财务管理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方法。公司可以将现代的金融知识和风险管理技术适当地应用于企业的财务管理中,进

而提高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公司可以通过一些金融衍生工具来进行更有效的投资和风险规避。例如发行认股权证,不但可以达到实现两次融资(发行权证时和认股时)的目的,为公司筹集到进一步发展的资金,同时发行认股权证所获得资金是公司的自有资金,避免了债务筹资到期无法偿付的风险。除此之外,公司还可以利用金融期货或者期权来进行套期保值,对冲公司在现货市场上的交易风险。例如通过购买外汇期货、期权或者签订有关的远期外汇协议,进而有效地规避我国公司进出口业务所面临的外汇风险。

参考文献

1.巴曙松,严敏.如何通过金融创新化解我国金融市场风险.南方金融,2010

2.毛志忠.金融环境变化与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特区经济,2006,11

3.尹希果,许岩.中国金融抑制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当代经济科学,2011

4.于秉群 企业现代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J]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4(4)

5.许汝科等 如何完善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探讨[J]. 2004

6.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篇六

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金融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由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期货市场等构成的,具有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品种多样化和交易机制多元化等特征的金融市场体系,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支持国家宏观调控实施、推进国有企业和金融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货币市场已成为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平台,也是各类金融机构调节资金头寸、管理流动性和进行资产投资的主要场所。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的培育和建设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提高自主定价能力,指导货币市场产品定价,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

近年来,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偏多、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物价不断攀升的形势下,人民银行通过与存款准备金等对冲工具搭配使用,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加大回收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同时,缓解商业银行季节性支付清算压力。2007年,人民银行累计发行中央银行票据4.07万亿元,正回购操作1.27万亿元。通过中央银行票据和开展正回购操作当年收回银行体系流动性1.02万亿元,相当于2007年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5.5个百分点冻结流动性的1/2。

2007年末,中央银行票据和正回购操作总余额达4.11万亿元。2007年,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累计成交44.8万亿元,同业拆借累计成交10.7万亿元,比2004年分别增加35.36万亿元和9.24万亿元。银行间市场已成为金融机构调节资金头寸、管理流动性的主要场所。

(二)资本市场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和发展,市场规模不断壮大,交易品种不断丰富,市场运行的机制、制度不断完善,资源配置功能不断增强,优化了社会融资结构,推动了国有企业和金融改革,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2005年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我国股票市场实现了全流通,为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奠定了基础,使我国资本市场在市场基础制度层面与国际市场接轨。截至2007年末,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1550家,股票总市值达32.7万亿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40%,位列全球资本市场第三,新兴市场第一。2007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融资4595.79亿元,位列全球第一;日均交易量1903亿元,是全球最为活跃的市场之一。2007年末,债券市场中债券托管总额达12.33万亿元。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扩大了直接融资规模,优化了融资结构和资源配置,也拓宽了居民投资渠道,丰富了居民投资品种,为居民提供了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权证、期货等多种理财工具。我国非金融机构部门直接融资占其融资总量的比重由2004年的17.1%上升到2007年21.1%。2007年末,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到346只,基金份额达2.23万亿元,基金总资产净值3.28万亿元。

(三)外汇市场随着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初步形成了外汇零售和银行间批发市场相结合,竞价和询价交易方式相补充,覆盖即期、远期和掉期等类型外汇交易工具的市场体系,为稳定人民币汇率起到基础性作用。

2007年,银行间外汇市场总成交2.26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6.51万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67%,比汇改前的2004年提高了55个百分点,相当于当年进出口贸易总值的104%,比2004年提高了86个百分点。2007年,做市商交易量占银行间外汇市场总交易量的比重超过90%。由于2005年7月我国汇率形成机制由单一盯住美元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尽管美元汇率持续走低,但人民币有效汇率并没有与人民币/美元汇率同步升值。汇率改革到2007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13.31%。汇率改革至2008年1月末,国际清算银行计算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升值6.3%,实际有效汇率 指数升值10%。

(四)黄金市场是国内发展较完善、与国际金融市场紧密联动金融市场。

我国黄金市场主要包括现货市场(上海黄金交易所)和期货市场(上海期货交易所)以及商业银行柜台市场,有现货及纸黄金、延期交割、期货、期权 等衍生产品。金融机构及产金、用金企业可以利用黄金延期交割、黄金期货、黄金期权套期保值,规避价格波动带来得风险。个人投资者可以在各大商业银行进行纸黄金、黄金期货、黄金期权投资。2007年,上海黄金交易所累计成交黄金1828.13吨,日均成交量为7.55吨。因黄金市场的全球化和交易产品的同质性,我国黄金市场成为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的“急先锋”。国内黄金市场价格与国际金融市场紧密联动,行情走势基本一致,国内外价差不断缩小。2007年,国内外黄金价格的平均价差幅度为0.21元/克。

(五)期货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新与发展增加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为我国经济金融稳定发展提供了避险机制。

我国有3大商品期货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和郑州期货交易所,交易品种涵盖了农产品、金属、能源、化工等四大领域,期货市场的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现有交易品种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得到有效发挥。2007年,3大期货市场成交总金额近40万亿元,占GDP的比重已上升到162%。上海期货交易所橡胶期货和铜期货的交易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玉米期货和大豆期货成交量均居世界第二位,郑州期货交易所白糖期货交易量位居世界第二位。2006年9月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成立,标志着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诞生,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

二、我国金融市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市场市场规模较小,对外开放水平低,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占比低,国际影响较小。我国金融市场规模较小,2007年6月末,国内债券市场余额为1.37万美元,占全球债券市场余额的2.58%;2007年末,我国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总市值为4.48万美元,占全球股票市场总市值的7.38%,比纽约证券交易所低18.42个百分点。2007年,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为6.17万美元,占2007全球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的6.15%,比纽约证券交易所低22.95个百分点;我国黄金市场场内日均交易量相当于伦敦金银市场协会日均清算量的1.2%。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水平较低,2007年末,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2.4%,贷款余额占比为2.5%,存款余额占比为1%;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占比为4.3%,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占比为5.97%。

(二)金融市场发展不均衡,市场结构不合理,市场之间相互分割,缺乏联动。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一是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发展不平衡。2004年至2007年,我国境内直接融资筹资额占同期银行贷款增加额的比例分别为4.49%、2.05%、8.38%和21.95%,均不到银行贷款增加额的1/4,直接融资比例偏低,使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不利于经济金融的稳定。二是债券市场发展落后于股票市场,企业(公司)债券发展更加滞后。2007年末,我国债券市场规模仅相当于股票市场的26.7%,远低于美国等国家的成熟市场,甚至低于韩国、印度等新兴市场。而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债券在我国债券市场总量中的占比仅为4.1%。三是上市公司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比重过高,而民营企业比例偏低。四是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滞后,金融期货产品尚未推出。五是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其在农村乡镇的营业机构基本全部撤销。在城市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金融市场却在萎缩。

目前,我国实行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造成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分割,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以及银行柜台债券市场分割。由于人民币资本项目还没有实现自由兑换,使得本币市场与外汇市场分割,国内A股市场与国内B股市场分割,等等。市场之间相互分割,缺乏必要的联动机制和套利机制,降低了我国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效率。

(三)Shibor的应用范围较小,形成机制还不完善,受现有市场制度和宏观经济环境影响较大。Shibor经过一年多运行,以其为定价基准的金融产品越来越多,Shibor的基准地位初步确立,但距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基准利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一是Shibor的应用局限在市场化产品定价上,银行业特别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定价以及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还没有与Shibor挂钩。二是Shibor报价行的覆盖面有局限,Shibor的代表性不足。目前,邮政储蓄银行以及省级农村信用联社均未参与报价。三是Shibor的报价计算技术不够科学。Shibor报价行的报价没有与成交量相联系,可能会产生随意报价行为。Shibor生成采用取报价行的中间报价简单算术平均,而没有采用以成交量为权重的报价加权平均。四是现有市场制度影响Shibor的基准性。如现行的股票市场IPO申购制度,容易使一、二级市场之间产生巨大的无风险收益,引起社会资本的疯狂追逐,引发货币市场流动性剧烈波动,导致Shibor波动幅度短期内大起大落,破坏了Shibor的稳定性和可控性。五是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导致外汇占款的大量投放,不仅给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带来巨大压力,而且对Shibor的形成机制产生扭曲,不能科学反映国内资金供求状况。

(四)股票市场缺乏弹性,层次结构不合理,不能真实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大背景下,股票市场出现了大起大落。2001年6月至2005年6月,我国股市持续48个月下跌,上证综指从2200多点下跌到998点。而后由出现了持续28月的上涨,2007年10月16日上证综指达到6124.04点的历史高位。随后开始震荡回落,在8个月内上证综指曾跌破2700点。2008年上半年,上证综指累计跌幅高达48%。股市的大起与大落都不利于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大落时,投资者利益受损严重,打击投资者的信心,容易引起市场恐慌和不满。我国股票市场的主板市场发展较快,但创业板市场(二板市场)建设还在试点阶段,创业板尚未正式推出。为不能上市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及转让服务的三板市场尚处于探索阶段,多层次的市场格局尚未形成。

(五)外汇市场规模小,交易品种较少,市场广度和深度不够,市场功能欠缺。2007年,银行间外汇市场总成交额仅相当于当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值的1.04倍,而全球外汇市场全年的交易额相当于全球贸易总量的25倍(BIS2001年统计)。目前,我国外汇市场人民币对外币交易仅限于美元、欧元、港币、日元等几种,交易品种较少。银行间外汇市场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以及其他形式的市场参与者较少,缺少货币经纪公司,造成市场主体多元化不足,影响了外汇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也导致市场流动性不足,交易不够活跃。虽然人民币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但仍有交易真实性的要求,资本项目下的交易需要审批,外汇市场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受到影响。我国的外汇市场实际上是银行平补结售汇头寸的市场,中央银行是市场供求最后差额的承担者,造成我国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市场缺乏人民币汇率的价格发现机制。我国外汇期货产品尚未推出,目前已推出的远期、掉期交易工具不能满足市场避险需求。市场规避风险机制不完善,市场的风险管理功能难以发挥。

(六)黄金市场的对外开放水平还不高,对商业银行黄金业务监管法律法规缺位。虽然国内黄金市场价格与国际金融市场实现了紧密联动,也允许上海黄金交易所引进在华外资银行为会员,但目前我国黄金及其制品进出口仍实行“准许证”管理。依托上海黄金交易所,国有商业银行及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继开办了黄金现货买卖、对居民个人黄金投资产品零售等黄金业务,国有商业银行县级机构相继开办了纸黄金等业务,但是对商业银行黄金业务监督管理缺乏法律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中没有对商业银行开办黄金业务监督管理的规定。

(七)金融期货产品尚未推出,商品期货国际影响力小。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成立不到一年,股指期货将是我国推出的第一个金融期货产品。目前,股指期货仍在积极筹备,尚未推出,金融市场的避险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尽管我国期货市场的某些商品期货品种的交易量在世界排名靠前,但交易量的市场占有率仍然低,再加上市场参与者以国内为主,其国际影响与其全球排名尚不相称。

三、进一步发展完善金融市场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加快金融市场发展。多层有序、结构合理、运行安全的金融市场体系是金融市场快速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建设要以推进产品创新和制度建设 为抓手,以增强市场功能为着力点。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特别是公司债券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同时,重视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以及农村金融市场等的协调发展,建立完善各市场之间资金流动的渠道,使各市场之间联通互动,提高金融市场整体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

(二)加快Shibor作为我国市场基准利率的培育建设进程,进一步巩固Shibor的基准地位,推进利率市场化,促进金融市场发展。扩大Shibor报价行的覆盖面,提高报价行的报价质量,改进报价计算技术,完善Shibor形成机制;增加货币市场交易品种,完善交易机制,扩大以Shibor为基准的定价范围,完善Shibor的传导机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改革现有不合理的市场制度,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改善Shibor的运行环境。

(三)大力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市场交易机制,满足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避免市场大幅波动。大力发展主板市场,加快推出创业板市场;借鉴美国OTCBB市场和英国OFEX市场经验,尽快建立场外三板市场,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逐步形成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为主体,三板市场为补充,各类市场内部层次合理的资本市场体系。创新金融衍生产品,建立健全资本市场的做空机制;规范上市公司运作,提高上市公司回报股东的意识,引导投资者进行长线投资,减少短期行为,降低市场对政策的依赖,避免资本市场大起大落。

(四)积极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外汇市场发展。加强外汇市场自身建设,培育货币经纪公司,引入更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促进外汇供求结构的多元化;增开人民币对世界主要可兑换货币的外汇交易业务,推进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不断丰富外汇交易品种;放松外汇管制,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适时推出外汇期货,不断完善外汇市场价格发现、资源配置和避险服务的功能,牢牢掌握人民币汇率的自主定价权。

(五)完善黄金市场发展与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促进黄金市场健康发展。修订《中国人民银行法》及《商业银行法》增补对商业银行黄金业务监督管理的规定,制定《黄金市场交易条例》,规范国内黄金市场秩序。完善黄金市场外资会员的相关配套政策,充分发挥外资银行连接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作用。

7.金融市场的开放与风险防范 篇七

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货币的流通和资本的运作在整个金融市场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在20世纪70年代时, 以石油危机的出现为导火线, 整个资本主义陷入了“滞涨”危机, 这种危机甚至让国家的干预政策都束手无策。新自由主义便由此產生了。金融市场的开放也就应运而生。

那么, 什么是开放的金融市场呢?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市场的开放是指个体的单一的金融市场融入整体的, 全球化的金融市场的过程。比如,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 商业银行的出现, 证券市场的运营, 期货市场的发展等一系列的措施, 让我国金融业逐渐进入国际市场。广义的金融市场的开放是指双向的流动, 它包括了货币资本的流动, 证券资本的流动以及借贷资本的跨国流动。除了短期的货币资本, 证券资本自由化流动外, 在国际债券市场上借贷, 或者和国外商业银行借款等活动都是金融市场开放的表现方式。

二、金融市场开放的风险成因

虽然金融市场的开放是让国家经济跟国际接轨的必要步骤, 但是, 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可以在金融市场的开放过程中获得好处。拉美, 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就在金融市场开放过程中苦不堪言。如墨西哥在1994年时爆发的金融危机, 巴西在1999年产生的金融动荡。

有开放必然有风险, 反观拉美国家在金融市场开放过程中失败的例子, 以下几点值得深思:

1. 市场开放不加控制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刚出现新自由主义时, 欧美等一些强国利用贷款等附加条件, 向拉美国家推销“金融自由”, “贸易自由”, “税收改革”等一系列的华盛顿共识。在短时期内的确拉动了拉美国家的飞速发展。但可惜的是拉美国家的政府机构没有好好利用这次机会, 做好市场的内部控制与监控, 对市场放任自流。最终便导致了债务危机, 有了第一个‘失去的十年’。

2. 国际资本家的私有化企业制度控制了拉美国家的经济命脉。

由于这些资本家并不希望拉美国家富有, 必然会采取一些措施人为地将拉美国家拉入泥潭。这样, 失业人员骤增, 让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而且, 那些资本的投资都是投向不动产和金融业的, 对生产性投资极少。

3. 过度的政府举债让国家经济在沉重的利息下难以发展。

自从拉美在上世纪80年代爆发危机以来, 从表面上看是因为需求大于供给而造成的。因此, 拉美国家便做了一系列的应急措施, 例如限制进口, 鼓励出口;对公共开支压缩, 促进了口;鼓励农业生产, 调整金融政策, 实行能源多样化等。但是, 从现在来看, 这些措施都只是延长偿债期而已, 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我国现在仍然处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阶段, 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仍然是过渡时期。因此, 如何避免重蹈拉美国家的覆辙, 将我国金融融入到国际金融市场中, 如何趋利避害, 新制度的建设和市场的规划是刻不容缓的。

三、金融市场风险的防范对策

为使我国金融市场尽快融入国际市场中, 我们需要从拉美国家的失败例子中总结教训, 借鉴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成功经验, 并以此为基础, 对现行的金融体制进行改革, 对不良债务进行妥善解决, 从而建立健全的金融体系。

1. 对不良贷款的解决。

不良贷款可分为三种。一是由于政策调整而造成的不良贷款, 这个可通过债务重组的方案来解决;二是由于经营不善而造成的不良贷款。政府要考虑到经营不善的因由。若只是由于短期的资金不足而无法按时还贷, 那就需综合各方面因素, 分析报告的条件下注入启动资金, 以便企业能够度过短暂危机。但若是企业内部已无法因为注入资金而继续生存, 就要考虑是否以资抵债, 将现有的实物, 资产变卖, 迅速变现还贷;三是由于行政干预而造成的不良贷款, 这就要让上方领导协助清收了。总之, 不同的例子不同的解决方案。若是由于信用差而造成的不良贷款, 就要诉诸法律了。

2. 要完善现行的法律法规, 强化执法能力。

自从加入WTO以后, 我国在遵守国际金融游戏规则的同时, 更要逐步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让相关企业做到有法可依。并加大执行力度, 提高法律的权威和强制性。对各个金融机构的审核, 评定都要有章可循。更要不断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 加强员工素质, 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金融队伍。

3. 对信贷的操作规程要规范。

在对企业放款时, 要符合“三性”原则。在担保方面, 要选择信用良好的担保公司, 尽量用现有财产, 有价证券作抵押。还要提高企业法定人的法律意识, 密切关注企业的改制方向, 以防止企业逃债, 赖债。

4.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加强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意识。

不同的社会应有不同的金融体制。我国是社会主义的社会, 就要建立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金融体系。而对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社会的金融体系, 我们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一定不能生搬它们现有的模式。在开放的过程中总结经验, 逐步完善。并要努力提高各金融机构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完善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机制, 使其能在金融风暴到来之时有足够的应对能力。另外, 财务制度要透明化, 这样便可以有效监管银行, 使其稳健经营。

四、结论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加入WTO以后, 我国的金融市场便与国际的金融市场息息相关了。如何在风云莫测的国际金融市场中做到有效融合, 并能在其发生金融危机时及时进行防范和化解, 这就需要有健全的金融体系, 因此, 需要加快完善金融体系的脚步, 毕竟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全局的。

摘要:在当今社会, 随着计算机和卫星通信网络的发展, 全球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已紧密联系起来。改革開放以來,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 我國的经济实力增强, 开放金融市场是時代發展的趨勢。但只要开放就有风险, 我们要取利去弊, 防范风险。本文从金融市场的开放定义, 开放存在的风险成因出发, 在制度及实践上寻找相应的化解对策, 以达到风险防范的目的。

关键词:金融市场,开放,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梁伟杰, 何旭东.浅议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与风险防范[J].云南:时代金融, 2013 (5) :313-314

[2]董丹, 浅析金融风险及防范对策[J].北京市:中国市场, 2014 (31) :113-114

8.我国金融市场现状与对策 篇八

一、我国金融市场现状

1.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M2/GDP)

该指标通常被用于分析经济活动的货币化程度。近20年来,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率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增长率之和。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国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与其他国家相比也处于较高水平。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我国金融深化的必然表现;二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金融产品单一,储蓄为居民的主要投资手段;三是银行高额的不良资产导致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出现货币渗漏。

2.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截止2004年9月,我国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为11.6万亿元,虽比年初增加1.18万亿元,但同比少增2070亿元;人民币企业存款余额为8.1万亿元,比年初增加7523亿元,同比少增2624亿元。1995年以来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增长幅度如表2所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2003年10月以来,一年期实际储蓄存款利率持续为负,居民对物价上涨的预期提高,储蓄意愿明显下降;二是2004年初以来,股票和基金融资增多,分流部分储蓄存款。

3.股票化率

股票化率是指股票市价总值与同期GDP的比值。从表3中可以看出我国股票化率至2000年一直呈上升趋势,2001年后则逐年下降。这说明我国证券化程度有下降的趋势,近期违规事件频频发生等因素导致证券市场难以有效运行。尽管我国证券市场在市场机制建设、投资主体与融资主体等方面都有长足发展,但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证券市场的总体水平和规模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4.保险费率

保险费率是衡量一国公民保险意识水平和保险市场发展程度的指标,一般用保费收入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来表示,又称保险深度。从表4中可以看出,我国保险费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由1995年的0.79%上升到2003年的3.32%。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只是香港6.7%的一半,与发达国家平均8%左右的水平存在不小差距。

二、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对策分析

(一)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

金融市场的发展一直伴随并推动着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判断一个金融监管体系是否有效的基本原则应为是否能逐步放松管制,减少行政审批,为金融机构业务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因此要切实把监管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通过行业规划、政策引导、市场监管、信息发布以及规范市场准入等手段,调控金融市场,防范化解风险,促进金融市场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目前我国分业监管框架已经不能满足对一些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和混业经营发展趋势的需要。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虽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但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短期内,应该考虑建立各监管机构之间实质性的协调机制,开展合作,形成合力确保金融市场的安全运行;长期来看,可以考虑成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部,集中对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进行监管。这样可以增强协调的有效性,又可避免监管上的真空。

(二)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目前虽然2004年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展最快的一年,部分利率已经或基本接近市场化,但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利率仍然受到管制,灵敏调节仍然受到限制。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循序渐进、分步实施。要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有效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走势,充分发挥利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作用。同时,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必须有一系列政策措施协调配合,包括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和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等。

(三)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在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对国有商业银行要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体制,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经营管理模式,最终使其成为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控机制健全、按照市场化机制运作的现代金融企业,而决不是仅仅将称呼改为股份公司那样简单。同时,也要对股份制银行进行制度创新,真正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标准,建立内控严密、运转规范高效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全面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和盈利水平。

(四)规范证券市场主体行为

首先是投资主体。我国的证券市场正经历着从散户与机构投资者并存向以机构投资者为主要投资主体的过渡时期。发展和完善证券投资基金及逐步地允许保险资金等投资证券市场是投资主体深化的主要途径。其次是融资主体。为国有股、法人股的流通创造积极条件,逐步实现资产存量的流动;在规范化的基础上,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战略性重组;扩大国有企业的债券发行规模,完善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改变对银行信贷的过度依赖;加大国有企业经营的外在压力,促使其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管理质量。最后是证券公司。建立风险控制长效机制,在制度设计上严防证券公司挪用客户资金,同时建立有效的融资融券机制;完善客户保证金的安全保管和受偿制度,确保客户资产安全;通过收购兼并的方式实现强强联合,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五)建立完善的保险市场运作机制

上一篇:优秀班级答辩演讲稿下一篇:《爱吃的水果》说课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