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案编制(共7篇)
1.预案编制 篇一
应急预案编制说明
1、目的
为规范公司各种应急预案的编制,确保格式规范,内容齐全,操作性强。
2、适用范围
适用公司应急预案的编制控制。
3、职责
应急预案编制小组负责针对公司紧急情况和事故编制相应应急预案。
4、工作程序
4.1 应急预案编制要求
4.1.1 可能发生紧急情况和事故;应明确紧急情况和事故发生的部位、岗位或设备。
4.1.2 主要危险源:即产生该事故的根源或状态。
4.1.3 发生事故后的危害和影响:包括人员、设备财产、环境社区。4.1.4 涉及单位:包括内部、外部。
4.1.5 组织机构及职责:应明确主管领导、主责部门(车间)、配合部门。
4.1.6 应急措施包括: a、自救步骤 b、互救步骤
c、报警联络步骤及时间要求,处理紧急情况和事故的最适当的方
法,将环境损害、伤亡降到最低的措施等。
d、应急设施和物品(急救逃生工具,报警系统,应急照明和应急喷淋、灭火器材、通风、交通设备等)。
e、防止二次伤害注意事项。f、疏散路线图及应急设施布置图。
4.1.7 联系方式及电话:包括急救医院、消防、上级主管部门(车间)、本部门(车间)负责人、本单位责任部门(车间)。4.1.8 应急设施检查维护要求,针对特点规定。
4.1.9 教育培训、演习规定:应有计划、实施总结、评审要求。4.1.10 奖励的程序以及附件。
4.2 应急预案的编制、审核、批准、规定执行文件控制。4.3 应急预案编制小组对龙华区安监局、应急预案评审专家提出意见进行完善。
4.4 龙华区安监局对评审通过的本应急预案进行登记、备案,并定期检查执行情况。
4.5 三年针对应急预案进行一次复审工作。本预案具体人员组成及职责如下: 组 长:XXX(职务:副总经理)
职 责:组织成立应急预案编制组织机构;督促检查编制、审议小组工作开展情况;批准公司应急预案的项目设置;批准各部门执行应急职责;对于评审合格后的应急预案批准试行,安监局申请备案;对编制后的应急预案的完整性、可行性和规范性进行审议,为领导小
组和编制小组提供修订意见。
组 员:XXX(职务:文员)、XXX(职务:课长)、XXX(职务文员)、XXX(职务:文员)、XXX(职务:课长)、XXX(职务:厂长)。
职 责:负责进行应急预案支持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对单位所辖的设备和岗位进行风险分析,制订预防措施和安全注意事项;对照《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13)对公司应急预案体系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
XXXX(深圳)有限公司 2017年12月24日
2.预案编制 篇二
1 应急预案要有针对性
为了预防和控制事故, 必须要编制应急预案, 在此基础上达到装置本质的安全性, 对相关的管理、应急等具体措施要进行细化。在预防和管控事故的过程中, 总体上要借助于编制预案实现, 这些应急预案应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以及实用性, 而且还要做到3个“熟知”:
(1) 熟知危险源; (2) 熟知周边环境; (3) 熟知救援资源。
2 明确应急救援组织机构、人员和职责分工
2.1 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
从企业来看, 负责安全、环保以及生产等领域的企业高层领导为事物应急救援指挥部的总指挥;副总指挥则由主管部门的一把手来担任。指挥部的成员还涵盖了安全环保、生产管理、设备、技术、交通疏散、后勤、检验、医疗室、对外联络办公室等若干部门的相关负责人。
2.2 指挥部职责
发生了危险化学品事故后, 指挥部要尽快地组织实施应急救援工作。如果发生了危险化学品事故, 总指挥或由总指挥委托人要立即赶赴事故现场, 组织和实施应急救援的现场指挥工作, 不但要构建现场指挥部, 还要在最短时间内拟定和批准现场救援方案, 尽快开展现场抢救。
2.3 各相关部门职责
对企业来讲, 参与到应急预案中的相关部门差不多涵盖了企业的全部部门, 例如, 内外信息联络办公室、安全环保监督、事故区域、消防救援、交通指挥、行政后勤、生产物资、技术设备以及医疗等具体负责的部门。这就要科学合理地分配他们的职责, 尽可能有条不紊地做好应急工作。
3 应急预案分级响应条件
在启动以及实施应急预案的过程中, 要清楚地界定它的级别以及层次, 这样才可能避免千篇一律地实施应急预案。例如, 如果事故的范围较小, 而且非常易于控制, 但却调用了企业的所有人力资源以及物力资源, 将会极大地浪费多种资源。还要根据危险化学品事故的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危害程度以及从业人员的相关评估结果, 而且可能会触发事故的现场情况的分析结果, 尽可能详细地界定启动应急预案的条件。
4 应急救援的实施
在应急救援危险化学品事故时, 通常情况下涵盖了报警、接警、出动应急队伍、成立事故应急指挥部、全方位地开展应急处理, 做好紧急疏散、现场急救、溢出或泄漏物的处理, 控制火灾等若干活动。
4.1 事故的报警与接警
要及时准确地开展事故报警, 这是能否尽快控制事故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 会涉及到所在单位报警、开展初期的事故应急处理, 开展受伤人员的前期施救工作, 疏散相关人员, 综合调度相关部门的警情、确保上传与下达指令的畅通性, 而且相关主管部门以及主管领导还要准确地判断警情。
4.2 建立应急救援指挥部
在建立指挥部时, 要考虑以下若干问题:首先要考证当地在不同季节的主导风向, 而且最少还要确定两个点, 要各自位于预案主题对象的上风向, 其次是在设置指挥部时, 应尽可能地接近事故发生地前沿, 这样便于指挥应急救援, 而且也有便捷的交通。
4.3 实施救援
在接到报警相关的应急指令后, 各主管单位应立即及时派出专业化的应急救援队赶赴到事故现场, 要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基础上, 开展快速的救援工作, 及时管控事故发展状态。此过程成为了开展事故应急救援的关键, 涵盖了以下最为基础性的工作任务:界定危险源的释放点、对危险源实施控制, 抢救中毒人员以及受伤人员、将受困人员解救出来, 及时做好区域警戒以及交通管制, 要尽快地疏散和撤离相关人员, 开展灭火、处理泄漏物, 做好环保工作。
(1) 危险源控制。可从两个大的方面进行, 一是工艺应急控制, 二是工程应急控制。
(2) 抢救中毒、受伤和解救受困人员。这一环节是应急救援过程的重要任务。主要任务 (1) 将中毒、受伤和解救受困人员从危险区域转移至安全地带, (2) 进行现场急救, (3) 转送到医院进行救治。
4.4 警戒与疏散
首先是要撤离危险区域内的非应急人员, 还要注意在不能管控事态发展时, 应尽快撤离应急人员;其次是要疏散周边人员, 应尽可能地将周边人员向上风向转移, 还要派出专业人员引导和护送疏散人员到达安全区, 不得在低洼处滞留, 还要清楚地知道是否还有人滞留在着火区以及污染区, 再就是要悬挂或设置显而易见的疏散标志。
4.5 火灾扑救
在不同危化品引发安全事故的情况下, 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采用不同的火灾扑救方法来扑救火灾。通常情况下, 在本企业人员、技能、装备等存在不足时, 应邀请专业消防队来扑救火灾, 但是, 在火灾初期所开展的自救显得至关重要。
4.6 泄漏物的处置
如果在现场发生了物料泄漏, 为了预防发生二次事故, 要及时对物料开展覆盖、收集、稀释处理。从已有的事故经验来看, 如果不能合理地开展泄漏物处理, 则可能会进一步加大事故的影响。通常应注意以下若干方面:
(1) 围堤堵截。为此要围堤堵截或引流到安全地点。储罐区发生泄漏时, 要及时关闭雨水阀, 防止物料外流。
(2) 稀释与覆盖。通常是用水枪或消防带向有害物蒸气喷射雾状水加速向高空扩散, 使其向安全地带扩散。
(3) 收集。对于大型泄漏, 可选择用防爆泵 (隔膜泵) 将物料收集到容器或槽车中, 小量的可以用沙子、吸咐材料、中和材料等吸附中和。
(4) 将收集的泄漏物运送至废弃物处理场所处置, 用消防水冲洗少量的物料。
5 结语
以上是结合本企业编制预案和参加应急救援时的几点体会, 但事故现场是瞬息万变的, 要求救援的现场人员应根据情况随机应变, 不能一味死守教条, 只有这样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芹.企业应急预案编制与实施[J].安全、健康和环境, 2008 (10) .
[2]张荣.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操作人员安全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0.
3.企业:应急预案编制能否破冰前行 篇三
“环境进入高风险期,守住安全底线难度大。”在今年1月召开的2016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表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环境高风险期,区域性、布局性、结构性环境风险更加突出,环境事故呈高发频发态势。” 近年来, 随着第二产业的工业企业规模逐渐提升,涉及到高风险的行业增长愈快,呈现一种遍地开花的态势,企业突发环境事件的整体概率呈上升趋势。
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新环保法”)第四十七条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要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防控、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等工作。同年印发实行的《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都对这一规定进行了细化,明确要求企业在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编制环境应急预案。
然而万事开头难,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对于不少企业而言,环境应急工作仍相对陌生,应急预案编制走过场、应急管理不到位、专业性不足、硬件配套不齐全等问题仍待改进……
内因:企业重视有高有低,应急预案良莠不齐
查阅资料发现,近年来各地发生的典型突发环境事件中,均存在一些共性——企业应急预案编制不完整或者根本没有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如广东韶关冶炼厂铊污染事件虽有预案,但极不完善;广西河池龙江河镉污染事件无环境应急预案……
“总的来说,目前企业的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水平良莠不齐,规模较大的企业、国企、外企相对较好一些,但不少中小企业环境应急意识普遍还是比较薄弱。此外,企业的环境应急管理水平在区域上也呈现出差异。”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风险与损害鉴定评估中心主任叶脉对记者坦言说。
据了解,近年来环境保护部曾组织过相关的调研工作,对全国石油加工、炼焦,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医药制造等重污染行业的4万余家企业开展环境风险检查。检查发现,约32%的企业未编制环境应急预案。
根据相关管理文件和技术规范要求,抓好企事业单位环境应急预案备案工作是提高环境应急能力的重要抓手,而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则是企业编制环境应急预案的基础,但从目前调查情况来看,企业在编制环境应急预案时仍存在不系统、不规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差等问题
据介绍,按照相应的规范要求,在编制应急预案之前,企业应充分梳理其存在的各类环境风险点、风险环节和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情景,分析当前在环境应急管理的应急物资、应急设备、应急队伍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并提出整改方案,作为应急预案中各类突发环境应急处理处置方案的基础。
业内专家指出,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基于其环境风险评估,离开风险评估,预案则无从谈起。但现在的状况是,不少企业对自身的环境风险点认识不足,无论是应急预案还是风险评估都很随意,或者两者的联系并不紧密。
为此,环境保护部曾于2014年在原有环境风险等级评估方法的基础上,编制形成了既有事故情景分析又有风险等级划分、既有问题分析又有完善要求的《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
“然而,由于预案本身不完善,加上和政府上层预案的衔接性不足,现在部分企业对自身和周边环境风险以及第一时间可调用的应急资源并不掌握,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情景也不清楚。在编制预案中,往往是组织、机构、制度的描述多,危险化学品危害分析多,对环境风险点风险、事故情景、后果分析以及现场应急处置的方案却相对较少。”叶脉告诉记者,目前企业在编制应急预案时还存着“为编而编”,流于形式的现象。如企业应急预案中所提到的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和应急能力等内容,应均为企业现有和已落实的内容,但遗憾的是,很多企业应急预案里这部分内容都是为编写而编写,有些更是凭空捏造,然后便将其付诸纸上,作为应急预案报备。“很多企业编制的预案更加侧重于生产安全事故的防范和处置,而对如何有效防范和积极应对生产安全事故次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疏于关注,影响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叶脉指出。
“针对企业而言,从细里面讲,就是要在各环境风险防控口安装必要的应急处理设备,并将其职责落实到具体的人员管理上。”北京矿治研究总院环境工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林星杰指出,如是否在废弃排放口、废水、雨水和清洁下水排放口对可能排除的物质,根据其物质特性、危害,设置监视和控制设施,分析每项措施的管理规定、岗位职责落实情况和措施有效性;是否采取防止事故排水、污染物等扩散、排出厂界的措施,包括截流措施、事故排水收集措施、清净下水系统防控措施、雨水系统防控措施、生产废水处理系统防控措施等,分析每项措施的管理规定,岗位职责落实情况和措施的有效性,防患于未然。
据了解,环境风险评估报告作为环境应急预案的附件,需要经过专家组的评审通过。以东莞为例,其评审专家则由环保、安全生产方面的专家,以及东莞市环保局应急办的工作人员共同组成。
“备案管理办法出台后,企业主动进行风险评估及编制应急预案备案的积极性确实有所提高。我们建立了专门的专家库,评审专家可从中抽选。”东莞市环境保护局应急办一名工作人员表示道:“然而由于备案管理制度刚推出不久、人手不足等现实情况,我们也只能优先从重点流域、沿江沿河例如东江附近的企业开始逐步推开,至于流域外或者规模较小的企业,只能留到后续完成。”
外因:指引不够仍待加强,历史欠账不可忽略
“为企业编制环境应急预案,相对较好的专家团队,会从环境风险点到可行的应急措施都为企业逐一梳理。专业性差一些的,在内容上并不考究,或者随意抄袭。”有业内专家告诉记者:“两者在成本和收费上有很大差距,前者可能价格在8至9万元左右,后者只需1至2万。更有甚者为了谋利,以极低的价格承诺为企业编写预案,实质只字未改就‘交差’,收费只需几千元。”
nlc202309040500
环境应急预案的根本作用,在于增强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能力,在环境突发事件发生时,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损害。然而,记者了解到,对于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写,似乎既没有相关标准,也缺少官方的编制资质认证,若企业自认为有这个能力,亦可以自行编写。
按理说,企业应承担环境风险防范与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的主体责任,企业主要负责人是环境风险防范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的第一责任人。企业发生环境突发事故进而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可以按照新环保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追究企业及其法人的法律责任,甚至责令其“恢复原状”。
为了保证依法经营,增强环境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环境风险应对体系、从源头消灭环境风险隐患是企业本身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通过完善环境应急预案,增强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能力,才能在环境事件发生时,最大限度地避免造成环境损害。
然而大亚湾石化区一家企业的环保负责人告诉记者:风险评估通过了,环境应急预案编写了,企业也按照应急预案提出的措施要求进行了技术改造,但事故真的发生后是否能如预案和演练般顺利?“似乎只能选择相信专家了……”
以应急预案中常见的应急池为例,环评中只对石油化工企业有较高要求。一般企业的应急池需要做多大,发生事故时的事故水、消防水流量如何,区域最大降雨等都须综合考虑,但目前这些均没有具体的技术要求,全凭企业或专家自行核算。
此外,也有企业表示,环境应急的相关管理规定是在2011年开始提出的,但其厂区早在十数年前已落成投产,如果真的按照风险评估的整改建议进行改造,恐怕会“伤筋动骨”。希望真正拥有一定专业技术力量的专家团队能帮忙“想想办法”。
对此,有企业提出,由于环境应急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有不少细则等待补充,企业想做又缺乏具体的操作要求,建议环保部门可以尝试增加相关的培训,选择有案例性、知识性、技术性的内容,结合法规进行解读。另一方面,环保应急部门也可以尝试进一步扩充当地的环境应急专家库,为企业推荐专业力量较强、信誉较好的环保公司,为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制定提供保障。
无可厚非的是,由于目前我国的环境应急工作开展时间不长,仍存在不少短板,技术体系还不完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管理及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关键技术和管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仍亟待加强,不少难点均可以说是“历史遗留问题”,急需企业、政府、专家共同面对,尽快填补。
4.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大纲 篇四
目 录 1 总 则 1.1 编制目的
山洪灾害是指山丘区由于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为规范和指导县,乡(镇)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以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避免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特制定本大纲.1.2 编制依据
1.2.1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各级地方人民政府颁布的有关地方性法规,条例及规定;1.2.2 经过批准的国家,省,市,县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报告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报告等;1.2.3 有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1.3 编制原则
1.3.1 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1.3.2 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1.3.3 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管理责任制,分部门责任制,技术人员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1.3.4 因地制宜,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1.4 适用范围
本大纲适用于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县级,乡(镇)级行政区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编制.1.5 预案编制
1.5.1 县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编制内容包括:调查了解县域自然和经济社会基本情况,山洪灾害类型,历史山洪灾害损失情况,分析山洪灾害的成因及特点;确定县级山洪灾害防御部门职责及责任人员;明确区域内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乡(镇)及山洪灾害防御措施;建立监测通信和预警系统,确定预警程序和方式,根据预报及时发布山洪灾害预警信息;规定转移安置要求,拟定抢险救灾,灾后重建等各项措施,安排日常的宣传,演练等工作.1.5.2 乡(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编制内容包括:调查了解区域内的自然和经济社会基本情况,历年山洪灾害的类型及损失情况,分析山洪灾害的成因及特点,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划分危险区和安全区;确定乡(镇),村级防御组织机构人员及职责;充分利用已有的监测及通信设施,设备,制定实时监测及通信预警方案,确定预警程序及方式,根据预报及时发布山洪灾害预警信息;确定转移安置的人员,路线,方法等,拟定抢险救灾,灾后重建等各项措施,安排日常的宣传,演练等工作.1.5.3 县级防汛指挥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县级预案,并组织辖区内乡(镇)政府编制乡(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1.6 预案审批
1.6.1 县,乡(镇)级预案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审批,县级预案需报上一级防汛指挥部门备案.1.6.2 预案有效期一般为3~5年,每隔3~5年修订一次,情况有较大变化时应及时修订.2 基本情况 2.1 自然情况 2.1.1 河流分布情况;2.1.2 区域内的气象,水文条件,暴雨洪水特性;2.1.3 区域内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与地层岩性,水土流失等情况.2.2 经济社会情况
2.2.1 区域内行政区划情况,人口数量及分布情况;2.2.2 区域内耕地面积,产业结构,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收入等;2.2.3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预测.2.3 历史山洪灾害损失及成因 2.3.1 调查,收集区域内历史山洪灾害情况,分析区域山洪灾害类型及易发区,描述典型山洪灾害;2.3.2总结各类山洪灾害的成因和特点.2.4 山洪灾害防御现状
2.4.1 防灾非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防灾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防灾知识宣传,监测通信及预警系统,防灾预案及救灾措施,搬迁避让,防灾管理等;2.4.2 防灾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防灾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山洪沟,泥石流沟及滑坡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等.3 危险区,安全区的划分 3.1 划分原则
危险区是指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区域,一旦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将直接造成区内人员伤亡以及房屋,设施的破坏.危险区一般处于河谷,沟口,河滩,陡坡下,低洼处和不稳定的山体下;安全区是指不受山洪,泥石流,滑坡威胁,地质结构比较稳定,可安全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区域.安全区是危险区人员的避灾场所.安全区一般应选在地势较高,平坦或坡度平缓的地方,避开河道,沟口,陡坡,低洼地带.根据区域山洪灾害的形成特点,在调查历史山洪灾害发生区域的基础上,结合气候和地形地质条件,人员分布等,分析山洪灾害可能发生的类型,程度及影响范围,合理划分危险区,安全区.3.2 “两区”的基本情况
根据山洪灾害可能发生的程度和范围,绘制山洪灾害风险图,标示山洪灾害危险区,安全区.收集,整理危险区经济社会资料,填写山洪灾害危险区基本情况表.4 组织指挥体系 4.1 组织指挥机构
4.1.1 县级组织指挥机构的构成:有山洪灾害防御任务的县级行政区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领导和组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由县级政府主管领导任指挥长,指挥部成员由县级人民政府根据山洪灾害防御工作需要确定,一般由发改委,水利,国土资源,气象,民政,财政,建设,交通,公安,卫生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防汛抗旱指挥部办事机构设在水行政主管部门,防汛指挥部根据需要抽调相关部门和人员成立监测,信息,转移,调度,保障等5个工作组.4.1.2 乡(镇)组织指挥机构的构成:有山洪灾害防御任务的乡(镇)成立防汛指挥机构,领导和组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乡(镇)主管领导任指挥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防汛指挥机构下设监测,信息,转移,调度,保障等5个工作小组和2~3个应急抢险队(每队不少于10人).乡(镇)内各行政村成立以村主任为负责人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同时,各村成立以基干民兵为主体的1~2个应急抢险队(每队不少于10人).每个村,组均要落实降雨和水位,工程险情,泥石流,滑坡监测人员,确定一名或几名信号发送员,并造花名册报送乡(镇),县防汛办备查.4.2 职责和分工
4.2.1县级防汛指挥部统一领导和组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各部门各负其责,实施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县级防汛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指挥部的日常工作.4.2.2乡(镇)防汛指挥机构在县级防汛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具体组织乡(镇)和村组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并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等.村级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负责本行政村内降雨监测,预警,人员转移和抢险等工作.4.2.3明确工作职责.监测组:负责监测辖区雨量站,气象站等的雨量,水利工程,危险区及溪沟水位,泥石流沟,滑坡点的位移等信息.信息组:负责对县级防指,气象,水文等部门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掌握暴雨洪水预报,降雨,泥石流,滑坡,水利工程险情等信息,及时为领导指挥决策提供依据.转移组:负责按照指挥部的命令及预警通知,做好受威胁群众按预定的路线和地点转移的组织工作,负责转移任务的责任人要一个不漏地动员到户到人,同时确保转移途中和安置后的人员安全.调度组:负责水利工程的调度运用,抢险人员的调配,调度并管理抢险救灾物质,车辆等,负责善后补偿与处理等.保障组:负责临时转移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的组织工作,负责被安置户原房屋搬迁建设及新的房基地用地审批手续的联系等工作.应急抢险队:在紧急情况下听从命令进行有序的抢险救援工作.信号发送员:在获得险情监测信息或接到紧急避灾转移命令后,立即按预定信号发布报警信号.4.2.4 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人及联系方式.包括指挥部成员,各工作组人员,监测,预警人员,转移负责人以及抢险人员等.5 监测预警
5.1 山洪灾害雨,水情临界值确定
5.1.1 参照历史山洪灾害发生时的降雨情况,根据各地的暴雨特性,地形地质条件,前期降雨量等,分析确定本地区可能发生山洪灾害的临界雨量值;5.1.2 根据历史山洪灾害发生时溪河水位情况,分析确定本地区可能发生山洪灾害的溪河水位值及变化情况;有的河流可将上游水情变化作为判断是否对下游造成山洪灾害的主要依据.5.2 实时监测 5.2.1 监测内容:辖区内降雨,水位,泥石流和滑坡等信息.5.2.2 监测要求: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测,群测群防为主,专业监测为辅.5.2.3 监测系统的设立:摸清监测系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在现有监测站点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布设测站或简易测量设施,拟定监测方式以及信息采集传输方式等.5.3 通信
5.3.1 选取适宜的通信方式.常用的通信方式有电视,广播,电话,传真,Internet网络,语音查询,短信,数字式调幅无线电指挥系统,专用警报系统,锣鼓号等.5.3.2 以经济,实用为原则,因地制宜地建设与通信方式相适应的山洪灾害监测信息,警报等的传输和信息反馈通信网络.5.3.3 可逐步建立县级管理部门山洪灾害各类数据汇集及信息共享平台.5.4 预报预警
5.4.1预报内容:气象预报,溪河洪水预报,水库水位预报,泥石流和滑坡预报.气象预报由气象部门发布,溪河洪水预报,水库水位预报由水利部门发布,泥石流和滑坡预报由国土部门发布.5.4.2预警内容:暴雨洪水预报信息;暴雨洪水监测信息;降雨,洪水位是否达到临界值;水库及山塘水位监测信息;可能发生泥石流或滑坡的监测和预报信息等.5.4.3预警启用时机:(1)当接到暴雨天气预报,相关行政责任人应引起重视.当预报或发生的降雨接近或将超过临界雨量值时,应发布暴雨预警信息;(2)当上游水位急剧上涨,将对下游造成山洪灾害,应立即向下游发布预警信息;(3)当出现发生泥石流,滑坡的征兆时,应发布泥石流,滑坡灾害预警信息;(4)水库及山塘发生溃决性重大险情时应及时发布相关信息.5.4.4 预警发布及程序:根据调查,监测,分析,按临界雨量,水位,山洪灾害征兆等,及时发布警报.各地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制定预警程序和启用条件.(1)在一般情况下,山洪灾害防御预警信号由防汛指挥机构发布,可参照县→乡(镇)→村→组→户的次序进行预警(见图1).(2)如遇紧急情况(滑坡,水库山塘溃坝等)村可直接报告县级防汛指挥部和乡(镇)防汛指挥机构,并可直接发布预警信号,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预警工作(见图2).5.4.5预警方式: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置预警信号(如语音电话,手机短信等),报警信号(如信号弹,报警器等);按照发生山洪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因地制宜地确定不同级别预警信号所对应的预警方式.图1 一般情况预警程序示意图 图2 紧急情况预警程序示意图 6 转移安置 6.1 转移安置
6.1.1 确定需要转移的人员.6.1.2 转移遵循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人员后一般人员的原则,应以集体,有组织转移为主.6.1.3转移地点,路线的确定遵循就近,安全的原则.汛前拟定好转移路线,安置地点,汛期必须经常检查转移路线,安置地点是否出现异常,如有异常应及时修补或改变线路.转移路线要避开跨河,跨溪或易滑坡等地带.不要顺着溪河沟谷上下游,泥石流沟上下游,滑坡的滑动方向转移,应向溪河沟谷两侧山坡或滑动体的两侧方向转移.填写群众转移安置计划表,绘制人员转移安置图.6.1.4制作明白卡,将转移路线,时机,安置地点,责任人等有关信息发放到每户.制作标识牌,标明安全区,危险区,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6.1.5因地制宜地采取集中,分散等安置方式.6.1.6制定当交通,通讯中断时,乡,村(组)躲灾避灾的应急措施.6.2 转移安置纪律
转移工作采取县,乡(镇),村,组干部层层包干负责的办法实施,明确转移安置纪律,统一指挥,安全第一.7 抢险救灾 7.1 抢险救灾准备
7.1.1 普及山洪灾害防御的基本知识,增强防灾意识;7.1.2 建立抢险救灾工作机制,确定抢险救灾方案.主要包括人员组织,物资调拨,车辆调配和救护等;7.1.3 抢险救灾的准备包括救助装备准备,资金准备,物资准备等.7.2 抢险,救灾
7.2.1一旦发生险情,在及时向上一级防汛指挥部门报告的同时,应急抢险队投入抢险救灾,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尽量减少财产损失.紧急情况下可以强制征用和调配车辆,设备,物资等.7.2.2 对可能造成新的危害的山体,建筑物等要安排专人监测,防御.7.2.3 发生灾情,要首先把被困人员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7.2.4 如有人畜伤亡,及时抢救受伤人员,清理,掩埋人畜尸体.7.2.5 对紧急转移的人员作好临时安置,发放粮食,衣物,对灾区作好卫生防疫工作.7.2.6 迅速组织力量抢修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8 保障措施 8.1 汛前检查
汛前,县,乡(镇)对所辖区域进行全面普查,发现问题登记造册,及时处理,同时对可能引发山洪灾害的工程,区域等安排专人负责防守.8.2宣传教育及演练
8.2.1 对本预案内的主要内容,要利用会议,广播,电视,墙报,标语等多种形式,向辖区内群众进行宣传.8.2.2 组织居民熟悉转移路线及安置方案.8.2.3组织区域内人员开展实战演练.8.3 纪律
为及时,有效地实施预案,需制定相应的工作纪律,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一般包括:各责任人执行职责纪律,紧急转移纪律,灾民安置纪律等.附图
1,区域内山洪灾害防御基本情况示意图
基本信息包括:区域内的水系分布情况,区域地形,城区,乡(镇),村庄分布情况等.2,历史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点分布图 3,山洪灾害风险图
图中应标明危险区,安全区范围,标示居民点,重要设施(工矿企业,学校,铁路,公路,桥梁等),标明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图例要求:危险区标示用红色,安全区标示用绿色.4,人员转移安置图 标明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信息.上述要求附图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附表
1,区域经济社会基本情况统计表 2,历年山洪灾害损失情况表 3,山洪灾害危险区基本情况表 4,监测站点分布表 5,群众转移安置计划表
附表1 区域经济社会基本情况统计表 县,乡,村,组名称 土地 面积(km2)人口(人)国内生产总值(万元)固定 资产(万元)人均年收入(万元)总人口 其中:城镇 人口 农村人口
附表2 历史山洪灾害损失情况表 时间(年)灾害 类型
受灾人数(人)受灾面积(亩)死亡人数(人)倒房(间)经济损失(万元)日最大 降雨量(mm)时段 降雨(mm)附表3 山洪灾害危险区基本情况表 县,村,乡,组 具体地点 人口(人)户数(户)耕地(亩)房屋结构 固定资产(万元)备注 木(栋)砖(栋)附表4 监测站点分布表 序号 所在乡镇 站名 地点 监测内容 信息报送方式 报送对象 观测方式 监测人员 联系方式 人工 观测 遥测 备注 附表5 群众转移安置计划表 序号 县 乡镇 村(组)总人口(人)计划转移人口(人)转移路线 安置地点 负责人 联系电话 监测员 水利工程险情 水库,山塘溃坝 地质异常 大体积山体滑坡 乡镇防御指挥机构 村 组 户
水库,山塘溃决 县级防汛指挥部 滑坡 泥石流 山洪灾害预报 洪水
省级防汛指挥部 市级防汛指挥部 暴雨
县级防汛指挥部 水库,山塘溃决 户 组 村
乡镇防御指挥机构 滑坡 泥石流 洪水 暴雨
5.成立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小组 篇五
预案编制小组代表来自以下职能部门:
(1)安全;
(2)环保;
(3)操作和生产;
(4)保卫;
(5)工程;
(6)技术服务;
(7)维修保养;
(8)医疗;
(9)环境;
(10)人事。
此外,小组成员也可以包括来自地方政府社区和相关政府部门的代表(例如,安全、消防、公安、医疗、气象、公共服务和管理机构等)。这样可消除现场事故应急预案与政府应急预案中的不一致性,同时这样也可明确紧急事故影响到厂外时涉及单位及其职责。
一、资料收集和初始评估
编制小组的首要任务就是收集制定预案的必要信息并进行初始评估,这包括:
(1)适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2)企业安全记录、事故情况;
(3)国内外同类企业事故资料;
(4)地理、环境、气象资料;
(5)相关企业的应急预案等。
编制小组应提出如下问题(但不只限于这些):
(1)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故?
(2)这种事故的后果如何(要包括对现场和企业外的影响)?
(3)这类事故是否可预防?
(4)如果不能,会产生什么级别的紧急情况?
(5)会影响到什么地区?
(6)如何报警?
(7)谁来评价这种紧急情况,根据什么?
(8)如何建立有效的通讯?
(9)谁负责做什么,什么时间,怎么做?
(10)目前具备什么资源?
(11)应该具备什么资源?
(12)如有可能,可得到什么样的外部援助,怎样得到?
这些问题是制定应急预案过程中必须分析和考虑的部分。在初始阶段,编制小组应辨识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故场景并评价现有资源包括人力、物资和设备。初期,编制小组的工作可分为三部分:
(1)危险辨识、后果分析和风险评价;
(2)明确人员和职能;
(3)明确需要的资源。
二、应急反应能力分析
根据最可能发生的事故场景,编制小组可以确定出不同紧急情况下相应的应急反应行动。据此,小组可回答以下问题:
(1)在紧急情况下谁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做,怎么做?
(2)整个应急过程由谁负责,管理结构应该如何适应这种情况?
(3)如何通报紧急情况,谁负责通知?
(4)可获得哪些外部援助,什么时候能到达?
(5)在什么情况下厂内和厂外人员应该进行避难或疏散?
(6)如何恢复正常操作?
这是预案编制过程中的综合部分,是在前面分析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
三、编制应急救援预案的`注意事项
事故应急预案应当简明,便于有关人员在实际紧急情况下使用。一方面,预案的主要部分应当是整体应急反应策略和应急行动,具体实施程序应放在预案附录中详细说明。另一方面,预案应有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随时变化的实际紧急情况。前面所提到问题的所有结论和解决办法应缩减为一个简单明了的文件,便于评价和使用。
除了这些以外,预案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预案应包括至少六个主要应急反应要素,它们是:
(1)应急资源的有效性;
(2)事故评估程序;
(3)指挥、协调和反应组织的结构;
(4)通报和通讯联络程序;
(5)应急反应行动(包括事故控制、防护行动和救援行动);
(6)培训、演习和预案保持。
根据企业规模和复杂程度不同,应急预案也存在各种形式。编制小组的另一个任务是使总体预案的格式应用于企业的具体情况。
最后,小组应确定出如何保证预案更新,如何进行培训和演习。根据预案格式,可以把一些条款放在总体内容中,或放在附录中。
6.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及应用 篇六
目前,全国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我省共有94个县列入建设范围。根据《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大纲》要求,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是其中的重要建设内容。为规范和指导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工作,明确其主要内容和技术要求,提高编制质量,切实做好县、乡、村预案编制工作,根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导则》、《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大纲》,并结合我省实际,与各位就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编制工作作一交流。
一、几个定义
1、山洪
山洪是指山丘区小流域产生的陡涨陡落的洪水过程。
2、山洪灾害
山洪灾害是指山丘区由于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山洪灾害是洪水灾害的一种。
一般而言,降雨是诱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的直接因素和激发条件,山洪灾害的发生与降雨量、降雨强度、降 雨历时关系密切;地形地质因素是发生山洪灾害的物质基础和潜在条件,影响着山洪灾害的特性和规模,主要有:地貌类型、地面起伏、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导致山洪灾害的经济社会因素主要是山丘区资源不合理开发、房屋选址不当、城镇不合理建设、水库溃坝等。
3、预案
顾名思义,即“预备方案”,是针对可能的灾害事件,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它明确了在事件发生之前、发生过程中以及结束之后,谁负责做什么,何时做,以及相应的策略和资源准备等。预案的主要功能是建立统一、有序、高效的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突出“第一反应”和“属地为主”的原则。
“山洪灾害”的定义界定了预案防御的对象为“山丘区由降雨引发的可能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山洪、泥石流、滑坡”。预案编制的目的是为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杜绝群死群伤。
二、预案的作用
有了预案,应对山洪灾害就心里有底,按照预定程序和要求,就可保证救灾的顺利进行。
1、可以利用预案中明确的危险地点,做到有的放矢,在灾害发生前对可能发生的灾情进行有效及时的评估,并根 据具体情况进行预警。比如,降雨量达到多少时,居住在半山和低洼的地方群众就要做好泥石流和防洪等灾害的准备工作。
2、灾害发生前,按照预案要求,提前转移危险区人员,减少人员伤亡。
3、灾害发生时,按照预案要求,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这样就可以做到组织有序、忙而不乱。
4、灾害发生后,按照预案中事先设定的方案,分散安置和集中安置好因灾转移群众,向他们提供必要的生活用品,保证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得到医治。
三、预案编制
1、主要编制内容 ——基本要求 ——基本情况 ——危险区划定 ——组织指挥体系 ——监测预警 ——转移避险 ——抢险救灾 ——保障措施 ——附表附图(1)基本要求 a.由于山洪、泥石流、滑坡通常预见期短、致灾快,因此为有效防御山洪灾害,需特别加强县级以下行政区的防灾工作。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县、乡(镇)、村级行政区和企事业单位都应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b.县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由县级防汛指挥机构负责组织编制,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批准并及时公布,报省级、地市级防汛指挥机构备案。乡(镇)级、村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由乡(镇)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由乡(镇)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及时公布,报县级防汛指挥机构备案。上级防汛指挥机构负责下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的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
c.预案每隔三~五年修订一次。防汛设施、社会经济等重要情况发生变化,要及时修订。
(2)基本情况
山洪灾害的致灾因素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具体表现为它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降雨量、降雨强度、地形地质及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影响。应广泛收集反映自然因素和经济社会因素的资料,包括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与地层岩性、城乡居民点及重要设施分布等相关资料。
在调查、收集区域内历史山洪灾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分析区域山洪灾害类型及易发区,研究山洪灾害的成因和特点。山洪灾害防御需充分利用现有防灾手段、设施。为此,需了解防御山洪灾害的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
(3)危险区划定
危险区是指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区域。一般是在调查历史山洪灾害的基础上进行统计。主要包括河流低洼地、水库山塘大坝下游、地质灾害点等。
要以图和表格的方式说明危险区情况。在一定比例尺的地图上用红色标示危险区。表格上,乡(镇)级预案应具体到村组,村级预案应具体到户。
(4)组织指挥体系
建立县、乡、村三级组织指挥体系是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基础。我省有防汛任务的各乡镇基本成立了乡镇防汛指挥机构。山洪灾害的防御必须到村、到组、到人。山洪灾害防御要求各行政村成立以村支书或村主任为负责人的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和1~2个应急抢险队,有山洪灾害防御任务的自然村明确负责人及监测预警员。
要根据山洪灾害防御的工作要求,成立信息监测、调度指挥、人员转移、后勤保障和应急抢险等工作组,有序开展相应工作。
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做好相应工作。(5)监测预警 详细说明各自动雨量水位监测站、简易雨量水位监测站点以及预警设施的名称、位置、分布和使用。
应制定雨量、水位监测制度。
应确定准备转移、立即转移两级的临界雨量水位值(预警指标)。
应确定各监测站点与危险区、防汛责任人的对应关系,填写监测站点与预警对象关联表。
各县应建立山洪灾害预警机制。
应确定县、乡、村各级发布预警信息的方式和手段。上游的监测预警信息应及时通知到下游相关联的危险区。
(6)转移避险
提前转移,是我省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法宝,通过转移,可大大减少人员伤亡。
应制定包括转移人员、转移路线、避险地点、责任人及联系方式等人员转移避险方案。制作好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明白卡,将转移路线、时机、安置地点、责任人等有关信息发放到每户。
要求认真制定转移路线图。(7)抢险救灾
一旦发生险情,监测人在及时向乡(镇)或县防汛指挥部报告的同时,各组和应急抢险队立刻投入救灾工作,把人 员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
要求明确抢险救灾的准备工作,重点是救助装备准备、物资准备等存放数量、地点、使用方式。
(8)保障措施
应明确汛前检查要求,及时发现山洪灾害隐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应明确开展山洪灾害防御的宣传、培训、演练要求。严肃防汛纪律,落实县、乡(镇)、村和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山洪灾害防御责任。
(9)附表附图
附表应包括区域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统计表、水利工程统计表、山洪灾害危险区基本情况表、监测站点分布表、监测站与预警对象关联表、人员转移避险表等。
附图应包括区域内山洪灾害防御基本情况示意图、水文气象监测站点和主要预警设施分布图、山洪灾害危险区图、人员转移避险图等。
2、编制程序
预案编制程序应当包括以下基本步骤。
(1)成立预案编制小组。这是预案编制工作的重要环节。根据预案编制的大纲要求,确定各部门和单位人员,明确责任分工。
(2)编写预案。预案应体现在真实、科学的基础上,因此,应首先开展山洪灾害调查分析工作,调查分析是预案编制的基础,为预案编制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资料,是重点和难点。预案编制时应充分收集和参阅已有的预案,以最可能地减小工作量和避免预案的重复和交叉。
(4)预案评审。为保证预案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与实际情况相符合,预案必须经过评审,包括组织内部评审和专家评审,必要时请上级进行评审。
(5)预案的批准和发布。预案经评审通过后,应当报政府部门批准,批准后进行正式发布和备案。
3、编制要求
(1)编制预案要讲究科学性。
为了保证预案的科学性,要组织人员对本地历年来发生的山洪灾害统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开展灾害隐患排查,全面掌握灾害隐患和灾害发生的规律,确保预案编制的科学、合理。
(2)编制预案要具有针对性。
编制预案应当注重针对性,有的放矢,一旦发生山洪灾害,预案必须既能用,又管用。因此,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切忌生搬硬套。
(3)编制预案要突出可操作性。
预案不是用来应付上级检查的,更不是管理者用来推卸责任的,而是关键时候用来解决问题的,要具有很强的现实 可操作性。
预案的制定过程是根据现有社会经济条件和科技水平,将各项防灾救灾措施、方法、手段系统化、条理化、组织化的过程。编写出的预案不能脱离实际,华而不实。比如说,在灾害发生时的信息联络,除用电话、广播等现代通信手外还应该采用传统的打锣,敲盆等形式。对避灾的器械、物资尽量做到就地取材,如灾害发生时人员转移的交通工具在城区主要用汽车,在农村主要用摩托车、拖拉机和人力进行。避灾场所的设置也要因地制宜,尽量减少投入,主要是利用村委会办公地、学校和幼儿园等安全的公用设施作为避灾场所。针对农村人员外出多,变化大的实际情况,预案中明确的负责指挥、物资保障、安全保卫和宣传等工作岗位。
除此之外,当前还要将预案进行电子化,预案的电子化将使预案更易于管理和查询。因此,在预案实施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实现预案的电子化。尤其是包含大量信息数据的预案的支持附件,是预案电子化的主体内容,在结合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基础上,将对山洪灾害防御工作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
4、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近年来,各级防办不断加强预案编制工作,但由于各种原因制约,依然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如预案比较简单、呆板、僵化,危险区、隐患点不清楚,临界雨量、水位确定不准,不符合实际,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各地要高度重视预案的编制,决不能只是为了搪塞和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存放在档案里做做样子。要把预案作为防汛工作中重要工作来抓,尤其是要利用当前正在实施的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设时机,抽调专门力量,认真开展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
要搞好山洪灾害防治,实现我们的工作目标,必须扎实开展好两项基础工作,为预案编制打下坚实基础。一是合理划分山洪影响区域。二是探索规律,科学确定灾害特征雨量。
(1)危险区、安全区
针对各地的气候和地质及地貌条件,在认真分析历史山洪灾害造成危害的基础上,确定山洪易发区,做到胸中有数,这是山洪防治的首要工作。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山洪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危害性的程度大小,一般将山洪易发区划分为危险区和警戒区。
危险区是指已发生过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地区,以及河道两岸20年一遇洪水位以下的低洼地带或洲滩;警戒区是指经监测一旦遇到强降雨时,极有可能发生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地区,以及河道两岸20年一遇洪水位至历史最高洪水位之间的地带。
(2)临界雨量
由于山洪是由降雨形成的,因此,科学确定山洪致灾的特征雨量是山洪防治,特别是制定山洪防御方案的关键依 据。一般可根据当地下垫面条件和对历史山洪灾害形成及演变过程的分析,确定警戒雨量和危险雨量。
警戒雨量是指当一定时段降雨达到某一特征值,且如果降雨仍继续,即有可能发生山洪灾害的雨量;危险雨量是指当一定时段降雨达到某一特征值,即有可能发生山洪灾害时的雨量。特征雨量一般按1小时、2小时„„6小时来划分降雨时段,并分析确定出相应的特征雨量,具体划分和确定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
5、编制格式要求(1)字体要求 ①封面
“××县××乡(镇)××村”:字体为楷体、大小为一号字、加粗。
“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字体为楷体、大小为初号、加粗。
“编制单位及时间”:字体为楷体、大小为小二。②内容
目录:字体为仿宋、大小为三号字 标题1:字体为宋体、大小为二号字、加粗 标题2:字体为黑体、大小为小二号字、加粗 标题3:字体为仿宋、大小为三号字、加粗 正文:字体为仿宋、大小为三号字 表格中内容:字体为仿宋、大小为五号字(2)有关图幅制作要求
图幅标识按国家测绘行业标准以及水利部发布的《防汛抗旱用图图式》,用A3或A4纸制作。使用软件为AutoCad,也可用其它软件。
山洪灾害防御基本情况示意图、水文气象监测站点和主要预警设施分布图比例尺推荐采用1:1万~1:5万,山洪灾害危险区图、人员转移避险图比例尺推荐采用不小于1:1万,有条件的可采用比例尺更大的底图或高清影像图制作。
乡、村、组、公路、铁路、河流、水利工程、重要企业、水文雨量站点、危险区、安全区等必须标注。村域范围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危险区用红色表示,安全区用蓝色表示,转移箭头用黄色表示。
四、预案的实施及应用
预案实施包括:开展预案宣传、进行预案培训,落实和检查各个有关部门职责、程序和资源准备,组织预案演练,使预案有机地融入到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之中,真正将预案所规定的要求落到实处。
(一)预案的宣传
预案操作性、实用性很强,且抢险救灾工作均需要广大公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开展预案宣传解读。一是向全社会公布,广而告之,使公众能 全面了解和掌握,并积极参与。二是相关部门(单位)可以通过行政手段使大众了解相关内容,也可以借助媒体的力量,对相关内容进行宣传,如在电视台设立知识讲座,在平面媒体开辟宣传专栏,尤其是对预案重点内容进行宣传、普及。
通过对预案的宣传,让当地的群众都知道,本地的灾害隐患点,易发灾情的种类、时间和危害性,知道避灾场所和避灾转移路线、方法。
(二)预案的培训
预案的主管单位每年应组织1~2次预案培训,相关责任单位也应当在职责范围内培训。
预案培训的范围应当包括:①政府部门的培训。②危险区村民培训。③救援队伍培训。通过培训,了解和熟悉整个预案内容和要求。
当山洪灾害发生时,要求村民能迅速采取某些行动或遵从责任人的指挥,因此,要结合预案向村民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无数个救灾案例说明,人民群众掌握了科学的救灾知识对提高自救、他救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与村民交流的主要方式是书面材料(招贴画、报纸和传单)、电视(宣讲、通告、座谈和专访)、广播(宣讲、座谈)、有线电视(宣讲、播放培训录像带)、网络(宣讲视频、各类媒体资料)以及报告会(学校、社区组织)等。
(三)预案的演练
预案编制完成后,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进行演练,磨合、协调预案的运作,检验预案实施的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通过持续改进,使之不断完善。
7.预案编制 篇七
1 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必要性
环境突发事件表现为污染物质多样性、事故潜发性与随机性、范围广泛性、程度严重性和处理艰巨性等一系列特征[6],处理技术和工程难度大,还需要响应迅速。加之近年来我国突发环境事件朝多样化和扩大化趋势发展,引发了巨大的民生问题,暴露了我国在突发环境事件处理机制上的诸多不足( 表1) 。因此,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完善新形势下处置环境污染事件的体制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功能,发挥应急管理、应急监测、应急专家和专业救援4 支应急保障队伍的作用,提高应对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综合防范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是一项重要而基础的工作。
2 环境应急预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部分企业只是将编制应急预案看作是备案需求,没有充分认识到应急预案在处置环境突发事件中发挥的功能。笔者根据长期应急工作的实践经验,就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旨在通过完善应急预案的编制,切实加强事件预防、应急响应、善后处置等能力,提高防范环境风险的水平。
2. 1 实用性不强
应急预案的编制应该密切结合企业完整的生产工艺流程及其环境敏感点等特征,旨在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和实现保护环境的目标。在笔者所接触到的应急预案编制中,部分单位尚未认识到应急预案在环境突发事件应对和风险防范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仅把应急预案编制看作是完成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备案要求,为了得到备案审批表而编制应急预案,导致内容胡乱拼凑、质量不高、指导性不够、衔接性不强,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当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存在找不到应急预案或者应急预案不能发挥指导作用等突出问题。由于应急预案的适用性不强,导致处置效率大大降低,未达到及时防范环境风险、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的目的,也失去了应急预案的存在价值。
2. 2 风险源识别不完全
环境风险源是指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源头,环境风险源的识别是编制应急预案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准确识别风险源才能编制出具体可行的应急预案[9],进而为事故处置提供依据。部分企业在应急预案编制的过程中,对风险源识别不完全,一是对风险源的判断不准确,存在漏判、误判等情形; 二是害怕暴露自身的风险源环节,存在含糊其辞、轻描淡写等问题,导致应急预案重领导机构、组织机构建设,轻事件预防和处置; 三是部分污染源单位将环境安全等同于生产安全,且重视生产安全而轻视环境安全。如上过程导致所编制的应急预案不能在实践工作中很好地发挥指导作用。这一情形突出地表现在化工企业,该类单位在风险源识别时,仅针对主要工艺过程,对危险化学品储存、废料与废渣堆场等环境风险源缺乏辨识、识别。在语言描述上,原则性语句多、可操作性语句少。
2. 3 对周边环境保护目标识别不清
多数企业在编制应急预案时,主要是考虑厂区或保护区内的环境风险及环境保护目标,未能全面掌握厂区周围的环境保护目标,未结合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提出的安全防护距离进行环境保护目标识别。因而在编制应急预案时,仅考虑“围墙内”存在的潜在环境危险,未将厂区环境与外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缺乏联动性和整体性。同时,对外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未加以全面考虑,导致存在环境保护目标不清、数量不详、位置不准,防范措施不能完全覆盖到位等缺陷。
2. 4 缺乏应急监测措施
多数企业缺乏应急监测能力,不能对排放的污染物实施自行监测,或者监测的指标较少。突出表现在重视工况监测而轻视污染物排放浓度与总量监测,且主要污染物指标不能监测。部分企业虽然具备自行监测能力,但由于日常工作中未按照规定频次开展监测,仪器设备缺乏养护、调试,导致监测数据失真; 或因操作人员技术水平有限,难以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提不出具体指导意见。环境突发事件发生后,部分企业不能在第一时间对污染物浓度进行监测,加之县级环境监测站达标建设工作正在进行中,目前监测能力有限,所以应急监测工作多由地( 市) 级环境监测部门承担,使信息报送、安全防护等工作难以及时跟进。
2. 5 缺乏应急物资储备明细
大多数企业在编制应急预案时,缺乏应急物资明细,或者表述极其笼统,如手套、防护衣等,而且缺少处置所需化学物品方面的储备。多数企业也未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或者企业风险防范的需求储备应急物资,部分企业连最简单的物资都较为匮乏,难以在第一时间从源头上控制环境风险。导致事故发生后没有足够的应急物资,还需要从各地调度应急救援物资,这直接影响了环境突发事件处置的时效性。尤其是应急救援所需的特种设备、重点物资无安排,缺乏事先部署和监督落实[10]。
3 提高应急预案有效性的对策措施
本文在分析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应急预案的相应对策措施,以期为环保和相关技术单位编制应急预案和处置环境突发事件提供参考,同时提高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 1 增强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
应急预案应具有可操作性和较强的针对性,不能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措施和方案,这既对企业日常管理不利,也难以在发生环境突发事件时采取切实可行的处置措施,达不到降低风险、减少损失的目的。只有措施得当、到位,才能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并最大限度减少损失。目前,应急预案编制时主要针对主体工艺,对全部工艺流程缺乏深入分析,导致预案的针对不够全面。只有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才能够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将事故损失降至最低限度。为此,应急预案应包括总则、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预警与预防机制、应急响应、后期处置、保障措施和附则等内容[11],使其内容上具有完整性、措施上具有可操作性、处置方法上具有针对性。
3. 2 全面识别风险源,注意与周围环保目标的关系
在编制应急预案时,要全面识别环境风险源,包括风险源的位置、数量,与厂区主要建筑的关系,与厂区外敏感建筑的关系等。编制应急预案时,不能仅针对企业“围墙内”的风险源进行识别,应充分考虑与周围环境保护目标诸如饮用水源、人群等的关系,保证事件发生时能够对周围环境敏感保护目标进行有效保护、防护,避免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和人员伤亡。在生产工艺、原辅料储运、污染末端治理、厂区功能分区等现场调查基础上,识别重大危险源[12],并补充敏感区描述、应急疏散方案、应急信息公开等关键内容[13]。
3. 3 加强应急监测和快速监测
企业应具备快速监测的能力,平常应加强对设备的维护、保养和使用,使仪器设备处于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 同时应加强相关业务技能培训,使工作人员能够熟练操作监测仪器和分析监测数据。快速监测是掌握污染物瞬时排放浓度的一种监测方法,可以对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和总量进行快速预判,并据此提出污染防治措施和安全防护距离。同时,对应急监测、应急保障工作要给予足够的认识和重视,不能因此影响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应急监测的基本特征见表2。
3. 4 列出应急物资储备明细
应急物资是开展应急救援、处置的重要物质条件,应急物资的储备和管理良好,为应急事件处置提供了基础保障条件,因而足够的应急物资是防范环境风险发生的关键步骤之一。若应急救援物资与处置需求不相匹配,就难以支持应急处置工作,不能实现及时、到位处置。因而,在编制应急预案时,要详细计算并列出应急物资,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库,并保证足够的实物储备( 表3) ,确保环境突发事件能够及时得到控制。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建立与当地应急预案相匹配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和调度机制。
此外,企业编制的应急预案,应与上下级预案、同级预案等相衔接,不能成为一个孤立的部分,否则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 还要定期开展培训、演练等工作,检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完善应急预案[15],使应急预案充分发挥作用,把应急预案落到实处。
4 结论与讨论
应急预案的编制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当前在预案编制过程中主要存在实用性不强、风险源识别不全面、对周边环境保护目标识别不清、应急监测措施不详和应急物质储备与处置需求不匹配等问题。为提高应急预案的适用性,应在措施和方案上达到可操作性、全面识别厂区内和厂区外的风险源、建立应急监测和快速监测机制、储备足够的应急物资等,实现编制应急预案的目的和意义。
应急预案制度是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提升环境突发事件应对水平的重要保障,它是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环境风险防范能力的有力支撑,应得到足够的重视,不能仅成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需求。应急预案在内容上,应全面涵盖预警监测、应急保障、应急评估与防范、应急处置技术储备和应急信息通报等方面,使其内容完整、体系全面、衔接到位。编制应急预案时,应在充分了解生产工艺、环境现状及环境风险源全面识别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储备应急物资库并定期开展演练,检验预案的适用性。环境应急预案制定以后,并非一成不变,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修订、补充,不断丰富和完善其内容。当前,环境应急制度已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在下一步工作中,加强对应急预案编制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应急预案编制质量,并开展应急队伍的技能培训[16],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
摘要:当前,在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主要存在实用性不强、风险源识别不完整、对周边环境保护目标识别不清楚、应急监测措施不详和应急物资储备与处置需求不匹配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因而完善应急预案在预防、预警和处置中的作用非常迫切。为此笔者根据多年实践经验,从应急预案的系统性出发,提出应在措施和方案上达到可操作性、全面识别厂区内和厂区外的环境风险源、建立应急监测和快速监测机制、储备足够的应急物资等对策。探讨应急预案的编制,旨在提高其有效性和实用性,满足应急处理及时性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