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试题材料分析题

2024-09-16

毛概试题材料分析题(通用8篇)

1.毛概试题材料分析题 篇一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考试说明

平时成绩50分(出勤10分,作业20分,期中考试20分)

期末成绩50分

一、单选题(20分,每题1分)

二、多选题(10分,每题2分)

三、问答题(40分,每题10分)

四、材料分析题(15分)

五、论述题(15分)

复习时注意:(1)3章,8章是第一重点(材料分析和论述题);

(2)4、5、6、7、8、9、11第二重点(问答题);

(3)选择题分布在全书各章节

参考题:(仅供参考)本次考试不留复习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权)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政治、经济、文化)、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城市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

4、三大法宝

5、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105-106(五章)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117(六章)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125-126

(六)8、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个方面的新要求13

4(六)

9、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143-14

4(七)

10、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45-146

(七)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157

(八)1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及确立的根本依据是什么159-160

(八)13、如何全面理解公有制经济的含义、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的体现162-16

3(八)

14、怎样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188-189

(九)15、依法治国的含义及其意义20

1(九)

16、基层民主建设的必要性198-199

(九)17、和谐社会的含义23

5(十一)

18、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238-239

(十一)19、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240

(十一)20、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第四章)

2.毛概试题材料分析题 篇二

从政治材料分析题本身来看, 它包括材料和设问两部分。纵观历年高考试题, 可以清晰地看出, 政治材料分析题具有以下显著的特点:材料数量较多, 呈现方式灵活, 内涵丰富, 时代感强, 信息量大;而且视觉新颖, 设问巧妙, 指向明确, 要求具体。比如, 从材料的呈现方式看, 就有文字型、图表型、图表、注释型、混合型等几种。从设置的问题看, 可将其归结为“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三个大类。所以, 在学习和平时的训练中, 就要注意选取典型题例, 进行比较分析, 明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材料分析题的上述特征,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去分析探讨审题、答题的一系列思路、步骤、策略, 以及方法、技巧与规律, 以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学习效果。

本人根据多年辅导高三学生政治高考的经验认为, 学生在解答政治材料分析题时, 要紧紧抓住试题特点, 着重把握和运用好以下五个解题策略。

一、捕捉有效信息, 舍弃无效信息, 挖掘隐性信息

全面解读材料, 准确获取信息, 是解好题的基础和前提。而学生所要审读的材料, 作为现象的东西, 它是以当年的重大社会热点和人们关心、关注的现实问题为背景, 来精选材料, 设置情境的;它往往是从宏观着眼, 微观切入, 材料精巧而深刻, 提问明确而新奇。所以, 学生在审读材料时, 必须开动脑筋, 要把分析与综合的科学思维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经过一番“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过程, 方可审清材料, 提取信息, 把握本质, 明了题意。

二、紧抓关键字、词, 分析图表数据, 把握内在联系

在平时作业和训练过程中, 学生要注意针对各种不同类型材料的具体特点, 采取合理的审读对策, 瞄准解读材料的切入点。比如, 对文字型材料, 要紧扣关键字、词或者重点语句, 因为这有助于学生快捷、准确地理解题意;而图表型材料, 重点在于对材料所提供的数据, 以及图形变化趋势的精准分析。而且, 题目所给各种类型的材料, 往往会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逻辑联系。这客观上要求学生只有综合思考, 才能真正弄清联系, 有效提取信息。

三、审清设问要求, 找准问题类型, 依据特点作答

高考政治材料分析题的设问虽然丰富多彩, 令人眼花缭乱, 但若稍加分析, 就不难看出, 它总是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三个问题而设置的。比如, “是什么”的问题经常表现为:反映了什么现象, 说明了什么问题, 表明了什么, 等等;“为什么”的问题经常表现为:分析 (或说明) 原因 (理由、依据) 、必要性、重要性、意义、作用, 等等;“怎样做”的问题经常表现为:要求、措施、建议、经验、教训以及启示、启迪、警示, 等等。仔细分析, 即可将其准确归入上述三类问题, 据此求解答案, 即可化难为易。因为这三类问题的答题范式和具体要求, 学生普遍比较熟悉, 可以说是轻车熟路, 得心应手。同时还应当审知识范围, 从设问中明确是经济常识、哲学常识还是政治、文化生活常识的知识, 还需进一步审清具体的知识范围。如哲学常识中的唯物论、辩证法还是认识论、人生观等。最后, 结合问题类型找出材料中的表现, 然后从容组织答案。

四、揭示材料意蕴, 分析说明原因, 寻找破解对策

材料分析题的设问角度灵活, 问题多种多样, 所以, 学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要区别对待, 各有侧重。比如, “表1和表2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的设问就属于“是什么”的问题,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注意从现象入手, 全面分析理解材料, 深刻揭示材料的内在本质。对于“结合上述材料, 运用认识论原理, 说明我国现阶段加大中央财政支农这一决策的合理性”这类“为什么”的问题, 重在调用所学知识, 结合材料情境, 围绕设问指向, 寻找理论依据 (或现实依据) 。而对于“运用经济常识, 就如何保证中央财政支农功能的实现, 提出措施或建议”的“怎么样”类问题, 核心是灵活运用和准确迁移知识储备, 从不同主体、层次和方面进行多角度的综合思考和针对分析, 探讨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五、依据背景材料, 联系社会热点, 链接教材观点, 找准问题切点, 生成答案要点

3.地理读图材料情景题分析 篇三

材料情景题是一种由以前的问答题演变而来的,兼有选择、填空、简答、读图、析图、绘图等多种答题形式和功能的复合式题型。材料可由文字提供,也可由地理图像构成。

一、 材料情景题的特点

1. 测评的知识跨度大、功能全面。这种题型一般设问的角度新颖、内容广泛,设问内容既可包括地理分布、地理景观、地理数据、地理演变和地理名称等感性知识,又可包括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成因等理性知识,从自然到人文,从国内到国外,从远古到未来,既能测评学生的知识层面,又有利于测评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设问的形式具有多样性。试题多以提供地理信息资料、设置解题情景,常常以地图、图表、示意图为切入点,以读图分析为主要线索,对考生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让学生按试题要求做出解答。设问的形式包括叙述、说明、解释、对比、推论、分析、应用、评价、预测等等。答题的形式也有:填充、填表、连线、选择、绘图、判断等多种形式,并且向小型、系列、分层发展,要求考生逐一解答,既引导了考生的解题思路,又有利于避免考生漫无边际胡猜乱答。有的试题的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体现了对考生创新能力的测评在现代教育测评中的重要地位。近年来的高考改革,跨学科综合题的运用,使这一题型更是生动。

二、 材料情景题的举样分析

例1(2008年山东文综卷,5~6题)下面是我国某地区略图,读图回答(1)~(2)题。

(1) 图中四座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中均有()

A. 山地常绿阔叶林带B. 山地针叶林带

C. 山地荒漠带D. 山地冰雪带

(2) 图中景观图片为黄土塬(黄土高原地区面积广阔、地面平坦的黄土高地)。黄土塬上水循环过程不同于黄土高原其它地貌类型区,其最弱的环节是()

A. 降水B. 下渗

C. 蒸发D. 地表径流

解析:本题以黄土高原图为设题的背景,考查自然带谱、水循环等知识点。

(1) 四座山中秦岭是我国东部地区自然地理分界线,不可能有山地荒漠带,排除C;黄河北、东、西三座山均处于温带,可排除A;山地冰雪带在此区域属季节性自然带,如秦岭夏季就不可能有。

(2) 根据表述黄土塬是受河流侵蚀较小的黄土地貌类型,因此,水循环环节中地表径流最弱。

答案:(1) B(2) D

例2(2008年全国Ⅰ卷,第36题)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 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2) 说明G河水量丰富的原因。

(3) 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解析:本题以特定区域图为设题背景,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多而全面。

(1) 从经纬网看,易知是非洲的刚果河。判断地形类型,一可从等高线入手,500米及其以上的等高线位于河流的北、东、南即周围高、中间低;二从河流的水系特征分析,线条粗的是干流,其它支流成向心状汇入干流,由此得出为盆地。

(2) 可从河流的纬度位置(赤道地区)、大气降水(常年受赤道低气压的控制、多上升气流、降水丰沛)、集水面积(盆地地形、集水面广)、支流的多少(多)来分析河流的水量。

(3) 水流流速慢、利于泥沙的沉积;上中游的来沙量较多(植被覆盖率低);下游地势平坦等有利于河流三角洲的形成。G河位于刚果盆地,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M点以上多是盆地,地势平坦,水流平缓,易于泥沙的沉积,因此到达下游的泥沙较少;M点以下等高线密集,地势落差大,水流快,不利于泥沙的沉积,所以未形成明显的三角洲。

答案:(1) 盆地从(向心状)水系或河流分布状况判断,该地形区 北、东、南 三面高;再从(500米)等高线判断,该地区为盆地。

(2) 流域位于赤道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流域内大部分为盆地,支流多,集(汇)水区面积广。

(3) ①入海口附近,泥沙不容易沉积,因为地形高差大,流速大。

② 入海泥沙量较少,因为G河在M点以上多流于盆地中,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且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

例3(2008年四川文综卷,第39题)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田纳西河流域位于美国东南部,气候温暖湿润,山青水秀,森林繁茂。19世纪后期起,流域内人口激增,开发利用程度加大,致使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发。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到20世纪30年代初,该流域人均年收只及美国平均水平的45%。1933年开始,在田纳西河管理局的统一协调和严格管理下,实施了以治理田纳西河为核心的流域综合整治和开发,取得了全流域水电、火电、核电并网供电,合理利用土地,治理污染,改善水质,发展旅游业等一系列效益。到20世纪80年代,该流域人均年收入已达到全美国的平均水平。(如图)

(1) 分析第一幅图,说明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2) 依据资料和图信息,指出对田纳西河治理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说明其效益。

解析:美国20世纪30~40年代对田纳西河流域开展的“流域工程”,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以流域治理和水利工程兴建为龙头的田纳西河流域工程,目的在于解决大批失业工人就业和减少区域常发生的洪涝灾害,1933年5月建立了田纳西河流域工程局(TVA),负责建筑水坝和电站,发展流域内田纳西、北卡罗来西、肯塔基、弗吉尼亚、密西西比、乔治亚和亚拉巴马七个州的经济和福利事业。通过投资、特殊投资政策及税收政策,到1944年9月,沿河建立起主坝和许多其他工程,给军需工业、制铝工业以及橡树岭原子弹生产提供了所需电力,使300万英亩农田得以免受水灾,农业生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整个流域居民平均收入增加九倍。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利用来源于新课标必修三的课本内容,如果学过则很简单。没学过则主要考查读图、读材料并从中提取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利用好材料是解答问题的关键。如第(2)题结合第一幅图引起环境问题的现象已给出,只需进一步答出后果即可。

答案:(1)扩大种植面积、开矿乱开滥采、用木炭炼铜导致森林砍伐、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加重);高强度利用耕地导致土地退化;大量排出含S02的废气,不仅污染大气,还会形成酸雨污染土壤和水体,影响生物生长。

4.毛概材料题 篇四

答:毛泽东提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一定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吸收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历史发展到今天,能否对外开放,能否正确对待一切外来的东西,已成为制约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也是我们今天之所以实行改革、对外开放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对待外国经验上,应正确处理独立自主与学习外国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外国经验可以向本国的独立自主的实践发生转化,第一,学习外国有助于打开眼界,看到差距,从而激励独立自主的意志和决心,第二,学习外国有助于增强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步伐。要正确地认识一切外来的东西、真正地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所短,这对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毛泽东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 毛泽东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

一、不要四面出击;

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三、积极引导,稳步前进;

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2)结合材料1、2、3,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分别指什么?二者关系怎样?我们的态度应怎样? 答:积极因素就是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力量的总和;消极因素是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的力量的总和。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既对立,又统一,且互相依赖;在特定条件下;积极因素可以、转化为消极因素,消极因素也可以转化成积极因素。在社会主义社会,工人和农民是是基本的积极因素。工人阶级;但由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不完善而导致的缺陷,由于官僚主义作用的存在,由于工作上的失误等等,可能在工人阶级内部产生某些消极的因索。这就是积极因素暂时地局部地转化为消极因素。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相反,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大多数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转化,做出对社会主义有益的事情,这就是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总之,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是根本对立的,有着确定的界限,但这种对立并不是凝固的,而是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的,互相转化的,所以我们仍然要作好工作,要尽量避免和防止积极因素向消极因素的转化,努力促使更多的消极因素变成积极因素。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措施有:

(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历史经验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告诉我们,哪里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哪里就会出现不稳定、不安宁的局面。

(2)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世界上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的多样性不仅是强调不同之处,而是突出强调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维护世界的多样性不是将世界的多样性看成是对抗和摩擦,而是把此看做世界发展的活力。无论是维护世界和平,还是促进共同发展,都要在国际事务中提倡和贯彻民主原则,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国际上的事情要由大家平等协商,集中各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来解决,单靠世界上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是无法根本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新安全观认为:政治和军事仅仅是安全的两个方面,而不是它的全部内容,综合性是新安全观的基本特点。以军事联盟为基础、以加强军备为手段的旧安全观,无助于保障国际安全,更不能营造世界的持久和平。新安全观是指除了以主权概念为核心的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之外,还有经济、环境、文化、社会等一系列方面的安全。国际安全与国内安全的关系日益紧密。国际安全包括世界性的和地区性的。国内安全构成国家安全的核心,内部稳定是中国前进和发展的根本保证。

(4)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所谓和谐世界是指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要坚持民主平等,实现协调合作,坚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坚持公正互利,实现共同发展,坚持包容开放,实现文明对话。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方面,我们坚持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中国将致力于同世界各国政治上和谐相处、经济上共同发展、文化上取长补短、安全上互相协作,继续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贡献。

1、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一切爱国力量深深认识到,中国能从最悲惨的境遇向着光明的前途实现伟大的历史转变,就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这是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历程中得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

2、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我们的目标,是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中国充分体现出来。很显然,这些都是党的根本纲领、政治路线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历史经验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顺利实现党提出的战略目标,始终保证我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顺利前进。

3、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要求。

5.毛概材料题缩印 篇五

1、材料

2、材料

3、材料 4 和材料 5 分析马克思主义中

重要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它们辩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这个进程还在继续之中,它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②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③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问题】①比较材料1、2、3、4、5,指出党的策略有何变化?

日到逼蒋抗日;由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②日本扩大侵华战争,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不仅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抗日,而且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分化,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也有参加抗日的可能。③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集中力量反对最主要的敌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策略路线。实践证明,统一战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法宝。【问题】(1)上述两种观点分别存在什么错误倾向?

级的力量和作用,忽视无产阶级,特别是农民阶级的革命主力军地位,在指导革命实践过程中容易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犯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第二种观点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无视民主资产阶级有参加民主革命的可能性,在指导革命实践中容易排斥和打击民主资产阶级,犯“左”倾教条主义和关门主义的错误。

(2)因为民主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所以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只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由于主要的革命者是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等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其中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又不同于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问题】①根据材料 1,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为什么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②根据材料 2 和 3,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经济上政治上的特征是什么?

③根据材料 4,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④根据材料 1~5,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答:①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②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③由于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④中国无产阶级除了具有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富于组织纪律性等一般无产阶级的共同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点。⑤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问题】(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答:(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之所以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第一,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第二,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需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三,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建立起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得到巩固和完善。【问题】(1)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哪些成就?(2)如何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答:(1)改革开放的成就。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

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2)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第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第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问题】(1)如何理解改革开放的性质和目的?(2)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巨大 变化?

答:相关知识点: 1.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发展和完善。

改革开放的目的:(1)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2)就是要推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就是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2.改革开放的成就。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 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问题】(1)为什么说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对比表中农业劳动力占总就业比重的数字,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答:(1)表中数字表明,“三农”问题是现阶段的一个突出问题,农业劳动生产率低,50%的劳动力仅创造15.9%的GDP,城镇化水平低,只有36.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仅有2253元。这些问题说明无论是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收入水平都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较大差距。因此,“三农”总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所以,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解决好“三农”问题,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有: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使更多的农民能够从事非农产业。为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使农民变为城镇居民,并通过这些措施使农民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

【问题】1.我国当前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2.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关系。答:

1、经济制度(或社会经济制度)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并规定其政治制度和人们的社会认识。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迄今为止,区分各个社会经济制度的主要标志是所有制形式。但在一定社会经济制度下,也并非必须实行纯而又纯的单一所有制。从当代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几乎实行的都是混合所有制结构,有的以公有制为主,有的以私有制为主,很难找到单一的公有制或私有制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目前所实行的所有制结构,也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史时期所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1)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建立了生产资料劳动者共同占有的所有制,即公有制。它是社会主义整个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实行按劳分配、实现共同富裕、消除两极分化和消灭剥削的基础。没有公有制这个经济基础,就不能称其为社会主义制度。同时,从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上看,公有制经济更适合社会化大生产的本性,有利于现代生产力的发展。

(2)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相当长而又不可逾越的历史过程,是我们制订各项方针、政策和把改革推向深入的最基本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经济特征是生产力整体水平比较落后,发展又很不平衡,所以,不可能在全社会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形式,而必须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3)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判断所有制结构的合理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判断所有制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应该看其能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否有利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能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要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不应该拒绝,而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1)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

成分和集体成分。”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2)要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不排除要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种类繁多,其中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它们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有制一起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非公有制经济由于产权界限清晰,机制灵活,激励和约束机制强而有力,一般说来,是活力源最丰富的经济,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为了发展市场经济、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要、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和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局面,应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问题】(1)如何认识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呈业、阶层等各个方面,在一定意义上说,收入差距拉大不可避免,这是改革和发展必经的阶段。

(2)当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影响:①造成社会不稳定:我国居民长期生活继续扩大,会超出我们民族心理承受能力,将会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必然导致需求不足并容易形成经济萎缩:居民收入差距将形成高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高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基本饱和,不能随收入而增高,而低收入阶层虽有消费欲望而无支付能力,最终消费需求增长缓慢使投资需求也受到制约,这将会影响社会需求的有效扩大,使经济增长缺乏足够的拉动力,影响经济景气回升。

(3)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个人分配原则超越了单一的按劳分配,而先后经历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同时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改革过程,从而 极大地调动了不同阶层经营的积极性,促进效率提高,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这种改革也 使得非劳动收入在居民个人收入中的比重迅速膨胀,而非劳动收入的获取是有条件的,诸如居民选择职业的自由度、经营能力的大小、占有资产或资金的多少、文化程度的高低等,这些条件并不是每位居民均等拥有,因此,每位居民得到的非劳动收入的多少也不均衡,拥有条件相对较多的居民收入就多一些,反之则少一些,甚至没有。由于拥有获取非劳动收入条件的差异性,从而造成收入的多寡不一,无疑拉大了居民间收入差距。②市场经济本身还包括一种难以抑制的自发倾向,即自发地使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收入趋于分化。也就是说,市场经济本身不但不能消除贫富悬殊,相反有可能扩大这种差距。我国要建立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自发倾向必然显现。

③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面太窄,只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部分大集体企业职工享受,而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的中方职工却很少享受,尤其是占我国人75%以上的农民几乎不能享受,城乡居民在享受社会保障方面的非均等性,使国家长期执行工业偏向政策而形成的城乡居民间、党政机关、全民企事业与其他企业职工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4)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宏观调控措施

①运用税收手段调节过高收入②运用财政政策调节过低收入 ③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分配行为④运用社会保障兼顾公平分配【问题】(1)结合材料 1,简述我国依法治国的含义、内容和重要意义。(2)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长期性。

答案(1)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内容: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也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根本指针。

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民主政治离不开法治。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都是一个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等客观条件的发展,也需要人的思想认识等主观条件的发 展。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没有经历资产阶级共和国阶段,封建主义的长期影响 使人们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目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政治文化素质水平都比较低,要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任务还很艰巨。因此,建立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历史任务,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问题】(1)简述当前条件下,如何坚持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为什么要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3)我国为什么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原则和要求是什么?

(4)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如何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答案】(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 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②加强和改进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支持人民通过人民代 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③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形成开放、互动、畅通的关系,使人大代表能够深入了解民情、广泛反映民意、充分集中民智,使中国特色的代议制民主更具生机和活力。④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职责,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宝程序成为国家意志。⑤保障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加强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优化组成人员知识结构年龄结构。

(2)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因为:一方面,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 作。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保证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行使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 社会事务的权利,首先必须保证他们在基层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事务中当好家作 好主,这是实现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当家 作主的基础。另一方面,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 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条件。

(3)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原因有:第一,我国政治体制本身还不完善,党和国家现行的具体领导制度、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还存在一些缺陷;第二,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体制 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第三,政治体制改革,也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和稳定发 展的需要;第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 要求。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一,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第二,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第三,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第四,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绝不能照搬 西方议会民主、三权分立、多党制那一套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既要态 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①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②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③依法 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三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 实践中.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决定的。【问题】(1)根据材料一,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

(2)根据材料二,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作用。【答案】(1)战略地位: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 标。文化建设是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的反映,又对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和作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2)重要意义:党的十六大把“文化更加繁荣”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大又把“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的一项新要求。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反映了人们对精神文化 生活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3)重要作用:当今时代,文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把巨大的人口负担 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关系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顺利实现。

【问题】①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什么?②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准确把握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五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正确把握和谐社会的性质。二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②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问题:结合给定材料谈谈如何正确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物质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文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切实的政治保障,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柱。同样,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也离不开和谐社会建设。通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可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秩序、社会气氛,形成良好的社会运行机制,保证社会处于既有活力又有相对平衡的状态,从而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建设都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就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具有重大意义。问题(1)为什么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 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当前,我 国社会发展已经落后于经济发展,推进社会建设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 利益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2)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第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第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第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第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第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特征和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特征要求,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基本特征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也是构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问题】请你谈谈我们要加强哪些制度建设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答:完善民主权利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保障,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问题】(1)根据材料谈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答(1)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有很强的针对性,又有前瞻性。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地 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它不仅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2)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第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 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第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第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第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 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第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问题】1.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说明,为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

2.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从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说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实现公平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案

1、第一,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作为一种体系或一种制度,社会保障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方面组成。我国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 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基金。各地要根据 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平,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有条件的地 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第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 以人为本,即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 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完 善和保障人权,包括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康 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着重体现了对公民经 济权利保障,体现了人民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以人为本。

2、第一,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它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第二,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有:保障社会稳定,保证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工作还具有特殊的意义,它直接关系到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关系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稳定发展的大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它有助于形成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兼顾不同方面特别是生活有困难方面群众的利益,有助于促进和实现公平正义。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第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的手段,实现公平正义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二者是辩证统一的。【问题】(1)上述材料

1、材料2 和材料3 反映出目前我国社会存在哪些不和谐的因素?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上述材料中反映出的问题给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什么样的启示?【答案】(1)应该说,当前我国社会从总体上讲是和谐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我国社会现在没有矛盾和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一些不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因素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比如,一些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依旧存在,资源浪费现象还比较严重;城乡贫困人口还有相当数量,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和买房难、买房贵等问题还没有很好解 决,不同地区、行业和人群之间收入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等等。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正是着眼于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继承我们党在社会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并借鉴传统和谐思想的有益成分,第一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其现实依据在于从国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从国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2)题中材料

1、材料 2和材料 3反映出的问题给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 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上述材料

6.毛概试题材料分析题 篇六

82页1.首先~决定的 其次~决定的 两个联盟 经过了~的统一战线积累丰富经验2...的优点之一 唯一宗旨 战略战术原则 但必须明确 3.~作风建设 逐步形成了理论~批评的作风二.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105页1956年~段末 107页第二段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已经确立 最后一段帝国主义~服务的队伍 108页在社会阶级~主要矛盾三.材料 分析的问题:如何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 13页~21页

去当红色“山大王”

秋收起义几仗打下来,部队相继失利,损失很大,队伍“竟至溃不成军”。毛泽东在文家市里仁学校召开了前敌委员会会议,讨论部队的进军方向问题。毛泽东拿着一份从学校借来的地图,指着湘赣边界山形最宽的部分,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说:这里像眉毛一样的地方,是罗霄山脉中段,最适合做我们的落脚点,我们要到那里去当“山大王”。

听了毛泽东的分析,在经过激烈争论后,大多数同志同意毛泽东的主张,也有一些同志不同意毛泽东的意见,师长余洒度就极力反对,他说攻打长沙是省委决定了的,我们现在全军会师了,就应该立即反攻浏阳,直取长沙;不打长沙,却退到农村,这叫什么革命?毛泽东耐心地说:我们这个山大王是红色的“山大王”,而不是过去的“山大王”,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工农武装,是共产党领导的,有主义、有政策、有办法的“山大王”。中国政治不统一,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很多,我们要找敌人统治薄弱的地方。毛泽东的话,通俗易懂,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深刻的真理。总指挥卢德铭坚决支持毛泽东的主张,他说:毛委员讲得对,现在交通要道和城市不是我们占领的地方。如果攻打长沙,就有全军覆没之险。

(苏扬:《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中外名人的评说》,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

案例讨论:

1,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是什么?为什么必须走这条道路?

2,结合文家市前敌委员会会议上的争论,谈在中国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对中国革命有什么影响? 案例点评: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这就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条件。由于政治上的不平衡,城市是反革命力量统治的中心,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这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也是受过大革命影响、曾经有过高涨的革命群众运动的地方,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较好的群众基础。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重要的客观条件。而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其本质来说,就是依据时代要求和实践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研究和回答中国革命、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寻求和不断开拓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由此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的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从此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理论,从理论上处理好了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以及土地革命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中国共产党指明了革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摆脱了长期以来对苏联革命道路的迷信,开始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二、“经济决战”奏凯歌

全国解放之初,国民党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个生产停顿、破产、整个国民经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外国记者戏称:“共产党的军事可以打100分,政治可以打80分,财经工作只能打0分”。不管是西方敌对势力,还是国民党,都在等着看中国共产党的笑话。面对这样的情况,从1949年到1950年中国共产党在取得军事上的胜利的同时,领导人民打了一场在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大战”——稳定物价,并彻底扭转了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和整个社会经济一片混乱的局面,粉碎了敌人恶毒的污蔑。

这场决战,从上海打响。在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的十多天内,市场上投机活动猖獗,银元价格竟然上涨了5倍多。党中央亲自指派熟悉经济工作的陈云同志赶赴上海,领导打击投机的战斗。经过认真研究,华东军政委员会果断决策,在6月10日下令包围和查封了上海市投机市场的总枢纽——上海证券大楼,取缔了金、银、外币计价的活动。这使人民币得以占领市场,为平抑物价创造了重要条件。从上海斗争开始,经中央财经委员会指挥,全国进行了多次平抑物价涨风的斗争。其中,具有决定意义是1950年3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政务院《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这项决定的贯彻执行,使全国的物价明显地稳定了下来。

在贯彻这项文件的过程中,各级财政部门工作十分扎实。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经济委员会每晚都有电话联系。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统一指挥北京、天津、上海、武汉、广州、重庆、西安、大连等大市场的国营贸易和市场经济活动。主要内容为国营贸易机构当天卖出多少粮食和纱布,买进多少,价格高低,以及私商买进、卖出的情况。领导同志每晚都根据收集到的情况,提出次日卖出价格的安排和要求,电告各大城市执行,通过各大城市的贸易价格活动又去影响各小城市的贸易、价格情况。

为了保证《决定》的准确执行,中央还召开了会议,讲明政策,做透思想工作。在开会时,广州市有位代表形象地说:“经过这次会议,我懂了,我过去在广东打仗,抓到俘虏,就送到广州完事,可现在要送北京了。每天卖货的钱,就缴国库,我们要花钱,再到国库去领”。统一财政经济工作,在执行中,纪律非常严明,发扬了无产阶级政党铁的纪律的优良传统,确实做到了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违法必究,执法必严,而且是“枪打出头鸟”,一经发现违法的苗头,就严肃处理,铁面无私,做到了“惩一儆百”、“寓教于惩”,而不是睁一眼,闭一眼,“看人下菜碟”。1950年统一财经工作初期,西南军政委员会贸易部所属的西南区土产公司经理谢扶今同志(此人系长征干部,又是王明即陈绍禹的妹夫,当时王明已回国,任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主任),没有遵照财经统一的规定,把卖货所得现金上缴国库,而是自行投放,收购了猪鬃。西南财经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秘书长刘岱峰和西南贸易部部长王磊、副部长刘卓甫发现后,报经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邓小平批准,立即对谢扶今执行了纪律处分,并通报全区。广大干部无不敬服,再没有人敢于以身试法。这就使得中央规定的政策,通行无阻,一直落实到基层。

通过这些斗争,新中国稳定了物价,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财经工作,不是得0分,而是得了满分。毛泽东高度评价了建国之初稳定物价的胜利,认为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的胜利。它使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站稳了脚根,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案例讨论:

1.“共产党的军事可以打100分,政治可以打80分,财经工作只能打0分”,如何认识这个说法,“经济决战奏凯歌”说明了什么?

2.毛泽东高度评价建国之初稳定物价的胜利,认为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的胜利。你如何理解这个论断?

案例点评: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领导人民打了一场在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大战”——稳定物价,并彻底扭转了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和整个社会经济一片混乱的局面,粉碎了敌人恶毒的污蔑。

通过这些斗争,新中国稳定了物价,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财经工作,不是得0分,而是得了满分。毛泽东高度评价了建国之初稳定物价的胜利,认为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的胜利。它使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站稳了脚根,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中国共产党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也一定能领导好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光辉的成就。案例呈现:

邓小平沉重“问号”启动改革

“文化大革命”刚结束时,中国千疮百孔,整个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严峻的现实使邓小平对“文革”这样的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这种“优越性”打出了沉重的问号。1977年12月26日在会见外宾时说:“怎样才能体现列宁讲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什么叫优越性?不劳动、不读书叫优越性吗?人民生活不是改善而是后退叫优越性吗?如果这叫社会主义优越性,这样的社会主义我们也可以不要。”1978年3月10日在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他又说:“什么叫社会主义?它比资本主义好在哪里?每个人平均六百几十斤粮食,好多人饭都不够吃,28年只搞了2300万吨钢,能叫社会主义优越性吗?”1978年9月,在东北三省视察期间,说“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20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这一连串的“问号”,实际上也是发出了重新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强有力的信号。

“文革”结束后,人们急切地想了解外部世界的面貌,从1978年起,国家领导人多次出访发达国家。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团赴西欧访问,欧洲经济的自动化、现代化、高效率,给考察团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工人,而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法国戴高乐机场一分钟起落一架飞机,一小时60架;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半小时起落一架,还搞得手忙脚乱。代表团成员之

一、时任广东省副省长的王全国后来说:“那一个多月的考察,让我们大开眼界,思想豁然开朗,所见所闻震撼每一个人的心,可以说我们很受刺激!闭关自守,总以为自己是世界强国,动不动就支援第三世界,总认为资本主义腐朽没落,可走出国门一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王震访问英国,他听说约占全英国人口70%的普通老百姓,都拥有在中国人看来相当阔绰的私人住宅和家用轿车,每假可以出国旅游,感到非常惊讶。他想失业工人大概是一贫如洗吧,带着“访贫问苦”的明确意向来到一个失业工人的家。一看,真有点“眩晕”——这个失业工人住着一栋100多平方米的两层楼房,有餐厅、客厅,有沙发、电视机,装饰柜子里有珍藏的银器,房后还有一个约50平方米的小花园。由于失业,他可以不纳税,享受免费医疗,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王震看后感慨良久。没想到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工人,生活水平比中国的副总理都要高。他了解到,英国的清洁工每周收入约100英镑,开电梯的工人每周收入150英镑。据专家计算,1978年中英两国人均国民收入的比例是1:42.3。我们的东临日本,东京的大型商店商品多达50万种,而北京的王府井百货大楼仅有2.2万种,相比之下,我们“实在觉得很寒碜”。大家无不痛心疾首于这样的现实:中国太落后了,这些年耽误的时间太长了!必须坚决改革。

(摘自曹普《邓小平沉重“问号”启动改革》,《学习时报》,2008年9月29日,10月6日)案例讨论:

1,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是什么? 2,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开放? 3,你怎样认识社会主义? 案例点评:

中国建国三十年来,不论农业方面、工业方面,还是其他方面,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初步基础。但一个根本的问题是,我们耽误了时间,生产力的发展太慢。任何革命都是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社会主义总要比资本主义优越。社会主义国家应该使经济发展的比较快,人民生活逐渐好起来,国家也就相应的更加强盛一些。在这一方面我们经过了几次曲折。

中国是一个大国,他应该起更多的作用,但现在力量有限,名不副实。归根到底是要使我们发展起来,现在说我们穷还不够,是太穷,同自己的地位完全不相称。所以,现在我们要摸索比较快的发展道路。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背景的。

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当时整个政治局面是处在一个混乱状态;整个经济情况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面对严重的困难,我们的出路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也只能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

邓小平正是在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的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踏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

毛概复习提纲

1、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关系?P3-7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P15-203、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科学背景和实践基础P22-234、科学发展观的内涵P36-385、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P52-

536、如何正确理解解放思想?P55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P69-75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P76-789、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P9310、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P99-10211、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P118-12012、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P122-124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P13714、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P141-1431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P15716、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P160-163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4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P31 科学发展,第一是要义是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第二章

1、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P41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1)根本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2)根本途径:理论联系实际(3)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4)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P45(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发展和丰富。(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3、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以理论形态表现出来的党的思想路线,是由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和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从理论结构上看,这四个基本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贯通、互相补充的统一整体,但它又不是不分主次的并列关系。“实事求是”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相统一的概括,它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等内容,因而是其它三个基本点的核心,但它并不能代替其他三个基本点。

4、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1)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3)理论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4)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5)创新必须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第三章

1、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揭示了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B、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总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次革命论”和“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都是错误的。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60 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3、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1)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2)由于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能必须由无产阶级充当领导者。

3)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无产阶级只有在其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第四章

1、我国是如何社会主义改造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1953年,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改造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过渡的步骤,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对资产阶级采取赎买政策。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包括对资产阶级分子的改造,使剥削者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了。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

3、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第四,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第五,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在新民主社会中,存在5种经济成分

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中基本的阶级力量;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第五章

1、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首先,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次,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最后,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2、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A、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B、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3、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答: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第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第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

第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第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

第五,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先进生产力是用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生产力。

一份毛概卷纸上的题

一、简答:

1、发展基层民主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意义

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青年学生的任务

3、贯彻“四个尊重”方针的意义

二、论述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三、材料分析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具体表现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起来。并且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具体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中。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4)关于政策和策略的思想;(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7)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8)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4,简述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5,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简答则只回答前面十条标题)

(换为论述,则全文回答)

党的十四大报告第一次比较系统的从十个方面概括了邓小平建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

1)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路线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道路问题: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规律,指明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3)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问题: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而当前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4)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动力问题: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5)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就成为社会主义阶段最根本的任务。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国际条件,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7)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不可动摇的立国之本,是我们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前提和保证。8)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我国从本世纪80年代起到下世纪中叶实行分“三步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步骤:第一步从1980年到1990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0年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9)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把党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人民军队是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10)关于祖国统一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愿望。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统一作为自己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新时期提出了用“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创造性构想。6,简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第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第三,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尽管现在国际国内的形势比起当年有很多新的变化,但是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基本思想依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第一,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第二,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三,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8,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一,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第三,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等重要思想,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9,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原因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神会注意初级阶段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10,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论述:论述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和重大贡献和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

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核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是指各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方面的发展都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过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要求我们按照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我们治国执政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中法关系,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发展社会主义事业。

科学发展观的贡献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学说,是对发展本质的新揭示、发展主体的新阐述、发展内涵的新界定、发展规律的新探索、发展目的的新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境界;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新的指导思想,也是发展理论史上的又一次飞跃;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唏嘘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它正确地认清现实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制度环境和中心任务,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全面要求和人本效益。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即从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际出发。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第三,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第四,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用实践的发展来推动理论的发展。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3,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实事求是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

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所以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4,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第一,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第二,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第三,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5,与时俱进的科学涵义是什么?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体现时代性,就要用宽广的眼界观察当代中国和世界,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与国际局势新变化的关系,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趋势,为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提供依据,为社会主义的长治久安提供借鉴。把握规律性,就要把尊重社会发展的规律与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统一起来,把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统一起来,把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统一起来,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富于创造性,就要直面现实的矛盾,依据对时代、形势的科学分析和对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适时地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论述:为什么要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的与时俱进,要特别重视理论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为各个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

实现理论创新,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理论创新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政治纲领、经济纲领、文化纲领)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个共和国的主要特点是:(1)从国体上说,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人们在内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力量,必然成为新民主主义国家构成的基本成分,其中,无产阶级是领导。这是他们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所决定的。(2)从政体上说,与新民主主义国体相适应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它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大政方针并组织政府,在各级政权组织中实行民主集中制。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用,没收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共产党人不但不怕资本主义,反而在一定的条件下提倡它的发展。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是什么(三大法宝是什么)?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暴力队革命人民进行镇压,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成为党内的主要矛盾。这种情况决定了要建设一个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工程。

3,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的相互关系?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法宝,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经验总结,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一个发展阶段的重要理论成果。

三大法宝之间是有机地联系、辩证统一的。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性质和前途)

1,主要对象

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直接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勾结中国的封建反动势力,共同压迫中国人民,只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中华民族才能得到真正的独立。

封建主义是近代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又一个对象。它始终同帝国主义相勾结。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制的社会基础。封建统治也是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是中华民族进步的拦路虎。

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中国的官僚资本主义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的官僚资本,它们凭借掌握国家政权的便利,大发不义之财,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2,动力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中提到的“人民大众”就是革命的动力。其始终是指那些代表先进生产力,代表先进的发展方向和先进文化的阶级与阶层。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抗战时期还包括部分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

中国的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代表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最先进的生产力,是最有组织性,最有战斗力的阶级。

中国的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的中国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和革命要求。

城乡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他们深受中外反动势力的压迫,使他们有强烈的革命欲望。

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所以要革命。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又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两者决定了他们在政治上表现为进步、革命与妥协、软弱并存的两重性。所以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之间既联合,又斗争

在整个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中国的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中间阶层分子,都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他们本身都是劳动者,都是革命的动力之一,都有是无产阶级可以团结的力量。

3,领导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是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问题。中国革命的客观上要求有新的领导阶级,走新的道路。拥有崭新革命理论的中国无产阶级正好顺应了这个历史趋势,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第一,成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无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三重压迫,使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性比任何阶级都彻底。第二,中国的产业工人多来自破产农民,了解农民的要求,能结成紧密的工农联盟,增强了自身的力量。第三,中国无产阶级人数虽少,但分布集中,纪律性强,便于组织。

4,性质和前途

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性质上来看,新式的特殊的由无产阶级领导由无产阶级领导,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由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所以中国革命含有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因素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和前途只能是社会主义。根据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认为中国革命分两步: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分二步走的思想深刻提示了中国革命的规律,指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是什么(三大法宝是什么)?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要战胜强大的反革命力量,就必须把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采取正确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把一切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力量尽可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夺取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着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实行残暴的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农民为主体的国度,无产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的大多数,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多数。加之长期处于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必然反映到党内来,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成为党内的主要矛盾。这种情况决定了要建设一个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总路线的基本表述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现实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 “一化三改”、“一体两翼”。“一化”就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既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

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有哪些?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3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最伟大的胜利。

论述: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基本确立。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但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使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而且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 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如此复杂、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社会主义建设史上伟大的历史性胜利。这个胜利的取得,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执行了毛泽东根据我国情况制定的马克思主义政策。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中顺利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马克思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论述:中国社会体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有哪些特点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个方面互相关联、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道路而进行

第二、贯彻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的阶级路线来引导了广大的农民共同走上合作化的道路。创造了经过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临时互助组到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合作社,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引导农民逐步摆脱私有制。

第三、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通过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办法,使手工业者自愿基础上联合。在形式上是从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供销合作小组、带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四、严格区分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界限,对民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实行和平赎买,使我国和平地实现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创造了从低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的过渡以及企业利润的“四马分肥”形式,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同时还注意把对企业的改造与对资本家的改造结合逐步起来,把他们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如何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首先,为了推动全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在认识,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其次,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新特点。其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做出的概括,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为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这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其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其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3,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4,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自由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自己的历史责任。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5,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第一,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第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上。

第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联系在一起。

第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第五,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论述: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反映了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引发了科技革命.科学技术广泛而深入地改变着当代劳动的条件,性质和内容,改变着生产力的结构,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了新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科技尤其是高科技已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指的是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应用于生产过程,引起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的发展变化,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该论断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点的继承和发展,不仅从质的方面肯定了科学技术在本质上属于生产力的范畴,而且从量的方面指出了现代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诸多要素中的”第一“的地位.旨在强调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系统中的高智能要素,渗透到生产力的其他各要素之中,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第一位的推动作用,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我国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坚持四个现代化建,设坚持发展生产力,科技成为了其中不可缺少的绝对力量,否则,社会主义现代化直追成为空谈。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它的基本含义是: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什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立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第一,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同时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党也制定了最低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就是党在现阶段代最低纲领。

第二,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

第三,第三,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坚持二者的统一,就是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方向和道路的统一,目的和过程的统一,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

4,“三步走”的涵义是什么?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是国民生产总值在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顺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把握社会发展趋势,把奋斗目标分为五个方面: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既抓住了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又体现了运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全面推动历史进步,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的要求,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奋斗目标的有机统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发展的要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是实现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目标的根本立足点。毫不动摇的坚持基本路线,是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备条件。

材料1:第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最彻底的辩证法,而唯物辩证法的批判本性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的。因为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真理也具有相对性,也要不断发展。理论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针对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一些人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马克思说:“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也批评一些人把唯物史观的原理当作套语,“他们把这个套语当作标签贴到各种事物上去”,“就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了”并说明这些人根本不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材料2:恩格斯在批评《〈资本论〉释》作者杰维尔时说:他逐字逐句在复述马克思的概括性原理,而对这些原理的前提却是一笔带过,结果把这些原理的意见往往给歪曲了,因为“这些原理具有非常明确的界限,在杰维尔的著作中却带有绝对普遍的因而不正确的意义”。

材料3: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

请回答:

(1)材料1中的马克思主义者,材料2中的杰维尔所犯的共同错误是什么?(2)材料1~3共同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3)根据材料1~3说明为什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答:(1)两者所犯的错误是教条主义,其表现是理论脱离实际,照抄照搬,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和具体性。

(2)材料1~3共同思想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行动的指南,而不是现成的公式,否则就会犯教条主义,形而上学的错误。

(3)上述材料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来都把自己的理论当作行动的指南,与时代和实践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与时俱进的典范,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丰富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是由其实践品格决定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特征,也是认识论的基础,正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循环,使得人类的实践和认识不断上升到较高的程度,这一切都说明了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材料1: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

资料来源: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见: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64 材料2 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斗争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

资料来源:邓小平.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见: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 材料3 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21世纪中叶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资料来源:邓小平.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见: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25.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1、2、3、分析社会主义的本质(2)根据材料1、3分析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答:(1)1992年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个本质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涵义:第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第二,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所以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从材料中看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果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制约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党的十六大认为要解决上述前进中的问题,“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1)什么是小康社会?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有哪些?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思路和要求是什么? 答:(1)什么是小康社会?

邓小平指出:“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没有太富的穷人,也没有太穷的人,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以上。”但目前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有哪些?

(1)经济建设和改革的目标。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为基础上,国民生产总值和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2)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3)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4)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思路和要求是什么?

十六大指出用20年的时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奋斗目标,并制定了推进各方面工作的方针政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既体现对邓小平小康思想的继承,又体现了时代特征,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因为这个目标的实现,将使我国经济更加泛指、民族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 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有了它,全党全国人民就有了奋斗的基点和前进方向。

三、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50分)

1、以下是关于对待毛泽东思想的态度的材料。材料l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摘自《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1977.02.07 材料2 有些同志说,我们只拥护“正确的毛泽东思想”,而不拥护“错误的毛泽东思想”,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材料3 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指出对待毛泽东思想的一种态度。(4分)(2)根据材料2,指出对待毛泽东思想的另一种态度。(4分)(3)指出这两种态度的共同错误是什么。(4分)(4)根据材料3,指出对待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是什么。(4分)

2、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有的经济现象。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不仅有公有制经济成分,也有国有制经济成分以及其他经济成分;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不仅有公有制经济成分,也有私有制经济成分以及其他经济成分。但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是根本不同的。在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问题时,有人以“八宝饭”为例做了形象比喻:八宝饭中的糯米是主要成分,没有糯米不是八宝饭,但糯米本身并不就是八宝饭;八宝饭里还有其他成分,红枣、莲子、核桃、花生、红豆、砂糖等,没有这些成分也不是八宝饭,但这些东西本身也不同于八宝饭。只是把糯米和其他成分组合在一起并以糯米为主才是八宝饭。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判断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什么?(4分)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之间是什么关系?(6分)(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优越性的主要表现是什么?(6分)

3、以下是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材料。

材料1 新华网北京1月17日电: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煤矿事故死亡6027人,其中有两起一次死亡百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中新网2月23日电 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国务院决定辽宁省主管工业和安全生产工作的副省长刘国强停职检查。

材料2 30多年的发展,我国从一个物质短缺的国家进入了物质丰富的时代。粮、棉、油、钢、煤、水泥、肉、禽等主要工农业产品的年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人均GDP于2010年突破了3000美元大关。但中国东部最富省份与西部最穷省份的人均GDP差距已扩大至10多倍;10%的最低收入家庭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不到2%,而10%最高收入家庭的财产总额则占40%以上;实际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5到6倍。到2007年底,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还有1479万人;

材料3 人均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以下,人均耕地只有1/3,人均水资源只有1/4,人均森林只有1/7。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每年有3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沙化,沙化总面积达260万平方公里,全国有63%的河段失饮用水功能,据统计,我国每创造1美元国民生产值,消耗的煤、电等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2003年,按照汇率计算,我国GDP占世界的3.8%,但消耗的钢材、煤炭,水泥则分别相当于世界的36%、30%和55%。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4倍;主要产品单位用水量比发达国家高出500多倍。问题:

(1)材料1、2、3各说明了什么?(9分)

(2)针对以上材料,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你认为我国未来应该怎样发展?(9分)

答案要点:(1)材料1是对毛泽东思想采取教条主义态度,认为凡是毛泽东讲过的话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只能照抄照搬,甚至不肯实事求是地承认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并且企图在新的实践中坚持这些错误。“两个凡是”的观点就是想原封不动地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坚持下去。(4分)(2)材料2是因为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就企图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否认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这是错误的。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与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其中有正确的思想,也有错误的思想是不同的。毛泽东个人的错误思想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范畴的。(4分)(3)上述两种错误倾向都是没有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加以区别,而这种区别是十分必要的。(4分)(4)对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应当是:一要恢复、继承和坚持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那些正确的东西恢复起来,加以贯彻执行;二要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从反面吸取教训;三要以符合实际的新原理和新结论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就是发展了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4分)

2、答案要点:(1)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或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如“八宝饭”中的糯米。(4分)(2)我们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经济基本制度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其他多种所有制经济和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他经济成分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6分)(3)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根本的生产关系上,符合社会历史规律和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特征,实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既能体现生产关系的优越性又能实现对生产力的发展和促进作用。(6分)

3答案要点:(1)我国在发展中存在着人的生命安全的挑战,我国政府在高度重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得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发展不是十分均衡。已经有一部分人和地区富裕起来了,但是还由一部分人较贫穷。这对我国的发展带来了挑战。我国资源短缺,但是又存在着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所以使得这种资源的挑战越来越大。(9分)(2)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得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发展不均衡、不协调;忽视了人的生命安全;我国资源短缺,但是又存在着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在以后的发展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9分)

四:材料分析与论述题(第一题15分,第二题20分,共35分。)

1、试述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答案:(1)“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内容。(3分左右)

(2)“三个代表”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4分左右)

(3)按照“三个代表”思想要求加强党建重要性:是我们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能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使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等等。(8分左右)

2.材料:1GDP(国内生产总值)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发明之一”,目前世界上还没有更科学的经济总量指标来取代它。但是GDP又远非“完美”——GDP,不能直接反映老百姓人均实际收入;GDP,不能有效显现环保的品质指标;GDP,不能理想制约眼前利益与终极价值的统筹。GDP没有告诉我们,青山绿水又浊了几多?土地资源又没了几顷?朴朴古貌的老弄幽巷又少了几条?(资料来源:《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不以GDP论英雄》新华网2004年4月2日)

材料2中国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据有关研究机构计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由生态和环境破坏带来的损失占GDP的比重达到8%以上。这说明,我们的经济增长是以生态环境成本为代价的。当生态环境成本用尽以后,继续按照原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经济,将会牺牲人类的健康,使经济增长与我们的生活目标相背离。国内外的实践也已表明,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阶段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免费使用必然达到极限。人类要继续发展,必须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用新的模式发展经济。(资料来源:新华网北京2003年12月11日电)请回答:

(1)结合材料回答如何正确看待经济发展。(2)结合材料回答应当树立怎样的发展观。

答案:(1)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经验。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然而经济发展并不是发展的全面内容,经济发展也不能单纯用GDP这一个指标来衡量。因此,发展必须有新思路,必须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的重大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顺利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12分左右)

(2)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全面,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做到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8分左右)

1、邓小平在领导中国共产党进行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中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这一正确评价有何重大意义?

答案: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在当时是一个全局性的、紧迫性的、至关重要的问题。(3分左右)在拨乱反正中,邓小平率先抵制和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指导全党恢复了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又坚决地批评了借毛泽东晚年错误从根本上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倾向,强调毛泽东思想这面旗帜丢不得,否则要犯历史性的大错误。(5分左右)

他指出:毛泽东的伟大功勋是永远不可磨灭的,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毛泽东思想,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根据邓小平的这些重要思想,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会议正确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这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政治上、理论上成熟的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它排除了“左”的和右的干扰,统一了全党思想,激励着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事业。(7分左右)

2、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是贯彻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会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要“切实维护现实社会公平和正义”,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说明,为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2)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从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说明建立健全社会主义保障体系与实现公平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案:1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等几方面的内容。社会保障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切身利益直接相关,是这些需要在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人民群众的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正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一本质和核心。(10分左右)

2社会保障体系具有调节收入差距,缓解各种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的基本功能,是经济发展的安全网,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能为维护社会安定提供可靠的保证。

公平正义就是要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能够为社会的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保障,使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都能够得到满足,而且能够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公平和正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所需要的制度保障。(10分左右)

1.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试论第二次和第三次历史性巨变及其对中华民族振兴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远影响。

答案:第一,20世纪中国面对着两个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3分左右)

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并且成功地由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5分左右)

第三,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是第三次历史性巨变。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新的革命。中国人民在建国以来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总结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了蓬勃生机和活力。沿着两次历史性巨变所走的道路和宝贵经验,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中国将更加繁荣、民主、富强,并将会对人类的和平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7分左右)

2.邓小平同志说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他告诫我们:“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结合材料请回答:

(1)邓小平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2)邓小平世界观的基本特征。

答案:(1)一方面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他坚定地相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始终不渝地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另一方面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教条,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事实上邓小平最尊重实践,善于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善于从新的实践和新的条件中总结新经验、提出新观点、拓展新视野、开辟新道路,他用一系列新的理论、新的观点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到了一个新的阶段。(10分左右)

(2)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境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同志科学世界观最鲜明的特征。(10分左右)

1.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绝不能掉以轻心。”

党的十三大指出:从50年代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党的十六大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1)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的原因。(2)分析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意义。

答案:(1)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和现实国情决定的。首先,我们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是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搞社会主义的,因此,我们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下已经实现的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和现代化;其次,我国的现实国情是生产力还非常落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还很不完善,而要解决这些问题,进入到成熟的社会主义是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的;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是基本实现现代化,而现代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的标准是不断提高的,这就需要我们花费更长的时间,付出更多的努力。(8分左右)(2)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首先有助于我们克服过去经常出现的急躁冒进情绪;其次,有助于我们树立信心,脚踏实地地建设社会主义;第三,要求我们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我们的目标。(7分左右)

2.下面是有关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一组材料:

材料1荷兰花卉出口占全球花卉出口的65%。但荷兰的气候并不好,土地资源也不足。荷兰人将花卉种在特殊温室的水中,水中加有可以重复使用的肥料和杀虫剂。这种温室培养技术,不但使荷兰可以终年种花,还可以解决密集种植所造成的杀虫剂、除草剂、肥料等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问题,提高花卉的质量。摘自1997年10月15日《经济日报》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20世纪以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靠科学技术进步因素的比重,在本世纪初仅占5%~20%;到50~60年代上升为50%左右,到80年代则高达60%~80%,有些生产部门如电子工业则高达90%以上。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在机械化初级阶段是9∶1,在中等机械化阶段是6∶4,在自动化条件下是1∶9。摘自1994年12月24日《文汇报》

材料2在我国所有工业企业设备中,近1/5已经老化,国有工业中设备的老化率已达25%,超期服役率为39%。我国技术结构中,低层次技术所占比重高达80%。

在钢铁行业,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经淘汰的平炉炼钢工业,在我国仍占有15%的比重。全国有1/4的纺织机械设备需要淘汰,居于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不到40%。

摘自《知识经济呼唤中国》

1996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排世界第7位,而科技国际竞争力却排世界第28位。90年代初,我国每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9倍。

发达国家均已普及了10~12年的教育,我国目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为65%;发达国家研究与开发人员的主体是博士生,我国目前仍以本科生为主,研究生仅占三分之一;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贡献率为60%至80%。我国近期才达到35%。据国际管理开发研究所1997国际竞争力报告统计结果,我国科学教育状况在46个对比国中排名第34位。教育体制满足国家经济竞争力的程度排名第40位。

摘自1998年7月16日《中国教育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说明现代生产力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2,说明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表现在哪些方面。

(3)根据材料1~3,说明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及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所应采取的战略。

答案:(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在于科学和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增大。科学技术的发展冲破种种自然条件的制约,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6分左右)

(2)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表现在: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管理落后,研究开发能力较低,教育滞后。(7分左右)

(3)未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主要依靠高新技术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我们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教要与经济结合,为经济发展服务。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7分左右)

1、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阐述马克思主义需要中国化。

答案:(1)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原则。(得2分左右)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必须在实践中发展和创新。(得3分左右)(3)马克思主义和实践相结合,必须结合“世情”和“国情”,特别是结合本国的实际,因此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得5分左右)

(4)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成功案例,加以分析和论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得5分左右)

1.以下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材料: 材料1.我们说标志着革命性质的转变、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的东西是政权的转变,是国民党反革命政权的灭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不是说社会主义改造这样一个伟大的任务,在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就可以立即在全国一切方面着手施行了。不是的,那时我们还需在广大的农村中解决封建主义与民主主义即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

摘自《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四册,第404页。

材料2.第二、我们的宪法草案,结合了原则性和灵活性。原则基本上是两个: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宪法中规定,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原则性。要实行社会主义原则,是不是在全国范围内一天早晨一切都实行社会主义呢?这样形式上很革命,但是缺乏灵活性,就行不通,就会遭到反对,就会失败。因此,一时办不到的事,必须逐步去办。比如国家资本主义,是讲逐步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不是只有公私合营一种形式,而是有各种形式。一个是“逐步”,一个是“各种”。这就是逐步实行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已达到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摘自《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四册,的502页。请回答:

(1)根据材料1,说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什么没有立即在全国一切方面着手施行社会主义改造?在解决了封建主义与民主主义即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什么?(2)根据材料1、2,说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内容及其特点。

(3)根据材料2,说明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途径和进程。

答案:(1)在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自身建设的理论,其主要内容有:思想建设是基础,必须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组织建设是保证,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作风建设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密不可分,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还要加强理论建设,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作为根本原则;加强政治建设,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5分左右)(2)在中国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加强在执政条件下的自身建设,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其中包括: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用无产阶级世界观武装全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接受来自党内和党外的监督;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严格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对帝国主义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保持高度警惕。(5分左右)

(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过去,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根本上保证了中国革命和建设走向胜利;今天,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依然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才能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成功。(5分左右)

2.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与动力,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上,曾经出现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每个阶级的革命,都要建立在每个阶级的力量上面;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如果没有资产阶级的有力参加,便会失去革命的阶级意义和社会基础。另一种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有在坚决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才能得到彻底的胜利。请回答:

(1)上述两种观点分别存在什么错误倾向?

(2)毛泽东在 1948 年明确指出:“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 命者。”请依据这一观点分析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的性质。

答案:(1)第一种观点视资产阶级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体和阶级基础,夸大资产阶级的力量和作用,忽视无产阶级,特别是农民阶级的革命主力军地位,在指导革命实践过程中容易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犯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第二种观点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无视民族资产阶级有参加民主革命的可能性,在指导革命实践过程中容易排斥和打击民族资产阶级,犯“左”倾教条主义和关门主义的错误。(8分左右)

(2)因为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所以中国革命的性质不会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只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由于主要的革命者是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等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其中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又不同于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与性质。本题第(1)问围绕中国革命的性质与动力,材料中给出了中共早期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两种错误观点,即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和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关门主义。对照材料可以看出,前者视资产阶级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阶级基础,过分夸大资产阶级的力量和作用,容易放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后者视中国民主革命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排斥和打击民族资产阶级。(12分左右)

提示:第(2)问要求运用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性质的一个观点来分析建国前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的性质。毛泽东指出,“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命者”。具体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来说,“主要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决定了中国“革命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主要的革命者”是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劳动人民联盟,其中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这又决定了中国“革命性质”不是一般的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特别提示: 考生答卷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一是抓不住两种“错误倾向”的实质,即都没有认清和摆正资产阶级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一个是夸大资产阶级的作用,另一个是贬低资产阶级的作用;二是对中国民主“革命性质”的分析,只是直接得出结论,即“中国的革命性质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善于运用题目给定的毛泽东的观点逐层分析。由此可见,回答问题前务必认真审题,注意考题本身给定的条件和限制。否则自我感觉好,得分却不高。

1.以下是关于对待毛泽东思想的态度和毛泽东历史地位的材料:

材料1.“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摘自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社论 材料2.有些同志说,我们只拥护“正确的毛泽东思想”,而不拥护“错误的毛泽东思想”,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材料3.光讲毛泽东思想,不提马克思列宁主义,看起来好像是把毛泽东思想抬高了,实际上是把毛泽东思想的作用降低了。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材料4.毛泽东同志的事业和思想,都不只是他个人的事业和思想,同时是他的战友、是党、是人民的事业和思想,是半个多世纪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结晶。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材料5.毛主席的错误和林彪、“四人帮”问题的性质是不同的。毛主席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指出对待毛泽东思想的一种态度。(2)根据材料2指出对待毛泽东思想的另一种态度。(3)指出以上两种态度的共同错误是什么?

(4)根据材料3、4说明对待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

(5)根据材料5说明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答案:(1)“两个凡是”,教条主义,企图原封不动地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坚持下去。(3分(2)因毛泽东晚年错误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及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3分左右)

(3)没有把作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加以区别,没有把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加以区别。(3分左右)

(4)完整准确地把握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应继承和坚持毛泽东思想,并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3分左右)

(5)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就他的一生来看,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3分左右)

2.邓小平在领导中国共产党进行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中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这一正确评价有何重大意义?

答案:第一,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在当时是一个全局性的、紧迫的、至关重要的问题。(4分左右)

第二,在拨乱反正中,邓小平率先抵制和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指导全党恢复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又坚决地批评了借毛泽东晚年错误从根本上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倾向,强调毛泽东思想这面旗帜丢不得,否则要犯历史性的大错误。他指出:毛泽东的伟大功勋是永远不可磨灭的,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毛泽东思想,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根据邓小平的这些重要思想,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正确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8分左右)

第三,邓小平关于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论述,表明中国共产党是政治上、理论上成熟的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它排除了“左”的和右的干扰,统一了全党思想,激励着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事业。(8分左右)

1.试述邓小平关于“先富”和“共富”与“共富”思想的内容以及“先富”的关系。

答案:(1)邓小平的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否定把平均主义和社会主义混同起来的错误观念和政策;第二,先富起来的手段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不能用非法手段谋取暴利。第三,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先富要帮助后富,不搞两极分化。(6分左右)

(2)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因为在带动人们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它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示范作用、帮助作用、带动作用。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但又不能使全体人民同时同步实现同等程度的富裕,只能通过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先富和共富是目标和手段、目的和途径的关系,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如果离开先富谈共富,在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下,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如果离开共富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9分左右)。

2.阅读以下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一组材料:

(1)根据材料1、2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根据材料2、3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是什么?所谓“毕其功于一役”或“一次革命论”思想错误的症结何在?

(3)根据材料4回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什么?它正确解决了民主主义革命的哪些基本问题? 合理并简述其理由。

答案:(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途是建立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8分左右)

(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归宿和必然趋势。所谓“毕其功于一役”或“一次革命论”思想错误的症结在于模糊了两者的界线,混淆了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超越民主革命的历史阶段。(8分左右)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条总路线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领导权等一系列基本问题。(4分左右)。

1.试述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案:(1)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观点和方法论,因此,它在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三个基本内容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概括,同样也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理论基础,而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则不仅体现着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和实质,反过来也对实事求是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5分左右)

(2)实事求是的首要要求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不仅要从客观的自然条件出发,更重要的是要从社会的实际出发,而社会实际,主要就是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况以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必须从群众生活和群众实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只有如实地了解群众的生活与实践中提出的需要,才能提出符合实际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可见,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是实事求是内在的根本要求。(5分左右)

(3)独立自主的基本点,就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事业做好,因此,独立自主就是遵照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反之,如果离开了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也无法做到实事求是,因此,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保证。(5分左右)

综上所述,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内容之间是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所以它使得毛泽东思想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2.下面是一组选自《论十大关系》的材料:

材料1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现在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

材料2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做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

反革命是什么因素?是消极因素,破坏因素,是积极因素的反对力量。反革命可不可以转变?当然,有些死心塌地的反革命不会转变。但是,在我们的条件下,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将来会有不同程度的转变。

材料3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能学。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毛泽东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2)结合材料1、2、3,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分别指什么?二者关系怎样?我们的态度怎样?(3)分析材料3,如何理解毛泽东提出的学习外国经验的方法?

答案:(1)毛泽东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5分左右)

(2)积极因素就是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力量的总和;消极因素就是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的力量的总和。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既对立,又统一,且互相依赖,在特定条件下,积极因素可以转化为消极因素,消极因素可以转化为积极因素。

在社会主义社会,工人阶级是基本的积极因素,但由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不完善,由于官僚主义的存在,由于工作上的失误等等,可能在工人阶级内部产生某些消极因素,这就是积极因素暂时地局部地转化为消极因素。相反,反革命等敌对分子是社会主义的消极因素,但大多数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转化,做出对社会主义有益的事情,这就是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10分左右)

(3)毛泽东指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一定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吸收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在对待外国经验上,应正确处理独立自主与学习外国的关系。第一,学习外国有助于打开眼界,看到差距,从而激励独立自主的意志和决心。第二,学习外国有助于增强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步伐。(5分左右)

1.联系实际,试析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主要内容。

答案:(1)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2分左右)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注重自身建设,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党的建设为民主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3分左右)

(3)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党又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任务、新考验。一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既要不断学习、探索和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带领人民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的大业,又要克服党内存在的以权谋私、腐化变质、官僚主义等问题,从而使党面临着执政的考验;二是改革开放中,随着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负面影响和消极丑恶现象,资产阶级 的腐朽思想会传播到党内,腐蚀党的机体,从而使党面临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三是国际敌对势力不断对我国加紧“西化”、“分化”,使我党面临着国际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考验。只有加强党的建设,才能完成新时期赋予的历史重任,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立于不败之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在自身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4分左右)

(4)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就是把党建设成为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3分左右)

(5)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根本的是坚定不移地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的是把党建设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3分左右)

2、党的十六大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下表反映的是我国2000年农业现状及2020年农业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具体数字。

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比表中农业劳动力占总就业比重的数字,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

:1表中数字表明“三农”问题是现阶段的一个突出问题,农业劳动生产率低,50%的劳动力仅创造15.9%的GDP,城镇化水,只有36.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仅有2253元。这些问题说明无论是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收入水平都与全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较大差距。因此,“三农”问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所以,解决好“三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10分左右)

决好“三农”问题,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有: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农产业,使更多的农民能够从事非农产业。为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大力推进城进程,使农民变为城镇居民,并通过这些措施使农民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10分左右)回答问题2,考生若列举出降低农业劳动力比重的其他合理措施,也可酌情给分。

材料分析题

3、下列是一组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材料 材料1:

结合材料分析下列问题:

(1)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前提是什么?(3)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

答案要点:

(1)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前提是什么?

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根据。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万能的“教义”,各国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千差万别,这就要求各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②坚持把科学的理论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客观需要。实践证明,中国革命要想得到发展和取得成功,就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理论,并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制定适合中国实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③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华提供了思想桥梁和理论途径。(3)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

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过程中,既要汲取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又要概括和总结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成为反映中国革命和建设基本规律的科学理论。

45、下面是一组关于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材料(1)概括材料1中的主要观点。

(2)阅读材料2,结合相关理论分析第一句话中采取的”办法“的合理性。

(3)阅读材料1、2、3,说明党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针政策及其成果。

答案要点:

(1)概括材料1中的主要观点。

①当前的农业仍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因此需要对现在的农业进一步进行改造。②农业生产组织中既有生产合作社内部农民与私有性质的个体农民之间的矛盾,又有生产合作社内的农民之间的矛盾。③解决这些矛盾的必要途径就是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④走这条道路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贯彻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2)阅读材料2,结合相关理论分析第一句话中采取的”办法"的合理性。

材料提出的办法是中国共产党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完全正确的办法,合理性在于:①严格按照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规律办事。②体现了党的工作方式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3)阅读材料1、2、3,说明党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针政策及其成果。

①主要方针政策是:第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结合。第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发展农业生产并举。第三,对农业生产关系的改造和对农民的思想观念的改造同时进行。第四,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逐步把个体农民引导到互助合作的道路上来。第五,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正确执行党在农村的阶级政策。②取得的成果:第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第二,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孤立了城市资产阶级,五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第三,实现了由个体所有制向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转变。第四,我国经济结构和政治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促进了整个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50、下列是一组关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材料

结合材料请回答:

(1)中共中央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提出哪些正确的理论原则?(2)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什么?

(3)中共八大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有理论意义?

答案要点:

(1)中共中央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提出哪些正确的理论原则?

八大在正确分析和阐述建国后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在社会主义的民主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了一些正确的理论原则:①提出党在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②总结了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坚持了经济建设必须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的方针;③着重提出执政党建设的问题,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2)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什么?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3)中共八大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有理论意义?

中共八大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分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奠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毛泽东论商品生产的论述有什么意义?

(2)你认为社会主义阶段发展商品生产会有什么作用?(3)毛泽东的认识还有什么不足?

[参考答案](1)毛泽东对商品生产的认识的意义有:第一,他认为商品生产不是划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准,不是两种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商品生产既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社会主义可以发展商品生产,弥补自给性的生产的不足。第三,希望通过商品生产,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提高每个人的工资。第四,初步认识到价值规律的作用。

(2)商品生产可以满足让你们的物质需要,可以提高社会的物质产品的供应量。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3)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认识是可贵的探索,还只是初步的,但后来没有坚持这一正确思想,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忽略了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价值规律的作用,使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经历了挫折。

57、下列是一组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材料 结合材料请回答:

(1)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找到的新路是什么?(2)七届二中全会后,我们党当时面临什么新考验?(3)上述材料中主要讲的是什么问题?

答案要点:

(1)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找到的新路是什么?

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找到的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2)七届二中全会后,我们党当时面临什么新考验?

①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为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客观依据。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的情况下,怎样搞好党的自身建设,这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②届二中全会提出学习生产技术,学习生产管理技术等新任务,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内容。同时党还必须根据阶级斗争形势的新变化,学会在城市中向帝国主义、国民党、资产阶级作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和文化斗争,并向帝国主义作外交的斗争。这些新的任务为执政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内容。③务必防止产生骄傲情绪和防止破坏党的优良传统及作风。党的执政能力面临新的考验。

(3)上述材料中主要讲的是什么问题? 主要讲的是加强执政条件下的党的建设问题。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

(1)坚持什么原则。

(2)坚持什么策略总方针。(3)坚持什么具体策略方针。

[答案](1)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同资产阶级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实现无产阶级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必须坚持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这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统一战线的又一条基本的原则。

(2)坚持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同资产阶级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时,孤立顽固势力,主要是孤立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其代表就是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蒋介石集团在政治上是当权派,他们实行表面上合作抗日和实际上摧残进步势力的两面政策。共产党必须以革命的两手对付他们,既要坚持团结抗日,争取他们留在统一战线中,又要同他们在政治上、思想上、军事上进行坚决的斗争。在中国革命的统一战线中,要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并且在特定条件下把一部分大资产阶级也包括在内,以求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

(3)针对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必须坚持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具体策略方针。首先,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坚持自己的独立性,对他们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在被迫同资产阶级主要是同大资产阶级分裂时,要敢于同大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武装斗争,同时要继续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的同情或中立。其次,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统一战线,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从根本而言,是为了实现本阶级的政治理想,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走上自由、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因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对资产阶级及其政党进行必要的斗争,克服他们在政治上的动摇性和对于革命的不彻底性。无产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基本上没有武装力量的联合和斗争,主要是政治上的联合和斗争。斗争的主要手段是批评和教育,其目的是团结。总之,在同资产阶级联合时,主要要防止右的倾向,警惕类似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的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和抗战初期王明的右倾机会主义;在同资产阶级分裂时,主要是要防止“左”倾错误的出现,避免类似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王明“左”倾错误。

(1)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应该坚持什么原则(2)中国共产党同顽固派作斗争提出了什么策略原则(3)中国共产党针对党内“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错误倾向采取什么策略方针

[答案](1)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原则是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独立自主原则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一个特殊情况下提出的。所谓独立自主,是指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摆脱其他任何阶级、党派的限制和束缚,在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保持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实现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必须坚持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这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统一战线的又一条基本的原则。在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在政治上逐步把同盟者提高到当前革命纲领的水平,而不是把自己降低到同盟者的水平,这就是原则性,否则就是投降主义。但是必须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灵活地运用各种斗争形式,及时地改变自己的策略,善于与同盟者达成必要的妥协,否则就会犯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的错误。

(2)中国共产党针对具体情况,提出了在同顽固派的斗争中采取“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和“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

(3)中国共产党针对党内“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新投降主义的错误倾向,及时纠正了这种右倾错误,制定和执行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12、(1)结合材料1分析:实行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必须抓住什么根本问题。(2)结合材料2分析:统一战线中有不同的联盟,如何正确处理联盟之间关系。(3)结合材料3分析:统一战线中需要象国民党这样的资产阶级代表吗?为什么?(4)综合材料分析: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支柱是什么?

[答案](1)实行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必须抓住领导权这个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其目的是为了增强革命力量,反对最主要的敌人。在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集中地表现在对统一战线领导权的争夺上。哪一个阶级掌握了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决定着革命走哪一条道路,决定着革命的前途。

(2)统一战线中包含着两个联盟:一是无产阶级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农联盟;二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也包含特定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地主阶级、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联盟。中国共产党要能够正确地领导统一战线,就必须正确地处理这两个联盟的关系。具体地说:第一,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它真正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第二,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第三,正确地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它们互相促进。

(3)统一战线中需要象国民党这样的资产阶级代表。因为统一战线中的第二个联盟,即无产阶级和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特别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包括大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目的就是最广泛地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同盟者,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以利于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

(4)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中国民主革命的全部经验证明,中国革命的统一战线不论在哪一个时期,也不论有没有资产阶级参加,都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必须有坚强的人民武装作为它的支柱,才能巩固和发展。

13、(1)针对中国资产阶级,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实行什么政策

(2)中国的大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统一战线有什么不同,中国共产党如何区别对待

(3)在统一战线中应当防止哪些错误倾向

[答案](1)针对中国资产阶级,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坚持自己的独立性,对他们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

(2)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势力分为降日派和抗日派,以后还要逐渐分化。目前的大资产阶级抗日派,是和降日派有区别的。他们采取两面政策,一面尚在主张团结抗日,一面又执行摧残进步势力的极端反动政策,作为准备将来投降的步骤。因为他们还愿团结抗日,所以我们还有可能争取他们留在抗日统一战线里面,所以在被迫同资产阶级主要是同大资产阶级分裂时,要敢于同大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武装斗争,同时要继续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的同情或中立。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统一战线,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从根本而言,是为了实现本阶级的政治理想,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走上自由、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因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对资产阶级及其政党进行必要的斗争,克服他们在政治上的动摇性和对于革命的不彻底性。无产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基本上没有武装力量的联合和斗争,主要是政治上的联合和斗争。斗争的主要手段是批评和教育,其目的是团结。

(3)在同资产阶级联合时,主要要防止右的倾向,警惕类似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的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和抗战初期王明的右倾机会主义;在同资产阶级分裂时,主要是要防止“左”倾错误的出现,避免类似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王明“左”倾错误。试分析:

(1)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2)怎么判断一个政党的先进性?

(3)先锋队性质与党的庄严使命是什么关系?

[答案](1)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两个先锋队”的概括,既反映了我们党肩负的阶级的和民族的双重使命的高度统一,又体现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一步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

(2)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正是党实现自己肩负的双重历史使命的体现和保证。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这既表明了工人阶级是党的阶级基础,又表明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要实现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使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同时,党又是顺应中国历史发展的要求而诞生的,从它成立的那天起就担负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使命。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党在近现代中国历史进程中肩负的阶级和民族的两大历史使命的高度统一。

18、(1)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2)整风运动的宗旨和方法(3)为什么要整风?

[答案](1)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反对主观主义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整顿文风。而其中以反对主观主义为中心任务。主观主义主要表现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倾向都有害于党的思想建设,尽管两者的表现不同,甚至相反,但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说,都是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

(2)整风运动的宗旨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毛泽东把这两条宗旨作为处理党内矛盾、开展党内斗争必须遵循的方针。“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这就是处理党内矛盾、开展党内斗争必须遵循的方法。

(3)整风是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的好形式。首先,它是一次全党范围的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是一次冲破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把共产国际经验神圣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其次,通过整风,加强了全党在思想上的统一和组织上的团结,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再次,整风运动创造了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列主义教育的形式,是思想建党原则的新发展。

第四章

第五章: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成果

(1)毛泽东论述了哪十大关系?

(2)毛泽东在关于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3)《论十大关系》讲话的意义

[答案](1)毛泽东论述了十大关系,也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的各种矛盾关系,这就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2)毛泽东在关于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提出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3)《论十大关系》初步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并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明确了党对每一种关系应当采取的正确方针,这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1)结合材料1回答:中共中央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提出哪些正确的理论原则?

(2)结合材料2回答: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什么?

(3)结合材料1、2回答:中共八大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有理论意义?

[答案](1)材料1主要介绍中共八大的基本情况。八大在正确分析和阐述建国后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在社会主义的民主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了一些正确的理论原则。这主要表现在:提出党在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总结了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坚持了经济建设必须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的方针;着重提出执政党建设的问题,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2)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中共八大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分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奠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1)八大时期国内的主要矛盾(2)八大时期党的中心工作

(3)中共八大的伟大贡献和意义

[答案](1)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八大时期党的中心工作: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党全国人民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简言之,党的根本任务就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3)中共八大的伟大贡献和意义: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我国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国内的阶级状况和社会状况,对当时和今后一个时期国情的判断、对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的分析基本是正确的。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加强执政党建设指出了前进方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结合材料1回答: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找到的新路是什么?(2)结合材料2回答:七届二中全会后,我们党当时面临什么新考验?(3)结合材料1、2回答:这里主要讲的是什么问题?

[答案](1)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找到的新路,就是民主。只要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2)七届二中全会后,中国革命历史性转折带来的客观环境和党的自身地位的变化,要求党认真地研究这些新情况,及时制定正确的政策,经受住新的考验。一方面,七届二中全会确定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为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客观依据。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的情况下,怎样搞好党的自身建设,这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党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党的组织工作,政权机关的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一方面,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学习生产技术,学习生产管理技术等新任务,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内容。同时党还必须根据阶级斗争形势的新变化,学会在城市中向帝国主义、国民党、资产阶级作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和文化斗争,并向帝国主义作外交的斗争。这些新的任务为执政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内容。一方面,务必防止产生骄傲情绪和防止破坏党的优良传统及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面临党的执政能力的考验。

第六章

请结合以上材料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2)材料二阐述了什么样的思想。

(3)结合材料一和二,说明我国的经济建设应当怎样安排农、轻、中的关系。

答案:(1)农业关系到几亿农村人口的吃饭问题,关系到城市和工矿区人口的吃饭问题,农业是轻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是重工业的重要市场,农产品是重要的出口物资,农业是积累的主要来源等方面阐述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2)毛泽东由发展工业与发展农业并举到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思想转变。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发展农业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是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的一大特色。他指出,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农业就是工业,要说服工业部门面向农村,支援农业。要搞好工业化,就应当这样做。这就提出了发展工业与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思想。

7.毛概试题材料分析题 篇七

一、阅读材料内容, 准确掌握材料信息

解答材料问题的第一步, 就是要读懂材料, 全面准确地把握材料的信息。通常一则历史材料包含了引言、材料内容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内容) 和出处等信息, 多数情况下, 一则材料的几层含义分别体现在这则材料中的关健性标点符号, 如句号、分号、问号、省略号和感叹号。这些标点符号每出现一次就代表一层意思, 通过几层意思的概括综合归纳, 能全面准确地掌握该材料的核心内容。在2013年福建省高考历史卷中, 有一道材料分析题, 引述如下:

(引言:政治制度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①唐兴, 初未暇于四夷, 自太宗平突厥, 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 即其部列置州县。②其大者为都督府, 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 皆得世袭。③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 然声教所暨, 皆为州都督、都护所领, 著于令……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 号为羁縻云。

材料二①民族的区域自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之内的、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遵循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总道路前进的、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区域自治。②依据这个总原则和大前提, 一切聚居的少数民族都有权利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建立自治区和自治机关, 按照本民族大多数人民及与人民有联系的领袖人物的志愿, 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③这就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材料三①1900年4月, 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香港《基本法》……②《基本法》共160条, 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体现, 其原则精神是:主权原则;“一国

两制”原则;保持香港稳定的原则;实行港人治港, 高度自治的原则。

对这三道材料解读时, 先按句号标明序号, 而每个序号则反映该材料的一层信息。例如从材料一的解读中可知:第一层:指唐初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内地置县管理;第二层, 指唐以少数民族首领作为当地最高统治者, 且有世袭权, 但按唐地方行政机构编制;第三层指这些少数民族地区隶属政府管辖。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 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是唐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与内地州县不同的管理政策, 在唐中央政府管辖的前提下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较高的自治权。

二、思考材料的问答, 力求用全面分析问题

针对材料问题的设问, 把准设问的限定词和关健词, 应将材料的核心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依据材料的设问这三者有机的统一起来, 全面分析问题。这种题型一般有如下几种设问形式:①依据材料回答的问题, 该问法的答点仅限于材料本身所涉及的知识, 应防止答题游离于材料知识之外, 自由发挥。如上述材料中设问的第一问: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什么制度?该材料反映出此制度的哪些特点。 (答:羁縻府州制度。特点:民族地区需接受中央政府管辖;民族地区在政治和经济上有高度自治权;是中央政府对民族地方的一种间接统治形式。) ②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该设问的要求, 一定是材料本身有答点, 所学的课本相关知识也有答点。这就要求考生答题时立足于材料和教材, 防止针对材料忽略教材和只针对教材而忽略材料的知识。如上述材料设问的第二问,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 指出材料一、二中所述制度在主要目的上的共同之处; (答:共同之处:保证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③综合上述材料, 针对共性知识或演变规律的认识, 进行设问。这种设问要求考生在全面解读所给的材料, 归纳其共性的基础上, 指出其内在的本质属性, 同时要求用比较、辩证、发展的观点评价历史现象, 该题型的设问通常的关健词是“看法、认识、评价”等。如上述材料设问的第三问:综合上述材料, 指出三项制度的创新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既坚持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 又适当兼顾地方利益;实事求是, 从具体实际出发;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三、解答材料分析题, 应讲求规范化

在全面解读材料信息, 充分思考材料问答的基础上, 应重视答题的规范化。所谓的规范化, 从答题的角度而言, 包括卷面的规范、答题程序的规范、表述的规范等。在解答材料分析题时, 要做到答题的规范化, 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 书写的规范化。答题前要在仔细审题、理清答题思路的基础上, 根据答题处的空白, 本着合理、和谐、美观的原则, 要做到“心中有数”、“留有余地”, 增强答题的计划性。答案应该集中书写的, 不要随题分散书写。要避免考虑不成熟, 一看就答、一答就错、错了就划的现象。

其次, 程序的规范化。答题不仅要有理, 而且要有据, 由基本事实引出基本观点。不论是正面论述还是驳斥题都要用“事实证明”。“事实证明”往往和作用、意义、结论紧密相连。如在上述材料的第一问中, 要求考生回答“该材料反映出此制度的哪些特点”, 这就要求学生先准确答出“该制度”具体是何种制度?并充分了解该制度的内容, 才能解读该制度的特点。

8.毛概试题材料分析题 篇八

下面,笔者以一道2008年江苏省淮安市思想品德中考题为例,谈谈材料类分析说明题的解法。

材料一: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以“和谐之旅”为主题、以“点燃激情 传递梦想”为口号,计划路线以古代“丝绸之路”为主线。火炬接力在境外历时33天,途经五大洲。

材料二: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的最大特色,就是奥运圣火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在低压、缺氧、有风有雪的珠峰,我国自行研发的“珠峰火种灯”,借用特殊的固体碳柱燃料,在任何地方都不会熄灭;同样,祥云火炬燃料也采取特制固体燃料,完全保证在珠峰的燃烧。对于珠峰的环境,不仅要求登山后将垃圾及时带走,并且派专人定期清理维护。圣火登峰接力,既展现了人类向往更高山峰、挑战生命极限高度的精神,又是对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精神的诠释。

材料三:北京奥运会在中国举办(历时十七天),将使中国传统文化对奥林匹克运动产生深刻的影响。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世界给中国十七天,中国给世界五千年。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圣火接力以“和谐之旅”为主题说明了什么?圣火登峰让世界屋脊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

(2)圣火登峰彰显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材料二中是如何体现这“三大理念”的?

(3)“世界给中国十七天,中国给世界五千年。”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1)说明我国努力追求建立“和谐世界”,即持久和平、稳定安宁的世界,促进普遍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世界,相互合作、求同存异的世界。自强不息和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2)①我国自行研发的“珠峰火种灯”借用特殊的固体碳柱燃料和祥云火炬采取的特制固体燃料,保证了奥运火炬在珠峰的燃烧,充分体现了科技奥运的理念。②对于珠峰的环境,要求登山后将垃圾及时带走,并且派专人定期清理维护,体现了对珠峰环境的保护,是绿色奥运理念的充分体现。③奥运火炬登珠峰的创意,展现了人类向往更高山峰、挑战生命极限高度的精神,同时也是对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精神的诠释,体现了人文奥运的理念。(3)奥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同时也是一场文化盛会。北京奥运会将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呈现给世界人民,让世界更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要解答好此类题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读材料,悟意图。阅读材料、问题时要字斟句酌,边读边揣摩命题者的出题意图,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如第二问中许多考生忽略了一个方面——奥运火炬登珠峰的创意,体现了人文奥运的理念。

2.联课本,找突破。根据材料、问题中的有效信息,准确地联系课本知识,寻找解答问题的突破口,这是答题的关键。

3.析问题,散思维。分析问题时要积极开动脑筋,发散思维,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避免表述不到位、答案不准确等现象。

4.清思路,句规范。答题时要注意围绕主题,做到思路清晰,答案主次、先后明确,语言规范,言简意赅。

上一篇:柳宗元《溪居》全诗翻译赏析下一篇:第二学期五年级语文教学计划(10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