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海洋旅游

2024-07-26

大力发展海洋旅游(共10篇)

1.大力发展海洋旅游 篇一

大力推动红色旅游发展

发布时间:2013-5-9信息来源:中国江西网

全国红色旅游工作会议15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刘云山指出,红色旅游是一项关系长远的政治工程、凝魂聚气的民心工程、造福百姓的富民工程,要认真贯彻《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加强组织领导、注重统筹规划,充分利用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大力推动红色旅游发展,更好地发挥红色旅游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重要功能。

刘云山指出,发展红色旅游是党中央从继承优良革命传统、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战略高度,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精神,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红色旅游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重点景区和精品线路建设成效明显,布局合理、覆盖广泛的红色旅游网络体系基本形成,红色旅游的社会教育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助推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凸显,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刘云山强调,发展红色旅游,用党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启示人,用党的辉煌成就和奋斗精神鼓舞人,有利于增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决心。发展红色旅游是实现旅游和文化有机融合的新创造,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新途径,为培育发展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新支撑。发展红色旅游有助于人们在体验中感悟崇高、升华境界,在参与中怡情养志、益德益智,不断提升公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刘云山指出,发展红色旅游必须把突出思想内涵作为基本要求,牢牢把握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主题,充分展示浴血奋斗的中国革命史、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创业史、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使红色旅游景区景点成为党员干部了解党的历史、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场所,成为广大群众培养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成为青少年学习革命传统、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课堂。要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契机,广泛开展重访革命圣地、重温革命传统的教育活动,精心安排群众喜闻乐见的实践体验项目,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要树立“红色经典、现代表述”的理念,积极推进红色旅游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努力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要以各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依托,充分运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自然景观,促进红色旅游与民俗游、生态游、乡村游融合发展,打造一批知名红色旅游品牌,不断拓展红色旅游新的发展空间。

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组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作了工作报告。会议表彰了红色旅游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两位代表作了发言。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部分红色旅游重点城市的红色旅游工作协调机构负责人在各地分会场参加会议。

2.大力发展海洋旅游 篇二

充分认识制定和实施海洋功能区划的重大意义

海洋功能区划制度是《海域使用管理法》和《海洋环境保护法》两部法律共同确立的一项基本制度。根据体现国家主权和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海域使用管理法》在第四条中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海域使用必须符合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海洋功能区划是制定海洋环境保护规划、选择入海排污口、设置陆源污染物深海离岸排放排污口、兴建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科学依据。由此可以看出,海洋功能区划具有规范性、约束性的法律特征,无论是用海者还是管理者,都必须充分尊重它的法律地位与作用,自觉增强法律意识,按照海洋功能区划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和划定的海洋功能区来组织实施海洋开发利用活动,使海洋开发活动与海域区位、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和开发利用的要求相符合,使海域使用综合效益与区划设定的功能目标相一致,从而有效实现用海需求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人与海洋相和谐的目的,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海洋功能区划制度的实践,不仅带来了人们用海管海思想观念的转变,而且促成了人们用海管海行为方式的进步,它与海域权属管理、海域有偿使用基本制度共同作用,有力地扭转了我国海域使用“无序、无度、无偿”的局面。《海域使用管理法》颁布后,国家海洋局迅速启动并完成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的编制工作。在报请国务院批准实施后,又加紧推进省级海洋功能区划编制报批工作,很快形成了全国范围内区位清楚、功能清晰、目标明确的海洋功能区划布局。2002年以来,各级海洋管理部门以贯彻落实《海域使用管理法》为契机,以海洋功能区划作为开展海域管理、海洋环境保护等海洋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和有力抓手,完善制度,强化措施,积极推进海洋管理工作上台阶、出实效,基本实现了“建立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的海洋开发利用秩序,实现海域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海洋需求”的区划目标,有力发挥了统筹协调行业用海、规范海洋开发秩序的重大作用,有效促进了海洋产业布局和结构的优化,使第一产业用海得到了全面提升,二、三产业用海得到了大力支持,有力促进了海洋经济发展。2010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10%,海水产品产量比2002年增加26%,沿海港口年货物吞吐量比2002年增加228%,海洋油气年产量占全国油气年产量的近20%,滨海旅游业增加值约占海洋产业增加值的22%,已经成为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当前,我国海洋事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国家“十二五”规划对推进海洋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沿海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海洋开发利用的范围和强度不断加大,涉海行业用海矛盾日益突出,陆源和海上污染物排海总量不断增长,海洋防灾减灾和处置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形势严峻,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依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解决我国海洋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面临的矛盾与问题,促进海洋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解决这些问题,其根本途径,就是要进一步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原则,统筹协调海洋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继续深化对海洋功能区划法律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毫不动摇、毫不松懈地维护其作为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法定依据的严肃性、权威性,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懈努力,奋发有为,使海洋开发利用更加有序,海洋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海洋产业布局更加优化,海洋生态环境更加优美。

准确把握海洋功能区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年~2020年)》在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实现规划用海、集约用海、生态用海、科技用海、依法用海,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规划用海”就是要严格依据海洋功能区划审批项目用海,充分发挥围填海计划的宏观控制作用;实现“集约用海”就是要实行集中适度规模开发,遏制粗放用海方式,提高单位岸线和用海面积的投资强度;实现“生态用海”就是要以生态友好、环境友好的方式开发使用海域,尽可能把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减轻到最低程度;实现“科技用海”就是要着力加强海洋科技支撑和监视监测,提高海域管理科学决策水平;实现“依法用海”就是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维护海域使用秩序中树立海洋管理的法治权威,在保障合法用海权益中树立海洋执法的良好形象。

按照“五个用海”的指导思想,《区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6个方面的目标:一是增强海域管理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海域管理的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不断完善;二是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扩大海洋保护区面积;三是维持渔业用海基本稳定,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四是合理控制围填海规模,围填海控制面积符合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总体要求和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五是保留海域后备空间资源,严格控制占用海岸线的开发利用活动;六是开展海域海岸带整治修复。6个目标相互关联,有机统一,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海洋空间资源的总体需求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在海洋管理和开发利用活动中的生动体现和实践运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陆海统筹,推动陆海协调发展。《区划》把陆海统筹作为编制的重要原则,提出根据陆地空间与海洋空间的关联性,以及海洋系统的相对独立性,统筹协调陆地与海洋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区划》要求实行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明确了围填海及形成土地的管理措施,为陆海协调发展确立了政策和方向。同时,《区划》在编制过程中与沿海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及有关规划进行了充分衔接。

第二,实施功能管控,优化海域资源配置。《区划》按照自然属性为基础、科学发展为导向、保护渔业为重点、保护环境为前提、陆海统筹为准则、国家安全为关键等6项基本原则,确定了四大海区及29个重点海域的主要功能和开发保护方向,为优化配置海域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三,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海洋可持续利用。《区划》明确了各类功能区的海水水质、海洋沉积物、海洋生物质量标准,提出了控制陆源污染、加强海洋环境风险管理、全面开展海域海岸带综合整治、大力推进保护区网络建设等措施。同时,《区划》为海洋可持续发展储备战略资源,提出了保留区面积和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等控制指标。

第四,创新围填海管理,实现集约节约用海。《区划》提出实施差别化的海域供给政策,制定各类建设项目用海控制标准,适时调整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加强区域用海整体规划、整体论证、整体审批和整体围填海管理;严格执行围填海计划管理制度;加强对围填海项目选址、平面设计的审查,引导围填海向离岸、人工岛式发展;推进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

第五,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区划》提出要保障渔民生产生活和现代化渔业发展用海需求,并针对农渔业区制定了详细的管理措施。在工业与城镇用海区中提出要保障社会公益项目用海,维护公众亲海需求;新建核电站、石化等危险化学品项目应远离人口密集的城镇。

目标既是努力方向,也是工作要求。目标所蕴涵、反映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不仅应成为我们履行海洋管理职责、谋求海洋开发利用活动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协调统一的思想理念,更应成为我们关注海洋、热爱海洋、开发与建设海洋的自觉遵循。海洋行政管理部门、沿海各级人民政府和广大涉海用海单位,一定要站在实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高度,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海洋功能区划的目标要求,真正使其成为地方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布局、调整海洋经济发展结构、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指导,成为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履行职责、依法行政的行为准则,成为广大涉海用海单位开展海洋开发利用活动的制度规范,认真负责,扎实工作,为全面实现海洋功能区划目标作出积极努力。

深入抓好海洋功能区划的贯彻实施

贯彻好、实施好《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年~2020年)》是海洋行政管理部门、沿海地方人民政府和广大涉海用海单位的共同责任。我们一定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高度自觉,统一思想认识,采取切实措施,认真抓好《区划》的贯彻实施。当前,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认真开展《区划》学习宣传工作。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要把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区划》的批复精神,把学习、宣传和贯彻《区划》作为海洋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多层次、多渠道、有针对性地做好海洋功能区划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大力营造贯彻落实全国海洋功能区划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是全力推进省级海洋功能区划报批工作。沿海各省(区、市)海洋管理部门要根据《区划》要求,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海洋空间环境自然属性,组织修改完善省级海洋功能区划。沿海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加大与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协调力度,形成合力,密切配合,尽快完成省级功能区划的报批工作,尽早发挥海洋功能区划在引领与支撑、服务与保障地方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三是认真落实《区划》提出的实施保障措施。要采取保障海洋功能区划实施的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等手段,对《区划》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和监督检查。建立全覆盖、立体化、高精度的海洋综合管控体系,不断完善海洋管理体制机制,加大海洋执法监察力度,整顿和规范海洋开发利用秩序。

四是努力健全海洋功能区划体系。要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不断完善以海洋功能区划为基础的功能管制和规模控制制度,调整完善现行相关政策及规划,建立健全保障海洋功能区划实施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体制机制、技术支撑和跟踪评价制度,把贯彻落实《区划》的各项技术工作和措施保障工作做实做细。

五是要及时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区划》的全面贯彻实施,深入开展海域管理与海洋功能区划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研究,并针对在贯彻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调查研究,强化政策指导,跟踪问责问效,着力研究解决,确保《区划》实施的稳定性和长效性。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年~2020年)》确立了“十二五”时期及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海洋空间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的基调和目标。可以预见,随着《区划》的深入贯彻实施,随着海洋功能区划制度的日臻完善,海域资源配置一定会越来越合理,海域资源利用一定会越来越集约,海洋空间布局一定会越来越规范,海洋工作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空间也一定会越来越广阔。

3.大力发展海洋旅游 篇三

关键词科技旅游旅游资源 “旅游即城市” 科学文化素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在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知识层次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人对旅游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的观光旅游或者简单的吃喝玩乐型旅游已不能满足要求。科技旅游作为一种集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和休闲性为一体的新兴旅游形式,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并逐渐成为现代旅游业新的增长点,成为各国、各地区争相开发的一个朝阳产业。

科技旅游是将科技与旅游有机结合的一种高层次文化旅游类型。它以“科技”为旅游吸引物,通过科技推动旅游,通过旅游传播科技。科技旅游的主要形式包括科技场馆游、现代科技园区游、教育科研场所游、古建文物遗迹游、自然景观科考游等。我国的科技旅游随着20世纪后期参观“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华西村和广东省农业科普旅游的出现而逐渐兴起。进入21世纪后,国内各地陆续开展了科技旅游的开发与推广。例如,北京以中关村为中心推出包括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电子信息、电脑网络、航空航天、能源交通、气象地质、环境保护、古代科技在内的多条科技旅游专线。南京钢铁总公司推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工业旅游。浙江秦山核电公司推出“电科技游”,中科院科学国际旅行社推出科学考察探险旅游等。目前我国各地科技旅游产品开发正在起步且发展势头良好。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大力发展科技旅游,对提升城市旅游功能、促进我国旅游产业转型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1大力发展科技旅游的意义

国家旅游局提出要在2020年建成世界旅游强国的发展目标,江苏省政府明确提出2010年在全国率先建成旅游强省的发展目标,苏州、无锡等地方政府也提出要建成国内外著名旅游强市。在当前我国旅游业正从观光型向复合型、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型时期,各地区在推进传统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充分挖掘当地科技旅游资源,开发科技旅游产品。大力发展科技旅游,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1.1有利于城市旅游产业结构调整

科技旅游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一体,有利于推进城市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和产品档次,延长旅游产业链,培育旅游产业群,提高城市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旅游综合效益,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2有利于推进“旅游即城市”战略

旅游业是城市的“窗口”和“名片”。科技旅游有利于推进“旅游即城市”战略。使旅游发展与城市科技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融为一体,有利于宣传当地高科技企业、科研院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高新科技成果,优化城市旅游环境,打造城市旅游特色,增强中心城市的吸引力,提升城市形象及知名度。进一步发挥旅游产业在整个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拉动作用,实现城市旅游和旅游城市的完美结合,实现城市科技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3有利于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科技旅游将旅游与科技有机结合,集科学性、知识性、教育性为一体,有利于拓展科普教育的领域,在寓教于乐中普及科学知识,获取科技信息,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破除封建迷信。形成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尊重事实、鼓励创新的良好风尚;有利于增强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发展科学技术的自觉性和紧迫感;有利于市民了解现代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革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激发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有利于增强旅游者的科技意识、节能意识、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

2促进城市科技旅游发展的若干建议

2.1重点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教旅游场所

加强城市科技旅游基地建设,重点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旅游景点和场所,使科技旅游成为当地的“城市名片”。

例如,无锡是中国民族工商业和乡镇企业的发祥地,发掘、保护、修缮和开发好无锡地区众多的工业遗址,对于传承工商精神、彰显城市特色、弘扬地方文化具有深远意义。建议打造无锡民族工业发祥地旅游品牌,利用茂新面粉厂旧址修建“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利用永泰丝厂遗址建立“无锡丝绸博物馆”,整合多家纺织厂遗址建立“中国纺织博物馆”,利用大窑路窑群遗址建立“古窑博物馆”。同时,利用尚德太阳能、无锡小天鹅等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科技含量的企业,大力开发现代工业科技旅游,并将科技旅游纳入具有旅游价值的高新技术企业建设和发展规划。

将开拓农业生态科技旅游与解决“三农”问题、增加社会就业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创新相结合,按照“规划、规模、规范”的要求,整合和发展特色农业生态科技旅游,实现都市农业旅游新突破。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点建设。充分挖掘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科技含量,科学利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展科技旅游。例如,针对无锡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议将鸿山遗址公园建成能与兵马俑、三星堆媲美的世界一流公园,打造吴文化发源地品牌,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中国乡镇文化博物馆、中国泥人博物馆、古运河博物馆、阳山地质遗址公园等。

将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与科技旅游基地建设紧密结合。充分利用省级、市级科普教育基地资源开展科技旅游活动;利用科技馆、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开辟科学实验室、发明创造工作室和科技作品陈列室;加强各区、街道科技特色场馆建设,避免科技场馆内容雷同。

2.2加强科技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教旅游服务水平

从事科技旅游的人员素质直接关系到接待质量,而接待质量直接关系到科技旅游产品的寿命。科技旅游要求导游或讲解员具有丰厚的专业科技知识,能准确传递科技信息,回答游客的各种提问,让游客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又要求他们具有高超的讲解技巧,能将复杂玄妙的科学原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此外,还要善于营造生动活泼的讲解气氛,并能示范或指导游客进行一些动手型的操作实验。

鉴于科技旅游中科技知识的专业性。专职导游需经科技专业知识系统培训后上岗,以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服务技能,促进科技旅游服务人员的专业化。同时,建议聘请知名专家教授、老科技工作者担任旅游项目的科技指导,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导游。聘请相关专业大学生担任志愿者。这样更有利于准确传递科技信息,准确解答游客提出的各类与科技有关的问题。

2.3开展科教旅游资源与产品的系列化开发与营销

大力推进与科技旅游相关的科普创作活动,组织专业人员对所在地科技旅游资源进行系统研究,编写和开发相关科普类说明书、手册、书籍、光盘、旅游指南、旅游纪念品等,向游客免费发放或供游客选购,形成有利于科普宣传的“后旅游效应”。将科技旅游与其他旅游形式有机结合,打造“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体系,形成旅游产业链,进一步提高科技旅游活动的经济、社会效益。

创作一部介绍城市地方历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剧目或宣传片,将观看宣传片和剧目演出纳入旅游活动项目,将城市历史和文化以生动的形式介绍给国内外游客。例如,无锡市可充分整合该地区独有的锡剧、吴歌、道教音乐、惠山泥人、锡绣、宜兴紫砂陶艺、手工刻纸艺术、无锡纸马、无锡竹刻、宜兴梁祝传说、民间传统舞蹈男欢女喜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剧目或宣传片,每晚向来锡游客免费演出和播放等。通过这一活动,让游客对旅游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有更全面的了解,从而提升城市的形象和知名度。

在面向其他地区争取客源的同时,要加强本市旅游客源市场的开发。配合一年一度的科普宣传周活动,大力宣传、推介和组织市民参与科技旅游。将科技旅游与学生春游、秋游相结合,提高春游、秋游的层次、意义和科技含量,形成当地较为稳定的科技旅游市场。开展网络旅游宣传与推介。建立旅游景点与游客的网络互动交流平台,拓展游客反馈意见的渠道;开设旅游项目的网上预定等服务。

2.4注重科技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增强科教旅游项目的吸引力

4.大力发展海洋旅游 篇四

自2009年全省民族工作会议暨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以来,省民族宗教委、省旅发委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紧紧围绕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抓住云南旅游二次创业发展机遇,以科学编制建设规划为龙头,以保护和建设特色民居为重点,以培育特色产业为亮点,以传承民族文化为支撑,以改善民生为抓手,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线,突出特色,依据目录编制实施《云南省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建设规划(2013――2015年)》,到今年年末,将在全省新建成150个左右特色鲜明、功能配套、服务规范的民族特色旅游村寨。使旅游特色村、民族特色旅游村寨成为云南旅游的名片、民族团结和谐的示范、展现美丽云南的窗口。

民族特色村寨是选择以世居少数民族人口占50%以上、总户数不低于30户、传统特色民族不低于60%,民族风情浓郁、保护价值较高和生态环境良好的民族聚居村寨、传统村落和旅游特色村为建设对象,围绕城市周边、景区附近、交通沿线、农业观光、民俗风情进行布局。原则上每村由云南省民族宗教委补助100万元、省旅游发展委补助50万元、州市人民政府配套50万元,并整合省住建厅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等项目资金共同投入建设。

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已成为云南省特色村庄体系中的亮点、村庄建设规划深入修编的试点、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示范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民族特色彰显的样板,初步形成连通城乡旅游市场的特色旅游格局,大幅提高特色旅游从业人数,实现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在示范区建设和全省乡村旅游发展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5.大力发展海洋旅游 篇五

xx全委会把xx划分为五个功能区,xx是14个城市发展新区之一,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区委十二届十次全委会确定了“3421”工作思路,把xx打造成中国知名旅游城市,是三大战略目标之一。根据城市发展新区的定位、任务和路径,xx的定位也进一步明确,一是打造成xx的重要经济增长极;二是打造成xx宜业宜居的卫星城;三是打造中国知名旅游城市。旅游这一战略目标是没有改变的,大力发展旅游已时不我待。

一、发展旅游的时代性和必要性

(一)xx具备发展旅游的强大实力

一是旅游资源丰富。有闻名世界的古战场遗址——钓鱼城,有全国最大的禅宗石刻摩崖造像——二佛寺石刻,有中国十大古镇——xx古镇还有xx古街,zz寺、zz枢纽等等。二是地理位臵优越,交通便利。水路、公路、铁路齐头并进,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三是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此外,xx枇杷节、乡村旅游节、旅游节等,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使xx的人文旅游更具吸引力。2012年,xx共接待游客379.6万人,旅游总收入5.7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7.2%和55.1%。

(二)发展旅游具有强烈的时代背景

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品质生活的热情与激情越来越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的主要休闲方式。《2012年中国旅游行业市场调查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旅游业的总收入7686亿元,2010年增长到15700亿元,“十一五”期间复合增长率达到15.35%,到2015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将提高到2.3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0%,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比重将提高到4.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2%。从消费总量看,旅游消费对社会总消费的贡献明显。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有关数据测算,2000年以来,我国国内旅游消费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大约在8-9%,到2015年,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

(三)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新星,随着近年来城市居民闲暇时间增多,以乡村生活、乡村民俗和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据国家旅游局的测算,我国乡村旅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经达到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占全国出游总量的近三分之一,每年全国城市居民在小长假期间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比例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乡村旅游发展空间大,机遇多,对促进地方经济社

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xx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借助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近年来,乡村旅游大力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13年1-8月,全区接待游客341.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23亿元,其中乡村旅游人次达186万,实现直接旅游收入1.9亿元。乡村旅游正在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促进消费的新热点,由于乡村旅游得到了xx的大力支持,全区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涌现了不少深受市民欢迎的乡村旅游景点。例如--镇的枇杷采果节、xx的桃花庄、--的黑番区、xx天生寨、xx村山庄、农家乐等。

(二)发展乡村旅游取得的效益

xx乡村旅游的发展,给农民带来了真正的实惠。一是农民致富了。xx枇杷、xx黄桃、xx油桃等农产品,农民年收入增长近2万元,x园、xx山庄、xx山庄等农家乐,直接经济收入增加5-8万元。二是农村发展了。游客到农村来旅游,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土鸡、土鸭,鸡蛋,蔬菜、水果等得到就地销售,形成了乡村旅游的产业链,也大大降低了成本,市场价值得到提升。三是就近就地就业。乡村旅游发展起来了,增加了就业机会,打工可以就近,不必去远地,直接照顾了家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的压力。四是环境改善了。

农家乐,度假村的开办,对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也促使村民们认识到良好环境是收入的源泉,有了主动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乡村旅游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旅游内容雷同,同质化现象开始凸显,规划发展欠合理。xx目前的乡村旅游,主要是季节性的,春天赏花、秋天摘果。xx有桃花,xx有,友缘山庄也有,xx有草莓,xx有,xx也有,xx有葡萄,xx有,xx也有。市场出现同质化现象,竞争环境比较尴尬,有违“一镇一品”理念,也突显不出本地乡村旅游的特色。

二是宣传范围不广,宣传方式单一,力度不够,乡村旅游缺乏精心的策划和包装,没有形成轰动效应。部分乡村旅游景区(点)只注重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在旅游产品形成向社会公开经营前后,忽视产品的宣传营销,既没有在当地主要新闻媒体推介宣传,也没有在城区或主要交通道路设臵醒目的户外宣传广告,更缺乏参与区旅游整体宣传促销意识,产品营销意识淡薄,“守株待兔”有余,主动出击不足。

三是“吃、住、行、游、购、娱”六条要素配套不完善,基础设施还达不到游客的需要,游客还不能享受到货真价实的服务,如停车场、餐厅、住宿等,娱乐设施少、活动项目少,游客停留时间短,经济效益不高。

四是乡村旅游管理不规范。压价竞争,争相拉客等无序

竞争现象时有发生,使游客产生反感情绪。小商小贩在景区道路上随意占到设摊,交通安全隐患突出。旅游商品质量、数量有时得不到保障,仍然有乱收费现象发生,严重影响消费者权益,不利于乡村旅游持续发展。

五是可供游客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娱乐活动较少。目前,许多乡村旅游整个过程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当地的民俗、文化内涵开发不充分,观光活动形式单

一、内容相似,集中观赏、采摘等活动,旅游项目缺乏特色,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游客的数量,并且造成了游客重游率低的局面。因此,对于乡村旅游来说,如何延长观光时间,随着季节的变换进行项目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六是环境卫生差,治理不到位。特别是在节会期间,游客众多,游客环保意识淡薄,不讲环境卫生,乱丢乱扔,乱刻乱画现象严重,影响景区环境卫生和文化建设。

四、对xx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以上提出的几点问题,建议如下:

(一)坚持“一镇一品”,错位发展

一是要整体规划xx乡村旅游,做好布局。根据xx现状和各镇街的实际情况,细化《xx乡村旅游总体策划》,坚持做到“一镇一品”,挖掘特色资源,实行错位发展。二是在发展一项旅游项目的时候,关键要把握好审批关,规划哪个镇发展什么,就审批发展什么,其他镇街如果要发展,只能

发展规划发展中的项目,避免发展同一项目,导致市场同质化。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

加强宣传设施建设,设臵乡村旅游宣传资料取阅栏,让游客更为直观地了解xx乡村旅游。打造乡村旅游品牌,积极整合全区乡村旅游产品进行整体策划和包装推广,通过新闻媒体、网络、户外广告、宣传画册、节庆活动等渠道,加大乡村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力度,录制乡村旅游专题宣传片,在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电视频道展播,形成轰动效应。各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要积极参与各种宣传促销活动,同时,主动与旅行社、主要客源地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合作,主动出击推介产品,提高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完善配套要素,提供服务

乡村旅游是城市居民返璞归真的追求,“吃、住、行、游、购、娱”与乡村旅游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如果不完善,就会导致留不住游客的尴尬局面。各项配套要素均要从方便游客出发,以人为本。住宿要根据城市居民的需求和生活习惯合理安排设施和提供优质服务。增加舒适度和私密性,让游客真正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在餐饮方面,菜肴既要突出“农”字,更要讲究食品安全卫生。

(四)加强规范管理,保障权益

加强教育引导,树立良好的经营者形象,文明接待游客,有序竞争,尊重市场发展规律。在开展乡村旅游节会时,要

加大安全检查,避免旅游事故发生,安全旅游。设立多个集中销售点,不准在景区道路两旁随意摆摊,设臵公平秤,保障消费者权益。制定有奖举报制度,对经营者进行监督。

(五)科学合理开发,突显特色

乡村旅游开发要突出地域特色,打造品牌,要将乡村的自然风光、农村生活体验、趣味劳动、文娱节目相结合,编排一些民间娱乐艺术如高跷、舞龙、说唱、杂技等表演纳入乡村旅游产品中,也可以推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和观光方式,如攀岩、速滑、缆车等,吸引游客兴趣,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

(六)强化环境意识,和谐旅游

6.大力发展海洋旅游 篇六

一、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进程

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

一。伊敏苏木为做大做强旅游业,不断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进一步改善道路交通条件,伊敏苏木党委政府积极与旗政府及相关部门沟通,在2007年修通了“两伊”公路,极大地方便了当地居民及外地游客的出行。为美化镇区,方便居民生产生活,2005年在红花尔基地区主街铺高了宽十米的水泥路,现开始铺设人行步道。

二、旅游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发展

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内涵,它才会具备吸引旅游者的魅力。伊敏苏木的旅游发展不仅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天然美景,也得益于其文化的发展。为提升伊敏苏木旅游的文化内涵,伊敏苏木积极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先后组建了额鲁特蒙古族服饰队、鄂温克

猎民服饰队,同时挖掘额鲁特蒙古族民间舞蹈“沙瓦尔登”、“红柳情”等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伊敏苏木还积极开展牧民那达幕、钓鱼、摄影等各种文化活动,为提升伊敏苏木的知名度做出了努力。

三、旅游业的发展改善了环境和卫生,促进了文明生产

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卫生环境是发展旅游业的的重要条件。为此伊敏苏木开展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结合爱国卫生教教育活动,加强了城区市容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极大地改善了旅游环境。通过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人民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环境卫生的意识得到增强,促进了文明生产。2008年伊敏苏木实现退耕还草60700亩,禁牧4万亩,季节性休牧60万亩,围栏草场12万亩,治理沙地1万亩。并配合红花尔基林业局开展森保工作,确保了辖区内无滥砍盗伐及捕杀、销售珍稀野生动物现象。为了改善居民区的环境卫生,苏木政府每年支付20万元,清理红花尔基地区的生活垃圾,认真解决脏、乱、差问题,促进了环境净化、美化、绿化进程。

四、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居、牧民收入

伊敏苏木依托秀丽山川的独特资源及浓郁的民风民俗,积极开发红花尔基森林公园旅游线路沿线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2007年旅游季节苏木境内五个旅游景点共接待游

客6万余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00余万元。尤其是红花尔基森林公园作为伊敏苏木旅游业的龙头企业,在扩大旅游收入的同时也为红花尔基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还为旅游纪念品生产厂家提供了销售平台。红花尔基至海拉尔公路沿线的家庭式旅游点的兴起也为牧民增加收入提供了机会,草原旅游业已成为苏木新的经济增长点。

伊敏苏木人民政府

7.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产业集群 篇七

旅游休闲产业以其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产业关联强、发展潜力大等特点深受国家政策青睐,近年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国内旅游收入从2000年的3 175.54亿元到2008年的8 747.3亿元,累计增长212.54%(见图1)。从2009年年底和前不久国务院两次下发的有关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正式文件就可以看出,旅游业已经被国家提高到了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充分体现了国家将旅游休闲产业作为低碳经济中支柱龙头产业之一的决心和期望。通过集群方式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已经被理论和实践证明是成功可行的。然而,为了更好地提升旅游休闲产业集群的发展质量和速度,我们还要进一步从产业集群的分类比较中探索其本质特征。

按照不同的标准,产业集群可以被划分为若干种。具体说来,按照企业组织和关联结构分,可以分为马歇尔式、轮轴式和卫星平台式三种;按照企业的产业关联方式分,可以分为垂直关联型和水平关联型产业集群。本文在借鉴前人的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一个全新的划分标准,认为依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产业性质,具体可分为传统产业集群、知识密集型产业集群和旅游休闲产业集群。第一类即普通的制造业产业集群,第二类主要是以硅谷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和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产业集群,第三类则是以国外的拉斯维加斯、好莱坞和国内的深圳华侨城为代表的旅游休闲产业集群。接下来本文将对各类产业集群进行比较分析,并重点分析旅游休闲产业集群的特点和性质。

首先,集群的理论基础不同。第一类适用于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他认为地区集聚为企业带来的优势具体体现在:技术外溢;专业劳动力市场;提供共享的中间投入品。第二类适用于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更为强调学习和创新在集群发展中的作用。第三类更适用于社会网络理论。该理论专家认为,在社会网络中,企业间的互动会更强一些,集群内应更注重培养信任,而不是激励与处罚,由此可以有效减少因为猜忌和欺骗带来的交易和监督成本。

其次,集群的形成条件不同。传统产业集群的形成主要基于产业的分工和企业的空间集聚。知识密集型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较为突出的两条是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孵化。企业家的创新、创业行为使得少数个体创业行为成为其他创业者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在此过程中集群得以迅速地形成和发展。旅游休闲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中,信任和集体学习显得颇为重要。产业集群中信任的广泛存在,推动了集群整体机制的协调,加快了组织之间交易的速度,促进了企业间知识共享,并能够带来美学价值和广告效应。集体学习是指在解决技术和管理问题的过程中,企业和个人以共同准则和规范为基础相互协调合作,共同积累知识的社会过程。

最后,集群的竞争优势不同。这是由前两者的区别自然导致的结果。传统产业集群主要拥有交易成本优势和外部性优势。知识密集型产业集群则在于技术创新和生产的柔性专业化优势,以下将借助波特的钻石模型着重分析旅游休闲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如果说前两种产业集群本质上都是通过增加供给,提供更多价廉物美的商品来增强集群的竞争力,那么旅游休闲产业集群则主要是从扩大消费者需求的角度来发挥其竞争优势,其需求扩大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加剧同业竞争,减少了垄断的弊端。如果在某个景区只有一两家参观点或商店,势必形成卖方市场。商品或服务供给不足、价格居高不下、服务态度恶劣等问题便会接踵而至。旅游休闲产业集群中大量中小企业提供的类似产品和服务,将有效避免因垄断带来的诸多弊端。

其次,满足了人们的多层次需求。人具有衣食住行游购娱等多层次的需求,尤其对于旅行在外的游客。旅游休闲产业集群可以大为减少人们出游的信息搜寻成本和时间转换成本,从而使得游客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全方位的满足。

最后,丰富了人们的个性化体验。在这个倡导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时代,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大家早已不再满足于普通的观光旅游,而转为追求更加个性化的旅游体验。因此,相对应的各种主题公园和特色化旅游的出现,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求。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旅游休闲产业集群在理论基础、形成条件和竞争优势上与普通产业集群的不同,我们认为更应加强对其进行理论研究,并从政策、资金等各方面予以大力支持,从而更好地推动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德进.产业集群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唐利如.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3]孟韬.网络视角下的产业集群组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8.发展海洋旅游:柔性海洋强国战略 篇八

曾任GGTV央视网旅游频道顾问,远见中国数字旅游研究院院长。中华行知网副总经理。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旅游产业与规划研究所副所长,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助理等职。主持或参与各类重大旅游休闲课题、规划、策划、设计项目100余个。合著有《全产业链视阈下的旅游发展》(南开大学出版社),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提出数个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发展理论模型。发起和组织国际旅游文化活动多个。

建设海洋强国,需要一种柔中寓刚、以柔克刚的柔性国家战略,即发展海洋旅游。

中国旅游,一直扮演着柔性国家战略的角色,在处理外交危机、两岸关系、经贸摩擦、内需拉动、民生改善等重大问题上,一贯发挥独特的作用。不仅中国,世界各大强国莫不如此。当今,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强过曾经的军事硬实力。裹挟着记忆中的远征欲,往往转化为飚高的国民出游率,如长期作为世界第一旅游客源地国的德国:大国永恒的文化软实力,夹带着基因里的自信心,往往转化为傲人的游客接待量,如长期作为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国的法国。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国家旅游局将今年的旅游主题确定为“201 3中国海洋旅游年”。发展海洋旅游,是中国旅游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承担民族历史使命的重大领域。

发展海洋旅游,能够超越领土争议、避免国际敏感、促进民间交流、树立海权形象、传达国家意志、造就行动影响、沉淀共同利益、积累安全因素、挖掘海洋资源、拉动海洋经济、丰富海洋业态、保育海洋环境、培植海洋文化,最终,巧妙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柔性建设中华海洋强国。

发展海洋旅游,作为柔性海洋强国战略,需要三个战略支柱。

第一、柔性的海权观念——旅游海权论

自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创立海权论至今,世界各大国普遍笃信国家海洋权益对民族历史走向的影响,普遍重视海权的维护与开拓。然而,马汉的海权论是一种刚性的海权观念,是建立在海外殖民地、海上贸易和海军优势基础上的海权理论:二十一世纪的世界需要一种新型、柔性的海权观念,需要建立在人的活动、人的交流、人的体验基础上的海权理论,即旅游海权论。

为了维护和开拓国家旅游海权,中国海洋旅游要冲出近海走向远洋、冲出海滨走向腹地、冲出狭义走向超越。打开战略空间,布局功能产品,通过发展海洋旅游,综合促进国家海洋资源开发。有效推动国民海洋意识培育,促使中国人更多地出海,促使中国更多地获得掌控海洋、主导海洋的发言权和发力权,以此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开拓民族生存空间。

第二、柔性的建设方案——海洋旅游规划设计

海洋是同质化的旅游资源,因此,尤其要强调高水平、专业性的规划设计方案。海洋旅游规划设计,必须符合发展海洋旅游的规律和建设海洋强国的要求,断不可简单地把内陆旅游规划设计的模式搬进海洋。海洋旅游规划的基本要求是广义资源、休闲市场、度假产品、集聚产业、联动布局、人本服务、海洋地产、情景交通、先进设施、动态环保、本地文化、诉求均衡、综合治理、细化营销:海洋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是基于海洋旅游体验、构造“海景一游人”关系、整合海洋景观客体、梳理海洋观景视线、研磨海洋文化创意。

海洋旅游规划设计的核心是柔性建设,强调硬件软件均衡、调整创新为先、挖掘生长为魂。硬件建设的重点是柔性地调整沿海旅游城市、创新海洋旅游项目:软件建设的重点是挖掘地方海洋文化、生长现代海洋文化。

第三、柔性的市场指标——休闲度假为主

海洋旅游市场的主导、主流、主题都是休闲度假。概括而言,要面对自我实现、品质个性、出国替代、长假生活等休闲需求,配置邮轮、游轮、游艇、度假酒店、度假社区等度假供给。

9.大力发展海洋旅游 篇九

7、打造旅游项目

题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

全力打造幸福新农村

村基本情况

大连金州新区向应街道土门子村地处大连市东北部,全村总面积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113亩。辖区6个村民小组,670户,总人口2100人。村党总支下设4个专业党支部,有党员82人。该村从2010年起加大招商力度,促进土地流转,成功吸引了十几家农业企业,搞起了农业观光旅游、农业采摘、高效农业等特色项目。目前,该村以千亩薰衣草花田“紫云花汐”项目为牵动,建成了丽江庭院〃归田居、农家游一条街、华南大樱桃采摘园等农业旅游配套产业,都已形成较大的地区影响力,正在形成以产业融合、结构调整为支点,以旅游观光及衍生品为动力的“杠杆效应”,撬动村集体经济。截止2013年底,全村人均收入已达到22310元。

10.大力发展海洋旅游 篇十

商务部 财政部 人民银行关于印发

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 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发改就业〔2008〕22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旅游局、人事厅(局)、劳动保障厅(局)、商务主管部门、财政厅(局),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各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各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5号)精神,进一步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共同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你们,请按照执行。

发 展 改 革 委

旅 游 局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商 务 部

财 政 部

人民银行

二○○八年八月二十一日

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是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消费需求迅速增长,旅游就业发展空间广阔。但是,目前旅游就业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就业增长与产业发展不协调、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公共服务和政策引导不到位等问题仍然存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目标要求,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5号)精神,进一步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围绕建设世界旅游强国,在切实保护生态环境、耕地资源、文化自然遗产和旅游资源前提下,加快旅游经济发展。通过建立和完善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广开就业渠道,优化就业结构,完善就业服务,强化就业管理,以旅游产业的发展推动就业增长,支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二)总体目标

在国家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指导下,到2015年,建立健全与就业形势相协调的旅游产业体系和政策支撑体系;建立和完善适应旅游业特点的劳动用工管理、公共就业服务、人力资源开发制度,形成就业与产业协调发展的机制;旅游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从目前的6000万人增加到1亿人左右。

(三)基本原则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和企业在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中的主体作用和基础性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整合现有资源。

坚持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从实际出发,发挥不同地区的优势,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就业困难人员的扶持力度。

坚持可持续发展。产业发展要与保护资源环境相结合,促进旅游产业和扩大就业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改革和创新。深化体制改革,探索和建立适应旅游业发展特点的就业管理体制和机制。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扩大旅游就业规模。努力保持旅游业持续快速增长,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增长。加快完善旅游产业体系,推进旅游要素体系、旅游目的地体系、旅游产品体系、旅游安全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鼓励旅游新领域、新业态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休闲产业中的主体作用,加快休闲度假、修学旅游、自驾车旅游、健康旅游、生态旅游、工农业旅游、红色旅游等新产品开发,鼓励开辟交通运输旅游航线,大力培育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业态。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旅游业,扶持非公有制旅游企业和中小型旅游企业加快发展,培育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和企业集团。在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和支持的范围内,建设一批就业容量大、符合市场需求、可持续发展的大型旅游项目。

(二)拓展旅游产业链条,优化旅游就业结构。全面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处理好提升产业素质与扩大产业规模的关系。继续发展旅游住宿、景区、餐饮、旅行社服务和交通服务等相关企业。加快发展旅游商品生产销售、旅游文化娱乐、旅游装备工业等,增加就业比重。提高旅游业创新能力,鼓励创业和发展灵活就业。鼓励发展旅游咨询、规划设计、广告营销等,开发知识技术含量较高的旅游产品与就业岗位。

(三)培育规范旅游市场,挖掘旅游就业潜力。深化国家法定节假日制度改革,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制定国民旅游计划,推动社会公益性场所逐步实行面向全民的票价优惠或免费开放。建立和完善旅游行业诚信体系,加强旅游市场质量规范与管理,充分挖掘旅游市场的就业潜力。鼓励灵活多样的信用消费方式,增设小额外币兑换点,发行便利旅游者的差旅交通卡、游览连锁优惠卡等,推广便利的电子支付手段。积极发展国际旅游市场,加强国际旅游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境外游客到国内旅游。

(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旅游就业能力。加大对新成长劳动力、农民工、妇女、贫困地区劳动者和失业人员旅游就业培训力度,对有创业愿望、具备一定创业能力的人员开展创业培训。加快培养中高级人才、复合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和急需人才,壮大旅游职业经理人队伍。加强旅游行政、企业、院校骨干人员的教育培训,培养一批与国际接轨的高素质人才。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规范职业资格认证,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整合各类教育资源,鼓励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建立教育基地,逐步形成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相结合的旅游教育培训体系。鼓励高等学校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专业方向,提高旅游教育培训的质量与针对性,培育一支多层次多专业的旅游人才队伍。

(五)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改善旅游就业环境。把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纳入各地就业发展规划和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和完善旅游就业指标统计制度。深化旅游企业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依法规范旅游业从业人员特别是导游人员的劳动用工管理,建立和完善工资形成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规范工资支付方式。加强从业人员社会保障,做好职业指导、信息服务、职业介绍、创业服务等就业服务工作。搭建旅游要素流通平台,促进旅游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进一步消除城乡分割、区域分割和部门分割,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六)实施就业行动计划,开展旅游就业试点。鼓励各地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和现实条件,因地制宜制订和实施旅游就业行动计划,重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妇女就业、残疾人就业和失业人员就业,制订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创新、旅游就业服务与保障、旅游就业国内对口支援与国际合作等行动计划。鼓励各地探索各类旅游就业试点,选择有条件的地方,开展不同领域、层次和形式的试点工作。

三、主要政策措施

(一)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就业状况和就业工作目标,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就业资金用于促进就业。就业专项资金可按规定用于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小额贷款贴息等。积极研究完善旅游相关税收政策,认真落实国家促进就业以及鼓励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就业的信息网络、培训基地、服务场所以及旅游景点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扶持中西部地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欠发达地区。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旅游新领域、新业态的引导,通过多种方式支持拉动就业效果明显的旅游景区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特色突出、就业潜力大的旅游项目和旅游综合服务设施。

(三)完善金融扶持政策。进一步改进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完善信贷管理制度,对符合信贷条件的旅游企业或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拓宽旅游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大对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旅游企业和中小旅游企业的金融支持。发挥小额担保贷款的积极作用,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

(四)积极提供旅游就业援助。对就业困难人员从事旅游业的,可按规定通过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办法,给予扶持和帮助。通过开发公益性旅游服务岗位等多种方式,重点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鼓励资源开采型城市和独立工矿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引导劳动者转移就业。因资源枯竭或经济结构调整等原因就业困难人员较集中的地区,有条件发展旅游业的,有关部门应当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帮助。

四、加强组织实施

国家旅游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对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工作的组织实施。根据旅游业地域和行业差异大、就业方式灵活多样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关措施,明确工作重点,推动旅游就业工作的稳步发展。

上一篇: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战略下一篇:11会计1班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