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教学反思

2024-07-15

《凡卡》教学反思(共14篇)

1.《凡卡》教学反思 篇一

习作《我与凡卡比童年》教学反思

这篇习作是在上了《凡卡》一课以后,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而作的一次拓展性延伸教学活动。

为了让学生在习作中有话可说,一开课先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再次感受凡卡不幸的童年生活。接着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生活是怎样的,得到了哪些人的爱。在有了对比之后,让学生拿起笔写读后感,学生就有了可写的话而且在短短的20分钟之内就能写一篇完整的、有一定质量的读后感。

从这次习作中,再次让我感受到:学生在习作中无话可说,通过教师的引导是可以转变的。也就是说,在习作中我们一定要在了解学生所存在的困难后,思考一下,我们能为学生做的是什么(提供一些学生能说能写的话题),而学生能做到的是什么。再组织教学,那总会在学生习作之后看到好的作品作为本班学生学习的范文。而这又会是下一次习作好的开始。

2.《凡卡》教学反思 篇二

1.继续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专心致志, 边读边想, 做点记号, 学以致用。

2.初步懂得反衬的表达作用, 体会结尾似喜实悲的结局。

3.感受俄国沙皇时代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难点】感受俄国沙皇时代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已经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 指名交流。

二、重点研读信的内容

1. 自由研读书信内容, 思考:凡卡在信中分别写了些什么内容?请在相应的小节旁注明小标题。

2. 反馈交流:生活悲惨, 哀求爷爷, 莫斯科, 见闻, 问候熟人。

3. 重点研读第8小节:生活悲惨。

(1) 快速默读, 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写出生活的悲惨?请据此分层。

(2) 交流:挨打、挨饿、挨冻。

(3) 再自由读, 具体从哪些词, 哪些句子特别能感受到凡卡生活的苦难?请圈划出来, 并在旁作上批注, 写明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4) 小组讨论交流后, 再推荐代表交流。

(1) “不知不觉睡着”就要挨打。

(2) “揪、拖、揍、直戳、捉弄、打发”不被当人看待。

(3) “简直没有, 一点儿, 又是一眯儿”很饿。

(4) “睡过道, 没有鞋”, 冷极了。

(5) 称老板家的孩子为“小崽子”足见生活的苦难, 对老板的仇恨。

(5) 指导朗读:读好凡卡请求爷爷带他回家的语气。

(6) 有感情地练读第8小节:师范读, 生练读。

4. 研读信的内容, 再质疑问难。

三、研读插叙部分

1. 从凡卡写的信的内容来看, 我们知道了在当时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的黑暗腐朽, 劳动人民生活的苦难。而且将信的内容连起来已经是一篇完整的内容了, 作者为什么还要插叙补充其他内容呢。学习插叙内容:对乡下生活的回忆。

2. 自读插叙内容, 思考:具体回忆了哪些内容?请在对应小节旁作批注。

3. 反馈交流:爷爷身份, 爷爷守夜, 乡村夜景, 与爷爷一起砍圣诞树。

4. 细读这部分内容, 思考:这些叙述同表达文章的中心, 表现人民生活的苦难, 揭露沙皇俄国社会的黑暗有什么作用?

(1) 在凡卡看来, 乡下的生活怎样, 请找出依据说明。

讨论交流:乡下生活——快乐自由幸福。

(2) 在你现在看来, 凡卡在乡下的生活过得好吗?也请在文中找出依据说明。

师:其实, 在乡下那也是劳动人民的火坑, 从爷爷为别人守夜, 冬天砍树冻僵, 冷得吭吭地咳, 尤其是他无力抚养自己惟一的小孙儿, 打发他去城里当学徒的事, 回来还要求管家让他擦皮鞋或放羊等事, 更可说明乡下的生活也是非常的艰难困苦。但这比起在老板家当学徒的苦难悲惨遭遇来讲, 乡下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凡卡的天堂。因为那里有爷爷的关心和爱抚。

小结:可见作者穿插对乡下生活的回忆对描写凡卡的悲惨生活起了对比反衬的作用。

四、学习叙述部分, 继续体会处境悲惨。

1. 课文是怎样把书信内容与插叙的内容连起来的呢?请划出相关句子, 读一读并体会一下。

2. 反馈交流:

(1) 凡卡朝黑糊糊的窗户看看, ……就在眼前。 (“凡卡朝黑糊糊的窗户看看”“他想象着……”“好像爷爷就在眼前……”这些文字起着现实与回忆的连接作用。)

(2) 凡卡叹了口气, ……接着写下去。

(3) 凡卡撇撇嘴, ……抽噎了一下。

(4) 凡卡伤心地叹口气, 又呆呆地望着窗口。

(5) 凡卡接着写。

3. 再读这些词句, 这些句子中的哪些词也照样能体现出凡卡生活的苦难?讨论交流。

4. 再读开头和结尾寄信部分, 想想从这两部分的哪些词句也可以体会到凡卡生活的困苦?

(1) 他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去了, 才开始写信。

(2) 在写第一个字前, 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又斜着眼看了一下……。 (悲惨遭遇, 连写信的自由都没有, 写信时的心情是那么“担心、恐惧”。)

(3) 他很满意没人打搅他写信, 就戴上帽子, 连破皮袄都没披, 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

(1) 他有些害怕老板他们会马上回来。

(2) 寄信的迫切, 希望爷爷早点来接他回乡下的迫切, 盼望早点摆脱这种非人生活的迫切性。

(3) 指导朗读。

(4) ……把宝贵的信塞了进去。

为什么把平平常常的一封家信说成是宝贵的信? (这是一封救命信)

(5) 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 凡卡的“甜蜜的希望”是什么?

(爷爷收到信来接凡卡回乡下)

(2) 为什么说这是“甜蜜的希望”?请在文中找出依据。

(这个希望事实上是一个梦想, 因为这封没地址的信爷爷根本收不到, 而且就算爷爷收到信, 他也没能力改变凡卡的悲惨命运。)

(3)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小结:爷爷坐在炕上念凡卡的信, 这个结局似喜实悲。他的希望即将变成痛苦, 他的追求只是一个幻想, 这结局使我们更同情凡卡, 憎恨黑暗的社会。其实在沙皇统治下, 还有许多人受尽折磨。凡卡的遭遇只是俄国人民生活的缩影。

五、朗读全文, 质疑问难

1. 有感情地分组分节朗读全文。

2. 学了全文, 你还有什么疑难之处?

第10、11自然段只有前引号, 没有后引号, 而3、8、12等自然段前后都有引号, 这是怎么回事? (这不是疏忽, 而是引号的正确用法。当引用原来是连续的几段话时, 除了每段开头用引号外, 后面都不用引号, 表示内容的连续性, 只在最后一段用引号表示终止。如果每段前后都加引号, 就表示这几段话是不连在一起的。1 0、11、12自然段这样用引号, 表示它们在凡卡的原信中是连续的。)

六、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

1. 凡卡寄信后, 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2. 以《凡卡把信寄出去以后》为题, 写一想象片断。

3.新课标下《凡卡》课堂教学之我见 篇三

【关键词】创新;促情;合作;表达

在新课标的倡导下,如何积极主动地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新型的师生关系,渗透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我们课程改革下的一线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这里,我分四个方面,就《凡卡》这一课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授之于渔,让语文课堂富有创新活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那么,怎样培养创新精神呢?我们在课堂教学上对此进行了求异思维的尝试。教学《凡卡》时,我先设置话题:凡卡的学徒生活是悲惨的,你能从哪些方面看出来?学生开动脑筋、发展求异思维得出下列结论:凡卡小小年纪就来当学徒,还要遭到老板的虐待和伙伴们的欺侮;圣诞节前夜,凡卡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去祷告,他却不能去;莫斯科是美好的,可是却没有他快乐的地方?童年的伙伴在乡下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他却孤零零地远离家乡……在求异思维中,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新的认识。要培养小学生语文创新能力,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学观、人才观,要与时俱进,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光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不光要给以黄金,更要授予点金术,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富有创新活力,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以读促情,激起学生情感共鸣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是一个独立的阅读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给学生一个独立的学习空间,鼓励他们主动阅读,积极思考,自主感悟,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凡卡》这课,文章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揭露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文中描述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十分遥远,学生难以理解,于是我问学生:“莫斯科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学生通过默读,了解到莫斯科是一个热闹、繁华的大城市。我再引导学生想像、描述圣诞节的前夜莫斯科的热闹情景,小孩子在干什么?学生对过年的向往、喜爱之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各抒己见,描绘出一幅幅喜庆的画面。接着我话风一转:在这样一个举国欢庆、合家团员的日子里,凡卡想干什么呢?学生答:他想去唱诗,想举着星星灯走来走去,但他什么都不能干,强烈的反差使学生体会到凡卡内心是孤独、痛苦的,其中一个学生说:“我觉得他被这座城市遗忘了,被这个世界遗忘了”说得多好啊!于是我请他来读,这位学生哽咽着读完时,学生都被感动了,不少学生泪光盈盈了。教学时教师应着重抓住凡卡信中的两次哀求和写信时的三次叹息,加深理解和体会凡卡过的非人生活。这部分内容可以在音乐的渲染中,采取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师生评读等形式,以读代讲,以读促情,使学生的情与作者的情融为一体。

三、引导自主合作,积极探究学习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的“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它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如:教学《凡卡》一课,在引入课题时我就先设计一个挑战性问题:“小组先自己阅读这篇课文,读熟后在小组里互讲凡卡的故事,最后各个小组推荐一个代表参加竞赛,到讲台上把新朋友凡卡介绍给大家。”各小组大声朗读,为了能迎接挑战,学生读熟课文后,就互相介绍起来。这种学习方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参与面,既体现了民主化教学的“全体性”,又使胆小的学生得到了锻炼,使那些有组织能力的学生的才能得到了发挥。

四、关注课堂表达,促进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阅读时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是发展学生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学中一定要凸显新课标新理念。比如:凡卡一课可以先设计了“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凡卡?”来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从凡卡的学徒生活、回忆乡村生活,以及作者叙述中去感悟。学生有不同的感受,教师给了学生时空去跟文本对话。另外,文章的细节描写也不容忽视,比如,凡卡写信前作者对他的描述,撇撇嘴,脏手背等让我们看到那是一个又小又脏又可怜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激发了读者的关注。后面凡卡信写好了去投递的细节描写,那么冷的天,他连破棉袄都没穿都去寄信,这是一个心情多么急迫的凡卡,是一个多么希望早一秒摆脱苦难的凡卡!同时,文章还细节描写了他的信封的写法。这细节描写实际是暗示了凡卡那样的孩子,在那种社会制度下,注定了他们的一切都不能实现。苦的仍然只能苦。这里饱含着作者对贫困百姓的深深同情,对黑暗统治的深深憎恨。

4.凡卡教学反思 篇四

学生对课后三个问题的精彩交流,也是超乎我的预想的。尤其是第二处问题(第一课时:为什么凡卡给爷爷写信乞求爷爷带他回家?第二课时:多数同学认为凡卡受尽折磨、苦不堪言,生不如死,但是有一个同学却认为凡卡很坚强,你认为凡卡到底有没有坚强?)的交流,具有“史无前例”的突破!多数孩子一开始都认为凡卡的学徒生活“再也受不住了!”“我就要死了!”“只有死路一条了!”“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只看到凡卡悲惨遭遇的一面,却没有发现凡卡骨子里还隐藏着坚强的另一面!不少人在可怜凡卡的同时,唾骂的是鞋店的老板、老板娘、几个伙计,怪罪的是黑暗深重的资本主义社会。这课的教学,我没有引导学生去同情凡卡,也没有引导学生去唾骂和怪罪,学生的交流中已经蕴含这些了,我为何还要再去强化这些呢!因为这些都不能触动我和学生的心弦,不能撞击我和学生的心灵!

凡卡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始终保持着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始终坚信能够回到爷爷身边;在经受折磨和屈辱之后,凡卡顽强地挺过来了;虽然凡卡的忍受力达到了极限,甚至想到了死,但是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生存,他没有自暴自弃!这就是凡卡的坚强!这就是震撼人心的坚强!我和学生被凡卡的坚强感动着,不断地感动着……

5.凡卡教学反思 篇五

我很满意,习惯性地问道:“谁还有疑问?”一名男生举手发问道:“为什么凡卡在信中说街上的狗一点也不凶?我见过的狗可凶了!”顿时,全班哗然,怎么问如此无关紧要的问题。我略有愠色,暗想:问题与文章思想感情无联系,与领悟表达方法无关,多此一问,沉住气说:“谁帮助他?”举手者颇多,一生说:“养狗的人对狗很好,经常带狗在街上散步,时间久了,狗与人熟了,就不咬人了。”一生说:“那些有钱的人都养宠物狗,宠物狗是供人玩的,当然不凶。我家就有一只”。看来这个问题确实与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无关,不涉及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没有深究的价值。我正准备结束这个提问时,一个女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有另一个想法。凡卡认为狗不凶是因为老板和老板娘对他太凶狠、恶毒了,狗的凶狠和老板、老板娘的凶恶比起来差远了。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衬托凡卡的悲惨命运。”

问的学生隐约捕捉到“狗一点也不凶”的写作深意,前面答的学生大多是从“狗”的角度去思考,没有联系文章的表达方法,没有考虑凡卡的痛苦遭遇,最后答的学生从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两个层面思考,准确认识到《凡卡》一文采用了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诉苦为主,以“乐”相衬,凡卡回忆乡下的美好是“流泪的快乐”。其回答达到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融合的境界。更让我思索到,教师在改革课堂教学时,不能从形式上设计几个讨论题,让学生质疑几个不明白的地方,就认为是开放的课堂,创新的教学,就认为是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6.《凡卡》教学反思 篇六

这篇课文是一篇传统课文,《凡卡》教学反思。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社会制度的黑暗。本单元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增加人生阅历,激励他们从小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并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领悟文中所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在教学本课时,如果通篇串讲,不但使文章特色荡然无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其效果也会事倍功半。因为文章篇幅较长,内容纵横交错,它交织着写信、回忆、侧面烘托三条线索,多层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错综复杂的事件关系,便构成了本文的教学难点。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巧设疑问理清文章思路。然后以朗读指导为主,按文章中信的内容、插叙的回忆内容、作者的叙述内容三部分品读课文。首先读凡卡信的内容──走进凡卡的现实生活,了解一个九岁孤儿小小的、并不过分的愿望,从中体会凡卡为什么撕心裂肺地反复请求爷爷带他回乡村里去。再读插叙的内容──走进凡卡的梦幻世界,了解凡卡的内心情感,向往乡村快乐的生活,激发学生对凡卡更加强烈的同情心,教学反思《凡卡》教学反思》。然后读作者的叙述内容,体会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匠心独运的结构安排,体会文章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从而深入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思想感情。同时让学生把自己的童年,与凡卡对比,衬托凡卡的悲惨童年,激起对凡卡的同情,进而珍惜自己的童年。在仔细阅读信的内容的环节,用“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凡卡在城里学徒生活的悲惨?”这一问题贯穿教学,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8、10、15自然段,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通过对重点段落扣住词句的分析,走进凡卡的现实生活,读懂课文,体会情感,并通过朗读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然后再让学生思考“乡村生活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呢?”,读插叙部分,谈感受,联系前文理解在冰天雪地中砍圣诞树既冷又累,但在凡卡的回忆中却是那么美好、快乐、有趣,这正更说明了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独和痛苦。通过读和同学们自己的分析,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凡卡无论在乡村还是在城里他都没有好日子过;无论到了哪里他的命是运都悲惨的。既而让学生感受到作者采用的这种把乡村的贫穷、无奈和城里的悲惨、孤独放在一起写,让人读完之后更加同情、一目了然凡卡的悲惨命运,这样的写法叫对比;同时还能够从凡卡含泪带血呼喊中看到作者有意识地用农村生活来衬托城市生活的悲惨。领悟本课在表达方法上又两个重要特点。

教学中还存在有些重点句子读得少,学生体会不够,教师不够放手。

7.三磨《凡卡》 篇七

一磨:学生游离文本反思改进教法

第一次试教, 课上大的流程以及小的环节都环环相扣, 层层推进, 过渡自然。但让我始料未及的是当教师讲到凡卡在老板家的悲惨遭遇时, 学生不但没有为凡卡的悲惨遭遇感到伤心难过, 居然还有个别学生笑了起来, 完全没有进入情境。这一笑, 笑出了我们所谓的“精心预设”的种种破绽, 也笑掉了选取教法时的盲目自信。教学片段如下:

师:第8自然段集中写了凡卡在老板家的悲惨遭遇, 在这段中, 哪些字眼刺痛了你的心?

生1:戳。

师:想象一下当时是怎样一幅画面?

生1:凡卡的脸被戳得流血了。

师:你想象得不错。其他同学认为哪些字眼刺痛了你的心?

生2:揪。

师:想象当时是怎样的情境?

生2:他的头皮都快被扯掉了。

(一生偷偷地笑起来)

学生一笑, 也就证明了他们还游离于文本, 始终没有进入情境, 更不要说理解和体会凡卡的可怜身世了。我想, 这种“想象画面法”, 导致学生只是一味地想象凡卡挨打的悲惨状况, 但那是别人的事, 事不关己, 而且现在的孩子都没经历过这样的痛苦, 当然也就难以体会到凡卡的悲惨了。

【对策】

1.特殊文本需要特殊教法

事情发生的年代久远, 要理解当时的社会制度及民生情况, 有点困难。于是我想, “亲身体验法”“角色代入法”或许能奏效。通过让学生感受被“揪头发”的痛苦, 引导说出其真实感受。

2.自主感悟需要细化预设

第8自然段是重点段, 而老板毒打凡卡的动作词更是重点之中的突破口, 因此, 我们对“揍、拖、揪、戳”的客观感悟要作深入思考, 并进行充分预设, 做到胸有成竹。

二磨:教师欠缺引导反思增强引领

第二次执行教案时, 许多环节都进行了改善, 有了很明显的进步, 学生也比第一个班的学得投入多了。但是教师未能在学生动情之处, 加以灵活引领与点拨, 在学生初步感悟的基础上再来“煽风点火”, 帮助学生点燃情感的火焰, 深入体会凡卡在老板家的悲惨遭遇, 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让人觉得有点遗憾。教学片段如下:

师:第8自然段集中写了凡卡在老板家受到的悲惨遭遇, 哪些字眼刺痛了你的心?

生1:拖。

师:我们一般拖什么?

生1:行李箱之类的东西。

师:请坐下。还有哪些字眼刺痛了你的心?

生2:揍。

师:用什么揍?

生2:皮带。

师:当长长的皮带劈头盖脸地打向你时, 你有什么反应?

生2:我本能地用右手挡了一下, 手臂上留下了一条长长的血痕。

师:可怜的孩子, 你痛吗?你哭了吗?

生2:钻心的痛, 我一下子失声痛哭, 我求老板放过我, 但他还拼命地揍我。

师:感悟得很好, 请坐下。

第一个学生回答时, 教师只是引导了一半就放弃了, 没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凡卡挨打的痛苦。与第二个学生对话时, 教师不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 还运用了角色置换等手段引导学生展开丰富联想, 初步让学生感受到当时穷苦孩子命运的悲惨。我正在欣赏着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与引导, 期待着教师在学生初步感悟的基础上“煽风点火”, 帮助学生点燃情感的火焰, 通过有感情朗读深入感悟凡卡在老板家的悲惨遭遇, 感悟作者语言文字的魅力。但是, 等来的却是另一个环节的开始。我心中纳闷, 在感悟之后, 带着理解与深刻的感受朗读才是我们公认最有实效的策略, 是不是教师太紧张, 忘记了朗读这一重要的环节?

【对策】

1.起点太低需要灵活点拨

学生的自主感悟能力毕竟是有限的, 每个班里, 语感极好的学生所占比例是很少的, 我认为哪怕学生一点体会也没有, 情况再糟糕, 但至少应该还能回答出一个单字, 如果遇到这样的局面, 那就更需要教师捕捉住学情, 比如在引导第一个学生的理解时再下点工夫, 引导其想象:“假如你就是凡卡, 被拖到院子的时候, 你有什么感受?”立足于低起点, 一句一句地启发学生进入角色, 逐渐把学生引向文本的“心脏地带”。

2.以读为本需要适时引领

如果教师能在与两位学生对话后, 动情地引导朗读,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如:“可怜的孩子, 此刻我已经明白你最真实的感受, 请你带着伤痛读读这个片段吧。”或者:“可怜的孩子, 你身心受创, 请把你的悲惨读出来吧。”这样, 在朗读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实现与凡卡、与作者、与文本的对话, 才能进一步走进人物的内心, 引起共鸣。

三磨:实施长文短教反思整合内容

第三次执教, 课堂教学过程有了质的飞跃, 但是在重点内容的感悟上出现了学生情感割裂的现象, 未能达到一气呵成的效果, 忽视了作者运用“反复”手法的目的。教学片段如下:

师:我们刚才感受到了凡卡的悲惨生活, 现在请找出凡卡写的信的内容来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可怜的孩子, 你身心受创, 在没有尊严、万般无奈的情况下, 你求爷爷来救你, 是吗?

生:是的, 爷爷是我唯一的希望。

师:你是如何求救的?

生:带着浓浓的情感, 苦苦哀求爷爷。 (出示信的部分内容)

每当“老板折磨凡卡”, 凡卡就“向爷爷哭诉”, 这两部分内容应该是融为一体的, 但这一节课却在“揣摩语言, 体会情感”与“训练朗读信的内容”两个板块之间出现了断裂的现象, 让人深感遗憾。

【对策】

1.长文短教需要整合环节

本文篇幅较长, 写信、回忆、叙述三块内容穿插进行。如果按照常规的“顺序教学”, 必然显得思路混乱, 情感割裂。于是我们决定整合“揣摩语言, 体会悲惨遭遇”和“训练朗读信的内容”两个板块。老板一次次折磨凡卡, 凡卡一次次向爷爷哭诉“连狗都不如”的生活。这样, 让语言文字的训练融合到情感朗读中, 这就把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转化成“朗读信的内容”的任务。这一整合, 有效地避免了学生的情感割裂, 让教学程序的推进水到渠成, 达到了一咏三叹的教学效果。

2.语文教学追求言意兼得

整合教学环节, 让学生体会凡卡“连狗都不如”的生活, 才能更深切地理解凡卡为什么五次在信中乞求爷爷接他回家, 才能明白作者这么写的目的。我们在教给学生文本内容的同时, 更应关注文本中的言语存在、表达方式。我们不用直接把“反复”的表达方法告诉学生, 只是让学生在朗读中关注到这种“反复”的形式与作用, 这样的教学既关注文本内容思想, 又关注文本形式, 真正实现了“言意兼得”。

8.凡卡教学教师反思 篇八

这节课,我注重激活学生头脑里的词汇,让学生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积累。如:听完录音朗读后我问:你最想用一个什么词语(也可用文中的`)来形容凡卡的生活?一个个鲜活的词语出来了:悲惨、可怜、凄惨、没有指望、连狗都不如、生不如死等。可一个学生却说“猪狗不如”这是我课前根本没有预设到的答案。我愣了一下,这不是我们平时骂人的话吗?“ ______,你猪狗不如!”这时,我分明看见所有学生和听课老师的目光都集中在我身上,等待着我评判这个答案正确与否。“凡卡的生活猪狗不如。”“凡卡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这两个句子迅速在我脑中闪现,显然后者才符合语言规律。于是,我告诉学生“应说成凡卡的生活连猪狗都不得不如,课文中也讲了连狗都不如。”别看就这样一个词语,它关系到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即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这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潜移默化的,以后他就会在准确上下工夫了。所以,平时上课与学生对话时,我们老师一定要注意倾听学生的表述,充分肯定或纠正学生的说法。

再如:讲到具体描写凡卡学徒生活那一段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读了这段话,你眼前出现了一幕幕怎样的画面?当一个学生谈到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成天只吃一点稀饭和面包的凡卡时,我顺势引导:你想到了什么词语来形容此时的凡卡?“面黄肌瘦、面如土色、骨瘦如柴、皮包骨头、弱不禁风”学生一个个站起来说。还有让学生探究“即使爷爷收到了信,凡卡能否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一问题时,一学生谈到:“爷爷不可能去接他,因为他自己的经济状况并不好。”我又引导“你从哪里看出不好?”“他爷爷已经65岁,这么老了还要去当守夜人,像他这种年纪的老人是应该在家享福的,可他却------”“是啊!即使爷爷有这份心,也无这份力呀!”这时学生马上就说出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爱莫能助、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我惊讶了,学生竟能一下想出这么多词语!我感动开学生在积累中运用,又在运用中积累了词语。

二、在取舍之间徘徊

9.语文凡卡教学反思 篇九

对于这篇文章,要抓住小说的主要人物与情节,把教学重点确定在课文第3~15自然段的阅读。教学中,要把教学价值定位在对文章写法的揣摩与体悟上,聚焦对比的写法,让学生在对比中读出“相同”与“相异”。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沉默不语,只是在做课堂的旁观者。

这节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教师引领学生反复进行“对比阅读”。在第二板块中,我让学生读出不同——对比读回忆和写信的段落,找找凡卡前后生活的不同,并且问:读完后你看到了怎样的凡卡呢?学生在这一环节基本上能找出相应的句子,“可怜、受苦”、“快乐”等词语也能轻易地说出来。

本来应该提前印好学习单,让学生自由填写学习单,这样的课堂效果更加好。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从文章中发现不一样的凡卡,从而体悟到“对比”写法的妙处:突出凡卡命运的悲惨,激起读者的同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我们教语文不单单是在教课文,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要教方法。对于“写法及其好处”,学生总是不能很深刻地明白,在写习题时往往空白。

这节课进行了三次对比,第二次旨在求同。问:凡卡乡下的生活真的有无尽的快乐吗?让学生再次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这时学生都能很清楚地知道凡卡不快乐,也能很迅速地找出相应语句。第三次对比,是让学生从《凡卡》的原文中去对比发现相同和不同之处。

“对比”既是一种写作方法,也是一种阅读策略。作者运用对比,揭示了凡卡的苦难,社会的黑暗;读者运用对比,深刻地感受到了凡卡的痛苦,社会的罪恶。同时,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反复而深入的对话,这既是对文章的深入解读,也是我们对作者表达的最大敬意。

10.《凡卡》教学反思 篇十

一、追根溯源, 欣赏名著的魅力

名著往往个性化突出, 传递的情感也比较复杂。互文阅读能帮助我们鉴别出作品的优劣高下, 发现文本的妙趣。

读《凡卡》一文时, 可以进行相关文本的并置阅读。如契诃夫的另一篇小说《瞌睡》, 在艺术上和这篇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小女孩因为备受奴役, 痛苦不堪, 在白天做苦工后还要在晚上看护老板的婴儿, 实在瞌睡的难以忍受时, 掐死了老板的婴儿, 终于“高兴得笑起来”, 然后睡得“跟死人一样了”。这样的拓展阅读, 使我们不由联系起凡卡“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 对文章的感受更进一层, 融进了社会历史文化意义的厚重体悟。

读专家对名著的分析文章, 也是一种互文阅读的方法。如果仅拘泥于个人水平, 我们不知道已经有哪些人曾经如何读它, 他又是在怎样一个平台上完成对这部作品的理解与创造。智者的历史阅读经验, 可以引导我们朝着更高的境界不断攀升。对契诃夫文章的赏析, 孙绍振教授就曾经提出, 契诃夫对短篇小说的贡献在于“横断面”式的创作形式。凡卡这个人物感动读者达百年不衰, 就是他把希望寄托在信上, 更关键的是他写的地址——乡下爷爷收——读者都知道爷爷不可能收到, 孩子越是怀着甜蜜的希望, 读者就越痛心, 小说的艺术震撼力就越强烈。故事只是一个片断, 没有交代凡卡后来的命运如何。这样一来, 我们对凡卡形象的把握, 就有了超越和提升。

2. 潜心涵泳。

名著教学应“一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文章开头有这样的话:“在写第一个字母以前, 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 又斜着眼看了一下那个昏暗的神像, 神像两边是两排架子, 架子上摆满了楦头。”“楦头”, 是制鞋用的模型, 也是下文中提到的可以随手“拿”起打昏凡卡的工具, 我们可以想象到, 凡卡面对“昏暗的神像”两边架子上摆满的楦头, 那提防、恐惧的眼神和内心的痛苦……寥寥几笔, 作者就营造了如此凝重的氛围。

二、深入浅出, 提取贴切的教点

1. 沉入词语看内心。

契诃夫的小说以语言精练准确见长, 文短意长是他重要的笔法之一。所以文章中每个细节都是有寓意的, 教学中如果能聚焦到语言与情感的同构共生点上来, 引领学生通过推敲关键词语, 去揣摩人物的内心, 就能“悟其神”, 就会感受到人物鲜活的形象。如:

“毒打”。怎样的打, 才叫毒打?是揪着头发、拖到院子里、用皮带揍、随手捞起的青鱼直戳到娇嫩的脸上……可见下手之凶狠, 伤害之深重, 情景之可怕。“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一顿“毒打”, 拉开了凡卡悲惨生活的序幕。“都打我”。多么有分量的一个词语!老板、老板娘、伙计们、酒店老板——纷至的面孔构成了一个“都”字。为什么这里的人“都打我”?甚至包括伙计们“都打我”?像凡卡这样可爱的孩子受到如此的摧残, 根源是什么?在不断追问中,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触摸到文章的灵魂, 那就是沙皇统治下黑暗的社会中, 人性缺失, 道德沦丧。

2. 透过矛盾处悟效果。

《凡卡》作为短篇小说, 不仅要能笼统感知到它的故事情节, 还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缝隙”, 即它的矛盾之处, 才能读出名著的独到之处。

矛盾之一:乡下生活如此“快活”, 凡卡为什么要到莫斯科来?——在乡下, 凡卡和爷爷白天睡在大厨房里, 晚上出来守夜。白天的大厨房又吵又热, 而夜晚的莫斯科晚上最低温度达到零下四十二摄氏度。他们在乡下过着晨昏颠倒的生活, 晚上还要忍受难以承受的寂寞和寒冷——在乡下, 已经活不下去, 这就暗示着凡卡到了莫斯科, 更是死路一条。

矛盾之二:学徒生活如此悲惨, 凡卡的信中为什么还要写莫斯科的新鲜事?这段描写正是契诃夫可圈可点的妙笔。因为在了解了凡卡的遭遇之后, 读者对凡卡的印象仍是模糊、没有个性的, 与千百个遭受不幸的孤儿没有区别。对莫斯科的这段文字描写, 其实是赋予了凡卡性格的特点:苦难的生活掩饰不住他对有趣事物的向往。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到他问店伙计“那些东西哪儿打来的”时的语气, 那必定是暂时忘记了苦难的天真、幼稚、好奇。“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样一个可爱的、美好的小凡卡, 其注定无望的结局, 才更加令人扼腕。

三、揉读品味, 设计有效的策略

1. 理清脉络, 梳理凡卡之悲。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 感受作品人物的“悲”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在导课后分三步走:

“一放”:大家都预习过了吧, 读了几遍课文?能把课文读通读懂吗?你们对主人公凡卡有了哪些了解呢? (这一个环节彻底放手让学生交流, 教师不多作评价)

“二收”:好, 刚才大家说了很多, 凡卡给爷爷写信最主要的目的和原因是什么?你能不能连起来用一段话比较全面简洁地介绍一下? (理清课文“准备写信——写信——寄信”这一主要线索)

“三梳”:初读课文后, 我们都已经认识凡卡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凡卡的悲惨命运, 都体现在哪些具体的语句里?你从课文中看到了一个个怎样的画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 把有心得的地方做出标注。

在平时的教学中, 很多教师往往舍不得在最后这个环节花足时间, 尤其是公开课上这一步骤往往成为“走过场”的匆匆表演。如何让学生对小主人公的遭遇有更深的感受?需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地静下心来阅读, 可能提取的信息是零碎的、片断的, 但必须是每个人真实的阅读体验。

2. 揣摩写法, 领会作者之情。本环节的教学也可以归纳为“三步走”:

“一找”:读懂写凡卡遭遇的内容了吗?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揪、拖、揍、捞、直戳……) 说说你的感受。

“二应”:凶狠的老板、老板娘——笑眯眯的爷爷;城里的痛苦生活——乡下的美好时光, 对应起来读, 读出穿插起来写的好处。 (在教师的不断引领下, 学生将凡卡的回忆和黑暗的现实生活进行对比, 逐步领会到作者的意图)

“三思”:乡下生活如此“快活”, 凡卡为什么要到莫斯科来? (凡卡在乡下的生活其实已经是难以忍受, 到了莫斯科, 更是死路一条)

11.《凡卡》反思总结 篇十一

第一、解决长文短教的问题。我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理清文章的主要部分。预习时,便让学生找出“凡卡写信内容部分”“凡卡回忆部分”“凡卡寄信部分”。而在第一课时教学时,我集中力量塑造凡卡所受的非人待遇的悲惨命运,借此来营造一个对比的氛围。而这个环节其实就已经开始在“凡卡写信内容部分”中品味了。而第二课时便有时间来解决后两个部分的内容了。

第二、为了凸显对比的写作手法。除了第一课时极力渲染凡卡悲惨的遭遇外,在第二课时,我以此为引子“凡卡写信时脑海回想到的只有非人的悲惨遭遇吗?”以此引出学生对凡卡写信时回忆部分的学习。那么通过朗读相关的内容,同学不怎么费力就发现在回忆中是很快乐。

12.凡卡教后反思 篇十二

临渭区育红小学 李春芳

执教了《凡卡》一文后,我感触颇深,这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一点不足:

成功之处:

一、长文短教,直奔重点

课文结构复杂,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教学中采用扣主线、弃枝叶,确定教学的重点。抓住信的内容、凡卡爷爷的呼救、凡卡的回忆和凡卡的梦等重点内容,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让学生体会

(1)让学生讨论凡卡受尽哪些折磨?进而体会凡卡的非人生活。教学中我还注意启发学生想象。如: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为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替凡卡说下去。另外,凡卡向爷爷呼救的内容,我借助反复的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描绘的感情氛围,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情感的贯通,把教学推向高潮,收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教学设计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增强了悲剧感人的力量。

二、对比教学,突破难点

教学凡卡回忆和爷爷一起在乡下生活的情景时,引导学生思考:a、你觉得凡卡乡下的生活怎么样?b、乡下的生活既然很苦,为什么在凡卡的回忆中却是那么美好呢?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很容易就能把乡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进行对比,进而弄懂作者写乡下生活“乐”是为了衬托学徒生活的苦。

三、探究结果,深化主题 “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为什么?”提出问题后,我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写信后的内容,把描写凡卡动作、神态的词句划上记号并体会他的内心活动,再通过学生的感情朗读和合理想象: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你想对凡卡说点什么?通过这一训练,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对穷苦儿童的同情,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珍惜。

13.课文《凡卡》的教后反思 篇十三

课文《凡卡》的教后反思

这节课,我注重激活学生头脑里的词汇,让学生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积累。

讲到具体描写凡卡学徒生活那一段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读了这段话,你眼前出现了一幕幕怎样的画面?当一个学生谈到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成天只吃一点稀饭和面包的凡卡时,我顺势引导:你想到了什么词语来形容此时的凡卡?“面黄肌瘦、面如土色、骨瘦如柴、皮包骨头、弱不禁风”学生一个个站起来说。还有让学生探究“即使爷爷收到了信,凡卡能否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一问题时,一学生谈到:“爷爷不可能去接他,因为他自己的经济状况并不好。”我又引导“你从哪里看出不好?”“他爷爷已经65岁,这么老了还要去当守夜人,像他这种年纪的老人是应该在家享福的,可他却------”“是啊!即使爷爷有这份心,也无这份力呀!”这时学生马上就说出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爱莫能助、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我惊讶了,学生竟能一下想出这么多词语!我感动开学生在积累中运用,又在运用中积累了词语。

14.凡卡优秀教学反思 篇十四

首先,从整体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学生的情感世界。待学生完成自习预习,了解课文大意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初读课文,你对本文有什么总的感受?”目的是让学生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个身心沉浸在这一氛围中,以缩小教学因时间、空间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难。同时明确文章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作者采用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表现手法,来突出同一个中心:沙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这样抓住关键,直奔要害,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其次,有意识地把文章按线索破为三大块,为突破重点做好准备,我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旨在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线。再采用以点带面、发散思维的方法进行引导:“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哪一点最让你感动?”这是抓住学生情感世界的一次延伸,所以他们不难得出共识:向爷爷述说悲惨学徒生活一段。接着精读细读:“凡卡受了哪些罪?”“凡卡的叙述使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幕幕怎样的画面?”目的之一在于读懂内容;目的之二在于感染情绪,使学生的心始终与凡卡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而明确此种描写细腻、逼真的写作手法。再继续抓住情感:“试想一下,凡卡写到这儿是一种什么心情?”发散学生思维,培养想像力,进一步感染学生的情绪。“如果你就是小凡卡,你会怎样诉说?”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提高朗读能力。“凡卡苦苦地哀求爷爷带他回去,这一内容信中多处出现,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凡卡痛苦的心情。”这样一来,原来一封长信,就浓缩在一个重点段上,再放手让学生朗读,从中悟情明理。既节省了时间,又发展了学生的品评鉴赏能力!到此,教学的第一板块结束。“我们除了凡卡的语言叙述和城乡生活的对比中感受到他悲惨的命运外,你还能从文中哪些内容体会到凡卡生活的悲惨,内心的痛苦?”这一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自然导向第三板块。而且稍微拔高了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使他们获得探求知识的乐趣。学习好的同学动动脑子可能会想到凡卡写信前后的心情,中下等同学可在老师的提示中得到启示,进而明白:原来文中细致入微地刻画凡卡写信前担心、害怕的神情;写信中多次叹气;写信后还做了一个好梦,也充分地表现了凡卡悲惨的命运。到此,教学第三板块结束。

最后,把三大块有机地结合起来。“同学们,看这板书,联系刚才所讲的内容,说说作者是什么样表达中心,突出凡卡悲惨命运的?”此时,学生的脑海中已有清楚的三条线索:信中诉说悲惨学徒生活,揭示了中心;回忆往事,对比现实,衬托出中心;结尾的美梦,暗示了文章的中心。到此,教学任务全部完成。这样,抓住情感因素,以朗读法为主,以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法为辅,交替使用,使学生不但理清了文章纵横交错的三条线索,感悟到了相互之间的关系,而且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击中要害,还使学生在朗读、讨论中深切感悟到语言的精髓,做到了教师教是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凡卡教学反思

2《凡卡》一文叙述了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九岁的凡卡。茹科夫被爷爷送到城里鞋匠阿里亚希列那里做学徒,受尽了折磨,他写信给爷爷,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去。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社会制度的黑暗。这篇课文是一篇传统课文,我已经教了好多遍了,可是每次上完之后都感觉效果不是很好。因为文章篇幅较长,内容纵横交错,它交织着作者的叙述、凡卡写信的内容、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多层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错综复杂的事件关系,便构成了本文的教学难点。再次因为我们的学生都生活在这样一个幸福的时代,尤其是我们学校的孩子们家境都非常富有,对文中所描绘的黑暗社会无论是时间、空间、和情感,距离都非常遥远,便构成了本文的又一教学难点。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

上课伊始,我首先让孩子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走近作者契诃夫、走进沙皇统治时期的俄国社会,充分收集资料在课堂上交流信息,充分了解时代背景,体会社会的黑暗,以缩小教学因时间、空间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难,为理解课文的中心作下铺垫。然

后,我根据课后习题一的设计意图安排学生快速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写法有个大致的了解,理清课文“准备写信——写信——寄信”这一线索。

其次,为突破教学的重点,我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旨在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线。再采用以点带面、发散思维的方法进行引导:“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哪一点最让你感动?”这是抓住学生情感世界的一次延伸,所以他们不难得出共识:向爷爷述说悲惨学徒生活的第8、15自然段。接着精读细读:“凡卡受了哪些罪?”完毕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思考“凡卡的叙述使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幕幕怎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再继续抓住情感:“试想一下,凡卡写到这儿是一种什么心情?”发散学生思维,培养想像力,进一步感染学生的情绪。“如果你就是小凡卡,你会怎样诉说?”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目的在于感染情绪,使学生的心始终与凡卡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再次请学生找出文中反映凡卡痛苦心情的语段,学生很快找到了“凡卡苦苦地哀求爷爷带他回去”即课文8、10、15自然段的内容。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凡卡痛苦的心情。”这样一来,原来一封长信,就浓缩在一个重点段上,再放手让学生朗读,从中悟情明理。既节省了时间,又发展了学生的品评鉴赏能力!

凡卡为什么反复乞求爷爷带他回乡村里去?乡村生活真的很美好吗?从课文4、5、6、13自然段体会插叙的内容──

1、爷爷守夜的情景;

2、家乡的美丽夜景;3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的快乐情景。读插叙部分,谈感受,联系前文理解在冰天雪地中砍圣诞树既冷又累,爷爷冷得吭吭地咳,爷爷冻得缩成一团,感受乡村生活并不美好,但在凡卡的回忆中却是那么美好、快乐、有趣,这更衬托出了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独和痛苦。走进凡卡的梦幻世界,了解凡卡的内心情感,向往乡村快乐的生活,激发学生对凡卡更加强烈的同情心。这样的写法叫对比;同时还能够从凡卡撕心裂肺地呼喊中看到作者有意识地用农村生活来衬托城市生活的悲惨。领悟本课在表达方法上这两个重要特点。然后读作者的叙述内容,体会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匠心独运的结构安排,体会文章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从而深入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思想感情。

教学结束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探究性的问题。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从凡卡所写的信封的内容找到了爷爷不能收到信的原因。有的学生从“醉醺醺的邮差”身上找到了爷爷不能收到信的原因;此时,我没有让学生老停留在表面的答案上,而是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即使爷爷收到了信,凡卡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吗?”李成同学很快从文中找到答案“爷爷不可能去接他,因为他自己的经济状况并不好。”我又引导“你从哪里看出不好?”“他爷爷已经65岁,这么老了还要去当守夜人,像他这种年纪的老人是应该在家享福的,可他却——”“是啊!即使爷爷有这份心,也无这份力呀!”这样看来,凡卡的美好愿望就如他的梦一样,只是个天真的梦而已。梦醒之后,悲惨的生活依旧,甚至更悲惨。此时我安排学生续写,学生都能充分发挥想象,文中都寄托了对凡卡的共同情感——同情。

最后,老师将凡卡的原文在忧伤的配乐声中朗读给学生,孩子们个个都沉浸在深深的悲愤之中。

上一篇:加强街道换届风气督查实施方案下一篇:文化产业园项目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