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教学反思

2024-07-25

感恩教育教学反思(精选12篇)

1.感恩教育教学反思 篇一

这首歌曲虽然是家喻户晓,但是要想激起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还是有待斟酌,如何让这节课更加生动,让这首歌的音乐形象走进学生的心中。

一、以感恩的父母为引子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我不急于揭示课题,以父母的艰辛为话题,拉开课堂的帷幕,让学生回忆自长大父母的是如何一路照顾自己,寓教育与其中,激起学生对父母感恩的意识。

二、以歌曲的故事为依托

五年级的学生对一定的事物都有所辨别和认知,所以在这节课的中,我引领学生走进这首歌的背景,从歌曲的背景入手,让学生更加深刻了解音乐形象,以歌曲打动学生,对接下来的歌曲学习起了很大的作用,学生的情感也易于升华。

三、以歌曲手语操为动力

歌曲容易走进学生的心中,但是用一些相关的辅助活动来助力,推动学生的情感那也是有效的,在这一节课中,我除了指导学生用情感歌唱,还增加了跳手语操,感受手语操的乐趣和蕴含,让学生从心底去感受音乐的真谛,从心中体会感恩所有帮助自己的人。

四、以内心呼唤来唱歌曲

在这环节中,为了让学生情感得到升华,我创设情境氛围,播放一段音乐,在音乐的推动下,我声情并茂的诉说,唤起学生内心心弦,引领学生回顾帮助自己的人(父母、老师、朋友、兄弟姐妹等等),尝试想象面对这些人,请学生用内心的情感演唱给这些人,表示谢意,学生的情感从中得到升华,还有的学生眼眶含着泪,这也足以说明,歌曲也触及到学生的情感,达到了教育目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2.感恩教育教学反思 篇二

一、为什么要开展感恩教育

1. 首先,接受感恩教育是残疾孩子成长的需要。

国家每年都有助残日,社会各界也时刻关爱帮助着他们,这也是特教事业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我们所面对的这些残疾孩子,长期生活在社会的给予中,健康而快乐地成长着,这种给予是必要的,正因为有了这些帮助,残疾孩子的生活条件正在逐步提高。但很多时候,我们只教育他们说声“谢谢”,没有想过怎么让他们去回报,这无疑对残疾孩子是一个不好的影响。今后走入社会,得到的给予少了以后,他们的心里会不平衡,就容易做出一些“急功近利”的不利于社会的事情。

感恩是学会做人的支点。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一个从小富有爱心的孩子,长大以后也会以同样的心境融入这个社会之中,懂得关心理解和善待他人,这将是他一生中十分重要的一笔财富。

2. 其次,开展感恩教育是特教事业发展的需要。

社会各界的资助促进了特教事业极快的发展,一些人也极力地介绍外国特教事业的发展,渲染他们的政府足额提供特教发展的费用,甚至于是“供大于求”,他们的方法是好的,是对的。但我们国家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特教事业又是一个很大的工程,需要一个艰难的发展过程,需要社会的支持,更需要我们自身不懈的努力。我们只有感恩于国家以前或正在给予的有限的资助,“知足常乐”,我们才有平和的心态、才有十足的信心去发展自己的事业。只有当外界知道我们已经充分利用了他们的资助,并且让他们看到我们自身的努力,他们才会心甘情愿地继续关心和帮助我们,从而进一步推动特教事业的发展。

3. 再次,提倡感恩教育是培养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感恩教育是人际关系中不可缺少的润滑剂。在学校里,我们要教育学生感恩父母,因为父母没有因为他们残疾而遗弃、歧视他们,而且给了他们更多的关爱;感恩老师,因为我们顶住社会各种压力,呕心沥血地教导着他们;感恩朋友,因为他们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这样,我们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的学校集体。在社会上,我们教育出的学生是一个感恩的孩子,是一个有孝心、有爱心的孩子,那么就能改变社会上一些人对残疾孩子的看法。一个残疾孩子尚且有这么好的品质,正常人更应做出好的榜样,为社会增加和谐的音符。

二、如何开展感恩教育

1. 唤起感恩的意识,激发聋生感恩的心。

很多聋生父母认为孩子的“聋”是自己的过错,愧疚之心使他们在物质上尽量给予补偿,在感情上给予特别的关爱。听力障碍又使聋孩子在社会生活中经常处于被孤立状态,不能很好地理解别人的感受。天长日久他们就把这种特别的爱当成了理所当然,逐渐养成了不管不顾、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性格。他们在家里过着被溺爱或被冷落的生活,体会不到父母的艰辛,把别人的忍让视为理所当然,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又怎么能想到感恩呢?俗话说:“寒门出孝子。”只有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艰辛,他才会相信一粥一饭、一丝一线的来之不易。对聋孩子不要事事迁就、纵容,要把他们当成平常人,不要把“聋”当成他们依赖的借口。要告诉他们,正因为“聋”,所以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用残疾人成才的事迹激励他们上进。要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生活中来,了解家庭的收入支出;要带他们走到田间地头,走进工厂车间,用实实在在的劳动体会父母的艰辛,用现实触动其心灵。使之明白:父母养育了他们,他们应该感谢父母。

2. 树立感恩的榜样,培育聋生感恩的心。

聋生的思维的特点具有具体形象性,即具体的形象对他们有巨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明力,易于为他们所理解和模仿。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聋生影响极大。因此,家长首先做感恩的榜样。在生活中,家长对父母、长辈尽的孝道,比如帮父母洗衣服、剪指甲等一些生活小事,尽可能让孩子知道并看到。要抽出时间多与孩子进行交流,谈谈自己的工作、收入、心情、想法。

在学校里,老师可利用晨会课、班会课和品德课给学生讲故事,如“乌鸦也有反哺之义”的故事,讲“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讲中国人“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故事。也可以让聋生收集有关岳飞、朱德等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收集有关毛泽东、周恩来感恩老师的故事。用典型的事例来教育感染学生,为他们树立榜样。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家长、老师及其他人为自己所付出的一切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让他们知道,要感恩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教给自己知识的老师以及帮助过、关心过、鼓励过自己的人。当然,作为老师,在平日的言行举止中,还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好表率。如学生为你搬把椅子,倒杯茶水……对于学生的帮助,老师都要及时表示感谢,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知道感恩,明白感恩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在洋溢着浓浓的感恩情怀的氛围中茁壮成长,从而培育起一颗感恩的心。

3. 开展感恩的活动,引导聋生学会感恩。

在家庭中,在学校里,感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思想动员上,还需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聋生搭建实践的舞台,教给孩子感恩的方法,把学会感恩落实到生活中去。

各种节日是感恩教育的良好载体。如:春节时要教孩子热情接受爷爷、奶奶及其他亲属送给他的礼物,并表示感谢,不管价钱多少,回到家里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学会珍惜别人的情意;教师节,让孩子亲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等等;再如举行“感知父母恩”的主题班会活动等等。去年,在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我们又组织学生认真编排了手语舞蹈《感恩的心》,表达我们对社会的感恩之情,自己要求进步的诚挚心情。表演时,深深感动了在场的各位领导和社会各界。

我们要通过教育让这些不幸的孩子明白一个道理:世界上不管什么人给予自己的帮助,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关心和帮助,都不要忘记感恩。

3.感恩教育教学反思 篇三

一、在思想上让学生学会感恩

生活在当今物质丰裕年代的中小学生,已经不懂得什么是感恩了,更不用说如何去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祖

国。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象,需要从思想上让学生懂得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

l. 开展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是教育学生的有效途径之一。开展以“感恩”为内容的主题班会,以小品、故事、演讲、歌曲、畅谈感想等形式进行。通过各种主题活动,让学生深刻地认识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从中学会如何关心父母、热爱祖国。在本学期初,我校就开展了一次以“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为主题的班会。通过以下的要求,算出父母对自己付出了多少。

要求:①算一算自己进入学校后,平均每天学习多少小时,又浪费了多少时间,并对自己入学来的学习及其他方面的收获作出自我评价。②将自己的杂费、生活费、交通费、零花钱等支出加起来,算出家长为自己的投资。③计算学习投资成本。④假定自己毕业后的收入,计算自己大致需要多少年才能回报父母。⑤明确自己今后的奋斗目标。

学生算完后发现,父母是多么的伟大,对自己是如此的无私,心里会产生一种报答父母的想法。学期末,我们还举行了一次讲故事比赛,以“二十四孝”为主题。同学们收集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也有自编的。他们的故事感动了不少听众,使不少人流了泪。以这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所收到的效果是不错的。

2. 做好感恩教育的宣传工作

我们要让学生熏陶在感恩教育中,把学校的每个角落变成感恩教育基地。首先,布置好学校的宣传栏,把感恩教育的信息放到窗口上,让学生每天都看到感恩教育的最新消息。其次,出好班报,布置好课室,美化校园的每个角落。我们在校园、课室粘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恩要从小事做起”等各种宣传语,随时提醒学生关心父母、孝敬父母。第三,充分利用校广播站的宣传功能,每天清晨和课间播放感恩歌曲。学校小记者要搜集有关的动态新闻、学生们的精彩发言和感恩小故事,不定时地播出。第四,每周星期一早上,由校长进行国旗下讲话,发布或宣传感恩教育的有关信息,动员全体师生进行感恩教育活动。

3. 课堂上要渗透感恩教育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感恩教育,让学生知道感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一位语文老师在教《一定要争气》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当时中国学生在世界上为什么没有地位?为什么旧中国会贫穷落后?童第周有没有因为自己的国家贫穷落后而感到自卑?他当时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教师抓住教材中有内在联系的问题,一步一步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分析,使学生知道:要爱国,首先要了解自己的祖国,只有在了解和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建立和形成对祖国的爱,这样的爱国之情才是深厚的、牢固的。这样既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使学生受到童第周为国争气精神的熏陶,增强了学生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信心,达到了预期的爱国教育的目的。

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和学唱感恩歌曲,并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有关感恩的文艺汇演,让全体师生和家长

共同感受感恩教育的成果。

二、在生活上让学生“行动”感恩

感恩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感恩,而是要让学生懂得如何把感恩活动付诸实践。下面结合我校的做法谈谈如何在生活中进行感恩教育。

1. 感恩父母

孩子们必须学会感恩父母,将来才会爱事业、爱国家、爱别人。其实,学生要感恩父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孩子们在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事情可以做。我们的要求有:(1)学生每天向父母问好;(2)在节假日时向父母送上一句温馨的祝福;(3)父母过生日时赠送亲手制作的礼物;(4)每天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等等。

此外,學校为学生设计了“亲子游戏表”和“行动感恩计划表”。亲子游戏表要求由家长和学生共同完成,表内分别列了有关父母和孩子的生日、血型、鞋号、最喜欢的颜色、最想去的地方、最爱吃的一道菜、最开心的事等问题。有关父母的问题由孩子来填写,有关孩子的问题由父母来填写。在完成亲子游戏表的过程中,学生和家长间增进了了解,学生们发现,原来父母那么了解自己,而自己对父母的了解却非常有限。

通过有关活动的开展,学生感恩的心开始触动,对父母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根据家长的反映,平时报怨父母的学生经过这次活动后,对父母的行为和做法不再挑三拣四,横加指责,更不会与父母顶撞,有些学生开始关心父母的健康状况,关心父母的工作情况,父母过生日时会送上祝福和礼物。我们的学生变了,他们开始学会感恩了。

2. 感恩老师

有位学生在他的作文里写到:“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老师对我们的恩情,我们怎么能不报达呢?”当我看到这一句话时,心里是多么的欣慰啊!作为老师,如果你的学生会这样想,比他考一百分更高兴。其实,老师并不要求学生给予任何物质上的回报,学生要感恩老师,是很简单的。我是这样要求学生的:首先,见到老师打声招呼、问声好。其次,教师节那天自己做一礼物送给老师,写上祝福语。总之,对老师最好的感恩就是拿出自己的成绩来给老师看,做一个有用的人,让老师知道自己没有辜负其苦心,这就足够了。

3. 感恩祖国

一个小学生怎样才能感恩祖国呢?我校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1)作为一名小学生,感恩祖国最好的表现是热爱国旗、唱好国歌;(2)每天摘抄一句爱国的诗句;(3)当国家有难时伸出援助之手,如发生天灾时踊跃捐款;(4)积极参加爱国演讲比赛;等等。

4. 感恩社会,感恩朋友,感恩一切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要感恩的人和事实在太多了。除了要感恩父母和老师,还有很多朋友以及祖国、社会等都需要我们去感恩。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感恩这一切。

我校开展的感恩教育系列活动,使全校师生普遍受到了一次有关感恩的深刻教育。全校师生的精神面貌随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具体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教师更加爱岗敬业了;学生更加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更加讲文明、讲礼貌,更加热爱学习了。

4.感恩教学反思 篇四

我们班前段时间开了一次主题班会——学会感恩。当初想到这个话题,我主要是出于现在学生常常不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可能会抱怨学习很无趣、太枯燥,考试太多等等,便决定设计这样一个让学生懂得感恩的主题班会课。在上课之前,我总觉得我们肯定不能触动学生的内心,只会觉得很平常无奇。我觉得自己根本没有这个力量去调动他们的情绪,他们会感恩吗?然而,通过整节课上完之后,我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在那时久久不能平静。

在第一个环节设计的意图主要是唤起学生的感恩意识。在播放图片的过程中,我觉得学生可能还没有这个意识,可能会觉得很平常。然而,在我一边播放图片的过程,一边给学生讲解。班上的学生静静地看着,静静地思考着。他们的内心开始关注到这个话题。为了了解学生的内心,我让学生说一下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说:“自己从来没有想到贫富差距会那么大,我觉得我们应该多关心一下贫困地区。”有的学生说:“我觉得我们要有一颗爱心来帮助他们。”大家都已经意识到了要有爱心和同情心。这时,我们也引入这节课的主题班会课——学会感恩。考察学生是否了解感恩的节日也是在唤起学生的感恩意识。在这一小环节,我觉得自己做得非常不好。学生不知道父亲节和母亲节,我没有做出很好的回应。于是,我是让学生记住这些节日并提示学生应该怎样去做。其实,我已经知道他们已经意识到应该要去记住父亲节和母亲节。可能较为精彩的环节设计是那个感恩父母的视频吧。在播放前,我让学生细细想想第一个要感恩的是谁。虽然那个视频很平常,但是却真实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给学生的内心触动是很大的。平常一个很调皮的学生,经常不做作业,上课不听。在这个环节上,他居然表现出很痛苦,极力地摇着头,强忍住自己的眼泪。我想这个视频触动了他的内心。因为他也比较特殊,很久才能见到自己的父亲,缺少着父母的关爱。当时我很恨自己,如果那些学生痛哭起来怎么办。但是我想通过这次主题班会课,让他们从中意识到不是父母不爱你,而是他们以另外一种方式爱你们,他们很忙,以致没有更多的时间来爱你们。观看完视频,全班都沉浸在悲痛中,他们都觉得要感恩自己的父母。而在那一刻,我被他们感动了。由于时间的关系,只能部分学生上来说。有的学生说:“我觉得父母很辛苦,自己很对不起他们,希望自己能好好学习来回报自己的父母。”学生大声说出对父母的爱,而我被他们所震撼了。那一刻,我觉得他们真正学会了感恩父母。幸好,为了让学生不沉浸在这个痛苦的氛围中。于是,我便引入学生是否了解关心过自己的父母。现场的小调查,出乎了我意料之外,有些学生是非常了解自己的父母的。然而,在我看学生写填写结果的过程中,有位学生摇着头,我听到那位学生说:“爸爸不常回来。”我觉得自己做得非常不好。这个话题毕竟是很敏感的容易触及学生的内心。而我过去摸了学生的头,告诉他没关系的。

这节班会课不仅学生的心灵受到了触动,我们的内心也受到了触动。我不是被自己讲课触动,而是被这些孩子触动。这些孩子能体会到那么深刻的道理,我已经知道他们怀着自己对父母深深的爱,太多太多的感动。而我也被班上由于一些家庭因素而正缺少关爱的孩子而感动着,我相信他们一定能坚强地走下去。加油!你们都是很棒的!

5.教学反思:珍惜亲情 懂得感恩 篇五

说起亲情,总有一股暖流在心头涌动。然而,现在的孩子由于父母的溺爱,从来不为父母着想,也不理解、体谅父母的辛苦和良苦用心。甚至有的孩子将父母视为“仇人”等。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有责任教育学生学会爱父母,珍惜亲情。我的语文教学中就有意渗透这方面的教育。

《花边饺子》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所著的一篇叙事散文。这篇课文以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浓浓的母爱和子女对母爱的深沉的回报之情。这篇课文正是珍惜亲情、感恩父母的`一篇好题材。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感知文本,理解母亲是如何爱孩子,孩子又是如何回报母爱的,尤其通过对文中我长大后给妈妈包花边饺子的感悟,让学生认识到爱的真谛,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整体感知文本后,我先让学生画一画并读一读文中都有哪些感人的细节描写,再找出先后两次出现的重点词 “惊喜”和 “花招儿”并分析其作用。而两次“花招儿”的出现无不是传承了爱的表达方式,在不经意间带给别人幸福和快乐。也让学生们懂得了亲情之爱是可以延续,可以代代相传。最后在拓展延伸中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父母有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要学会从生活小事中去体会父母的爱。课文学完后,我问孩子们,作者在课文中写到“这种花边饺子是妈妈教会我包的。”母亲仅仅是教会了我包花边饺子吗?不是的,“母亲还教会了我――”什么?话音刚落,孩子们纷纷答到:母亲教会我的绝不仅仅是花边饺子,教给我的是如何爱别人,如何珍惜亲情,如何把自己接受的爱播撒出去……听了孩子动情的回答,无不让我感动,我已把亲情之爱深深地播撒到孩子的心田。

通过这样的课堂,学生不仅在自身的生活中逐渐学着体贴父母,为父母分忧,学会理解父母的用心,懂得珍爱亲情。也会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勤奋好学,回报父母的爱。

6.感恩教育教学反思 篇六

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徐思源

对于整堂课的设计,无论是了解重阳节的文化习俗,创编敬老儿歌,还是设计登高旗、送重阳糕、说祝福语,我始终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从而让学生对重阳节的文化习俗有了更全面的了解。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基本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可取之处

(1)设计有关重阳节文化习俗的问卷,通过进行课堂“前测”和“后测”,我基本掌握了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试教时我发现,一些问题不适合以问卷的形式进行,因此删减调整了问卷问题。(2)设计“学习活动单”,让学生创编和主题相关的敬老儿歌。我在试教时发现学生完成“创编敬老儿歌”难度较大,于是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将儿歌第二句换成能为长辈做得事情,再尝试将儿歌第一句换成重阳节的其他别称和文化习俗,最终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了原创诗歌。

(3)充分运用媒体呈现,通过小组使用ipad,在“问卷星”上进行知识小竞赛,我实时获得了小组答题情况,增加了学习活动的趣味性和实效性。通过观看视频的形式,让学生从视觉上了解更多关于重阳节的文化习俗和重阳糕的制作的信息;通过使用无线投屏技术,及时收集了学生完成学习评价单的情况。通过微信视频连线,向长辈送重阳糕说祝福语,让学生现场用实际行动来关爱长辈。

(4)设计动手制作登高旗的环节,以寓教于乐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兴趣,并将上一环节创作的敬老儿歌加以运用。(5)设计本节课的“学习评价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进行自我评价,另外将个人自评结合了本课的主题——登高旗来激励学生。

(6)设计小组评价环节,从守规则、会表达、能合作三个方面对小组进行评价,并且通过我校特有的“拓展课程奖章“奖励小组。

(7)根据学生在“学习评价单”中的反馈情况,适时向学生介绍了网络学习的方法,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渠道。2.有待改进(1)对学生的课堂生成性问题处理不妥当,我应该做更多了解学情的准备工作,弄清学生知识盲区。比如试教时有学生认为“中元节”也是重阳节的别称,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拓展讲解。

7.感恩教育教学反思 篇七

具体到初中语文教学, 有意识地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对正处于心理成长和快速发育期的初中生来说, 是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在这一点上, 语文学科较其他学科来说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纵观初中六册语文教科书, 它们浓缩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蕴含着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 积淀着人间真挚的情感, 《羚羊木雕》、《再塑生命》等名作名篇都是对初中生实施德育的很好的教材。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应当是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内容既包括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 又包括爱国思想、集体观念、奉献精神等的教育, 从而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 提高了能力, 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我班小王同学, 个子矮小, 经常遭到同学们的讥讽, 在一次生物课上, 教师提到“侏儒”一词, 他在同学们的嘲笑声中整堂课都没敢抬头。我得知此事后, 在我的语文课堂上, 利用一篇文章《成全小树》的深刻主题给该生树立自信, 也批评了嘲笑弱者的学生。我明显地感到, 学生们的内心多少都有所触动。可以说, 德育渗透这项工程是漫长的, 但收效却是根深蒂固的。

其实, 在开放、灵动的语文教学活动中, 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最多的是感恩教育。让感恩与智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也得到感恩熏陶, 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在朗读中体验

适宜进行感恩教育的课文, 大多是文质兼美的, 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 可引导学生在知恩之后, 进行有感情朗读。有感情朗读的重点, 一是直接抒发感恩之情的语段。如《残损的手掌》、《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等文章, 我让学生反复诵读“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 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 明朗, 坚固而蓬勃生春”,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 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 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在层层递进的语境中, 使人知道, 生活安定美好来之不易!学生们自然而然地懂得了要感恩党的领导。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 如《背影》中:“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在朗读中体验父亲动作的艰难, 让学生们感悟父爱的伟大。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如《三峡》、《苏州园林》等, 要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入意境, 体验大自然的美, 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在想象中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发展语言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少年儿童是最富有想象的。世界在他们的眼中, 充满了奇异的色彩, 就像童话王国一般。通过想象, 他们可以去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 去自在地遨游。在语文教学中, “形象”的感受, “情感”的激发, 往往离不开想象。学生想象越丰富, 对课文的理解就越深刻。如表现童真的课文《童趣》, 通过感悟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驱赶蛤蟆等不同场景, 让学生感受儿时的“物外之趣”, 陶冶了爱美的情趣, 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在教学这篇课文时, 先由教师范读, 学生闭眼想象这些“物外之趣”, 更深地体会生活美, 以及对生活无比热爱的感慨和感动。表现祖国优秀儿女的课文, 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激发学生想象闻一多演讲时慷慨激昂、拍案而起的场景, 这样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使学生对人物高尚品质的认识更加深刻, 激起学生报效祖国的豪情。

三、在思考中体验

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 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 在思考的过程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 体验感恩之情的深广。如《敬畏自然》, 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深入认识地球对人类的意义, 体会地球对人类的恩情是不可替代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现在人们破坏环境的行为与人类的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而教育学生要感恩地球、感恩自然。

如《藤野先生》, 通过体会思考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缘由, 从而体会到一个强大的祖国对每个人的意义, 激发学生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情感。

如《邓稼先》, 要引导学生深入课文, 通过比较, 了解邓稼先在科学研究领域显示出的卓越的才华和非凡的毅力, 从而对他这样一位杰出的爱国科学家产生深深的敬意,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奉献的情感。

四、以反思体验激发感恩的情感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 学生的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并对以后的行为产生影响。在教学时, 从课文入手, 要让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言行, 克服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品格。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 把情感升华到报恩和施恩的层面。如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课“我的初中生活”, 可引导学生把“一花独放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座右铭, 用来时时提醒自己, 教育自己。教学《两幅迥然不同的画》后让学生深入角色, 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心中装着“他人”, 并联系生活实际, 以“我想对你说”为主题展开讨论, 在教学中引发换位思考, 让学生明白凡事都应从现在做起, 要尊重他人, 体谅他人, 宽容他人, 从而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五、在背景拓展中渗透感恩教育

选入语文教科书的课文应该说都是优秀作品, 是人类文明的精华。但是, 有些课文离学生生活有一定的距离, 或者因为时代间隔, 或者因为学生对文化背景了解不深, 往往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产生许多障碍, 使学生对课文感悟不深或不准确, 情感体验不充分, 甚至导致课文价值被曲解。这时, 介入课文的相关背景材料, 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拓宽思维和视野, 促进学生更好地体验、感悟, 生成文本价值。拓展的方法一般有:课始介入, 如教学《人民解放军百万雄狮过大江》、《最后一课》等课文, 就要在课前介绍相关时代背景资料;课中介入, 如《我的母亲》, 就可以在课中介绍资料, 丰富感知信息, 这样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课后介入, 如《三峡》, 就可以在课后介绍一些现在三峡情况的资料, 引导学生思考拓展。

8.感恩教育教学反思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 感恩教育 感恩意识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b)-0226-01

1 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现状

1.1 对家庭的感恩意识缺失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今社会,有一部分大学生,在步入大学校门之后,就把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抛之脑后。一味地向父母索取,既不知自身反省更不去考虑如何回报。在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当中,大学生对家庭毫无感恩意识的事件层出不穷。例如,2010年广东某高校90后女大学生杀死双亲并肢解煮尸;2011年赴日留学5年的23岁青年对前来接机的母亲连刺9刀;2012年北京某高校大学生毕业返乡棒杀祖父母。“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恩意识是丧失到何等地步才能对自己的亲人痛下杀手。对至亲都不能至爱、不能包容、不能体谅,那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资格立足于社会,更谈不上责任与奉献。

1.2 对学校的感恩意识缺失

“程门立雪、尊师重教”,感谢师长是做学问的一种美德。

许多老师为了学生,早出晚归,深更半夜还在备课,经常牺牲休息时间加班工作。有的老师带病坚持工作直到倒在最后的讲台上;有的老师没时间管自己的孩子,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自己的学生身上;有的女老师怕耽误学生课业,直到临产前几周还坚持为学生上课。学生生病,老师着急;学生犯错,老师着急;学生成绩下降,老师着急;甚至跟同学或者父母之间产生矛盾,老师也会着急。老师还时刻担心自己的学生在社会上结交了不好的朋友,担心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想不开,担心学生在校外晃荡遇到坏人,担心学生毕业之后能否有一个好的着落。一个具备师德的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学生!不排除师资队伍师德人品良莠不齐的个别情形,但作为学生不能忘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要以一颗感恩之心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志。

1.3 对社会的感恩意识缺失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知恩图报是做人的一种美德。

在公元前春秋时期侠士灵辄知恩图报的故事成为典故,而发展到现在却出现了一类“知恩不报、装不知道”的人。例如: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丛飞,从他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无私救助183個贫困儿童。在身患胃癌卧病期间,没有一个他曾经援助过的已经毕业的大学生给他过帮助、捐款,甚至没有慰问。

国家助学贷款帮助一批又一批贫困大学生圆了大学梦,但是贷款上学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不归还贷款的情况频繁发生。例如:2012年,某银行通过司法途径“催债”之后,该大学毕业生才归还本息已经拖欠6年的助学贷款。

2 导致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原因

2.1 家庭原因

父母习惯于一厢情愿地付出,并且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付出的就是孩子需要的。殊不知,有时候父母所付出的可能会是孩子厌恶的,而这种付出往往会这给孩子加上沉重的心理负担,这种心理负担日积月累终会有爆发的时候。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想要什么,父母就给予什么,既不考虑家庭经济状况也不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教导,长年累月养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恶习。

2.2 社会原因

社会主义文化尚待提高,人们缺少感恩文化氛围的薰陶而产生的缺乏感恩之心。

2.3 个人原因

自我感恩意识培养不足,家庭感恩教育缺失,社会跟恩氛围缺失,自己也不知汲取感恩等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3 如何提高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建议

3.1 完善家庭感恩教育方式

感恩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不是人的天性。孩子的感恩意识也不会天然生成,需要父母的培养和环境的影响。父母要知道孩子的需要,并尊重孩子的需要,切合实际的满足孩子的需要。在必要的时候给孩子受一些“委屈”,不要给予满足他,不要提前为孩子考虑的面面俱到。从小树立孩子正确的价值取向,不要让孩子认为他的需要永远是第一位的。

3.2 开展具有实际意义的感恩教育,加强社会感恩氛围的烘托

在大学中以班会、团日活动、生活会等形式有效地灌输感恩思想,也可以安排进行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同学集体为敬老院服务,回家与父母谈心一小时,给父母一个拥抱,为父母洗脚,为父母叩一次头等等。

与父母关系并不和谐的同学,可以列出一份清单,列出父母所做过的让你感激的事情,以及你憎恶他们做出的事情。用心对比一下,可与父母进行沟通。如果父母并不理解,那么就保留自己的建议,同时,也要对父母保证由衷的尊重。

3.3 加强个人感恩意识培养

让感激习以为常,感谢亲人、朋友、同事、社会。时刻惦念他人对自己的好,不要过分计较个人得失。习惯对帮助自己的人说“谢谢”,无偿地帮助他人,不求回报地为别人做点好事,尽所能的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情。

即使是对生活中的坏事,也要表示感激。在现实生活中,事情进展的不顺利,糟糕的心情,他人对我们的伤害等等日常生活中的烦心事。在这些时候,我们也要静下心来思考世界的美好,怀抱感恩之心,决定自己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林若红.感恩教育—高职德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径[J].职大学报,2005(3).

[2]胡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实施[J].教育评论,2007(2):62-64.

[3] 尹映霞.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与责任感的培养[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87-88,93.

9.感恩教育教学反思 篇九

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发展的情感脉络,理解并表现词“气喘吁吁”等。

2.初步懂得向曾经帮助、关心过自己的人表达感恩之情。

活动准备:

与故事内容匹配的动画课件、小动物图片“感恩备忘录”记录纸、视频仪等。

活动过程:

一、以“小猪”形象,导出课题内容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看看是关于谁的呀?

二、欣赏故事前半部分,理解故事内容。

1.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讲述故事第一段,表现“气喘吁吁”等词语的表情与神态。

2.就故事内容进行提问。

“你认为是谁帮助了小猪?”发表各自的意见。

三、继续感受故事后半部分,学会感恩。

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讲述故事第二段。设问:你喜欢这些小动物吗?为什么?

四、联系实际回忆别人对自己的关爱,表达感恩之情

师:生活中有没有别人关心爱护你的事呢?和你的小伙伴分享一下,你想感谢谁?;文.章出自屈,老师教.案网]为什么?怎样感谢?

五、制作感恩卡,感受互爱的情感

1.介绍“感恩备忘录”,师幼共同探讨记录方法。

2.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方法作记录。

3.鼓励幼儿大胆地介绍自己的“感恩备忘录”。

六、在“感恩的心”的音乐中,结束部分

1.鼓励幼儿多学本领,将来汇报父母

2.播放音乐《感恩的心》,把感恩卡送亲人。

活动延伸:

日常渗透:继续学习用多种方式对周围的人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教学反思:

活动中给了幼儿发展的空间,幼儿的活动、活动之后的感悟和体验的表达给予了幼儿创造和发展的空间。幼儿在用心体验、真情表白之中,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给予了幼儿更多人文的关怀。幼儿在思考、交流、体验中得到了感情的升华,也学到了学习方法。

10.感恩教育教学反思 篇十

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含义。

2、知道在自己的成长中有许多的人在付出,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1、课件:口渴的蚂蚁

2、音乐:感恩的心

3、心形彩色纸、勾线笔等。

活动过程:

一、欣赏课件,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含义。

1、分段欣赏,了解故事情节(欣赏第一段)今天孙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段好看的动画片,我们一起来看看,提问:蚂蚁碰到了什么困难?那你知道什么是口渴吗?小蚂蚁口渴的时候他的心情怎么样?表情怎么样?(让幼儿感受口渴)后来小蚂蚁有没有喝到水呢?(幼儿体验喝到水时的心情)提问:那一滴水是哪来的呢?(幼儿讨论)(欣赏第二段)提问:姑娘的泪水救了蚂蚁,姑娘为什么流泪呢?“来;自.屈;老师;教.案;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帮助小姑娘呢?

(欣赏第三段)提问:小姑娘有没有被吃掉呀?是谁想了什么办法救了小姑娘?小蚂蚁为什么要救小姑娘呢?为什么说姑娘的泪水救了蚂蚁,也救了她自己?(因为小姑娘的泪水救了蚂蚁,所以小蚂蚁为了感谢小姑娘,就想办法帮助了小姑娘。可以说小姑娘的泪水既救了小蚂蚁,也救了她自己。)

2、完整欣赏,进一步理解故事含义。

提问:你们喜欢故事中的小蚂蚁吗?为什么?(故事中的小蚂蚁在得到小姑娘的帮助以后,他也能想办法主动去帮助小姑娘,他真是一只聪明、勇敢、善良、乐于助人、知道感恩的小蚂蚁,所以我们大家都喜欢他。)

二、迁移经验,说说自己生活中被关心、被帮助的情景。

1、幼儿回忆自己生活中被关心、被帮助的情景。在我们生活中,你又被谁关心过,被谁帮助过呢?(幼儿讨论)在家里你被谁关心过、帮助过,他们是怎样关心帮助你的?在幼儿园,谁又来关心帮助我们小朋友呢?

(1)家中:妈妈洗衣服、爸爸拖地、爷爷喂饭。

(2)幼儿园:老师教本领、阿姨铺床、叔叔做饭

(3)社会:清洁工扫地、警察指挥交通·······

2、小结三、探讨交流感恩的方法原来在我们生活中有这么多人在关心帮助着我们,那我们应该怎样感谢他们呢?那你们就将感谢的方法画在这张卡片上,制成一张精美的感恩卡,送给你们想要感谢的人,好吗?

(1)集体交流

(2)画出感谢的方法

(3)总结,送卡片活动延伸:

制作感恩卡在日常活动、游戏活动中引导幼儿懂得感谢,学习主动关心、帮助别人。

附故事:口渴的蚂蚁有只蚂蚁口渴了,它到处找水喝,可就是找不着。突然,就在蚂蚁要渴死的时候,一大滴水落了下来。蚂蚁喝了水得救了。这滴水实际上是一个正在哭泣的年轻姑娘的泪水。蚂蚁抬起头,看见一个年轻姑娘坐在一大堆种子前。”你为什么这么伤心啊?“蚂蚁问道。”我是一个巨人的囚犯“,姑娘告诉蚂蚁,”这一大堆种子里夹杂有谷子、大麦、黑麦的种子,我必须把他们分开,捡成三堆,他才肯放我走。“"这需要你一个月的时间哪”蚂蚁看了看堆得像山一样的种子说道。“我知道”姑娘哭着说:“如果我明天还不能把它分完,巨人就会把我当作他的晚餐吃掉。”“不要哭”蚂蚁说,“我和我的朋友会帮助你的。”很快,成千上万只蚂蚁忙碌起来,将这些种子按类分成三堆。第二天早晨,巨人看到分派给姑娘的活干完了,就把她给放了。就这样,这个姑娘的一滴泪不但救了蚂蚁,还救了她自己的命。

教学反思:

在连续三次反复试上的过程中,这一节课得到了完善。幼儿都能积极地参与活动,目标达成率较高。活动中,在语言的组织上更加精练了,采用了发散式提问,让幼儿能自由的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充分体现在幼儿为主体这一观点,活动环节紧凑了,体验式教学让幼儿体验到了被帮助后的感受,充分激发了孩子的兴趣。我觉得在幼儿回答问题时要及时观察,随机应变,给予幼儿语言提示或帮助,既要尊重幼儿,又不死备教案,具有应变能力,推动幼儿思路的发展。这次的教学活动效果比较好!

11.感恩教育 引领成长 篇十一

一、感恩启蒙,在熏陶经历中引领思想

学校积极营造育人环境。通过环境熏陶、文化陶冶让学生学会感恩,并着力开通家庭、社会教育途径,为感恩教育的启蒙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在创新育人环境中经历,营造浓郁感恩氛围

学校把精选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古诗配图打印在墙上,把《弟子规》张贴在教室走廊的墙壁上,把《论语》《三字经》《励志人生格言》镶嵌在楼梯上,真正做到“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长着一双关注学生经历感恩的眼睛”。同时,学校为学生建立了感恩档案,记录学生点点滴滴的感恩心得。这些具有特色的育人举措,使学校感恩教育充满了人文性、教育性和主题性,为学生营造了浓郁的感恩氛围。

2在开展经典诵读中经历,丰富感恩教育内容

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人员选取经典唐诗、宋词以及《三字经》《弟子规》等作为诵读校本教材,按必背篇目和推荐篇目,分级逐段、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领略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具体来讲,一、二年级的学生诵读《三字经》,三、四年级的学生诵读《弟子规》,五、六年级的学生诵读《论语》,并把早晨课前20分钟及周四下午作为固定的诵读时间,开展“大阅读”活动,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学会做人。

3在教育合力中经历,探索互动感恩道路

为确保感恩教育活动能够在家庭、社会中得到滋养,学校充分利用网上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扭转心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同时,学校聘请市、区关工委领导担任学校校外辅导员,指导学校的感恩教育活动:与社会合作,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共同制订感恩计划。开展感恩实践活动,切实保障感恩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感恩体验,在活动经历中养成行为

活动是最有效的教育形式。为此,学校精心策划了许多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经历中成长。

1爱心培育,在主题活动中领悟感恩的内涵

做人一定要懂得饮水思源、知恩图报。学校以学会尊重、懂得感恩为出发点,设计了五大感恩教育活动: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小伙伴、感恩大自然、感恩社会,并有针对性地为每个活动制订了实施方案;利用校内电子屏、宣传橱窗、黑板报、校园网等阵地进行广泛宣传;组织各中队召开“感恩化雨,情润心田”主题队会;举行“让感恩和孝道与爱同行”为主题的故事比赛;举办“感恩书画展”“诵读感恩文章”“讲述感恩故事” “设计感恩小方案”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教师的教导之恩、伙伴的帮助之恩、自然的赐予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让感恩、孝道伴随学生成长。

2爱心浇灌,在实践体验中培育感恩的情怀

大自然的无私与博爱滋润着万物,但人们却越来越忽视了对它的呵护与感恩。为此,学校开展了“丝雨行动”,倡导“丝雨有心,丝雨有情,丝雨落定,润物无声”,定期组织“丝雨行动”志愿者走进社区清洁楼道,净化小区,开展“告别白色垃圾”“清除‘牛皮癣’”等公益活动,为社区居民营造舒适、洁净的生活环境;在东湖公园设立校外爱心实践基地,以“认护一片绿,同栽纪念树”为主题,组织“丝雨”行动志愿者走进东湖公园,开展“传播文明,奉献爱心”公益活动,捡拾垃圾,清洁公共设施,制止不文明的行为,倡议广大市民“保护环境,爱我东湖”。此外,学校专门制作了200块公益广告语匾牌,让它们在东湖公园安家落户,以唤起人们的文明意识、环保意识……通过实践体验,学生不仅提高了环保意识,培育了感恩情怀,而且更加懂得感恩大自然,感恩地球母亲。

3爱心倾注,在辛苦与感动中表达感恩的谢意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老师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爱,而现在的独生子女俨然是家中的“小皇帝” “小公主”,想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无节制的娇宠使他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把父母的爱视为理所当然。针对这种情况,学校以特定节日为契机,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母亲节时,开展“小手拉大手”亲子活动,教导学生感恩母亲;教师节时,引导学生给老师写一句感谢话,做一张贺卡,以感恩师长……特别是每年的“三八”节,学校为所有的学生布置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献给妈妈的节日礼物,包括为妈妈洗一次脚、送妈妈一个吻、给妈妈唱一首歌、帮妈妈做一次家务、为妈妈做一张贺卡、说一声“妈妈我爱你”、写一句赞美妈妈的话、给妈妈写一句知心话、和妈妈一起回忆一件成长的趣事、邀妈妈照一张亲子照,并要求有条件的学生,将自己“完成作业”的全过程拍摄下来,帮助他们为感恩留下足迹,为成长留下记忆。

4爱心汇聚,在无私奉献中演绎感恩的真情

一滴水汇聚成河,一份爱温暖人间。学校设立了“丝雨”爱心基金,用募捐的近20万“丝雨”爱心基金先后救助了患有白血病的徐淑仪、李鑫垚等同学。如今,这种爱心捐助已经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汶川地震发生后,全校师生面对灾难,纷纷奉献爱心,师生捐款近14万元;青海省玉树县发生地震后,学生纷纷拿出自己的压岁钱和零花钱向灾区人民奉献爱心;某大学大二学生张坤患重病的消息被报道后,王浩瑜同学倡议全班同学捐款救助,他们共捐出1400余元压岁钱,谱写了小学生关爱大学生的感人旋律……学生在真情的奉献中增强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责任,体会到了施恩于人的快乐。

三、感恩积累,在实践经历中形成品质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为了让感恩的种子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学校从学生生活的点滴小事抓起,创设了“德育生活化,生活规范化”的德育模式,把感恩教育工作延伸到家庭、社会之中,定位在习惯养成上,立足于抓小、抓稳、抓细。同时,学校在鸿福公寓设立了尊老敬老“丝雨行动”实践活动基地,定期组织“丝雨行动”志愿者走进鸿福老年公寓,与老人谈心,帮助老人梳头,整理房间,打扫卫生等。他们用自己的零花钱为老人买来食品,为老人表演自编的节目,用手中的笔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献给老人,向老人们送出真心的祝福,让爱心滋润老人们的心田。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感恩的体悟越来越深,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养成了知恩、感恩、报恩的良好品质。

12.感恩教育教学反思 篇十二

一、不感恩现象原因分析

如今感恩意识的缺失, 特别在处理人际关系上, 学生普遍缺少感恩意识, 我们的教育难辞其咎。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培养学生感恩意识, 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分析原因主要可以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这三个方面。

(一) 感恩的缺失, 家庭教育理念的落后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家庭因素对学生感恩现象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有些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 对孩子百依百顺, 当受溺爱的儿童欲望得不到满足时, 往往会立即翻脸, 更谈不上感恩。二是家长自身不懂感恩。有些家长对别人要求很多, 而回馈很少。父母如果不会感谢别人, 怎能教孩子学会感恩?另外, 在很多家庭里, 父母为孩子做事从不要求言谢, 认为自家人相互之间的礼貌是虚伪。其实不然, 父母于孩子有大恩, 孩子都不言谢, 怎会感谢他人?三是家长对孩子过于刻薄或严厉。有些生活艰难的父母视孩子为负担, 孩子稍不遂意, 对其非打即骂;有的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 管教过于严厉, 致使孩子感受不到生活乐趣。这些均不利于引导孩子对父母抱以感恩之心。可以想象, 一个对父母都不知感恩的人怎么会对他人、对社会感恩?父母的溺爱使他们成了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的“冷漠一代”。

(二) 感恩意识的缺失, 学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 中小学校把成绩当成了评判孩子好与坏的唯一标准, 德育成了口号, 这使孩子们感恩教育上的漏洞更大了。在目前这种追求考试高分的中小学教育模式下, 学校几乎把文化课当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唯一, 而在德育方面往往又拿一些“高、大、全”的人物来给孩子做榜样, 盲目美化甚至神化英雄人物, 这样一来使得孩子养成的便是虚无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 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缺乏感受, 他们天真地认为自己天生是干大事的料, 做小事的都是无能之辈, 从而产生行为偏差, 根本体验不到“感恩”。如果我们的教育没有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对身边的人与事感恩的种子, 也就失去了美丽的“道德之花”, 更别谈甘甜的“感恩之果”。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 没有机会学习为他人着想、去关心他人, 也就不会具备感恩之心。

(三) 感恩意识的缺失, 与社会环境的变化也有必然联系

现在许多孩子对于父母的辛劳一无所知, 却受到社会上追求奢华、虚荣的不良风气的影响。受社会上恶劣风气的影响, 学生之间不再攀比学习成绩高低, 把向父母伸手拿钱当做“理所当然”, 感恩无从谈起。对他人欺诈蒙骗、对老人不敬不孝、获得救助而不感恩回报等行为屡见不鲜, 这些丑陋现象正不断将未成年人的生活世界“染黑”, 给涉世未深的学生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只有人人怀有感恩之心, 处处心生感激之情,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 世界也因此才会多一分阳光、少一点冷漠, 我们对年青一代的教育才会更加有效。

二、感恩教育的意义

(一) 感恩是一种美德, 也是一种境界

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 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感恩应该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这种财富属于感恩的人和被感恩的人。因为接受过别人的帮助, 我们感恩, 这时, 感恩是我们心灵悲悯、感情真挚的一个表现, 拥有这样的心灵, 我们也会时时处处关心国家发展、社会进步, 关心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这样, 我们就会逐渐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同时, 接受感恩的人会感到莫大的欣慰和满足, 因为自己的无私付出没有白费。这时, 接受感恩的人扶助弱者的心态会更加强烈, 别人的感恩会激励他们更加积极地为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做贡献。

(二) 感恩是一次人生启迪, 这种启迪同样属于感恩和接受感恩的人

感谢别人的帮助, 感恩者收获的是:原来, 我也可以在自己的条件允许时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自己也拥有一定的力量。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 我们尽管力量微薄, 也一样可以帮扶贫困和弱小。接受感恩者会感到, 世间有许多知恩图报的人, 他们没有辜负自己的付出, 今后, 应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才对得起他人和自身。常怀感恩之心, 从个人角度而言, 会使人心胸恬淡、胸怀宽广, 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有助于事业的成功;从社会角度而言, 人人常思回报, 少索取, 将使整个社会和谐、稳定, 是社会整体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表现。

(三) 感恩是一次爱心接力, 为这个社会培养更多的心怀慈善的人

因为回报, 就会有更多的人接受来自别人的帮助扶持, 这时, 最早的个人或者几个人的付出换取的是大众的善良意识的复苏和强大, 继而, 这种意识会转变成大众对社会、国家、个人的爱、同情、怜悯。这样, 愿意帮助他人的人群将以几何数字的速度增长, 如此, 我们的社会岂能不美好、不和谐?感恩教育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教育, 立足于使学生达到“向善”的境界, 引发学生形成蓬勃向上的态度、意志和情感, 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珍惜生命。感恩教育也是社会、家庭、学校的系统工程。感恩教育更是构建学校德育的重要元素, 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因此, 从教育的层面, 必须切实地开展感恩教育。

三、如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专职人员教师,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教育学生对老师感恩, 对父母感恩, 对曾帮助过自己的一切人感恩。要使感恩意识成为人的一种思维习惯, 成为人的品德中的组成部分, 无疑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引导和熏陶。

(一) 德育工作的目标中应明确感恩教育的核心价值

德育工作中, 感恩教育又是核心教育, 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首先要让他们明白尊敬父母、回报父母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是一种修养。试想一个人不知道如何孝敬和尊重父母, 不知道如何正确地看待父母、爷爷奶奶的养育之恩, 那么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民又从何谈起呢?利用各种场合或时机在学生的心底播种善的种子, 好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 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援助时, 给他人以回报, 不要只图索取和享受。教育学生将他人恩惠铭记在心, 增强责任感, 要有一颗感恩之心, 懂得怜悯, 懂得尊重, 懂得负责, 与人为善。

(二) 挖掘教学资源, 将感恩教育渗透于生活中

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首先要让学生知恩。在小学教科书中 (特别是语文教材) 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 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教师应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 将感恩教育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 通过一些看似琐碎的小事, 来唤起学生的感恩情结。如让学生为父母做一件家务事、给父母写一封信、对帮助自己的人说一声“谢谢”等。一声”谢谢”是人际交往的基本的礼仪用语, 也是表达感恩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在学校, 接受老师递送的物品、奖品或得到老师的帮助和教育时, 学会说声“谢谢”;得到同学、家长的帮助时, 学会说声“谢谢”;在食堂就餐、到图书馆借书, 学会说声“谢谢”;听报告、看演出, 会热情鼓掌致谢;享受学校助学金的学生, 懂得向校长、老师和学校有关部门表示感谢。在家里, 让孩子接受家庭成员递送的物品, 或是家庭成员为我们做了事情时, 或得到家庭成员的帮助和爱护时, 会说声“谢谢”。在我们生日时, 应该谢谢父母给了我们生命。

(三) 教师、家长的感恩行为是孩子的榜样模范

“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 更须从成人社会去耳濡目染, 去感受效仿。这就是说, 必须是用成人社会的“感恩”行为, 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因此, 成人必须做好“感恩”榜样。其实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 更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给孩子渗透感恩的意识。无论工作有多忙, 都不忘在假期带上孩子去看望双方的老人。每逢节日和老人生日时, 都会和孩子一起为老人选购礼物……父母对长辈的关爱将会深深地印刻在孩子的心上, 影响孩子的成长。

(四) 教学生报答他人、学校和社会

教育学生主动给老师和同学帮助, 帮助学习困难和家庭困难、身体较差的同学。教师节不仅主动向自己的老师送上节日的祝福, 也向以前的老师和全校老师送上节日的问候。享受学校助学金的学生, 以实际行动来报答学校和老师的关怀, 如每月主动为学校做一件好事。爱护学校的公共财物和花草树木, 保持校园的环境卫生 (不随手乱扔) , 也是对学校老师以及辛勤劳动的同学的报答。如果条件许可, 应该主动”施恩”去资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报答社会。作为学生成长的摇篮———学校, 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感恩活动, 如社会调查、家庭访问、学校劳动、社会实践等。通过耳闻目睹, 让学生了解父母养育子女的辛酸苦辣;了解教师工作的艰辛, 从中明白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周围人民的关心与帮助, 懂得作为新一代应该心存感恩, 心存感激, 回报对自己有恩的人, 为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感恩的观念和习惯的形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努力。学生学会了知恩图报, 就是教师最大的幸福和财富。

上一篇:感恩的泪水心情日记下一篇:【必备】高二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