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人防教育基地建设(通用8篇)
1.校园人防教育基地建设 篇一
构建和谐教育园区 创建百姓满意学校
马庄镇教育工作指导中心
我镇现有中学2处,小学4处,成教中心1处,幼儿园22处,在校中小学生、幼儿6000余人,教职工367人。其中,民族小学是省级规范化学校和3A学校,二十二中等8处为市级规范化园校,其余均为区级规范化园校。
几年来,我镇教育工作始终以创建和谐教育园区和百姓满意学校为总抓手,以新课程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加大投入,强化管理,进一步优化了育人环境。全镇大部分中小学教师,适应新课改需要,潜心教改教研,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教学相长,取得了教学成绩、教研成果的双丰收。
我镇多次被评为区中小学教学工作先进乡镇、职成教招生工作先进单位、区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区勤工俭学先进单位,被市总工会命名为“教代会星级单位”。
二十二中先后被评为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红旗团委、市级教学示范学校、区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中心小学多次评为区教学工作先进学校、区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并被市教育局命名为首批教学示范学校。成教中心被命名为省级教学示范学校。大坡小学、临汶小学、民族小学都多次被评为区教学先进单位,民族文苑多次承办省市区民族教育现场会。
几年来,有131位教师分别被评为区优秀校长、区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有500余人次的教师获区级以上论文、优质课、公开课奖励,1人获“泰山教坛英才”称号,2人获“泰山教学新星”称号,55名教师被评为区教学能手,2人获市教改先进个人称号。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体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意义重大而深远。实施和谐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育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关系的和谐。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镇教育工作指导中心高度重视,狠抓落实,使我镇的和谐教育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我们的做法作简要总结。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及正确的质量观,认真学习落实泰岱教字(2005)21号及上级文件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教师的创造精神,挖掘和欣赏学生各方面的才能,调动的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正确协调和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处理好各种矛盾,发扬民主,依法执教,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做好安全稳定工作,创建和谐发展的空间,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强化领导,狠抓落实
1、高度重视领导班子建设。建设和谐教育园区,领导班子既是组织者、推动着,又是示范者、引导者,没有和谐的领导班子就没有和谐的学校,领导班子和谐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为此,我镇成立了以教委主任为组长,以副主任、各中小学校长为成员的领导 2 小组,我镇多次召开中小学校长会议,研究班子建设工作。要求校长以身作则,班子成员精诚团结,干事创业,聚精会神抓教育,增强领导和工作能力,做到依法执政、依法执教、公平公正,廉洁自律,作风正派、顾全大局,齐心协力,办学生发展、家长放心、百姓满意的教育。
2、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要求各校充分发挥党支部、工会、团委和少先队的作用,加强教职工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爱岗敬业,积极工作,充分认识到教师之间的和谐是校园和谐的基础,师生之间的和谐是学校和谐的根本。(1)要求教师之间要建立起团结、协作、互助、坦诚友善的和谐人际关系,营造既有直率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又有信任与支持的和谐氛围,充分发挥个人所长,从而形成和谐的战斗力群体。(2)尊重是和谐课堂的核心,有了尊重,才有师生的平等对话,才有沟通、合作的过程,因此,教育广大教职工要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不体罚变相体罚学生,转变育人观念,廉洁从教、乐于奉献,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3、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质量观,坚持“严、细、实、恒”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力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常规是学校管理的主体和重点,在抓好教学七个环节的基础上,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加强对备课的管理,坚持和完善了集体备课制度,实现了以乡镇为单位跨学校进行备课,在认真研究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研制编写符合自己实际的教案和学案。充分发挥教师的群体优势,合力攻关,资源共享。(2)加强课 3 堂教学的管理,认真研究新课改理论,借鉴“洋思经验”和“杜郎口教学模式”的精髓,设计出符合自己实际的“自主、互动、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3)借助感恩教育和信心激励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教育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生命,热爱科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尊重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拓宽学生的成才途径,消除厌学现象,让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同时也控制了学生辍学,按时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4、努力抓好行风建设,扎实地搞好校务公开工作。每年定期召开教代会,让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增强主人翁意识。镇教育指导中心和各校,每年均组织师德演讲比赛,弘扬正气,鼓舞士气。学校每学期都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向社会、家长、学生征求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工作,建立健全“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认真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严格执行收费标准,张贴《收费公示栏》,并公布了监督电话,在各校自查的基础上,镇教育指导中心每年组织检查至少2次,此近年来无乱收费现象。经常邀请镇人大、政协等有关部门领导和村民、学生家长代表,召开座谈会,征求他们对教育和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有力的促进了行风建设。同时,使学校与家长、社会的关系更加和谐。
5、加大信访稳定及安全工作的力度,努力构建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各校充分发挥了工会组织的作用,经常深入群众,座谈了解情况,为广大教职工排忧解难,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矛盾,及时化解,将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让群众感觉到组织 4 的温暖,近年来无信访案件。各学校都狠抓了安全教育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法律辅导员的作用,学校每学期召开法制教育大会,增强师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安全保卫工作和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力度,消除“黄、赌、毒”等违法犯罪现象和一切不安定因素。近年来无违法犯罪和安全责任事故发生,有力地保障了师生人身安全和学校的平安。
6、我镇是汉回两族聚居地,镇政府以文苑建设为契机,先后投资600余万元,建成了集初中、小学、幼儿园三位一体的教育园区。镇教育工作指导中心的领导,多次到回民村与领导群众座谈了解情况,征求他们对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并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转变了部分村民“急功近利”、不重视教育的思想,使他们树立了让子女求学上进、成才的观念,辍学学生的家长看到了希望,纷纷组织学生返校就读,使少数民族子女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形成了和谐的民族关系,推动了和谐教育园区的建设。
总之,在教育局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镇广大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和谐的教育园区在我镇已经形成,马庄5万人民对教育工作是满意的。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马庄镇教育工作指导中心
2006年11月
2.校园人防教育基地建设 篇二
校园文化形态
1.物质文化形态是校园文化的外在体现。学生步入学校的第一印象, 起始于校园环境中的硬件, 即物质文化形态。学生们在那里消化学术营养, 增长科学知识;在那里与学友进行交流, 学会与人相融;在那里构建文明卫生的环境。因此, 营造宜人的物质文化形态, 不仅能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 而且使学校的建设与学生素质的提高能协调同步。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起着最基础、最形象、最直接的促进作用。
2.文化活动形态是校园文化的内在体现。校园文化活动形态属于校园环境中的软环境, 它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特征,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为大学生们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生们通过参与活动, 发挥自己的特长, 发展自己的个性, 不断增强自信, 勇于竞争, 经受挫折磨练, 努力追求成功, 从而认识自我, 表现自我, 弥补自己的不足, 促使自己综合发展, 全面提高。
3.精神文化形态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它主要体现为学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各种创建活动, 涉及到学生的理想追求、观念转变、道德修养、行为自律、心理优化、纪律约束等各个方面, 从而成为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精神文化形态于其他几种形态是相互依赖、互为作用的, 它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主导地位, 是衡量校园文化氛围优劣的主要参数。
4.媒体文化形态是校园文化的直接体现。它包括报刊、广播、文化长廊、板报, 以及校歌、校训等。这些媒体的内容, 往往也带有高等院校所特有的的文化特征, 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而又深远的。它不仅仅局限于学生与这些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所产生的思维震荡, 而且还包括学生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 或者说对学校开展德、智、体、美诸方面的一切活动所引起的感召力, 都直接起到了思想指导和宣传教育的作用。
5.社会实践形态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 当今大学生对我国历史和国情的了解与认识还很肤浅, 它们往往对自己估计过高, 对艰苦创业缺少必要的思想准备。弥补学生在这方面的不足, 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社会实践环境。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去认识社会, 又从对社会的领悟中, 了解社会的要求, 按照社会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方向, 调试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缩短自我与现实的时空距离, 接受现代社会的挑战。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在校园里实实在在的切身体验, 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今后认知社会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因此,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使学生受到物质文化的感染。校园环境是指学校为创造良好的育人条件,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创建的各种环境的总称。它包括学校自然环境、教学条件环境、文化氛围环境、德育环境、校园周边环境等。不少高等院校都在拓展校园空间环境的文化品位上下工夫, 无论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标志性建筑, 还是具有纪念性的雕塑、喷泉, 或是富有美感的景点、景色等等, 往往都成为体现该校文化氛围的点睛之笔, 对学生有无穷的感染力, 为学生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塑造自我, 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文化条件。
2.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使学生受到精神文化的熏陶。塑造校园形象不仅体现在学校物质资源的利用上,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学校精神文明和文化功能的持续发展上。它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文明创建活动, 在校园内形成文明的风气。首先, 要采取多种形势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教育, 帮助青年学生掌握基本理论观点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立场、方法, 使他们能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 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使青年学生做到个人利益服从民族的、社会的、国家的利益, 自觉地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最后, 广泛开展三个方面的教育活动。 (1) 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从根本上提高青年学生政治思想水平。 (2) 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美育教育, 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综合素质。 (3) 开展知法守法教育, 提高青年学生法制观念, 增强法制意识。
3.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使学生得到艺术文化的体验。抓艺术文化建设, 是为了丰富校园生活, 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审美修养, 陶冶情操,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首先, 学生在欣赏、表演、创作或完成艺术作品的过程中, 以审美的形式、用科学的方法接受教育时, 总是伴随情感体验, 使教育成为一种享受, 学生的个性得到尽情发展。更重要的是挖掘了学生潜在能力, 使学生自信心大大增强, 激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次, 学生在校园文化的实践中完成了目标、角色及人格的社会化。学生从丰富的校园文化中完善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对未来的多重社会角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思想准备, 其人格得到了升华和完善。许多高等院校都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文化艺术氛围,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喜闻乐见的形式中, 陶冶情操, 提高自己的文艺欣赏水平和文艺修养层次。
综上观之, 校园文化在促进学生对自身角色的认知、综合素质, 特别是创新素质的提高上有着孵化器的作用。正是由于校园文化强大的感染力和浸润力, 才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不断地充实和完善, 使他们的视野更辽阔, 思路更开阔, 知识面更宽阔。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高等技术学院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院校发展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建设高雅文明的教育环境, 发展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 创造全面发展的校园文化平台, 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办学质量。
3.开展微笑教育 建设和谐校园 篇三
一、微笑教育——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
微笑是教师最直观、最生动的一种施爱手段,也是一种可贵的教育管理资源。微笑教育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研究开启一个新的视角,它是在建设学校特色文化坚持内涵发展的前提下,运用以人为本的法情相济、以德达治的渠道,追求新时期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管理目标,实施以情感教育为基础的情态管理。它出笔在微笑,立意在管理,核心为知识转化服务。这种服务,摒弃惩罚性的管理思路,引进激励、竞争、制约的管理机制,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选择、主动学习、合作共进、发展个性,为学生的符合时代需求的综合素质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这种服务,已使学校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悄然发生改变,从粗放型到科研型,从权威强制到恩威兼施,从短期应对到长期跟踪,力求实现教师对学生爱的情感转变为满足学生合理要求的行为,在共存共识中发展并完善着理性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微笑教育强化情感融入服务的管理意识,强化教育质量来自管理过程的观念,有利于学校师生生存状态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它蕴含三个要素:1.学生的情感世界受用于知识迁移、转化过程服务之中,并融入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呵护成分;2.实现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这个转变可用公式A×B>A来表示,其中A代表制度规范,B代表情感教育,A代表单纯的制度规范强化;AB代表情态管理,并且情感教育B的成分要重于制度规范A的成分。3.加强校园资源重组,合理配置,有效地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监督的机制,展示多元教育资源共享并得以协调均衡发展的态势。这三点在重建教育新秩序过程中又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着的。
微笑教育的特色管理关注现代学校制度和管理技能。较好地突出学校的个性和活力。差的管理是刻板的照章办事,好的管理追求制度创新,是富有想象力的创意管理。它要求教师实现角色的转换,从知识传递者的角色向知识组织合作者角色转变,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二者之间地和谐发展;要选择、创造适合于学生成长的教育,而不要凭主观臆想让学生去适应教师的口味,确立教育教学管理为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服务的价值取向。伴随学习方式悄悄发生变化,教师创造和谐有序的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参与校规的制定并学会“同伴调解”,以达到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尊重;学生内在的情感和信念不断升华,促使制度规范转变为良好学风形成的亲和力,并从中获得克服困难实现了教育目标的愉悦感,进入文明养成、自我教育的最佳境界。即使对于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计算机联网、远程教育等先进教育手段,微笑教育也以其特有的管理艺术,显现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发展势头。
二、微笑教育——返璞归真的管理文化
微笑教育是一种本然价值回归的管理文化,能够以多样化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显现了集刚性管理规则与柔性管理艺术的优势,以利于学校文化在破旧与立新、传承与创造之间保持动态平衡。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民主精神与和谐魅力。
它作为新时期学校管理文化的出现,有如下特征:1.前瞻性。我们要培养21世纪综合素质人才,思想前卫、气质豁达、胸怀博大、理想飞扬是学生面向未来必备的品格,终身教育、多元智能、全球意识、组织才能是他们落实学习行为的理念,让他们面带微笑去面对人生,放出眼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2.用知性。微笑教育将沿着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现代管理的基本走向发展,既要以管理规范为前提,又要以传播知识与文化为背景,力求将原有知识转变成获取新知识的手段和方法。在实施知识服务过程中,必须涵盖人文修养和科技发展的内容,提倡思维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创新,以及重视对情态管理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时师生双向心理互动的认识和研究。3.针对性。“微笑”的运用是根据明确的教育目的和具体的工作要点,受教师心理趋向及活动意图支配,转化为可操作的外显形象和服务过程。微笑教育要求因时因地制宜,提倡“另辟蹊径”,注重“与众不同”,对学生自然天成的个性、爱好、理想、能力甚至于习惯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健康的培育。4.渗透性。微笑教育的人文关怀渗透在每个教育教学环节和细节之中,较好地贯彻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循循善诱的原则。它的情态管理往往超越技巧和模式的层面,用对生命的珍爱所迸发的激情和尊严、用对人性的感悟所表达的气度和智慧,走向民主、自由和创造。5.激励性。当微笑教育进入师生双向多维的良性循环时,它的法情相济、以德达治的激励机制将外因感动转变为师生的内心自律:教师以乐观向上的心态、饱满的情绪进入最佳精神状态;学生受其感染,感到备受信任和期待,引发创造性思维、学习的冲动和表明自己的热情,整个教学活动将沿袭内涵发展之路焕发出生命活力。6.含蓄性。微笑教育遵循理解来自认同,关爱产生力量的人文理念,用知识慰藉心灵,让榜样润泽信仰,“从内心出自内心”交互发展的心理历程中,学生希望被如何对待,以及他们实际上被怎样对待的感受和体验,往往对他们的学习生活行为和方式产生极其重要影响。7.美感性。微笑教育的情态管理刚柔相济、张弛有度,富有节奏感并保持特有的审美距离,较好地从教学的内容、手段、语言、场景以及教师仪表等人文生态环境方面激活学生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向往,对美的发现,积淀审美素养,提升审美情趣,促使学生想象力、批判精神和创造潜能得以开发和利用。8.礼仪性。微笑教育是加强师德建设和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注重学生的基本文明行为规范,从小就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知荣明耻,从点滴小事做起,引导他们学会理解、接受、认同别人的关爱,并能尝试如何关爱他人,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参与社会活动能力,推动建设和谐有序世界,更好地发挥教书育人的综合效应。
三、微笑教育——人本特色的情态管理
微笑教育的情态管理促进学校的科学管理步入艺术殿堂。它遵循情感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从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开始,通过对教育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充分重视和有效调动,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优化教育管理过程,避免平庸,远离单调,注重情感参与,提倡精神激励,采用积极的心态来组织教学。
情态管理提倡课堂教学情知并重,以情优教,树立让学生品尝学习愉快和乐趣的过程中去接近智慧的理念。积极探究实施启发式教育,要求营造宽松的教育氛围,放活学生身心,剔除他们身上趋同权威的思想,让他们总处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培植自信,心怀期待。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从教学内容中挖掘、诱发、赋予、调控微笑情智,改革教学结构,优化教学过程,让“预设”与“生成”双赢,实现师生、生生双方的对话、信任、认同、默契以至忠诚的双向心理互动和交融;注重学情分析,维护心理安全,充分运用关注生命成长的诸多有效因素谱写课堂和谐的音符,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大胆提问,行为超常,情感宣泄,让他们保持思维活跃、个性张扬的精神状态,实现认知与情感的互促和催化。课堂充满激情,教师善于将严肃的教育寓于和蔼得体的言语或幽默风趣的谈笑之中,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学其理”。
情态管理要强调人的生命尊严和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划分是非善恶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追求人格完善。由于家庭、遗传、身份、受教育的程度使学生千差万别,我们不能以牺牲人性为代价单凭管理原理的条文去统一规范学生的言行,而要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的讨论和思考,跟踪和服务,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到平等的教育。在师生实现平等的、同志式的合作关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精神、规则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自立自护自控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获取知识过程所形成的态度、方法的研究;从关注知识向关注学生的发展转变,从单向流动向双向流动转变,充分发挥情感的调节、迁移、疏导、激励功能,以情育情,以理育情,以行育情,以美育情,引导、影响、促进学生实现知识迁移转化时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和谐,并获得积极心态向主流发展的“习以成性”的精神激励和情感需求。
微笑教育要建立包含情感指标精神质量在内的综合素质多元动态的科学评价体系。它的特色管理要实施常规性评价和非常规性评价并行,分项与综合结合,定性与定量交融,关注学生的发展状态和幸福体验,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学生,关爱个性,善待差异,尊重“丑小鸭”。教师的微笑,包含对学生的期待,这种期待要体现教育对社会发展与个体成长的全过程,必须深入到生命之中获得有意识的价值开发;教师良好的期待,能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满足,从而产生积极的教育心理效应。教师的微笑,表示教师认识到幼稚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尊重和信任孩子应成为一种习惯和责任,表示教师在时时关注学生的个人修养、道德情操、精神状态、情绪心态、个性习惯、兴趣爱好、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表示教师能引导学生正视社会现实,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心理素质锻炼,可增强他们的受挫能力和忧患意识,以防患于未然。
四、微笑教育——有情操作的微笑守则
推行微笑教育的关键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乐于以个人的智慧和艺术去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并找到合理的方法从人性化出发去解决问题,做到对学生引导而不强迫,关心而不溺爱,理解而不放纵。切忌让教师不分场合、没有分寸地对学生笑(如果那样做,则把微笑教育庸俗化了),要让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注重心灵的沟通和人格的尊重。学会对学生说话的正确方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会赏识每一个学生,把微笑化作滋润他们心田的阳光雨露;学会赞美学生,捕捉他们身上的创造性火花;学会宽容,认真倾听孩子的诉说,不侵犯他们的隐私权和知情权,维护他们情感世界的那片净土。
为了让微笑教育便于操作,不至于流于形式,我们学校按照“因人而异、微笑搭桥、情态管理、过程服务”的操作原则,对教师形象的自我塑造(衣着服饰、教态仪表)和言行规范都提出具体要求,制定“十做到”守则,包括和学生相遇,教师要尽量打招呼;坚持讲普通话,带头用好礼貌用语;把微笑带进课堂,注重和每一个学生沟通;开放讲台,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展开对话;允许学生插嘴和向教师提出质疑;课内允许喝水、上厕所,还可以任意选择同桌;作业要少而精,允许说“不”,允许重做测验;积极运用有效表扬,学会善意正确的批评;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遵守网络道德和安全规则;上下楼梯靠右走,要有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等内容,不仅展示生动具体的形象化教育,而且要凸现主体意识的人性化教育,抓住有效教育的心理行为互动细节,“为鲜活的生命奠基”,努力培养教师管理创新能力和微笑品牌意识。在学校实施微笑守则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一方面我们推行微笑教育进乡村、社区,举办“家长学校”,开展家长与微笑教育同行活动;一方面对学生进行“老师对我们微笑,自己应该怎么办”的宣传教育工作,举办以“微笑面对未来”为题的系列演讲比赛,追求知情意行和谐统一、与时俱进,将教育要求自觉转化为他们学习过程的内驱动力和身心体验,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微笑教育的实施和发展。
我们学校有些教师,一开始很愿意开展微笑教育,但当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很快又回到训斥、责骂这类所谓立竿见影的教育方式了。显然,微笑教育还缺乏强有力的学校组织文化支撑,缺乏多元价值观共存去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没有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形成有着自己学校特色的微笑精神。怎样才能求真务实地开展微笑教育,使“微笑守则”顺利实施并坚持下去呢?学校采取以下措施:1.组织全体教职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做21世纪创新型教师”的讨论,形成群体智慧和师德文化,加强对微笑教育的课题研究,注重案例教育。2.开展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人格追求的教育活动,提倡“校长要读懂教师”,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唤起教师对自己职业的欢乐、尊严和使命感。3.鼓励教师多读书,加强人文修养和科技知识的学习,改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教育技术能力,促进自主发展和多重角色形成,将专业化发展与个性自我融为一体。4.引导教师不仅要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还要讲究教学艺术,把握好微笑教育的时机和尺度,丰富和充实微笑教育的体认底蕴。5.提倡教师撰写“微笑日记”,注重教育行为研究和心灵之旅探索,学会向学生学习,从学生身上吸取智慧、力量,以便沟通信息,树立典型,使微笑教育常抓不懈。
五、微笑教育——构建和谐的课题研究
4.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初探论文 篇四
一、新时期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当前在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上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
(一)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不清,不能达到高职教育的要求。大多数高职院校往往是从中专院校和中职院校升格而成,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存在两大误区,一是沿袭老路,没有达到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和内涵;二是走上翻版的普通本科院校之路,过多地模仿,缺乏职业教育的特点,在建设过程中往往脱离实际。
(二)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正确认知,不能达到以人为本的要求。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师生。不少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对建设主体认识不清,认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是某个具体部门的工作,或者仅仅认为就是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认为活动数量多了就是校园文化繁荣。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过多反映的是学校一些具体部门的要求,或者学院工作的配合,不能真正体现学校师生的需求,更不能很好地实现师生的意愿。校园文化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
(三)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保障,不能达到学校发展战略的要求。一些高职院校在制定学校发展战略的过程中,片面强调学校基础建设、招生就业和科技创新,对于校园文化这种软实力缺乏必要的保障,往往在组织支持、人员配置、政策保障和经费投入上相对缺乏,使校园文化成为空谈。
(四)校园文化建设不重视新媒体建设,不能达到校园文化信息化的要求。工业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与人的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网络、手机报、QQ、飞信、微信和手机网络客户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不使用新兴媒体这一工作载体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
二、新时期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要解决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不足,就必须清晰地认识新时期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把不足内化为动力,并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加以改进。加强高职教育校园文化的建设,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使师生具备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以及艺术审美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素养。推动校园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使之成为师生共同拥有的价值取向和人格品质,这些对于高职教育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是通过潜移默化去实现的,符合教育的一般规律。相同和相近专业背景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养成了与他们专业背景相匹配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新时期高职教育正是要努力改变这种与素质教育要求不协调的育人方式和育人环境,使大学生获得与个人身心发展的综合素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使大学生逐渐完成了个人社会化的转变,并从校园文化活动活动中完善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了自己的人生发展目标,个性和特长得到了升华和完善,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学生离开校园,走向社会的时候,校园精神的作用以及校园文化行为的后续力量使得走出校园的大学生能够作用于社会主流文化,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
(二)校园文化的约束作用。校园文化的约束作用主要反映在它的文化制度建设上。主要反映在,第一,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形成优良学风、教风以及建设制度对学生产生了必要的约束机制。良好的校风学风、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能够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文化素质教育,这种约束作用能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对社会、学校、他人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道德生活的自觉性和勇于担当的意识。第二,校园文化还是矛盾的调节器和中和器,它通过舆论评价、习俗、道德观念等形式,调节师生的行为认知和个人评价。第三,校园文化有很强的评价重要,它弃恶扬善,对周围的事件有明显“善”与“恶”判别,从而使大学生个人认知和评价得到加强。
(三)校园文化的凝聚作用。优良的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可以使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校园主流价值观凝聚在一起,成为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尽管在校园中师生个体的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现象,但校园主流价值观仍然影响着个体价值观,并使之趋于一致,这其中校园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有着独特的作用。它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心理发展等来实现,具有较为鲜明的教育性、发展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素质教育内在的补充和发展,在更高面使学生成为文化人、智慧人、社会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方式上有了很大的转变,但唯一不变的就是它的育人作用。从无意识地形成校园文化,到有意识地营造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不断积淀使师生的个人发展和道德评价得到加强。同时,人文艺术类学科的体验性、教化性和评价性的统一,使大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心灵得到升华。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它教育所不能替代和取代的。校园文化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正是由于校园文化强大的育人作用,才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完善。
三、结语
5.校园人防教育基地建设 篇五
摘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美育入手,以美启真,以美入善,以美化情,构建“文化校园”的德育教育新机制;探索学科课程中渗透美育的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怀;打造优美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情操;形成求真、向善、爱美的校园风气,提高办学质量。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美育;教育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学生的欣赏、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能力,同时促进其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美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从美育入手,以美启真,以美入善,以美化情,构建“文化校园”的德育教育新机制。
一、构建“以美养德”的德育模式,提升德育工作实效
(一)以“德育美学观”的理论为指导
“德育美学观”的实质就是将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经过审美化改造,成为“一幅美丽的画”、“一首动听的歌”。
(二)从美的视角切入,以欣赏型德育活动为抓手
一是自我养成,展示美丽的我。从最基本的做人的道德规范入手,将做人的道德规范分解为不同阶段目标,让学生每学期自选目标自己养成,学校政教系统督促、指导、帮助,重点抓“三带、五好、五不”行为习惯养成和搞好组织建设、活动建设、特色建设。三带:把孝敬带给师长,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善良带给同学;五好:站好队,行好礼、做好操,写好字,读好书;五不:怪发不进校,杂物不乱扔,楼道无喧哗,出言无脏话,玩耍无损伤。搞好组织建设:召开好少代会、团代会、学生会竞选会,加强团队和学生会干部的培养等。搞好活动建设:组织好每周的升旗仪式,结合各种节庆日和学校的中心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美的团队活动。加强特色建设:打造学校团队活动特色,为学校“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育人模式建设添砖加瓦、增光溢彩。
二是自我参与,展示美丽的我。重点利用每天早读时间开展“感受中华文明??弘扬中华文化”的主题活动,让学生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学习书法,感受传统文化的美,陶冶学生性情;精心设计,开展每学年评选校园美育之星、评选校园感动人物等活动,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是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从民族精神中汲取美的食粮。可通过专题节庆活动,通过仪式(入学式、毕业式)教育活动,有机融入爱国情感、历史文化和基础道德等教育内容;通过礼仪教育,学会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礼貌规范,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三)落实德育为先理念,构建全方位德育课程体系
把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班队会、年级会、校会等纳入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着重探讨实践其内容美和形式美;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内容融于德育课程之中。
(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铸造美的育人之师
进一步完善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制度;举办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开展评选“美丽班主任”活动,使班主任学有榜样,干有方向。
二、加强学校课程美育因素的开发建设,倾力建造美的课堂,努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着力推进美育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整合校内外资源,挖掘美育特色项目,扩大美育特色项目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影响与作用,使学校美育特色项目逐步转化为学校特色课程;优化拓展型课程的实施。拓展型课程与学校“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科研课题紧密结合,与团队、学生会活动和各种形式的学科竞赛紧密结合,为学生搭建展示个性、合作竞争的多彩舞台。
(二)深化教学研究,构建美的课堂
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优化课堂为目标,积极探索“乐学、美学”与“乐教、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美育观的指导下,探讨研究课堂教学美育渗透的作用和方法,开展构建美的课堂的各种形式的教学教研活动。
(三)多种激励,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提高
以教师发展为着力点,引导教师参加校本研修、积极参加省市区及学校的各类教学研讨、课堂竞赛等活动,推进骨干教师奖励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自培特色教师。
(四)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建美的育人环境
1.精神文化建设。倡导“务实、善导”的优良教风;培育“勤学、好问”的良好学风,逐步形成“尊师、爱生”的优良校风,熔铸学校师生的自强不息精神。
2.环境文化建设。按照“绿色、高雅、美丽、和谐”的原则,建设优美的环境文化,创造有利于师生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的优美环境。
3.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教师节、国庆节、一二.九运动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以及学生入学、毕业等重要时机,开展主题教育,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团结主旋律。
4.注重景观建设,美化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建设要从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校园的整体布局要体现教育性和艺术性;校园板报的内容、教室的布置、艺术作品的悬挂、校训、校风等景观布置,都要体现出师生员工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观等精神文化。
6.校园人防教育基地建设 篇六
近几年来,各学校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投入大量精力,那么这些措施对于学生而言有何影响?对于家长、教师们最关心的教学成绩会起什么作用?
我认为,文化建设对促进教育教学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我校本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积极创造净化、美化、理化性的人文环境,让学校成为师生愉悦成长的乐园。近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注下,在我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初步形成了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校园文化不仅具有美化功能,更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着隐性教育的作用。
1、导向作用。要积极营造“明德、乐学、善思、创新”的校风,在学生之间,建立互助、坦诚、友善的同学关系,营造宽松愉悦的人际关系,热爱校园生活。净化心灵,启迪睿智,引导全体师生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奋进。
2、规范作用。校园文化是很好的“德治”,“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悄然生成。
3、净化作用。一个学校文化形成需要较长的时间,最终体现在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文化修养等。
4、激励作用。校园文化是学校内部的精神环境,如同一个无形模型,塑造着人的心灵,其影响是深远的。良好的校园文化有一种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
环境美可以升华为情感美。美丽安适的校园建设,整洁漂亮的教室布置,朴素大方的服饰打扮,以及校园空气的净化、文明礼貌语言的使用、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均可诱导学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在一系列审美活动中,学生会认识到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劳动创造的;感受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深刻内涵;真正懂得和体验到诸如“大方”、“优雅”、“和谐”、“风度”等这些描述美的有关词汇的含义,从而把这些词汇的内涵变成他们自觉的行为,使追求美、创造美成为他们生活的需要。
二、校园厚重的文化底蕴能够感染学生,使其产生自豪感,并且把这
种自豪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磐石一中建校于1930年,在跨越半个世纪的历史沧桑中,形成了深厚而悠长的文化底蕴,一中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
(1)校风建设。“励志、修学、敦品、至善”——这是一中的校训,也是校风建设的重要形式。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中的精神风貌。一中的校训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体现了一种健全的人格,涵盖了“理想、学问、品德、人格”等方面,使每一位一中人的集体责任感日趋巩固和扩展,具有对一中全体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也对一中人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
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此外,一中统一定制了夏季和冬季校服,并收集并采纳了学生的建议,三个年级的学生站在一起既相互协调又具有各自鲜明的特色,高三年级是传统的中国红,热情、积极向上,高一年级是沉稳的黑色,深远、宁静,高二年级则刚好是红黑相间,快乐富有朝气。
(2)教风建设。“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人才的摇篮,而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理应发挥主导的作用。
每学年一中都组织多项行之有效的教师能力培养活动。如每年例行的青年教师和年长教师的“拜师活动”,这项活动已经深入人心,教师已经能够自主自愿地完成,既促进了业务水平的提高,又很好地稳定了人际关系;又如“教师大练基本功”活动,有奖有罚,有声有色,这些都仅仅是缩影,一中的教风建设已经具有扎实稳固的基础。
因为一中人早已意识到,只有在全校教师中树立起实事求是、团结协作、高效严谨、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为人师表、治学严谨、认真负责、开拓进取的教风,才能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3)学风建设。“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有重要意义。
为了促进一中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学校制定了周密的“学风培养计划”,如每学年伊始召开表彰大会,表彰在考试中和班级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学生,大大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集体荣誉感;定期以班级为单位召开主题班会,讨论热门话题、责任、学习方法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4)学校人际关系建设。学校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正是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得一中广大师生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的发挥整体效应。
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校园物质文化具有很重要的导向作用。
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一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一中的教育价值观。
完善的校园设施为一中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了重要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使一中
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有助于陶冶一中人的情操,也激发一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
7.高职教育中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七
一、高职教育中校园文化建设的特征及定位
与其他教育模式相比, 高职教育中校园文化建设显得更加重要, 特征更加明显, 定位也更需要准确把握。
(一) 高职教育中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1. 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一环。
高职教育的内涵就是就业教育, 也就是说它培养的主体要满足各个岗位群的需要, 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要。社会人、职业人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它的培养主体不但要具备专业知识, 更要满足社会对一专多能、多才多艺人才的需要。校园文化建设正是对教育教学的补充与完善, 如果说专业教育是从培养岗位人需要的角度而进行的教育, 那么校园文化则是从培养社会人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文化熏陶。
2. 校园文化建设是营造文化氛围的重要手段。
长期以来, 一提高职教育, 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就是技能教育、就业指导、一专多能等关键词, 人们潜意识中觉得校园文化建设只是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 打造第二课堂的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实际上校园文化建设是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的重要手段, 它能提升学校的文化水准, 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 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育, 展示学生的风采, 挖掘学生的潜力, 建设和谐的校园等, 因此, 它的作用不可低估。
3.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提升知名度、美誉度、学生就业力、创新力的有效途径。
高品位、高水准、辐射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于提升高职院校的知名度, 美誉度、学生就业力、创新力都有显著的作用, 尤其是在目前大量扩招、学生就业遇到梗阻的情况下, 对于高职教育人们在认知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误解和偏差, 这种情况下, 开展社会影响大、文化含量高的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就具有宣传和引导的作用。
(二) 高职教育中校园文化建设的特征及定位
目前我们对不同教育层次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界定还处于混沌模糊的状态, 实际上不同教育模式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维度、规格形式、目标系统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和差异, 针对高职教育中校园文化建设,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和定位。
1. 维度的多向性, 形式的多样性。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在因袭传统的几种样式, 如校园歌手大赛、校园诗歌朗诵赛、辩论赛等才艺性的比赛和设计创意赛, 以及数学建模、英语会话等技能型的文化建设活动, 没有结合高职教育特征进行创新, 所构建的校园文化维度单向, 形式单一, 这充分反映出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没有从整个高职教育体系的宏观角度进行规划和设计。
2. 社会的联系性, 内容的丰富性。
在各种教育体系中, 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恐怕就是高职教育了。高职生能否具备很强的社会参与意识, 社会竞争意识直接决定着他们的岗位能力, 他们工作的绩效, 社会对他们的接纳认可程度。而目前高职教育中的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追求唯美、雅俗兼具、封闭自足等特征, 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从社会对高职人才需要的角度, 深入探讨、挖掘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所构建的校园文化内容单一, 与社会联系性不强。
3. 策划的系统性, 理论教学的衔接性。
盲目、盲从、粗浅、零乱是目前校园文化建设的典型表现特征, 实际上每一个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出台, 绝不应是一时兴起的随意之举, 它必须结合社会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学生心态、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如针对目前大学生的不良心态 (对人不感激、对事不感动、对学习不感趣) , 结合媒体推出的“一位辛酸父亲的来信”而举行的座谈会、征文比赛, 就具有社会时效性、针对性强的特点。针对目前很多大学生眼高手低, 吃苦精神不强等情况, 某些职业学校相继推出了“生存体验”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学生感受深刻, 社会反响巨大。针对许多学生社会实践性不强, 了解社会、观察社会能力欠缺的问题, 某院校及时与媒体联系, 开设“校园记者站”, 并通过系列采风活动, 把课堂理论教学向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有效的延伸与拓展。
二、高职教育中校园文化建设的结构体系
构建高职教育的校园文化结构体系, 是刻不容缓的任务。体系的完备能够改变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散乱性、盲目性等现状。因此,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结构体系应该突出各种教育模式自身的特色, 从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中进行建构。
(一) 高职教育中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1. 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当前社会文化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社会意识形态文化、精英文化、通俗文化 (也叫流行文化、大众文化) 。其中通俗文化在各种文化类型中呈狂飙突进、迅猛发展之势, 对校园文化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 反映在二者的关系上表现为:一是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 显现通俗文化传播与推进的舞台, 当通俗文化在社会文化体系中成为热点时, 马上会波及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 如流行歌手大赛、西方节日文化、社会时尚等都会在校园文化的舞台上显现;二是校园文化又是社会流行文化扩展的风向标, 校园文化群体的多样性、兴趣性、偏激性, 文化精英的意识性, 使很多社会时尚点得到加强和巩固, 如超级女声、哈利·波特、韩剧、芙蓉姐姐等在校园文化的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 走马灯似的轮番上演, 成为整个社会文化的主潮流。
2. 把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联系和结合”。 (1) 高职教育中的“联系与结合”
把课堂理论教育与校园文化实践结合起来, 把高职人才的培养与校园文化体系的构建结合起来, 把社会大文化建设与校园小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把单一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学校共建的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2) 校园文化建设自身内部的“联系与结合”
把开展技能型、才艺型的校园文化活动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修养、行为结合起来, 把阶段性活动与持久性活动结合起来, 把个体性参与和群体性参与活动结合起来, 把文化娱乐性与学生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结合起来。
(二) 高职教育中校园文化建设的结构体系
基于以上思路, 我认为, 高职教育中校园文化建设的结构体系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构建。
1. 才艺技能型结构体系。
结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特点, 对高职教育应该具备的才艺技能进行分解和细化, 可划分为:一般才艺技能, 如演讲能力、辨认能力、表演能力等;天赋特长才艺技能, 如创意能力、个人才艺等。
2. 课堂延展型结构体系。
校园文化是对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完善与拓展。在这个层面上, 可开展各种强化教育技能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如模拟审判、模拟谈判、数学建模、课件制作等, 它们是课堂讲解基础上的实际操作训练, 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
3. 社会公益型结构体系。
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它有两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展示个人才能的舞台, 另一方面也通过有针对性的策划活动, 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美誉度, 拓宽校园文化建设的立体化网络。
8.农村教育和校园的“三风”建设 篇八
关键词:农村教育 教育定位 校园“三风”
一、教育兴衰关系民生之本
中华文明历史已逾五千年,教育的历史根深蒂固,尤其是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孔丘,几千年来在我国广大人民中被雅称为“孔夫子”“孔圣人”。主要是由于他在当时对教育的方式方法,既能继承传统,又能推出个人独创的新方法,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他的教育理论在现时代已得到全球众多著名教育家的认同,全球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已达到1000多所可予以佐证。从这一点就充分说明中华文化不光是炎黄子孙的骄傲,而且也能影响全人类,并能在全世界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盛世的教育事业必须超越前代,当代人必须担当其责,并使其能更好为盛世中的人类服务。
“教育”自有史以来是一个专用名词。但是,在运用方面它已是大众化了,诸如: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等。总之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就形成了教育的“育人成才”之宗旨。
二、做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定位
在我国自古至今人们习惯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父望子成龙”;《三字经》亦有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其中不难发现“教”的重要性。因此,在当今盛世时期,更要对教育进行正确定位。
1.办教育的理念——心系百姓,方便群众,别具一格,独树一帜
办教育的理念必须体现出教育者思想观念是否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着眼长远。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政府的政策是极其鲜明可见的。提高全民素质又该如何实现呢?这就充分要求教育工作者中的领导者与其团队成员,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集众人之智,提出思路正确、观点鲜明、富有抱负、目光远大的办学理念。
文化的传承是人类的使命,知识的创新更是后代人的职责。作为一个传授知识的教育者,那么就更责无旁贷,对自己的事业必须尽职尽责;还得持有“一个地方的发展是离不开教育” 的观念,因而每位教育者在实践中必须认真履行办学理念。一切从实际出发,多方面考虑百姓,关乎群众的方方面面;同时,又要有自己的主见,更要有大胆创新的精神,还要善于听取同仁的良言。力争使一个地方的教育事业发展成为别具一格、独树一帜的利民事业,这样才能为历史谱写出新的一页。
2.办教育的目标——无论城乡,引凤学府,领跑赣鄂,面向世界
办教育的目标必须认清形势,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谋划者既要立足当地,又要着眼长远。当前,人类社会中的确存在城乡差距。在我国党和国家政府再三强调提高中华民族全民素质,这里既要考虑城市的发展,又要极大的关注广大的农村百姓接受教育的条件。可是还有些人只注重城市里的教育,强调城市应该做强做大,而忽略了广大农村这个重要的教育阵地。无论是发达的城市还是条件差的农村,同样有搞好教育的义务。对于农村来说,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办教育时必须考虑农村广大百姓的需求,必须切合实际、与时俱进,还应该着眼于当地的人文历史,更要着眼于长远的规划发展。同时也要考虑当地的地理区位特点,督促当地行政主管部门强化责任,扎实稳妥地推进教育工作,使其能展示出教育目标的实用性与时效性。真正能体现出当地百姓的意愿,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村与城市同步发展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践行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理念。
3.校训——笃学成才,报效祖国,服务人类
所谓校训是指激励每个教育者工作热情的试金石,又是鼓舞学子奋发向上的一把利剑。校训应该具有个性化,同时更应具有长效性,这样才能够充分体现教育者对教育观念的洞察力,更能显现出其有深邃而远大的思想抱负。在实际运用中如何践行具有个性特点和具有长效特性的“校训”呢?这一点对于教育者而言,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作为教育者必须身先士卒,处在这盛世之期绝对不能满足自己的现状,应该大力提倡终身学习的社会时尚,树立“不耻下问不谓耻”的勤学博览精神。在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师生之间必须带头践行校训的内容,只有这样教育者才能更好地引导自己的学子去感悟并实践校训的内容,也就更能促使学子在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健康成长,实现其报效祖国、为人类服务的美好理想。
4.校纪——尊敬师长,明训律己,自我完善
一所名校既要有她的办学特色,又应有其独特的严明纪律。校纪是针对学校里的每个成员,它对一所学校里每一位成员都具有很强的约束力,而且必须带有强制性。
在学校实际生活中,教育者必须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言必行,行必端。对于被教育者而言,需要在广大教育者正确引导下,逐步形成严明纪律的意识,并且必须遵循传统观念,能够自觉形成尊敬师长的良好行为。所以,教育者必须加强对被教育者遵守校纪的行为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便于教育者与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规范自己的言行,也才能有利于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的转变与建设。
一所学校的办学目标已经明确了,如何能够顺利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呢?对于这一点,最易反映出一个教育工作者中的组织领导者与其团队的组织实施能力,在实际运用中能够显现出他们工作魄力的大小。此时,作为教育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兴衰直接关系到广大民众,也会影响到整个民族。所以,教育者必须为了弘扬中华历史优秀文化而作出努力;为广大学子继续学习掌握新的文化科学知识,为他们奠定扎实的基础而奉献己有;是为了实现让他们去更了解和解决接受教育的不均衡现象,能够施用更加民主与开明的优良教育方式方法去感化和培养更多人类大众,并能够使更多的人自觉地去为建设自己更加美好的家园未来而奋发图强。
三、怎样办好教育——抓好校园“三风”建设
一所学校不但要有开明的理念、长远的目标、严谨的校训、严明的校纪,而且必须应该具有显而易见的优良的校园“三风”。这里,关键是看一所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能否突出 “三风”建设的重要性;教育者是否做到常抓不懈,始终如一;能否给人们留下良好的印象,并使整个校园面貌建设与学子的学业成就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
校园“三风”谓之学校的校风、教育者的教风、学子的学风。这“三风”建设程度直接影响一所学校的存亡,前车之鉴有之,不再在此赘述。作为当代的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现实,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新形势。必须清楚认识到抓校园“三风”建设人人有责,绝对不能袖手旁观,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坚持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时尚新理念。
1.校风——力促人性化、科学化、法制化、创新化
首先,校风建设的首要观念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同时要求每位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人性化。在实施其教育方式方法时要树立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平等观念,更加优化人性观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就是校风人性化的最好体现。其次,校风建设的科学化是关键。万事万物都有其发展的规律,“教育”这份职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教育者只有利用好正确的科学导向,遵循教育科学发展规律,不断改进工作观念,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成就。其三,教育事业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而发展的,社会各个变革时期的法制内容同样在教育事业中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所以校风的建设法制化是不容忽视的,也是至关重要的内容。在一所学校的工作中必然是不可或缺的。教育者必须树立依法治教、依法执教的时尚观念。其四,人类社会中的各种事物既存在其本身的客观规律,又有其在新的发展时期的变化规律。所以,在教育事业里,作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必须明确其客观规律与变化规律。因此,在校风建设中必然提倡创新精神,在已有的基础之上能够创造出更新奇而独特的知识观念,创新化的校风必须提倡。
2.教风——仪态端庄,崇尚奉献,仁厚博爱,关注生命
所谓教风是指教育者的言行举止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体现,也是突出教育者风采的重要一面。所以,校园的教风建设不光是教育工作者中的领导者之事,而且也是作为当代每位教育者个人分内之责。在这里更为重要的是强调每位教育者必须具有良好的教风。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做到时刻警醒自己,仪态端庄,言行检点。要发扬乐于奉献、默默无闻的精神,弘扬多做事、做实事、做好事的主人翁精神。拒绝不切实际的表象心理现象发生。
教风的最重要一面还在于教育者必须具备仁慈宽厚、博爱无边的心理素质。强化关爱生命、注重生命的传统道德观念。时刻绷紧生命安全这根弦,杜绝影响生命安全不利因素的存在。从而使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多一点微笑,少一点怒斥;多一点温柔,少一点烦躁;多一点热心,少一点蔑视;多一点爱心,少一点偏心;多一分公心,少一点私心。总之,对于每位教育者而言,应多强化一份责任感,淡化一点疏忽之心是很有必要的。因此,一位成功的教育者是持有良好教风的,实践中才能发挥出个人的良好潜能,才能为教育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才能赢得广大民众的良好口碑。
3.学风——勤读博览,学而不厌,锲而不舍,奋发向上
首先,一所学校学风的正气凛然,很显然就能给人们留下良好的影响。因此,在广大学子群体中,不让其自觉形成良好学风,营造出勃勃生机的优良学风,那是难以实现目的的。这是由于学子们正处在年少之期,接触知识面尚窄,尚未能积累出现实的生活经验。所以才如是说。其次,这里就应该严格要求每一位教育者在已有良好教风的基础上,必须担当起引导学子如何树立良好学风的责任。鉴于学子们的学识尚浅、教育者的阅历较深这一现实,所以,教育者在实践中必须深入细致、不厌其烦地开展全面工作,认真积极地为每位学子创造更加良好的学风条件,营造出更好的学习氛围。如果遇到个别特殊未能端正良好学风的学子,教育者应该耐心细致地进行多次说服教育工作,引导其走上正道,达到端正优良学风的目的。与此同时,还要不能遗弃特别顽皮的学子,真正做到决不放弃每一位。只有这样,学校里的良好学风才能蔚然兴起,蔚为大观。勤学博览,书声琅琅的良好局面才能长久存在。学而不厌、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才会在学子心中深深地扎下根来。个个好学,奋发向上的新局面才能够在校园里不断地打开。
(作者单位:江西省瑞昌市黄金中心小学)
【校园人防教育基地建设】推荐阅读:
昔阳教育局校园文化建设材料11-12
人防疏散基地建设方案11-01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感恩教育08-14
九、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方案09-10
人防应急指挥中心建设10-20
实践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论文07-06
以美术教育为突破口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07-23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08-31
人防工程建设管理规定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