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活动教案设计

2024-09-24

幼儿科学活动教案设计(精选8篇)

1.幼儿科学活动教案设计 篇一

幼儿园科学教案一:会飞的火箭

设计意图:

10月24日,我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在组织中班幼儿观看发射实况后,孩子们每天都津津乐道谈论“嫦娥一号”,看到他们对人类的飞天梦想兴趣如此浓厚,我抓住这个难得的教育契机,开展了《会飞的火箭》这一科学活动。通过给幼儿准备充足的材料,引导幼儿动手摆一摆、试一试,动脑想一想,激发幼儿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逐渐学会一些实际的操作能力,获得早期科学经验。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与材料的互动,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感知空气的存在。

2、尝试探索火箭发射高度与拍打瓶子时用力大小的关系。

3、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体验探索活动带来的喜悦。

活动准备:

自制火箭、雪碧瓶与幼儿人数相同,PPT一个,图片2张。

活动过程:

1、谈话引题,结合课件的播放,激发兴趣。

今年的10月24日,我们中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小朋友想不想再看看发射过程?(想)你们要仔细看看,卫星是怎样飞上天的?(播放PPT)

2、第一次操作后提问,引发幼儿思考。

师:今天教师也带来了许多枚自己做的火箭(出示并介绍火箭、瓶子助推器)。小朋友们每人拿一枚火箭、一个瓶子助推器玩一玩、试一试,想办法让自己的小火箭飞起来。

幼儿操作、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1)你们的小火箭飞起来了吗?

(2)你是怎样让小火箭飞起来的?

(3)为什么我们一拍瓶子,小火箭就能飞起来?

(4)小实验:瓶子里的空气。

小结:原来在我们的瓶子里装有许多空气宝宝。我们一拍瓶子,空气宝宝被挤出来了。出来的空气宝宝推动火箭,火箭就飞起来了(附动作,结合图片)。

3、第二次操作师:小朋友们再去试一试,想办法让自己的小火箭都能飞起来。

4、第三次操作引导幼儿探索小火箭发射高度与拍打瓶子时用力大小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的小火箭都飞起来了。

老师发现有的小火箭飞得很高很高,有的小火箭飞得低低的,这是为什么呢?请小朋友再去玩一玩、想一想,试试怎样让小火箭飞得高?怎样让小火箭飞得低?

师:你是怎样让小火箭飞得高的?又是怎样让小火箭飞得低的?

幼儿再次带着问题操作、尝试。

小结:当我们很用力地拍打瓶子时,里面就出来很多空气宝宝。这些空气宝宝推动火箭,火箭就飞得高;当我们轻轻拍打瓶子时,里面的空气宝宝出来得少,火箭就飞得低。

活动延伸:

刚才,小朋友都让自己的火箭飞上了天高不高兴?(出示瓶盖)如果我们盖上瓶盖,小火箭还能发射吗?请你试一试。

幼儿园科学教案二:拓印

活动目标:

1、知道通过拓印可以复制物体表面的纹理,掌握拓印的方法。

2、愿意尝试用多种材料进行拓印。

3、积极探索拓印的奥秘,对拓印活动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1、树叶拓印范例画一幅。

2、各种各样的凹凸物若干,如树叶、雪花片、盖子、钥匙等等。

3、白纸、颜料、废旧报纸、图形片。

活动过程:

一、范画导入

1、请幼儿看范画,从中找出树叶的形态。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奇怪的画,看看里面藏着什么?

幼:树叶。

2、引导幼儿大胆猜测画中的树叶是怎么变到画纸上的,激发他们丰富的联想力。

师:猜猜这些树叶是怎么变到纸上去的呢?

幼:画上去的;描的;印的。

3、教师小结:有的小朋友说是画的,有的小朋友说是描的,还有的小朋友说是印的。

(出示范例画,引导幼儿欣赏,观察,让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这画的独特之处,产生好奇,从而引发幼儿探索的兴趣。这一环节可以看出幼儿的知识经验还是比较丰富的,他们猜想出了很多种把树叶变到纸上的方法)

二、引导幼儿去尝试。

1、师:老师这里也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树叶,请你们选一片自己喜欢的树叶,把它变到纸上去。

2、幼儿操作,教师引导。

3、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探索过程。

师:树叶变到纸上去了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把树叶变到纸上去的?

幼1:我是画的。

师:你是画的呀,真棒。你呢?

幼2:我是把树叶放在纸上,就这样、这样把树叶变到纸上的。(幼儿边说边演示)

师:哦,原来你是把树叶放在纸上面,用笔描出来的。谁和他们用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幼3:老师,我是印的。

师:哦,原来你是印的。那你是怎么印的?

幼3:我把树叶放在纸下面,用笔涂涂树叶就变出来了。

师:像她这样把树叶放在纸下面,用笔涂涂把树叶给变到纸上的方法,我们叫它“拓印”。谁也是拓印的?

幼4:我。

4、引导幼儿将两幅画放在一起作比较,探究拓印的方法。

师:她们两个都用了拓印的方法,可是她的画清楚,连叶脉都清清楚楚的,而她的画却不怎么清楚,这是为什么呢?

幼:她乱涂,涂得一塌糊涂。(其他幼儿都表示认可)

5、教师小结:告诉你们呀,其实这里是有秘密的。我们拓印时,一定要把凹凸不平的一面放在上面,再用白纸盖好了,使它们紧紧地贴在一起,记住千万不能移动。拿好笔,看清楚哦,(教师借助投影仪边说边演示拓印的正确方法)树叶拓印出来了。

(这一环节给了幼儿一个验证自己猜想的机会,通过孩子们自己的探索,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方法可行不可行,是否和范例上的树叶是一样的,关键是叶脉的呈现效果,从而突破只有表面是凹凸不平的东西才可以拓印,以及了解拓印的方法。在这里我给予了幼儿充足的时间,鼓励幼儿在“碰撞”中对不同观点进行相互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从而慢慢地学习拓印的正确方法。但是我借助于投影仪进行范画的时候,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孩子们看得并不是那么清楚,对下面的环节有些影响)

三、引导幼儿运用身边的多种材料尝试拓印。

1、师:老师这还有一些东西,请你们来挑一挑、选一选,用拓印的方法来试试能不能把它们变到纸上去?

2、幼儿采用拓印的方法再次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老师个别指导拓印画,讲明拓印手法。

(用树叶的反面进行沾染颜色,可以用拇指扶住叶柄或用镊子沾染涂色,涂好之后,把树叶轻轻地放在纸上,不能移动,用大拇指扶住叶柄,用另一只手按一按小树叶,也可以把整个树叶都印下来,叶子上还有颜色,再换个地方印一印)

4、师:你选了什么东西?拓印出来了吗?

幼:我选了雪花片,看,我把它变到纸上来了。

师:恩,你可真棒!你呢?

幼:盖子,我把它全都印出来了。

师:从这幅画里,你们看出来他选了什么东西拓印吗?

幼:钥匙。

(提供第二次操作,让幼儿在第一次失败的基础上掌握正确的拓印方法,体验到成功拓印的快乐。)

四、延伸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师:拓印有趣吗?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东西也能够拓印成美丽的画,一起去找一找、试一试吧!

幼儿园科学教案三:有趣的扭扭棒

活动目标:

1、探索用扭扭棒组合制作各种物体,认识扭扭棒能够随意造型的特点。

2、能用绕、弯、扭等不同方法表现物体的造型,发展幼儿动手创造能力。

3、体验活动成功的快乐。

难点:能用扭扭棒进行各部分合理连接、组合。

准备:各色扭扭棒、幼儿剪刀人手一把、课件、轻音乐

过程:

一、直接导入

小朋友们谁知道这是什么?教师出示扭扭棒(介绍扭扭棒)扭扭棒很漂亮还可以做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呢,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请小朋友自己试一试,你可以把扭扭棒变成什么。

二、幼儿第一次探索。

1、提问:你们刚刚用扭扭棒做了什么?幼儿回答

提问:刚才小朋友在制作过程中都很投入,有谁遇到什么问题吗?

请幼儿回答,并请同伴一起动脑筋解决。

2、教师小结扭扭棒制作作品的一些方式方法。

“绕”扭扭棒,请小朋友和老师学学绕的动作,绕好的扭扭棒像什么?

“弯”扭扭棒,请小朋友和老师学学绕弯的动作,弯好的扭扭棒像什么?

“扭”扭扭棒,请小朋友和老师学学扭的动作,扭好的扭扭棒可以做什么?

三、播放ppt,欣赏扭扭棒其他作品

扭扭棒还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东西呢?想看吗?(播放ppt)

四、幼儿再次操作。

老师请小朋友5人一组,你们可以用扭扭棒做成各种东西,最后小组合作布置成一幅画,完成后请选一位小组成员做代表来介绍你们的作品,好吗?

在活动之前老师要提出几个小要求:

1、可以用多根、单根扭扭棒组合制作,制作时请小朋友注意长短,长了可以用剪刀剪,注意色彩的搭配。

2、如果你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自己和小组都不能解决的困难,可以求助老师。

五、幼儿制作活动,教师观察指导。

六、小组代表介绍活动作品。

2.幼儿科学活动教案设计 篇二

关键词:幼儿教育,科学活动,探究意识,提问设计

当人对某个事物感兴趣的时候, 就会激发无限的求知欲望, 对问题的思索会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不能忽略这一点, 要让学生学得主动, 然后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 培养探究意识。

课堂提问是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课程活动的教学目标, 针对相关的教学内容, 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 引导幼儿思考或回答, 促使幼儿积极思维, 增强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课堂中进行有效提问, 在幼儿探究的开始、过程中和结束时都很重要, 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究意识及心理活动, 真正实现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发展。 在组织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设计提问。

一、结合幼儿个体特点, 灵活设计提问激发幼儿探究意识

幼儿在年龄特征、认知发展阶段、知识经验累积、个性等方面都有差异。 如果所提问题的内容超越幼儿的知识经验等特性, 就会导致幼儿难以理解, 效果不会太好。 因此, 教师要在了解本班幼儿的知识发展水平的前提下, 设计出适用于幼儿的提问。 我在提问之前都会考虑到在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 并实现准备好相应的措施, 有利于在活动中根据幼儿应答的情况及幼儿对其他信息的反馈, 不断随机应变灵活地调整提问的角度、难度, 使提问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

1.切合幼儿年龄特点, 运用适宜幼儿的提问方法, 设计提问。

小班幼儿因为特定的年龄特点, 会对游戏和小动物很感兴趣, 所以小班教师在设计针对小班幼儿的提问时, 应该考虑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从基础出发, 以小动物的语气或者组织一个游戏开始。 中班幼儿的自我意识较强, 喜欢什么做什么事情都靠自己, 因此教师可以让幼儿帮助解决问题的形式设计提问。

2.仔细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 针对不同的幼儿设计适宜的提问。

每个幼儿都有各自的特点, 在进行科学活动时也是如此。在开展活动时, 教师要观察每一个幼儿, 了解他们的表现, 并及时用提问、指导, 使幼儿更好地进行探索活动。

如在进行中班小球站稳活动中, 请幼儿用教师准备的材料尝试使乒乓球不滚动, 一位幼儿选择纸张, 但他只是将乒乓放到白纸上, 乒乓球就会滚下来, 于是他尝试将白纸拿在手里, 因为没掌握平衡, 乒乓球还是滚下来。 针对他的这种情况, 我对他提出了针对性的问题:“妈妈平时都把鸡蛋放在哪里的呢?”“放在冰箱的小格子里。 ”当他自己说完这句话后, 好像有了新发现一样, 马上拿起手中的白纸, 开始尝试把白纸折成一个小盒子的样子的方法使乒乓球不滚动, 他开心地说:“看, 小球站稳了! ”

二、适时的进行提问, 使幼儿产生探究意识

幼儿不仅是知识的吸收者, 更要具备应用知识和思考的能力。 尤其是在科学活动中, 幼儿需要在学习中思考、探索、尝试, 因此在设计科学活动的时候, 就必须具备思考性, 在提问的过程中尽量使更多的幼儿参与对问题的思考中。 在设计提问的时候, 我尽量关注每一个幼儿并及时抓住提问的时机, 对幼儿进行提问, 使幼儿始终保持探究兴趣, 并不断地进行深入探究。

比如在进行做乐器的活动时, 教师请幼儿自由选择工具、材料, 并请幼儿在把各种豆子装进瓶子里时不要将豆子洒在外边, 可由于工具的不同许多幼儿将豆子洒在外面, 这时有的幼儿着急地喊道:“老师我的豆子进不去, 一直跑在外面。 ”有的幼儿干脆不动, 抓住幼儿这一表现, 我及时提出另一个问题:“请小朋友们在做乐器的时候, 看一看使用哪种工具能把豆子都装进瓶子里, 看看谁最厉害, 掉在桌子上的豆子最少。 ”这问题一提出后, 孩子们就又有了兴趣, 纷纷观察不同组的情况, 最后幼儿都说是用漏斗装豆子洒得少, 并想自己试一试。

三、设计的问题应有层次性, 引导幼儿逐步探索的意识

教师的每一次提问都有特定的意图: 有的是为了引起幼儿注意, 有的是为了强调重点, 有的是为了激发思考, 但都必须符合活动目标, 围绕活动目标设计提问, 每一个提问都有老师明确的目标指向性。 必定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教育原则, 层层深入, 这样的提问可以不断地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推动活动的开展。

比如在“有趣的弹性”的活动中, 围绕“让幼儿在探索操作中, 感知物体的弹性, 了解物体弹性的作用”的目标, 设计以下的提问。

1.老师提供了什么玩具? 这是为了让幼儿感知玩具的不同, 初步分类指导幼儿, 有的材料是有弹性的, 有些没有。

2.这些玩具有什么不同呢? 为什么有的玩具可以在拉它压它的时候变形, 但手一放之后, 它就变回了原来的样子, 而有的玩具却不可以? 在幼儿操作的基础上, 启发幼儿发现“物体有弹性”的秘密。

3.在幼儿知道 “弹性”的存在后, 提问:小朋友的身边有很多很多的东西都有弹性, 我们一起找找看, 哪些东西有弹性?

4.请幼儿想想如果这些东西没了弹性会怎么样, 请幼儿尝试做有弹性的好玩的小玩具。

第一个问题最简单, 只是了解玩具的性质。 第二个问题要求幼儿在操作后思考, 为什么有的玩具可以在挤压后变回原样, 有的不可以。 第三个问题让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观察, 寻找周围弹性的存在, 使幼儿进一步了解弹性的性质。 第四个问题是要求幼儿把自己的科学知识用于实践活动中。 以上这些的问题由浅入深, 层层深入, 前一个问题为后一个问题作基础, 后一个问题是在前一个问题上的进一步提高和深入, 让幼儿跟着教师的提问, 集中注意力和关注点有目的地进行探究、思考。

3.幼儿科学活动教案设计 篇三

在具体的科学探究活动中,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幼儿的认知特点,可以将教师提问的方式分为三种:观察性提问、推测性提问、拓展性提问。那么,如何优化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提问设计呢?

一、观察性提问的设计方略

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他们对事物的认知一般是从观察起步的。但是受制于思维能力的限制,他们的观察往往停留于表面现象,因此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提问对他们进行引导,促使他们养成正确的认知习惯。就科学探究活动而言,教师的观察性提问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①先引导幼儿在观察时对事物的外形产生兴趣。对事物的外形产生兴趣是为幼儿的后续学习提供动力。教师对幼儿进行观察性提问时,引导幼儿从认识事物的表面特征开始,在成功激发他们的兴趣之后,进一步促使他们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知。以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观察喇叭花”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幼儿:你们见过这朵花吗?能说说它的特征吗?这朵花漂亮吗?幼儿通过教师的提问,会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形成对这朵花的整体印象。②利用不同方式提示幼儿进行有序观察。提示幼儿进行有序观察可以有效促进科学探究活动继续开展,这就要求教师提问时要遵循一定的认知顺序,比如说从左到右、由上及下。以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观察小猫”的科学活动为例,教师可以提问:小猫的头上有什么,眼睛和鼻子有什么特征,嘴巴呢?小猫的身体是什么颜色,有几条腿?等等。③帮助幼儿形成观察和语言描述相结合的习惯。观察是为了给幼儿积累感性材料,在此基础上要让他们在观察的时候,一边观察,一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调动他们的思维能力,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概念。

二、推测性提问的设计方略

在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中,会经常遇到探究物体的性质以及一些材料内在的关系等问题,比如说重力、摩擦力、光、电的表现形式等。对于这种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可以采用推测性提问,推测性提问可以促进教师有效开展探究活动:①推测性提问可以使教师对幼儿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利用推测性提问的方式,教师可以让幼儿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这样就可以让教师对幼儿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经验水平有一个初步的把握。比如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准备一张纸、布、毛线、小口瓶,让幼儿了解这些材料具有什么性质。教师提问:纸、布、毛线可以装进瓶里吗?幼儿根据教师的提问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知利用各种方式把纸、布、毛线装进瓶子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错误方式可以让教师对幼儿的知识经验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从而为教师提供教学思路。②帮助幼儿建立自己的假设并进行验证。科学活动中,幼儿对一定的事物会有自己的看法,这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建立假设。例如“吹泡泡”活动中,教师要拿出不同形状的吹泡器,可以是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等,然后问幼儿:这些形状的泡泡器吹出来的泡泡和泡泡器的形状相同吗?这时幼儿就会根据自己的认知发表看法,教师收集幼儿的看法,接着让他们带着问题自己进行操作证明自己的假设。这个过程中,教师在活动之前提出的问题已经激起了幼儿的兴趣,在建立兴趣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帮助幼儿进行实践验证,证明了自己的假设。

三、拓展性提问设计方略

这部分活动主要是对幼儿的认知范围进行拓展,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很多情况下,拓展性提问会安排在探究课程的前几分钟。首先,教师通过拓展提问来开阔幼儿的眼界,在拓展提问中让幼儿根据自身经验形成自己的认知。以“探究菊花”的活动为例,教师让幼儿对菊花进行观察后,可以问幼儿:菊花有很多种类,不同种类的菊花所开的花的颜色也有不相同,今天你们见到的只是菊花种类的一种,你们还知道其他的菊花种类吗?菊花的颜色除了黄色还有其他颜色吗?在幼儿回答后,教师可以就这个问题进一步对幼儿进行明确,或是播放相关菊花的视频给幼儿看。其次,这种探究性提问方式可以让幼儿保持对探究活动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欲。这种提问方式可以为教师引导幼儿进行举一反三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例如在“认识小狗”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提问:小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小狗可以帮助人类做什么事情?你们对小狗的了解还有哪些呢?对于小狗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这样的拓展提问可以帮助幼儿正确认识狗和人类的关系,同时,有利于促使幼儿对小狗形成自己的认知和看法。

总的来说,在幼儿探究活动中,教师是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问题的引导者而存在,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幼儿科学探究活动重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成功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未知事物的探究欲望,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究思维,帮助他们在头脑中形成探究意识,是一种促进幼儿有效学习,并在一定的基础上形成正确认知的有效教学活动。

4.幼儿科学活动教案设计 篇四

设计意图:

《纲要》中提出,“美术教育教学目标的定位,应淡化技能技巧方面的要求”,把幼儿的个性、创造力、表现力、审美情趣等非美术技能目标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鉴于美术活动的可操作性、教学效果的可视性、外显性等特征,我们很容易把握美术教学活动的知识性目标,却又容易轻视甚至忽略幼儿的情感情绪、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等潜在的情感目标。本次中班绘画《可爱的小鸡》教学活动中,我们尝试以小鸡为主题,以多种形式、从多种角度引导幼儿创造性表现小鸡的动态性画面,力求在绘画教学中处理好“技能学习”与“创意表现”的关系。我们尝试做了三个方面努力:即观察在前,丰富表象;局部示范,学习方法;创意表现、提升美感。

活动目标:

1.观察了解小鸡的体态特征

2.尝试用圆形和线条的组合来表现小鸡的不同姿态。

3.尝试设计、布局画面,大胆添画背景。

活动准备:

1.小鸡实物图PPT课件。

2.画好剪下的不同形态的小鸡圆圆形象3个。

3.绿色A4纸、记号笔、炫彩棒(红、黄、绿色炫彩棒人手一份,其他彩色炫彩棒一组一份)。

4.展示作品的“相框”若干。

活动过程:

1.播放课件导入:人情感受,激发兴趣

师:草地上真热闹,看看,谁来了?它们在干什么呢?

2.展示PPT,观察了解小鸡的外形特征

感知小鸡不同的动作与身体部位所表现出的不同的位置关系。

(1)感知侧面的小鸡姿态。以聚光灯效果欣赏课件图一:(小鸡面对面,说悄悄话)

师:这是小鸡毛毛,它长什么样呀?(引导幼儿讲述小鸡的外形特征,主要理清小鸡头、身体的轮廓特征,一起点数出两只脚有四根脚趾等)

师:毛毛怎么只有一只眼睛、一个翅膀呢?(因为小鸡的侧面对着我们)我们给她拍个侧面照片吧!

教师与幼儿一起边小结边范画:圆圆的脑袋、胖胖的身体,小小的眼睛,尖尖的嘴巴,弯弯的翅膀,撑地的双脚。

师:圆圆来找毛毛一起玩啦!它们好像在干什么?(说悄悄话)你从哪看出来的?拿起照相机,咔嚓一下拍下来!

(画外音1:幼儿学习技能的内驱力来自于在学习内容吸引下产生的自我表现欲。此环节中,老师是美的发现者、引导者,在“聊天式”交流中自然引发幼儿观察、感知、表达的强烈愿望。)

(2)感知小鸡的活动。以聚光灯效果欣赏PPT图

二:(小鸡低头,一起吃虫子)

师:咦,圆圆和毛毛又在干什么呢?(吃虫子!)

师:让我们一起学着毛毛和圆圆吃虫子哕!这边找找小虫子,那边找找小虫子,这儿虫子好多,我们一起来分享!(教师带领幼儿模仿小鸡吃虫的样子,帮助幼儿更好地体会小鸡低着头、身体在上吃虫子的体态特征)

师:小鸡是怎么吃虫子的?

幼:模仿小鸡动作,比较、观察头在下,眼睛在两边,嘴巴在最下面,身体在上面)

师:引导幼儿总结,并进行范画:毛毛吃虫头朝下,胖胖的身体到头顶上,小小眼睛看仔细,尖尖嘴巴捉虫吃,还有呢,对了翅膀和脚儿别忘记。(师幼互动,以问答形式总结)

运用白板隐藏显示功能展示成品圆圆,比较观察毛毛与小鸡吃虫的样子,面对面,捉虫吃!师:

圆圆快过来,我们一起吃虫子。两个好朋友面对面吃虫子,多有趣!

师:拿起照相机,咔嚓一下拍下来!

(3)感知背面的小鸡姿态。以聚光灯效果欣赏课件图三,(小鸡吃饱了,放声把歌唱)

师:肚子吃饱了,毛毛在干什么呢?毛毛唱歌什么样?(以白板隐藏显示功能及时展示小鸡毛毛唱歌的图片。)

师:猜猜看,她会把歌唱给谁听呢?继续以白板隐藏显示功能展示小鸡圆圆。

师:圆圆也来唱歌了,他唱歌时又是什么样?(头抬得高高,嘴巴翘得高高)翅膀呢?(都张开来了)

师:爱唱歌的小伙伴,拿起照相机,咔嚓一下拍下来!

(画外音2:如何让幼儿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用圆形和线条组合描画小鸡,创造性地表现小鸡侧面、背面的不同姿态,是本次活动的重难点之一。活动中,我们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意营造教学情境,为幼儿创设创造性的学习环境。重视幼儿的观察、发现、想象……,把幼儿对“小鸡”的已有经验、现有经验,积累放在一个开放、动态的系统中。如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三幅图片,作为实物图供幼儿欣赏。“小鸡面对面,说悄悄话”的实物图,借助抛出的问题“毛毛怎么只有一只眼睛一个翅膀”?帮助幼儿初步感受小鸡正、侧面站位时的不同姿态;选择了“吃虫”、“唱歌”2个典型的动态性场景,引导幼儿进行比较、观察,其中“模仿小鸡捉虫吃”既遵循了动静交替原则,又帮助幼儿进一步感受到了小鸡吃虫时头和身体的位置变化(头在下,身体在上),为幼儿的创造性绘画作很好铺垫。

在幼儿充分观察、感知的基础上,我们再借助局部示范策略,帮助幼儿学习用浅显的绘画技能来表现小鸡动态。图形和线条组合是描画小鸡不同姿态的最佳拍档,其中“小鸡说悄悄话”,重在帮助幼儿感受侧面小鸡面对面、嘴碰嘴的体态特征;“小鸡捉虫”,重在帮助幼儿体验、感受小鸡吃虫头朝下,嘴朝下,身在上的身体姿态的变化;“小鸡唱歌”,重在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感受身体姿态的变化,即仰头时头在上、嘴朝上、身在下。以看看、动动、变变等有趣的方法来增强动感,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画面中小鸡的空间位置、姿态变化所带来的趣味性场景,在情境性的变换中启迪幼儿的创造性意识。

3.大胆尝试作品设计、交流设计意图

以放大镜效果与幼儿简单梳理教师的范画作品。

师:今天,我给小鸡拍了三张照。看,有拍到小鸡面对面,说说悄悄话的;有拍到小鸡低下头一起吃虫子的;还有拍到了小鸡吃饱了,放声把歌唱的!师:你们也想来给小鸡们拍照吗?请你先想一想,你会拍小鸡在干什么呢?

幼:自由讲述“想拍小鸡在干什么?”(可以自己想一一想,也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请幼儿介绍自己的设计意图,注意画面动态性的引导:如散步、找虫、吃虫、唱歌、游戏……)

师:谁愿意来介绍?

师:好,快快把可爱的小鸡们拍下来吧!

4.幼儿创意作画,教师巡回观察,适当帮扶、指导。

播放优美轻松的音乐,幼儿作画,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教师关注点:关注个别能力弱的幼儿合理摆放小鸡头和身体的位置;个别提醒幼儿确定好小鸡头和身体的比例,知道头和身体要连在一起,脚要稳稳地支持身体。

(提示语参考:1.小鸡的头圆圆的,身体可是胖胖的!2.我们可以给小鸡多找几个好朋友。

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大胆发挥想象,丰富画面,如添画太阳、小草、小花、毛毛虫等。在孩子作画的过程中,可继续关注以上要求的落实情况,加强个别辅导。)

(待一部分幼儿画完1―2只小鸡时。)

师:“想想小鸡在哪里做这些有趣的活动呢?”“照片中如果有绿绿的青草、可爱的毛毛虫,一定会显得更热闹的!”

(提示语参考:1.要记得先给小鸡穿好衣服,嘴巴涂上好看的颜色后,再画上青青的草地、可爱的毛毛虫!2.小草可以这儿长一片,那儿长一片。3.有了毛毛虫,小鸡就不会饿肚子了!……最后,请把拍到的照片送到相框里来。

(画外音3:本环节突出方法习得的创意表现。幼儿有了之前充分观察、感受之后,绘画的创造性被大大调动了起来。画面中的小鸡动态十足:有排好队一起低头吃虫子的;有小鸡面对面抢虫吃的;有小鸡翻跟斗的,绘画能力强的幼儿还巧妙画出了头和身体的位置,画面充满了童趣感,有的幼儿还大胆添画上了太阳、草地,草丛中显眼的毛毛虫,整个画面布局合理、充满了生气……)

5.展示作品、评价作品

(1)将幼儿的作品集体展示在前面展板上,变成一本“大影集”。

(2)提问:瞧,给小鸡拍的照片都装在相框里了,快来找一找,你喜欢的小鸡在哪里?它们在于什么呢?(如它们的头靠在一起,在吃虫子呢!它们排好了队,一起齐刷刷地看着前面,一个跟一个散步去了;她把头抬得老高,正在大声唱着歌呢!……)

师:这张照片我喜欢,是谁拍的呀?你拍的小鸡在干什么?这张照片也不错,是谁的作品呀?你拍的小鸡又在干什么呢?

(3)小结:今天,小朋友拍得照片可真出色,小鸡们玩得真开心呀!(根据幼儿作品评价来说)好,让我们也到外面去玩一玩吧!

(4)播放课件里的音乐,教师带领幼儿离开活动场地,结束活动。

5.幼儿科学活动教案设计 篇五

教材分析

《纸绳力量大》是一节生成活动。中班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开始增强,为了训练孩子们的思维,让他们有机会探索,我们在科学区投放了各种类型的纸,让幼儿尝试进行折、卷、撕、捏等活动,从实践中发现纸的特性和玩法。顺应《纲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的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 的要求,《纸绳力量大》通过设疑、实践,激发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在反复实验、动手操作的游戏中,让孩子们发现卫生纸里存在“纤维”这一有趣的现象。孩子们在探究游戏中感受快乐,获得智慧。

目标预设

1.通过实验,萌发探索纸绳承受力的兴趣。

2.大胆尝试,学习制作有力量的纸绳。

3.积极合作,体验团结起来力量大的快乐。

重点、难点

本活动重点是探索、感受纸绳的承重力。

难点是学习制作有力量的纸绳。

设计理念

在玩纸时,一个孩子偶然做成的纸绳拉不断,引起了同伴的关注和模仿。我把握契机,生成了科学活动《纸绳力量大》,鼓励幼儿学习做有力量的纸绳,并进行拎水桶的尝试,在游戏操作中感受纸绳力量大。

设计思路

对孩子而言,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最直接的体验中学习,在动手中发现。活动中,我选择了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材料“卫生纸”和“水桶”,让孩子进行操作实验,把有关力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孩子可亲自操作的游戏(如撕面条比赛、制作有力量的纸绳、纸绳拎一个水桶、纸绳拎两个水桶、合作用纸绳拎水桶等),依托幼儿熟悉的、直观的材料,让孩子在富有挑战的活动中感受生活中有趣的科学现象。

活动准备

正方形卫生纸若干,篮子若干,装满水的小油桶16个。

活动过程

1.玩“撕面条”的`游戏,激发幼儿兴趣。

(1)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卫生纸)卫生纸可以干什么?

(2)今天,我们用卫生纸来玩“撕面条”的游戏,比一比,在规定的时间里谁撕的面条又快又多。快行动起来吧! (幼儿操作)

(3)听好哦,时间马上就到了:5、4、3、2、1,停!互相看看,谁撕的面条又快又多!

(4)小结:有的小朋友撕的面条很多,有的小朋友撕的却很少。这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来找找卫生纸上藏着的小秘密吧。

2.观察卫生纸的纹路,再次尝试玩“撕面条”。

(1)请你们拿一张卫生纸看一看、找一找,发现了吗?这一条一条线就是卫生纸的纹路。试着用手摸一摸它的纹路,然后放回篮子里。(教师巡视检查)

(2)好,谁来帮我找到这张卫生纸的纹路?画一画,按照这个方向撕一撕。撕成又细又长的面条了吗?换个方向再试试,把上面的纹路撕断。

(3)出示两张画好纹路的纸,让幼儿明白竖线方向不容易撕,横线方向容易撕。

(4)幼儿重新拿一张卫生纸“撕面条”。

3.玩“纸绳拎水桶”的游戏,初步体验纸绳力量大。

(1)刚才我们用卫生纸玩了撕面条游戏,我还想把它变成纸绳来玩游戏呢,你们会把它变成纸绳吗?谁来试试?(请一幼儿示范)

(2)他用了什么方法把卫生纸变成了纸绳的?(先卷后拧)

鼓励幼儿做纸绳,尝试提水桶。

(3)(出示油桶)卫生纸做成的纸绳能拎起这桶水吗?

(4)有人说可以,有人说不可以,到底怎样,我们来试试吧!

(5)请小朋友用刚才的方法将卫生

纸做成纸绳,然后来到这里拎起水桶。

注意,手不能碰到桶。做好了就可以上

来试一试了!将两边的水桶拎到中间。

4.讨论纸绳的秘密。

(1)请拎起水桶纸绳没有断的小朋友站这边,纸绳断了的小朋友站那边。

(2)我给你们准备的是同样的卫生纸,为什么有的纸绳没有断,有的纸绳却断了呢?

拿两根松紧不同的纸绳引导幼儿观察,寻找原因。

(3)什么原因呢?大家讨论一下。谁来说说?

(4)究竟什么原因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从两组幼儿手中各拿一个纸绳)

(5)你们发现了它们有什么不同?出示两根纸绳(一根没有断,一根断的)。

(6)我们试着按卷的方向撕一撕。

断的纸绳撕一撕,怎样?这样做成的纸绳,看,1、2、3,纸绳断了。

没有断的纸绳撕一撕,没有断。这样做成的纸绳怎样?不容易断。

原来,容易撕的拧成纸绳就容易断,不容易撕的拧成纸绳就不容易断。

(7)现在你们会做有力量的纸绳了吗?谁来告诉大家。(再次巩固)

(8)知道了这个秘密,我们再来试一试。记住,找准方向,拧得越紧纸绳力量就越大。

(9)和好朋友拉一拉,看你的纸绳是不是够力量。如果纸绳断了,赶快找出原因,重新做一个有力量的纸绳。(请幼儿用有力量的纸绳把水桶拎到活动室的两边。)

5.尝试拎两桶水。

(1)小小纸绳可神气啦!它说还能拎起两桶水呢!行不行?谁来试试?

(2)一幼儿用一根纸绳拎两桶水。(如果没断,说明纸绳力量大;如果断了,说明什么?)

小结:是啊,一根纸绳的力量有限,团结起来的纸绳力量会更大!

6.经验拓展,玩“运水桶”比赛。

教师介绍游戏规则:将幼儿分成两队,运水桶接力比赛。

可以增加难度——合作运水桶。(找一个好朋友,把两根纸绳变成一根,两人合作运两桶水。)

7.活动延伸。

师:纸绳虽小,它的力量却很大!我们带它到外面去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拎起比水桶更重的东西,好吗?

6.幼儿科学活动教案设计 篇六

害虫和益虫

活动目标

1.从不同角度对虫子进行分类,了解虫子与人们及植物的关系,知道要保护益虫,消灭害虫。

2.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能与同伴进行自然交流。

活动准备

1.带幼儿捕捉虫子并制成标本。

2.有关虫子的多媒体课件、动物音乐会伴奏带、自制的各种虫子头饰(每人一个),益虫和害虫字卡、磁性操作图片。

3.草丛、树林、花园、陆地(含有泥土、水)的背景图各一幅。

活动过程

1.出示虫子标本,引起幼儿观察的兴趣。

师:这是什么?是谁捉来的?同伴之间互相介绍,哪些虫子是自己捉(找)到的?在哪儿捉(找)到的?看看它们长得什么样子?

2.幼儿观看大屏幕上的虫子,同伴间互相交流并分类。

(1)播放课件:以不同的动画方式一一出示常见的虫子。

(2)同伴间互相交流:说说自己认识的虫子,它们长的样子,生活的地方,喜欢吃的食物,是益虫还是害虫,等等。提问举手的幼儿。

(3)尝试分类:将幼儿分成三组,教师事先有目的地为每组分好虫子图片,请各组幼儿共同想办法将虫子分到两个房间(可用鞋盒盖等代替),相互交流分类依据,并阐述各类虫子的共同特征。老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互相合作,适时回答幼儿的问题并鼓励表扬爱动脑的幼儿。提问后总结分类方法,比如:有的小组按益虫和害虫分的;有的小组按是不是长翅膀分的,然后教师收回图片。

3.帮助幼儿形成昆虫的概念。

演示昆虫的课件,让幼儿细致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然后师生共同总结昆虫的主要特征。

4.帮助幼儿形成益虫的概念。

(1)利用课件出示螳螂的谜语,幼儿猜出后再以动画方式出示螳螂。

师:对人类有好处,吃害虫保护庄稼、树木、花草的虫子,我们称它们为益虫。(课件画面上出现文字“益虫”)

提问:小朋友还知道哪些是益虫?为什么?

(2)课件演示:许多益虫。

提问:这些都是益虫吗?为什么?

5.帮助幼儿形成害虫的概念。

(1)课件出示苍蝇的谜语,幼儿猜出后以动画方式出示苍蝇。

师:对人类有害处,损害庄稼、树木、花草的虫子,我们称它们为害虫。(课件画面上出现文字“害虫”)

提问:小朋友还知道哪些是害虫?为什么?

(2)课件演示:许多害虫。

提问:这些都是害虫吗?为什么?

6.巩固练习,加深对益虫和害虫的认识。

教师将“益虫”和“害虫”字卡贴在磁性板上,请幼儿上来摸一张虫子图片,按益虫和害虫分类放到相应的字卡下面,然后请几名幼儿检查分类结果是否需要更改,并说出原因。

7.角色游戏“虫子联欢会”。

引导幼儿根据虫子的生活习性及特征,在音乐的伴奏下,创编各种动作。

玩法:幼儿自选头饰扮演虫子,音乐起,各种虫子在音乐的伴奏下做动作;音乐停,扮害虫的幼儿立即蹲下不动,扮益虫的幼儿就喊“苍蝇(蚊子、蟑螂),消灭它”。幼儿互换头饰,游戏继续进行。此游戏可做1~2遍,教师也可参与,游戏结束,放回头饰。

8.虫子找家:引导幼儿了解不同的虫子有不同的家。

(1)幼儿自选昆虫图片,相互介绍:它住在哪儿?

(2)教师介绍一些新经验(可生成新的活动:会游的虫子)。

(3)给虫子找家,请幼儿按不同的住所,将卡片上的虫子一一送回家(泥土、草丛、树林、花园、水中……)。

9.总结评议:小朋友真聪明,认识了这么多虫子,还能分出益虫和害虫,并给虫子找到了家。

活动延伸

7.有效开展幼儿科学活动的思考 篇七

一、营造和谐宽松的心理环境

和谐宽松的环境是发展幼儿创造力和表现力的前提,是科学探索活动的基础和内动力。幼儿是科学教育活动中的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和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是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的认知特点是求知欲强,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在宽松、平等的环境中大胆猜测、大胆想象、自由表达。所以,教师要为幼儿的科学活动营造平等、接受、宽容的交流氛围,不断地向幼儿传递温暖、支持、教育的信息,巧妙使用表情和身体语言,让幼儿感到信赖和关爱。如用轻柔的语气语调和幼儿交流;用鼓励的眼神注视孩子;对于孩子的观点给予积极的肯定;肯定他们的求异思维等。有疑问才有发现,有探究才有创造。合适的环境,适度的、新鲜的刺激物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教师要给幼儿提供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接纳幼儿不同的意见、探究方式和发现,尊重每一个幼儿的观点和兴趣,从而促使幼儿大胆猜测,大胆尝试,自由、充分地表达。这样能更好地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兴趣盎然地投入活动。

二、有效提问

有效提问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能将教学活动逐步引向深入,而且有助于调动幼儿思考与学习的主动性。

提问要有启发性。提问可以为幼儿引导思路,启发幼儿在活动中积极动脑,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应多用“你认为会怎样”、“你发现了什么”等提问。如在科学活动《沉与浮》中,可以这样问:“你认为有什么好办法可以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我们再试试,还有什么好办法让浮起来的东西沉下去?”在玩风车时要让幼儿想一想:“为什么风车有时转得慢,有时转得快?”要留给孩子一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让幼儿沿着这样的思路去学习,引导幼儿主动地探究,促进他们自主、创造性地发展。

提问要有层次性。教学可以用问的方式逐步深入,扩展内容、丰富知识、建构概念,使整个过程呈宝塔式结构,体现发展性原则。如“鸡蛋在清水中有什么表现?加了盐后又有什么表现?为什么会不一样?”巧妙地将一连串问题层层抛出,逐步深入,帮助幼儿将思考的内容前后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不断推进的问题链,让幼儿随着问题更加深入地探究与思考,挖掘手、口、脑的潜力,调动探究的积极性。

提问要有积极性。要让幼儿的思维通过问题难度的增加逐步发展,达到“跳起来摘果子”的理想境界。如科学活动《纸制品》,在认识了纸的特征和常见的种类后,可重点提问:“纸有什么用处?”“你知道还有什么纸制品?”“纸制品有什么优缺点?”“你想将来发明什么样的环保又耐用的纸?”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幼儿积极探索,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活动,在探索的过程中有所发现,获得成功,感受到愉悦,从而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获得知识经验。

三、选择生活化的科学教育内容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教育的内容生活化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生理、心理的发展水平决定他们的发展是在生活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不断吸取有关周围世界的经验,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这样会使他们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到科学的趣味与价值,从而对科学产生亲切感,在一日生活中获得直接经验,在享受快乐童年的同时身心得到相应的发展。

要从生活中寻找科学教育的素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教师可我们充分利用园内自然物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探索植物的生长奥秘。如春天,带领幼儿去找春天:迎春花开了、树枝发芽了、小草星星点点变绿了。秋天、冬天,带领幼儿观察树叶在风中飘舞,孩子们亲身感受到常绿树和落叶树的区别。园里开辟了“小种植园”,根据季节特点选择常见的蔬菜、瓜果进行种植,经常组织幼儿给农作物浇水,引导幼儿以绘画的形式记录植物的生长状况。幼儿在观察中感受发现的快乐,在观察中体验用多种方式记录发现的愉悦,也在观察中掌握积极探索的科学学习方法,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我们还要以幼儿兴趣、需要为主线,让幼儿从身边寻找素材进行科学探究。如穿脱衣服时有“噼啪”声,让幼儿做摩擦生电、静电的实验;冬天走在冰上很滑,让幼儿做有关摩擦力的实验等,让幼儿在玩中亲身体验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

从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及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激发了幼儿探索天空奥秘的兴趣,激起了他们对科学家的崇敬。我们及时播放相关视频,了解它的行程轨迹及宇航员的有趣生活,丰富幼儿的经验;通过电话可以清楚地和爸爸妈妈说话,引起幼儿对电话的兴趣,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打电话的方法,了解特殊的电话号码的作用;洗衣机可以脱水,让幼儿做一个小实验:手拿湿毛巾,伸直手臂,身体转几圈,然后看看毛巾上的水有什么变化。这样结合生活实际的小实验,幼儿更深切地体验到生活处处皆科学。在科学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上体现多样性、探究性,幼儿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喜爱科学、积累科学经验。

四、提供适宜的、丰富的操作材料

幼儿认识事物的经验是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主动探索、反复操作而获得的。所以我们要提供适宜的、丰富的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和必要的技能并促进思维的发展。材料的投放是一门艺术,如果能巧妙地投放适宜、适量和有趣的材料,那么幼儿一定会对科学活动更感兴趣。

材料应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科学活动有时很枯燥乏味,有趣的材料是对幼儿学习最好的刺激,能有效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其在兴致盎然的操作中积极探索、有所发现,主动地寻求答案。如在探索磁铁时,可以提供磁铁钓鱼、磁铁小鸭及各种布制玩具、塑料制品等,使幼儿在愉快的操作中发现、了解磁铁的特性。

材料应具有层次性。在幼儿的探索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尊重幼儿的发展差异,提供难易不同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自选,使每个幼儿在科学活动中都有不同层次的进步、富有个性地发展。在选择操作材料时,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操作能力来选择,这样活动时更有信心,更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

8.开展幼儿科学活动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科学活动;科学思维;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0-0140-03

1幼儿科学活动的重要性

当前,科学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在此之中急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日益巨大、深刻的影响作用,使得提升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凸显出更为重要和迫切的现实意义。在此背景下,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彰显,科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而儿童期是培养年轻一代科学素养的重要时期,儿童科学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基础组成部分,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正因如此,儿童科学教育在我国整体教育改革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们日益意识到儿童科学教育对我国青少年儿童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独创价值和意义。儿童科学教育问题已成为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核心话题。

1.1国家关于早期教育的相关政策与精神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要重视幼儿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开发。普及婴幼儿早期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方法”。

2007年7月2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是少数精英的事,它需要整个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个创新文化的培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不可缺席,而且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

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十七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中,再次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任务,在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中,指出要重视早期教育。

2008年1月8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国民的科学素质是自主创新的土壤”,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要从青少年抓起。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孕育着国家明日的创新竞争力。

总之,提高全体国民的科学素质是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因为没有高科学素质的人,社会就不能进入高科技的时代,就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而这一切都要从幼儿抓起,从娃娃抓起。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想造就一个科学民族,必须培植造就科学的幼儿,由此才有科学的中国”。怎样提高今天幼儿的科学素质,使他们可以承担21世纪的重任?我们认为关键在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关键在提高幼儿教师的科学素质以及科学教育教学能力。

1.2幼儿科学活动的优势

科学是儿童最感兴趣的事情之一。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喜欢修修补补、喜欢探究和实验、喜欢观察事物、讲述发现的结果。喜欢探寻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他们对毛毛虫为什么能变成漂亮的蝴蝶感到惊奇;对物体的摆动与平衡感到兴奋;对季节的交替变化、日落日出、夜空中数不清的星星、月亮的阴晴圆缺、岩石的丰富多彩和种子发芽的魔力均感到十分惊奇。他们喜欢像科学家一样探究这样或那样的现象,喜欢尝试新鲜事物。例如,他们喜欢尝试将气泡吹得更大或者使气泡保持更长时间。

科学活动是为幼儿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在科学活动中,那些符合幼儿认识水平和实际能力的科学小游戏能激发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帮助幼儿了解生活中某些现象和奥秘,使他们能主动地关注周围的生活。科学活动其实就掌握在幼儿手中,那就是幼儿的天性:好奇、好动、好问。因此,寓科学教育于游戏之中,让幼儿在试试、做做、玩玩中认识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知识。通过科学游戏。幼儿可以在玩乐中学科学。在愉快体验中学科学:①科学活动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②科学活动使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做事;③科学活动激发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④科学活动使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做人。

2幼儿科学活动对幼儿教师提出新要求

21世纪需要有一定科学素质的幼儿教师。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社会发展趋势来进行思考:

2.1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由于电脑的出现和普及,人类生产劳动的工具智能化了,因此引起了产业结构、劳动组织的一系列变化,传统的生产劳动。尤其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以及现在的第三产业大都由智能化工具执行,由此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者会用电脑,会从电脑网络中检索所需的信息,能运用知识和智慧来指挥智能化工具——计算机、网络、机器人、无人工厂、无人飞机等等,要有个性特长,要会创造。所以,21世纪的劳动者应具有以下综合能力:①通过现代手段取得大量数据——人的索取和处理信息能力;②把大量数据变为知识——人的发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③把知识变为技术——人的发明创造能力;④把技术变为产品——人的操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⑤使产品占领市场——人的经营能力、协作交往能力;

2.2 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

学会求知由“学会读书”到“学会认知”,由“学会学习”到“学会求知”。这种学习更多地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既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手段,也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目的。作为手段。它应使每个学生学会了解他周围的生活。学会怎样认识自己生存的世界,认识自己;学会怎样继承前人的知识、怎样探索未知、怎样发现真理。这不仅仅是学会获取知识的手段——求知手段,而且是学会人生的手段——生存手段。学会求知的内涵是: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科学精神。也就是把“乐于理解、认识和发现”当作人生目的。

案例:教室里坐着一群2年级学生,他们正在上天气课。作为课程简介,老师先寻问这些学生知道多少有关天气的事,想了解学习有关天气的哪些方面,发现这些学生对天气都有一定的了解。他们知道气温、风、雨、雪,并且知道天气预报。

然后老师将学生分为小组。一组学生学习如何使用温度计,他们负责每天上午走出教室,读出温度值,并将其记录在班级天气表上。另—组学生每天从报纸上查找风速并记录,同时学习科学家们是如何测量风力和风向的。第三组每天用集雨器测量降水量。这些数据都被记录在班级天气表上。几天的数据收集过后,这3个小组的任务互换。当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学生们就分析数据并且将天气情况添入班级天气告示牌中。一个小组负责将这些数据输入国际互联网上的一个学生网络程序中。将这些数据与其他国家的学生所得出的数据进行比较。

在这个案例中,老师作为一个向导选择和设计活动,倾听学

生的发言。提出恰当的问题,使这些已经非常好奇的儿童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学会做事:学会做事与学会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分的。要学生学会做事就应当不是单纯地传授技能,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学会做事的教育中,首先要强调做事的目的,也就是为什么做事,为谁做事?做什么事?做的事情对谁有利?这就是德育,即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学会共处:“学会共处”的思想十分重要,含义深远。它的内涵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共处的内容、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在共处中认识人的多样性,认识人在地球上、国家在世界上的位置。自己在人群中的位置。学会共处,才能学会生存、学会竞争。人就是在共处和竞争中生存的。

学会做人:科学活动的教育观认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当使每个人尤其借助童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幼师毕业生能否胜任幼儿园或小学的科学教育活动这项工作?科学教育活动不同于传统的学科教学,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不妨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探讨:①科学活动要求及时地传播科学信息。当前幼儿教师吸收最新科技信息的能力还不够强,多数教师不会自己搜索参考引用科技信息,习惯于照本宣读。②科学活动要求因材施教,要求根据每个学生和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课程、设计科学活动。当前的幼儿教师多数缺乏科学活动的设计能力,缺乏科学活动需要的随机教育能力。习惯于按照教材教师讲,学生听,一个教案班班用,年年使用。③科学活动要求教师具有科学活动的基本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创造能力;要求教师有科学活动基本功:会操作、能思考、善创造。当前教师缺乏这些基本能力和基本功的训练,这就很难实现在活动中对学生的辅导。④科学教育活动是以获取直接经验、训练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发展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活动。

科学教育活动的教育观提倡: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群体活动,在活动中随机教育,指导学生待人处世,学会处理和环境的关系,学会协作、学会竞争、学会生存、学会共处。

在各种活动中,教师要把培养创新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言传身教以自己的行为为表率,使学生的创新精神逐渐发展,最终使学生学会做人。

2.3人类思维方式的变化

当代科技发展形成的思维方式是:从绝对走向相对;从单一性走向多义性;从精确走向模糊;从因果性走向偶然性;从确定走向不确定;从可逆性走向不可逆性;从分析方法走向系统方法;从定域论走向市场论;从时空分离走向时空统一。这些崭新的思维方式使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之间的鸿沟日趋消失,而新的视听技术又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人的认识能力产生了一个新的飞跃。

与“从事物分析开始”的迪卡尔思维方式不同,新的思维方式主张“从整体看事物”,由分析方法走向系统方法。无疑,学校课程应当结合新兴的交叉科学向学生介绍新的思维方法,让我们的青少年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成为21世纪的主人。幼儿园、小学的科学教育活动承担着这个历史重任。可是。我们的小学、幼儿园教师在思维方法上大多保持着传统的思维方式,转变教师的思维方式无疑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电脑和网络的出现对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电脑网络激发了人脑的“网络思维”方式。

3开设选修课对幼师生进行科学教育教学活动指导

本校结合国家对早期教育的相关政策和精神。在大专一年级开设题为《科技发展与幼儿教育》选修课。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教育,渗透科学精神、态度和方法;使学生知晓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了解和关心科学技术的现状和发展;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振兴中华基础教育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懂得新科技的基本常识,会检索信息;培养学生吸收最新科技信息的能力、根据幼儿情况设计课程、设计科学活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对早期儿童科学教育的探索兴趣,使学生初步掌握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为学生将来在幼儿园或小学进行科学教育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科学现象。未来的幼儿教师,在幼儿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选取他们所熟悉同时又能为他们所理解的事物与现象,并将事物的物理、化学变化等原理深入浅出地融入科学活动之中。

在科学活动中怎样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怎样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

上一篇:办理委托存档须知下一篇:李村小学2011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