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中药及方剂

2024-09-16

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中药及方剂(通用5篇)

1.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中药及方剂 篇一

1 发病原因

1.1 免疫程序不当

养鸡专业户不结合当地疫情, 滥用疫苗, 认为剂量越大越好, 甚至反复使用, 在产蛋高峰期也去饮苗, 不但造成免疫失败, 引发疾病, 而且增加经济负担。

1.2 管理不善和应激反应

有不少养鸡专业户, 不注意管理工作, 冬、春季只注意保温, 而忽略了通风换气, 养殖密度过大, 垫料潮湿;大小家禽同栏饲养;接种疫苗几天前后不注意护理, 造成强烈应激反应, 降低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应答, 引发疾病。

2 临床症状

潜伏期1~7d, 平均3d。由于病毒的血清型不同, 鸡感染后出现不同的症状。

2.1 呼吸型

病鸡看不到前驱症状, 突然出现呼吸呼吸症状, 并迅速波及全群。4周龄以下鸡常表现伸颈、张口呼吸, 喷嚏、咳嗽、“咕噜”音, 全身衰弱, 精神不振, 食欲减少, 羽毛松乱, 昏睡, 翅下垂。常挤在一起, 借以保暖。康复鸡发育不良。5~6周龄以上鸡, 突出的临诊症状是气喘和微咳, 同时伴有减食、沉郁或下痢。成年鸡出现轻微的呼吸道症状, 产蛋鸡产蛋量下降, 并产软壳蛋、畸形蛋或砂壳蛋。

2.2 肾型

多发于20~50日龄的幼鸡。在感染肾病变型的传染性支气管炎毒株时, 由于肾脏功能的损害, 病鸡除有呼吸道症状外, 还可引起肾炎和肠炎。肾型支气管炎的症状呈二相性:第一阶段有几天呼吸道症状, 随后又有几天症状消失的“康复”阶段;第二阶段就开始排水样白色或绿色粪便, 并含有大量尿酸盐。病鸡失水, 表现虚弱嗜睡, 鸡冠褪色或呈紫兰色。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程一般比呼吸型稍长 (12~20d) , 死亡率也高 (20%~30%) 。

3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在呼吸道。在鼻腔、气管、支气管和窦内有浆液性、卡他性和干酪样渗出物。气囊可能浑浊或含有干酪性渗出物。在死亡鸡的后段气管或支气管中可能有一种干酪性的栓子。产蛋母鸡腹腔内可以发现液状的卵黄物质, 卵泡充血、出血或变形;输卵管短粗、肥厚, 局部充血、坏死。雏鸡感染本病则输卵管损害时永久性的, 长大后一般不能产蛋。肾病变型支气管炎除呼吸器官病变外, 可见肾肿大、苍白, 肾小管内尿酸盐沉积而扩张, 肾呈花斑状, 输尿管尿酸盐沉积而变粗。心、肝表面也有沉积的尿酸盐。有时可见法氏囊有炎症和出血症状。

4 鉴别诊断

肾型传支应与饲料、药物等因素 (饲料高钙低磷、高蛋白、给育成鸡喂蛋鸡料等、日粮中维生素A缺乏, 磺胺药用量过大、时间过长, 饲料中钠离子浓度过高等) 所引起的尿酸盐沉着症、传染性法氏囊病、禽肾炎病毒感染、鸡蓝冠病、鸡白痢等进行鉴别。其它型传支应与新城疫、其它型副粘病毒感染、禽流感、产蛋下降综合症、传染性鼻炎、慢性呼吸道病、引起输卵管囊肿的衣原体病等进行鉴别。

5 选择中草药治疗

(1) 中药方剂一:将金银花15g、连翘、板蓝根各35g, 水煎至150ml时进行1次性喷雾治疗雏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2次/d, 治疗3d (3d一疗程) 。 (2) 中药方剂二:麻黄5g、苦杏仁9g、石膏18g、甘草6g、黄芩6g、板蓝根10g、北豆根6g。1剂/d, 连用3d;水煎饮水, 药渣拌料。

6 治疗效果

各养鸡场普遍反映, 方剂一针对雏鸡效果较好, 方剂二对产蛋鸡效果较好, 服药后第3天病情得到了控制, 食欲明显好转, 呼吸道症状消失, 蛋鸡产蛋率基本恢复。5d后基本上控制了该病。

7 讨论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多因天气骤变, 阴湿风寒, 或鸡舍通风不良, 而诱发大面积流行, 且易继发多种病症, 需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方能奏效。所以在对发病鸡场的处理中, 除使用复方中药有标本兼顾的作用外, 还加强了对鸡舍的清洁消毒和保暖工作, 因此防治效果较好。

鸡传支从中兽医理论上分析, 主要是呼吸道感染病毒后, 热毒内蕴, 引起痰涎阻塞气管, 导致咳嗽气喘, 鼻腔有鼻汁, 气管有啰音, 咳喘伤及正气, 致使肾不纳气, 卫阳不充, 下虚上盛。肾虚对水液不能正常蒸化, 故形寒肢冷, 粪便异常。此病特点是毒邪贯穿始终, 因此治疗时解毒至关重要。

方剂一中的金银花味甘、性寒, 归肺、心、胃经, 清热解毒, 善治温病发热、肺热咳喘, 具广谱抗菌、抗病毒、增强免疫及解热抗炎作用。连翘味苦、性微寒, 具有清热解毒, 消肿散结, 疏散风热的作用。板蓝根具有抗菌、抗病毒、抗内毒素、调节免疫等作用, 是公认的有较好抗病毒效果的少数中药之一。此三种药物联合使用具有清热解毒、祛邪逐疫的效果并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2.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中药及方剂 篇二

1 补肾中药调节舒血管物质

1.1 促进NO合成含量的增加

NO是一种新型的生物信息传递体, 是体内最强的舒血管因子, 它被视为内皮舒张功能的重要标志物之一, 具有舒张血管、松弛血管平滑肌和抑制内皮细胞增殖的功能, 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自由基, 对心血管起相当重要的保护作用。因此, 在选择药物时应用补肾方药使NO合成增多对防治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王梦华等[1]研究证明杜仲叶醇提取物 (alcohol extractive of Foliutm Eucommiae, AEFE) 通过促进内皮细胞释放NO和直接激活β受体产生舒张血管效应。王曼晨等[2]发现何首乌提取物对内皮细胞总抗氧化能力 (T-AOC) 和NO有上调作用, 并有浓度依赖关系, 表明何首乌提取物对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为临床选择有效保护内皮细胞的药物提供了依据。有文献报道[3]采用 Geiess试剂检测淫羊藿醇提物及灌服淫羊藿醇提物小鼠血清对内皮细胞释放NO的影响, 其研究结果表明淫羊藿醇提物血清能促进NO的产生。也有实验[4]结果表明, 调肝肾、祛痰瘀治法方药 (熟地黄25 g, 龟甲30 g, 丹参15 g, 三七5 g, 钩藤15 g, 瓜蒌12 g) 能提高NO水平, 改善内皮分泌舒缩因子的功能, 从而延缓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 早期的高血压发展。

有文献报道[5]滋补肝肾益气活血方药 (益母草、丹参、夏枯草、桑寄生、徐长卿、杜仲、山慈菇 、何首乌、黄芪和当归等) 可明显降低高血压病病人的血压, 且血浆ET水平明显降低 (P<0.05) , NO含量升高 (P<0.05) , 表明该方药的降压作用与升高血浆NO及降低ET水平有关。

1.2 促进前列环素增加

PGI2是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重要舒血管活性物质, 它是前列环素代谢途径中的一种重要产物, 是由前列环素H2 (PGH2) 在PGI2合成酶的催化下生成, 是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的血管舒张因子, 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活性, 对维持血管的正常舒张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孟扬等[6]研究证实复方首乌液对受机械损伤的内皮有促进修复及合成并释放 PGI2的作用。龚婕宁等[7]观察滋阴活血方及其拆方的抗血栓作用, 发现该方还能减轻模型大鼠血浆血栓素B2 (TXB2) 、ET、6-酮-前列腺素 (6-Keto-PGF1α) 水平的异常变化, 增高NO含量, 效果明显优于拆方组, 表明滋阴活血方具有良好的抗血拴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影响TXB2、ET、6-Keto-PGF1α、NO水平有关。有实验[8]研究证实血压健2号能有效提高扩血管活性物质NO、CGRP、6-Keto-PGF1α的含量, 降低缩血管活性物质如TXB2、AngⅡ等含量或活性, 表明血压健2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 其降压作用与调节血管活性物质、维持血管舒缩平衡有关。

1.3 增加CGRP的释放

CGRP及其受体几乎存在于所有血管床特别是外周血管, 具有强大的舒张外周血管及冠状动脉的作用, 可降低血压、增加冠状动脉血流, 并有促进内皮细胞生长和血管内皮修复, 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是目前已知最强的内源性舒血管活性物质之一。

有实验[9]研究证实枸杞多糖 (lycium barbarum polysaccharide, LBP) 能降低血浆及血管中丙二醛 (MDA) 、内皮素-1确切的降压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实验研究。郑谅等[14]探讨针灸 (ET-1) 含量, 增加CGRP的释放, 表明LBP通过降低自由基脂质过氧化反应, 调节血管活性因子释放的平衡防止高血压的形成。程为平等[10]观察中药脑智通胶囊对血管性痴呆病人血浆中有强烈舒血管作用的CGRP的影响, 结果血浆CGRP水平升高。梁粟等[11]通过临床研究发现芩丹胶囊使血浆ET、AngⅡ水平降低, 血浆CGRP水平升高 (P<0.01) 。江巍等[12]发现降脂调压颗粒 (由何首乌、枸杞子、决明子、山楂、菊花、绞股蓝、荷叶、茶叶等组成) 可降低血浆ET水平及ET/CGRP比值 (P<0.05或P<0.01) , 升高血浆CGRP水平 (P<0.05) , 表明降脂调压颗粒具有较好的临床降压疗效, 同时可以保护高血压状态下的血管内皮功能。

1.4 促进血浆ANP的合成与释放

ANP是由心房肌细胞合成、储存、分泌的一种多肽激素, 具有强大的排钠利尿、舒张血管、对抗升压激素的作用, 可以直接释放到血浆中, 作用于血管, 可减少细胞内游离的Ca2+而使血管扩张从而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

有报道[13]首乌降压胶囊 (由制首乌、枸杞子、珍珠粉、钩藤、怀菊花、夏枯草、怀牛膝、川芎、丹参、泽泻、地龙等组成) 能显著升高血浆ANP、CGRP水平, 从而具有较好的降压作用, 有关其结合复元汤 (鹿茸、人参、黄精、枸杞子、益智仁、丹参等) 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 结果显示针药组及西药组治疗后血浆ANP均明显升高 (P<0.01) , 这种升高效应以针药组更为显著 (P<0.01) 。金龙等[15]发现降压胶囊 (川牛膝、怀牛膝、天麻、夏枯草、枸杞子、川芎、地龙等) 对老年高血压病病人 (阴虚阳亢型) 有较好的疗效, 其降压作用可能与升高血浆ANP水平有关。

2 补肾中药抑制缩血管物质的功能

2.1 抑制ET的合成

ET由机体细胞以自分泌或旁分泌形式分泌在局部通过内皮素受体发挥调节作用, 它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 具有强力缩血管作用。内皮素能广泛作用于哺乳动物的各类血管平滑肌, 使其张力增加, 血管收缩, 血压升高, 是迄今为止已知最强的收缩血管物质。

有研究[16]证实中药经验方益肾降压方 (黄芪、汉防己、牛膝、益母草、川芎、当归、白术、茯苓、泽泻) 可通过抑制肾组织ET-1 mRNA表达、促进eNOS mRNA表达, 使肾组织局部ET-1含量减少、NO含量增加, 从而实现其降压、保护肾功能的作用。陈颖等[17]用有多年临床疗效的降压中成药降压I号 (夏枯草、牛膝、茺蔚子) , 结果证实降压I号具有降低血压、ET和升高血浆 NO的作用, 其效果优于复方降压片。

杨学青等[18]通过实验证实降压脉净冲剂 (桑寄生 、葛根等) 使高血压病病人血压降低, 血浆ET水平下降 (P<0.05) , 血浆CGRP水平上升 (P<0.05) , 提示降压脉净冲剂可从多机制发挥作用, 降压的同时, 降低血浆ET, 提高CGRP水平。有随访调查[19]六味地黄丸对老年性高血压病病人的肾保护作用, 结果治疗组 (六味地黄丸干预组) 的高血压临床总有效率及平均降压值, 改善血尿素氮 (BUN) 、肌酐 (Cr) 、尿微量清蛋白 (mALB) 等肾功能指标方面优于对照组 (P<0.01) ;在对ET、NO的调节方面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 , 表明六味地黄丸对老年性高血压病病人具有多重性肾保护作用。

2.2 降低AngⅡ的水平

AngⅡ在体内是由血管紧张素原在肾素作用下生成AngⅠ, 再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ACE) 作用下生成的, 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AAS) 的主要活性肽。它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可使血管收缩、醛固酮分泌、缓激肽分解加快而致血压升高, 因此 AngⅡ已成为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的特异性靶点。

有研究[20]报道降防保心中药复方 (降香、汉防己、当归、芍药、地黄、川芎、香附及葛根组成) 能降低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 结果降防保心中药复方能降低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 (RHR) 的血压, 使增高的RHR的左室质量/体重比得以回降。RHR左室心肌中AngⅡ的水平显著降低。雷燕等[21]观察中药清心胶囊 (杜仲、钩藤、玄参 、牡丹皮、莲子心等组成) 对血浆AngⅡ、ET有显著的下调作用,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清心胶囊对于轻中度高血压病病人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有研究[22]从神经免疫调节角度探讨滋阴潜阳法的作用机制, 结果表明滋阴潜阳法能明显调节肾性高血压大鼠AngⅡ、神经肽Y (NPY) 、白细胞介素-4 (IL-4) 、神经降压素 (NT) 含量。陈双厚等[23]用降压舒心胶囊 (天麻、牛膝、赤芍、元参等) 临床治疗高血压左心室肥厚, 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 各组AngⅡ含量降低, 降压舒心胶囊大、中、小剂量组与其他各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降压舒心胶囊对实验肾性高血压大鼠血清素、血浆AngⅠ、AngⅡ含量水平均有明显的改善。

2.3 抑制血栓素TXA2的产生

血栓素TXA2是体内调节血小板功能的主要因子之一, 由前列环素转化而成, 是近年来发现的生理活性较强的血管活性物质。TXA2主要由肾小球系膜细胞和远曲小管产生, TXA2促进血小板聚集和强烈收缩血管。TXA2半衰期很短, 难以直接测定, 因此目前国内外均以测定活性较低TXB2作为判断TXA2浓度的指标。

卞慧敏等[24]采用体内、体外血栓形成方法, 应用不同的动物模型, 观察六味地黄汤及其配伍对血栓形成的抑制作用, 结果提示六味地黄汤全方能抑制体内、体外血栓的形成, 抑制TXB2、ET产生。陈孟莉等[25]研究益肾降压方 (生黄芪、当归、赤白芍、丹参、黄芩、车前草、牛膝等组成) 降低肾性高血压大鼠血压、改善肾功能的作用及机制, 在给药8周后各剂量益肾降压方可显著降低血浆肾素活性 (PAR) 、AngⅡ, 同时还可显著降低TXB2含量。有报道[26]血压健4号 (北黄芪、杜仲、白术、法半夏、川芎等组成) 降血压总有效率为90%, 能降低缩血管物质如TXB2、PRA、AngⅡ的含量或活性, 证明血压健4号的降压作用与调节血管活性物质、维持血管舒缩平衡有关。

3 抑制VSMC增殖

VSMC增殖是高血压病等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基础, VSMC增殖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弹性下降、血管舒张收缩功能障碍, 血压升高, 同时VSMC增殖也是高血压维持恶化的结构基础, 抑制VSMC的增殖肥大可以逆转高血压血管重构调节血管舒缩功能。

有实验[27]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滋补肝肾、益气活血方药 (益母草12 g, 丹参12 g, 夏枯草10 g, 桑寄生15 g, 徐长卿10 g, 杜仲15 g, 山慈菇10 g, 何首乌15 g, 黄芪12 g, 当归12 g) 对ET诱导的SHR和WKY大鼠VSMC增殖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此研究提示中药血清可通过抑制C-jun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的表达来阻断ET-1的促生长作用。汪涛等[28]探讨中药调肝导浊方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 结果表明调肝导浊方能明显抑制高脂血清培养下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曾有报道[29]藿酮胶囊 (由淫羊藿总黄酮制成) 能够诱导人体增生的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毛秉豫等[30]通过实验证实加味四物汤可降低血压, 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逆转血管重构。

4 小 结

尽管补肾中药的研究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①动物实验较多, 临床研究较少, 应将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相结合, 使作用机制的探索更符合整体研究思路、接近临床实际。②中药特别是复方的多组分性各成分之间又存在互相影响, 所以对中药复方除开展整方研究外, 应对有共同作用的药物或成分的复方实施组合分析, 结合拆方、药对、量效关系等研究手段, 探索究竟是哪个中药及哪个活性成分在调控相关活性物质方面为作用靶点与作用的分子机制。③疗效评判标准不统一, 疗效标准应突出中医中药辨证理论的优势, 从整体入手调整机体, 达到平衡、治本的目的, 不能以是否消除疾病取舍中药, 注重症状疗效及靶器官的保护, 有效地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④目前补肾中药调节血管内皮舒缩功能的研究尚不系统, 绝大多数研究都证实了补肾中药对血管内皮舒缩因子的调理作用, 从西医药理和发病机制来看, 大量研究只是提到了NO、ET等含量的变化, 但很少明确提出这类中药通过何种环节和方式调节。因此, 今后对血管内皮的研究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做好中医宏观辨证论治、西医药理机制的微观研究, 发挥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优势。

3.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中药及方剂 篇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11月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的、根据国际抗癌联盟(UICC)临床分期为晚期恶性肿瘤患者232例,男127例,女105例。其中Ⅰ、Ⅱ期患者46例,Ⅲ、Ⅳ期患者186例,年龄15~82(平均65.21±23.16)岁。其中乳腺癌46例,肺癌34例,肠癌35例,胃癌41例,淋巴瘤5例,其他肾癌、恶性黑色素瘤、食管癌、肝癌、卵巢癌等71例。入组前患者卡氏评分≥60分,无脑转移或脑转移无症状,骨髓、心、肝、肾功能正常者。符合标准的232名患者按信封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18例,对照组114例,治疗前两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体重,KP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随访至2011年12月31日止,失访及脱落病例14例,实际可评估病例218例,治疗组110例,对照组108例。

1.2 治疗方案

治疗组:中药汤剂口服qd×30d+CIK细胞回输治疗qd×3d;中药汤剂组成(熟地30g,寻骨风30g,白花蛇舌草15g,补骨脂10g,骨碎补15g,肉苁蓉10g,党参12g,黄精12g,丹参130g,当归15g,元胡15g,白芍10g,甘草6g)。水泡后浓煎至250ml,口服。对照组:qd×30d。30d为1周期。中药辨证分型及治疗根据《肿瘤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每30天复查及随访,至少1个月复查评估1次。擅自更改治疗方案或未按计划治疗者按出组处理。

1.3 评价指标与评估方法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KPS评分、体重、中医症候评分、免疫功能变化及毒性反应,综合评价该方案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毒性评价参照WHO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2.0统计分析软件,组间临床特征均衡性评估采用配对t检验及秩和检验;安全性评价采用描述性统计。双侧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KPS评分

治疗组治疗前后的KPS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体重变化

治疗组治疗后体重稍增加,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两组治疗前后体重差值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2.3 两组中医证候评分

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分方法,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无变化,而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减轻,前后对比神疲、乏力症状具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Z=-5.129,P<0.01;Z=-2.168,P<0.05)。见表3。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P<0.05

2.4 两组免疫功能变化

对照组治疗后患者外周血中的T细胞亚群中的CD3+、CD4+、CD8+、NK细胞比例较前无显著变化,而治疗组患者外周血中的T细胞亚群中的CD3+、CD4+细胞比例较治疗前提高(P<0.05),CD8+细胞比例较治疗前降低(P<0.05),NK细胞比例较前无显著变化。见表4。

2.5 安全性评价及毒性反应

按WHO《实体瘤疗效评定标准和急性和亚急性毒副反应评定标准》,表明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均未见明显变化。治疗组出现轻度发热3例,出现轻度皮肤瘙痒2例,经治疗后痊愈。两组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死亡。

3 讨论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步转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医学模式”,人们对人类健康产生了新的要求,由过去的无瘤生存观转向带瘤生存并提高生活质量的新理念。因此,为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寻求一种有效低毒的新方案势在必行。

注:与治疗后比较,*:P<0.05

现代研究表明,大多数肿瘤患者存在着先天免疫功能缺陷或后天失调,导致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下降,对外来致病因子抵御不足,对出现的异己细胞,未能司其监视、排斥和歼灭的职能,最终导致癌细胞无限制生长而产生肿瘤[1]。

CIK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是多种细胞因子诱导下生成的异质性细胞群体,在自体免疫细胞治疗中疗效比较确切,具有广谱的抗癌活性,对多重耐药、放化疗无效的肿瘤细胞同样有效,因此在提高早期肿瘤的治愈率、改善晚期患者的生存质量方面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2~4]。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肿瘤的发病原因在于正气的不足,其古老的理论与现代医学的免疫功能缺陷理论不谋而合,临床上很多中药已经被证实具有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方面的治疗作用,并受到肿瘤界的广泛认可[5,6]。

基于以上理论,本研究通过中药联合CIK细胞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结果治疗组KPS评分、部分中医症状及免疫功能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提示中药辩证联合CIK细胞治疗,通过增强患者的正气,激发其自身抗病能力,证实了二者在控制肿瘤生长中具有协同作用,并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免疫功能,且毒副反应微弱,可使不能或不愿接受手术及放化疗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获益。

摘要:目的 观察中药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治疗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对生活质量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根据纳入标准选入218例晚期恶性肿瘤确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110例,给予中药辨证联合CIK细胞治疗;对照组108例,给予中医辨证治疗联合CIK细胞治疗。30d为1周期。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及秩和检验,对照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及免疫功能的变化,并评价中药联合CIK细胞治疗的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KPS评分78.77±12.35分,治疗后为83.45±12.21分;对照组则分别为78.73±12.37、79.19±12.06分;治疗组KPS评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患者体重分别为54.67±10.66和56.75±10.62kg,对照组则分别为54.12±10.43、54.79±10.03kg,治疗组体重的改善与对照组无差别(P>0.05);对照组治疗后各组临床症状无改变,治疗组组中医临床症状分级减轻,前后对比神疲、乏力症状具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Z=-5.129,P<0.01;Z=-2.168,P<0.05);对照组治疗后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中的CD3+、CD4+、CD8+、NK细胞比例较前无显著变化,治疗组患者外周血中的T细胞亚群中的CD3+、CD4+细胞比例较治疗前提高(P<0.05),CD8+细胞比例较治疗前降低(P<0.05),NK细胞比例较前无显著变化;治疗组出现轻度发热3例及轻度皮肤瘙痒2例,未出现严重的心、肝、肾功能损害。两组均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死亡。结论 中药联合CIK细胞治疗晚期恶性肿瘤,能够部分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免疫功能,且毒副反应微弱,可使不能或不愿接受手术及放化疗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获益。

关键词:中药,CIK细胞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生活质量,免疫功能

参考文献

[1]华海清,扶正培本法治疗恶性肿瘤探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1):6-8.

[2]Schmidt-Wolf IG,Negrin RS,Kieh P,et al.Use of a SCID mousePhumanlymphoma model to evaluate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with potentantitumor cell activity[J].J Exp Med,1991,174(1):139-149.

[3]Gritzapis AD,Dimitroulopoulos D,Paraskevas E,et al.Large scale ex-pansion of CD3(+)CD56(+)lymphocytes capable of lysing autolo-gous tumor cells with cytokine rich supernatants[J].Cancer ImmunolImmunother.2002,51(8):440-448.

[4]Leemhuis T,Wells S,Scheffold C,et al.A phase I trial of autologous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for the treatment of relapsed Hodgkin diseaseand non-Hodgkin lymphoma[J].Biology of Blood and Narrow Transpla-tion,2005,11(3):181-187.

[5]林丽珠,周岱翰,郑心婷.中医药提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质量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5):389-393.

4.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中药及方剂 篇四

1 材料与方法

(1) 试验奶牛。本文的研究材料来自2014年3月10日~2014年8月30日同期测定的巴彦淖尔市及呼和浩特市郊区10个奶牛场 (每场抽40头) 400头黑白花泌乳期奶牛的有关资料。

(2) 中药配制。乳房炎临床上分临床乳房炎和亚临床 (隐性) 乳房炎两类。中兽医理论认为, 乳房炎即乳痈, 是痰、湿、气和血郁结不散化而为炎。因此本文提出的中药方剂是以清热解毒、抗菌消炎、通经活血、消肿止痛和活络通乳为原则, 以补气健脾的“四君子汤”为基础方, 结合奶牛的生物学特性遣药组方。配方为蒲公英、炽干草、炒白术、黄芪各60g, 党参、连翘、当归各40g, 川芎、红花、桃仁、丹参、金银花、王不留行、茯苓各30g, 水煎候温灌服, 每天1次。

中药的治疗作用优于抗生素, 而且对机体单核巨嗜细胞功能的影响和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

2 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奶牛隐性乳房炎治疗情况见表1。

3 分析与讨论

(1) 奶牛乳房炎的分类、症状和病因。纤维素卡他性乳房炎在乳房及乳池乳腺上皮发生变性、脱落, 白细胞渗出, 纤维蛋白沉淀于乳房组织内, 挤出黄水, 体温升高;化脓性乳房炎系乳房内感染绿脓杆菌及化脓性链球菌所致, 乳房坚硬如石, 随化脓菌繁殖出现化脓性病状;出血性乳房炎多由外伤所致, 乳房内出血, 挤乳时出现血乳;坏疽性乳房炎多发生在一个乳区, 组织坏死, 坚硬有脓性坏死, 有的乳房出现深孔;浆液性乳房炎出现水肿、肿大, 体温升高, 挤出清水, 混有絮状物。

(2) 亚临床乳房炎在牛奶或乳房的外观上没有发生可见变化, 但是牛奶产量下降, 细菌出现于牛奶中, 乳成分改变。隐性乳腺炎对牛奶成分的影响为乳糖比原成分降低5%~20%, 酪蛋白降6%~18%, 乳脂和总固体分别降低5%~12%和3%~12%, Ca、P、K、含量也降低, 奶中乳清蛋白增加约占总蛋白量的1.4%, 免疫球蛋白、脂酶和C1含量有所增高, 牛奶的热稳定性下降。

4 乳房炎的预防措施

(1) 自动恢复。是指乳头药浴、泌乳期干奶母牛抗生素治疗和淘汰。目前奶牛干奶期治疗是乳房炎控制方案中消除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2) 维生素E和硒对乳房炎的预防作用是在研究其对奶牛胎衣不下的影响过程中发现的, 使用量为每天每头混饲维生素E 0.5g、硒1m L。

(3) 中药对隐性乳房炎的治疗效果较好。一些中药复方制剂和中草药制剂, 已经在奶牛乳房炎的防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的治疗效果与青霉素等抗生素相当, 有的优于抗生素。

参考文献

[1]凤英, 吉日嘎拉达来, 刘晓松, 等.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检测及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效试验[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8.29 (6) :74-76.

[2]王志刚, 于红花, 栾爽艳, 等.中药在奶牛乳房炎防治中的应用[J].中国奶牛, 2006 (8) :41-42.

[3]高玉君, 牛家华, 梁海滨, 等.奶牛隐性乳房炎诊断方法比较[J].中国动物检疫, 2010, 27 (7) :59-60.

5.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中药及方剂 篇五

关键词:肺系,肺痿,方剂,配伍规律

为更好的从众多方剂中总结出肺痿方剂的配伍规律, 加强中医药学术的继承与创新,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本文拟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和apriori算法对《中医方剂大辞典》的肺痿方剂进行系统、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中医方剂大辞典》中选择肺系方剂为研究对象。

1.2 资料筛选

肺叶痿弱是肺痿的主要特征。同时, 肺痿多为其他疾病的并发症, 多因误治之后, 津液耗损过度, 内热阴虚, 肺灼而致[1,2]。在肺系方剂的筛选中, 基于其他疾病可能兼有肺痿病症相似症状的考虑, 本研究在上述一般资料中筛选出明确记载“主治”或“功用”肺痿的方剂, 并将组成重复的方剂剔除。通过筛选, 共收集183首明确治疗肺痿的方剂。

1.3 处方的录入和核对

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中, 将183首方剂录入并仔细核对, 保证处方录入的准确行。然后, 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功能对方剂进行分析。

1.4 数据分析

1.4.1 提取方剂

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中的中医疾病查询功能将“肺痿”疾病搜索出来, 然后提取治疗“肺痿”的方剂。

1.4.2 统计药物频次

在治疗“肺痿”方剂提取的基础上, 对每一方剂进行逐一查询, 统计出方剂中的每味药物及其出现频次。并按出现频次由高到低的顺序对每味药物进行排列, 导出Excel文件。

1.4.3 分析组方规律

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中, 进入组方规律分析模块。首先对“支持度个数”和“置信度”进行合理选择;然后, 利用“用药模式”功能, 对常用要对的组合以及核心组合进行提取;最后, 利用系统“规则分析”功能中的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对各药物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计算, 导出Excel文件。

2 结果

2.1 肺痿方剂的用药频次

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183首肺痿方剂包含的281种药物出现频次的统计及排序, 得到使用频次在16以上的药物共用9味, 具体频次分析及排序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183首肺痿方剂包含的281种药物中, 出现频次>15的9味药物出现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苦杏仁、半夏、甘草、麻黄、陈皮、茯苓、黄芩、款冬花、桔梗。

2.2 组方规律分析

2.2.1 组方药对分析

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下, 在系统分析183首肺痿方剂包含的281种药物的基础上, 根据经验判断以及不同参数提取数据的预读, 将组方中常用药对的支持度个数设置为20, 提取出10个常用药对, 并统计出各药对的出现频次, 具体分析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183首肺痿方剂包含的281种药物中, 10个常用药对出现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生姜、炙甘草;麦冬、地黄;桔梗、贝母;桔梗、麦冬;茯苓、人参;桔梗。紫苑;桔梗、甘草;生姜、人参;炙甘草、麦冬;五味子、麦冬。

2.2.2 药物核心组合

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下, 在系统分析183首肺痿方剂包含的281种药物的基础上, 根据经验判断以及不同参数提取数据的预读, 将提取4味药物核心组合的支持度个数设置为11, 提取出5个药物核心组合。具体分析如表3。

从表3可以看出, 183首肺痿方剂包含的281种药物中, 5个4味药物核心组合出现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生姜、大枣、麦冬、炙甘草;生姜、赤茯苓、炙甘草、麦冬;地黄、款冬花、天冬、麦冬;白芍、黄氏、生姜、当归;麦冬、黄芩、生姜、桑白皮。

3 讨论

肺居于人体五脏中的最高位置, 于诸脏之上, 素有“华盖”之称。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降通调水道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系为中医术语, 意为气管、喉咙。元·滑伯仁的《十四经发挥》中, 注:“谓喉咙也”。中医肺经系统包括肺, 并与皮、大肠、毛、鼻等共同构成肺系统。相关研究表明:归肺经中药最常见的临床功效主要有8种, 由主到次分别为:止咳、祛痰、平喘、解表、消痈、利咽、杀痨虫、透疹。

据《中医诊断学》记载:肺系中药主治疾病包括肺脏本身、鼻咽及皮毛。其中肺咳、肺络张、肺痨、咳痰、肺痈、哮病、喘病、感冒、悬饮等9项疾病属于肺脏本身的病变。方剂则是记载中医临床治疗经验的有效载体, 对诸多疾病的临床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肺系疾病中, 肺痿发病率较高。《金贵要略心典》中记载, 清尤在泾曰:“痿, 萎也。如草木之枯而不荣”。因此, 肺叶痿弱是肺痿的主要特征。其主要症状为咳嗽, 吐出稠痰白沫, 或伴有寒热, 形体消瘦, 精神萎靡, 心悸气喘, 口唇干燥, 脉象虚数等症。传至后世的《中医方剂大辞典》中, 肺痿方剂记载众多。从众多方剂中总结出肺痿方剂的配伍规律, 对提高肺痿治疗中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中, 从《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共筛选出的183首治疗肺痿方剂, 该183首治疗肺痿方剂中共包含了281种药物。通过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和apriori算法对这些药物的综合分析, 结果显示:281种药物中, 使用频次>15的药物共用9味。该9味药物出现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苦杏仁、半夏、甘草、麻黄、陈皮、茯苓、黄芩、款冬花、桔梗。281种药物中, 10个常用药对出现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生姜、炙甘草;麦冬、地黄;桔梗、贝母;桔梗、麦冬;茯苓、人参;桔梗。紫苑;桔梗、甘草;生姜、人参;炙甘草、麦冬;五味子、麦冬。281种药物中, 5个4味药物核心组合出现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生姜、大枣、麦冬、炙甘草;生姜、赤茯苓、炙甘草、麦冬;地黄、款冬花、天冬、麦冬;白芍、黄氏、生姜、当归;麦冬、黄芩、生姜、桑白皮。

综上, 通过对肺痿方剂配伍规律的解析, 能够为临床有效用药或新处方的基础研究提供有益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健, 卢朋, 张瑞贤, 等.《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肺痿方剂的用药规律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 (10) :1-5.

上一篇:现场垃圾清理管理办法下一篇:税法复习题带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