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声声慢》手法赏析(精选13篇)
1.李清照《声声慢》手法赏析 篇一
翻译: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夜晚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赏析
唐宋古文家以散文为赋,而倚声家实以慢词为赋。慢词具有赋的铺叙特点,且蕴藉流利,匀整而富变化,堪称“赋之余”。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亦惟有以赋体读之,乃得其旨。
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我以为,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晓”,一般的通行本作“晚”。说“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里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也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理解。这里既写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从“守着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守着”句依张惠言《词选》断句,以“独自”连上文。秦观(一作无名氏)《鹧鸪天》下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与此词意境相近。但秦词从人对黄昏有思想准备方面着笔,李则从反面说,好象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不仅脱胎淮海,而且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径独辟之笔。自瘐信以来,或言愁有千斛万斛 ,或者愁如江如海,总之是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2.李清照《声声慢》手法赏析 篇二
中国古典诗词中吟咏愁的诗句有许多,例如: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宋代贺铸《青玉案》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
可唯独李清照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把相思写得有模有样,有动有静。遍观古今词,只有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堪敌;然又不如,剪不断理还乱的是纷纷乱麻,有形而无意,有静而无动。于是, 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
走进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 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礼部员外郎,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母亲知书能文。丈夫赵明诚,宰相赵挺之之子,历任州郡行政长官。夫妻志趣相投,婚后生活美满,搜集了大量金石书画,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工作。
南渡不久,赵明诚病殁于建康(今南京),她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下, 她又在浙东亲历变乱,只身飘泊于杭州、越州(今绍兴)、台州(今临海)和金华一带,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此后在孤寂中度过晚年,怀着沉痛的家国之思, 在极度愁苦中死去。
李清照的一生可以分成两个时期:南渡前和南渡后。
南渡以前少女时期的李清照生活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我们可以通过她的两首诗来体会: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099年创作,时年16岁)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少女李清照静静地享受着娇宠和才气编织的美丽光环。
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它是一个渡口,一个人将从这里出发,……许多伟人的生命都是在这一刻放出奇光异彩的。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她的爱情起步甚高,一开始就站在山顶上,就住进了水晶宫里。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莲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南渡前:词作描写少妇时期生活———
闲愁、夫妻离愁———甜蜜的愁———清丽婉转
但上天早就发现了李清照更博大的艺术才华。如果只让她这样去轻松地写一点闺怨闲愁,中国历史、文学史将会从她的身边白白走过。于是宇宙爆炸,时空激荡,新的人格考验,新的命题创作一起推到了李清照的面前。
南渡后:词作反映中晚年寡居飘零生活———
浓愁、多重愁———悲凉的愁———沉郁凄苦
《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的一个代表作品,写这首诗的时候作者经历国亡、家破、夫死、金石文物丢失的痛苦。
比较词人前后期“愁”之不同:
前: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
后: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家国之愁
经历了夫亡之悲、沦落之苦、国破之痛、金石文物丢失之恨,后期的愁显得更厚重。全词通感,撼人心魄。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综观全词,一字一泪,满是悲愁,但全词写来没有一个“泪”字,也只在结尾点出一个“愁”字。作者是如何传达这渗透血泪的深愁巨痛的呢? 本词选用了哪些意象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愁苦?“淡酒、秋风、过雁、黄花、细雨、梧桐、黄昏,”从诗词当中去解读这些意象:
“酒”———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大雁”———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梧桐”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结论:梧桐是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
所以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 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
《声声慢》叠词使用甚妙,作者在开头连用了七个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其作用:1.叠词的运用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音乐美。2.摹声、摹色、摹状———生动形象,3.与作品感情相联系 (吻合、奠定基调、渲染氛围、强化)
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茅暎《词的》说:“连用十四叠字,后又四叠字,情景婉绝,真是绝唱。”沈谦《填词杂说》说:“予少时和唐宋词三百阕,独不敢次‘寻寻觅觅’一篇,恐为妇人笑。”
3.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篇三
一.妙用叠词,彰显愁情音乐美
1.“寻寻觅觅”,叙写作者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她在寻觅些什么?是以往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吗?是过往与夫婿的甜蜜爱情吗?可这些如今都已经不复存在。两组叠词,简单的动作情态描写,却把外敌的侵扰,丈夫的亡故所带来的一切不幸,全部蕴藏其中了。
2.“冷冷清清”,叙写外在环境的寂寞冷清,是作者寻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萦绕。这四个叠词既写出了天气的凄冷,秋风萧瑟,又写出了自己的心情,独在异乡,举目无亲;身处陋室,寂寞寡居;展望未来,茫茫无知。所有这一切,怎能不使她产生“冷冷清清”的寂寞之感呢?
3.“凄凄惨惨戚戚”,三组叠词写出了内心的凄苦无告。词人年轻时也曾有过愁苦,但那些愁多为离别、相思之闲愁。但是现在,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这些“愁”已经不再是闲愁了,而是真正的哀愁,是真正的深哀巨痛,是时代苦难的哀歌。这些愁苦凝集心头,向谁去诉?
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言道:“李易安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上十四叠字,则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这是李清照的大胆创新,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是诗赋曲中也绝无仅有的。真可谓“前无古人”。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
二.意象叠加,彰显愁情蕴味美
诗词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直接的情感流露,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出一个或一群“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细读《声声慢》这首词,除开头和结尾几句之外,它几乎由密集的意象组成。如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因此,在解读这首词时,我们似乎更应“看山不是山”,把词中意象放入作者所处的具体语境中去体会那深厚的蕴味。
1.过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李清照看到过雁而伤心也就不足为怪了。“却是旧时相识”,这正是伤心的由来。这过雁不正是从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
2.黄花
菊花这一意象与作者的人格节操、志向追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屈原《离骚》云:“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陶潜《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正是这二人高情远志的象征,而李清照所钟情的正是屈原陶潜的高洁人格之美。李清照以菊花自喻,不愿做亡国之民,正表达了其坚贞高洁的品格。但同时“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此处的“黄花”却让她感到现实格外的凄凉与孤独。纵使满地黄花堆积,金黄灿烂,也只得由它去“憔悴损”,无人采摘;纵然摘得,也是“天上人间,无人堪寄”。所以,此处菊花之用,可谓一箭双雕,意味无穷。
3.酒
“酒”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有的意象。曹操“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这种忧是作者未建功立业的苦痛;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是诗人满怀失意苦痛,无从解脱;白居易“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是与朋友离别之愁……可见,“酒”是“愁”的象征。
“酒”这一意象在李清照的作品中也出现的相当频繁。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而此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这里真是酒淡吗?不是。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浓睡不消残酒”,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4.梧桐细雨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的这几句黄昏秋雨的景物描写是传神之笔。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点点滴滴”无休止地敲打着作者痛楚的心,愁肠寸断之情可想而知。
所以,纵览全词,“大雁、黄花、梧桐、秋雨”等冷色的伤感的意象负载词人浓重的“愁”情,满含作者内心无法言尽的辛酸与悲凉,而词人内心这种悲凉感伤的基调同这些客观物象建立了联系,通过蕴意深厚的种种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悲怆凄凉,孤苦冷清的意境,从而表达出深沉凝重富有蕴味的愁情,令古今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三.情意直抒,彰显愁情率真美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诗词最后以此句作结,率真性情在笔端表露无遗。此句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词人痛,因为天上人间,各半;词人悲,因为美满姻缘,难全;词人伤,因为半壁江山,沦陷;词人恨,因为朝廷偏安一隅,用奸;词人苦,因为形影相吊,孀晚;词人愁,因为漫漫余生,难捱……这一切的一切,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率真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
4.声声慢 李清照课件 篇四
有人认为作于南渡以后,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丈夫去世,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李清照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品味叠词的作用。
2、解读词的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3、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后期的愁情。
(二)能力训练点
1、熟读背诵全词。
2、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三)美育渗透点
感受词的意境美,体味词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背诵全词
2、品味叠词的作用。
3、解读词的意象,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所体现的“愁”之内涵。
四、教学方式:诵读品悟 点拨探讨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课前播放《一剪梅》mp3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这么美的音乐把我们一起带进了课堂,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曲的歌名是什么吗?(学生:《月满西楼》)歌词化用了哪位词人的哪首词?(李清照的《一剪梅》)那咱们一起来背背这首词。
《一剪梅》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千前北宋年间那个秋天,凉意微微,鸿雁南飞,花飘水流,西楼月满。在这首词中大家觉得李清照的情绪若要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是何字?(生:愁),如果在这个“愁”前面加上定语的话,应该是怎样一种愁?(生:相思之愁,蜜甜的愁,闲愁),在李清照的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种闲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李清照的后期代表作《声声慢》中的无限愁情。
二、美读
1、请一个同学有感情朗诵。
2、对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诵,你觉得哪些地方可以读得更妥当完美些?
3、放录音,听名家的示范朗诵。
4、全班同学有感情地齐读。
二、鉴赏:
(一)一提到《声声慢》,我们首先会想到哪一句诗词?(学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如果把“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换成“寻觅、冷清、凄惨”好不好?为什么?
1、逐句分析
①寻寻觅觅
(老师点拨: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在寻觅什么呢?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
板书:动作——茫然 (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的感觉。)
②冷冷清清:
(老师点拨:寻觅无果,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
板书:环境——清冷 (应是轻读、降调。)
③凄凄惨惨戚戚
板书:心理——凄厉 (应该读的一字一顿,字字泣血)
开篇奠定了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
2、归纳要点
①增强音乐美 ②曲尽思妇之情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的论说,最能传其美妙:「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迭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迭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
(二)、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学生:淡酒 晚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词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意象来抒写自己的“愁”呢?
1、三杯两盏淡酒
①列出有关“酒”诗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拙酒杯”( 杜甫《登高》)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②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2、“怎敌他晚来风急”
①列出有关“秋风”诗句:(“秋风”意象略讲)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5.李清照与《声声慢》 篇五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本来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也是代代不绝。更何况她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是这样的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而她却一直还奢想什么关心国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她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栋,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到头来却落得个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学无所专,别人看她如同怪异。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她像祥林嫂一样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6.李清照词声声慢教案 篇六
通过词句品读和场景再现,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李清照在词中表达出的“愁
教学内容:
一、导入
以猜字谜方式导入。“风起了,叶落了,心碎了”,(愁板书)(聪明!)秋天的时候我们特别容易发愁,敏感一点的同学难免有时候会见月伤心,听风落泪。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位将愁字写绝了的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
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出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人的代表之一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李清照吗?(请一个学生)初中学过她的词吗?能背出来给大家听听吗?忘了,没关系,我们一起回忆一起背好吗?背得真好。背得很整齐。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一首词作,词风还是比较婉约清丽。但是到了后期她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后,词风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晚年的的李清照无儿无女,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守着一个孤清的寂寞小院过日子。又是一年秋风起,秋叶落,她一个人孤寂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写下了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声声慢》
补充介绍: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良好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她出落成为一个外美如花,内秀如兰的才女。十九岁嫁给宰相之子赵明诚,夫妻两人志趣相投,琴瑟和谐,经常一起踏雪寻梅,插花折柳,共同收集金石古玩、题诗作画,堪称神仙眷侣。但是好景不长,公元1127年,金人南侵,高宗皇帝赵构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跟随着南下,一路历经战乱。不久深爱他的丈夫赵明诚病逝离开了她,她又被诬陷通敌买国,一个失去丈夫的弱女子,在这种情况下能怎么办?她只能终日凄凄惶惶急急忙忙的追赶着那个南宋小朝廷。在流离失所之中在战乱之中在匆忙之中,她与丈夫多年收集的视如生命的金石古玩也大部丢失了,多少痛,多少伤啊。在心灰意冷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她答应了当时一个财政部长求婚,带著名节被毁的耻辱,只想晚年能过一些平静安定的生活。谁知这个人,却是个衣冠君子,娶李清照只是为了得到她身边尚存的金石古玩,一到手就撕下文人的面纱,对李清照拳打脚踢。李清照冒着牢狱之灾,解除乐这段痛苦的婚姻。晚年的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只能一个人孤苦伶仃住在杭州城里的一个孤清的小院过日子。名满天下的一代才女竞沦落到这样的田地。
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和大自然风光,风格清新明丽(板书)。后期多反映战乱痛苦的生活,风格沉郁凄怆(板书)。
《声声慢》是她在遭受国破、家亡、夫死、半生收藏的金石丢失殆尽,尝遍颠沛流离的苦痛后所作,是李清照后期作品中的代表作。
三、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适当的语调吟读词作。
1、全体男同学朗诵词作,女同学细听,挑他们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2、女同学齐读,请轻声而满蓄李清照的伤痛情感(女声在“二泉映月”背景音乐下弥漫了整个教室)
3、师总结:我特别注意的是所有的同学读书时的表情,知道好多同学感受到了李清照的种种苦痛!最好的是把自己换位成李清照,去用语言表达那无尽的.伤痛!
四、请说出自己最有感触地方(要落实到字词)。要求同学用清晰的语言表达!
问:这首词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天气、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板书)
问:这些景物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意象探究:
明确:1、淡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词人独自一人守着窗口,寒风不停的袭来,喝了好几杯酒,却仍抵挡不住寒风,身上很冷,总觉得这酒很淡,酒性不烈!实际上不是酒不烈,只是词人的忧愁太浓,愁得用酒都无法消除,所以才感到这酒是很清淡!词人的愁苦就是再浓的酒也不能让她从中解脱出来啊,愁比酒浓得太多了!这里的什么字让我们感受深刻?“淡” 自古以来借酒喻愁的句子就很多,大家能举出几句吗?(学生举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酒的诗句。)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看来果然是“酒”文化就是“愁”文化啊!
7.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与点评 篇七
李清照词两首《声声慢》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一首词。本单元为宋词单元, 所选的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这首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 该词与她的前期词风迥异, 并且此词与她的经历遭遇紧密相连, 是研究李清照其人其词的绝佳切入点。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对距离年代久远的宋词接触较少, 要去理解词意并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有一定的困难。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对文字的咀嚼来打开心窗。因为学生对文字的咀嚼和心窗的打开过程其实就是言语的生成、心灵的升华和经验的转变过程。
学法指导:诵读品悟, 情感体验, 探究学习, 对比阅读教学。
教学目标:
1.深入研读诗歌, 抓住意境, 体验情感, 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 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别样愁情。
3.让学生由词及人, 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 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
1.深入研读诗歌, 抓住意境, 体验情感, 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 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别样愁情。
教学难点:让学生由词及人, 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 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MTV至上课, 意在激发学生兴趣, 营造诗情画意气氛, 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这么美的音乐把我们一起带进了课堂, 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曲的歌名是什么吗?歌词化用了哪位词人的哪首词? (明确:李清照的《一剪梅》) , 那咱们一起来背背这首词。
同学们初中的时候就学过这首词, 谁能给大家当一回小老师, 介绍一下李清照及她在《一剪梅》的情感内蕴, 创作风格? (学生简介)
在这首词中大家觉得李清照的情绪若要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 是何字? (愁) , 如果在这个“愁”前面加上定语的话, 应该是怎样一种愁? (相思之愁, 蜜甜的愁, 闲愁) , 在李清照的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 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种闲愁, 闺愁。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破译李清照的后期代表作《声声慢》中的无限愁情。
(幻灯片:一般愁字别样情, 半世漂泊感生平———品李清照《声声慢》)
二、鉴赏《声声慢》
既然我们抓住了一个“愁”字, 那就以这幅对联为线索, 在这个“愁”字上做文章, 看看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怎样入愁, 缘愁选了哪些景, 为何而生愁?
(一) 怎样入愁
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 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这千般浓、万种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请同学们齐读此词, 思考两个问题: (1) 正音; (2) 找出作者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
(1) 生齐读, 正音。 (提问学生哪些字音该注意)
(2) 师:你能找出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吗?
生:“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师:“寻寻觅觅”。你觉得李清照在寻觅什么?李清照当时的境况怎样?该怎么读?
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 她可能在寻觅往日欢笑的岁月, 流亡前的太平生活, 丈夫在世时的爱情, 还可能是其他心爱之物, 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的感觉。
师:“冷冷清清”。诗人她寻找到那些曾经失去的欢笑岁月了吗?冷冷清清是指哪里冷清?又该怎么读?
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 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 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 应是轻读、降调。
师:“凄凄惨惨戚戚”。最后诗人的心理感受怎样?用通俗的语言概括该是怎么样的情感?又该怎么读呢?
这里是写诗人的心理感受沉痛、凄凉。读时要:一字一顿, 字字泣血。
师:开头这句词定下了全诗悲苦愁绝的基调。刚刚在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十四个字都连用什么词? (叠词) 如果我将此句改为“寻觅, 冷清, 凄惨戚”好不好? (不好, 少了音韵美) 李清照是运用韵律的高手, 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诵起来, 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 读起来朗朗上口, 又别有一番愁情。
(二) 缘愁选景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 “物皆着我色”, 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
1. 师范读。
2. 大家一共从词中找出了哪些意象?
(淡酒晚风孤雁黄花梧桐细雨)
3. 探究性学习:在这些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当中, 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个意象?请说说你对这个意象的理解。
要求: (1) 基于文本; (2) 自由选择学习伙伴; (3) 每组推荐一位发言人。
意象探究:
(1) 淡酒。师:你喝过酒吗?为何李清照喝了三杯又两盏的白酒还觉得酒淡, 莫非她是李白再世, 酒仙第二?
师小结:并非酒太淡, 而是愁太浓, 酒力压不住心愁。看来酒是浇不了愁的, 只能是举杯消愁, 愁更愁呀!自古以来借酒喻愁的句子就很多, 大家能举出几句吗? (学生举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酒的诗句。)
师:“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 就是半个盛唐”, 看来果然是“酒”文化就是“愁”文化啊!
(2) 秋风。师:怎么理解“晚来风急”?秋风渲染什么情绪?
“晚”即可指晚上, 也可指晚年, 自喻晚年的凄苦悲凉。用秋风渲染愁情。
(3) 过雁。师:为何说雁是旧时相识?在李清照的哪首词中也写到雁?李清照看到大雁南来北往, 伤心些什么呢?
秋天大雁由北向南迁徙, 李清照南下避难, 所以觉得大雁旧时相识, 并且在一剪梅当中写过:“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大雁尚且能按时南来北往, 而自己却漂流困顿, 寄寓他乡。以前尚可鸿雁传书, 现在丈夫已死, 家人疏散, 就算有千言万语, 也无人可托, 无处可传, 内心已是永远的绝望。
(4) 黄花。师:黄花是什么花?黄花象征什么?
黄花就是菊花。李清照看到黄花的凋落, 想到自己飘零的身世, 憔悴的容颜, 更是愁上加愁。
(5) 梧桐细雨。师:梧桐细雨在一起通常象征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你运用想象的语言来描绘“黄昏时, 梧桐细雨”的画面, 注意情景结合。
梧桐细雨象征着哀伤、愁丝。这里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白描就是用极为简省的语言来勾勒事物, 抒发情感。
窗前的梧桐树又飘下了几片枯叶, 沉沉的夜幕里, 偏巧这时又下起了淅沥的小雨, 难道上天也在忧愁哭泣吗?“滴滴答答, 滴滴答答”的雨声, 对于伤心的我来说, 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 也仿佛敲在我那颗破碎的心上。
师总结:我们刚刚分析的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 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 生动化了, 具体化了, 无一字写愁, 却处处惹愁。词作的中心是‘愁’其实就在文字构成的种种具体细节中, 咀嚼这些锱铢文字, 能打开你的扇扇心窗。就让我们伴着音乐, 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齐声诵读, 沉浸到这凄美淡然的意象中。
(师生合作诵读:师引读, 男生、女生各一人领读, 全班齐读)
(三) 为何生愁
的确,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 此情此景, 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尾句点愁, 简单直白, 反而更觉其神妙。但此时的“愁”与诗人写《一剪梅》的“愁”相比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呢?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 进入到作者苦闷, 复杂的心灵, 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
从1103年李清照写作《一剪梅》至1151年左右写成《声声慢》, 时间过了大概半个世纪, 可为“一般愁字别样情, 半世漂泊感生平”, 到底命运在李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请同学们将你们通过阅读、上网查找、整合的资料与大家分享一下。
预测学生学习小组根据查找的资料, 找到以下史实: (实物投影)
李清照大事记: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 婚后融洽欢娱, 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 渡过了一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日, 腐败透顶, 金兵入侵, 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 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 身染重病, 八月十八日去世, 终年49岁, 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李清照为解不白之冤, 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
1131年:卜居浙江会稽, 又逢盗贼, 重病缠身, 几欲丧命。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 可惜遇人不淑, 9月提出诉讼, 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 凄然一身, 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 葬于何处。
由亡国到丧夫, 由再嫁到离异, 由入狱到悲死。它们都一连串地发生在李清照身上。晚景凄凉, 没有子嗣的李清照就这么去了, 带着一腔悲愤, 悄无声息地去了, 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 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
师:了解这些史实之后, 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如果说李清照的前期的愁是闲愁、闺愁, 那后期是什么愁呢? (生:亡国之恨, 孀居之悲, 沦落之苦。)
三、结语
“一般愁字别样情, 半世漂泊感生平”, 作为一个女人, 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 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 话到沧桑句便工”, 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 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 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 相反, 苦难越重, 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 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 传诵千古是著书。
最后, 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 在诵读声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点评:
这堂课脉络清晰, 重点突出, 在教学流程的组织上授课教师尝试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第一, 从音乐入手, 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艺术化地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词作意境,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声声慢》是李清照用血泪和着文字表达愁苦的经典之作, 《月满西楼》和它的感情基调相同, 中国古代的诗乐本来就是一体的。作为背景音乐出现的《月满西楼》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读出作品的情味, 但同时也对学生内心世界的情感基调起到了加强作用。
第二, 采用“局部点染法”, 发动学生谈作者、重诵读、品句子等, 让学生充分地活动, 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中教师不是一味地点染, 而是通过问题和指令以及自己心中的感慨等, 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读, 用心灵这支笔一点点地去勾勒。仿佛是一个绘画大师指点着他的弟子们用心灵去感受, 学生画得不够好时, 教师再帮助学生进行修正和补充。品句子时老师提出要求:“说出自己最有感触的地方, 要落实到字词”, 要学生个别地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学生在课堂上畅谈自己对重点词句的理解, 有许多独到发现, 这是教师“一言堂”及任何高水平的个人解读所无法全部做到的!如学生由“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句, 想到雁从故乡来, 想到词人思念与丈夫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所谓“睹今日而昨非”, 触目伤怀, 让我们感到悲凉, 感到同情。如读“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句, 学生想到词人寒夜独守, 寒冷难受, 可能不是酒淡, 而是词人的忧愁已经浓得化不开了, 是用任何烈酒都无法消除的。因为愁比酒浓, 所以才感觉酒淡!学生对这些词句理解有不同侧重, 许多点滴感觉深入独到, 新鲜有趣, 如夏夜的星空繁星闪烁。
第三, 扣住课文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愁”字, 选择一个印象最深的场景, 描绘心中的词人形象, 形成整体感受。
8.李清照《声声慢》叠词妙用 篇八
叠词就是用重叠的词素或音节来构成的词,叠词绘声绘色,读来琅琅上口,既可增强诗词的音乐感,又可帮助表情达意。因此在我国古典诗词中经常用叠词来摹声、状物、抒情,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佳作当属李清照的《声声慢》。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期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作者也经历了颠沛流离、失去丈夫的痛苦生活。全文就是为了表现作者在经历国破家亡等一系列重大变故之后的愁苦之情。“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词于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这种愁远非李清照前期词中那种轻淡的春愁、离愁可比,它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因而显得格外深广与厚重。但文章开始处并未直言其愁,而是巧妙地将内在的情感外化或物化了,借景以渲染愁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句连用七组叠词,如天外来音,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中也绝无仅有。“寻寻觅觅”,声音从低升高,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徘徊的身影在眼前晃动——她在追寻什么呢?“寻寻觅觅”,词人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起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冷冷清清”,声音由高而下,展现的是一幅冷清凄凉的景象——到处冷冷清清,毫无生气,周围凄清冷落的环境,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助。“凄凄惨惨戚戚”,声音又是一个从低到高,然后由高而下的转换,尤其到最后,声音越来越低,音节也越拉越长,使人有快要窒息的感觉。以抒情开篇的词并不罕见,但像这首词起笔便连用七个叠词,实属罕见。这十四个叠字,决不是词语的堆砌,它是作者胸中无边的苦水喷涌而出的表现。将一种愁苦难堪之情,自胸腑中喷薄而出,把极度的忧愁和哀痛之情直接地迸发到字面上,立即强烈地震撼了读者的心弦,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吐不快,所谓欲罢而不能。
“寻觅”、“冷清”、“凄惨”,原本也可以表达孤苦无依和惆怅寂寞的心情,但作者嫌力度不够,无法完全表达自己浓烈的愁情,就大胆地将它们每一个词都重叠起来,并在“凄凄惨惨”的后面缀上了“戚戚”的叠声词,这样一来,不仅力度加强,效果倍增,还极富音乐美。“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李清照在其《词论》中说:“盖诗分平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可见,李清照是非常精通音律的,她的词声调和谐,音韵流转。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且这十四字全是开口度极小的音,营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有如一位伤心至极的女子在低吟倾诉,一种莫名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细致地描绘了她痛定思痛时“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心理过程,十四个字无一字写愁却字字含愁,声声是愁,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技巧,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唱。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说:“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万树《词律》云:“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后来有不少词曲仿效这种写法,都不如她用得出奇制胜而又自然生动。
9.改写李清照《声声慢》作文 篇九
吟游诗人泰戈尔低声道:“海里的游鱼是静默的,陆上的走兽是喧闹的,空中的飞鸟是鸣啭的。但,大海的静默,陆地的喧闹,天空的音乐,人都兼而有之。”
我粗浅地以为人性是有更高一层对声音的醒悟能力。声音是需要被知音者享受的。我读过上一届新概念中辽宁抚顺刘强的《女人的床》,人生许多的风光还是离不开声音的:单赖在床上紧闭了眼,听着熙攘的市井之声就可勾勒出一副《清明上河图》;仅就着一盏孤灯便可钟营造出“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若是在漫漫长夜听到熟悉悠扬的电话铃声,那更容了几多憧憬几多期望。林语堂极容易沉浸入声音。在他耳边,敲门声,扫地声,咳嗽声,野鸭鸣声,杯盘碗盏之声都是音乐会之协奏曲。在“稍停一阵远远的马蹄‘的的’声”中,他“所享受的美的愉快更胜于勃拉姆斯交响曲。”
的确是这样。声音包含了一个巨大的容量。传递,接受,感染,以及拉扯出的千丝万缕的故事。往往又跟近了一种本质,一些众人皆知或鲜为人知的隐秘。
正如茨威格在《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描述的C夫人只在赌场中揣测一双双手,而不去看千篇 一律的假面。从人的声音往往更容易窥探到一个人内心最阴郁的情感经历。这又好比我们在试探一堵墙是空是实的时候,就去辨别敲击后的声响。甚至在一部不成功的武侠剧中,拙劣的高人在隐蔽自己时也总要伪装声音,他们深知用真实的声音掩盖真实的灵魂,难上加难。
比如沉默。沉默是声音最有力量的聚集。沉默本身就是个高度的埋伏,埋伏后突发得就是钢盔铁甲,万马嘶鸣。司马懿就败在诸葛亮沉默的一座空城中。他误读了一段萧声,就结束在转身后的千军陷井。聪明反被聪明误,哲人之愚,亦维斯戾。
人如是有灵魂的,那胎孩在母亲体内之时便还尚未复苏。当它们安然却不平稳地像蚕脱了茧衣蛹动入尘世时,大凡要宣告:“我已诞生了”似的紧紧闭起了眼睛,舞动起手脚,一声响亮的啼哭。它们尚未发育完全,不会看明晃晃的蓝天与金光,也还不会嗅母亲的汗水与乳汁混起来的温香,却是呼了一句“妈妈,我来了”的!这一句自以为是婴孩的任性,却让妈妈因过度疼痛的苍白的唇上扬了去:啊呀,我的孩子是健康的!
这是这个孩子人生最值得安心的飞跃。它顺着自己的唤醒,自己的不规则的声谱线,仅靠聆听要去感知奇异的世界了。
当我们看不到时,便去学会辨别了。我们在还是一个的粉色的小孩儿时,便更喜欢亲近有着温柔呢喃的母亲。如果说吮吸乳汁是一种本能的需要,我就更愿意从高层次以为这是这些小东西在欢快地倾听自己制造出来轻微、满足、幸福的小声动。任何一记闷雷或巨大的响动都会震得它们恐慌地醒来,它们拒绝不美妙的声音,也就以响亮让人憋得慌的哭啼来表示害怕与小小的忿恨,这是多么直截了当啊。
凡所有相,皆为虚妄。三四岁的孩童没有或极少受到物质的干扰,便更接近了物的本质。一个富有朝气的小男孩儿往往比一个鸟类学者更懂得小鸟扑棱翅膀的真谛。他们顽劣地制造声音:用铜勺子刮玻璃的尖刺声,把书页窝成喇叭状吹出嘟嘟声,都是小孩子所偏执喜爱的,在我看来,懵懵懂懂的时候,一个人怀着冒险的心理钻进阴暗的小屋听录音机里“黑猫警长的故事之可怕的伐木声”直到毛骨悚然,都是莫大的享受。
更多时候,用声音表达感情已成为习惯。比如我所熟悉的小男孩儿们,在进行变形金刚大战时就会发出逼真绝妙“哧轰-”的声音,使用宝剑大刀时就会从牙缝隙出一声“噌斯-”,果然似剑露锋芒;小女孩儿们在撒娇佯装生气时就会从嗓子眼里婉转出一声“嗯~不嘛”,娇柔的声曲线就会不免让人想起她们扭动小胳膊小腿时的娇憨之态。
小孩子们喜欢声音,对声音也最为敏感。他们可以顺着声音的千沟万壑,迂回婉转,行走在灵魂的底层,觅出一段长长的梦境。常常孩子们就着这个梦境形成了一个岛屿,用海水与四周隔开来,寻找自己要的宝藏。我小时候害怕闷雷声掺杂着的风声,就会在雨天的时候撑开家中所有的伞,层层又叠叠地铺展开来,自己蜷缩在伞房子的最里面,寻找温存和安全。因为不安和寂寞,我常常用手轻轻摩挲伞光洁的帆布。听见我一如以往轻柔的磨擦声,就渐渐抚平了心中的焦躁,完成了到平静的过渡。直到今天,我若是心血来潮再去重复一遍过往,甚至当伞屋已容不下我了,我只要闭紧眼,用拇指和中指摩挲帆布,只若是听到了我满足的小声音,所有当时的迷惑、恐慌都呼哮而来再渐渐平息,直到归入胎儿重新落入羊水的温暖。
“歌儿感受到了天空中的无限,图画感受到大地上的无限,而诗则感觉到了天空中和大地上的无限。因为其诗里的文字,其意义无胫而行,其音乐无翼而飞。”
生活中是不能没有一个诗人的。诗人是土地永远的歌者。翻阅诗经,不得不迷醉其中对声音憧憬欢快的比拟。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呦呦鹿鸣。诗人们往往用极少的文字融合掉万簌,此都寂。
唱着爱情的海涅悠悠地写:“优美悦耳的乐音,回响在我的心房……你要是见着一朵玫瑰,请对她讲,我问候她。”
雪莱向云雀引吭高歌:“只要把你熟知的欢欣教我一半与我歌唱,从我的唇边就会流出一种和谐的狂热,那世人就将听我,就像我听你一样。”
我心里对圣者泰戈尔说不尽地欢喜。他在孟加拉文字中逐渐逐渐把声音揉碎。虔诚地信仰美妙的声音,执着地追求“我听世界,世人听我。”他是飘飘仙乐最杰出的演奏者。
“当你命令我唱歌时,我的心似乎要因着骄傲而炸裂。我仰望着你的脸,眼泪涌上我的眼眶里。
我生命中的凝涩与矛盾融化成一片甜柔的谐音――我的赞颂像一只欢乐的鸟,振翼飞越海洋。
我知道你喜欢我的歌唱,我知道我只因为我是个歌者,才能走到你的面前。
我用我的歌曲的远伸的翅梢,触到了你的双脚,那是我从来不敢愿望触的。
在歌唱中陶醉,我忘了自己,你本是我的主人,我却称你为朋友。”
声音有许多种隔而未隔,界而未界的表现形式。比如画面,比如文字,比如线条。哪一次凝望中国地图斑斓的线条不能听见雅克撒阵前的金戈铁马。阅读杜拉丝是不是可以触摸到和大明宫词一样老去女人的悲哀绝望的吟唱。突然从黑暗恢复光明有过重金属的摩擦声么。
不能不提到我所欢喜宋词。“宋词唱法虽早已失传,但读者当时的倚声活后来依谱所填的词,仍然可以从其字里行间感受到音乐节奏之美,,或缠绵婉转,或娴雅幽远,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令人荡气回肠,别有一种感染力量。”(顾易生《宋词精华》,巴蜀出版社)平仄之韵所表现的声请的美的形式同中有异。平声调长,宜于慢声吟唱,情意不绝。仄声短促顿挫,让诵读者吐出字来时,也觉着口齿爽朗。恰如我们声慢声声慢的生活,长短,句式,声调,变化繁多。或喜或悲,或刚或柔,或哀乐并迸,只便时寻一种调调作为宣泄的窗口。
10.李清照声声慢读后感 篇十
一卷古诗在手,李清照是宋词大家,更是古今第一才女,在中国文学史上,真正举足轻重的女性作家只有李清照一人。
喜欢李清照的《声声慢》,喜欢《声声慢》里面的词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细细读来如同歌词一般缓慢而来,却又无声无息,感觉像一地掉落的红花,残缺而艳丽的裹在风尘中,艳丽的美丽,凋落成释然。我想一个女人,用身心写下的诗词就是这么细腻而悠扬,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气壮山河的华章,景色如画,却能够写出这么动人的诗篇,融入心扉!
外面的晚风仍旧凄凉,屋内的人儿看得流泪。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她知道,离去的大雁,淡去的酒浓,落叶和残花,黄昏霜雨,都不如心底的这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来得凄凉。是冷的词,却开出暖的花,美丽而娟秀的搁置在词文里。她不说话,却写出了无限的思量和感慨,无论是谁读来,心地有多少相思情怀,都能从那三句词里读了出来。声声慢,细细读出自己的心底,是刻骨铭心的痛,还是侵入心腹的愁?
一个女子,一生清凉。她把所有的伤感、浪漫都压抑成一首《声声慢》。要说,不能说,全都融汇在一点思量词里,不用说,只给懂得的人听,是刚刚拨出来的两声弦,把一切的开始引出来,然后适当的止住,就把所有相思开了口,让人费劲思量,满地惆怅伤怀。或许她早已转身而去,那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字,创新出奇,为诗家所赞美!
夜色醉酒,看得一地落花萧零,静静听去,有女子在轻叹,声声冷哀,声声缓慢。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寒风萧萧,灯,忽明忽暗,伴随着李清照的古诗,醮着墨香,缭绕一片深邃的沉寂。
李清照声声慢读后感(二)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是着名的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词作中的名篇。
她通过对秋天黄昏景物地触动,勾起她的片片愁绪,倾诉了夫死国破,身遭离难和晚年饱经忧患的无奈和悲哀。
这首词描述了她,一个孤独的女人用一个“愁”字从不同角度反复描写她内心的孤独。凄凉和伤感。从天气。体质,含蓄的透露了她的愁苦难耐和煎敖。暗含了借酒浇愁愁更愁的感受。她感叹自己老了,容貌已经憔悴凋零了,再也没人陪自己采花了。只有一个人独自守在自家的窗边消磨这难耐的时光。
这首词写的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飘零生活。她善于运用叠字来表现她的内心情感独白。在口语平浅中见深沉。用铺叙的手法,来描写刻画景象和事物,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大学时代我特别喜欢李清照的词,她写的每首词我都能理解透彻。对这首词,我是情有独钟!
李清照声声慢读后感(三)
自从阅读了《康震评说李清照》之后,我对这位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女词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如康震教授所讲,正值花季时期的李清照已彰显出过人的才华。她的出现在男性主宰重要地位的封建时期是一个精彩的意外,同时也是古代文学银河中寥若晨星的女作家中最杰出的代表,群山中突然崛起的一座秀美山峰。那“争渡,争渡”的调皮可爱,“和羞走”的美丽娇羞。更让我感受到李清照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勃勃的生机,斑斓的色彩。透过她那双漂亮的大眼睛,我更体会到李清照的少女时代有着许许多多的欢乐与朝气。
在康震教授的下一步讲解中,我知道了李清照幸福的成长道路已从平坦慢慢转向坎坷与曲折。夫君赵明诚不幸患病而死。李清照的心已是支离破碎,憔悴不堪的她忍着对赵明诚的不舍与夫君离世的悲痛,将剩下的文物转运。可是,国家正饱受金兵铁蹄的蹂躏,李清照担负起管理文物的责任。这瘦弱的女子从悲痛中站立起来,抬起头面对这一切的变化,誓死保卫丈夫的遗产与托付给她的遗愿。我看到了李清照身上透出的不屈精神。
之后的生活,李清照经历了再嫁与再嫁后的迅速离婚,这是在当时社会中的惊世骇俗的举动,也表现出了李清照爱憎之分明,立场之坚定,个性之独立。虽说生活暂时平稳了下来,可对赵明诚的思念之情久久不能忘怀。于是李清照写下了《声声慢》,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使我更加体会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爱与不舍,和那日日夜夜的思念。
11.李清照《声声慢》手法赏析 篇十一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导语设计: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缦纱,咀嚼古往今来的愁情悲怀,三千年古代历史长河中,把愁情写得曲尽其妙的当属独步词坛、光耀千秋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了。其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春愁,有“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离愁,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浓愁,更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无法言说的悲愁。
二、初读悟情: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词,读准字音,读通诗词,把握此词的感情基调,并想想诗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感情基调:深沉凝重、悲凉愁苦。
主要内容:词人通过描写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三、再读品情:请几位同学朗读诗词,同学交流朗读体会,并共同鉴赏诗词是如何来表现诗人难以排遣的深重的愁绪的。
(一)抓住词中的叠词来品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
(二)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
(三)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四、知人论世:“一切景语皆情语”,而一切情语都与词人的身世遭际息息相关。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重重叠叠的浓愁,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看看作者的人生历程。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是著名的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吟诗作对,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北宋灭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建炎三年(公元一一二九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流离颠沛之苦。避难奔走,所有收藏丧失殆尽。绍兴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清照再嫁张汝舟,遇人不淑,旋即离异。清照无儿女,晚年孑然一身,孤寂而死。
晚年的李清照饱尝了丧夫之痛、颠沛之苦、孀居之哀、亡国之恨,她孤苦伶仃,在漫漫的孤寂中挣扎,在伤痛与离愁的交织中,把一生的悲怆都浓缩在《声声慢》这首千古绝唱中。
五、比较阅读李清照早期诗词《如梦令》(一):
1.这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如梦令(一)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抒写了李清照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境界优美怡人,风格清新明快,表现了她早期生活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声声慢》通过描写残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2. 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如梦令》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优裕与无虑,少女的那种率真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
《声声慢》抒写她晚年遭受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之时的那种孤苦无依、哀婉凄绝的处境与悲愁。
《声声慢》教学设计评析
通过“形象描述”的导语设计来充分展现李清照富有才情又愁肠百结的凄美妩媚形象,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氛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调动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从而走进诗词,走近词人。
初读阶段入情,侧重于整体感知,在自读的基础上,学生个人充分感知语言,尊重自己的阅读感受,进入诗词蕴含的深沉凝重,凄楚哀婉的情感氛围中。
再读阶段品情,侧重于对诗词语言的揣摩品味,通过学生示范朗读、交流朗读体会来共同鉴赏、品味词人抒写的难以排遣的愁绪。通过对本词极富特色的叠词运用和意象选择的赏析,体味词人内心欲说还休、欲休还说的愁情。最后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水到渠成,神妙有嚼劲,展现了词人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的哀愁。
知人论世阶段,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所寄寓的情感,找到诗词情感的依托而设计的。鲁迅先生曾说:“我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近于说梦的。”对李清照身世遭际的描述让学生“心有戚戚焉”,从而更深地体悟了李清照的《声声慢》,更好地贴近了词作和李清照本人。
比较阅读的设计则让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更形象深刻地感悟理解“词人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时代不同,精神迥异”的特点,引导学生再次通过对李清照不同时期作品的品味、鉴赏,寻找词人的心路历程。这样的阅读比较与积累,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也更深切地理解了作品情感抒发的真切感人。
重视学生的诗词美读,重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揣摩品味,重视古诗词的比较阅读与积累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方法。美读诗词,不仅要走进诗词文本,也要走近诗人词家,与他们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更好地领悟、品味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心绪,更好地融入诗情,发现、理解诗人;同时,也许也能发现新的自我。对李清照《声声慢》的美读鉴赏以及对《如梦令》(一)的比较阅读、积累,让学生看到了李清照多灾多难的人生,看到了她清新脱俗的早期形象,也看到了她孤老无依、高雅凄美的老年形象,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12.李清照《声声慢》的艺术特色 篇十二
《声声慢》是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晚年代表作之一,这首缠绵哀婉的词体现了她晚年孤苦无依、悲哀愁闷的处境和心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盅淡酒,怎故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声声慢》是李清照难渡后的作品,而在南渡之后她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流亡的生活,因此在这首词中描绘的事物和抒发的感情,展现出了一个百无聊赖,空虚孤寂而又凄苦愁闷的古代妇女形象。因此此词不仅对乱世的揭露和控诉,又有丰富的思想内容,而更有着多种多样的艺术之美。
1.体现出的构思美
在这首词中首先体现出的是构思美,借秋景来渲染愁情,她寻觅什么呢?在寻觅那失去的家园、亲人或是青春吗?也许不是,她只是一种无明确目的下意识的行为,这种行为是由于内心孤独、烦闷、痛苦到了极点而又无从排解所造成的,是由于严重的失落感而迸发出的,而寻觅出的只是冷清与寂聊,还有那染愁的秋景,因为要解愁,所以去喝酒;因为酒解不了愁,所以才感到酒淡风急;因为室内冷清,她去关注外景,抬头望却见秋雁,又想起那失去的家园与失去的亲人,所以低头望菊,看那残落的花,想起自己青春不在,所以只想,一个人独自在窗前闷坐,可又偏偏听见秋雨打落在梧桐上敲打着那无所依靠的心,而这一切想消愁的举动,非但没有消愁,反而是愁上加愁,这就是“有意消愁愁更愁”的艺术结构,因此这种愈相反愈相叠的反迭手法,使读者更加体会到词人的愁情深重。这些常见的事物,烙上了作者独特的感情印记,这就是这首词明显的构思之美。
2.体现出的意境美
这首词主体部分,是通过对淡酒、秋风、过雁、残菊、梧桐、细雨等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词人的凄苦心情,这是最常见的借景抒情方法,写秋天的时候,不是凉,而是寒;不是清新,是萧瑟,是乍暖还寒忽冷忽热变化异常;这里体现出多情女词人细微而独到的体验。写借酒浇愁,巧妙地把它与秋风关联在一起,通过借酒浇愁作用敌不过风添愁力量,把意蕴一下子翻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写秋雁,已经是闻声思旧国,伤心不迭;想不到作者又笔锋一转,借助错觉,添上句“旧时相识”,使最不堪回首的往事――就是昔日与丈夫伉俪相亲的甜蜜生活涌上心头,这样,鸿雁传书的典故就像一把尖刀,戳进她破碎心灵的最痛楚之处;写秋菊,只用其黄花满地、干枯憔悴的本意,足以令人酸鼻,但作者却偏又用暗喻手段,反问语气,将自身化为残菊,将残菊直接比作多情人,竟不知是写菊,写人?菊问,人问?问菊,问人?这期间包蕴了多少身世的慨叹和难言的苦衷!写梧桐细雨本身虽无新意,但将它放在两个直呼告之间,却起到了将愁情推向极端的`作用,像百米赛跑的最后冲刺一样。
说到《声声慢》,几乎无不谈到它巧用叠字的特点,有明代陆云龙说“连下叠字无迹,能手”;清人徐则说“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也”;开头十四个叠字造语奇特,在整体建构中起着统摄全词的作用。这个问题分三层考虑:首先,“寻寻觅觅”,写举动;“冷冷清清”,写环境;“凄凄惨惨戚戚”,写心情。这举动,环境,心情之间是因果循环的关系;因愁苦而寻觅,因寻觅而感到冷清,因冷清而心情更愁苦,因愁苦则更要寻觅因此,叠字的运用,从思想内容上讲,它往往会加重语气,增强感情,突现事物;从艺术技巧来讲,它往往会造成一种急促、跳动、铿锵的音乐效果。我从文学角度看,已经感到了它的委婉、深沉、奇特、美妙。因此到了后来,效仿的人就很多了,比如著名的有曲家乔梦符的《天净沙》,其词为:“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可见其影响深远。
3.体现出的层次美
本词的感情内容,几乎是单纯的一个愁字,这愁情的发展过程,合乎一个女性的心理活动。全词除开头叠词字句外,共七个层次,前四个层次写气候,秋风,过雁,黄花,是连续地通过写景来渲染愁情, 是一个唤起渐进的过程,体现了愁初发时逐步上涨步步迭加的规律,其中间隔用了“怎敌他,晚来风急”和“如今有谁堪摘”两个诘句,体现了愁情不断上涨在语言上的标志。词人想到看过黄花家国恨,身世感己齐集于心,寻觅解愁举动已彻底失败,愁情已达到顶点,于是忍不住发出第一声直接呼告:“独自怎生得黑!”这呼告是愁绪满地的必然外溢。这无疑于火上浇油点火引爆,一下子就引起愁情恨意的总爆发,让全词在又一声撕肝裂胆的呼告中戛然而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所以,李清照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一生,在这样的生命中,悲多于喜,愁重于欢便是十分自然的,因此,李清照《声声慢》不仅有层次、意境、构思、叠字、叠句运用之美,而更不应忽视词中词人那难以名状的悲哀及深沉愁绪。
13.《声声慢》李清照初中说课稿 篇十三
第一部分:说教材
一、教材的作用
《声声慢》编排在必修四第二单元。在人教版高中语文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一个宋词单元。编者选取了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他们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四位词人的作品,题材、风格不同,带给后世读者的审美感受也各不相同。柳永词走婉约套路,苏、辛则是豪放词风的代表,李词细腻、含蓄。四者基本完整地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也大体反映了宋词的发展脉络。
二、教材的地位
闺怨主题是唐宋诗词创作的一个传统题材,“闺怨词”是专门表现妇女生活和情感的一类词。但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男性替妇女表达情感,虽别有一番风味,但终归和妇女复杂、内隐的心理隔了一层。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视角和笔触比男性词人更敏感、细腻。《声声慢》即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
仅从创作时间看,《声声慢》本应编排在辛弃疾词的前面,但必修四将李清照的词编排在后面,自有它的道理。一则苏、辛不分家,说起苏,自然想到辛,因为二人作品的风格有相似之处;二则辛词的思想内容更适合对中学生进行传统价值观教育;三则李词两首被列为自读篇目。综合以上因素,《声声慢》编排在这个单元的最后位置是合理的。这也决定了对本课的教学应该以诵读、学生自我探究为主。
三、教材前后联系
宋词大致有豪放、婉约两种风格,本单元选编的苏轼、辛弃疾的作品即是豪放风格的巅峰之作,柳永、李清照的作品则历来被看作是婉约词风的代表作。四位作家的作品共同构成了宋词的精华,缺一不可。
本单元选编李清照的两首作品,《醉花阴》写于南渡前,大体属“闲愁”一类的作品,《声声慢》写于南渡后,笔下流淌的已经不是闲愁,而是丢家亡国之痛和孤苦无依之悲。两词虽风格一致但情调迥然有别,互为补充,既可帮助读者完整阅读李清照,也可帮助读者读懂那个时代的动荡和变迁,还可以帮助读者分清“此愁”与“彼愁”的天壤之别。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
初中阶段,学生对唐宋诗词的学习限于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作家的感情,做到这些就够了。但高中阶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又要求对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课程标准同时说:“古代诗文的阅读,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按照教材总的编排构想,第二单元侧重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品味和赏析。从编者的角度看,整个单元的教学要求有三个:
1、词的常识的教学,并大致理清词的发展脉络。
2、引导学生欣赏宋词,把握词的内容与思想感情,注意词中带有作者浓厚主观色彩的意象和意境,揣摩作者的感情,并进行欣赏、品味。
3、指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传达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以课程标准的相关表述和单元教学的总体要求为依据,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与《醉花阴》前后联系,了解李清照南渡之后创作风格的变化。
3、学习这首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与表达效果。
4、在《雨霖铃》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这首词在景、情上的婉约特征。
第三部分:学生知识经验分析
1、本首词之前,学生学过柳永、苏轼、辛弃疾这三大家的作品,对词的文体常识和基本鉴赏方法已有所掌握,对豪放和婉约的风格特点也有大体认识。
2、九年级上学期,学生诵读过李清照的《醉花阴》、辛弃疾的《永遇乐》,对李清照的身世经历有所了解。在九年级上册的教材中,这两首紧挨着编排,学生应该对豪放和婉约的说法也有所了解。但这两首词在初中教材中都属于“课外诵读篇目”,可以断定,学生对李清照的身世经历、靖康之耻以及豪放、婉约的风格都掌握得不深。
3、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专项教学诗歌,教师已经比较系统地讲授了形象与意象的概念、特点,并初步培养了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的能力。
第四部分: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1、诗歌作品的核心在于意象和意境的创设。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意象的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品味情感。
2、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不二法门。本课教学以诵读为线索,串起对内容、意象、意境和情感的品味与赏析。
3、通过与《醉花阴》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与“丢家弃国之愁”的区别,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4、这首词选择的意象很符合传统的审美视角,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是本课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第五部分:教学方法与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诵读鉴赏——反复的诵读贯穿整节课,带动对内容的感知,对意象与意境的品味,对感情的体验,对婉约词风的鉴赏。
2、质疑探究——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圈点批注,列出疑难问题。课堂上,鼓励学生互相质疑,互相解疑,达到掌握词作思想内容和情感基调的目标。
3、讨论探究——质疑探究后,出示本课教学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即如何解读“淡酒”、“雁”、“黄花”、“梧桐”等意象的问题,发动学生讨论,各抒己见,逐步形成对重点意象的一致认识。
4、分析讲授——上述三种方法,还不足以帮助学生把握艺术特点。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叠字的巧妙运用,这些内容的教学以教师的分析讲授来完成,更直接,也更有效。
第六部分:教学环节安排与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因为《醉花阴》在前,以别的方式导入本课都比较多余。直接以南渡为切入点,讲述李清照生活境遇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遭遇将对她的创作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二、明确目标,检查预习
1、熟读作品,圈点批注,列出疑难问题。
2、你对这首词的哪一个句子、意象感受最深,为什么?、
3、这首词直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间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
三道预习作业分别对应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质疑探究、讨论探究、分析讲授。
三、整体把握,初次诵读课文,读得顺畅。
指名三位同学,说说对这首词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的大概理解。
四、质疑探究,再次诵读课文,读得准确。
学生提出疑难问题,互相解疑,进一步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与情感基调。
五、讨论探究,第三次诵读课文,读出感情。
1、提出核心问题,你对这首词的哪个意象感受最深,为什么?发动学生讨论,表达观点,理解这首词运用意象的特点。
2、教师小结学生的观点后,引入李白、范仲淹、欧阳修、温庭筠的相关诗句,深入分析“淡酒”、“雁”、“黄花”、“梧桐”等意象的传统意义和审美特征。
六、分析讲授,第四次诵读课文,读出韵味。
1、以问答方式,简要分析这首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明确这首词运用叠词的语言特点。
【李清照《声声慢》手法赏析】推荐阅读: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08-19
解读李清照声声慢10-20
李清照《声声慢》说课稿10-31
李清照闺情词的艺术表现手法10-13
李清照诗词全集赏析08-30
李清照的古诗词赏析07-15
李清照杰作《一剪梅》赏析09-25
《临江仙·梅 李清照》译文及赏析11-16
李清照的《摊破浣溪沙》的阅读答案及赏析09-14
李清照美文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