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瓜园诗》鉴赏

2024-07-09

王维的《瓜园诗》鉴赏(精选4篇)

1.王维的《瓜园诗》鉴赏 篇一

一、诗画相融, 勾画灵动意象

王维不仅仅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更是享誉天下的山水画画家。王维曾经跟随吴道子学习作画, 继承了他以疏体写意、笔不周而意周的绘画特点。同时, 王维还融合、继承了李思训的画法, 最终形成了自己疏淡、雅致的水墨画画风。这种新的画风不仅仅对后代文人画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也对王维将诗歌创作融于绘画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 王维注重将绘画中的取色之道, 运用到诗歌创作中来。例如, 在他的《辋川别业》中就有“不到东山向一年, 归来才及种春田。雨中草色绿堪染, 水上桃花红欲燃”。这句作者描绘了诗人在春天行于田间, 看到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天中微雨, 春芽刚出。草色碧绿, 犹如用燃料染过的一般, 溪流之中飘漾着刚刚掉落的桃花, 其鲜红欲滴的颜色, 犹如燃烧的火焰。这样一个场景, 犹如一幅画一般定格在诗人十四字的诗句里。而在这十四字中, 我们可以发现诗人最出彩的两个字, 恰恰是用来绘色的两个字——“红”、“绿”。这两个字, 将绘画中的精髓带进了诗歌中, 用性灵的语言为我们传达了一幅空灵、浪漫的画卷。当然, 在王维的诗歌里, 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 而且诗歌着色也十分不同, 展现了不同的颜庭春色, 或曰路荒人迷。如此之类, 谓之画题。”在《雪溪图》中, 王维在这幅纵36.6厘米, 横30厘米的画卷上, 描绘了一片意近而境远的冰雪世界。王维用墨色浸染溪水, 以此来衬托河流两岸的白雪皑皑、冷漠萧瑟之感。

其次, 王维的山水诗还十分注意画面的结构和层次, 并将这个方法运用山水画。中国绘画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形式, 它在描绘画面时, 习惯用散点透视和多点透视的方法, 十分强调运用墨色和线条来表现形体质感。王维将绘画的特点运用到诗歌创作之中, 使整个画面远近相宜、具有丰富的层面, 形成动静结合、声色俱存的美感。例如, 在《竹里馆》中, 王维曾经这样写过:“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诗中表达了这样一幅场景:诗人独坐在幽静的竹林间, 焚香抚琴, 引颈长歌, 一吐心中积郁。皎洁的月光透过竹林的缝隙照进人们的视线。这样的场景是诗人在林间捕捉到的一个瞬间, 如果将它画作一幅画, 竹林、人、琴、月光, 将形成一幅幽情寂静、层次丰富的画卷。另外, 在他最为著名的《山居秋暝》中, 也写过这样的诗句:“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整个诗层次丰富, 结构分明。秋雨洗礼过山林, 空气显得格外的清新。高悬的明月穿过林间的松树, 清泠的泉水潺潺地漫过溪涧冷石。竹林深处突然起了喧嚣之声, 原来是洗衣女归来的吴侬软语, 连河中的鱼都被他们的笑声所感染, 游动了起来。这样一幅秋日暝居图, 运用绘画的技巧、韵律的美感、诗歌的表达将林间暖色、水声人语、人状鱼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可见, 在王维的山水诗中, 我们可以看出, 诗人十分善于捕捉山水景物中的形象、色彩、声音、光线以及整个画面的层次,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诗歌语言的表现能力, 组成一幅幅生动形象、清新幽远的画卷。

二、诗景空灵深厚禅意入画

佛教传入中国以来, 对整个国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道德习惯等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代, 佛教内部各宗派相继成熟, 其中的禅宗等也是备受推崇。王维恰逢盛唐时禅宗思想盛行的时期, 其山水诗等也在吸收了中国本土文化的基础上, 融合了大量的佛教禅宗思想, 蕴含着深刻的深厚的禅意。另外, 面对世事冷暖、政事无常的残酷现实, 更加使得王维的诗歌充满了大量的佛意和禅宗。

由于禅意的影响, 王维的山水诗中总是充满了空灵之感。例如在《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鸟鸣涧》中的“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以及《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声”等, 这些诗句不仅仅体现了自然之美, 更体现了心境之纯。在这些诗句中都突出了一个“空”字, 而这个“空”字也多是与诗中的人相结合, 形成人与景相互交融, 共述禅意的境界, 体现佛学中空静的禅理。另外, 在《终南别业》中, 王维有这样的诗句:“中岁颇好道, 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 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其中“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可以说是非常有名。它不仅仅展现了云淡风轻的景色, 更体现了一种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禅意。王维就这样将佛理、心境、禅意轻松地融入山水之中, 呈现出了宁静致远、绵长高邈的空静灵动场景。而《过香积寺》一诗中, 诗人只写山水, 不说禅理, 却道出了禅理的真谛。“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其看空功名、修身养性之意已跃然纸上。寄情造意、诗从胸发、画由意出, 诗画同工, 情景交融, 是王维山水诗画的最高境界。它运用水墨之笔, 挥写禅意内涵, 将“读之身世两忘, 万念皆寂, 不谓声律之中, 有此妙诠”的特点融入整个诗画景象之中。在王维的山水诗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寂静无味、无常虚幻的山水景色, 也能感受到身与物化、恬淡深邃的禅理。

三、情景交融情融山水诗画

鲁迅曾这样评价山水诗以及山水诗人——“据我的意思, 即使是从前的人, 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完全超出于人世间的, 也是没有的。既然是超出于世, 则当然连诗文也没有。诗文也是人事。既然有诗, 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王维, 作为一位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的山水诗人, 其诗歌也必然要将世事融于情感, 将情感寄予山水, 将生命精华的体验在山水中得到升华。在王维的世界里, 自然是真实而朴素的, 它如此的博大而深邃、丰富而永恒。例如, 在《辋川集》中的小诗《栾家濑》中, 王维这样写过:“飒飒秋雨中, 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 白鹭惊复下。”他描述了一幅秋雨的山涧流水图:秋雨秋风之中, 山涧中的水流也变得十分湍急, 浪花四溅, 白鹭惊起。在白鹭发现是虚惊一场的时候, 才缓缓地落下, 山涧又恢复了本身的宁静。在这个场景中, 诗人结合了个人宦海浮沉、世事冷暖中的感受, 体悟到人生终是世事无常、变化激荡的过程。“跳波自相溅”便是这种体悟的景观外化。而“白鹭惊复下”一句则展现了作者感受到世事无论如何变化跃动, 但最终都要复归平静的情感。将个人感受、深刻思维与外在景物结合起来, 让人感受到细微情景带给我们的生命感受。除了表达生命感受之外, 王维的诗歌还将山水与友情、爱情、乡情、国家理想、民族情怀联系在一起。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曰:“寒山转苍翠, 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 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 狂歌五柳前。”这一句通过苍翠的寒山、潺湲的秋水、古朴的柴门、临风观暮的鸣蝉、孤寂的渡口、沉沉的夕阳、山间的炊烟等等来展现了山间优美的景色、浓厚的田园气氛, 以此来抒发自己恬淡自然的心境。同时, 在优美景色与恬淡心境之外, 更是有一种志同道合、趣味相投的感受和认识。而在《辋川图》中, 王维将自己晚年隐居辋川时的情境都融于此, 崇山峻岭、亭台阁榭、林木互映, 创造出简淡抒情的意境, 对山水画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 王维还十分善于将送别诗和山水诗相结合, 表达委婉含蓄的留恋之情。“鸟道一千里, 猿啼十二时”是他《送杨长史赴果州》中的一句。整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在给朋友送别之时的留恋难舍之感。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这种情感, 而是将情融于景, 将景语和情句结合起来, 把荒凉的道路与远行者的凄楚之感融为一体。而这些诗词也通常会若隐若现地体现在画作之中, 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充满了丰沛的情感和细致的变化。

王维自身深受传统哲学的影响, 令自己的身心都在自觉和不自觉间走向大自然, 将自身的情绪、感受融入到山水之中, 寄情托志, 以此来寻找自身的心理平衡, 展现了自身的审美情绪和生命感受。

由于王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影响, 又吸收了大量的佛家禅宗思想, 他的美学观念、生命感受、审美意象都十分广泛而深邃, 因而就更能感受到自然、社会乃至整个生命的审美存在。因而, 在他的作品中, 山水诗不仅仅是一幅山水画, 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生命的表达、自然的感受。他在山水中追求着自身精神的恬静放松, 追求的是心灵的纯净空灵, 更是一种自我的释放和个性的飞扬。我们探寻王维诗歌“画融于诗”的过程, 也正是体悟诗人本身的文字化境、诗禅一致、自然律动、生命映照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陈允锋.论王维与唐代文艺思想发展之关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 (1) .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第二卷)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略谈王维的一首赠别诗 篇二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境内,当为都护府治所。元二其人已不可考。渭城,秦时的咸阳城,汉时改为渭城,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之阳。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部,以居玉门关之南而名,是古代自中原通往西北的必经之道。唐时往来西域的商贾、军士、外交使节,以及在都护府幕下工作的人员等等,都必须走这条“阳关大道”。此诗所写,即诗人送别友人的情景。当时王维和元二都在宦游之中,是客中送客,在渭城置酒饯别,作诗咏唱,以表达惜别之情。

王维(公元699-759年),字摩诘,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开元九年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有《王右丞集》。王维工草棣,善诗画,名盛唐开元、天宝年间,苏东坡谓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画学秘诀》传世。

诗的首两句是写景。点明地点:渭城;时间:春天。在渭城的早晨,细雨濛濛,沾湿了微尘细土。这阴雨天气自然使旅途更为艰难,离愁别绪涌上心头。客舍及周围的杨柳已经青翠,可知这是春天;然而此时并非春光明媚,而是下着小雨。雨洗柳色更青新,可诗人内心却不畅快。阴暗的天气正好与沉郁的心情相映衬,诗人便抓住了这主客观的相通之处,以其精妙生花笔,描绘出当时的景色,创造出一种颇为凄清的气氛,却并不使人感到悲凉。须知,古人送别,习惯要折柳为赠,所以柳色青青,令人见之不免触景伤怀。这样便很自然地为后两句诗作好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若说第一、二句是写景寓情,那末三、四句便是直抒胸臆了。劝慰之中透出哀惋,惜别之际亦见爽朗。使命在身,岂可久留;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更流出无可奈何之意。既难以挽留,那就只好殷勤劝慰挚友再多饮尽一杯饯别之酒,多待片刻时间了。因为向西出去阳关就再也没有知已故友,而全然是些陌生甚至异族之人了。此时此地,此景此情,真是令人难以名状。一个“更”字于此具有千钧之力:首先诗人的万千思绪,无限关切,恋恋难舍,全然包容其中了;其次,“更”的作用不仅能够突出地抒写诗人对故友劝慰的深厚情意,而且它更增加了诗人离愁的浓度。所以说,“更”字下得十分有力。这正如明代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所说的那样,“作诗不可以意徇辞,而须以辞达意。辞能达意,可歌可咏,则可以传。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人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李东阳的评析是很恰切的,后人的咏别之作,“千言万语”所表达的意思,王维仅用四句便概括尽之了。

这首短诗仅止四句,天然浑成,其影响确是深远的。唐白居易《对酒诗》:“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唐刘禹锡《与歌者何戟》诗:“旧人唯有何戟在,更与殷勤唱渭城。”宋著名画家李公麟曾取以为画,谓之《阳关图》。宋苏轼《题阳关图诗》:“龙眠独识殷勤处,画出阳关意外声。”爱国诗人陆游《题阳关图》诗:“谁画阳关送别诗,断肠如在渭桥时。”寇准更把此诗扩展为著名的《阳关引》词。凡此种种,充分说明:一,王维此诗引起许多诗人、画家和词客的注重,都在自己的作品中加以引用或点化,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后世便把《渭城曲》或《阳关三叠》作为送别的代名词;二,王维此诗的确唱出了当时人们欲吐而未能吐出的情思,充分表达了离人们的共同心声。所以,此诗的传播和影响,真是出乎诗人意外的广泛而持久。

在那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王维所作此诗曾强烈地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感情,许多文人给予很高的评价。明胡应麟在《诗薮·绝句》中说:“渭城朝雨,自是口语,而千载如新”,“盛唐绝句,渭城朝雨为冠”。清王士祯则把此诗同李白《朝发白帝城》、王昌龄《长信秋词》、王之焕《凉州词》同誉为唐朝四大绝句,眼光可谓尖锐矣。古人之所以如此高度赞扬王维这首短诗,就是由于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角,使我们得以窥见唐帝国的盛况,以及时人所具的风俗民情。

我们今天重读王维此诗,或送别亲友远行他乡,自然不会再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孤凄之感。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思想情感也不同了;然而那种深层的惜别之情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古今之人纵隔千年,旧别和新遇所产生的忧乐之情仍一脉相承,息息相通,人皆可体会得到。当然,这忧乐之情的具体内容是千差万别因人而异的。正因为王维此诗言简意赅,语浅情深,能让人回味无穷,即有所谓余味不尽之妙。各人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注入其后进行玩索欣赏,加之音节和谐委曲,所以才独擅一代之名,而且历久不衰,千载如新。

3.王维的《瓜园诗》鉴赏 篇三

1 王维山水诗的画意美

王维山水诗的画意美主要表现为画技美、白描美和彩绘美。

1.1王维山水诗的画技美

王维是画技艺高超的杰出的山水诗人。如他的“荆溪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出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山中》) “寒山转苍翠, 秋水日潺溪。倚杖柴门外, 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 越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 狂歌五柳前。”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万壑树参天, 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 树杪百重泉。” (《送梓州李使君》) 等诗充分展示了王维的画师技巧。“白石、红叶、空翠”是颜色;“落日、孤烟”是线条;“树杪百重泉”是透视。颜色设置绝妙, 则能强烈刺激人的感官。往往光度弱的色彩使人感到向内紧缩, 且使人感到寒冷。《山中》, 诗人就调动“白、翠”这样的冷色再配以稀疏的“红”, 烘托了一片“舒适、宁静”的画意。至于线条, 你看:落日是圆形的, 孤烟是线形的;“渡头”横躺着, “墟里”竖立着, 这样简简单单的横横竖竖、圆圆曲曲, 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

1.2 王维山水诗的白描美

王维融画入诗, 其山水诗描山画水, 多用白描技法, 如表达了诗人的名篇《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 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 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 留醉与山翁。”这首诗运用白描写法, 表现了湘楚疆域的辽阔, 江汉气势的磅礴, 勾勒了眼前所见的汉江全景, 山色浓淡全然不写, 只言其中若有若无, 并且展开想象的翅膀, 形象而概括地画出了南方半壁江山雄伟壮丽的鸟瞰图, 宛如一幅水墨山水画。

1.3 王维山水诗的彩绘美

王维的山水诗色彩感强, 重视光的运用, 使整个画面明丽。如:运用暖色余晖的“秋山敛余照” (《木兰柴》) ;运用皎洁月光的“月出惊山鸟” (《鸟鸣涧》) 。并且他还注重色彩调配, 既考虑到了色彩的对比, 也考虑到了色彩的谐调。请看:“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后” (《新晴野望》) , 诗人将近景白水与远景碧峰组成一幅层次清晰的画面, 水色明亮, 峰峦碧翠, 光和色的对比非常鲜明且十分和谐。

2 王维山水诗的音响美

王维在山水诗创作中, 用音响来描写自然山水, 用多种手法使音响和景色和谐交流, 使其“有声画”独具特色。

2.1 王维山水诗的音响美

他把大自然和生活中的各种丰富的音响, 巧妙地捕入诗中, 如:“飒飒秋雨中, 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 白鹭惊复下。 (《栾家濑》) ”这首小诗, 句句有声。整首诗构成的基本材料是大自然中的美妙声响:“飒飒”而来的是惆怅的秋雨声;在溪流中传来的是小碎石“叮叮咚咚”的翻滚声;流水相互冲撞溅击着奔腾而去发出的是潺潺欢笑声;在秋风秋雨中传来的是白鹭惊慌的鸣叫声。这些声响在读者的耳边回荡着, 仿佛诗里真的发出声响, 已自然地谱成一支深情款款的深秋曲, 在你心头绵绵萦绕。

2.2 王维山水诗的音像美

在王维山水诗中, 自然界的美丽景色和神奇音响往往是有机配合、水乳交融的。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可谓“诗中有画”的典范之作, 秋天傍晚, 在雨后深山背景上, 天空明月高悬, 山上松林一片, 清泉汩汩, 流于石上, 竹林丛中, 喧笑的妇女们正归家, 荷花之间划动的渔船在穿行。这分明是一幅诗意盎然的山水画!诗人把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就是诗中的音像美。

3 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美

王维的山水诗力求勾勒一幅画面, 表现一种意境, 注意把握、描写客观景物作用于审美主体所产生的浑然一体的整体印象, 并且在山水诗中表现诗人的性格。如“北坨湖水北, 杂树映朱栏, 逶迤南川水, 明灭清林端。”《北坨》一诗, 诗中有画, 虚实相济, 诗情多于画意, 虚景多于实景, 整个意境是空灵的, 逶迤远去的湖水, 水光时明时灭, 忽远幽深, 艺术地展现了北坨湖之浩淼深远。

综上所述, 王维的山水诗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第一, 王维山水诗具有画意美;第二, 王维山水诗具有音响美;第三, 王维山水诗往往描绘出一种意象空灵、境界清幽、闲淡冷寂、悠然自在的境界, 充分表现了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纲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年版.

[2]章培恒:《中国文学史》,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4.论王维山水诗的画境与音响 篇四

摘 要:王维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将绘画、音乐与诗的语言巧妙结合,使得诗中充满了画境与音响的艺术效果,也使诗中的动静得以和谐统一。

关键词:王维 山水诗 动与静 绘画

王维常以诗人兼画家的眼光观察世界,特别是在诗的结构方面,此外王维常以音乐的敏感写出自然景物的细微变化,特别是动静的辩证关系。

王维怀着诗人的情怀,掌握画师的妙笔,使简洁优美的诗句能同时显示出千里江河的绝妙画境,对各种景致的远近、浓淡、明暗的处理,无不逼真传神。

王维在描写大自然的景色时,注意将绘画中的色彩与诗歌玄妙的语言结合,逼真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界景物活脱、情态飞动的特点,把自然景色丰富多彩的一面展现给读者。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这首诗写出了色彩的流动感,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诗中声、色的结合再加动静的转化,便展现出一幅新奇、美妙、情味盎然的山水风景,表现出落日将尽未尽和孤烟悠然直升的动态。“复值”二句写人景并美,并描绘出人物的狂狷之态。接舆指裴迪,“五柳”指自己,用典“俱凑手偶然,非着意处,以高洁写清幽,故胜。”[1]这首诗是诗、画、音乐完美的结合。

王维还善于研究和发现不同的时间、环境下,客观对象的某种色彩与人的某种情绪的联系,因而能通过恰当地描绘物象的色彩渲染情绪,抒发情感,烘托意境,往往给人绘画所形成的那种深邃感。如《皇甫岳云奚谷杂题五首》中的《萍池》:

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

诗中的满眼绿色,给人以安定,抚慰之感。诗中静动相互交映,“春池深且广”、“靡靡绿萍合”是静态描写,就犹如绘画中静止的大背景,“会待轻舟过”、“垂杨扫复开”是动态描写,就犹如绘画中一个划着船的渔夫扬舟而过,给人一种意趣盎然,韵味无穷的感觉。绿色的巧妙运用,给人一种恬静、缥缈、清朗、明净的艺术境界。

“色”、“光”、“态”有机融合,也是王维诗歌对色彩运用的一个特点,王维能达到“诗中有画”的境界,最主要是由于他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启发性,在读者头脑中唤起了对于光色态的丰富联想和想象,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图。如《送刑桂州》:

饶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瓴。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

颈联“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即是“色、光、态”有机融合的一个突出的例子。“白”和“青”并不是湖和潮水的固有色,可是在夕阳落照和潮水排山倒海涌来的情况下,诗人把握住了特殊光线下色泽的描写,于是那江湖平静开阔的“态”,潮水汹涌澎湃,放出青光,笼罩天地的“态”也就显示出来了。

王维在创作山水诗的时候运用了幽暗、明亮的色彩对比。“幽”与“暗”的背景作用,动态地凸现“明”与“亮”的醒目,又出奇合道地显示“幽”和“暗”的“主导”和“持久”,且看《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密林深处,古木参天,幽暗成为主旋律。常规用笔应写暗,可诗人却以奇妙写“光”、“入”字更见力度强。一线光亮,一丝暖意,虽破“幽暗”,却出奇合道成妙笔。因是“反景”,所以短暂,一抹余晖转眼去,接踵而来的就是漫长的幽暗。在冷色之中,幽暗之外,掺进一丝暖色,抹上一线光亮。冷色、幽暗的印象更鲜明。对立二元妙组合,又突出“幽暗”的一贯性、长久性,美学意蕴值得回味。

王维是著名的音乐家,他担任过太乐丞,掌管朝廷的音乐机构,所以《史鉴类编》曾指出:“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黄山紫塞,汉馆秦宫。芊绵伟丽于氤氲杳渺之间,真所谓有声画也。”[2]

作为一名音乐家,他对自然景物的声响特别敏感。“月渡天河光转湿,鹊惊秋树叶频飞”(《秋思二首》),“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山居即事》)用清新含蓄而饶有韵致的笔调,写出了自然景物的细微变化和音响。王维的诗往往以声息为宁静服务,以声写静,更能逗起人的思维,使人感到静意。例如《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在古木参天、杳无人迹的云雾山中,不知从何处传来的古寺钟声,在空旷的山谷中回荡,给山林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山泉低沉呜咽,阳光透出寒意,深山的一切景物都是那么清冷荒僻,独行山中,甚至会给人以孤独无依之感。但作者安然自得,随处游赏,将近黄昏时,在空旷深潭的曲岸摒弃杂念,静坐参禅。全诗通过山中景物的描写,造成一种深邃幽远的氛围,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心境。

王维在运用声响与诗歌相结合的同时,人的参与使诗歌中充满了活泼的气氛,例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王维隐居辋川时早期的作品,黄昏的美景却如在目前,反映了作者的审美意趣。诗人本不执着,任情去留,无可无不可,因此作者所见的一切景物都是那么清新可喜。“明月松间照”二句,描写出山林的静谧。“竹喧归浣女”二句,则渲染出活泼的气氛,有动有静,动静相间,但不论是动还是静,都那么自然生动而韵味深长。全篇风格明快自然,富于生活气息,具有一种感人的力量。

此外,王维善于将声响与禅意巧妙结合起来表现动静的和谐美。如《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作者极度写静谧的山中,只有桂花纷纷落地,由于太静了,月亮出来竟然惊动了山鸟,于是空谷中断续有几声鸟鸣。这瞬间的动态又生出无限的静感。正如皎然所说:“静,非如松风不动,林狖未鸣,乃谓意中之静。”王维参禅悟到妙处曾说“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他的诗中多是借助声息与禅意相融化,将诗中的动、静和谐的统一起来。

注释:

[1]王夫之:《唐诗评选》,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1月版,第186页。

[2]王从仁,葛杰撰:《王维、孟浩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78页。

参考文献:

[1]詹锳.唐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陈贻焮.唐诗论丛[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3]林庚.唐诗综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4]王明居.唐诗风格美新探[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

[5]陈铁民.王维、孟浩然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

上一篇:六年级班英语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变更仲裁请求申请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