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办公室工作计划

2024-08-14

乡村办公室工作计划(精选7篇)

1.乡村办公室工作计划 篇一

【发布单位】北京市

【发布文号】京政办发[2007]65号 【发布日期】2007-10-20 【生效日期】2007-10-2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北京市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清理化解乡村债务工作的实施意见

(京政办发[2007]65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为进一步推动本市清理化解乡村债务工作,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清理化解乡村债务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6〕86号)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现结合本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全面清理核实,锁定债务数额

清理核实乡村债务的原则和要求:一是摸清底数。各区县要对2006年12月31日以前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形成的债权和债务进行全面核实,分类清理。核实清理的范围包括: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直接形成的债务;以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名义担保形成的债务;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无偿调用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事业形成的债务。各区县政府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债权保全措施,严厉制止和打击逃废债务行为,切实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二是严格审核。各区县政府要组织财政、审计、农业、监察、金融、教育等相关部门,结合清理和规范乡村财政财务,对乡村债务进行认真审核,逐项核实认定,锁定债务数额。三是明确责任。根据乡村债务形成的原因,明确债务偿还的责任,落实到单位或个人。四是分类处理。要区分乡镇债务和村级债务的不同性质,采取有针对性的化解措施和办法,分类处理,逐步化解。

在认真清理核实的基础上,按照债务的来源和用途,逐笔分类登记造册,建立债务台账和债务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区县、乡镇、村三级债务动态监控机制。实行定期报告制度,掌握债务变化情况和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二、严格执行政策,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

(一)严格规范乡村举债行为。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5〕39号)的各项规定,严禁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以任何名义举债。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既不得为任何单位或个人提供经济担保,也不得指派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经济担保。乡镇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严格管理,从源头上防止新的乡村债务发生。

(二)严格规范村级财务管理。村民委员会要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严格履行民主决策程序,凡关系到全体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财务事项,必须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完善村级财务预决算制度,加强对村级财务收支的监管。健全村民主理财小组,实现民主管理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落实和完善村级财务公开制度,加强民主监督。在认真履行民主程序的前提下,继续推广和完善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

(三)严防新农村建设中产生新的乡村债务。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要求都要符合当地实际,不能强求一律,不能盲目攀比,不得提不切实际的目标,更不得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严防产生新的乡村债务。

(四)严格建立乡村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乡村新债责任追究制度。加大乡村财务审计工作力度,全面实行乡村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对违反规定,产生新的债务的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必须追究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违反财经纪律的,要及时查处;对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三、采取多种措施,积极稳妥地开展化解债务工作

(一)确定化解债务工作重点。一是积极偿还公共事业债务。要优先化解与农民利益直接相关的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债务。二是积极偿还群众个人债务。要坚持“先个人、后单位,先群众、后干部,先借款、后一般往来款”的原则,优先偿还群众个人借款。把化解因乡村公益事业建设而形成的对农民个人、乡村干部、乡村工程业主等个人债务作为重点。三是积极偿还金融债务。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偿还金融贷款。另外,对自愿放弃借款利息的债权人,优先安排偿付债务本金。对借款利率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四倍的高息借款,债务人可依法要求债权人降息、减息。

(二)建立政府偿债准备金制度。根据债务规模,按当期政府债务余额的一定比例安排政府偿债准备金,实行专户管理,单独进行会计核算,用于化解因进行农村公共事业建设而形成的债务。对已经化解的公共事业债务,要根据债务清理核实的结果,采取逐项注销、逐项登记备案的管理办法,严格防止发生套取偿债资金行为。

(三)采取多种办法化解债务。各区县和乡镇要结合当地实际,采取增收偿债、收欠还债、以资抵债、降息减债、核销消债、结转冲债、破产化债、剥离转债等多种办法,积极开展债务化解工作,确保债务有明显下降。各相关部门要加强配合,积极帮助乡村完善化解债务的相关手续,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化解乡村债务。

(四)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整合政府支农资金,确保各级财政支出更多地向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倾斜;建立农村“一事一议”公益事业财政奖励政策,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积极投资投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健康发展。

四、明确责任,积极清收乡村债权

在锁定旧债、控制新债的同时,要对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的债权进行全面清理。在清理的基础上,对各项债权按债务人或单位以及形成时期,逐笔登记造册,建立债权台账和债权数据库。要明确专人负责债权的追讨工作,落实追讨责任制。对逾期未能收回的债权,要与债务关系人重新签订还债协议,核实还债本金与利息数量,明确还债期限和还债方式。对有能力归还而故意拖欠的单位或个人,要依法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对没有能力归还债务的单位或个人,要依法通过实物抵顶、破产顶债等方式追讨。对债务关系人消失的债权,要经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讨论的程序,实事求是地予以核销。未经民主程序,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私自决定核销债权。

五、开展化解乡村债务试点,探索化解债务的途径和办法

积极开展化解乡村债务试点工作。从2007年开始,在近郊区、远郊平原地区和山区县各选择部分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乡镇和村,分别作为化解乡级债务和村级债务的试点,从锁定旧债、控制新债、清收债权、化解债务和政府扶持等方面全方位开展试点工作。

六、加强调研和组织领导,保证化解乡村债务工作顺利进行

(一)加强政策研究。各区县特别是试点区县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清理化解乡村债务的经验和做法,建立健全乡村债务管理制度;要深入研究化解乡村债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解决新问题,避免引发新矛盾;进一步探索清理化解乡村债务的有效措施和办法,加强政策研究。

(二)加强组织领导。清理化解乡村债务是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各区县特别是试点区县和各试点乡镇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并从财政、农业、农村经管等部门抽调骨干,积极稳妥地做好乡村债务清理和化解工作。要将控制新债、化解旧债工作情况列入对乡村干部政绩考核内容,明确要求,落实责任。乡镇政府债务管理以财政部门为主,村级债务管理以农业部门为主,金融、税务、审计、人事、监察等有关方面要积极支持和配合做好相关工作,确保本市化解乡村债务工作顺利进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2.乡村办公室工作计划 篇二

据资料显示, 目前我国乡村中小学生有4000多万, 让他们获取知识、不断成长的是280多万乡村中小学教师。他们的工作岗位既包括乡镇中心学校, 也有大量偏远的村小、教学点。但是这个庞大的职业群体, 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和重视。收入少、地位低、工作条件艰苦, 是这个职业的群体特征。

近些年关于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村教师收入的文件也下发了许多, 但自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大规模农村撤点并校以促进城镇化发展的经济导向, 导致农村教育的衰落和优秀农村教师的流失、短缺, 是不争的事实, 而且可以说加剧的趋势一直没能被扼制。

随着计划生育国策实行30多年, 有些农村也出现少子化现象。孩子少了, 农民对教育自然越来越重视。农村教师师资水平的整体下降, 反过来加剧了农村的空心化。在一些地区, 农村缺少教师, 而在一些地方, 农村教师老龄化严重, 都是这一职业群体缺乏吸引力的表现。

教育部2010年教师节前公布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人数, 其中农村教师472.95万人。而今年春节前,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公布的数据则是280多万农村中小学教师。这其中当然有农村学校减少的客观因素, 但是由于职业吸引力不强, 教师流失也是重要因素, 特别是一些优秀教师选择离开, 对乡村教育是一种釜底抽薪的打击。

也有研究者曾对全国11个省23个区县185所中小学5900名教师展开过调研, 结果发现, 相比于“承认与尊重” (23.4%) 、“职业晋升机会” (22.1%) 和“子女教育” (19.7%) 等其他因素而言, 乡村教师群体最在意的因素是“工资水平”, 比例高达74.2%。

其实, 在大量乡村教师中, 有许多有教育理想和理念的好教师, 他们根植于土地, 希望用知识和墨香点燃农家子弟的梦想, 但是他们被囿于现实的困境中, 有学者将其归纳为“干得好”与“无发展”的矛盾。研究者发现, 以村小教师为代表的乡村教师获得高级职称的平均年限比城市教师晚五六年, “干得好”却“无发展”, 不能坚守就会离开, 而无法离开的那批人, 在农村心态消极。有些家庭生活困难的教师, 业余或者部分工作时间从事其他体力劳动。

此次《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提出的十条具体措施, 直指现存问题, 而设定的“多措并举, 定向施策, 精准发力”路径原则更是符合事实需求。笔者认为还应该关注几个问题。首先是不能切断乡村教师的发展, 不光能留得下, 还应该出得去进得来, 可上可下。让一些有理想有信念的农村教师成为乡村知识分子, 让他们所供职的学校成为乡村的精神高地;而对那些不适合教育岗位的教师, 打开大门, 让他们重新选择。

其实, 乡村不仅有一批教育坚守者, 还有一批志愿者, 他们自愿到乡村去进行教育实践, 把传播知识当成是自己理想, 对工作不计报酬, 不辞辛苦。这其中既有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 也有在城市工作几十年退休后的教师, 他们用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让农村的教育试点生动别样。

此外, 各地教育部门这些年进行的各种乡村教师培训不可谓不多, 每到假期, 总有各地教师到大城市参观学习。但是, 许多培训只有校级领导有资格, 而且反复叠加, 普通教师少有机会。而且, 对这种走出来的培训效果要重新评估。单纯讲座和讲课的形式, 也让农村教师感觉是坐而论道。有时乡村、城市反差巨大, 培训反而成了农村教师脱离乡村的促进剂, 或者产生“永远无法改变, 可以无所作为”的反作用力。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师培训, 还需共同探讨。

近几年, 各地涌现出一批基层自发产生的教育实验, 还有一批活跃的教育NGO (非政府组织) 。他们的成功实践可以看到, 因地制宜, 把培训送到乡村、送到教师工作的场景中去的培训经验, 更加符合实际。

2012年9月,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 大规模的撤点并校被叫停, 小规模学校在各地保留下来或者被恢复。近两年各地小规模学校、教学点, 甚至是复试教学重新登上历史舞台。在一个以农耕文化为根基发展起来的大国, 在经济高速奔跑多年之后, 重新深思乡村教育的价值意义重大, 此时, 农村教师在乡村实现教育理想恰逢其时。

3.乡村办公室工作计划 篇三

为贯彻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推动各地变革乡村教师培训模式,提升乡村教师培训实效,在总结各地经验基础上,教育部研究制定了《送教下乡培训指南》《乡村教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指南》《乡村教师工作坊研修指南》《乡村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研修指南》等乡村教师培训指南,现印发给你们,请在“国培计划”和乡村教师全员培训组织实施工作中参照执行。

送教下乡培训指南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43号)和《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改革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5〕10号)相关要求,推进各地做好送教下乡培训,切实推动培训团队深入课堂、现场指导,着力提升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特制定本指南。

一、目标任务

省市统筹,区县组织,依托本地培训团队,整合区域外专家资源,采取任务驱动方式,定期开展送教下乡培训,以送教下乡培训带动校本研修,创新乡村教师培训模式,提升乡村教师培训实效。主要任务如下:

1.分学科组建结构合理的高水平送培团队。

2.分阶段开展主题鲜明的送教下乡培训。

3.现场指导乡村学校开展校本研修。

4.提升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5.加工生成一批本土化培训课程资源。

6.完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

二、实施流程

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将送教下乡培训纳入乡村教师全员培训规划,制订送教下乡培训周期计划与年度计划。原则上同一乡镇同一学科每年送培不少于4次,每次不少于2天,确保送教下乡培训实效。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培训教研机构)会同高等学校,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要求,做好培训需求调研,确定培训主题,研制实施方案,按照以下主要环节实施送培:

1.诊断示范

培训团队深入乡村学校现场,通过课堂观察、师生访谈、工具测评等方式进行诊断,找准乡村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问题,选择契合主题的课例,采取说课、上课、评课等多种方式提供示范教学,提出教师研修任务。

2.研课磨课

学校组织教师围绕研修主题,按照研修任务,结合校本研修,开展研课磨课。研课环节着力开展课例研讨,进行对照反思,突出经验学习。磨课环节突出课堂教学问题解决,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等进行打磨,不断改进教学设计。送培团队针对学校研课磨课的难题,通过示范教学、同课异构、专题研讨等方式进行现场指导,生成合格课、优质课、精品课。

3.成果展示

送培团队会同乡村学校或研修片区开展阶段性研修成果展示,采取说课、上课、评课等方式展示教学改进成效,通过微课例、微案例、微故事等展示研修成果。

4.总结提升

送培团队指导乡村学校和教师对年度送教下乡培训工作进行系统总结,梳理经验、反思问题、明确改进方向,生成代表性成果,制订下一年度校本研修计划和个人发展计划。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培训教研机构)对各个送培团队课程及学校研修的代表性成果进行加工,形成本土化培训资源包,支持学校校本研修和乡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三、职责分工

1.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职责

(1)统筹规划,完善制度,建立机制,大力推动区县开展送教下乡培训。

(2)有效利用国培、省培、市培经费对区县进行支持。

(3)依据培训质量标准,做好区县开展送教下乡培训工作的指导、监管评估。

(4)发掘区县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及时总结推广。

2.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职责

(1)根据省市要求,制订区县送教下乡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

(2)积极引进高等学校资源,有效整合本地培训、教研、电教等部门资源,建立高等学校、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片区研修中心和乡村学校四位一体的送教下乡培训支持服务体系。

(3)按照培训者与本地乡村教师比不低于1∶30建立县级培训团队,整合区域外专家资源,分学科(领域)组建结构合理的高水平送培团队。制订相关激励政策,支持县级培训团队开展送培工作。

(4)根据培训规划和职责分工,落实培训经费。

(5)健全管理制度,明确各方职责,确保各环节工作落实到位。

(6)有效加工送教下乡培训生成性资源,并纳入本地培训资源库,进行推广利用。

(7)依据培训质量标准,做好对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培训教研机构)、送培团队和乡村学校的过程监管和绩效评估工作。

(8)发掘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及时宣传推广。

3.送培团队职责

(1)积极参加培训学习,切实提升送教下乡培训能力。

(2)按照培训实施方案,高质量完成送教下乡培训任务。

(3)梳理、研究乡村教师课堂教学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方法策略。

(4)创新培训方式方法,提升送教下乡培训实效。

(5)及时总结送培经验,有效推广送培成果。

4.乡村学校职责

(1)将送教下乡培训纳入校本研修规划,制订本校实施方案,实现送教下乡培训和校本研修有机整合。

(2)会同送培团队做好诊断示范、成果展示和总结提升等环节的实施工作。

(3)负责研课磨课环节的实施工作。

(4)做好培训生成性资源的汇聚整理工作,向区县推荐代表性成果。将区县培训资源包和本校资源纳入校本研修课程。

(5)做好本校学科组和教师研修的过程监管和绩效评估。

(6)做好本校实施工作总结,督促指导乡村教师做好总结提升。

5.教师职责

(1)认真参加诊断示范,找准自身课堂教学突出问题,明确研修目标任务,制定个人研修计划。

(2)认真参加研课磨课,借鉴示范课例,优化教学设计,及时将培训所学用于课堂实践,切实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3)积极参与“说课、上课、评课”和“微课例、微案例、微故事”展示活动,提炼生成个人代表性成果。

(4)认真进行个人总结,梳理经验、反思问题、明确改进方向,制订下一步个人发展计划。

乡村教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 指南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43号)和《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改革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5〕10号)相关要求,推进各地开展乡村教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形成网络支持下的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切实提升乡村学校校本研修质量,特制定本实施指南。

一、目标任务

针对当前乡村教师培训中存在的校本研修质量不高,网络研修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不紧密,教师专业发展缺乏持续支持等问题,大力推行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有效利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为乡村学校持续提供专家指导和优质课程,建立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推进乡村教师边学习、边实践,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二、实施流程

1.做好规划设计。省市统筹指导,区县与学校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纳入乡村教师全员培训规划和校本研修规划,会同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机构分别制定区县实施方案和学校校本研修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要目标明确,突出重点,细化措施,明晰责任,操作性强,体现区域和学校特色。

2.建立研修支持体系。省市统筹协调,区县会同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机构建立“个人空间—工作坊—学校社区—区域社区”一体化的县域网络研修社区。建立“县域—片区—学校”三位一体的组织管理体系,完善管理制度,落实各方责任。加强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推进本地教师培训、教研、电教等部门资源有效整合,完善县域教师培训支持服务体系。遴选专职培训者、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建立县级培训者队伍。加强乡村学校校长培训,重点提升网络支持下的校本研修组织管理能力。学校要完善校本研修制度,建设好学校网络研修社区,建立校级培训者队伍。乡镇中心学校要将所辐射的村小和教学点纳入本校研修体系。

3.开发建设优质资源。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机构要做好预设性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工作,采取自主开发、合作建设、购买引进等方式,提供覆盖全学科(领域)、满足乡村教师跨年度、长周期研修需要的培训课程资源,为每个乡村教师提供充足的选学课程。重点建设乡村教师急需的师德修养、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心理健康和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培训资源。着力开发、提供网络协同研修工具和学科教学工具,做好通用教育教学数字资源的整理与推荐。区县和学校要会同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机构,重点围绕培训生成性成果和学员结业成果,采取定向征集、择优遴选、加工升级等方式,建立本土化的区域和学校资源库,有针对性地推送给每个乡村教师,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并为后续研修提供支持。区县要明确培训生成性成果和学员结业成果的质量标准,将成果质量与培训评价挂钩,为开发高质量课程资源奠定基础,提升培训综合效益。

4.组织实施研修。区县会同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机构落实区县实施方案,组织乡村学校开展网络支持下的校本研修。乡村学校落实校本研修实施方案,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工作,有效组织教师开展网络支持下的校本研修。区县与学校要切实做好以下两项研修:

一是常规研修。结合备课、上课、评课和班级管理等日常教育教学工作,采取技能训练、课例研究、专题研讨、同课异构、同行评价、专家与培训者指导等方式,着力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网络研修要为常规研修提供工具支持、资源支持、专家指导和大数据分析支持等。工具支持主要包括提供学情诊断工具、教学设计工具、协同备课工具、观课评课工具、音视频互动工具和网络社交工具等。资源支持主要包括提供备课资源库、学科案例库、通识和学科教学课程库等。专家与培训者指导主要通过网上诊断、课例点评、组织研讨、解答问题等,引领带动常规研修。大数据分析主要通过记录并反馈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和学习研修的行为轨迹、关键内容及学习成效,支持教师日常反思改进,有效反映教师专业成长历程,激励教师自主发展。

二是专题研修。主要采取诊断示范、专题讲座、主题研讨、行动研究和成果展示等方式,定期开展主题鲜明的递进式系列研修活动,着力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的突出问题,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网络研修要为专题研修提供工具支持、资源支持和专家与培训者指导。工具支持主要包括提供问题收集与整理工具、观课评课工具、音视频互动工具和网络社交工具等。资源支持主要包括提供与研修主题直接相关的典型案例、专题课程和方法课程等。专家与培训者指导主要通过网上诊断、课例示范、专题讲座、主题研讨、课题研究指导、成果总结与推送等,引领带动专题研修。

5.抓好监管评估。省市和区县要做好校本研修实施的过程监管工作,建立监管制度,落实监管责任,改进监管方法,对关键环节和重点工作进行有效管理。省市要着力做好对区县培训方案落实、县域网络研修社区建设、县级培训者队伍建设、县域研修活动开展、县级培训资源库建设、校本研修管理评价等方面的过程监管。区县要着力做好对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机构的网络研修社区建设、培训课程落实、培训团队建设、常规研修与专题研修活动支持、学员管理与评价支持等方面的过程监管;做好对学校的校本研修方案落实、校级培训者队伍建设、学校网络研修社区应用、常规研修与专题研修活动开展、学员管理与评价等方面的过程监管。

省市和区县要依据培训质量标准,采取大数据评估、参训教师匿名评估、抽查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对校本研修绩效进行评估。要强调应用导向,重点评估教师的学习应用实效和培训成果,网络研修社区建设的成效与特色等。建立培训绩效通报制度,将评估结果作为区县、学校、教师评价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职责分工

1.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职责

(1)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纳入省市教师培训规划,完善制度,建立机制。

(2)有效利用国培、省培、市培经费对区县进行支持。

(3)做好对区县的指导和监管评估工作。

(4)发掘区县和学校的先进做法、典型经验,及时总结推广。

2.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职责

(1)根据省市要求,制订培训规划与实施方案。

(2)完善校本研修管理制度,明确项目参与各方职责,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

(3)加强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建立县级教师发展中心与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机构的协作机制。

(4)建立县域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指导学校建立网络研修社区。

(5)建立县级培训者队伍,加强校长培训,提升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指导与管理能力。

(6)根据培训规划和职责分工,落实培训经费。

(7)组织学校开展网络支持下的校本研修,组织开展跨校区域研修活动。

(8)做好本土化区域资源库建设与使用工作。

(9)做好对学校和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机构的过程监管和绩效评估工作。

(10)及时发掘“好学校、好教师、好成果”,做好典型经验、先进做法的总结与宣传推广。

3.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机构职责

(1)根据区县培训规划与实施方案,制订网络研修支持服务计划,协助学校研制网络支持下的校本研修方案。

(2)提供满足培训需要的功能完善的网络研修平台。

(3)支持区县和学校建立网络研修社区。

(4)做好预设性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工作,支持区县和学校做好本土化资源的遴选、加工与应用。

(5)组建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专家团队,做好培训指导工作。支持区县做好县级培训者及校长培训工作。

(6)支持区县和学校组织实施常规研修和专题研修。

(7)做好线上与线下研修数据的记录、分析和反馈,利用大数据分析,支持教师反思改进与自主发展。

(8)支持区县做好学校校本研修的监管评估工作,支持学校做好教师研修的监管评估工作。

(9)及时发掘“好学校、好教师、好成果”,做好典型经验、先进做法的总结与宣传推广。

4.学校职责

(1)校长为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学校根据区县要求,制定校本研修规划与实施方案。

(2)完善校本研修制度,明确校内各方职责,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

(3)依托县域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立学校网络研修社区。

(4)建立校级培训者队伍,提升培训者组织实施网络支持下的校本研修的能力。

(5)根据培训规划和职责分工,落实培训经费。

(6)组织开展网络支持下的校本研修,参加跨校区域研修活动。

(7)做好学校资源库的建设与使用工作。

(8)做好对教师研修的过程监管和绩效评估工作。

5.教师职责

(1)根据校本研修规划与实施方案,制订个人研修计划。

(2)认真参加常规研修,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技能。

(3)认真参加专题研修,切实解决教育教学的突出问题。

(4)有效利用网络研修社区,建好“个人空间”,养成网络学习习惯。

(5)学以致用,完成培训实践任务,提交实践成果。

乡村教师工作坊研修指南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43号)和《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改革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5〕10号)相关要求,推动各地组建乡村教师工作坊,开展工作坊研修,建立“用得好、辐射广、共成长”骨干引领全员的常态化研修机制,特制定本实施指南。

一、目标任务

针对当前乡村教师发展专家指导不够、骨干教师引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依托骨干教师组建工作坊,带动乡村教师开展工作坊研修,打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推进骨干引领全员的常态化研修。主要目标任务如下:

1.遴选骨干教师并培养成为工作坊主持人。

2.依托工作坊主持人建立一批乡村教师工作坊。

3.工作坊主持人带动一定数量的乡村教师进行工作坊研修。

4.持续提升乡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5.推动工作坊主持人从优秀迈向卓越。

6.完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

二、实施流程

省市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教师工作坊研修纳入乡村教师全员培训规划,科学制定教师工作坊研修实施方案,遴选网络研修平台功能完善、网络研修成效突出的高等学校或教师培训专业机构作为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机构,依托本地培训教研机构,按照“建坊、用坊、评坊”的流程,组织实施教师工作坊研修。

1.建坊

(1)示范性教师工作坊组建

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组建示范性教师工作坊,综合考虑学段、学科(领域)覆盖面,择优遴选区县骨干教师教研员,采取集中面授与网络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工作坊主持人专项培训。

(2)乡村教师工作坊组建

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依托教师工作坊主持人,分学段、学科(领域)组建乡村教师工作坊,将具备网络学习条件的乡村教师纳入工作坊。工作坊内可设立若干研修小组,选拔优秀学员担任组长,明确研修分工,建立研修小组间的合作竞争机制。

2.用坊

(1)示范性教师工作坊研修

省市组织开展示范性教师工作坊研修。示范性工作坊研修内容主要包括基础培训能力培训和工作坊主持能力培训两个方面,以工作坊主持能力培训为重点。基础培训能力培训应包括培训需求诊断分析、培训方案设计、培训课程资源开发、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课堂教学指导和培训绩效评价等。教师工作坊主持能力培训应包括网络研修指导、线上与线下研修活动设计、课堂教学诊断与指导、生成性培训资源开发、教师协同研修指导等。

优化示范性教师工作坊研修流程,将集中面授、网络研修与工作坊研修实践相结合。先行开展工作坊主持人集中面授,然后采取网络研修对工作坊主持人进行跟进指导,同时工作坊主持人进行乡村教师工作坊研修实践。要适时对工作坊主持人进行再次集中面授,重在分享工作坊主持经验与成果,解决主持工作坊的突出问题,优化下一步研修方案。

(2)乡村教师工作坊研修

乡村教师工作坊研修要将主题研修与常规研修相结合,以主题研修为主,确保研修针对性;将网络研修、集中培训与现场实践相结合,实现教师学用结合,确保研修实效性。

主题研修要针对乡村教师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预设研修主题,主要采取诊断示范、课例研修、专题研讨、微型讲座、课题研究指导和成果总结展示等方式,由工作坊主持人组织全坊乡村教师进行主题鲜明的研修活动。要根据研修主题,设置递进式研修内容,持续提升乡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主题研修要将网络研修、集中培训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网络研修重在支持主题研修的常态化开展;集中培训重在现场诊断示范、研修成果展示和经验分享等,营造研修氛围,巩固研修成效;现场实践重在推动乡村教师及时将网络研修与集中培训所学应用于实践,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常规研修要结合乡村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主要采取网上诊断、课例点评、问题解答、资源推送等方式,由工作坊主持人对乡村教师进行个性化指导。常规研修主要采取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推动教师即学即用。

区县要将乡村教师工作坊研修纳入区县日常培训教研工作,建立本地培训教研机构与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机构的协同机制,为工作坊研修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和有力的条件保障,确保研修的常态化。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机构要为工作坊研修提供平台支持、课程资源支持、工具支持与专家指导等服务,确保研修高效开展。省市要从区县乡村教师工作坊中遴选一批成效突出、受教师欢迎的工作坊,给予重点支持。

3.评坊

省市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工作坊研修的过程监管和绩效评估工作,建立制度,落实责任,改进方法,对工作坊研修的关键环节、重点工作和实施绩效进行有效管理。要创新评估方式方法,依据培训质量标准,采取大数据评估、参训教师匿名评估、抽查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对工作坊研修绩效进行有效评估。

省市教育行政部门重点做好示范性工作坊和区县工作坊研修工作的监管评估。对示范性工作坊的评估应以参训学员的工作坊主持能力提升程度、工作坊研修创新和引领等为重点。对区县开展工作坊研修工作的评估应以重视程度、经费保障和实施成效等为重点。评估结果应作为省市对区县进行支持的重要依据。

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乡村教师工作坊和培训任务承担机构的监管评估工作。对乡村教师工作坊的评估应以工作坊主持人的引领带动作用、学习共同体组建、研修活动开展、资源生成和乡村教师学习与实践成效等为重点。要根据评价结果,对工作成效突出的主持人给予奖励支持,对工作不力的主持人及时进行调整。对本地培训教研机构的评估应以工作坊研修与日常培训教研工作的结合成效为重点。对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机构的评估应以平台支持、课程资源支持、工具支持和专家指导成效为重点。

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机构要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有效记录并反馈工作坊主持人和乡村教师的研修行为及成效,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工作坊、工作坊主持人管理坊内学习小组与学员提供有力支持。

工作坊主持人要根据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做好本坊学员的监管评估工作,通过小组评价和个体评价,对参与研修、支持同伴、完成任务和生成成果等进行有效评价。要完善坊内管理评价机制,激励学员认真参与、乐于展示、积极分享。要发掘推荐优秀小组与优秀成员,并对学习不力的学员进行有效督促。

三、职责分工

1.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职责

(1)将工作坊研修纳入省市教师培训规划,完善制度,建立机制。

(2)有效利用国培、省培、市培经费对区县进行支持。

(3)组建示范性工作坊,做好乡村教师工作坊主持人培养工作。

(4)做好对示范性工作坊、区县开展乡村教师工作坊研修工作的指导和监管评估。

(5)发掘先进做法、典型经验,及时总结推广。

2.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职责

(1)根据省市要求,制定乡村教师工作坊研修规划与实施方案。

(2)完善工作坊研修管理制度,明确各方职责,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

(3)加强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建立区县培训教研机构与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机构的协同机制。

(4)遴选工作坊主持人,将具备网络学习条件的乡村教师纳入工作坊,组建乡村教师工作坊。

(5)根据培训规划和职责分工,落实培训经费。

(6)组织开展乡村教师工作坊研修。

(7)做好工作坊研修本地资源的建设与使用工作。

(8)做好本地乡村教师工作坊和培训任务承担机构的监管评估工作。

(9)及时发掘“好工作坊、好教师、好成果”,做好典型经验、先进做法的总结宣传推广。

3.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机构职责

(1)根据工作坊研修实施方案,制订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方案。

4.乡村办公室工作计划 篇四

卫办科教发〔2004〕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乡村医生培训中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乡村医生培训中心:

为贯彻《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切实加强乡村医生培训工作,规范管理,逐步完善乡村医生终身学习制度,我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制定了《乡村医生在岗培训基本要求》,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部。

二○○四年一月十二日

附件

乡村医生在岗培训基本要求

一、素质要求 要求掌握内容:(一)医德医风(二)医学伦理(三)法律法规(四)方针政策

二、业务要求(一)农村初级卫生保健 要求掌握内容: 1计划免疫

2传染病系统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3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及方法

4常用消毒剂、杀虫剂的药理作用及使用方法与配制5“两管五改”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术 6生存环境与健康的基本内容

7健康、健康传播、健康心理、健康行为 8卫生防病知识宣传和卫生行为科学指导 9常用农村基层卫生统计 10村卫生室的规范化管理(二)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服务 要求掌握内容:

1全科医学、全科医疗、金科医生的概念 2全科医疗的基本内容

3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及基本内容

(三)妇女保健、儿童保健以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要求掌握内容:

1妇科常见病的一般性诊断、治疗和预防原则 2优生优育、避孕、节育措施和方法

3围产期保健及科学接生 4性知识教育(含常见性病的预防)5更年期综合征的防治

6妇女、儿童保健的基本知识和内容(四)中医、中药基本知识 要求掌握内容: 1中医基础

2常用中药(成药20种以上、草药100种以上)3常用方剂(50个以上)4常见证(20个以上)5常见病(20种以上)6针灸、推拿及按摩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五)医学基础 1解剖学(1)运动系统

要求掌握内容:骨关节骨骼肌(2)消化系统

要求掌握内容:消化管消化腺腹膜(3)呼吸系统

要求掌握内容:气管、支气管肺和胸膜(4)泌尿系统

要求掌握内容:肾输尿管膀胱尿道(5)生殖系统

要求掌握内容:男性生殖系统的组成精子排出的途径女性内、外生殖器骨盆(6)脉管系统

要求掌握内容:心动脉静脉淋巴(7)周围神经系统

要求掌握内容: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8)中枢神经系统

要求掌握内容:脊髓的主要功能脑(9)内分泌腺

要求掌握内容:人体的内分泌腺名称及位置 2生理学(1)绪论

要求掌握内容:生命的基本特征机体的内环境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2)细胞的基本功能

要求掌握内容: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3)血液及血液循环

要求掌握内容:血液的组成和血量血细胞的基本功能血型循环系统的基本功能(4)呼吸

要求掌握内容:肺的通气功能肺内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5)消化与吸收 要求掌握内容:消化道各段的消化功能吸收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6)体温

要求掌握内容:体温的概念、正常值及生理变异机体的产热和散热(7)肾脏的排泄功能

要求掌握内容:概述尿的生成过程影响尿生成因素(8)神经系统

要求掌握内容: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9)感觉器官

要求掌握内容: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10)内分泌

要求掌握内容:概述甲状腺肾上腺(11)生殖

要求掌握内容:妇女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卵巢的内分泌功能月经及月经周期变化 3药理学(1)总论

要求掌握内容:药效学药动力学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2)传出神经系统药

要求掌握内容:胆碱受体激动药与胆碱脂酶抑制药胆碱受体阻断药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3)局部麻醉药

要求掌握内容:普鲁卡因利多卡因(4)中枢神经系统药

要求掌握内容:镇静催眠药抗精神失常药镇痛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中枢兴奋药(5)心血管系统药

要求掌握内容:抗高血压药抗心绞痛药抗心律失常药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6)利尿与脱水药

要求掌握内容:利尿药甘露醇(7)抗过敏药

要求掌握内容:H1受体阻断药钙剂(8)呼吸系统药

要求掌握内容:镇咳药怯痰药平喘药(9)消化系统药

要求掌握内容:抗消化性溃疡药泻药(10)子宫兴奋药

要求掌握内容:催产素麦角新碱(11)血液与造血系统药

要求掌握内容:抗贫血药影响血凝过程药(12)激素类药

要求掌握内容:糖皮质激素的正确使用方法及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13)抗微生物药 要求掌握内容:抗生素人工合成抗菌药抗结核药(14)抗寄生虫药

要求掌握内容:抗疟药抗肠蠕虫药(六)临床实践 1医学概论

2常见症状及体征、一般体格检查

要求掌握内容:常见症状常见体征常用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及标准操作3急救

要求掌握内容:各种常见急救技术(内、外、妇、儿、五官等科)4呼吸系统(含小儿)常见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急救原则以及转送上级医院注意事项和办法

要求掌握内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 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症肺炎球菌肺炎肺结核

5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急救原则以及转送上级医院注意事项和办法

要求掌握内容:休克高血压心绞痛

6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含外科、儿科)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急救原则以及转送上级医院注意事项和办法

要求掌握内容:常见症状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外科急腹症的特点及体征婴幼儿腹泻

7泌尿系统(含小儿)常见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原则以及转送上级医院注意事项和办法

要求掌握内容:肾小球疾病概述急、慢性肾小球肾炎 肾盂肾炎尿路感染

8造血系统常见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原则以及转送上级医院注意事项和办法

要求掌握内容:贫血疾病概述缺铁性贫血

9内分泌及代谢(含小儿)常见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原则以及转送上级医院注意事项和办法

要求掌握内容:内分泌及代谢(含小儿)常见疾病概述 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糖尿病

10风湿性常见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原则以及转送上级医院注意事项和办法

要求掌握内容:风湿性常见疾病特点类风湿关节炎

11理化因素所致常见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急救原则以及转送上级医院注意事项和办法。

要求掌握内容:急性中毒概论有机磷农药中毒急性—氧化碳中毒中暑溺水

12神经及精神系统常见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原则;以及转送上级医院注意事项和办法

要求掌握内容:脑出血脑栓塞三叉神经痛癫痫 精神疾病常见症状及表现神经衰弱癔症

13临床常用诊疗技术及基本(标准)操作(含内、外、妇、儿)要求掌握内容:常用消毒及灭菌技术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标准测量药物过敏试验法药物过敏的急救原则各种注射法洗胃法导尿与膀胱冲洗法酒精及温水擦浴冷、热敷(七)医学心理学 要求掌握内容: 1医学心理学概述 2心理卫生 3病人心理 4医患关系

三、管理要求

5.乡村办公室工作计划 篇五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13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皖政〔2015〕16号)精神,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总体部署,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改革乡村医生服务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完善乡村医生补偿、养老和培养培训政策,稳定乡村医生队伍,提高乡村医生整体素质,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监管,全面提升村级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确保全省乡村医生普遍具备医药卫生类中专以上学历,50%以上的乡村医生取得执业助理医生以上资格,乡村医生年龄、学历、执业资格结构更加合理,执业环境进一步优化,合理待遇得到切实保障,基本建成一支素质较高、适应农村基层需要的乡村医生队伍,促进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更好保障农村居民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

二、健全乡村医生管理制度

(三)明确乡村医生职责任务。乡村医生(包括在村卫生室执业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下同)主要负责向农村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并承担卫生计生部门委托的其他医疗卫生服务相关工作。

(四)合理配置乡村医生人力资源。各地要综合考虑辖区服务人口、服务现状和预期需求以及地理条件等因素,合理配置乡村医生,原则上按照每千服务人口1名的标准配备乡村医生,每个村卫生室至少要有1名乡村医生执业。没有乡村医生的村卫生室,由所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派驻医生提供服务,或引进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到村卫生室工作。村卫生室实有人员超过规定配备标准的,原则上不得新进人员。

(五)严格乡村医生准入。县级卫生计生部门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严格乡村医生资格审核,加强准入管理。在村卫生室执业的医护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格并按规定进行注册。新进入村卫生室从事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人员,必须取得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从事护理、药事及医技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相应执业资格。

(六)规范乡村医生考核。县级卫生计生部门要按照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的原则,完善村卫生室及乡村医生绩效考核办法,统一组织开展考核。考核内容包括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群众满意度,执行基本药物制度,遵守基本医保规定,学习培训以及医德医风等情况。考核结果作为乡村医生执业注册和财政补助的主要依据。具体考核工作主要由乡镇卫生院承担,原则每年不少于1次。在村卫生室内部建立考核和收入分配机制,收入分配向业务骨干倾斜。

(七)强化执业服务监管。县级卫生计生部门要切实加强乡村医生执业管理和服务质量监管,促进合理用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逐步将乡村医生纳入医务人员执业监管信息系统。推进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推动乡镇卫生院领办村卫生室。从严打击乡村医生非法行医、违规购销药品、诱导服务和过度医疗以及违规转诊病人的行为。

(八)完善乡村医生退出制度。建立健全乡村医生考核退出、到龄退出、违法违纪退出机制。对村卫生室及乡村医生的考核结果,作为乡村医生执业注册的重要依据,考核不合格的乡村医生,不得在村卫生室继续执业。对严重违法犯罪或出现严重医德医风问题的乡村医生,吊销或暂扣其执业资格,并责令退出村卫生室。各县(市、区)政府制定乡村医生到龄退出办法,积极探索村卫生室富余人员退出机制。

三、强化乡村医生培养培训

(九)加强学历教育。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按照《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2011—2020年)》要求,制定乡村医生培养规划。鼓励符合条件的在岗乡村医生进入高等医学(卫生)院校(含中医药院校)接受医学学历教育,提高整体学历层次。对于按规定参加学历教育并取得医学相应学历的在岗乡村医生,政府对其学费可予以适当补助。

(十)实施订单定向培养。加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重点实施面向村卫生室的3年制大学专科免费医学生培养。免费医学生主要招收农村生源。完成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的免费医学生可安排到村卫生室工作,村卫生室工作时间计入协议规定服务期,县级卫生计生部门和定岗的乡镇卫生院要在进修培训、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倾斜。

(十一)规范开展岗位培训。各地要依托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或有条件的中心乡镇卫生院,开展乡村医生岗位培训。乡村医生每年接受免费培训不少于2次,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2周。鼓励各地利用信息化手段,对乡村医生开展网上在线培训。各地可选派具有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优秀乡村医生到省、市级医院接受免费培训。乡村医生每3—5年免费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或有条件的中心乡镇卫生院脱产进修,进修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个月。乡村医生应学习中医药知识,运用中医药技能防治疾病。

(十二)加强乡村医生后备力量建设。建立乡村医生后备人才库。各地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城市退休医生、执业(助理)医师和取得执业资格的医学(卫生)院校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通过“三支一扶”等渠道公开招录高等医学(卫生)院校毕业生补充乡村医生队伍,由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享受“三支一扶”计划相关政策待遇。“三支一扶”期满考核合格后,乡镇卫生院可按规定在编制内办理招聘手续,继续用于乡村医生岗位,实行“院派院管”。

四、创新乡村医生服务模式

(十三)开展契约式服务。各地要结合实际,探索开展乡村医生和农村居民的签约服务。乡村医生或由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含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组成团队与农村居民签订一定期限的服务协议,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提供约定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并按规定收取服务费。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分担,具体标准和保障范围由各地根据当地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签约人群结构以及医保基金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承受能力等因素确定。乡村医生提供签约服务,除按规定收取服务费外,不得另行收取其他费用。未开展乡村医生和农村居民签约服务的地方,对于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成本,要通过收取一般诊疗费等措施,由医保基金和个人分担。各县(市)2015年至少选择1个乡镇开展试点,总结经验后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加大适宜技术的推广力度,鼓励乡村医生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并按有关规定收取费用。

(十四)建立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制度。在现行的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中增设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按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相关规定执行,考试合格的发放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限定在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执业。取得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可以按规定参加医师资格考试。

五、保障乡村医生合理待遇

(十五)切实保障乡村医生合理收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全面落实村卫生室药品零差率补助、一般诊疗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运行经费等补偿政策。动态调整乡村医生各渠道补助标准,逐步提高乡村医生的待遇水平。在2014、2015年将农村地区新增的人均5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全部用于乡村医生的基础上,未来新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继续重点向乡村医生倾斜,用于加强村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服务的乡村医生,各地要适当增加补助。各地要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等纳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十六)规范经费拨付方式和监管。规范村卫生室账户开设和核算运行,加强财政补助经费和医保补偿资金的使用监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药品零差率补助、村卫生室运行补助经费实行“按季预拨、打卡发放、考核结算”,由县级财政部门直接拨付到村卫生室账户。一般诊疗费医保报销部分,由医保经办机构按季拨付到村卫生室账户,年终结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药品零差率补助、一般诊疗费由村卫生室负责人根据乡村医生实际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分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监管。(十七)完善乡村医生养老政策。完善老年乡村医生生活保障机制,在岗乡村医生养老保险比照村干部政策执行。各地要支持和引导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按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对具有乡村医生资质、从事乡村医生工作10年以上、到龄从村卫生室退出的乡村医生,落实每月不低于300元的生活补助,补助资金由市、县(市、区)政府统筹解决。对从事乡村医生工作年限或退出年龄达不到上述条件的,可由各地根据财力情况,制定具体办法,适当给予补助,补助水平不得超过符合条件到龄退出的乡村医生。

六、优化乡村医生执业环境(十八)改善乡村医生工作条件。采取公建民营、政府补助等方式,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和设备采购。加快信息化建设,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建立以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和基本诊疗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并延伸至村卫生室,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即时结算管理、健康档案和基本诊疗信息联动、绩效考核以及远程培训、远程医疗等。(十九)拓展乡村医生职业前景。在同等条件下,乡镇卫生院优先聘用获得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进一步吸引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和医学院校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二十)完善执业风险化解机制。建立健全覆盖村卫生室的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置体系。完善乡村医生执业风险防范机制,按照村卫生室业务收入的适当比例提取医疗风险基金,县级财政可给予适当补助。

七、切实强化组织领导(二十一)制定实施方案。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将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纳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中统筹考虑。各市要在2015年5月底前制订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并报省医改办、省卫生计生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备案。(二十二)落实资金投入。县级人民政府要将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省对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予以支持,进一步加大对困难地区的补助力度。各级财政要及时足额下拨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相关经费,确保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挪用、挤占。(二十三)加强督查指导。各地要切实维护乡村医生的合法权益,严禁以任何名义向乡村医生收取、摊派国家规定之外的费用。对在农村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的乡村医生,可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建立督查和通报机制,确保乡村医生相关政策得到落实。

6.乡村工作计划 篇六

一、20xx年工作总结

1.按时做好各种报表的上报工作,每个月月底上报一次农村私人建房报表,以及农村危改的进度表等,都能按时按质完成。

2.按照县委、县政府相关文件要求,做好古砦仫佬族乡集镇及农村打“两违”活动的宣传发动及摸底调查工作。

3.大力配合乡党委、政府开展好“美丽古砦,清洁乡村”的宣传发动。以及龙美集镇的市场整治工作。

4.完成大岩洞及罗垌通村等公路的水毁修复,以及集镇屠宰场排污沟建设工程监督管理工作。

5.配合完成古砦仫佬族乡重点项目实施的推进工作,初步完成覃村屯综合整治规划,以及大户村旅游区的续建规划工作。

6.做好20xx年危改工作实施工作,按时做好上级分配给古砦仫佬族乡150户危改任务,按照县政府的要求,至9月底古砦仫佬族乡150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已全部全部完成。已将第一批补助资金拨付到农户帐上,并按照住建局要求,以及古砦仫佬族乡的实施方案,做好各项纸质材料完善及图片资料搜集整理,督促危改户按要求建好房,清除改造后危旧房隐患等工作。

7.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龙美集镇饮水工程的建设,以及农村饮水项目的规划建设。

8.做好古砦仫佬族乡少数民族、发改、移民及“一事一议”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项目覆盖全乡14个村委(社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美集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紧缺,许多集镇道路、排污排水沟亟待修建。

2.古砦仫佬族乡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面广,危改户多,工作人员少,工作难度大。

3.今年城建工作可谓是十分繁重,既要做好“两违”及“美丽乡村”等工作又要做好重点项目的建设工作,在只有2名工作人员的现有条件下,工作的开展呈现“有心无力”,很多工作做得还不是很到位。

三、20xx年工作计划

1.配合县危改办做好20xx年古砦仫佬族乡危房改造工作的实施,力争做到早部署早实施,为20xx年危改工作创造主动,改变历年被动局面。努力完成危改工作的各项材料归档,网上录入等。

2.认真做好古砦仫佬族乡农村住房信息以及农村人居环境调查工作,为以后搞好古砦仫佬族乡的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提供真实可靠数据。

3.继续做好古砦仫佬族乡重点项目的推进工作,为打造古砦乡硬件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配合乡党委、政府开展好古砦仫佬族乡的“打两违”及“美丽乡村”整治活动,创造整齐清洁的集镇市场及干净美丽的农村环境。

7.乡村办公室工作计划 篇七

一、《支持计划》对目前乡村教师评价制度提出的新挑战

《支持计划》的“主要举措”部分中, 明确了为实现本计划中的预期目标要采取的八项具体措施, 从这些措施来看, 《支持计划》对乡村教师评价提出了诸多新的挑战。

(一) 如何全面提高乡村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

教师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 即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行业的师德修养问题, 成为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重中之重的议题。《支持计划》特别指出, 必须坚持师德为先, 以德化人的基本原则, 着力提升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将师德教育作为乡村教师培训的首要内容。这是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013年修订) 》后, 国家再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提出要求。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作为教师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何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评价方法来全面提高乡村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 这就成为乡村教师评价面临的新挑战。

(二) 如何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乡村教育事业

乡村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便是优质教师资源匮乏。教师是乡村教育的主要承担者, 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之一, 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有时, 教师的行为甚至可能影响一个学生的终生发展。没有了教师, 乡村教育的进步便无从谈起。要发展乡村教育事业, 首先必须为乡村教育输送大量合格的教师。对此, 《支持计划》提出:“要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鼓励省级人民政府建立统筹规划、统一选拔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要吸引大量优秀人才投身到乡村教育事业中, 首先我们应该改革乡村教师评价制度。通过乡村教师评价制度的改革, 充分发挥教师评价指挥棒的作用, 改变人们对乡村教师的偏见, 提高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 让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乡村教育的事业中来[1], 以应对《支持计划》提出的要求。这成为乡村教师评价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

(三) 如何完善乡村教师职称 (职务) 评聘制度

教师职称 (职务) 评聘制度是一项单纯的教师评价制度, 以评价教师为目的, 评价的重点是通过考察教师已经取得的学术成就和工作业绩来评定教师的学术水平及业务水平等级称号。现行的教师职称 (职务) 评聘制度曾在教师聘用、调动教师积极性以及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但却忽视了乡村教育的特殊性, 如底子薄、教师队伍有效需求相对不足、内部发展不平衡、家长观念保守等。《支持计划》在“主要举措”部分提到, 职称 (职务) 评聘要向乡村学校倾斜。在评价内容方面针对乡村教师提出了新的规定:“乡村教师评聘职称 (职务) 时不作外语成绩 (外语教师除外) 、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注重师德素养, 注重教育教学工作业绩, 注重教育教学方法, 注重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毋庸置疑, 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乡村教师职称 (职务) 评聘制度。但是, 能否把职称 (职务) 评聘作为当前教师评价的终极目标?如何通过乡村教师评价体制的改进来完善乡村教师职称 (职务) 评聘制度?是我们在《支持计划》背景下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四) 如何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

如今, 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对乡村教师能力素质的新要求。例如, 《支持计划》具体指出, 到2020年前, 对全体乡村教师校长进行360学时的培训, 把师德教育作为乡村教师培训的首要内容;全面提升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鼓励乡村教师在职深造, 提高学历层次等。教师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以及教育教学能力。教师欲“传道授业解惑”, 必须自己“闻道在先”。教师的能力素质主要包括教师的专业情感、专业知识以及专业能力等方面。教师评价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提升教师的能力素质。如何设计更为科学、合理的乡村教师评价制度, 激发乡村教师提升自身能力素质的动力, 进而提高乡村教育的整体水平, 适应《支持计划》的要求, 成为当下乡村教师评价制度改革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五) 如何有效实施乡村教师荣誉制度

所谓教师荣誉制度, 是指教师荣誉授予机构对作出杰出贡献的教师所做的贡献给予承认而授予教师荣誉的制度安排, 是荣誉授予主体对教师荣誉授予行为所作出的系统、正式的制度安排。[2]授予乡村教师应有的荣誉, 慰问那些默默在偏远乡村地区耕耘的心灵, 既是对知识的尊重, 又是对人才的尊重, 更是引导形成尊师重教良好社会风尚的得力之举, 将极大地激发广大乡村教师的积极性与荣誉感。目前, 全国大多数省份出台了《支持计划》的具体实施办法, 都对实施乡村教师荣誉制度提出了具体办法。授予某个教师某项荣誉, 事实上也是对教师的一种评价。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师评价来顺利实施乡村教师荣誉制度, 给乡村教师所付努力予以合理的肯定与表彰, 从而激发整个乡村教师队伍的活力?这也是乡村教师评价制度改革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当前乡村教师评价制度中存在的不适应

乡村教师在其教学条件、教育对象、自身教育背景等方面都有着明显区别于城市教师的特点, 面对《支持计划》带来的新挑战, 当前乡村教师评价制度中也存在着诸多不适应。

(一) 评价标准通用化

教师评价标准是指评价教师的依据和标尺, 是教师评价的出发点。教师评价标准也体现了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期望, 是教师努力的方向和争取达到的预期标准。[3]就教师评价标准应该包括哪些范畴这一问题, 经过世界各国学者的长期争论以及教师评价理论的深化发展, 人们普遍认可了包含六大范畴的教师评价标准, 即学科内容、教学能力、学生评价、伦理道德、个人对学校和社区的服务以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是在斯克里文的“五范畴说”基础上增加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一内容。[4]长期以来, 我国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 城市和乡村均采用上述六大范畴。这曾在我国教师评价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 随着我国农村问题的突出以及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教师评价标准城乡通用的矛盾也日渐激烈, 公平公正性受到严重挑战。

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导致城乡学校在师资力量、教师培训、办学条件、学生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在师资分配上, 几乎形成了一种格局:有能力的教师首选城市, 剩下的被迫到乡村, 导致乡村教师“先天不足”;教师培训的举办地点一般在城市, 城市教师占据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乡村教师却常常由于交通不便、无人顶岗等因素缺席各种培训活动;在办学条件上, 毋庸置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乡村经济的落后直接决定了乡村学校的硬件设施要比城市学校略逊一筹, 如多媒体教室、图书资料、实验设备、体育器材等方面的落后均有目共睹;后天环境是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条件, 由于环境的差异, 同一阶段的乡村学校学生的发展水平往往低于城市学生。如此, 以同样的标准去评价条件不一的乡村教师和城市教师, 公平性问题也就有待商榷了。

(二) 评价主体单一化

教师评价的主体是指由谁来评价教师, 在评价教师时谁有话语权。尽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早已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 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 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强调教师在评价中的话语权, 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建立多方参与的教师评价体系。[5]然而, 在传统的“管”的思想指导下, 学校管理层总是试图通过自己在评价中的权利去抓住教师的“命脉”, 从而管住教师, 让教师更好地听从指挥、更好地执行领导的任务, 而不是考虑如何解放教师, 促进教师的发展。因此, 真正的教师评价主体依然是学校领导层和上级主管部门, 教师评价活动也是由领导主持的一场自上而下的考核, 教师缺乏自我评价的权利, 即使有教师自评环节, 其结果也只是领导的一个参考, 最后还是由领导“一锤定音”。[6]事实上, 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 面对领导, 教师总是担心评价的结果不好, 不受领导赏识等问题, 一些教师还可能产生被“审”、迎合或应付的心理, 因而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甚至处处设防, 在两者之间容易形成一种对立的关系。[7]试想, 在这样的情境下得出来的评价结果, 如何能保证其客观性和公平性?

(三) 评价目标短视化

教师评价在理论上既要追求评价的绩效功能, 又要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8]在教师评价实施之初,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聘用合格教师, 评选优秀教师, 因此教师评价也以奖惩功能为主, 为教师聘用、晋升、选拔、加薪等提供依据。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及教师评价理论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通过教师评价指挥棒的作用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也要求教师评价实践致力于追求这一目标的实现。[9]而当前的乡村教师评价的实际情况却与理论要求相去甚远, 即评价大多是为了考核教师在过去时间内的表现, 而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存在目标短视化的问题。究其原因, 一方面由于评价的促发展目的的评估较考核来说更复杂, 具体操作步骤或衡量指标难以具体化, 学校层面的“懒政”思想作祟, 因为嫌麻烦而弃发展于不顾;另一方面乡村学校“山高皇帝远”, 教育行政部门即使有意督促发展性评价的实施, 有时也“鞭长莫及”。此外, 也有可能是由于“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导致评价目标短视化问题的滋生。由于乡村教师在选拔及聘用过程中存在着“先天不足”, 乡村教师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后天努力来弥补“先天缺陷”, 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就更加任重道远了。评价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目标短视化问题几乎断了乡村教师的出头之路。

(四) 评价方式绝对化

乡村教师评价中存在的另一个不适应是评价方式绝对化, 指仅注重对教师的终结性评价, 缺乏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都是教师评价的重要方式。终结性评价是指在一个大的教学阶段、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终结时对教师在过去时间里的表现的总评, 过程性评价则是相对于终结性评价而言的, 指在某个教学阶段的过程中, 为了及时了解教师的工作情况, 以更好地改进教学过程而对教师进行评价。过程性评价相对终结性评价而言, 更具有反馈—调节功能[10], 有利于教师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调整教学策略, 使后续教学更有效。当前, 乡村教师评价一般发生在期末或者年终, 待教学任务完成后, 教师“闲下来”专心做总结, 做报告, 写材料以应付考核, 学校以及上级教育管理部门也开始审阅教师评价考核材料, 而平时, 评价活动被“教学任务重”“没时间”等理由搪塞, 过程性评价被忽视。乡村教师身处位置偏远的农村学校, 交通和信息不发达, 知识观念更新慢, 自身的教学成效难以得到及时的反馈。因此, 过程性评价的意义对乡村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三、改进乡村教师评价制度的建议

通过以上对乡村教师评价面临的新挑战以及当前乡村教师评价中存在不适应的分析, 笔者认为要改进乡村教师评价,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 建立适应乡村教育特点的乡村教师评价制度

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相对应, 是指县以下的教育, 需要将县城剔除在外。[11]随着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对立, 乡村教育无论是在观念层面还是实践层面, 都已经成为一种区别于城市教育的教育, 它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12], 如本文中提到的师资水平、教师培训、办学条件、学生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乡村教师评价制度扎根于乡村教育, 乡村教育的这些特点都是建立乡村教师评价制度时不得不考虑的因素。鉴于乡村教育的特点, 在建立乡村教师评价制度时, 可在保持评价标准与城市教师不变的前提下, 将乡村教师达标期限延迟, 以缓解乡村教师在面对严格标准的压力[13], 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是出于对乡村教师现实状况综合考虑的结果;同时, 可以增加更多符合当地的乡村学校实际的内容, 如江西赣南地区是采茶戏发源地、世界脐橙之乡与世界钨都, 当地学校可鼓励教师开发此类校本教材, 或利用乡村学校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带领学生进行田野调查, 并将教师对当地特色资源的知识态度作为考核的一项内容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起来。以此为线索, 集思广益, 用发现的眼睛去看待乡村教育特点, 并在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中综合评价教师的德、能、勤、绩、效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 逐步实现“改革机制, 激发活力”的目标。

(二) 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乡村教师评价机制

教师的角色是多样的, 教师除了是学校的工作人员, 要接受学校领导及上级教育部门的监督及管理外, 还是知识的传递者, 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课程建设的开发者, 也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同时, 由于留守儿童的存在, 乡村教师还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家长的角色, 承担了家长的部分工作。因此, 教师的工作成绩不应只由“领导”一锤定音, 教师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首先, 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与教师有着最亲密的接触, 对教学有最广泛深刻和最直观的感受, 是教师教学最直接的见证者和教育效果的体现者, 他们的声音不容忽视;其次, 教师作为行动的主体, 对自己的动机和价值观念最为了解, 而且教师在自我评价时, 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 从而改进教学;再次, 所谓“外行看热闹, 内行看门道”, 教师同行对教学实践、教材及教师的职责有较深入的了解, 在评价教师方面有较大的发言权;最后, 家长作为社会公众的一员, 是学生受教育的直接投资者和受益者之一, 而乡村学校的学生家长大多长期在城市务工, 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学生的成长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校教育的结果。家长当可成为教师评价的主体, 间接地参与教师评价。[14]各主体均可通过不记名投票、问卷、个人访谈、校领导信 (邮) 箱等方式参与到教师评价中来。

(三) 发挥评价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激励作用

通过教师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这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提出的评价理念。然而, 长期以来, 我国一直沿用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 以加强教师绩效管理的目的, 根据对教师工作的评价结果, 作出解聘、晋级或增加奖金等决定[15], 这的确在相当时期内推动了我国教师评价制度的改进。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乡村教师的队伍也越发壮大, 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弊端也日益突出, 尤其是本文提到的评价目标短视化问题, 难以吸引广大教师积极参与, 缺乏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激励作用。为适应《支持计划》要求, 提高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 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就必须发挥评价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激励作用。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首先, 是弱化奖惩性目的, 要求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襟怀坦白, 开诚布公, 表现出真实的自己, 使评价结果更具可靠性。其次, 得到评价结果后, 详细分析差异, 了解教师个体的特点, 从而确定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要求, 制定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目标, 为教师提供个性化培训等发展机会。再次, 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组织的发展目标以及学校领导对他们的期望, 意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所在, 培养教师的主人翁意识[16], 给乡村教师以归属感, 而不是仅仅把乡村学校当做通往城市的跳板, 以此来激励教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对于已经获得一项或多项荣誉的教师, 要注重对教师的“荣誉后”管理, 教育机构要建立定期的跟踪考核制度, 限制荣誉时间, 防止教师产生一劳永逸的腐败思想, 保障其模范带头作用, 同时, 也可将部分物质奖励转换成支持教师后续发展所需的费用[17], 保障荣誉的可持续性。

(四) 加强乡村教师的过程性评价

新课程实施以来, 教育的改革发展对乡村教师能力与专业素养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学生不仅要学得好, 而且要学得愉快、充满乐趣。加强对乡村教师的过程性评价, 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当前过分注重终结性评价带来的弊端, 而且还可以发挥过程性评价的监督、导向和激励作用, 引导教师对自身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从而提高自身专业发展水平, 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目标。[18]因此, 我们必须缩短评价周期, 建构乡村教师的过程性评价激励机制。具体说来, 通过以月为周期举行教学技能竞赛和学科知识测验以考核乡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以乡村教师任教班级的学期学业表现来参考监督乡村教师的教学效果, 与以往学期的学业表现相比, 考察乡村教师的教学效果是否得到改善;也可不定期组织教育专题研讨会, 记录好乡村教师的会议发言及表现, 以此来检验乡村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和教研能力水平的提高。同时, 可辅以月报告或者季度报告来观察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动态, 持续鞭策乡村教师提升自我。对在过程性评价考核中表现突出的乡村教师适当给予必要的奖励或者激励, 对落后者也要采取一定的帮扶措施。需要强调的是, 在过程性评价中必须始终坚持适度原则, 使过程性评价朝着有序、良性的方向发展, 避免出现劳而无功的局面。

(五) 重视乡村教师评价标准中的“软指标”

上一篇:迷人的夏天作文初中下一篇:国庆征文 一等奖《地平线上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