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物节水研究进展

2024-08-18

农业生物节水研究进展(精选8篇)

1.农业生物节水研究进展 篇一

2021年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研究分析

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农业水利灌溉模式是支撑其发展的重要动力所在,为切实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保护环境,相关农业部门在水利灌溉过程中将节水技术措施融入其中。本文就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进行研究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优化水利灌溉渠道实现节水目的在整个农业生产作业中,要想真正将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落实在实际农业生产中,需要加大对农业水利灌溉渠道的维护。渠道的清洁度和畅通性对水资源能否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有直接性影响,同时也关系到节水成效。因此,要想切实达成节水目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渠道发生堵塞[x]。例如,农业相关部门可通过委派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工作人员,组成工作团队进入农业水利灌溉区,对当前农业水利灌溉工程应用情况进行全面考察,对渠道淤泥堆积、垃圾杂物等情况进行相应记录,并结合实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与此同时,对水资源浪费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查找堵塞问题发生的原因,并探讨改善堵塞的方法,制定节水策略。相关部门通过对当前水利灌溉渠道进行优化,对渠道设置进行变更,将以往传统模式下的单一管道输水模式转变为当前的低压管灌模式,能促使水流借助管道流入农田中,一方面可以降低淤泥堵塞问题的发生,提升水利灌溉工作效率的意义;另一方面能减少水资源浪费现象以及不合理使用行为。从整体上来看,将低压管灌节水技术应用在农田灌溉上,具有工程构造简单、成本支出低的优势,可将这种节水技术用于我国大部分区域的农田灌溉作业中。

2健全并完善农业水利灌溉节水设施

从根本上保证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落实在实际农田灌溉作业中,其最基础部分就在于农业水利灌溉基础设施,如果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那么在实际农业生产作业中就无法发挥水利灌溉设施的节水作用。为推动我国农业的高速发展,提升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关部门应将完善农业水利灌溉基础设施作为重点工作。就水利灌溉设备更新来讲,以往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传统模式下的水利灌溉工程设备都是农户根据实际需要自行采购,所采购的设备缺乏使用科学性,灌溉效果和节水效果不佳。因此,相关部门应根据当前农业需要,加快更新水利灌溉设施设备,根据当前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引导农户科学采购具有节水性能的水利灌溉设备,减少因设备的落后和不完善等因素对水利灌溉作业成效以及节水技术应用效果带来的不利影响。从根本上来讲,只有加快推动农业水利灌溉基础设施的完善建设,才能为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的有效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有效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3构建水利灌溉模式和节水技术监督管理体系

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有的农田水利灌溉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农业的发展需求,大力推行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其根本前提就在于监管体系的有效实施,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并落实节水技术监督管理体系在水利灌溉工程中的应用。在农业水利灌溉中,若缺乏相对全面的监督管理体系进行农业水利灌溉工程管理,无法切实保证节水目标的实现[x]。改善这一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加快速度构建全面的水利灌溉工程监督管理体系。水利灌溉设备处于正常使用状态,才能确保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顺利落实到实际农田生产作业中。但就当前实际农业生产现状来看,很多水利灌溉设备存在因长期运行使用出现年久失修或杂质磨损等情况,在实际使用中导致水资源大量浪费。基于此,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水利灌溉设备的运维管理工作的重视力度,通过制定相应的水利灌溉设备保养工作制度并落实到实际管理工作中,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水利灌溉设备的保养和节水工作落实情况,保证水利灌溉设备的正常运行。在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后应及时安排相关工作人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降低水利灌溉设备对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

4积极应用生物技术实现节水目标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农业生产中,更多的抗旱植物品种不断研发出来,具有抗旱节水性能的农作物需水量更少,对节水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农业部门可积极应用先进的生物技术,结合具体区域的水利灌溉工程实际情况以及农业生产环境研究生物循环链条,培育出更多适合该区域种植的具有一定抗旱能力的作物品种,对推动水利灌溉模式及节水技术措施的有效利用具有积极意义。通过生物技术能够从新的层面上转变并创新农业灌溉和节水形式,有助于加快推动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5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引入农业生产中

在应用农田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措施的过程中,农业部门要更新和转变农户的灌溉理念,加大对农业灌溉知识的宣传力度,促使农民从内心深处意识到灌溉知识的重要性[x]。与此同时,还可以开发农业灌溉节水技术试验田,通过试验田的应用效果来强化该技术的应用可行性和可信度,为大面积推广使用奠定良好的基础。综上所述,从根本上来讲,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的应用,涉及的学科领域相对比较多,本文所讲的农业节水技术可最大限度发挥水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效率,希望能够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农业生物节水研究进展 篇二

1 田间种植模式的规划

对于玉米田间种植模式的规划主要分三个部分,分别是玉米的前期田间管理技术、玉米的中期田间管理技术、玉米的后期田间管理技术。这三个时期的田间管理过程中又可以分成很多的技术要点,而总结所有的技术要点最重要的依然是三个技术要点,分别是苗期管理、穗期管理、病虫害的防治。苗期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壮苗,对所有的玉米苗进行观察,去除弱苗、杂苗,只留下壮苗。对于不同的地理环境的间苗时期也不尽相同,总而言之就是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采取壮苗的方式。穗期管理主要是在玉米抽穗之前进行追肥,其目的就是促进玉米苗的生长发育,对于这段时期的处理将直接影响玉米的大小、颗粒数,在玉米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最后就是病虫害的防治,顾名思义就是对为玉米的正常发育提供保障,确保玉米苗不受到病虫害的侵袭,或者将病虫害的危险降到最低[1]。但是不管是在哪一个时期,田间种植的灌溉情况都在玉米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占据重要得地位,下面详细介绍一下节水灌溉的措施。

2 节水灌溉措施的实施

2.1 田间地面灌水的实施

田间地面灌水技术是我国玉米农业的主要灌溉措施,随着我国灌溉技术的不断完善,地面灌水技术也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主要是以低压管道的方式居多。这种方式可以减少田间地面灌水过程中的渗漏,还有在灌溉过程中的水分蒸发,使绝大部分的水资源都能得到合理的利用,在输水速度上面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2.2 管灌的实施

管灌输水是将水源直接通过管道输送到田间,这种灌溉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传统输送水源过程中的渗漏与蒸发,在近几年来受到农业上的广泛追捧。很多国家已经将这种管灌的方式作为农业灌溉的主要方式,并且这种灌溉方式与其他方式相比在灌溉速度上面也有着明显的提升,最主要的是节水效果也非常的好,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2]。

2.3 微灌的实施

微灌属于喷灌形式的一种,是喷灌逐渐延伸出来的一种新的灌溉形式,这种灌溉方式比一般的喷灌更加的节省水资源,在灌溉范围上面也更加的细致、均匀,还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与设备进行自我调整。这种微灌的方式不仅仅应用在灌溉的方面,还在施肥方面有广泛的应用,能够自己设置最适合玉米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肥料浓度,对玉米苗进行及时的施肥,确保玉米的正常发育,对于提高是非效果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2.4 地膜覆盖的实施

地膜覆盖的灌溉方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膜上灌溉的方式,另一种是膜下灌溉的方式。膜上灌溉主要是在地膜上面开无数个小孔,水源从地膜上面经过通过小孔渗透到玉米苗之中,这种膜上灌溉的方式主要是针对玉米苗根部进行灌溉,而且由于不是大面积灌溉所以在节水方面的效果也非常的可观,对于水源渗透与蒸发的现象也有很大程度的降低,并且由于地膜覆盖的原因,也能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3]。

膜下灌溉主要是将滴灌管放在膜下进行灌溉,这种灌溉方式的节水效果非常的明显,对于水资源的二次利用率相对较高,而且膜上灌溉所具有的优点膜下灌溉也都包括,对于苗床的保温效果也非常的好,这种膜下灌溉的形式非常适用于水资源相对比较匮乏的地区使用。

2.5 关键时期灌水的实施

关键时期灌水指的主要就是对于玉米苗灌溉的控制过程,不同的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时期不尽相同,对于水源的缺失也不一致,因此对于玉米农作物的灌溉就要根据玉米农作物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做到合理的控制灌溉与田间排水,加强对于节水与保水技术的研究,确保玉米生长发育的顺利进行[4]。

3 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随着全世界生态资源的不断流失,各国都重视起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尤其是在农业节水技术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情况对于我国综合国力的影响的非常巨大的,必须要坚持不懈的完善玉米农业的灌溉技术,最大程度的做到节水、保水工作,促进玉米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郝远远.内蒙古河套灌区水文过程模拟与作物水分生产率评估[D].中国农业大学,2015.

[2]王凯.调亏灌溉条件下不同沟垄栽培模式对玉米水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3.

[3]刘佳嘉.河北省农业节水对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0.

3.农业生物节水研究进展 篇三

一、操作流程

1.挖反应堆沟

按栽培畦行距,挖宽小行距寬,通常70~80cm宽,深20cm的槽型沟。长度与栽培畦等长。

2.铺施反应料

在沟内每亩铺玉米等秸秆2000~4000kg,每槽沟约铺20~40kg干秸秆。填平踏实的秸秆厚度15~30cm,沟两头秸秆露10cm。所施农家肥铺到秸秆上,每槽沟约施30~50kg,有条件的施用饼肥1kg。

3.菌种处理、浇水、施菌种覆土与覆膜

卢博士生物肥用量1mL/m2,秸秆生物发酵菌用量10g/m2,将稀释或扩繁后的菌肥直接喷施到农家肥上。百沃用量14g/m2,并在使用当天按1kg菌种掺15kg麦麸、13kg水,拌和均匀,堆积4~5h后使用。浇大水浇透秸秆,水面高度达垄高的2/3,避免垄土板结。当秸秆吃透水后将菌种均匀撒在秸秆和农家肥上。用锨拍振一遍后,将起土回填。2~3d后,水渗下后起垄找平,覆土厚度15~20cm左右。铺滴灌带、覆盖地膜。

4.打孔

盖膜后,在每行的2株之间用14号钢筋各打2个孔,孔距10cm,孔深以穿透秸秆层为准。10~15d后定植作物。

二、主要优点

1.节水

由于秸秆有很强的吸水能力,而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采用了地下铺设秸秆的办法,因此具备了极强的保水能力,可以将水分集中保存到作物根系有效吸收范围内,这就大大减少了整体水分供给量,从而有效地起到了保水作用。该项技术对于水资源紧张的地区节水效果十分显著。以冬、春茬黄瓜为例,采用普通漫灌方式栽培的,一季每亩需水量约为200t,而采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后,需水量只有100t,节水率达到50%。如果全市设施农业都采用该项技术,其节约的灌溉用水量将十分可观

2.适合特殊土质的灌溉

我市不同地区的土质差异较大。对于沙质土壤,如何有效解决灌溉时漏水漏肥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农业生产。采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可以通过地下秸秆内部多孔的性质,最大限度地吸收和保持了水分以及溶解在水里的肥料,因此克服了沙质土壤的漏水漏肥现象。黏重土壤通透性差,在黏重土壤上采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可以利用秸秆间的孔隙及通气孔散发多余的水分,从而保持土壤合理的湿度。

3.节肥

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中,在集中整地阶段往往造成有机肥的阶段性不足。通过试点我们发现,采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当年可以节省50%的有机肥使用。同时,我们发现采用该技术可以节省30%左右化肥基肥用量。

4.定植期提前

采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提高了设施内的土温和气温,使各种作物可以提前定植。

5.提温效果好

通过测量,上午7时,地表以下10cm土温比对照提高2.5℃。棚温凌晨7时采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棚内空气温度比对照棚提高约1.2℃左右。

6.抗病性明显提高

采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温室植株生长整齐、健壮,早疫病和灰霉病的发生较往年减少60%。

7.社会效益

4.农业生物节水研究进展 篇四

----区政协督办水务局承办的重点提案

7月19日,区政协主席**带队,对区水务局办理的《关于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提案进行了现场督办。区政协副主席、提案委员、部分农林界委员、区政协办公室、学提委负责人参加了现场督办活动。

督办活动中,相关督办人员视察了文殊沙河罗家大庄段河道治理工程、洪临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情况、万亩高效节水示范园区,在现场了解水利重点项目建设和节水工程建设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副主席主持召开了督办协商座谈会。水务局负责同志汇报了我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节水工程实施情况以及提案办理情况,面对面与提案者进行了座谈沟通。提案者对办理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对办理结果表示满意,并对做好项目前期规划,加大高效节水农业宣传,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抓点示范,整体推进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

**在讲话中指出:政协主席副主席督办重点提案实行了好多年,实践证明取得的效果明显,此次现场督办工作穿插了视察、参观活动,使得提案办理工作有了创新和发展。今后要继续探索创新提案督办形式,推动提案办复落实工作。**主席对我区农田水利建设,高效节水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水务部门重视政协提案办理所做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认为水务部门在提案办理中有以下突出特点:一是高度重视、认识到位,提案办理富有成效;二是谋划超前、规划到位,基础工作扎实;三是抓主抓重、抓点示范,节水工程建设

措施得力;四是创造条件、主动出击,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大;五是全局谋划、统筹协调,综合配套效果明显。并针对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加强提案办理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一是围绕提案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牵头办理与相关部门协同联办的办案机制;二是承办单位要加强与提案者的联系沟通,多听取提案者意见建议,确保办理工作取得实效;三是整体联动、整合资源、整合项目资金,深化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整体推动农田水利建设,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四是谋划在先、规划超前,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项目资金,动员引导全社会力量参与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工作;五是牢固树立抗大旱、防大汛的意识,确保农业基础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5.农业节水灌溉 篇五

摘要: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是维系社会进步、生态环境和人类文明的基础因素,。而我国水资源严重匮乏,农业节约水灌溉技术仍未得到很好的普及利用。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抓紧完善节水灌溉的规划设计,大力推进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生产和应用,以更好地服务“三农”,推进社会的现代化

进程。

[论文关键词]节水灌溉;管理体制;措施

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已经超过了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地下水漏斗区扩大、水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加快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是必然的选择。我国农业灌溉用水量大,效率低下和溉灌用水浪费的问题普遍存在。目前全国灌溉水利用率约为43%,单方水粮食生成率只有10公斤左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灌溉水利用率70%~80%,单方水粮食生产率20公斤以上的水平。通过采用现代节水灌溉技术改造传统灌溉农业,实现适时适量的“精细灌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节水灌溉技术含义及体系

节水灌溉技术是比传统的灌溉技术明显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的灌水方法,措施和制度等的总称。灌溉用水从水源到田间,到被作物吸收、形成产量,主要包括水资源调配、输配水、田间灌水和作物吸收等四个环节。在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组成一个完整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包括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和节水管理技

术。节水灌溉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灌溉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主要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技术、灌溉回归水利用技术、多水源综合利用技术、雨洪利用技术。(2)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主要包括渠道防渗技术、管道输水技术、喷灌技术、微灌技术、改进地面灌溉技术、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及抗旱点浇技术。直接目的是减少输配水过程的跑漏损失和田间灌水过程的深层渗漏损失,提高灌溉效率。(3)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包括耕作保墒技术、覆盖保墒技术、优选抗旱品种、土壤保水剂及作物蒸腾调控技术。(4)节水灌溉管理技术。包括灌溉用水管理自动信息系统、输配水自动量测及监控技术,土壤墒情自动监测技术、节水灌溉制度等。

二.节水灌溉取得的成就 2.1 节水灌溉面积

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灌溉面积达到9.28亿亩,有效灌溉面积8.48亿亩,非耕地上灌溉面积0.80亿亩。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为3.20亿亩,其中耕地上节水灌溉工程面积2.95亿亩;非耕地上约为0.25亿亩,主要为林果草节水灌溉。在耕地上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中,渠道防渗14454万亩,低压管灌9933万亩,喷灌4184万亩,微灌932万亩。目前,全国有效灌溉面积上节水灌溉工程面积比例为34.8%,全国灌溉水利用率约为45%。根据水利部最近编制的《全国节水灌溉规划》,为高效利用我国的水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需发展耕地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5亿亩、牧草节水灌溉面积350万亩、林果节水灌溉面积550万亩、节水措施面积2亿亩。到2020年,发展耕地节水灌溉工程面积4.7亿亩、牧草节水灌溉面积1300万亩、林果节水灌溉面积1700万亩、节水措施面积1.5亿亩。近几年来围绕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项目、国家级节水示范市、国家和省级节水增效重点县、国家节水增效示范项目建设等,建成了400多个不同规模的以节水灌溉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科技示范园,这些科技示范园初步形成了从输水到灌水、从工程到管理、从微观到宏观的立体化、多样化、系

统化农业节水格局。

2.2 节水灌溉技术研究

已由过去的单项节水技术研究发展到综合节水技术体系研究,把工程节水技术、管理节水技术、农艺节水措施作为农业节水体系的组成部分开展了综合试验研究。根据各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提出了缺水山丘区、平原井灌区、引黄井渠结合灌区、沿海经济发达缺水区等不同类型的节水模式。研制应用了农业节水工程规划设计专家系统、灌溉预报专家系统、工程运行管理优化模式等,获得了“农业节水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

一大批科研成果。

2.3 节水灌溉设备

建成了节水设备开发中试基地,研制或引进了管灌、喷灌的系列配套管件,温室大棚微灌成套设备,低压喷水管喷灌成套设备,新型混凝土构件成型

机等。

同时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高新技术,引进推广使用了美国雨鸟、英特耐克、以色列艾森贝克、法国、澳大利亚、奥地利以及北京绿源等国内外知名公司或厂家的几十种节水灌溉设备。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节水发达国家的先进节水技术和设备都有所引进,建成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高标

准节水示范工程。2.4 节水管理

目前我国推广的节水灌溉技术有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膜上灌、膜下灌等多种形式,不同的地区宜采用的节水灌溉技术也不同,大、中型灌区适宜推广渠道防渗技术,井灌区和小型灌区宜推广低压管道灌溉技术,经济条件好的地方提倡采用喷灌技术,在果园、菜园及其他经济作物种植区适合发展微、滴灌,西北干旱地区应推广雨水集流、水窖滴灌技术,南方水稻产区则应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各地要根据其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技术方案。结合水利产权制度的改革,对建立适合市场经济要求和农村特点的“多元化”运行管理机制作了尝试。其中节水灌溉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和对灌区建设自主管理灌排区的探索都取得了成功经验。在井灌区推广应用射频卡控制灌溉,有力地促进了管理水平的提高。

2.5 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中央贴息贷款和国家对重点县项目的扶持,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相应的扶持政策。对省财政扶持的节水灌溉项目实行公开招标,加大了项目实施力度和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各地、市也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收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农民发展节水灌溉(对于如何鼓励农民发展节水灌溉的更具体的措施推荐阅读:《水稻节水灌溉及其影响研究进展》)。

三、发展节水灌溉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节水灌溉是一项系统工作,综合运用行政、技术经济、宣传教育和管理等各种手段,需要全社会的很多行业和部门协调一致,形成全力,共同做好节水灌

溉工作。第一,节水灌溉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服务“三农”相结合,把发展节水灌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当前一是制定科学的用水计划,做到计划用水,计量收费,节约奖励。二是做好节水灌溉的投入机制,规划并搞好节水灌溉的工程建设和技术的投入等。三是制定相应的优惠改革策略。进一步调动灌区农民对节水灌溉的积极性,并按“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确定产权,充分调动农民建节水灌溉工程的积极性。四是建立制定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实施办法,理顺水费价格,分步到位。五是完善水费计量缴费的管理办法,逐步引入用水户参与管理机制,成立用水户协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六是深化水利工程制改革。在灌区支渠以下推广以用水户参与为主的改革,建立以各种形式用水合作组织为主的管理体制,采用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和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灌区以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无人维修养护,水费公开透明。层层搭车,用水矛盾问题。

第二,以提高用水效率为目标,建立科学的节水灌溉规划体系。规划是工作的基础,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发展首先要建立科学的规划体系。节水灌溉规划应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按以供定需,以水定种植结构的原则统筹考虑,积极推进节水灌溉进程,同时加大节水灌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力度,带动农田水利和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地科学地确定

节水灌溉的布局的模式。

第三,突出农田在节水灌溉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水利技术员在节水灌溉服务中的主体作用。广泛调动技术员的积极性,全面发展以技术推广和生产示范为主的科技培训,普及基层水利人员和部分农民切实掌握节水灌溉意识和技能,形成一支影响广大农民把发展节水灌溉和增加收入结合起来的骨干队伍。

四、加快发展节水灌溉的措施

4.1 改革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采取的措施:对小型灌溉工程采取承包、租赁、拍卖及股份合作等形式;在大中型灌区推行SIDD(自主管理灌排区)管理模式;加大灌区用水者协会、农村供水协会、农民合作社等各种群众组织参与灌溉工程管理经验的总结推广和规范力度(关于节水灌溉技术与推广措施也可参考:《浅谈节

水灌溉》)。

根据实际情况,供水单位可采取以下三种组织形式:一是按照《公司法》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二是非公司法人性质的非赢利企业;三是事业单位实施企业化管理。广泛吸收用水产参与灌区经营管理,明晰产权,合理确定灌区专管机构与用水产协会的责、权、利,改革运营机制,以充分调动与激发用水产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4.2 全面推行农业节水奖惩机制

认真执行 “农业灌溉用水定额”标准,对灌溉超定额用水要加价收费。对节水灌溉工程要根据其节水效果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给予补偿,要使农民对节水灌溉的投资获得不低于社会平均投资利润,利用经济杠杆推动节

水灌溉发展。

4.3 多渠道融资,加大投资力度

改革灌溉工程建设和维护的投资体制,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水利资金高效利用、滚动使用的合理方式,开辟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资、独资等各种资金渠道,实行“多元化”融资,改变过去灌溉工程建设和维护

过分依赖政府的局面。

4.4 扩大非充分灌溉与调亏灌溉面积

实施非充分灌溉或调亏灌溉,人为地控制水量供给,不仅能够减少作物的奢侈蒸腾,抑制作物茎叶生长,有利于改善作物品质,而且可以将节约出来的水量用于扩大灌溉面积,实现灌区作物总产最大。据试验,对于小麦、玉米连作区,可以减少小麦苗期的灌水量,正常年份每公顷可减少750m3。棉花可在苗期或絮期减少灌溉水量,正常年份每公顷可减少700m3。水稻可

在分蘖期减少灌溉水量或不灌。

4.5 进一步搞好节水灌溉规划

要根据各地区经济、水资源、土壤、作物种植等具体条件,选择适当的节水灌溉技术,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规划,切忌盲目引进、盲目搞不适合当地推广的“样板工程”。要根据加入WTO后国际市场的需要,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蔬菜、花卉、果树和珍贵经济作物灌水技术的研究,大力发

展设施农业。

4.6 搞好中低产田节水灌溉

中低产田改造已列为今后几年农业的主攻方向,向中低产田要效益,扩大节水灌溉面积。对丘陵薄地重点搞好雨水利用,加强雨养农业和小水源综合利用研究。对盐碱地搞好以水冲盐、以水压碱和土壤改良,研究制定适宜的冲洗定额和节水技术措施。

4.7 加快节水灌溉设备产业化建设

根据发展节水灌溉的总体规划,扶持和培育相应的节水灌溉设备产业,形成规格化、系列化,做到配套齐全,价格低廉,服务及时,为发展节水灌溉提

供可靠的保证。

.五。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政策建议

(1)提高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认识。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农业灌溉用水要在用水总量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只能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灌溉必须走节水型的发展道路。因此,我们应加大对发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全社会都来关心节水灌溉技术,形成一个较好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

环境。

(2)形成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内在机制。通过制定和运用好水价、水权这些经济手段,对农业用水需求进行有效调控,削弱低效益膨胀型的用水需求,杜绝无效益浪费型的用水需求,促进节约农业用水的需求,从而推进

节约灌溉技术发展。

(3)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要符合农村实际。节水灌溉技术发展不仅是工程问题、技术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节水灌溉技术如果不能使农民从中得到实惠,就不能得到广大农民的真正拥护,就不能持续快速地发

展起来。

6.农业节水措施 篇六

一、节水灌溉方式

1、田间地面灌水:改土渠为防渗渠输水灌溉,可节水20%。推广宽畦改窄畦,长畦改短畦,长沟改短沟,控制田间灌水量,提高灌水的有效利用率,是节水灌溉的有效措施。

2、管灌:是利用低压管道(埋没地下或铺设地面)将灌溉水直接输送到田间,常用的输水管多为硬塑管或软塑管。该技术具有投资少、节水、省工、节地和节省能耗等优点。与土渠输水灌溉相比管灌可省水30%―50%。

3、微灌:有微喷灌、滴灌、渗灌等微管灌等。是将灌水加压、过滤,经各级管道和灌水器具灌水于作物根系附近,微灌属于局部灌溉,只湿润部分土壤。对部分密播作物适宜。微灌与地面灌溉相比。可节水80%―85%。微灌与施肥结合,利用施肥器将可溶性的肥料随水施入作物根区,及时补充作物所需要水分和养分,增产效果好,微灌应用于大棚栽培和高产高效经济作物上。

4、喷灌:是将灌溉水加压,通过管道,由喷水咀将水喷洒到灌溉土地上,喷灌是目前大田作物较理想的灌溉方式,与地面输水灌溉相比,喷灌能节水50%―60%。但喷灌所用管道需要压力高,设备投资较大,能耗较大,成本较高,适宜在高效经济作物或经济条件好、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应用。

5、关键时期灌水:在水资源紧缺的条件下,应选择作物一生中对水最敏感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灌水,如禾本科作物拔节初期至抽穗期和灌浆期至乳熟期,大豆的花芽分化期至盛花期等。

二、节水抗旱栽培措施

1、深耕深松:以土蓄水,深耕深松,打破犁底层,加厚活土层,增加透水性,加大土壤蓄水量,减少地面径流,更多地储蓄和利用自然降水。玉米秋种前深耕29厘米加深松到35厘米,其渗水速度比未深耕松地快10―12倍,较大降水不产生地面径流,使降水绝大部分蓄于土壤。据测定,活土层每增加3厘米,每亩蓄水量可增加70―75立方米。加厚活土层又可促进作物根系发育,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

2、选用抗旱品种:称为作物界骆驼的`花生等作物抗旱性强,在缺水旱作地区应适当扩大种植面积。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间抗旱性也有较大差异。

3、增施有机肥:可降低生产单位产量用水量,在旱作地上施足有机肥可降低用水量50%―60%,在有机肥不足的地方要大力推行秸秆还田技术,提高土壤的抗旱能力。合理施用化肥,也是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的有效措施。

4、防旱保墒:用中耕和镇压保蓄土壤水分。

5、覆盖保墒:一是薄膜覆盖。在春播作物上应用可增温保墒,抗御春旱。二是秸秆覆盖。即将作物秸秆粉碎,均匀地铺盖在作物或果树行间,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蓄水量,起到保墒作用。

三、化学调控抗旱措施

1、保水剂:能在短时间内吸收其自身重量几百倍至上千倍的水分,将保水剂用作种子涂层,幼苗醮根,或沟施、穴施、或地面喷洒等方法直接施到土壤中,就如同给种子和作物根部修了一个小水库。使其吸收土壤和空气中的水分,又能将雨水保存在土壤中,当遇旱时,它保存的水分能缓慢释放出来,以供种子萌发和作物生长需要。

2、抗旱剂:属抗蒸腾剂,叶面喷洒,能有效控制气孔的开张度,减少叶面蒸腾,有效地抗御季节性干旱和干热风危害。喷洒1次可持效10―15天。还可用作拌种、浸种、灌根和蘸根等,提高种子发芽率,出苗整齐,促进根系发达,可缩短移栽作物的缓苗期,提高成活率。

3、种子化学处理:可提高种子发芽率,苗齐苗壮。

主要方法有:

(1)用1%浓度的氯化钙溶液拌种,液种比为1:10,拌匀,堆闷5―6小时后播种。

(2)用0.1%浓度的氯化钙溶液浸种,液种比为1:1,浸种5―6小时后播种。

7.农业生物节水研究进展 篇七

1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我国西北地区普遍存在严重的缺水问题。西北内陆河流区占国土面积的34.7%,年降水量小于200mm,诸河水资源仅占全国的5%;区域内河道天然径流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春天占年径流量的15%,夏天60%、秋天15%、冬天10%,呈现出春旱、夏洪、秋缺、冬枯的现象。这种降水及气温分布错位、地表—地下水转换频繁、天然—人工水资源的二元结构更加剧了西北干旱区水—生态—经济系统之间的矛盾[2]。

西北干旱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普遍偏低。在2009年所测算的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32个省级区域中,西北干旱区所属省区的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没有一个均值超过0.55的,大部分(内蒙、陕西、甘肃、青海、新疆)都在0.45—0.55,而宁夏为0.35—0.45。从全国不同分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看,各区域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由高到低排序为华北、东北、东南、西北、中部、西南,西北居第四位[3]。

西北干旱区农牧业生产中高耗水、低产出现象突出。该区占全国18%的耕地、19%的水资源,除生产了全国31%的棉花外,其他农产品的份额都较低,仅生产了全国8.8%的粮食和6.7%的肉类等。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有限的水资源和持续增加的需水量之间的供求矛盾越来越成为西北地区的发展瓶颈。近年来,随着该区不断开发利用内陆河流域水资源,造成了内陆河流域下游生态的持续恶化。据统计,21世纪初全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为20%,石洋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达154%、黑河流域达112%、河西走廊达92%、塔里木河达79%、准噶尔盆地达80%,而西北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的平均值已达到了52.5%,超出国际标准12.5%[4]。

2 西北干旱区节水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环境问题突出

长期以来,西北干旱区几个大的内陆河流域存在先天的“有灌无排、只灌不排”现象,加之灌溉管理方式落后,用水调控设施不配套和相应的节水措施与技术服务滞后,上游地区不加节制的大水漫灌,灌溉设施长年老化损坏,渠系渗漏严重,下游地区大量超采地下水,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致使地下水位不断降低和粮食作物种植比较效益下降,引起日益严重的土壤盐渍化,同时伴生土壤沙化和荒漠化而导致的沙尘暴等生态问题也日益突出。目前,西北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43%,西北内陆灌区的盐渍化土壤占全国的1/3以上[5]。

2.2 投资机制不健全,节水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是节水农业迅速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目前国家投入的资金相对不足,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低,配套资金有限,农民自筹能力较低,这样全社会节水资金投入的整体不足,不能满足该区节水灌溉的发展需要。具体表现在:一是该区农民纯收入较低的现实限制了节水农业的发展;二是投资理念误区导致重视工程节水措施,轻视非工程节水措施;三是筹资渠道较少,投资主体单一,投资机制不健全;四是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先进节水技术的采用率较低。

2.3 水价缺乏统一管理,执行渠道不畅

一是农业水价偏低。水价偏低是该区节水农业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导致在一些水源条件较好的灌区采用节水灌溉设备和技术的积极性不高,大水漫灌,缺乏灌水定额或灌水定额较高,超量灌水等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不一,水价不透明。三是水价执行渠道不畅,水费到位差。西北干旱区目前水价的执行渠道主要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供水到村,而到户的水费征收工作由村级组织承担,然后将水费上交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由此导致在水费征收环节上出现漏洞,造成水费到位差[6]。

2.4 管理体制不够健全,节水管理水平不高

一是管理机构职责不清,人员结构不合理。西北干旱区存在机构臃肿,人员过多但专业技术人员却明显不足的问题,直接影响了灌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政府部门与灌区管理单位及用水者的职责模糊不清,用水者只管用不管修,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对灌区用水定额与节水指标缺乏科学考核,致使国家投资建设的工程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灌区管理单位对灌区工程建设和水量调度缺乏自主权,不适当的行政干预多。二是流域水资源缺乏统一管理。当前在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管理上存在地方上各自为政和多部门争权的现象,河流上下游协调不够[7]。三是推广体制不完善,管理水平不高。

2.5 农业生产结构不够合理,投入产出效率不高

西北干旱区用水结构中农业用水比例大,农业的种植业特别是粮食作物等高耗水作物种植比重大,这种用水结构造成区域单方水GDP 产出偏低,区域水资源利用经济效益低下。在全区农牧业结构中,种植业占70%左右,畜牧业比重仅为28.5%左右,这种产业结构与本地水资源贫乏而草地资源丰富的资源结构不相适应[8]。在种植业内部,高耗水的粮食作物比例偏大,经济作物和饲草料面积偏小。在粮食作物结构中,夏粮面积偏大,秋粮面积偏小,与天然降水的时间分布不协调。基于此,在高耗水的大宗农产品价格仍然很低的情况下,如果继续维持这样的种植结构,把有限的水资源投入到低效益的大宗农作物种植方面,将给节水带来巨大的困难。

3 西北干旱区节水型农业的保障体系

3.1 加强宣传培训,提高节水农业意识

节水涉及到千家万户,牵动各行各业,必须提高全民对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意识。通过大众传媒宣教、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科普周、学校教育、社区宣传栏、公益广告、展览会、报告会、散发技术资料等多种载体、平台和形式,大力开展节水的宣传,使公众更多地认识水是一种稀缺资源,具有商品属性,让人们认识到用水要付费,并增强对水价调整的心理承受能力。通过经济手段引导公众自觉自愿进行节水,为节水农业的发展奠定必要基础。广泛开展节水技术培训、示范及节水灌溉信息服务,有计划地开展对基层技术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节水科技知识培训工作,提高管水、用水人员的素质,从而推动全社会节水工作的开展。

3.2 制定科学规划,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制定西北干旱区节水农业发展规划,通过水资源、土地资源、作物结构、产量水平、作物需水量、农业灌溉现状的分析预测来评价水土资源平衡条件,并结合农业、工业及生活用水现状与预测论证,提出农业节水应达到的程度和规模。具体包括以下内容的规划:灌溉主、干渠(管道)系的配置规划;大中型灌区的改造规划;田间工程建设、土地整理,减少配水和灌水过程中损失的配套规划;农业灌区斗渠以下田间渠系的量测水设施建设规划;集雨节灌工程和以抗旱农艺技术配置为重点的旱作农业发展规划;土壤墒情监测体系建设规划;农业结构调整规划;水利建管体制与机制改革规划;制定利用工程节水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水利措施与农业措施相结合、现代技术与传统经验相结合,建立高效节水农业体系的规划等[9,10]。

3.3 构建完整体系,支持节水农业发展

结合西北干旱区节水农业现状及其节水农业模式,应构建包括四大方面的节水农业体系:①节水管理体系。一是要完善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二是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调度,合理划分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和监督的职责范围和事权;三是加强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综合管理;四是加快水管部门体制改革,建立起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和现代化的灌溉管理体制 。②节水筹资体系。针对目前节水资金筹资渠道少,资金投入不足的局面,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筹资机制。一是各级政府继续加大对节水灌溉和灌区节水改造的投入;二是对积极采用先进节水技术的农户提供期限较长的低息贷款,运用信贷手段加强政府对节水农业的扶持力度;三是通过“民营水利”发展节水农业,拓宽融资渠道,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节水投融资机制,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制等办法,把社会闲置资金聚集起来搞节水;四是积极改善节水农业的投资环境,吸引民间和海外资本,投资节水农业;五是促进节水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使节水农业发展由以政府为主体转变以政府为主导,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节水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11]。③节水工程体系。节水工程体系的构建旨在为农业用水中的输水、配水过程提供良好的工程措施,为减少输配水过程的水量损失,实现水资源的高效转化提供支撑条件。一是输水工程。这一环节的节水措施主要是渠道防渗和低压管道输水。二是田间工程。田间灌水技术包括地面灌水技术、喷灌技术、微灌技术等。三是井渠结合工程。④节水技术支持体系。一是农业节水技术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耕作保墒节水技术、地面覆盖保墒节水技术、化学抗旱保水技术、节水栽培技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二是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自动监测系统;土壤墒情与旱情监测预测系统;排污口监测和管理系统;用水指标交易信息管理系统。三是节水农业科研体系和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加快科技转化。

3.4 健全法律制度,保障节水农业发展

主要是:①法律政策制度。一是建立健全水管理法规,推进体制和机制改革。各地应根据《水法》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及有关规范,重点是限制水资源浪费、地下水超采、防治水污染及节水用水奖惩制度。二是建立节水农业法规,提高全民节水意识。三是加强执法监督,鼓励节水型农业发展。②农业水权制度。一是积极开展初始水权的界定。在水权理论的指导下兼顾原有水资源分配协议,在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前提条件下,统筹考虑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的比例,重新划分流域水资源的使用权。同时,以供定需划分确定流域内各部门和国民经济各业用水权。二是建立以水权为中心的水资源市场。三是建立水权市场的监管机制。③农业水价制度。一是构建合理的农业水价体系。依据不同的标准及方法定价,实行差别水价;大力推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研究和推广两部制水价和浮动水价[12],将用户作为主体参与水价的改革。二是制定科学的农业水价管理制度。④公众参与制度。一是培育和发展用水户协会,使其参与用水权,水量的分配、管理和监督以及水价的制定和实施,由此充分调动广大用水户参与水资源管理的积极性;二是建立多部门协作制度、咨询制度、水价听证制度,用水、节水和水交易信息公布制度、群众有奖举报制度以及其他充分体现公众知情权、参与决策权、监督权的制度;三是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的法律法规,完善决策程序;四是建立农民参与的节水农业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王根绪,程国栋,徐中民.中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利用及其生态环境问题[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2)∶109-116.

[2]连振祥,吴明轩.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管理需实施两大战略[EB/OL].(2010-07-14)[2011-01-25].http://www.eedu.org.cn/water/ShowArticle.asp?ArticleID=49761.

[3]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水利部农村饮水安全中心.2009年中国灌溉排水发展研究报告[EB/OL].(2010-11)[2011-01-22].http://jsgg.com.cn/Index/Display.asp?NewsID=13875.

[4]程国栋.以社会适应性能力架设科学与决策之间桥梁[EB/OL].(2010-08-04)[2011-01-13].http://www.cas.cn/ys/ysjy/201008/t20100804-2917001.shtml.

[5]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全国节水农业发展规划[EB/OL].(2002-08-20)[2011-01-13].http://www.syzz.org.cn/jishupindao/34.htm.

[6]徐小波,周和平,加帕尔.肉孜.新疆农业节水管理的实践与思路[J].水利发展研究,2006,(9)∶48-51.

[7]李猛.西北地区节水农业发展战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3,22-35,70-72.

[8]张大雨.张掖市发展节水农业的对策研究[J].甘肃农业,2008,(8)∶51-53.

[9]山仑.加速发展我国节水农业[J].求实,2005,(22)∶42-43.

[10]臧广鹏.石羊河流域节水农业建设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8,(14)∶340-343.

[11]朱玉春,杨瑞.西北地区节水农业的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J].开发研究,2006,(1)∶18-21.

8.农业生物节水研究进展 篇八

关键词:节水农业;土壤水分;调控标准;研究

1 前言

农业是一个国家的根本,这不仅仅体现在农业生产在我国产业中所占有的比例,同時也从近些年来国家队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可以看出,在新时代下,农业也提出了节水农业的理念,以顺应节约环保的潮流。

2 农业节水措施

2.1 渠系输水过程节水 渠道防渗和改渠道输水为管道输水节水的主要措施。渠道防渗包括预制混凝土板防渗、现场浇筑混凝土防渗、塑料薄膜或土工布防渗、粘土防渗、灰土防渗、石料浆砌防渗。防渗渠道与非防渗渠道相比,可节水10%-15%。管道输水分为低压管道输水和高压管道输水。高压管道输水主要是指喷灌的高压输水管道。低压管道输水是利用低压管道代替土渠道输水到田间地头的一种地面灌溉技术,低压管道主要有钢管、铝合金管、混凝土管、PVC管、田间塑料软管等。管道输水比土渠道输水可节水35%-40%。

2.2 田间灌水过程节水 田间灌水过程节水主要是改进地面灌水技术。如改大畦为小畦、改长畦为短畦、平整土地、在缺水地区推广膜上灌或膜下灌、大力推广喷灌微灌等灌溉技术。

畦灌是一种应用面积比较大、节水潜力也比较大的传统灌溉技术,畦长35-50m与畦长80-100m相比,可节水20%-25%。

2.3 渠井结合应用节水 将大型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和田间水利用系数提高到一定水平,在短期内实现比较困难且投资较大,采用渠井结合的运行方式,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有效措施,可以起到开源节流的作用,达到节水的目的。

3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的现状及问题

现代农业当前的节水灌溉技术工程,有待于进一步推广和建设,当代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3.1 农业水资源分布不够均衡 由于地理、降水等客观原因造成的农业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了当前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普及不够迅速,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科技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2 水资源科学管理意识滞后 受传统农业观念影响,很多农业发展区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开发意识淡薄,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农田灌溉的效率低差,水利工程没有较好的保水措施。

3.3 节水机制匮乏,缺乏政策支持

3.4 节水灌溉水利工程开发缓慢 很多农村地区由于诸多因素制约,节水灌溉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缓慢,有些水利工程缺少实际应用效力,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4 农业的土壤水分调控的主要措施

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就是提高单位耗水的产出,可以是在现有作物耗水量基础上,也可以是降低作物耗水量。经过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主要就是两条途径:一是减少水分无效消耗,主要为无效蒸散量和深层渗漏水量;二是提高生物量和产量。有许多方法可以应用,如有限灌溉,合理化水管理,优选种子,增加肥力及其他农业措施。从影响因素分析中总结以下几种主要方法提高WUE。

4.1 采用先进的灌溉方式 目前采用较多的先进灌溉技术主要有波涌灌溉、畦田灌溉、喷滴灌以及非充分灌溉、分根交替灌溉等。分根交替灌溉就是人为地保持根系活动层的土壤在水平或垂直剖面的某个区域干燥,使作物根系始终有一部分生长在干燥或较为干燥的土壤区域中,限制该部分的根系吸水,同时通过人工控制使根系在水平或垂直剖面的干燥区域交替出现,使干燥区的根系产生水分胁迫信号传递到叶片气孔进行调节,而湿润区的根系吸收水分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

4.2 提高土壤肥力 很多研究都指出土壤肥力对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贡献很大,肥料能提高作物的净光合作用速率,改善作物的水分关系,提高作物的渗透调节和气孔调节能力,促使根系扩张,进而增加作物水分利用和营养物质吸收。

因此,在作物得到水分供应前提下,将土壤肥力提高到合理的范围,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施肥和灌水结合进行,通过增施肥料,以肥调水,水肥耦合,促进高产和WUE的提高,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旱地农业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成果。

4.3 基于ET的合理化水管理技术 如今农业节水研究的重点逐渐转移到“资源型节水”和“效率型节水”上来,即减少无效蒸发蒸腾量、其它不可回收水量和提高单位水的生产效率[57-58],也就是真实节水,其核心内容是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灌溉水的无效蒸散值,提高水分生产效率。流域的水资源总量是一定的,要保证流域水资源平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业节水和高效用水,降低蒸发蒸腾量是最有效的途径。ET管理的核心就是演示和发展一种水管理方法,即对ET的监测和管理,通过减少无效或低效的ET,实现真实节水,合理配置水资源,使全流域在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在一段时间内逐渐恢复到一个较好的水平衡和生态环境。

5 结束语

总之,水资源对于一些地区来说是无穷无尽的,但是对于那些缺水地区来讲就显得极其的宝贵。所以,在农业生产中,我们也应该做到节水农业,对土壤的水分进行合理的调控,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参考文献:

[1] 聂世虎,石远华.微灌工程的优化设计[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2,

上一篇:公司经理述职报告下一篇:晚安心语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