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校级

2024-06-25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校级(精选8篇)

1.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校级 篇一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老虎岗中学:任有娟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这本书从课堂教学、教育研究等方面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剖析了教育界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具有启发性,可操作性,可读性很强。有效教学,不是日复一日简单的重复的低层教学,而是既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着眼于学生一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

学习了这本书之后,我的收获很多,对于如何解决教学中的困惑和工作中的烦恼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其中,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最根本的一点是以生为本。有几篇文章中都提到这样的问题:有的教师认为课堂教学是有明确目标和具体内容的活动,课前必须有周密、详尽的备课,所以往往把课堂设计得天衣无缝,甚至剥夺了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可能。当生成的问题不能与老师预设的相一致时,老师们在生成的资源面前往往束手无策。这一问题就反映了教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没有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而教学应该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必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一、学生是备课的一部分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倡导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学并非不要预设,而是要合理地改进预设。

1、全面了解学生。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等因素必然影响着教学的进程和活动的展开。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预设,以确保课堂生成的空间。

2、用心钻研文本。首先教师自己要认真阅读文本,钻研文本,不仅要领悟谴词造句之妙,还要揣摩谋篇布局之美,更要用心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着的情、理、意、趣,它们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是整个阅读教学的制高点。教师只有驾驭这个制高点,才能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方向的引领,从而提升学生的心智——使本来只能见其点者,能够观其面;使已经能够观其面者,进而能够识其本。

3、设计板块教学。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设计往往环环相扣,步步为营,问题一个接一个,时间计算合理精确。这样的设计是牵制课堂教学的无形的绳子,让教师与学生围着它团团转,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所以书中提倡让教学设计粗放些,从僵化的、呆板的线型设计走向灵活多变、有广阔发展余地的板块设计,为课堂的动态生成保留空间。所谓“板块教学设计”,即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课堂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

二、学生也是资源

书中说,课堂教学资源是指,课堂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教学有用的物力和人力。美国教育家杜威说:“学校最大的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他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是啊,其实,教师、学生本身也是珍贵的教学资源,他们在交往互动中时时生成着课程资源。一次精彩的即兴发言,一个异于常规的举动,甚至一次看似干扰教学的突发事件……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捕捉,顺势引导,定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令人回味无穷。

教师与学生对话,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文化素养不同,目光及视点各异,很可能会出现“愚人看鹭,聪者观雪,智者见白”的个性差异。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这是情理之中的事,而学生暴露错误,不正是教师了解学生思维的突破口吗?如果以此为契机,沿着他的缺陷点,进行教学资源的艺术开发和利用,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关注每一个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任意一个环节都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乐学、善学、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要铺光明大道,让其向深层次的内容学习。而对于学困生,则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完成基础目标,如:教师在单元质量检测中采取分层次检测题的方法,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测验;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学习内容,自创习题,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很轻松地发现不足,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的学习。这些教学法宝抹去了一些使用统一考题带来的弊端。特别是对于学困生来说,通过这样的学习,能够更好地有信心地面向现在、面向未来。书中,给了我们4点建议:

1、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备课。

2、分层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大体方法是,差生能掌握教材最基础的知识,具有初步技能,基本完成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中等生能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独立思考,具有一等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生则要求进一步拓宽视野,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3、因材施教,及时调整和改变教学方法。

4、根据学情改变学习方法,根据学习状态分层引导。

四、扩大评价正向价值

评价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环节。过去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面对着一个个充满思想活力的学生,教师只是用单一的分数标准,来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评估:教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家长为高分而喜,为低分而愁,学科成绩成了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我们在平时的评价方面同样存在着评价目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手段单

一、评价主体局限等诸多不足。在评价的具体过程中,也普遍存在着简单化,惟量化等弊端。这本书所倡导的教育评价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个体和谐的发展性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应当关注人文素养的发展,应将语文教学的长远效果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置于重要的评价地位;应当既关注个体,同时也关注全体;还应当培养学生自我评价意识,教师的评价,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有机结合,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显得宽松、和谐、民主。

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大胆开放地去尝试,精心地去设计,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喜欢这门学科,唯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为出发点,深入钻研教材,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2.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校级 篇二

这些问题不仅妨碍和限制了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和积于自身深处的潜能,也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这里,笔者就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谈几点认识。

一、注意学生的智力和情感的个体差异

何为智力? 我国学者认为: “智力是一种综合认识能力,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组成,其中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情感智力的实质反映出个体准确地、有效地加工情绪与情感信息的水平,是情感与理智( 包括认知) 协调的结果。美国著名心理学家Gardner则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学校里根本没有所谓“差生”存在。美国人类行为学家、心理学博士丹尼尔·古尔曼在《情感智力》一书中,认为情感智力其实就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 二是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三是自我激励的能力; 四是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 五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因此说,情感是处于核心地位的非智力因素,是学习和工作的内驱力,是沟通师生关系的桥梁。心理学研究证明,情感与认知、热情相随相生、与需要、动机、信心和兴趣等的关系极为密切。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注重情感因素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因此,英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对于并非母语的英语的接受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注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及语言表达能力; 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情绪能力,培养学生以良好的情绪带动学习,以促进其多维智力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以赞扬为主”和“以批评为辅”的办法。“以赞扬为主”指的是受到老师的经常表扬,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和荣誉感,从而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个人的多维智力及综合能力。我们知道,不到万不得已不要批评学生,因此就要“以批评为辅”。批评毕竟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批评多了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感,甚至自暴自弃。尽管我们强调了“以批评为辅”,但在批评时也一定要讲求艺术。

二、给予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以心理上的指导和学习上的帮助

教育界著名的“期望效应”实验,证明了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将对学生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对那些英语学习能力不强、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一定要适度,这是促使这部分学生逐步产生较高的自我期望值的前提。还要让这部分学生真正懂得,虽然成功是通过努力才能获得的,但也并非努力了就一定能成功; 要想成功, 除了必须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外,还必须打下坚实的科学知识的基础。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授业”和“传道”,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能做拔苗助长的事情。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认为,任何人在开始生活的时候都具有自卑感。学习能力不强和学习成绩不理想,往往会造成这一部分学生的自卑。因此,教师一定要让这一部分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可以专门选择一些适合这一部分学生学习程度的英语知识,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成绩,逐渐树立起自信心。唯其拥有了自信心,才会产生奋起直追的动力,后来者居上的例证,可谓不胜枚举。

三、传授语言知识与“任务型”教学相结合

《新课程标准》强调: “课堂教学应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由于英语是高中学生的一门核心学科课程,所以一直以来,教师在教学中都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以“教”为出发点,过多地注重了对英语基础知识的传授,过多地强调了学生对词汇的背诵记忆和对语法规则的掌握理解,恰恰忽视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特点、智力特点和思维特点,忽略了英语是一种语言,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用来交际。这样一来,使得英语课堂教学基本上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很难体现出学生的“学”。能够改变这一现状的教学方法,只有“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直接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的教学方法或理念。“任务型”教学关注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强调生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体验、参与、合作和交流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采取“任务型”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感受学习的乐趣。“任务型”教学的特点是: 转变教师角色,重视学生主体性; 突出任务的互动性和合作性; 创设生动情境,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 面向全体,人人参与,注重全员发展。很多教学实践证明,“任务型”教学在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是明显的。

四、体现人文关怀,运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

3.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校级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生物 有效教学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53-0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教育领域也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高中的生物课程在新课程的改革下,虽在一定的进展,但生物新课程的课堂效率比较低,是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主要障碍。针对现在高中生物课程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和现状,我们提出了以新课程教育理念为依据,生物课堂教学改革,以期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高中生物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一、高中生物课堂教学问题

1.教学方式枯燥乏味

现在的授课方式依然是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对新课程倡导的合作探究教学方式都无法及时的掌握和运用。并且教学上缺少师生的互动,教师一味地在讲空泛的理论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没有活力,缺乏创新精神。学生没有很好的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去,学生没有欲望学习,无法达到很好的教学目标,使得整体的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下降[1]。

2.教学内容无法突出教学重点

在课堂的学习上,教师适当的给学生一些激励是必要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习更加充满动力。在高中生物教学上,如果教师利用新科技的手法不当,会严重影响整体的教学质量。比如:如果教师没有很好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得一些比必要的信息量和知识量扩大,都会导致化学课堂的教学重点不突出,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3.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大部分高中都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升学率上面。把考试分数作为最终的教学成果,并没有把提高学习思维习惯和理解能力作为培养目标。在高中的生物课堂的具体教学上,着重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教学知识点,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和主要题型等等,严重的忽视了对于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往往不但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还忽视了对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2]。

4.教学上缺少情境设置

教师的主要职责不仅仅是教授学生具体的知识,还要用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投入到具体的学习中去,而只是采用单一的理论教学法,缺少对于教学情境的变换问题的设置,就会使学生产生思维定势,无法活学活用。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1.有效的对教材分析整合

可以将高中化学基础课程,通过有效分析后,做出综合整合,将其分为细胞的结构基础、遗传与变异、生物进化、等等。通过有限的课时,合理地安排课程教学,整合主题和具体的教学活动内容。使各章之间形成整体,体现生物学科的整体结构,处理好各章节之间的关系,发掘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非常明确的化学知识体系[3]。

2.提高整体化学教学水平

为提高化学教学的整体水平,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科学的方法来引导写生学习。并且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学生的喜好,会使班级的不同,要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提高化学知识的教学切合度。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十分注重对化学知识的预习和复习的引导。教师在课前可以留给学生时间让其从整体上有一个概念,在课程结束后,让学生将教师讲主要知识总结一遍,科学分布课堂的宝贵时间,不要知识照本宣科,完全不顾学生的接收能力。要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提升,以教师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能力。为学生打造一个主动求学的学习模式。通过安排学生小组接受教学任务和交流讨论,来给每个学生主导教学和扩展思维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用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去解释相关生物现象,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重视生物教学

由于长期以来,生物学科都不是升学考试的重点知识门类。所以,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自身都意识不要生物教学的具体实用性和教学意义。所以,这就需要学校要积极重视生物教学工作。那么教师也要很好的根据学生特点来组建适合学生学的系统生物知识结构,应该着重突生物知识的实用性教学。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目标首先需要明确,重点是对学生运用能力进行塑造。这主要是由于生物知识的科学范围比较广泛,所以在教学上应该有目的的突出重点,不可追求课程的广泛和深度,要真正体现生物课程的实用性教学上面。在整个教学学期,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使用综合式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和爱好,来自己选择课程分班,每个班级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设置选择适宜的教学手段[4]。

三、结语

生物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要部分。本问主要是针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根据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了些相关的解决策略。主要是要让教师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而选择一个科学的教学方式,让高中生物教学更加多样化。追求高效的生物课堂教学目标,是新课程改革下,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要不断实践,完善和创新的。那么本文的探究,以期可以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一些参考,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吴青.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2]马兰.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有效导入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

[3]李炎.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4.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校级 篇四

读后感

我自学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一书,这本书从课堂教学、教育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策略。文中的事例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剖析了当前教育界所面临的问题与困惑,他文笔简洁流畅,全无枯燥、沉重之感,而富联想、启发性,可读性很强。《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一书中,不仅直言了我们教育面临的现状问题,还为我们教育者进行了剖析,就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挖掘背后隐含的教育观念,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有一种一气呵成的痛快。长期以来,总是忙碌地奔走在每间教室,深埋在作业堆中抬不起头,虽也学习借鉴着许多杂志上的先进理念,但终不能沉下心来细细地的地思考。近期,得以闲暇品味其独到的视角,对现状深刻的剖析引领我反思那深遂的思想,然而反思的过程却又带着许多痛苦和无奈,现实与理想目标的差距宛为一道道无可逾越的鸿沟,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只有运用这些新理念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多受益。

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章内容“构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强调教育的人文主义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

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教学是一个内容丰富而又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种种关系,其中师生关系是最重要的一种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基石,也是学生成长中有益的助力。新课程的实施,必定带来新的师生关系的变化,所以,如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也就成了我们实行新课程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在人格上师生是完全平等的,作为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还要尊重学生的权利,维护学生的尊严。学生是未成熟者,在教育学生处理好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教师应显示其主动性,不能等学生先“尊师”了然后才“爱生”。冰心说,“我一般不讲尊师爱生,我只讲师生是最好的朋友。”这句话含着真知灼见,启发我们: 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管孩子,而是爱孩子,做学生最好的朋友。对于教师来说应尊重学生,首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体罚、不辱骂、不冷落、不羞辱、不嘲笑学生,尤其要尊重所谓“差生”的人格。其次,尊重学生还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再次,尊重学生还应欣赏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关怀、爱护、肯定和赞赏。师爱应广泛地公平地洒向每个学生,尤其是学习落后的学生。在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中,师生双方都是既有权利也有义务的。师生之间

互尊互爱,这样才能形成和谐融洽的气氛。

(二)积极对话 教学相长

对话就是通过语言形式所进行的交流,它与权威式的“告诉”或“灌输”不一样,它是主体之间的交流。目前,“对话?互动”就成了教育过程的核心,正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多向互动与对话,参与者们批判性地讨论各自的观点,新的阐释、新的意义可以层出不穷,知识也就不断得到丰富。教师在与学生对话、互动中,首先是一个学习者,运用叙述的技巧,在课堂中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在每一个对话空间里都能学会听到来自不同领域、有着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回答,特别要倾听来自“弱势群体”学生的声音,而不能让“强势群体”独霸课堂。其次,教师应当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知识和经验的指导者,这一角色和以往简单的单纯的“告诉”、“传授”不同,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下,教师要放下架子,走入学生中,加入学生队伍,与他们一块探索,真正实现教学相长。而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一厢情愿”的“培养”活动,过分强调三个中心:教师,书本,课堂。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

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这是一种真正的“教学相长”的局面。教师与学生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

(三)交流沟通 加深了解

沟通是人与人交流的桥梁。广义的沟通则是人类整体的社会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仅交换观点、思想、知识、情绪等信息,而且交换相互作用的个体的全部社会行为。课上要多些微笑和多些鼓励,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能够从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如果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低着头看自己的书,而不听你的讲课、不看你的面孔,这常常是由于教师居高临下,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造成的,或者因为老师讲得不生动,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一些微笑,多看学生的表情,多几句鼓励的话语,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坚持“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课下要多些关心和多些谈话,教师平时应和学生们多聊一些关于他们的生活、兴趣以及其他功课的学习等各方面的话题。通过彼此的沟通,更利于师生双方对彼此的了解。教师要学会专心致志地倾听学生的心声,面对面平等地谈话,蹲下

身子倾听学生的谈话。像一个朋友般地听学生诉说,从而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启发。平时细心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了解学生目前身心发展的状况等各个方面的情况。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我们应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

新世纪期待着新型的师生关系,对于广大的教师来说是个挑战。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提高自身修养,开拓知识视野,热爱学生,爱岗敬业,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教育风格,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学生再也不是只知道接受知识的“容器”他们求知欲望更加强烈,情感更加丰富,个性更加张扬。这就必须建立一种以民主、平等和促进个性全面发展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它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是真善美的统一体,也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现实要求。

5.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校级 篇五

我校课题《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于2010年4月由县教科室正式批准立项。本项课题研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关心和支持,得到了全校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经过较长时间的研究,今天正式结题

一、本课题提出的背景分析

在全面实施新课程后,课堂教学状况已悄然发生了变化:教材的编排体系呈现多样化,版面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学生在课堂活泼多了,变得敢于举手,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但目前仍有很多教师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摆脱不了知识教学的概念化、系统化,课堂始终笼罩在传统讲授式、灌输式的阴影下,可谓是“穿新鞋,走老路”。为使学生学得“扎实”,教师拼命地“细细讲评”,学生被动地、无奈地“听练”——在课堂上,师生做了很多的“无效劳动”。总体来说,在实施新课改后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因此,作为一名站在中小学教育前沿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学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去进行研究,去探索,去实践,真正地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发展负起责任来,为推进基础教育阶段地教学改革贡献力量。

实施新课改应让课堂孕育着生机和活力,应让其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但随着课改的深入和推进,我们也逐渐感受到

课改后的一些反常现象,特别是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状况,课堂教学整体效益上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学生成长方面。因过分强调以提高教学成果为前提,免不了会产生教学的“固化”现象,忽视了学生对学习的情感体验,通过大量的训练来提高学习成绩,片面地追求教学成绩;因过分强调张扬学生个性、活泼好动,而忽视了学生基本学习习惯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勤奋刻苦、静心思考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因过分强调探究创新,忽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导致学生产生浮躁、华而不实的心理,引起教学质量整体下滑的趋势。

教师培训方面。因过分强调教师培训的形式,忽视了培训的有效性,忽视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锤炼,忽视了教师教育基本素养的提高,忽视了对教师的基本教育理论培训,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很多强制性要求下教师们只是忙于一些应付式的培训。显然,教师在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学习特征、能力发展等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那么他的课堂徘徊于传统课堂的“囹圄”之中也视为正常,教学中难免会充斥着大量的、无意义的、无效的教学活动。

为此,我们需要冷静地对待新课改,我们的学生需要在情感态度、文化知识、学习能力与习惯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我们需要思考在新课程理念下实施怎样的有效的教与学。

本课题,站在一定高度,对我校课堂教学现状、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生的学习状况及学校教学资源等方面做一次较深入、透彻的调研,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策略,并能形成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基本原则和基本模式,以期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消除偏差、提高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

由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实质把握不准,一味地追求新理念,未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和学习水平差异性,使得新课程实验在推进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情境偏差、学习方式偏差、教学方式偏差、教学组织偏差以及评价偏差等背离课改目标的行为,教学中易出现过分夸大自主而导致课堂教学无序,过分夸大过程忽略结果而导致课堂教学无效,过分夸大学生作用轻视教师作用而导致教学不得法,过分夸大情感目标轻视知识技能目标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课堂教学中低效或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普遍存在,填鸭式的教学现象随处可见,公开课中表演式的、作秀式的课堂愈演愈烈,面对这些低效的课堂教学现实,对照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我们迫切希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精神以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认真对待的现实问题。

2、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目标,从而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衡量教学是否有效,其判断依据应该是教学活动的结果是否与学生个人发展需要和社会需要相适应,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更

是那些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具备较高综合素质和有较强学习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只能获得高分的“书呆子”。良好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验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同发展,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3、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目前,对当前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各种现象和存在的问题需要作深入的了解、分析。当前,作为一线的教育研究者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积极探索和改进现行课堂教学模式,认识和把握学生学习的特点、规律,有效地克服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增强课堂教学的自觉性、预见性,减少随意性、盲目性,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艺术性方面下真功夫。本课题的研究有望对改变当前课堂教学的低效和无效现象及推进今后的教学改革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是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需要 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是最核心的因素,课堂教学改革是否有成效,教师是关键。因此,作为教师应迫切需要建立有效教学理念,切实消除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劳动,努力提高教学效益,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最有效的发展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创新。在科学观的指导下,通过引领教师围绕课题学习、思考、探索与实践,寻求有效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让师生在教学改革中获得最大的“实惠”。我们通过不懈地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终冲破传统课堂的“藩篱”,形成探究、合作、民主对话的课堂教学文化,大力提升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技能,不断铸造成一支科研型的教师团队,促使学校成为一所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学校。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对象及实验区的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各年级学科。课题实验区的主区域为赵本中学的各年级段学生,并以此为基础,辐射到全县各中小学校

四、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及主要理论依据

(一)课题研究所涉及的主要术语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从教与学自身的属性揭示教学内在的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所开展的活动(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提高学习科学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有效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涵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主要考察活动结果和预期目标的吻合度;有效率则是重点考虑活动结果与活动投入的比例关系;而有效益则是有效性最高体现,是在保证效果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整个系统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

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有效性,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在高质量完成文化知识传承和基本技能训练任务的同时,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概括地说有效教学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学习任务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浓,整个课堂体现了有效、高质、创新特点。

(二)本课题所涉及的主要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最优化、有效教学等经典教育教学理论是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这些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1、建构主义理论。现代建构主义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古宁汉(D.J.Cunningham,1991)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习要建构关于事物及其过程的表征,但它并不是外界的直接翻版,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构成的。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更多地强调在具体情景中形成的非正式的经验背景的作用,即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新课程实施中的

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实施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2、教学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I)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概念;(2)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基础;(3)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原则;(4)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程序;(5)预防和克服学生成绩不良而采取的最优化措施;(6)对优秀学生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途径。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3、B.A.苏霍姆林斯基智力理论。每一个教师都应当成为学生智力的得法的、有头脑的培育者。只有当教师不把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量的扩大视为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而只是当作发展认识和创造能力以及喜好钻研的灵活思考能力的一种手段的情况下,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智育。

4、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

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在这一先进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具体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在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与教师所提供的学习内容和营造的学习环境之间存在较大偏离,如学习内容过难或过易,或以往教师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等,再加上在班级教学过程中学生间学习差异性,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划一的目标发展,因此造成学生无效学习的现象十分明显。在教学实践中,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实施分层递进目标教学,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

教学必须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促进了学生发展的教学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而要想让教学有价值,就必须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或者说,必须找到那些他们不能独立地解决,却能在课堂教学的环境里、在同伴或教师的帮助下得到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在教学之前确实是他们不能独立解决的,而在教学之后却能够独立解决了,教学就显现了它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由于新课程的倡导者宣称它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基础,而建构主义又十分重视学习环境的社会性,强调“合作学习”,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们都普遍采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但是,我们所看到的讨论,常常只是一个形式,是“为讨论而讨论”。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全体教师对新课程、新教材的内容有进一步深入的理解,将新课程的理念逐步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通过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和实践,从而实现“十五”到“十一·五”学校在高平台上发展,教师在高品位上提升,学生在高素质上成长。

具体目标:(1)使各学科教师明确“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有效教学的课堂模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充分体现主体性、质疑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原则。

(2)全面提高各科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组织教学的能力,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本质的改变,从而完成新形势下的教师“角色”的转变。由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抛弃“权威”意识,成为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合作者。(3)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实质性的变化,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实现从对问题的单向认知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的转变,并能尝试通过合作学习,从“学生”角色向“社会人”角色的衔接与过渡。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研究内容设计

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内容

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了研究:有效课堂教学目标的研究、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及操作策略的研究、教师有效教学和学生有效学习方式的研究、有效课堂教学的评估研究。其中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研究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如何界定和评估一节课是否是有效教学,学生的学习是否是有效的学习则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1、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教师备课策略的研究:准确把握教材,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优化利用生活资源。

2、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教师上课策略的研究:优化课堂结构的策略,改进师生课堂交流方式的策略,优化评价方法的策略。

3、提高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激发学习动机、训练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的策略,课前预习、课堂构建、课后复习等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学习方式子课题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资料分析,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专题研究、课题沙龙——借鉴学习经典理论、集体备课、教学研讨、课题实验研究课、教学反思、课题阶段性研究中的课堂教学观摩和优课评比、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形成课题论文评比和结集、有效性教学案例集),经验总结(面向市县开展课题研究汇报活动、整理课题过程资料、总结提炼策略方法、完成结题报告力争完成一部课题研究专著)。

八、研究步骤设计

本课题研究步骤:先分各学科组进行调查分析、汇总,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制定实施改进策略的方案;再由参与实验的教师和课题组成员进行实验――反馈――调整――再实验——„„――总结;最后形成终结性报告(研究成果

2010年4月~2010年9月,界定课题、开题论证阶段。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各类期刊、出版物中有关教学有效性研究,认真研读,制定方案,提炼升华,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2010年9月~2011年3月,数据分析、资料整理阶段。采用调查法,对全校师生进行教学活动有效性调查问卷;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近两年有关教案和教学设计,分析影响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因素和行为表征。

2011年3月~2011年9月,行动研究案例分析阶段。定期进行课题研究课,立足课堂进行草根化实践研究;要求课题组成员每两周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每学期写一篇课题教学论文;每学年组织两次课题研究经验交流。课题组成员每月进行一次课题理论学习与研究,努力探索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的教学策略,鼓励教师在有效性教学指导下大胆创新,提出案例。

2011年9月~2012年4月,结论性研究阶段。对本课题研究进行有效性的分析和反思性评价,形成结题报告。

九、研究的主要过程

2010年4月~2010年9月,开题论证阶段。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阵地。我们深入进行了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发现目前的课堂教学低效、无效的现象依然存在,传统的、被动的、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在教学中仍居主导地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依然被制约着,得不到培养和提高。群策群力,针对教师如何有效教,学生如何有效学,将课题定位在“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上。课题工作组专门召开了会议,共同探讨课题的研究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怎样进行研究,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以什么形式呈现研究成果等问题,在大家的共同讨论下,我们初步形成了《新课程背

景下课堂有效教学的课题研究方案》,初稿形成后,我们再次召开会议,在会上大家发表了对实验方案的意见,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议,会后对研究方案进行了修改。然后在县教科室领导的指导下,构建了实施目标体系,确立了课题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撰写了课题研究方案。

2010年9月~2011年3月,课题启动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确立重点实施目标,学习并吸取名师的宝贵经验,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修改和完善实验方案。本课题共设置了“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研究”、“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及操作策略的研究”、“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学生有效学习方式的研究”、“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等子课题,为了使课题研究扎实开展,我们注重过程管理,坚持每月一次的例会制度,总结每月的研究情况以指导下个月的工作。

先后学习了《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有效教学:在理性实践中前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追求有效:教学的永恒主题》等文章,使课题组成员有了可广泛借鉴的经验和理论,使全体教师都能在短时间内学习有效教学理论,了解国内外有关有效教学的研究现状。

2011年3月~2011年9月,案例分析阶段。定期进行课题研究课,立足课堂进行草根化实践研究;主要进行实验操作,信息反馈,资料积累,撰写论文等工作。立足课堂,认真实践,通过集体备课讨

论、研讨课、经验交流座谈会、质量分析等形式,探寻一系列合理、科学的课堂操作程序与实施策略,完成阶段性研究成果及其素材的收集工作,撰写阶段性总结报告。(1)营造交流氛围,扎实开展研究

邀请学校领导、学生家长来评价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听课、说课、评课等系列活动,探讨如何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逐步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 ;举办了以“有效教学”为主题的教育论坛,大家围绕“有效教学”这个核心畅说欲言,气氛相当热烈;分享了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促进了自己的发展;研究体会让大家共享,有选择地整合利用于自己的教学实际中,为课题研究丰富了资料。(2)开展课堂实践,构建有效课堂

课题组教师率先垂范,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确保课题研究高质量地开展。常开设校内研究课,课题组教师首先带头进行课堂展示。围绕新课标教学理念的课堂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风格,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展示了课堂教学风采,课题组教师的引领为全体教师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并拉开了课题实践验证的序幕。组内成员围绕情境的创设、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的练习等问题共同探讨,提出改进意见和方案,这种同伴互助式的调研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有效起到了及时指导的作用,也极大保证了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形成了高质量的教学案一体化资料,大大降低了低效课堂的出现。如此有效的同伴互助,不但促进了课题的研究,同时促进了教师群体的集体成长。

2011年9月~2012年4月,这一阶段为全面总结阶段。参加研究的所有人员都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整理和归纳课题研究成果,多角度地对课题进行了总结,撰写研究报告,获得了我们预期的大量的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对本课题研究进行有效性的分析和反思性评价,形成结题报告。

十、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1、论文获奖情况:

王玉国论述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化的论文《施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成效性》;

王连福论述高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开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论文《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实施政治课堂最优化》;

马福佑论述从学生兴趣入手多层设计有效价课堂的论文《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赵鸿雁论述从学生兴趣入手提高效率的论文《施英语趣味教学 让课堂变成学生的天堂》

钱长行论述合作教学及教学一体化的论文《谈合作教学与思维激发教学》

赵约松论述有效结合新课标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论文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教科研获奖情况:赵鸿雁、马福佑获2010,赵约松获2011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王玉国获“265工程”优秀学员、班主任论坛优秀奖。课例:多人次举行教学观摩课,编印教学设计和案例集,并保留教学实录。

1、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增强了教科研意识

课题引领科研工作,科研助推教师专业成长。通过课题研究,打造了一批研究型的骨干教师队伍,一大批青年教师成长为我校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攀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2、促进了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实施教学案一体化及有效课堂的实践,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实质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学习者;由原来的听众和观众变成了表演者;由原来的被提问者变成了提出问题者;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由原来的害怕发言者逐渐变成了争先恐后发言者,实现了从对问题的单向认知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的转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3、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了总结反思能力

课题研究扎实开展,提高总结反思能力,在每学期学校组织的各年级学生的评教评学中明显感受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

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课前备课组集体编制教学案,教师能在教学中合理加以使用以提高教学效果②在讲授新课时能更多地选择“展示→提问→提示→讨论→呈现”,使学生得以积极思考主动学习③具有较多的有关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善于计划、评价、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适时适度调整教学方法,灵活地应用各种学习策略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4、促进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各种研讨活动,探讨各个学科各种课型有效教学的教学策略,帮助各位老师突破教学方法的旧框架,注重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注重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追求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促使老师们的课堂真正有实效、有价值。

5、改变了课堂评价机制,提高了教学管理效能

确立了新课程理念下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理念、原则和要求,改变了课堂评价机制,提高了教学管理效能。

形成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三个要素——教师引导是关键、把课堂的主角真正让给学生、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发展;五个理念——让课堂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地方、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会学习中学习、让学生带着目标有目的地学习;对教师的四方面要求——问题引导要抓住知识点的关键和核心,学生能讲的教师固定不讲、学生能做的教师绝不代替,以多种形式开启学生的智慧、经常改变教学方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成功多给予鼓励、学生学习中的错误让同学帮助改正。

高质量教学案编写的基本理念:一主线——以问题的创设、探讨、解决为主线设计各环节;两个原则——心中有人、目中有纲;两核心——能力核心、落实核心;五要素——学法、教法、知识、技能、提升;五模块——预习准备、自主学习、合作探疑、重点提炼、应用落实。

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组织形式——备课组合理分工,合作备课,协同施教,优势互补;活动形式——做到“三落实”:落实内容、落实时间、落实主题发言人;“四统一”:统一教学进度,统一重点与难点,统一教学提纲,统一例题与作业;教学内容——集体备课要“六备”:即备学情、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设计;活动方式——集体备课应包括“合(集体决策)、分(自备、主备)、合(达成共识)、分(体现个性)”四个步骤,四个过程缺一不可;教学反思——一课一反思,每次集体备课首先讨论交流教后感,对教学进行集体反思,积累经验,总结教训。

通过本课题研究,初步形成了适合于我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整体上将对学校教学工作、教学质量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实现了课堂的教学有效、学习有效、管理有效的三个有效目标。课题研究的设想和打算

6.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校级 篇六

准备阶段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以提高课堂有效教学为中心,全面发展特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育,培养现代人才,本着深入学习、有断挖掘、勇于实践的态度,切切实实地进行课题研究。从课题的实际出发,在学习和实践中,努力在研究中提高工作质量,在研究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自己的业务能力。

二、主要研究任务

研究任务主要有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的备课教案的预设与生成;课堂有效教学的最佳课堂形式的研究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在学期结束时,能使我们初步了解备课过程中的预设与生成,上出精彩的课堂教学,充分体现课改的要求,让学生得到更加清晰、有效的教学,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在学生不断提高的同时,老师也能从实践、理论等方面得到提高,做到教学相长。

三、研究措施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应紧紧抓住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问题练就教学真功夫。即“学什么”、“怎么学”和“有效吗”,思考与改善自己的行动。

1.要使教师的教学有效,学生“学什么”是个前提性条件。

2.指导学生“怎么学”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3.全面考量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包括效率、效益和效能几方面。

7.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校级 篇七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

教学的成败,不是看教师讲的如何透彻,如何精彩,而是看学生怎样学、学到了什么。在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要给其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他们在自主探究中理解并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此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标。

一、教师要提高备课有效性

1. 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要区分

教师上课的主要依据是教材,实现教学计划、落实大纲都要以教材为载体,但是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教学内容是教师对于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的整理加工,实际的教学不同而教学内容不同,所以教学内容不仅包含了教材内容,更加包含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部互动,因此,教材内容只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材内容的编订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是把教材当作工具,而不是当作教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做到尊重教材的同时能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既能根据所学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同时,教师甚至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自己编制教材。

2. 深入了解学生,教学具有针对性

对学生情况是否了解,了解的程度怎样,直接决定着教学设计的效果。教学设计是为学生设计的,而学生情况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环节、教案选择,教学内容的组织,都要随着学生情况的不同而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数学的教学情况更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特点,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充分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3. 深入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会有重点、难点,所谓重点,是教材中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而难点,则是学生不好掌握容易出错的知识点。教师首先要自己明确这些,不能把每个知识点都用平均的时间,或者在不重要的知识点上浪费大量的时间,这样会影响教学效果,抓住关键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二、把动手实践的机会留给学生

动手实践会让学生在“做数学”时有深刻的体验过程,自己感悟知识,体会数学的方法和过程,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教材为了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操作活动,设计了很多素材,教师应该组织好对这些素材的运用,设计具体的操作活动,不能流于形式,每一个操作活动都要有学生的参与,同时要在操作过程中教导学生手眼结合,把数学中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边说边操作,有问题的地方组织讨论。例如,在涉及正方形、梯形、长方体等内容时,直观的演示和操作,会让小学生深刻印到脑海中。

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

人类社会文明传承到今天,都是通过一代代的学习继承,知识不断地充实进新鲜的东西,学生的学习是对知识和文化的一种重现,这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多方面的意义。而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进行自主探索,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亲自进行观察、猜测、实验、验证。教师要有选择地组织再现的教学内容,在自主探索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除了设计探索情境,更要注意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对于简单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得到解决的问题,老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如果老师一味地注重讲授,就会把学生钳住,这样老师就越过了教之道的“度”,所以老师要大胆地放。但是,如果老师只放不收,那教学效果就达不到,所以老师要大胆放,收要及时。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那么教师的引导也是没有价值的。学生在合作学习前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这是有效合作的重要条件。比如,学会欣赏他人,能在他人的身上学到自己的所欠缺的东西; 乐于表达,愿意并能合适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愿意倾听; 适度宽容别人的不足等等。合作学习是一个需要长期培养的过程,所以要在平时中注意练习,不能寄希望于一蹴而就。

四、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理念,这就要求老师重点关注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过程,而不仅是关注最终是否掌握了知识和技能。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构建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所以,学生只有主动参与,才会达到教学目的。建构主义理论中更是强调,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学习才能变成自己的,课堂中,老师只是在传递信息而不是知识。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被人代替的话,就会让结果大打折扣,所以,学生越是参与的充分,其体验的就越深刻,知识也就越扎实。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要求从实际出发,把课本中的书面知识进行加工,转化成数学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这样才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参加的活动过程,以及学生获取知识经验的方法,把数学中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的动手过程,比如,公式的推导、规律的概括过程、思路的分析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懂得过程,对结论的东西才会记忆得更牢固。

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先让学生观察课件的动态演示,猜想: 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 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用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任意的长方形,看有几种拼法。拼好后引导学生思考:

( 1) 这些长方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 2) 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

( 3) 你发现每个长方形的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经过观察、讨论,很快便推导出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8.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校级 篇八

一、夯实内功,精选信息,增强课前准备有效性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其自身的知识渊博度和授课能力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的高低。在新课程标准下,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对高中语文教师的讲授能力和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不断扎实自身的教学基本功,比如在平时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向那些优秀的语文教师请教教学经验,同时要紧跟教学理念的变革,提高自身的文学造诣。教学实践表明,当前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语文教师的教学功底不扎实,专业能力不高,欠缺语言和文字功底,同时没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所以课前准备工作准备不完善,无法满足课堂教学的新要求。

学校要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组备课的效率。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参差不齐,单独的备课只能使课堂教学也相应的出现参差不齐的教学效果,而集体性备课,则可以使教师间实现优势互补,大家集思广益、共享资源,从而使每个语文教师在集体的学习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例如,在讲解《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时候,有的教师会认为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详细朗读来初步感知课文,然后再导入新课,也有的教师认为课前听课文录音来初步感知课文的教学方式更加理想,这时候通过教师的互动交流,就可以形成一个完善的教学方案,从而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情景,尊重主体,增强教学方法有效性

教学研究表明,轻松愉悦、和谐友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热情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所以在高中有效课堂构建的过程中必须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例如在讲解《登高》这首诗的时候,结合着该节课教学的目标,为了引导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诗歌所要表现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先用缓慢、低沉的阅读方式来凸显文本的凄凉感,接着借助合理的配乐朗诵来使学生深刻明确这篇诗歌所要表述的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语文教师在开展授课的时候要以富有幽默感和鼓励性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授课,切不可“板着脸孔上课”,将不良情绪引入课堂中来,并且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构建一个“民主、平等、理解、尊重、赏识”的新型师生关系,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讲解《红楼梦》这篇文章的时候,语文教师可以问学生爱不爱林黛玉这个角色,有的学生说爱,也有的说不爱。这时候语文教师可以说:“我不爱。”学生这时候会问为什么?此时教师可以说:“我嫌她哭哭啼啼的。”这句富有幽默的话语即点明了林黛玉的性格,也活跃了课堂氛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优化节奏,激活思维,增强课堂结构有效性

课堂结构的优化是提高课堂结构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其可以增强教学节奏性,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理论上来讲,一堂完整的课堂教学包括导入、铺成、高潮和总结等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并且这四个组成部分的紧张度应该是逐步加大的顺序进行的,这种紧张感实际上是依照教学的重难点来进行合理设置的。但是当前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比如太快的教学节奏使学生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而出现疲劳感,而过慢的教学节奏又会使学生缺乏激情,思维活动得不到充分的调动,所以过快或者过慢的教学节奏均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那么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也自然不是非常理想。课堂教学的节奏感实际上就是学生通过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案来把握教学内容阐述的快慢节奏,从而使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好地把握学习的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讲解《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时候,语文教师需要彻底摒弃以自身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从拍案而起怒对国民党手枪的闻一多引出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事迹来导入这篇文章,并让学生阅读这篇文章,接着让学生口述这篇文章,并引导学生就口述者的实际口述情况进行讨论来确定评价标准。然后,语文教师提出预先设置好的问题:作者在本篇文章中的叙述美景方式与其它文章中的叙述方式有何不同?并要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选材角度来对该问题进行回答。此时教师必须要接着问这篇文章打动人的理由,并让学生思考一下自己对“心情颇不宁静”这句话的理解。这种优化后的教学结构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以生为本,回归理性,增强教学反思有效性

当前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主体是学生,而教师只是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的“向导”,所以教师必须回归理性,向学生个体灌输传统文化精髓和主旨。目前,有很大一部分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主要思考该如何开展授课,而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思考该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所以课堂也是依照预定的教学方案来开展,毫无机智和创新可言。这种教学形式脱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甚至部分语文教师实际的教学与自己所预先制定的教案之间存在不一致的问题,这也是致使当前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回归理性,采用批判式教学,积极反思教学开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彻底摒弃和革除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切实构建以生为本,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课堂,使教学切实回归到教学的根本。

总之,在开展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夯实内功,精选教学信息,在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情境,同时还要优化教学节奏,加强教学反思,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上一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下一篇:市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