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优秀教案设计(共8篇)
1.咬文嚼字优秀教案设计 篇一
咬文嚼字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4.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
教学设计
通过对比阅读来引导学生思考“咬文嚼字”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不同美学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引用武叔卿的话说:“文章有一笔写成不加点缀而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其次须精思细改,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标点。”同学们能列举出文学史上的作家哪些属于前者,哪些属于后者吗?
前者有李白。后者如贾岛、王安石、欧阳修、曹雪芹等。(贾岛有关于推敲的典故。
王安石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传为佳话。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开头便是精心改成的。《红楼梦》更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提问:古今的伟大作家为什么像李白式的诗人很少,而大多数人却都要“咬文嚼字”,苦苦修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熟悉主要内容。
2.根据“学习重点”,确立学习目标。
三、课文分析
1.理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首先,让学生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
(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
(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
(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
(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5)“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6)《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7)“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其次,让学生分析作者运用这些材料要证明的观点。
以上七则材料可概括为:
(1)炼字的重要性。在结构上起到一个引起下文的作用。
(2)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3)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4)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5)①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②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
(6)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文章增色。
(7)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
再次,提问学生这些论证材料可否调换位置。如王若虚对《史记》描写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和“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两例。
答案是不可以,因为每个分论点和它的论据都是相对应的,两者密切相关,不能调换。
2.理清文章的结构。
全文共分8个自然段。
①②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写“炼”字的重要性。
③④⑤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⑥⑦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文学写作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想意义。
⑧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提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中咬文嚼字。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无沦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入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4.小结。
在论说文中所列举的材料一定要鲜明有力地证明相应的观点,反之则是材料使用不当。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应具有对应性和最佳性。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对比《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思考其观点提出的不同角度,并让学生通过对比形成自己的看法。
二、整体感知
阅读马南邨《不求甚解》一文。
三、分析《不求甚解》一文
1.请划分《不求甚解》一文的结构层次并概括段意。
该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书”,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会意”;再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结束),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理解“精神实质”。
2.《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
3.《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主旨是否矛盾?
答:不矛盾。《咬文嚼字》是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困于表面现象。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同时,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另外,“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不求甚解”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四、板书设计
《咬文嚼字》《不求甚解》
观点:反复修改把握精神实质
精益求精不拘于表象
侧重点:写作读书
角度:态度方法
关系:相辅相成,并行不悖
[咬文嚼字 教案教学设计]
2.咬文嚼字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篇二
1、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中心
2、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4、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二、教学重点
1、深入体会“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
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诗歌《泊船瓜洲》导入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词中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中的“绿”曾经换过“过”、“到 ”
“入”“满”等字,最后才确定用“绿”,为什么“绿”字在这里用得好?
二、检查预习
1、咬文嚼字在成语词典中的本意: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形容过分推敲字句;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2、朱光潜在这里说的“咬文嚼字”和刚才字典上的“咬文嚼字”有何不同?能不能找出本文作者观点?
明确:这里“咬文嚼字”指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为文应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达到艺术之美。不能懒惰,不能粗心,不能受迷惑,不能轻易满足。
作者观点: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三、内容梳理
1、为了说明咬文嚼字的意义和作用,作者在文中举了哪些例子?请同学们归纳总结。
明确: 1、郭沫若改字。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韩愈改诗“推” 与“敲”。
4、直指义和联想义,苏轼与《惠山烹小龙团》。
5、关于联想义的弊端,“柳腰桃面”等套板反应。
2、具体分析文中作者举的前三个例子。
(1)找出“ 你这”和“你是”句式的句子,并思考这两种句式在语气上和思想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你是什么”或是单纯的叙述语,或表假定语气,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感情强烈,增强了语气。可见,不同句式有不同的意味。
(2)对比“李广射虎”和改动后的例子,思考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 明确:原文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由此可见,文字的增减,意味也就不同。古人有“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两种用笔方法,所以什么时候惜,什么时候泼,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3)“推敲”也值得推敲
“ 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好?朱光潜先生的观点是什么?韩愈的观点是什么?你支持哪一个?
明确: 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师评说: 推 步月归寺 冷寂场合
敲 月夜访友 热闹场合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不同字眼,意境也就不同了,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因此写作过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达的情感就可,这种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现在回到我们讲的《泊船瓜洲》化静为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这个“绿”字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力量和作用,境界开阔,色彩鲜明,给人以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感。
3、试分析前三个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看看他们在阐明作者什么观点?
明确:(1)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一种说法一种意味,斟酌文字,就是调整思想感情;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文字的运用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文字是好是坏,关键是看它的表达效果,而不是繁简;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也会含有丰富的意思。
(3)不同的字有时表现不同的意境,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么意境,推敲文字的实质,是推敲思想情感。
小结:以上作者从句式、繁简、字眼三个角度阐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总的来说他是想告诉我们语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4、在(4)(5)两个例子中作者讲到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是从哪入手的?
明确:从直指义和联想义入手,重点阐明联想义。
3.咬文嚼字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2.借鉴吸收其中精华.3.把握作者思想感情.4.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教学重点 1.把握作者思想感情.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教学方法 点拨法
教学过程
预习点拨:
1.研读两遍,初步了解文意.2.筛选重点字词,查阅工具书予以掌握.课时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尝试借鉴吸收其中精华一.导入
诵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出示习题,进行检测.学生完成.1.了解有关常识: 作者朱光潜,著名_________主要著作有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2.从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词加以解决:
正 音: 锱 铢 镞 岑 牍 下乘 蕴藉 付梓
了解词义: 咬文嚼字----推敲——— 蕴藉———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点拨
1、解题:
咬文嚼字正象作者说的“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好”。《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过分的斟酌词句(多用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1)形容过分推敲词句;(2)形容掉书或灰卖弄才学;(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2、说说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本文除结语之外,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奇的意味。
出示习题,学生概括
分析:
1.口头归纳概括本文主要意思(用一两句话)
2、分析结构,归纳要点
分析评价
1.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思想观点的语句并摘录下来
2.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认识
3.文章标题与观点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提示:先看作者就二者关系的论述,再注意标题的基本义与在文中的意思的不同,然后联系个人的学习及写作情况来谈)
分析.借鉴
1.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2.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那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
导练
1. 研读课文,结合个人平时学习及写作情况,深入理解作者观点。
2. 进一步从文中筛选出重点语句,加以理解 并借鉴吸收思考练习与归纳从“咬文嚼字”的角度对下面例子加以简单分析,并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言对所要说明的道理加以概括
例一(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该句由原来的客观判断句成了主观感受句,增强了感情色彩。(2)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因更复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说明的道理一: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同说法有不同意味。斟酌文字,就是调整思想感情,思想务求透彻,感情务求凝炼,文字运用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例二:“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说明的道理二:不同的文字表现不同的意境,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么意境。例三:“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和“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的比较。
说明的道理三: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效果。
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意。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附:教案中部分问题答案
一.1.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文艺心理学〉〉〈〈诗论〉〉 2.zī zhū zú cén dú chéng yùn jiè zǐ 词义:略
二. 1. 略 2. 阐明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句式,文字增减,字眼)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正面:善用联想意义,可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套板反应,全无新奇意味。)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2.借鉴吸收其中精华.3.把握作者思想感情.4.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教学重点1.把握作者思想感情.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教学方法 点拨法
教学过程
课时目标:进一步分析筛选,借鉴吸收.重点难点:结合文意深入理解.预习提示: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见解认识的语句加以体会.导读
进一步分析借鉴:
研读“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 面”一段,思考解决下面的问题:
A为什么说“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根据文意加以回答
B苏东坡由“小龙团茶”联想到“天上小团月”是因为它们有某一共同点,这共同点是什
么?
点拨
1、以下表述是否与作者原意相符
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因为蓝田发生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
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
C.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2.为什么作者认为“惟陈言之务去”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3.既然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思想情感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来说“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4.“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 ”,这个“作”字的含义是什么?
5.结合文意与个人体会,思考并回答“联想”与“意境”之间有何联系?
6.根据文意回答,“联想”“习惯”“套板反应”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说“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深化理解:
1. 结合文中的分析,你从所读古诗词中举例谈一下“推敲”的重要性和艺术性。
2. 结合个人写作情况,谈一下自己对“套板反应”的认识及克服的方法。
导练
1、品味下列诗句
A黄昏还没溶尽乌鸦的翅膀———臧克家《难民》一诗的修改)学生讨论,发表看法。
教师点拨:当年,诗人臧克家在《写诗过程中的点滴经验》一文谈到原来写成“黄昏里煽动着乌鸦的翅膀”,又改成“黄昏里还辨得出乌鸦的翅膀”,仍不满意,再改成“黄昏还没溶尽乌鸦的翅膀”,这才满意。为什么这才满意?作者本人分析说:“请闭上眼睛想一想这样一个景象:黄昏朦胧,归鸦满天,黄昏的颜色一霎一霎的浓,乌鸦的翅膀一霎一霎的淡,最后两者难于分辨,好似乌鸦翅膀的黑色被黄昏溶化了。”所以,“溶化”一词既符合特点,又大大增强了时的艺术美。
B身轻一鸟(),枪急万人呼 杜甫《送蔡希曾都尉害陇右尹继高三十五书记》学生讨论,发表看法。
教师点拨:这两句诗写的是一个勇猛的武将,驰马战斗,说他像一只鸟那样轻灵活泼。当年,王安石、刘贡父等人选的字也就是起、落、疾、下、浮、飞等。后来,得到一个善本,才知道是“过”。大家都叹服了。过为什么闭“起、落、疾、下、浮、飞”好呢?经过分析,我们才知道,用“起、落、下”只限于鸟的起始和结束的动作,不自然,不贴切。“浮”就显得有些呆板,“疾”只是说速度,是鸟的一种状态。恰是一个“过”字,“身轻一鸟过”教人联想到碧空晴日,一鸟瞥然而过,那样轻灵自然活泼,道出枪急将勇,驰马追敌,一闪而过的感觉。这样一句“身轻一鸟过”,才呼应的起下句“枪急万人呼”。只有伟大的诗人才有这样极其敏锐的语言感觉。
C练习三 比较下面两句诗的优劣并说明理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鱼跃练江抛玉尺,莺穿柳丝织金梭第一例是杜甫《水槛遣兴二首》之一,描写江边景物,一句是写他低头看到江里的景物,一句是写他抬头看到的岸上的景物,正是仰观俯察,表示他赞赏景物的美,透露出他对景物的爱好。他看到细雨落在水面上,水面上有一个个水泡,鱼儿在这水泡中跳跃着;风轻,燕子借着风势飞行。这里显示出万物的生机,诗人就这样细致的捕捉了这个景象把它描绘出来。“鱼跃练江抛玉尺,莺穿柳丝织金梭”是个写的不好的例子。这是说,江水像条白带子,鱼儿跃起来像抛起一只玉尺,柳条像丝线,黄莺在柳条中穿来穿去像黄金梭子在织丝。对比杜甫的诗句,细雨,所以鱼儿跃出,微分所以燕子斜飞,彼此都密切相关。鱼 3
跃练江,莺穿柳丝并没有说出在怎样情况下鱼跃莺穿,先的作者缺乏细致的观察。把鱼跃比作抛鱼尺,这是个拙劣的比喻。作者只在词藻上用功,像“练”“玉”“丝”“金”等的涂饰。并没有表现事物的特色。所以这样是做作的,不自然的,雕琢之痕毕露。
2、知识巩固
下列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组是()
Α.尺牍 剥琢有声 学福五车 刻苦自励
B.蕴藉 点铁成金 斟酌 清沁肺腹
C.俗滥 自鸣得意 流涎 索然无味
D.岑寂 不即不离 凝炼 锱铢必校
下列句子都是谁说的:
①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② 惟陈言之务去.③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④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作者认为王若虚对<<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的修改”实在远不如原文”,并说”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你如何理解这句话,除了作者的分析之外,你对改前与改后还有什么见解吗?
3、拓展:“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写何景,口头表述,并深入理解其特点。
作业
学生完成课后二、三、四题。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一、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并有自己的主见。
二、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三、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看作是一篇文艺随笔,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上,因此可以把教学安排为两部分,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变“套板反应”的通病,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
二、对文意理解可以让学生自己借助于注释及工具书在上课之前充分预习,了解学生的疑难问题,课上老师对个别难点做适当点拨。
三、利用多媒体演示文稿,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四、知识应用能力训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猜谜引出对祖国语言的赞美,导入课文。
二、感知解析
1.第一组例子,关于“是”和“这”。先体会一下感情,读如下句子:
①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②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
——你是贱人?你是淫妇!你是你是大虫口里倒涎!
③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是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④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前三个,不论“是”“这”怎么好,“这”字表现力都好一些,作者的分析是有道理的。第四个例子,“这”仍有力量。但与“是”具有不可比的环境限制。因此哪个更好,决不可定论。作者说改成“这”神情完全不对,应理解为,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以滥改,见了就改,否则便失去了咬文嚼字的积极意义了。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有必要咬嚼一番。
2.第二个例子,“李广射虎”一段。我们能理解作者的观点,李广射“虎”,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之中的,这种情境造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甚或增益,不可刻意简洁的。
这个例说明文字与所要表达的情境有关,值得玩味。
3.第三个例子,推敲典故,“推敲”了一千多年了,还有味道吗?作者发常人所未发,不走旧路,不恭维定论,分析了“推”的妙处。作者教我们一种推敲(咬文嚼字)的方法:运用联想结合竟境。即文字与意境有关,必须“咬嚼”。
4. 第四个例子。苏轼的诗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作者说了一句话“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这个关联指联想。联想的效果是点铁成金。应该注意的是,作者在评此诗前举了“烟”的联想意义的一组例子,这是在教我们联想的方法,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广泛联系。
这一则例子说明,世间广泛存在着联想,因此必须咬文嚼字,运用联想,发掘出联想义。
5. 第五组例子。这是为了补充“联想”一节而设的,文章显得周全,补上了联想易生流弊的看法,引人注意。然而这不是主要的。这段文章的意图在于表明作者的是一个重要主张:要创新。即克服惰性,在思想上、感情上、语言上力求不落俗套,创出新意。其实,这也是咬文嚼字的成果。
小结: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对我的阅读或写作有什么启示?
三、探究发现
本文对例子的解析,你有不同意见吗?
四、品味提升
1、选取炼字的一些例句。
2、选取一些美文段落。
3、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赏析。
五、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1、以“推敲再推敲”或“对《咬文嚼字》的咬文嚼字”为副标题,写200字左右的小论文。
2、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一番审视,推敲推敲,咀嚼咀嚼。
4.8、《咬文嚼字》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课内外诗文有关用字佳话实例,体会斟酌文字与传情达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研究有关资料,有所积累,有所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严谨的语文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2、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具体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出示下列练习,由此导入课题)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落、泻、洒)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就、则)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3、(忍看、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4、(林冲)带了钥匙,信步投东,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大、快、紧、密)师:这些练习中,为什么“泻、才、忍看、紧”字在这里用得好?炼字 师: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代卢延让的《苦吟》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 多媒体出示以下四则材料:
材料一: ①你是没骨气的文人!②你这没骨气的文人!
比较这组句子中的上下两句,说说在用字上有什么变化,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区别? 材料二:①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②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③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这三个材料讲的都是讲李广射虎的故事,但第一则里面有多个“石”字,另外两则里面都只有一个“石”字,你认为哪个写得好,为什么?
材料三:①贾岛诗句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②韩愈(修改)诗句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韩愈修改了哪个字,你认为谁的好?
材料四:①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②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 ③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这三句都是说苏轼在无锡惠山品茶一事,比较这三句,哪句更具有文学色彩?试说明理由。在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导入课文,板书标题。
二、介绍作者: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少小国学基础扎实,大学时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逐步将自己的知识系统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诗论》、《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潜全集》等。
三、研习课文
1、自读课文前六段,探究:
朱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1—5段中,作者都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板书)
郭老改字 李广射虎 韩愈推敲
2、听录音朗读第一二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1)找出“ 你这”和“你是”句式的句子,并思考这两种句式在语气上和思想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得出结论:“你是什么”或是单纯的叙述语,或表假定语气,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感情强烈,增强了语气。可见,不同句式有不同的意味。
3、朱先生想告诉我怎样的道理?
明确: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
4、对比“李广射虎”和改动后的例子,思考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原文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由此可见,文字的增减,意味也就不同。古人有“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两种用笔方法,所以什么时候惜,什么时候泼,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5、默读第六段,重点赏析“韩愈推敲”的例子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6、“推敲”也值得推敲
“ 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好?朱光潜先生的观点是什么?韩愈的观点是什么?你支持哪一个?
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师评说:推
步月归寺
冷寂场合:自掩自推,独往独来,自有一副胸襟气度;冷寂,无声
敲 月夜访友
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剥啄有声,打破岑寂,平添搅扰 ;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不同字眼,意境也就不同了,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因此写作过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达的情感就可,这种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即:不在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观点:文学的语言要描写出自己想表达的意境。
7、分析 《玉楼春》中“闹”字的妙处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请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为什么第一则材料比二三则材料更有文学色彩? 有了联想意义,意蕴更丰富。文学的语言要富有联想性
小结:四个例子,四个角度;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繁简不同,意味不同;字眼不同,意境不同;联想与否,意蕴不同 朱先生启示我们:写作时要准确表达!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法国)
四、善用联想,避免套板
1、朱先生在第七、八段还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请阅读第七、八段,思考:这个要求是什么?
写作时要不断创新。
2、下面我就给大家一个字,看看“水”这个字你都想到什么?
总结:在写作中,联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要更好地做好咬文嚼字,必须善于运用联想,但是联想的事物一定要有新意,不能落入俗套,如果和大家想的一样了,那就没有意思了,(联系高考)。联想走入习惯的渠道以后就会产生“套板反应”,就如第七段所写的。
3、举实例:学生作文人物描写都是“高高的鼻子,黑黑的眼睛……”,材料也就是干巴巴的“牛顿的苹果、爱因斯坦的板凳、爱迪生的鸡蛋……”
4、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哪个描写到位,让人心动?(1)那女子长得柳腰桃面,真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2)东家之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5、鲁迅先生提倡用“画眼睛”的方法塑造任务,大家试着写一写“眼睛”,与例子进行对比。
(1)这个姑娘有着长长的睫毛,大大的眼睛,水汪汪的好像会说话。
(2)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刘鹗《老残游记》)
五、分析思路:
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1、2)以静态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3、4、5)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6、7)
水到渠成,加以总结(8)
(多媒体出示课文思路、结构板书)
六、拓展训练:请根据特定的情景添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达出特定的内容。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1)、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2)、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心情。学生思考后,多媒体出示示例。
七、课堂总结:因此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或写作中,要注重炼字,咬文嚼字。而我们要做到咬文嚼字就应该学会应用联想,避免套板反应,这样才能达到艺术上的完美
八、布置作业:朱先生主张咬文嚼字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也有人并不赞同他的观点,马南村在不求甚解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
九、板书设计
郭老改字
↓引
李广射虎 咬 联 想
要 文 要
嚼
韩愈推敲 字 套板反应
————————————————————————————
↓
5.语文课文咬文嚼字教案 篇五
1.知识目标
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学习重点 明确“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
学习难点 品味妙语佳句。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导入 :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一、解题
“咬文嚼字”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作者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本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四大段。
②在理清段落层次大意的基础上,讨论中心论点。
2具体研习,突破重点、难点。
第1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2题以静态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3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第4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
解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一是本文结构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它不是从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个别;即从实例到论点,然后再展开证明;这样它便不是开章明义,而是中间揭旨,中心论点在第3段才出现。二是本文中有的分论点,有的重要论据貌似中心论点,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感上“推敲”这样的话,并且课后练习第四题的设计(“从读过的诗文中再单一两个例子说明这个论断”)也很能迷惑一些浅尝辄止的学生。为此中心论点的辨析要作为重点,并且让全班学生充分参与,讨论与评析并重。)
3欣赏品味。
课文的第3自然段是核心段,可作典型剖析。
第3段计有7个完整句,第①句到第⑦句可以看作一个句群(意群)。第①句又承第前文揭示中心论点,第②句岔开,稍带一笔说到“咬文嚼字”的另一面,因非作者主攻方面,一句便打住。第③句承①句稍展开。第④句承①③说明原因。第⑤句进一步申说。第⑥句与第⑦句(含例)是从反面证明。如作图解,可这样画。
剖析这个核心段可以确立其在全课中的地位,进而有利于确定它在全文中的地位;再者也可以窥知作为有深厚桐城派古文根底的朱先生文章的雅洁谨严的风格。
4课堂训练。
①本文标题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明确:观点与论题的异同(前面题解时没触及):①论题只是要论述的问题,论点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②论题多用短语及非判断句,非陈述句表达,而论点则要用判断句或陈述句表达;③论题指示、框定观点;论点围绕、点击论题。
②完成课后练习二。
明确:A朱光潜与马南郁所论述的对象不尽相同:朱文兼顾阅读、创作两方面,马文单说阅读。如果说阅读有时只须观其大略而舍弃细枝末节的话,那创作则决不可粗枝大叶,须知炼字即炼意,即调整思想情感,最精确地表情达意。
B“不求甚解”“观其大略”这是粗读,“咬文嚼字”“锱铢必较”这是细读。有的书只须粗读,而且有时受种种条件(如时间)限制,也只能粗读,但粗读并不意味着不把握要旨,还是要做到“会意”。有的书必须细读,如文艺欣赏,只有咬文嚼字,函泳品味,才能沉潜其中。
C读书不求甚解的人并不一定反对咬文嚼字。多数认为“未晓处且放过”,不要死抠,待一段时间可以再细读。
因而这两种读书方法和态度并不完全对立,读书究竟取何法要视对象和条件而定。
(解说:这两道题的设计很有匠心。第1题考查归纳推理(概括能力)。第2题所用的材料曾在旧高中课本第六册选用过。摘录马南邮貌似截然相反的观点及论据,让学生进行比较辨析,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选这两题作为课堂练习旨在巩固对本课中心论点的认识,并初步培养对读书的正确态度方法。)
5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通过对文章论证结构的把握、段落层次关系的分析以及典型语段的品味来揭示文章的中心论点,最后我们还通过做课后第二题,达到对作者观点的进一步认识,并初步评价了作者的观点。
(解说:此小结旨在使学生明确本课所有的教学活动是围绕着分析和评价作者的观点的教学目标进行的,专心致志,决不旁鹜。作者的观点总的来说是正确的,但不可拘泥,也不可不看所读对象及读书条件等刻意套用。)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三、四题。
2自选一个段落分析作者如何运用例证法,即怎样运用实例充分展开证明论点的?
[课堂板书设计]
(预先写在投影塑料纸上,按授课程序逐步显示)
补充资料: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解: 幽居:指隐居处.云根:古人认为云生在山石上,石为云根.幽期:归隐所约的日期.译文: 幽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往来,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归来的僧人正在月下敲响山门.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我暂时要离开这里,但不久还要回来,要按照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决不食言.锦 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文:锦瑟呀,你为何竟然有五十条弦? 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我心象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又象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 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 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
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
青玉案 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塘路,但目送,芳尘去。——眼看此女走近又离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猜想她住什么地方?有夫否?
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或许是那女子气质高雅,使人想他应住在这种“月台
花榭,琐窗朱户”的华屋吧。
碧云冉冉衡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从清晨等到日暮,佳人不再来,写了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心全乱了,愁绪满怀。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喻情于景,愁如一川烟草,偏此时又下起梅雨,满
城飘起柳絮,春天的雨有时确实使人恼啊。
贺铸一生所识女子颇多,为何只对此女有这种情思,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位女子与作者已亡故的妻有些相像,产生“移情”心理;二是这位女子与作者心目中的女性偶像十分贴近,使用权他一见而钟情。
宋?苏轼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小团月是一种名品茶(在当时是贡茶)第二泉指的是二泉亭品二泉水和眺望太湖
例子: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 《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縠皱:即皱纱,喻水的波纹。
浮生:指飘浮无定的短暂人生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教后感】
本课的教学设计试图将“活动式”教学思想体现在常规阅读教学中,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落入常规教学的窠臼,不过由此获得的几点感受当可作为进一步“活动式”教学实验的经验。
一、阅读课的“活动式”教学必须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活动,否则仅仅依靠课堂的当下阅读将使讨论活动流于肤浅化和形式化。
6.咬文嚼字 上课用教案 篇六
教材分析
单元地位
《咬文嚼字》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这个单元是学习文艺评论和随笔。这些文章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美学现象,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它们能打开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去探讨某些些问题,加深我们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所以,在这类文章的教学中,既要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又要调动自己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以此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增强文艺赏析能力。这是新课标对这一单元的总体教学要求。
课文分析
《咬文嚼字》选自《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他的美学思想是强调主客统一。他认为:“美不仅在心,也不仅在物,而在心与物的关系上。”他的这篇《咬文嚼字》就是他的美学思想的再现。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对象特点:高二普通班的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已稍稍具备,他们能阅读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但对于文化内涵较丰富的文章鉴赏能力还稍有欠缺。所以,他们能筛选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却很难独立完整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形成进一步提升。
学习兴趣:学生对故事比较感兴趣,对生活常识也比较感兴趣,对诗的兴趣也较浓厚。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这篇文章的前提。
学习习惯: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
设计理念:
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举一反三。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训练学生延伸思维、举一反三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写作时,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的谨严精神,养成严谨学习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概括文章相关材料,学会归纳总结; 品味文章的妙语佳句,体会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延伸学生思维,在举一反三中学会评价作者观点,并在深入领会中活用作者的观点,引入到今后的写作之中。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具使用: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导入:由曾国藩的“屡战屡败”与左宗棠的“屡败屡战”的故事导入:中国文字需得咬嚼一番,才能品出个中深味。以此引出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一文。(板书)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知的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快速带入到课文情境的学习中来。
赏析文本 请学生速读1~5段,筛选其中所“咬嚼”的内容,并说说作者在此内容中注入了怎样的观点(或态度、情感)
注意:此处师生共同探讨后明确(显现多媒体)“咬嚼”的内容有: 作者的观点为: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不同的情感要用不同的句式。
2、王若虚改《史记》中“李广射虎”的故事; 文章字数不同,意味也不同。
3、“推”和“敲”的故事; 文字和情感密切相关,要注意意境。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浅易探究中,让学生充当主人公,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争取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
(二)针对以上观点,师生看多媒体,学会举一反三。示例如下:
1、辨别“吃在中国”“在中国吃”“在吃中国”三句话的意味(设计目的是,以此例证明:短语变序,即改变句式,就产生不同含义或情感。)
参考答案:吃在中国——食文化在中国;在中国吃——想吃美食,到中国去。此两句含有自豪之情,含褒义;
在吃中国——挥霍公款,吃穷中国。此句含有愤怒的情感,含贬义。
2、辨别“给我一枝枪”与“给我一枪”、“船长没喝酒”与“船长今天没喝酒”两组句子的意味。(设计目的是,以此例证明:文字增减后,意味也不同)
3、辨别“ 採(踩)着老奶奶上岸”的意味。(设计目的,以此例证明:文字和情感密切相关,要注意意境。)
参考答案:“採”,“搀扶”意,有做好人好事的情怀;“踩”,“践踏”意,行为极端恶劣;
归纳总结:
师问:这些例子,归根结缔,作者要告诉我们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呢?请到文中筛选。
明确:作者要告诉我们的是:“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更动了文字就是更动了情感。这就是我们无论阅读还是写作时都要„咬文嚼字‟的原因。”设计意图:这番总结,让学生从总体上加强认知,同时让学生有一份成功感,便于他们对后面的探究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期望,克服了争学习学评论文的畏难情绪。
思考问题,筛选作答:
师问:作者认为必须“咬文嚼字”的原因我们找到了,那么,1、什么是“咬文嚼字”呢?
2、怎样做到“咬文嚼字”呢?
3、“咬文嚼字”的目的是什么呢?(师生研究后,可在文末寻到答案)明确为:(多媒体)1)、“咬文嚼字”是运用文字应有的谨严精神;
2)、要做到“咬文嚼字”,就要有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3)、通过“咬文嚼字”,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师生齐读此段)师问:文学史上有哪些作家、作品是拥有“咬文嚼字”精神与效果的呢?(师提醒学生,可从文中看到文外。)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阅读6~7段,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明确:(1)文中实例有:苏轼的《惠山烹小龙团》中“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诗句,此一例;第二例为“柳腰桃面”等套板效应。
(师生共同分析作者运用这两例的目的,明确: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咬文嚼字”只有在联想和想像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最佳的表达,这是文学创作上创新的保证。)
(2)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一文,就拥有“咬文嚼字”精神。如“推”“敲”的创意探究。(设计意图:师生探究出这一答案,可以引导学生适当的赏析品味本文的妙语佳句,品味语句由学生自己寻找、发现、品析,教师只做点评。)
(3)课外实例,可由学生自由列举,也可由教师在多媒体中导出。如: A、“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周邦彦《满庭芳》)B、“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以上两例,由学生赏析为主,师点拔评议)C、“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
——此一题,布置两大任务:一为学生试填字词,并阐述理由;
二为,教师拿出三组词,分别是被评为下品的苏轼的“摇”“映”;被评为中品的黄庭坚的“舞”“隐”;被评为上品的苏小妹的“扶”“失”。让学生评判这三个等级的评定是否合理?并围绕这两句话,加入相应的时间、季节、人物活动……写一小段不少于200字的片断文。
(设计目的: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的中的德育目标,并与高考接轨。)★板书设计为网页板书(看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
九、教学反思: 这一整堂课下来,我觉得学生们都很开心地配合老师的学与练,下课后,也在谈话中故意“咬文嚼字”,乐趣无究,兴味盎然。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就会产生无比神奇的力量,因此,当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调动起来以后,阅读教学的重点就应该放在“读什么”和“怎样读”上了。在教学当中教师就是要通过课文这个例子去见“缝”插“针”,举一反三,选择合适的补充材料扩展学生的思维。另外,多媒体网络系统以其最快捷的形式将学生所需要的内容传递到桌面,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方便;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使学生的阅读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展。
7.高三语文《咬文嚼字》课文教案 篇七
本次公开课给学生们上的是高中必修五第三单元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这篇文章,课后,我对自己的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做了认真的反思,由于这是一篇文艺随笔,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采用故事形式导入课文,营造了较为融洽的课堂气氛,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他们讲述联想到的或是通过预习搜集到的一些有关于语言文字锤炼的诗句或故事。同时对他们的讲述及时地给予肯定,让他们体会到一种成就感,让他们成为教学的热情参与者,在拓展训练环节,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各抒己见,学生们表现出的热情与智慧让整堂课的教学氛围轻松而活跃。
8.教案:咬文嚼字之消灭错别字 篇八
编写人:余龙辉
审核:高二语文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今汉语中存在错别字的现象和原因,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消灭错别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认识错别字类型、归纳常见错别字、了解避免写错别字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正确书写、使用汉字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产生错别字的原因,杜绝写错别字,做练习巩固知识。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读准字音
教学关键: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 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学过程:
一、导入:某学生常写错别字,老是把“歇”写成“喝”,他有一篇日记这样写到:那天班长指挥我们抬大粪,大伙干得很起劲,谁都不敢喝一喝。后来我们实在有点累了,就背着班长偷偷的喝了喝……
二、试试你的火眼金睛
1、公则---
装璜----
弛聘----
形像-------
2、生活中的别字插曲
小王同意戒烟,他把保证书交给女朋友小李,可是小李没看完就气走了。原来信是这样写的:“从今天起,我再也不买烟了,决定开始借烟,一定借,借到底……”
3、作文中的错别字:
①元旦时,我们全家一起到历史博物馆参观(冰马桶)…… 师评:有这样的东东吗?我也要去!(兵马俑)
②早上起床整里「遗容」后,我们到学校集合,搭车前往垦丁毕业旅行
师评:不知道你家是哪一家殡仪馆?老师一直都不知道…(仪 容)
4、某学生常写错别字,老是把“歇”写成“喝”,他有一篇日记这样写到:那天班长指挥我们抬大粪,大伙干得很起劲,谁都不敢喝一喝。后来我们实在有点累了,就背着班长偷偷的喝了喝……
三、找出导致别字的原因:
①形近致误。
抠心沥血
负偶顽抗
如火如茶
病入膏盲
②音近致误。
穿流不息
鸠占雀巢
无以覆加
英雄倍出 ③形、音相近致误。
焕然冰释
滥芋充数
题纲挈领
脱颍而出 ④不规范字、繁体字致别。
另售
鸡旦
英勇就義
⑤标新立异,故意写错,以引人注目。蛋糕广告:步步糕升 胃药广告:一步到胃
赛马广告:乐在骑中
各抒己见:有人说这是“妙用”,有人说这是“篡改”,你怎么看? 温馨提示:词语妙用固然好
误人子弟不得了 字形句意别改跑 家喻户晓记得牢
四、消灭错别字的方法
1、语音辨识法—借助声旁区别不同的字 战争中失去孩子的老人痛不欲生,呼天抡地。
“仑”和“仓”:以仓为声旁的都有ang这个音,如“枪、抢、呛、创”
以仑为声旁的都有 un这个音,如“论、轮、抡、囵”
2、字形辨识法--区分字的形旁
如:“沤歌英雄(讴)”和“沤心沥血(呕)”中易混淆的三个字“讴、呕、沤”都是形声字,读音相近,字形相近,声旁相同,但形旁却完全不同。这就可以从形旁入手分辨它们。“讴”,形旁是“言”字,表示该字与语言或话语有关,“讴歌英雄”当然需要用优美的语言歌颂,因此,必须写作“讴”。“呕”的形旁是“口”,表明与嘴有关的—个动作,即“呕吐”。“呕心沥血”指的是倾吐心血,费尽心思,应该用“呕”字。“沤”的形旁表明和“水”有关,粪便加水经过长时间的浸泡俗称“沤肥”。
“人”——大都与人的类别(俊、伯),德行(倔、傲),动作行为(仰、住、传)等有关。“宀”——大都与居处(宅、宝、家、寓、宿、寄、窗)有关。“广”——大都与建筑物或居处(府、庐、庭、库、)有关。“礻”——大都与鬼神、祭祀、祸福有关,如“社、神、祝”等 “衤”——都与衣物有关,如“裤、袖、衫”等。
3、字义区别法
如 “脉搏”的“搏”字,常同“膊’’字混淆。如果明确了“脉搏”:是指血脉跳动,是一个动作场景,而“搏”具有“搏动、跳动”的意思.正好和“脉搏”的语境相吻合,那么,就会很轻松地记住“脉搏”的“搏”应是动词“搏”而不是“胳膊”义的名词“膊”.4、探源区别法 如“再接再厉”
这个成语常用来鼓励人,而“励”有鼓励的意思,常有人把它写作“再接再励”。实际上该词最早记录的是古代斗鸡游戏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为了使自己的鸡获胜,每次接斗时,人们都要在磨刀石上磨利鸡的喙,以使它嘴尖锋利,一下子啄伤对方,制敌于死命。“厉”通“砺”,磨刀石的意思。由于特定含义的限制,“再接再厉”的“厉”只能写作“厉”。
默守成规(墨:指墨子,他曾经很成功地阻止鲁班的攻城方略,有“墨子善守”的说法)名列前矛(茅:古代楚国行军时走在前面的军士均持茅草当旗子)
5、口诀记字法
对形近字,可以把它们的细微差别编成口诀,这样易记易用。比如:(1)戌戍戊戎戒
点戍(shù)横戌(xū)戍(wù)中空,划个十字就念戎(róng),两竖一横念戒(jiè)那才成。(2)掇缀辍啜
用手拾掇房子,用线连缀裙子,用车接回辍学的孩子,用嘴啜泣伤心的日子。
五、拓展训练
1、找出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
翔实
辞不达意
冷寞
一愁莫展 痉孪
不经之谈
偏辟
励精图治 风靡
蘖根祸种
攀缘
始作俑者 倾轧
气冲宵汉
弘扬
扑溯迷离
2、找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拖沓
娇生贯养
伶俐
倜傥不羁 造次
索然寡味
迁徙
惨绝人圜 描摹
幅员辽阔
惶恐
法网恢恢 窥测
慷慨激昂
装祯
提要钩玄
【咬文嚼字优秀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咬文嚼字第三课时教案09-09
春教案设计优秀11-02
《凡卡》优秀教案设计08-03
那树优秀教案设计07-24
《黄山奇石》优秀教案设计08-05
凡卡优秀教案设计09-15
《神奇的鸟岛》优秀教案设计07-15
《纪念日》优秀教案设计08-26
母亲的恩情优秀教案设计10-06
《我的呼吁》优秀教案设计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