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统计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共8篇)
1.在统计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篇一
按照今年市政协年初工作的安排,我们召开全市县区政协工作经验交流会。这次会议,也是全市纪念人民政协成立六十周年一系列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总的来看,这次会议总结交流了近年来我市县区政协在履行职能中创造的新经验、新方法,分析研究了当前政协工作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探讨了加强和改进政协工作的新途径、新思路,会议时间虽短,但开得很
成功,达到了拓宽视野、交流经验、推动工作的目的。具体来讲,一是从实践中总结了一批鲜活经验。12个县区政协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介绍和交流了本届政协的工作经验。这些经验从各方面反映了近年来县区政协工作的新进展、新成果,体现了新时期县区政协工作生动、有序、活跃、稳步的发展局面,凝聚着全市县区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的心血和汗水,是全市政协工作健康发展的宝贵财富。二是从交流中深化了思想认识。总结工作、交流经验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对政协工作的一次再认识,对政协性质、地位和作用的一次再认识。大家对如何积极主动地做好新时期的政协工作,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协的优势和作用等问题,站得很高,看得很远,认得很准,想得很深。三是从比较中找准了薄弱环节。这次交流会上,大家讲得都是比较出色的工作,听别人介绍,想自己的工作,在对比中认清了存在的差距,在借鉴中找到了改进的措施。我相信,这次会议对全市政协工作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关于县区政协工作四个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面旗帜,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动员和组织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族各界人士,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为推动我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改革、发展和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全市县区政协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以来,全市县区政协组织认真贯彻政协章程和中省市委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紧密联系本县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履行政协职能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开拓创新,创造了不少新鲜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政协工作的开展,使政协工作呈现了生动活泼的局面。这些经验和做法,我认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围绕中心,强化政治协商职能
推进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支持下,经过县区政协的不懈努力,这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首先,政治协商的制度得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重大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进行协商更加规范。如绥德县政协在党政换届和部门人事调整中,县政协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向县委、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靖边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就全县重大人事和重要项目安排主动和政协领导协商;神木县委、县政府就一些重要人事变动、重大政策制订、重要工作部署,都事先征询县政协的意见,有时还专题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如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预决算报告、基本建设项目计划等,都在提交人代会审议通过之前拿到政协常委会、主席会及专门座谈会上进行协商讨论,广泛征求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米脂县委、政府坚持将重大问题的协商纳入决策程序,使“三在前”、“三在先”制度进一步落到实处。米脂县委在提出重要人事任免决定前,与政协进行协商,听取政协主席、副主席的意见。在制定重大政策时,主动邀请政协参与讨论修改,县委对政协提出的建议均能在制定相关政策和具体工作中予以采纳或作出答复。其次,协商的渠道进一步拓宽,方法更加灵活。各县区政协都十分注重运用例会、专题协商会、政情通报会、列席同级党委、人大、政府会议等形式开展协商,使政治协商更加郑重经常、生动活泼、富有成效;再次,协商程序进一步规范。注重抓好协商议题的提出和确定、协商活动的安排、协商活动的进行、协商成果的报送、意见建议的处理及反馈五个环节,使协商日趋规范。如榆阳区政协每年年初,由各专委会集体研究提出协商议政的内容和议题,召集各民主党派、部分政协委员和党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广泛听取意见,提交主席会议讨论决定后,又与区委协商,最后经政协常委会审议通过,并由各专委会组织实施。
(二)拓展渠道,强化民主监督职能
县区政协遵循“以视察为手段、以座谈为平台、以评议为方式、以建议为主旨、以发展为目的”的民主监督思路,把民主评议、视察建议、加大提案办理力度等融入民主监督之中,使民主监督力度不断加大。一是各县区政协都注重搞好行风政风民主监督,积极推荐政协委员作为特邀检察员、监察员、审议员、教育督导员、执法监督员等,提高了政协民主监督的参与面和影响力。如榆阳区政协还专门制定了《民主监督员聘任和管理办法(试行)》,举行了民主监督员聘任仪式,向28个部门和单位委派了56名民主监督员,并经常组织开展民主监督活动。他们还每年定期
2.在统计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篇二
一、联席会议的建立,充分发挥了我们各自的优势。
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是我们行业组织发展的方向。各地协会最贴近企业、了解行业,能够有效地收集、记录、掌握企业市场行为、合同履行、工程业绩等信用信息;能够全面落实企业人员的培训、职业资格评定等,提高行业人员素质;能够切实地保证行业团体标准的贯彻实施。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组织大家共同建立交流合作的平台,建立协调沟通的平台,建立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为行业提供服务的平台,建立行业自律的平台,建立共同维护行业合法权益的平台,建立共同向政府部门争取促进行业发展政策的平台;联席会议是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的有效方式。通过制定统一的资格标准和管理办法,对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做出评价;颁发统一的资格证书,建立统一的市场规则,使全国的门窗企业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按统一的市场规则公平竞争,为用户选择有实力、有信誉的企业提供科学、公正的参考依据,降低了双方的交易成本,引导门窗企业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为获得资格的企业在这些地区进行生产经营提供帮助和服务,更好地配合当地政府部门的监管;联席会议是提高行业组织广泛性、增强协会影响的有效方式。协会是行业企业的组织,是行业利益的代表,不具备广泛性就没有正当性。我们每个协会的门窗企业会员都是有限的,少的几十家,多的不过几百家、上千家,但我们36个协会通过联席会议,会员企业达到8千多家,可以有效地增强广泛性,共同扩大协会的影响。特别是资格评定试点一年多来,两千多家企业申报了资料,批准了一千二百多家企业的制造和安装资格;部分地区已经认可了我们行业自律的做法,把我们的资格条件作为向招标单位推荐的投标资格标准;许多非会员企业积极参加资格评定,主动申请成为各地试点协会的会员。这些都证明联席会议的工作方向符合行业发展的要求,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
二、正确认识国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要求。
由于近几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也由于三十年经济高速发展积累的问题,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调整期,发展速度放缓,行业感受到很大的压力。
“新常态”就说明这种情况将在一段时期长期存在,我们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产能过剩是我们各个行业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有大约3万多家门窗企业,全国每年竣工二十多亿平方米房屋,大约使用4亿平方米门窗,仅塑料和铝合金门窗的产能就达到8亿多平方米,远大于市场需求;钢结构行业有5千万吨产能,市场需求只有4千万吨,大约20%钢结构企业在逐步退出市场;地暖行业去年骨干企业工程量普遍下滑4%-8%。
但过剩只是相对的,一方面是产能过剩,企业难以为继,另一方面质量、性能过硬的企业却逆势上扬,(2015年,米兰、智赢的节能门窗增长15%、30%;今年1~6月奥润顺达工程增长72%、零售增长93%)。一方面是产能过剩,另一方面许多门窗企业却需要到国外采购合页、执手等五金配件、水性漆、暖边隔条、纱窗、玻璃等材料。一方面是产能过剩,产品没有市场,另一方面是信息渠道不畅,许多国防工程找不到需要的国内产品,不知道我们防弹窗、防护门、被动房等产品都达到或超过了国外产品。一方面许多企业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有些企业却受制于生产场地、生产能力限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一方面是劣质、低价产品的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是好的产品、好的企业找不到市场。一方面是钢材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是我国人均用钢只有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钢结构建筑占全部建筑的比例也只是发达国家十分之一,钢结构桥梁与美国、日本相比甚至有30到40多倍的差距。目前,国家陆续出台支持、鼓励钢结构建筑发展的政策措施,但由于过去长期限制用钢,我们设计和施工的能力及技术、工艺水平,特别是工程质量、性能与市场需求还有很大差距,面对德国每年100万套钢结构住宅,我们的企业却缺乏满足质量、性能指标的勇气。既存在无效供给过剩,质量、服务跟不上,也存在有效供给不足,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
我们的短板就是工艺水平、技术水平和工人素质及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不高;是产品和工艺的标准不健全、修订不及时;是生产过程和使用过程不够节能环保;是用户对产品不了解、选择不理性;是我们标准化程度低,不能连续生产、不断改进,导致效率低、质量差、成本高;是我们行业集中度低,导致企业缺乏对研发创新投入的动力;是我们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难以发挥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作用,导致劣质产品驱逐优良产品。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要加大环保、能耗、质量、标准、安全等各种门槛准入、制度建设和执法力度;需要深化政府层面的改革创新,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减轻税费负担、降低资金成本,减少行政审批,改革财税、金融体制等;同时,更需要企业自身“主动出击”,加强技术创新、内部管理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三、联合起来,共同落实国家对协会工作的新要求,实现协会工作方式、工作内容的转变。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激活社会组织活力,发挥社会组织作用,为社会组织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并逐步推出新的政策和工作要求。这些政策和要求对协会的生存和健康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协会赋予了新的职能,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发展方向。这就更需要我们抓住机会,加强合作共同开拓新的工作领域。
民政部、中编办等八个管理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行业协会商会诚信自律建设的意见》,要求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我们联合开展资格评定登记,就是建立一个共同合作的平台,建立一个为相关协会记录、发布对企业信用评价的信息系统,为建立行业信用体系提供条件,为推进行业诚信自律奠定基础。我们在这次会上提供了“行业自律公约”,希望大家组织会员企业认真讨论,提出修改意见。经过我们所有会员企业同意签署后,成为所有会员企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成为我们对会员企业行为评价的依据。
去年6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逐步建立由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开展水平评价的职业资格制度”。今年1月人社部发布《行业组织有序承接专业技术人员评价类职业资格具体认定工作实施办法》,明确规定了承接这项工作的条件要求和审批程序。我们按照部人事司要求,正在组织制定门窗幕墙工职业资格标准和培训教材,经联席会议通过作为联席会议统一的工人资格条件和培训教材,通过共同开展职业资格评定和培训,把全面提高行业人员素质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科学、规范、持续地开展下去。
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提出了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要求。按照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要求,住建部有关部门批准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作为试点,开展团体标准工作,改变过去国家、行业标准的修订不及时、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的状况。为此,协会成立了由郝际平会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加强团体标准工作组织、协调。要充分发挥联席会议的优势,共同推进这项工作。要完善行业标准体系,建立标准发展规划,使标准修订工作能够有序进行。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我们还要尽可能地把行业中下游行业吸纳进来,使我们制订的标准能够更适合、更有效率、更效地推行。另外,除了技术性的标准外,还要加强如合同示范文本、资格标准、工艺程序等标准的制定,尽可能地使标准工作更加规范,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水平。
四、联合起来,共同应对经济新常态对行业的压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充分发挥联席会议的作用,共同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建立统一、开发、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建立有利于质量好、成本低、能耗小、污染低、市场需要产品的生存条件。让去产能、去库存促进行业优胜劣汰,提高行业集中度。一是共同引导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减少污染和能耗。推动企业的环保改造,引导企业重视行业“废气、废渣、废液”和粉尘污染环境的治理;二是共同建立第三方评价、认证制度,让社会、公众了解产品的质量性能指标,正确选择产品、选择企业,为好的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为好的产品提供更多的市场空间;三是继续做好企业资格评定登记,开展行业信用体系标准、诚信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的研究,建立行业信用管理评价、记录、发布体系;四是充分发挥协会组织作用,帮助有市场需求但受制于场地规模需要扩大生产的企业和相应的设备、人员等生产能力,但产品没有市场的企业进行合作,或采取出售、出租、转让、兼并等方式充分利用已经形成的产能,避免资源浪费,减轻去产能造成的阵痛;五是从行业发展的具体困难和发展需要出发,共同努力争取国家的鼓励支持,如国家对发展钢结构建筑的政策要求和财政支持;国家对门窗质量性能明确要求、对节能门窗的补贴政策、对认证门窗产品进场免检等。达到加快行业调整、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提高行业集中度。
五、联合起来,共同提高行业产品标准化、通用化水平,推动行业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补行业的短板,降低行业生产运营成本。
构件、部品和配件的标准化、通用化是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实现管理信息化的基础,是提高产品和工程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条件。联席会议要组织建立构件、部品和配件的标准化体系,推动行业通过提高行业标准化、通用化、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快技术进步,保证产品和工程质量。通过机械设备的自动控制,避免人员操作的不规范、不稳定行为,有效治理质量通病,保证产品和工程质量。要学习、借鉴、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工艺、管理经验和先进设备,加强技术研发,推动技术进步,提高行业机械化、自动化水平。
六、进一步加强合作,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行业发展服务。
经过联席会议全体成员共同努力,门窗企业资格评定登记工作取得了进展,为了更好地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共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行业健康、持续发展,许多工作还要进一步加强。
1. 健全联席会议办公室,更好地发挥联席会议的作用。联席会议成员需要互相交流沟通、学习借鉴;需要一起研究处理资格评定中遇到的问题;需要共同探讨行业发展的方向,开拓新的合作领域,开展新的工作,我们要尽快落实人员,建立工作制度,把联席会议办公室工作机制健全起来,把联席会议简报制度建立起来,加强成员之间的交流,加强对联席会议工作的宣传。
2. 建立行业统计制度。不能全面了解行业的实际情况,我们的工作就像盲人摸象,使团体标准的制定脱离实际,难以真正有效实施;就不能有效发挥协会纽带、桥梁作用,及时用全面、准确的数据向政府部门反映行业情况,维护行业合法权益,争取支持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就不能为各级政府购买服务的产品,不能为相关协会和行业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更谈不上正确地指导行业健康发展。希望大家按联席会议章程的要求,做好企业资料报送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要进一步协调大家意见,确定统计指标、统计方式,共同建立健全行业统计制度。
3. 严格遵守共同约定,健全工作纪律,保证资格评定工作健康开展。
在成立联席会议时,大家一致表示不能把资格评定工作作为创收的手段;要对联席会议成员协会的会员一视同仁,不能歧视,不能强迫其他协会会员加入自己的协会。首先是要把更多的企业纳入资格评定工作,纳入行业自律的范围,纳入行业信用体系评价之中,达到规范企业行为,规范市场秩序,保证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目的。不纳入资格评定,我们无从规范;不签署行业自律公约,我们就没有规范的依据;不建立信用评价、记录、发布体系,我们就没有规范的手段。
4. 相关协会之间要互相支持,加强合作。
一些地区同时存在两个以上的协会,大家都有各自的优势和资源,加强合作能够加倍提高我们工作的成效,否则将会给工作造成严重的危害。省级协会和县、市(地区)协会要互相理解,充分考虑对方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明确各自的责任和权益。
5. 联席会议的合作要进一步加强,联合开展工作的内容要进一步拓展,工作的力度和效率要进一步增大。
3.在统计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篇三
一、充分肯定现代农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大国,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全局出发,历来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建设,带领亿万农民进行了艰苦探索和不懈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放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克服了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农业现代化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巨大成就,出现了许多历史性、转折性、标志性变化,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和突出亮点。
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是检验现代农业建设成效的主要标准。10年来,我们不仅扭转了粮食产量连年下滑徘徊的态势、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八连增”,而且连续5年超过5000亿千克,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历史性地稳定跃上了5000亿千克新台阶。同时,棉油糖、果菜茶、肉蛋奶、水产品全面发展,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品种丰富。农业总产值增加了1.9倍,土地产出率提高了2.1倍。这些是在10年来农业劳动力减少1亿多人、耕地大量减少、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取得的,充分表明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实有了质的跨越。
二是农业科技进步取得新进展。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显著提升,培育和推广了超级稻、转基因抗虫棉、矮败小麦、禽流感疫苗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重大成果,航天育种、克隆技术和种养技术等很多方面也有新的突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得到加强,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农民培训和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1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53.5%,比10年前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这表明我国农业发展已从过去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
三是农业物质装备达到新水平。以农田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大中型灌区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明显加快,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0%,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比重不断提高。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农业生产资料供给保障能力稳步增强。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2011年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54.8%,比2002年提高22个百分点。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由千百年来以人畜力为主向以机械作业为主的重大转变,部分地区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有了明显改变。
四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呈现新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不断优化,小麦、玉米等重要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深入推进。农业规模经营比例明显上升,截至2011年底,全国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520亿平方米,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的17.8%,比2002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左右。同时,规模养殖快速发展、比例大幅提升。农业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国依法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55万多家、覆盖全国91%的村和17%的农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11万家、辐射带动6000多万农户。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五是农民收入水平实现新跨越。现代农业建设的推进,推动了农产品产量增加、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加上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收入较快增加;同时现代农业建设还促进了农村分工分业,为农民大规模转移就业创造了条件,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也大幅增加。2002年至2011年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1%,连续跨越3000元、4000元、5000元、6000元大关。特别是2010年和2011年,农民收入增速连续两年超过城镇居民,出现了多年期盼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扩大转向缩小的良好态势。
回顾这10年,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历尽艰辛,成绩来之不易。这10年间,各种自然灾害特别是水旱灾害频繁发生,耕地数量不断减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生产成本持续攀升,农产品市场剧烈波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关税大幅调减、国际竞争压力骤然加大;近几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影响持续加深,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相当严峻。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在坚持党的农村基本政策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与时俱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理论创新、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1号文件,为现代农业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一)明确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科学判定我国农业所处历史方位,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新部署。在发展阶段上,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和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关键时刻的重要判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部署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在发展理念上,丰富和拓展了农业多种功能的内涵,要求在强化农业食物保障功能、原料供给功能、就业增收功能的同时,突出农业的生态保护功能、观光休闲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在发展目标上,提出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发展路径上,谋划了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的总体思路。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思路越来越清晰,要求越来越明确,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二)建立了一套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政策体系。建设现代农业,投入是基本保障,科技是根本出路,水利是重要命脉,但所有这些都需要好的政策来推动。我们坚持不懈地推进政策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引领我国现代农业不断向纵深发展。加大对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专项政策支持,组织实施全国新增500亿千克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和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出台扶持棉花、油料、生猪、奶牛、蔬菜等产品产销的政策措施;扶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实行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减免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仓储设施土地使用税,停止征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等。加大对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支持,明确了水利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定位,出台了促进水利投入稳定增长的举措,加大了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的支持力度;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政策支持,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定位,出台了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比重、鼓励增加农业科技贷款、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建立种业发展基金、大幅度增加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工资等措施。加大对地方重农抓粮的政策支持,建立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实行粮食、油料、生猪生产大县财政奖励政策。这些政策含金量高、操作性强、受益面广,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三)构筑了一套保障现代农业建设的制度框架。我们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在关键环节上不断取得突破,优化了现代农业建设的环境条件,强化了现代农业建设的制度保障。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颁布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明确提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林地、草原纳入家庭承包经营范围;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颁布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加快发展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健全现代农业投入保障制度,提高各级财政和国家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国债、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重;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鼓励农民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增加农业信贷投放,建立农业保险制度,提高金融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支持保障水平。建立现代农业要素投入补贴制度,调整国家与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分配关系,在取消农业税、减轻生产经营负担的基础上,对良种、农机具、农资、节水灌溉等实行补贴,促进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和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应用。完善现代农业市场制度,全面放开粮食购销、迈出农产品市场化改革的决定性步伐,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制度,健全重要农产品储备和进出口吞吐调节制度,实行农资多渠道经营。建立现代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等三条红线;实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制度,促进草畜平衡和草原生态改善;探索建立水域、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和农业种质资源保护激励机制。通过这些制度创新,制约现代农业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逐步消融,为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四)摸索了一套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工作方法。我们坚持不懈地推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创新,初步形成了共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有效机制。实行市场机制与政府推动相结合,既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注重用经济手段调动各种资源要素投向现代农业建设,又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坚持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和抗灾救灾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颁布实施了一批农业法律法规。实行整体谋划与年度安排相结合,既坚持想长远、谋大事,以中央名义发出了关于现代农业建设的专门文件,作出总体规划和全面部署,又在年度“三农”工作中统筹安排农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任务,确保了农业连年丰收和现代农业建设有序推进。实行典型示范与全面推进相结合,既搭建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重要平台,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又加强面上的工作指导,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和要素集聚,开创性地建设了覆盖全国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实行部门协同与社会力量相结合,既注重发挥各级农口部门的职能作用和综合部门的重农强农作用,及时出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政策措施并加强督促检查,又注重新闻宣传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引导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现代农业建设。通过这些创新,使我们牢牢把握了领导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动权,形成了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良好局面。
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伟大实践,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有力支撑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工业化、城镇化,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有力维护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积累了在发展中人口大国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宝贵经验,进一步探索和拓宽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成就的取得,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广大基层干部、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归功于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三农”战线的干部职工和科技人员,向广大农村的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向所有关心和支持现代农业建设的各界人士,致以亲切的慰问,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清醒认识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在统计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篇四
一、实现“五个突破”,开创政务公开工作的新局面
我市政务公开从抓村务、厂务公开开始,自上而下推动,由点到面实施,经历了由基层到机关,由局部到整体的逐步探索过程。98年在25个村开展了村务公开试点,99年在16个乡镇进行了政务公开试点,2000年在民政、教育、卫生、电力等12个系统开展了政务公开试点,2002年又在县级政权机关推行了政务公开制度。尤其是今年省上确定我市为政务公开试点市之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大局出发,认真调查研究,积极组织实施,从元月份开始,迅速启动了试点工作。八个多月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政务公开办公室的精心指导下,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务公开制度已在市、县、乡、村全面推开。目前,全市7个县(区)、50个市直部门、403个县直部门、130个乡镇、1712个行政村政务公开面均达到100%,学校、医院、企业、社区等公共服务领域公开面达到90%以上,全市政务公开整体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了突破:
一是党委领导、政府主抓,健全了工作体制。政务公开是政府本身的一场自我革命,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既是政务公开的对象,又是政务公开的主体。这次试点工作开始后,我们在总结过去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政务公开必须在各级党委领导下,由政府抓总,多方配合。按照这一思路,全市上下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牵头主抓、人大监督实施、纪检督促检查、政府办公室加强协调”的组织领导体系,使政务公开由一个部门单抓变成了全社会齐抓,政府由过去的“要我公开”变为“我要公开”,实现了由被动公开向主动公开的转变。
二是全方位推进,扩大了公开范围。这次政务公开我们没有像以往那样,只在局部地方和少数行业推行,而是按照全方位、深层次、多元化的要求,在重点抓好县级以上政权机关政务公开的同时,坚持市、县、乡、村全面推进,将公开的覆盖面纵向延伸到乡镇(包括七站八所)和村级,横向拓展到学校、医院、企业、社区等公共服务领域。个别乡村将政务公开延伸到了村民小组,一些企业将厂务公开延伸到了车间、班组,做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哪里有用权行为,哪里就有政务公开,“阳光行政”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是抓热点难点,不断深化公开内容。随着撤地设市和事权重组的完成,我们将政务公开的内容由一般性规章制度转向以事权、人权、财权为重点。凡是运用行政权力办理与群众相关的各类事项,只要不属于党和国家机密、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都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不同方式向群众公开,做到了对外公开与对内公开相结合,既方便了群众办事,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群众的知情权。
四是重载体建设,创新了公开形式。按照简便易行、切实有效的原则,我们探索形成了窗口公开、载体公开、媒体公开、会议公开、信息网络公开、热线电话公开、民主监督公开、信访“绿色通道”公开等8种基本途径,尤其在政务大厅、电子政务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促进了政务公开形式的多样化和规范化。
五是靠机制保障,规范了公开程序。各级各部门在政务公开中建立了“三个一”保障体系,即:一个由行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政务公开领导机构,一个由各方面人士组成的政务公开监督网络,一套包括预审备案、监督评议、质询听证、议事决策、投诉处理、考核奖惩等内容的监督制约制度。在公开程序上,一般先由单位提出公开方案,提交有关会议研究审定,选择适当形式予以公开,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及建议,然后根据群众的反馈意见,及时进行整改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向群众公开。
二、抓好“六个环节”,掌握政务公开的有效方法
我们按照依法公开、真实公正、注重实效、有利监督的原则,突出六个环节,狠抓工作落实,不断把政务公开推向深入。
1、加强领导,周密部署,奠定坚实的工作基础。全市上下都把推行政务公开作为一把手工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逐级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党委和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并在政府办设立政务公开办公室,做到了资金、人员、场地和设备“四落实”。各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抽组专人,开展日常工作。市上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政务公开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提出了“1234”工作思路,即:提高一个认识,完善工作运行和监督制度两个体系,突出政务大厅和政府网站建设、审批公开和收费公开、保障机制和责任追究三个重点,采取宣传发动、组织实施、规范完善、总结验收四个阶段,明确了政务公开的方法步骤。市政务公开办公室在各县(区)、各单位确定了政务公开联络员,定期督查进展情况,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2、广泛宣传,提高认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我们首先从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抓起,充分发挥舆论先导作用。市、县(区)逐级召开了政务公开动员会,及时在各种新闻媒体开辟政务公开专题栏目,刊登领导讲话、答记者问和知识问答,大力宣传政务公开的目的、意义、重点和要求,坚持把学习教育和宣传发动贯穿于政务公开的全过程。市、县(区)政府都创办了工作简报,及时反映政务公开动态,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目前,各级各部门共编发政务公开简报528期,印发宣传资料37.6万份,编辑广播电视专题节目2456期,形成了强大的宣传声势,有力地促进了试点工作。
3、明确内容,分类指导,增强政务公开的针对性。我们紧紧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工作中容易滋生腐败的关键问题,根据各层面的具体情况,统一了市县(区)政府、部门、乡镇及村级对内、对外公开的重点内容。市、县(区)政府以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重大事项、干部选拔任用、大额财政资金调度等为重点,公开了10个方面的内容;政府部门以行政审批、行政执法、行政收费、公共管理事务和政策法规为重点,公开了46个方面、228类、600多项内容;乡镇及其所属的“七站八所”以税费改革、涉农收费、土地管理、扶贫救灾等为重点,公开了13个方面的内容;村级以农村财务、农民负担、宅基地审批、计划生育等为重点,公开了10个方面的内容;学校、医院、社区主要公开了收费项目、标准、依据等内容,规范了收费行为。机关单位以干部任用、经费收支、福利待遇、廉洁自律等为重点,加大了对内公开。
4、严格标准,规范形式,完善政务公开的基础设施。我们本着规范、实用、简便、易行的目的,从实际情况出发,狠抓了政务公开的基础设施建设。市、县(区)政府在硬件上都做到了“六个一”,即:建立一个政务大厅,开通一部市、县(区)长热线电话,办好一个政府网站,创办一份政报,设立一个政务公示栏,设置一台电子触摸屏或显示屏。部门和乡镇都做到了“一栏”、“两有”、“三挂”、“四上墙”,即:建立一个规范的政务公开栏,有监督电话、有值班公示台,挂牌办公、挂牌上岗、挂牌收费,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上墙、办事程序和办事条件上墙、办事依据和收费标准上墙、办事时限和办事纪律上墙。村级达到了“六有”标准:有公开栏、有监督意见箱、有公开制度、有监督员、有村民理财小组、有公开档案。目前,全市共建成政府政务大厅8个,部门综合办事大厅50个,开通热线电话57部,建立政务公开网站21个,设置电子触摸屏和显示屏37台,制作政务公开栏3915个,做到了涉及面大、内容固定的事项长期公开,政策性规定和阶段性工作定期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
5、健全制度,强化监督,建立政务公开保障机制。为了切实增强政务公开的实效性,防止图形式、走过场,我们加大了制度建设和监督检查力度。一是建立了政务公开领导责任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确定各级各部门的行政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对本系统、本部门及其下属单位的政务公开负总责,将政务公开纳入工作目标责任制,与其他重点工作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并将其结果作为评价单位或领导工作绩效的重要依据。二是建立了政务公开预审备案制度。对所有公开的内容进行事前预审,哪些内容需要公开,在什么范围公开等,都作出明确规定和要求。各级各部门普遍建立了政务公开档案,详细记录政务公开情况,做到有据可查。三是建立了政务公开承诺办理制度。实行首问责任制和限期办理制,明确办事时限、办事质量和办事纪律,向群众公开办事程序、决策过程和办事结果,做到有诺必履。四是建立了议事决策制度。在对内公开方面,各单位都成立了“两会一组”,即党员代表议政会、群众代表议政会和民主理财小组,加强对内部事务的民主决策,使政务公开建立在了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五是建立了政务公开监督评议制度。充分发挥组织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全市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纪检人员、新闻记者和社会贤达人士中聘请政务公开监督员9521名,明确其权利和义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对政务公开工作进行监督评议。同时,我们组成4个检查组,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带队,先后五次对各县(区)、各部门政务公开情况进行现场督查,发放征求意见表1000多份、问卷调查表500多份,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要求,使政务公开的好坏由群众说了算。六是建立了政务公开责任追究制度。各级各部门都设立了监督电话和投诉意见箱,制定了《政务公开考核和投诉处理办法》。尤其是纪检监察部门充分发挥监督保障作用,在认真搞好自身公开的基础上,加强对各县(区)、各部门政务公开的督促检查,将政务公开列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考核内容,专门制定了《政务公开行政效能监察实施方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立项,由监察局抽组4个工作组,集中半个多月时间,采取“查、看、听、谈、评、纠”等办法,对市直部门和7县(区)政府政务公开工作进行了效能监察,并延伸监察了20个市直部门的下属单位、47个县直部门、25个县直部门所属的基层单位、17个乡镇和7个村。针对存在的问题,向被监察对象发出《监察建议书》,限期进行整改。其中,仅学校乱收费问题,发出监察建议书7份,督促学校向学生及家长退回多收乱收费用30万元。同时,还制定了《关于对政务公开工作中违纪行为的处理暂行规定》,对政务公开中出现的组织领导不力、内容避重就轻、不按程序办事等13种行为进行受理、调查,加大查处力度,以健全的党纪政纪和监督制约机制保证了政务公开的健康运行。
6、抓点带面,整体推动,促进政务公开顺利开展。一是注重示范带动。我们将民政、计划、劳保、公安、财政、建设、教育、工商、地税、电力等公开内容多、与群众关系比较密切的部门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单位,加强指导,严格要求,组织召开座谈会和现场观摩督查会议,分析问题,交流经验,促使政务公开在重点部门和行业率先突破,为全市树立了典型。二是注重内外结合。围绕扩大知情权和提供便民服务,在着力抓好对外公开的同时,狠抓了以强化内部监督为核心的对内公开,把所有与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人员调动、职务晋升、评先选优、住房分配、职称评定、财务收支等一律在单位内部公开,由易到难,内外结合,促使政务公开逐步走向深入。三是注重条块联动。今年,我们首先从市、县(区)政府及其部门的公开抓起,一直抓到基层站所,充分发挥了条条的辐射作用。一方面,通过重点部门、热点行业的公开,较好地解决了“用不起电、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等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协调部门与地方的关系,把条条的公开纳入块块公开的管理范畴,克服了扯皮掣肘现象,形成了纵向“插到底”、横向“一盘棋”、条块联动、纵横合拍的工作局面。
三、突出“八个重点”,提高政务公开的质量和水平
为了促进政务公开向宽领域、深层次发展,在试点工作中,我们突出了“八个重点”,使政务公开真正成为增强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主渠道。
一是公开政务。通过新闻媒体、《政报》、《公报》和政府网站,有针对性地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党委政府的重大政策文件向社会公开。财税、建设、土管、环保等执法部门和窗口服务单位将有关政策权限和服务事项在《平凉日报》和政务大厅进行公布,让群众知情。并通过开辟“对话栏目”等形式,将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报纸上作政策解答和理由说明,及时消除误解和疑问,赢得了群众对政府的支持。
二是公开决策。我们利用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群众来信来访等途径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把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作为决策的第一信号。在涉及长远发展规划、工作计划、政策规定的制订调整以及大型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建设等重大决策时,都事先公开征求多层次、各方面的意见,并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谋划、听证。市政府还定期向广大市民、老干部代表、宗教人士等社会各界通报政府工作,听取意见和建议,提高了决策水平。
三是公开告示。今年,全市各级政府都设立了政务公示栏,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有关政策和实施结果,干部群众关心的人权、财权、事权等权力的行使过程和办理结果,以公告公示的形式让群众知晓,接受群众的监督。市上还先后推出了干部任前公示、发展党员公示、评选先进公示、村民宅基地联合审批公示、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教育收费公示、经济适用房分配公示等制度,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四是公开交易。我市对国有经营性土地、户外广告、矿产采掘、市场摊位经营权等一律实行公开拍卖,凡是能由市场办的事,坚决通过市场运作。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土地储备开发审查委员会”、“土地建设规费征收审核领导小组”等机构,建立了国有土地储备中心、房地产交易中心、建设工程交易中心、政府采购中心,在教育、卫生等系统全面推行教育设备、医疗器械等公开采购,使城市资源、国有资产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和增值,降低了运作成本,真正达到了开源节流,有效遏制了腐败行为。今年,市上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发布6宗128亩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告,已成交3宗29.4亩,出让地价款684万元,实现土地收益300万元。完成交易工程44项,交易面积17.29万平方米,中标价比标底价降低了305.18万元。
五是公开选人。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在干部使用上大胆引入公开、平等的竞争激励机制。近年来,市上先后两次以缺额公选的形式选拔副县级领导干部12名,推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县(区)和市直机关全面实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机关单位充实公务人员,实行了“凡进必考”制度,四大机关办公室和市纪委率先垂范,对今年调入的26名干部一律面向社会,通过公开考试择优招聘。事业单位进人也坚持统筹考虑,公开选拔。全市实行了以“村民民主推荐、党员民主推荐、党内民主选举”为主要内容的“两推一选”制度,增强了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六是公开财务。市县(区)政府对财政预决算除提交人代会审议外,还定期对执行进展情况向人大进行专题报告,接受人大的全面监督。同时,我们还加强了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的管理,从点到面,探索建立了市、县两级会计核算中心。针对当前农村村级财务管理混乱、会计监督弱化这一难点问题,在泾川县进行试点的基础上,全市130个乡镇都建立了村级财务管理服务中心,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分配权四权不变的情况下,实行村帐委托乡镇代管,改变过去的结果监督为过程监督,保证和促进了村级集体资金的合理使用。七是公开听证。今年以来,我们把听证程序引入到行政立法、行政调处等工作环节之中。在实施城市拆迁、调整自来水价格、城市排污收费、解答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等方面,积极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各界人士进行听证。7月初,市上组织召开了政务公开质询听证会,由市直12个部门负责人公开解答了监督员质询的13个方面41个问题。通过质询听证,对计划生育、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市低保、教育医疗收费、人事编制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公开的意见和建议,改变过去的背靠背猜疑为现在的面对面交流,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八是公开监督。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运用民主测评、公开评选、聘请监督员、人大专项评议等形式,公开征求社会各界对部门行风、干部作风等方面的评价和意见,并把这些做法运用在党员干部的管理上,广泛推行了民主测评、公开评议制度,把测评的结果作为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市政府于今年四月份制定印发了《平凉市行政效能监察实施办法》,加强了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民主监督。同时,我们还积极探索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途径,各级各部门都设置了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接受群众投诉,运用市场机制,吸收公众参与,形成了多数人监督少数人的良好局面。
四、坚持“五个结合”,增强政务公开的实际效果
政务公开基本涵盖了政府的全部工作和行政过程,必须与其它工作紧密结合,发挥综合效应。在试点工作中,我们紧紧围绕全市“三增一稳”、“五个加快”的总体思路,坚持“五个结合”,使政务公开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是把政务公开与依法行政相结合,规范了政府行为。政务公开试点工作启动后,市上邀请兰大教授刘志坚向市直1000多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开展了依法行政知识讲座,并结合“四五”普法活动,加大了法律宣传力度,为推行政务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市政府于年初制定下发了《行政执法工作安排意见》,对减轻农民负担、企业和公路“三乱”治理、人口资源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药品市场整顿、保护消费者权益、建筑市场管理、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和保护、财经监督管理等九个方面的内容作了逐项分解,并抽组人员进行督促检查,定期向人大报告行政执法工作。各县(区)、各部门全面推行了行政执法责任制,做到执法权限法定化,执法责任明晰化,增强了行政执法人员履行职责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全市统一实行了持证上岗、亮证执法制度,对3400多名行政执法人员开展了法律法规培训活动,严格按程序审核发放了行政执法证件,提高了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是把政务公开与改进工作作风相结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政务公开拆掉了领导干部和广大职工的“隔心墙”,架起了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使干部群众都有参政、议政的条件和机会,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合力。市政府于5月10日开通了“12345”市长公开电话,目前已受理群众来话500多件,按期反馈率在90%左右。各县(区)和部分乡镇也开通了县(区)长和乡镇长热线电话,解决了群众反映的一些实际问题,化解了矛盾和纠纷。市上逐级建立了领导包片责任制,制定了领导与科技人员、宗教人士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联系制度。庄浪县积极探索政务公开新途径,推行了“勤政卡”制度,把干部姓名、工作职责、服务范围、联系电话打印成卡片,发放到群众手中,密切了干群关系。泾川县王村镇组建了“五位一体”办公室,将纪委、信访、司法、民政、土管等业务纳入办公室统一办理,方便了群众办事,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是把政务公开与转变政府职能相结合,改善了发展环境。通过推行政务公开,办事手续由繁到简,办事形式由暗到明,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适应了撤地设市的新要求。市上筹资30多万元,建成了市政府政务大厅,驻厅单位13个,承办以招商引资、便民服务、信访接待、法律咨询等为主的各类业务53项,运行四个多月来,受理服务事项1232件,办结率达100%。各县(区)政府都建成了比较规范的政务大厅,累计办结各类业务2.2万多件。工商、劳保、税务、粮食、运管等行业建成了综合办事大厅,开展“一厅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结合政务公开,认真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2001年工作的基础上,今年调整充实了改革领导小组,印发了《平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通知》,设立办公室,抽组专门人员,清理出市直政府部门第二批拟减少调整的各类事项113项,实际减少行政审批等事项52项,减幅为16%;减少收费项目10项,减幅为9.6%;清理1979年以来市县(区)政府发布的规范性文件1128件,废止429件,修订113件,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建设环境和干事创业环境。今年已签约项目71项,签约引进资金10.73亿元,到位2.09亿元。
四是把政务公开与建章立制相结合,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今年是我市的“制度建设年”,各级各部门结合政务公开狠抓了整章建制和制度创新。市政府修订印发了《政府工作规则》,制定了《平凉市土地储备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下发了机关工作人员廉洁从政“七条禁令”,由市监察局组织人员逐县(区)、逐部门进行督查,改进了机关工作作风,促进了职业道德建设。各县(区)、各部门积极推行政府采购,严格执行政府采购资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把政府采购范围拓展到工程建设和服务领域。1—8月份,全市政府采购金额27.08万元,节约资金349万元,综合资金节约率达到11.5%。
五是把政务公开与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推动了当前重点工作。今年以来,我们将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作为乡镇和村级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认真开展了清查整改活动,有效地巩固了税费改革成果。“一线三点”城市改造工程启动后,共涉及838个单位、居民和农户,总拆迁面积达11.66万平方米,市上及时采取广播、电视、公告等多种形式,将城市规划方案、拆迁安置办法和补偿标准等向社会公开,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开通了一条长达16.77公里的崆峒大道,被誉为平凉的致富路、民心路和黄金旅游线路。各县(区)、各部门认真开展了党员干部职工超计划生育清查工作,通过“五公开”、“五清查”,清理出超计划生育963人,查处862人,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在抗击“非典”期间,各级各部门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对疫情发展和防治情况及时向社会通报,将广大干部职工捐助款物全部进行张榜公布,公开了使用办法和结果,激发了人民群众众志成城、群防群控的积极性,取得了抗击“非典”的阶段性胜利。目前,全市上下呈现出一派安定团结、政通人和、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五、总结“五点体会”,建立政务公开的长效工作机制
通过近几年尤其是今年的试点工作实践,我们对政务公开工作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律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体会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提高认识是搞好政务公开的前提。政务公开是涉及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切身利益的一项改革工程,广大职工尤其是领导干部的认识水平决定着政务公开的成败。实际工作中,必须把宣传发动作为先导,通过认真学习,牢固树立敢公开才会不猜疑、真公开才能得民心的观念,关心公开就是关心自己、就是行使自己权利的观念,公开就是民主、公开就是监督、公开就是诚信、公开就是效率的观念,进而有效解决领导干部怕公开或不愿公开的问题,干部职工不关心公开或不参与公开的问题,社会不配合、不支持公开的问题。这样,才能为政务公开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2、加强领导是搞好政务公开的关键。政务公开工作面广量大,政策性强,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需要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作保证。只有坚持一把手负总责,逐级建立目标责任制,加强工作协调,统一研究部署,精心组织实施,才能推动政务公开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取得实效。
3、社会参与是搞好政务公开的基础。政务公开的着眼点在于方便群众办事、利于社会监督。因此,除了抓好各级政府本身公开之外,一定要积极采取措施,使政务公开向警务公开、税务公开、校务公开、医务公开以及便民服务等领域拓展延伸,还要注重抓好企业的厂务公开、农村的村务公开和街道的社区公开,促进各方面广泛参与,在全社会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
4、标本兼治是搞好政务公开的核心。推行政务公开,必须注重实效;搞好政务公开,关键在于解决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始终把政务公开与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和干部人事制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相关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利用其内在联系,相互促进,同步发展,才能发挥综合效应,确保政务公开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5、强化监督是搞好政务公开的保证。政务公开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于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只有通过组织监督、人大和政协监督、纪检监察监督、社会群众监督、舆论媒体监督,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加强对本级和下级部门、单位的监督检查,才能防止半公开、假公开和无原则的乱公开,确保政务公开的真实性、有效性、长期性,促进政务公开上质量、上水平。
5.在统计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篇五
刚才,大会发言的X个单位和书面交流的X个单位,客观总结了各自工作的经验和作法,有特色、有亮点,讲的都很好。会议交流时间虽然很短,但开得很成功,达到了拓宽视野、交流经验、推动工作的目的。具体来讲,一是从实践中总结了一批鲜活的经验。三个县区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介绍和交流了本届政协成立以来的工作经验,从各个方面反映了近年来县区政协工作的新进展,新成果。比如,X区政协探索开展的“三位一体”履职模式,X政协的三级政协委员基层联系点制度,X县政协的乡镇“政协协商工作室”等创新工作,思路新,效果好,受到X书记的表扬和肯定。二是在交流中深化了思想认识。总结工作、交流经验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政协工作的一次再认识。从交流情况看,大家对如何做好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如何更好的发挥政协优势和作用等问题,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比如,X市委会着眼参政议政能力建设,提出了选派民主党派干部挂职锻炼的建议;X市委会“突出一个主题、抓好两个建设、发挥三个优势”的“一二三”工作法,有作为,有成效;工会、团委、妇联、工商联等参加单位发挥自身优势,广泛联系界别群众,营造了团结民主和谐的良好氛围。三是从比较中找准了薄弱环节。这次交流会上大家讲的都是比较出色的工作,听别人介绍,想自己的工作,从对比中认清了存在的差距,在借鉴中找到了改进的措施和方向。相信,通过本次经验交流会的召开,必将为推动我市政协工作提供新的动力。
下面,结合贯彻落实市委政协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政协工作,再强调四点意见。
一要学理论、明定位,力求“知得多”
知之不多,行之则盲。理论上的清醒是政治上清醒的前提,理论上坚定是政治上坚定的保障。我们要把加强理论学习作为政治责任、终身任务、第一需要,更好把握新时代人民政协的新方位新使命,努力开创政协事业发展新局面。
要坚持并完善政协各项学习制度体系。建立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讨会制度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座谈会制度,深入扎实开展“新时代新使命新样子”学习讨论活动,“守初心、担使命,抓转型、促发展”主题实践活动,以理论大学习促进理论大武装,努力使政协工作更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要进一步加深对政协“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的再认识。在X月X日至X月X日召开的省政协第十二次常委会上,X主席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全国政协重要工作安排,重点要做到“六个深刻理解”。要深刻理解在人民政协坚持党的领导是具体的,必须落实到强化理论武装、开展履职活动、推进团结合作、健全制度机制、加强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体现到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全过程各环节;要深刻理解政协不是权力机关、不是立法机构,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体现“我有你没有、我能你不能”政治优势的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要深刻理解政协作为组织和承担协商任务的机构,不是协商主体,而是发扬民主、参与国是、团结合作的重要平台,不是“和”政协协商,而是“在”政协协商;要深刻理解建言资政是履职成果、凝聚共识也是履职成果,甚至是更重要的成果;要深刻理解凝聚共识不是无区别的强求一律、而是有方向的启发引领,不是单向度的灌输说教、而是互动式的协商讨论,不是表面的附和敷衍、而是内心的深刻认同,不是快餐式的立竿见影、而是长期性的润物无声;要深刻理解政协委员是界别群众的代表、政协工作的主体,应珍惜荣誉、知责思进,自觉投身凝心聚力、决策咨询、协商民主、国家治理第一线,成为民族复兴的正能量。
二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力求“看得准”
“看得准”是提高工作质量的前提,是双向发力的基础。要“上接天线”。就是要求我们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把握好“大”与“小”的关系,处理好“冷”与“热”的关系,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一方面高度关注党政重视社会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另一方面要关注党政暂时没有想到或没有精力顾及到的边缘问题,选好调研课题,选好监督重点,始终做到与党委合拍,同向同行。“下接地气”就要眼睛向下,重心前移,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履职导向,健全直接走访联系服务群众的常态化制度,建立委员基层行长效机制,深入田间地头、厂矿车间,及时收集掌握“第一手资料”,努力把情况摸深摸透摸准,把症结厘清厘明,把建议提对提实。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积极探索民情联络新渠道,把反映社情民意信息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积极探索社情民意信息报送新办法,运用好微建议和微协商,真正发挥“直通车”作用。要积极搭建好履职平台。建设更具专业特色的界别委员工作室,面向界别群众收集社情民意,反映界别群众的意见诉求,开展学习、宣讲和履职活动,影响带动界别群众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开展更高质量的委员大讲堂活动,组织委员发挥专长优势,在各界群众中宣传党的创新理论,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委政府决策部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三要抓调研、真协商,力求“研得深”
涉浅者得鱼虾,涉深者得蛟龙。“研的深”是提高工作质量的前提。政协的主要功能是协商,我们要把做实调研和务实协商作为提高协商议政质量的关键。调查研究是协商议政的基础。在方式上,要坚持与时俱进,做到“不学习就不调研,不调研就不协商”,做到走访与调查相结合,座谈与咨询相结合,协商与执政相结合。在视角上,要立求更高更新,尽可能做到站位更高,角度更新,把握规律性。在内容上,要由表及里,做到多看多听多思,由外到内,由己及彼比,解剖麻雀,分析机理,力求调研内容充实,更具参考价值。
商以求同,协以成事,是政协协商工作的基本要求。在协商内容上,要规范协商计划提出及确定程序,坚持党委会同政府、政协制定年度协商计划制度,使协商议题更加契合党政所需、群众所盼、政协所能。在协商方式上,要搭建好常态化协商参与平台,规范政协全体会议、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专题协商会议机制,对各协商会议的议题、次数、参加范围、讨论原则、基本程序、交流方式、成果凝结等作出规范,全面推开“有事好商量”“大家来商量”等新的协商方式,充分调动县区政协、民主党派和各参加单位参与协商活动积极性,让协商成果更有广度、更有深度。在协商机制上,要探索党政部门、政协参加单位、政协委员提出对口协商、界别协商工作机制,完善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落实机制,逐步规范协商的程序规则,不断推进协商议政工作更加规范高效。
四要建机制、转作风,力求“做得实”
“做实”工作一靠制度,二靠作风。近年来,各级政协在推进履职制度建设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务实管用的工作制度,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履职制度体系,为更好履职提供了有力保证。今年,省政协明确了50多项工作,其中有十多项制度建设。按照同步跟进的思路,今年我们要继续在政协机制建设方面下功夫,大力完善人民政协工作制度。坚持党对人民政协领导的制度,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机制,持续推进政协系统党的建设,坚持完善好“两会一联系”工作机制,健全功能型党支部工作机制,更好地发挥政治功能。要健全完善提案、大会发言等制度,对各民主党派以本党派名义在政协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开展协商作出机制性安排,更好地保障政协工作出实效。
作风是提高政协工作质量的必要保障。我们倡导“做的实”,就是要让善于思考,善于探索,成为政协献计献策、协商议政、建言立论的履职常态,自觉做到党政决策部署推进到哪里,民主监督就跟进到哪里;热点难点问题出现在哪里,意见建议就延伸到哪里,让政协成为建言献策的“智慧高地”。各级政协组织、各参加单位和广大政协委员要道实情,讲实话,出实招,用心谋事,踏实干事,尽力成事,真正把政协的话语权落实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上,体现在推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紧迫问题上。要重视两支队伍建设,积极争取,着力解决基层政协“两个薄弱”问题。要强化委员责任担当,制定委员退出和暂停履职管理办法,建立委员评价激励制度,完善专委会联系界别、界别联系委员工作机制,督促做好“委员作业”。要下大力气整治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在最近召开的省政协主席会和常委会上,X主席两次强调,要让“讲短话、写短文、开短会成为政协工作的新风尚”,全市各级政协组织要学习借鉴全国“两会”的成功经验,按照崔波主席的要求,切实转会风转文风转作风,树立政协新形象,展现政协新作为,提高政协影响力。
同志们,阔步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大有可为。让我们再接再厉,真抓实干,锐意进取,以实际行动和显著成效,不断开创全市政协工作新局面,努力为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6.在统计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篇六
平凉市是全省政务公开工作试点市之一。去年底省上安排部署后,平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试点工作与经济建设、依法治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纳入全市整体工作计划,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坚持整体推进,扩展公开范围;突出关键环节,深化公开内容;加强载体建设,创新公开形式;建立健全制度,完善监督机制;注重公开实效,促进各项工作,基本达到了市、县、乡整体推进和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对于规范行政行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改善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值得各地各部门学习和借鉴。会议印发的武威、张掖、金昌、天水等市的典型材料,分别介绍了一些县区、乡镇推行政务公开和市级政府创办行政审批服务大厅的做法和经验,也很有特点。对这些经验和做法,省政府办公厅要深入总结,变成省政务公开工作的规范性要求,切实抓好落实。
下面,我再强调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抓政务公开工作的自觉性
近年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认真贯彻中央、省上的决策和部署,不同程度地推行了政务公开。从总体上看,政务公开的推行面逐步扩大,正在从乡镇向县(区)、市(州、地)、省直部门延伸;政务公开的载体建设得到加强,形式不断多样化;政务公开的内容、范围不断扩大,程序逐步规范;一些地方和部门按照切实可行、便于操作、有利监督的原则,初步建立了方案预审、投诉处理、考核评议、责任追究等制度。全省上下已初步形成了各级领导议政务公开,各级政府抓政务公开,各新闻媒体宣传政务公开,人民群众盼政务公开的良好开局。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全省政务公开仍处在起步阶段,从各地工作进展的程度、公开的广度和深度到公开的标准、质量和实际效果来看,发展的水平还不够平衡,与中央、省委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在抓住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行使权力过程中的重点问题,真实及时向群众公开方面,抓得还不够有力,存在工作不实、避重就轻的问题。政务公开工作中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和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一些领导干部对政务公开的重要性、必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认为政务公开制约了权力运行,碍手碍脚,不大心甘情愿,甚至有抵触情绪;有的认为政务公开程序太多,加大了工作量,会给决策造成被动,不愿下真功夫去抓;还有的认为政务公开这些年已经抓得差不多了,再抓也抓不出新名堂,对推动工作深入信心不足。思想认识不到位,是深化政务公开的最大障碍。各地各部门必须把进一步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作为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地从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充分认识政务公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牢固树立公开就是监督、公开就是诚信、公开就是纽带、公开就是效率的新观念,不断统一思想认识。尤其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推行政务公开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根本的是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行政务公开,有利于人民群众了解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真正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实质性的重大举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推行政务公开,是加强与人民群众联系的一项重要制度,通过落实这项制度,既可以倾听民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使我们的各项决策和工作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和群众意愿,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又增加了群众监督的渠道,监督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增强“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第二,推行政务公开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省委十届三次全委会议通过了《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战略部署,我们的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富国强民为取向、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的发展,我们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各项工作都必须紧紧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来展开、来落实、来推进。推行政务公开,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广大干部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使经济建设持续健康快速地向前推进;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加强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促进依法行政,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监督管理体制,进而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利于加强党员干部从政道德建设,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廉洁勤政,影响和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推行政务公开是优化发展环境的必然选择。近几年来,尽管我省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但有些领域、有些方面、有些环节上问题仍然不少,与我们抓住机遇、实施追赶战略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一些地方“三乱”问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巧立名目乱收费、乱罚款和吃拿卡要问题时有发生;有些部门和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差,衙门作风严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有的对基层来办事的同志和经营者、投资者横加刁难,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等等。推行政务公开,实行“阳光工程”,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尤其是把政务公开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行政服务中心等措施结合起来,通过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了审批环节,建设工程公开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产权交易进入市场等制度,公开办事项目、程序和结果,既减少了暗箱操作,防止了不正之风,也提高了办事效率。这些对于形成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四,推行政务公开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途径。党的宗旨和人民政府的性质,决定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必须充分体现人民的意愿,密切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推行政务公开,就是把政府工作的意图、决策的过程、要办的事情向群众公开,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监督,从而架起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现在,我们有些工作没少做,力没少出,但由于不公开或公开不够,群众不知情,不理解,有埋怨,干部也感到很委屈。一些群众对干部有意见,甚至干群关系比较紧张,往往是因为群众了解情况、反映意见的渠道不畅,干群之间缺乏沟通和理解,久而久之就会疏远距离、产生矛盾,甚至相互对立。推行政务公开,能够最大限度地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于加强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理顺群众的思想情绪,化解一些社会矛盾,防止和消除不稳定因素,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第五,推行政务公开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有效手段。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关键在于加强监督。监督的形式很多,但最有效的办法是公开。香港、新加坡廉政建设搞得比较成功,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政府办事讲公开、讲透明,置于社会监督之下。我们这次会议要求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推行政务公开,目的就是建立民主、公开、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进一步加大源头治理力度,促进政府机关的廉政勤政,使不廉洁行为难有容身之地,使不勤政、不干事的人难以立足。一个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不廉政,口碑差,不仅没有号召力和凝聚力,还会带坏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风气。同样,如果不勤政,不干事,群众也不会信任,而且还会贻误大事。推行政务公开,把要办的事情公开,工作过程公开,办事结果公开,既能够有效防止以权谋私、吃拿卡要、违法行政等消极腐败现象的发生,也是对党员干部履行职责和行政效率的监督,是从根本上推动廉政勤政建设的有效办法。
二、坚持标准,严格要求,把政务公开的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政务公开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抓,人大监督,纪检监察督促检查”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制权、管钱、用人”为重点,以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为动力,以巩固深化、规范提高、务求实效为目标,加强宣传,健全制度,强化监督,整体推动,为我省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
一是要不断扩大公开的范围和内容。前几年,我们着重抓了乡镇和部分县级政权机关的政务公开,这个路子是对的,也是符合实际的。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加之我们在基层政务公开方面已经取得了经验,在市、州、地和省直部门全面推行政务公开的条件已经成熟。下一步,在公开的层面上,要在巩固完善乡镇政务公开的同时,重点抓好县区一级政权机关的政务公开,并逐步向市级和省级延伸,做到四级联动,全面公开。全省所有县市区都要以规范化、制度化为重点,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市、州、地年底前要全面推开;省直部门今年抓好试点,明年普遍推行。在公开的范围上,要向政府以外的部门拓展,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实行检务公开、审判公开、警务公开等。在公开的内容上,除有保密规定和要求的外,都要实行公开。重点是事权、财权、人权和运用行政权力办理的与人民群众利益、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类事项。要突出抓好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行业和领域的公开,真正使人民群众从公开中得到实惠。
二是要规范公开的形式。随着政务公开在县级以上政权机关的全面推行,对公开的形式应该要求更高、更加规范,要根据省、市、县各级政权机关的实际情况,按照简便易行、形式多样、科学有效、便于监督的原则,加强载体建设。这方面,各地要学习习近平凉市实行分类指导,在乡镇、县区和市级政府及其部门采取不同公开形式的办法。政务公开的形式要因地因事制宜、灵活多样,但也不能简单从事,敷衍应付,既要采取挂牌上岗、设公开栏、挂公示牌、利用电视报刊公开等传统形式,也要逐步采用电子屏幕、电子触摸屏、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进行公开。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政务公开大厅或办事大厅,实行“窗口式”、“一站式”、“一条龙”服务。但管理要科学、规范,效率要不断提高,不能搞“双轨制”和双向收费。这方面,要总结和推广金昌、天水市的经验和做法,真正发挥政务大厅的作用。
三是要同源头治理的各项工作结合起来,整体推进。要把政务公开与厂务、村务公开结合起来,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以及会计委派、财务集中核算、政府采购、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等工作结合起来,相互促进,整体推进。特别是省、市两级政府及其部门,一定要抓好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公开,如大的建设项目、大额度资金使用、大批物资采购、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等,一定要公开透明,全面公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规范公开程序,尤其对招投标工作,从信息发布、招投标运作、招标结果、合同签订和执行等各个环节要全过程公开,在阳光下作业,防止幕后交易和恶性竞争。
四是要抓好领导机关的政务公开。各级政府是政务公开的主体,除了抓好部门和行业的公开外,要认真研究政府自身的公开问题。如制定发展目标和重要政策规定,作出重大决策,确定重大建设项目,调度和使用财政资金和专项资金,办理向群众承诺的事项等,都应该通过不同方式公开。政府自身的公开要注意内外结合,一方面要将涉及公共利益、社会管理的事项,采取听证质询、政府公报等形式向社会公开,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社会监督。另一方面要以领导班子建设、内部监督管理、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和干部职工关心的事项为重点,抓好内部公开。如干部任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考核奖惩、机关财务收支以及班子成员执行廉洁自律规定的情况,都应当向干部职工公开。政府内部公开是政务公开的一个难点,一定要从领导机关抓起,坚决排除阻力,真正落到实处,努力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五是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推进政务公开的有效办法。〖HT2”F〗推行政务公开,也要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做到思想观念、工作方式、人员素质、工作作风与时俱进,用新的视角观察事物,用新的思维研究问题,用新的办法解决矛盾,用新的体制遏制腐败。如果我们还停留在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管理方式上,不注意研究新情况,把握新特点,解决新问题,墨守陈规,不思进取,政务公开工作就不可能深化。只有适应发展变化的实际,把政务公开同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结合起来,不断拓展公开的范围,调整公开的内容,创新公开的形式,提高公开的效果,才能推动政务公开工作不断深入,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加强领导,强化监督,不断取得政务公开工作的新成效
政务公开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要求高,必须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强化监督,形成合力。
一是要明确领导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政务公开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党委要经常研究,统筹部署,政府要全面负责,抓好落实。市、县长是政务公开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过问,加强指导,做到心中有数。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把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单位和承办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健全领导机构,县级以上政府都要组成工作班子,扎扎实实开展工作。政务公开工作办公室要统一设在政府办公厅(室),这样有利于上下沟通,加强联系,开展工作。纪检监察部门要积极协助党委、政府抓部署、抓协调、抓指导、抓执纪,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各负其责。
二是要注重工作实效。要坚持实事求是,真实公开,及时公开,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搞花架子、走过场。对搞假公开的,要抓一些典型,严肃处理。要加强对公开内容和事项的审核把关,防止该公开的不公开,拿没有实际意义的事项糊弄群众、应付差事。在这个问题上,各地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一定要讲原则,讲诚信,千方百计确保公开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要以公开内容是否真实、群众是否满意、监督是否有效,作为考核工作成效的标准。三是要加强监督检查。这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推行政务公开的目标,要求也很具体,现在的关键是切实抓好落实。各级政务公开工作机构要在做好具体指导工作的同时,重点抓好督促检查,及时总结和推广好的典型,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不断推动工作落实。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把推行政务公开的情况,作为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设责任制的重要内容,认真履行监督职能,对于工作不力的,要按照责任追究的规定,严肃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要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适时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政务公开工作。要发挥好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大对政务公开工作的宣传力度,既要宣传好的典型,又要及时报道政务公开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强化舆论监督。
7.在统计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篇七
经过1天半紧张而富有成效的工作,在全体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全国水利信息化技术应用交流会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即将闭幕。这次会议是在“十一五”即将结束、“十二五”即将到来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加快水利信息化资源开发利用,全面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水利部高度重视这次会议,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出席会议并作主旨报告,云南省孔垂柱副省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水利部总工汪洪主持了开幕式。会议特邀2位专家作了专题报告,8家单位进行了交流发言,6家企业作了技术交流,会议还邀请10多家企业进行了产品、技术和方案的展示。会议准备了《2009年度中国水利信息化发展报告》、《全国水利信息化技术应用交流会议交流材料》、《全国水利信息化技术应用交流会议论文集》和《水利信息化》杂志第1、4期等资料,其中《全国水利信息化技术应用交流会议交流材料》、《全国水利信息化技术应用交流会议论文集》通过光盘介质发给大家。可以说,这次会议时间虽短,但内容丰富,总结了成绩,交流了经验,展示了技术,开阔了视野,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下面对会议作简要总结。
1 会议内容丰富,取得了预期成效
这次会议广泛交流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展示了信息化的最新技术,展现了我国水利信息化的总体水平,展望了水利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会议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卓有成效。
本次会议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收获:
1)提高了认识,开阔了思路。
胡四一副部长的主旨报告,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水利信息化技术应用取得的成果,充分肯定了信息技术应用对推动水利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的作用,系统分析了“十二五”时期水利信息化工作面临的重要建设任务,提出要加快信息技术与水利融合,全面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要积极研究和加快物联网、3S技术、卫星通信、下一代网络、第3代移动通信等技术在水利发展中的应用,并对进一步做好水利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胡部长的主旨报告总结成果全面,分析问题深刻,提出要求明确,对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会上,国家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宁家骏委员作了题为“关于我国十二五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构想”特邀报告,介绍了国家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编制情况,以及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正在开展的“十二五”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还对推进水利信息化提出了建议。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陈军总工程师作了“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与应用”的特邀报告,介绍了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总体设计,国家级节点的建设方案,以及基于平台的在线应用。两位专家的报告使大家了解到国家层面信息化推进的一些主要考虑和重要举措,认识到信息化在“十二五”时期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和更加重要的发展任务,了解到地理空间信息等技术应用的前沿,开阔了思路。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与会代表进一步提高了认识,拓宽了思路,坚定了信心,增强了做好水利信息化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荣誉感,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鼓足干劲,迎接挑战,创新方式,踏实工作,不断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加快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努力开创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新局面。
2)总结了成绩,交流了经验
本次会议,8家单位进行了大会交流发言,各单位提交了交流材料,各单位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介绍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成绩、宝贵经验和好的做法,各有特色,具有示范和借鉴意义。利用卫星影像,以计算机和3S技术为平台,开展第1次全国水利普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搭建防汛减灾支撑平台,实现了水利工程、实时台风和水雨情等大量汛情信息的三维场景展示功能,开发具有国际领先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提高了山洪灾害预报预警水平;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湖泊勘界设桩、太湖蓝藻监测、湖泊资料整编和水利规划等工作,取得较好效果;利用数据库技术开发了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水利信息数字化管理,并对外提供查询统计服务,发挥了数据支撑作用;依托智能手机和3G网络,开发了基于iPhone平台的防汛掌上通系统,随时随地掌握防汛信息。一大批水利信息化建设成果,在各项水利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好经验、好作法是他们在信息化工作实践中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结果,值得各单位学习和借鉴。
3)交流了成果,提高了水平
本次会议,水利部直属单位、流域机构、地方水利部门、高校和科研院所都踊跃投稿,大会从中选择了154篇汇编成了论文集。各单位对征文都非常重视,一些单位还发动地市和区县基层水利工作者撰写论文。丰富的论文反映了广大水利工作者对水利信息化的热爱,这是水利信息化能够不断发展的源泉。这些论文水平较高,充分表明了大家对先进技术与水利工作融合的深入思考、努力探索、积极实践。我们将择优在《水利信息化》杂志上发表。
4)展示了技术,拓宽了视野
会上6家公司作了技术交流,10多家公司进行了产品、技术和方案展示。这些交流和展示有技术、有应用、有成果、有启迪,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3S、空间数据库、卫星遥感和应急通信等前沿信息技术,了解了这些技术在水利业务最新的应用和解决方案,对解决水利发展实际需求,促进信息技术在水利业务中的应用,很有借鉴意义。水利信息化建设离不开我们的合作伙伴,需要不断更新我们的技术,使信息化技术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才能孕育出更好的成果。
2 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全面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
本次会议对于进一步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非常重要,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胡四一副部长主旨报告的精神,会后要及时向有关领导和部门汇报传达,并按照会议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加以贯彻落实。下面我就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做好下一阶段水利信息化工作谈几点意见。
2.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单位一定要进一步提高对水利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信息化行业管理的行政职能,要深入研究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体制,加强信息化工作的组织保障,明确信息化主管部门和工作机构的职能,强化各级水利信息化主管部门对水利信息化工作的统一规划、统筹协调和管理监督,并推动和完善地市级水利信息化主管部门的建设。各级领导班子要把信息化工作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重要工作摆上议程,与水利中心工作同步部署和安排。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切实解决信息化工作的机构、经费、人才等问题。要加强制度建设,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纳入各单位考核指标体系中,提升信息系统的建设水平,加大信息系统的应用和推广力度,使信息系统从可用可不用变成必须用,从被动使用变成主动使用。要促进各部门的合作,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各司其职,协调联动,使每个人都成为信息化建设的支持者、实践者和推广者。业务部门要以信息化的理念,思考和推进业务工作,信息化部门要做好规划,做好技术支撑,做好资源整合,做好运行维护保障。各单位,各部门要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信息化建设,在需求分析、系统建设和成果应用等方面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共同推进水利信息化的发展。
2.2 谋划规划,科学发展
按照中央和水利部“十二五”规划工作部署,部信息办组织编制了《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目前已经完成征求意见、咨询和初审,即将报部。规划已印发给大家,希望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为适应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新要求,希望各单位在全面总结“十一五”期间水利信息化工作的基础上,深入开展调研,紧密结合实际,强化需求分析,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动态,积极组织编制好本单位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做好十二五期间水利信息化化发展的整体布局,指导水利信息化工程立项建设,提升水利信息化的整体效率和效能,并将信息化的需求纳入当地水利发展规划。各单位在编制规划时,要注意与《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其他有关规划的协调和项目的衔接,并在规划编制完成后尽快报送部信息办备案。
2.3 强化措施,整合共享
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程度是衡量信息化水平乃至业务工作与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各级水利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做好落实。1)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应在各级信息化工作领导机构的统一领导与协调下,由信息化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制定规划、组织实施,各业务部门应积极配合,分工协作。2)健全相关办法,要建立健全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的相关办法或政策,建立信息资源采集和更新机制,促进各部门从全局利益出发,共同做好整合与共享工作。对新建水利信息化项目要严格把关,充分考虑对现有资源的利用,避免重复建设。3)制定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水利部将牵头组织建设水利系统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各级水利部门应加快建设本流域(区域)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并结合水利信息化项目建设和验收,强化执行与检查。
2.4 规范管理,做好宣传
1)按照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体系,根据统一技术标准、运行环境、安全保障、数据中心和门户这5统一的要求,梳理水利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完成相关标准的新编与修订;2)尽快理顺运行维护管理机制,提高运行维护人员技能,依据《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定额标准(试行)》积极争取运行维护经费,建立高效可靠的水利信息化运行管理体系,保障已建水利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充分发挥作用,促进水利信息化良性发展;3)加强对水利信息化工程的评估工作,逐步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规范评估工作的组织实施;4)加大水利信息化工作的宣传力度,水利部已经建立了信息化宣传工作联络员制度,各单位要继续通过水利部网站、《水利信息化工作简报》等平台加大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工作,2010年4月,《水利信息化》杂志正式出版发行,水利信息化又增加了1个权威的技术交流平台,希望各单位积极配合部信息办,做好组稿、撰稿和投稿工作,共同办好《水利信息化》杂志,做好交流和宣传,为水利信息化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不断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
3 抓住机遇,切实做好近期重点工作
当前是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水利信息化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机。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密围绕水利中心工作,切实增强做好水利信息化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在继续推进近期重点工程建设的同时,持续完善基础设施,扎实做好水利信息化资源的整合,不断提升业务应用水平。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1)加快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
目前,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已完成所有单项工程,各单项工程已全部验收完毕,工程竣工总体验收的准备工作也已基本就绪。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中咨公司的评估,正在等待国家发改委的批复。二期工程将在一期工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扩展建设的范围和深度,在实施全部中央报汛站改造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工情、旱情信息采集系统、业务应用系统、应急通信系统等的建设。目前,二期工程初步设计工作已经正式启动,受部项目办的委托,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已正式成立二期工程初步设计工作组,并已开展工作。希望各单位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做好调研等相关配合工作,积极参与各地相应的设计工作,共同努力,争取二期工程早日开工建设,为防汛抗旱指挥决策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2)加快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为了保障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水利部已全面推动各级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项目建议书》已正式通过了水利部水规总院的审查,即将上报国家发改委审批。水利部已明确了水利部水文局(水利信息中心)作为项目法人,该项目的经费来源主要为水资源管理费。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是继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之后,水利系统又一个覆盖全国的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对全面推进水利事业的发展,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水利部已明确要求各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编制相应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实施方案,部分省的实施方案已通过水利部的审批。希望各级水利信息化主管部门高度关注,积极配合有关单位,积极参与,做好相关的设计和实施工作。
3)加快水利电子政务系统建设
水利电子政务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增强行政能力、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公共服务的必然要求。在各方的共同努力和积极配合下,覆盖水利部和7个流域机构的水利电子政务项目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构建了统一技术架构的支撑平台和部与流域机构间的信息交换通道,为政务信息的互联互通、协同办公和未来流程的整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部机关的电子政务项目已通过竣工验收,各流域机构要抓紧开展相关工作,力争年底全部完成项目竣工验收。一期完成后,要在充分发挥已建系统效益、总结一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谋划后续项目建设,进一步推动电子政务从部门分散建设向整体协同建设转变,提高办公效率,提升政务管理水平。
4)加快水利数据中心建设
水利数据中心建设是规范基础信息、实现资源整合、促进信息共享的关键措施,也是业务应用横向间共享信息资源和进行数据层集成的基础支撑。水利部正在积极开展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建设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并已经通过其他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逐步积累水利信息化资源。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通过多种方式积极筹划水利数据中心的建设,要认真做好各类水利数据的收集、管理,遵从已正式颁布的相关水利信息化建设标准,建立各类数据库,为水利数据中心的建设奠定基础。
5)加快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建设
国家高度重视网络与信息安全,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各单位要加快建设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和政务内网安全系统建设,完成水利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完善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响应体系。目前水利部政务内网安全改造工程已完成,流域机构政务内网安全改造工作正在进行,要加大工作力度,保证通过测评和审批,以保障政务内网的互联互通。水利政务外网应按照等级保护有关要求进行整改,确保水利网络与信息系统达到相应安全防护级别的要求。
6)切实做好第1次全国水利普查数据处理工作
目前第1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正在全面开展,需要建立国家基础水信息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水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机制,形成规范、统一、权威的国家基础水信息平台。通过这次水利普查,可以全面掌握我国河湖、水利工程、经济社会用水、开发治理保护、水土保持、行业能力情况等的详细信息,水利普查的成果将是水利数据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处理是水利普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普查成果的重要环节,各级水利信息化管理部门要积极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水利普查数据处理和国家基础水信息平台建设等有关工作,全面掌握和管理好信息资源,努力提高普查信息的质量,为水利业务各项应用和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7)加快新一代水利卫星通信的应用
为满足水利业务的需求,更替原寿命到期的卫星转发器,改造卫星主站系统,水利部对原水利卫星通信网进行了改造,目前新一代水利卫星通信平台已经投入使用。新一代水利卫星通信平台拥有27.2 M卫星资源,增加了抗雨衰能力强的C波段资源,卫星转发器资源性能高,主站技术先进,服务范围和业务应用更加全面,卫星小站建设和运维成本大幅降低,可靠性和功能大大增强,为促进水利卫星通信持续、健康发展,水利部对为防汛抗旱和水资源管理等水利业务提供服务的卫星通信小站一律免收卫星转发器资源频率占用费、入网费、通信费等费用。希望各单位充分考虑新一代水利卫星通信平台在性能和价格等方面的优势,在应急通信、“两小”治理、水文测报、数据广播、异地会商和视频监控等领域尽可能地应用水利卫星通信,充分发挥其效益。
8)加快全国重点中小型水库防汛报警通信工程前期工作
为改善中小型水库通信落后状况,提高水库及下游防灾避险能力,水利部目前正在开展全国重点中小型水库防汛报警通信工程前期工作,在各地的支持下,项目建议书已通过部水规总院的审查,目前正在开展项目可研报告编制工作,希望各单位能够继续给予支持和配合,争取早日立项建设。
8.在统计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篇八
张新民在充分肯定上半年以来陕西高校内审工作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教育内审工作的基本经验和具体做法,深入分析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并就年内各项内审工作任务进行了总体安排和具体部署:一要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内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二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有效开展财务收支、建筑工程项目、效益审计等各项审计工作;三要进一步强化监督,促进学校完成审计存在问题的有关整改工作;四要进一步加强交流,认真落实片会制度,加强审计人员培训,积极开展审计工作研究,促进全省教育内审工作全面协调发展。
刘省哲围绕高校资产负债及财务收支审计情况,对陕西省高校教育审计工作提出了诸多建议和要求。杨盛涛对建立全省教育审计工作片会制度作了安排部署。
会上,商洛学院院长张景书致辞,并介绍了该院近几年来重视和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随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分别从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内部审计规范化建设、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等方面作了大会经验交流发言。
【在统计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推荐阅读:
关心下一代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07-29
教育局领导在中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发言稿09-08
统计交流发言讲话07-07
在全省旅游工作会上的交流发言(青岛)10-28
在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材料09-22
在质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8-25
在花生生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6-18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6-29
###在全镇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8-22
在党委信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