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主题散文

2024-07-01

爱国主义主题散文(共12篇)

1.爱国主义主题散文 篇一

爱国主义·主题班会

九(4)班 2012年9月28日

一 目标:1树立民族自尊、自信;

2促进同学们学好科学文化,落到实际;

二 方法:演讲法、教师总结

三 准备工作:

1教师购买与中日钓鱼岛之争、中菲黄岩岛之争的报纸10份,提前三天散发给同学们课外阅读;

2打印10条古今中外名人的爱国名言、事例,如苏武牧羊、岳飞报国、肖邦怒斥德国侵略者、梅兰芳拒绝为日军演京剧。

3学生每人搜集一个爱国故事,并撰写演讲稿500字;

4教师批改演讲稿,其中精改10篇;

四 过程:

1教师导入,从某些同学在升旗仪式的不文明行为讲起,强调爱国要从眼前入手,从自己做起,爱国不要空谈,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4分钟; 2从纪律约束差、但兴趣爱好活跃的同学中,挑选四人发言;12分钟; 3教师简要引导、鼓励,着重强调:爱国我应做什么;3分钟; 4自由发言,约五人,约18分钟;

5针对胆量小的两人,进行点名发言,6分钟;

6教师总结:要转化学习的动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国家强大了,个人才会扬眉吐气。3分钟

五 反思:爱国演讲要力求与树立良好的班风、摈弃不文明习惯相结合,不空谈,应落到实际。

2.爱国主义主题散文 篇二

首先, 让我们来讨论一下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旅游的可行性。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同样需要丰富的素材, 因此发掘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就成为讨论的起点。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 从自然风光到物产资源, 到物质、精神生产的各个领域都蕴藏着珍贵的爱国主义教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上下千年, 神州万里, 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可以说是俯拾皆是, 数不胜数。稍微转换一下角度考量, 这些素材又何尝不是弥足珍贵的旅游资源?因此, 我国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旅游有充分的资源保证。

20世纪末至今, 我国旅游业的巨大发展有目共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人民群众的收入日益增长, 广大老百姓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支出比重越来越大, 旅游正是人们青睐的一种新的消费方式。如果说在20世纪80年代初, 旅游还只是“王谢堂前燕”的话, 那么今天这只燕子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了。考虑到农民在我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及其所蕴含的巨大消费潜力, 他们在旅游方面逐渐生发的热情尤其令人受到鼓舞。专家预计旅游消费需求总量迅速增大、国民非工作时间更长、旅游休闲机会更多等将成为新世纪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显著特征。旅游业作为一个与社会文明进步、国家发达程度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将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无疑是发展爱国主义主题旅游的良好契机, 而大众传播媒介于此也可以开辟广阔的用武之地。

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结合大众传播的优势, 掀起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高潮, 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形式的创新, 进而取得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效果呢?笔者认为, 大众传媒在发展爱国主义主题旅游的过程中, 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都大有可为, 发挥积极的作用, 争取良好的社会效果。

第一, 在宏观层面上, 大众传播媒介完全能够胜任爱国主义主题旅游的倡导者角色。

大众传播媒介可与旅游开发部门加强联系、互通信息, 相互合作, 甚至成立专门的旅游传播机构, 担负起倡导爱国主义主题旅游的重任。

当代社会, 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渗透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对社会生活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报纸、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完全可以利用这种影响力, 结合自身优势, 采用报纸专栏、广播栏目、电视专辑以及专题片、纪录片等多种方式, 有组织、有计划地大力宣传祖国的崭新面貌和建设成就, 多方面地展示祖国的壮丽河山、名胜古迹、灿烂文明和各民族的绚丽风情, 深入挖掘蕴含在其中的爱国主义情愫, 加以宣扬, 逐步在社会上形成一个崇尚爱国主义精神的良好氛围, 鼓励、引导人民群众提升旅游活动的精神品位, 由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入手, 促使其产生亲自走一走、看一看的欲望, 也就是说促使广大人民群众产生进行爱国主义主题旅游的动机。

第二, 在微观层面上, 大众传播媒介可以发起、参与组织具体的爱国主义主题旅游活动, 并组织相关的报道;同时还可以开办专门的旅游节目, 创办专业性的旅游刊物, 集中地、系统地发布相关的旅游信息, 如景点、景区的介绍, 旅游线路的推介, 交通动态、食宿情况的告知等。

大众传播媒介可以结合当前实际需要, 以重要历史人物的诞辰、重大历史事件的周年纪念等重要的时间要素为切入点, 前期采用多种形式从多个侧面进行相关情况的介绍, 努力突出其中的爱国主义因素, 发起爱国主义主题旅游。同时与旅行社等机构密切配合, 完成旅游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和相关信息的发布工作, 从旅游时间和旅游景点的选择、旅游线路的设计、旅游行程的安排等方面着手, 明确突出旅游活动的爱国主义主题, 并与旅行社等相关专门机构相互协作, 共同完成爱国主义主题旅游活动的实施过程。同时对于一些题材重大的旅游活动, 大众传播媒介可视需要派出报道小组随团结合行程, 采用多种形式, 作有重点或全方位的报道, 最大限度地发掘活动中的爱国主义要素。旅游活动结束后, 还可以采取征文、座谈、访谈等形式进行深入总结, 进一步深化认识, 以此达到对社会大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在这方面, 大众传媒已经开始了有益的探索, 并初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1996年, 中国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 《羊城晚报》和《广州军区战士报》联手策划了“手拉手重走长征路, 心连心齐奔新世纪”大型系列采访活动, 在3月28日至9月18日近六个月的时间里, 军地两报记者仅30人相继加入了采访活动, 足迹遍及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陕西等红军长征时期经过的省区, 行程中边采访边发稿尽300篇 (幅) , 包括消息、通讯、评论、新闻照片等, 再现了红军长征历史中的重大事件, 唤起了广大读者对长征精神的再认识, 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尽管这次活动参与的主体是新闻界从业人员, 活动本身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主题旅游, 但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爱国主义主题旅游的可行性, 同时, 大众传媒在策划、组织、实施这类活动方面也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倡导组织宣传爱国主义主题旅游活动,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 形式灵活生动, 摆脱了空洞说教的传统宣传教育模式, 并且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 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创新性。

第二, 参与性强, 由于它是一种体验式教育, 因而有效地克服了传统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模式容易使人产生抵触情绪的弊端, 使人们能够在亲身经历中自然而然更深刻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从而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第三, 常办常新, 有利于长期坚持。“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找到了生活的“源头活水”, 爱国主义教育必定能够新意迭出、精彩纷呈。

第四, 有利于丰富大众媒体的报道内容, 加大大众媒体干预社会生活的力度, 扩大大众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而历史的车轮从来不曾停止转动, 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 开展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大众传播媒介要切实担负起自身肩负的重大责任, 必须与社会各界紧密配合, 才能不断探索出适应时代需要、新颖而卓有成效的宣传教育形式。

摘要:新时期如何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个重大政治命题, 大众传媒肩负的使命尤其重大。本文提出爱国主义主题旅游这一设想, 并将其引入大众传媒的视野, 试图为大众传媒在新时期开展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找到一条新的途径。

3.爱国主义主题散文 篇三

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百余年间,面对锦绣山河破碎,面对“虎狼”环伺的积贫积弱,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人民在国家和民族的巨大危机面前,奋起抗争。从虎门销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豪情到甲午海战“撞沉吉野”的悲壮,从戊戌六君子血溅刑场“去留肝胆”的凛然正气到五四运动风起云涌“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爱国洪流,从孙中山先生临终勉励“革命尚未成功”的爱国嘱托到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十万青年十万军,一寸山河一寸金”的爱国力量,英勇的中国人一次次举起爱国主义的旗帜,前赴后继,不断奋斗。在为后辈留下悲痛记忆的同时,也留下了宝贵的爱国主义精神财富。

此时的爱国主义较之古代有着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克服了古代爱国思想中狭隘的民族矛盾模式,而代之以主权、人口、领土为要素的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从而形成了近代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中华民族意识,和以“抗击侵略、抵御外辱、求富求强、救亡图存”为核心的爱国主义精神。

4.爱国主义主题班会 篇四

爱国主义主题班会

高二十二班 齐祥伟

爱国主义主题班会

活动主题: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做新时代有为青年

活动背景:金秋十月,为庆祝祖国63周年华诞,我们这些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学子也纷纷想为亲爱的祖国献出自己的满腔热情!

活动目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懂得爱国与责任的关系,明白爱国首先要爱自己,从己做起,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以天下为己任。

活动时间:2012年10月15日下午

活动地点:教学楼 2.12教室

活动观众:2.12全体同学

策划人员:第四小组

指导老师:齐祥伟

活动形式:通过PPT文稿向同学们演示

1.天宫一号发射成功(图片展示,播放背景音乐《龙的传人》)

2.国庆中畅谈爱国情(同学们互相交流对爱国的理解与体会)

3.深情朗诵爱国诗歌(朗诵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4.爱国英雄人物展示(展示英雄人物“董存瑞”的图片,讲一个他的英雄事迹)

5.我们学生如何爱国(同学们讨论如何爱国与弘扬爱国精神)

6.全体演唱爱国歌曲(播放音乐《我的中国心》,所有同学随

着音乐演唱)

活动总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与义

务,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该对生我养我的这片国土怀着深深的热爱与感激之情。国家需要人才,需要建国的栋梁,需要每一个人的贡献。我们学习应该是为了我们的国家,不是为了自己,只有国家兴旺了、强盛了,个人才有前途,才有希望。

63年的风雨兼程,全世界见证着中华民族昂然腾飞的历

史。63年的只争朝夕,龙的传人托起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梦想。最后愿我们伟大的祖国,亲爱的母亲——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2.12全体同学

5.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 篇五

一、教育目的:

1、了解“中国之最”,熟悉祖国版图;

2、了解祖国大地,热爱祖国,为身为中国人而自豪;

3、从现在做起,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二、教育重点:

了解祖国,热爱祖国,培养学生的爱国感情,为身为中国人而自豪。

三、教育难点:

了解祖国,热爱祖国,培养学生的爱国感情,为身为中国人而自豪。

四、教育对象:七年级九班全体学生

五、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祖国历史、地理、风貌的资料;了解“中国之最”,熟悉祖国版图;准备长城、天安门、中国结、牡丹、龙、熊猫等图片。

六、教育形式:

诗朗诵、唱歌、拼图游戏、知识竞赛和抢答游戏等。

七、教育内容与过程: 班主任讲话: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勤劳勇敢的龙的传人,在历史的长河中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篇章。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为有这样的祖**亲而骄傲自豪。甲(学生主持):我们的祖国是16亿人口的一个大家庭。乙(学生主持):它,有山的巍峨。甲:河的宽阔

合:面对我们伟大的祖国,怎能不豪情满怀!甲:请听诗朗诵:说给祖国妈妈的悄悄话

(音乐背景,小组朗诵:说给祖国妈妈的悄悄话)甲:平原高山,江河湖海 乙:森林草原,冰川沙漠

合:组成了我们伟大的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甲:请大家看——

(同学们边观看祖国大地风貌录像,边齐唱“我的妈妈叫中华”)甲:你到过北京的天安门、故宫吗? 乙:你上过万里长城吗?

甲:你喜欢我国的国宝“熊猫”吗? 乙:你认识龙吗?你知道我国的国花吗? 甲: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拼图游戏。请各个小组的同学分工合作,拼好后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把你们的作品拿到前面来向大家展示。(配乐,各小组进行拼图游戏)

乙:现在请各小组派出同学向大家作介绍。(各小组分别作介绍,并选择摆放的位置)

甲: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明发达。乙:在课前,同学们分别上网、查书,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了解了许多的“中国之最”。现在请大家先在小组里说一说。甲:现在请各个小组汇报。(各个小组作汇报)

乙:你知道我们中国还有多少“之最”吗?

甲:上课前,大家制作了许多小礼物。现在请大家把你们的小礼物送给你的好朋友,让大家都了解我们的祖国!

(音乐声起,同学们分别把小礼物送给班上的其他同学,大家在热烈地交流)甲:你知道吗?我国还有许多世界之最呢!

乙:现在我们进行一个抢答游戏,哪个小组答对一题就可以得到一朵大红花,最后看看哪个小组能得到冠军。

(抢答游戏:中国的世界之最)

甲:恭喜第 小组。今天的冠军是第 小组。乙:大家掌声表扬!

甲:当五星红旗冉冉生起的时候,我们高呼: 合:祖国万岁!祖国,您是我们心中的太阳!甲:让我们面对国旗,一起高唱国歌吧!全体起立!(全班同学面对国旗齐唱国歌)

合:亲爱的祖国,我们愿您发达、富强,像初生的太阳,为人类世界增加热和光。甲:下面请黄老师讲话,大家鼓掌欢迎。班主任老师讲话:

我们热爱祖国,如同热爱我们的母亲。祖国的甘泉,母亲的乳汁,哺育了一代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希望同学们能好好学习,为之奋斗,让我们伟大的祖国变得更加多姿多彩,繁荣昌盛!

八、课后的收获与思考:

6.爱国主义影评主题班会 篇六

(第三周主题班会)

一、班会目的:

1、回顾历史,牢记中华民族曾经承受过的深重灾难,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2、正视当前现实,反对霸权,牢固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发的坚定信念。

3、培养学生理性看待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的爱国守法观念。

4、展望未来,要高瞻远瞩,以民族发展大计为重,刻苦学习,努力拼搏,报效祖国.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4周年,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史上的重大事件,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广泛进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二、具体安排

1、各班主任于本周五(2013.9.20)组织学生在本校多媒体教室观看的爱国主义影片。

2、各班召开以谈“爱国主义影评主题班会”,举行“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谈话。引导学生广泛观看抗日战争、民族解放故事影片。

三、活动要求

1、各班要高度重视,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开展好主题班会。

2、组织学生在校观看了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建国大业》、《小兵张嘎》等影片。通过一个个历史性的镜头,学生看到了,听到了,从不知或知之甚少到感悟了这一段段可歌可泣、非同寻常的历史事件,感受到了革命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带来的震撼和感动。

3、要紧紧围绕活动主题,把好关、把好度。在事关政治方向、政治原则的问题上要旗帜鲜明,确保不出差错。

7.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 篇七

我们党的社会发展观内涵是丰富的, 包含有多方面的内容, 择其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发展的本质是现代化。

发展的基本内涵就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历史过程。简言之, 发展问题就是现代化问题。中国发展就是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当今中国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发展的实质是推动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发展首先是发展经济。

抓住时机, 发展自己, 首先是发展经济。经济是基础, 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 归根到底是要靠经济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 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 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国家的富强, 人民的富裕, 说到底是经济实力问题。国际竞争, 说到底也是经济实力的竞争。中国共产党已经制定和形成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 概括的说, 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强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 我们始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而不能离开这个中心, 更不能干扰这个中心。

3、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 缺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 都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都不能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 必须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都搞好, 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只有物质文明, 没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建不成全面小康社会。只有保证三大文明协调发展, 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4、发展必须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付出巨大代价后得出的新认识, 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都需要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 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又是一个资源小国, 人均重要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在30年的经济大发展中, 一些地区的生态遭到破坏, 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及土地荒漠化、草区沙化等现象日趋严重。要彻底改变这种情况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5、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 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因此, 在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都必须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使他们不断得到看得见的物质文化利益, 使他们认识到实行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的富强之道, 也是富裕之道, 从而使他们更加自觉地为之共同奋斗。

6、发展的核心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理念,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无论经济文化的发展, 还是社会的全面进步, 最终都要体现在人的发展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不能只见物不见人。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发展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都要放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上。正如《世界经济发展宣言》所倡导的那样:“一切经济活动都应该为人类造福, 为人类摆脱贫困服务.”

二、扩大内需是当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

1. 扩大内需的必要性。

我国的发展靠三大需求来拉动, 出口需求, 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前两大需求增加比较快, 恰恰是在消费需求方面增长的不是很快。前些年, 我国在扩大内需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 但是, 农村扩大内需取得的成果并不很大, 农村社会零售额所占比重持续下降。现在, 很多工业品卖不出去, 滞销积压数量逐年增加, 许多工厂处于半停产状态, 甚至造成亏损破产、工人下岗, 这与农村购买力严重不足有很大关系。尤其在今天, 全球面临金融风暴, 当出口受阻时, 扩大内需显的尤为重要。

2. 扩大内需的瓶颈。

扩大内需的瓶颈就是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也就是让老百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业有所就。老百姓的后顾之忧解决了, 他们就会自然而然的把钱拿出来消费, 否则像“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因此, 扩大内需的前提是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摘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决定性意义。

关键词:发展,和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胡鞍钢.中国:新发展观[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4

[2]严书翰, 王怀超, 叶庆丰.《科学社会主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6

[3]萧贵毓, 张海燕.《社会主义思想史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1

8.怎样把握散文的思想主题 篇八

散文是一种最适于抒写作者主观情感、心灵的文学样式。它是一种“自我”的文学,“个性”的文学。在散文里“我”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所谓散文笔调,其实正是以“我”为主角,以第一人称娓娓告白的亲切口吻所写出的叙述文字。“我”是其灵魂,因此在欣赏散文时,抓住与“我”密切相关(甚至是直接表达“我”思想情感)的句子,是概括散文主旨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有一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选了宗璞的《报秋》,当年有许多考生在把握该文主旨时出现了偏差,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报秋》的主旨:

报 秋

似乎刚过完了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被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是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缘故,不容虫豸近身。

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使得逍遥。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阅读完全文后,我们首先找与“我”密切相关的语句,有以下几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是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这一句用铺叙的手法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目的何在?我们只要略作分析“一惊”“怎么得了”便知原来“我”吃惊于时光飞逝,这怎么得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焦虑中。”是啊,玉簪花告诉“我”秋来了。猛然感觉时间飞逝的“我”却“两手空空”收获何在?作为何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作者在文末反复用“领取”一词写“我”的感受。领取,有拿过来之意,在此应理解为“把握”,“心中领取”便是用心把握,把握什么,把握“秋”、“冬”、“四季”、“生活”,便是把握有生之年的每个时候。

分析至此,《报秋》的主旨便清楚了,时光易逝,我们要珍惜光阴,把握现在、把握人生的每时每刻,要有所作为,不要虚度年华。

由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与“我”密切相关的语句对理解文章主题是何等重要,当年的考生如果掌握了这种方法,我相信能十分准确地把握主题了。

巴金先生在总结他自己写散文的“经验”时说道:“我自己有一种看法,那就是我的任何一篇散文里都有我自己。”(巴金《谈我的“散文”》)。笔者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发现学生在阅读散文时对思想主题把握不准导致答题偏差较大。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潜心钻研,注意到找出重点语句——与“我”密切相关,甚至能表现“我”的精神或观点的句子,便可轻松而准确把握散文主题。现在我把这个方法介绍给广大同学,望同学有所收益。

9.小一班爱国主义主题 篇九

周期

第7周时

2020年7月2日上午

小二班

执教教师

黄飞

活动名称

爱国主题教育:升旗

设计意图

幼儿园每周一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幼儿只知道升旗仪式时需要立正,站神气,但并不理解为何需要这样做,针对这样的情况,我结合本次爱国主义决定开展一次《升旗》的爱国教育。本次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观察画面,使幼儿知道升旗的仪式,尊重国旗。鼓励幼儿大胆的画出背面人,并向哥哥姐姐宣传升旗仪式。充分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感,使活动达到高潮。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画面,使幼儿知道升旗的仪式,尊重国旗。

2..鼓励幼儿大胆的画出背面人,并向哥哥姐姐宣传升旗仪式。

活动准备

国旗,PPT课件(解放军升旗的仪式),范例、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国旗,帮助幼儿巩固对国旗的认识。

1.师:小朋友,这是什么?我们在什么地方看见过国旗?

二、播放PPT课件,了解解放军的升旗仪式。

1.师:解放军叔叔的升旗的时候是怎么样的?

师:你升旗的时候有事怎么样的?(幼儿学解放军的样子)

2.交流讨论,进一步增强幼儿对国旗的认识。

3.师:现在,我们要用宣传画的形式,告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要尊重国旗,升旗的时候要站好,不说话等。

师:画面上可以画些什么?怎么让别人看懂画呢?(幼儿交流讨论)

三、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1.边给国旗涂色边说:国旗国旗我爱你,我来帮你穿衣服。

2.画背面人,双脚并拢。(先画圆圆的头,再画身体,最后画手和脚)眼睛看着国旗不说话,小手放放好。

3.相互交流,张贴幼儿作品。

反思

本次活动大部分的幼儿都知道升旗时应该怎样做,眼睛看哪里,但是在绘画国旗的时候部分幼儿随意画没有按照老师示范的步骤图去画。

10.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 篇十

地点: 主持人:班主任 对象:班级全体学生。

活动目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懂得爱国与责任的关系,明白爱国首先要爱自已,从我做起,要承担自已的责任和义务,以天下为已任。了解“中国梦的基本内涵。

活动程序及形式:①全体学生齐声唱国歌和我的中国心。②引入主题。③班主任主持。④由主持人带领学生朗诵岳飞的《满江红》。⑤学生讨论、发言。⑥班主任总结发言,结束。(歌曲《明天会更好》)

活动过程:

一、全体起立奏《国歌》,集体唱《我的中国心》

二、由主持人读一段话,引入班会主题。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爱国人士,尤其是一九三七年沪沟桥事变后,我国处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之下,民不聊生,在经过许多先辈不惜抛头颅,撒热血,艰苦抗战,才终于结束了那段屈辱的历史。经过了众多有志之士的多年奋战,才使我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继承先辈遗志,从我做起,承担自已的责任和义务,以天下为已任,努力学习,把自已培养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材,将来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三、主持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与义务,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该对生我养我的这片国土怀着深深的热爱与感激之情。国家需要人才,需要建国的栋梁,国家需要每一个人的贡献,国家希望你学成长大为国效命。我们学习应该是为了我们的国家,不是为了自己,只有国家兴旺了、强盛了,个人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学业结束后,能为国效力,作出巨大贡献,这才是你的前途,这才是你最大的幸福。因为天下兴亡,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爱国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上世纪初的青年爱国,是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浪潮中。

三、四十年代的青年爱国,是进行抗日救国的斗争。五十年代的青年爱国,是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现代的青年学生,正处在和平年代,祖国又正在日益强盛起来,我们该怎样表现我们的爱国热情呢?“中国梦”的实现要靠我们在坐每一位同学,牢记“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基本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三条包含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包含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还包括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国家富强是我们的最高追求,时下我国正逐步由发展中大国向现代化强国迈进,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迈进;民族振兴是我们的伟大梦想,我们已做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毫无愧色;人民幸福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包括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等。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表达了人民心声,也体现了时代要求。这是党的十八大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是我们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政治号召。响应国家的号召,为祖国的未来奉献自己的青春,树立“中专生能成材”的观念。我行、我能行、我一定行。

四、由主持人带领朗诵南宋爱国名将岳飞的诗词《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作品译文:我愤怒得头发竖了起来,帽子被顶飞了。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抬头远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南北转战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雪洗。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我满怀壮志,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五、学生讨论发言:小组代表发言如何爱国(四个方面:1.中职生涯结束后如何为祖国效力 2.珍惜现在的生活,不忘历史 3.从现在开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爱校园爱周围的每一个人 4.爱祖国爱他的方方面面,秀丽山河,诗词歌赋。

六、主持人发言

11.五大主题演绎新上海浪漫主义 篇十一

根据该院信息中心历时一个多月的流行趋势信息采集和综合分析,负责指导学生毕业秀的外籍教师们结合学生的头脑风暴,制定出了以下五大流行主题。

此次上海大学一巴黎时装学院的学生毕业秀,不仅独家发布了2009年的潮流趋势。更让我们亲眼见证了一群未来“中国设计”的新锐生力军的茁壮成长,他们势将成为未来中国时装界原创力量的领军人物。

上海大学—巴黎国际时装艺术学院信息中心

主题一:建筑之美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城市的灵魂。

上海,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缩影,凝结着现代文明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历经蜕变和岁月洗礼而淬炼成了今天的国际化大都市。没有名山大川,风光旖旎,但是,上海总是以她独有的浪漫风韵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建筑。作为城市的灵魂,折射时代变迁的镜子,始终以它那独特的艺术语言熔铸,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座城市孜孜不倦对美的追求。

现代的上海,充满朝气,日新月异。漫步于城中,一幢幢摩天大楼直入云霄,仿佛是一座现代森林。然而,它远远不是这座城市魅力之所在,真正让人惊艳的是。当你漫步在上海的大街小巷的时候,总有一条幽深的弄堂或幽闭的角落,会让你发现这座城市含蓄的深沉,优雅的内涵。竹篱笆缝隙里探出的夹竹桃,高档的写字楼旁静默神圣的天主教堂,租界时期遗留下的欧式花园洋房,还有那一段段让人不禁臆测遐想的旷世传奇,这些都给了设计师们无限的启发和灵感。

如设计师成斐更加关注的是在这些摩天大楼崛起的背后,伴随着老式棚户区的拆除,一种充满了人情味和市井味的生活形态正在消失,不免令人有些怀念和回味;而另一名设计师杨胜娟则将目光聚焦在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上,以东方明珠的建筑形状体现现代上海的摩登与发展。

颜色:学生设计师们敏锐地捕捉到本季的流行色,即自然清冷的色调,与钢筋水泥筑就的摩天大厦和谐统一。洁净的蓝灰色系的气定神闲,正是瞬息万变,同时需要淡化性别差异的现代职场所不可或缺的品质。纯净天空的蔚蓝色系交织着深海的蓝色系,金属色加以烘托,是一组中性化、现代感强烈的色调,稳重、沉静、素雅、平和。

面料:光滑、爽朗的涂层面料和充满自然气息的水洗效果最适宜诠释这组色调,质地柔韧的优质化纤、带有金属丝的丝绸以及新型纤维的天然面料为其带来品质上的升华。流行搭配:这一主题继续了先前一直大热的中性装扮,黑色西装外套、灰白色系的T恤和围巾以及冷色调的条纹针织长衫,不仅是秀场上大牌设计师们热衷展示的作品,更是日常街拍中曝光率颇高的流行单品。

主题二:淳朴家居

设计师黄赛健的灵感来自于新上海人浪漫淳朴的家居环境。在外奔波忙碌了一天的都市上班族,回到温馨的家。似乎卸除了在外自我武装的一身躯壳,回归到宁静,休憩疲惫的心灵。

随着自然淳朴的生活方式的深入人心。淳朴家居也成为了一股新的都市浪漫风潮,似乎人们想借此来更加贴近自然。解放自我,让自己进入一种质朴,纯净的原始状态。

淳朴家居以回归大自然的淳朴愿望为核心,希望在家居的室内环境中努力营造出一种悠闲、舒畅、自然的自然气息。亲近自然的布艺沙发,温润的中性色的各式窗帘,装扮着美丽家园的同时也润饰着我们的美丽心情。都市生活也因此平添了几分慵懒的舒适和随意。这就是学生设计师黄赛健对“新上海浪漫主义”的独特理解。

颜色:中性暖色温暖饱和,增添些许自然的魅力。较深的中性色保留了温暖、愉悦的氛围,增添了一种柔和的力量,给人以安心、无虑的感觉。浅淡的中性色反映出和谐美好的事物,代表了生活的点点滴滴。

面料:中性色彩的纯棉、棉加粘胶、棉加竹纤维,棉与涤纶、胺沦混纺面料浩净清爽,符合潮流,织物表面平滑流畅,手感致密,赏心悦目。透明的色彩构成一个对立统一的世界,既刚性又具伸缩性的透明硬纱,也就是最轻薄的弹性粘胶纤维,浪漫的植物花卉图案,如丝绸般的褶皱效果的混合织物。

流行搭配:此次由Prada带来的蕾丝旋风将继续刮到2009年。蕾丝的传统和复古,不仅代表了居家、细腻、甜美的风格,也带给我们对过去生活的美好回忆。不过Prada带来的蕾丝风潮却给我们的蕾丝穿法带来了不少新意。比如,将蕾丝连衣裙穿在高领羊毛衫外,即前卫又甜蜜。

主题三:浪漫蝶变新女性

这一主题的灵感来自于上海女性的世纪蜕变。从三四十年代的电影明星到今天社会各行各业的社会菁英,上海女性一个世纪以来的改变是一次浪漫的蝶变。在设计师的记忆中,上海女人和旗袍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现代女性在社会中越来越有“力量”,在各个领域都卓有成就,但是在生活中,却依然温柔可人。设计师吴昊婧以中性为要素,联想到了西装,燕尾服,领结,甚至还有燕子和企鹅,并且将这些体现在服装整体的廓型,色彩以及面料的选择上,但同时,设计师也以新颖的创意将经典的旗袍元素融合在服装系列中。在电影花样年华的悠扬乐曲中,我们的眼前仿佛掠过一张张快速切换的电影胶片,在一件件锦衣霓裳的更迭间,模特们步履下跨过的是一个个个性鲜明的时代,为我们上演了一场女性化蝶般浪漫的蜕变。

颜色:初生罂粟般艳丽的紫粉色,娇艳而柔媚。而亮丽醒目的宝石绿,近年来也一直呈上升趋势地被越来越看好。由这两种色调唱主角,浓烈的葡萄紫和深沉的炭黑色加以衬托,使这组色彩显得摩登、都市、自信、娇媚,令相对沉闷的秋冬季节,处处春光无限,生机盎然,神采飞扬。

面料:羊毛面料、天然的、色泽艳丽的新纤维针织面料,精致、手感软糯却不乏质感的花呢,都将在花园色调的装点下充满活力。

流行搭配:中国风一直是时尚界热衷玩弄的元素,只是中国风从来不是简单的牡丹、花扇、中式大褂或盘扣的随意堆砌,紧追流行的人当然可以时髦地运用本季流行的艳丽娇媚的色彩,标榜自己对中国元素的大面积运用,可是孰优孰劣却是一目了然的。不妨让我们学学NicoIas Ghesquiere对中国元素充满未来感的智慧运用吧。

主题四:悠游假期

不关乎风景,也无所谓猎奇,回归真我不只在于形式,心境的平衡与宁静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所有矛盾在宽容的心态下无声被化解,工作与度假也并非对立,都市和异域相互融合,交织出一幅放飞心灵的历险图。

当我们的身心不堪重负的时候,为什么不索性放下身上重重的壳,给自己封锁

已久的心灵放一个悠长假期呢?将自己置身在童话般的美景里,去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自己再无牵挂地漂泊在异乡的梦境里,荡涤去心灵的尘埃,找回真实的自我。久居都市的新上海人,怀揣着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正踏上寻梦的旅程中。

颜色:阳光黄,珊瑚橙与层次分明的蓝色使人仿佛置身于盛夏的海滨,如此明亮与清澈。鲜亮的绿色与棕榈色跳跃其间,带来希望的喜悦与心灵的宁静。

面料:织物风格或质朴自然,或充满异域风情。看似相糙的表面却有着细腻的手感,配合自然主题的图案和肌理;来自中国、印度等国的纹样和花型成为设计师的创作元素。具有防护功能的后整理加工,给穿着者以体贴的照顾。

流行搭配:本季对于该主题流行色的最佳运用无疑就体现在各种各样的彩色长筒袜上了,无论是配长衫、连衣裙、超短裙还是短裤,都为这个冬季增添了不少俏皮的壳色。

主题五:乐活主义

“乐活”是一群人,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乐活的出现与如今城市的污染休戚相关,现在的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乐活主义的人们吃健康食品和有机蔬菜,穿天然材质棉麻衣物,他们避免开车,注意保护地球宝贵的能源资源,尽量骑脚踏车或步行。生活中,他们用健康的心态对待世事,注重个人修为和提升,更注重社会的自然形态。“乐活”同时也倡导一种爱家人、爱环境、爱地球的新兴意识形态,让生活更简洁,更绿色,更快乐。

设计师周轶兰认为“新上海浪漫主义”不仅体现在繁华的都市,更在上海美丽的乡村田园。当都市白领们选择在城市近郊度过难得的假期成为一种新的风尚的时候,他们已经成为了这个城市一群崇尚自然的浪漫主义者,他们就是一群“乐活族”。

颜色:十月的天,水果的芬芳和土地的气息贯穿在空气中,慰藉着都市中渴望自然的灵魂,仿佛是把大地的力量编织进了生命。该组色彩来自自然。经过人工润色,更加完美。醇香的香芋色调糅合着秋天的麦穗色、草原的熟绿色、甜蜜的亮橙色和大地的褐色系,非常国际化的一组色彩,混搭、融合的味道,令人倍感亲切、自然、舒适。

面料:设计师采用了颖粒质感的厚重羊毛面料、具有精致肌理的精纺格纹和经典的人字条纹来演绎这一主题,具有丰富的褶皱感外观和细腻的乡村风格的牛仔、肌理丰富的棉质织物和针织感外观的面料作为搭配出现,层次感更为隆重。

12.爱国主义主题散文 篇十二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新主题,改革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经济学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和时代的烙印。从古典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从凯恩斯主义到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制度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深切地反映了经济学的这一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从斯大林经济学到过渡经济学(转轨经济学或改革经济学)、从计划经济学到市场经济学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以2000年为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又经历了从改革经济学向发展经济学的嬗变,包括中国经济发展从总量到结构的目标转换、从物本到人本的资源转换、从投资到消费的动力转换、从二元到三元的道路转换以及从开放到全球化的条件转换。上述主题转换主要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新变化、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新变化以及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国际化的新要求决定的。

一、2000年以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主题

改革开放至2000年以前,针对建国以来理论准备的不足和照搬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危害,以及对中国经济理论造成的迷茫和混乱,中国经济学界经过多次的激烈争论,逐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商品经济理论、 所有制理论、分配理论中的原则立场和基本观点,汲取了西方经济学中关于自由竞争、市场经济、混合所有制、按生产要素分配等方面的合理成分,批判地继承了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有益探索,最终认清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形成了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一套完整的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体系。譬如,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体制转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及其改革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及其改革的理论、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等等。由此可见,2000年以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改革主题,主要是围绕着改革的目标模式、改革的内容、改革的方式、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改革的进程等主题展开的。因此,这一阶段的理论体系也可以称作改革经济学、过渡经济学或转轨经济学。改革经济学是20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过程中的精髓,也是中国整个经济思想史发展的高峰。

改革经济学的形成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的特色和深远的意义:第一,紧扣改革开放的中心和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难点。比如,改革开放市场导向的基本思路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这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的多次经济改革都没有解决而必须解决的理论难点,对这些理论难点进行研究,并取得共识,有助于推进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第二,解决的焦点既是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实际问题,又是社会主义在当代的难题。比如,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还是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结构及其实现形式,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及其实现形式,这是社会主义几十年来所没有解决的经济体制难题,通过争论和研究,基本上解决这些难点,无疑有助于把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转轨。第三,解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难点,创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有助于实现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转换。

二、2000年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主题的转变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日益明显,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种形势下,《中共中央关于制定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强调,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这是对改革与发展关系的新的定位。之后的提法基本沿用了这一思想,只是具体提法随着理论认识的深化更加科学。如“十一五”规划进一步提出了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十二五”规划则进一步明确,“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以上新的提法说明,在新时期,我国已经在理论认识和指导思想上,对改革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重新的定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主题已经由改革经济学转变为发展经济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主题之所以由改革经济学转变为发展经济学,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新变化、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新变化以及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国际化的新要求所决定的。

1、由改革经济学向发展经济学转变,是中国社会发展矛盾运动的内在要求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这一矛盾凸显的主要内容是不同的。由于新中国建立以来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践证明这一体制是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只有破除这一体制障碍,生产力才能得到解放和发展。因此,在改革开放初期,矛盾凸显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关系,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就规定了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入21世纪,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改革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发展的任务日益凸显,如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 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生产力布局不够合理,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还很严重;人民生活水平还较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国面临的发展任务十分艰巨。虽然这些任务的完成也需要相关领域的改革,但是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所以剩下的任务主要是如何通过已经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来解决这些日益突出的发展问题。因此,在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之后,或者说后改革开放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对主要矛盾凸显的主要内容就不再是生产关系了,已经由生产关系转换为生产力, 即由改革转变为发展了。

2、由改革经济学向发展经济学转变,是中国改革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选择

从改革方面看,在改革的初期,我国的主要任务不仅要确立新的、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基本经济制度,即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还要确立新的经济发展机制,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或过渡, 这是一个有破有立或边破边立的过程。这就需要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所有制结构、收入分配制度、企业制度,需要培育市场体系、建立市场机制、完善宏观调控、转变政府职能、健全经济法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所以,在改革的初期,改革是中心环节,不改革就没有发展,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证。2000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和完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改革深化所面临的许多难题和障碍,只有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保持经济较快增长,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可以说,我国已从以往的“不改革就没有发展”转到了“不发展就难以深化改革”的新阶段。

从发展方面看,我国已经由短缺经济进入过剩经济的发展阶段。经济短缺就需要增加供给,而短缺经济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因此增加供给需要经济转型和经济体制改革;而经济过剩, 则需要增加需求,过剩是一种结构性过剩,所以需求调整也是一种结构性的调整,结构调整是发展的主要表现。

3、由改革经济学向发展经济学转变,是中国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加入WTO,中国经济开始融入世界经济,但在国内企业尚未长大并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情况下,中国企业面对的市场竞争就不仅仅是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还包括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的竞争,特别是世界跨国公司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上的白热化竞争,而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将决定这场竞争的成败与否。因此,加快发展就成为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首要选择。

4、由改革经济学向发展经济学转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自身内在发展逻辑的必然结果

“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主要包括需求拉动型经济发展和供给推动型经济发展两个方面。从需求拉动型经济发展来看,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拉动力,即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拉动力。从供给推动型经济发展来看,也包括三个方面的推动力,即要素供给、结构供给、制度供给。要素供给是指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然秉赋及其投入,包括资本、土地、劳动、管理、 技术、知识等,但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各要素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同的。结构供给是指经济结构的调整,主要包括产业结构、 城乡结构、地区结构、收人分配结构等。结构调整的实质是通过对要素存量的重新配置,实现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的发展。制度供给包括正式制度供给和非正式制度供给,它主要是通过制度的演进推动经济发展。制度供给实质上就是改革,也就是说改革被纳入到了“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中。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那么“改革经济学”只是“发展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改革经济学”向“发展经济学”的转变,则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实现了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和跳跃。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新主题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

在中国几十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中,顺次形成了GDP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其中,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最新的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和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发展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关于发展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总量到结构: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转换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之后,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就国内而言,突出表现为:一是城乡之间和东、中、西不同区域之间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二是产业结构和产业技术水平低造成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紧张甚至恶化。就国际而言,则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基本格局和利益关系,由此导致的国际贸易磨擦和争端日益增多,使中国经济的增长处于一个不利的国际经济环境中。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总量问题转化为结构问题。 经济结构的优化随之上升到主导地位,从而使未来我国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将表现为结构优化推动经济发展。因此,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需要实现五个方面的转换:一是从城市的孤立发展向城乡统筹发展转换;二是从东部优先发展向区域协调发展转换;三是从注重资源投入向可持续发展转换;四是从注重国外市场向国内外市场并重转换;五是从注重经济发展向经济社会统筹发展转换。

2、从物本到人本: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转换

以往的经济发展理论长期以来强调:资本稀缺是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因而加快发展的关键是资本积累,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心。我国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这一发展理论的具体实践。这种发展方式虽然能够在短期内获得快速的经济增长,但由于依赖大规模的资源投入而难以持续,特别是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知识越来越替代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以及我国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发展的资本瓶颈的情况下,经济发展就必须从以资本为中心向以人本为中心转变:一是通过技术创新的模式与机制设计,突出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发挥知识对创造价值的巨大作用;二是通过制度创新设计,强调扩展每个人的自由,包括经济机会、政治自由、社会条件等促进经济发展,正如阿马蒂亚·森所说:扩展个人自由是发展的主要手段;三是通过收入分配制度的调整,明确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全体人民大众的福祉,从而提升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拉动力。

3、从投资到消费: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转换

从我国经济运行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矛盾来看,无论是投资拉动还是出口拉动,都将在今后难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持续稳定的动力源。这就要求我国必须适时地转向投资、出口和消费协调拉动经济发展。由于投资和出口强劲,提升消费的拉动作用就成为关键环节。

4、从二元到三元: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转换

刘易斯等创立的二元经济理论一直被推崇为指导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的经典模式,但知识经济在全球的崛起和发展,对发达国家而言,将从工业化向信息化迈进,或者说向新现代化迈进;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则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并行发展。这意味着一场新的“产业革命”正在悄然爆发,它彻底否定了传统的工业化道路,也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长期以来指导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的以刘易斯为代表的“二元经济理论”。因此,探讨和构建三元经济的发展理论框架,探寻工业化和信息化并行下的经济发展规律,是摆在我国乃至所有发展中国家经济学人面前的一个尖端性课题。

5、从开放到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的条件转换

上一篇:2023体音美推荐目录下一篇:《春节序曲》音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