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与色的世界》教学设计

2024-10-09

《光与色的世界》教学设计(精选3篇)

1.《光与色的世界》教学设计 篇一

《面与色的美感》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对视觉的欣赏有很好的观赏性。(2)面与色的和谐构成,色彩的调和方法。

(3)研究范围加入了视觉因素,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物理学、艺术形态学等门类,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产物。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色彩调和的方法和进行色彩联想的正确表达。

教学难点:

准确用色彩的联想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教师:“在生活中,到处可以看到面与色的构成与应用,如墙面、地毯、桌面、花坛。如果我们将一个或几个基本形状的面,进行相同或不同的组合排列,并配以色彩的调和,就会产生千变万化的美感,丰富我们的情感与生活。”

接着展示色彩构成作品和大师的设计作品给学生欣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发展

1、面是线的移动轨迹。其形状各异,可分为几何形、有机形、偶然形、它们给予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你能说出有那些不同的感觉?

2、两种相同的半圆可以产生那些不同的组合方法?

3、怎样运用基本形与骨格的设计进行面与色的构成?

4、色彩的调和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色彩有秩序、和谐地组织在一起,给人以愉悦的感觉。常见用到的色彩调和方法有:

(1)面积优势的调和(2)互补色互混的调和(3)置入共同色彩的调和(4)色彩分割的调和

5、色彩的联想,当我们看到色彩的时候,往往会把该色彩与该色有关的事物、现象练习起来,引起某种心理。如红色可联想到火、血、太阳、热情、活力;绿色,可联想到草地、树叶、禾苗、和平、生长。蓝色,同学们联想到什么呢?紫色呢? 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色彩的感觉由个人的喜好升华到更科学、更广泛的、更具普遍意义的色彩美的境界,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最终达到能灵活运用色彩、自由表达色彩与情感的目的。

三、作业安排

教师:“完成这一个课题,同学们对新鲜的色彩构成知识学习一定非常感兴趣,你们一定会认真地投入完成色彩作业,一定会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完成当前的训练。”

1、请你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区表现面与色的构成,设计时,选择的形状与色彩要能反映自己的情感。

2、请你尝试将大师的作品运用到不同的物品设计中,要尽量符合“实用”、“美观”的功能。

2.《光与色的世界》教学设计 篇二

德彪西的音乐创作领域广泛, 其中钢琴作品尤为优秀和突出。在钢琴作品中, 和弦的结构往往被大量华彩音型、轻柔的力度、精致而透明的织体, 以及带弱音踏板的音响融合所蒙隐, 表现出色彩闪烁和富于幻想的意境, 达到一种朦胧的、难以捉摸的效果, 这种效果和印象派的绘画有着密切联系。而“版画集”的创作充分展示出这样的特色。

德彪西创作于1903年的钢琴作品《版画集》包括3首作品, 分别名为《塔》、《格拉纳达之夜》和《雨中花园》。其中《格拉纳达之夜》的异国情调和诗意般的风景画面效果具有特殊的吸引力。要完美地诠释《格拉纳达之夜》, 就必须尊崇作曲家在创作上的意图。对力度进行严密有序的控制, 才能够通过音色变换表现出德彪西细致入微的听觉效果和审美感受。作品里出现的那些井然有序、变换频繁的力度符号准确地反映出作品对音乐表现的相关要素, 演奏都要进行富于逻辑性的推敲。这要求演奏者要有能胜任控制力度强弱的技巧;在触键方面指尖、指肚、手腕都结合力度的表现作具体的变化;踏板则是最能体现印象派音乐风格的一把双刃剑, 由于《版画集》音色的明朗和暗淡变幻无常, 如果使用好三个踏板相互交替和运用深浅踏板, 那么印象派的风格就能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格拉那达之夜》曾经得到西班牙作曲家德·法雅的称赞, 他认为德彪西在作品中明显的西班牙音乐风格, 渲染了南国之夜绚丽的景色和异国风光。在《格拉纳达之夜》的精细织体中, 可以听到各种妙曼的声音, 像是吉他的拨奏、舞步的摇曳、响板的敲击、急促的跺地声, 带有节奏鲜明的舞曲特点, 表现夜的阴影和一种生命的悲怆情调, 巧妙应用延音踏板所产生的朦胧意境令人有一种梦幻感。本曲采用的是哈巴涅拉舞曲的节奏形式。哈巴涅拉是一种两拍子的舞曲节奏。《格拉纳达之夜》以此节奏为基础进行创作。这种特定的节奏以及具有低沉忧伤色彩的和弦效果, 决定了乐曲含有复杂的情绪与多洋性格的重叠。主题旋律开始一直围绕着升C音, 运用西班牙民间音乐中常见的、带有增二度音程的弗里几亚调式:E-F-#G-A-B-C-#D-E, 使乐曲的民族性更加鲜明。乐曲的结尾, 出现了近似演奏曼陀铃的效果, 在这个声部下面是哈巴涅拉舞曲的持续进行。德彪西在这不仅要绘出一幅画面, 而且随着作者情思的变化, 通过频繁的调性转换, 大量的属7和弦的平行进行, 来表现场景的突然转换和色彩气氛的不断变化。乐曲结构也十分自由, 带即兴性, 如完全不相同场景的音乐片段并置, 营造多种情景场合的频繁交替效果。

演奏《格拉纳达之夜》必须注意到哈巴涅拉的固定节奏是。在作品中一开始便是这种特有节拍的体现。从非常隐弱的低音开始。左手的节奏特点不变, 右手出现的属音用空八度来演奏, 并且逐渐向高音区扩展, 弹奏者应注意音色的统一, 既有一定的控制又有乐句的走向, 这样才能与乐谱结合起来贯穿于飘渺的音乐中。在一开始时左手的第一个非常重要, 它是奠定整个乐曲的音色基础, 乐谱上标记的3个“P”要求左手要非常控制触键时的音量, 尽可能的轻, 只用手指本身的一点力度即可, 但不可以漏音, 所以手指还得非常的有紧绷感才能做到既轻又能听得见。在接下来的旋律走向中, 作者将种种印象联系在一起, 随着作者的思绪, 表现场景的突然转换和色彩气氛的不断变化, 采用了印象派画家处理光线的办法, 如29小节到37小节, 左手继续引领哈巴涅拉式的节奏, 右手属七和弦的平行进行由弱到强, 在33小节开始, 一直是mf的力度烘托这个节奏十分动感的乐句。这个时候双手的力度可以放出来一些, 特别是每个小节左右手的第一个音, 强调第一个音能更鲜明生动地表现节奏的动感。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地方左右手虽然都是突出第一个音为重音, 但是两手却表达着不同的节奏 (谱例一) 。演奏者内心的节奏要稳而有韵律, 跳音需要手腕与指尖的配合, 不能太生硬也不能软绵, 应弹奏出嬉戏的感觉。这时和弦的结构被华彩音乐型的音响融合所蒙住, 表现出了色彩闪烁和富于幻想的意境。

谱例一:

德彪西运用钢琴踏板创作特定印象效果的天赋在这这部作品中得到展示。全曲几乎没有F的力度记号, 很多地方都是PP甚至PPP, 在这些非常弱的音响中还要做到旋律与和声背景的不同力度差异, 所以乐曲中许多片段对踏板要求很高。在乐句开始时踏板可以踩得很深, 因为左手低音的和声不能丢, 而后来的和弦跳音踏板要浅一些, 否则沉重的和声将影响跳音所表现的氛围。若踏板使用不当会造成混乱的音响效果, 影响作曲家期望的朦胧意境。

乐曲中有时还得加上左踏板来细致地区分音色。它需要演奏家在演奏中依靠灵敏的听觉、音乐感和判断力来进行控制。作品第16小节到17小节左手低音出现属到主的进行, 呈现了第一次终止式, 但是紧接着和声又走向另一个短小的新旋律, 和声织体用了大量属七和弦的平行进行, 使和声丰厚了许多, 营造一种幻想躁动的气氛, 如和风在树顶上瑟瑟作响。这部作品的速度和节奏的细微变化记号是各种各样的。在有规定的节奏中标记着“rubato”, 通过速度适当的伸缩性, 表明了调性即将变化以及和声气氛的转变。在接下来乐句的发展中 (第23小节) , 乐谱上明确标明的tempo rubato既是衔接下一个旋律的过渡, 本身又是对上下两段相同的音乐氛围的对比, 优雅的弹性节奏传达暂时的宁静, 同时对前面属七和弦的平行进行构成模进, 为后来的音乐片段做准备。右手的三连音弹得延绵而深邃, 左手哈巴涅拉的节奏要在有rubato的节奏中弹出原有的节奏感, 附点三十二分音符尽量靠后一些, 和右手的三连音要弹出不同的性格来。在第33小节到第37小节注意多层连线的用意, 既有大句子的紧凑感又有节奏感强的小连线, 表现出摇曳多姿的舞曲感。不难看到左手的最低音不可能用手指做保持, 要用上延音踏板, 但右手的和弦变换频繁, 踩一个长踏板又会使音色浑浊不堪, 难以达到理想的要求, 音乐色彩虽然朦胧但不失和声的清晰, 织体中忽隐忽现、一掠而过的各种声音要能听到, 因此, 左手的低音尽可能弹得深厚一些, 以加强它的延续性。同时为了照应右手的密集和弦清晰度, 运用半踩式踏板, 即在每小节第一拍的地方将踏板完全踩下, 然后在下一拍时突然迅速抬起原来踩下去的1/2或1/3, 再继续踩全踏板, 这样进行多次到36小节。使和声清晰二不失朦胧效果。在作品38小节开始处被作者标注有“节奏准确”, 出现了音响效果不同于前面的新旋律。力度也感觉放开了许多, 不再小心翼翼, 而是精神抖擞, 充满了傲骨之气。作者在这突然换了一个场景, 个性外向热烈如在跳踢踏舞。右手八度的新旋律在左手哈巴涅拉节奏衬托下稳稳地进行着。接着在乐曲61小节的地方“tempo rubato”再次出现, 犹如拨奏曼陀铃的琴声。随后而来的那放任不羁的带有强烈节奏感的旋律一扫温雅柔和的节奏, 达到全曲的高潮。德彪西为了取得新颖、突出的音响效果。拒绝采用传统音乐理论中将大、小调式截然分开的做法, 在作品中他这一理论被数次引用, 其效果确实与众不同。

接下来、随着逐渐远去的曲调, 一段完美的旋律与和弦出现, 没有任何转调来做缓冲。打破了传统的连贯性。作者提示转调后的音乐表现是放任不羁, 这说明我们应该表达出一种自由、率性的心理状态。跳跃的节奏感添加了一些调皮的玩味, 让乐曲显得更有情趣。右手的和弦要非常精确, 小切分的节奏虽然很活跃, 但要注意手指尽可能多保留在琴键上同时多用手臂连接每个和弦, 这样就能有音乐中大线条的连贯性了。在左右手声部依旧是哈巴涅拉节奏时, 我们得把每小节第一个音放“踏实”些, 而后面的三个音则很轻巧, 这样在左右手弹奏的不同节奏之间才能各有突出而不混淆。在结束这段富有表现力的乐段后, 出现了前面属七和弦平行进行的同样模式, 左手稍有变化。在94到106小节之间, 除了沿用了前面的第二个新旋律外, 还多加了一个低声部, 使得这里的音乐结构有着复调似的声部进行。右手保持哈巴涅拉的节奏, 左手则需要突出中间和声的旋律和强调低音声部的厚重感。左手两个和声声部的进行都可用比较突出的音量来演奏, 因为虽然是两个声部, 但由于音区差别很大, 所以在音色上不会造成混乱不清的效果。这里的宽广音域给人一种非常开阔的意境——寂静和无垠。紧接着第109小节马上又给人一种急促、狭窄、神秘的感觉 (谱例二) 。也许是作者乐思的跳跃, 哈巴涅拉舞曲的节奏骤然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3/4拍的音乐节奏, 就像曼陀铃的琴声在萦绕。左手跳音在节奏正拍上, 要非常有弹性而且洪亮。右手弹奏的快速密集和弦给人感觉若隐若现、轻巧而遥远。

谱例二:

乐曲结束部分, 双手交替连贯地弹奏主题旋律, 尾声如同伴随夜色和星星从梦中传来的轻盈遥远的幻影。作曲家在这首乐曲中通过调性和节奏的突然转换表现光与色的变化。

德彪西往往以猎奇的心情去观赏节日佳景, 所以充溢在他创作的此类作品中不是浓郁的生活气息, 而是奇丽的色彩变化。《格拉纳塔之夜》是颜色与韵律的组合, 集中体现了德彪西成熟的音乐风格。和以前的作品比较, 这部作品从主题构成、和声与结构关系上都有很大程度上的视觉效果。其音乐色彩——光与色的感官呈现可以理解为:以音响力度的强弱表现自然界光线的明暗, 以低音量和不协和和弦的途径获得朦胧效果。德彪西的艺术技巧在某种程度上讲与炫技是同义词, 因而对演奏的要求精巧而微妙。精巧的触键、三个踏板的相互作用, 以及通过不同音区的组合所产生出不同寻常的音色等方面, 都最能体现德彪西独特的动感音画因素。

德彪西《版画集》的《格拉纳塔之夜》通过景色、声音、画面作为音乐作品的内容, 无论从旋律、和声还是音色等方面, 都把德彪西式的印象派音乐风格展现无疑。它既没有采用古典音乐注重叙事性情节的现实主义表述方式, 也没有浪漫主义夸张的戏剧性情感宣泄, 它只是精心创造了一种符合某种意境或氛围的音响世界, 是一幅真正的音画。

参考文献

[1]江户京子著, 邵义强译:《钢琴名曲的演奏诠释》[M], 台湾:全音乐谱出版社, 1984, 206.

3.光与色的异类空间 篇三

展示设计不仅包括了社会学、心理学、建筑学、景观学、艺术学、人机工程学等各种学科,还涵盖了环境、视觉、产品、广告、多媒体、服装、灯光等设计领域,并且与结构、材质、工艺、流程、管理、风险控制、营销等专业相互交叉,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综合型系统性工程。基于此,展示设计的灯光设计就不纯粹是照明设计上的课题,它与色彩设计密切交织,形成独特的展示空间,互相联系又各成一体。

展示光效设计

灯光设计是展示空间中一个很重要的构成元素,它需要考虑到不同的有利于空间解读的尺度,既要形成有利于观看展品的闭合空间,又要考虑到整个空间的背景灯光,使展品不至于太远或太近,还可以连接展品之间的空间关系。空间的开敞性与光的亮度成正比。直光可加强物体的阴影、光影对比,加强空间的立体感,如以点光源照亮粗糙墙面会使墙面质感加强。通过不同光的特性和灯光亮度的不同分布,使空间显得比用单一性质的光更有生气,不仅起着导航的作用,还能体现展示的空间特征。

1.展馆主题演绎的重要元素

(1)建筑立面动态光效

建筑立面动态光控制区域与人流集中区域结合考虑。建筑入口界面,常使用彩色光或者动态光,以达到吸引游客的目标。动态光主要由三种方式产生:一是灯具的运动造成光的运动,如舞台上的摇头灯、摇摆的激光光束;二是光源的改变造成光的运动,如霓虹灯;三是在电脑程序的控制下,整个照明场景以一定的节奏变化,这也是最有利于展示设计概念的表达。

各种投影屏、显示屏、触摸屏由于有发光表面,能够展现动态的图像,也被认为是一种动态光效的设计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动态的光效常常与其他媒介结合在一起,共同塑造展示主题,感染观众。

(2)照明技术成为展馆建筑设计元素

主题为“幸福生活,童话乐园”的丹麦馆由两个环形轨道分成室内和室外两部分,连贯性的平台将把它们连接起来。在来自丹麦本土的BIG(BjarkeIngelsGroup)的设计中,展馆外立面是该建筑中最为经济、节能的部分,上面的孔洞可以让阳光照进室内,还有助于自然通风,每个孔洞都安装有可独立控制的LED点光源,既调节场馆内的光线环境,夜空中LED完美的效果还将点缀蜿蜒的外立面。

波兰馆设计灵感来自波兰和中国共有的传统技艺——剪纸。结合在“剪纸”的背面设置LED光源,通过丰富的色彩变化,凸显出了光影艺术。阳光可以透过缝隙进入大厅。当黄昏降临,变换色泽的室内光线穿透剪纸图案,使展館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整个展馆内外都围绕着剪纸的主题元素大胆设计创新,光与影变幻无穷的视觉效果,体现了波兰人对生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光效展示是展示空间设计的重要层次

展示灯光设计根据主题表达手法不同,表现手法各异。基本上可分为两个层次:展品照明与光效展示。光效展示是以吸引视线和炫耀风格为目的,主要意图就是为空间提供装饰,并在赋予主题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关于展示空间的光效展示,主要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灯具本身的空间造型及其照明方式,二是灯光本身的色彩及光影变化所产生的装饰效果;三是灯光与空间和材质表面配合所产生的装饰效果;再就是一些特殊的、新颖的先进照明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与众不同的装饰效果。光效展示在表达空间风格与特色方面举足轻重,是展示空间照明设计中需重点考虑的部分。

意大利馆展出了精美的产品,如珠宝、服饰、家具用品等。出于体现产品品质,感受精湛工艺的需要,在局部展区,它较多的采用了自然光、环境照明,更多的是以真实的呈现产品原貌为主,即展品照明层次。

3.与数字媒体界面与互动技术的整合

现代的展示越来越多地使用数字技术,与观众产生互动体验。由于数字放映机可达到很高的亮度,所以不再需要刻意降低周围环境的照明,不再需要依靠灯光来干涉形成反差。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创造视觉舒适感需要一种富于变化的灯光环境,避免单调的、平均分配的人工灯光环境。

展示色彩设计

“光就是色,色既是光”。展示设计中一些色彩表达起到了视觉暗示的作用:它们引导人们前进或者组织进入,或者诱导人们参加一些活动,例如就餐、购物或者娱乐。还有的色彩仅仅只是唤起记忆中熟悉的东西,以帮助识别和确认。对于设计师而言,在空间中色彩的选择受到功能目标的左右。

1.展示主题整体形象设计

因各个不同地区、民族、文化传统对色彩的象征意义、偏好有很大差异,所以展示色彩应根据展览地点、展览性质、参观对象特别是目标观众的特点来分析和落实。

2.戏剧化、舞台化的色彩表达

在俄罗斯馆内部某些展区,色彩绚丽丰富,颜色相对夸张,以叙事性的手法营造场景,表达主题。

3.与新技术结合,色彩与展具综合装置化

瑞士馆的主题是“城市和乡村的互动”,整个展馆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最外部的红色幕帷主要由大豆纤维制成,能独立产生和储存能量,并以LED 灯的形式将其利用。帷幕可以与展馆周围的能量,如太阳能或者照相机闪光灯产生的光能发生反应,从而发出闪光。这种新颖独特的构思,意在表现瑞士馆内外的“环境影响”,并使参观者了解这些环境影响。

结语

综上所述,展示光效和色彩设计是展示设计主题演绎、空间营造的重要技术手段。它同时随着时代文化观念的提升、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字媒体的应用等发展创新。它利用声、光、电全方位多层次的表现展示主题,吸引观众注意力,营造独特的光色异类空间。

上一篇:安全工程师《案例分析》题附答案下一篇:秋季开学第一课的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