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2024-09-17

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共8篇)

1.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篇一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沙窝乡沙窝小学

汪艳霞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段的阅读量有这样的规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也就是说,一个学期至少要阅读25万字。而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每学期只有30篇左右的课文,不过3万字左右而已,在量上是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我们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学生主动积极地遨游书海、采珠拾贝呢?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社会已经进入了全方位开放的信息化时代,那生动有趣的电视荧屏,形形色色的漫画书时刻在冲击着孩子们的眼球,孩子们每天愿花两小时看电视,却不愿花30分钟看书,这是我们现在教育的危机。如果一味地讲大道理,直接规定学生要读哪些书,很难收到实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许多孩子来说,学习阅读是一个缓慢、困难的过程。应告诉学生,书中的知识能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明白书对于我们是多么重要。

1.教师是阅读兴趣的激发者。教师应尽可能地将全体学生带动起来,让他们都喜欢读书。我告诉学生:我小时候就是一个完全不看书的孩子。在读小学时,来了一位男教师。他用许多的课外知识丰富沉闷的课堂,让我们相信他是一位博览群书的老师。他为我们成立了一个读书角。开始,我并不是其中的一名读者,可当有一天,我发现我的玩伴越来越少,而课余同学们对一本本小书爱不释手时,我忍不住借了第一本.从此我也成了一名书迷。通过这种的叙述,引导学生迷上阅读。显然,教师所影响的不仅是自己学生的未来,而且直接影响着几代学生的未来。

2.教师是经典名著的点拨者与讲解员。在学生学会独立阅读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更有深度的阅读。教师应是经典名著的普及者,只有教师对经典作品有很好的理解,才能在对精典的解说中使学生对名著产生兴趣。教师应让学生接受更多优秀作品的熏陶,学会欣赏意境优美的篇章,培养健康的阅读情趣。

3.教师要做学生的“书友”。小学生“向师性”很强,教师的言谈举止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想让学生对读书产生兴趣,教师自己不爱看书怎么行?所以,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总是着意营造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同学们一起阅读课外书籍。每天中午的自习课上,除为学生检查作业和进行个别性的辅导之外,我总是手拿自己精心挑选的课外读物到教室里认真阅读,记读书笔记,并定期向学生介绍自己的读书情况,对于好的文章,我还会直接读给同学们听。这一做法很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的学生开始向我借书,有的把自己觉得好的书带到了学校,和同学一起阅读,探讨精彩的章节,有时还会推荐给我。和学生在读书中交流情感,营造一个读书的快乐空间,从“要我读”变成“我要读”,使得阅读显得那么趣味盎然。

二、推荐学生的阅读内容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及智力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的不同,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性。教师要充分了解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在阅读兴趣上给予引导,努力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好符合自己兴趣的的阅读材料。

1.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推荐读物。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点,给学生提供《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等儿童文学的经典,也可以是《哈利·波特》、《拇指牛》、《魔法学校》、《郑渊洁童话》等畅销书,让他们选择。

2.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推荐读物。有的学生喜欢思考,热爱科学,我们可以指引他们去学《十万个为什么》,或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喜欢社会信息、知识的学生,我们可以指引他们去观看电视新闻时事,阅读报纸,去关心国家和世界大事。

3.从教师的朗读入手推荐读物,朗读的最大优点是能再现文章的节奏和韵律,让孩子们能从中感受到语言文字所传达出来的美和感染力。我给孩子们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希望这些故事能伴随他们成长,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从而营造高雅的文化氛围。阅读应先易后难,孩子们是幼嫩的读者,别硬塞给他们教师所选定的经典之作,可让他们跳过那些晦涩难啃的书籍。否则,会破坏他们对阅读的兴趣。

4.推荐学生阅读经典名著。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所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余秋雨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名著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有些孩子自小就对经典有特殊的喜好,现在很多事实证明,六岁以下的孩子诵读经典,不但能朗朗上口,还能记忆背诵,经久不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课外去阅读经典。其实,我们并不期待经典名著能让学生能在综合知识考试中考出高分,但它能温暖他们的心灵,打开他们美好而又人道的感受世界的心智,激发他们心中善良的、温柔的一面。对儿童而言,经典名著并不仅仅是中国的《唐诗三百首》和《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四大古典名著,也不仅仅是国外的《唐·诘科德》、《约翰·克利斯多夫》等,成人世界的经典当然可以成为儿童的经典,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经典:《绿野仙踪》、《狐狸列娜的故事》、《木偶奇遇记》、《爱的教育》、《神笔马良》以及安徒生、格林兄弟,甚至迪斯尼的故事等。这些都是学生一生受用无穷的精神食粮,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教师更应该指引给学生。

5.误区矫正。(1)如果一本书,孩子翻了三页就不感兴趣了,不能再强迫他一定要看完;如果孩子对一本书着迷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不能因为它不在自己的推荐范围之内而横加阻挠,应该想想这本书为什么会有如此魅力,是不是有它可取的地方,万一它真是儿童不宜的话,那就更要检查一下是否自己的引导存在着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指责孩子。(2)有的孩子喜欢看注音的书,有的孩子喜欢看有图画的书;有的孩子喜欢看原著,有的孩子喜欢看有解释和评价的。不同的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同的,有的孩子阅读能力好,也许能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但有的孩子有可能连读懂意思都感到吃力。这些,我们都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和个性差异,不要动辄棒喝,也不要过份赞赏。

三、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也要讲究方法。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是阅读取得成功的关键。

1.坚持博览群书,克服“功利性阅读”。

语文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现在,学生课外阅读的功利性太强。小学生阅读课外书大多是为了学习作文的写法。在这样的目标召唤下,学生读得最多的是作文法之类的读物,如作文大全、作文选刊、作文向导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不可否认,这些读物中不乏写作的方法性知识和成功的习作范例。但是,学生要写出佳作,更需要一种底气,这种底气以深刻的情感体验、丰富的语感经验、大量的语言素材的积累和厚实的社会生活知识作基础。

学习写作不是课外阅读惟一的和最终的目标。即便是学习写作,专读作文法也不能奏效。以作文辅导书为主要读物,就如同长期以方便面为主食,必然造成营养不良。学生在这种阅读背景下进行习作技能技巧速成训练,最多也不过像在澡盆里练习游泳,终究写不出什么大气的文章,对语文素养的形成很不利。?

课外阅读的指导应着眼于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发展,对学生的阅读作恰当的调控,使学生跳出功利性阅读的认识误区和“以作文法为主”的狭窄读书范围,像蜜蜂采蜜那样广读博览。

2.培养阅读悟性,克服“休闲性阅读”。

当学生读书有了兴趣的时候,就要适当控制课外阅读中休闲的成分,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读功”,培养对语言作品的敏锐“悟性”。有些学生读的书不算少,整体语文素养却不见有多大进步。出现这种“怪圈”的原因,主要在于这些学生总是带着休闲的心态去读书,是浮光掠影“看热闹”式的“虚读”,而不是潜心其中“看门道”式的“研读”,全凭着兴致,很少需要情绪的调动、意志力的参与和心智的投入。当然,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活动后,适度的休整是必要的,休闲性阅读应该是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部分。可是,如果学生的课外阅读完全以休闲为目的,也就烙上了“先天不足”的印记。长期以往,学生的思想就很难得到磨砺,语言也难以得到发展。

小学生正处于学语言、长知识的黄金时期,他们通过自主的阅读活动,除了吸纳语言文字所负载的文化、思想、科学等领域的大量信息外,也要对这些信息进行一定的思维加工。另外,还要学习阅读材料中典范的语言模式,积累各种各样的语言素材,从中获取表达的经验。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任务去读书,他们就有了明确的猎取对象。

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时,可以定期向学生抛出一些有研究价值且学生力所能及的研究课题,介绍一些阅读材料,指引查寻资料的途径,教给“做学问”的方法,让学生在研究性阅读中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以得到长久的保持。

指导学生将语文课内习得的读书方法和经验迁移运用于课外阅读,使方法经学生的熟练操作跃升为阅读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如:用含义不同的符号图画重要内容;在书页的天地头作批注;做内容摘要,整理阅读提纲,将书读“薄”;展开想像、推理,进行分析、评价,写心得体会,将书读“厚”。

3.讲究 “熟”读,克服“一次性阅读”。

读书方法有精读和略读之分。现在的课外阅读,多数的情形是精读不足,一味略读。读某一本书,阅读或摘抄之后,就束之高阁,不再谋面。这种一次性阅读,在大脑中留下的往往是一些朦胧的印象、飘忽的意念和肤浅的感受,不符合语文学习规律。长久有效的记忆不是通过一次性阅读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不断“温故”和“强化”的过程。?

为了能够达到“熟”读的程度,我们在指导课外阅读时,每过一段时间,就可以从学生读过的书中精选一部分,让学生进行二次、三次甚至更多次的阅读。记忆是语言内化和运用的前提,是智力发展的生长点。读书需要记忆,尤其是那些充满智慧和人文思想光华的精美语言,应该烂熟于心。对某一作品的认识不是一次性阅读就告完结的,需要经历读者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反复磨合、碰撞的过程。读特别好的作品,一定要改变一次性阅读的习惯,在“熟”字上下功夫。熟了,才能钻得深,悟得透,将语言的精品、思想的精华纳入自己的知识宝库,经“发酵”产生新的思想,铸出新的语言,迁移运用起来也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好的习惯成就一生的成功。现代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终身学习也越来越为人们所提倡。终身学习的习惯养成很大程度来自于学生时代的坚持。学生产生了浓厚阅读的兴趣,有了丰富的阅读内容和良好的阅读方法还是不够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让阅读成为习惯,进而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应该让学生真正从心里面爱上阅读,愿意阅读,才能爱不释手,才能渐成习惯。

1.可以开展一些活动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形成。我每天利用课前10分钟开展“我读了……”的读书交流活动。每天一点时间,让每个学生都用简短的话来说说自己昨天读的书或者文章,既交流了收获,开阔视野,又锻炼说话能力。我还定期开展一些办读书手抄报、读书板报,开展读书竞赛,开展 “我知道的科学”、“我知道的名著”、“我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趣事话你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2.良好的阅读习惯更多的需要在父母的参与下形成。教师应重视家校间联系,构建校内外沟通、课内外结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建议家长在家庭里营造读书的气氛,家里要有报刊、杂志、书籍。当孩子有零散、短暂的时间,可要求他们随手拿一张报纸;当他们有完整的时间时,可要求他们端起一本书静静地打发时光。书应该在家中无所不在。父母与其规定孩子每天应花多少时间看书,还不如关心孩子们所看故事的情节发展,让孩子告诉你故事讲到哪儿,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们阅读的成就感。不要要求孩子不能看电视,该去看书,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书与电视是个矛盾,也不要奖励看完书的孩子,应让阅读成为他们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

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方法上给予指导,让课外阅读真正成为他们喜爱的事,让知识的海洋常常跳跃着他们因阅读有所收获的欢快的浪花,只要持之以恒,小溪终将能汇成海洋。

2.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篇二

一、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 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阅读, 才有可能达到阅读的目的。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创设课外阅读的氛围, 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 课外阅读应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自主阅读。每周的语文实践课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寻找他们喜欢的作家作品, 并且把自己摘抄到好的文章或段落拿来同大家分享, 学生们互相欣赏、点评。这样的阅读坚持一段时间以后, 不仅可以使平时就爱读书的学生有所收获, 而且对那些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学生, 也起到了积极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 而是经过思考, 有了独到的看法, 逐步具有理性和独立的意识了。理性能够使学生辨别是非与真伪, 独立会让他们的思想更自由。其次, 师生可以结成书友, 进行合作阅读, 让学生感到读书不是任务而是兴趣使然。另外师生定期交流阅读情况, 对双方的阅读都能产生激励和督促作用。最后, 举办诗歌朗诵、演讲比赛, 让学生们抒发自己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立志成才的雄心壮志。

二、利用课堂教学优势, 开发课外阅读资源

古语云“开卷有益”, 而对此观点我却不敢苟同。在金钱的诱惑下很多不堪入目的书籍比比皆是, 执卷在手并非都能有所收获, 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走正道, 而读一本坏书就可能使人误入歧途。我们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优势, 把它作为课外阅读的重要环节。首先, 要利用阅读课带领学生走进图书馆、阅览室, 让他们畅游在书的海洋里, 并且把读到的好书推荐给大家。同龄人推荐, 更有可能引起共鸣, 且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 因此, 这一活动很受同学们的青睐。其次, 利用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 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如结合“五一”、“七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 配合学校开展系列图书课外阅读活动。另外, 结合课堂阅读教学, 积极引导学生阅读那些充满人性, 关注人类命运的书籍;读那些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善恶、真假、美丑的书籍和杂志;读那些充满正义感, 热爱和平, 拥有爱心和温情的作家的书。当然, 引导学生读书要循序渐进, 可先推荐一本好的杂志, 如《读者》等。然后引领学生阅读冰心、朱自清等优秀作家的散文。等到学生有了一些文学积累和文学鉴赏力后, 让他们读一些国外的文学名著, 或者直接进行原著阅读。通过与那些充满人性良知的大师交流, 不仅可以奠定学生坚实的人文底蕴, 而且还可以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 培养他们对人的终极关怀。

三、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

学生的课外阅读如缺乏指导, 将只是一种消遣的方式, 大都是“轻阅读”, 也就难有所收获和进步。首先应当及时地指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以提高阅读的质量。我为学生提供了以下几种阅读方法: (1) 出入法。入, 就是钻进去;出, 就是走出来。 (2) 跳读法。以最快的速度浏览全文。 (3) 交替法。就是将两种以上的书轮流交替地读。 (4) 泛读法。即尽可能多读书——博览群书。这些方法各有用处, 如需选择和捕捉信息那我们就用跳读法;而欣赏优美的写景类文章就要用出入法。其次是强化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意识。随着阅读的深入, 学生往往会迸发出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但是这种思维也只是杂乱、零碎和飘忽的, 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 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 “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否则, 一切书籍的阅览、一切思考、一切感想, 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 摘抄课外阅读的观点内容、优美句段;记下阅读中的问题、思考以及感想等。最后是组织好课外阅读小组。这是提高阅读质量的重要方面, 通过阅读小组逐步养成合作阅读的习惯, 在小组中让学生主动地、协同地进行阅读, 相互讨论, 彼此倾听, 以增强读书效果。也可以考虑方便性、相似性、补偿性等因素, 让学生自由组合, 发挥群体效应, 形成浓厚的“阅读组合”。

3.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篇三

一、帮助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最根本的应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性,使其产生强烈的读书愿望,变被动被迫的阅读,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让阅读成为学生自发自觉的行为。

首先,阅读大量的书籍可以形成学生良好的素质。“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都可以在读书中逐步养成。“知书达礼”就形象的说明了这个问题。“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通过读书可以反省自我、提升自我、从而使自己成为修养良好的人。

其次,教师还应该让学生懂得:读书能帮助人实现终身学习。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猛,知识更新迅捷,要想跟上社会发展,必须学会终身学习。而学校毕业后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只有当一个人在学生时代就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在毕业后的自我教育才有可能。为了学会终身学习,为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必须养成读书的习惯。

此外,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到:提高写作能力,读书是根本、是前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抱怨写作没有材料的人很大程度上是书读的少。因为阅读是吸收,是积累,写作是抒发,是表达。在浩如烟渺的知识海洋中学会阅读,养成阅读习惯无疑对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二、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是教学在课外的延伸。提高阅读能力水平的效率,关键在于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在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时,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予以指导。

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注重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精读和略读是两种阅读方式。从应用的角度看,略读是最常用的方法。“书海无涯”,如何从繁杂的书籍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就需要学会略读。因此,要指导学生读书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寻找资料。在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之后,就需要采用精读的方法。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精读需要对重点章节,重点段落、精彩词句进行口味、研读。可以边读边思、边读边划、边读边记。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注重摘录与随感相结合。

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段摘录下来,以便在今后的写作、交际中使用,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新课标”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求学生具有探究性阅读和创新性阅读的能力。特别是完成阅读之后,要思收获,谈体会,发表见解和主张。而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写好读后感。教师在指导学生在做读书笔记时,可以从作者介绍、文笔精华、读后感悟等内容对学生提出要求。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注重交流与讨论相结合。

在学生阅读一定的内容之后,教师可以专门抽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们进行交流和讨论,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分享阅读的快乐与收获,在讨论中提出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在讨论中升华。互相合作,交流学习心得,取长补短。

三、帮助学生选择优秀的课外读物

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这句话表明阅读材料的选择的重要性。选择阅读材料必须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在选择阅读材料上我们可以遵照以下三个原则:

1、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的原则。

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因此,学生的课外阅读应围绕课堂教学进行,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我们课本当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巧妙构思,让课堂成为一个灵动的阅读场所,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语言文字的魅力之中。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一些相关知识的介绍,会使学生感受到课外知识的趣味性,而要获取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与课文相关的书。这些书可以进一步充实课文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不同程度的迁移拓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比较能力。

2、优选古今中外名著的原则。

这类作品主要是指新课标推荐的读物。《课程标准》在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列出了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等内容。读这类书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许多优秀名著都已改编成了影视作品,学生在视觉审美之后,再来欣赏优美的文字,更易懂,更有趣。学生在一个学期能读一两部名著也是一个不小的收获。再适当利用班会时间让学生讲讲这类故事,一定能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

3、阅读优秀期刊的原则。

许多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期刊读物是指导学生阅读内容选择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这类读物的内容多反映他们这个年龄的生活,更贴近他们,容易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更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如《中学生博览》《读者》《中学生阅读》等,这些报刊中所包含的文章大多是精选的美文,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对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阅读读物的时候还要注意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在培养学生读书习惯的初期阶段,教师应帮助学生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实践后,同学们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对读物有了初步的辨别能力。这时,教师方可按《新课标》的要求“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总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坚持不懈。真正让学生养成自觉读书的习惯。“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之乐乐无穷。”引导学生书海畅游,扩大语文资源的广泛性,是语文教师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拓展语文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必将对培养具有语文素养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的深远影响。

4.教师如何有效的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篇四

张成

大凡语文老师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每当分析课文时,问题提得稍微有些深度,举手的学生就会大大减少!每当考试中的阅读分析题文章达400字以上,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大大下降。从历年的语文考试中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学生的阅读理解存在严重的问题,不是忘了点标点,就是忘了加标题;不是不会用自己的话解释词语,就是不会用自己的理解来回答问题,一旦不能用“摘录法”便有一种手足无措之感„„是阅读教学的问题?还是学生的能力问题呢?方法 课堂上没少讲,为啥就是那么高投入低成效呢?

原因是很复杂的,但有一点很显然,那就是结果是这样,却仍没引起教师的高度关注,我们的阅读课依然“涛声依旧”;即使关注了,改进了,成效也不太明显。虽然新课程开始一年多了,但阅读课上:读通全文——初步感知——精读课文——— 总结巩固————完成练习的经典五步模式仍是屡见不鲜。课内如此,课外阅读更加糟糕,有些学生读了五年书从来没进过一次图书馆。大部分学生认为没什么好看。看电视的比比皆是,看书的却寥寥无几,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当然看电视也是一种很好的信息积累,问题是没人引导,所以停留在娱乐上,长此以往就会养成对直观画面的依赖,而对书的漠视却令人无比担忧。

是书不好看吗?当然不是。是学生没在书中找到过快乐的体验,因此也就无所追求,电视给学生的是直接的视觉和听觉上的快乐,或是其它丰富的信息刺激,而文字只有通过理解、想象才能发挥信息效能,既然无快乐,索然无味的事,我们可爱的学生怎么会做呢?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方面的规定:一是提倡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以后逐渐增加;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小学阶段背诵古诗文70篇。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它对人才的知识、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提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名人名家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话,给我们以启示:仅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几篇文章,怎能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高涨的孩子们?无论是阅读教学现状,还是时代社会的要求,都需要我们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尤其是学生自身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更需要组织学生强化课外阅读,激励大量阅读,让他们在阅读中品尝到无穷的乐趣,从而促进阅读兴趣的不断拓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将来博览群书打下扎实的基础。那么如何来有效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

一、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阅读的兴趣,就会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变“被动读”为“主动读”,“要我读”为“我要读”。只有当学生在头脑中树立了强烈的阅读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书籍。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尤其应该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和乐趣相联系。用“兴趣”“乐趣”这两把“金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步入知识的殿堂.介绍读物梗概激发阅读欲望。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姑娘》《皇帝的新装》后,教师可介绍《安徒生童话选》;结合《赤壁之战》的教学,教师可出示《三国演义》(儿童版)介绍书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指导课外阅读,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正确合理的选择自己所需的作品,快速准确的运用阅读方法,做好读书笔记,课外阅读才有效率,才有收获。

1、推荐与课文相联系的书籍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都差。如今的课外书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并不都适合学生阅读。作为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推荐工作。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我们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上完了《丑小鸭》,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习了《景阳冈》,可以向学生推荐《水浒传》。

2、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

小学六年,跨度较大。我们推荐读物时,不能一刀切,必须根据每一级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提供书籍名单。如:

三、四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识字量比较丰富,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我们就可以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宝葫芦的秘密》、《儿童科幻小说》、《十万个为什么》、《樱桃小丸子》等书籍。

3、推荐与习作要求相关的文章

习作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大量的阅读可以为习作铺垫。如学习《水上飞机》,了解了说明文的写法,动员学生对身边熟悉事物加以说明介绍,进一步明确介绍事物的方法。

4、从时空结构上推荐有关内容

在实践中,大胆地将报纸、杂志、小说、影视、广告、标语等语文信息引入课堂,丰富深化教材内容。如今年神州七号飞上太空,振奋人心。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相关报道,了解事件始末。

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精读、略读。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用的是略读。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我们又可以把略读分为游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培养学生阅读方法,我们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切忌拔苗助长。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

四、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型:摘抄好词好句,科学珍闻,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提纲型:在读过一本读物后,把其中的要点或基本内容提纲挈领写下来,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感想型:再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及感想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想象型:主要是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我们要通过提示范例,摘录讲评,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学生做笔记的能力。

五、营造阅读的环境

众所周知,良好的环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条件,为学生创造阅读的良好环境。阅读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种,所谓硬环境就是创设良好的外在阅读条件,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训练好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课外书的准备必不可少。我们学校为每班购进了一百册新课程必读书籍,每学期班级之间,年级之间进行互换,达到资源的充分共享;班级书架就像一个中转站,方便每个学生的借阅,而家庭书架则是学校课外阅读的重要延伸,学生在家的时间最多,也是阅读的重要场所。教室四壁张贴关于读书方面的标语,这些标语在语文教材中随处可见,如“好读书,读好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大量标语充斥在学生的视野,经常看到或诵读到,都会激发起学生极大的阅读兴趣。那么什么是软环境呢?软环境就是教师在与学生的阅读交流中建立的一种美好的情感氛围。比如,教师对学生阅读成果的赞同和肯定。对于课外知识比较丰富的学生,可毫不吝惜赞美之词,“小书迷”、“小博士”、“成语大王”、“字典通”都可成为对这些同学的昵称。

作为教师,还要努力让学生轻松的阅读。所谓轻松的阅读,就是让学生在没有过高要求、没有过重压力的环境下阅读。我们要让学生轻松地从事阅读活动,让他们尽情享受阅读的美,而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阅读兴趣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低年级的孩子认识的字比较少,对阅读本来就有畏难情绪,如果教师提出太多的阅读要求,便会打击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是记忆力优于理解力,明确了这一特点,教师更应该降低理解的要求,不求一步到位。

加大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水平,已逐渐成为小学教育界的共识。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教师一旦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交流能力就会提高。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在书的海洋中畅游,为了让他们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5.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 篇五

新乡市长垣县梨园中心小学

刘会清

【内容摘要】:书里有一个奇妙精彩的世界。只要你愿意打开一本书,再打开一本书,并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你的生活就改变了,世界也变了。而在当今信息量急增的社会里,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令人担忧。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传授的知识,几乎没有学生去感受课外阅读带来的乐趣。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成了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这里,笔者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爱喜欢上课外阅读的几点做法。【关键词】:小学低年级

课外阅读

兴趣

阅读方法

书是一把金钥匙,帮我们打开文学之门,开阔我们的视野;书是一叶扁舟,载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书是我们人类的良师益友,告诉我们一个个人生的道理。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当今社会,现代传媒抢占了大量阅读文本的时间,许多孩子宁可每天花好长的时间玩电脑、看电视,也不肯用20分钟的时间翻书来读;许多家庭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学生在学校写呀、读呀都是所学科目老师留下的作业;更有甚的是孩子已上五年级了,居然没有一本像样的课外书„„这些现象,都提醒我们,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已刻不容缓。近几年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尝试了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收效明显。

一、激发阅读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我们首先应该重视他们的阅读兴趣,只有孩子爱上阅读,才能付之于行动。低年级的小学生,年幼无知,头脑简单,思维能力相对低下,再加上贪玩好动,对读书不可能顷刻间就“如饥似渴”,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故事是小学生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是他们认识世界的窗口。我正是从孩子们感兴趣的故事入手,从听故事、说故事,读故事开始,逐渐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比如,在平时的语文课中,我把语文活动课安排为阅读课,阅读后同桌互相交流阅读内容,为了避免这样的活动流于形式,我要求读后要有汇报。此外,我还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收集趣事奇闻、动物知识、自然景观等,以讲故事的形式组织他们进行交流。我们班里成功举办了《安徒生故事会》、《寓

言故事会》、《成语故事会》等。在动人的故事中孩子们个个挺直身子,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欣喜的目光,嘴角露出甜蜜的微笑。这些故事把孩子们带进一个美妙精彩的世界,因而使孩子感受到阅读的诱惑。

二、教给阅读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苟方法地去读,其意义和收效也不得而知。因此,我们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不仅爱读,而且会读。“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低年级教学中开始引导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读书方法。例如:在学完汉语拼音之后,课外阅读基本上可以由“听读”阶段逐渐过度到“自读”阶段。低年级学生在刚开始阅读时,速度较慢,教师可要求学生指着字,读出声。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待学生能熟练拼读音节,牢固掌握汉字,朗读速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可有目的,有步骤地训练学生默读,逐步达到“一目十行”的速度,使学生能在最少的时间里,最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

当然,只有速度没有效果也是不行的,一些孩子读书只用眼睛,不用心,不动脑,这样的阅读当然只是事倍功半,因此,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边读边想,比如,可以用“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懂”等方式检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是否在思考,是否读有所得,并将这一方法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只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思考,才能真正地获得能力,这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

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在这里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摘录批注法。这种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

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

三﹑创设阅读条件

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阅读的习惯养成了,阅读的方法掌握了,那么,课外阅读活动就有了可靠的保证。但教师仅仅鼓励学生看书是不够的,应创造机会使每个学生有书可看,有时间看书。

(1)、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我适时组织学生介绍自己阅读的好书、好文章和好的读书方法,学生之间可交流读书心得;我还常把学生带进学校的图书馆,让他们读自己喜欢的书,感受书海之浩瀚,体验读书人的痴迷,使他们在浓厚的读书氛围中受到熏陶,从而形成与书交朋友的强烈愿望。

(2)、我尽量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在班级中设立图书角,当今虽然有点老土了,但它仍不失为一个有效阅读的做法。“书非借不能读也”,部分家长反应,给孩子买了书,可他就是不爱看,而有的学生就

一、两本课外书,有的一本也本也没有。满足不了他们的阅读需求等,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让每个孩子从家中带来一两本课外书成立一个“角”后,情况就迥然不同了。不同风格、种类的书籍不仅开阔了孩子的眼界,丰富了孩子的阅读范围,那种看别人的书的愉悦感更促使孩子不断地去阅读、阅读、再阅读。

(3)、控制学生的作业量。加大学生课外阅读量,最重要的是控制学生的作业量,保证学生有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包括选择书籍和阅读的时间,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认真备课,上课,精心设计练习题,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中完成学习任务,避免机械重复性作业。平时的家庭作业也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设计那些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练习,课内外结合,既使学生巩固了课内知识,又拓宽了知识面。如在教学《小山羊与小灰兔》这篇童话故事时,学生理解了课文,知道小灰兔对自己说的话不负责任,让小山羊一次又一次的失约。我趁机问道,那以后小山羊会怎样对待小灰兔呢?小灰兔在让小山羊等他,小山羊又会怎们做呢?„„学生的兴趣马上被激发起来,我把这一问题便当作家庭作业。学生非常乐意,第二天,同学们就纷纷告诉我各式各样的答案。听了学生这一番番话语,我心中真感到欣慰,这都是阅读带给孩子们的知识,使他们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

四﹑创建阅读氛围

由于学校教育教学有统一的教材,有规定的教学任务,课内的阅读指导和在校有限的阅读时间依然无法满足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所以课外阅读更多有赖于家庭教育的监督。因此,我要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以家长会的形式让家长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积极有效地监督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1、我告诉家长要让孩子爱上阅读,需要您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也就是说家长首先要做读书人,每天抽出20—30分钟的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交流读书的感受。如果没有时间读书,至少孩子在读书的时候,您不能做看电视或打麻将之类的容易分散孩子注意力的事情。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读书氛围。在家里还可以为孩子建立一个“小小图书室”(一节书柜、一个抽屉均可),每月增添一本新书。一定要把书放在孩子触手可及的地方,随时有空都可以拿起来看几页。保证孩子的阅读时间,并使其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乐趣。

2、“听读”也是“阅读”

低年级小学生存在着比较大的阅读障碍,一是识字量很少;二是阅读技能还未很好地掌握。我们这时可以多让学生“听”书。事实上,学生在进学校读书之前几乎“读得懂”所有“说”出来的书,对书的“听”的兴趣往往会迁移到“读”的兴趣上来。因此,要建议家长多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以听的方式早“读”书、多“读”书。

3、带孩子去书店

我们要建议家长时常带孩子去书店、图书馆,最好是规模大、种类全的大书店,刚开始看不看书、买不买书都不重要,只是让孩子置身于书的海洋,置身于知识的殿堂,感受浓浓的书香氛围。时间一长,孩子一定会被那种氛围所感染,进而喜欢书、爱上读书。

4、帮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

为了避免学生不加选择、不辨优劣地进行课外阅读。我们还应当向家长介绍和推荐相关读物,让家长帮助孩子选择有益的读物。低年级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对图画的喜爱远远超过对文字的喜爱。虽然他们已认识一二千字,但掌握不够熟练,还需借助拼音来阅读。所以,我让家长为学生买带有彩图的,有注音的读物,以便于孩子的阅读。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健全的人格和高尚情操都必须要通过勤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儿童作家

秦文君说:“文学就像一扇窗,长在孩子美好的心灵中,推开它,心灵变得敞亮许多,如同看到人生的鲜花扑面,阳光普照,远离庸常,走向高尚。”使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并从中受益,是我们每位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今后的日子,我将继续为孩子们的阅读保驾护航,让孩子们徜徉在书海中,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亲近母语,陶冶情操。愿我的孩子们在一本又一本有趣的书中,聆听一个又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在如痴如醉中爱上阅读!

我相信,我们的小舟,一定能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扬帆起航,直达终点!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3、万斌《浅谈小学课外阅读指导》

6.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篇六

甘肃省陇西县崇文中学陈继勤

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

每年的寒暑假各有一个多月长的时间,这么长时间也正是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特别是名著阅读的黄金时间。如果我们在这个阶段能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阅读,不仅会让他们的寒假过得忙碌、充实、有意义,而且还会让他们在快乐中的名著阅读阅读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并且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那么,如何来指导初中低年级学生在假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呢?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有了求知欲,学生就会主动地寻找读物,并能稳定的、自觉的、如饥似渴的探索知识。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努力保护学生的阅读热情,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目,让学生在推荐的书目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有选择的阅读,尽量让他们在一身轻松的状态下,在主动积极的阅读中,启动思维,激发情感,有所理解,有所感悟,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兴趣固然重要,然而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心强,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强,兴趣广泛,但持久性不长,盲目、从众心理较强,自控能力又较差。而过分广泛的兴趣,过分肤浅的阅读,只能给学生带来带来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的收获。为了让学生克服自身不足,阅读好书,阅读名著,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效率,教师要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制订出具体可行的名著阅读计划,让学生明确阅读任务和要求,让他们带着任务去阅读名著。布置任务前要指导学生掌握做读书笔记,如摘录,做评注,写读后感,制作文摘卡等方法,让学生正确有效地阅读名著。

要和家长联系,得到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假期虽然是学生阅读名著的好机会,但因太多的因素如游戏、影视节目、游山玩水、走亲访友等也在诱惑着他们,特别是农村学生对这些可能更感兴趣,而对老师布置的名著阅读会置之脑后。因此,教师可通过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家长评语表等方式和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在假期依照阅读计划督促孩子阅读,保证阅读时间和阅读质量,并对孩子在家的阅读情况做简要评述。开学后,教师及时收缴家长评语表,了解学生在假期的阅读情况,检查读书笔记并打出等级,整理、编辑、打印优秀的读后感让学生传阅、学习、交流,以便进一步激励先进,督促后进,进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持久的阅读习惯和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7.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篇七

一、培养阅读兴趣

这是课外阅读成功与否的关键。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1. 以身示范,与生同读,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因此,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教师首先要做到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才能正确指导学生阅读。语文教师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刊、图书,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2. 先给学生读书的自由,再相机引导。

小学生并不是对一切书籍都不感兴趣,他们也有着强烈的阅读欲望,只是有些学生的阅读兴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而已。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或批评,要相信学生,先给他们以阅读的自由,再抓住时机巧妙引导,进行迁移,这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实际上是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主性与求知欲。

3. 创设浓郁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可帮助学生尽快驶上读书的快车道。一是创设读书的大环境,利用“文化化人”对学生进行熏陶。如:在阅览室悬挂鼓励学生读书的字画,在橱窗中出“新书推荐”板报,在教室布置漂亮的图书角,等等。二是减轻学生书面作业负担,为学生课外阅读留出充足的时间。三是开展有关活动,如:举办书籍交流会,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举办读书活动,向学生、家长推荐阅读书目。

二、培养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持之以恒,也就是要形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成自然,习惯能影响人的一生。而要养成好习惯,必须经过反复历练,努力做到知行结合,这一点非常重要。因而,我非常注意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根据具体情况,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少到多、坚持不懈、有的放矢地逐步培养,最终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帮助学生明确具体要求后,定期严格检查,做到雷打不动。如:每周一次的阅读心得体会的演讲、半月的读书笔记展等,不管是谁,无一例外。

三、具体指导,明确要求

8.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篇八

一、书目推荐

语文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进行书目推荐。讲到小说时,可根据小说的特质,推荐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比如,鲁迅先生,可推荐其生平事迹,再推荐其优秀代表作,但必须对其作品进行精选,选取那些既能突出显示作家的风格,又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消化吸收的优秀作品。尽量不选长篇巨著,因为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阅读,甚至会大大降低学生的阅读动力,令其产生反感,因此,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要让阅读循序渐进;当然,对于这些篇幅较长的作品,教师可推荐学生放到假期去阅读,也可以请阅读兴趣强烈、有能力读完的学生把情节讲述给其他学生。

二、方法指导

可参照鲁迅先生的读书四法:1.泛览法。正如苏轼在《杂说·送张琥》中所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读书达不到一定的量的积累,是难以出巧的,必须多读多看,于不经意间积聚书中精华。无论是布局谋篇,还是遣词造句,都于无声中得到了提升。多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提升你的文学修养,而且还可以提升你的精神境界。这样,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促成质变。正如小孩子学说话,有些东西不是家长刻意去教授的,但他却学会了,原因在于环境的影响,这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完成的。这是滴水穿石,不是立竿见影。因此,必须强调泛览。2.硬看法。有些书籍在内容上有些高深难懂,但文化价值却相当高,如果读下来,将使你在思想和写作上受益匪浅,这就需要我们用心用力去读,不是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吗?你可以把它分为几个大节,规定每天必须读多少页,一天天读下去,过一段你就会发现,你已经攻克了那些难关。《游褒禅山记》中写的好,“世之奇伟瑰怪,常在于险远”,就是说好的东西一定是需要人们去付出努力的,只要你能坚持下来,肯定会有收获的。3.活读法。读书的最高境界,在于学以致用,一方面实现了作品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提升了自己的文化素养,从而达到双赢。读书时要读到让前人的东西在你面前“站起来,动起来”,要把它和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它变得生动、主动,让书与我同在,书在我手,我在书中。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不要读死书,死读书。前人早就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4.参照法。即对作者、作品内容及风格进行整体把握。前文已经提到这一问题,即对学生推荐书目的系列化问题。“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只有了解了作者的创作环境,了解了那个时代的特征,才能真正地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目的,才能真正把握作品的命脉;同样,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个人经历不同,作品必带上作者的风格气质,只有了解了作者的风格气质,才能真正地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色。

三、兴趣监督

要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实时总结,看学生读完了哪些作品,还有哪些未读。可采用一些有趣的方法,比如,《邯郸晚报》上刊登的填鲁迅作品组成语的文章(见《邯郸晚报》2011年4月29日第12版),觉得很有意思,写在这里,供大家参考:

1.头疼脑()()华正茂;2.漫山遍()()衣木食;3.馨香祷()()如东海;4.虚度年()()苑集枯;5.举一反()()腋成裘;6.得胜回()()金不昧;7.欣喜若()()问之学;8.刚正不()()经送宝。

通过填成语,就可以看出学生对鲁迅先生作品了解的广度。可以让学生写简评,教师通过检查,就可以看出学生对先生作品了解的深度。对于完成得好的同学,务必给予奖励,增加学生的成就感。这一环节在整个指导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光布置不落实等同于零布置,学生毕竟是学生,自控性还达不到成人程度,因此,一定要促使学生完成阅读。

上一篇:十年以后回家乡作文下一篇:追求诚可贵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