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科质量控制计划

2024-10-21

麻醉科质量控制计划(精选10篇)

1.麻醉科质量控制计划 篇一

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计划

1.加强麻醉诊疗常规和操作规范,能熟练运用诊疗常规和操作规范指导临床工作。

2.合理规范的使用麻醉药品,质量与安全小组督察及记录。

3.加强员工对麻醉设备操作规程的掌握,能熟练操作麻醉设备,有使用记录,麻醉与术中生命监护系统、空气调节系统定期保养,有记录,手术药品和器材有适度储备。

4.对医疗活动中发生的异常医疗信息要及时请示报告,增加工作的危机感和机敏性。

5.深刻领会“危重患者管理制度” 科室应加强对危重患者的管理及观察,处理急危重症患者的应急反应能力。加强对“科室处理急危重症患者的应急预案”的培训,对预案内容进行模拟训练,要求熟练掌握、反应迅速,有“人员紧急替代制度”并保证联系通讯工具畅通以便出现各种突发事件时,相关人员能确保按时到位。

6.履行各项告知程序,充分尊重患者权益。

知情同意书由麻醉者或上级医师负责谈话及签发,用易于理解的语言解释麻醉、处置、操作的必要性和目的及利害得失等告知内容,并记录在同意书中,术中意外处理或改变麻醉方式时由具备资格的医师负责向患者家属告知;对新开展的麻醉方法及其他特定范围的手术麻醉方法及其他特定范围的手术麻醉由具备资质的上级医师或科主任负责告知谈话。

7.术前麻醉访视:接到手术通知单后,麻醉医师应按要求进行术前访视,通过充分的术前检查对病情进行评估,决定适宜的麻醉方案,并记录于病历,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签字确认,确定麻醉方案时要考虑患者年龄、全身状态,对麻醉、处置的适宜性应进行讨论,选择最适宜的时机与麻醉方法,与患者或家属谈话,同意后签订手术麻醉同意书,开出手术前用药,并准备麻醉器械,落实查对制度,每个患者外科手术时必须有麻醉方案(计划),重点是全麻、危重患者、新开展手术及特殊患者。

8.术中管理:术中应监测患者生理状态,进行麻醉效果评定,发生意外状况及改变麻醉方式要按规定流程进行,要由具备资格的医师负责谈话,落实查对制度。

9.术后随访:麻醉师对患者术后麻醉复苏阶段的生理状态进行监测,对苏醒的判断有具体判断基本标准(意识状态、血压、呼吸状态等),应按规定时限去病区查看手术患者,并向责任护士交待注意事项,防止发生麻醉并发症,并做记录。

10.加强对麻醉、精神性药品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管理与储存,做到“三专”管理(专人、专柜、专册、专用处方管理)有严格的使用管理规范与程序。

11.对员工进行心肺复苏、“五机”“八包”等急救操作培训,做到知识不断更新,做到知晓掌握。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有计划,有记录。

12.医护人员熟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内容要求,落实“科室防范医疗纠纷及事故发生的重点措施”。

13.医务人员每月学习《执业医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14.医师业务素质的提高是医疗水平提高的基础,通过每周岗位培训与学习,加强、弥补专业业务技术的不足从根本上提高医疗人员的专业技术的水平。

15.加强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把好医疗护理关。增强责任感,树立牢固的防范意识,切实贯彻有关医疗事故处理的法律、法规,积极主动地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和依靠法律维护医院的正当权利,杜绝医疗差错或事故的发生。

16.严格医疗相关证据的管理,各种文字性的资料在书写时要字迹清晰,不得涂改。记录要全面,准确无误,规范合理,并保留完整的各种监测记录。

17.改善服务态度、规范医护行为:医护人员应严格规范自身的医疗行为与自身形象,行为应符合医疗护理规范要求,在手术中不谈论与手术无关的事情,不对患者的病情窃窃私语,尊重患者的人格,做到文明礼貌、稳重端庄、态度诚恳。

18.每月召开质量与安全形式分析会,查找工作中不安全隐患,薄弱环节,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实施办法。

2.麻醉科质量控制计划 篇二

近年来, 医疗设备的质量检测受到医疗卫生机构和计量部门关注, 从实践上分析, 呼吸机的检测的确也是很有必要的。目前江苏省的呼吸机、麻醉机的使用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 一般乡镇级卫生院都麻醉机, 县级医院基本都麻醉机20余台左右, 呼吸机数十台, 在二级以上医院呼吸机和麻醉呼吸机的使用更是广泛。由于呼吸机的厂家较多, 产品质量残差不齐, 故障率也较高, 加上应用的特殊性, 所以呼吸机的质量检测和质控显得尤为重要。

1 呼吸机的检测

呼吸机的检测主要包括流量控制和压力控制两部分, 流量部分主要有潮气量示值误差、呼吸比、呼吸频率、呼吸氧浓度;压力控制部分主要有呼气末正压、叹气触发压力、压力报警灯指标。

1.1 潮气量检测

根据呼吸机使用情况选定成人模式或者婴幼儿模式, 设定呼吸机为容量控制通气 (VCV) 模式, 成人型呼吸频率选定20次/分钟, I:E=1:2, peep=0.2k Pa, Fi O2=40%, 分别设置为400, 500, 600, 800和1000m L/次的点进行检测, 观察并记录呼吸机上显示的检测值和VT MOBILE气流分析仪上显示的检测值监测值与设置值之间的相对误差, 检测值与设置值之间的相对误差都应在士15%以内。婴幼儿型参数设定为F=30次/分钟, I:E=1:1.5, peep=0.2k Pa, Fi O2=40%, 分别设置为50, 100, 150, 200和300m L/次的点进行检测。

1.2 呼吸频率检测

呼吸机设定为容量控制通气 (VCV) 模式, 400m L/次, I:E=1:2, Fi O2=40%, peep=0.2k Pa, 分别将呼吸频率分别设置为10, 15, 20, 30和40 BPM, 观察并记录呼吸机上显示的监测值和VT MOBILE气流分析仪上显示的检测值, 监测值与设置值之间的绝对误差, 检测值与设置值之间的偏差都应在±10%以内。1.3呼气末正压 ( (PEEP) 检测设定呼吸机为容量控制通气 (VCV) 模式, IPL=2.0k Pa, 潮气量400 m L, 呼吸频率15BPM, Fi O2=40%, 分别设置peep为0.2k Pa、.5k Pa、.0k Pa、.5k Pa和2.0k Pa的点进行检测。观察并记录呼吸机上显示的监测值和VT MOBILE气流分析仪上显示的检测值, 监测值与设置值之间的绝对误差, 检测值与设置值之间的绝对误差都应在士2%FS以内。

1.4 氧浓度检测

设定呼吸机为容量控制通气 (VCV) 模式, peep=0.2k Pa, 潮气量400 m L, 呼吸频率15BPM, 分别设置呼吸机氧浓度为21%, 40%, 60%, 80%和100%观察并记录呼吸机上显示的监测值和VT MOBILE气流分析仪上显示的检测值, 监测值与设置值之间的绝对误差, 检测值与设置值之间的绝对误差都应在士3%以内。

无论是在容量控制通气 (VCV) 模式, 还是在压力控制通气 (PCV) 模式下, 检测其他参数性能时, 可同时进行氧浓度检测,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呼吸机自带氧浓度探头长期使用或暴漏在空气中传感器容易氧化, 使呼吸机的氧浓度自检数据偏差较大, 需要定期检测, 及时更换氧浓度传感器。一般的呼吸机质量检测仪检测氧浓度的方法基本都以传感器检测, 在平时的维护保养中注意传感器的保护, 并定期检测或期间核查来确保氧浓度传感器的准确可靠。

2 呼吸机的维护

由于呼吸机应用的特殊性, 在日常的设备管理与保养方面更应该得到足够重视, 确保在用呼吸机符合要求, 对数据超差等非正常状态的仪器避免误用, 使用科室应在每次使用结束后对呼吸机进行消毒、装机、功能性检查正常后做出设备状态标识、标牌, 套上防尘布, 长时间不使用应做定期检查。

使用前注意报警功能的检查, 包括静音功能检查、断电报警检查、危险输出检查、病人回路过压保护检查、通气参数报警功能检查 (包括分钟通气量报警、气道压力报警、氧浓度报警、通气频率报警、通气窒息报警、呼气末正压报警等) 。

呼吸机的潮气量是一重要技术指标, 供气管路维护尤为重要, 气路管路的密封性是呼吸机潮气量合格的首要保障, 在呼吸机使用前, 连接模拟肺, 检查设备是否有漏气现象, 供气压力、风机等指示是否正常等现象判断呼吸机是否有漏气现象。

质量控制和计量检测是呼吸机、麻醉机安全使用的基础保障, 做好计量检测的同时, 更应该注意日常使用的质量控制, 做到使用前检查, 使用后专人维护保养, 并定期检测工作, 以保证设备的安全使用。

参考文献

[1]刘欣.呼吸机的质量检测技术与实践[M].医疗卫生装备, 2011, 32 (03) .

[2]吴政.呼吸机质量控制的新手段—介绍一种简便的潮气量检测方法[M].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1998, 4 (06) .

[3]王志泉.呼吸机质量控制与检测[M].中国计量, 2011, 4.

3.麻醉科质量控制计划 篇三

【关键词】:胸部硬膜外麻醉镇痛;冠状动脉疾病;控制价值;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260-01

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arterydisease,CAD)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其内腔狭窄,冠状血流减少,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的一种心脏病[1]。肌缺血(MD)的临床表现为心绞痛,心纹痛反过来又可加重心肌缺血缺氧,形成恶性循环。胸部硬膜外麻醉镇痛(Thechestepiduralanalgesia,TEA/A)是将局麻药注入硬脊膜外间隙,阻滞脊神经根,使其支配区域产生暂时性麻痹。近年来胸部硬膜外麻醉镇痛在临床上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2]。因此,本研究从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为研究对象,研究胸部硬膜外麻醉镇痛对冠状动脉疾病的控制价值,并总结临床经验。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共28名,女性患者共32名。患者年龄分布范围为28~89岁,平均年龄为(58.5±1.19)岁。所有研究对象经过B超、CT、心电图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3]均确诊为冠状动脉疾病。根据统计学分析,本研究的实验对象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不具有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两组,一组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麻醉阵痛。另一组为治疗组,采用胸部硬膜外麻醉镇痛。麻醉前30分钟给予500mL乳酸林格氏液进行扩容及常规肌肉注射0.3mg的东莨菪碱。操作方法同一般的硬膜外麻醉,先行硬膜外腔穿刺、置管,给予1.5~2%利多卡因或利多卡因与布比卡因混合液(含1∶20万肾上腺素)试验量5ml,待测定阻滞范围后,根据血压及阻滞平面再注入6~8ml,此时若血压下降,可暂时不给局麻药。然后以0.05mg/kg咪达挫仑、2mg/kg丙泊酚、0.15mg/kg顺式阿曲库铵、1ug/kg瑞芬太尼进行全麻诱导,插入气管导管前用1%地卡因做咽喉及气管内表面麻醉,插入气管导管后接麻醉机控制呼吸。麻醉维持为每分钟静滴0.1-0.2ug/kg瑞芬太尼与1.2-2ug/kg阿曲库铵;硬膜外腔给药,利多卡因1小时、布比卡因2小时追加一次,手术时间长者,术中追加芬太尼0.1mg[4]。

1.3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血压、脉搏曲线平稳,镇痛效果好,无刺激反应。有效:血压、脉搏曲线稍微波动,镇痛效果较好,刺激反应较小。无效:血压、脉搏曲线波动明显,镇痛效果不好,有刺激反应。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术后并发症:瘙痒、恶心、呕吐、尿潴留、呼吸抑制以及硬膜外血肿等。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所有的检测统计学数据采均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结果采用均数±標准差(x±s)进行表示,数据均经由SPSS18.0软件进行t检验。P<0.05表示数据具有差异性以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代表具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比较不同麻醉条件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比较不同麻醉条件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结果如表1所示。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8.4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

3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胸部硬膜外麻醉镇痛在一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越来越得到了应用。相关的研究报道[5-6]在冠状动脉疾病手术时的麻醉问题,如单纯性的全麻,药物作用后,单纯性的麻醉仍然不能够抑制肾上腺髓质反应的刺激,使得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胸部硬膜外麻醉镇痛使得麻醉效果快速,能够避免低级中枢产生的刺激,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胸部硬膜外麻醉镇痛的镇痛有效率为88.45%(表1),胸部硬膜外麻醉镇痛的全麻药用量、术后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明显低于常规麻醉,清醒质量高,另外,比较不同麻醉治疗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发现胸部硬膜外麻醉镇痛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表2),可见临床上应用胸部硬膜外麻醉镇痛对冠状动脉疾病的具有极高的控制价值。

综上所述,临床上应用胸部硬膜外麻醉镇痛对冠状动脉疾病的具有极高的控制价值,胸部硬膜外麻醉镇痛能够明显提高治疗的有效率,控制冠状动脉疾病患者进行手术时可能出现的应激反应,减少全麻药用量,缩短苏醒及拔管时间,让患者清醒舒适,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达到了良好的清醒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柯敏.硬膜外复合全麻与全静脉麻醉对老年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及外周血乳酸的比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05)

[2]袁红.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在高血压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03)

[3]陈,戴体俊,曾因明.鞘内注射士的宁对吸入麻醉药镇痛作用的影响[A].全国第一次麻醉药理学术会议暨中国药理学会麻醉药理专业委员会筹备会论文汇编[C].2010

[4]刘沁爽,李淮安,梁淑娟,孙海军.全麻及硬膜外麻醉对骨科大手术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1(26)

[5]辜晓岚,顾连兵.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循环及呼吸的影响[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1(03)

4.质量控制计划 篇四

酒店将经过“品质管理提升年”主题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升酒店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以品质提升管理、以品质促进效益。具体计划如下:

一、质量管理目标

1、提高酒店对管理与服务品质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提升酒店的管理水平,促进酒店建立完善有效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高综合竞争本事。

2、全面提升酒店服务品质,使顾客满意率到达85%以上(考核方式:由酒店值班经理、大堂副理、质检经理对在店消费客人展开意见调查。)

二、活动口号

“以品质提升管理、以品质促进效益”

“满意的服务,来源于优秀的品质”

三、系列活动的资料与计划

1、建立健全酒店服务质量评审委员会

质量评审委员会主任由酒店总经理担任,副主任由酒店总经理助理担任,成员由各部门经理、行政总厨和质检经理组成。服务质量评审委员会作为酒店质量管理最高决策组织,履行酒店质量管理工作的计划、组织、检查、督导的职能。每月5号定期召开“服务质量评审委员会”,并在会后对全店范围内的安全卫生、服务质量进行检查,检查结果由人力资源部对照《服务质量评审细则》进行评估,做出奖罚处理决定,并督促整改;

2、酒店各部门成立“部门服务质量督导小组”

部门服务质量督导小组成员由部门管理人员或基层员工兼任,每一天对部门进行例检并做好相关记录。部门在每周五午时将本周部门质检资料汇总到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部参考部门的自查报告及质检小组的质检报告制定周检、月检工作重点。

3、开展酒店岗位业务培训活动

饭店服务品质的提升和保证一向受到员工流动大、人员变化快的影响,有技能、有

专业的员工一向短缺。为此,在“品质管理提升年”活动中将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重点是专业岗位的技能培训,例如,总台接待员、出纳人员技能培训等,以利于酒店服务品质的提升。

4、开展关于酒店服务品质提升的研讨活动

开展如高星级饭店如何保证服务品质;如何解决饭店人员短缺的矛盾,保证应有的

服务品质等问题的讨论活动,重点围绕在提升品质、提升服务及留住优秀员工等三个主题,开展品质研讨,在这三个层面上促使品质提升。

5、建立品质管理提升的宣传平台

根据酒店品质管理提升的需求,需要有效的宣传手段及方式来提升管理品质。人力

资源部将与营销部联合,建立有星级饭店日常管理以及星级饭店品质评价等资料的“旅游品质宣传橱窗”,反映酒店各部品质管理的状态。

6、奖励与评选活动

由酒店制订发布“品质管理提升年”优秀部门评选标准及依据,设立“最佳品质管

理部门”以及“最佳品质服务部门”等奖项,以鼓励部门提升管理与服务品质。

四、活动要求

请各部结合“品质管理提升年”的要求,将部门的实际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于1月上旬报人力资源部。

五、质量管理具体执行资料

(一)高效开展每季度质量主题活动;

(二)强化日常检查评审,实施PDCA质检运作程序

PDCA即Pl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Action(处理)的英文简称。PDCA管理循环是指按计划、实施、检查、处理这四个阶段进行管理工作,并不断循环进行下去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PDCA循环转动的过程,就是质量管理活动开展和提高的过程。

1、每月质量管理委员会主任根据各部反馈情景进行总结,并布置下月的服务质量管理月度计划;

2、各部根据质量管理委员会主任布置的月度计划认真执行、落实,并根据各项服务质量检查报告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3、各部门根据计划执行情景和出现问题的整改结果制定相应的质检措施,实行PDCA循环原则,直至将存在的问题解决为止。

(三)落实具体工作的实施方法

1、强化日常检查,质检经理每日对酒店全面服务质量进行检查,对跟踪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

2、每月季度调查顾客满意率,并核算出本月季度顾客满意率,同月度季度质检报告一齐报质量管理委员会主任。

3、利用员工宣传橱窗将每季度的服务质量主题、顾客满意率、优秀员工等向全店员工宣传,让员工参与到酒店服务质量工作中来,共同完善服务产品及提高服务质量。

4、年底邀请业内专业人士对酒店进行暗访一次。

(四)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

5.幕墙企业质量控制计划 篇五

1、工程放样

批量生产前,计划中心负责提供放样所需相关材料,并组织设计部门进行试组及调试,同时通知质检员参与,了解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及细节问题,量产检验时做到有的放矢。

2、材料报检

相关工程计划员从下排产之日起,针对工程生产进度,在 机加、组装等在公司内部所有工序均完毕,由制造厂质检员(最 终检验前一道序)检验合格并在移交单相应栏签字之后,在出 厂前由计划员报检至公司质检完成最终检验。

3、检验程序

3.1 检验之前详细分析图纸中的重点、难点及技术要求,详细了解有无《技术变更单》,将所需量具调校准确,再结合《企业内控标准》对产品认真进行检验。

3.2 产品最终检验合格后,公司质检员在《移交单》相应签字栏签字,注明检验时间。

3.3 产品最终检验不合格,质检员以《质量问题反馈单》的形式详尽、准确、全面无遗漏的阐述问题,反馈至计划中心计划员。

3.4 如产品质量不合格,但因其他原因需要使用的,需经相关设计员、总工程师在《质量问题反馈单》签字确认,方可

[键入文字]

同意发至工程现场。

(一)最终检验

为了严把终检质量特设专人负责检验:XXX

1、铝业制造厂产品终检控制 1.1 最终工序:机加

1.1.1 1.1.2 1.2 1.2.1 1.2.2 1.2.3 外观质量:机加产品装饰面保护膜不允许破坏、不允

许存在飞边、毛刺、露底等影响外视效果的质量问题。

规格尺寸:严格按照对应图纸、细目检验,图纸未涉

及到且超差,按《企业内控标准》检验。

最终工序:组装

外观质量:组装成品中框料、面材、开启附件等材料,其可视面不允许存在碰伤、划伤、掉漆、露底、变形、残胶、污渍等影响外视效果的问题;组装后不允许存在整体成型效果问题。

整体结构:根据图纸、细目及《企业内控标准》,检

验组装后整体结构。

整体尺寸:不允许尺寸超出公差范围(未注公差按《企

业内控标准》检验)、漏序、阶差、缝隙等问题。

/ 8

[键入文字]

1.2.4 结构检验:

鉴于特种公司工程方向以“门类”为主,特采取巡 检方式对门类产品的组装加工过程进行检验,避免在细节方面出现质量问题。

① 玻璃的内外视面及玻璃上下方向应保证与图纸一致; ② 结构胶注入后应达到固化期并且真正固化,且施胶饱满、连续,不允许有气泡、气孔、漏胶现象;对外饰可见胶缝必须光滑均匀,无飞边残胶;

③ 开启部分应保证开启顺畅,连接件不得有裂纹等影响正常使用的缺陷;

④ 确定胶条型号、固定方式、安装方向、需要粘接处应牢固、平整、对称、不应起皱、弯曲、窜动; ⑤ 断热部分断热条不允许出现裂纹、断裂等影响物理性能的缺陷;

⑥ 标准件的材质、规格及颜色应统一;

⑦ 工艺孔内应塞入泡沫棒,用相近颜色的密封胶堵住、刮平;

⑧ 包装前可视面(如:门边框、扇框等)要求贴保护膜,需保证可视面保护膜整齐、连贯、无成片气泡和褶皱现象。

2、不锈钢制造厂产品终检控制

/ 8

[键入文字]

与“外购—不锈钢产品质量控制”的“表面处理、外观质量、规格尺寸”检验过程及检验方式一致!2.1 最终工序:机加

参照《铝业制造厂产品终检控制》之中的“外观质量、整体结构、整体尺寸、结构检验”进行质量控制。2.2 最终工序:组装

参照《铝业制造厂产品终检控制》之中的“外观质量、整体结构、整体尺寸、结构检验”进行质量控制。

1.3 涂层厚度:经过热浸镀锌等工序的铁件,用铁膜仪器进

行检测,涂层厚度按照图纸及技术要求判定。

2、铁件(外协)质量控制

“检验项目及方式”与“铁件(内协)质量控制”一致!

为了避免外协加工件批量不合格情况发生,质检部全力配合供应部门到外协厂家进行首样检验,如发现质量问题及时向外协厂家质量相关部门和本公司负责该工程的供应员、计调员说明不合格情况,由设计员进一步判定,最终由总工程师确认,并由质检员跟踪处理结果。如量产仍需质检部门到外协厂家进行检验,质检部会全力配合,确保避免批量问题的产生。

(三)喷涂(厂)产品(内/外协)

/ 8

[键入文字]

为了保证喷涂产品质量特设专人负责检验:XXX

1、粉末喷涂型材/板材质量控制

1.1 外观质量:用正常视力,在自然散射光条件下,观察粉末

喷涂表面应平滑、均匀,装饰面不允许有不干 返粘、密集颗粒、(基材)划痕、碰伤、裂纹、流痕、由模具造成的纵向挤压痕、桔皮、气泡、腐蚀、电灼伤、粉膜脱落等超出相关标准控制 且影响外视效果及物理性能的问题存在。

1.2 涂层厚度:用涡流测厚仪进行测量。粉末喷涂膜厚的平均

值不应小于60μm,其局部厚度不应大于120 μm且不应小于40μm。如果工程对膜厚有特 殊要求时,按供货合同规定的指标数值验收。

1.3 色 差:在自然光或一个等效的人工光源下将待检产品

与标准色卡/封样色板对比,以目测为主,目测 距离1m;如有特殊需要,用色差检测仪进行检 验。

2、氟碳喷涂型材/板材质量控制

2.1 外观质量:用正常视力,在自然散射光条件下,观察氟碳

喷涂表面应整洁,装饰面不允许有不干返粘、密集颗粒、(基材)划痕、碰伤、裂纹、流痕、由模具造成的纵向挤压痕、桔皮、气泡、腐蚀、7 / 8

[键入文字]

电灼伤、漆膜脱落等超出相关标准控制且影响 外视效果及物理性能的问题存在。

2.2 涂层厚度: 用涡流测厚仪进行测量。氟碳喷涂一般分为:

二涂、三涂、四涂。二涂平均膜厚不小于30 μm,最小局部膜厚不小于25μm;三涂平均 膜厚不小于40μm,最小局部膜厚不小于34μ m;四涂平均膜厚不小于65μm,最小局部膜 厚不小于55μm;如工程对膜厚有特殊要求时,按供货合同规定的指标数值验收。

2.3 色 差:在自然光或一个等效的人工光源下将待检产品

与标准色卡/封样色板对比,以目测为主,目测 距离1m;如有特殊需要,用色差检测仪进行检 验。

3、阳极氧化型材/板材质量控制

3.1 外观质量:用正常视力,在自然散射光条件下,观察阳极

氧化表面应整洁,装饰面不允许有不干返粘、密集颗粒、划伤、碰伤、裂纹、流痕、模具痕、桔皮、气泡、腐蚀、电灼伤、氧化膜脱落等超 出相关标准控制且影响外视效果及物理性能 的问题存在。

/ 8

[键入文字]

3.2 涂层厚度:用涡流测厚仪进行测量。阳极氧化膜最小平均

膜厚不应小于15μm,最小局部膜厚不应小于 12μm。氧化膜膜厚根据不同指定,按“AA10 级、AA15级、AA20级、AA25级”来进行检验,对膜厚有特殊要求时,按供货合同规定的指标 数值验收。

3.3 色 差:在自然光或一个等效的人工光源下将待检产品

与标准色卡/封样色板对比,以目测为主,目 测距离1m;如有特殊需要,用色差检测仪进行 检验。

4、喷涂标准件、附件等质量控制

4.1 外观质量:按“粉末、氟碳、阳极氧化”外观检验相关标

准控制。如工程对外观质量有特殊要求时,按 合同规定的标准验收。

4.2 涂层厚度:按“粉末、氟碳、阳极氧化”膜厚相关标准检

验,如工程对膜厚有特殊要求时,按合同规定的指标数值验收。

4.3 色 差:在自然光或一个等效的人工光源下将待检产品

与标准色卡/封样色板对比,主要与组合在一 起的同一色号的材料进行比对,以目测为主,目测距离1m;如有特殊需要,用色差检测仪进

/ 8

[键入文字]

行检验。

5、铝塑复合板加工质量控制

5.1 外观质量:铝塑复合板加工之后,不允许装饰面保护膜损

坏、划伤、飞边、毛刺、铝皮与塑芯材料开裂 等影响外视效果及使用的的问题出现。

5.2 规格尺寸:根据图纸与《企业内控标准》,对裁切尺寸、开槽深度、冷折、冷弯等加工后的尺寸及外形 规格进行检验。

6、钣金加工质量控制

6.1 外观质量:对不同材料的钣金加工外观质量,严格按照相

应的标准检验;对于焊接部分,焊缝应牢固、均匀,不得有虚焊、裂纹、未焊透、焊穿、豁 口、咬边等缺陷,焊点要求按照图纸加工;焊 接后,其它非焊接部位不允许有被焊渣、电弧 损伤现象,表面焊渣、飞溅物需清除干净。

6.2 规格尺寸:按照图纸、细目和技术要求进行认真检验。

6.2014科室护理质量控制计划 篇六

一、需要改进的内容

1.核心制度执行情况; 2.急诊预检分诊情况;

3.院前急救及院内抢救流程执行情况; 4.危重病人转运情况,成立品管圈; 5.护理文书书写的规范性;

6.急救药品、高危药品、器械的管理; 7.开展护理管理制度培训; 8.腕带识别执行情况; 9.口头医嘱执行情况; 10.关键流程交接执行情况; 11.护理人员分级管理执行情况;

12.危重患者护理常规及时规范执行情况; 13.落实护理常规操作规程;

14.整体护理和优质护理服务落实情况; 15.留观病人病情观察及交接班制度执行情况; 16.留观患者健康教育;

17.保护患者隐私措施执行情况; 18.质量改进执行情况;

19、抢救仪器操作使用情况; 20、危急值报告登记情况;

21、各班职责落实情况;

22、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规程;

23、科室医院院感的管理情况;

24、各种消毒物品的管理;

25、成立院前急救物资管理QCC小组,提高急救物资管理水平;

26、按卫生部三级甲等医院要求,加强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提升急诊护理人员专业素质。

二、改进措施

1、加强护理质量管理力度,充分发挥质管小组作用,明确各班职责,增强全体护士参与质量管理意识,全面提升护理质量,使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

2、开展护理管理制度培训,使护士熟练掌握护理核心制度,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如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危重病抢救制度、输血安全制度等,确保患者安全。

3、加强基础护理操作和急救专科技能培训,使护士熟练掌握各种基础护理操作和急救技能操作,熟练应用各种急救仪器设备,熟悉急诊常见疾病的抢救流程,规范执行各种抢救流程,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并做好定期考核。

4、根据《青海省护理书写规范》,组织护士进行护理病历书写规范培训,每日检查护理病历书写内容,对存在问题及时给予反馈,及时整改,提高护理文件书写质量。

5、提高急诊预检分诊正确率,要求护士熟练掌握预检分诊标准,通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结合患者主诉进行病情分类,分清轻重急缓,分清隶属专科,通过对患者诊疗过程的追踪,检验分诊正确性,目标值:预检分诊正确率≥95%。

6、保障危重患者护送途中安全,严格执行危重病人外出检查流程,外出前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携带相应的急救物品,加强检查途中患者病情观察,确保转运过程中患者安全,危重病人做好交接,记录完整。

7、加强院感知识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做好医疗垃圾的分类、交接登记及无菌物品的管理,定期做好抢救室及留观室消毒,防止院内感染发生。

8、加强留观病人的管理,严密观察留观病人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将患者病情及时通知值班医生,保障留观患者的安全。

9、做好科室急救药品、高危药品、急救仪器设备的管理,专人管理急救药品,使用后及时补充,专人维护保养急救仪器设备,急救设备完好率100%。

10、加强科室各种应急预案的培训与演练,使护士明确在应急状态下各自的职责及应急反应行动的程序,培养护士的应急能力及心理素质,提高护士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11、落实优质护理服务措施,将《和顺精准医疗》与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将结合,加强患者人文关怀,行检查、操作时做好患者隐私保护,满足患者的各种需求,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12、落实危重患者转送及院前急救物资管理品管圈活动,提升急救护理质量。

7.麻醉科质量控制计划 篇七

1 编制QCP的主要作用

1) 满足项目业主要求

对于国外水泥工程总承包项目, 外方业主 (用户) 在总承包合同中提出设备技术和质量要求, 同时, 要求总承包商提交完善的设备质量控制计划QCP (或质量保证计划QAP) , 以期通过QCP了解和参与一些重要的质量检查, 保证设备达到质量要求。有些项目业主, 还会根据QCP中列出检验项目, 委托第三方来落实检验。从总承包商角度说, 向外方业主提交完善的QCP计划, 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总承包商对采购设备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水平, 反映出对业主的负责态度。

2) 使总承包商的质量控制/检验工作有序进行

这是编制QCP最主要的作用。现代质量管理的科学理念是遵循科学程序或过程方法进行质量控制/检验, 首先要做的就是制订计划, 使质量控制/检验工作能够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实施, 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从而提高检验工作的实效性。对一个工程项目的水泥设备控制而言, 它是一个系统工程, 可以说编制QCP是过程控制的有效保证。另一方面, QCP体现出“事前控制”的管理理念, 可以避免出现问题再采取补救措施。

3) 体现出对采购合同要求的响应

合同中提出的技术和质量要求, 只有通过一项一项的检验工作才能得到落实和保证。有些情况下, 总承包商要求设备制造商编制和提交QCP, 检查确认后再送交业主审阅。此时, 设备制造商根据合同要求, 结合本企业管理规范编制出QCP, 其行为本身就是对采购合同中技术和质量要求的一种响应或承诺。毕竟设备都是由制造商生产, 所有QCP中的检验实施都离不开他们的积极配合。

4) 加强了相互间的沟通

对总承包商来说, 编制QCP要有设备承包商的积极配合, 如QCP中检验项目的时间确定, 就和设备的生产进度密不可分。对项目业主来说, 收到并审阅QCP后, 常会根据需要提出一些意见或要求。因此, 通过QCP就在业主、承包商和设备制造商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很多问题通过沟通就得以解决。

5) 明确设备出厂时应提交的检验记录和技术资料

QCP中列出检验项目时, 也相应列出应提交的检验记录和技术资料。这一点在国外EPC项目中尤为重要。现实中资料工作往往被我国设备企业忽视, 有些检验记录如果不提前在QCP中约定, 事后再要求提供就很困难。而业主对这方面非常重视, 如资料提交不全, 可能会使整个工程项目验收和交接不能通过。

2 编制QCP的方法

2.1 识别并明确编制依据

编制QCP首先应满足外方业主 (在总包合同中) 提出的技术和质量要求, 这是编制QCP的最主要依据。如果还有与设备供应商签订的采购合同, 也是编制QCP的参考依据。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明确设备制造和检验应依据的标准 (如果采购合同中没有明确) , 例如, 是执行ISO国际标准?EN欧洲标准?还是GB中国标准?编制过程中, 还可参考本企业和设备制造商质保体系文件 (规范) 。

2.2 确定QCP格式

很多做国外水泥工程项目的承包商或各大设计院都有自己QCP格式, 格式不统一, 有的过于简单且指导性、操作性不强。笔者经总结和积累多年的实践经验, 将QCP格式归纳为三部分, 简单明了, 以供读者参考: (1) 说明项目基本信息; (2) 说明主要检验内容; (3) 缩写符号的注释或说明, 见表1。

3 QCP编制实例介绍 (以机械设备为例)

3.1 明确被检测部件

编写QCP没有必要将一台设备的每个部件 (工序) 的检验都列出来, 而是要从用户角度出发, 甄别和遴选出最重要和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部件作为被检测对象, 以满足用户提出的质量要求。例如一台回转窑, 其构成部件有数百种之多, 我们通常选择轮带、托轮、大齿圈、窑筒体、挡轮等重要/关键部件作为被检测对象。

3.2 明确重要/关键的检验项目

重要/关键检验项目是指对重点过程的检验, 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对某个部件的, 即对某部件重点过程应进行的检验, 它是根据该部件的生产工艺过程进行分解和识别后确定的。如回转窑筒体 (焊接件) , 其重要/关键检验项目应该包括:焊接人员资质审查, 筒体钢板 (材料) 检查, 焊接检查, 热处理, 无损检测, 成品检验 (尺寸) 。筒体生产工艺过程的分解还应有“下料→弯板→卷板”过程, 此处因其后续工序可以检控所以省略了。二是对一些重点过程或工序的检验 (不针对某个部件) 。如对质量影响较大的设备装配、演装、试车、试验等过程, 还包括具有隐蔽性、质量波动性、受时间条件约束、涉及安全和运转稳定性的检验, 等等, 上述检验都应列为重要/关键检验项目。此项检验的识别, 要求检验人员对设备 (部件) 的生产工艺过程充分掌握, 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 笔者根据多年实践经验, 归纳出下列重点过程的检验, 见表2。

3.3 合理设置监督检查点, 明确其检验要求、范围和见证方式

监督检查点是对重要/关键检验项目的进一步细化和分解。例如, 对于重要检验项目———回转窑筒体焊接, 其监督检查点 (过程重点) 设置应包括:审查焊接工艺、选择的焊条和焊接电流、焊缝外观质量、焊缝均应磨平。

检验要求是质量目标要求, 越明确和具体 (量化) 则越有操作性, 最好采用定量或半定量方式描述。例如, 对回转窑托轮表面硬度的检验要求, 定量地写出“硬度不低于HB190”就比仅写为“硬度符合图纸要求”更具有操作性。对于一些不易定量 (或习惯定性) 描述的检验要求, 也应尽量采用半定量方式。如油漆涂装质量的检验要求, 可半定量地写为:无流挂、无橘皮、无起皱、无鼓泡、无裂纹、无漏涂等6项量化指标来描述, 比习惯定性地要求为“油漆喷涂质量要良好”更具有操作性。还有, 对于有明确标准要求的检验项目, 应在QCP中具体写出标准代号和验收等级。

检验范围指对检验对象/样本的抽检比例, 如是按总量的百分比检还是全检?比如, 检查焊缝就有全检和只对部分焊缝 (如对接焊缝) 检验的区别, 等等。检验范围 (比例) 规定的明确, 验收时双方不容易产生歧义。

质量检查和见证的方式有R/W/H。对于一般性的检查, 如审查设备制造商的自检记录等资料常设为文件见证点R;对于无损检验UT或MP等重要的监督检查点, 常设为现场见证点W;对于重要设备出厂前空负荷试车和大型设备演装, 可以设为停止点H。表3是一个QCP案例的样式。

4 编制QCP应注意的问题

1) 重要检验项目不能漏掉

前文详细阐述了重要/关键检验项目, 编制QCP时不能缺少或漏项, 这是编制首要注意的问题。如对于大型结构件出厂前的演装, 如果在QCP中不提前列出来 (合同也没要求) , 一般设备制造商是不会主动进行演装的, 因为它会增加制造成本。但如果这些结构件安装出现问题, 后果会很严重。

2) 明确应提交的检验记录

检验记录泛指材质单、合格证、检验报告等, 它是证明制造商进行过相关检验且结果合格的依据, 也是用户判定或接收设备的主要依据。现实中, 制造商进行的检验项目很多, 常会出现“要么提供记录太多, 要么提供的记录不够”现象。因此在QCP中要加以明确, 避免这类问题发生。这一点, 对多年来已习惯做检验但不留记录, 或外购件进厂不习惯保留检验资料的设备制造商, 更加有实际意义。

3) 明确检验记录的形式和内容

对于一些重要检验项目, 检验记录的形式和内容也应明确。如重要部件的热处理检验记录, 不能仅有热处理的结果报告, 还应提供热处理过程的原始记录曲线图。反之, 也不能仅提供热处理曲线图而没有结论性的热处理报告。再如, 对于常规外购件, 提供产品质量证明书CC (合格证) 就可以接受, 但对于用于关键部位的铸锻件, 应该提交毛坯进厂后复验报告CR (检验记录) 。

4) 注意积累

虽然每个工程项目各有不同, 但对于一些常见质量问题, 应该说有一定的规律性。如前一个项目出现的问题, 在后一个项目编写QCP时就要注意, 避免同类问题再次发生。

5 结束语

现代质量管理的基本宗旨是:“质量出自计划”。美国质量管理学家戴明提出的科学过程方法PDCA循环中, 第一步就是制订计划。只有做出精确标准的质量计划, 才能指导项目的实施。所以, 要做好水泥设备的质量控制和检验工作, 编制一份切实可行的QCP, 是保证总承包商检验工作能够规范和有序进行的必不可少的指导性文件, 是控制设备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

8.超声质量安全控制小组计划 篇八

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计划

超声科作为门诊的一个窗口,质量管理直接体现我科室甚至医院医疗水平。本质量控制计划:

一、在科主任带领下严格执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科主任负责科室人员出勤、请假及调度科内工作安排。

三、规范员工职业行为,文明服务,达到服务满意度95%以上。

四、严格执行超声检查操作规程。

五、及时出具诊断报告,报告书写完整、规范,描述与结论对应,报告单发出前要严格审核,申请单要装订成册。

六、经常对疑难或误诊病例分析,并有详细记录。

七、定期对超声设备进行图像质量评价、矫正及保养。

八、积极参加业务学习,经常自学总结。

九、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十、加强安全意识,防范患者跌倒与坠床事件的发生。

十一、定期对照质控方案,自查、自纠,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认真做好记录,每个月两次。

9.关节外科医院感染质量控制计划 篇九

1、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做好培训,督导工作发现不到位处,及时整改,使洗手依从性、正确率达95%。

2、加强清洁、消毒工作,搞好病房管理,减少人员探视,做好保洁员,陪人的卫生学管理。

3、做好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特别是手术部位,导尿管留置部位;将泌尿系感染率,手术部位感染绿控制在0.5%以下。保证围手术期术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在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控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使用率,I类切口控制在50%以下;做好置导尿管前、后的护理。

4、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10.麻醉科质量控制计划 篇十

1 艰辛探索与尝试,不断创新组织管理机制

海洋技术领域从“九五”成立以来,在创新管理机制方面开展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如开展前沿技术探索,设立青年基金;实施用户牵头,对重大装备系统研发推行业主制;结合国家重大任务,推动省部合作、部部合作;对风险技术研发开展招投标;项目管理施行专家责任制;与科技兴海规划结合,对海洋装备研发实施成果标准化工程;采取激励措施,对进展好的项目实施滚动支持;开展应用示范,设立863计划成果示范区;加强推广宣传,开展成果推介对接;设立成果产业化基地;推动国际合作,开展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支持军民两用,推动寓军于民、军民融合等。这些举措无疑对海洋高技术的发展和成果转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虽然海洋技术领域在催生技术成果、推动成果转化方面进行了长期努力的探索,但海洋技术成果应用转化的步伐依然缓慢。制约海洋仪器装备走向应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应用需求的问题、企业融资的问题、技术成熟度的问题、技术先进性的问题、成果性价比的问题、市场和产品定位的问题,等。笔者认为,制约我国海洋仪器装备研发走向应用除了上述主要因素之外,从研发本身来看,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海洋仪器装备研制过程的质量控制;二是技术评价环节的质量控制。从过程管理角度,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十一五”以来,海洋技术领域从加强仪器装备研制与技术评价环节的质量控制入手,创新管理机制,探索出了一条较具特色的组织管理模式。

2 从研发各环节强化海洋仪器装备研制质量控制

2.1 对于海洋仪器装备研发而言,质量就是生命

在“863”计划中,海洋是高技术研究领域,但同时它更是一个技术应用领域。适应复杂海洋环境、经受各种恶劣海况的检验,是对海洋仪器装备最起码的要求,特别是深海仪器装备更要经受大深度压力、潮流波动、化学腐蚀、生物附着以及水下导航定位通信困难等多重考验。海洋环境的复杂性、特殊性决定了海洋技术研发具有高难度、高风险、高投入的特点[1],对海洋仪器装备的稳定性、可靠性等质量问题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因此,面向实际应用环境,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应始终贯穿于海洋仪器装备技术研发的全过程。

2.2 推行《海洋仪器装备研制质量管理规范》

由于一直以来,高校和部分科研院所在海洋仪器装备研发方面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质量观念薄弱,一些研发机构没有质量管理体系。有些研发机构虽有,但多数研发人员没有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去做,造成研发过程缺少必要的环节;研发转段没有施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导致研发的海洋仪器装备在检测环节和海试应用中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且问题、故障无法定位和溯源,甚至造成装备的损毁、丢失,技术状态无法进行客观评价。

为提高海洋仪器装备研制工程样机及定型样机的质量,加快其应用和产业化进程,海洋技术领域参照相关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在广泛调研和研讨的前提下,组织编制了海洋技术领域《海洋仪器装备研制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2008年3月发布试行,并于2013年9月重新修订,成为海洋技术领域组织开展海洋仪器装备研发过程管理的指导性文件。修订的规范进一步明确了质量控制的责任主体,强化了法人责任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凸显了海洋技术领域管理的目标和定位,增强了规范执行的操作性。

规范从项目课题任务书审核、技术设计、加工制作(包括关键过程、采购外包等)、室内检测及海上试验等方面,明确了质量管理的流程、重点环节和基本要求。研发中对各重点环节明确质量要求,实施质量管控和把关,保证了仪器装备研发全流程质量受控可控,使研发过程转段、质量问题分析和故障定位有章可循。

2.3 推行研发过程的质量跟踪和监理

实施质量控制的第一责任主体是项目承担单位,研发过程中,突出强调发挥其法人责任主体地位,对研发各个环节实施质量管控。从海洋技术领域管理角度,设立项目责任专家,通过项目年度检查、中期评估以及项目研发内部节点,重点对项目执行过程产生的质量控制文档和记录文档进行跟踪,了解掌握项目研发过程质量控制情况,发现质量问题,督促改进。

为确保项目研发质量控制工作的落实,海洋技术领域在组织责任专家实施质量跟踪外,积极鼓励项目引入质量监理,质量监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研发单位质量监管的不足和缺位。目前质量监理的实施重点主要针对海洋监测仪器与集成系统研发、深海系列潜水器研制、海洋装备研发与海试项目(如“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试、海底观测网试验系统研发项目等)。截至2013年底,“十二五”海洋技术领域引入质量监理项目课题多达30余项。质量跟踪和监理举措的实施规范了项目研发过程,提升了项目研发质量水平,质量意识和强化质量控制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2.4 鼓励企业参与,发挥企业的质量牵引作用

对于海洋仪器装备工程样机、定型样机研制的项目,海洋技术领域在强化高校、科研院所质量管理水平的同时,从立项着手,积极鼓励企业参与或牵头项目(如,指南明确申请团队由具有产业化能力的企业参加或作为申报牵头单位)。此外在项目凝练环节,研发团队中有企业参与的课题,鼓励企业牵头;为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要求企业进行经费配套,另一方面引导其在研发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使企业在海洋科技研发方面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管理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企业参与研发能够将已有质量管理体系纳入项目研发过程,有效进行质量和成本控制,加快仪器装备的工程化和定型,同时企业在市场分析、产品定位方面目标明确,能够依托自身资源为成果转化进行市场开拓。通过在立项阶段的积极引导和鼓励,以及选题立题重点向技术研发后端的转移,“十二五”海洋技术领域企业参与并牵头课题的比重显著提高。截至2013年底,共启动课题145项,企业牵头76项,企业牵头课题比例达到52.4%,已成为十二五海洋技术领域技术研发一个新的特点。

3 推行规范化海上试验,构建特色海洋技术评价体系

3.1 将海试纳入海洋仪器装备考核验收的必要条件,并结合海试开展过程管理

过去由于缺少海试平台,海试经费匮乏,加上海试难度风险大,造成大多科研人员对海试存在为难情绪,多数项目通过模拟试验、室内检测、水池或湖试来替代海上试验进行考核验收,造成真正下海的仪器装备较少,多数仪器装备缺乏实际海洋环境的检验。

多年的海洋技术研发(如,“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历时4年的海上试验,从50 m、300 m、1 000 m、3 000 m、5 000 m到7 000 m反复下潜,不断发现问题,改进研发,通过对300项技术指标的严格考核、技术改进,最终形成7 000 m深潜观测和作业能力),用事实证明,海上试验是海洋技术由成果走向应用、实现转化的必由之路,不可逾越。因此进入“十二五”,为提高仪器装备研发的质量,客观评价技术状态,加快成果转化,海洋技术领域明确将海试作为海洋仪器装备研发项目考核验收的必要条件,并写入课题任务书协议条款。

此外,从技术研发规律来看,许多技术问题在前期设计、加工制造、系统集成环节很难显现,更容易在海试中得以充分暴露。为尽早发现存在问题,改进研发,提前释放风险,提高项目管理的针对性,领域也采取了结合海试开展项目过程管理的模式,(如,针对AUV自主观测系统、深海滑翔机等,海试中暴露出在技术设计、结构、与海水比重配平、部件选型、算法软件等一系列问题,通过提前改进,加快研发,确保预期目标的完成),并强化海试对研发管理的调控作用,实施边试验、边改进、边考核。

3.2 完善海洋仪器装备研发测试平台,构建海洋技术评价体系

在构建海洋仪器装备检验测试平台方面,一是将目前国内已有测试条件纳入海洋技术研发评价体系(如,室内计量认证条件平台、湖试平台、海上科考船试验平台等);二是针对海洋高技术研发测试和评价的急需,有重点地对室内检测试验平台进行研发部署(包括深海工程试验水池、深海超高压环境模拟与检测装置等);三是积极推动海上公共试验场建设,并将已支持研发的重大装备系统(如,系列潜水器、海底观测网试验系统、内波深海试验网等)作为海试平台纳入技术评价体系。

在技术评价工作开展方面,针对室内检测和评价,委托有检测条件和资质的专业机构,按照行业已有的检测规范、标准开展测试和技术评价,并出具评价意见。在海试评价方面,外海试验是现场指标检验的一个必要环节,为规范海上试验工作的实施,“十一五”海洋技术领域组织编制下发了《规范化海上试验管理办法》(于2013年9月修订),办法的实施,突出解决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海试大纲(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通过同行评审把关,确保现场指标能够得到有效的验证;二是海试操作过程的规范化,包括试验组织、操作实施、海试记录等,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我国海洋技术研发起步较晚,特别是对于一些新型海洋仪器装备研发,在技术指标的界定、考核方式、评价方法等方面,缺乏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存在较大的探索性,在领域范围内存在不同的理解甚或争议,这给后续的技术评价、考核带来困难。“十二五”以来,海洋技术领域从实施方案论证人手,进一步明确项目目标、量化考核指标、明确考核方式;并在评价环节科学论证考核验收方案,制定技术评价规程,综合采取计量认证、与国际同类产品比测(如,ADCP等)、海试检验、用户考核等多种形式开展技术评价。在最大限度地避免指标歧义、边界条件不清、同一指标多重评价方式等现象的同时,实现对技术状态客观准确的评价。

3.3 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

海洋技术评价环节的质量控制是海洋技术领域重点关注的环节,为确保技术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在技术评价组织方面,海洋技术领域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第三方是指项目研发团队之外的具有资质的专业检测机构、经海洋技术领域办公室认可的同行专家组、特定的海洋用户等。通过第三方对检测过程进行现场见证和评价,一方面增加了技术研发过程的透明度,强化了检测和评价环节的专家指导和把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保障了研发成果水平的真实性。

4 加强质量控制管理的影响与综合评价

总体上,强化仪器装备研发及评价过程的质量控制对于提升海洋技术领域整体研发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强化研发过程的质量控制,能够促使研发团队更加关注实际海洋环境,提高海洋仪器装备海上环境的适应性,在规范研发过程、提升成果质量、加快成果转化的同时,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技术研发与应用需求的紧密结合,从根本上解决研而不用、用者不研“两张皮”的问题。

强化评价环节的质量控制,对于加快完善海洋技术室内检测平台、湖试基地、推动海上公共试验场建设,构建我国海洋技术评价体系、客观评价海洋技术发展状态,明晰我国海洋技术研发阶段、存在问题和差距,指导我国海洋科技研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同时,将海试纳入过程检验和考核评价的必要条件,通过海试发现问题改进研发,大大加快了成果实用化进程,实现了面向海洋开展技术创新的新局面。通过集中规范化海上试验,共享开放航次,极大地调动了研发团队开展海试的积极性,增进了科研人员对海洋真实状况的了解,大幅提高了海试效率,降低了海试成本。

5 结束语

我国深海技术研发刚刚起步,基础相对薄弱。当前,海洋技术领域工作重点是贯彻落实《国家深海高技术发展专项规划(2009-2020年)》,对于以高难度、高风险、高投入的深海技术研发为主要任务的规划落实,加强海洋仪器装备研发过程的质量控制、强化质量跟踪和监管是完成规划任务、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保障。因此海洋技术领域重点针对海洋仪器装备研发与技术评价,把质量控制融入过程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将作为领域开展项目管理的一项长期任务,常抓不懈!

摘要:本文结合海洋科技项目管理,针对海洋仪器装备研发和技术成果的转化,从强化质量控制的角度,提出了海洋科技管理创新机制和模式,并从仪器装备研发和技术评价两个环节入手,阐述领域实施质量控制的具体思路和做法。

关键词:海洋仪器装备,成果转化,质量控制,技术评价,创新管理

参考文献

上一篇:消防安全工作例会记录下一篇:小学英语说课稿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