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家风讲话稿集合(通用10篇)
1.培养良好家风讲话稿集合 篇一
对家风认识,原来停留在家庭教育层面。学习了《准则》,有了新的认识,家风是作风反映,连着党风政风。当前,绝大多数党员干部的家风是好的,但也有个别党员干部治家不严,滥用权力为亲属谋利,甚至纵容家人违法乱纪。党员干部的家风不正,已经成为作风问题滋生、腐败现象蔓延的重要根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党员干部要重视“治家”,在“修教、严己、防小”上下功夫。
治家首先“修教”,要在爱而有度、教之有道上下功夫。关爱家人,这是人之常情。但以什么理念、态度、方式关爱,却大有学问。放眼古今,大凡留下美名的清官正吏,其家教家风也让后人“仰之弥高”。诸葛亮教诲儿子修身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祖孙三代被誉为“三世忠贞”;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的曾国藩教育子女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子女中不少成为著名专家学者。良好的家教家风,既是共产党人立党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本质的体现,也是对子女真正关爱、培树成才的保证。父母之爱子,则为计之深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用“正能量”培养教育孩子好学上进、自尊自立;用严格的家规管理教育亲属子女应该倡导什么、反对什么,从骨子里去掉傲气、戾气、霸气,低调做人,踏实做事,遵规守纪;用违法案件的惨痛教训给亲属子女常敲警钟,让他们知道满足,懂得珍惜,当好“贤内助”,做好“官后代”。
治家重在“严己”,要在勤俭自律、以身作则上下功夫。前段时间,看到一篇关于罗荣桓元帅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典范的文章。1947年7月,罗荣桓从莫斯科治病回到哈尔滨,全家被安排住在市区一处很宽敞的独立庭院里。他多次向有关部门提出将这处庭院挪作公用,自己另找一处房子住。后来,罗荣桓搬到与时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主任谭政一起住。谭政住二楼,他住一楼。罗帅对家人说:“住的房子大小,看来是不起眼的事情,但我们是党的干部,要时时想到生活在基层的人民大众,不能官越做越大,住的楼越来越高。”罗荣桓还说:“生活不要特殊化,一味追求舒适的生活,讲究吃穿,贪图享受,就要变坏的。”就是像罗荣桓、周恩来、焦裕禄等党的先锋模范一生清正廉洁,严管家人,铸就了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行和廉洁操守,培育了好家风,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以身作则”是一种无言、无声的教诲,是最形象具体的传达与诠释。作为党员干部,如果因为当了领导,心气就高了,说话就横了,生活就享受了。这样,子女就会效仿,家风就难以树正,也就迟早会发生问题,把自己送上“不归路”。要管好亲人,党员首先要管好自己,加强自律。在己身正的前提下,划清公私角色的界限,保持职业身份与家庭角色的距离,加强对家属亲人的教育、提醒、约束,使他们自觉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良好的家风和清廉的作风。
治家必须“防小”,要在防微杜渐、坚守底线上下功夫。从大量揭露出来的违纪违法案件看,腐败分子并非一开始便是腐化堕落之人,他们刚开始从政为官时,也都能严格要求自己,慎言慎行,却在面对金钱、美色、人情时,失去了防微杜渐的自觉意识,未能经受住考验,让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有的是家属亲人收受别人一件衣服、一瓶化妆品、一点特产等,或者睁只眼闭只眼,或者轻描淡写说说,无形中纵容了家属亲人,给人留下了缝隙,腐败打开了缺口。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贪“小”多了,就想贪大,就会上瘾,最终既害了自己又害了家人。治家、防腐须从源头做起,从小处抓起。党员干部要时刻谨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等至理名言,面对诱惑谨小慎微,只有慎始,才能善终。要经常和亲人交流沟通,准确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对苗头性问题,及时制止、严肃批评,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2.培养良好家风讲话稿 篇二
风清,月朗,灯光如萤。在一片绿色掩映下,炊烟安静地缥缈而去,顺着一缕缕灯光,照射出诱人的美味,如活色活香的古典动画,把人们都吸引回了家。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家的唯一的灯光,都是如一盏小红灯笼,挂在屋里正中,如家中的太阳。常常,全家吃饭围着那个灯;而冬天的夜晚,邻居朋友围炉而坐,也是那个灯。而沿着高大四方的城墙边走去,西门外护城河外边那个全村最亮的灯,就是生产队养育40多头马牛的饲养室的灯了。
我们家的灯,只有15瓦,爸爸特意买的最小号的。我们兄弟姊妹四个就是在那个灯光下,学习做作业的。而大一点,要去学校上晚自习,教室没有电,学生都提着一盏自制的煤油灯。我有时自习回来,会拎着灯,搓着手跑去大队的饲养室,坐在给牛送饲料的的笼子里,下面有暖和的草料,头顶有金碧辉煌的100瓦的灯泡,虽然有牛反刍的声音、有小马驹小牛犊戏闹的声音,还有温热的牛粪发酵散发出的特有的味儿,而我只会为在亮堂的灯光下读书而满怀心喜,乐在其中。
后来,爸爸知道了,就不让我去了。说那是公家的地方,不要去占公家的便宜。
有一年,爸爸负责给生产队看西瓜。我很高兴,老早就喊着要抢负责给爸爸送饭的任务。第一次去,是离村5里多路的滩地里,天都黑了,在窄窄的路两边,全是高高的玉米,一个人越走心里越害怕,老担心传说的恶狼从秦岭里下来,从青纱帐里突然钻出来,不时给两边偷看,感到头皮发麻,于是加紧了脚步,一溜小跑似往地里赶,快到了却看不见光灯,就一阵大喊,爸爸才点亮了简易窝棚的灯。那年,送了很多次饭,只有一次中午,碰到生产队卖西瓜给外地人,和蔼的老队长才给了我一块西瓜。现在,那个吃过的西瓜里最甜的味儿还在记忆中。
后来,在县城最好的学校里上高中,教室熄灯早,就经常在老师的宿舍外、路灯下,就着灯光看会书。那时,有许多同学三三两两的在热闹的灯光下,大家也不觉得冷,反而比赛似的成为校园里的一道风景。而老师们也都细心地等同学们回宿舍睡觉走了,才熄灯。就像家里的灯光,始终暖暖地为你亮着。
在外工作了、结婚了之后,爸妈来上千公里遥远的地方看望我们,仍然是那个只让开一盏灯的习惯。我们这个小家庭也就都习惯了爸爸的规矩。直到现在,我们家盖起了三层小楼,楼上楼下装了不少灯,也装了好几个电视,爸还是要随手关灯。通常家里只能亮起一盏灯,而不同的是全换上了节能灯。
如今,爸妈快80岁了,仍然不愿休息,还要经常下点地种点菜。勤俭节约、对人宽容、不占便宜,成为父母心地开朗身体硬朗,村里人缘威信好的秘方,一如家里那盏不是最亮却永远温暖的灯光。
3.培养良好家风讲话稿 篇三
我们的老家在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的北部湾畔,每年的九十月前后,受气候变化的影响,都要迎来几回凶神恶煞的台风。台风来临,狂风呼吼,伴随的是大雨袭击,不但对人民群众的财产造成毁灭性摧毁,而且对那些在大海上捕捞耕作、堤坝上往来、蜗居在危房的人民群众的生命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那一年,我在读小学,连续几天的酷热后,那天又闷热得使人心烦,天上的乌云密布,万里浮云一动也不动,木麻黄树不时地摆动着顶端的尾巴。天刚拂晓,父亲草草地吃了两碗白粥,嘱咐一番我们要注意天气变化,就骑着自行车往他驻点的德耀村而去。德耀村南濒英罗港,打一个喷嚏也会溅起数点海水。我们到了学校后,学校宣布放假回家避台风。回到家后,雨水一点大过一点地往下扔,狂风刮得一阵比一阵猛,母亲站在家门口的屋檐下,焦急地模仿着母鸡的叫声,企图将散落在四周山边的小鸡吸引回家。正好在此时,邻居的人家冒着雨将成熟的稻谷收割回家,母亲一脸的忧愁,埋怨父亲在关键的时候不在家,眼看好收成的稻谷都成了煮熟的鸭子飞了。午时时分,接踵而来的闪电划破宁静的长空,雪白的滂沱大雨急剧而下,狂风呼啸,不时传来了竹木“噼噼啪啪”的折断声。家门前的那一口山塘也被雨水冲崩了塘基,不远处山岭上的尤加利、木麻黄被狂风吹刮得横七竖八地倒在地上。我们兄弟3人吓得钻在被窝中,大气也不敢喘。因房子的瓦面被狂风吹坏了,母亲赶忙将家里的洗脸盆、木桶、大盘子等拿出来接水。下午时分,台风夹着尾巴逃走的时候,平时高高地昂着头的山稔花也低垂着头,裸露着红土的村道还在潺潺流水,村子的里里外外一片狼藉。母亲一直忙个不停,既要急着找鸡找猪,又要在屋前屋后忙着排水,防止积水浸崩墙基,还要牵挂禾田里的水稻。我们都说,如果父亲在家的话,就不会这么手忙脚乱了。
3天后的中午,父亲回到家里,我发现他全身上下留下不少泥巴的痕迹,变得又黑又瘦了。父亲兴奋道,3天来的努力没有白费,居住在危房的群众迁移到安全地带了。党员干部突击队夜以继日地搬沙包加固沿海危险堤坝,防风工作不留死角,群众没有伤亡,台风过后及时采取措施,群众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由于家里的稻谷没有及时收割,减产已经成定局,父亲反倒一脸的自豪,母亲难免要数落他。父亲说:“这是工作责任嘛,我们共产党人要冲锋在前,在这关键的时刻我能往后退吗?”
4.培养良好家风讲话稿精选 篇四
我爷爷在世时,曾多次提起这样一件事。他说,当年家里很穷,自己在一家旅店当伙计,日子还过得去。一年大灾荒,住店的人很少,爷爷的工钱自然也被大幅减少,家中生活勉强维持生计。一天早晨,爷爷发现一位年轻人晕倒在自家门口,奶奶望着爷爷,等着爷爷发话。爷爷二话没说,搀扶起年轻人就往屋里走,奶奶立马去厨房拿出一家人的口粮——三个窝头,掰成小块一口一口往他嘴里送,他兴许是闻到了窝头的香味,一口气吃下了所有窝头。接下来的几天,奶奶把三个人的伙食分成了四份,爷爷每天去后山采摘野菜维持生活,就这样年轻人渐渐恢复了体能。年轻人走的时候,爷爷塞给了他好几个窝头,让他留在路上充饥,年轻人跪在我家门口磕了三个响头才含泪离开。爷爷说自己饿一点、累一点没关系,能做善事总是好的,善心、善行能救人命。
父亲时时刻刻践行着爷爷“常怀善心”的家风。我家邻居家有四兄弟,老大仗着自家人多势众,每年春种时借机侵占我家田地,虽说每年占的不多,但年复一年,我家的田地明显减少。母亲自然是气不过的,父亲宽慰母亲想开些,他说咱家人少不愁吃,邻家人口多,就让他多种点吧。事件就这样被父亲平息下去。没过多久,邻家老大的老婆早产大出血被送进了重症室监护,一天上千的费用让老大急得似热锅上的蚂蚁。父亲知道这件事后,便商量着母亲要将压箱底的1万多元给邻居送去,母亲边拿钱边说:“你忘了前些日子怎么对你的吗?”邻居老大接过钱的那一刻哭成了泪人,在父亲的资助下,老大妻子顺利出院,母子平安。父亲常说:“人这辈子不容易,仇恨带不进棺材,常怀善心才能化解恩怨,才能解开心结。”
到了我们这一代,父亲也教育我们要心怀善心,与善相违的事不可为。小时候交通不方便,我每天步行上学,一路全是别家高粱地。有一次前晚下了大雨,父亲担心我摔跤便送我上学,一路上高粱苗被风吹倒在路上挡住去路。我没多想就踩着高粱苗踏过去,哪知还未走几步,父亲的巴掌就落在我的屁股上。“高粱倒了你不扶已是大错,还踩踏过去,大错特错!你踩坏庄稼,人家秋天靠什么生活?别人踩我们家的庄稼你不心疼吗?”我第一次见父亲发这么大脾气,我赶忙扶起了高粱苗。
5.良好家风从小培养国旗下讲话 篇五
父亲常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那时候,他在供销社在售货员,母亲常年体弱多病。为了多赚几许工分,父亲是社里家里两头跑。他总是鸡叫头遍时就下地劳动,待东方泛白,又急匆匆地赶往十里开外的单位。不久,因表现突出,他被提拔为区供销社主任,后来,又调到人民公社任宣传委员。父亲深知自己出身贫寒,文化底子薄。所以,他总是想方设法挤出时间来学习,走路、做事、吃饭……书不离身、纸不离身、笔不离身。
父亲常告诫我们:勤劳是立足之本,勤奋是向上之力,勤勉是处事之源。记得我8岁那年夏天,我和姐相继去他工作的单位玩。当时,正值农村双抢季节,刚放下书包,父亲就领着我们来到他蹲点的生产队参加劳动。天上市火辣辣的太阳,地下是像蒸笼一样的高温。只一会儿,我就有些顶不住了。偷懒之际,父亲来到我的身边,他对我说:“崽啊!一个人从小就要养成一种吃苦勤劳的习惯,勤劳创造世界,勤劳美化生活,勤劳强健身体。”
后来,父亲从行政岗位退下来,谁知他也没有闲下来,他不但看书看报写字,而且种田种菜种树。
也许是受到父亲的影响。我和姐姐无论在何种工作与环境下,都秉承父辈的“勤”训。父亲是平凡的,平凡的像茫茫荒原上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然而他又是伟大的,伟大的如家门前那株饱经风霜却永不褪色的柏树……
6.培养良好家风讲话稿集合 篇六
今年“六一”,白驹小学的孩子们有些失望:沈正清老爷爷没能来给他们讲抗日打鬼子的故事。这位亲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91岁高龄的老兵被伤痛折磨躺在家中床上了。
1944年5月,18岁的放牛娃沈正清从沈灶顶新乡(今草堰镇成文村)加入地方游击队,被编入台北独立团。
“当时我方武器装备不够,人数也少,我方常采取‘麻雀战’的战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迅速转移。扫荡的鬼子和伪军常常摸不着头脑,冷不丁地就被我们的子弹撂倒了。”沈老虽然满头银发,但精神矍铄,和小辈们讲起那血与火的战斗,嗓门洪亮,依稀可见当年的神采。老爷子仿佛又回到了和战友们挥刀杀敌的战斗中。
抗战胜利后,他随参加了解放战争,还跨过鸭绿江上了抗美援朝战场,参战无数场,至今还有20多颗弹头、弹片嵌在体内没有取出。战场上历经生死考验的沈老,先后荣立三等功两次,上级嘉奖和颁发奖章数次。、抗战胜利60周年和70周年,沈正清两次被授予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纪念章。
从转业后,沈正清先后在系统、街道办、公社管委会工作,1982年离休。他怀着一腔炽热的老兵情怀,积极开展工作,清正廉洁,一心为公,一心为民,办事公道正派。担任街道办负责人期间,他想居民所想,带领社区干部,冒着严寒兴建了陈家巷渡口码头方便了串场河两岸群众的来往;还亲自上阵整治改建了十多条后街小巷,解决了老街区居民的生活、出行难题;向上级争取资金兴建了白驹集镇第一口深水井,让居民们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他慷慨解囊帮助他人,却从不为自己、为家人谋取一点私利。1960年-1970年的十年间,因遭受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百姓生活很艰难,沈正清主动三次推掉调增工资的机会,让给其他更困难的同志,并且把国家给他的伤残军人的残废金悉数捐出分文不取。
其实,在那种困难的时期,沈正清自己家庭负担也很重:先后出生的三男一女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靠他一个人的工资和妻子干农活挣工分养活一家大小。妻子刘桂珍原是南京市城里人,当地的农活她不会做。1962年,他们全家下放到团爱大队劳动。为了挣足工分,分到全家的生活口粮,不怎么会当地农活的刘桂珍领着沈佩、沈明两个稍微大些的孩子下地干活。沈正清工作之余也坚持下地劳动。由于身上多处战伤,伤痛发作,加上农活的劳累,经常疼得腰都直不起来。特别是麦收时节,为了完成生产队下达的劳动任务,夫妻俩经常起早带晚赶时间赶进度,带着孩子们割麦子,沈正清和妻子累得跪在地上坚持着往前挪,孩子们握镰刀的小手磨出了血泡,才八九岁的沈健也跟着哥哥姐姐,给爸妈打下手帮忙。乡亲们敬佩英雄打过仗受过伤,想照顾他们家少分些农活,沈正清两口子坚决不要照顾,坚持跟大家同样干活。沈佩、沈明兄妹四个打小时候起,就在父亲这种严厉的教育下养成了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
虽然有许多显赫的战功在身,沈老从不居功自傲,从未向组织上提出对子女额外的关心照顾。老人心头总有挥不去的军人情结。当儿子们到了服兵役的年龄时,夫妇二人就开始鼓励他们参军。“青年就应该去里锻炼锻炼!”大儿子沈佩高中毕业就穿上了绿军装,在期间表现突出,凭着自己的勤奋努力,两次荣立三等功;二儿子沈健高中毕业后也报名参军到东北服役。,沈明的儿子陈思也加入了军人的行列,现在已经成长为一名正营职少校飞行员。
沈健退伍后,在玩具总厂从工人做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先后担任了科长、副厂长、厂长。50多岁的人现在仍奔波在招商工作一线,不辞辛劳。每每回忆起4年的军旅生涯,沈健总是感慨万千:“人最难得的品质就是自律,而这恰恰是受到老父亲严厉家风教育的影响,是我在大熔炉培养起来的。”
“孩子的事该让他们自己创造!”为子女的工作,沈老有严格的家规,本人不出面打招呼,也不允许老伴托人说情。唯一的女儿沈明进了镇箱板纸厂做了一名操作工,她从不以“功臣之后”自居叫苦叫屈,工作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因为胳膊受伤已经退休在家。小儿子沈亭中学毕业后成了基层供销社一名普通职工。大哥二哥长期在外地工作,姐姐出嫁,正常陪伴在老人身边的沈亭默默承担了更多的照应责任。没能“沾光”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姐弟俩能够理解老父亲。“爸爸从小就教育我们不要贪图享乐,要自力更生,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沈亭的话说得非常平静,坦然,没有一丝埋怨。
没能给子女们带来财富和福利,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为他们铺好路子,“但是,培养了他们一个个真诚、坚强、勤劳的品质,教会了他们爱亲人、爱他人、爱社会。这是我最为欣慰的!”儿女们的发奋图强健康成长,沈正清由衷地感到高兴。“吃亏为助人,吃苦当财富,踏实干工作。”老英雄一直用这几句家训激励引导着后辈们。
去年国庆,逢沈老九十大寿,全家四代22口人团聚。从小在外公“铁血”般的家风教育下长大的陈思,代表小一辈给老兵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遇到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要郑重地对自己说,不能给外公丢脸,不能给军人丢脸!”少校飞行员陈思说。
现如今的沈正清生活安逸,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很是和睦,沈老还经常给儿孙和附近中小学校的孩子们讲述自己当年的抗战故事,“抗战已融入我的骨血,我希望我的子孙和我一样,能用一生守护自己的国家。”沈老激动地说。沈老用抗战精神凝聚起来的家风感召着更多的家庭、更多的人!
【关于家风的国旗下讲话】二
父亲是上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母亲出生在山沟农村,很小就不幸成了孤儿。从我记事时起,父母亲一直相敬如宾,从未为琐事红过脸。良好的家风和成长环境也养成了我们兄妹朴实、友善的性格。
偶然整理,我想不到还能保存着父亲的几十封家书,这不期而遇,让我觉得异常珍贵。印象里,父亲给我写信,大概是从我踏入军营时起写的。那时,我第一次远离家乡和亲人,从小就喜欢听父亲励志求学的故事,紧张的生活能读到父亲的来信是件快乐的事。后来,随着通讯的发达,书信渐渐地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电话、微信,可父亲的家书依然没有间断。他常说:通讯固然方便,但不能替代书信。对我们这代人来说,书信更能体悟到亲情,它是文化也是传承,信如见人,更能读出你的精神和思想。
父亲的家书,印象最深的有三次。一次是我参加军校考试那年,父亲来看了我一次。那次,我与父亲聊了很久。后来,父亲就给我写了一封家书,让我的思想包袱不要太大,要轻松面对考试,人生道路很宽广,并激励我“既然选准目标,就应有担当的勇气,勇往直前,无怨无悔”。父亲的话犹如一泓清泉,给我无形的力量。
记得从我第一次入队到入团,父亲总是会督促我走在最前面。入伍第一天起,我便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直到军校毕业未能批准,为此我也曾灰心过。父亲知道后对我说:“即便是入不了党,也要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要求去约束自己,做到心中有党、行动忠实于党。”父亲建议我好好地学习一下党章。翻开党章我一页页地往下读,越学越让我意识到自己离一名党员的要求实在是太远了。也就从那时起,我不再计较自己的入党申请书是否能够通过,也不再计较自己是否能够成为一名党员。用父亲的话说,以党员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就够了。后来,我加入了共产党,而且成为一名基层党组织书记。
妻子和我都来自异乡,结婚后,父亲给我写了一封家书。那时,电话已经很普及,人们日常交际基本上已经不写信了。父亲在信中跟我说了一些维护婚姻的道理,提醒我要学会相互谦让,相濡以沫。现在我已为人父,对父亲的话有了更深刻地体会,夫妻间幸福,靠的不就是包容、理解和信任吗?他的眼里,儿子就是他一生不变的牵挂和教化的责任。
好家风润物无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以家庭为基点,再将传统美德、时代精神传递到整个社会。
【关于家风的国旗下讲话】三
我记得初中时曾经很喜欢读一篇课文,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朱总司令写的,题目叫《回忆我的母亲》。这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以“勤劳”为线索,以“我爱母亲”为感情基调,主要写了几件生活中的平凡事,用朴实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记叙了母亲对作者的影响,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母亲的爱。读起来感人至深。
我今天也想写写我的母亲和她的家风家训。我的母亲叫彭素梅,已经过世16个年头了。今天我也已是年届不惑的年纪,在我40多年的记忆中,母亲经常教育我们说,孝敬老人是做人的本分。母亲 “孝亲敬老”做得非常好。那时爷爷和姥姥姥爷都还健在,母亲对两边的老人一样看待,对他们有求必应,毫无怠慢之心。母亲脾气好,从不顶撞老人家,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大问题,都顺着他们。记得小时候,家里生活条件不好,爸爸在矿上每月挣30多元钱,还得偿还奶奶病故前四处借贷欠下的债务。别说三月不知肉滋味了,连下饭的菜也难得天天吃上。遇上菜里有一块肉,母亲也是夹到爷爷的碗里。那年爷爷突发脑血栓,导致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母亲一边要忙着种地,养活我们姊妹四人、还得要抽时间照顾生病的爷爷。爷爷因为病痛折磨,心情压抑,总是莫名其妙地冲母亲发脾气,即使这样,母亲也并不介意,反而每天坚持背爷爷到卫生院针灸,回家按摩。功夫不负有心人,爷爷能拄着拐棍行走了,那一刻,母亲流下了欣慰的泪水。
母亲虽然不识字,却通过听戏文懂得不少知识和道理。母亲常说“忠厚老实传家远”,“吃亏是福”,推崇“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要求我们小辈儿的要总想着别人对自己的好,给我说很多做人道理,特别是在“诚信待人”之上,更是不厌其烦地讲,要求我讲诚信,时常教育我说“知恩不报枉为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时隔40多年﹐母亲这些话语仍清晰地记得。
还有一件事,让我至今无法忘怀。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刚上一年级的我放学回来,看到只有姥爷一个人在家,便灵机一动向他五角钱,说要买铅笔去,其实是想买冰棒吃。记得当时姥爷舍不得给我。我便趁他睡午觉的时候,偷偷从他裤袋里摸出来个由手绢包裹的“布钱包”,小心翼翼地打开,然后数了几张角票的纸币和钢镚,一蹦三尺高地飞奔着去买我垂涎已久的牛奶棒冰去了。没想到这事被母亲知道了,母亲勃然大怒,打一顿在所难免,但我觉得很委屈,大声嚷嚷着:“我没有错,人家谁谁天天都有冰棒吃,你又不给我买,我自己拿钱买了,有什么错?”母亲听后更生气了,抡起根棍子打得更狠了,其理论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现在就知道馋嘴偷钱花,以后还不得偷进大牢蹲监狱啊?还让我面壁思过不让吃午饭。在我认错之后,母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姥姥姥爷生活的种.种不易,他们要省吃俭用才能从嘴里省下这五角钱。咱人穷也要穷得有骨气,我们家的人不偷不抢不骗人,人一定要诚实,这一点千万不能忘。
现如今,我的儿子也15岁了,我想,我会把这段故事说给他听,我也将身体力行延续我家的家风家训,像当年母亲教育我一样告诉儿子:哪怕生活再贫苦,也不能失去做人的志气。
【关于家风的国旗下讲话】四
至今依旧清晰记得,第一次和老党员窦祖圣老人聊天时的情景。他们家是我的结对帮扶贫困户之一。那是在去年秋天一个黄叶纷飞的午后,明亮的阳光把秋收后的岑河农场拥入怀中,周遭宁静而安详。他端坐在自己房前的空地上,温暖的秋阳投射在他饱经沧桑的脸庞上,顿时熠熠生辉起来。
窦大爷生于上世纪40年代,岁月的刻刀早已无情地在他脸庞上刻下或深或浅的皱纹。在和他的攀谈中,我时常被一种暖流环绕,满满都是感动。他爱党爱国,热爱生活;他敬畏生命,相信未来。他对生活中所有的风霜雨雪和艰难困苦,从不抱怨和逃避。在他的字典中,好像所有艰辛的劳作,所有沉重的负荷,所有生活中的不如意和艰难,都是生活的馈赠。
直到后来与他的女婿和女儿熟识后,我才明白,是“不抱怨,不偷懒,相信自己,好好干”样的好家风,把这个家庭紧紧凝聚起来,也让他们在生活中风霜雨雪的磨砺下,渐渐养成了“个个能吃苦,个个能抗压”的好品质,他们坚信用乐观的态度,靠勤劳的双手一定可以创造出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
窦大爷的女婿黄祥龙是入赘到窦家的,与小女儿朱月珍组成了一个小家庭。数十年来,早已成为这个再平常不过的农家的脊梁。他现在沙市城区做瓦工,披星戴月的奔波,挥汗如雨的劳作,只为换回一家老小踏踏实实的幸福。
我和黄大哥第一次见面,是去年年末,在城区某楼盘的建筑工地上。戴着红色安全帽的黄大哥,只穿了一件薄薄的外套,在初冬稍显刺骨的寒风中,他把手推车推得飞快。直到看见我,黄大哥才放慢脚步,走了过来。我可以明显感觉到他有些疲惫,眼睛里布满了血丝,被汗水打湿的头发一缕一缕地贴在额头上。脖子上早已分不清颜色的毛巾因吸饱了汗水,变得饱满了许多。我提醒黄大哥加件衣服别感冒了,他羞涩而腼腆地笑了笑,露出两行整齐而洁白的牙齿。
从和他攀谈得知,他在建筑行业打零工已经近20个年头,辗转工作过的工地百余个。在这数千个日子里,有多少巍峨的大厦拔地而起,有多少人在他一砖一瓦砌成的房间里酣然入梦,我无从知道。但我知道的是,黄大哥也从一个走起路来呼呼生风的年轻后生,变成现在背有点驼的中年汉子。我想,劳动教会他的不仅是日渐成熟的建筑技能,更有坦然面对生活挑战的勇气和激情。日复一日的辛劳,可能压弯黄大哥的腰杆,但永远压不弯他钢铁一般的脊梁。
窦大爷的女儿朱月珍在沙市一家餐厅做洗碗工,一周最多休息一天,尽管和黄大哥同在市区工作,但一个月也难得见两次面。朱大姐很少回村,从去年10月开始驻村到现在的大半年的时光里,我也只和她见过一次面。她的双手常年被洗涤剂浸泡后变得粗糙,骨节也变得粗大。但她那种在艰辛的生活中,依然保持着向上的“精气神”。
可以想象,不论是严寒还是酷暑,每天朱大姐都要将上千个杯盘碗盏清洗干净,千百次的重复动作,该有多大的工作量。时光蹑手蹑脚地走在湿漉漉的工作台上,数千个日子就这样伴着水龙头的哗哗流水声悄悄溜走,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值得一提的是,窦大爷一家20的人均年收入接近一万元,已实现脱贫。在整理他们家脱贫档案的时候,我特别留意了一下收入测算表上的数字,黄祥龙务工收入26382元,朱月珍务工收入15437元,看到这两个数字,我不禁热泪盈眶,感动之余,是他们挥洒在数千个白天黑夜里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他们在践行“好家风”路上付出的所有努力。
也许这就是生活的本真面貌,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些不如意,都会有艰难的日子,都会有苦痛的时光,但只要我们相信自己,相信未来,不抱怨,不偷懒,就一定能够等到拨云见日的时候,就一定能够看到风雨之后美丽的彩虹。
驻村工作以来,我一直都在思考,如何才能帮困难村民彻底摆脱贫困?如何让村民自身形成一种“抵御”贫困侵袭的“软实力”?我想,从老党员窦大爷家的家风中,我找到了答案。
【关于家风的国旗下讲话】五
有35年党龄的父亲,是个普通的农民。1992年,父亲去世前,叫我们4个兄妹到他床前,从衣袋里掏出200元钱,塞到作为大儿子的我的手里,然后对我们说:“对不起啊儿女们,父亲真的没留给你们什么财宝。这200元钱,你们要把100元作为我最后一次党费,交给村党支部,剩下的100元留给你们4兄妹吧。而咱祖辈传下的慈善做人的家风,你们要作为家中千金万金,不能丢啊!”
父亲生前给我们讲过很多祖父的故事,但我们四兄妹记得很深的,是1946年村里发了霍乱症,祖父勇于护救村中病人的事。那一年,村里的霍乱症,几天里全村就死了5个人。当时,没有防病、治病的药物,村民们只有弃家,背锅带米逃进山里去避灾。我的祖父也带着全家逃进山里了,当全村人在山里聚集时,就是未见着26岁的郭德晓和他妻子王氏、女儿。我祖父一打听,原来这3个人已染上瘟病待死于家。我祖父得知这一情况后,他不顾一切,孤身从山上返回村中寻找那三个人。当他走入郭德晓的家时,已见这夫妻俩(妻怀孕在身)已病死在家中,而女儿生命在岌岌可危中。于是,我祖父把还有生命的那姑娘转移到另一干净的村角一间房子,端上干净的井水供她饮用。之后,我祖父回山里请来几位老人,返回村中把那逝者埋葬,入土为安。我祖父还把在山里煮的粥水每天提回来喂给那个染上病中的小姑娘,过了几天,那个染上病的小姑娘奇迹般地康复起来,今年她已89岁高龄。
父亲的一生中有两个镜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第一个镜头是上个世纪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某一天中午,有一个从外地到我村的中年男人肩上挂着一个粗布袋,还携着一个10岁样子的男孩,在我家门口站着。那时已10岁的我站在父亲的身旁,看见那个光着全身的男孩,他肚子胀如鼓样,骨瘦如柴,小屁股没肉了仅是两片皱皱的皮。那个年头,我村因为有一大片淡水湿地,大旱之年村里人就在湿地上种地瓜,常年产出杂粮,没有饿死过一个人。父亲知道来人之意,于是便召唤这父子俩到我家的杨桃树下坐着。之后,父亲舀出一升细米糠粉和一升地瓜渣粉,倒入锅里快火煮成熟糊。接着是,父亲把糊饭盛上两大碗,端给那父子俩。父亲又从家里小缸里掏出一升地瓜脯,倒在那个人肩上的麻袋里。
另一个镜头是我读初一那年的清明节。那天,我在村边的一棵小树上,看到一只鸟正在窝里孵蛋。我就用我的衣服把鸟、蛋整个窝套住,高兴地带回家来。父亲见我满脸喜气地那衣服递到他前面,他微笑着想接过来看看儿子用衣服包的是什么好东西。我告诉他,是一窝鸟蛋。哪知,父亲的脸上便愀然作色,要我马上把鸟窝和鸟妈妈、鸟蛋送回原来的树上……此后,我每每读到“请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的诗句时,便想到这一幕。
7.关于家风的国旗下讲话集合 篇七
当时,我接到母亲的电话,要我星期天回家,有事商量。我带着6岁的儿子小明来到父亲住的县水泥厂职工宿舍楼,大哥、三弟、四弟都已经到了。
母亲朝我们说:“你们先等着,我到车间里找你爸去。”
20分钟后,满身灰尘的父亲回来了,他望着我们说:“都到齐啦,小四把毛巾拿来。给我抽打抽打身上的灰。”四弟听到父亲的吩咐,忙到洗漱间拿了条毛巾,出去帮父亲打灰。
父亲洗完脸后,换了一身衣服。他往茶几上放了三沓百元大钞。父亲的这一举动,使我兄弟几个都十分愕然:这是要开什么家庭会呢?
“孩子们,这是昨天晚上别人送给你妈的,整整3万元哪!今天的这个家庭会很特别,一个字——钱。”父亲把钱字说得很重。他继续说:“我们这个企业,工人的工资3个月没发了,一把手不知哪来那么多关系户,给企业供的煤炭掺水搅假,其他物料也价高、质差。我这个搞生产的厂长,想生产出质量合格的产品难呀……”
“爸,你不要在给他们出那牛力了。听说,县委最近要让一批科局级老干部退下来,年龄超过55岁的都要退。”我宽慰地告诉父亲。
父亲摇摇头说:“我一不是给谁出力,二不是给谁卖命。我自己和全厂上下千名职工都得吃饭啊!如果组织要让我退休的话,就退;不叫退,就在一天干好一天。”
父亲说:“这3万元钱,是因为我坚决拒绝劣质原材物料进入生产车间。一把手同意了,我坚决不让车间人员收,结果搞僵了。外面供料的人送钱来的意思,是要我网开一面。”父亲说到这里,犀利的目光在我们兄弟四人的脸上掠过。接着又说:“人家给我出了难题。我感到难办呀。所以,才把你们叫来,帮我解决解决这个问题。”
“那还不好办。爸,你也来个睁一眼,闭一眼。一把手说咋办就咋办。你能得到的好处,就尽量得,反正您快退休了……现在有权不使,过期作废。再说,我们弟兄几个都等钱用。”四弟首先站起来说。
“你呢?小三。”父亲正视着三弟问。
三弟抿了口茶水说自己的观点。
“论说,这个社会都这样,反正你不捞他捞。爸,这是人家送上门来的,又不是你要的……如果要是别人,说不定后面还得给添个零呢。”
“你呢?”父亲把目光投向我。
我刚要说,这时,房门砰砰地响。孩子小明在门外喊着:“爷爷、爷爷。”四弟忙把房门打开,小明一下子冲了进来,扑向父亲。后面,母亲满脸笑容跟进客厅。
“坐下吧。”父亲揽着小明示意母亲。“你再接着说。”
“爸爸于你我兄弟不同。”我看着坐在一起的三弟、四弟,加重语气继续说,“爸爸是老共产党员,对这个问题,自会有决断。”说完我望着爸爸,爸爸的脸上没有丝毫的变化。他怀中的小明看看我又看看桌上的三沓钱,不住地眨着眼。
“该你说了,你可是家中的长子。”父亲凝视着哥哥,语气变得沉缓。
“说起来,这是个赃钱。”大哥慢言慢语地说:“我总感到,靠自己挣来的钱花得踏实,不会被别人指脊梁骨。爷爷在世的时候给我们立的家训不是说:犯法的不干吗?我看收这钱就是干犯法的事。”大哥说完看着父亲。
父亲把小明推到母亲怀里,深深喘了口气说:“我这大半辈子,清清白白。从参加工作到现在,身上可没有污点。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我要保持晚节,不能因为这点钱就染上了污点。还是你大哥说得好,他没有忘记家传祖训:犯法的不干呀。小三、小四你俩给我记住。”父亲提高了嗓门,“今天,我告诉你们,在外工作,千万不能学坏,家传的祖训要牢牢记住,这是做人的根本。今天,如果我收了这钱,就是受贿,就是犯法。小三、小四你俩现在和我一起,陪着我去厂部把钱缴了。”
8.关于家风的国旗下讲话精选集合 篇八
退休后的爷爷跟大家说,他打算清理好村路两边的杂草,然后种上花木,让环境变得更好。但村里有人嘀咕,为名为利还是有什么用心?爷爷一笑置之,朗声说,“我一不用村委支付工资,二不需要村委买树苗,三我种的花木将来成材了是村里的公共财产。功名利禄早已于我如浮云了,我一把年纪,还能吃多少,穿多少,图退休后有个寄托罢了。”于是爷爷开始了他一个人的村道改造和绿化美化工作。除草,挖坑,联系林场,自掏腰包买树苗、栽种、浇灌、护理、修剪……
几年后,杂草去净,取而代之的是宫粉紫荆,黄花风铃木,美丽异木棉、樱花……在通往村子的大路两边葳蕤地生长着。开花的时候,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黄的一派欢腾,紫的一片娇羞。这些花木按照不同的季节轮番粉墨登场争奇斗艳,那一条花路成了远近闻名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不时吸引附近或者远道慕名而来的客人观赏。我感受到爷爷的笑,村里人的自豪,花的芬芳,那份赏心悦目的愉悦已经传得很远很远。
记得有一个夏天,爸爸因为充分利用科技养殖水鱼,获得了巨大成功,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被邀请参加村里组织的科技养殖传经送宝活动,并到“清远希望小学爱心捐赠活动”。我也闹着要参加,在坑洼不平的泥石路颠簸了近两个小时,终于到了一间有点荒凉的学校,门前的一片空地就是操场了,中间竖着木旗杆。教室,窗没有玻璃,也没有门。里边是有点残久的木台凳,显得简陋又阴暗。许多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小朋友,穿着不太合体的衣服,有的还赤着脚,但他们笑得很灿烂。爸爸和其他人给他们捐献了学习用具和阅读的书籍。我把在口袋里撰得出了汗,妈妈在我们出发前塞给我的50元,交给了接待我们的校长,校长拉着我的手大声夸赞我,其他小朋友热烈地鼓掌,我羞红了脸。
回来的路上,虽然饿着肚子,我的心仍然激烈地跳动着,耳边仿佛响起了那首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只要我们都慷慨地献出爱,一定能温暖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有一次暑假,我们一家人回了一趟乡下,探望二姑。二姑、二姑丈已经50多岁了,还在乡下耕种了好几亩地,养了耕牛,种了甜玉米、西瓜、雪梨瓜、香蕉、花生、红薯等作物。因为长期劳作,二姑、二姑丈都被晒得黝黑黝黑的,两手粗糙,长满了老茧。爸爸妈妈都劝他们把地给别人,到城里享享清福,不要熬得那么辛苦。二姑、二姑丈都说:“我们这把老骨头闲不住,倒不如多干活,还有点价值。人勤地不懒,我们是土地的子孙,只要你去做,土地就会十倍百倍地报答你。这些玉米,西瓜、雪梨瓜、香蕉、花生、红薯,全都是电视、报纸上讲的无污染、绿色、健康食物。送给亲戚欢喜,市场上可受欢迎呢。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才是人生乐事!”
吃着脆生生、甜丝丝的西瓜,耳边响着二姑婆、二丈公的话“人勤地不懒……有付出就有回报……”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片肥沃的土地,只要用心辛勤耕作,就有丰厚回报。
9.良好家风能致远国旗下讲话 篇九
父母生养我们兄弟姊妹四个,父亲长年患病,干不了重体力活,仅靠母亲一人下地劳动,挣工分糊口。特别是我们兄妹相继上学后,学费成了大问题,母亲硬着头皮跑到大队部求情,大队长才勉强同意我家养一头母猪。为了让母猪长好膘、多产仔,母亲白天参加生产队劳动,晚上回家熬夜打豆腐,豆腐卖给乡邻,豆腐渣养猪。母猪一年产两窝猪仔,可勉强维持我们兄妹全年的学费和家庭日常开支。记得初中毕业那年,看到母亲养活我们兄妹四个实在勉为其难,我便对母亲说,不想让高中了,要自己养活自己。谁知母亲听后竟哭着说:“儿呀,地不施肥长不出好苗,人不读书没有出息,家里再苦再难也要供你们兄妹读完高中。你是长子,要带好头。”母亲的话像一根针扎在我的心尖上。
高中毕业那年冬天,我报名应征入伍。离家时,送行的母亲手里提着前夜打点好的一包书对我叮嘱道:“儿呀,你是块读书的料,到了队伍上,有空莫忘多读点书。我活了几十年,一生只认准两个死理:土地不会欺骗人,知识不会欺骗人。你在田地里多洒下一滴汗水,就必然多一分收成;多读一点书,也会多一分收获。”
母爱如明灯,照着我前行。从军的日子里,无论军训多么紧张,条件如何艰苦,我都利用战友们逛街、午休的时间坚持自学新闻报道和文学创作,先后在各级报刊上发表新闻稿件,出版了两部文学作品专集,并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后来,组织上又将我破格提干。
军旅生活23年,在我悲伤时,母亲是慰藉;在我沮丧时,母亲是希望;在我软弱时,母亲是力量。母亲的爱激励我圆了“记者梦”、“作家梦”、“军官梦”。在我的影响和带动下,我的三个弟妹也始终牢记母亲的教诲,好学上进,自强自立。他们凭着勤奋努力,相继考上了大学,毕业后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开创了自己的事业。
10.良好家风从小培养国旗下讲话 篇十
“穷”这个字虽然只有7个笔画,但过起穷日子来那可真是刻骨铭心。我小时候,我们家有6亩多地,一年到头除了小麦就是玉米。家里所有的开销都要指望这6亩贫瘠的土地。记得一到冬季,村里总会来骑自行车卖糖葫芦的。每次看到,我们俩都会在后面追好远,但从来都没买过。有一次,妹妹看见别的孩子都有糖葫芦吃,乞求我说:“哥,你能给咱俩买根糖葫芦不?就一根行不?”看着妹妹伤心难过的样子,我就跑回家抽了一双筷子,把捏成团的雪串起来,悄悄地撒上了些白糖,哄她吃。就是这样的两根白色糖葫芦,我们俩靠在墙角边吃了差不多一个下午,都没舍得吃完,妹妹还说要给父亲留几口。
我的爷爷和奶奶一辈子任劳任怨、自力更生,而且为人厚道。我的父亲和母亲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窘迫的生活条件迫使他们早早就辍学在家,务农求生。自打有了我和妹妹之后,养家糊口就变成父亲和母亲他们每天辛苦付出的全部意义。他们不善言谈,从来都没有给我和妹妹说过,你必须要好好学习,才有可能改变命运。等上了学之后,我才慢慢体会到,父亲母亲虽然不善表达,但却一直在用行动向我传达着贵在自立的家风:人一定要靠自己,人穷但要有志气。
我如愿考取了大学。当全家人特别是母亲看到录取通知书时,她高兴得眼泪夺眶而出。母亲的泪水勾起了我和妹妹难以抹掉的回忆,一家人都掉下了眼泪,那些眼泪中饱含着久违的欣喜和对新生活满满的期望。
大学时我除了刻苦学习之外,还积极参加勤工俭学和社团活动,磨炼意志,增长才能。期间我妹妹只身一人,先后辗转咸阳、西安等地打工供我读书。不光是妹妹,我的父亲一年到头也在家待不了几天,除了春耕、夏收、秋播和过年,其他时间几乎全在外面帮人盖房、贴瓷片,光砌刀都不知换了多少把。母亲在家除了照顾老人、打理庄稼,还要挤出时间干些疏花、套袋、摘苹果、锄地、绑钢筋、扫地等零碎活补贴家用,晚上最后一个休息的总是母亲。
大学毕业后我回到铜川开始工作,家里的生活条件才慢慢好转起来。在工作中,我认真努力、积极进取,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并光荣地成为一名党员;在生活上,我一有空闲时间就回家陪伴父母并帮忙干活。赶上节假日,我也会尽量安排时间带着奶奶和父母亲出去逛逛,让他们看看外面的世界。我组建了自己的家庭,特别是小悦然的出生给全家人带来了无尽的童趣和欢乐,家里的欢笑声多了许多。看着老人和孩子一起玩耍打闹的样子,我真切地感觉到幸福的滋味。
【培养良好家风讲话稿集合】推荐阅读:
如何培养良好班风07-02
良好学风的培养07-23
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07-16
培养良好习惯塑造健康人格06-30
培养良好数学学习习惯07-18
培养良好班风 打造优秀班级08-03
如何培养阅读的良好习惯论文07-05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计划09-21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件设计10-07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