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反应和输液反应

2024-07-05

过敏反应和输液反应(精选8篇)

1.过敏反应和输液反应 篇一

过敏与输液反应鉴别

输液反应是由于输液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的总称.我们常说的输液反应是由热源引起的反应,轻者有发冷、寒战、发热、出汗,体温常在38.5℃左右,停止输液后数小时体温恢复正常。严重者体温可达40℃~42℃,头痛、恶心、呕吐、意识不清、昏迷、低血压休克,有的出现多脏器损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循环呼吸衰竭而死亡。严重输液反应多数非死即残,预后很差,脑损坏致残成痴呆或植物人,给家庭造成的悲剧是可想可知的。

药物的过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是指有特异体质的患者使用某种药物后产生的不良反应。常表现为皮肤潮红、发痒、心悸、皮疹、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甚至死亡。

导致输液发热反应的主要因素

1.输入液体与加入药物质量

大批量液体虽经严格的质量检查出厂,但仍有不严把各个环节质量关的液体进入临床。如:在运输过程中瓶子之间发生碰撞、挤压,造成裂痕和封口松动而污染。药物贮存的环境不当也会发霉长菌。放置时间过久,药物可发生分解或聚合而产生杂质。许多静脉用针剂也常有不溶性微粒,可通过输液进入体内引起输液反应。秦新华等对其所在医院2年间发生的33例输液反应进行了调查,结果输液反应均是由于一批氨基苄青霉素和辅酶A热原不合格引起。由于药液不纯、变质或被污染,可直接把致热原输入静脉,引起发热反应。输液器具

带空气过滤装置及终端滤器的一次性输液器虽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对减少输液反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的终端滤器对5μm以下的微粒滤除率较低,不能全部滤去细菌。塑料管中未塑化的高分子异物,或因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中切割组装等磨擦工艺带入的机械微粒也能成为热原。如输液前未认真检查而使用包装袋破损、密闭不严漏气污染和超过使用期的输液器亦会引起发热反应。配液加药中的污染

3.1 安瓿的切割与消毒不当造成的污染。安瓿的切割、消毒方法不同,造成的玻璃微粒污染程度也不同。割锯安瓿时砂轮与玻璃摩擦,在安瓿局部产生玻璃碎屑和脱落砂粒,割痕越长,玻璃碎屑越多,不溶性大颗粒的数目也随之增加。消毒安瓿后用砂轮在安瓿颈部锯割一圈然后用手掰开,或用无菌持物钳直接将安瓿敲开,是使玻璃微粒污染药液最严重的安瓿切割方法。因此,安瓿的切割及消毒不当,使液体进入玻璃微粒的机会增加。

3.2 加药针头穿刺瓶塞的污染。针头经液体瓶塞穿刺后,液体有白色块状异物,异物率达15%。同时,配药时针头插入瓶塞的角度、次数及针头大小与液体污染的程度有关。垂直进针容易将针头截面切下的橡皮塞碎屑带入液体中,尤其是多次进针后橡皮塞表面进针空隙增大,凹凸不平,易贴附灰尘、杂质等。尽管进针前对瓶塞表面进行了常规消毒,但随重复进针,仍易将瓶塞表面的附着物带入瓶中而污染液体。李学福等报告用16号及7号针头穿刺瓶塞,针头微粒附着阳性率均为100%,穿刺瓶塞后的溶液微粒含量均超过药典规定。其数量与穿刺次数成正比。

3.3 加药注射器的污染。张云英等对加药后1h、2h、3h的一次性塑料注射器和玻璃注射器进行细菌监测,细菌污染率平均为21.21%,且加药注射器放置的时间越长污染率越高;注射器越大污染率越高;玻璃注射器的细菌污染率明显高于一次性注射器。静脉穿刺针头斜面滞留微粒的污染

王爱丽等对静脉穿刺后拔出或多次穿刺后更换下来的各型号针头作了观察,发现穿刺针头斜面滞留的微粒成为微粒污染的又一来源。静脉穿刺不成功未更换针头,可直接把针头滞留微粒引入静脉。环境空气的污染

在进行输液处置时,治疗室及病室环境的清洁状态和空气的洁净程度对大输液质量有直接影响。栾湘宁等[8]对10起输液发热反应的环境进行空气细菌监测,治疗室消毒后500CFU/m3,工作状态下平均为1227.89CFU/m3,病房平均为3036.43CFU/m3,治疗台面细菌数平均为14.5CFU/cm2。因此,加配药后放置时间越长也就越易增加污染的机会,输液时间越长,被污染的机会也就越多。联合用药过多及药物配伍不当

液体加入多种药物时,因反复穿刺瓶塞,导致污染的机会增加。药物配伍不当,使配制后的溶液澄明度受影响,产生结晶或pH值改变。牛桂田等[4]报告用10%葡萄糖注射液加入氯霉素和维生素C、红霉素或维生素C,四环素等针剂后,液体澄明度不合规定,其内有结晶、色块、白块等。10%葡萄糖注射液加入注射用四环素时pH值降低至不合格范围。粉剂药物如溶解不充分,可出现药物颗粒。青霉素G溶在葡萄糖中有效期仅2h,青霉素的水溶液放置时间过长还将增加致敏物质的含量,使变态反应的发生率增加。此外,任何稀释液放置过久均易增加污染的机会。由于药物的溶解度、酸碱度、放置时间及温度条件的影响,使配伍后药液发生变化而影响药液质量。而且当配伍剂量大品种多时,所含热原累加到一定量时,输入体内亦会发生热原反应。输液速度过快

输液发热反应与输液速度有密切关系。欧阳纯报道,1988年当他们所在医院发生输液反应较多时,通过督促按标准调节滴速,使输液反应有所减少。并发现有的病人出现输液发热反应后,通过调整滴速,可使输液反应停止,并能继续将发生反应的液体输完。陈敏等亦认为,输液速度过快,在短时间内输入的热原总量过大,当其超过一定量时,即可产生热原反应。

输液发热反应的预防 加强责任心,严把药物器具关

液体使用前要认真查看瓶签是否清晰,有否过期。检查瓶盖有无松动及缺损,瓶身、瓶底及瓶签处有无裂纹。药液有无变色、沉淀、杂质及澄明度的改变。输液器具及药品的保管要做到专人专管,按有效期先后使用。输液器使用前要认真查看包装袋有无破损,用手轻轻挤压塑料袋看有无漏气现象。禁止使用不合格的输液器具。应用现代理论,把好药液配制关

2.1 改进安瓿的割锯与消毒。众多的学者对安瓿玻璃微粒污染的预防进行了探索,认为按教科书要求的安瓿常规“两次消毒法”(即折断安瓿前后各消毒一次)在大量的临床输液操作中很难做到,采用安瓿锯痕后用0.5%强力碘或75%酒精棉签一次消毒后折断,能达到无菌目的,且操作简便,省时省力。[2,11]李家育等1998年报告用75%酒精医用纸擦拭消毒安瓿颈部效果优于75%酒精棉签,更优于75%酒精纱布。李玉梅等还认为采用“易折型”安瓿或控制割锯安瓿痕长≤1/4周及坚持开启前的消毒是减少药物污染的重要措施。

2.2 改进加药的习惯进针方法。将液体加药时习惯的垂直进针改为斜角进针,使针头斜面向上与瓶塞成75°角刺入,并轻轻向针头斜面的反方向用力,可减少胶塞碎屑和其他杂质落入瓶中的机会。

2.3 避免加药时使用大针头及多次穿刺瓶塞。液体中需加多种药物时,避免使用大针头抽吸和在瓶塞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插入瓶塞固定使用一枚针头,抽吸药液时用另一枚针头,可减少瓶塞穿刺次数,以减少瓶塞微粒污染。据报告,已有研究者将加药针头进行改进,将传统的针尖做成封闭的圆锥形,方形的针孔开在针头的侧面。以减少穿刺瓶塞产生的微粒污染。

2.4 加药注射器的使用。加药注射器要严格执行1人1具,不得重复使用。提倡采用一次性注射器加药,这是目前预防注射器污染的有效措施。严格执行消毒制度,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3.1 环境空气的净化。治疗室按常规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每晚1小时,每周用2%过氧乙酸8ml/m3煮沸熏蒸30min。每日用0.2%漂白粉或1%84消毒液进行室内、门窗、台面、治疗车及地面湿式擦拭2次。每月治疗室空气细菌监测1次。配药及输液操作过程中,减少治疗室及病房人员流动,避免扫地、扫床,以减少空气中的尘粒。目前采用的净化技术是提高输液环境空气的洁净度保证大输液质量的最有效途径,如安装净化间,层流罩或使用超净工作台能进行输液配药。1998年罗万福等[13]研制及应用的静脉肌注净化配液工作台能有效地净化进入液体瓶内的空气,其内的一次性双通分流器采用密闭式抽吸药液,避免了配药过程中造成的空气污染。目前国际上普遍使用及国内部分城市开始使用的袋装液体也是一种简便的避免空气污染的好方法

3.2 避免液体输入操作污染。静脉输入过程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瓶塞、皮肤穿刺部位消毒要彻底。重复穿刺要更换针头。使用一次性输液器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排出初液10~15ml可使热原反应发生率为0.125%,而排出3~5ml热原反应发生率则为0.533%。[15]同时,熟练过硬的穿刺技术及穿刺后的良好固定可避免反复穿刺静脉增加的污染。输液中经常巡视观察可避免输液速度过快而发生的热原反应。合理用药,注意配伍

液体中应严格控制加药种类,多种药物联用尽量采用小包装溶液分类输入。两种以上药物配伍时,注意配伍禁忌,配制后要观察药液是否变色、沉淀、混浊。配制粉剂药品要充分振摇,使药物完全溶解方可使用。药液配制好后检查无可见微粒方可加入液体中。液体现用现配可避免毒性反应及溶液污染。

2.过敏反应和输液反应 篇二

输液治疗护理是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护理手段之一[1]。也是护士最基本的操作内容。但静脉输液所引起的并发症是不可忽视的, 输液不良反应, 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回顾性总结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 输液反应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治疗措施, 现报道如下。

1 输液发热反应的发生和预防

1.1 输液发热反应

输液不良反应中, 常因输入发热因子引起发热反应。输液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如输液器具的准备, 静脉穿刺皮肤的灭菌不彻底或因输入药物与配置剂被污染, 甚至室内空气被污染, 都可能导致输液发热反应。 (1) 个体因素:在抵抗力低下或有过敏体质的患者易发生输液反应, 说明体质和机能状态对致热源的反应有明显的差别, 多数发生在年老、体弱、儿童等患者。 (2) 药物因素:输入药物及配置剂 (葡萄糖液和生理盐水) 被污染, 污染过程分为直接和间接污染, 直接污染可在药品和配制剂制造时, 包装不严密, 运输过程中被污染;化学污染过程主要是不同的药物配制后发生化学反应, 如恩丹西酮与5-氟尿嘧啶混合后药液会浑浊。药物配置时间过长可导致药物间化学反应的持续进行从而改变了药物的化学性质, 影响了输液药物的质量。值得一提的是, 许多中草药成分复杂[2]含有多种有机分子, 主要以胶质形式存在, 易受温度的影响, 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会发生化学变化, 而且与其它药物配伍时, 也可发生多种有机化学反应产生, 导致药物性质改变。 (3) 输液环境因素:输液反应与气候有很大的关系, 夏季气温高, 气压低, 空气潮湿, 微生物容易滋生;冬季气温低, 气压相对较高, 易发生通风不良, 而致微生物密度增大。 (4) 无菌观念不强:护士在进行配药和输液操作时, 不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未戴口罩、不注意洗手, 未执行一人一针配药等。

1.2 预防和治疗措施

(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患者一般在静脉输入液体100~150mL、输液10~30min后, 出现发冷、寒战、口唇发绀、甲床发绀, 气促、心率快, 头痛、恶心、皮肤苍白, 呼吸困难、休克、昏迷, 继而发热, 多数患者体温385℃左右。立即撤除所输液体, 重新更换液体和输液器;保留静脉通路。 (2) 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 地塞米松5~10mg肌注或静推和盐酸异丙嗪25mg肌注, 并立即给予吸氧、保证气道通畅, 保暖及心电监测及其他处理措施, 必要时配合医生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3)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做好相关记录。安慰患者及家属, 减少患者焦虑。 (4) 输液器和药液妥善保存, 以备检查。及时填写, 上报领导及主管部门分析原因, 提出整改措施。

2 空气栓塞的发生和预防

2.1 因素分析

在输液过程中, 栓塞是因输液管内存有空气, 在输液过程中进入了静脉血管所发生。在临床上这种情况较少发现, 一旦发生后果较为严重, 患者一般有胸部不适或疼痛, 出现呼吸困难, 严重者可导致发绀和呼吸衰竭。

2.2 预防

严格遵守护理岗位责任制, 对输液操作的要求, 把握好输液中的每一个环节, 防止输液器出现过期、破损等质量问题;输液前反复检查输液管内是否存在空气;输液中增加巡视次数, 做到药业输完, 及时更换输液器具、药液和拔出输液针头。

3 静脉炎的发生和预防

3.1 因素分析

(1) 静脉化疗周期较长或多次进行化疗, 导致化疗药物的累积浓度增大, 药物的毒副作用也随之加大, 留置针封管高浓度、药物刺激性较强的药液。 (2) 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而引起局部静脉感染。 (3) 患者个体因素, 长期输液, 血管壁弹性下降, 易发生静脉炎。

3.2 预防措施

(1) 预防性湿敷:用葡萄糖复合液 (50%葡萄糖40mL+25%硫酸镁20m L+维生素B12 500µg 2mL) 湿敷, 在穿刺点上行2~20cm, 用2层无菌纱布环形缠绕于肢体湿敷, 再用保鲜膜覆盖, 每日2次, 每次1~2h, 可以有效地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如果患者发生静脉炎可以用葡萄糖复合液治疗静脉炎[3]。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手卫生原则有计划地使用静脉、更换输液部位;尽量使用静脉留置针, 但要用小型号的, 而且留置的时间不宜超过72h, 必须用葡萄糖复合液预防性湿敷。 (3) 对穿刺部位因常规进行评估, 询问患者有无疼痛、发热、刺痛。

4 急性肺水肿的发生和预防

急性肺水肿:因从肺毛细血管向肺间质、肺泡涌入大量液体所致, 症状显示为间歇、咳嗽、发绀等一系列症状, 起病急, 病势凶险。

4.1 因素分析

(1) 输液操作不当, 当大量快速输液时, 肺血流激增, 肺毛细血管血压突升, 间接加大肺静脉回流, 左心负荷增大。 (2) 患者患有基础病, 过往有心肺功能低下或心肺疾病既往史, 特别是年老体弱者。

4.2 预防措施

准确掌握患者既往史、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制定适合患者的输液量和输液速度, 对老年人尤应引起重视, 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

5 静脉穿刺失败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5.1 静脉穿刺失败

刺入过浅或因静脉滑动, 针头未刺入血管;刺入过深, 针尖穿透对侧血管壁, 抽吸不见回血。 (1) 环境因素:环境中存在着大量可以干扰人的信息如喧哗、喧闹、室内光暗淡等对护士的感官和情绪造成不良的影响因素。 (2) 患者的身份:患者是领导或者是护士的熟人, 患者的外在表现和语言都可以成为不利于静脉穿刺成功的因素, 有的患者情绪差就指责护士和过分挑剔护士等都影响护士的静脉穿刺成功的因素。 (3) 护士自身因素:如心理因素、身体因素等都影响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4) 患者的因素:有的患者长期输液, 多为老年慢性病患者和肿瘤患者接受化疗药物, 应用刺激性强的药物, 造成血管壁弹性下降, 静脉萎缩变细, 管壁变薄, 脆性增加, 影响穿刺的成功。

5.2 预防措施

(1) 护士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 增强自信心、沉着、冷静面对。 (2) 护士要与患者及家属做好沟通, 首先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 (3) 护士具备娴熟的技术能力和正确的操作方法:水肿患者可沿静脉解剖位置, 用手按揉局部, 使血管充盈显露便于穿刺;脱水患者, 可做局部热敷、按摩, 待血管充盈后便于穿刺。 (4) 护士对长期静脉给药的患者, 应保护血管, 由远心端至近心端选择血管穿刺。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 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静脉输液的治疗方法, 但静脉输液所发生的输液不良反应, 不但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严重者会危及其生命, 给患者和家属造成负面的心理影响。所以护理人员要对静脉输液不良反应, 引起高度的重视, 要有风险意识, 对输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要做到有心中有数, 认真监测每一个环节, 以预防为主, 只有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及时发现、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保证患者的安全, 并防止医疗护理纠纷。

参考文献

[1]王建荣, 蔡虻, 呼滨.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M].北京:人民军醫出版社, 2010:1-154.

[2]赵晓凤.显色基质法检测输液细菌内毒素的跟踪观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4, 24 (12) :789.

3.多种多样的过敏原和过敏反应 篇三

“过敏”这个词源于希腊,原意是“不正常的反应”。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免疫系统错把一些原本无害的物质当作危险的外来入侵者,反应过度形成了过敏。

统计显示,有1/3的人会出现过敏症状。例如在美国,过敏现在就是排名第六大的慢性病。虽然不治疗也能忍过去,但长此以往症状会越来越重,甚至并发鼻窦炎、中耳炎、支气管哮喘等多种疾病,所以过敏了需要及时就医。但矛盾的是,抗过敏药除了使人困乏疲倦,还带来发胖、感染、色素沉着等问题,甚至损害肝肾,而停止用药后,过敏症状也常复发甚至加重。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对付过敏要以预防为主,学会隔离过敏原。

种类繁多的过敏原

一般来说过敏原主要分为吸入性过敏原和食物性过敏原两大类,而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发生的过敏反应可分为吸入性过敏、食物性过敏以及药物性过敏。

吸入性过敏

室内过敏原包括室尘、尘螨、微生物和昆虫等。

室内灰尘

如人脱落的体屑和毛发;动物的皮屑、毛、唾液飞沫、粪便等;如鸡、鸭、鸟、羊、兔、驼、猫和狗等;各种丝、棉、毛织品纤维及合成纤维。

尘螨

尘螨喜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与人类过敏性疾病关系最密切的主要是屋尘螨和粉尘螨。人体或动物脱落的皮屑和粮尘是尘螨的理想食料,尘螨常在地毯、床单、被褥、枕垫、沙发套、毛衣和粮食等处生存繁殖。尘螨的分泌物、排泄物、蜕下皮壳和死亡虫体均有抗原性,尤其是这些代谢产物在细菌与真菌作用下分解为微小颗粒,能在空气中飘浮,易被吸入,成为强烈的过敏原。

昆虫

如蟑螂、蚊、蝇、蜂、蛾、蝶等的鳞、毛、蜕皮、脱屑、残骸、分泌物及排泄物等等均可视为致敏的过敏原。实验室接触昆虫的人员可能对蚱蜢、科罗多甲虫和蟑螂发生特异性反应。

微生物

如真菌、病毒和细菌等,值得注意的是空调、冰箱、冰柜等的温湿环境也适宜于某些真菌生长、繁殖。温暖、潮湿的环境(如厨房、浴室等)中容易滋生霉菌。有些霉菌能释放出成千上万极其微小的孢子,引起呼吸道黏膜过敏,出现呼吸道发痒或呼吸困难的症状。

室外过敏原主要包括花粉、柳絮、草籽和真菌等。

花粉类

花粉过敏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春季和夏秋季,其中以夏秋季发病最多。春季主要是由树木花粉引起,夏秋季节是各种杂草和农作物花粉引起。致敏性最强者为蒿草花粉,绝大多数花粉症都是由其引起,花粉是通过植物蛋白质发挥致敏作用的。花粉的体积很小,漂浮在空气中,极易随呼吸进入人体引起过敏。

柳絮、草籽

这些物体无孔不入,一旦与鼻腔内壁或咽喉内壁等接触,就刺激黏膜引起过敏。

真菌类

真菌是常见的室内外过敏原,以菌丝和孢子形式存在,常见致敏原有间链孢霉、单孢枝霉(亦称着色芽生菌)、锈霉、黑粉霉、蠕孢霉、曲霉、青霉、根霉、镰刀霉、念珠菌、酵母及蘑菇孢子等。其中孢子的致敏性最强。真菌孢子和菌丝碎裂物质,直径由几到几百微米不等,可飘浮在空气中,随风四处播散,成为吸入性过敏原。

阵发性或连续性地打喷嚏、流鼻涕、流眼泪等,甚至引起胸闷、哮喘。

食物性过敏

食物过敏原

食物过敏原可以是一些普通的食物和饮料,如牛奶、鸡蛋、鱼虾、牛羊肉、海鲜、动物脂肪、异体蛋白、酒精、毒品、抗菌素、消炎药、香油、香精、葱、姜、大蒜以及一些蔬菜、水果等。

药物性过敏

如番泻叶、石松、肥皂草根或蓖麻子可引起严重的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比如有人服用卡托普利后出现不可耐受的干咳,或者有人用阿卡波糖后转氨酶急剧升高,或者有人使用阿司匹林后出现胃肠道灼热或者疼痛等。

产生的临床症状包括皮肤反应(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湿疹),以皮肤发红发痒最常见,多发生在脸部、口腔四周或身体躯干。可能出现的其他症状还有唇舌肿胀、恶心、腹泻等等。

接触性过敏原

有毒物质过敏

油烟、油漆、汽车尾气、煤气、香烟等,接触有毒的常春藤和有毒的橡树及金属(镍)和染料引起。还有一般的日用品如化妆品(香水、指甲油)、洗发水、洗洁精、染发剂、肥皂、化纤用品、塑料、金属饰品(手表、项链、戒指、耳环)及橡胶。过敏的部位会呈现类似荨麻疹的红疹及瘙痒。

空气过敏原

如冷空气、热空气、紫外线、辐射散播于空气的过敏原,因其可以远播而引起的多种过敏症。其中空气中的花粉、霉菌和藻类都会引起最常见的一种鼻敏感症——枯草热,其他散播于空气中的过敏原有尘螨、动物皮毛、工业污染废料以及在潮湿环境中生长的霉菌。

注入性过敏原

如青霉素、链霉素、异种血清等除了这些注射药物外,还包括昆虫叮咬、大黄蜂和蜜蜂等的刺蛰。

皮肤瘙痒、咳嗽、鼻塞、头晕。

日常生活中鲜为人知的过敏原

生殖器分泌物如白带、经血、精液等,可能刺激局部皮肤或黏膜导致过敏,引起皮肤发红发痒。

避孕套有些避孕套中添加的杀精剂会使某些人过敏;另外,避孕套是橡胶制品,在性生活过程中其化学成分也可能刺激黏膜引起过敏,导致生殖器红肿、痛痒。

手机打手机也会过敏的人,是对制造手机使用的镍元素过敏。除非不接触这种金属物质,否则很难避免,所以,患者只能选择用固定电话和外界联系。

水对水过敏的人,冲澡或者洗手,都会让他们过敏,患者会突发荨麻疹或受感染区域长出皮疹。出现这一过敏症状可能与生育后激素不平衡有关。

阳光对阳光过敏的人,最怕暴露部位的皮肤晒太阳,因为晒后皮肤会布满红血丝、红斑,并伴有轻度脱屑。治疗上通常给予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以加快皮肤新陈代谢。

电脑电脑过敏者,是对磷酸三苯酯过敏,电脑屏幕常含这种物质。患者一旦长时间使用电脑,就会出现鼻塞和头痛。

木头一碰木头就过敏的人,发病时皮肤像被灼烧一样,还伴有咳嗽、打喷嚏等症状或出现荨麻疹。

自身组织抗原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受微生物感染、电离辐射、烧伤等生物、理化因素影响而使结构或组成发生改变的自身组织抗原,以及由于外伤或感染而释放的自身隐蔽抗原,也可成为过敏原。

形态各异的过敏反应

过敏性休克反应

呼吸道阻塞症状:由喉头水肿、气管和支气管痉挛及肺水肿引起。表现为胸闷、心悸、喉头有堵塞感、呼吸困难及脸色涨红等,伴有濒危感、口干、头昏、面部及四肢麻木。

微循环障碍症状:由微血管广泛扩张所致。表现为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畏寒、冷汗、脉搏微弱及血压下降等。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由脑部缺氧所致。表现为意识丧失、昏迷、抽搐及大小便失禁等。

血清病样反应

其反应症状主要为血清病样改变,临床以突发的广泛性红斑及荨麻疹样发疹常见,并可伴发热、关节痛及淋巴肿大。

血液病样反应

本组反应类型的区分主要取决于血象检验的改变。主要症状有:颗粒性白细胞减少或缺乏症、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

皮肤过敏反应

如瘙痒、荨麻疹以及其它各种皮疹等。

其它全身反应

由药物引起的皮肤黏膜发疹大部分属于此型。

4.常见输液反应的原因和处理 篇四

一、输液反应的原因

1、药物因素。主要有四种情况。

1.1大输液的质量。原料污染或生产过程污染或消毒不彻底极易出现质量问题。近几年加强GMP的实施力度,输液一般不会出现质量问题,但在搬运、贮存、使用中,若发生碰撞出现细小裂纹,或瓶口松动漏气而造成微生物污染大输液,特别是含糖的输液,在上述情况下极易变质。

1.2热原迭加。静脉给药,联合用药比较多。各药的致热物质迭加在一起,就有可能超过阈值而发生热原反应。

1.3微粒迭加引起的输液反应。联合用药比较多,致使不溶性微粒增多而致输液反应的机率加大。操作不当、输液器具、输液环境也是引起微粒迭加的重要原因。如粉针剂溶解不全、输液pH改变、配制过程操作不当等;添加药物时多次穿刺橡胶塞造成橡胶屑掉入瓶内;切割安瓿时消毒不正确或未作消毒处理,锯开即掰,则由于安瓿内负压,会将大量玻璃微粒吸入药液。

1.4稀释剂选择不当。如血塞通、生脉、银杏叶等中草药针剂发生输液反应较多。其原因是中草药成份复杂,各厂家制备工艺不同,使有效成份的提取和杂质除尽有较大的差异。一些成份如色素、鞣质、淀粉、蛋白质等以胶态形式存在于药液中,药物与输液配伍后发生氧化、聚合或由于pH改变而使生物碱、皂苷等析出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以及其它致敏物质等,提高了输液反应的发生率。

2、输液操作因素。常见有三种情况。

2.1目前都采用封闭式输液,出多少药液就要进入多少空气。若由于进气针过滤装臵不良或使用短针头,经过药液的洗涤,可将空气中的细菌和尘粒随之带进药液.而造成污染。

2.2操作前不注意洗手,或洗手后用白大衣或不洁毛巾擦手造成二次污染;无菌操作观念不强;配药间及输液间空气洁净度不合要求;碘酒、酒精浓度过低、消毒剂不合格以及细菌对消毒剂的抗药性等都能造成皮肤消毒不彻底,或针头未顺利刺入,反复同一针头试刺都可能使输液被细菌污染,从而诱发输液反应。另外留臵针输液,肝素液污染细菌也可诱发输液反应。

2.3输液的速度不当诱发输液反应:中国药典2000版规定静脉给药的内毒素阈值为5EU/(kg·h),即每公斤入体在每小时内对内毒素能承受的量为5EU。经细菌内毒素检查合格的产品,如果静脉滴注速度过快,单位时间内进入体内的内毒素量因短时冲击累积有可能超过个体耐受阈值,对体质虚弱或敏感患者可能引发输液反应。

3、输液器材的质量。

一次性输液(血)器及注射器被微生物污染的情况时有发生,且储存期愈长污染率愈高。塑料管中未塑化的高分子异物,或因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中切割组装等磨擦工艺带入的机械微粒也能成为热原

个体差异。

4.1病情因素。输液反应与病情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感染性病人。感染性疾病是由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微生物在入体内增殖过程中,同样会产生内毒素。肺结核、支气管肺炎、上感(包括重感冒合并咽喉炎、扁桃体炎)、急性肝炎、肺部感染、急性胃肠炎等症的病入,病情较急,其体内致病微生物增殖快,血中内源性内毒素的量也必定大。正常人能耐受的液体热原量,到了这类病入身上,由于液体与病入血中内源性热原的迭加可能使内毒素量超标,从而更容易引发输液反应。

4.2体质因素。l0周岁以下儿童和60周岁以上的老入,是入群中体质较差、免疫力较低的群体,这类病入出现输液反应的机率也相当高。所以,输液反应与个入体质有关。

气候因素。

容易出现输液反应的月份是3~7月、11月。这6个月出现输液反应的机率(81.11%)比另外6个月(18.89%)大得多。这是因为3、4、5月份由冷变暖,正是梅雨时节、春夏之交,空气潮湿;

6、7月份是炎夏酷暑,气温高,微生物繁殖快;11月由暖转冷,昼夜温差大。这些月份的气候特点是天气多变,冷暖交替。人体难以适应,人的耐受能力也下降。而另外6个月的天气较为稳定,变化不大。

二、临床表现及诊疗措施

1、过敏性休克。表现为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困难、发绀、血压下降和昏迷等。通常在注药后数秒钟发生,亦有在数分钟至半小时后或在连续用药的过程中发生。抢救措施:立即肌注肾上腺索0.5~1 mg,并每隔15~30 min反复用药。病情危重者可加入25%葡萄糖液2Oml中缓慢静推,同时静滴氢化可的松300~400mg,24h内总量可达l000mg,待症状缓解再逐渐减量或停药。对气管持续痉挛并出现呼吸困难者给予氨茶碱静注、喷雾吸入0.5%舒喘灵溶液并配合吸氧。因喉头水肿引起呼吸道梗阻者应作紧急气管切开。血压过低可试用阿拉明或去甲肾上腺素分别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500ml中静滴。血清样反应。通常于用药7~l0d(速发型l~48h)内发生。其症状有发热、关节疼痛、荨麻疹、全身淋巴结肿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短暂性蛋白尿、血流加速等,严重者可发生血管神经性水肿、脑水肿和喉头水肿,如不及时抢救亦可致命。治疗措施:立即停止原治疗,重症者静滴氢化可的松300~400mg,立即肌注氯苯那敏(扑尔敏)lO~20mg或非那根25~50mg/次,待病情缓解后改口服,用量分别为l2.5~25mg/次和0.5~1.0mg/次,1~3次/天。

3、发热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死菌、游离菌体蛋白、药物成分不纯、消毒保存不良等)而引起。患者主要表现为发冷、发热,轻者38℃左右严重时寒颤,高热达4O℃以上,并有头痛、恶心、呕吐、脉速等全身症状。治疗措施:轻者减慢滴注速度,注意保暖,重者停止输液,对症处理,如物理降温。必要时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出现输液反应早期可给患者皮下注射1/1000的肾上腺素O.3~0.5ml,或用苯海拉明50mg或非那根25mg肌肉注射。反应较重者,可用地塞米松5~lOmg加入20ml20%或2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推注,或用氢化可的松100~200mg加入生理盐水150ml中静滴。对有胸闷、憋气和呼吸困难的病入,应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出现烦躁不安时可肌肉注射安定15mg或苯巴比妥钠0.1g。

4、血管迷走性晕厥。即俗称的“晕针”。主要因为病员情绪紧张焦虑,静脉穿刺的刺激,体位不适(如坐位)等而致外周血管阻力突然而急骤降低,周围血管扩张而不伴随心脏搏血量的增加,脑血流量减少,从而产生晕厥。主要表现为患者突然出现头昏、眼前发黑、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继而晕厥、意失丧识、血压下降、脉搏常缓慢。治疗措施:患者取平卧位,一般经过数分钟即可自然消失、如脉搏缓慢低于4O次/分可立即肌注阿托品0.5mg和给予吸氧。

5、循环负荷过重(肺水肿)

由于输液速度过快或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所致。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气急、胸闷、咳嗽、泡沫痰、两肺出现湿罗音等。治疗措施:立即停止输液,取坐位或半坐位,两腿下垂,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给予氧气吸入(需经2O%~3O%酒精湿化,因酒精能降低肺泡内泡沫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减轻呼吸道症状)。必要时可给予氨茶碱0.25~0.5g,加入5O%葡萄糖2Oml内缓慢静注或速尿20mg加入5O%葡萄糖2Oml内,缓慢静注。

5.输液反应包括发热反应 篇五

输液反应及预防 发热反应

1.原因发热是常见的输液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致热原、死菌、游离的菌体蛋白或药物成分不纯)、输液瓶清洁消毒不完善或再次被污染;输入液体消毒、保管不善变质;输液管表层附着硫化物等所致。

2.症状 主要表现发冷、寒战、发热(轻者发热常在38℃左右,严重者高热达40-41℃),并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脉快、周身不适等症状。

3.防治方法

(1)反应轻者可减慢输液速度,注意保暖(适当增加盖被或给热水袋)。重者须立即停止输液;高热者给以物理降温,必要时按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针刺合谷、内关穴。

(2)输液器必须做好除去热原的处理。

心力衰竭、肺水肿

1.原因由于滴速过快,在短期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所致。

2.症状病人突然感到胸闷、气短、咳泡沫样血性痰;严重时稀痰液可由口鼻涌出,肺部出现湿罗音,心率快。

3.防治方法

(1)输液滴速不宜过快,输入液量不可过多。对心脏病人、老年和儿童尤须注意。

(2)当出现肺水肿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3)按医嘱给以舒张血管、平喘、强心剂。

(4)高流量氧气吸入,并将湿化瓶内水换成20%-30%酒精湿化后吸入,以减低肺泡内泡沫表面的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从而改善肺部气体交换,减轻缺氧症状。

(5)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止血带(须每隔5-10分钟轮流放松肢体,可有效地减少回心血量),待症状缓解后,止血带应逐渐解除。

静脉炎

1.原因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强的塑料管时间过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因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感染。

2.症状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红、肿、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3.防治方法 以避免感染,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为原则。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如红霉素、氢化考的松等,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防止药物溢出血管外。同时要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

(2)抬高患肢并制动,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进行热湿敷。

(3)用中药外敷灵或如意金黄散外敷,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4)超短波理疗,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空气栓塞

1.原因由于输液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连接不紧,有漏缝;加压输液、输血无人在旁看守,均有发生气栓的危险。进入静脉的空气,首先被带到右心房,再进入右心室。如空气量少,则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并分散到肺小动脉内,最后到毛细血管,因而损害较少,如空气量大,则空气在右心室内将阻塞动脉入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引起严重缺氧,而致病人死亡。

2.症状病人感觉胸部异常不适,濒死感,随即出现呼吸困难,严重紫绀,心电图可表现心肌缺血和急性肺心病的改变。

3.防治方法

(1)输液时必须排尽空气,如需加压输液时,护士应严密观察,不得离开病人,以防液体走空。

(2)立即使病人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此位置在吸气时可增加胸内压力,以减少空气进入静脉,左侧卧位可使肺动脉的位置在右心室的下部,气泡则向上飘移右心室尖部,避开肺动脉入口由于心脏跳动,空气被混成泡沫,分次小量进肺动脉内。

(3)氧气吸入

(4)在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更换水枪时,应在病人呼气时或嘱病人屏气时进行,以防空气吸入,保留硅管或换液体时的任何操作环节,均不能让硅管腔与大气相通。

常见的输液反应类型 热原反应

主要是细菌内毒素经过静脉输液剂进入体内累积量超过人体的耐受量时,便发生热原反应。临床症状是高热、寒颤、皮肤苍白、瞳孔散大、血压升高、白细胞减少;严重者伴有恶心、呕吐、头痛以至于昏迷,甚至休克、死亡。

热原样反应

由于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引起的类似热原的反应,主要受生产、贮存、输液器具、输液操作过程及输液环境等污染。

过敏反应

除表现有皮肤瘙痒、红斑样皮疹等一般过敏反应外,临床常见有类似热原反应的严重过敏反应,难与热原反应区别。

细胞污染引起

被细胞或真菌污染的液体进入体内而引起的一种比热原反应为严重的急性细菌性感染反应,如严重的菌血症或败血症。

输液反应的原因及注意事项 药物

(1)液体与药品质量不过关:输液瓶若在贮存、搬运、使用中发生玻璃碰撞出现的细小裂纹或瓶盖松动,会造成漏气而致微生物污染大输液。所以使用前一定要仔细检查。发现输液瓶口松动、瓶壁有细微裂纹及澄明度不合格,则不得使用。

(2)添加药物:①添加的药物质量不合格,也易造成输液反应。必须使用合格的药物。②添加药物剂量过大,浓度过高,也易造成输液反应。应降低药物浓度。③添加药物与输液发生物理变化或分解、聚合等,从而导致疗效下降,引发输液反应。应避免药物配伍禁忌。④药物致热停用后,患者体温即恢复正常。⑤大容量注射液选择不当,从而增加输液反应的发生率。

(3)热原累加:静脉给药时,当进入体内热原质细菌内毒素达到一定量,患者即发生热原反应。静脉滴注给药时,应尽量减少配伍药物品种。

(4)微粒累加:配液顺序不当也可使微粒增加、甚至超标。配药受空气污染,尘埃微粒较多,配药针头过大,致使输液胶塞橡皮进入输液中,导致输液微粒增加。应改变配液顺序,配药间要设净化设施,使用小针头配液,可减少输液中微粒。

(5)其他:操作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输液速度过快;

(6)环境因素:临床中输液反应常发生于酷热或寒冷季节。如果存放液体的房间,冬天供暖不足,夏天制冷过度,都会使液体温度过凉,使液体与人体温差加大,过凉的液体输入人体而导致输液反应;

输液器材质量

不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和一次性输液器也是造成热原污染的途径,临床上必须使用合格的一次性用品。输液速度

静滴含K +、Ca 2+、Mg 2+ 等离子的药物时,如滴速过快敏感患者可引起输液反应。对体质较弱或敏感患者一定要控制滴速。输液环境

一般在夏季气温炎热,空气湿度偏高时,药液易被微生物污染而引发输液反应。气候寒冷季节,对高龄患者或者体质较弱者,也可引发输液反应。输液时一定要注意环境温度。

患者因素

(1)疾病:病人有炎症、发热性疾病或体质虚弱、免疫力失调等患者,可使反应率升高。排除药物及操作方面的因素后,判断为病情发展变化所致。

(2)患者年龄:老年患者、幼儿免疫功能低下或不健全,对细菌内毒素敏感性增强,输液反应发生比例偏高,输液时应注意年老体弱和幼儿患者。

(3)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细菌内毒素有不同的耐受阈值,所以对敏感体质患者输液时要特别注意。

输液反应是输液不良反应的简称,系输液引起或与输液相关不良反应的总称,有时临床上也称之为“热原反应”。但严格地说,“热原反应”只是输液不良反应的一个部分。临床最常见的输液反应是热原反应和类热原样反应所致的发热、寒战、呕吐等,其他尚有菌(细菌、芽胞、真菌)污染反应,过敏反应等[1]。本文报道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69例输液反应,并就原因和预防措施做一探讨。

3.1发生机制 热原是指引起动物体温升高物质的总称。广义的热原包括了细菌性热原、内原性高分子热原及其化学热原等,药剂学上的热原通常是指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现已证明热原主要是微生物的一种内毒素,它是由脂多糖、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微粒异物也是引起输液反应的重要因素,静脉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异物如橡胶微粒,不溶性无机盐、活性炭微粒、纤维、配伍用药过程中产生的微粒以及输液过程中空气没经滤过而进入输液的致病菌或灰尘等,可引起类热原样反应、静脉炎,血管肉芽肿、肺水肿、栓塞、过敏反应等。热原由静脉输入血液,刺激脑下垂体发热中枢,引起发热反应[1,2]。

3.2 预防

3.2.1 液体与药品质量过关 液体使用前要认真查看瓶签是否清晰,有否过期。检查瓶盖有无松动及缺损,瓶身、瓶底及瓶签处有无裂纹。药液有无变色、沉淀、杂质及澄明度的改变。输液器及药品的保管要做到专人专管,按有效期先后使用。输液器使用前要认真查看包装袋有无破损,用手轻轻挤压塑料袋看有无漏气现象。禁止使用不合格的输液器[2,3]。

3.2.2 改善治疗室环境 治疗室按常规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每晚1小时,每周用2%过氧乙酸8ml/m3煮沸熏蒸30min。每日用0.2%漂白粉或1%84消毒液进行室内、门窗、台面、治疗车及地面湿式擦拭2次。每月治疗室空气细菌监测1次。配药及输液操作过程中,减少治疗室及病房人员流动,避免扫地、扫床,以减少空气中的尘粒。目前采用的净化技术是提高输液环境空气的洁净度保证大输液质量的最有效途径,如安装净化间,层流罩或使用超净工作台进行输液配药。

3.2.3 严格操作规程 静脉输入过程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医护人员在静脉输液操作前有效地进行手的清洁与消毒。改进安瓿的割锯与消毒,采用安瓿锯痕后用0.5%强力碘或75%酒精棉签一次消毒后折断,能达到无菌目的,且操作简便,省时省力。瓶塞、皮肤穿刺部位消毒要彻底,重复穿刺要更换针头,熟练过硬的穿刺技术及穿刺后的良好固定可避免反复穿刺静脉增加的污染。经细菌内毒素检查合格的产品,如果静脉滴注速度过快,单位时间内进入人体内的内毒素量有可能超过阈值,对体质虚弱或敏感患者则可能引发输液反应,因此,输液中经常巡视观察,防止输液速度过快。

3.2.4 合理用药,注意配伍 液体中应严格控制加药种类,多种药物联用尽量采用小包装溶液分类输入。两种以上药物配伍时,注意配伍禁忌,配制后要观察药液是否变色、沉淀、混浊。配制粉剂药品要充分振摇,使药物完全溶解方可使用。配液加入粉针时,加药后应让药物必须充分溶解,必要时增加灯检,符合输液要求方可输注;药液宜现配现用,尤其是在高温潮湿季节或外部环境较差时。药液配制好后检查无可见微粒方可加入液体中。由于中草药提取制剂成分较为复杂,与含有离子成分的输液配伍后可能会因盐析作用而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增加输液反应的发生率。因此,复方丹参、双黄连等中草药针剂,一般采用5%或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滴,而不选用生理盐水、林格氏注射液等含离子成分较多的输液作为稀释剂。

输液四大不良反应

一,在输液反应中药物不良反应占主要原因,轻者表现为皮肤瘙痒、皮丘疹,局部呈点状或片状,也可表现在全身;胃肠道反应比较明显,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药物过敏可出现憋气、呼吸困难、心率快,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

二,热源反应常因为输入致热物质,如致热源、死菌、游离菌体蛋白或药物成分不纯所致。它表现为发冷、寒战、发热并伴有恶心、呕吐、脉快、周身不适等症状。

三,患者静脉输液的疗程较长,输入药物的刺激性较强,或因反复穿刺致机械性损伤以及患者的特殊体质、操作时消毒不严格等原因都会导致静脉炎。它主要表现为沿静脉走向呈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四,急性心衰多因患者本身患有冠心病且输液量大、输液滴速太快所致。

专家提醒患者,不要自行调节输液速度,发现速度过快感觉不适时,要及时通知医护人员;一旦出现发冷、寒战、发热,并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脉快等症状时,要立即告诉医护人员。一般来说,输液反应处理及时,症状很快会缓解。

一旦发生输液反应,果断处理

一,不要拨掉静脉针头,一定保留好静脉通道,以备抢救用药。一旦拨掉静脉通道,当病人需抢救时再建静脉通道,会错过抢救时机;

二,换上一套新的输液器管道及与原液体性质不同的液体(如原来是糖水则换成生理盐水),可暂不加药,待病情稳定后再议加药;

三,五联用药:①吸氧;②静注地塞米松10--15mg(小儿0.5-1mg/kg.次)或氢化可的松100mg(小儿5--10mg/kg.次);③肌注或静注苯海拉明20--40mg(小儿0.5--1mg/kg.次);④肌注复方氨基比林2ml(小儿0.1ml/kg.次)或口服布洛芬悬液;⑤如未梢发凉或皮色苍白可肌注或静注654-2 5mg(小儿0.1--0.5mg/kg.次)。一般在用药30分钟后汗出热退而平稳下来。

至于输液反应时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则应慎重。原因是输液反应不是速发型过敏反应,用肾上腺素违背了输液反应的病理机制,肾上腺素是儿茶酚胺类药物,有快速升压效应,用于速发型过敏反应是正确的;另外,肾上腺素的升压效应会使原有高血压的病人病情恶化。当然,在一时不能判断出是输液反应还是速发型过敏反应时,小心使用也未尝不可;在输液反应又合并血压急速下降时使用也是对的。

至于烦躁不安时镇静剂的使用也应慎重。实践证明,输液反应经上述处理大多能很快安静下来,不再需要用镇静剂;对这种病人用镇静剂也会掩盖病情变化。

1.发热

发冷、寒战、发热(轻者发热常在38℃左右,严重者高热达40-41℃),并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脉快、周身不适等症状

2.心力衰竭、肺水肿

突然感到胸闷、气短、咳泡沫样血性痰;严重时稀痰液可由口鼻涌出,肺部出现湿罗音,心率快。

3.静脉炎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红、肿、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4.空气栓塞

感觉胸部异常不适,濒死感,随即出现呼吸困难,严重紫绀,心电图可表现心肌缺血和急性肺心病的改变。

常见的输液反应类型

热原反应 主要是细菌内毒素经过静脉输液剂进入体内累积量超过人体的耐受量时,便发生热原反应。临床症状是高热、寒颤、皮肤苍白、瞳孔散大、血压升高、白细胞减少;严重者伴有恶心、呕吐、头痛以至于昏迷,甚至休克、死亡。2 热原样反应 由于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引起的类似热原的反应,主要受生产、贮存、输液器具、输液操作过程及输液环境等污染。

过敏反应 除表现有皮肤瘙痒、红斑样皮疹等一般过敏反应外,临床常见有类似热原反应的严重过敏反应,难与热原反应区别。

细胞污染引起 被细胞或真菌污染的液体进入体内而引起的一种比热原反应为严重的急性细菌性感染反应,如严重的菌血症或败血症。

输液是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如不注意则会发生输液反应,现将其常见原因及预防措施简述如下。1 输液反应因素

(1)热原:即输液中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如果输入体内可发生热原反应,严重者可以出现昏迷。出现热原的原因是:①溶媒放置超过24h;②原辅料被污染;③活性炭吸附不彻底;④灭菌不完全;⑤输液器具清洗不净或者灭菌不完全;⑥大量输液。

(2)致敏物质:高敏性体质病人输注含异性蛋白的液体如右旋糖酐、水解蛋白、复合氨基酸、血浆等,或者配伍青霉素类、普鲁卡因、细胞色素C、磺胺药等易致过敏药时,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3)不溶性微粒:包括橡胶微粒、涤纶薄片、薄屑、色点、不溶性无机盐、活性炭微粒、纤维以及联合用药配伍不当所产生的化学微粒等,如果在制备时混入大输液中,于临床应用时就会引起输液反应。据报道,输液中如果含有大量大于12μm的微粒即可以形成血栓,导致血管栓塞或静脉炎。如果异物侵入组织,可以导致严重的过敏反应、微循环障碍等,甚至引起死亡。

(4)输液器具不清洁或者灭菌不完全:有人对出现热原反应的25批液体连同输液器具进行检查,发现原液体均合格,而通过输液管的液体则热原反应阳性率达84%,说明散在热原反应主要与输液器具消毒不完全有关系,应引起注意。

(5)输液技术:如果输液前未将输液管中的空气排尽,输入机体后可导致组织缺氧;排液太少,输液管中可能存在的异物和热原进入机体可引起炎性或热原反应;注射局部消毒不严格导致细菌污染、反复进针的机械性刺激以及针头在血管内停留超过48h等,可以引起静脉炎;针头未全部进入血管,液体外渗,可以导致局部红肿,甚至坏死 输液反应的预防措施

(1)配制合格的输注液体是预防输液反应的重要措施之一。所用管道器具应清洗干净,溶媒原辅料应该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规定。配制时应该严格防止污染,尽量缩短操作时间。灭菌应该完全彻底,并作有关检查,合格后方可用于临床。(2)输液器具应按照操作规程严格清洗消毒,尤其是管道部分。(3)输液前应严格检查,看有无瓶身或者瓶口受损松动,有无异物等。(4)输液环境应保持清洁卫生,空气新鲜。输液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注射技术规范。(5)输液中加入其它药物时,应注意其相互反应和配伍禁忌。输液时尽量使用终端过滤器。输液瓶已经打开应该一次用完。(6)根据病情尽量减少输液。避免同时加入多种药物,否则易增加毒性、降低药效以及增加输液中的微粒数,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输液反应。

静脉输液在临床上可及时快速纠正人体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增加血容量,维持内环境稳定,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通过静脉输注药物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静脉输液是临床上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而常见的输液反应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导致昏迷热危及生命。

输液反应的临床表现

发热反应:多发生与输液后数分钟到1小时,患者表现为发冷,寒战和发热.轻者体温在38℃左右,停止输液数小时后症状可自行缓解;重者体温可高达41℃并伴有头疼,恶心,呕吐,脉速等全身症状.急性肺水肿(循环负荷过重):在输液过程中病人突然出现面色苍白,胸闷气短,呼吸困难,气促,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者痰液可从口鼻涌出,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听诊时双肺部可闻及湿啰音,心率快且节律不整齐

静脉炎:输液部位沿静脉走向呈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可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空气栓塞:患者自觉胸部异常,或有胸骨后疼痛,呼吸困难,严重发绀,濒死感。听诊时心前区可闻及响亮持续的水泡声,心电图呈心肌缺血和急性肺心病样改变。

2.发生输液反应的原因

发热反应是常见的输液反应,因输入致热物质所致,大多数由于输液瓶灭菌不彻底或再次被污染,有效期已过,输入的溶液或药物制品不纯,消毒效果不好或已经过期变质,保存管理不妥,输液器被污染或未严格消毒。输液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等引起,如果输入体内可发生热原反应

由于输液速度过快,在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致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加重心脏负荷,也可因患者原有心肺功能不良所致。

因长期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长时间放置,刺激性强的留置管或导管放置时间过长,使局部静脉壁发生化学性炎性反应,也可因在输液过程中无菌技术不严,引起局部静脉感染

输液导管内空气未排空,输液导管连接不紧密或有裂痕漏气;加压输液时无人看护;液体输完未及时换药或拔针等均可发生空气栓塞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输液前认真检查药品,输液器的质量及有效期,外包装及药液质量,严格检查输液器的生产日期,有效期及外包装是否完好不漏气

输液时,应严格控制液体速度及输液量,对心肺功能不良的病人,年老体弱的病人和婴幼儿,更应慎重,并密切观察

输液前认真检查输液器的质量,并将输液管内空气排空,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连续输液时应及时更换输液瓶或添加药物,输液结束时及时拔针,加压输液 时无人看护;液体输完未及时换药或拔针等均可发生空气栓塞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输液前认真检查药品,输液器的质量及有效期,外包装及药液质量,严格检查输液器的生产日期,有效期及外包装是否完好不漏气

输液时,应严格控制液体速度及输液量,对心肺功能不良的病人,年老体弱的病人和婴幼儿,更应慎重,并密切观察

输液前认真检查输液器的质量,并将输液管内空气排空,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连续输液时应及时更换输液瓶或添加药物,输液结束时及时拔针,加压输液时应有专人守护,并严密观察,以避免感染,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为原则

护理反应轻者应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重者须立即停止输液并与医生联系,密切观察病情及体温变化;对高热患者可给予物理降温;寒战应注意保暖,可适当增加盖被或热水袋;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做好记录,可将保留的剩余溶液和输液器进行检验,查找反应的原因 发生急性肺水肿时,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协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下肢静脉血回流,减轻心脏负荷;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并将湿化瓶内溶液换成20%-30%乙醇溶液,从而改变肺部气体交换,缓解缺氧状态 遵医嘱给予镇静,强心,利尿,平喘和扩血管药物,以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 输液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注意对特殊人群的输液量和输液速度的控制,如老年人,儿童,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等 5 病情严重者必要时可行四肢轮扎术,即用止血带或血压计的袖带适当加压四肢,阻断静脉血流,以减少回心血量,但不可阻断动脉学供血,每5-10分钟轮流放松一侧肢体上的止血带,带症状缓解后可逐渐解除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以防感染,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液,应充分稀释后再输注,并且减慢输液速度,严防药液渗出血管外,注意有计划,经常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静脉,使用静脉留置针时,应选择无刺激性的导管,且留置时间不宜过长;禁止在发生静脉炎的部位处,输液抬高患肢并制动,局部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每日2次,每次20分钟;用中药如意金黄散外敷;超短波诊疗,每日1次,每次15-20分钟;合并感染者,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出现空气栓塞时应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进行抢救,将患者处于左侧位和头低足高位;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以改善缺氧状态;

密切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输液是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如不注意则会发生输液反应,现将其常见原因及预防措施简述如下。1 输液反应因素

(1)热原:即输液中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如果输入体内可发生热原反应,严重者可以出现昏迷。出现热原的原因是:①溶媒放置超过24h;②原辅料被污染;③活性炭吸附不彻底;④灭菌不完全;⑤输液器具清洗不净或者灭菌不完全;⑥大量输液。

(2)致敏物质:高敏性体质病人输注含异性蛋白的液体如右旋糖酐、水解蛋白、复合氨基酸、血浆等,或者配伍青霉素类、普鲁卡因、细胞色素C、磺胺药等易致过敏药时,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3)不溶性微粒:包括橡胶微粒、涤纶薄片、薄屑、色点、不溶性无机盐、活性炭微粒、纤维以及联合用药配伍不当所产生的化学微粒等,如果在制备时混入大输液中,于临床应用时就会引起输液反应。据报道,输液中如果含有大量大于12μm的微粒即可以形成血栓,导致血管栓塞或静脉炎。如果异物侵入组织,可以导致严重的过敏反应、微循环障碍等,甚至引起死亡。

(4)输液器具不清洁或者灭菌不完全:有人对出现热原反应的25批液体连同输液器具进行检查,发现原液体均合格,而通过输液管的液体则热原反应阳性率达84%,说明散在热原反应主要与输液器具消毒不完全有关系,应引起注意。

(5)输液技术:如果输液前未将输液管中的空气排尽,输入机体后可导致组织缺氧;排液太少,输液管中可能存在的异物和热原进入机体可引起炎性或热原反应;注射局部消毒不严格导致细菌污染、反复进针的机械性刺激以及针头在血管内停留超过48h等,可以引起静脉炎;针头未全部进入血管,液体外渗,可以导致局部红肿,甚至坏死 输液反应的预防措施

6.输液反应 篇六

输液反应与护理措施

(一)发热反应

是输液中常见的一种反应

1.原因

由于输入致热物质所致,见于输液器灭菌不彻底或再次被污染,有效期已过;输入的液体或药物制剂不纯、消毒灭菌不彻底或已经过期、变质;输液过程中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等。

2.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至l小时,主要表现为发冷、寒战及发热,轻症病人体温在38℃左右,可于停止输液数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严重病人寒战后,体温可高达41℃,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脉速等全身不适症状。

3.护理措施

(1)预防: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输液前严格检查药液的标签、有效期、外包装及药液质量;严格检查输液器的生产日期、有效期及外包装是否完好、不漏气。

(2)反应轻的病人可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严重的病人应立即停止输液,立即与医生联系。(3)密切观察病情及体温变化。

(4)对症处理:如有寒战应注意保暖,可适当增加棉被或给热水袋;对高热的病人应给予物理降温。(5)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6)保留剩余药液及输液器,以便进行检测,查找原因。

(二)循环负荷过重(急性肺水肿)1.原因由于输液速度过快,在短时间内输入液体量过多,导致循环血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

2.临床表现在输液过程中,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感到胸闷、气促,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痰液可由口鼻涌出,肺部可闻及湿啰音,心率快、心律不齐。

3.护理措施

(1)预防:输液时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输液量,对心肺功能不良的病人、年老体弱的病人和婴幼儿更应慎重,并密切观察。

(2)发现肺水肿症状,应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3)协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下肢静脉血回流.减轻心脏负担。(4)给予高流量吸氧,使肺泡内压力增高,从而减少肺泡内毛细血管渗出液的产生;同时,可将湿化瓶内放人20%~30%乙醇,再进行氧气吸人,因为乙醇可以减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以此改善肺部气体交换:减轻缺氧症状。

(5)遵医嘱给予扩血管药、平喘药、强心剂、利尿剂等。

(6)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流结扎:即用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给四肢适当加压,以阻断静脉血流(动脉血流保持通畅),可有效减少静脉回心血量,要求每隔5~10分钟轮流放松一侧肢体的止血带。当症状缓解后,再逐渐解除止血带。

(7)做好心理护理:支持安慰病人,以缓解其紧张情绪.使病人有安全感和信任感。

(三)空气栓塞

1.原因由于输液前管内空气未排尽,输液导管连接不紧密或有裂隙;连续输液过程中,未及时添加药液或添加后未及时排尽空气;加压输液、输血时,无专人在旁看守,均可导致空气进入静脉,发生空气栓塞。空气进入静脉,可随血流先进入右心房,再进入右心室。如空气量少,则随着心脏的收缩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并分散到肺小动脉内,最后经毛细血管吸收,因而损害较小;如空气量大,则空气在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入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引起机体严重缺氧.甚至导致病人死亡。

2.临床表现输液过程中,病人感觉胸部异常不适或胸骨后疼痛,随即出现呼吸困难、严重发绀:伴濒死感,心前区听诊可闻及响亮的、持续的“水泡声”,心电图可表现为心肌缺血和急性肺心病的改变。

3.护理措施

(1)预防:输液前,必须认真检查输液器的质量.并将输液管内的空气排尽;输液过程中,应加强巡视,以便及时更换输液瓶或添加药液,发现药液输完及时拔针;当加压输液、输血时,应安排专人看守,并严密观察,不得擅自离开病人。

(2)发生空气栓塞,应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进行抢救,立即使病人取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因为头低足高位在吸气时可增加胸腔内压力,而减少空气进入静脉;左侧卧位可使肺动脉的位置低于右心室,使气泡向上飘移至右心室尖部,以避开肺动脉人口,并随着心脏的舒缩,空气被混成泡沫,使较大的气泡破碎,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逐渐被吸收。(3)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

(4)密切观察病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四)静脉炎

1.原因由于长期输入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液,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强的留置管,或导管放置时间过长,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性炎症反应;也可困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感染。

2.临床表现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出现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可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3护理措施以避免感染,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为原则。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以防感染;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输液前应充分稀释,并减慢输液速度,防止药物溢出静脉外;静脉使用应有计划,经常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静脉;使用静脉留置针时,应选择无刺激或刺激性小的导管,且留置时间不宜过长。

(2)立即停止局部输液,抬高患肢并制动,可在局部用95的乙醇或50%硫酸镁进行热湿敷。

(3)用中药如意金黄散外敷。(4)超短波理疗。

7.静脉输液反应的防治措施 篇七

1 具体表现及临床处理

1.1 发热反应

在输液过程中患者突然畏寒,不自主颤抖,迅速转为高热,严重发绀,面色苍白,重者心率快,脉细速,虚脱,多数经处理后迅速好转。发热反应是输液反应中最常见的一种,较常见的原因有致热原病菌(普通菌和毒菌等)或其他物质污染液体或输液用品,也可能因药物不纯或药物有配伍禁忌所致。在输液过程中,寒战反应一旦出现,应立即暂停或完全停止输液,并详细检查发生反应的原因。寒战发冷时保暖,立即注射非那根(25~50mg)或其他抗过敏药物,艾灸百会穴等。发生虚脱时可针刺人中,严重时可注射肾上腺素(0.5~1mg)。留观病人待退热至38℃以下,并无其他不适才可离开。

1.2 血栓性静脉炎

由于长期输注高渗葡萄糖液体和血管内膜药物所引起病变的静脉内膜发炎并导致静脉管腔内血液凝成血栓。主要症状是局部沿静脉径路上有红肿、触痛、热痛等,但一般无全身症状或仅有不适感。防治和护理措施为安慰病人消除紧张情绪,为病人更换注射部位使患肢休息,局部热敷,严重时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行热湿敷。

1.3 急性肺水肿

输液过量或过快,特别是输入含钠液体过多时,容易发生急性肺水肿,原有心脏病,心功能不全者,肺功能不全者,老年体弱儿童输液应特别注意,发病时患者突然感到呼吸困难、气促、剧烈咳嗽、烦躁不安、口唇发绀,严重时口鼻可喷涌出大量粉红色泡沫样液,听诊两肺出现干湿性音,心音弱速。发现这种情况,应立即停止输液,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立即加压吸氧。湿化瓶给予20%~30%酒精,湿化吸氧,必要时静脉滴注氨茶碱,利尿药液以利尿排水。西地兰0.4mg加50%葡萄糖40m L缓慢静注等对症处理。

1.4 过敏反应

主要为药物性过敏性反应为多见,目前在临床上多见于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氧氟沙星类注射液,静脉输液时10min~1h左右病人出现皮肤荨麻疹、有瘙痒,重者胸闷、发热、口唇发绀,此时应注意休克发生。防治和护理措施未立即更换药液和输液管,即用5%葡萄糖维持输液,以便抢救用药,立即注射非那根2 5 m g,地塞米松5 m g,严重者给予吸氧,肌注肾上腺素1 m g,有过敏性休克者按抗休克处理。严密观察病人全身情况,直至症状完全消失才可离院。

2 讨论

输液反应的原因、输液过程中出现畏寒高热,一般认为是致热源引起的系白细胞产物所致的免疫反应;针对这些月份输液反应集中出现,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引起输液反应:(1)药物配制或输液过程中某个环节无菌操作不严格;(2)药物溶于输液载体后放置时间过长;(3)同一输液载体内混合、联合用药;(4)用了临近效期的药物;(5)输液药物载体酸碱性的影响;(6)短时间内药物浓度过高。

8.如何防治过敏反应 篇八

刘女士过敏前的一段时间常与朋友聚会吃饭,饮食丰盛,动物蛋白食物摄入较多,难免误食一些易致敏食物,加之熬夜在KTV唱歌,引起疲劳,生活规律紊乱,体质下降,对于某些人来说,草莓是一种致敏食物,因此,刘女士出现了过敏反应。

因此我告知刘女士,避免过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远离过敏原。在不明确对哪种食物过敏的情况下,要调整饮食,避开可能的致敏食物。饮食以清淡为主,饮食规律,不暴饮暴食,保证充足的热量,以增强体质,严禁冰冷的食物。许多食品里都可能含有导致过敏的成分,包括牛奶、蛋类、花生、草莓、番茄、坚果、巧克力、带壳的海鲜等,这些食物在过敏期间尽量少食甚至不食,以帮助自己确定是哪种食物导致了过敏。

食肉可使人体内的红细胞质量降低、形体变大,这样的红细胞缺乏生命活力,容易破裂。由这种低质量红细胞组成的人体,对自然的适应能力与同化功能大大削弱,加上牛奶、蛋类的蛋白质分子,易从肠壁渗入到血液中,形成组织胺、5-羟色胺等过敏毒素,刺激人体产生过敏反应。

尽量少吃标识不全、不清楚的食品。每吃一种新的食物,应先看看成分表中有没有致敏物质。在外吃饭要谨慎,到新餐厅吃饭时,应选择较简单的菜品,以免不同菜肴中的过敏原“叠加”过量,最终导致过敏。有些人对酒精过敏,此时要禁酒。

在这段时间,注意生活规律,按时睡眠,切忌疲劳,适度运动以增强体质。避免紧张,减少压力,保持心情愉悦。同时注意避免感冒,感冒易导致肌体免疫功能下降,体质虚弱,肌体处于应激状态,易出现过敏反应。

在进行以上调整的同时,可以减少药物使用量,对于出现轻度的皮肤红斑,不要抓挠,以免刺激局部皮肤,加重病情。

经过一段时间调整之后,刘女士从原先每天服药控制荨麻疹,慢慢减量,荨麻疹发作的次数越来越少,直至3周后停止使用药物,病情痊愈。

从刘女士的个例中可以发现,过敏的发生有很多因素,每个人的情况也各不相同,保持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避免致敏食物,增强体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大大减少过敏发病的概率。

如不慎过敏,可以用以下三个小方子来缓解过敏症状:

1.可用鲜韭菜汁外涂于患处,每日两次。

2.鸡内金10克,白鲜皮、防风各6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l剂。

3.黄芪20克、防风10克、白术10克、红枣6枚,煎汤服,吃红枣。

编辑/陈致文

【过敏反应和输液反应】推荐阅读:

青霉素过敏临床表现及急救措施08-03

上一篇:多媒体教学在生物课堂中的作用下一篇:三年级下数学集体备课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