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理性思考

2024-09-05

对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理性思考(通用11篇)

1.对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理性思考 篇一

1.创 设情境 ,激发学生认知好奇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就是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交流活动而实现意义建构过程,其中“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学习是主动加工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吸收者,要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和加工。情境创设可分为智力情境和非智力情境两大类。智力情境的创设主要利用认知发展的同化与顺应机制激活思维,如情境、变式情境问题解决的发现探究式情境。非智力情境指作用于学生的心向情境、交往情境等。通过创设生动直观、情趣共济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活泼热烈的交往场景,启发学生思维,达到良好的教学成果,进行宽松和谐的心理沟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坚 持以 “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的教学策略

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信息技术课教学需要,信息技术课教学应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具体来说,就是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通过不同途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并在这个过程中使自己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设计教案时,首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学习目标和任务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边听讲(或边看书)边上机操作”的学习过程为依据安排教学内容,强调看书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体现学生主体性。比如,在“Flash动画制作初步”这一课中,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习的“下载动画”和“使用Ulead Glf Animator制作动画”的基础,我对实践目的中的“学会启动Flash8,了解其操作界面,熟悉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做了简单讲解;对目的中的第二点“尝试制作缩放变形的简单动画,体验Flash动画制作的一般步骤”也没有喋喋不休地详尽解释,而是在略作点拨的基础上让学生边看书边实践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遇到困难, 我再及时指导, 或者让学生互相讨论解决。这样的学习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印象深刻。

3.注重青少年信息道德培养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之际,人们往往只看到它带来的巨大利益,忽视信息技术中某些不利因素给青少年成长造成的干扰和不良影响。例如:互联网上除了大量丰富的学科知识外,还有许多不健康内容,有时还有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等,这些正是信息技术教育中容易忽略的问题。因此,学习网络这一章时,我不仅向学生讲解因特网的优势之处,而且不断地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另外,除了本课程教学外,还要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教育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还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正确把握人生方向,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

4.各种资源合理运用

课程资源是实施课程需要的资源,就本学科而言,包括教材、机房、多媒体教室、本学科的杂志、书籍、网络等。在备课、授课中我注意合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1)充分挖掘教材、理解教材、深入教材;(2)因地制宜,开展教学活动;(3)准确使用课程资源;(4)广泛利用媒体资源,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5.改 进评价模式 ,促进学生发展

评价模式既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又是保证学校教育活动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评价模式不同对被评价者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传统评价只注重结果,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改理念下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同样评价模式也要改变。现代教学评价具有多方面多种功能, 除了具有传统教学评价鉴定功能和选拔淘汰功能外,更强调促进发展功能,即通过教学评价, 为教育活动提供有效诊断和反馈, 强化和改进教育实施,促进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进而促进教师、学生、学校更好地向前发展。在现代教学评价的影响下,我要求大家上信息技术课时,正确处理好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理解、互动的,而不是敌对的、死板的、冷冰冰的。

6.采用演示法与实践法

有条件的学校应在硬件上保证教学需要,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投影仪等是上好计算机课的基本硬件, 没有条件的可以安装电子多媒体教室管理软件, 利用它给学生展示教师上课的演示过程。这样教师可以应用演示法,使学生很方便地看到屏幕上的各种信息,更容易接受。除上述硬件设施外,还可以制作一些与本次教学有关的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上机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准确地理解计算机,更灵活地应用计算机。同时,实践过程中,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合理布置学习任务。实践中特别对于一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而言,要鼓励他们不怕犯错误。

7.一题多解 ,求解多样化

2.对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理性思考 篇二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课堂是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传授、情感交流、智慧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相对小学生来说,一星期一次的信息技术课是他们所期盼的,而作为教师,则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内进行一次信息技术游,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Flash动画上,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导入课堂教学。

(一)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既然学生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望。把计算机新课知识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得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字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又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创设情境,积极学习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利用媒体来创设、优化教学场景,借助美好的事物的演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使学生在学习情境中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既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又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使学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比如在Word软件中进行“插入图片”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的过程:首先利用广播让学生欣赏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图文并茂的作品,有精美的贺卡、诗配画等。学生看后,便小声地讨论起来:“真漂亮!”、“怎么才能做出这么好看的贺卡呢?”他们的眼中流露出求知的欲望。我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这些作品是在Word中制作出来的。”并激励学生:“只要开动你们的大脑,发挥自由的想象,你们同样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比他们做得更好。”学生个个都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操作起来。

(三)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异,加上有的学生因为顾及到自己的语文、数学等成绩的不理想,总会存在着担心、畏惧等心理倾向,部分胆小的学生因此产生压力,要使全体学生均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教师就必须鼓励诱导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二年级教学“指法”一课时,我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自尊感,组织学生操作比赛,课堂学习气氛既活跃又充满竞争性。我让学生通过指法软件进行练习,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还进行了指法和指法游戏的比赛等形式多样的练习,使他们玩中练,练中学。对操作不理想的学生,我解决的办法因人而异,有时我个别指导,有时让“小老师”指导,还有时让他观看其他同学的精彩表演,耳濡目染,当听到老师鼓励赞扬的话语,他们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二、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技能

新的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教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些理念对改革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在教学中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己主动获得知识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信息技术的操作有许多都是相似的,教师不必讲得太多,指导得太细。

3.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三

谢小坚永新县实验小学

[内容提要]: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本文就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地位,作了必要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思考策略教师 角色

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不断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已逐步成为一门崭新的课程,在诸学科中更是一门新兴学科。笔者在从事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人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没有一个明确的了解,甚至是信息技术教师也都这么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微机)课;信息技术课等同于电脑培训;信息技术教学就是教会学生会使用计算机,会上网聊天和玩游戏等等。下面笔者就信息技术课教学浅谈几点拙见:

一、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课,电脑培训班吗?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但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施过程当中,很多人片面地把信息技术课等同于计算机课,等同与电脑培训,我认为这种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认识是不对的。

1、信息技术课有别于计算机课。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有着本质的区别,计算机技术只是信息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与核心,是信息化社会的主要技术之一。国际上信息技术的定义是有关所有信息产品、信息工具的使用技术,信息技术从定义上范畴较广的一个概念,相比之下计算机的概括范围就窄得多了。当今世界主流的信息技术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当今中学生要学的信息技术课如果还继续使用“计算机课(微机课)”这个名称,就体现不出基本的课程教学目标,将计算机课改称为信息技术课是与国际接轨的做法,所以信息技术课与计算机课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2、信息技术课更不是电脑培训班。对信息技术课就是电脑培训班的说法,曾有位学生家长曾说:我的孩子信息技术课不上也无妨,到电脑培训班培训一下照样还比其他同学操作强。对此,笔者走访了某一兄弟学校,有一学生很苦恼地说:“我自己家里有电脑 ,老师没教之前我就会用 ,而现在也得在课上听讲 ,下课还要我做作业。”还有几名学生水平也参差不齐, 有的是从一点不会开始的 ,学起来稍嫌吃力, 学校上机时间短 ,家里又没机器 ,他们说:“好在,也不是主科,不用太下功夫。高年级学生说到考试时突击一下就可以了!”我们姑且不论信息技术课在学校处于什么样的主、副科地位 ,单就“信息技术课应教给学生什么”这一问题,还是很值得思考的。 一位老师对笔者意味深长地说 :“什么是信息技术 ,难道学生会用电脑打印文件、制表格、画几幅图就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成果吗?如果是这样 ,那么真的几个月的电脑培训班就足以做到 ,又何必学校从小学开始就开设信息技术课呢 ?”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课肯定是有别于计算机课,更不是电脑培训班。

二、信息技术课上我们到底应该给学生什么?

这是问题其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争论得很多的问题。归纳起来,有这么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一是有人认为应教给学生最常用、最实用的应用软件的使用。如汉字处理软件Word、WPS,电子表格Excel,多媒体编辑制作软件Authorware等;其次有人认为应教给学生编程(即掌握程序设计语言)的技能,因为只有让学生学会编写程序学生才有发展,才能发挥计算机的相应功效;第三,还有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的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众说纷纭,各有道理,思考并探讨这样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信息技术课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对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培养 ,而不是让学生”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也是使信息技术课有别于电脑学习班的重要标志。虽然目前的信息技术课教材仍然像“软件说明书”,教师们仍然还是以教授软件操作方法为主 ,受教育者在老师的示范下采用记忆、模仿式学习方法 ,但是重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信息技术课不容忽视的未来发展方向,信息素养的培养具体而言就是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创新信息的能力 ,并引导他们逐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信息工具实践 ,将这些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从而形成影响人一生的信息素养品质。

三、信息技术课上进行有效教学的策略是什么?

1、 深刻领会和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的显著特点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围绕着一个目标和基于几项任务完成的,适合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尤其是适用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这也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教学思想。比如在初上信息技术课时,先询问学生如你们能用电脑作些什么?学生回答肯定多种多样:像打字、画画、上网、聊天……。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学生的兴趣,围绕着一个个目标逐个地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一个阶段之后,学生已经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用电脑打字、听音乐、写信、上网了。随着这一个个任务的落实,一个个目标的完成,学生在一次次成功中找回自信,激发了学习兴趣,教学不再给学生带来的满头雾水和一脸茫然,而是始终让学生在光明和自信中前进。又比如为了让学生掌握Windows98的基本操作,可以事先布置一些基本计算机设置方面的任务,如桌面墙纸、屏保程序、计算机时间日期等的设置,也可以人为设定一些软故障让学生修复;在讲字处理软件时,可以给学生布置有关电子写作、小报编辑等一类任务。

在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时,还要灵活使用这一教学法。要注意任务的提出、任务确定、任务实现和任务的评价方法。例如讲网页制作这一章,笔者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先展示我校同学在奥赛中的获奖网页作品,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激发他们的热情;第二步就是提出任务,即本章学完后每位同学利用网页编辑器将自己的兴趣、特长、爱好等相关内容用网页的形式展现出来;第三步就是在本章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室的局域网向学生提供大量网页素材,让同学们一步一步完成自己的作品,这就是任务的实现过程。第四步是任务评价,就是将学生做好的作品在同组之间或全班进行交流,评出一、二三等奖,对获奖的适当地给予报廊宣传或奖励等。这一步其实对于任务教学法成功的实现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2、以学生为中心,合理组织学习。

信息技术指导纲要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这就是说本门课程的学习多半时间是在学生自学中进行的,上好本课程,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作用。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据学生素质情况进行分组,通常每小组安排有一两名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辅导这部分素质较好的学生,他们接受速度快,然后由他们再去指导他们小组同学学习,学生中有部分基础较好的同学也可以选出作为班级辅导员,多给学习相互讨论的机会与时间,同时多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总体说来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3、以用带学、以用促学,达到学以致用。

学习了的信息技术要加以应用,不但要在本学科上用,而且要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要和其它学科有机整合,要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这样一个可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二个有利于学生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内化。在教学中,许多教师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而采用以用入手,在教学中采用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零碎到系统,这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在讲资源管理器中文件的“路径”表示时,一般教师按照先讲解路径的概念,在举例讲解路径概念,最后学生练习体会路径的含义;如果在讲解它时,先以学生学过的文件的打开与保存入手,通过解决学生日常出现的常找不到自己的文件这一问题入手,引出路径的概念,我想它的教学效果会比第一种方法好得多。

4、正确、有效地进行教学效果评价。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其教学方法也不能完全沿用传统学科的教学方法,它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堂教学对计算机机房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对计算机的可操作性要求很高,信息技术知识更新又快。所以,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特殊性,正确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和反馈是进行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具体评价和反馈手段有:考查学生实际操作和评价学生作品。考查学生实际操作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既考了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又体现了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考试的现代性。评价学生作品就是给定学生某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到网上去搜索相应素材,从而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电子作品,评价的方式就多种多样了,如小组竞赛、机器评分、教师评分、同学之间不记名的互评和学生自评,形成立体反馈,强化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还可以将学生做好的作品放到学校网站上让学校的其他同学或更多的网上读者来评价,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和大胆创新。

四、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信息技术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那些单纯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信息技术老师已远远不适应也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了,要想跟上步伐,那就得转换角色,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即教学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要真正体现在“做”中“学”的教学思想。归纳起来,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学习者、“竞争”者。

参考文献

[1]、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以展,在中小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国教育报.11.07)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2000

[3]、《新版教材教师培训》(江西省吉安市电化教育馆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

4.对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理性思考 篇四

高度信息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获取信息的能力将是一个人能否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适应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教学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课程设置由单一的必修课模式转变为必修为主、选修为辅的“1+x”模式,教学内容由单一的程序教学转变“基础+应用”的立体结构,教学方式也由单一的讲练结合模式转变为任务驱动模式、项目驱动模式。但纵观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平时“应付”、考前“应试”的倾向普遍存在,教学组织随意,教学效率低下,这既有教学态度、教学能力的问题,但更多还是教学理念的问题。本文针对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对于信息技术教学中需要协调处理的几种关系进行了理性思考。

一、理论教学与操作实践的关系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以前教学条件有限,计算机设备相对紧张,重理论轻操作,“无机教学法”被广泛使用,尽管受到业内人士的强烈批评和指责,但在普及信息技术方面还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教室、网络机房成为学校办学的基本设施,信息技术教学似乎又走向了另一极端,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都安排在机房上课,讲操作学生积极、教师卖力,讲理论学生萎靡、教师无趣,这时教师不是思考如何合理选择教学场所,安排教学内容,而是一味的迁就学生,理论教学一律从简,只是让学生画在书上,答在卷上,并不要求学生进行消化和吸收,结果导致学生只能学会一点零碎的技巧,在使用所学知识的解决现实问题时,往往一筹莫展。近年来,各级教育管理者已经意识到这种倾向的存在,并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加以解决,例如:采用理论教材、实验教材两套教材,同步教学,教学过程中广泛采用“1+2”或“2+2”(即1节理论+2节实验或2节理论+2节实验)的模式,并把理论课安排在多媒体教室,目的是:把教学的基本形式固定下来,减少教学的随意性。当然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安排教学内容,是否在多媒体教室就上理论课,还取决于教师个人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解。

二、直观演示与教学板书的关系

信息技术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具有工具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学科特点,“直观演示+操作实践”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问题是在直观演示的同时是否需要同步板书?回答是肯定的。一是由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特点决定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尽管没有完全遵循“摩尔定律”,但软硬件的升级换代一刻也没有停止,这就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学不可能完全照本宣科,需要不断增加新内容,及时补充最新的技术和技巧,新增加的内容如何展示,单凭示范、讲解显然是不够的,最好能结合补充教材和教学板书;二是由信息技术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的,要完成一个完整的信息技术作品,少则十几步,多则二、三十步,要想让学生一步一步全部记住显然是不现实的,有效的办法是教师二次提炼把它归纳为关键的四、五步,而详细的步骤通过教学板书呈现给学生,让有需要的学生记下来,以便课后复习;三是由学生的学习习惯决定的,由于课堂练习的时间有限,学生已经习惯了课后看看书、翻翻笔记,教材为了保证其结构的完整,体系的严密,总是理论性太强,实践性不足,教学板书无疑是一份经过提炼的操作指南;四是由学生听课的状况决定的,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讲解环环相扣,学生听讲全神贯注,事实上学生不可能每时每刻专心致志,而很多知识稍纵即逝,要想留下一点供学生思考和补救的材料,适当的板书是必需的。

同时板书还具有知识呈现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前后联系紧密,便于教师课堂总结等特点,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完整把握和有效建构,因此适当的教学板书是必需的。

当然,信息技术教学板书并非传统意义的黑板板书,而是电子板书,就是充分利用Windows的多任务功能,同时打开两个窗口,一个用于操作演示,另一个使用Word录入、展示操作步骤,或者使用PowerPoint课前准备好演示文稿,示范操作时,通过切换屏幕进行同步展示。电子板书的好处还在于它可以以文件形式保存下来,在学生需要时可以直接复制给学生。

三、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的关系

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教学的诊断、反馈、评定和激励,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是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若干年来,为了改变“教无压力、学无动力”的状态,各级教育管理者一直在进行着考核方式的研究和探索,其中比较成熟的有“教考分离”模式、“理论考试+实践考核”模式、以会考、等考替代学期考试模式,这些考核方式的运用无疑对于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与各级各类学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相比,所取得的成绩远不能令人满意。就目前普遍采用 “理论考试+实践考核” 模式而言,表面科学,实则问题很多,一方面考前的反复练习,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规定作品,不能有效区分学生的学习状况,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教师无法给出合适的成绩,不能发挥评价的激励和鞭策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是总结性评价,学生习惯于考前突击,平时上课不再认真听讲,不再认真练习,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因此要想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唯有向每一节课要质量,将学期末的终结考核改为贯穿于教学全程的过程考核。学生成长记录袋无疑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过程评价方式,其具体做法是:给每个学生建立一个电子档案袋,定期记录学生遵守纪律、课堂表现,收集学生作品和等级评定情况。并定期反馈和进行作品展示,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四、模仿操作与任务驱动的关系

长期以来,信息技术课采用的是“功能驱动”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几乎成了软件功能的介绍课,模仿操作也就成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要方式,其结果是:一学期下来,学生获得的技能少说也有三四十个,模仿操作都会,就是不能将串联起来独立完成作品,学完Word不会进行文章的编辑、排版、打印,学完Excel不会做完整的报表合成、分解、统计、输出。课堂变成了功能、技巧的堆砌,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无明显提高,学生普遍反映没有学到东西。

为了解决信息技术学习中技能的零碎、不系统,有关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益的探索一直在进行。国外在成功实践“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又提出了“项目(Project)驱动”的教学模式,与之适应,出版了大量基于“项目驱动”的信息技术教材,在我国,“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已经受到广大信息技术教师的亲睐,但应用还不深入,基于“项目驱动”的原创教材还难觅踪影。所谓任务驱动或项目驱动,即以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或任务作为学习目标,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组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展开探索活动,有计划的推进项目和任务的实施,随着项目或任务的一步步推进,学生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和相关操作,获得解决完成项目或任务的策略和方法,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将学生置于真实的情境中,尝试解决实际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受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在他们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小组协作与独立完成的关系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缺乏合作学习的因子,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原因有三:一是,“示范+模仿”的教学方式,学习任务简单,缺乏挑战性,不需要小组协作,二是,教师中心论追求教学组织的整齐划一,和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绝对控制,而开展小组协作,势必打乱这种格局,挑战教师的组织能力和调控能力,给教学带来不确定性,其三,学生不习惯协作,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不屑合作,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耻于合作,纵然分了小组,也是一人操作、多人观看,教学效果不明显。

但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竞争与合作正在成为世界的主流,现在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协作。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正是基于此,小组协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科教学中。

没有任何一门学科像信息技术这样需要协作。一幅信息技术作品的完成或一个问题的解决,常常需要很多步骤,哪怕一个很小的的技巧也可能导致整个任务的停滞不前。事实上,由于接受能力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在一个人看来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而在另一个人看来却是小菜一碟,如果有人适时的点拨一下,往往会产生恍然大悟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到“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要加强有关小组协作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学会协作,充分调动团队成员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习共同体的集体智慧。

六、课前准备与课内操作的关系

5.对当前高中化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五

随着化学在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化学工作者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高中化学课程改革迫在眉睫.高中化学教育要革新观念,要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很好地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二者取长补短,既重知识,更重素质,培养好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精神、科学思维能力、科学动手能力、科学创新能力,把科学知识变成更有实用价值的科技.

作 者:鄂晓茂  作者单位:湖北省仙桃市彭场高级中学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化学教学   衔接   课程改革   素质教育   实验  

6.对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理性思考 篇六

一、严格执行课程标准, 确保教学课时打足

部分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 没有能够严格执行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时间, 在遇到应试科目复习的紧张时期, 随意将信息技术教学时间赠送给其他学科, 导致教学时间缩水, 对教学目标的全面完成产生了制约。针对这样的状况, 从学校到教师都应当树立起严格的课程意识, 要确保信息技术教学时间不打折扣。一方面, 信息技术教师应当严格执行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时间, 不得随意减少信息技术学科课时数, 即使因为期中复习或者期末复习期间挤占信息技术教学时间, 也应当在其他时间段补足课时数, 确保教学进度与安排不受影响。另一方面, 学校教导处、教科室等部门也应当加大检查力度, 对于随意挤占信息技术教学课时的行为进行纠正, 保证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深入研究学生基础, 弥补学生存在差异

众所周知, 在当前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性, 城镇小学、中心小学相对开展较好, 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基础较为牢靠, 但是边远地区、农村小学就相对薄弱一点, 虽然教学硬件配备到位, 实际上受制于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限制, 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基础仍然相对薄弱。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 教师应当客观面对这样的现状, 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状况进行针对性的分析研究, 帮助学生拾遗补缺, 夯实学习基础。教师在接手一个班级的信息技术教学之初, 就应当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力基础开展一次摸底, 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 针对学生存在的不足制定针对性的补救计划, 为学生补上这一课, 保证他们能够赶上全班信息技术学习的进度。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 教师可以在定期开放机房的基础上, 对一些需要进行补缺的学生格外照顾, 给予更多的上机时间, 安排信息技术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帮助其补习一些落下的环节, 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三、强化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初中教学工作中, 信息技术属于一门实践性与操作性要求较高的学科,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一定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不仅要强化对学生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教学, 同时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例如在教学word以及电子表格等内容时, 教师可以结合word文本编排设计内容, 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习作打印并编排出来, 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兴趣盎然, 有助于加深对相关技巧要点的掌握水平。在电子表格内容教学中, 笔者要求学生将自己一个月以来的开支情况列成明细表, 进行分析统计。在这样生活化的内容操作中, 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 而且更加形象直观地掌握了操作要点。再比如教学网上交流等内容时, 笔者要求学生学会建立QQ群、申请电子邮箱以及开通博客等, 并将这些信息化联系方式运用起来, 理论联系实际, 与同学之间开展在线联系, 向亲友发送电子邮件, 以及在博客上表述心情等, 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之中, 不仅加深了对相关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而且锻炼了实践运用能力, 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四、搭建课外兴趣组织,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IT产业发展日新月异, 教师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一方面要立足于课堂教学, 同时也要拓展教学空间, 将教学活动向课外有效延伸, 尤其是要借助于课外活动的资源, 打破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时间与空间方面的限制, 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愿望,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笔者在教学之余, 建立了信息技术研究小组, 将有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 针对学生感兴趣的信息技术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搭建良好平台。笔者任教班级的学生信息技术研究小组在拓展学生知识面、巩固课堂教学成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展, FALSH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等方面知识被学生充分掌握并有效运用, 取得了显著成效, 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五、发挥以赛促学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竞争意识较强, 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只要运用得法, 发挥竞赛活动的作用,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结合信息技术教学进度与内容, 组织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 一方面将学生的枯燥练习转变为学习成果展览活动, 在全班展示学生运用信息手段开展设计、处理的作品, 激发学生的上进欲望, 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另外, 笔者还积极推荐学生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科技部门组织的各种信息技术竞赛活动, 在竞赛中展示学习成果, 同时也认识存在不足, 增强学习动力。

综上所述,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注重理念创新, 针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改进, 有效提升教学成效。

7.对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理性思考 篇七

关键词:关键词:田径教学;小学;研究

田径是运动之母,更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发挥田径运动的优势促进小学生健康发展。本人对小学体育课中田径教学进行了研究,并提 出了自己的几点教学建议。

一、当前小学田径教学现状分析

1、田径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田径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新课标》中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让他们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而使很多教师产生了误解,在实际教学中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而忽略了田径项目对于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意义,从而弱化了田径类体育项目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2、教学中学生缺乏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的动态心理,尤其对于球类、游戏类运动项目 具有浓厚的兴趣,而对于重复单一动作的田径运动缺乏兴趣感。当学生在练习篮球项目时,不仅能切身体会到独立完成动作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喜悦感,还能感受到团队协作的乐趣,并且篮球的技术要领较为简单,投篮等动作用一节课的时间就能完成;而田径运动的练习过程 不仅枯燥乏味,其技术动作也非常复杂,有些动作甚至要进行上百次的练习才能熟练掌握,这就不可能只依靠一、两节课的时间就能做到。在教学田径类运动的技术动作时,如果教师 没有把握好课堂教学方法和组织方法,那么学生经过好几节课的时间也只能学到一点皮毛,而无法感受到因为突破自我所带来的喜悦之情, 也体会不到因为田径运动而提高了自身的身 体素质,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使他们对田径课逐渐失去兴趣和耐心。

3、教师自身方面问题。教师自身方面问题自身很多教师都觉得田径课程比较难上,因而不愿意多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 学生缺乏应有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是田径课程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虽然田径课上的安全隐 患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只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责任心、组织得当、严于管理,就能最大限度降 低意外事故的发生率。而有些体育教师在上田径课时疏于管理、疏于组织,必然会导致安全 事故的发生。此外,很多体育教师只是流于形式,仅仅简单教授学生技术动作,而忽略了学 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使田径课程显得比较多余,因此,诸多原因造成了学校和教师都不愿意开设田径课程。

二、提高小学体育中田径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1、弱化田径教学竞技性。弱化田径教学竞技性竞技传统的体育教材一般来自竞技化运动,过于注重运动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课标教学背景下, 我们的体育教学不仅要培养体育竞技方面的人才,更要注重养成学生 喜欢田径运动的兴趣。具体教学时,体育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育状况、兴 趣爱好等因素选择适合于学生的运动层次和教学内容, 建立符合小学生学龄段的体育教学体 系。体育教师还应该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抵制没有价值的田径运动,将田径运动的健身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课程形式变得丰富多彩,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2、让田径课充满活力。田径运动包含跑、跳、投等各种体育项目,是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手段。帮助学 生掌握田径体育锻炼的主要方法,培养他们自觉参与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 进一步形成终身 体育意识是小学田径课程的教学目标。实际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发挥田径运动的健身功能,将单一乏味的跑、跳、投、走等运动改进为健身跑、健身跳、健身投和健身走,使田径课的 健身价值充分发挥出来。科学、合理的健身教学体系,不仅应符合人体的运动规律,具备适 宜的难度、合理的符合,还应充满趣味性、健身性、娱乐性以及竞争性。这样一来,田径运 动就不再是单纯的竞技运动了,而是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条件中进行健身运动的综合性运 动项目,并不断培养学生对田径的运动的兴趣感。

3、不断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体育教师作为教学的核心与教学改革的关键,既是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也是教学方案 的实施者,可见,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从我国目前的教师结 构来看, 传统竞技教学体系下培养出来的田径教师和非体育专业教师, 其知识结构已不再适 应学校内田径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面临新课改的新教学形势,学校必须采取措施, 对体育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训。不仅加强其体育专业理论知识、技术能力,还要不 断进行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培训与教育,努力提高所有教师的综合素养,为 进一步培养综合型人才提供保障。作为体育教师,应深刻了解田径运动的发展趋势及方向, 深入研究本专业领域的科研动态,不断研发与改进教学机制,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实际,从而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小学田径教学过程中体育老师要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更 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更好的促进小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王广虎.健康理念内涵的把握与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4.

8.对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理性思考 篇八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传统的学科教学继承和发展,同时,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很多学校开展了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应用。经过多次参与和听取实验研究公开课,我发现在实际的整合研究教学过程中,不少学校对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的理解和操作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正视这些问题,认真思考,势必影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进程。

一、对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优势互补的思考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虽然教学手段变了,但是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地位没有改变。信息技术进入课堂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风格和个性,从而使课堂讲授的内容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当然,这决不是幻灯、投影、录像片和黑板的电子化的再现。信息技术的应用必然在教案设计、备课方法、上课方式等方面都有别于传统教学手段,但绝不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完全放弃。在实际教学中我发有这样的现象:

(1)变“人灌”为“机灌”。

教师整堂课全部应用课件进行演示,教材中所有的内容全部用课件展示(包括教材中的练习题),课件设计制作的面面俱到,授课中教师没有板书内容,学生也不用看教材,完全是计算机在授课,教师只一个操作员,学生好象是看“动画片”的观众。这样的课件只能算作是“书本搬家”或多媒体演示片,这是对信息技术做为教学辅助工具理解和应用上的误区。首先,课件应该是为突破重点、难点而设计制作的,完全不必面面俱到,制作时要善于借助多媒体技术,采用巧妙的方式将教学思想、风格、方法融入其中,防止在不恰当或不合适地方出现媒体冗余或堆积,进而导致教学效果的不理想;其次,不应该摒弃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如板书、板演、教具演示、学具实验等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是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应该继承发扬,并使其在信息技术整合过程中得到发展;再有,就是要立足教材进行教学,不要总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捆绑在课件设计的既定流程上,不能用课件来代替教材,要建立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多媒体为辅助的教学理念。

(2)认为信息技术无所不能,无论什么教学内容,任何课题,只要应用了多媒体,就可以立竿见影,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是随社会的发展和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而整合的,其作用得到了广大学校和教师的肯定。但由此而来,一些学校和教师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认为信息技术无所不能,只要应用了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何问题就可迎刃而解。甚至认为,一节课如果不应用信息技术,就不是一节好课,不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就不时髦。事实上,现代课堂教学,教师必须以先进的教学思想作指导,这是首要的因素。其次,要认识到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富于生命力的学生,因此教学中的思想交流和情感作用是其它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

多媒体课件,现阶段仍然只能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所以才称之为多媒体辅助教学,传统教学方式仍然是主流。黑板和粉笔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工具。一方面,由于设备和教师自身条件的限制,每堂课都用多媒体教学,可能还不太现实。其次,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黑板粉笔仍不失为一种方便快捷的方法。另一方面,不是所有的课型都适宜用多媒体教学,我们应该根据实际需要选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能用传统教学方式很好解决的问题,最好不要再用多媒体方式去解决,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教学资源的浪费。

二、在整合中,对教师素质提高的思考

在学科整合中,应加强师资培训,转变教师观念。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实际上是对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传统观念的革新。因而必须定期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观念、知识、技能等的培训;学科教育教学理论与学科最近发展趋势的培训;而在培训提高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与专业(学科)水平均衡问题

在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过程中,我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信息水平与教师的专业(学科)水平发展不均衡,也就是说,有的老师技术好,学科底蕴却不深,这样在整合中就会重技术轻学科,整合无法向深层次发展;有的老师学科底蕴很深厚,但信息技术水平却很差,这样在整合中就无法自如地运用技术解决学科问题,也不知道运用怎样的技术能更好地促进整合。而这两个方面往往是不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工作学习中不断的积累沉淀。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采取以学科底蕴深厚的老师为主,帮助其他教师充分理解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并设计制定出教学方案;以对信息技术掌握较好的老师为辅,在充分理解教学方案的同时,研究解决如何用多媒体的方式解决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在这样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进步,使知识与技术有机结合,为今后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进一步整合打好坚实的基础。如我校的省级公开课《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在初期设计时,用教具进行演示,很多得出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也能围成三角形”,并且有的学生还用自己的学具摆出了一个这样的三角形,对这个难点问题授课教师设计了用课件解决问题的方案,但由于对三根小棒要求的精度较高,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用普通课件制作方法很难做到,于是我选择了用Fireworks8.0来画这三个小棒,并用其中的滤镜使小棒产生立体效果,两端尖锐化,来体现端点连接,再将其导入到Flash8.0中,用它们制作围三角形的动画过程,使这一教学难点得到很好的解决。在这一过程中,这名老师观察学习了Flash8.0制作课件的全过程,学到了制作课件的技巧,因此在全市骨干教师课件制作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同时,通过这次课件的制作,也加深了我对这一课题的深入理解,为今后解决这类问题找到设计制作的方法。

(2)对教师信息技术素质再培训问题

教师在掌握并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后,肯定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个时候更需要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的支持和辅导,只有让教师持续不断的得到帮助,才会促进快速发展,使其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同时,信息技术又是一门飞速发展的学科,它的发展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如大多数教师制作课件经常使用的Office组件就从最初培训的Office97升级到现在Office版,中间经历了、、XP、等不同版本的`升级,特别是发布的Office2007更是在界面和功能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为课件的开发提供了更快捷更强大的技术支持,可是有很多教师由于不太习惯它的智能菜单,不但没有使用上新功能,反而在使用原有功能上也是捉襟见肘,为此有部分教师为图一时之快,放弃了新版软件的使用,继续使用旧版。这种技术学习上的“原地踏步”,在其它信息技术升级过程中,也时有发生,如果长此发展下去,势必影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深入进行。我们应该紧密观注新技术的发展,在适当时候对教师信息技术进行再培训;要根据技术升级情况确定培训方案,如果升级比较平稳的,可以给出指导性方案,用校本培训方式来完成;如果升级的陡度较大(如Flash8.0升级到Flash CS变化就非常大),应由上级主管培训部门进行一次有计划的全面培训。

三、对校本教学资源合理利用的思考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践过程中,不少学校涌现出很多成功教学案例,而这些案例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分散存放在学校各个计算机之中,有的就保存在教师个人的手中,有的虽然经过整理收集,但由于系统的共享性不强,成为一个个被遗忘的“角落”。优秀教学资源不能充分的共享,同样也会阻碍整合的发展,怎样共享和利用这部分优秀资源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1)建立学校自己的网站

以网络为依托,把资源上传至网络中,与大家一起共享优秀资源。这是目前最好的共享方式,但技术含量较高,维护管理的成本也相对高一些。

(2)在校园网中共享

如果没有建立网站的条件,也可在校园网中共享,当然这种共享不应该是一种分散式的,应该是集中管理式的共享。在校园网中建立专用共享服务器,把所有资源上传到这个服务器上集中共享和管理;这个服务器的操作系统一定要采用服务器版,如Windows NT、Windows2000Server、Windows2003Server等,尽量不要使用Windows XP Professional,因为它在理论上虽然可以做服器,但在实际使用中,由于同时连接数不能超过10个,而影响共享资源的访问。这种共享方式目前来看比较实用,其管理维护的成本相对较低。

9.对当前“三农”问题的几点思考 篇九

一、目前是中国农村发展环境最好的时期

“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深感现阶段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时期。从政策层面上,有了一个很好的政策环境,从舆论氛围上,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中央1号文件专门就农民增收问题下发文件,是历年来力度最大、反响最强烈的文件。广大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把中央1号文件誉为当前“三农”问题的“百科全书”、农民致富的“冲锋舟”,为之拍手叫好。

目前党和国家领导人心系“三农”,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积极谏言献策,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良言,各级干部也在大声呼吁,基层干部按照政策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正开始热火朝天的贯彻执行。但是许多基层干部,有个共同的感受是中央1号文件出台前大家千呼万唤,出台后又猛然不知如何下手抓落实,这反映出基层干部在做农村工作中如何科学理解领会中央精神、如何积极主动地落实中央决策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但大家也感觉到,有两对矛盾需从政策层面解决。一是“三农”政策与各级基层落实之间的矛盾;二是“三农”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也会存在。因此,在政策的制订上,必须体现高效率、低成本、易操作;在抓落实上,必须是“横到边,竖到底”,不留死角。学者和研究机构既要有使命感,又要切忌片面性、理想化。实践者既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又要防止盲从和畏难情绪。

二、“三农”问题必须拆分细化逐项解决

“三农”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是农村、农业、农民的合称。农村是一个大概念,农业是一个产业,农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是一个弱势群体。农民问题是“三农”的核心,解决农民贫困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正如一位学者所言,“三农”问题急不得、慢不得。因其是历史造成,并在历次体制变动中不断积累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市场经济的实践也证明,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科学、理性,从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和瓶颈入手,拆分细化,逐项解决。

三、解决农村问题要三管齐下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出台了农村三项政策,即土地二轮承包期限三十年不变、减轻农民负担和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当前解决农村问题应该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当前应该急速出台土地“永佃”,使用权继承、抵押、转让的土地政策,建立一个能使土地迅速流转的平台,如建立农村政策性银行,赋予其经营货币和经营土地的职能。

第二,加大财政对农村的支持力度。改革开放二十年,仅城市建设用地一项,城市就从农村拿走增值的2万亿。1979--1994年的间实行农副产品剪刀差,农村就向城市贡献15000亿。目前,占全国70%的农村人口金融资产不足30%,城乡差距越拉越大,现在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与城市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之比为1:4,这是建国以来差距最大的时期。因此,政府对农村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必须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持力度。建议每年全国人大的例会审议财政预决算报告时,专题审议财政支持农村预决算执行情况。各级人大例会也照此执行,使财政支持农业制度化、法制化,不再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领导人的更迭而变化。力争在近年内将财政支持农业资金量由现在的占年度财政收入10%左右提高到16%左右,达到发展中国家的中上等水平。

第三,建立有效的农村管理体制。建立有效的农村管理体制不仅是政治的需要,也是经济的需要。现有的农村管理体制特别是乡镇已不适应当前农村的发展,乡镇政府被赋予越来越多的义务,官僚主义、机构膨胀、收费欲望强烈,因此必须重新构筑乡镇治理机制。现在有一种建议,撤销乡镇政府,从基层的实践来看,这种建议不现实。目前我国现阶段城乡二元结构和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突出,城乡人口比例4:6,城乡收入比例4:1;农村劳动力就业和社会稳定压力大。加之我国地理条件复杂,农村防灾、抗灾和救灾能力脆弱,防灾抗灾任务繁重。需要有强有力的政权机器和政治动员能力,需要基层政府行使职能保护产权、维护法治、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乡镇治理机制如何设计?中央党校曾业松教授提出的“建立乡镇村一体的.自治行政体系”的构想,很符合农村实际,就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地方行政自治的思路和原则,使行政体制和自治体制结合起来,使乡镇政府具备更多的民意基础和责任意识。

四、解决农业问题要充分考虑产业规律

正确认识农业是一项产业。以工业理念指导农业的确是不少地方的实践,但目前一些地方还停留在微观层面,还没有从宏观上将农业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从产业政策上来研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农村更应该把农业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这个产业不管是弱势产业还是强势产业,还是传统农业状态下的小农产业,它毕竟是一个产业。大部分国家,特别像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都是从农业起步的。我们应在认识上树立农业是一个产业的概念,从产业政策和市场经济规律角度来研究农业。

正确认识国家农业直补政策。目前正在实施的国家对农业的直补政策,是对农民“多予”的一个直接体现,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但这只能是暂时性的措施,从长远考虑,应该研究直补资金效益最大化的问题。目前国家从总量上拿出了一大笔钱,但具体到每个农民头上,补助效益如何,值得深思。农民一亩地国家补上十几元,农民也很高兴,一家三四亩地得几十元补助,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解决不了多少问题。许多农民急需解决的问题反而没有能力和资金来解决,比如灌溉用的塘湖堰渠的修缮,农资市场的假冒伪劣整顿与治理等等,若政府在这方面对农业产业扶持就大有作为。

发展农业应加大对农业的支持。重点支持与农村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紧密联系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基本农田的治理和保护、旱涝保收田的建设、蓄水和灌溉工程、防洪除涝工程、机耕道路的修建、优良品种的繁育和推广,再如建立质量检测体系、质量评估体系和品牌保护体系,在注册、保护和申报农业产品等方面出台一些政策。这些资金补助和政策性支持并不是对哪一种产品进行的,而是对整个产业进行补助。

发展农业应走产业化的道路。只有走产业化的道路,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够解决全国2.3亿户农民分散经营的问题。通过产业化把农民组织起来,适应和参与市场经济,才能使我国农产品“优的多起来,多的优起来”,产业的“蜂窝型”才能“板块化”。在过去我们对于产业化存在两个误区:一是用行政手段干预和干涉的形式来发展产业化;二是把产业化限定为农特产品的经营,忽视了对大宗农业产品的发展。所以,必须走出这两个误区。

首先应考虑传统的优质农产品,比如各地都有自己的区域性特产,这些产品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能够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都是被广大农民所接受的,适合当地农民种植习惯的,也是后来推广发展成本最低的产品。所以,应从传统优良产品入手,走产业化的道路。

其次,对于已经形成的、具有比较经济优势的优良产品,迅速整合成产业化发展的模式。比如说山东的蔬菜、沿海的渔业,河南优质专用小麦等优特质产品。

其三,农业产业化不能忽视大宗农产品的产业化,比如小麦、水稻、棉花、大豆等的产业化,应迅速用政策催生一部分龙头产业。同时,农业产业化要走农业工业化的道路。现在很多人认为工业化只存在于城镇,而且普遍认为乡镇企业已经垮掉了,工业化道路没法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新时期农村工业化的道路怎么走呢?有三条路径:做大做强现有的乡镇企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的加工项目;从提升传统农业入手,走劳动密集型、资源转化型的工商业。如果在农村也搞高科技,这是一个指导性的误区。应着力发展一头在田间,一头在工厂,产品进商场的产业,特别是千家万户都能上的工业产业。

五、解决农民问题关键要解决好城乡统筹

当前城乡统筹亟待解决的是农民绝对贫困问题,农民的市民待遇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的入手处,出路就是要加大农民市民化的福利建设,这也是城乡统筹的必然要求。城乡统筹问题解决得差不多了,农民贫困的体制性障碍也就清除了。

第二,建立农村养老体系。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农民占总人口的74%,其中,60岁以上的有7285万人。这部分人的养老问题不解决,农村很多问题都解决不了,比如计划生育问题,农村家庭的规模虽然逐渐变小,完全核心户不断增多,理论上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但由于养老仍以家庭为主,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的迁徙。农村若建立像城市一样的养老体系,可以参照城市筹措资金的方式来进行。有个人部分,有集体部分,以及中央政府的补助。从操作层面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渠道解决资金的问题。一是可以将7285万60岁以上老人承包的责任田的使用权的若干年抵押给政策性银行(政策性银行既经营货币又经营土地),获取社保资金。如果使用权按抵押,每年使用费按300元计算,可以一次筹集近4000亿;二是将粮食直补资金和各级承担的粮食风险基金打入个人养老帐户;三是个人缴纳。四是集体收益和社会筹集部分。

第三,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农村合作医疗开展的有声有色,国家应该把它制度化、规范化。在解决了低保和养老问题后,农村合作医疗可以考虑自筹资金,国家适当补助的方式。

10.对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理性思考 篇十

关键词: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意义;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7-065-1

一、分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1.分层教学是一种现实需要,由于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信息设备的配置差异以及孩子本身的学习能力差异,导致了学生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工作、学习、生活的能力有所差别,实施分层教学能顺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每一个孩子进行有效地学习,使他们的信息素养得到充分发展。

2.分层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让不同层次学生在各自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发展,使他们享受到学习的成就感。

3.它是一种教学能力,体现着教师在教学各环节对各层次学生的关注,以及在以机房为主要教学环境中对课堂驾驭能力和对每位学生学习关注的能力。

二、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1.学生分层。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识基础、学习态度、情感、智能等方面,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之间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差异,比如: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家庭条件富裕接触电脑较早,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学习兴趣浓厚,接受能力强,自学能力也相当好,这样的学生学习起来就会很顺利,甚至个别学生已经成为其他学生心目中的小专家;相反的,有些学生从未接触电脑,望而生畏,对电脑没兴趣;有些同学尽管对计算机有一定兴趣,但接受能力相当差,课堂习惯又不好,所以教学效果也不佳。

针对这种情况,将学生动态地分为三层,A层:此层学生基础好,动手能力强,学习兴趣浓厚;B层:此层学生比较一般,缺乏学习主动性,课堂教学中能掌握教师所教授的知识;C层:此层学生接受能力及学习习惯都比较差,对电脑没有兴趣。定好层次后,按照A—B—C的顺序把学生排好座位,在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教师的辅导,并随时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做出必要的调整,鼓励学生由低层向较高层次递进。

2.教学目标分层。确定教学目标要在分析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来确定,设置分层目标要遵循“既要让全体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过课程要求去学习”的原则,使目标层次与各层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相适应,让不同起点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标,以便学生吸收知识。

对A层学生的来说,在掌握了基础知识后不应该让他们的学习活动停止,应巧妙设计,更大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及个性,进一步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对B层的学生来说,让他们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对C层的学生来说,促使他们掌握基础知识,耐心辅导。

3.教学过程分层。根据统一要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教师可以把本节课核心的教学内容全班统一进行学习,在学生操作练习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帮助的方式。由于教帅提供的学习资源是分层次的,那么不同层次的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和学习策略,教师此时就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为学生遇到的困难提供帮助,期间基础好的学生可以作为教师的助手去辅导其他的同学,或者选择难度更大的任务来完成。基础弱的同学可以选择同学帮助、教师帮助、教材帮助或者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提供帮助,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也照顾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基础弱的学生能够保证完成本节课的基本任务,让他们体会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可以创作出很多优秀的作品,而且在他们帮助基础较弱学生的同时根据知识精致理论,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的透彻了,同时也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中等的学生能够完成基本任务,经过个人努力也可以完成稍有难度的任务。采用这种授课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会保持得很持久。

4.课堂练习分层。课堂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化和扩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如果在练习中用“一锅煮”、“一刀切”的办法势必使部分学生产生自卑感,所以,课堂教练习上的分层至关重要。分层练习能使每位学生经常获得在成功的体验,品尝收获的甘甜。一般情况下,课堂练习每节课都有,有师生共同完成的,有学生独立完成的,在练习的设计上要尽量分出不同层次,让各层学生都能“吃得了”又“吃的饱”;在练习难度上又要设计难易程度有差异的练习,分为基本题和综合题,要求各层次学生都能完成基本题,达到大纲规定要求,在此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完成综合题。总之,通过练习让各层次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5.分层辅导。学生操作水平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机房中上课,学生一不懂就立即举起手来提问,教师顾此失彼,但事倍功半,教师付出的努力并没有看到明显的效果。所以开展分层辅导,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把学生按层次分组,鼓励动手能力好的学生帮助能力较差的学生,充分发挥骨干学生的带头作用,可以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1.对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理性思考 篇十一

1.巧用资源, 投其所好。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表明:每个人的学习最初都具有模仿的特点, 在这个起初的模仿过程中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作用就是模仿者和被模仿者达到一种默契最和谐的境界, 这样的模仿才是最有效的模仿。 因此, 我们在组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要积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深入佳境, 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 将内在的一种原始的学习动力激发出来。 例如,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一个很重要的学习内容就是打字指法的练习教学, 指法教学说非常无趣, 如果开课之初, 教师就一板一眼地讲述手指怎么摆放, 有哪些要领。 这样的教学结果, 必然是事倍功半, 学生不愿意学习指法练习, 教师觉得索然无味。 在教学中我们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 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游戏》, 采用比赛的手段。 学生在“打地鼠”、“拯救苹果”等游戏中发现, 要取得好成绩, 必须练习好指法。 当有人提出如何才能打得既对又快, 教师投其所好讲解指法练习, 学生就学得很认真。 这样通过配合教材内容的趣味性游戏, 使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间把指法练熟。

2.创造条件, 提供动手机会。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优化教学场景, 借助对美好事物的演示激发学生求知欲, 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 使学生在学习情景中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 一些学校的教学环境不是很完善, 而且学生在家中练习更是不太可行, 但是有的教学内容只在课堂上练习, 是远远不够的, 为此我就在课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充分利用可利用的材料, 让学生带着这些材料回家, 在家中也能达到练习的效果。 比如, 我在教三年级学生《认识电脑键盘》一节课时, 由于这节课的内容就是要学生认识电脑键盘的分区及认识键盘区中的按键位置, 如果只是在课堂中练习四十分钟的话, 肯定是达不到对于键盘的熟悉掌握, 因此, 我就在课前打印了电脑键盘的示意图, 下课时发给学生, 让他们带回家中, 把键盘示意图当做电脑键盘, 进行键盘的练习操作, 认识一些特殊功能键的位置, 通过让学生把“键盘”带回家练习, 下节课来, 再练习时, 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对于键盘上的位置熟悉得多。 所以,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教师应创造一些可行的条件, 让学生在上机之余进行上机操作练习, 何乐而不为。

3.学中练, 练中学。 我在教学中发现, 与其滔滔不绝地讲解理论, 不如让学生实际操作效果好。 在偏重操作的课程中, 应让学生多练习多操作, 一堂课的导入和新授的时间应该总共不超过10分钟, 余下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练习。 遇到问题先是小组互相帮助解决, 小组解决不了的情况下, 教师对其进行有效指导, 让学生在学中练、练中学, 在交流中熟练掌握技能, 如此实效性更好。

4.采用竞争激励法。 小学生大多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 他们迫切渴望得到教师的表扬与同伴的赞许。 所以教师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入竞争,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好胜心理, 使学生表现出旺盛的活力, 改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气氛沉闷的现状。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竞争的具体形式要与学生的具体学习行为结合起来, 方能见到明显成效。 我在组织竞争活动时, 对竞争方式和内容都进行过设计, 使不同层次学生都参与活动。 例如, 在开展键盘教学时, 我先安排简单的竞争内容, 开展“两分钟键盘敲击”、“背诵键盘符”等竞赛活动, 然后引申到“一分钟输入一段话”、“键盘盲打”等具有一定难度的活动, 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在激励手段方面, 我根据信息技术教学进行设计, 如给学生颁发“电子奖状”、“电子证书”等。 事实证明, 竞争激励法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动眼和动脑能力, 使他们保持长久的学习注意力。

5.注重评价效果。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对学生学习的有效评价, 学生完成任务后得到的只是一个简单的对或错, 而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全面的、多方面的。 评价是学生对自身学习情况了解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评价, 学生能了解到自己的学习程度, 明白自己哪些地方掌握得不错, 哪些地方还有待加强。 例如, 在评价过程中, 我事先在教师机上做了一个FTP文件服务器, 并设置了每个班学生上传作品的文件夹。 在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后, 通过FTP传输到教师机上, 教师选取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学生作品, 将其通过投影仪进行展示, 并加以评价。 这样, 学生在得到鼓励之后, 更愿意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

6.要深挖教材, 合理调整。 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 教师只有吃透教材, 很好地领会教材的内涵, 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准确把握教材的知识点, 才能创造出内容充实、生动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与此同时, 教师要意识到, 教材只是教学的知识依据, 多数教材因受版面的限制, 只是介绍基础中的基础, 很多知识并没有详细介绍和讲解, 这就需要教师把教材细化、优化、美化, 将知识点精细分解, 知识结构优化调整, 使教学内容易学易懂。

7.巧设问题 ——任务驱动策略。 信息技术课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自身特点, 在教学中, 我们要把握信息技术课综合应用学科的特点, 充分利用任务驱动策略进行教学, 教师要对不同的知识点设计相应的小问题与小任务, 让学生带着问题任务进行有的放矢的学习, 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 通过任务的创设和问题的提出,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作用, 在有效引导学生了解学习内容后,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内容。 学生对学习任务一清二楚,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就会针对任务进行有目的的学习, 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上一篇:校园集体舞比赛活动总结下一篇:公司治理机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