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王好(通用11篇)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王好 篇一
农村小学一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的几点策略
摘要: 由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本身的特殊性,再加之农村小学一年级的新生由于各种原因,认知水平相对于城里的孩子较低,对于农村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要选择和探索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教学途径以及教学措施,保证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促进教育质量提高。
关键词: 一年级 农村 数学 策略
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基础阶段,而一年级更是基础的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坚固的基石何来高楼大厦。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作为担负“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铺路人,如何奠好这一基石,值得我们教师深思。一年级数学是小学数学教育的关键,是整个数学教育的起步,几乎影响孩子的一生,应该说至关重要。因此从任教第一天起,我就下定决心,要带着孩子们走进数学王国,让他们开心地游走在数学世界里,感受数学的魅力,变成数学王国的小巨人。而作为一名农村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他们由于学前的起始教育不同,家庭环境的影响以及留守等原因,产生了诸多有别于城市一年级小学生的差异性。要完成一年级数学老师所肩负的重要任务,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不断地反思、总结,光靠一支粉笔和一本教科书那是不够的。那么如何提高农村一年级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良好的习惯是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是什么?简单一句话,就是习惯的培养”。一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小,学习观念淡薄,还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我们一年级的教师以爱心、耐心来引导他们渐渐步入正轨,逐步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一)培养学生“听”的习惯
一年级的孩子上课不懂得如何认真倾听。他们较多以自我为中心,当别人发表意见时,一心想表现自己,于是高高地站起来边举手边不停地喊“我,我,我”,有的随心所欲地翻书,有的玩文具,有的趴在桌子上。此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会通过激励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如“表扬某某同学,他听得真认真”,或者以组为单位进行比赛。其他同学则会羡慕不已,纷纷效仿,认真听讲。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去吸引学生注意,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养成“听”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说”的习惯
首先,培养孩子发言举手的习惯。一年级的孩子常常因为太爱表现,教师一提问题,就一窝蜂地一起答了,或者边喊边举手。此时,我常会用口令提醒他们,“要发言请?”学生习惯性地接上“先举手”。其次学生培养敢于发言。在课堂上我尽量多得创造让学生发言的机会。有的孩子说的欲望很强烈,很快就会举起手,可有些孩子常是目光闪躲,不敢举手。这时我会鼓励学生:“老师知道每一个小朋友都特别棒,要是都能勇敢的举起小手就更好了。”这时就会有很多双小手齐刷刷的举起来。而如果学生发言时声音较小,我就会说:“要是你能再大声点说一遍就更棒了。”这样孩子就会声音更洪亮一些。每次孩子回答完后,不管表现如何,我都会进行鼓励评价。农村的孩子,平时说练的机会相对较少,所以教师要特别注重对他们“说”的培养。刚开始多引导,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下,经过长久的训练,学生敢于说乐于说,也会慢慢地说好。
(一)培养常规习惯
习惯了幼儿园散漫生活的孩子们进入小学,对课堂的一些常规一下还难以适应。记得开学第一天,有的学生才上课就说要上厕所了,有的上课上着就自己离开座位玩开了,各种情况都有。一节课40分钟,让他们完全坐着不说话不做小动作,貌似很困难。刚开始不能对孩子的要求操之过急,要学会耐心地引导。当课堂出现比较吵闹时,我就会用游戏的方式,让他们暂时静下来,我说“123”,学生就会接着说“木头人,变变变!”这时学生就会坐端正静下来。还要教学生养成课前准备学习用品的习惯,刚开始可安排小组长检查,久而久之,孩子们也就都习惯会准备了。俗话说“积一千,累一万,不如养个好习惯。”相信孩子们在我们的循循善诱之下,必能“亲其师,信其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兴趣是学生学习成功、教师有效教学的的催化剂 数学是一门相对枯燥和乏味的学科,孩子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才会专心地学习数学。所以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学习知识并不是首要的,培养兴趣建立自信才是关键。他们的大脑就如一个等待开发的宝藏,此时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发智力挖掘潜能、打开宝藏的钥匙。
(一)架起师生情感之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作为一年级教师,尤其是当自己面对的是一群农村的孩子,这些孩子多数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爸爸妈妈长期不在身边,平时缺少父母亲的爱,正因为这样我们更应该用心地去爱每一个学生,把他们当学生也当朋友,甚至是当成自己的孩子。对待他们应该有耐心,应用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方式感化他们。课堂上,常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神情、温和的语言努力为孩子们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下课了,时不时地和学生打成一片,参加到他们的小游戏中去。课余,常能和孩子们说说笑话聊聊天。让他们觉得你和蔼可亲,渐渐地喜欢上你,这样孩子们自然而然也会在无形中喜欢你所上的课,对这门学科的学习产生兴趣。,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喜欢听故事。把无趣的数学知识变成他们喜欢的故事,吸引他们置身于故事中,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说出来,学生爱学也易学。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我编了这样一段小故事:,有三只小猫钓完鱼后排着队回家了,分别钓了3条,2条,1条,可最后一只小猫装鱼的袋子破了一个洞,回到家后他们都能吃到自己钓到的鱼吗?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最后一只小猫的鱼袋破了,回到家它就没鱼吃了。进而引出 “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从“小猫钓鱼”的故事中,使学生感知“0”的存在。通过创设各种学习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中不仅仅是数字和运算。但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充分考虑所创设情景的有效性。
(三)利用直观教学方式,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年级儿童最富有想象,对直观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针对一年级学生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课件演示,例如:在教学“100以内位加法”时,我先在屏幕上出示38+4的竖式,接着出现声音“4”说我是一位数,只和个位上的8交朋友,4+8=12,这时“4”又说了,我只能让个位上的2呆在这儿,于是“2”就写在了“4”的下面,十位上的“1”在一边不开心了,问学生怎么办。屏幕一闪,又出现声音,十位上的“3”对 “1”说,我是十位上的数,我们交朋友吧,你先在马路边(等号线)等我一下,于是把进位的“1”写得小一点写在等号线上,最后3和1交上了朋友变成了“4”,跳出来,站在了等号线下“3”对齐的位置,把孩子们紧紧地吸引了,感觉像在看动画片一样,也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满十进一”。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好动,据这些特点,教师可在教学中让学生一些操作性的学习,寓教于玩,不断丰富孩子们的感性认识,变抽象为直观,达到了乐学和会学。
(四)将游戏引入课堂,提高学习学习欲望
一年级的学生上课容易疲劳,采用游戏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地预防学生注意力分散,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我在课堂中经常安排一些小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玩得开心,学得也开心,避免了数学课堂的枯燥乏味。如我在复习“10的组成”时,采用师生拍手凑10的游戏,我边拍手边出小于10以内的数,学生再拍手出一个数和我出的数凑成10,“十个手指动一动,我出3”,学生便答“我出7”。出对的孩子就很有成就感,出错的孩子也很快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马上纠正。通过游戏即复习了“10的组成”,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五)正确评价与激励,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恰当的评语,不仅能正确指导学习方法,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赞扬和奖励。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多用一些感情色彩的评语,如“你真棒”、“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看到你的进步,老师真为你开心”等。表扬和鼓励的话会让学生感觉到你对他的关心,让学生获得满足感,唤起学习数学的欲望。课堂上,我会采用鼓掌和奖励小奖品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表扬。另外还进行“本周主打星”评选,将学生姓名写在公告栏上进行表扬。让孩子们渴望受到表扬,同时也让他们明白只有认真努力学习了才能得到表扬和奖励。
三、重视教师的非语言艺术
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将体态语运用得适时准确,就能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年级的孩子们上课约束力还不够,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用命令式的口气要求学生,一般都只是暂时有效,况且这种方式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对数学课的厌倦。当较多孩子讲话的时候,不防提高声调或用动作示意,引起学生的注意,避免课堂的中断。个别学生不认真时,可直接与他对视,或在教室里来回踱步。如我们班有个男生,学习成绩不太好,上课经常说话,有时还跪在凳子上翘着屁股上课,后来每当这时我会悄悄过去跟他说:“小调皮,打屁股了!”并用手轻摸他的头,他在这种有点俏皮式的批评中很自觉地改正了自己不对的言行。借用恰当的体态语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辅助教学。如在带括线的看图解决问题中,我让学生用左手表示括线左边的物体,用右手表示括线右边的物体,括线把两边的东西连在一起,所以两手击掌合上,引导学生说拍出一个问号,引出表示一共有多少,通过借助体态语的直观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一共有多少就是两边合在一起,从而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学生掌握了方法,同时在原本抽象、枯燥的数学课中,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家校联系,共同努力
这些孩子都生活在农村,有的孩子家长由于教育观不同有可能根本不理会孩子的学习,有的家长文化水平低甚至根本不知字,这给我们的教学工作中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平时,我会定期地去家访,与家长多多沟通,在了解反馈孩子学习、生活情况的同时,向家长灌输正确的教育观,让其能参与到我们共同培养孩子的行动中。其实操作起来并不难,只要孩子放学回家的时候,让家长问问孩子:“今天的数学课你都学了哪些新本领,有什么有意思的题目,说给我听听?”就这么简单的一两个问题,就可以帮助孩子达到一定的复习目的。在家里,家长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在农村,家长的配合显得很难,但因为学生的认识水平相对城里的孩子低下,家长的配合又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多于与家长沟通,并为家长提供简单易行的配合学校教学工作的方案。
五、重视课后辅导
学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必定会产生学习认知水平不同的学生。所以首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尽可能将作业设计成三类:基础型,综合和拓展型,尽可能照顾到每一类学生。对不同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但这只能体现在课后辅导上。对后进生在学习上要多多“照顾”。对他们不仅要进行学习知识上的辅导,还要进行学习思想上的辅导。很多后进生通常上课比其他的孩子容易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所以首先要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原来学习是件快乐的事,然后再对其进行知识上的辅导。要重点进行基础方面的辅导,教师就可以创造一些简便易行易懂的方式让这些孩子进行学习。如学生在做加减法挖空练习的时候,常会加减法混淆,我就引入了“老大”一词。告诉学生,加法里的“和”是“老大”,减法里减号左边的数是“老大”,“老大”拥有最多的东西,“老大”出现时就会分东西给小朋友,所以用“老大”减一减;“老大”不在时,把其他的加一加变出“老大”。像在6+()=10里,学生一看“10(和)”就知道“老大”在,所以用“老大”减一减,即10-6=4,马上就知道答案了。这样慢慢地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以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此外在自己课后辅导的同时,我还让优生与差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比如让优生负责监督同伴课后的背书、作业情况等。课后辅导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在农村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挖教材、多思考、多学习、多总结,探索出有效科学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以人为本,以“讲”为起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掌握真正的数学知识,能在数学世界里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小学儿童如何学习数学》: 孔企平著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英)赫·斯宾塞 著,颜真 译 《学习策略的理论与操作》: 张向葵 关文信著 《有效教学方法》:加里·鲍里奇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王好 篇二
一、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兴趣
古希腊有位教育家曾说过: 头脑不是容器用来被填满,而是一个火把等着我们去点燃。我们在教学数学时,同样要把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点燃,想方设法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一旦产生兴趣,就会自由地在知识海洋中畅游,体会学习数学的美好情趣,才会有欲望去展示自己的数学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
首先,以新颖有趣的导入激发学生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新授课的导入是否成功,会对整堂课的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特点,设计各种趣味性的游戏活动,或者为学生讲小故事,创设悬念情境,通过数学问题的介绍等方法进行课堂导入,能够有效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借助讲故事、猜谜语来组织教学。低年级的小学生对听故事和猜谜语有着格外的喜好。我们教师如果能与教材紧密结合,借助讲故事和猜谜语来组织教学,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小学数学第四册认识秒、分、小时的知识为例,先让学生猜谜语: “没腿却能走,没嘴却能说,随时告诉你,啥时起床啥时睡。” 学生很容易就能猜出谜底是钟表,自然会对秒、分、小时也有了认识。教师正好也可以借这个机会告诉学生要珍惜时间,明白一寸光阴一寸金,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其次,合理运用教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学生大都爱玩好动,思维活跃,教师在组织的教学活动中,合理利用教具,能够把教学变得更加自然、高效。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时,就可以利用身边的素材。拿出8根粉笔,要求每2根放在一个盒子里,一共需要几个盒子? 这些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然后再给出9根粉笔,要求每4根放在一个盒子里,要用几个盒子? 学生用前面的方法分到最后,还剩1根粉笔, 这根粉笔学生就不知道该放哪里了,因为放到分好的盒子里就多了,单独放一个盒子就不够4根,到底该怎么做呢? 这时教师及时提问: “剩下的这根粉笔叫什么?”立刻有学生回答: “余数。”“很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除法中有余数的情况。”学生从实际操作中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对余数有了深刻的认识,激发了他们浓厚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自发思考如何计算除法中有余数的方法。
二、注重难点引导,促进知识理解
每节课都有一到几个重难点,它们是教学的关键所在,直接关系到数学模型的构建。一堂成功的课堂,必须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小学生之所以感觉难,是因为有些知识抽象性较强,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加以灵活引导,如在进行重难点知识的引导时,做到以旧知为依托点,使重点得以突出,难点得以突破; 以动手操作来加深体验,突出和突破重难点; 引导学生学会用观察、判断、联想等方法做出合理推理。以《圆锥的体积》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为例,我们可以先为学生展出两个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形容器,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指出它们的相同点有哪些? 学生会回答高和底相等,再提问: 这两个容器的体积是一样的吗? 学生会回答不一样,继续提问: 那你们能看出这两个容器在体积方面有什么关系呢? 先让学生自己去大胆猜想,再展开分组实验,利用在容器中倒水的方式,把圆锥形容器盛的水倒到圆柱形容器中,数一下要倒几次才能全部倒满?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很容易发现: 两个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与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的三分之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的三倍。教师如此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才做,能够帮助他们更深刻地记忆所学知识,实现教学重难点的轻松突破。
三、精心设计练习,发展创新能力
在教学数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练习,通过强化训练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比较和推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用开放性题目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了有关百分比的应用题后,教师可以设计下面这样一道题目: 器械室内有篮球27个,比足球多15个,让学生自己去补充后面的问题,设计成关于百分比的应用题,并且完成解答。 从思考到编题,再到完成解答,学生想象力得到了发展,创造力也得到了提高。也可以用应用性题目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学了“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方法后,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题目: 小明去水果店买苹果和橘子,苹果3元一斤,橘子2元一斤,请问,小红带了50元钱,可以买多少苹果和橘子? 这是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现实问题,学生非常熟悉,因此他们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答,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与指导者的角色,根据学科以及教学内容特点,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大胆自我展示,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摘要: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探索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大的老师;注重难点引导,促进知识理解,重点难点都是教学的关键,建立新的数学模型;精心设计练习,发展创新能力。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王好 篇三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备课思路,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众所周知,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往往很多的教师备课重点是备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是从教师讲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备课。这也是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种理念给我们老师上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们教师的备课理清思路。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目前尚有不少的教师是在为教而教,只注意讲清书上例题的解法,而忽视数学教学本质的东西。教是为了最终的不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把握学生的认知与身心发展的规律;既要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又不忽视策略性知识的教学。
例如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的认识平面图形一课,在确定教学目标后,我们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活动:首先让学生在复习立体图形的基础上,用画一画,涂一涂的形式,将立体图形的各个面印下来,让学生感悟以平面图形来自于立体图形的各个面:接下来的活动是以小组合作,开展《帮图形找家》的游戏。意在让学生对图形进行分类;活动三是通过展示作品、订正分类的正确性、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分类的理由,找出平面图形的特征。这一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其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接下来第四个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观察生活中的物品,从中找出所学的平面图形。这个活动是让学生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最后通过课后练习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整个过程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再创造”。
二、良好的常规管理、活泼的学习气氛,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
培养学生良好的常规,是赢得有效课堂的前提。而学生的常规培养不是一朝一日的事情,在于教师一贯和学生的一种默契,老师的一个表情,一个肢体语言,能暗示学生的行为规范,便能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情境和状态,为课堂的有效教学提供条件。在课堂教学中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学生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维状态和思想感情。
第一:教师精神饱满地走进课堂,用威严大方、和蔼可亲的微笑面对学生,把他们领入氛围当中;老师用自己特有的肢体语言告慰学生,老师在关注你了,你的心和老师在一起吗?
第二: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当地建立师生之间民主的地位、尊重学生。让学生有做学习主人的心理意识。例如在上小学数学第四册的《克与千克的认识》时,老师课前引导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去超市和药店观察物品的质量和各种称枰,并购买1克、50克、100克、500克、1000克的物品各一种,称枰一个。课中的小组合作时,大家主动把自己所带的物品放在一起,心中燃起跃跃欲试的操作激情,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自己称一称、小组交流交流等切身体验,深感小的物品的质量要用克作单位,大的物品的质量要用千克作单位;并且1千克=1000克的概念油然而生。
第三:教师用艺术的夸奖来调动激励学生,使他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淡化紧张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是一节好课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性还不够明确,无意注意还在不断地影响着他们,课堂组织不好,往往会乱成一锅粥。如果教师伺机用一些夸奖、鼓励的话,如:“某某组真棒,每个同学都很认真”,“看一看哪一组最先把结果告诉老师”等等,或用一些肢体语言:竖一个大拇指,做一个OK的姿势。以此来暗示学生的行为规范,学生就会把老师的期盼变成一种学习的动机,让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用在课堂的自主学习上。
三、合理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巧妙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学生引入有关的问题情境之中,使学生弄清未知的迫切需要。
4.对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几点看法 篇四
汉川市分水小学王志刚周利华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每个学生在每堂课上都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得快乐、学出意义,是新课程改革中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而从教学的“三维目标”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就是要实现学生获取知识的高效率、学生思维发展的高效益、学生在经历学习过程中赋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高效应。基于上述我为认实施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必须关注以下几点:
首先就是要把握好教材,用好教材。教材作为课程的重要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握好教材,用好教材要求教师在深入钻研现行教材的同时还要密切关注教材的建设与发展,把钻研教材纳入到新课程改革的大视野中,充分考虑教材这一文本性资源以及能与之相融并可利用的自然性、生活性和社会性等资源。对此,教师要善于从教材纵联横贯的结构编排上,从章节内容选择的安排上,从潜在智力因素的发掘上,从情感态度的养成上,从未来意义的建构上和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本人执教的个性风格上进行综合谋划,做到执教思路、教材编写思路与学生学习思路的“三路”贯通。同时教师还要从教材所呈现的具体内容与方法上进行认真思考,要想深一点、思路宽一点,切勿就教材教教材或照搬照用“他山之石”。此外,用好教材,教师要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吸纳他人的智慧成果,在集体中交流与互补,在学习中充实和完善。只有这样,方可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施教“蓝本”。
其次是要研究学情。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要落实这一理念。关键是要建立“以学为中心,以学定教”的教学机制,把研究学情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如:学生的心理变化、生活经验和家庭背景、思维方式、兴趣特点、认知风格等,教师是否了解?又如学生在学习这一数学课题时,会有哪些干扰因素?存在哪些障碍或困难,怎样设计和谋划可帮助学生排除心理上的障碍和学习上的困难?采取怎样的方式方法或积极的外部影响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思维并收获自信?这都是必需考虑的。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比如,有关建立数学概念(像“单位1”的建立)的教学可通过丰富的事实材料帮助学生进行抽象的理解;在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上,我们既要遵循法则和规律,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个性选择,满足他们多样化或自主化的需要。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研究学情,把教学预设和动态决策落脚点放在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上,才会抓准教学的起点,并朝着正确的路线达到既定的目标
第三是要定好目标。这是有效教学的落脚点。就教学目标而言,它有认知领域目标
和发展性目标,我们要并重考虑;就人本而言,我们既要弄清教材的编写意图,更要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两者兼顾。确定教学目标,重在全面,贵在适切。既要符合教材的一般要求又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目标过高了难以实现,目标过低了,教学就难以有深度和高度,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思维就会受到影响。适切的教学目标就是在目标领域里能切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得到。必须指出的是,适切的教学目标要按合格目标、中等目标和发展目标逐层考虑,其中合格目标(基本知识目标)是底线,通过教学使95%以上的学生能够达到;中等目标(技能形成目标)是保证,通过教学使70%-80%的学生能够达到;发展目标(包括知识的拓展应用、思维品质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是提高,通过教学使部分学生能够达到。这种适切性目标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和数学教育的课程理念。
第四要变革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理念并不意味着否定在传统教学中居主导地位的“接受式教学”。在变革方式上,我们要立足有效,在有所继承、有所突出、有所创新的同时,围绕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务本求真,优化运用。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自主式、情境式、交互式学习更有助于学生的尝试、发现和“再创造”,同时,传授式、讲练式、问答式教学同样也会派上用场,甚至可以推进自主式、讨论式、发现式教学的生成。无论何种教学方式都离不开“启发式”。为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以“启发式”教学作为宏观调控,并根据实际需要匹配相应的其它方式,如,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等知识性教学,以启发式、讲解式等直接教学为主;帮助学生进行猜测验证、寻找规律、解决问题的数学教学,以探索、交流等发现式、讨论式教学为主。
第五要讲求策略。策略运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证。一般而言,当教材内容的组织具有从直观到抽象的特点(如形、体教学),应采取“观察——操作——概括——应用”的策略为宜;当教材的内容组织具有从已知到未知的特点(如数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应采取“自学——指导——理解——巩固”的策略为宜;当教材内容的组织具有从假设到验证的特点(如寻找规律,模型推导),应采取“问题——讨论——建模——拓展”的策略为宜;当教材内容的组织体现探索性(开放性)的特点(如分类、解决问题的策略),应采取“情境——探究——总结——反思”的策略为宜。从数学活动的组织上说,其主要策略有教学过程的动态性策略、教学关系的主体性策略、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策略、教学评价的多元性策略,具体操行中要依据实际需要讲求策略的变化和优化。就数学教学的效益而言,“精导妙引、精讲精练”是重要的教学策略。讲要清晰简练、符合逻辑,该重复强调的可作必要的重复或强调,但要注意语调的变化;练要瞄准目标,训练学生的思维,避免枯燥无味、机械重复。
第六要积极互动。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建构过程。教与学的质量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互动的质量。从新课程赋予教师的角色意义上说,“引导与帮助”是教师课堂行为的主要表现,同样是促进有效互动的关键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启发讲解、点拨指导与中肯评价应该是“帮助”的主导、互动的基础;教师的发问、追问、进一步探询应该是“引导”的核心、互动的主流;在教师的帮助与引导下所发生的合作交流、讨论质疑等多边活动是组织、互动的提升。帮助有力,引导有方,组织有序,学生就活络,互动就积极,师与生就会产生心理、思维、人格与情感等方面上的高效应。比如,在“探究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的关系”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用一根长24厘米的细铁丝可以围成哪些长方形?请在纸上画一画。这些长方形的周长一样吗?面积呢?同桌或前后位可互相交流。你们发现了什么?还有什么其它的看法?周长是32厘米的长方形,面积可能是多少?最大是多少?整个过程围绕着“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当长与宽相等时,面积最大”的认知目标展开对话、交流、质疑与评价的积极互动,学生就可获得体验数学、思考数学、应用数学的实际效果。应该说,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与帮助,就难以有学生的积极思维、互动研讨、信息交流和有效获得,就不可能有精彩的课堂生成。
第七要优化练习。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数学练习在学生学习数学的时间上占据一定的比重,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与实践的重要环节。数学练习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教师要注重其基本的知识结构和相互的内在联系,并根据学生的经验基础、现实状态和水平差异进行优化设计,将教材提供的习题与自己创编的练习统一起来,将内容选择与呈现方式统一起来,将单项与综合、常式与变式、口头与书面、操作与应用统一起来,将质与量统一起来,从基础性、层次性和综合性上进行筛选,以旧引新、以新带旧、新旧构建。在优化练习上,教师不仅要积极使用和改变教材所提供的习题,还要善于从教材的背景中去挖掘信息,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空间上去收集信息,将一些新鲜的素材和可贵的数字资料用到数学习题的设计上,做到“点”上突破,“质”上过关,“量”上控制,“面”上沟通,在“改变”中求趣,在“探究”中求法,在“变通”中求新,把优化练习落在实处。
5.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王好 篇五
福山区高疃镇湘河完小
祝莉莉
小学生数学教学的评价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并不是简单的几句评语就是现代教学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了,在评价的方法上,也不能刻意追求评价方法属于什么范围,而应注意评价方法与评价目的的契合。《标准》提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观念上的转变,更需要探索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表现性”评价是国外研究多年的评价方式,作为一种与传统的标准化评价和封闭式测验不同的评价,对于体现新课程提出的评价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理解表现性评价价值,在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探索和利用表现性评价,有助于推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是联系学生生活,开拓评价资源。
比如对学生最喜爱的食物的统计,餐馆座位的摆放,安排师生出行的车辆等等。这些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生活情境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轻松状态下投入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之中。这既给孩子提供了运用所学去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机会,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和能力,能够促使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这些理念与我们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是契合的,也给我们的评价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启发。
二是开放性评价,给学生释放的思维空间。
“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问。”开放性教学中的教师引导需要做到“不徐不疾”“有数存焉于其间”。开放性的教学内容要让学生不断地前进,不倦地追求。这样就不会把学生的思维吸附在狭隘、单一的模式或轨道上,才能把学生带入一个更高的层次。如: “继续思考!”
一位教师经常设计阶段性开放话题。一般每周一个话题,各话题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他星期一布置好开放题后,让学生走进生活去研究,周五进行课题讨论,并要求他们利用双休日做好总结。写成小报告。例如在五年级下学期第一个月制定了下面几个话题: ①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在生活中有什么意义?生活中什么地方存在着正、反比例的例子?②如何利用比例的知识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并绘制出平面图。⑧如何利用所学的比例知识和立体图的知识制作出影剧院的立体模型?并用硬纸板制作出来。在此期间,学生提出问题,他只是给予少量的建议,然后面带微笑地说: “嗯,继续思考!”到了星期五,他也只是面带微笑地看着学生发言与争论,适时给少许点拔,让教室里又起一阵争论。
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写一些数学日记,大多数学生会发现这种形式的写作十分困难。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写一写他们是如何解决某一个问题或记录某一天的问题解决活动的。比如,可以要求学生假装给一个朋友写信,谈谈自己所在的数学课堂上的活动;或者假想一个比自己年级低的同学,想办法用比较简单易懂的语言向他解释如何去解决某一个问题等等。教师们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指导语,以促进学生产生记数学日记的愿望。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想法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这是非常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培养的。
三是多元评价,多方参与。
在以往的学科教学评价中,评价人员的角色关系一直是:教师是评价者,学生是评价对象。评价活动一般都由教师提出,学生的责职主要是听从教师的安排,作好接受评价的准备。在这种评价活动中,由于评价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很难发挥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因此,评价对他们的激励作用很难体现。
(1)学生参与。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订学习目标,自己检查目标的达成度,自己反思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自己采取措施调整与改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提出看法,师生共同改进教学。除了自评以外,学生参与教学评价还应该包括他们之间的相互评价,这种互评可以激发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在学习中建立一种新的伙伴激励的机制。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十分有意义的。(2)家长参与。学生家长总是在以各自的方式关心着自己孩子的学习。这种时候,通过让他们参与教学评价,就可以引导他们把关心的着力点放在最适当的地方,与学校教育、教师的要求保持一致,建立一种家长与教师共同关心学生学习的机制,这对提高整体的教育质量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在数学课程教学评价主体中,教师仍然承担着重要的作用,是以上所有教学评价活动的发起者、协调者和主持者。
四、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数学课程的学科定位是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数学素养,而数学素养是一个综合性很大的目标概念,是一个多元的结构体系。不仅包括原有的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法能力、以及行为习惯等领域的要求,由于这些要求与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是属于同一性质的教学目标,因此,对它们的评价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单纯的书面考试(如以往的单元小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已经不能适应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从教学评价的角度讲,评价方法的主要作用就是收集信息,而信息的特性则是由该信息所隶属的评价指标的特点所决定的。比如: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评价指标来说,由于其所具有的个别差异性、内隐性等特点,就要必然以描述性的定性信息为主;“方法能力”领域的评价指标,其相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评价指标来说,具有更强的客观性与共性,到达与否的界限也更清楚,与有关行为表现的对应也更加明显,因此,使用定量信息的机会也可以应该更多一些;“行为习惯”领域的评价指标则以外显的信息为主,大多可以直接采集和记录,应该可以包含定性信息与定量信息两种,关键是看哪一种收集方法更有效,更可行。
6.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王好 篇六
(段奇 发布时间:2013-3-22 8:04)
在新课改背景下,公开课是一种重要的教研活动形式,它承载着实践和研讨新课改的使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前沿阵地。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公开课评议中,出现了大量有违公开课初衷、远离公开课实质的不良现象,诸如盲目的吹捧、庸俗的附和等。这之中有两个典型:一曰“赞歌式”评议。评议者不管课堂如何,一律高唱赞歌,表面上看是与人为善,是对授课者的尊重,实质上这是极不负责的表现。它完全抹杀了公开课作为研讨探究的特性,既让执教者失去了切磋的机会,又无端亵渎了公开课的尊严。其实,公开课评议的真正和谐并非一味评功摆好,而是在交流、碰撞中求同存异,逐渐提高教学水平。二曰“捉虫式”评议。“捉虫式”评议即评议者专挑课堂问题,大有让授课者无地自容之感。事实上,这类评议者对课堂的描述和追求太过于理想化,对课堂的生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宽容的态度,正是由于苛刻的心理,他们评议课堂时常常见木不见林。最为重要的是,这种“捉虫式”评议,完全忽视了授课教师的教学个性。
公开课评议直接影响到公开课活动的开展,为保证公开课的有效性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公开课活动必须回到“原点”,公开课评议应坚持科学有效的原则和方法。实践表明,亮出“三个一”将更利于公开课的评议。
一、提一个亮点 “寸有所长”,再普通的公开课也有自己的闪亮之处。挖掘公开课的一大亮点,就是让每位听课者找出本堂课的一个最成功的地方。这实质上是对授课者的首肯和认同,有助于其张扬课堂的个性,正如有位同仁所说:“名师是‘夸’出来的”。记得在一次优质课竞赛中,有位教师抽到六年级数学《比的基本性质》一课,由于这位教师从来没有上过高段数学课,这节课上砸了,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教学目的没有达到,重难点也没有突破„„就在这位老师打算结束本堂课的时候,有位学生对她说:“老师,谢谢您!这堂课我很开心,因为这堂课您一直都在对我们微笑。”谁敢说这堂课没有成功的地方呢?这就是成功的地方——“开心”,学生最真实的情感体验。细心的评课者没有忽略这一点,就是这一点,让这位教师有信心继续登上公开课堂,并在今后的课堂中继续发扬这一优点。反之,如果评课者对这堂课只有批判和否定,换作任何一位教师,恐怕都难免不会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之感。
二、找一个问题
“尺有所短”,任何一堂成功的公开课,也存在着问题与不足,正如有人所说:公开课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公开课教学的目的是改进和增值,它的核心价值是“研究性”,即示范性、可推广性、创新性,因此公开课的评价方式也必须具有研究性。对于公开课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不要轻下断言,要以开明的态度加以保护、务实的精神加以研究、温和的口吻加以探讨。如果一堂公开课稍越雷池半步,我们就当头棒喝,一棍子打死,这也不行那也不许,那么以后谁还敢再迈出这可探讨的“半步”呢?谁能断言这“半步”一定是谬误呢?况且没有这谬误的“半步”,又哪里有创新的“一步”呢?发现“问题”时坚持探讨的原则,既能保护教师的教学个性和那越过雷池的“半步”,又能帮助授课者和评课者从多侧面、多角度去思考同一个问题,这样的探讨,无论是对授课者还是评课者,都能得到一定的提高。
三、亮一个妙招
“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听课教师除了对授课教师的课堂评议外,最好能亮出自己的一个妙招,即自己的授课“金点子”。也就是说,如果自己来上这一节课,关于理念如何落实、目标如何确定、重难点如何突破、过程如何优化、学生主体性如何体现、提问如何导引、课堂如何激活等,听课教师应亮出属于自己的带有个性和创意的一套最佳“设计方案”。如一教师上的三年级数学《合理安排时间》一课,构思巧妙:由“客人来,为客人沏茶——留客人吃饭——整理家务”,各环节前呼后应、环环相扣,创设的情境有始有终。一节课下来,学生也能积极参与、互相合作、敢于提问,教学目标基本都已达到,可以说是一节不错的课。但一节课是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评课者们各抒己见,纷纷亮出了自己的“金点子”:一位教师说:“课题‘合理安排时间’后面加一个副题‘今天我当家’,给学生一个主人翁的位置,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另一位教师说:“在讲授新课之前,先用相关知识垫底,如让学生判断下面哪句话是正确的:
1、小明一边睡觉一边写作业。
2、小刚一边吃饭一边跑步。
3、丽丽一边唱歌一边跳舞。”第三位教师说:“判断时可以增加些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如:
1、爸爸一边洗水壶一边找茶叶。
2、妈妈一边洗菜一边切菜。”第四位教师说:“是的,有了这一环节的垫底,学生在后面就明白做哪些事的时候可以做其它事,做哪些事的时候做不了其它事,这样学生便能较快的设计出“合理”的方案。”第五位教师说:“客人来”到“整理家务”的三个环节比较相似,教师处理时应有轻有重、有次有主、有缓有急,每一环节后要总结方法,为下一环节积累经验,层层递进。”„„此时,通过多种方案的比较、碰撞、渗透、交融、升华、重构,一些思维碎片将迅速组合和集结,一些思想和智慧的火花将被点燃。这样的听课评议、交流,实质上就是各自“方案”的亮相和实力的展现;在这种研讨的气氛中,无论是听课者还是授课者都能在多元方案的碰撞中提升教学能力。因此,听课者若能在评课时亮出妙招、亮出“金点子”,将比一味地对授课者进行评议来得更全面深入、更直接形象、更实在有效。
总之,课堂教学的评价必须真实、有效;评课者应带着欣赏的态度、科学的态度、诚实的态度,以辩证的眼光去评论一节课,把“赞歌式”的评价转化位既有“赞扬”又有“建议”的评价,把“捉虫式”的评价转化为既有“批判”又有“肯定”的评价,把公开课的评议活动由单一的针对“授课者”转化为评课者、授课者共同学习、讨论的舞台。这样,我们的公开课才上的有价值,我们的教师才能在不断的尝试中成长、进步,我们的课堂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更高的效率;我们倪邱小学数学课堂才能一步步登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倪邱小学2013.3
数学教研组活动讲稿
(第一次)
倪邱小学
段奇
7.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王好 篇七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而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获得的学习方式的选择和运用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新课标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以主动参与、体验与探究为基本策略, 实现从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 从接受性学习到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变革。作为教师我们可以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机结合, 在各个不同的教学内容中选取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达到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提高学习的效率, 让学生学得轻松、自然。
例如, 在教学量与计量的知识时, 米、千米、克、千克、时、分、秒等知识的学习需要用体验的学习方式;《观察物体》、《平移和旋转》等知识的教学则需要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学习方式。而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时候,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教学, 用有意义的讲授法就显得更有效;又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 1度的角的教学, 也可以采用讲授法等。但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 还是采用讲授法的话, 就很不科学了。虽然采用讲授法学生可能马上可以应用公式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对于死记硬背的学生可能还有点用, 但学生真的是掌握了吗?学生对于后面学习三角形以及梯形的面积时, 教师也唯有采用讲授法。过一段时间之后, 学生可能把这三个计算公式混淆了, 或者已经忘记得一干二净。但如果采取探究式学习的话, 情况就会有所改善, 就算学生已经忘记公式, 毕竟学生经历过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数方格和切割平移, 学生就可以自己再次推导出计算公式。而且这种转化的思想对于学生后面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计算会很有帮助。
二、在课堂上善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时, 教师要能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 巧妙地设计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活动, 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探索生活的问题, 能加深学生对学习数学价值的认识, 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情感, 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 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 教学时考虑到学生入学时间虽然只有几个月, 但他们对钟表的认识并不是一片空白。所以在新课导入时, 我用“猜一猜”这个教学环节引出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各样的钟, 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画一画钟面, 这两个环节的内容教材上都是没有的, 但却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可见,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 课程要素的整合就是要有效地唤醒学生沉睡的经验, 并使其兴奋和活跃起来。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 学生就会按教学需求主动地进行有效经验的改组和改造, 生成性的内容才能有效地为落实预设目标服务。所以要造成课堂教学的有效, 激活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是非常关键的。
三、在课堂上适时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性目标, 强调数学课程要从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 学生的学习体验, 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 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 获得体验。不断地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 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听过了, 可能就忘记;看过了, 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 才会真正理解。”可见体验性学习是知行合一的学习, 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 它能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 学习科学知识和方法。增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 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圆锥体的模型和实物, 小组议论其特征, 反馈班组圆锥的特征:底面是圆, 从下到上逐步缩小成一点, 形状像锥子, 再说一说哪些物体是圆锥形的, 测量圆锥的高、观察侧面展开图等来亲手制作圆锥, 最后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相比, 进行实验测量, 分组讨论, 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性, 把头脑中的表象和实物联系起来, 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进而建构圆锥体积的概念。又如在教学《升和毫升》时, 许多教师认为这是一节概念课, 觉得让学生知道有这么两个单位及其之间的进率关系就“功德圆满”了。其实不然, 要想在学生幼小的大脑里稳固地建立起这两个容积单位的空间表象, 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 必定要依赖生活中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体验学习”, 一位特级教师在教学时就设计了玩水、喝饮料等数学活动, 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验1毫升、1升有多少, 从而在大脑中建立起1毫升、1升的感性认识, 效果较好。
四、在课堂上注重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观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 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 以学生的操作为主设计教学活动, 确保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 我们应该强化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引导学生质疑, 鼓励学生进行有效的、民主的对话, 在探究式的课堂中擦出创新的火花, 在有价值的课堂讨论中使学生成为有自己思想的学生。
例如, 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 我没有局限于课本上的方法, 而是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操作, 求出梯形的面积, 结果学生想出了许多方法: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占大部分, 通过前面学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 ;有数方格的;把一个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把一个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把梯形剪开再拼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进行类似的实际操作,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操作所要解决的问题, 对提供的教具或学具展开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其次, 让探索性的独立操作与机械的指令性操作区别开来。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操作不应作事前的各种规定, 教师过多地强调自己的思路, 让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程序进行操作, 对学生的发展是一种限制。第三, 要重视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操作不能流于表面, 学生操作最好以小组合作进行, 通过大家协调、交流、讨论, 共同参与。当学生想不出方法时, 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 实现全体同学的个性化发展。总之,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 更是一种价值追求, 一种教学实践模式, 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 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标所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将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摘要: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 是我们所要实实在在研究的课题之一。
关键词:数学教学,有效性,思考
参考文献
[1]聂艳军等.有效课堂:数学教学的朴素追求[J].小学数学教学, 2005, (5) .
8.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几点策略 篇八
关键词:有效;反思;引入;欢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3-062-1
一、文本的有效呈现是文本感悟的前提
1.听读呈现法。对于一些较容易掌握的知识,可以通过听录音来了解。如教学一年级的《小松鼠找花生果》,可让学生带着问题“花生果在哪里呢?”来听录音,听完以后来回答问题,这样学生通过听课文录音,就直接明白了“花生长在地里”这一科普知识。
2.图片引入法。如教学《大江保卫战》一课,学到“人墙”一词,教者出示人墙图片:一位位战士排列成围墙站在湍急的水流中,好像一根根铁柱组成的铁墙,挡住那滔滔的江水。那种悲壮豪情,通过图片直观地传达给学生,有效地解决了学生阅读中的难点。
3.复习旧知引入法。如教学三年级《恐龙》一课,教者先从关于“龙”的成语中引出“龙”,再请学生介绍收集来的有关龙的资料,然后再引入新课的学习。借助孩子们已有的经验,将新知建筑在旧知基础上,不失为一种省时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有效的语文课堂应有“真”问题
1.发散性问题:“还会有……的情况?”
如教学《灰椋鸟》时,教学生体会“欢呼”这个词:
师:你什么时候才会欢呼?
生:春游的时候欢呼。
生:吃肯德基的时候。
师:作者可能怎么欢呼?
生:啊!灰椋鸟归林的场面太吸引人了!
师:还会怎样欢呼?
生:如果没有林场工人辛勤劳动,就没灰椋鸟归林时壮观场面。
师:你这种欢呼属深思型。作者仅仅为灰椋鸟欢呼吗?
生:为作者自己。
生:为林场工人。
2.归纳性问题:“像这样就叫做……?”
例如教学《“番茄太阳”》一文时,让学生说一个词形容盲童的内心:学生有的说是红色的,像太阳一样温暖;有的说是蓝色的,像天空一样纯净;有的说是绿色的,像草地一样清新……李老师问:“这么多颜色,我们就说明明的内心是?”(归纳为五颜六色的、色彩缤纷的……)
3.反思性问题:通常在学生回答以后,教师追问一句“你为什么……?”引发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再思维。
如教学三年级《海底世界》,其中有一个词“窃窃私语”,老师发现大家读这个词的时候声音放低了,就问:“你们为什么读这个词时声音比较低?”学生回过来理解:窃窃私语是指小声的说话。所以把声音读低了。
4.引发冲突问题:这样的问题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学生有很大的思维冲击力。
如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是写“黄河的主人”,怎么文中用那么多的文字来写黄河的气势,写羊皮筏子,还写乘客?显然这是引发文章冲突的问题,学生回答起来不容易,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能力,还要对全文有统领性的认识,这是一个极有价值的问题。
三、有效预设,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学生建构知识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验证问题、形成结论”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他学习需要的反映和探究学习的开端,也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最佳时机。
如《三袋麦子》是苏教版第五册中的一篇课文,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说的是快要过年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猴、小牛各一袋麦子。小猪迫不及待地将麦子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一口气把麦子全吃了;小牛很节俭,舍不得吃,一年过后还剩一半;小猴则将这袋麦子全部种下了底,第二年收获了很多麦子。课文生动形象有趣,孩子们学得很开心,一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设计这样一个环节:小猪、小猴、小牛的做法你最赞同的是谁?根据课文的内容,课前我就预设了学生会出现两个答案:一种是常规的,赞同小猴的做法。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就引出要热爱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多的财富的道理;另一种是超出常规的,孩子在自己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所生成的,这需要教师的临场应变,巧妙引导。果然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小猪、小猴、小牛的做法我一个也不赞同。”一个平时比较调皮的孩子极认真地对我说道。我很高兴这样的答案出现在我的预设中。为了扩大这一有意义的独特见解,让全班学生共同分享,我面带笑容进一步鼓励他说出自己的体验:“是吗?说说你的理由。”“小猪太馋了,一口气全吃了,以后怎么办呀?小牛太节俭了,麦子放太久会坏的,那多浪費啊!”听了他的解释,我点点头,示意他坐下去。“小猴的做法我也不赞同,他将土地爷爷送给他的麦子全部种下地,一粒麦子的味道都没有尝过,这一年他肯定过得很不好。”孩子说的时候,眼里流露出了同情的目光。“我觉得可以把这一袋麦子一分为二,吃一半,把剩下的一半作为种子,来年播种。这样,不仅吃饱了肚子,而且第二年还可以收获更多的麦子,那多好啊!”孩子真是太聪明了!我不禁为他鼓起掌来。在我的带领下,全班掌声雷动。孩子在大家的羡慕的眼光中,高兴地坐下去,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9.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九
论文关键词:有效教学
有效
学习兴趣
基本技能
积极有效
论文摘要:为实现有效教育,教师除了要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还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从主导位置退下来,变为指导者合作者引导者。
目前,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为实现有效教育提出了契机。下面就从有效教学理念出发,结合数学教学的实际来谈如何实现有效教学。
(一)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
所谓“教学”,是指由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标准。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二)实现有效教学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要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怎样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通过教师的努力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和本领,教师应努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使他们能自觉热爱学习,在学习中去体验快乐。以往教师都能教的内容准备得竭尽所能,讲课时也能做到如行云流水一样畅通,尽力处处讲到,却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忽略了学困生的困惑。这种单纯传授知识却忽略了对学生主体作用的指导和发挥。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努力想方设法地帮助学生提高他们对事物认识、分析、判断能力,提高他们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中能真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成功的喜悦中激发热爱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实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三)实现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
要实现有效教学,教师要对本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有准确的把握和深刻的理解,对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要有清晰的掌握。例如,在教学交流中常谈的,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精讲多练,先做后说;记忆通向理解,速度赢得效率;重复依靠变式,严谨形成理性等,这些已被数学教育者反复推敲提炼,语言已精练到极至的教学规律,其深厚的内涵足以够我们终身去领会和享用。其中“先做后说”,“师生共做”,“做”并不是指单纯做数学题,而是指先提出问题。让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数学法则、定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教学活动,到他们有了一定的领悟后,再下定义,归纳法则,其教学效果就比由教师的说教好得多。数学是做出来的,讲得再多最后还是要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才能逐步的理解。只有学生通过反复实践揣摩才能深刻领会和掌握,这是通过数学教学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关键。因此,要做一名优秀教师光有热情和奉献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要实现有效、高效的教学,还要有足够的智慧,和需要教师的自觉学习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四)指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
教学活动之前,每位教师不仅要认真备好课堂教学的内容,更要充分备好如何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去掌握知识的手段和方法,备好如何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际上,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完全靠老师来调动。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环境不同,情景不同,学生接受知识的情绪不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也不同。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具有教育机智,随时都能指导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约束自己,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恰当合理的组织教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的最贴切的情景材料和保证学生该用的足够的时间,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的学习。只有当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我们的教学才可能实现有效乃至高效的目标。要
(五)合理布置作业和及时批改作业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
完成作业是学生主要的课余自修活动。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是不是一定要按部就班地认真去完成。完成作业的目的是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查漏补缺——深化提高或者可以通过学生作业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但根据学生接受知识能力强弱,分层次布置作业是最理想的。每一节新内容学习后,教师布置作业应该着眼于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上,复习课后的作业要在强调巩固基础上的螺旋式提高。当然,教师一定要做到认真地批改作业,从批改作业中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批改作业中走进学生的思维,在作业中检验我们的教学效果,这对于我们实现有效教学大有益处。
(六)有效教学的评估应该建立在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础上
当我们把教学活动的重点从教师传递知识转到学生有效学习以后,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就应该是:教师的教学能否使学习者在课堂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课就是好课;能让大多数甚至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相当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课是最好的课。所以说一节课搞好一次教学活动设计综合不合理,其评估标准应该建立在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础。
(七)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是全面实现有效教学的基本任务
要实现有效课堂教学,关注“学困生”是极其必要也是极其艰巨的教育任务。在教学实际工作中,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课堂上总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完全接受所学的新知识。课余时间帮助这些学生补习就成了教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困难,及时给予他们切实的帮助,考虑他们的需要,给予必要的指导,是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措施,然而,更重要的是教师要热情鼓励他们不断进取,使他们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就会有努力方向,然后才会有他们的自觉行动。学困生是最需要老师帮助的群体,在帮助学困生工作方面,教师一定要有计划,要讲策略,对于学生存在的学习困难问题,教师心目中要有足够的认识,要采取有有效的帮学手段。有效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的基础上。所以说,对学困生的有效帮助是实现有效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10.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王好 篇十
程文静
2012年5月30至31日,我有幸观摩了黄山市初中数学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活动,听了6节同为《统计调查》第一课时的教学课,属于同课异构,课堂中选手们突出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现时也体现出他们较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一定的课堂教学智慧,但美中不足的是有相当一部分选手在教学中忽略了课堂小结这一重要教学环节的有效设计,在具体实施这一环节时,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都显得虚化与平浅,没有真正起到课堂小结的作用。
数学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中的最后一环节,是教师或学生对所学知识在课堂学习即将结束时进行针对性的归纳回顾与提升,可谓整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课堂小结极其必要,有效的数学课堂绝不能缺少有效的课堂小结。其实,课堂小结承担双重任务,不仅是终止授课,而且是通过复习、总结或强调重要部分来使学生保持专心直到授课结束,它意味着让学生继续上课,重新组织所学内容,使之建构到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中。虽然,由于授课结束前用于课堂小结的时间有限,但精彩的课堂如同精彩故事的结尾,它们让你保持紧张和投入,让你感到理解,并能体验精彩的过程,犹如你回头来看看你的经历,哪些该回味的,并能进一步激发探究的欲望,教学中,我们不要由于忽略这个环节的设计而使课堂遗憾。
有的是为了小结而小结,有的小结了却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失去了课堂小结的教学效果,还有的甚至没有小结。比如:“请你谈谈本节课学习的体会”,目的是充分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体会,但有时很难让人表达出来,甚至有的体验是一时的感悟,或是从体验的层面浅化的表达,从小结的过程来看,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的回答是很琐碎的,归纳很平浅,没有能从知识、结构、内心 1
真正体验与数学思想的层面来进行。当学生回答出这些琐碎的内容后,老师应及时帮助学生有效归纳总结,而不是一味的让学生随意表达。又如“你还有什么疑惑和进一步要解决的问题吗?”事实上在具体教学中,老师主要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让学生自己提出疑惑问题往往造成冷场,原因学生不知如何提,或出自于害羞不敢提,很多学生并不是所有场合,任何时间都能提出合适问题的。下面谈谈我从教学实践中对初中数学课堂小结有效性设计的几点思考:
1、课堂小结要能帮助学生总结和巩固要点,逐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生的一节课学习下来,对于一些重要的内容,一些要点,是比较零乱的,我们必须帮助梳理、帮助其巩固要点难点,这是我们小结的目的之一,但仅仅孤立地罗列、回忆,仍不能让学生形成内化的东西,这就需要帮助其归纳形成结构性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还要讲授大量的与此相关的内容。一节课下来,学生头脑里涌进了大量的零碎信息,这些知识往往是不稳定的,不牢固的,特别是新旧知识之间容易混淆,产生理不顺的现象。因此,教师有必要采取措施帮助学生对此进行简单的梳理,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课堂小结就是其中一种高效率的方法,通过课堂小结,指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引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知识的精华所在,这有利于我们总结和巩固要点,达到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深化理解的作用,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课堂小结要能提高学生思想与方法的归纳与提升
当教师讲授完新课后,随着下课时间的临近,学生的注意力由高度集中到逐渐分散,渐渐变得心不在焉,为此教师适时通过巧设疑问、营造氛围,能提
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课堂小结要用问题串来回顾,让学生体验解题过程
小结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归纳、巩固重要内容和要点及思想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要重温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对这堂课情境创设中的问题探究、解决过程,重温这些知识发生的过程,重温思维的撞击及思维的过程,一方面能让学生得到体验,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形成 良好的思维品质。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而新知识又为以后学习作铺垫。但实际学习时,由于时间关系,往往只能就所学内容进行讲解,对本课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讲解的较少。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不能很好理解,往往死记硬背,或者虽然暂时记住了,却难以长时间记忆。因此,每节课结束前用一点时间适当地进行小结,把本节课所学内容与前后的知识进行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更灵活、更深刻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并通过归纳小结,把相关知识融会贯通,为新课作铺垫。
4、课堂小结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课堂小结中,我们还要注意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的欲望,不断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停留在课堂,而延伸到课外。
1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王好 篇十一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活动
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和生活紧密结合,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沉积,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境创设,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这样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的重要因素。小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在对数学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而引发的。因此,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抓住学生活动的兴奋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爱听、爱看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故事、游戏、比赛、调查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他们自主探索的欲望,引导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设计活动化学习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构建数学知识
学生能否真正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取决于新知是教师给予的还是自身探求而获得的。教学中,可让学生联系生活环境,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求知、发现创新。提高学习活动效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师生共同研讨等探索性活动,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水平。
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之间的联系就不能发展。”教学中,要改变“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活动方式,多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实际操作,在摆弄学具的过程中,联系原有知识和生活实际,学生的思路会随之展开。这样,学生在亲自获取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就能逐步地展开探索,深入地理解与掌握知识。
三、开展全方位交流,让学生在立体互动的交往中提高数学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要相信学生,并帮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树立自信心,把他们看成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为此,教师要用真诚的情感对待学生,一旦和谐气氛形成后,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的自我指向学习,即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有合理之处,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即使有缺点甚至是错误的,也不能全盘否定,要善待学生的错误,在肯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修改或完善。
此外,还要改进课堂交往活动,拓展学习活动空间,让学生在互动的课堂交往中进行数学交流,加强数学体验。在学生探索性活动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应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以互相启迪、互相补充,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每个活动环节中,教师都应积极地做学生的合作者,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他们以点拨和引导。
四、运用激励性评价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学生的个性差异决定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理解、感受、发现程度各不相同,但只要他们能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总会有自己的收获,总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态度和情感,重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积极评价,适时地给予激励,不以一个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而要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情绪,肯定其积极因素,倡导个体活动和小组活动的有机结合。促成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积极响应,满足学生的成功体验。课堂上,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活动的空间和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成果汇报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培养学生的自主活动意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王好】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08-13
给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建议10-24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的几点看法10-25
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有效学习的策略09-20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08-26
提高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策略研究07-18
数学教学的几点建议08-30
对今后数学教学的几点建议07-21
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感悟08-14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