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集

2024-07-04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集(8篇)

1.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集 篇一

小学数学经典教学案例集

1、数学是什么?

夏青峰

相信很多数学老师都这样问过自己:数学究竟是什么?作为一个数学老师,如果这个问题都回答不了,好象有点说不过去。但是谁又能真正说清楚数学是什么呢?美国数学家柯朗在他的《数学是什么》的书中说道:“……对于学者,对于普通人来说,更多的是依靠自身的数学经验,而不是哲学,才能回答这个问题:数学是什么?”的确,我们很难给数学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就让我们在对一些案例的思考中去慢慢地揣摩数学的内涵吧。

一、是客观,还是主观?

[案例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判断错误,应把“式子”改为“等式”才对,我们一直这样教学生、考学生。可这样改,就是绝对真理了吗?我们从未思考过。张奠宙先生曾在《小学数学教师》上撰文说:“其实,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也并非是方程的严格定义,它仅是一种朴素的描写,并没有明确的外延,是经不起推敲的。首先,改成„等式‟二字也未必准确,实际上应是„条件等式‟才对。因为含有未知数的恒等式不是我们要研究的方程,例如,x-x=0,对一切x都对,何必解呢?反过来,把解„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称之为„解不等式方程‟,也可以说得通,无非是大家约定俗成而已。”看了这段话,我们有何感想?

[案例2]“圆周长的一半等于半圆的周长”。判断错误。可是,究竟什么是半圆呢?如果说圆是一条定点到定长的封闭曲线,那半圆不就是这曲线的一半,这不正好是圆周长的一半吗?把直径纳入进去形成半圆,不就承认圆是一个块而不是线了吗?有一天,我突然醒悟并为此感到兴奋,并和老师们交流,老师们也大呼其对。可是过几天,我还是不放心地去翻了《数学大辞典》,它明确告诉我“半圆就是半条弧和直径所组成的图形”。我空欢喜了一场。这个知识点其实是次要的,关键是我们花了那么长时间,去让学生搞懂连自己也不懂的东西,其价值何在呢?

[案例3]“0”一直是整数而非自然数,为这,老师和学生们都没少费脑筋,可现在“0”也加入了自然数的行列;“5个3是多少?”也可以写成“5×3”了;“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操作时,直接拿2个放在一个盘子里,也不说你是科学性错误了。难道数学是可以改变的吗?

[案例4]9月1日,我去随班听课。先是听五年级的数学课,内容为小数乘法的意义。老师花了很大力气去让学生搞清:4×5是表示5个4相加是多少或4的5倍是多少,4×0.5是表示4的十分之五是多少,4×1.5是表示4的1.5倍是多少。有些学生还是有些糊涂,教师便帮助他们总结规律:要看后面的数是大于1还是小于1。小于1的,就是表示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大于1的,要看是整数还是小数,是小数的,就是几倍;是整数的,可以有两种表示方法……学生更糊涂了。第二节课去听六年级数学课,正好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又出现了上述情形,只不过把小数换成了分数。学生们一半清醒一半醉。“倍”的概念,究竟是什么?如果无关大雅的话,把4×0.5说成4的0.5倍又何妨呢?!至少可以少难为一点我们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袁振国教授说:“数学就是人们的一种主观建构,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就是无中生有。”我们不能动摇数学的客观性,但我们也应该关注到数学的主观性。在关注数学事实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孩子的数学经验。让数学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客观走向主客观的结合……

二、是形式,还是实质?

[案例5]一年级数学课上,老师让同学们做课本上的一道题。题目是看图列式,左边图上画了一棵大树,树上有5只鸟,树的旁边又画了3只鸟(头朝树)。学生当即写出算式:“5+3=8”,表示“树上有5只鸟,又飞来3只鸟,一共有8只鸟。”右边图上也画了一棵大树,树上有5只鸟,树旁边有3只鸟,只不过这3只鸟的头的方向是远离树。学生也当即写出算式:“8-3=5”,表示“树上原来有8只鸟,飞了3只,还剩5只。”在一切进行的很顺利之时,一个小朋友站起来说,他列出的算式也是“5+3=8”。老师很不高兴:“难道你没看见小鸟飞的方向吗?头朝左边,就表示加,头朝右边就表示减……”

关键的是这种现象并非个别。在教学中,我们老师做过多少次这种人为的规定啊!“实线就表示合并,虚线就表示去掉”、“看见总共就加,看见剩下就减”。本来简单的数学,变得越来越复杂……

[案例6]教过《三角形认识》的老师都知道,在这节课上我们第一个要煞费苦心的,就是让学生懂得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而非组成的图形。为了“围成”与“组成”,我们往往要花去很长的时间,并常常为此设计而津津乐道。反思一下,如果我们不去区别“组成”与“围成”,或者说不把“围成”突出来讲,学生难道就会把“没有连接在一起的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看成是三角形吗?我看百分之百不会。数学课上,我们往往喜欢教语文,喜欢去咬文嚼字,看似深挖实质问题,实际是渐离实质。对于一个概念的学习,我们不能只注重它的定义,我们更应该重视的是帮助学生形成丰富与清晰的心象:学生能画出多少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学生能自主地在这些三角形中找出相同的特征并把它们归类吗?一提到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学生的头脑中就能浮现出各种表象吗?

为什么学生作业中经常会出现“小明身高1.5厘米”等数学笑话?因为我们对定义的关注,也许超过了对心象与它所代表的实际意义的关注,而后者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前者。

三、是封闭,还是开放?

[案例7]48×53怎样计算?列竖式,先从个位乘起……我们有一套法则,我们很熟练它,但却根本不知道还会有别的算法。其实,下面的这几种方法都可以计算出它的结果: 48 48

×53 × 53 ——— ———

2024 24 12 12

40 ——— 20 2544 ———

2544

面对数学,我们千万不能认为自己的方法就是唯一的。教学数学,我们一定要积极地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让数学走出封闭,走向开放。

[案例8]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中,我们通常都是从复习近平均分开始,然后逐渐地引导学生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表示每一份的分数;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3份,表示每一份的分数……步步为营,一层一层地引导下来。如果我们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同学们自己随便写一个分数,然后联系生活实际用这个分数说句话,或直接说说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可以吗?完全可以,在开放的、具有挑战性的又联系实际的问题情景中,学生的兴趣只会更高,思维更活跃。

我们不能老是让学生接触封闭的数学(条件唯一,答案唯一)。数学的魅力在哪里?在于数学的探索性与想象力。只有充满着想象的数学,才会深深地吸引着孩子。

某水果店有以下三种苹果(每千克2元、每千克4元和每千克5元),用40元钱可以买多少千克苹果?

某种苹果每千克2元,用40元钱可以买多少苹果呢?100元呢?

试比较以上两道题,谁的魅力更大呢?

2.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集 篇二

一、建立错题集的作用

整理错题是为了防止再次犯错,教师和学生应当重视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错误,尤其是具有代表意义的错误。错题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具体如下:

第一,小学数学具有理科的独特特征,要想学得好,就必须多做习题。面对已经做过的试卷和练习册,不能只是简单的丢在一边而去重新做题,这样的效果并不明显,假如没有很好的纠正和复习错题,那么依旧会存在知识的漏洞,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再多的练习也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

第二,错题集能够将学生的薄弱之处进行整理和串联,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错漏进行反思和研究,及时发现不足并解决根本问题所在。错题集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有助于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当一个学生屡次出现同一个错误,那么表明这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存在巨大的问题。建立错题集能够有效改变此类问题。

二、建立数学错题集的步骤

建立数学错题集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对错题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分析,对错题内容要有选择性的记录,省略那些因为失误导致的错误,重点摘抄那些自己不会却是是解题核心的内容,以及一些具有代表性意义错题。

第二,及时摘抄错题,要确保无论是练习还是试卷的错题及时摘抄,养成良好的错题收集习惯。

第三,对错题进行有效的归类和总结,内容相似的错题可以放在一起。对错题集进行分类,或者可以使用较薄的笔记本进行归类整理错题集。

第四,对错题发生的原因进行认真分析,并摘抄原题进行对题,将正确的解题思路进行详细的记载,让错题集成为学习的重点。

第五,摘抄错题集要注意方法,有效的规划时间,对于题目较长的错题应当摘抄核心内容。

总之,要坚持摘抄错题,并随着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而进行必要的删除和更新错题集。

三、有效利用“错题集”的策略

1. 要让数学错题集成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实践依据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能够及时反思,并根据学生的错题认清自己教学上的薄弱环节,让错题集成为教师挖掘学生潜力的依据。所以,教师可以将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错题进行重点讲解,并将错题的知识点及时反馈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并鼓励学生参与到就成错题的活动中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进而提升数学教学效果。

2. 通过错题集进行因材施教

错题集能够明显反应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也能够体现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所以,通过建立错题集来帮助学生更清楚了解自己的不足,并获得良好的学习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巩固。错题集能够成为展示自身知识薄弱处,通过分析和纠正错题,明白错误的根本原因,并通过有效的纠正和学习,确保不再重复犯错,提高自己的昨天能力。除此之外,建好错题集后,还应当及时进行复习,经常翻看错题集,确保错题集的作用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错题集能够成为师生间交流的有效材料,教师通过讲解错题集,来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学习,同时教师也能够通过对错题集的教学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3. 错题集的有效利用,需要正确评价运用效果

作为学习信息的反馈平台,错题集能够反应和评价个体的学习效果。建立和使用错题集后,还应当从发展的角度出发,重视培养优生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其他学生的培养,更应当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确保教育的全面性。错题集的有效利用,要求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将错题集发展成为师生间沟通的桥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错题集教授的实际情况,开展启发式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合理的分配,并鼓励学生间互相帮助,团结一致,共同促进学习。

四、总结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经过多年的扎根教学,笔者深知错题集的重要性,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重视使用错题集,并客观、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为每一位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无私的帮助。小学数学教育能够为以后的中学数学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多年来笔者从未懈怠本职工作,不断学习、积极反思,为上好每一堂课积极探索,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未来,笔者将继续立足于本职工作,并使用好错题集,为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艳春.如何有效利用小学数学错题集[J].考试周刊,2011.39:86-87

[2]邵何霞.小学数学错题集的建立与应用[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10:6

[3]贾腊芹.关于有效利用小学数学错题集的思考[J].好家长,2014.38:41

3.浅谈小学数学错题集的整理思路 篇三

关键词:数学“错题本”;有效性;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7-0230-25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7.095

在小学的数学学习中,由于学生缺乏总结思维和意识,很多题目一错再错,甚至一度打击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因此,建立一套实用的纠错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错题集就是每个学生根据自身数学学习情况建立的有效的错误反思载体。它可以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做过的题一直会做,错过的题绝不再错的学习效果。但是由于在错题集的建立和使用过程中,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用心,导致了错题集的实用性和预期有着巨大的差距。笔者结合一线教学经验,从错题集的使用体现和适用性策略入手,结合课堂实例对错题集的建立和应用提出一些见解和方法。

一、小学数学错题集整理的意义

错题集的建立无论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水平,还是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错题集的意义主要在于两大方面:首先,数学作为理科型学科,大量的习题显得尤为必要,如果错题得不到有效的纠正,一味地做新题目效果也将事倍功半,知识的漏洞还将继续存在。错题集的建立和使用在改正错题的基础上还能有效复习错题,填补知识漏洞,提升数学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此外,由于错题分布的分散性可以将学生学习的薄弱之处进行系统的汇总,让学生在学习新知和复习中都能有针对性。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错题集情况了解学生的知识消化吸收情况,及时做出调整,提升教学水平,更好地与学生的学习情况接轨。

二、小学数学错题集的整理思路

(一)题型的分类整理

学生在进行错题整理的时候,首先是为了了解错误的原因,同时针对错误的原因进行进一步的规避。简言之,错题集的整理不是单纯为了整理,而是找到这一个问题和这一类问题的整理思路。因此,在进行错题整理的时候要做好题型的分类整理。首先是要根据错误的原因进行分类。小学阶段,学生的错题产生原因无非是粗心、知识点混乱、解题思路不到位、计算错误等几项。首先找到错误的产生原因进行总结,然后针对错误原因进行规避。同时,同类型的题目要做好及时的归类。例如,在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的笔算除法中,如果学生因为不会估算商而出现的问题就可以根据问题归为一类,然后对这类题目进行大量的相应练习,这样才能有效地规避错误。根据错误的原因和错误题目的大类别进行错题的整理和汇总,可以有效地找到错误出现的原因,然后从原因入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当然,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同时的,很多时候归类并不能做到位置上的相近,可以在错题整理的时候做好相应的备注,如错误原因,归属题型等,这样在后期整理中,可以用同色笔进行标注,使用起来也更得心应手。

(二)解题的方法整理

其次,在整理错题的时候不仅仅要整理错题、错因和题型归类,还要对错题背后所隐藏的方法进行整理。这就要求学生在整理错题的时候要认真总结错题出现的原因,在及时纠正错题的前提下,要把原题也进行相应的抄录,然后把解题的正确思路、步骤和方法结合教师的讲解都进行相应的总结。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的约数、倍数的教学中,很多同学都因为质数、奇数、偶数、合数的概念混淆而出现错误。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错题整理的时候一定要重新整理一下这几大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避免因为概念的混淆所导致的错误出现。

(三)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的归纳整理

当知识点储备比较丰富的时候,学生会发现有很多题目是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的,当然,也有很多题目可以用一种思路去进行解答的。这时候学生在整理这一部分错题的时候可以将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都整理在一起。例如,很多应用题在解答的时候可以用方程,也可以直接列式,学生在整理的时候可以把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方法都整理出来,然后根据自己的解题习惯进行具体的应用。

(四)整理内容应注重实用性

数学错题集的整理不只是为了整理错题,更重要的是为了找到错题的原因进行归类,然后杜绝同类问题的出现。因此,在整理错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去整理,整理一定为了实用。为了在复习的时候作为自我复习的模板,学生的错题集应该建立在自己熟悉的方式方法之上,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整理。当然,教师也应该及时的检查学生的错题集,根据错题情况进行分析,并以错题作为阶段性复习的着力点,进行题目、题型的进一步复习和讲解,帮助学生一起规避错题,将错题集的实用性落到实处。

三、结论

小学数学的教学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要让学生在方法中把握,从错题中提升,在大量的练习和相应的检测中不断的自我诊断和自我成长。错题集在很多时候是学习情况的一种诊断和反馈,既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落实,又能提升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错题整理任务的布置和检查,让错题集真正为教学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 郑敏.知识缺陷型错题管理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3).

[2] 朱向明.浅议小学数学总复习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7(3).

4.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案例集 篇四

主持人: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打开校门,走进社会,拓宽领域,开阔视野,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语文课程资源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学生自身的直接体验、经验以及间接的认识(来自社会生活的各种媒体)也都应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这种资源往往比教材更真实,更丰富,更具

情境性。下面案例不难看出学生对“动物尾巴”和“蔬菜”的认识是较为丰富、真切的。更为可贵的是,学生在获取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求知的欲望受到一次呼唤,主动的意识和进取的精神得到一次培植。

《菜园里》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都看到了,这些蔬菜的大小、形状、颜色各不相同,我们看看书本上是怎么写的。读一读,想一想,儿歌告诉我们什么?找一找,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读的时候要求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学生自学儿歌)

师:下面就请你们在小组内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小组交流。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讨论着)

师:谁来说说通过自学和小组讨论,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黄瓜的外皮是绿色的。

生2:我知道豆角的颜色是青青的,样子细细长长的。

生3:我知道了辣椒的样子有一端是尖尖的。

生4:我读懂了“茄子高高打灯笼”。就是茄子结在枝上,就像灯笼高高挂着一样,整个向下垂。

师:你真棒。(出示挂图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大家看茄子结在哪里呢?它挂在枝上的样子像不像灯笼?

生:我读懂了“萝卜地下捉迷藏”。就是说萝卜长在地里,我们只能看到它的叶子,看不到萝卜,好像故意躲起来跟我们玩捉迷藏。

师:可以看出,昨天到学校劳动基地里去,大家观察得真仔细。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课前老师带学生参观学校劳动基地里的蔬菜,其中就有萝卜)

生:有。我还看到很多萝卜露出头来。有的是白色的,有的是红色的,还有的是紫色的。我觉得很奇怪,萝卜怎么有紫色的呢?就问管理菜园的伯伯,他告诉我这种叫胡萝卜。

师:同学们懂得真不少。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南瓜越老皮越黄是什么意思?

师:这个问题谁来解决?

生:我知道。就是南瓜刚长出来的时候是绿色的,慢慢地长、慢慢地变,到了成熟就成了黄色。就像芒果一样,刚开始是绿色的,到成熟了就成黄色的。

师:说得好,还能用我们经常看到的水果来说明。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我从图片上和书本上看到的南瓜都是黄色,样子是圆圆的。可我昨天和我妈妈到菜市场,看到的南瓜全部是青色的,样子都是长长的,和今天我们放在桌子上的一样,怎么也找不到黄色圆圆的南瓜。

生:我知道。昨天我去买南瓜时也一直找不到我想要的那种。后来妈妈告诉我黄色圆圆的南瓜一般在夏天才有。这种椭圆形、青青的南瓜是新品种,南瓜还有一种样子像电话,大家都叫电话瓜。

5.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集 篇五

第一周《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黄山奇石》这篇课文,通过对黄山奇石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祖国的黄山风景秀丽神奇,尤其是奇石更有趣,激发了学生们对祖国黄山的喜爱。同时也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山河。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本课时充分运用了电教媒体,使学生真实、生动、形象地感知课文内容。更准确、更直观。同时对文章中的重点词语有帮助学生理解的重要作用。黄山风景真实地出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挂图,布置在版书里,例如:仙桃石的挂图对应着版书文字仙桃石使学生直观、生动地感知文字与文字所表现出的画面。生动、活泼教学效果较好。根据文章的特点,我采用了许多教学策略

1、侧重思维的深度训练: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仙桃石”形状的基础上,我启发道:“仙桃石”为什么不叫“蜜桃石”或“桃子石”呢?学生只要多读几遍课文,再深入思考便会发现这是因为“仙桃石”体形巨大,而且又落在山顶,不太可能是人间的东西。课文中一个“飞”字和“落”字,便形象地写出了“仙桃石”的神奇。

2、侧重思维的发散训练:在欣赏了“猴子观海”的画面后,我引导学生想象:“几千年来,这只神奇的石猴为什么一动不动的呢?它到底在想什么呢?”此问犹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有的编故事,有的大胆猜想,在愉快而热烈的讨论中,他们既有机会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黄山奇石的有趣。

3、侧重思维的广度训练:在本课的最后,我出示了一些没有名字的奇石,要学生根据他们的外形特征,给这些石头取名字。学生对此也表现出了极大的 兴趣,他们积极开动脑筋,赋予奇石们以各种有趣的名字,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他们的个性得以舒展,灵感得以释放。

第二周《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读了《赠刘景文》,你会沉醉在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虽然荷尽菊残,然而那开败了的菊花枝还傲寒斗霜,那“橙黄橘绿”,更有别有一番风味。古人写秋总是“自古逢秋悲寂寥”,可是苏轼却一反悲秋的基调,突出了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傲霜枝”更是赞颂了傲霜凌寒的气概。传统的古诗教学要求字字落实,解释诗句更是成了重点任务,然而这样一来就会将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感情、诗情画意的古诗支解得零离破碎。更何况面对的是一群刚刚进入二年级的小学生,对于他们的要求:首先会认,会读,会背;其次是借助图片、音乐、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由反复朗读所感悟到的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之中,了解诗意,会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自己的体会;还有就是要体会古诗的韵味并用自己的朗诵将其表现出来。

第三周《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

上课前,我就担心,这篇小诗这么有诗意,恐怕学生很难理解,也很难融入诗的感情。但结果出乎意料,孩子们上课听得很认真。

上课一开始,我出示了紫丁香的图片,向孩子们介绍了丁香花的一些特征,学完字词之后,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棵盛开的紫丁香,帮助孩子们理解小诗。上第三小节时,我提问:老师在什么时候会疲倦?孩子们都纷纷想到了老师的辛劳,最后,我小结,只要小朋友们上课专心,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老师就不觉得疲倦了。孩子们似乎听懂了,上课都格外地专心。

学习第五小节时,我提问:老师做了一个什么样的又香又甜的梦?孩子们 都纷纷猜想,一位学生说:“老师一定梦到了我们长大以后的样子。”我接话:“对呀,老师梦到你们长大后成了科学家、医生等等对社会有用的人。”还有一位学生说:“老师梦到了我们班成了文明班级。”„„孩子们的想象是丰富的,又是纯真的。如果我能建议孩子们让老师做一个又香又甜的梦,读第五小节,我闭上眼睛,做一睡觉姿势,我想孩子们也许能读得更专注,更真诚。

但是,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要注意:

一、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我觉得以后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你喜欢哪一段,就站起来表演朗读给大家看,其他同学欣赏,提醒学生读的时候要有快慢、有轻重、有节奏,像音乐那种朗读。

二、重视老师的率先示范

老师率先范读时,好像听音乐一样,请学生欣赏。然后请学生当我的小老师,说说老师是怎么读的?哪里读得好?为什么要这样读?让学生感到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乐趣,一种荣誉,在老师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接受语知和语感。

第四周《难忘的一天》教学反思

《难忘的一天》主要写了“我”为邓小平爷爷做电子计算机表演,得到邓爷爷赞许的事。文章通过“我”表演前、表演时、表演后的心情变化及邓爷爷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邓爷爷对少年儿童的关怀与期望。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我”心情的句子,刚开始还有些担心学生找不出来,但大多数学生很快就把这几个句子找到了。在接下来的引导学生体会这几个句子的时候,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句中的重点词来体会“我”当时那种复杂的心情。从既紧张又激动,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紧张?又为什么激动?到心情平静下来,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情为什么一下子会平静 下来?最后的兴奋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兴奋?通过体会“我”心情的变化,邓爷爷的慈祥、和蔼可亲的样子渐渐地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从“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邓爷爷的远见卓识也深深的刻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虽然自己感觉文中的重点难点都讲到了,可总觉得学生没有真正领悟到了。

第五周《欢庆》教学反思

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促使学生健康发展。尊重学生的精神世界,创设实、美、情、趣的教 学活动,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和自主性,让他们在积极、主动、互动、创造性的语文实践中,获得语文素养的提高。

《欢庆》这首诗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第三组教材,这组教材围绕着“爱祖国”这个专题进行编写。这首诗展现了隆重、热闹的国庆场面,大部分诗句采用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国庆的热闹场面。由于低年级小朋友对国庆的来历,意义并不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首先让孩子们课前寻找有关国庆的资料,上课时,又通过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画面,让孩子们了解国庆的来历和意义。本课的重点在于表现国庆的欢乐热闹气氛,为了把学生带入情境,我又播放了一段全国各族人民欢度国庆的录像,并通过热烈奔放、激情满怀的录音朗读,以点燃孩子们的情感共鸣,激起学习兴趣。学习中,以读为主。形式上,有自读,同桌共读,齐读,展示读;层次上,有初读,理解读,想象读,感悟读等等,读出学生的不同感受。

另外,在设计本课时,我始终没有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了达到学习目标,我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借助多媒体画面让学生了解“大海唱起欢乐的乐曲”并配 上音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欢庆的气氛。会唱的可以跟着唱一唱,活跃课堂气氛,也让学生在课堂中加入到欢庆的队伍中。对“十三亿孩子”的教学是本课的一个难点,需要教师的引导。我先让学生确定这美好的日子是哪天,再从祖国妈妈的生日让学生得出这个妈妈是谁,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字。当学生了解了我们都是祖国妈妈的孩子后,我再总结“十三亿孩子”是指生长在中国的每一个人,举列学生是祖国妈妈的孩子,爸爸妈妈是祖国妈妈的孩子,老师也是祖国妈妈的孩子。中国的十三亿人口都是祖国妈妈的孩子。学生对“十三亿孩子”的了解才能达到形象生动。

在教学中也有不少失误。如文中出现了“欢乐的乐曲”中“乐”是个多音字,本来是放在“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这个教学环节中的,但在课堂教学中却遗漏了。在课文朗读中,我设计了配乐朗读,不过音乐选得过于抒情,不大适合课文欢庆的气氛。在设计中,我还准备了说话训练,拓展学生的说话能力,提升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但可能教学时间安排还不够合理,没有完成这一部分的教学。

“构建开放的课堂”是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之一。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不断引入来自社会,来自大自然的活水,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第六周《看雪》教学反思

《看雪》一文讲的是台湾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见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当讲到雪景一段时,我便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我讲:“寒风呼呼地刮着,吹到脸上就像冰打一样。风停了,鹅毛般的雪纷纷扬扬地飘下来,天地间满是雪花在舞蹈。大雪整整舞了一夜。早晨,打开窗户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上、树上、房上、地上全是雪,白茫茫的一片。柳树上生满了毛茸茸的白发;松树穿了件花褂褂;杉树尖尖像灯塔。我打开门冲进雪地里,脚底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我和小伙伴们打起了雪仗,堆起了雪人。你看,那雪人多美,红高鼻,大眼睛,扁嘴巴。再看打雪仗,他们打得轰轰烈烈、热火朝天。欢声笑语把树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讲完,学生睁眼。我问:“你刚才看到了什么?”学生的想象像开了闸的水,倾泻而来:“我看见白茫茫的一片。大地像铺了一床洁白的地毯。”“我家门前的小树被雪压弯了腰。我心疼地跑去使劲摇,雪花落在了我的头上、衣服上,有的落进了我的脖子里,冰凉冰凉的。可树伸直了腰。我看着它笑了。”“我爬上了房顶,一不小心摔了下来,可一点儿也不疼,就像落在了棉花上一样。”“我从山上一下滑到了山下,像飞一样。好爽啊!”“我和小亮在打雪仗。他向我扔来一团雪,我一闪,马上扔去一雪球,正好打在他脸上。我俩笑弯了腰。”“我们三个堆了一个大雪人,用扣子做眼睛,用胡萝卜做鼻子,用辣椒做嘴巴,再戴上一顶尖尖的帽子,还有两串糖葫芦插在肩上,它正在叫卖呢。我们围着它唱啊、跳啊,开心极了。”“我呢,在雪地上踩了一串串深深的脚印。再听那嘎吱嘎吱的响声,就像在奏乐一样。”“哎呀!我开着小汽车在冰河上奔跑,跑得真快。”„„ 接下来我还给学生讲了“瑞雪兆丰年”的知识。想象力就像一匹烈马,循规蹈矩的人,紧紧束缚住它。结果是平平淡淡一生,放荡的人,任其胡乱驰骋。精力浪费不少,可最终一事无成。聪明的人驯服它,让它按意志奔驰,从而使自己充满创造精神。

第七周《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坐井观天》是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浅显,简单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自主,愉悦地读懂故事、明白道理,很好的品味 语言呢?

首先是对“无边无际”这个词语的理解。首先让学生想象天有多大,然后出示图片进行填空。(无边无际)的沙漠、(无边无际)的大海、(无边无际)的草原。拓展思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很大,无边无际。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

然后是对寓意的理解。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实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还是老师给学生的。所以,明白道理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完成这一目标时,我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1、抓青蛙说的“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天天”“一抬头”借助青蛙在井底的软件,让学生边读边思:青蛙为什么会错?得出结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他的目光狭小,所见有限,导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错了。

2、抓青蛙的神态和表情。一个“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听不进小鸟的劝告,自以为正确。通过对“笑”的揣摩,学生知道了,不学不问,不听劝告,还自以为是也是导致青蛙错误的原因。

3、通过对小鸟和青蛙正确错误原因的分析,学生自己悟出了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理解了“坐井观天”这则寓言,让学生各抒己见,用学到的道理指导今后的学习生活。

4、角色体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训练学生感情朗读,以致达到表演读的程度。

在课堂实际操作时,对学生的引导方式上有待改进,由于在课前没有精心设计语言,导致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过于琐碎,有点前松后紧。教师的引导在课堂上显得尤为重要,今后课堂引导要讲求技巧,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把学 到的词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让语文发挥其工具性作用。

第九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把读有所悟,以悟促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教学设计以读为主,在学习过程中重视阅读感悟和体验,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同桌合作读、分角色伙伴合作朗读、个别展示朗读等阅读方式突出了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使学生在不同的阅读实践中自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又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语文能力。

二、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吗?这样学生说话既有了依托,又有了较大的伸展空间。师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得到了碰撞,在学习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增量,进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三、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因此,教学中采用角色换位,“你要是种葫芦的人,看了心里 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四、教学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地促进学生,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好。这一点,我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练,另外,在听课时多多学习其他老师好的做法。

2.教学语言的再精炼。我觉得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确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

第十周《酸的和甜的》教学反思

片段一:

师: 多可爱的小动物啊,你记住它们的名字了吗?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狐狸、小松鼠、小兔子、小猴子

师:在这些小动物的名字中有三个带有相同偏旁的,你们找到了吗? 生:有“狐”、“狸”、“猴”。

师:对,它们都有反犬旁(点红“犭”),有许多野兽的名字中都有“犭”。比如说狮子的“狮”、一匹狼的“狼”,你还知道哪些? 生1:我还知道“猪”、“猫”、“狗”„„ 师:是的,它们都是野兽。

生2:我知道猎人的“猎”也带有反犬旁。

师:对,猎人是以捕猎野兽为生的人,所以也带有反犬旁。带有反犬旁的字还有很多,感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在课外继续找一找,然后在课堂里和大家一起交流。在认读小动物名字的时候,利用形声字的规律,引导孩子进行归类识字。并了解到野兽的名字中带有反犬旁。同时,教师应势利导,将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迁移到了课后,有利于学生识字能力的进一步养成。

第十一周《称赞》教学反思

人教版教材第三册18课《称赞》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它洋溢着时代信息,语言典范,既能使学生情感上受到熏陶,又能充分的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我执教的是《称赞》一课的第一课时,重点在读文的过程中识字写字。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小学语文课程表标准》中强调,低年级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于是教学中,我从注重培养孩子的识字兴趣出发,让学生在课堂中愿意识字,喜欢识字,逐渐形成识字能力。

四十分钟,转瞬即逝,可它留给我的却是深刻的反思,得与失尽在笔下。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识字的过程由浅入深,先是自由读文,以不认识的字求助小树叶、问同桌和老师的形式展开。之后每人一句开火车读文,以检查生字的读音,随读纠正,这样参与的面广,学生能紧张起来。接着进行带字音的生字认读,去掉拼音的,以词出现和以句出现的。总之,识字教学不能为了识字而识字,而是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字,感悟语言。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扎实、有效。

二、快乐学习,自主学习。《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于是教学中我将这一理念体现在识字教学中。学习方式采用个体学(圈读)、同桌学(我指你读)、小组学、师生学(互猜字卡游戏)等;读书形式采用个体读、齐读、男女声比读、自由读、快速浏览等形式激活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乐于参与,真正动起来。

三、借用课件,巧妙引导。如“刺猬”“獾”就采用图片课件,由表象的认识到字形的识记。写字指导,多媒体的使用,清晰、醒目,孩子喜闻乐见。另外,“椅子”和“板凳”的认识与区分就是通过实物演示来完成的。同时在理解“粗糙”一词时就是通过实物触摸来理解和运用这个词的。孩子有了最直接的体验,感知也是最深刻的。识字过程中,识字方法的巧运用,也为课堂增色不少。如“采”的动作记忆,“傍、椅”的顺口溜记忆及换一换、加一加等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在学新字的同时复习了旧字。

四、搜集信息、延展拓深。抓住儿童的好奇心,在图片出示小獾之后,告诉孩子:四脚的带毛的小兽,一般都用反犬旁。你还知道带这个偏旁的字吗?(完成了延展归类识字。)同时迅速把信息传递给孩子,如果你有兴趣了解獾家族更多的知识,老师这有一本书,吊起学生的胃口,让他们有更深的求知欲望。另外,“板”的组词,给孩子一个很好的范例。从材料上区分:有木版、钢板、铁板、铜板、塑料板„„从用途分:门板、地板、床板、桌板、面板„„从颜色上:黑板、白板„„“授生以渔”这种多角度的训练,将孩子的思维打开,他就会创造性的进行学习。

五、走进儿童,肯定成长。时时对孩子由衷的评价,激发了识字兴趣。结尾我设计了一个“字宝宝送信”的环节,通过“称赞”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回顾整堂课,我还是觉得不尽人意的地方有很多。如:环节再紧凑一点,语言再利落一点;另外,写字教学用的时间相对少了一些;读帖的时间也不多、不细,总感觉字不难,放心让孩子描、写,这样不利于夯实、美观的书写。第十二周《从现在开始》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充满浓郁现代气息的童话故事,文中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渗透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学生懂得相互尊重才是大家和谐相处的重要条件。

低年级孩子从小就特别喜欢小动物,所以对这篇故事充满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材的潜在优势和学生中的人文资源,引导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二年级的学生对课文朗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喜欢模仿。学生们能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悟。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评价的环境。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

教学时充分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导入时就把学生带到动物王国,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整篇课文。特别是在指导朗读猫头鹰的话时,全班同学表演神气的样子,而且很可爱。但如果能多请几个同学来朗读的话,让更多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体会猫头鹰神气的样子,可能效果会更加好。在教学动物们的反映的时候,分析太多,如果用学生的朗读来代替老师的讲解,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来感悟动物的心情,自主性就更强了;在课前准备时让孩子了解动物们的生活习惯,课前可以让学生自己交流一下,让学生对于动物的生活习惯有较充分的了解,也许能更好地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6.苏教版小学数学易错题集二 篇六

一、口算

43×2= 34÷9= 30+70= 72—8= 56-18= 640-40= 46÷8= 100-90= 36+28= 95+15= 13×3=26÷4=

二、列竖式计算

205+497= 1000—79= 178+328+55=456—259=615—469=

637—253=735-298= 34×8=

5×59= 44+472= 89×6=45÷8= 688+313= 314+76+134=528+196= 45÷6=309+58+131= 902—196= 46÷6= 75+469= 9÷6= 802-524=10000—852= 489+67+351=

9×56=

三、估算下面各题的得数大约是几百。602+299≈ 709+192≈ 97×9≈ 808÷8≈ 列竖式计算

1.8的72倍是多少?72是8的几倍? 2.502比285多多少? 3.我比800少296,我是多少?

四、填空

1.口算160-70时,可以把160看作()个十,把70看作()个(),()个十减去()个十,剩下()个十,就是()。2.4个百加()个百是一千,480里面有()个十,6个百和七个一合起来是()。3.840里面有()个百和4个()。从小到大一个一个地数,在它前面的两个数分别是()和()。4.12个8相加的和是();15与9相加的和是()。5.比最大的三位数少808的数是()。

6.80+()=600()-300=980

□里最大能填几?8□×3<260 □8×6<400 8.8.在□填上合适的数。7.9□□-715=1□0 5□5+□7□=734 □□6+□5□=890 37□+□46=7□2 ○里填上“>”“<”或“=”。9.最小的两位数与最大的一位数的积是()。

10.在60分米○60厘米 30毫米○4厘米 1米○99分米 10厘米○1分米

11.有50本书,最少要拿掉()本,才能平均分给二年级的7个班。至少再买()本,可以平均分给三年级的6个班。

12.一个数除以6,如果有余数,余数可能是()。

13.在180、598、605和900这四个数里,比600大得多的数是(),和600最接近的数是()。

五、选择题

1.在计算43×2时,2乘4等于8,这个8表示()。

① 8个一 ② 8个十 ③ 8个百 2.一个数减去96得627,这个数与100的差是()。

①631 ②623 ③ 723

3.玲玲有182本书,军军有169本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军军比玲玲少13本。②玲玲借出13本后,就和军军一样多。③军军与玲玲相差13本。④军军再买13本就与玲玲一样多。⑤玲玲比军军少13本。

4.爸爸的身高()。

①178厘米 ②178毫米 ③178分米 ④ 270厘米

5.一本字典厚3()。皮带厚约()。①毫米 ②厘米 ③ 分米

六、判断题

1.在三角形中没有钝角。()2.822-606=228()3.69×8的积是四百多。()4.最大的两位数的3倍是297。()5.男生有87人,女生有94人,学校组织夏令营,只要4辆45座的客车就够了。()

七、在积是100与200之间的算式的后面的□里画“√”

81×3□ 199+211□ 496-273□ 71×2□

八、解决问题。1.同学们做纸花,做了67朵黄花,做的红花比黄花多15朵,做的紫花比红花少9朵。(1)同学们做了多少朵红花?(2)同学们做了多少朵紫花? 2.奶奶有40颗糖,要正好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应至少再买多少颗糖? 3.有24个小朋友参加劳动,每3人合用两把铁锹。一共要多少把铁锹? 4.六年级学生在“植树周”活动中植树,种了8行松树,每行28棵,还种了168棵杨树。杨树比松树少植了多少棵?

5.小芳今年7岁,她的伯母42岁。伯母的岁数比小芳多几倍?

6.学校原有396人,六年级有157人,六年级同学毕业后,学校还有多少人? 7.要修一条长1600米的路,已修了900米,余下的比已修的少多少米? 8.有红、黄、蓝3种颜色的气球,红气球有40个,黄气球有5个,蓝气球有若干个。(1)红气球的个数是黄气球的多少倍?(2)蓝气球的个数是黄气球的4倍,蓝气球有多少个?

9.二(1)班和二(2)班一起去种树。二(1)班有5个组,每组种了36棵共比二(2)班少种25棵,二(2)班种了多少棵树?

10.萍萍折星星来装饰小屋,每天折40个,折了8天,还差60个。萍萍一共要折多少个?已经折的比还要折的多多少个?

11.水果超市运进543千克苹果,218千克梨,运进的香蕉和梨的千克数一样多。(1)这三种水果一共多少千克?(2)再运进多少千克香蕉,就和苹果一样多? 12.有一张正方形纸,按要求剪一刀,请分别在正方形中画出这条直线,并用阴影表示剩下的部分。

(1)要求剩下的全是直角。(2)要求剩下的是直角和锐角。(3)要求剩下的是直角和锐角和钝角。13.除数是6,商是4,余数是1,被除数是多少?

14.把一条长24分米的绳子,对折以后再对折,每段长多少分米?

15.哥哥有16颗水果糖,弟弟有10颗水果糖,哥哥给弟弟多少颗糖后,两个人的数量同样多?

16.用0、3、8这三个数(每个数只能用一次)分别组成两个三位数,要使这两个三位数的差最大,这两个三位数分别是()和()。

7.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集 篇七

一、课前需做好充分的准备, 安全措施要到位

游戏课前的准备是游戏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 课前的准备主要包括教师对游戏规则要求的掌握与熟悉, 对相关器具的准备与常规性的安全检查等。充分的课前准备有助于避免教师对游戏的规则、要求的了解不严谨, 场地器材的准备不充分等问题的出现。事实上, 如果学生是在含糊、模糊中开展游戏, 不仅会影响游戏实施的效果, 更可能提高伤害事故的发生率。对于一些器材类、障碍类的项目尤其需要在课前理清规则要求, 并认真检查教具与场地器材设施的安全性。如, 针对《爱心游戏集》中“组合器械类”第11页、第17页、第22页的游戏, 在课前要检查编织袋、双杠、跳箱等器械是否完好;针对第71页~第74页的“沙包类”游戏, 在课前要认真检查沙包是否完好, 以避免漏出沙子而伤害到学生的眼睛等。

二、游戏选择与安排要慎重, 要有明确的针对性

《爱心游戏集》中的部分游戏可以安排在课的开始部分进行, 属于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力、准备活动性的游戏;部分游戏适合于在课的结束部分开展, 属于放松性或拓展性的游戏;还有部分游戏则可以作为游戏课中的内容因此, 对于游戏的选择要有针对性, 切不可为游戏而游戏。如, 第27页的“快快跳起来”游戏属于课前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的游戏;第2页的“快乐搬运工”游戏可以作为投掷类课堂教学的结束部分的体能练习或拓展性练习;而第34页“垒排球”可以作为一堂游戏课而实施教学。因此, 在课前的备课中, 对于游戏的选择一定要有针对性, 否则必然会削弱游戏的效果, 进而影响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注重体育骨干的培养, 促进游戏的开展

体育骨干在游戏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甚至能够决定游戏最终的效果。体育骨干的作用在于:第一, 帮助教师布置体育器械和设置场地;第二, 协助教师快速传达游戏的要求和规则, 使学生快速领会游戏要领;第三, 可以帮助教师做好裁判与保护工作等, 有利于游戏的高效开展。因此, 根据实际需要, 体育教师可以培养一名或多名体育骨干, 以促进游戏的顺利开展。如, 在第71页的游戏中, 需要体育骨干协助教师做好保护与帮助, 以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在第65页、74页的游戏中, 则需要体育骨干协助教师做好裁判的工作等。由此可知, 做好体育骨干的选拔、培养等工作, 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四、注重整体的差异性, 力争做到公平合理

游戏比赛是在一定的规则与要求下进行的, 对愉悦身心、激发兴趣、强身健体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与日常的竞技类的体育比赛有一定的区别。因此, 在实施游戏的过程中, 要注重学生间的差异性, 力争做到公平、合理。如, 在第2页、第33页、第88页等页码的游戏中, 教师在分组时应尽量使各组在水平相当的前提下进行游戏, 尤其是对那些体育基础较弱的学生, 更要进行合理安排和分组。科学合理的分组不仅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游戏的实际效果;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促进团队合作意识的养成。因此, 在实施游戏教学时, 要注重整体与个别的差异性, 力争使游戏在公平、合理的环境中进行。

五、合理安排游戏的教学节奏和负荷

在部分游戏中, 不同的游戏节奏对学生的身心刺激不同, 游戏节奏的改变将直接影响到运动负荷的大小。如, 在课的基本部分之前, 如果游戏的节奏过快, 将导致运动负荷增大, 这不但有损学生的身心健康, 而且还会影响到接下来的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课的结束部分中, 要根据课堂需要安排游戏, 如, 如果要拓展课堂内容, 则可以安排较大负荷的游戏, 相反如果是基于放松身心的目的, 则应安排较小负荷的游戏;对于单纯的游戏课, 课堂的节奏则应与日常的课堂教学节奏相一致, 即遵循“由小到大再到小, 直至放松为止”的原则, 切忌为了培养学生的学练兴趣而忽视了对运动负荷的要求, 因为, 运动负荷的缺失是一种对体育教学规律的违背。对于《爱心游戏集》来讲, “综合篇”等前三部分的体育游戏, 只有具备了适宜的运动负荷, 才能真正收到愉悦身心、培养兴趣、强身健体的效果。

六、要有适时的评价, 课后要进行必要的反思与总结

8.刍议数学错题集的意义 篇八

【关键词】 数学 错题集 复习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1-001-01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的特点就是有高度的抽象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数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通过空间想象、直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演绎证明和模式构建等方面,对客观事物中的空间形式、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判断,形成和发展理性思维,构成数学能力的主体,数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体现在数学考试中就形成了数学考试的学科特点,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高考数学命题的基础。

数学以其自身的学科特点的复杂性决定其严谨性:解题过程中容不得犯一丁点儿的错误,可谓是“一步不慎,满题皆输”。大到每一个解题的思路,小到每一个步骤,每一个数字,都会使得前面所有的努力前功尽弃,整道题目的得分全部流失。因此,到了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空前高涨。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研究观察发现:在学生应试失败的几个常见原因中,重复出错是考试成功最大的障碍。针对此类问题,数学错题集的存在意义就尤其重要。

一、典例分析,防患于未然

所有有个人爱好的人都能理解,如果在逛街的时候遇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会毫不犹豫的就买回家去,以免错过了再也买不到了。而我想说的是对于数学爱好者而言,如果遇到了一个非常棒的经典例题,我会毫不犹豫的就把它摘抄下来,其兴奋程度绝对不亚于那些收藏爱好者遇到珍宝。因为数学不同于其他的科目,它属于触类旁通的,一通百通,也是发散式思维的,一个典型的例题那是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况且,能够接触到新的题型对学生来说也是十分有益的。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的进程不断推进,每年高考都会有新的题型出现,并不是说学生都全然陌生的,只是这些考题新在解题思路的巧妙,平时学生多接触一些“另类”的典型题目,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必定是有好处的,也能起到预防针的效果。因此学生遇到典型例题,可以随手摘抄下来,并不一定要下多大的功夫研究,只要理解思路即可。所谓“见多识广”,典型例题就算是拿开开阔眼界,对学生来说也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二、查漏补缺,完善知识脉络

教师们教学讲究进度,总是在一开学就根据学期的时间安排统一规划了课程的进度,平时的课程安排也基本上都是按照预期目标进行的。这样统筹安排固然是好处多多,却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是每个学生的织里水平和理解能力都是一样的,教师的统筹安排实在绝大多数同学的智力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有的学生由于智力水平或者是理解能力稍微差一点的话,就只能每天仓皇的跟在大家的后面赶进度,既来不及消化之前所学的内容和方法、思路,也没有时间去完善现在正在进行的课程,没有时间把所有的知识重新梳理一遍,就相当于是硬给学生灌输了许多知识,但是来不及消化就会“滞食”,前后不连贯也会出现消化不良或者是更为严重的会出现“知识断层”。

三、归类总结,复习有重点

很多学生到了复习的时候就特别的迷茫,不知道从哪开始下手,数学书从头翻到尾,从最后一页再翻到第一页,发现所有的内容都是上过的,老师讲过的,似乎没有不会的,可以到了考试的时候就抓耳挠腮,这里没有复习到,那里好像也没看到,结果考试考的一塌糊涂。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系统性太强了,没有复习的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既浪费了珍贵的复习时间,有没有抓住复习的重点,那些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错过的题目下次遇到了还是照样犯错。

数学错题集的存在就是为了解决重复犯错的问题。平时那些易出错的题目都要抽空分门别类的归好类,思路方法一一陈列清楚,使人一目了然之前错哪了,正确思路是啥。当然错题集不是用来当摆设的,每过一段时间都留一部分时间给学生,要求学生自己分析总结下典型的错题原因,加深印象,以免下次重复犯错。分门别类的总结错题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复习的时候有重点。我们在讲课的时候经常强调要突出重难点,什么是重难点?学生不会的地方就是难点,重点就是教会学生学习。每个学生犯的错误都不尽相同,所以教师不可能一一都照顾到,让学生自备错题集,自我纠正,吾日三省吾身,教师只要起到勾画蓝图的作用就行,细节由学生自己去补充,给学生充分的发挥余地,也给学生复习勾画重点。这样复习的时候既有重点,目的性又够强,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四、前车之鉴,防止重蹈覆辙

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讲解某些题目的时候,教师会针对某一道题目特别强调一些出错特别多的地方,有的学生这一次思路是对的,也做对了的题目,但是受到老师讲解思路的干扰,他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题目,就会不自觉的重复老师强调的出错的思路,从而出错。这种情况让教师很有些哭笑不得,左右为难。这时候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让学生自认为思路不是很清晰或者是教师反复强调经常会出错的题目,以及错误的思路都抄录在数学错题集上,有空的时候就经常翻阅,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因受到教师讲解的错误思路的干扰而做错题的情况。

五、结语

对于教学。或许每个老师都有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无论这些方法有多大的差异,但重在实用。白猫黑猫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造次我只是粗浅的谈了些自己的见解,与诸同仁共勉之!

上一篇:法律常识读后感下一篇:描写场面的段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