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核心素养培养(精选8篇)
1.高中信息核心素养培养 篇一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与学科知识,学科教学实践过程相互承接。教师在实践教学期间,为了准确把握学科素养提升要点,就必须准确把握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而实现学科素养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一、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能力,是学生内在能力提升的主要方面。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生物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生物实验探究工程,逐步形成的自主探究、独立整合能力,该能力培养,对培养高中生的抽象感知能力,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二、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案例概述
我所在的高中当前教学过程中,主要以“讲授法”和“创新教学”两者有机集合的策略,开展高中生物教学。一方面,教师实践期间,以书本知识为基础,辅助学生了解、学习基本的学科理论知识,并通过“教什么”向着“学生学会什么”层面转换,着重突出对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高中生物在高一、高二、高三三个阶段,均开展了“创新教学法”。即,教师通过设计生物学科研究主题,让学生从理论引导,向着社会实践探究层面开始授课,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培养,学科创新意识、知识点积累意识也明显提升。
(二)案例分析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的分支,该学科内容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等特征。当前高校开展生物学科教学,也主要以实验作为主要方法,由此,想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就应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我所在的高中,在开展生物学科教学时,教师主要在课堂中讲授生物学科研究相关理论,而课堂中由浅入深,由教师辅助到学生自主实验的探究过程,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如,我在开展《走进细胞》一章教学时,就要求学生借助显微镜,小组探究洋葱表皮细胞的变化情况,学生在小组实验分析过程中,不仅对洋葱表皮细胞的形态、组成部分有了一定的认识,也结合教师课堂中讲授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等理论,对洋葱表皮细胞的构成情况作出了相应分析,从而实现了借助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知识总结、分析的能力。2.设定核心素养培养情景生物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练习紧密度较高,教师在培养学科素养的过程中,需明确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紧密度较强,教学过程必须是连贯的,否则就会影响学生学科知识认知、识记效果。我所在的高中开展生物教学时,为了突破这一问题,实践教学过程期间,教师将“讲授法”,作为辅助学生理清学科知识思维的主要策略,并在高一到高三过程中,始终坚持“情景设计创新法”,作为生物学科内容探究的主要手段。如,在探究《植物成长素的发现》一节中,学生需依据课题探究准备,提前一周进行植物种植,并对植物生长期间胚芽的变化情况进行记录。教师课堂教学时,则采用PPT视频动态模拟的方法,帮助学生重新梳理植物成长过程。这种课堂教学情景,与学生日常探究情景有机结合的过程,不仅达到了教学实践过程综合分析的效果,也为能够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的.目的,这也是现代资源综合探究分析的过程。3.辅助学生构建理性思维意识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也需教师在课堂教学期间,逐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生物学科内容,是自然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它具有客观性、自然性等特征,因而,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该学科内容的探究过程,实质上也是自然发展规律的把握过程。我所在的高中开展教学期间,始终以教材中理论探究结果,作为学生生物素养提升的出发点,又以尊重自然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实践探究的终结点,因此,本高中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探究过程,达到了逐步培养学生理性认知能力的目的。
结论
综上所述,浅谈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是拓展学科教学范围,提高学生学科认知能力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设定核心素养培养情景、辅助学生构建理性思维意识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生物核心素养。因此,关于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探究,将为学科教学方法创新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瞿振.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A].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第一卷)[C].,2017:5.
[2]肖安庆,颜培辉.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06):60-62
2.高中信息核心素养培养 篇二
一、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涵义
素养是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水平和正确的待人处事态度。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体育与健康学科,它的核心素养是什么?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认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自主健身,它既是一种素养又是一种能力。自主健身核心能力是由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构成。这种核心素养——自主健身与课程总目标是一致的,是对课程总目标的提炼概括。
二、三者之间的关系
运动认知能力指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技能和相关健康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能力。它伴随着思维、理解和感悟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
健身实践能力是指学生为完成设定的体育锻炼任务,联系实际采取的有意参与、练习强化、比赛运用和持续健身的决策能力。他伴随着动机、态度及价值取向等活动,是实现自主健身的载体。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在多变的健身环境中,表现出身体、心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调适能力。他伴随着调节、适应和控制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呈现结果。
自主健身核心能力是由运动认知、健身实践、社会适应三方面的能力构成。每个能力下面又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掌握了运动的技能和方法,才能更好地去进行健身实践。在健身实践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运动的乐趣,有了乐趣,学生就会自发地进行体育锻炼,养成锻炼的习惯。在自主锻炼的过程中,也发展了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调节的能力,增强了体质,也增进了健康。为了进一步提高这些能力,学生会自发地去进行运动认知方面的再学习,促进健身实践,社会适应能力的再提高。三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层层递进的关系。但都是围绕自主健身这一核心素养来构建的。
三、自主健身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运动认知能力。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强调:其一,学习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认知过程。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每个知识的学习都要经过获得、转化和评价这3个认知学习过程;其二,他非常重视人的主动性和己有经验的作用,重视学习的内在动机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倡知识的发现学习。
根据这个理论,在导入部分,根据学生了解掌握的信息为切入点,把学生的已有经验带入课堂,引入新知识的学习中。这样导入,衔接比较自然,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有良好的心理准备,为学习新的知识做好铺垫。比如在进行背越式跳高杆前技术教学。在助跑起跳环节,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进行各种形式的助跑不过杆练习,直线的、斜线的起跳,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线路的约束(弧线),固定脚的起跳(外侧脚),这样过渡自然,衔接没有明显的断口,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
(二)社会适应能力。陈建文认为社会适应的机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社会适应的过程和方式。前者强调适应的流程和环节,后者强调个体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他认为,个体分别通过掌握、应对、防御等三种内在心理模式和个人定向、社会定向两种外在行为模式来适应社会变化,依次经历起始比较环节、心理发动环节、内容操作环节和适应评价环节等四个阶段,从自我的自在状态进入一个需要与之交互作用的社会情境系统,从而最终达成社会适应状态。
班级就是一个小集体,小社会。所以人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必须学会协作。体育与健康课程,他有自己独有的特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来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间,有着很多种的学习方式,比如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竞争学习等。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人际交往的时空,锻炼了人际交往的能力。不同的同伴,不同性格的同学,需要相互融合,相互协作完成任务。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和艺术,摆脱了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使每个同学都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体育锻炼中的身体练习,磨练了每个同学的意志,增强了自信。新的技术技能的掌握,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个练习的过程,就是磨练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和心理调节的能力。不气馁不服输不放弃,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难道不是他们离开学校后工作所需要的品质吗?所以在课上,经常采用一些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比如在进行学生最不喜欢的耐久跑练习中,摒弃传统的机械的枯燥的绕圈跑方式。
(三)健身实践能力。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有了很好的心理准备,就要开始进行健身实践。在实践中,去体验运动带来的身体心理上的冲击。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掌握不好就会起到相反的效果。所以正确的锻炼习惯,良好的健身行为,需要每次课的强调。准备活动的必要性;运动前后的合理补水;运动中的卫生习惯;运动后的放松方式;运动的频率和强度;身体的自我监测(通过心率来监测)。
自主健身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这是个系统的工程,需要长时间的点滴积累和各位的通力合作。
摘要:教育部研究并提出了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品格和能力。而体育与健康学科,它的核心素养是什么,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界定。文章拟对它提出的“自主健身”核心素养进行剖析,旨在起到一些启示作用。
关键词:高中,体育,健康,自主健身,策略
参考文献
[1]Jerome Seymour Bruner.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1966.
[2]陈建文等.关于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结构和功能[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2(4):90-94.
3.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途径研究 篇三
【关键词】高中地理 核心素养 培养途径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行业也面临机遇和挑战,教育领域的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2014年4月24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就课程教学的关键领域以及相关机制进行了全面阐述,提出了学生在新时代发展中应具备核心素养,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建议。就高中地理教学来说,同样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学生所需要具备的品质、人格、能力进行研究,将地理教学内容与之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自身优势,提高个人修养,注重个人与整体之间的发展,逐步培养起合作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当对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进行研究和探索,为学生的更好发展打好基础。
二、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构成及培养的重要性
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基本原理、基本理论都是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通过基本理论的学习,学生能够对地理知识熟练掌握,能够通过对地理知识的运用,探究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规律。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应由核心地理知识、核心地理技能和方法、核心地理能力、正确的人地观念等要素构成,并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形成有机统一整体,构成一个完整的地理教学体系。其中,地理核心知识对地理核心技能和方法来说有奠基作用。只有基础知识系统有了扎实的掌握,才能够真正推动技能和方法的灵活应用,而技能和方法的灵活应用也更加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促进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
国家一直在贯彻落实教育计划,推动地理教学改革,而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能够促进教改的顺利进行,推动地理教育发展。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发展观以及正确的环境观,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素质,健全高中教育阶段教育机制的改善,充实国家人力资源,帮助国家教育向系统化、纵深化和现代化发展。地理學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让学科建设向上发展,能够提高学科的专业性,实现新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促进教育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教师只有围绕核心素养进行地理教学,学生才能够学习到真正的地理知识,学生才能够将地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才能够让地理知识“活”起来,让其学习的价值和作用发挥出来。
三、培养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策略
(一)地理核心观念的培养
地理核心观念的养成需要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努力。一方面,教师应当认识到核心观念对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在教学关键时刻提醒自己运用核心素养的观念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自我提升的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够让核心素养真正深入到学生内心。笔者在进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学的时候,便可以让学生们首先对自然界的太阳的重要性进行认识,并以小组的方式对其进行讨论,激发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尔后再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们对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形成对比,从而锻炼学生自我的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逐渐形成自我学习的意识。学生通过自我学习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地理核心观念的养成是学生学习和培养核心素养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观念的形成能够带动学生行为的转变,能够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其未来的学习和成长。
(二)地理核心能力的培养
学生学习地理,往往是对学习内容的死记硬背。近几年地理教育的发展,不仅仅能够凭借简单的死记硬背便可以对教材内容具有更好的理解。分析近几年来的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试卷,我们发现已经呈现出提供新素材、新信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地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学时候,同样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那就是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让学生的能力获得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才会有成效。比如,笔者在进行高中地理《人口的变化》教学的时候,并没有简单地照本宣科,对教材进行死板的教学,而是让学生们搜集相关的资料,结合我们当地的人口变化情况进行人口变化分析。这对学生们来说,一方面培养了其搜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们认识到了数据的重要性,从数据的各种变化中感受其背后反映的问题。真正让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此过程中得以提升。
(三)地理理性思维的培养
理性思维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思维方式,学生依靠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创建自己的理性思维体系。因此,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同样应当成为地理核心素养教学的重要内容。在理性思维培养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多样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的思维体系逐渐形成,并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比如,笔者在进行《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教学的时候,我便让学生们分成多个小组,通过讨论、辩论的方式对教材中的观点进行研究,并让学生们在此过程中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让学生们的思维得到拓展。教师作为思辨过程的重要“主持人”,充当的是积极鼓励的角色,切勿简单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批判,而是应当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思想。
(四)地理必备品质的培养
在地理教育中,要具有对事实求真、求实的品质,才能够保证教学品质,而这也正是地理核心素养所要求的重要品质。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学习地理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学习动机。而且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出适当的评价,帮助学生更加正确地认识自己。对学生的报告要坚持实事求是的评阅,坚持真理、勇于创新。比如笔者在进行《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教学的时候,让学生们对我国当前的城乡建设进行了解,从中找出不足,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如何让城县建设与环境更好地和谐地可持续地发展。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探究不足之处,才能够让我国的城乡建设更加合理,符合实际需求,才能够让我国的发展向着更好的方向迈进。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让学生在优良品质的引导下获得精神层次的提升,从而达到地理知识和核心素养的深层次提升。
四、结语
高中地理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需要让学生养成重要的核心素养,需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具有实用性的地理知识。因此,教师要做好核心素养的探究,让学生从地理的学习中获得能力的提升,为其之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汤国荣. 论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J]. 课程.教材.教法,2015(11):119-122.
[2]盛思月,何善亮. 论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途径——基于近年来核心素养主题研究成果的量化分析[J]. 教育参考,2016(02):12-20.
[3]杜若明. 谈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6(01):47-48.
[4]李红. 高中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与培养策略[J]. 教育探索,2016(05):29-34.
4.高中信息核心素养培养 篇四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实质内涵;培养;方法
一、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本质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的教育过程中,为了促使个体的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表现出来的品格和能力。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基于语文学科的基本、全面、独特的特点,语文核心素养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多元性。一方面,启蒙思想、认识社会、接受思想教育的目的可以通过人类文化来实现。另一方面,精神满足可以通过优雅的文化来实现愉悦身心和陶冶情操。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语文的核心素养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
二、培养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方法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离不开教师的专业素养,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语文知识的吸收来自教师的传授。因此,教师在这个程中必须提高自身的素养。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应继续学习和探索所教授的知识,树立新的语文教学观念,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所学的知识。核心素养培养的核心应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教学,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在教师提高自身素养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又要考虑学生的自身素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达到较高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应将语文学科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注重语言建设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高中生对语言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需要有更多的语言知识渗透,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评价能力。在课堂形式的选择上,应注重学生语言的建构。例如,写作训练需要注意学生在作文中的语言表达,是否真实地诠释了客观世界,不同的写作风格选择不同的语言来支撑。另外语言能力是语言思维的表达,语言思维同时也承载着语言能力,因此教师需要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的语言构建能力。
(三)发展思维
所谓思维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性和合理性的反映。这个过程中自身更依赖于概念和现象来做出自我判断和推理。语言和思维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掌握和运用语言要依靠大脑的思维,而且语言的使用还能够促进思维的健康发展。高中语文教学应在丰富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学生的思维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在思维训练中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思维的发展是高中语文教育核心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审美鉴赏与创造
语文学科自身的独特性,使其在审美创造活动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举办各种语言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情感,净化心灵,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首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创造语言美。其次,需要培养学生欣赏和创造形象美的能力。另外,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创造情感美。最后,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有意义美的能力。
(五)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培养
语文教育可以看成是一种文化活动,这是一个文化理解和传承的过程。首先,我们需要高度整合传统价值观和现代价值观。高中语文教学应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传统与现代文化相联系,使上世纪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民族文化和意识形态相融合,避免因民族情结的改变而导致的非理性极端主义;将民族情感与国际视野相结合,站在一个高度上,重视文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尊重文化差异,把握鲜明的文化个性,整合文化的共性。
(六)组织课外活动和丰富文化生活
组织课外活动和丰富文化生活同样也是学习语文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核心语言素养。例如,古诗的提炼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传承。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三、结语
创建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核心语文素养的关键,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在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的途径上,应相互呼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高中信息核心素养培养 篇五
摘要:以“核心素养”统领下推出,即将于2016年12月颁布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以及2017年秋季高一新生开始使用的《高中物理教材》,再次拉开高中物理课程改革帷幕。文章就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提出背景、基本内涵作简要介绍,并就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改革谈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内涵;培养途径
学校教育很重要的功能,就是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素养。当今世界各国教育都在聚焦对于人的核心素养的培养[1]。我国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呼应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及欧盟等国际组织所倡导的教育及课程改革的潮流,也是以“核心素养”统领高中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
一、高中物理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社会”的时代,在知识社会里,基础教育最需要培育学生的“创造性”学力,而“创造性”学力的育成不仅仅是靠知识的习得与再现的“记忆型”学力,更要靠能动的“思考型”学力。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目标出现了变革,在学科的知识技能之上,强调了批判性思维、决策能力、问题解决、自我调整等高阶认知能力和沟通、协调等社会技能,以及反省性思维、自律性、协作性、责任感等人格特征与态度。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也就越来越受到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2005年提出的“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就是希望解决:基础教育 培养的学生应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确保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发展需求的同时去推动社会的进步。
教育部在2014年3月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概念,并将这一概念摆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意见》强调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因此,本次的高中课程改革就要提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给出“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明确指出:“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应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和关键能力”。根据《意见》要求,教育部课程中心组织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研究制定高中各学科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提出学生在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中应达成的核心素养要求。
“核心素养体系”是不同学段育人目标和任务的依据。根据《意见》的要求,在提出“核心素养体系”后,这一体系自然也就成为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依据,也自然成为高中物理核心素养提出的依据。
二、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过了从“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是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以“核心素养”来统领。实际上,核心素养也属于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知识、能力、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
核心素养是对国家教育总体目标的具体化,是高中课程体系和各学科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核心素养可以更好地纠正过去教育的偏差,比前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目标更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
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领衔,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研究成果中,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总框架包括: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和文化修养三个领域、十项核心素养指标,如以下方框图所示。
在“核心素养体系”的整体框架基础上,提出高中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共有四个维度:物理观念和应用、科学思维和创新、科学探究和交流、科学态度和责任。各维度主要包含的各要素形成如下的学科素养体系。
在即将颁布的新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对上述四个维度的核心素养达成水平都提出了参考评价指标,每个维度都划分为从“水平一”到“水平五”共五个等级。
由于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跨学科的特点,所提出的关键指标的是通过各学科教学都可以育成,也是学生的发展最重要的东西。因此高中物理所提出的核心素养的各个要素,实际上也都是服务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例如:核心素养体系中的“语言”素养的概念,就不再是语文、外语等语言学科所专有,这一概念的特点是有效的表达和交流,是一种广义的语言概念,远超了语言学科的范畴。高中物理教育在“语言”素养的培养上,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与交流”素养为“核心素养体系”服务,侧重培养学生有机运用文字语言、代数语言、图形语言和图像语言表述物理问题,力求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地把自己的研究或思考结果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
核心素养对一个人的影响不是单一显现的,而是以整合的方式予以表现。核心素养体系中的各项指标也不是彼此孤立地发挥作用,也是在一个人身上整体表现出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也指出:核心素养总框架中所罗列的一系列具体指标,它们是一个整体,各项指标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只不过在不同情境下各指标表现的程度有所不同。
三、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核心素养与能力是有所区别的。能力既可以是与生俱来的,也可以是后天形成的。核心素养则是可教、可学的,是后天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核心素养的发展是连续性的,也是具有阶段性的,学校教育不能错过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时期。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期的特点,错过了关键期就很难弥补”。因此,高中教育就要抓住这一阶段的关键期,有效促使每一个学生达成这一阶段应该达到的核心素养目标。
高中物理教学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自然规律过程中取得的成果, 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在此阶段的物理教学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2]。
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整个教育阶段中慢慢形成。为了培育高中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高中物理教学应侧重在以下四个方面作出努力。
1.物理教学要把身心健康放在首要目标
在物理分组实验教学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很重要。习惯养成了,自然就会变为信念,这是物理学科教育对学生综合素养形成的贡献之一。比如,在实验中养成独立操作、记录数据,收拾实验器材,整理桌椅等物品。不要以为这些是小事,正是通过这些小事,才能有 效促进学生形成独立生活的习惯,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将来走上社会后才会有自力更生的信念。
在物理课堂教学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学习环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阳光的性格,积极、乐观的心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社会情绪的培养,学会尊重别人、与人沟通交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容纳别人,采纳他人的不同意见,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这些都是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所必需的“礼仪文化”。只有通过学校营造这样的校园文化的长期熏陶下,才能促进学生以阳光的心态阳光走上社会。
2.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学生通过高中物理的学习,不仅要获得必备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还要领悟物理的思想与方法,更形成终身发展所必备的能力,这些都是高中物理教学需要完成的根本任务。另外,对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也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孩子到十二三岁还没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做老师的要为他担忧。如果一个学生对所学的学科不兴趣,对什么都不爱好,那么他将来就可能对许多事情都漠不关心,不注重自我发展,也就容易成为平庸的人。
目前高中学生的物理学业水平从表面上看不成问题,但深入了解就不难发现,许多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缺乏兴趣,物理学习只是为了完成高中学业和应付高考,完全处于一种被教育、被学习的状态。没有兴趣的被动学习,根本就谈不上促进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愿和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兴趣往往从好奇心发展而来,因此高中物理教 学应注重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努力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能够促使学生积极顺应的物理情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目前高中教育中过重的学业负担也是扼杀学生好奇心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尤其要认真研究学生的物理学业负担,特别要设计好作业和考试的次数、数量和难度,做到恰到好处,达到一种最佳的平衡态,既能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增强学生的思维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物理课堂教学,要高度重视物理实验,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只有敢质疑、勇提问、勤思考的学生才会对物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物理教学要特别注重思维的启迪,避免急切给出问题的结果,应引导学生针对物理问题展开质疑,再根据学生的质疑展开教学。课堂上要努力创设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解决自己疑问的过程,这是才是高中物理教学所提倡的教学方式。
3.物理教学要为学生打下走向社会的基础
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高中毕业学生即将走上社会,这是人具有社会性的必然。一个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他就必需了解这个社会,学会与他人共处,学会适应、学会调适,适应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的社会,必需能够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要努力以自己的创造性去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在新一轮的高中物理课程改革中,仍然坚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因此,高中物理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应努力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联系,努力体现物理学科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实际行动来回答物理学科“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芬兰提出:基础教育要去学科化,强调综合,提倡从现象学的视角研究教育,这符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发展的需要。虽然高中物理难度较大,学科性较强,但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合。比如高中物理跟数学、化学、地理、哲学、美术等学科都有较多的交融。
4.物理教学要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下工夫
基于我国对“核心素养”的界定,今后学校的教育就必须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建构”,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高中物理教学注重让学生领悟物理学科的思想方法、体验探究的过程、感受物理学的美妙、增强实践意识、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创新能力等。这些培养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教学的过程。只有在物理概念的建构过程、物理规律的探索过程中,才能让学生真切感受物理的思想方法,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高中物理教材中设置了许多体验性活动,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去亲身体验和感受,在活动过程中提高能力,增强实践意识,培育物理素养。
从布鲁姆的弟子安德森修订的“新版教育目标分类”来看,教育目标金字塔的塔基是由“记忆、理解、应用”三个“低阶认知能力”所构筑的,塔顶才是由“分析、评价、创造”三个“高阶认知能力” 组成。只有在高中物理课堂上,切实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切实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下工夫,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亲身的体验,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获得高阶认知能力。
总的来说,要充分发挥高中物理课程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就是要努力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样才能让学生将来可以运用物理思维的方式方法去处理各种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原动力[J].人民教育,2015(13):17-18
[2] 廖伯琴.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反思与课标修订建议[J].基础教育课程,2013(1-2):50-56
6.高中信息核心素养培养 篇六
【摘要】放在新课改逐步展开的背景之下,教学改革已经从知识和新的时代走向了素养核心的时代。只要求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高中生物学科的教学中开展新的课程教学,将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落到实处。生物学科在整个高中教学体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笔者作为一名一线高中生物教师,在平时的教研和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关于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经验。因此在本文中,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来谈一谈如何在高中生物学科中基于核心素养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培养。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 探究技能 核心素养 培养
【中图分类号】TU30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079-02
引言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基于对课程的价值追求,提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通过生物学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给学生留下对他们终身发展最有价值的东西。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每个方面都很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将核心素养的理念渗透在教学中。但不是每节课的内容都能将核心素养的每个方面都在教学中重点呈现,比较合理的安排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有所侧重。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对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立足观察分析,理解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者特征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有助于理解或解释较大范围的相关事件和现象。它是学生在较好地理解了生物学重要概念后形成的。高中学生的认知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概念的构建需要获取大量的事实证据,而这些事实证据大多来源于课堂与生活中的观察。在本节课中,教师创设了多种情境和实验供学生观察分析,让学生在充分的观察基础上,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二、围绕核心概念教学培养生命观念
核心概念一般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相关事件和现象的品格和能力。两者比较可以看出,学生只有在较好地理解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生命观念。因此,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教师围绕核心概念展开教学,不能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生物学事实,而是要通过呈现事实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建构生物学科的核心概念。
例如,在“有丝分裂”教学中,“细胞周期”和各时期的特点是核心概念,这些概念非常抽象,仅靠教师的讲述学生感觉既枯燥又难掌握。笔者尝试先让学生以洋葱根尖为材料进行有丝分裂实验,将装片中观察到有典型特征的细胞拍照并上传。在随后的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将细胞图片排列好顺序,并说明理由。然后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引导学生得出细胞有丝分裂的顺序并总结出每个阶段的特点;然后把连续的分裂图像设置成电影胶卷的模式,让学生判断一次细胞分裂起点和终点并说明理由,从而得出细胞周期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模拟科学家探索有丝分裂的过程得出细胞周期概念,掌握了细胞周期中各时期的特点。这时候教师再呈现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各时期图像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比较总结出异同点,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学生对核心概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体验用生命观念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并用来指导探究生命活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注重多维度分析,培养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初中学生虽然正处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但是思维方式仍以感性思维为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在此基础上设计问题串。如在设计实验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时,教师提供以下问题供学生分析:
①草履虫的外界刺激是什么?
②怎样对草履虫施加外来刺激?
③如何观察草履虫做出的反应?
④草履虫可能出现什么反应,说明什么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激活其思维的活力和动力,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提升科学思维和学习的能力。
四、联系热点话题培养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生物学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联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选择贴切的生活事例讲解教学内容,这些事例能唤起学生心底的共鸣,拉近学生与科学知识间的距离。
例如,在动植物激素调节的教学中,将基础的知识讲授完后,教师将一些植物激素的负面新闻(如食用催熟的草莓引起儿童性早熟的新闻)呈现给学生,请学生分析并作出科学的解释。学生在所学的知识的基础上再通过查找资料、小组合作得出相关结论。又如,结合当地政府在推行雨污分流的管道工作,很多群众认为这只是劳民伤财,没有什么实际效果。利用课外小组活动时间,让学生把雨污分流的原理搞清楚,对雨水和生活污水进行水质监测并设计常见藻类的培养的相关实验,对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重视生活经验的积累,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关注生物科技方面的信息,逐步养成关注涉及生物学的社会热点问题的习惯,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五、结束语
总之,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将以往课堂关注知识点的教学转化到学生素养的养成,从而使教学目标、教学活动都发生相应的转变。在初中生物课堂中,教师可以渗透生命观念、有效进行科学探究、重视启迪学生思维,升华责任意识,将四个维度的素养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为培养合格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金成.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生物学教学思考[J].生物学教学,2018,43(02):8-9
[2]周?跃?.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与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02):132
7.高中信息核心素养培养 篇七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1974年, 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首次提出。经过信息时代几十年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研究, 公认信息素养为信息时代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也提出了“将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
1 要注重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创设终身学习的平坦”的概念, 所以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要求相关教师时刻关心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 并且要对学生的未来发展给予同等的重视。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不光是要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 还有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处理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对于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等。这需要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把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教学, 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增强学生再学习能力。在新课程标准下, 为了能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达到应用信息的掌握和领会, 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况来进行设计。
2 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媒体等电子信息也得到了高速、持续地发展, 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内容, 也为学生创造了学习和娱乐的新通道。但不可否认, 网络上也传播着很多不良信息和落后的文化。由于高中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还没有发展完全, 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 而且好奇心非常强, 对于新鲜事物具有很大的兴趣, 很容易被不良事物影响, 甚至一些学生对网络上侵害别人的黑客盲目崇拜。所以如果没有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地思想品德的教育, 学生就很容易沉迷其中, 严重的甚至会出现犯罪的恶劣情况。
作为一名教师, 不应该只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方面的教学活动, 还要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 要在教学活动中把思想品德的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贯穿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当中, 要让学生认识到思想品德的重要性, 并且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例如,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 教师是用计算机来进行教学活动的, 学生的作业也是用计算机来完成的, 对于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的一些恶作剧或者偷偷地进行其他事情, 教师要及时发现并且告诫学生, 网络虽然是一个虚拟载体, 但并不代表可以为所欲为。随着网络技术不断的发展壮大, 计算机的使用都会自动备份, 如果有人在网络中传播不良信息, 或者做出危害别人的恶劣行为, 网络警察就会通过网络定位找到相关人员。
3 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1 情境导入, 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是指学生不再局限于教师手把手地教导知识, 而是学生自己在设定的教学情境中, 通过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 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料自行学习知识。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需要注意, 应根据基础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这样可以丰富教学活动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设置情境时应该注意要将学生已经学到的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作为基础, 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激发,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设置情境, 让学生的学习和设置的问题有效地结合到一起, 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3.2 分层教学
在实际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基础和能力差异将学生进行分层。每个学生的个人素质以及家庭等因素会存在不同的差异, 对于这种差异,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 从学生的这种差异出发, 进行分层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最大化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所以,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 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引导和培养。例如, 对具有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生, 教师可以重点培养此类学生程序设计方面的能力;对于在美学方面有一定基础和爱好或者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学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软件编程或者设计。这样的分层教学方式可以为高校相关的计算机专业培养不同的优秀人才。
3.3 重视反馈
与其他学科不同,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是一个具有一定复杂程度的信息反馈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从学生的一举一动中获取反馈信息, 来衡量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以便及时作出调整。由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因此, 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堂练习提出明确的要求, 而且要及时提交。另外, 教师要认真批阅, 及时对学生作出评价和指导。
总之, 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需要教师长期坚持对学生的培养。通过实践让学生在掌握基础信息知识的同时, 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让学生形成与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赵虞斌.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J].新课程 (教育学术) , 2010 (2) .
[2]盛海云.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课[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23) .
[3]叶建红.浅谈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驱动教学[J].新课程 (教育学术) , 2011 (4) .
[4]殷秀时.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J].学周刊, 2011 (22) .
8.高中信息核心素养培养 篇八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105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中提出“核心素养体系”这个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也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促进学生个人能力和素质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幅员辽阔,有丰富的地理资源,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地理素养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各大企业在招聘专业人才时,除了对人才的专业技能抱以更大的期望,也对人才综合素质水平寄予厚望。而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最佳时期,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社会教育资源,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自身地理素养,促进学生在社会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中贡献自身力量。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
一、人地协调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培养
人地协调从更加通俗的角度分析就是指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追求一种平等、融洽的相处方式,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前提条件。
我国经济传统的发展方式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虽然在经济建设和自然改造中取得显著成果,但是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失衡问题也很严重,如果在以后社会发展中,依然采用这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那么地球资源枯竭的可能性便会随之增大。为了保证当下人类生存环境的质量和后代健康可持续发展,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就要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人地协调的观念,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人地矛盾和处理方法,促进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人地关系。例如我们在讲解环境问题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调查家乡的一片荒废土地(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人地协调的观念去探讨这片土地荒芜(或不合理利用)的原因,提出合理利用开发这片土地应采取的对策建议。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二、综合思维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培养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地理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我们在讲解全球气候变暖时,就可以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温室效应现象产生原因、产生过程以及防治措施进行分析。学生分析出温室效应最主要影响的因素是二氧化碳后,再引导他们对温室效应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进行探析,让学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培养环保意识,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又如在讲解鲁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时,课本是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例的。在本节课的讲课过程中要注意拓展延伸,不要把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等问题一个个孤立地分别讲述,要引导学生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促进学生了解现代经济发展中对地理资源运用不合理的事实。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分析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才能制定出更好的治理措施。
学生学会运用综合思维,可以透过事物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从挖掘内在联系的角度,对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进行分析,并结合教材知识,对产生这种联系的原因、经过、结果进行探究,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事物特征和发展规律,用辩证思维解释生活中各种地理问题。
三、区域认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培养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矿产资源分布。在我国西部很多地区,矿产资源很丰富,如新疆、青海、贵州等地。很多地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形成地域特色,如东北地区的林业和冰雪产业、西藏的雪山、江南地区的园林等,只要学生对不同区域的地理特色有了基本的认知,再学习深奥的地理知识就会比较简单。因此教师应该传授学生区域认知的方法,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区分不同地域的地理现象,运用区域综合分析方法,认识当地地理环境与人们生存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理念。
四、地理实践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培养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学生具备地理实践力,就能够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实践活动,对地理探究活动充满兴趣与激情,并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以应考为主要目的,以讲授为主,学生的思想不易体现,学生的素养不易提升,能力不易提高,往往形成“高分低能”的怪象。因此地理课堂应当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特色,根据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需求和知识特点,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地理教学。例如在讲解月相变化的时候,如果采用教师讲授的方法,大部分学生会搞不懂月相的变化,认为这部分内容太难太枯燥。教师可以采取组织实践活动的方式促进学生对月相知识的理解和认知,鼓励学生自主分组合作,组织观察月相变化的实践活动。当然教师在实践活动中也要起到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路,提示学生什么时候观察月相变化是最佳时期,并为学生准备充足的观察工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月相观察实践活动中,从而帮助他们提高自身地理核心素养。对观察结果的评价也很重要。观察结果的评价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包括是否坚持每次记录和是否认真完成每一次任务;小组评价包括是否完成在组内承担的任务和是否积极与他人合作;教师评价包括记录是否真实、可信和能否查找资料并简单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学生通过观察月相的变化,绘制出月相变化图。这样学生对月相变化这一知识的掌握就比较轻松。对月相变化的观察是一种科学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活动,是能够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活动。
综上,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关键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信息核心素养培养】推荐阅读: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08-02
研究生信息素养培养对策探究论文07-15
高中信息与信息技术08-03
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06-24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果08-08
高中物理信息技术研究10-15
高中信息技术课教案07-15
高中会考信息技术试题08-22
高中的信息技术研修日志10-31
高中信息技术优秀说课稿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