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的教学设计

2024-07-06

绝句的教学设计(共12篇)

1.绝句的教学设计 篇一

古诗《绝句》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结合图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从而体会诗人作诗时愉快的心情。

3.会读,会想,会写一两段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013年5月15日上午第一节、第二节 [教学设计]

一、知诗人、解诗题,激发兴趣

1.导入:同学们,我们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杜甫。杜甫和李白是好朋友,他的诗也享有极高的声誉,所以我们也可以用学过的成语来赞许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出示课题,齐读)

2.指读“绝”。

3.指生说记字方法。师:大家都知道,绞丝旁的字多与丝线有关。所以这个字也可以这样说:丝线染成颜色,称为天下独特,就是—绝。写“绝”字。

4.扩词:绝技、绝活、绝招。5.解诗题——绝句。

二、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读准每个字。

2.根据学习经验,读出这首诗的节奏是223。(字音读正确了,可古诗的味道还不够,为了表现古诗的语言美,根据我们以前学古诗的经验,这首诗的节奏——)

3.自由练读,注意节奏。4.师生合作,接读。5.同桌之间像我们师生合作读那样读。

6.指名一对同桌读。7.男女生接读。8.全班读 9.(好诗不厌百回读)这一首诗,你觉得还可以怎么读? 试试

三、明诗意、悟诗情

1.有人说,杜甫的这首绝句是一句一景,整首诗犹如一幅美丽的春景图。同学们能不能看着画面,结合诗句,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这美好的画面。大家可以按这样的句式来说: 出示句式:早春,有两只黄鹂在,一行白鹭向着。诗人杜甫透过窗户看到了,门外。诗人觉得眼前的一切就像。

2.这样的画面可真美呀,让我们读出诗的美来。

3.看着眼前美景,你能想象出诗人此时的心情吗?(愉快)让我们用欢快的语调读诗,注意节奏。

4、诗人为什么能描绘出这么美的画面呢?诗人作诗用语简洁明快,画面里的色彩,诗中都体现出来了,你找到了诗中的字吗?老师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用——标出来(黄 翠 白 青)。

5.诗人用色彩鲜明的字写出春天景物的特征,这就是——有色,第一句诗不仅有色,还有——声,写得有声有色,所以才美!诗人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过去,让我们用书声把他叫唤回来!读第一句

6.同学们读到这,我也被陶醉了,所以情不自禁写下了一段话: 7.你读“一行白鹭上青天”,能不能学着刚刚老师的方法,想象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把它说出来,好吗?(提示)的白鹭,他们一会飞成,一会飞成。他们一边飞,一边在欣赏着美丽的春景,他们看到了,他们高兴地说:“!”

8.同学们描绘得真美啊,让我们把一、二句诗联起来读一读,读出画面的美来。

9.进一步悟诗情

你们知道吗?杜甫写这首诗时,唐朝刚刚经历了长达七年的战乱,整整打了七年的仗呀,如今天船只可以平安来往了,百姓可以过好日子了,此时诗人的心情是多么的愉快、激动啊!他还仅仅是因为看到这春天美丽的景色高兴吗?对了,他还因为„(国家不再打仗,老百姓过上安定的日子)

10.有了这种感觉,诗人眼前的这种景象更是美得不寻常啊!让我们一起用愉快、激动的语气齐读古诗。

四、课外延伸《绝句2》、背诵古诗

真是一首好诗啊,如此佳作,我们怎能不吟诵吟诵。的天空中,白云时而像,时而像,一行

2.绝句的教学设计 篇二

( 学生读懂诗意之后, 师生交流)

师:读着这样的诗句, 感受着如此美景, 你能猜到作者写这首诗时的心情吗? (愉快)

师补充介绍背景:在杜甫43岁的时候, 唐朝发生了一次很大的动乱——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历时八年。在这期间, 老百姓们流离失所, 无家可归, 杜甫也被迫离开草堂。这首诗写于八年之后他重回草堂之时。

师: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生读)

师:同样的景色, 在战争时期, 诗人又会怎么样来描写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战乱中诗人笔下的花鸟。

师出示《春望》前半首:“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师范读, 让学生说说感受。再分男女生对比读这一悲一喜两首诗, 进而感受《绝句》中作者愉快的心情。

师:经历过那样的凄凉, 当听到战乱结束、可以重回故园时, 杜甫一家是怎样的心情啊!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出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并范读, 生齐读, 感受重回家园时的欣喜与激动。师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绝句》。

课堂上, 学生通过与《春望》一诗的对比, 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了作者写《绝句》时的畅快心情。同时,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学生也很容易地读懂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当学生用深沉的语调朗读《春望》中的诗句时, 课堂上出现了小小的高潮。一位教师在课后这样点评这个教学环节:“教师吃透了文本, 用二年级学生能接受的语言, 简介了安史之乱, 站在时代背景的高度, 又用《春望》进行对比烘托, 令人豁然开朗, 原来杜甫写的《绝句》不简单。在凄凉的二泉映月音乐背景下, 教师范读《春望》之悲, 就是为了突出《绝句》之喜, 使悲者愈悲, 喜者愈喜, 调动了学生的情绪, 课堂上出现了高潮。这种文学上的写作手法, 被执教教师很好地借鉴到教学方法之中, 值得大家学习。”

【启发与思考】

回顾整个课堂教学, 教师用到了三首诗:《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绝句》。这三者是有关联的。安史之乱中, 诗人漂泊流离、报国无望, 甚至被叛军俘获, 于是写下了《春望》:“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而当他听到叛乱被平定的消息后, 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现实主义诗人居然写出了比李白还要豪迈的诗句, 这种喜悦兴奋之情可见一斑。终于回到草堂了, 诗人一口气写下了四首“绝句”, 我们学的就是其中的第三首。

古诗的串联看似增加了课堂教学内容, 实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也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古诗奠定了基础。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古诗并不少, 教师应做有心人, 将古诗分分类, 串串教, 带领学生快乐高效地学习古诗。

1. 景物关联

同一景物, 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心境下, 站在不同的角度, 便有不一样的作品。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或对比鉴赏, 或补充拓展, 努力为课堂教学服务。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脍炙人口, 尤其是其中的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千古传诵。那么,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精妙?引进徐凝的《庐山瀑布》一诗中的“今古长如白练飞, 一条界破青山色”进行对比, 便可事半功倍。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喻体:徐凝用白练来比瀑布, 李白用银河来比瀑布。再品其中的区别:白练取其白, 银河也取其白, 用“银”比用“白”显得更有光彩;银河在天上, 银河落九天, 正写出瀑布从高山上落下, 就像从天上落下, 显得生动而有气势;瀑布是飞流, 银河的河也具有流水的含义, 比起白练来, 显得更为真切;加上“直下三千尺”比“一条”更有气势。如此对比, 配以朗诵, 学生便感受到这千古名句之绝妙, 同时也提高了语言鉴赏能力。

像这样景物相关的古诗还有很多。比如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我们可以如此拓展: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 晴天的西湖究竟有多美? (出示荷花图) 杨万里曾这样描写 (补充《晓出净慈寺》) ;“山色空蒙雨亦奇”, 那雨天的西湖呢, 又奇在何处?让我们来读这一首诗 (出示《望湖楼醉书》) ;西湖的美景, 甚至可以让一个人魂牵梦萦、一辈子都铭记, 当年白居易在离开杭州后, 这样《忆江南》 (出示白居易的《忆江南》) 。

2. 事件关联

几乎所有诗作诞生的背后都有一个鲜活的故事, 蕴藏着诗人独特的心情。比如李白当年为何《独坐敬亭山》, 望着“众鸟高飞尽”, 看着“孤云独去闲”;又如柳宗元当初驾一叶孤舟, 独钓寒江, 定然不是为了钓鱼……当然, 还有更多的古诗, 它们或许讲的是同一件事, 或许前后有联系, 本文开始所描述的片段就属于事件关联。所以我们在古诗教学中, 不能将古诗孤立地来看, 就诗论诗, 而应该在备课的过程中去发现古诗背后的故事, 将相关古诗串联起来, 这样, 学生才能学得明白, 学得轻松, 学得高效。

很多年前, 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古诗两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两首古诗都是南宋诗人的作品, 反映的是相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活情况。但是两首诗所反映的社会角度又是不一样的。《题临安邸》表现了南宋统治者们在南逃至临安后, 依然穷奢极欲、置国耻家难于不顾而终日沉湎于酒色香风中的种种丑态, 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原沦陷的原因及江南面临的命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现了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在侵略者铁蹄下苦苦挣扎、苦盼王师的情景, 表达了诗人的一腔忧愤与同情。若再联想到南宋统治者的种种作为, 则更令人忧其所忧、愤其所愤。这两首诗正好是从一正一反两个角度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这种时间上的纵向对照和空间上的横向比较, 大大拓展了古诗解读的文化背景、丰厚了古诗解读的文化底蕴。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 王老师不仅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了诗意, 还巧妙地穿插引入了南宋诗人陆游的《示儿》, 引导学生深入领悟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忧国忧民之心和爱国之情。

又如教学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可补充古诗《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到处相逢是偶然, 梦中相对各华颠。还来一醉西湖雨, 不见跳珠十五年。”教学白居易的《忆江南》, 可补充古诗《钱塘湖春行》。

3. 情感关联

诗歌一般借助于具体的描写, 来表现诗人的情感, 传达诗人的思想。我们读诗、赏诗, 首先要领悟作者在诗中的情感, 这是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基础, 也是读诗的根本。在教学中, 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分类,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根据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给古诗分类, 这是我们平时教学中一直在做的, 比如爱国一类的, 送别一类的, 思乡一类的。但很多教师只是要求学生机械地识记与积累, 或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同一类情感的古诗名句还有哪些, 以应付考试之用。其实, 越是相同类别的古诗, 越是我们带领学生进行赏析的好素材。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有一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时, 我首先引导学生读懂诗意, 进而引导他们品味诗人对朋友元二的情感。学生很快地说出“依依不舍”, 对于后半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中所蕴含的对朋友的担忧、牵挂需要进一步引导。接着, 我又大胆进行尝试, 引进了岑参的送别诗《别董大》, 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同样是送别, 同样是依依不舍, 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区别。学生反复诵读“西出阳关无故人”和“天下谁人不识君”, 慢慢地品出了前者的黯然和后者的豪放。我即刻补充介绍两位诗人——山水诗人王维和边塞诗人岑参的不同性格特点。这样, 学生不仅积累了诗句, 更在积累的过程中明白了它们之间的差异, 同时也在品析诗句风格中初步认识了诗人与诗句的关系。

同样, 相同的爱国之心, 不同的诗人因不同的处境和自身不同的性格特点, 自有不一样的表达方式:有“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无奈, 有“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的呼吁, 有“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 亦有“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的悲凉……我们都可以在对比中积累。

3.绝句的教学设计 篇三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黄梅戏曲调清新婉转的特点,学习用“填词”的方式改编戏曲。并尝试为新词创编带有戏曲特点的动作,同时培养学生从小喜爱黄梅戏的情感。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在课前导人时先清唱了一段黄梅戏《打猪草》里的片段《对花》,然后通过提问让学生说出我唱的是什么,虽然是二年级的学生。但是对于家乡戏多少还是有些了解的,学生很快就说出了我唱的曲目,接下来我就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熟悉的黄梅戏并哼唱一两个片段,学生很活跃、很自信地回答并演唱了一两个黄梅戏的片段。在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后我马上问学生对黄梅戏了解多少,因为学生的年龄小,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我就向学生简单介绍了黄梅戏的历史:起源于黄梅县,发展在安徽。然后教导学生,作为一个黄梅人。我们应该热爱家乡戏,会唱黄梅戏,从而引发学生对黄梅戏的学习兴趣。随后我在大屏幕出示黄梅戏《天仙配》的视频片段《夫妻双双把家还》,让学生跟着大屏幕学唱黄梅戏,为了加深学生对这段唱腔的了解,我还根据低年级学生喜爱故事的特点,简单介绍了黄梅戏《天仙配》的剧情。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在学生对这段唱腔熟悉以后,我再揭示这堂课的任务是古诗新唱,用我们熟悉的古诗给黄梅戏填词。于是我大屏幕出示古诗《绝句》,并把《绝句》填进《夫妻双双把家还》里演唱了一遍,学生觉得特别有意思,非常开心地跟着演唱了起来。在学生熟唱之后,我和学生进行了对唱,还简单介绍了戏曲中的男女人物——生和旦,再让学生自由组合搭配进行对唱并模仿戏曲演员的动作进行表演。在这一环节里学生开始还有点拘谨,后来在我的启发带动之下,几个舞蹈队的学生尝试着表演,接着大部分学生都跟着大胆地表演起来。

一堂成功的音樂课,不仅能使学生对音乐产生一定的兴趣和爱好,并能使审美教育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浸润孩子们的心田,让孩子们在音乐课中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不断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所以,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进行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

4.绝句的教学设计 篇四

杜甫的《绝句》全诗仅二十八字,描写的景物却极有特色。诗人寓主观之情于客观之景,寓胸中之意实在之物,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尤其是诗人巧用数字入诗,“两”、“一”、“千”、“万”四个字,虚实结合,时空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本诗的第一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在柳枝上鸣叫,诗人指明“两个”,说明鸟的叫声不是叽叽喳喳的,而是一唱一和式的对鸣,欢快而不嘈杂,热闹而不喧嚣。第二句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白贵鹭向蓝天飞去,从“一行”可见此鸟排列有序、渐次远去,而不是轰然飞散,各奔东西;再用上了一个“上”字,更显示了白鹭奋力高飞、展翅向上的姿态。

第三句是“窗含西岭千秋雪”。“千秋”一词是虚指,出于诗人的想象,它赋予了“雪”这一静态景物以沧桑之感。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见证着什么。“窗”中之景虽小,却由此可感受时间之纵深。第四句是“门泊东吴万里船”。船停泊在门前的码头边,也是静态之物,但因其行程“万里”,使人顿觉天地开阔,似插翅而难及。“门”外之景也不大,却由此可感受空间之广袤。

以上四句描写的是诗人当时寓居浣花溪草堂周旁可见的景色。前两句中“两个”、“一行”是实指,“黄鹂”与“白鹭”,“翠柳”与“青天”,两两相对,四种景物,有声有色,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清新动人的图画,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的心情。后两句 “千秋”与“万里”都是虚指,均出于诗人的想象,而诗的意境因此而幽远、开阔,又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多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要让少于在读中对所学之诗知其意、临其境、悟其情,逐步增强对古诗的语言感知能力,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1、初读知其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得音准句顺,声音响亮。

(2)指名学生读第1、第2句,理解“鸣”、“上”的意思,用“补省略,调整词序”的方法说说诗句的意思。

(3)学生齐读第3、第4句,理解“含”、“泊”的意思,用上述方法说说这两句的意思。教师相机指导。

(4)指名学生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再读临其境。

(1)学生回答:第1、第2句写了什么景物?有哪几种色彩?第3、第4句写了什么景物?

(2)教师出示挂图。学生看图,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诗句,并作适当讲解。前两句,突出“鸣”、“上”二字,帮助学生理解,是这两个字使景物产生了动态效果,使画面显得生机盎然。后两句,突出“含”、“泊”二字,以此了解诗人的思绪由现时到了过往、由近处到远处;而且也正是这二字,使现时之景(窗)和想象中的过往之景(千里雪)、近处之景(门)和想象中的远处之景(万里船)有机融合于完整的画面之中。

(3)学生看书上插图,一边手指景物,一边自由朗读。

(4)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尝试在脑里再现画面。

(5)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描绘的美丽景色。

3、三读悟其情

(1)比较读。在黑板上出示:

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雪,门泊东吴船。

读一读,与原句比较一下,哪个写得好? 为什么这样说?帮助学生明确这首诗的朗读停顿及重音,并完成下列板书: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前两句声色兼美)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后两句意境开阔)

(2)表演读。播放课前制作好的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欣赏。随后要求学生和着音乐诵读,要求他们掇民对古诗的理解用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表现出来,甚至可以摇头晃脑,手舞足蹈。

5.《绝句》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绝,鹂,鸣,含,岭,泊”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泊”,会写“绝,含,岭”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绝句》,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

1.识记本课生字,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绝句》,背诵古诗。【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描写的大自然景象。【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诗,激发兴趣。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古诗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我们身为中国人的骄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诗的乐园,一起品味古诗吧!2.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我们一起猜猜藏在画中的古诗吧!

(1)出示《村居》插图,生猜诗题目,背古诗。

(2)出示《咏柳》插图,生猜诗题目,背古诗。(3)出示《赋得古原草送别》插图,生猜诗题目,背古诗。

(4)出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插图,生猜诗题目,背古诗。

二.解读诗题,了解作者。

1.出示《绝句》插图,生猜诗题目。板书课题《绝句》。2.指导学生认识并书写“绝”字,进行口头组词。3.释题:我们没有办法给这首诗的题目解释,因为绝句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每首诗有四句话。按每句的字数多少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今天学的是一首七言绝句。

4.了解作者杜甫。

学生说说自己收集的杜甫一句话生平简介。三.图文结合,想象画面。1.观察插图,理解诗意。

(1)找出图中看到的景物。师板书:黄鹂 翠柳 白鹭 青天

(2)用完整的语言描述你看到的画面内容。(3)找出并齐读对应的诗句。

(4)出示“黄鹂”“白鹭”图片,让学生简单了解这两种鸟。

(5)通过“鸣”字引导生感受黄鹂叫声的优美动听。两个小黄鹂唧唧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话,会说些什么?心情怎么样呢?(愉悦)

(6)通过“上”字引导学生感受白鹭飞得高远,姿态优美。天空中的白鹭是怎么飞的?(拼搏 奋力)(7)学生带着体会读诗。

2.感受诗中的色彩美。

(1)提问:找出这两句诗中写到了那几种色彩?(将表示色彩的词用横线画出来。)

(2)师引导:这么多色彩,带给你什么感受?带着你的感受朗读。

3.师范读古诗,学生想象画面。

引语:诗中藏着美丽的画面,不信试试看。请同学们能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首诗,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

同桌互相说,全班交流。4.指导朗读。

引语: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啊!诗人很喜欢这风景,你们喜欢吗?用朗读表达自己的这种喜爱吧!

四.借助插图,突破难点。

引语:看过高飞的白鹭,诗人的视线开始往下移,另一番景色出现在他的眼前,这美丽的景色就在这两句诗中。1.出示后两句诗,生齐读。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哪些读不懂?

2.全班交流,理解难点。

(1)提问: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美景的?

(2)引导理解:“窗含”,西岭雪山包含在窗框之中,像画框里镶嵌着一幅壮美雪山图。(让学生透过教室窗户看窗外辅助理解。出示窗框中“含”雪景的图画。)

(3)出示“西岭”雪山插图。(了解西岭上有常年不化的积雪

(4)图文结合,提问:这些停泊的船要到哪里去?(出示地图,了解东吴到成都的距离。)

(5)理解“千秋”和“万里”。(体会夸张的写法)

东吴离诗人住的地方真的有一万里远吗?

3.朗读全诗,体会情感。

(1)引语:这首诗的每句话都是一幅画,四句话构成了生机勃勃的春景,让我们一起看着图片诵读古诗吧!(2)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交流)

(3)面对这样的美景,诗人的心情如何呢?(快乐,欣喜)

五.比较字形,指导书写。1.出示“岭 含”,学生口头组词。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交流书写提示。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练习写。

5.评比。

六.引入传说,丰富课堂。

传说杜甫秉性达观,于贫穷中仍能怡然自得。初春一天,薄暮时分,挚友高适来访。杜甫自知无力款待,只好听凭夫人去苦心筹划了。夫人仅有的菜式,是母鸡刚下的两只蛋,刚从园子里割下的一把韭菜和邻人送过来的一碗豆腐渣。贤能的夫人略加琢磨,便操办起来了。

一盘炒韭菜,上边卧着两个鸡蛋黄--两个黄鹂鸣翠柳

炒鸡蛋清--一行白鹭上青天(因为少,摊成横贯盘子的一条)

素炒豆腐渣--窗含西岭千秋雪

一碗蛋壳汤--门泊东吴万里船(端上来的时候,两只蛋壳漂荡于碗中,犹如小船逐波在大湖上)七.小结。

读好的诗歌,就好象是一次愉快又受益良多的旅行,希望同学们平时多积累古诗,在诗歌的乐园里体会更多的乐趣。八.作业。

作业超市: 1.给古诗《绝句》画一幅插图。2.完成一幅书法作品《绝句》。3.背诵一首杜甫古诗。

6.《绝句》教学设计 篇六

1、学习诗歌,能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门泊”、“万里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绝句》。

3、借助图,难词质疑,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的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4、通过本课学习,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通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愉悦之情。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及相关诗句的意思。

2、品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引导学生体会语感。

四、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绝句》图,配乐。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入景导入

1出示《绝句》情景图,指导观察。请同学用完整的话描述

2师;这幅图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描绘的美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绝句》

(二)、理解诗题

1.看了诗题你想问什么?

2.理解《绝句》是一种诗的格式分五绝和七绝

(三)、逐句进行学习

1.出示第一幅图指名说图意。理解诗句。重点理解“鸣”

2.出示第二幅图,学生同桌学习第二句。互相说

3.重点学习第三句

指导学生看情景图

(1)诗人这时站在那儿?(2)诗人从窗子里看到了什么?理解“含”指含在。

4学习第四句

重点理解“泊”

5四人小组合作说诗意

6教师出示,学生齐读

(四)、指导朗读

1.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感情朗读

2.根据节奏朗读。

(五)、体会诗中的“声”“动与静”“色”。

1.师:这首诗是杜甫作品中的佳作。这首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你能找到吗?

2.学生朗读体会。

3.师指导。

(六)、指导背诵

七、板书设计:

绝句(五言)

杜甫(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

动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7.试论苏轼绝句创作的艺术特征 篇七

【关键词】诗词 苏轼 创作 特征

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词、书法、绘画等方面造诣颇深。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但其文学创作,尤其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瞩目成就。苏轼一生所创作的诗词中,绝句于其中比重较大,且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不乏咏物写景、赠答酬唱、禅趣哲理、抒意情怀、政治讽喻等方面的优秀作品。苏轼的绝句作品,较少使用华丽修饰的词语和色彩绚丽的语言,其作品少有跌宕起伏之感,多是娓娓道来的意趣,遣兴而为的抒怀,率意而发的洒脱,语言平易质朴,意境恬淡静雅,内涵韵味悠长。

一、散文化的诗题创作

绝句体裁虽短小但宜于抒情,格式虽固定但意蕴丰富。短短四句,要体现言简意赅、意喻深远的创作意图,作者往往会在题目上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或诗题增长,或在题目下添加小序,变为一段散文化的语言,这不仅为读者交代创作背景,还清楚表达了创作的动机和意图,不但使绝句的创作更趋于独立完整,也为读者理解作品提供了清晰思路。这种艺术创作形式在苏轼的很多绝句中都有深刻体现。

在苏轼的《逍遥堂会宿二首》中,“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仕,将宦游四方,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留诗为别曰:‘夜雨何时听箫瑟?’其后子瞻通守余杭,复移守胶西,而辙滞留于淮阳、济南,不见者七年。熙宁十年二月,始复会于澶濮之间,相从来徐留百余日。时宿于逍遥堂,追感前约,为二小诗记之。”这段话是作者绝句的题目,讲述苏辙自幼跟随苏轼读书,感情深厚,各赴他乡仕宦之后,经年未见,此间兄弟重逢,追感“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的前约,感怀旧事,因而作诗以记。作为兄长,苏轼深感宦海无涯,而身为官吏,不得自由之身,兄弟虽又相见,但不能长相聚首,深刻表达了作者不忍兄弟分别的凄凉心情。假如没有这段题目的交代,“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其中的韵味和此时作者的心情是较难体味的。也恰是这段散文化的诗题,才帮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苏轼的内心感受,体会到他在宦海漂泊中,对与亲友兄弟安稳团聚日子的渴望。又如苏轼绝句《虔州八境图》前的引言,则以流畅优美的语言,一种诗序的散文化,阐明了他的认识论,给读者以唯美的审美意趣。

二、生活化的题材内容

苏轼创作的绝句,题材广泛而丰富,较多偏重生活化。他的绝句创作中,以往绝句题材中反映田园、离别、边塞、宫怨等写景抒情的内容较少,较多的反映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但就在看似平常日常琐事中,蕴涵表述了苏轼丰富的内心情感。这种情感,与其生活的时代社会背景有紧密的联系。苏轼生活在北宋中期,国家政权统一,社会富庶安定。西北边境的少数民族虽不时侵扰,但社会总体上没有发生大的动乱,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加之自宋开国之后,崇文抑武,此时已较少看到反映边塞和军功的诗歌题材。这时的诗人少了些激昂蓬勃的活力,内心更趋向内敛老成,诗歌创作题材也发生了转变,题材上较多描述的是日常生活化场景。

“闻说官军取乞誾,将军旗鼓捷如神。故知无定河边柳,得共中原雪絮春。”苏轼只有这一首《闻捷》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绝句。他的作品更多表现的是日常生活中,对于像睡眠、摘菜、食用水果等日常生活小事而引发内心隐约感受的即兴而发。“冷官门户日萧条,亲旧音书半寂寥。唯有太原张县令,年年专遣送蒲桃。”(《谢张太原送蒲桃》)表达诗人通过送桃一件小事,对世态炎凉的内心感慨。“白头萧萧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诗人作这首《纵笔》时,年已花甲。政治仕途屡次打击下,诗人依旧超然洒脱,对日常生活的描写,体现了作者不因境遇左右的旷达心境。日常生活与诗的融合,苏轼把绝句的功能不断扩大。他不仅写景抒情,像在《赠包静安先生茶二首》中,作者还把绝句创作与友人交际联谊结合起来,在表达情志的同时,生动体现了日常生活化的情景。在《谪居三适》组诗中,梳头、打瞌睡、洗脚此类的日常生活琐事,被苏轼赋予了快乐,更表现出超于常人的胸怀。

三、哲理化的丰富蕴涵

宋代诗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不断开拓诗的意境同时,强调美学思想,彰显诗词里蕴涵的丰富哲理化思维。苏轼在其绝句创作中,也深刻表现了富含理趣色彩的审美追求。如《题西林壁》、《望云楼》等题材,这其中,既有对于自然规律的认知,也有对人生意义的思索;既有宇宙世界与万物和谐的统一,也有对人生价值和意理情思的判断,诗人多采用间接说理抒情的方式,通过对客观事物外在形象的再现,来体现丰富蕴涵的哲理,从美学意义角度给读者以具体的审美感受,也使读者在美学感受中体会诗人的诗性智慧。在《和致仕张郎中春昼》一诗中,“盛衰阅过君应笑,宠辱年来我亦平。”作者在经历盛衰、屡经挫折后,心理上的成熟内敛,使他对社会、对人生都有了清醒认识,此时作者对社会种种颠倒、紊乱的现象,严肃地给予嘲笑和讽刺,更对自己人生的挫折给以自我解嘲,在看似幽默中体现严肃深沉的主题。

苏轼的绝句创作,前期重在反映现实,针砭时弊,提出见解,对怀才不遇、坎坷仕途经历表达了忧愤情绪,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有着明显的强烈关注。其后期作品,诗人由于生活境况的变化,生活态度的转变,创作风格的成熟,加之其对人生深沉透彻的领悟,题材选择上更趋向日常化、生活化,表现了一种悠远闲淡的情怀,在情感的抒发上更趋显含蓄蕴藉、意蕴深厚的特点。从整体上看,苏轼绝句作品总的艺术特征是自然平淡,平易质朴,其绝句创作中表现出了作者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和成熟的艺术技巧。

【参考文献】

[1]马瑞芳、邹宗良主编.《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赵爱梅.《旷达与乐观——透过苏轼词作看其人生态度》[J].青海社会科学,2005,4.

[3]何念龙.《真放与旷达 ——李白苏轼人生态度和诗风比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8.

8.《绝句》教学设计 篇八

1、会认“绝、迟、融、燕、江”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里大自然界中万物复苏,和谐美好的景象。

教学重点:

1、会认“绝、迟、融、燕、江”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里大自然界中万物复苏,和谐美好的景象。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启发谈话:

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的景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听音乐,你想到了什么?

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自古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绝句》。

2、板书课题

这首短小的绝句极其生动地描绘了美丽如画的春天的景色。快让我们来听听诗人是怎样歌颂赞美春天的。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

自己试读课文。

对照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

三、细读课文,读懂诗句。

你一定想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吧,那你可得多读几遍。(生自由读诗句)

指名学生读诗句。

(请读的好的学生配上音乐再读一读)

你可以看着图也可以看着诗,你想到了什么?

(这首诗的前两句,画出了由春日、春风、江山、花草构成的阔远而明丽的春景。诗的后两句具体描绘衔泥的飞燕、安睡的鸳鸯,一上一下,一动一静,相应成趣,充满了生机勃勃而又安宁恬适的春天气息。)

男、女生进行比赛,看谁读的好。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集体背诵古诗。

五、课外延伸,注重积累。

你还收集了哪些和春天有关的故事?背给同学们听听吧。

多么迷人春天,你也可以当当小诗人或是小作家,说几句赞美春天的诗句吧。

板书设计: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9.杜甫《绝句》教学设计 篇九

文星小学 李文姣教学目标:

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

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有感情地背诵全诗。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绝句》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并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题意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他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杜甫。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杜甫的诗----绝句。(板书课题,齐读)教学生字:绝。(观察生字的结构、偏旁,说说书写注意点。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生一起书空、描红)。

(二)简介作者。

杜甫晚年,住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旁。这一天,风和日暖,天朗气清,他闲坐在草堂里,透过窗口和门口欣赏外界的景物。把他所看到的美景写成了这首《绝句》

(三)简介绝句

绝句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今天学习的这首,每一行有七个字,称为七言绝句。

(四)检查预习情况,出示生字词。

二、抓字眼,明诗意

(一)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二)师范读,注意听老师读诗的节奏。

(三)指名朗读,注意节奏。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诗句给我们勾勒了一幅怎样画面?

(四)学习生字

出示诗中有两个多音字-----行、泊 先读准这两个字在诗句中的读音:一行[háng]白鹭上青天。门泊[bó]东吴万里船。再读它们的另外一个音,给它们分别组个词。师总结:碰到多音字,我们要学会辨别,在不同的句子中读准它们的音。再来读这两句诗,把字音给读准了。

(五)读诗句。

扫除生字障碍后学生再读古诗、指名读、小组读。这首古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呢?(生讨论,自由表达)借助课件一一介绍。黄鹂鸟:也叫黄莺,羽毛黄色,嘴淡红色,喜欢在春天里鸣叫,叫的声音很好听。白鹭也是一种鸟,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虾。千秋雪:很长很长时间里不融化的积雪。万里船:从很远很远地方来的船只。

同桌互读,全班读。

三、想意境,悟诗情

(一)播放意境图一:春天来了,新绿的柳树上两只黄鹂在唱歌。

1.如果把诗配上画,应首先画什么?(黄鹂)2.诗中那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鸟儿在什么地方呢?(柳树间)怎样的柳树呢?诗人是用哪个字来形容柳树的?(翠)可见此时正是早春时节,那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做什么?(鸣叫)

3.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4.这黄鹂叽叽喳喳的叫着,好像在说些什么呀?(学生想象说话)活泼可爱的黄鹂鸟在翠绿的枝头歌唱,这是诗人看到的近景。

让我们用欢快的语调读第一句诗,注意节奏。

(二)播放意境图二:一行白鹭轻盈地飞向蓝天。1.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你们猜猜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

2.理解“青天”:同学们,我们刚学过《拉萨的天空》这篇课文,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拉萨天空的颜色。——“蔚蓝、瓦蓝、湛蓝”,是啊,诗人生活的那个时代天空就像拉萨的天空这么蓝。在诗人的笔下,这样的天空就叫做——青天。

指名说诗句意思。3.齐读诗句。

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样的画面可真美啊!这是诗人看到的远景。让我们齐读第二句,读出画面的美来。

(三)体会诗境

1.你找到了诗中的表示颜色的字吗? 2.练习说话。

诗人用色彩鲜明的字写出春天景物的特征,仿佛有一幅早春美景图展现在我们面前。同学们能不能看着画面,结合诗句,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这美好的画面。大家可以按这样的句式来说:

出示句式: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天空

,柳树,黄鹂

,白鹭

。诗人觉得眼前的一切就像。

3.齐读一,二句。

同学们描绘得真美啊,让我们把一、二句诗联起来读一读,读出画面的美来。

(四)播放意境图三:推开窗子,远方有雪山。

1.美丽的景色让人陶醉,诗人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这时他一抬头,却又被另一处景物所吸引,是什么?是远处的西岭雪山

2.交流:对这句诗,你的心中有什么疑问吗?谁能帮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

窗含:要想理解这两个字啊,我们不妨来体会一下作者是站在哪儿在看外面的世界。(生:窗前。)我们透过窗儿也能看到外面的世界,你透过窗子看到了什么?(生根据自己所见表达)

真是一幅美丽的画,这幅画还有画框呢!

这画框是什么呀?(窗框)[体会:这美妙的景色就好像是镶嵌在窗框中的一幅画。] 孩子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经常去看看窗外千变万化世界,你会看到很多美好的画面。(教师出现三幅镶嵌在窗框中的美景)(出示窗框中雪景)这样说来,这岷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就像是镶嵌在草堂窗框中的一幅画。

3.指名说第三句意思,读诗句。

(五)播放意境图四:江边停泊着船只。

1.交流:你知道江边停靠的船只是从哪里开来的呢?它们已经行走多远呢?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呢?

2.(东吴)东吴是三国时期孙权在江苏一带建立的政权,所以东吴指江苏一带的地方。而杜甫是在四川成都,真是千里迢迢而来。诗中用一个词---万里。“万里”---路途遥远。

3.生说诗句意思

让我们一起用愉快的语气齐读三、四句诗。4.第三,四句写了诗人远望近观的情形,我们能不能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诗人抬头向远处看,只见,低头看近处,只见,看到这番情景,诗人心中。

四、背诵古诗

回顾全诗,诗人向我们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指名说全诗意思。

自由背诵古诗。指名背诵。齐诵。五.迁移运用

这首诗除了抓住景物特点来写,还运用了一种修辞手法,叫作对偶。诗圣杜甫还写过很多诗,我们再来看他写的另外一首《绝句》。出示课件。

六、课堂练习

青天:

千秋:

泊: 万里船: 含:

七.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画出你想象中的画面。板书设计:

绝句

10.绝句教学设计高效 篇十

教学设计

府谷县第三小学

苗玉霞

教材简析

《绝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的古诗诵读,《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作品,该诗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蕴畅达。这首诗通过对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设计理念

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求避免逐字逐句逐词讲得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意,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过程与方法:

图文对照,感悟诗意,小组合作,体会诗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染法、点拨法。

学法: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等。教学准备

CAI课件 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呢?对呀,现在正是柳绿花红,莺歌燕舞时节,美丽极了,唐朝诗人杜甫居住的成都草堂也是生机勃勃的景象,(课件展示春景图)诗人被这一幅幅十分动人的春景图深深的感染,不禁吟出这样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课件播放视频朗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课题)。

1.展示学习目标。(小黑板出示)2.作者简介。3.理解题目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语言激励,创设情境,渲染了学习氛围,“知诗人,解诗题”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促进了学生有效的学习。)

二、【学】整体感知,检查预习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小组内练习读读这首诗。

2、指名朗读古诗。

3、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鹭”“柳”“窗”“鸣”等。(个别读、小组读)

(2)指导书写较难写的生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促使学生温故而知新,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学习,也为学生的提前预习做了检测。)

三、【研】研读古诗,感悟意境美。

1、生字写得这么好,古诗一定比刚才读得更好。小朋友们,哪一组的同学愿意站起来再读读古诗呢?其他组的小朋友边听边看边想,一会要给大家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指名朗读。

3、提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还仿佛听到了什么?哪句话中写了黄鹂的叫声?

4、预设:

(1)学习第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出示图片)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这幅美丽的画面呢?(学生描述,指导朗读。)

师小结:孩子们,你们真聪明呀!回顾一下,我们学习第一句时,是怎么学习的?

总结学习方法:第一步:看图读句子。第二步: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画的意思。第三步:带着感情读诗句。

用以上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二句:一行白鹭上青天。

过渡:春景美如画呀,孩子们,用你们美妙的声音读出这春的美吧!(男女生赛读一、二句。)

(3)学习第三四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老师范读,你知道了什么呢?还有什么不懂的吗?(学生质疑)老师重点解释“窗含”,适时引导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两句话的意思。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了插图这一教学资源,促使学生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小组合作学习,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与学习古诗的热情,)

四、【展】展示收获,体会布局美。

1、说诗意。

2、读古诗。

3、背古诗。

4、老师总结,体会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工整对仗的布局美。(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展示了学生在这节课中的收获,以其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以及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到古诗的美。)

五、【练】拓展迁移,情感升华。

师:古人看到美景,便以诗描绘,同学们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来表达对春天喜爱吧。小组合作完成。(可以说一句话,说一个词,唱一首歌,还可以画一幅画来赞美春天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赞美春天,既还给了学生的自由选择权力,又培养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六、【评】师评、互评、自评。(贯穿课堂始终)

七、布置作业

1、我会背:我能把诗背给爸爸妈妈听。

2、我会找:我能找几首杜甫的诗和描写春天的古诗与同学分享。(设计意图:这种作业改变了传统的作业内容,使课内学到的知识延伸到了课外,扩大了信息量,培养了自学能力。)

八、板书设计

绝句 黄

11.《绝句》教学方案设计 篇十一

一、课前谈话

1、孩子们,当看到小草悄悄地探出了小脑袋,你就知道——;当看到柳树姑娘吐出了嫩绿的芽儿,你又知道——。

2、是呀,不知不觉,春姑娘悄悄地就来了。瞧,春风一吹,万物都苏醒了。(配乐赏画吟诗)

二、画面导入,了解绝句

1、一幅画能让我们想到许多美妙的诗句(板书:诗、画),怪不得宋代有位著名的文学家曾说: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今天这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诗的国度,去感受古诗如画的美。

2、揭示(课件出示古诗)

分组读诗。这几首诗都是四句,每句字数都相等,这样的古诗就叫做“绝句”。每行五个字的叫做五言绝句,每行七个字的则叫做七言绝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一首春景诗《绝句》。

3、书写课题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读。读准音、读通句

2、检查生字

3、读古诗

四、再读古诗、感受画面

1、听着你们有滋有味地诵读,让我仿佛也随着诗人来到了他的草堂前。草堂周围的景色真是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请你边读边找,你能从诗中读出那些景物,用--------划出。

2、生交流、汇报

3、深入引导,想象画面

两个黄鹂鸣翠柳

(1)晚年的杜甫就住在这成都西郊浣花溪旁的草堂里。这一天,他闲坐草堂,向门前的`院子里看去,他看见了什么?

(2)此时正是春天,诗人看到的是一颗怎样的柳树?

(3)看到这翠柳,你又想起了咱们曾学过的那首诗?(出示《咏柳》)

1、齐读,在诗人贺知章的眼中,这儿的柳树绿吗?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2、读出这碧玉般的柳树

3、像这样翠生生、油亮亮,绿的像玉石般的柳树就叫做翠柳。再读第一句

(4)引导想象

读着读着,我们不仅看到了翠生生的柳树,仔细听,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呢?

1、理解“鸣”,左边口,右边鸟,它的意思就是鸟叫。

2、春天来了,小黄鹂,小黄鹂,你在说什么呢?此时你的心里?读小黄鹂们,让我们一起把对春光的赞美融入到你们婉转的鸟鸣声中吧。(齐读)

师:瞧,有了丰富的想象,语句就变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板书:想象)*一行白鹭上青天

(1)诗人向天空望去,他又看到了什么?

(2)出示(白鹭)读词,你知道了什么?(以后你们就可以通过看字型来了解字的意思)

2出示白鹭图片,你觉得?你想说?齐读

(3)补充。春天到了,白鹭从南方飞回了自己的家乡,它们排成一行飞上了( )的天空呢?

诗中有个词就是碧蓝,瓦蓝的意思,它就是(青)

(4)(学生学白鹭飞)咱们就是这一行小白鹭,小白鹭们让我们一起飞到瓦蓝的天空去欣赏美丽的春景吧。

师:小白鹭,你边飞边看,你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

你们结伴去欣赏春景,高兴吗?齐读

体会一、二句的色彩美

师:有人说,杜甫的这两句诗是一副色彩明丽的画,你从这两句诗中找到了哪些色彩?

师:黄鹂与翠柳,黄鹂相间;白鹭与青天,白青互衬,真是色彩艳丽,有声有色。这幅画告诉诗人——春天来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赞美这生机勃勃的春天吧!

窗含西岭千秋雪

(1)看到如此美的雪景,诗人的心情十分愉快。他透过窗户向远处看去,他看见了什么?

(2)(出示图片)师:瞧,这就是诗中的西岭山,山顶覆盖着千年不化的皑皑白雪,晶莹闪耀。你感觉?你想说?读

(3)一年里有几个秋天?那千秋指的就是?一年过去了,这儿的雪没有融化,十年过去了?百年过去了?千年过去了,这儿的雪仍然?这就叫做(千秋雪)

(4)齐读

(5)理解“含”

(课件)如此美的雪景,杜甫每天都能透过这窗欣赏到。日日如此年年如此,它就像画一样镶嵌在了窗户上,这就叫(含)这就是(齐读)

门泊东关万里船

(1)他把目光转到门前的江面上,他看见了?

(2)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五、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短短的四句诗,仅仅28个字。我们借助想象,欣赏了一幅美妙的春景图。现在就让我们伴随着音乐再次回到千年以前的杜甫草堂和诗人一道欣赏美丽的景象吧。

这一天,风和日暖。诗人闲坐草堂,欣赏外面的景物,向门前的院子看去,他看见……

抬起头,向天空望去,只见……

置于窗前,看见了一幅嵌在窗柜里的风景画,那就是……

再往门前的江面望去,他看见了……

2、感受诗句的对仗美

(1)有人说,诗就是歌。因为它读起来朗朗上口,别有韵味。瞧,诗句重新排好队就变成一首对子歌了。(师生对)

(2)师:既然是歌,就让我们配上音乐唱一唱吧。

(3)在这草长莺飞的春天,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我们不禁吟出(齐读)

六、总结、拓展

12.杜甫《绝句》教学随笔 篇十二

——览景悦心,借物传情

古诗审美教学在小学阶段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内容,优美的古诗,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深邃悠远,平仄讲究,格律、押韵、对仗等都显示出无限的魅力,是陶冶学生情操、增强语言文字修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好教材。杜甫的《绝句》就是这样的佳作。

杜甫这首脍炙人口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全诗所包涵的内容远远超出这二十八个字的含义。它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而总揽全境,却构成了一个令人胸怀天下的意境。我们从诗人的内在情感解读,一开始展现的是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感是怡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绵延以至千万里。四句景语完整地展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及情感活动。当然,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情感活动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是无法全面感受的,这也是本篇诗歌教学的难点。因此,在教学中重点不仅仅是让学生不断地反复朗读,还要引导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自己的阅读审美中形成意蕴绚丽流动的画面,更重要的是要真切感受诗人当时的心境和意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我在教学中打破了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讲析的呆板做法,而是采取意境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一开始,让学生整体感受这四句诗构成的一幅画面上有哪些景物。学生或从图或从诗中找到:黄鹂、白鹭、西岭的雪、门泊船。整首诗四句话的理解,我都是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去感悟和体会。如在教学前面两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读着这首诗,我们一起跟着大诗人杜甫去四川成都草堂看看吧。此时正是阳春三月,天气晴好,微风徐徐。一日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读诗文,忽然听见窗外鸟叫的声音,这两只久别的小鸟见面会说些什么?在教学第二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我们再随着杜甫的眼睛往高远的蓝天望去,看到一只只白鹭,让学生想象白鹭上青天时的姿势并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这两句的学习让学生由近及远,由低及高,去理会草堂周围一派愉悦的美景,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颖而优美的意境。

在教学第三句时,我让学生看着视频创设情境:读了这两行诗,我们仿佛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处生机勃勃,春意融融。这时诗人杜甫往远处一看,却被西岭的雪深深吸引住了。看完以后,一学生举手问为什么杜甫不写南岭或北岭或东岭,而偏偏提到西岭呢?于是,我让学生展开讨论。最后,我小结道:杜甫写西岭绝不是偶然!他只是想表达自己身后百年的归宿,也感觉到了一生夙愿难酬的结局。所以,诗人用“千秋”来表达了自己百年后所希望达到的“雪”的洁白境界。

在整首古诗的教学中,我着重挖掘文本的意蕴空白点,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在想象中去渗透杜甫当时心境意境的美妙之处。如在教最后一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时,我先让学生看图想象乘坐船的会是哪些人,他们和船家之间会说些什么,紧接着我问学生去东吴要多长时间。有的学生说:“三天!”有的学生说:“五天!”还有的学生说:“最多一个星期!”到底是多长时间呢?我出示地图告诉学生东吴离四川相去甚远,杜甫为何要搬迁?我就着资料给学生讲解起杜甫生不逢时的那段历史,学生走近了杜甫,走进了他那段“何日是归年”的岁月,走进了“万里船”在和平年代沿岷江穿三峡畅通无阻的岁月。最后,伴随着优美的《梦江南》这首古筝曲,朗诵杜甫这段时间所创作的代表性的三首古诗——《春望》《草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学生和杜甫的情感产生了审美层面的共鸣!我和学生都陶醉在这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中……大文豪苏轼曾说:“少陵翰墨无形画。” 而杜甫的这首《绝句》堪称一幅美妙的山水条幅。一样的春光,不一样的感受。是啊,春景是美!但正是因为国家平息了叛乱,诗人可以回到久别的故乡,眼前的春景就变得更加的美丽和令人向往!“一切景语皆情语”!千百年后,诗人依然让我们陶醉其中!

引领学生走进古诗,不但能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而且还能筑厚他们的文化底蕴,培养高雅的气质。通过以上意境体验式的教学,我发现只要教师把文本研究深,方法得当,引导得法,这种超越文本的意境学生还是不难理解的,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精品的课堂教学来说,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教学方法。

桂花园小学

上一篇:2009学年科技活动总结下一篇:猫口脱险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