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策

2024-09-24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策(精选9篇)

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策 篇一

关于开发区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几个问题

一、蓝海社区规划占地520亩,其中村庄占地243亩,厂区占地48亩,现状空地229亩;集中改造居住5个村庄。改造范围总占地575亩,其中原村庄占地527亩,原厂区占地48亩;回迁户数950户,回迁区用地110亩;腾空出的工业建设用地444亩;可用于开发建设的土地为181亩。拟采用商业开发的政策进行改造。问题有两个:

1、集中区的空地能否用于商业开发?空地开发建设时是否享受优惠政策?

2、规划社区内的空地,是否可以采用土地置换进行开发建设?

二、滨海社区规划占地565亩,其中村庄占地463亩,现状空地102亩;集中改造居住8个村庄。改造范围原村庄占地1846亩;回迁户数2239户,回迁区用地260亩;腾空出用于复垦的土地1383亩。拟采用土地复垦的政策进行改造。问题有两个:

1、规划社区内可容纳8个村庄,社区内现有3个村庄,近期拟改造区内3个村庄及区外1个村庄,若将4个村庄全部集中建设到上孟家原址,原闫家店、泊王村腾空的土地就要复垦,明年造成其他4个村庄无法搬迁进区内,这类问题怎么解决?

2、规划社区内,现有3个村庄基本相连,中间有很小空地,是否可以将此空地进行置换?

三、北海社区规划了3个村庄,由于现状地质问题以及村庄建设的楼房较多;另外北皂前村的增减挂钩已通过省土管批复,是否可以保留为一个社区?

四、通海社区是否可以利用已批复的住宅用地(现状为空地,手续已完备),进行整村回迁?回迁区土地是否享受政策?腾空的土地用于商业开发是否享受政策?????

龙口开发区城建局2010-07-13

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策 篇二

名称:《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央一号文件)

精要:2015年2月1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 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 加快片区规划实施, 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推进精准扶贫, 制定并落实建档立卡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帮扶措施。加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和基本公共服务, 加大用地政策支持力度, 实施整村推进、移民搬迁、乡村旅游扶贫等工程。扶贫项目审批权原则上要下放到县, 省市切实履行监管责任。建立公告公示制度, 全面公开扶贫对象、资金安排、项目建设等情况。健全社会扶贫组织动员机制, 搭建社会参与扶贫开发平台。完善干部驻村帮扶制度。加强贫困监测, 建立健全贫困县考核、约束、退出等机制。经济发达地区要不断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措施:中央财政投入20亿元重点扶持革命老区农村电子商务建设

精要:2015年7月, 财政部、商务部公布2015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的200个示范县名单, 并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进行扶持。2015年的20亿元专项资金将重点扶持中西部地区, 特别是革命老区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在公布的200个示范县中, 中西部县区占82.5%, 贫困县占比超过43.5%, 赣南、黔东、陇南、陕北等革命老区成片上榜。

名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精要:2015年11月29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健全脱贫攻坚支撑体系, 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 大力营造良好氛围。到2020年, 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 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贫困县全部摘帽, 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名称:《“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

3.浅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篇三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 现状 对策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开发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是解决"三农"乃至我国发展问题的最根本出路,从某种层面上来讲,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势在必行。

一、农村人力资源的定义

人力资源是指具有为社会创造财富、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能力的人们的总和,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具体说来,人力资源由人们所具备的知识、智力、体力、技能、精神等要素构成,它通过人们的生产活动,可直接作用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农村劳动力资源指农村地区拥有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文化科学水平和健康状况的总和的劳动适龄人口。根据我国劳动就业制度规定,男性年满18岁到60岁,女性年满18岁到55岁,均被列为劳动力资源。农村人力资源亦即农村"劳动力资源",是指农村范围内人口总体所具有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包含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数量指在农村范围内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量;质量则包括农村劳动力的技术专长、知识水平和思想观念等方面。

二、农村人力资源的概况

目前,我国有13多亿人口,而9亿在农村,农村人口基数相对较大,农村人力资源成为我国人力资源的主体。但由于受到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的影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一直落后于发达国家,加上建国初期我国人口政策的失误,导致人口急剧膨胀,使得我国农村人力资源面临很大的挑战。

(一)农村人力资源的数量概况

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截止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其中农业人口67415 万人,占全国人口的50.32%,农村贫困人口2688 万人,约占农业人口的4%。据相关专家预测,按现有生产能力,农业生产只需2至2.2亿劳动力,大约有1.1至1.3 亿人为隐蔽性失业,成为剩余劳动力。

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劳动力又以每年600万的速度增加。到2030 年我国人口数量达到或超过15亿时,农业剩余劳动力也将达到2.5 亿人。此外,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行业分布也很不合理,从事第一产业的人较多(超过50%),而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较少(合起来不足50%)。

(二)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概况

首先,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文化素质作为农村人力资源的核心,集中体现了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2008年,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的年限是7.8年,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70%以上,高中文化的约占16.8%。

其次,掌握的科技水平很低。据农业部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懂得如何使用农药的农民不足三分之一,一年之内接受过一次科技培训的农民不足三分之一,接受过三次以上技术培训的农民不足3%,科技培训的覆盖面很小,农民的科技素质仍很低。

再次,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低。由于自身文化、科技等素质不高,以及长期受计划经济和小农经济的影响,现代经营和管理知识薄弱、经营管理能力差、信息流通和反馈慢,导致我国农村劳动者适应和参与市场经济的能力低下。

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面对的问题

尽管,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在党和国家的指导下,取得突出了成绩,但是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仍然是不可忽视的。

(一)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较低

我国是人口大国,但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和人力资本大国。长期以来,农村教育事业落后,农民严重缺乏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足,造成了农村人口以低级劳动力为主体,低素质人口中有90%在农村。由于文化素质低,农民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少,所以接受现代生产技术和知识的欲望也不高。与此同时,我国的农业粗放经营现象严重,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不大,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2011 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达到53.5%,有很大的进步,但仍比发达国家底近20%。这是造成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低、农业经济落后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二)地方官员开发意识不强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的一个制约因素是地方官员在思想上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认识不足;部分官员在行动上往往只追求看得见的政绩,脑海里也只有物质资料生产蓝图。然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中,要想成功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没有政府的积极参与和主导是不可想象的。殊不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对于政府官员来说是更重要的生产任务,如果没有较好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新农村的建设是很难成功的。

(三)缺乏有效的开发机制

缺乏摸清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状况切实有效的措施,以及制定科学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规划。目前许多规划措施没有从各地实际出发,不能着眼农村长远发展,对努力的方向、工作重点、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管理措施不明确,进而导致没有一个良好的开发基础。同时,在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缺乏以最大限度盘活农村人力资源为目的,探索农村人力资源持续、深入开发和管理的新方式、新途径,无法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此外,在加强微观管理、强化机构和网络建设中,也没有明确牵头部门和相关部门各自的责任,乡村开发组织不明显,既没有纳入考核也没有加强督查,导致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满足不了城乡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相关对策

针对以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对策:

(一)树立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要增强领导干部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意识,尤其要强化基层政府官员的开发意识和责任意识,官员要解放思想,深入调研,站在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上充分认识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起到引导和先锋作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必须正确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认识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举措,才能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为"抓手",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入,提高整体素质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科技和教育在现代农业的发展将得到更多的关注,因此必须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政府部门要落实科教兴国的方针,围绕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开发新的项目,广开渠道,筹集教育和培训经费,提高农村教育和培训水平。此外,要实现现代化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各级农村技术人才和农民专业户、示范户,因此必须增加农村科技教育和在职教育经费投入。当然,为了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还要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文盲。

(三)健全农村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对于提高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持续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要畅通人力资本的渠道、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就要进行各项制度创新,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创建完善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配套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条例,以此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带动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建立良好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体系。

参考文献:

[1]喻国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途径[J],财经,2008.

4.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探析 篇四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探析

作者:刘克伟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4期

摘 要: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虽然丰富,但整体素质较低,缺乏有效的开发和创新机制,我们应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为农村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关键词:农村 人力资源开发 措施

农村人力资源是指农村范围内人口总体所具有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又称为农村“劳动力资源”。它包含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数量指在农村范围内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量;质量则包括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水平、技术专长和思想观念等等方面。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本质上是一场人才竞争。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1.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虽然丰富,但整体素质较低

我国是人口大国,但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和人力资本大国。长期以来我们重视物质资本投资,轻视人力资源开发。在城乡二元结构固化和农业投入较低的情况下,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非常有限。由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足,我国人口以低级劳动力为主体,低素质人口中90%在农村,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2.农村劳动力资源逐渐减少,但规模依然庞大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范围不断拓展,农村人口大量转变为城镇人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入城镇务工经商,因而农村劳动力大量减少。

3.劳动适龄人口中中老年比重较高,女性比重上升

受人口控制政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农村劳动适龄人口年龄结构呈现新的特点:一是低年龄人口比重低;二是青年所占比重下降;三是中老年人口比重高。农村劳动适龄人口中,虽然目前仍然是男性多于女性,但女性增长的速度快于男性。特别是在20~39岁劳动适龄人口中,男性人口比女性少,这主要是这部分人口中,男性青年大多外出务工经商,而女性到了婚育年龄,外出的多数返回原籍结婚生育,使得性别比下降到最低点。

4.就业比重高的仍为传统型产业

农村就业人口总量庞大。就业人口产业结构仍为传统类型。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年轻有技能、有特长的劳动者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的主要是种植农作物或从事养殖业,所以就业人口的产业结构仍然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二、三产业比重较低。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面临的问题

1.缺乏有效的开发和创新机制

在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缺乏以最大限度盘活农村人力资源为目的,努力探索农村人力资源持续、深入开发和管理的新方式和新途径,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2.没有注重培养农村建设需要的人才

农村对人才的需求是各种各样且不断变化的,然而职业学校的教师由于很少深入生产第一线,没有深入调查农村现状与需求,没有动态地调整课程目标、课程设置与学生培养方向,做到人才培养供需接轨,因此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一定就是农村所需要的人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不够,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各类人才培训缺乏有效衔接与管理。

3.基础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生流失严重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学生流失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特殊群体学生,如:如贫困家庭子女、流动人口子女、父母离异家庭子女,流失率高于普通家庭的学生。二是毕业年级高于非毕业年级。农村初中学生的流失率在10%左右,这些初中未毕业的孩子流失,对他们未来接受再教育又是一个很大的困难。

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

1.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

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级政府应当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着重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领导,根据实际研究制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方针、政策,搞好农村人力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工作,落实具体措施,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努力营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良好环境,保证农民享有教育培训的各项权利,切实提高整体素质,为新农村建设奠定雄厚的人才基础。

2.要强化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

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素质和竞争就业岗位的能力。当前,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面向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

民收入和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培养农业科研、管理和推广等各类人才;加强农民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外出民工的职业技能素质和竞争就业岗位的能力。同时,还要使现有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不断补充新知识和技术,全面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发展效益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智力和人才保证。

3.搭建平台,为农村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适应新农村建设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千方百计抓项目、办产业,为各类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作用提供创业平台。同时,根据乡村经济发展情况和人才特点,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将分散的农村人才整合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人才集团”和“经济实体”,通过“公司+农村人才+基地”,“协会+农村人才”,“支部+协会+农村人才”等多种形式,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人才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鼓励外出打工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吸收农村富余人员共同创业,回报家乡。政府对农民自主创业参照下岗职工优惠政策进行扶持,农民兴办工商企业允许注册资金分步到位,并适当减免相关税费。参考文献:

5.我国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范文 篇五

农村人力资源主要指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丰富,农业劳动力5.6亿人,约占总人口的43%。这是我国农业发展极其可贵的一种优势资源。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相当大的比重,农村劳动力中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仅占5.8%,初中文化程度的仅占38.04%,且青壮年农民中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十分匮乏。农村人力资源水平低、素质差,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严重滞后这一状况,已经影响到农业的集约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由于农村人口迅速增加,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以及农业物质技术装备的进步,使得农业经营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减少。同时,由于我国非农产业的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城市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赶不上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增长,造成大量农村隐性剩余劳动力的存在。

二、存在的问题

1.农村人力资源受教育和培训程度低。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住户从业人员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仅为5.8%;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为14.01%;小学文化程度的为42.15%;初中文化程度的为38.04%。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全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79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比例为19.06%。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水平差距很大。

2.农村人力资源身体素质差。

农村公共预防保健服务薄弱,卫生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农村人力资源健康水平提高缓慢。一是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一些重点传染病、地方病发病率还很高,严重危害着农村居民的健康。二是农村卫生投入不足,农村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服务难以保证,一些地区农村居民主要健康指标的改善幅度明显减缓或停滞,城乡居民健康差距进一步加大。三是农村高素质卫生技术人才匮乏。四是农村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滞后,许多乡镇卫生院服务模式单一,医疗机构管理水平低,机制不活,效率不高,不能适应农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五是目前的农村合作医疗面临许多困难,原有的农村合作医疗严重萎缩或解体,农民基本上都是靠自费医疗,许多家庭靠变卖家产和借债来支付医疗费。

3.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大。

一是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难以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二是由于国际国内统一市场的逐步形成,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滑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吸纳能力受到限制。三是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到制约,城乡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仍然存在城乡居民两种身份、两种社会形态和两大利益集团,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就业。四是农村劳动力资源质量、结构与非农产业的要求存在矛盾。农村劳动者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是农村劳动力实现有效转移的重要条件。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文化水平低,专业技能差,劳动力就业受到限制。五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低。目前,我国相当部分区县没有统一的劳务开发管理机构,没有系统的农村劳务开发管理工作政策和办法,劳动者权益保护、外出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4.缺乏系统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和组织体系。

我国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缺乏统一认识,缺乏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全面研究,更缺乏紧迫感、主动性和自觉性。人才培训无计划、盲目性以及人才使用脱节广泛存在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

三、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1.加强教育和培训。

一是进一步重视教育的战略地位,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二是完善地方法规,实现依法治教。我国要从实际出发,用立法的方式,把教育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保护起来,连续实施。同时,要建立一

套检查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进程的评估制度和普及不同年限或阶段义务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教育督导三是加大教育投入。四是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素质,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相对稳定、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五是大力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积极扩大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框架。六是强化培训,尤其是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与再培训。

2.建立和健全农村基本保障体系和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二是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社会化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素质,促进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三是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力度,合理安排农村公共卫生经费、农村卫生机构经费和建设资金,加强农村卫生经费管理。四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对农村贫困家庭实行医疗救助。五是依法加强农村医药卫生和药品监管。六是加强对农村卫生工作的领导,落实有关部门责任。

3.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一是尽快出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划和方案。二是加强农村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三是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将农民流动进城就业和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及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四是最大限度实现农业内部充分就业,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契机,积极拓展农村就业空间。五是抓好外出民工回乡创业工作。

6.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策 篇六

课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状况调查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班级:1201班姓名:柴明辉学号:20121010106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二元化问题也不断突出,而城市化的关键在于:农村城镇化。而要实现农村地区的发展,主要靠得是要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去支撑农村地区的发展。所以,要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就要充分的做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实现农村地区又好、又快的发展,从而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城镇化。

关键词:农村地区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方面的不断发展,“农村”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从起初的“农民”到“农民工”再到“城乡二元化”问题,农村不断映入眼帘,农村地区的各种问题也逐渐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如何实现城乡的双赢发展,如何更好地实现广大农民的小康梦,使我们现阶段应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0%以上,农村人力资源充足,开发潜力巨大。但现实是:在农村地区,各方面发展与城市相比,落差巨大,各种人才不断流失,人力资源开发不足。现阶段,无法实现人与物的均衡发展,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也岌岌可危。所以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亟待解决。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市场经济起决定作用的情况之下,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对落后现状,已经远不能适应国情发展的要求。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广大的农村地区对人力资源的认识还存在着一些误区,没有充分认识到在高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或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对人力资源开发重视远远不够,领导和组织能力低下,人力资源开发仍处在较低水平,与人力资源开发要科学化、现代化、系统化、法制化、标准化的目标还相差甚远。

其次,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庞大,但质量低下。我国有13亿多人口,5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农村人口多,潜在资源丰富,但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低。全国范围内文盲、半文盲的人口有90%聚集在农村。农村近5亿的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也都较低。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程度的低下无疑是农村发展的巨大瓶颈,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农村人口对这种先进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使农村地区无法开展各种先进教育和实践活动,影响农村地区的发展。

第三,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虽然十分丰富,但比例严重失调,普通劳动力的低效使用甚至闲置与高素质劳动力的极端缺乏形成了强烈反差。一方面,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人数高达1.5亿左右,而且还在以每年增加近500万的速度递增,出现了人力资源闲置或浪费等多种极端现象。而另一方面,较高素质的劳动力极为缺乏,因农村地区开发程度不足,大多高素质人才都无法施展自我才华,纷纷流向城市,给本来就缺乏高素质人才的农村火上浇油,引起农村人力资源的严重短缺。

另外,农村教育资源投资力度不够,人才培养工作滞后。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的落后都是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原因,从幼儿阶段,农村的教育资源就与城市相差甚远,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农村的综合资源相比于城市,更是远远不及。农村教育发展过度依赖于政府财政投入,而地方政府财政的匮乏又制约了农村教育的投入,从而形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潜力与实际开发能力偏低的反差。使得农村在经济时代更加无法跟上城市发展的脚步。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的主要对策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认为,要把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即转变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而投资的重要形式是教育、培训。鉴于我国农村教育状况比较落后,要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跟上新形势的发展,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培训的投资力度。除了政府部门要增加财政投入外,地方政府(包括乡村)也要积极想方设法,广辟财源,筹集教育和培训经费,改善开办教育、培训的条件,提高教育和培训水平,努力为农村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大力推进农民知识化进程,提 高广大农 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而加速人力资源开发,就必须坚持教 育优先发展的原则。今后要逐步构建以农村基础教育、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以及农村成人教育 为基础的农村教育体系,以更高层次地搞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实现农村地区人才可持续。

在知识经济的新形势下,必须大力加强农民的道德思想建设,转变农民的旧观念,激发农民务农和接受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农民的守旧意识、“等、靠、要”的思想,转变为敢于竞争、敢于拼搏的创新精神,为农村人力资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保持永久的活力。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还要不断改善农村医疗保健设施,提高农民健康水平;要发展和创新农村基础教育,发挥农村基础教育对于整体上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主导作用,为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建立健全农村人才开发的机制和网络,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

7.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创新探讨 篇七

收录日期:2012年8月1日

现代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要力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需要大力提高农村人力资源文化和技能水平, 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现代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是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是指通过学习、培训、教育、管理等方式, 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与发展战略, 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利用、塑造、改造与发展的活动。长期以来, 农业一直都是我国的根本, 农村人力资源也是我国人力资源的主要力量, 由于受到我国传统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影响,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长期缺失, 加上建国初期我国人口政策的失误, 导致人口急剧膨胀, 使得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面临诸多困难。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一) 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大, 农村出现大量富余劳动力。

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总量大, 据中国统计年鉴 (2011) , 2010年我国总人口约13.4亿, 其中农业人口6.7亿, 占总人口的50.05%, 农村富余劳动力近2亿。农村人力资源总量大, 增长速度快, 开发潜力巨大。我国是人口大国, 也是农业大国, 5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 农村劳动力适龄人口约5亿, 其中有近2亿富余劳动力, 我国人口每年大约以1, 3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 绝大部分在农村。随着农村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 今后我国每年还将净增600万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这必将对社会就业、农村耕地、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形成巨大的压力, 并将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巨大障碍。

(二) 农村人力资源的行业分布不合理。

据2008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公报, 在农村人口中, 从事第一产业的占71%, 从事第二产业的占15%, 从事第三产业的占14%, 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7∶1.5∶1.5。随着农村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 农村劳动力在一二三产业中的分布格局有所改变, 但总体来看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仍不合理。近2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要让他们向非农产业转移, 转移的途径是流向城镇和就地转移。

(三) 农村女性劳动力从业人数和比例上升。

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 (2010) , 2009年我国乡村从业人员中, 女性劳动力为2.4亿, 男性劳动力为2.5亿, 男女比例基本平衡。女性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 从1980年的1.5亿上升到2009年的2.4亿;女性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也处于上升趋势, 从1980年的45%到2009年的49%。这是由于市场经济的拉动, 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以及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 导致以青壮年为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从而出现农村女性劳动力从业人数增加的现象。女性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例的上升是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方面的一个新特点, 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四) 农村人力资源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很弱。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小农经济意识浓厚, 文化素质偏低, 缺乏现代经营和管理知识, 经营管理能力较差, 获取信息能力较弱和渠道较窄, 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很弱。部分农村居民因为思想观念守旧或是自身懒惰, 就业只能局限在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上, 导致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因为供过于求而得不到较好收益。部分农村居民自己筹办乡镇工厂企业, 由于自身缺乏经营管理知识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企业规模不大, 现代化程度较低, 结果造成资源大量浪费, 企业效益不高。由此可见,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适应市场经济能力弱的状况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 制约了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 基层干部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认识不足。

基层干部在思想上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认识不足是制约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因素。部分基层干部非常注重物质资料生产状况, 行动上追求看得见的政绩, 忽视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然而,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则是为农业生产提供强大动力,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可见, 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培养现代农民,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和源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只有各级干部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认识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举措, 才能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为抓手, 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保障制度缺失。

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体系影响, 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聚集在城市里, 农村许多制度缺失。如农村有效教育制度的缺失, 优势教育资源被城市占有, 造成农村受教育与城市受教育的不平等, 适龄儿童失学率也高于城市。农村有效卫生医疗制度的缺失, 使农民就医困难, 造成身体素质下降。传统户籍制度和农村劳动力市场不成熟, 阻碍了农村人力资源的正常流动。现有的土地制度, 很难长期保护农民的土地收益, 也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农民的使用权和土地流转权。我国农村产业结构比较单一, 第一产业比重过大, 农村产业分布又比较集中, 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集中在第一产业, 影响农民增收和农村的发展。

(三) 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 思想观念落后。

党中央在20世纪九十年代提出了“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的战略, 但在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落实情况不力, 致使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以小学、初中文化为主, 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很少, 接受职业技术培训人数非常有限。据2008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全国5.3亿农村劳动力中, 文盲或半文盲占6.8%、小学文化程度占32.7%、初中文化程度占49.5%、高中文化程度占9.8%、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1.2%, 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年以上。

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处偏远地区, 交通建设缓慢, 获取信息渠道单一,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比较缓慢, 农村劳动者受传统小农思想观念影响及其文化素质偏低的制约, 大多数农村居民存在落后、狭隘、保守的心态和观念。同时, 广大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 农村部分区域还存在封建迷信活动。农民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严重阻碍了农村人力资源自身的进步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 农业发展急需的人才缺乏。

农村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 然而职业技术学校没有深入调查和分析农村现状与需求, 没有实时动态地调整专业目标、课程设置和学生培养方向, 做到农村人才培养供需接轨, 因此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农村生产的需求, 不完全是农村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规模小、速度慢、深度浅, 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体系保障, 各类农村人才培训缺乏有效衔接与管理, 导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严重的人才缺乏, 也极大阻碍了现代农业和农村社会发展。

(五)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大。

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有近2亿人之多, 急需向非农产业转移。而城市由于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下岗、失业人口及隐性失业人口不断增加, 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镇就业受阻。因此, 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另一途径是就地转移, 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三产业进行就地转移。但是,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总量仍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很大。

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一) 强化基层干部思想认识。

国家应制定各种有利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 并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的考核,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领导, 要高度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研究制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方针、政策, 大力营造良好环境。各级政府要吸引各类教育资源投资开发农村人才, 取消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限制, 提供各种优惠条件, 吸引有志之士投身于现代农业, 真正把人才引到农业生产和发展的第一线, 给农村营造良好的科技、文化环境, 确保农民的知识、技能得到提高。我国已将人力资源开发列入施政纲领, 各级地方政府也应将其纳入当地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 真正实现科教兴农。各级政府应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程加大投入, 在经费上给予支持, 政策上给予倾斜。

(二) 建立适合新农村建设的农村管理体制和机制。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智力保障。农村人才市场是沟通城乡人才交流的枢纽, 是优化人才资源结构、合理配置人才的重要手段。以市场化为导向, 深化农村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和创新, 加强农村人才市场建设, 健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 从乡镇基层到省级, 都要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体系, 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在农村人力资源配置上, 创建农村特色的人才再生机制, 内部保留培养现有人才, 提高其技术和文化水平, 引进吸纳专才、特才, 使农村人力资源的市场配置趋于合理和有效。

(三) 强化教育理念, 改变农民思想观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使农村面貌发生改变, 更重要的是使农村居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适合新农村发展的要求。农村劳动者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影响着农村劳动者的行为方式。要弱化农村居民不思进取、封闭保守的守成意识, 全面普及现代农村社会文明思想,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文化思想。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持续性、针对性的开发, 要大力提倡“人人学习、时时学习、事事学习”和“学习中工作、工作中学习”的理念。通过学习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 让农村居民树立“知识致富”的思想, 真正掌握生产技能和科技知识, 实现知识致富。帮助广大农民树立市场经济理念、人力资本理念, 让农民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四)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欧美及亚洲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 包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不仅需要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 更需要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一线”实干人才、实用人才。因此, 要把职业技术教育放在与高等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 培养大量的农村社会发展实用人才, 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同时, 在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过程中, 应根据农村社会发展现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状况、农村劳动力市场需求状况、农民就业意愿等诸多因素, 对职业技术学校的布局、师资的配备、专业的目标、课程的设置等加以综合权衡, 从而培养出用得着、留得住的农村职业技术人才。

(五) 积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积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这是合理配置农村人力资源, 实现各种资源有效使用的重要途径, 也是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首先, 要尽快出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规划方案, 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实行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的转移, 以改善农村劳动力盲目、分散和无序转移的状况;其次, 加快建设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联动机制。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 可带动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更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第三, 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在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 推动其向非农产业流动, 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步伐。

摘要:人力资源开发是发展生产力的关键, 是强国之路、富民之本。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大、素质低的状况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着力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提高农村人力资源技能与素质, 将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力资本, 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强大的发展动力,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 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参考文献

[1]孙友然.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动因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J].人口与发展, 2012.1.

[2]宋美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作用分析[J].经济纵横, 2012.3.

[3]沈晴, 阎春, 赵巧艳.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广西农村经济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 2011.24.

[4]张祖军, 曾伟.我国农村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若干问题探讨——以江西赣南A市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 2011.12.

8.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策 篇八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开发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62-0199-01

1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实践,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农村人力资源越来越受重视,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意识淡漠。一方面表现在各级政府还没有树立起强烈的人才意识,没有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多数乡镇政府没有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项准公共服务纳入公共财政框架,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表现在农民的自主开发意识不够。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大规模流动和现代农业的长足发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民的落后意识,农民的科技教育意识、法律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都得到了增强。但是在落后偏远的农村中,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认识不足,观念淡薄的现状还在一定范围存在。

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仍有较大差距。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各级政府积极创造相应的政策环境配备必须的经费及支持条件发挥了政府对农民进行教育和培训的主导作用,但仍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巨大需求。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发展过度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投入,而农村财政的匮乏又制约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农村人力资源受教育和培训程度很低。这些问题造成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巨大开发潜力与实际开发能力上的反差。

3)农村劳动力转移发生显著变化,但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改革开放三十年,虽然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推进正在不断深化,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主要表现在农业内部劳动力消化能力较差;转移主体的素质普遍偏低;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缩小;待转移劳动力信息获取能力较弱;户籍等政策因素的制约等五个方面的问题。由于农民文化水平偏低,他们在理解接受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吸收转化农业科学技术等方面受到严重阻碍,不易接收新知识、新技术,这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新农村建设发生尖锐矛盾。

4)农村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取得很大进展,但是仍然缺乏系统的计划和组织。我国目前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缺乏系统的计划和组织体系。我国政府目前已有的一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计划和制度,这些计划是分散的,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没有统一的实施者,大部分计划是地区性的和暂时性的。有些地方对农民工培训就是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缺乏对人力资源开发的紧迫感,主动性和自觉性的认识,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还没有真正做到制度化、法制化。

2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与措施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建设现代农业,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1)创新农业院校毕业生通往农村的就业体制。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是农村科技人员来源的主要途径。农村经济、文化生活比较贫乏,个人发展机会相对较少,许多大学生不愿留在农村。制定和扶持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把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落实到农村就业作为高等农业教育通向农村的目标。为农村培养真正“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新型农民来打造现代农业。扩大和加强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范围与力度,提高农民应用技术的能力,大面积惠及现代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和改变农村经济结构。

3)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创业绿色通道。80年代农村人进城务工到现在已经有二十余年。农民进城务工是农村人力资源第一次转移,通过第一次转移让农村富裕劳动力进入城市,接触现代化的大工业,提升本身的价值。农民工返乡创业是人力资源的第二次转移。通过两次转移,极大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引导他们回家乡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学习,让农民树立“知识致富”的思想,实现知识致富。

3结束语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角度考虑,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它既阻碍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又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形成巨大压力。说到底,它将影响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全面实现。加大政策、教育和培训及资金等方面的投资,提高农村地区的健康水平和受教育水平,无疑是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有力措施,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晓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农业经济,2006,12

[2]魏敏.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5(9).

[3]李上田.论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4]陆晗.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思考[J].安徽農业科学,2007,29:23-24.

9.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策 篇九

【摘要】:“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上世纪末,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向朱镕基总理上书,指出了中国的“三农”问题。但是“三农”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并且有变得更加复杂和棘手的趋势。对于“三农”问题,我觉得农民工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农村的人力资源如果能有效开发利用,这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有推动小康社会的建立,以至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目的,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村人力资源,问题,对策

中国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国农业、农民、农村问题的历史。商鞅变法废井田、重农桑而使秦国在“战国七雄”脱颖而出;陈胜吴广大泽乡揭竿而起是为“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汉书、严安传》)之后,历朝历代兴衰更迭皆无不与此相关。“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上世纪末,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向朱镕基总理上书,指出了中国的“三农”问题。上个世纪末提出的问题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很好的解决。中国快速而伟大的城市化过程,对农业现代化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量。这种推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动农业的规模化,二是农业的产业布局发生变化,第三个方面是农业参与主体的变化。众所周知,三农问题的核心和焦点是农民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 从根本上讲,解决这一问题最终将取决于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农民素质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因素,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建设,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是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巨大,人力资源结构失衡。我国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 ,有近2.5亿剩余劳动力。此外,我国人口每年大约又以1300万左右的速度 增长,且绝大部 分在农村。由于人力资源开发不足,以及配置和利用效率不高,使我国人口以低级劳动力为 主体,并且人力资源结构严重失衡。从一定意义上说,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农村人力资源的整合与再造。有经济学家提出,新农村建设就是寻求一种科学合理的办法,有效地启动过剩劳动力,变负担为资源,最

后变为社会资本。新农村所探求的“新”,关键就在于资源的再造,在于人口上的“变负担为资源”,在于有限的土地资源最大效用地利用。在发展模式上,依靠最大的内部能动,实现以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和工业化、城镇化为主要特征的产业与人口协调发展,实现富余劳动力的减负与人力资源再造的合二为一。这要求对农民强大内生力的再次培植与激发。

发展经济的关键资源不是物,而是人。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效果,是决定和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重要因素。要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除了政策支持、加大农业投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拓展农业外部增收空间外,根本性的途径是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构建农村人力资本长效投资机制,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是,劳动力资源总量过剩,而劳动力资本存量不足。农村劳动力知识技能相对于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农村劳动力文化技术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极其重要的因素。据近期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状况数据显示,在4.9亿在家务农的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2.2%,小学以下的占34%(其中文盲、半文盲占6.9%),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我国农民的这一基本素质现状,影响了农业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农业建设。

二,目前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教育方面存在问题。教育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农村的教育,现阶段农村的教育事业有没有很好的发展,那是一目了然的事,虽然国家对于教育事业投入了很大精力与资金,但是还是没有落实到每一个地方,还是有很多地方的教育事业很落后。就拿我所在的城市分析,韩城的教育事业在别人看来还是挺好的,那只是在城里面,现在人们追求更好得,农民都知道让孩子用知识去改变命运,想让孩子在更好得环境下去学习,家里有条件的都让孩子去城里上学,没有条件的就得在自己村里的学校,而村里的学校因为学生的大量减少而没有安排有相应能力的老师,学生就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就会早早的对学习失去

信心,从而导致早退学进入社会,有的进入社会不学好干坏事,有的是为家里分担经济负担而外出打工,放弃学业。如果照此下去,农村人的文化程度就很难提高,就很难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文化素质的落后也是导致我国农村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的根本原因。

第二,传统城乡二元结构制约农村发展,中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结构,以牺牲农村和农民为代价发展工业,致使中国农村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投入,农业技术落后、生产方式落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靠有限的土地维持基本生存和延续后代。农民本身生活清贫,更谈不上对农业的投入。

第三,蜂拥而至的进城活动,现在农村的人们都向往城市的生活,都希望可以再城市里生活,大量的人群都抛弃土地进入城市,也不知道在城市里能不能找到工作,或者能不能发展,就蜂拥而至到城市,导致城市人口的膨胀,并且农村有好多土地都在荒废着,这是一种资源浪费啊。

第四,村官是否尽职问题,村官的清廉与否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很大的作用,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财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调整支出结构,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为赢得“三农”发展黄金期做出了重要贡献。2003-2012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超过6万亿元(2012年数据为年初预算数,下同)。总量上,中央财政“三农”投入从2144亿元增加到12286.6亿元,翻了两番还要多;速度上,中央财政“三农”投入年均增长21%,高于同期财政支出年均增长4.5个百分点;比重上,中央财政“三农”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3.7%提高到19.2%,达到将近五分之

一。从千亿到万亿,数量级跨越的背后,是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稳定增长保障机制的逐步形成完善。由此可见中央财政对农村的关注度,但是中央财政所投入的这些资金有没有都合理的利用在“三农”问题的改造中,那就与我们这些一级又一级的官员以及村官的清廉有很大关系。村官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也有很大的关联。

还有,思想观念,有些人还老思想老观念,重男轻女,对计划生育的不重视。中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三农”的现状必然形成严重的制约和瓶颈。中国农村必须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必须抓住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这个“牛鼻子”,尤其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这个关键,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加速现代化的进程。

三,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对策

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及以上提出的问题,还有子啊这里没有提到的问题,提出以下基本对策:

第一,强制性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首要任务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消灭青壮年文盲。国家把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作为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的战略任务来抓,农村要将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作为当前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

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对公民来讲,既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义务。

第二,加大力度对农村生产力的开发,引进更多的技术,让农民的工作也技术化,科学化,农村与城镇共同发展。

第三,加强对官员的制约与监督,让农民更好得得到政府对农村的帮助。第四,开放思想,要合理利用农村土地,不要土地资源浪费,要合理利用资源。

还有,计划生育的严格执行,促进优生优育,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和 优化人口结构为宗旨的计划生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特别要加强农村 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优生优育。

上一篇:开展行政效能建设和效能监察的实施意见下一篇:学生会欢送会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