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2024-06-26

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精选8篇)

1.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篇一

论服务型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榆林市文明城市建设为例

内容摘要: 当前,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不断推进,以榆林市文明城市建设为例,在榆林市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环节,都存在许多问题,政府对服务型政府的含义的理解不全,政府自身角色定位存在缺陷,行政权力异化,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约,政府部分公务员素质较低,政府机构较多,一些部门职能交叉,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突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建立以“内部控制”机制促进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的深入地发展,为铸就服务政府铺实道德之路的行政伦理的制度,是当前完善榆林市文明城市,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

民本

行政伦理

制度化

引言

所谓服务型政府,就是为任命服务的政府,服务型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管理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的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明服务为宗旨,实行服务职能和才承担服务责任的政府。榆林市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也是榆林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过程,自2008年以来,榆林文明城市创建也已有四年多的时间,总的来说,榆林市民对于榆林市政府服务于民的水平的满意度提升了。但是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有许多。

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其发生的根源,找到其根源就可以找到其根本的解决对策。可以看到,社会人、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各种行为活动,以及这些行为的方式方法都源自于人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对于政府这样的社会组织,其行为以及其行为方式方法,及最后的效果自然是源于政府组织及其组织成员的行政精神,行政伦理的建设成效。政府部门的行政精神,行政伦理建设制约影响着政府部门的行为活动,效果。从行政精神,行政伦理的角度出发,探索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成效与问题及建设路径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一、榆林文明城市之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现状

(一)榆林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探索和成效

1.制度日趋完善

出台的《榆林市人民政府规则》,对政府的重大事项决策、政策文件制定、会议议事、行政监督、依法行政、勤政廉政等做出了具体的规定;积极推进了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2010榆林市出台了《榆林市党政领导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与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完善考核方式。到2011年止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了四轮清理。

2.政务公开全面推行

全市各级政府大力推行“阳光政务”,166个乡(镇、街道)有151个建立了政务中心,市本级及浏阳市先后背评为“全国政务公开先进单位”,榆林县政务中心成为全国政务公开示范点,政务公开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网络化已经基 本实现。

3.公共服务力度明显加大

政府对公共服务领域财政投入逐年增加,2003—2007年,全市总人口人均社会事业支出从376增加到1180元,使民生问题得到了较大程度的解决。GDP和公共财政收入虽有一定差距,但在推进公共服务方面却从不甘人后。从义务教育率先实施“两免一补”到养老实行政府补贴,再到公园免费开放以及今年暑假政府埋单免费向全市中小学生提供定点游泳场所等。

4.社会管理职能逐步增强

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社会组织,重视发挥其促进社会公益事业、方便群众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扎实推进城乡社区、村为主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基层自治组织的社会管理功能;注重运用调节手段化解社会矛盾,创新联动机制处理突发事件,构建大防控格局维护社会治安,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逐步增强,有力地推进了和谐榆林建设。

(二)榆林市服务政府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对于服务型政府含义的理解不全面深刻

在榆林市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市政府进行各项工作时盲目地追求效率,追求政绩工程,为文明城市而建文明城市,诸如,对于因为政府要对榆林城进行城市面貌的重整,所以市政府决定必须将榆林城区的棚户区予以拆迁,改造。根据许多当事人的介绍,那些政府的拆迁组织在面对当事人时,态度恶劣,坚决执行上一级下发的所谓的拆迁政令,无论当事人如何阻拦。而且,在政府执行这些拆迁活动时,往往产生暴力冲突,政府派遣的拆迁队往往是置人民的利益不顾,甚至人民的生命也不顾。据某些媒体报道,在近几年来关于榆林城区棚户区的拆迁问题,有数量不小的人员遭到了人身攻击,还有一些受到迫害。一些不满拆迁,想要上访的群众,多次遭到与政府相关人员的突然拦截和威胁。政府相关部门面对这些负面新闻时,多是持否认态度,声称棚户区的拆迁是榆林市文明城市的建设的必要措施。文明城市建设之目的是想要达到使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民众们能生活在一座文明和谐舒适的城市里,然而政府却因为要建设文明城而牺牲百姓的利益,甚至做伤害百姓的事情。这不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求。

2.政府机构较多,一些部门职能交叉,工作效率不高

目前,国务院组成部门为28个,我省是25个,而榆林市至今仍是39个。虽然榆林在2010年启动了政府机构改革,进行职能整合探索大部制,但是政府部门大部制改革还是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实质性的突破。部门之间、部门内各处室之间职能交叉的情况仍然有存在,妨碍了政府职能有效地发挥。在行政审批制度方面,减少了部分行政审批项目,虽然对于行政许可事项的清理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市本级行政许可项目还有差不多200个,相比于其他同类城市来说,还是比较多。部门之间或内部职能交叉,加剧了程序繁杂程度,行政成本居高不下,没办法降低,导致财政资源的浪费。如基建项目审批环节达到七十多个,特别是基建项目在报建过程中需规划、建设部门重复审批,耗时多,效率较低。据 统计,榆林市行政审批时间平均为71.2天,个别项目审批时间最长达到18个月。如此长的耗时给榆林市的群众带来了很多的不方便,对于榆林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灭减了创业者的积极性。这样的政府组织始终都是处在一种低效能的状态,与服务型政府高效,精简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

3.政府错误的角色定位,包揽事务过多,“全能政府”现象严重

榆林市政府仍然以管理者的身份地位而不是以服务者身份定位自己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强制权威硬性管理是现阶段榆林各级政府社会管理的主要特征,政府管理者总是处于高高在上的领导者的地位,政府部门存在着一种,只要政府向其行政管辖范围内的社会个人、团体提供了公共服务,那这便是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错误思想。从“找政府官员办事要看他们脸色,看心情”“我们是在求政府部门帮我们办事”“对待领导要笑脸相迎,必须电话头哈腰。”这些民众思想中便真实间接地反映了政府错误的角色地位。同时,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不分问题比较突出,政府包揽了不少本应该由社会组织来办的事务。65个全市性行业协会尚有48家与政府职能部门没有脱钩,一些中介机构在政务大厅办公和收费,部分职能部门让中介机构代收各种行政事业费、将收取经营性服务与行政审批挂钩。而且,政府部门的规划、调控、监督角色过弱,执行角色过重,有的热衷于管钱物、管项目。政府一直都向着全能政府的方向发展,不给与社会团体,自治组织,第三部门一定的权力和机会参与社会管理工作。

4.依法行政的统一性和透明度不高,部门存在利益集团化倾向

近些年,我国在对行政权力的制约监督方面采取了不少的措施,力度日益加大,但目前制约监督机制仍不健全。依法行政的统一和透明度不高,一些部门存在利益倾向,有的部门要收费权,许可权、处罚权,把执法异化成了创收。有的部门凭领导的重视程度、自身兴趣甚至利益,对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上级要求,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或者乱执行。2008年榆林市5个区都成立了户外广告领导小组,对城区违法违规户外广告进行整顿。但在实际整顿过程中,某些部门为加大力度,凸显成效,滥用行政权力,不论户外广告是否合法,均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拆除。此外,同样是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榆林市政府在对旧城区改造时,榆林市政府设计了“政府主导,吸纳社会资本投入棚户区改造”的融资模式,与土地开发商合作,强征土地,利用手中的行政权力获取丰厚利润。政府为进行文明城市的创建,进行旧城改造,征收土地,这些行为看似合情合理,实际上政府却利用这样的机会,非法滥用握在手中的行政权力与土地开发商进行黑箱操作。

5.部分公务员素质较低,难以适应为民服务的要求

有的公务员思想道德素质不高,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缺乏为公众服务的热情,在诸多时候,即使是在公务员上班时间,当有群众因某些求救于某些公务员同志的时候,这些公务员经常是爱理不理。在大街上,城市管理人员,或是警察对待社会公众的态度多是恶劣,目中无人,敬岗敬业精神不强,责任意识淡薄。有的公务员作风不良,群众多发现一些公务员在闲假日,吃喝嫖赌。榆林市某区 纪委经过调查,向区委常委会提交一份内部报告,将干部作风问题概括为懒、空、浮、软、散、贪、奢、滑十个方面。有的公务员不是运用权力为民造福,而是将权力当成了谋取私利的工具。这样的人虽为数不多,但分布较广,在行政许可、处罚等各个领域都有;影响比较恶劣且深远,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形象,损害党群干群关系,阻碍服务型社会的建设,文明城市的创建。

二、榆林文明城市之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现状原因分析

榆林市文明城市创建,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今天的成果有其特殊原因,同时,榆林市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存在也有其重要的制度,道德伦理根源。且用相关的伦理价值角度来针对于榆林市服务文明建设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榆林服务型政府取得重要成绩的原因

1.全国各级政府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大环境的推动。

2.中国主权在民,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建设要求

3.榆林市创建文明城市的必要要求

(二)榆林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各种问题出现的原因

1.政府以人为本的价值定位意识严重缺失

韦伯设计的科层制组织模式,力求把非理性因素从行政过程中剔除出去,建立一个纯理性的组织运行机制,以提高组织运行效率。但人们日益认识到“人”的属性是客观存在的,纯理性的组织结构很难实现。服务型政府是对传统行政模式的超越,它承认行政管理必须考虑人的因素,公共行政的对象、主体都是理性与感性兼具、个人属性与社会属性兼有的人,他们的思想、态度、感情、认知等本身会对行政过程造成影响,同时也是行政过程的一部分。服务行政模式在认识到人的属性客观存在后,下一步自然地要求将行政主体与客体看做现实的人的集合体,而不是行政机器上的齿轮或是一群“‘匿名的’符号”。在具体伦理准则方面,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就要求行政主体具有权利意识,尊重并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重视公民的主体地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彰显“人民政府”的根本性质。

事实上,榆林市政府并没有将以人为本的根本价值观植入政府组织的管理文化,活动准则中,政府的“官本位”思想严重,政府始终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其公民,很难做到为市民切身利益考虑,没有行政成本的节约思想,不能够将纳税人的钱花在刀刃上。在其文明城市的创建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与服务型政府要求相违背的行为,对于服务型政府深刻内涵不了解,角色错位,行政机构的繁冗,行政成本的居高不下,行政效率的低下,行政权力的滥用等等。直接造成在榆林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对部分地区市民进行的非法强制危及生命安全的拆迁活动,对城区部分户外广告进行越权非法整顿,严重损害了市民,企业的合法权益。

2.政府的公共精神与公共行政理念的缺乏

“公共性”是公共行政的应有之义,是公共行政的基本价值内涵与本质所在。首先,公共权力源于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的需要,其权力属性具有公共性; 其次,政府面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其职能产出具有公共性;并且,公共性中所蕴含的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也是政府追求的价值目标。而服务型政府 是尤其强调公共性的一种治理模式,人们认识到传统行政模式和新公共管理模式在效率追求上的偏差,因此在服务型政府模式中突出强调公共精神对与政府治理的重要性。甚至有学者指出,“在公共行政理论视域中,公共精神的内容涵盖了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服务、责任、和谐等几乎所有具有普世价值的理念及服务型政府应当具有的品质。”在榆林服务型政府的创建中,政府部门没有将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放到最重要的地位,在公平正义和经济增长以及政绩建设成果中的选择中,政府选择了后者。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必须要求公平正义价值的公共精神的实现。漠视公共正义成为了榆林服务型政府建设始终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

3.政府关于信任关系的构建意识不高

这里的“信任”既包括行政主体之间的信任,也包括行政主体与公民之间的信任。信任是一个组织可以有效活动的基础,缺乏信任的组织极易造成组织之间、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规范的失效,也就无伦理可言;而信任资本充盈的组织,则可以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形成诚信和谐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服务型政府就是要通过明确政府角色定位,在行政组织之间、行政组织与公民之间营造和谐顺畅的互动环境,在协调合作中培育信任,以信任推进合作的开展,最终形成运转协调的行政管理体制。服务型政府应把信任、合作的价值理念纳入到政府整合机制之中,“人际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是服务型政府„„与管理型政府的实质性区别”。

在这一方面,榆林市政府做得很不到位,文明城市的建设应该是全市人民共同参与的建设活动,是政府领导全市的市民共同建设文明榆林,但事实是,文明城市的建设完全是市政府自导自演的政绩工程建设,政府想怎么建设文明榆林就怎么建设,文不文明一切由政府说了算,不管市民,社会的反映如何。市民很难参与到具体的决策,实践中。建设过程中,政府与市民,企业及社会产生了多种利益冲突与矛盾。市民不信任政府,政府漠视甚至侵犯市民的基本权益。政府和公民以及企业之间的互信程度不断降低。最后政府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不断恶性循环,政府行政管理效率越来越低下,各种政策,建设计划因为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在执行中困难重重,文明城市的建设也在某种程度上演化为劳民伤财的运动。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道背道而驰。

4.政府官员责任意识,职业精神有待提高

服务型政府必须是负责任的政府。责任包含三层涵义:行政主体要做好份内应做的事;行政主体对其行政对象负有为其服务,助其发展的积极义务;行政主体应充分考虑自身行为的后果,对自己的失职行为要承担相应责任或履行相应强制性义务。责任意识是民主政治时代的一种基本价值理念,是世界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它与服务理念并不矛盾。树立责任意识,是为了更好地践行服务理念;在服务理念规引下的责任意识才能真正把责任落到实处。正如学者龚祥瑞所言: “负责就是为人民服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人民及其代表的信任。”可见,责任意识是服务型政府的伦理资源之一和道义支持基础。

所谓职业精神,就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树立行政主体的责任意识与培育其职业精神是一致的。只有具备职业精神,才能 切实地负起责任,并有助于形成以公共利益为指向,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依归的公共行政风格。如前文所述,“责任”具有三层涵义,其相应的职业伦理准则就是要求行政人员在组织内,完成上级指示,分配下级任务并确保其执行;在组织外,对人民负责,维护公共利益,提供公共服务;在行政过程中,要充分考量自己的行政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并清楚自己会对这一后果负积极义务或消极义务。

总的来看,榆林政府官员的总体的责任意识,职业精神还是相对较低的,从政府工作人员在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中便可以看到,一味负责于上级,没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多有倚靠自己的小权力谋取私利现象,对于市民的求助不耐烦,不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对待市民的态度十分恶劣,甚至还有暴力行为。这都是政府官员责任意识不强,缺乏的职业精神的表现。

三、当前服务型政府伦基本途径--理道德建设

服务型政府探索之路才刚刚开始,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必然需要正确的行政道德伦理做支撑。行政伦理的建设是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成就的必要条件。英国阿克顿勋爵曾说: 政治生活建基于道德问题之上。可以确定,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如果不植根于行政伦理道德的土壤, 是不可能结出果实的;我们的行政工作人员如果没有对人民的责任情感和对工作的责任意识, 其他任何的努力也都终将付诸东流。行政伦理道德不只是隐藏于内心的信念, 而必定要表现为外部的行为。

在实现榆林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实现从传统的官僚制政府向现代服务型政府转化这一基本目标,政府伦理道德建设势在必行。服务型政府伦理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浩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任务极其艰巨。在当前条件下,主要有以下基本途径。

(一)健全伦理道德法制化建设,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良好的法治基础

在现代国家越来越多的伦理道德规则被纳入法制建设的进程中。政府伦理的法制化有利于增强政府伦理的约束力。以民为本、为民服务,以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的服务型政府在法律和制度上作为行政伦理的体制保障,德治和法治相统一的社会要求行政伦理的法制化,才能实现人的价值,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政府伦理道德作为软件,只有通过政治、法律等硬件系统的功能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否则,其很难对社会产生实际的影响。

健全伦理道德的法制化建设,不仅要在宪法、行政法和刑法等法典中完善有关政府伦理道德方面的规定,更要制定专门的政府伦理法典。如美国1978 年制定的 《联邦政府伦理法》、韩国1981 年制定的《公职人员伦理法》、日本1999 年制定的《公务员伦理法》。这些国家的政府腐败等伦理道德失范的现象相对发生得少,与其完善的政府伦理法制不无关系。而相对而言,我国虽然已有《行政监察法》、《公务员法》等相关伦理法规,但是在专门的政府伦理道德方面的法律还是空白。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政府伦理道德的法制化建设,不但要出台一部完整全面专门的政府伦理法,更要健全相配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以此来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法制基础,将服务型政府对行政人员的相关伦理道德要求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以促进地方伦理法制建设。

(二)提高制度与组织的伦理程度,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良好的构建框架

现阶段我国出现的很多伦理道德失范问题与政府组织与制度设计的不完善有很多关系,而政府行为失范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制度伦理没有建立起来。所谓政府制度伦理,“就是政府制度伦理化与政府伦理制度化的统一,是从政府制度伦理化走向政府伦理制度化。”由于组织与制度设计方面的缺陷,致使实际工作中出现很多监督与奖惩方面的漏洞,因此行政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也就疏于、懒于自觉培养自身的伦理道德素养。

因此,必须提高政府组织与相关制度设计的伦理完善程度。要设立政府伦理的咨询评议机构,加大对行政人员伦理品格的监督与考核,将行政伦理道德纳入行政人员的绩效评估体系中,并做到赏罚严明,把行政伦理评议、咨询机构的伦理鉴定等直接与行政主体的任职、职位升降、奖励等挂钩,为行政人员的道德行为提供一定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压力。此外,还可以建立以法律为后盾的政府机关及其行政人员的行政信用制度及信用档案,并将现代先进手段引入到信用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如“电子政府”等形式,使行政主体更好地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提高其行政行为的透明度,增强其行为的自律性与自觉性,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与组织准备。

(三)完善行政伦理道德建设运行机制,为服务政府建设创造良好的行为环境

人不断追求自我进步、自我发展的欲望,为伦理道德的完善提供了主要动力。但是,行政伦理道德建设仅仅依靠制度约束和主体自发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一套相互配合的有效的运行机制,包括教育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等。其中,教育机制是最重要的。伦理道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通过后天有目的的培训、教育与自修而得到提高。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与培训机制,而且这一教育与培训应该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进行的,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优良高质的伦理氛围。当然针对行政人员,我们更要依据其身份特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与教育,通过说服、启示、诱导等手段向其传输行政伦理规范,并可以通过设定科学合理、灵活多变的专门伦理培训课程,来增强行政人员的政府伦理道德认知,强化其道德自律意识,使行政人员认识到公共伦理是为政之本,从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是非观、善恶观、荣誉观、从而养成良好的伦理习惯,将其与现阶段的历史任务及本职的工作结合起来。

“如果行政人员能够具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意识,他就能够超越法律制度对他的岗 位责任的一切规定,使他的岗位责任得到最充分的履行,并在履行岗位责任过程中,使法律制度的不充分性得到补充,使法律制度的一切不适时的和不公正的规定得到纠正。”行政伦理的激励机制是社会“依据价值体系标准,对行政主体的行为进行引导、激发和调控的活动和过程。”政府的行政伦理教育与激励机制建设既要体现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要保证伦理培训教育的长期性与稳定性,又要保证伦理培训教育的实用性与创新性。只有与现实相结合的伦理教育与激励才能体现出其强大的范导能量,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优良的社会文化环境。同时,用法律约束和各种外部监督作为“刚性”约束规范行政伦理道德的“ 柔性”,还必须加强和完善行政人员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对于违反行政伦理规范的公务员予以严肃惩处。

[参考文献]

[1]石国亮.服务型政府—中国政府治理新思维[M],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

[2]张旭.浅析服务型政府视野下的行政伦理内涵[J],法制与社会,2012,(7)

[3]夏舒燕.论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困境及其途径[J],法治与社会,2011,(10)

[4]李玉杰 张晶 曹婷婷.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伦理道德问题探析[J],党政干部学刊,2013 年第7 期

[5]白继恩 韦玖灵.行政伦理与服务型政府建设[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1,(12)[6]毛政相 徐争鸣.着力构建服务型政府 推进榆林两型社会发展[J], 研究出版社,2012年

2.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篇二

创意产业, 又叫创意工业、创造性产业、创意经济、版权产业等。学界和产业界对“创意产业”本身并没有严格的、公认的定义。一般认为英国是创意产业的发源地, 被誉为“创意产业之父”的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认为:“创意产业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 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创意产业类别通常包括广告、建筑艺术、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品、时尚设计、电影与录像、交互式互动软件、音乐、表演艺术、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等等。

在当代, 创意产业已经从一种理念转化为实际的市场经济产出, 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曾指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 220 亿美元, 并以5%的年增长速度递增。

英国是最早以创意产业导向调整经济结构的国家之一。2001年, 根据英国文化媒体体育部《创意产业专题报告》, 其创意产业产值约为1125亿英镑, 已超过其他制造业对GDP的贡献。2002年, 创意产业成为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英国第二大产业。2003年, 英国首相战略小组指出, 以就业和产出指标衡量, 伦敦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已超过了金融业。在美国, 创意经济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内容。据统计, 2001年, 美国仅核心版权产业就为国民经济贡献了约5351亿美元, 占国内总产值的5.24%。在东方, 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在大胆探索文化创意产业上展现了自己的特色, 其发展策略聚焦于艺术、文化、设计、软件、广告、建筑、产品、媒体等领域, 旨在追求卓越水平、推广艺术文化, 与世界沟通, 并提倡对艺术的全面支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其本土的设计师与创意产品在世界上有一定的知名度, 他们的平面设计、动画、时装、美食行业等均得到国际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同。日本则以动漫产业为创意产业平台, 当前日本动漫作品已经风靡全球, 日本动漫产业的年营业额已达到230万亿日元, 成为日本第三大产业。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创意产业的内涵的理解不同, 例如依据名称特点可分为三类, 一是以英国政府定义为基础的“创意型”, 主要依托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领域;二是以美国界定为代表的“版权型”, 即生产和分销知识产权的产业;三是中日韩等国的“文化型”, 内涵较上两种丰富, 其外延目前也在延伸中。

2 国内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和经验

在香港和台湾, 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对创意产业的定义, 例如在台湾, 创意产业被认为是“源自于创意或文化累积, 透过智慧财产的形式与运用, 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 并促进整体生活提升之行业”。同时对产业发展在政府层面有主动的规划和促进措施。

内地方面, 北京和上海的创意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北京中关村是中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试验区, 高新技术产业发达、文化底蕴深厚, 具有发展创意经济, 打造创意产业的良好基础。在海淀区政府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联合倡议下, 2005年5月, 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揭牌, 中关村创意产业联盟也正式宣告成立。海淀区政府将对所属的创意产业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 设立引进创意产业企业的绿色通道, 鼓励和支持创意产业的发展。

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总占地面积 9.89公顷、建设用地7公顷, 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以海淀图书城地区为中心, 向北京大学科技园、清华大学科技园、人民大学文化产业园、北太平庄动漫画设计中心和甘家口地区建筑创意设计带辐射。

上海具有发展创意产业的潜在优势, 近年来, 在各方面的参与下, 通过与产业发展结合, 与工业布局调整和保护历史建筑结合, 与区域功能特色结合, 推动创意产业发展。

目前, 上海创意产业已有了比较好的起步, 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与经验:

(1) 形成了以设计创意为特色的重点领域。

包括与文化相关的创意设计, 如网络媒体、时尚艺术、影视制作、动漫艺术等;与工业、建筑相关的创意设计, 如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与消费相关的创意设计, 如时尚消费设计、广告设计等;与传统相关的创意设计, 如工艺美术品制作等。

(2) 布局上出现了一批创意产业园。

目前, 上海市已建成18家创意产业园区, 占地面积487亩, 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正在推进建设和改造的创意产业园区有16家, 占地面积644亩, 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同时, 还准备了10个后备改造项目。

(3) 探索走出与历史建筑改造相结合的途径。

上海拥有大量老洋房、老厂房、老仓库等优秀历史建筑, 体现了城市发展在不同时期的独特风格、艺术特色和科学价值。通过改造, 使这些老厂房注入新的产业元素, 老建筑里集聚新的机制和新的增量, 使老厂房成为创意设计类企业十分乐意进驻的场所, 成为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3 武汉大学珞珈创意园项目建设及过程中的政府行为

武汉大学珞珈创意园 (以下简称珞珈创意园) 由武汉大学全资公司武汉武大教育发展有限公司, 会同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政府及相关投资公司共同开发、建设的创意产业园区, 总用地面积约200亩, 总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 主要集中在武汉大学校园沿珞瑜路、珞狮北路和八一路地带。珞珈创意园将建设三个主题:数字乐园 (网游、动漫主题) 、霓裳之都 (服装时尚设计主题) 、传媒绿洲 (影视传媒主题) 。目前, 珞珈创意园一期项目暨中部创意大厦和数字乐园已经启动建设, 该项目位于武汉市最繁华的IT一条街珞瑜路37号 (即街道口段) , 占地面积约3亩, 建筑面积约14-16万平方米。主要用于珞珈创意园的管理机构办公及孵化和发展与IT相关的创意产业。

结合相关资料, 在珞珈创意园项目立项和建设过程中, 湖北省和武汉市政府、洪山区政府、武昌区政府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下做简单梳理。

(1) 中央政府和湖北省政府在宏观政策导向上为创意园项目诞生提供了前提指引。

科学发展观要求当前我们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以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创意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具有低消耗、高产出的特点, 尤其在武汉人力资源丰富的条件下, 能带动相关的人才培养、市场拓展和长远发展。中部崛起是中央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 原中共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在任时说过:“ (湖北) 要在整个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到核心顶托和能量杠杆的作用”。而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重要的驱动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高湖北武汉核心竞争力, 实现中部崛起伟大战略的重要途径, 是推动湖北武汉文化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由之路。

(2) 珞珈创意园项目的策划和立项得到了洪山区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该项目地块位于武汉市核心城区洪山区的街道口商圈, 周边历来是IT产业扎堆聚集地, 在中南地区早已小有名气。洪山区政府商业局在项目立项阶段提供了相关的产业分析数据和资料, 洪山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从项目出发提出要制定一揽子的政策支持区内创意产业发展, 城市规划部门也对项目用地和建设施工方面提供了有益参考。应当说政府部门在此阶段的主动帮助和积极支持使项目可行性大大提高, 同时为项目主办方寻找合作伙伴时增加了信心和谈判条件。

(3) 珞珈创意园整体建设和施工工作全程与政府部门紧密联系。

洪山区政府成立了由一名副区长领衔的工作专班, 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 为项目建设解决实际问题。随着该项目的稳步推进, 洪山区政府制定了系统的扶持政策, 涵盖了退税奖励、企业入驻补贴、设立人才培养基金、扶持大学生创业等各方面, 为相关企业开始签订入驻意向和虚拟入驻设立了快速通道。

(4)

从珞珈创意园项目到洪山创意大道, 洪山区政府对创意产业的扶持从针对单体行为提高到了宏观的产业政策层面, 借鉴了北京、上海的经验, 以政府为主导, 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出让区内闲置老厂房, 在产业实践发展的同时, 打造政策支持框架、提供企业投融资平台、活跃人才交流沟通、主动培育市场发展。

从以上四个阶段的分析可以看出, 政府行为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的角色不可或缺, 民主行政、责任行政、服务行政是对当代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要求, 值得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探索。

4 创意产业发展对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启示

纵观国内外创意产业发展历史以及本文第三部分的案例中所显示, 政府部门在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创意产业的一些特点也要求政府部门重视并推出相应的产业政策。推及其他相关产业政策乃至全局的政府治理, 政府部门应当进一步通过改革和创新, 提升效率、提高执政能力, 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实现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笔者认为, 当前我国政府改革和职能转变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入手。

(1) 在宏观角度, 政府部门应进一步提高执政能力。

注重决策咨询部门的人才和组织建设, 主动了解和分析社会经济发展新动态, 从而把握全局性的发展动态, 为有针对性的制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按照现代治理理论的要求, 社会治理的主体呈现多元化、网络化的趋势, 政府部门不再是社会治理的唯一主体, 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发挥自身主动性作用, 培育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 吸纳市场经济中的各个方面的利益主体, 共同参与社会治理, 接受社会的监督, 从而实现民主行政、责任行政。

(2) 在微观角度, 怎样实现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是当前我国政府实践中的重大课题。

近来在辽宁省庄河市、安徽省亳州市等地开展的“一站式”代理服务改革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参考。所谓“一站式”代理服务, 就是市民、企业到政府申办事项, 只需要来到专门的接待窗口, 提供齐全的申报材料, 接待窗口即刻会出具受理通知单, 告知办结期限, 并确定全程代办人, 按时限要求办结后, 再由这个窗口把办结的手续送达申办人。它与原有的办事制度、办事方法相比, 有六个鲜明的特点, 即变群众跑腿为干部跑腿, 变多次办为一次办, 变“民”对“官”为“官”对“官”, 变“私”对“公”为“公”对“公”,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变暗箱操作为阳光作业。

参考文献

[1]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2004.

3.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篇三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社会组织;公共事务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26-0001 -02

社会组织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共同活动的社会群体,以非营利性、独立性和志愿性为特征,区别于政府和企业。[1]在现代开放社会中,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结构变革的重要力量,它在公共服务中有着政府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与社会组织发展是一个良性的互动过程,一方面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发展也将有力地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在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还不能适应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求。因此,分析服务型政府建设与社会组织发展的关系,探讨社会组织发展的基本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新阶段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

服务型政府是指以人文关怀、民主、透明、责任、法治、便捷等价值为基础,以公民权利和社会需求为本位,广泛接受社会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以提供公平、优质、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为宗旨的政府形态。[2]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新时期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目标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社会结构进一步分化,社会矛盾更加复杂,主要表现在: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不同社会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冲突不断加剧,社会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等等。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多重问题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反映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弱化。因此,实现政府职能转变,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努力为全社会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府掌握了大量的经济资源,长期担任着经济建设主体和投资主体,成为经济发展的控制者和审批者。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原有的经济建设型政府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甚至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阻力。因此,市场化改革要求政府转变职能,“把掌舵和划桨分开”,由经济领域的微观管理者转变为宏观调控者,为市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维护有序的竞争秩序,使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

(三)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尽快实现现代化,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采取的是非均衡的发展战略,政府将掌握的大部分资源投资于经济发展。这种发展战略一方面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导致社会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许多公共服务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甚至社会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已经影响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社会管理职能,加大公共服务的供给,建设服务型政府。

二、服务型政府建设呼唤社会组织的发展

服务型政府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自身的态度和行动,同时它是一个系统工程,还需要来自社会领域的紧密配合。[3]在现代多元社会中,社会组织与政府、企业并列为社会治理的三大社会支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同时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也呼唤社会组织的发展。社会组织的社会性、公益性和服务性功能的发挥将有力地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一)协调民众利益,减轻政府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利益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主体。当前,利益关系开始发生两个大的变化:一是利益倾斜向利益兼顾转变;二是由利益增进向利益增进和利益调整并重转变。[4]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必须适应利益关系变化的客观实际,建立健全新的利益协调机制。在当前特定的社会利益格局中,弱势群体正在或已经被边缘化,缺乏影响参与政治生活的手段和渠道,他们的利益诉求往往难以得到表达,极易导致利益失衡,激化社会矛盾。由于社会组织的民间性,他们在了解弱势群体的利益需求、协调利益主体关系、解决社会问题等方面具有更多的优势。各类社会组织为不同利益主体提供利益表达渠道,成为沟通政府与民众的桥梁和纽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压力。

(二)提高服务水平,转变政府职能

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构建多元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组织等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服务提供。由于具有灵活性和较强的专业能力,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提供,不仅扩大了供给数量、提高了供给质量和效率,有效地缓解公共服务需求快速增加和供应不足的矛盾,而且可以帮助政府以更加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公共服务来满足民众多样化的公共需求。同时,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提供,使相当部分社会性、公益性和服务性的公共服务职能从政府职能中分离出来,有利于政府职能转变。

(三)积累社会资本,提高政府绩效

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政府改善治理方式,建立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实现政府善治。这就需要政府培育社会资本和公民精神。社会资本是指广泛存在于社会网络关系之中并能够被行动者投资和利用以便实现自身目标的社会资源。[5]实践表明,社会组织是社会资本积累的重要载体。社会组织能够提供公民的参与网络,培养了人们的互助协作精神,强化了公民的信任意识,进而能把分散的公民组织起来,实行一定程度的自我管理,分担政府管理事务,从而节省政府成本,提高政府管理绩效。

(四)强化民主监督,建设阳光政府

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政府行为公开和透明。社会组织通过报刊、网站、研讨会等途径为其成员传播政治信息,同时要求政府政务公开,督促政府依法行政,对政府的行为起到了民主监督作用,使政府更好地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此外,社会组织通过参加立法、行政决策听证会等方式,反映社情民意,积极影响政府决策,促进政府决策的透明化和科学化,这将有利于减少政府腐败,改善政府形象,增强政府合法性。

三、推动社会组织发展的基本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参与公共事务推进了公民社会的成长。但社会组织在其发展中,也存在着诸如独立性不够、经费缺乏、能力不足,信任缺失等问题,还不能适应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求。新时期,我们应正视社会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政府和社会层面积极推进社会组织发展。

(一)政府层面

1、加大培育力度,建立健全社会组织体系

建立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健全的社会组织体系,是保证社会组织发挥管理、服务、协调功能的前提条件。为此,政府要更新观念,积极引导,为社会组织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一方面,政府要从思想上重视、信任、接受社会组织,充分认识到社会组织在利益协调、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政府要从实际出发,围绕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培育社会组织的政策,改造和优化现已存在的社会组织,优先、重点发展一批与市场经济发展、公众需求较为密切的社会组织。同时,制定必要的优惠政策,对社会组织给予税收、财政等方面的支持,以此扶持和引导社会组织的发展。

2、提高管理水平,完善社会组织管理体系

健全完善的管理体系是增强社会组织合法性、规范社会组织行为、提高社会组织服务水平的重要保障。首先,进一步探索改进双重管理体制,降低社会组织的登记准入门槛,突破社会组织注册必须有“婆家”挂靠的管理模式,实现“管办分离”的管理体制。其次,逐步制定和形成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社会组织发展。面对迅速发展的社会组织,我国的相关立法相对滞后,存在较大的法律空白。因此,要抓紧制定规范社会组织的整体法规,通过法律、法规界定社会组织的性质、职能、权力、义务、运行机制等,使社会组织行为规范化,为社会组织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二)社会层面

1、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

自律和诚信是社会组织的生存基础,因此,社会组织应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加强自律和诚信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组织必须以自律为发展之道,以诚信为本,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提升社会的认同度。同时,社会组织通过建立财务监督机制、竞争机制和评估机制等机制,提高社会组织活动的效率和民主,加强社会其他力量对社会组织的监督,以此增强社会公信力和社会组织的管理水平。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是关乎社会组织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社会组织要不断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能力培养,提高业务能力和业务素质,同时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力度,促进社会组织人才队伍专业化、社会化、职业化、年轻化。同时,社会组织还应通过组织文化建设和建立社会保障机制等措施来稳定人才队伍。

3、强化公民参与精神

公民是社会组织的基本细胞,强化公民参与精神,是促进社会组织长足发展的内在要求。应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组织、大众传播工具等各种媒介培育公民精神,激发公民参与意识,提高公民参与技能,拓宽公民参与渠道,使公民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组织,为社会组织的发展创造活力。

参考文献:

[1]陈金罗,刘培峰.转型社会中的非营利组织监管[M].北京: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62.

[2]燕继荣.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府再造七项战略[M].北京: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9:22.

[3]郝宇青.发挥社会组织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作用[J].探索与 争鸣,2009,(8).

[4]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民间组织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4.

[5]燕继荣.投资社会资本:政治发展的一种新维度[M].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6:88.

4.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篇四

服务型政府是党和国家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所提出的“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更好地为基层、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的中国特色政府管理新理念,并已经成为加快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

所谓服务型政府,从经济层面上讲,就是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制定公平的规则、加强监管,从而纠正市场失灵,确保市场竞争的有效性和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政府;从政治层面上讲,就是切实履行人民赋予的权力,确保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一个安全、平等和民主的制度环境,从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有效治理的政府;从社会层面上讲,则是从社会长远发展出发,提供稳定的就业、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调节贫富差距、打击违法犯罪等,确保社会健康发展的政府。即,政府的目的在于保障公共利益。其实,这也是我国政府“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服务型政府是以为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而公务员作为政府工作人员,是政府职能的具体执行者,在国家行政管理运行中起着决策、组织、协调、控制的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等。“人是行政之本,人力资源是政府能力中的前提性因素,也是主导性因素。人力资源包括量(公务员的数量)与质(公务员的体质、知识、技能、价值观、团队精神等)两个方面。与数量相比,对政府能力高低产生决定影响的是人力资源的质的方面,这不仅是因为一定的质量可以弥补数量的不足,而且是因为它直接影响政府能力的其他因素效能的发挥。”因此,公务员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主力军,公务员队伍的素质能力也决定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只有服务型的公务员才有服务型政府,服务型公务员是服务型政府的组织基础和力量基础,是服务型政府建设得以顺利贯彻执行的关键。公务员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考虑的:

1.政府服务理念的塑造应以公务员为主体

服务型政府建设目标的提出,是我国政府治理理念的一次深刻变革。我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推进型‟,而非自下而上的“自然生成型”而公务员作为国家权力的行使者,其行政理念的转变自然是首当其冲。

(1)公务员对政府服务理念的认同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前提。公务员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解和认识不足,观念的错误、消极的情绪等等都会阻碍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因此,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公务员进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根本前提,这不仅仅是认识问题,还包括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行动,公务员只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才会在其日后的工作中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前进,才能确保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顺利推进。

(2)加强公务员的伦理道德建设是政府服务理念塑造的保障。公务员具有双重的身份,既是具有自利性的普通公民,又是具有公共性的公共管理主体。显然,一个人作为公共管理主体与作为普通社会成员的职责会发生冲突碰撞,即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的冲突,这也是公务员面临的伦理困境。面对这样的困境,究竟作何抉择,“在根本上取决于两种基本因素:公共管理者所受到的制度监督与控制,公共管理者自身的价值观”,换言之,在实施公共权力的过程中,公务员是将权力用于促进和实现公共利益,还是将权力用于谋取私利,既取决于宪政制度的安排,也取决于公务员的伦理道德水准。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确保公共权力不背离公共性。因此加强公共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这个意义来讲,“构建服务型政府不仅需要完善政府的治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而且依赖于中国整个政府的公职体系和公职人员的伦理价值的重塑。”我们的政府曾经存在着这样一个认识误区,即政府是由那些德才兼备的内圣之人或特殊材料制成的人组成的,他们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道德品质,大公无私。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现实社会中,官派作风,官本位思想仍根深蒂固。因此,政

府服务理念的塑造在赢得公务员的认同的同时,还须加强公务员的伦理道德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把政府的服务理念落到实处。

2.政府服务规划的设计应以公务员为主体

如何设计政府服务规划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核心问题,需要政府制定合理有效的公共政策、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改进公共管理水平,而承担这一重要的职责的便是掌握公共权力的公务员。显然,公务员是政府服务规划设计的主体。公务员是一种社会精英层次的人力资源③形式,具有制定公共政策、维持法律执行、影响社会资源的分配的重要角色。他们能够在政府规划的设计中利用先进的理念和价值观,运用先进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手段,决定社会资源的流动方向,从而影响着公共服务供给的规模和质量。人力资源的不断开发是政府综合管理能 力和绩效持续提高的源泉,因此,公务员设计合理的政府服务规划,对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公务员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位,也使他们成为了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先知力量、社会行动的先导者,能及时对政府服务规划进行前瞻与调整,以引导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带动社会整体力量的选择。此外,随着公共行政的发展,公务员在政府服务规划的主体地位将日益增强。从战略规划的角度来看,“公共部门战略规划已不再仅被看作是高层管理者所关心的事,现在它常常涉及一个更大和更广泛的战略管理小组,包括整个组织的计划人员和运作管理者。这个战略管理小组沟通了高层管理者和中层管理者以及一线员工,打破了计划机构和运作机构之间的„官僚障碍‟,在其中,组织的运作管理者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他们或者参加了组织的战略计划和目标定位的构思,或者成为战略计划顾问”,①因此,当前政府服务规划不仅是少数专业计划人员的职责,更需要各层次、各领域公务员的共同智慧与努力。我国《公务员法》将公务员的范围从行政机关扩大到党委、人大、政协、审判、检察、民主党派七大机关工作人员,这也必将使其在政府规划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

3.政府服务能力的提升应以公务员为主体

政府效率和行政质量是政府能力的集中体现。公务员履行公共权力、实施公共政策、承担公共责任的主体,强调公务员队伍的专业化,直接指向行政效率和行政能力,因此,公务员的能力得提升是服务型政府建设得关键,公务员的服务能力水平直接决定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公务员的服务能力是由其思想品质、知识水平、业务素质、技能水平、工作方法等体现的。一方面,作为人力资源,公务员的品德素质、行为能力与行为规范构成了政府能力水平提高的基础、条件和手段②,直接作用于服务型政府建设。其中,公务员的政治品德和道德良心关系到他是否按照目标的规定,兢兢业业地为公众服务,以其责任心客观、公正地执法,势必影响到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成效;而公务员的知识水平、业务素质、技能手段、工作方法,则关系到他是否有能力胜任政府的各项管理工作,能否高效率地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以满足公众的需求。公务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是政府服务效率和质量的综合反映。另一方面,公务员对企业人力资源、科技人力资源也有着较大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其知识、能力和素质是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之中,通过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效益而整合、优化配置整个社会的资源,创造整个社会的收益,推动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从而实现其价值增值的。这是公务员通过提高管理效益而实现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间接的人力资源形式,是和前面直接的作用力相互补充和配合的。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推进,公务员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要与时俱进,满足人民的需求愿望;政府职能由过去的直接控制转变到监督服务中,要求公务员在知识、专业、能力素养上有较大提高。

4.政府服务绩效的改进要以公务员为主体

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其构建必然伴随着提升政府绩效。所谓政府绩效,又称“公共生产力”、“国家生产力”、“公共组织绩效”、“政府业绩”、“政府作为”等,它指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业绩、效果、效益及其管理工作和效能,是政府在行使其职能实施其意志的过程中体现出的管理能力①。很显然,政府的绩效是由人来创造的,政府绩效与创造绩效的主体—公务员的素质是紧密相关的。

(l)公务员的政绩观是政府绩效管理能力的体现。

在政府的实践运作过程中,“公务员的政绩观,即公务员对政府管理职责的理解和实现个人价值的追求,构成政府管理的软约束。……公务员的政绩观越靠近公共利益,政府管理的合法性就越强,政府管理的能力就越强”②,因而,在政府建设的过程中,政府绩效的改进必然会促使公务员树立合理的政绩观,以提升政府管理的能力,最终改进政府的绩效。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中,改进政府服务的绩效,公务员需要树立执政为民的政绩观。执政为民的绩观,简言之,就是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政绩的根本尺度和准则的政绩观。

(2)公务员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核心

对于政府来说,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政府整体绩效的改进与提升。而公务员作为政府绩效的创造的主体,其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核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府整体绩效的提升。“政府绩效管理要达到这样一种状态:每一位公务员的绩效支持所在政府机构的绩效,而每一个政府机构的绩效又支持上一级政府的绩效,最终确保中央政府的各项绩效能够达成。”③当前,“政府必须将公务员队伍以及公务员个人的绩效管理纳入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框架中,强化他们对于政府机构的使命和战略的贡献度;同时尽量基于客观的工作目标来考核公务员的个人绩效”,只有通过公务员个体及公务员队伍整体绩效的提升,才能最终实现政府绩效的改进与提升。

5.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篇五

目前,众多政府官网出现“休眠”,信息更新慢,很多头条是数年前的“旧闻”,更新也多以领导活动为主,服务类信息更新缓慢。

当今时代,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常用的一种工具。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看新闻、查资料、聊天、购物、预定车票等等。网络的快速发展,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它也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遇到各种困难的问题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们闪现的第一个想法就是上网寻求帮助。正是这种影响和发展趋势,让电子商务风生水起,也极大的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相对应的,电子政务的发展相对缓慢,需要大力建设并形成完善的运行机制。

政府网站内容更新缓慢,给公众查询相关信息带来了极大地不变。政府网站更新缓慢的问题,与相关单位和工作人员工作的不到位有关,但更与政府网站相关工作理念和工作机制密不可分。一方面,政府网站建设的理念需要更新。中国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政府网站始建于1998年,至今已经过去了15年。在这15年的时间里,中国互联网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府网站建站理念也需要有信息公开向服务型窗口转变。另一方面,政府网站运行机制需要转变。可以学习行政审批中心的模式,建立网上政务公开和审批大厅,并由负责运营这一网络平台的单位负责整合不同部门和单位的政府网站,最终形成电子政务服务的一站式平台。

6.规范政府行为建设服务型政府 篇六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全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大力规范政府行为,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这不仅是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对政府的内在要求,也是融入经济全球化、打造区域经济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更是政府在新形势下为人民服务、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建设和谐

社会的根本途径。因此,规范政府行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前,应着力从三个方面进行规范:

一、规范决策行为。政府决策是政府工作中极其重要的基础环节。决策行为的规范与否,直接决定决策水平和施政成效。规范决策行为是规范政府行为的首要任务。因此,要努力推进政府决策制度化、科学化。一是要坚持科学决策。政府每出台一项重要决策,首先要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把握实情,同时向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借鉴经验,在充分掌握情况、把握法律政策的基础上酝酿决策,保证决策符合当地实际,符合发展方向。二是要坚持民主决策。要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坚持行政首长负责制与个人分工制相结合,不断推进民主决策的制度化建设。在决策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和采纳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不同意见,集中智慧,博采众长,达成共识才拍板确定,对有分歧意见的或情况不完全清楚的问题不轻易拍扳;对影响全局的重大问题要反复权衡慎重决策,对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要摸准实情及时决策。三是要坚持透明决策。政府的决策出台后,除按规定保密的内容,要尽可能地让广大群众及时知情,特别是对一些涉及面广或容易引起误解的决策,及时做好解释说服工作。如人们广泛关注的财政资金使用、公务员考试录用等敏感问题,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原则,在决策过程中扩大知情范围,接受严格监督。要通过政府决策行为的规范,为当地经济发展确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思路,为政府工作的规范奠定坚实基础,为推进政府工作起到导向作用。(本篇文章来源于好范文 wenmi114.com-百度直接输入“好范文 wenmi114.com”第一个网站便是[注:中间加的符号请勿复制])

二、规范行政行为。没有规范的行政行为,必将导致政府权力的滥用。规范行政行为,是用好政府权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加大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力度,使政府的行政行为围绕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进行规范。一是要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行为。按照以“转变思想、转变职能、转变方式”的原则,大力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审批效率,使政府职能实现由管理为主到服务为主、由政府主导到公众主导的根本性转变。二是要推进依法行政、廉洁行政规范行政行为。要按照依法治理的要求,大力实施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责任追究制,积极运用法律手段推进政府工作。政府各部门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从严执法,既要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也要加大对政府各部门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使依法行政落实到每一个环节。要大力落实廉政责任制,使廉政建设制度化、经常化,特别是通过对政府系统违纪行为严加查处,严肃政纪、整肃政风,使政府工作人员自觉用各项廉政规定来规范行政行为。三是要建立市场竞争机制规范行政行为。要积极运用市场机制来促进行政行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凡是可向市场放开的领域,如土地、房产、项目投资等,要通过建立健全竞争机制,让“条子”、“票子”统统向市场机制让路,推进政府行政行为围绕市场规范,确保行政权力到位不越位,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本文属好范文 wenmi114.com=站-原创文章,找文章还是到好范文 wenmi114.com,更多原创]

7.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篇七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对政府改革和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建设服务型政府。所谓服务型政府,有着丰富和深刻的内涵,它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现实需求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看,就是要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根本着眼点和目的,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特别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和公共事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断加强社会管理和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明确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能力、执政方式的新认识。实现这方面的任务,必将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障。建设服务型政府,从根本上说是由人民政府的性质决定的。我们的政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一贯思想和根本宗旨,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员的基本准则。诚然,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上,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和社会活动不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任务、目标和着力点也会不同。只有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注重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有效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公共服务是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时的劳务行为的总称。实际上,它是解决政府如何提供制度供给,如何采取和制定公共政策以及如何提供公共产品的问题。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服务行政理念的指导下,在服务程序、态度、效率等方面为当事人提供热情、快捷和周到的服务,而不是冷漠的官僚主义者。建设服务型政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政府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方式方法等方面,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项基本任务。基本公共服务的属性在于它的公共性、普惠性和社会公平。公共服务的范围比较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高低和政府建设的能力大小而定,但基本上都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包括公共交通、公共通信等公共产品和公用设施建设,还包括解决人的生存、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所需要的社会就业、社会分配、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秩序等公共制度建设。这些公共服务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是政府调控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有效制度性手段和机制。在我国现阶段,按照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要求,必须既不断增加公共服务的总量,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又着力优化公共服务的结构和布局。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管理体系,保持社会安定有序。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要建立政府与各类社会组织分工协作的社会管理机制,依法加强对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等的规范管理,促进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他们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方面的作用。要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建立健全新型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加快推动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由传统的条块分割的“单位体制”向属地化、社会化的现代社区体制转变,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要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预防和化解矛盾。要通过健全有效覆盖全社会的管理体系,更好地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建立规范化、法制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我国城乡和地区之间发展差距较大,为了有效调节和保障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必须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特别要加大国家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以及粮食主产区、矿产资源开发地区、生态保护任务较重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支持。县和县级以下政府承担着向全国众多人口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任务,其中几乎包括了全部的农村人口,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应当重点向县乡级倾斜,着力解决县乡财政困难,以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增加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国家财政投资规模。要建立高效政务服务体系,继续完善各级政府及部门的“政务大厅”,推行“一站式服务”,在基层建立“政务超市”。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更加重视行政规划、行政指导和行政合同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探索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新途径。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

综上所述,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模式,不仅在于实现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更重要的在于实现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

摘要:总书记在2008年2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会上指出,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形成惠及全民、公平公正、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服务型政府,从根本上说是由人民政府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的政府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和本质特征。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传统的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加快政府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8.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篇八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政府执行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003-02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与政府执行力的内在逻辑

(一)提升政府执行力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与社会信息化、市场化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生活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这种变化给各国的政府治理都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挑战,从而引发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世界性政府职能变革浪潮:政府职能从“以管理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政府角色从“划桨”转向“掌舵”与“服务”。在西方公共管理的浪潮影响下以及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政府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公共服务能力的建设逐渐成为我国公共部门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内容。温家宝总理,2005年3月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服务型政府”,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更是首次将建设服务型政府设定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与价值取向。

所谓的服务型政府,简单地说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政府部门必须明确自己存在的目的与宗旨,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服务型政府的最高伦理原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实现以政府为中心的管理向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转变,由官本位、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民本位体制的转变,为市场和社会提供更多高质量、高效能的公共服务产品。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是一个全方面、深层次的工程,它不仅涉及政府服务理念的转变,管理方式的转换,更是政府组织内部的一场变革,一场体制与机制全面革新的运动。它不是21世纪政府部门喊出来的一个空虚的口号,而是各级部门必须达到的目标。

因此,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服务行为的落实是关键。当前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心就应该实现由价值理念的建构向行政行为的优化过度,应注重增强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政府执行力不仅是政府各项政策实现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而且它的强弱也直接决定了政府的各项公共政策能否得到实施,公众的公共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否得到落实。由此可见,政府执行力的提升对于构建服务型政府具有重大的意义,政府执行力的提升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提升政府执行力的内在动力

所谓政府执行力,是指政府组织内所存在的通过准确理解政府的目标及方向,精心设计方案并通过对政府的各种组织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法律、制度等进行集中有效的使用、调度和控制,从而有效地执行实施政府的公共政策、决策、法令、战略、计划以及完成政府既定目标的政府内在的能力和力量。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成果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有的,我们说政府执行力高低决定了公共利益满足的程度,政策执行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而这与服务型政府的宗旨: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政府执行力的提升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提高政府政策的执行效率与效果,即提高公共利益的满足度,政府回应社会公共需求的能力,而这正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目标。所以说,服务型政府的价值理念为政府执行力的提升指明了方向,它是政府部门不断提升其执行力的内在动力。

服务型政府是指“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大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它把为人民服务,提供公共服务作为政府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这就为政府执行活动提供了价值取向与目标导向。政府的执行活动不再像以往机械的、任务式的完成政策执行活动,而是充分吸纳了服务型政府所倡导的服务理念,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提供更多高质量、高效率的公共服务。这使得政府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始终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为政府执行力的提升提供一个内在的驱动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建设服务型政府与提升政府执行力是相辅相成的。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政府提高其自身执行力的积极性与信念;在提升政府执行力的同时朝着建立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前进。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政府执行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策

(一)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执行力问题

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由于我国传统的行政体制,“官本位”思想等,严重阻碍了政府政策执行的实施,公共服务供给的严重不足,导致我国政府执行力的现状不容乐观,有很多问题急需我们去解决。

1.政府执行过程中的不作为现象

受我国传统的行政体制与“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各级政府组织内部的公务人员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行政不积极的问题。首先,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各级公务人员都视行政工作为“金饭碗”,这样从心理上造成了执行人员的工作惰性;而且普通民众也视这些公务人员为管理者,理所当然地把自己放在低人一等的位置,这样就更助长了行政工作人员优越的心理,表现在工作中就是行政执行的不积极与懈怠现象。有的政府组织是能推的工作就坚决不主动去做,实在是必须要去做的也是敷衍的表现一下。

2.政府执行过程中的乱执行现象

在政府执行政策过程中,除了因为执行主体的不作为,还存在因为诸多元素导致政府乱执行现象。例如,一些政策执行主体的知识水平与认知能力有限,导致在执行过程中对于政策的认识不足,而致使执行产生偏差。在执行过程中,执行人员往往因为政府内部结构的混乱,信息沟通与监督制度的缺失,导致执行行为往往呈现盲目性与随意性。政府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往往由于经济资源与技术支持的匮乏,常常导致执行行为难以继续,导致不得不中途停止。

政府部门执行力的不畅带来的直接负面影响是导致政府执行效率的低下,行政成本的逐渐增大。更深层次的影响是,由于政府执行力的不足,政府部门政策难以得到有效实施,公共服务的质量也就难以保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权威性,使得政府的公信力逐步丧失。所以,提升政府执行力迫在眉睫。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政府执行力困境的原因分析

1.政府执行政策过程中服务意识的缺失

行政人员的公共服务意识,是指各级政府部门的行政人员在行政活动中,以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为基本职责,具有愿意扮演好服务者角色,自觉主动地为社会、公众提供良好服务并承担服务责任的认知、思想和理念。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公共行政依靠的是完整的行政权力体系及其严密的等级组织结构运行的。在中国传统的政府治理中,官本位思想极其严重,行政人员在日常的行政执行过程中,主人意识、权力意识、等级意识和优越感极度膨胀,他们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政府工作的思想,而是扭曲的把所谓的“权力”当成是管理、统治百姓的一种力量,忘记了作为人民公仆的使命,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2.政府执行政策过程中服务职能的不完善

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然而在传统的政府工作中,政府部门往往强调的是自身的经济调节与市场监管职能,而忽视了作为政府之根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这导致了政府部门自上而下的对于自身职能责任认识的偏差。在实际的政府活动中,他们关注的往往是微观经济活动,而在提供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方面还比较薄弱,欠缺火候。

3.政府执行政策过程中服务方式的单一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一个管制型政府。该管的不该管的统统管理,社会上一些非政府组织难以进入公共服务领域。而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消费观念也在变化。在市场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时,人们更多的关注是医疗保健、教育文化、环境保护等等。人们的消费更趋向于享受型、服务型消费。而显然政府提供的社会服务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社会公共服务需求的多样性给政府公共服务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这时候单靠政府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政府的资源是有限的,时间也是有限的,能力更是有限的。所以,必须充分发挥其他社会主体的功能和作用。

4.政府执行政策过程中服务资源的不足

近年来,虽然各地政府的收入一直呈正增长的趋势,但是长期以来,各级政府的工作重心仍然是放在GDP总量的增长上,所以这就决定了在一定程度上政府对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供给的忽略。而且,以现状来看,地方政府更多关注的是经济事务和部门的收入,没有集中精力放在社会管理和社会事务上。大量的财政透支用于发展竞争性行业,而关乎国计民生的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显然是不够的。

(三)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提升政府执行力的对策研究

1.加强行政主体的公共服务意识

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从观念层次上更新政府的服务理念,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实现由“管理者”向“服务者”的心理转换。公务员是政府服务的直接从事者,在制度一定的基础上,公务员的素质不同,服务的质量往往也不一样。所以必须加强公务员思想建设,提升公务员自身修养,树立公务员公共服务精神,明确公共服务的目的和其核心理念。只有搞好思想建设,增强公务员的自律意识,那么作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执行者,才能够以身作则,认真负责,以最热情的态度投身到社会公共服务当中。

2.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必须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对我国政府的职能转变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要建立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在日常的政府行为中,首先是要履行好其自身的经济调节与时间监管职能,更重要的是要切实加强其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大力发展社会公共事业,为人民大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

3.创新公共服务方式,推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与社会化

公共服务市场化就是指在公共服务的领域内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公共服务推向市场,利用市场竞争机制来满足公众的利益需求。公共服务市场化打破了以往政府单一的供给模式,引入市场竞争,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有利于政府公共服务效率的提高。一方面,它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的作用,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提高和改善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公共服务市场化也分担了政府很大一部分的压力,能够让政府更加集中精力发展民生,为人民服务。

公共服务的社会化要求打破传统的政府大包大揽方式,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大力提高与改善社会各个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建立以政府为导向,各个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公共服务公共的模式。这样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公共服务贫瘠的现状,实现公共服务的全方位、无缝隙供给。政府部门要不断培育社会中间力量,让他们积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并且要积极支持社会公益性的组织和人员,鼓励他们积极成为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为社会的公共事业做出贡献。

4.调整政府财政预算,使政府由投资型财政向公共服务型财政转变

我们必须加快政府投融资体制的改革,把政府的行为与企业的行为区分开来。我们说政府的基本职能是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所以要积极组织公共物品的供给。政府在退出竞争性领域的同时,要将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用于市场失效、市场不能供给的公用事业领域,例如基础科技、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建立起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因此,建立有效的公共财政,转变政府的职能,是适应以市场机制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的本质要求。

三、结语

当前,我国政府执行力的不足已经严重影响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所以,必须加快提升政府执行力的步伐,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并且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过程中,积极培育提升政府执行力的内在动力,使得这两者产生一个良性的互动,最后能够在政府执行力完善的基础上构建出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服务型政府。

参考文献:

[1]孟昭武.服务型政府的伦理特征[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2]张创新,韩艳丽.服务型政府视域下政府执行力提升新探[J].中国行政管理,2010,(10).

[3]莫勇波.政府执行力刍议[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4]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7).

[5]胡凌艳,庄锡福.论行政人员公共服务意识的增强和有效树立[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5,(2).

上一篇:国旗下讲话勿忘国耻-----九一八事变下一篇:安装工程师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