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及思考

2024-07-16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及思考(共9篇)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及思考 篇一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浅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

浅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

【摘要】我组通过调研绵阳市三台县刘营镇农村书屋现状,总结出农村书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村书屋;现状;问题;建议

一、农村书屋现状

自2006年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试点以来,到2007年6月底,四川省已建立农村书屋150个,到2011年8月份,四川省已建成农家书屋22300个,覆盖近50%的行政村。四川省图书馆2011年上半年对12个县区进行调查,调查数据表明,四川省各地农村书屋的建设进度不平衡。其指出,建设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受当地领导对农家书屋建设的重视程度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我组对刘营镇8个村农村书屋进行了走访调查,下面从资金管理、人员管理、图书管理、政府监管四个方面对农村书屋的现状进行阐述:

(一)资金管理现状

在刘营镇,当地政府用于建设农村书屋的资金来自中央下发的地震灾后重建资金以及党员捐献的专项资金,这些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农村书屋的书架以及书籍,书架及书籍的配置实行一步到位、统一标准的政策。调查中,政府表示农村书屋的建设资金严重缺乏,主要表现在没有专项资金用以维护书屋、支付管理员薪酬、宣传书屋等。

(二)人员管理现状

农村书屋的管理者由自愿报名、村委会推举的方式产生。管理员的培训由镇上统一举行,主要内容为:如何安装书架、如何为图书编号。管理员一般无薪酬,由村干部兼任。在激励和考核方面,刘营镇农村书屋并无涉及。

我组认为,目前农村书屋的人员管理现状并不良好,村干部身兼数职导致了农村书屋管理工作效率的低下,激励机制和考核方面的空缺,也减少了书屋管理员的工作热情。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三)图书管理现状

目前农村书屋的图书,主要有四类,分别为书籍、杂志、报纸、音像制品,其中书籍数目最多。书屋的图书来源为政府,政府按照统一标准向各个书屋进行图书的配置,并按照国家规定对图书进行编号。图书的借阅有统一的制度,但并未被严格的实施。通常情况下,借阅者只需对借阅的图书进行登记,借阅时间并没有严格的限制。借阅中出现的超时、损坏也不进行严格的罚款。由于刘营镇多数农村书屋于今年上半年才完全建立,因此书籍等都较为崭新,到目前,还未考虑旧书的处理问题。

总体来说,书屋对图书的管理目前停留在摆书上架的阶段,对于图书的维护、旧书的处理、图书的借阅制度都没有严格的规定。

(四)农村书屋监管现状

目前为止,对农村书屋的监管仅停留在领导视察的阶段。现在出现的许多情况是,在领导视察期间,出现许多“临时借阅者”,形成一片农村书屋繁华热闹的场景;而在领导离去之后,农村书屋又成为一个大门紧闭,鲜有人至的地方。

二、存在问题

就本组调研而言,目前农村书屋的建设存在很大问题,然而资金不足以及宣传不足尤为严重。

(一)资金供应不足

农村书屋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当地政府给予提供,但当地政府只在农村书屋建设期时提供一次性资金帮助,统一提供标准化的书籍和配套设施。至于后期农村书屋的运营管理所需经费则只能依靠每个村子自己解决。一些村子靠出租闲置办公室所得租金来维持农村书屋的开放,但是,这部分租金毕竟很少,难以用来支付图书管理员的工资,维护农村书屋的日常开销。

(二)重视程度不够

在我们调查问卷和访问中,有58%的村民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农村书屋,有25%的村民只知道农村书屋的存在,但未使用过;有15%的村民十分了解农村书屋并且使用,而这些人中九成都是村干部。可见,农村书屋的宣传力度远远不够,这将导致农村书屋资源的闲置浪费。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三、建议

(一)保证农村书屋经费的充足

由调查可知,目前的每村农村书屋都是由政府出资建立的,资金基本全部用在购进书架、图书方面。并且资金只在建设期一次性提供,没有资金的持续跟进补进。这样的资金提供制度使由村级管理的农村书屋在营运方面遇到了很大的资金困难,没有书屋管理员薪酬、没有宣传资金、没有维护资金……资金困难的使各村将书“锁”在了书屋里,一方面减少了图书的供应时间,另一方面抑制了村民对图书的需求。

为解决农村书屋资金问题,一方面乡镇政府需做好本财政预算,每年对农村书屋的建设及维护提供一定的资金;另一方面,各村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社会资源,寻求多更地资金,如:租赁闲置的村办公室,租金用于建设和维护当地公共文化服务设备;寻求企业捐款赞助或者与NGO组织建立合作等形式来获取资金。

(二)从供需平衡出发配置图书资源

农村书屋的图书配置要注重从供需平衡出发,如何做到供需平衡呢?首先,应当从建立农村书屋的地点的事情情况出发,了解该村的整体情况,如平均文化水平、平均年龄等,再根据整体情况配置图书。统一配置图书虽然节省了很多时间,增快了行政效率,但并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因此,“因地制宜”的理念在农村书屋图书的配置上尤为重要。其次,应当建立起反馈平台。在农村书屋运行阶段,出现问题时,特别是图书数量及种类的问题上,应当及时通过反馈平台上报有关工作部门,有关工作部门应当及时解决普遍性问题,以保证农村书屋的长期运行。这种反馈机制,能够快速调整图书的供需关系,使农村书屋的图书配置与图书产品市场接轨。

(三)通过制度化管理提高管理员素质

针对农村书屋管理不严谨,书屋管理人员身兼多职的问题,政府首先应该建立健全专人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以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其次,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书屋管理员的培训,培训内容不仅仅是如何摆放书架、如何为图书编号,培训内容还应该涵盖,如何提高管理水平、如何做好农村书屋宣传工作、如何开展好读书活动;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第三,还应该建立激励机制,在农村书屋管理工作中表现优异者应当受到宣传和表扬,在工作中出现失误者应当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样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激发基层劳动者的工作热情,在这样的工作热情中,农村书屋的需求会提高,农村书屋的效用也就随之而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月芽.“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J].出版发行研究.2007(06).[2]高?.对“农村书屋”建设的观察与思考[J].学习月刊.2008(10).[3]刘卫,谭宁.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12).------------最新【精品】范文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及思考 篇二

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原则的确立到具体体制的建设和改革经历了一段很长的历史时期。上世纪60年代中期, 文革使我国文化机构基本瘫痪。1978年财政部批准《人民日报》等新闻单位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成为持续为期20年的“双轨制”时期的标志。然而直到2003年,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正式开始, 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作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心环节全面展开,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文化产业从原有事业体系中剥离出来, 公共文化体系才逐渐展示出其本来面目。如今, 我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有了明确的概念并且跟随着经济和时代的发展逐渐完善其概念和内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也在不断的完善和成长。然而文化与经济是息息相关的, 我国近年来经济进入了光速时代, 文化的发展开始表现的逐渐跟不上经济的发展, 因此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渐出现了时代性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一是硬件投入不足, 公共文化设施总量明显无法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二是人才投入不足, 缺乏高素质的文化管理人才。三是社会参与度不够, 这也是由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机制不够完善造成的。四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缺乏创新性。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目前主要是政府、文化事业单位, 非政府组织以及企业。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从政府到文化事业单位, 从民间公益文化组织到企业的互相配合。针对以上论述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不足,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公共文化服务经验, 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职能, 对如何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建议和对策。

第一, 政府职能。政府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中起到了指挥和领导的作用。体制的改革完善, 还是相关政策的制定和下达, 公共文化服务法规的制定以及公共文化财政投入方式和力度等方面都是政府部门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主要职责。首先在体制方面, 政府应该加强文化产业改革, 建立科学政府管理评估体系, 深化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改革。其次在财政方面, 针对目前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加大公共文化财政的投入力度, 同时改革投入方式。从城市到乡镇, 将主要财政力量投入到文化馆, 美术馆, 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立, 并强调这些公共文化设施的公益性。第三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另一个重要职能是鼓励职能,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来, 对于举办公益性和服务性文化活动的事业和单位提供人才, 经济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第二, 文化事业单位的职能。文化事业单位是政府制定和下达公共文化相关政策的主要执行者。对于政府制定的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的相关政策要不打折扣的落实到实处, 文化事业单位应利用现代化的办公手段, 建立网络文化工作评分系统, 让广大人民群众监督其文化工作的实施, 结合当地电台和电视台以及网络频道等文化传播媒体, 积极组织和宣传文化活动。文化事业单位还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文化人才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的重要任务。人才力量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的重点。高素质文化人才的重点培养人群可以定位在每年各高校毕业并参与到文化事业单位工作的大学生中。这些大学生的主要优势在于刚从学校进入社会, 有足够的激情和冲劲, 并且接受新时代的文化教育思想, 可以为公共文化事业提供新鲜的血液和发展思路。文化事业单位要重视这部分人才的利用, 使其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做出贡献。

第三, 非政府组织和企业职能。非政府组织主要是指民间自发形成的文化组织。这一部分组织不在文化事业单位的编制内, 却往往拥有着大量的参与者和拥护者, 例如地方性的戏剧班子, 民间传统艺术协会等, 他们掌握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技艺和精髓, 并且拥有广大群众基础,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除政府财政支持之外的另一项重要的财政支撑。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和企业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需要政府和文化事业单位的配合和支持。政府的鼓励政策和文化事业单位的组织配合, 鼓励和保护非政府组织的民间团体举办的各项文化活动, 让这些非政府组织的民间文化团体有政府和文化事业单位作为强有力的后盾, 传承和保护我国传统文化,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企业将自身的品牌宣传与公益性文化活动结合起来, 不仅可以扩大企业的影响力, 提高企业形象, 加强企业品牌宣传, 更可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达成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双赢。

综上所述, 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带有公益性质的, 惠利全民的文化事业。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是造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项伟大事业, 需要上到政府, 中到文化事业单位, 下至企业和人民基层群众的大力配合。这是一项全民参与的文化事业, 只有各个环节都配合到位才能保障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能切实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更好的服务。

摘要:公共文化服务对提高我过全民文化素养和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经过历史的洗礼, 从基本原则的确立到具体方案的实施, 历时多年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时代的发展进程加快, 人民文化需求越来越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逐渐显示出一些问题和不足。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国家政府和各个文化部门越来越重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改革。本文分析目前我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 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体制,文化事业单位,企业

参考文献

[1]刘丹, 祁永梅.与时俱进建设和谐文化[J].创新, 2007 (05) .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及思考 篇三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多元主体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与构成

1.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

农村共文化服务属于公共产品种类之一。 按照经济学中对公共产品的定义和分析, 界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两个衡量指标, 即文化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正是因为具有这两个特性,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因 “无利可图” 而难以由市场和社会稳定提供,政府因此而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主体。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则是指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相对应的, 主要着眼于农村社会效益,以非营利性为目的, 为农村提供高效率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文化体系。是为满足农民基本文化需求、 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利, 由政府主导、 社会和市场参与而形成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投资融资体系、 供给体系、 绩效评估体系等方面的总称。

2.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成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由投资融资体系、供给体系和绩效评估体系三部分构成。投资融资体系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与运行的物质条件和财政基础。形成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的多元投资融资机制。供给体系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的核心环节, 是国家和政府保障农民文化权益、 满足其文化需要的重要一环。政府是负责规划管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主导者和第一责任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直接生产者和提供者,社会和市场都可以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体系中来。绩效评估体系,旨在加强内部运行控制和外部监督,并将评估结果作为评价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质量、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的重要指标, 以此促进公共文化产品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二、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首先,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涵。而构建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建设,与以往农村文化建设不同的是, 这个载体体系要求很高, 是一个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体系, 建成后将形成代表体现国家意志的、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的强劲攻势, 来横扫和抵制农村腐朽文化、 非先进文化的蔓延。

其次,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充分发挥文化自身价值与功能、 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只有构建起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在文化发展的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的历史时期, 充分发挥文化统一思想、 凝聚人心、 塑造灵魂的社会教化功能, 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统筹协调不同社会群体对文化的不同需求, 为公众参与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思想文化基础。

最后,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就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打造服务型政府,体现政府执政为民天职的现实需要。

三、关于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议

1.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有效对接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果,说到底,关键在于解决好供需矛盾,为农民提供高质量、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现在这种服务有的效果之所以不理想,就是因为提供的某些一厢情愿、形式主义、不接地气,以及质量低劣、勉强凑数的产品和服务倒了农民的“胃口”。要切实解决好为农民群众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就必须使供需对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与农民需求的有效对接。这就必须重心向下,面向农民,准确把握农民的文化需求和期待,并根据这种需求和期待生产和开发受农民欢迎的精神文化产品。因此,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府必须坚持以满足农民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决策建立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搜集、分析农民文化需求入手,来确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品种、数量、结构及方式,以实现供需的对接,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性。制定和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目录,通过市场购买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有利于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2.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由政府来主导,这是由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性和公益性的根本性质决定的。政府必须指导工作全局,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主导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设计、目标制定、工作部署、任务落实、检查评估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政府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坚持“社会文化社会办”。因此,政府要简政放权,引入市场机制,激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等各类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通过投资或捐助设施设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提供产品等方式参与各种服务,让蕴藏于人民群众之中的文化创造活力迸发出来。只有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有机结合,才能有效解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主体和依靠力量问题。

3.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政策法规体系

这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保证。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要有相配套的政策法规作保障。目前我国法律体系中还没有独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的法律制度, 必须要尽快研究制定使其规范运作的基本法或专门法, 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法、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金法等,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确定国家发展公共文化的基本政策, 保障政府公共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明确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法律地位、 义务责任等

参考文献:

[1]周晓丽,毛寿龙. 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及其模式选择[J].江苏社会科学, 2008,(1 ).

4.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及思考 篇四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各级关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推进我县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的效益和水平。根据县政协2012年常委会工作安排,由县政协副主席巨凌带队,组织部分界别委员于3月下旬,采取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对四个乡镇的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县城三馆建设及星萍民间工艺品有限公司等7家文化产业开发示范店进行了全面深入地调研,听取了各方面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文化产业开发情况的意见和建议,比较客观地了解了我县文化事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夯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开发链。

(一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全县

现有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各一个,有藏书35005册,馆藏文物1670件,其中珍贵文物490件。

2008年以来先后投资4309.59万元建成12所乡镇综合文化站,111个农家书屋,配套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施设备2535件,配发图书128321册,音像制品14425张。2011年荣获全市“农家书屋建设先进单位”。

(二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县文化部门组织指导全县各级文化单位和群众文艺团体,通过专题文艺演出、专场晚会、电影放映、书画摄影展和文化三下乡等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活耀了文化氛围。并依托三馆先后举办刺绣、剪纸培训班120期,受训人员1.25万人次;举办了“图书四进”、“有奖征文”等系

列读书活动;筹办各类文物展览20余次,年接待游客2000多人次。先后举办了“中国南梁首届文化艺术节”、县城职工文艺调研等大型文艺活动。

(三文化产业发展初显成效。全县现办有文化产业龙头企业2家,省外营销门店2家,生产大户1080户,从业人员达8640多人,有刺绣、剪纸艺人1500多人,其中国家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6名,省级民间艺术家27名,市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28名。目前已开发有香包、刺绣、剪纸、结艺、根雕等5大类500多个品种,年生产能力达86万件, 产值达1600万元。采取“以师带徒、以徒养师”的办法带动技工3600多人,年生产文化产品15万件,产值300多万元。按照“抓品牌、抓精品”的思路,打出了“巧儿刺绣”、“千岁香包”、“红色剪纸”等系列民俗文化品牌。剪纸作品《吉祥福娃》、《百师迎奥运》荣获“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金奖,《百幅农耕图》、《陇东婚俗长卷》荣获“中国庆阳首届农耕文化节”金奖。

(四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作为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大县,已初步形成以红色文化旅游为主线、非物质文化遗产、娱乐、书画、出版印刷、工艺美术等多元化文化产业格局,并充分华池红色文化内涵,打造出了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内容的“红色南梁”品牌,研发处“民俗布贴画”、“虎头枕”等民俗文化产品。已构建起以红色南梁为依托的4处6个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达19万人次,旅游收入1580万元;已公布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类25项;从事各类文化产业经营业的个体户、企业42户,从业人员1700多人,年累计收入2000多万元,纳税39.37万元,占国民生产总值1.73%。2011年以来,市县先后多次颁布文化产业发展优惠扶持政策,扶持列支文化产业发展资金110万元,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开发工作中存在 的困难和问题。

尽管全县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设施建设初具规模,文化产业发展初现成效,但相对于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大县、文化强县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认识有待提高。一些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少长远的规划,导致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配套资金不到位,群众文化生活单调、乏味。很多人认为文化就是唱歌、跳舞、演节目,没有跳出小文化的圈子,文化活动仅为单纯的娱乐活动,文化真正的社会功能没有发挥出来。县、乡的文化工作形式比较单一,文化活动层次也不高,麻将馆遍地开花,群众对文化活动的关心支持率有待提高。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一是三馆建设滞后,未能发挥公共服务职能。我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三馆于2003年搬迁至双塔森林公园文化广场,同文化出版局、剧团一处办公,三馆面积均不到500平方米,与国家规定的1500平方米以上相差甚远,加之三馆地处山顶交通极为不便,图书馆的年借阅数仅为人次,博物馆的参观者也大多为各级工作组,不能发挥应有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作用。二

是群众性文化娱乐设施发展滞后。目前我县无一处大型文化娱乐场所,仅有的东山儿童游乐园也已衰败不堪。城区的6处活动广场,除东山文化广场较为宽阔,但因地理位臵特殊未能发挥应有效益,其他5处活动广场经常人满为患,并缺少应有的活动器材和相关设施,已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活动需要。三是基层文化设施脆弱。全县现有15个乡镇文化站中,有独立活动阵地,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站的只有

个,只占%。很多的只有一块牌子或一间办公用房,根本无法开展活动。农家书屋只仅仅是存放了部分书籍、报刊光盘,活动开展少,已不能满足群众日益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还有以上的行政村至今无文化室,文化设施建设仍然存在许多空白点,使农村文化活动停留在自发的、散乱的、无组织状态,难以发展壮大,处于停顿和瘫痪的状态

(三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文化事业属于公益事业,文化单位全靠财政拨款。我县每年中央、省下发配套资金万元,市级配套资金万元,加之县财政紧张,相关配套资金难以到位。文化系统要保证正常的工作运转,需经费万元,目前只有万元,资金的缺乏,严重阻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对已建成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缺少管理、维护和运行经费,特别是农家书屋,除建成时所配送的图书、报刊外,基本上没有新的补充。开展的相关主题文化活动少之又少,县城的几个广场舞活动场所的音响设备都为个人购买,并每月还要向管理部门上交电费,县文化局目前无工作用车,文化执法纠察大队,缺少照相机、摄像机等必须的执法取证设备,文化执法困难重重。

(四文化队伍中专业人才严重匮乏。我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文化产业企业的盈利模式仍在进一步摸索之中,大多以小门店经营的形式,还没有形成规模。在全县进行文艺创作、文艺展演、文化传承、文化经营与文化管理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青黄不接,特别是优秀的创新型文化人才队伍结构较差、专业素养不高。城乡各类文艺爱好者很多,但是从事文艺创作的人少,知名文艺人才和优秀作品更少。以县剧团为例,县剧团成立于1968年,截止2011年9月,实有在职职工43人(正式工18人,临时工25人,其中演员25人,占56%;演奏员14人,占33%;助理级演员、演奏员4人,占11%,没有编剧、导演和作曲人才,致使一些新剧目的编排无法开展,严重阻碍了我县文艺创作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五文化产业发展举步维艰。目前全县文化产业生产企业只有2家,省外营销门店2家,个体户40户,从业人

数1.034万人,产值3600多万元,去除税收等,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在民俗文化产业开发中,缺少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大多以小作坊为主,整体素质不高,资金实力不雄厚,在新产品的研发上较为滞后,经济市场竞争能力脆弱。省外的2家营销门店市上的扶持资金一直未到位,目前生存困难,也仅仅只能维持运营,无盈利可言。

三、意见建议

(一切实转变观念,进一步增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基本满足后,人们更加关注文化的、心理的、精神的需要。以更丰富的文化产品来满足人们越来越紧迫的精神文化需求,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十七届六中全会已经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文化建设摆到国家重要战略地位,对今后文化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作为拥有丰厚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底蕴的华池,更应该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充分认识到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努力发展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百姓拥有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和选择,共享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成果。

(二加大资金投入,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

力的物质保障。一是要确保公共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应当不低于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增长幅度。要设立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将公共文化阵地设施建设、图书购臵、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文化市场执法稽查、文化人才培训、文艺创作奖励、群众性文体活动补助等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同时,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创新财政文化建设资金使用办法,探索直接投资、补贴扶持、政府采购、拿钱买服务、委托生产、特许经营、项目外包等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新路子,生产和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二是要广泛吸纳民间资金投资文化建设。采用政策导向、社会荣誉等多种手段,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建设各类文化设施,开辟有偿服务的文化服务网络,大力引导人民群众举办公益文化活动,赞助公益文化事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从而解决由于公共财政投入不足造成文化设施欠缺的问题,并使之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三是建议在县城人口集中区域新建文化三馆。目前,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均地处东山,交通不便,服务功能近乎瘫痪,建议在县城重新修建文化三馆,使其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四是要增加文化人才培训经费、图书购臵经费、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管理和维护经费。财政每年应安排一定的经费,让从事文化工作 的专职人员得到专业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时常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并能积极参与的大众性文化活动,如开展广场舞集体展演、民间传统艺人专场晚会、书法绘画作品展等,丰富活耀群众文化生活。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人力保障。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发展和运营的关键。一是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应及时配齐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文化站专业性工作人员,加大招聘专业性文化人才力度,提高专业文化人才在文化人才队伍中的比例。以乡镇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培训为基础,把具有高层次的文化产业人才送出去培训、进修、考察,培养成文化产业带头人,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产业人才培训机制。积极探索体制外聘用人员的新路子,聘用有一技之长、热心于农村文化工作的文艺骨干担任专职文化辅导员。二是抓好民间文艺工作者队伍建设。要加大对各级各类文艺表演队伍的投入、培养和扶持力度,不断增强其为农村农民服务的能力,激发其服务的动力。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如道情皮影、南梁说唱、陇东唢呐等传承人的抢救性挖掘和保护。建立文艺人才库,着力解决文化工作人员不足的问题,对有一技之长、热心于文化工作的文艺人才选聘为宣传文化辅导员,建

立一支专、兼结合文化队伍。三是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以官方交流和民间交流相结合的办法,进一步加强红色文化旅游和民俗文化产业开发力度。取长补短、取经去粗,提升我县文化软实力。

(四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造就一批文化企业家。我县目前的文化产业企业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资金不雄厚、整体实力薄弱,应制定落实相应的优惠政策和人才激励机制,引导文艺工作者、经纪人、企业家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图书出版发行及影视音像业、艺术培训展演及歌舞娱乐业、体育健身业等各类文化产业,扶持、培养、造就一批县内外知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企业家,实现文化大县、文化强县的目标。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发展前景较好的文化产业企业,如“星萍民间工艺品有限公司”可以通过出台土地、税收、规划、金融等相关优惠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将其打造成我县真正的文化产业龙头企业。

5.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篇五

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经费保障机制,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较大。

二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基层文化建设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方法与城乡居民的现实需求还不相适应,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尚未形成。

四是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还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等问题,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完善。

[措施]

中公教育专家总结以下措施,供考生参考: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各级文化部门要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运行机制,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一是继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硬件基础。以重大文化工程为抓手,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县、乡镇和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二是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体制机制等软件建设。加快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扩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渠道,抓紧制定支持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办法,确保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渐增长,建立分区域的人均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经费保障标准,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三是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促进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和契机,以地方党委、政府为主导,突破体制障碍,加大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的文化项目的共建共享力度,加强基层文化资源的整合。

6.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综述 篇六

2011-09-24 17:25:30 来源: 新华网

转发到微博(10)

有16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新华网北京9月24日电 在上海,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可按需自主选择,预订品种丰富的文化“美食”;在深圳,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机让借书、还书如在ATM机上存取款一样方便;吉林已实现农村数字电影全覆盖,500多支农村放映队穿行在乡间村屯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则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覆盖全部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83万个服务点、覆盖全国90%的行政村,农家书屋已建成40万家、覆盖50%的行政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年放映800万场电影,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此外全国已有1743家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广大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得到明显改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公共文化的阳光遍洒中华大地。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与方向。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制定下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等作出重要部署。党的十七大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新期盼,把“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将之作为“三加快一加强”文化改革发展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

按照中央的部署安排,各地各部门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摆上重要位置,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相关政策,健全设施网络,拓宽服务渠道,加快构建覆盖城乡、面向广大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大幅度增加,从2006年的68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28亿元,年均增长22.2%。国家发改委累计安排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超过200亿元,其中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是“十五”时期的8倍,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时期。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大力推进重大文化工程项目,支持各地文化建设。“十一五”期间,中央投入39.48亿元用于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中央和地方共投入82亿元用于广播电视村村工程建设;投入近23亿元用于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投入46.9亿元用于农家书屋工程;投入63亿元用于文化遗产保护,是“十五”时期的近4倍;此外,2008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5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公共文化实施免费开放。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文化投入结构也逐步改善,文化事业费进一步向西部地区、向基层倾斜,比如2010年西部地区文化事业费达到85.78亿元,占全国的26.6%,比2007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吉林省靖宇县农村电影放映员刘晓明近来“相当忙”,他开着自己的微型面包车,每天穿梭在吉林省东部山区的乡间小路上 他要赶在秋收开始前,为14个村庄放映完今年的最后一场电影。

作为一名农村放映员,刘晓明切身感觉到农民文化生活的改善。“今年我们就放了《建国大业》《举起手来2:追击阿多丸》好几部大片,这样的大片农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到,搁以前谁敢想呀?”

不仅农村电影片源不断丰富,放映条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让农民看电影的积极性更高了。“以前放电影赶驴车,扛的是好几十斤重的胶片机,放的影片老,图像还模糊;现在我们开 微面,用的是轻便的数字机,放映影片新,图像清晰,声音还逼真,你说大家伙能不爱看吗?”

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免费的电影大餐,并非靖宇县农民的“特殊待遇”。来自广电总局的数字:“十一五”时期,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共组建农村电影数字院线240条,数字电影放映队4.1万多支,拥有数字放映设备4.2万多套。2010年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超过800万场,覆盖了全国60多万个行政村,形成了遍布全国农村的数字电影放映新格局,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确定的“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基本实现。

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基层群众文化权益,包括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在内的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前完成覆盖全部已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而按照1998年这一工程刚实施时的统计,在我国有70多万个散布在偏远深山中、交通不便地区的行政村,居住在这些地方的1.48亿人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

覆盖了90%行政村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泛整合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及广电、教育、科技、农业等部门的优秀数字资源,依托各级图书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等工程,为基层送知识、送欢乐,截至2010年底累计服务群众近10亿人次。

已覆盖全国50%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建设工程,通过在行政村建立农民自管自用的公益性阅读场所,解决了农民群众看书难的问题。到今年底,全国预计建成50万家农家书屋。近年来,为让更多百姓享受“优质文化就在家门口”的公共福利,全国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不断加大免费开放的力度。截至2010年底,全国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1743个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如期全面免费开放。

2011年底之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目前,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已免费开放,陕西实现省内“三馆”全部免费开放。

免费开放之举,获一片叫好声,被社会普遍认为是提高公民素质和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犹如一股春风,在人们心中激荡起走进文化艺术殿堂汲取知识、提高修养、享受文化权益的阵阵暖意”。

创新服务方式:打造文化民生品牌

从社区的文化活动到大剧院上演的芭蕾舞,从锣鼓巷的民俗文化到相声俱乐部,从旅游文化节到群众周末大舞台,北京文化惠民工程带给市民实实在在的精神享受。

据介绍,北京市文化基础设施总量全国第一,部分领域已接近世界主要城市水平。其中博物馆数量156家,仅次于伦敦居世界第二;公共图书馆在伦敦、东京和巴黎之后居世界第四;人均拥有电影屏幕数量接近巴黎、日本水平。各行政村已基本建成多媒体综合文化中心,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有线电视、电子政务、有线广播、图书信息服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电影、党员教育和远程教育“八网”合一。

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各地纷纷出台新举措,努力打造文化民生品牌,探寻统筹城乡文化建设的发展新路。

广东在全国率先开展“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演出网”三大文化流动服务网络建设;推出“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设数字图书馆联盟以及“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等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文化共建共享工程,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

河北全面完成县级数字影院建设,全省各地规划建设了一批集游艺娱乐、休闲健身、公益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景观、文化广场,打造了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品牌,霸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邯郸市“欢乐乡村”农村文化工程成为全国先进典型。

陕西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纳入村级社会事业公共设施统筹建设项目,统筹职能、统筹规划、统筹项目、统筹资金,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为进一步明确基层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体责任,2011年上半年,文化部与财政部联合实施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十二五”期间将在全国东、中、西部创建一批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群众自办文化:我的文化我唱主角

“虽说平时也参加过不少演出,但是如此高规格、大场面的舞台还是头一次,这些舞台灯光音响设备真是好,我没想到自己也能在这样的舞台上唱歌。”说到参加“辽宁省首届群众文化节”的感受,张林田竖起了大拇指。

正在举办的辽宁省首届群众文化节将持续到10月15日,一个月的时间里举办14台特色文艺晚会,从社区群众声乐器乐展示、老年合唱节、农村小戏小品展演,到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展演、皮影戏精品展演等,将有4000余名张林田这样的群众参与演出。

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加快推进,大大调动了群众自发的文化创造热情:“我的文化,我唱主角。”

在许多地方,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文化活动,发展农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充实活动内涵 农民自办文化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补充。

为鼓励和扶持农民自办文化,各地文化部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农村业余演出队、业余电影放映队、农村义务文化管理员以及社区文化指导员等业余队伍的培训,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支持农民群众兴办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因运行机制较为灵活、演出成本较为低廉,在农村文化市场如鱼得水。作为山西清徐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的领头人,“梅花奖”获得者胡嫦娥和团里的演员们抬着戏箱,上矿山、进山庄、入农家,足迹遍布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数十个县、近千个村落,演出6000余场,观众上千万;五年来,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平均每年下基层演出300场次,几乎天天有演出,同时努力为家乡培养更多文化骨干 与当地文化馆联手,开办“马头琴培训班”,全县现在有专业马头琴手5000多名。

7.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及思考 篇七

一、实行向农村倾斜政策, 保持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应该面向社会普遍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鉴于农村文化的资源配置相对滞后, 导致城乡居民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反差较大等不利因素, 必须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 实行倾斜政策, 让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惠及广大农民群众。首先要强化县、乡镇政府公共文化建设的责任。一个区域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高低, 关键取决于县、乡镇两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建设的刚性投入机制, 切实强化公共文化建设责任。其次要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奖励补助政策, 特别要加大对边远村和贫困村的资金扶持力度, 促进公共文化建设向贫困山村覆盖, 促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均衡发展。再者要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配送力度, 合理调整公共文化资源, 逐步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总量。大力推进农村文化资源共享等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 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下乡活动, 完善农村文化传播服务机制等, 逐步改变城乡之间公共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二、加大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监管力度, 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发挥效益最大化

公共文化设施的根本目的在于向社会公众普遍提供丰富优质的文化服务。一是公益性, 保证社会公众能够普遍参与文化设施建设, 保证农村广大群众都能均衡的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二是优质高效的服务, 保证效益发挥最大化。因此, 一定要加强对公共文化设施的监管, 做到规范管理, 规范服务,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益, 降低管理成本, 充分发挥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公益职能, 做到公共文化设施必须向公众公开开放, 必须设立面向公众的文化活动项目, 坚持公益文化设施为公众服务, 使其在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推进文化服务项目多样化

文化服务多样化, 是满足公众多层次多元化文化需求的重要条件, 也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 县、乡镇两级政府为农村公众所提供的文化服务, 应该是内容上丰富多彩, 形式上多种多样。在文化设施项目设置中, 要充分考虑公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和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着重开展适合农村公众口味的, 深受群众欢迎的文化、体育、娱乐等活动, 推动农村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健康发展。要加大农村文艺宣传、政治教育等宣传普及力度, 根据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变化, 结合当地节庆、传统风俗、纪念日、地域风土人情等, 广泛开展群众参与性强、喜闻乐见的各种文化活动, 并注重活动内容不断更新, 注重活动形式新颖多样, 以满足广大农村公众的多元化文化需求。

四、创新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多元化

县、乡镇两级政府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主体, 要在有限的财力下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一个全社会、全民办文化的良性机制, 形成由社会各个方面、各个群体、各个单位或个人群策群力办文化的良好局面, 组成一个多元化、社会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和社会发展对文化的需求。文化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组织、宣传、发动、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办文化, 积极参与文化活动。要和众多企业联姻, 充分发挥企业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作用, 搭建企业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的平台, 统一受理企业对公益性文化的捐赠、捐助和文化娱乐活动项目的认购、冠名等, 协调解决企业办公益性文化事业中的相关问题, 疏通企业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渠道, 完善相关服务。要和教育部门联系, 利用好农村教育这块阵地, 发挥所有学校的宣传教育作用。特别在农村, 不少优秀的文化人才, 多数优秀的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设施基本都集中在学校, 如果学校的文化体育设施等资源都能面向社会开放, 学校的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都能向农村广大公众提供无偿服务, 将大大弥补农村社会公共文化设施资源的严重不足, 缓解当前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凸现的制约矛盾。要发挥农村各种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团队的作用。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 各种文化艺人英才济济, 各类群众文化艺术队伍遍及村、组, 并常年活动在农村这个大舞台上, 要充分发挥农村艺人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主导作用。因此, 县、乡镇两级政府, 一定要十分重视和关注农村这块阵地, 要用先进文化去占领这块阵地, 要在这块阵地上搞好共建公共文化设施这一工程。要充分利用群众文化艺术队伍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其在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要管理好、引导好、培育好、利用好群众文体队伍, 对于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意义十分重大。同时也要重视完善对群众文体队伍的管理、服务与引导, 将群众自主经营的各类文化艺术团队纳入到政府的监督管理之中, 通过搭建服务平台, 加强培训指导, 组织进行汇演, 实行扶持补助等方式, 不断提高群众艺术团队的演艺水平, 促进群众性文体队伍的发展壮大, 促使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更加丰富, 更加繁荣。只要乡镇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老干部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各级学校、农村各种文化艺术团队等都能联起手来, 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 人人献策献力, 群力共谋发展, 那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将得到较大较快的发展, 农村公共文化就可能取得服务效益最大化。

五、完善公共文化发展政策, 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制定完善公共文化发展政策, 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 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职能。县、乡镇两级政府要着重抓好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首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文化设施建设政策, 要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中, 必须配套建设相应的文化设施, 规定配备比例和标准, 使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与社会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同步规划进行。建设资源方面, 县、乡镇财政要给予大力支持, 保证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加大奖励补助力度。其次, 对农村文化艺术队伍也要实行政策扶持。第三, 制订对文化服务的促进政策。坚持对农村文化服务实行政府采购的办法, 如组织送电影、送图书、送戏下乡等。对艺术表演团体、电影放映单位到农村演出放映实行补助。以拓展农村文化服务的深入开展, 全面提升文化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有力保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经常性和持久性。

六、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效能, 使公共文化设施真正惠及民生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历来底子薄, 设施简陋, 加之公共文化设施管理人员少, 服务不到位, 活动经费不足, 制度不健全等, 致使有不少公共文化设施束之高阁的多, 有效利用的少, 远远满足不了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因此, 不仅要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 更要加大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力度, 建立适合农村实际的管理机制, 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效能, 使公共文化设施真正能够服务群众, 惠及民生。首先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服务队伍, 壮大服务力量, 采取培训辅导等形式, 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技能。其次, 要建立和完善管理服务制度, 定期定时开展服务活动。农村各类文艺团队是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主力军, 应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根据本地实际, 经常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赛事、展览、讲座、阅览、演出、娱乐等活动。这样, 才能使公共文化设施真正起到教育群众、启迪群众、娱乐群众的作用, 使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满足广大群众对文化的需求, 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8.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及思考 篇八

[关键词]文化建设;体系;县级;建设原则;服务原则

公共的文化体系是以群众为中心,在政府的引导下,向公众提供免费的服务。而且公共的文化体系需要全体群众参与,覆盖面要包括所有的乡镇。在这个文化体系中,群众享有文化权利得到保障。县级图书馆在文化体系中占重要的位置,本文分析了县级图书馆的现状,并且阐述了建设的原则。

一、县级图书馆发展现状

1.覆盖率低。2014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有2860所,平均46.89万人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县级公共图书馆的覆盖率为86.10%。

2.办馆条件差。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不具备基本服务条件的县级公共图书馆约占全国县级公共图书馆的25%,有769个县级公共图书馆无购书经费,占总数的30%,全国县级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仅为0.16册。2010年,全国2512所县级公共图书馆中,无运行经费的有251所,占总数的10%。无购书经费的有727所,占总数的28.9%。

3.发展不平衡。从服务半径看,国际图联20世纪70年代颁布的《公共图书馆标准》规定,一座图书馆服务辐射半径通常标准为4km。2009年,我国平均每46.89万人、每3368km2才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

二、县级图书馆的建设原则

1、坚持以中央、省、市三级公共财政投入为支撑

我国党中央在开展文化建设中指出,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大,但是得到满足的情况少,文化需求矛盾是影响我过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因此,我国的文化建设重点的工作,就是丰富群众的精神领域、实现群众的文化追求。我国城乡差距不但体现在经济水平上,还体现在文化建设上,县乡的文化设施少,对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远远少于城市,资金的来源主要依靠政府,使政府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以圖书馆为例,公共文化体系中的图书馆划分是按照政府的级别。但是县级政府在所有政府中,级别最低,而且财政状况不好,因此,在党中央要求下,中央、省、市要为县乡的文化建设成立专门的资金,为县乡的文化建设提供资金的支持,以免出现资金不足,影响文化建设的情况。县乡在文化建设中,资金压力大,但是在中央、省、市的分担下,压力减轻,从而使县级的图书馆建设有了资金保障,也有利与县乡开展文化建设。因此,县乡在开展文化建设的时候,要坚持政府的领导,为当地的群众提供便利性的服务。

2、坚持以提供普遍均等服务为建设目标

从国际的角度上看,判断一个国家公共图书馆是否处于一个高水平的状态,主要根据公共图书馆的覆盖领域,公共图书馆的数量多,覆盖面广,那么公共图书馆发展进程快,水平高。国际图联对图书馆的数量以及密度要求高,希望公共的图书馆能够保持一个高密度状态,基本上是每两万人就要有一个图书馆。很多国家的公共图书馆密度都符合国家图联的标准,而且密度是在标准之上。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数量明显不足,密度不够。因此,我国在县级开展图书馆建设的时候,要坚持均等的目标。我国很多的城市在建设图书馆的时候,追求图书馆规模,希望能将图书馆建设成一个城市的标志建筑,但是事实上这类的大型图书馆的覆盖面并不广泛,且花费的资金多。图书馆只是具有标志性的作用,却缺少了实质的价值。因此县级在建设图书馆的时候,要以密度为中心,增加数量而不是追求大型建筑,使群众能够享有均等的服务。

三、县级图书馆服务原则

1、政府主导推进总分馆制,实现通借通还

总分馆制是国外在管理公共图书馆的一个有效制度,在这个制度下,能够将图书馆中的人员。费用以及书籍合理的调动。总馆的书籍配送到分馆,分馆之间资源共享都需要使用一条特殊的物流专线,保证运送中不出现书籍丢失的现象,也使书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归还。很多的读者喜欢在图书馆中阅读,但是也有一部分喜欢借阅,但是在借阅中也出现一些状况,借不到书是一个问题,何时能够借到想阅读的书是困扰读者的问题。在总分馆中,读者可以通过预约的方式,预约模式不但可以预约时间,还可以选择借阅的地点,为读书提供便利。我国的总分馆制发展逐渐成熟,而且在全国各地的公共图书馆中使用。使用总分馆制已经演变为一种趋势,总分馆制对于县级的图书馆来说十分的有利,县城的图书馆中,存储的书籍种类单一,书籍的数量少,很多县级都存在着,借不到书的现象。而形势总分馆制度后,城市中的书籍可以配送到县城,丰富了馆内书籍的内容。

2、利用省或市级数字图书馆平台开展数字资源服务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方式更加多样。第八次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网民阅读倾向中,34.4%的网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其中21.4%倾向“网络在线阅读”,10.2%倾向“在手机上阅读”,还有2.8%倾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由此可见,网络在线阅读和手机阅读已经成为读者最主要的数字化阅读方式。

在数字化阅读兴起的背景下,许多省、市公共图书馆购买数字资源产品在本地区范围内的使用权,通过市、县级图书馆将数字资源服务范围扩大到基层。县级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省、市级数字图书馆平台的资源,为本地区读者提供数字资源服务。

3、借力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及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深化服务

2010年,文化部分别启动了“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试点工作”。县级图书馆要充分抓住这一机遇,争取政府资金投入,积极参与这两项工程,建设集互联网信息查询、数字图书馆服务、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体闲娱乐等于一体的公共电子阅览室。通过馆内公共电子阅览室和网络,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便捷的网络文化服务。同时,为本地区广大读者提供实时、高效的网上文献远程传递服务、互联网信息浏览与查询、电子文献阅览、网络应用有关的各类学习、培训等服务。

四、结束语

由上述可知,在县城建设公共图书馆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项内容,而且我国的县城图书馆状态不客观,因此要加快建设。但是在建设中也要坚持一个原则,首先是资金,中央、省、市可以为县城的图书馆建设承担一部分资金,其次,在建设中要坚持均等的目标。县城的图书馆在建成投入使用中,也要坚持通借通还的原则,使所有群众都能享受服务。

参考文献

[1]“十五”以来全国公共图书馆发展情况分析[EB/OL].2011-12 -03.

[2]王妍.我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9.

9.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及思考 篇九

(2007年8月21日)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显著改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文化消费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为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市场的繁荣,同时对公共文化产品、基础设施、服务网络、资源配置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广大农村和西部地区,文化设施还比较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农民群众以及城镇低收入居民、农民工等特殊群体文化生活还很匮乏,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任务十分艰巨。对此,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重点分阶段地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抓紧抓好。

二、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坚持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坚持把建设的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着力改善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二)目标任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相适应,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以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东部及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快发展,率先建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建设力度,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能力。当前,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优先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逐步解决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难、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基本满足城镇居民就近便捷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

三、实施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

(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大力度,因地制宜,讲求实效,以消灭覆盖盲区和增强覆盖效果为重点,采用地面无线、直播卫星和有线网络等方式,扩大对农村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加快对现有无线台站设备的更新改造,加强日常维护,确保有效运行。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县对乡镇广播电视的垂直管理运营体制建设。建立以县为中心、乡镇为依托、服务农户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覆盖网络。到2010年底全面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

(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运用多种传播方式,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各级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要发挥自身优势,充实完善设备配置,成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各级分中心、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加强数字资源库内容建设,不断丰富电子图书、舞台艺术、知识讲座和影视节目等数字资源。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要与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和村村通电话工程相结合,实现共建共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要不断提高信息化、网络化水平,做到资源互联互通。到201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

(三)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组建集书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教育、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和相应的设施设备,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就近便捷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乡镇综合文化站要坚持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认真履行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职能,其业务由县(市)、区文化部门指导,日常工作由乡镇管理。加强社区文化中心、村文化活动室等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和服务要求,确定设施建设标准,明确基本职责,完善管理办法。加强对现有基层文化阵地的调研,摸清底数,对不符合标准的进行调整改造,到2010年基本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社区有文化中心。

(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民受惠的原则,推进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服务体制的改革。重塑农村电影放映市场主体,推动国有电影放映单位转企改制和院线制、股份制改造,支持民营电影放映企业发展。继续配备流动电影放映车和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建立公益放映补贴的新机制,扶持中西部地区电影放映企业,推广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服务。鼓励电影放映企业和个人在完成政府购买的放映服务的前提下,努力开拓市场、搞活经营。到2010年,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1场电影。

(五)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按照政府资助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我管理的要求,与农村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等相结合,稳步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每个书屋要拥有一定数量的党报党刊和适合农民阅读的经济、科技、法律、卫生、文化类图书、期刊和音像制品,做到内容丰富、服务规范、农民满意。到2010年建成农家书屋20万个,2015年基本覆盖每个行政村。

四、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

(一)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以大中城市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县、乡(镇)和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各类文化管(站)、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艺术馆、纪念馆和广播电视台(站)、互联网的公共信息服务点和卫星接收设施公共服务管理系统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优化社区和乡村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要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市规划,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同时注意合理布局、综合利用。要在城镇主要街道、大专院校、公共场所、居民小区规划建立党报阅报栏、售报亭。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和宾馆、机场、火车站、客轮等人员流动较大的场所,要摆放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党报党刊供读者阅读。各出版发行企业要按普通服务原则,加强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分销网点建设予以扶持。在地广人稀的地区,积极建设流动文化服务网络,配备流动文化车,开展流动文化服务。要统筹文化、教育、科技、广电、体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实现相关设施的综合利用、共建共享。

(二)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的作用。各类公共文化设施要进一步明确服务标准,创新服务方式,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高效、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县级文化馆(站)、图书馆要发挥综合功能,辐射和带动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要尽可能做到免费或优惠向社会开放。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公示制度,在窗口接待、场所引导、资料提供以及内容讲解等方面,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增强吸引力。政府投资的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等要坚持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不得企业化或变相企业化,不得以拍卖、租赁等形式改变其文化设施用途,以挪作他用的要限期收回。要充分发挥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场所在公益性文化服务中的作用。

(三)加强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公益性文化单位要充分发挥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骨干作用,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着力提高生产能力和服务水平,提供适应人民群众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要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的方式,支持文化企业生产质优价廉、安全适用的公共文化产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要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逐步增加广播电视、电影、报刊为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加强“三农”出版物的出版发行,购买优秀剧本提供给基层艺术团体使用、改编并为农民群众演出。加强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影视节目的译制和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国家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要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

(四)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利用各种有效形式,在社区、乡村、企业、校园和军营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心连心”、“送欢乐”、“下基层”等公益性文化活动,建立长效机制,做到经常化、制度化。精心安排适合农民工需要的广场文化,组织实施送书、送戏、送电影到工地。鼓励和支持国家投资建设的影剧院每年安排一定场次,为低收入居民、农民工及其他特殊群体免费或低价演出。广泛开展文化志愿者活动,在“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中增加文化服务内容,鼓励离退休文艺工作者、艺术院校学生和其他热心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为社区和乡村提供志愿文化服务。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丰富职工文化生活。不断创新群众文化内容,依托传统节目、重大节庆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加、便于参与的歌咏、读书、朗诵、文艺演出、陈列展览、书画摄影比赛等文化活动。城市公园要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方便。

(五)提高产业支撑和市场供给能力。大力发展影视制作业、出版业、发行业、印刷复制业、广告业、演艺业、娱乐业、文化会展业、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等重点文化产业,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文化资源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合理流动,拓宽选择公共文化产品的空间,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鼓励兴建大众化的影剧院,鼓励经营单位薄利多销,改变票价过高、群众消费不起的状况。发展专、精、特、新中小文化企业,鼓励、引导农民和社区居民自办文化,开发独特文化资源,丰富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文化产品种类和数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开发农村出版物发行、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等文化市场。

五、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一)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和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通讯社、重点新闻网站和时政类报刊等新闻媒体,要优化组织结构,整合内部资源,增加公共文化服务总量。承担政治性、公益性出版任务的出版单位和体现民族特色、国家水准的艺术院团,要面向群众、开拓市场,提供更多位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对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要实行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助资、贷款贴息等,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效益。鼓励具备条件的城市图书馆采用通借通还等现代服务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简化审批登记程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兴办实体、赞助活动、免费提供设施等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境内各类文化基金会和文化投资公司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等,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元化、社会化。

(三)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水平。加快现代科技应用步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加强互联网建设,提供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文化产品,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使之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以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为龙头,加快国家图书馆、省级图书馆与各地公共图书馆的联网步伐。加强市(地)、县图书馆镜像站建设,增强文化信息资源的传输、存储和供给能力,为基层提供方便快捷的文化服务。加快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和移动多媒体系统建设,推进城市有线电视和地面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改善和提高广播电视覆盖效能。积极推进数字化出版、印刷以及现代物流技术的研发应用,构建数字化出版物的生产、传播和网络平台。

六、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

(一)健全领导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任务,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要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发展改革、财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分工负责,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作协等人民团体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公共文服务体系建设的合力。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扶贫攻坚计划,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以及创建文明城市、文化先进县(市)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责,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明确责任、提供效能,重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标准的制定,加强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和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要根据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电台、电视台和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特点,分类制定建设标准和服务标准,加强绩效评估。要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支持各级各类文化单位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要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及时发布公共文化信息,为群众参与公共文化生活创造便利条件。要深入开展文化法制政策宣传教育,增强法制观念,规范执法行为,提高依法行政和维护文化权益的自觉性。

(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要切实保障实施重大公共文化工程、购买重要公共文化产品、开展重要公共文化活动所必需的资金。要明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改进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对中西部地区给于适当支持。要建立健全有关文化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和基金,用好公益性福利彩票分成,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支持少数民族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经济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

(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以培养、实用、激励、评价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实行职业资格管理制度,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规范化管理,运用多种方式加大培训、轮训力度,着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新形势下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能力。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发展,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鼓励和支持专业文艺院团改革中的分流人员到社区、乡镇和红色旅游纪念馆工作,担任文艺辅导员、文化指导员和讲解员;注意发挥基层文化骨干、文化能力的积极作用,培育和发展农村业余演出队、文化中心户、义务文化管理员等,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上一篇:现代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下一篇:《亲爱的》观后感1000字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