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与国内传统管理方式的不同点

2024-09-12

项目管理与国内传统管理方式的不同点(精选5篇)

1.项目管理与国内传统管理方式的不同点 篇一

哈尔滨市滨才(留学)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全国免费电话:400-606-5888

滨才留学介绍国内研究生与澳大利亚硕士课程学习方法和考核方式有哪些不同

澳大利亚大学硕士课程教学模式简介

澳大利亚大学的硕士课程是一种在国际上较有影响的高等教育证书课程。大部分课程都是被澳大利亚教育部和移民局认证的,其学历及职业资格证书都是被世界认可的。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目前澳大利亚各大学的硕士课程正在积极地向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靠拢。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澳大利亚各大学的硕士课程模式中,学生始终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则处于辅助地位。一般每门课程每周有一堂 22小时的小班辅导,所有的这些教学课程一般都会安排在晚上5时后进行。致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预习、复习和研究,并且可以兼顾打工和参加其他社会活动。突出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注重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存在是澳大利亚硕士课程的主要特征。

2.教学的知识体系的多样性。澳大利亚大学的硕士课程教学体系是结合了传统教学的知识体系和现代教学体系的优势而展开的。它们既包含有传统教学体系的纵向式:其主要强调课程体系的衔接,学生可以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地学习;又包含现代教学模式:其主要强调跨学科、跨领域的,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很多专业在教学中不要求有一本针对性很强的教材,鼓励学生去查找资料,锻炼自学能力。

3.带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国内传统教学方式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澳大利亚大学硕士课程则要求教师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包括问答、讨论、演练、案例、演讲等,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学生在带着问题找答案的学习过程中,更容易掌握书本的知识并且能很快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哈尔滨市滨才(留学)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全国免费电话:400-606-5888

4.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明确综合能力的内涵和价值,包括学习能力、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个人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等。学校把发展综合能力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并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水平进行全面的评估。

5.连续的考核评估方法。澳大利亚大学的硕士课程的考核评估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具有充分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大部分的课程都是通过将平时连续的考核和期末的总结测试或者项目的完成而结合评估的。其对课业的完成过程、程度和全面评估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发展水平都有一定的要求。所有这些都将会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

澳大利亚大学硕士课程考核方式简介

澳大利亚大学硕士课程考核方式区别于国内的考核方法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仅仅以试卷来定夺成绩的传统考核方法。其成绩考核采用等级制,分别为“优(HD-High Distinct)”、“良(D-Distinct)”、“中(C-Credit)”、“及格(P-Pass)”和“不及格(F-Failure)”。学生成绩的确定是以连续评估为主要形式,重点考核学生的综合学习成果。其连续考核方式一般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大块。需要指出的是,每门课程的课程大纲(Unit Outline)是学生首个最应该阅读的特殊课本。因为所有在未来要学习这门课程的要求以及各种细则都会在其中列明,非常有助于学生贯彻学习的条理性。

平时成绩

1、Assignment:一般就是指的作业。通常是由几个Assignments的成绩来组成平时的成绩的总评分,一般占总分的30% — 60%左右。而文理科的分配又是不同的,文科以写论文(Essay)或者做一个方案、计划(Project)为主;理科(比如计算机或者工程类)是以制作并演示(Demonstration)一个程序或软件为主,或者是户外采集标本和进行实地勘测等。

2、Coursework:一般也是指作业,跟Assignment相似。一般在第一节课的课程大纲(Unit Outline)中就会有详细介绍和要求,其形式基本和作业相同。主要还是根据每个老师的要求来进行,也有可能是需要和Assignment互相结合的。

3、Presentation:是澳大利亚大学硕士课程的考核方式中的另一个主要组成部分。通常会要求结合Assignment或Coursework而进行的演示,其比重占25%左右,一般用时是10–30分钟左右。这个考核方式充分体现了团队合作精神、创作能力和表现能力以及实践参与能力等综合能力。像幻灯片(PPT-PowerPoint)、演讲稿等软件材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只要事先准备充分,积极参与讨论和研究一般是没问题的。

期末成绩

1、Examination:笔试是主要形式,题型可能是多样的。澳大利亚大学硕士课程的考核以卷面成绩为依据,以分数为标准。通常包括回答问题、案例分析、计算题目等等形式。通常需要学生以实际而直接的举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并且希望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结合书本的理论来阐述观点。这样不仅能够正确评价一个学生的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而且还防止了中国学生特有的学生“上课抄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的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错误学习方法的蔓延。

2、Project:一般是指比较大的实践项目或者市场分析报告,也包括毕业论文(Thesis),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是集体完成。为保证考核的准确性,一般的考核方式都会对不同阶段的项目完成程度和质量给予不同的等级评判标准,因此具有很强的公平性。这样就能使得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完成课业和社会调研等活动的过程中的表现出的自我管理、与人沟通合作、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运算和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设计和创新等的综合能力。无论哪个阶段的完成都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的,而这些都将成为教师考核学生学习成绩的依据。

总而言之,在学期结束时,老师会在通过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来归纳学生的综合成绩。内容可能包括:社会反馈、个人总结、学习心得、测验单、教师和指导教师的书面反馈意见、课堂笔记、实验或实习报告、问卷调查、工作记录、图表、照片、计划、流程图、日程表、草稿、数据库、计算机 文档及软件等。澳大利亚大学

硕士课程的模式,其训练目的是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和锻炼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并通过课业了解自己在专业技能和通用能力两方面的潜力以及需要发展的领域。

2.项目管理与国内传统管理方式的不同点 篇二

摘    要:为探讨提高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水分管理方式,通过盆栽试验,以中优849为材料,研究了常规淹水灌溉、干湿交替灌溉和湿润灌溉3种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分蘖动态、生长、产量、产量构成和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淹水灌溉处理相比,干湿交替灌溉能促进分蘖,分蘖发生早,对株高无明显影响,而湿润灌溉不仅造成前期茎蘖增长慢,茎蘖数下降,而且还会影响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干湿交替灌溉能增加有效穗数和结实率,使产量提高12.63%,而湿润灌溉的结实率较低,产量降低8.71%。不同水分管理对穗长、千粒质量影响不大。干湿交替灌溉下稻米的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高于常规淹水和湿润灌溉,但垩白率和垩白度低于常规淹水和湿润灌溉。在水稻生产中以干湿交替灌溉取代常规淹水灌溉不仅可促进水稻生长、提高产量,而且还可以改善稻米品质。

关键词:水稻;水分管理;生长;产量;品质

中图分类号:S274.1; 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01.023

Effect of Different Water Managements on Growth, Grain Yield and Quality of Rice

LYU Yinfei, REN Yanfang, LIU Dong, ZHANG Yanchao, HE Junyu

(College of Agriculture,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China)

Abstract: Water-saving techniques in rice production have been focused recently.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suitable irrigation technique with high yield and good quality. With rice cultivars "Zhongyou 849"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s, the tillering, growth, yield, and appearance quality of rice under three water management modes (traditional flooding, alternate wetting and drying and moistening irrigation) were analyzed by pot experi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illering was enhanced and the peak of tillers occurred ahead under alternate wetting and drying irrigation, however, the plant height was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flooding irrigation. The increase of tillering number was slow and the time reaching the maximum tillers was delayed under moistening irrigation. The accumulation of dry matter was reduced under moistening irrigation. Alternate wetting and drying irrigation with higher effective panicle and seed setting rate increased the yield by 12.63%,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flooding irrigation. However, moistening irrigation with lower seed setting rate decreased the yield by 8.71%. The irrigation modes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spike length and 1 000-grain weight.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flooding and moistening irrigation, the rate of milled rice and head rice under alternate wetting and drying irrigation was increased, while the chalky rice, chalk size and chalkiness decreased. Alternate wetting and drying irrigation could increase biomass, grain yield and quality would be a favorable irrigation mode for the paddy rice planting.

Key words: rice; water management; growth; yield; quality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低,加之全球气候的变化和部分水体受到污染,近年来水资源与人口、生产、经济的矛盾日益突出。在中国农业灌溉用水占总用水量的63.42%,缺水问题已经威胁到农业灌溉用水[1]。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30%,也是耗水量最多的作物,每年耗水量占农业总用水量的65%以上[2-3],由于干旱缺水造成的水稻减产,每年均有发生[4-5]。传统的淹水栽培种植模式下,稻田通气条件较差,水稻根系生长受到抑制,病虫害严重,植株早衰等,影响产量的提高[6-7],此外耗水量大,水资源浪费严重,水分利用率低,仅为30%~40%,加剧灌溉用水的短缺,同时因径流、渗漏和排水引起环境污染[7-8]。因此,发展节水灌溉,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

水稻要良好生长,水是关键,但水稻的产量并不随着灌溉水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加[9]。近年来,关于间歇灌溉、半干旱栽培和水稻旱作等节水灌溉的研究较多,但节水灌溉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的结论尚不一致[5, 10-15]。徐国伟等[10]、Yang等[10]、张耗等[5, 11]、王卫等[12]的研究表明,适当的节水灌溉方式可调节植株体内水分状态,延缓下位叶的衰老,增加光合时间,提高生育后期植株根系活力,协调水稻高产与根系早衰的矛盾,增加生殖生长期干物质的积累,有利于籽粒的形成,最终获得高产。裴岗等[13]研究表明,不同灌溉处理会影响杂交水稻K优817的产量。张玉屏等[14]研究表明,各生育期不同程度水分胁迫都会影响杂交水稻中优6号的产量。徐国伟等[15]研究表明,覆草旱种水稻的产量与淹水栽培的产量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覆膜旱种的产量。

水稻品质性状不仅受控于遗传因子,同时也受环境因素的制约,如气温、水分[16]。有研究指出,稻米品质并非在水层灌溉下最优,在结实期采取轻干湿交替可改善稻米的品质,提高蔗糖合成酶、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等的活性,使整精米率提高,胶稠度变软,稻米的食味品质有所改善[17-19],但很多研究表明严重的水分胁迫会使稻米品质变劣[15,20]。目前,有关土壤水分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研究较少,且因土壤水分控制方法和处理时期的不同,结果也不一致[16-21]。

本研究通过采用3种不同的水分管理方式栽培水稻,研究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生长(水稻株高、茎蘖生长动态、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构成因子及品质的影响,为水稻的节水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点

试验于2014 年在贵州大学农学院盆栽试验场进行。供试水稻品种为中优849。供试土壤为黄壤,来自贵州省花溪区典型稻田,pH值7.12,碱解氮136.41 mg·kg-1,速效钾213.57 mg·kg-1,速效磷57.13 mg·kg-1,有机质2.15%。

1.2 试验设计

试验盆钵为25 cm(直径)×33 cm(高)的黑色塑料圆桶。每盆装过筛土15.0 kg。试验设3种水分处理方式:(1)湿润灌溉,土壤水势-25 kPa;(2)干湿交替灌溉,在移栽后的10 d 内保持浅水层,10 d 后进行干湿交替灌溉处理,自浅水层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势-15 kPa,然后灌水1~2 cm,再落干,如此循环[10, 22];(3)常规淹水灌溉(土表长期保持1~3 cm 水层,土壤水势0 Mpa,收获前1周断水)作为对照。5月25日移栽。每处理重复60盆,每盆栽3穴,每穴2苗。移栽前5 d每盆施用三料复合肥(N、P2O5、K2O含量各15%) 8.0 g,每盆于移栽后8 d、穗分化始期和破口期分别施尿素0.5,1,0.8 g。用真空表式土壤负压计监测土壤水分,埋设深度为陶土头中心离土表10 cm,每天7:00—8:00、11:00—12:00、16:00—17:00记录负压计读数,当读数低于设计值时,用喷壶浇水使土壤水势维持在试验设计值范围内。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 茎蘖数测定:在各生育期通过定点观测每穴茎蘖数,测定植株的茎蘖动态。

(2) 株高测定:在各个生育期测定株高,抽穗前测土面至每穴最高叶尖的高度,抽穗后测土面至最高穗顶的高度。

(3) 干物质测定:分别于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乳熟期和成熟期,每个处理取代表性植株3穴,105 ℃下杀青30 min,70 ℃下烘干至恒质量,测定地上部干物质量。

(4) 成熟期考种及产量测定:成熟期各处理取3盆植株考种,考查每盆有效穗数、穗长、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每处理取8盆计产。

(5) 外观品质测定: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等性状的测定方法参照GB/T17891—1999。

1.4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 EXCEL 和 SPSS16.0等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水分管理方式下单株实际产量为干湿交替灌溉>常规淹水灌溉>湿润灌溉。相较于常规淹水灌溉,干湿交替灌溉的产量增加了12.63%,统计分析表明干湿交替灌溉处理的产量与淹水灌溉处理相比差异显著。湿润灌溉比常规淹水灌溉降低了产量,减产幅度为8.71%(表1)。从产量构成因素上分析,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穗长、结实率、千粒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与常规淹水灌溉相比,干湿交替灌溉处理对穗长和千粒质量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显著提高了单株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分别增加了10.81%和4.2个百分点;湿润灌溉处理后,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均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7.28%和5.00个百分点,导致产量下降。

2.2 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分蘖动态的影响

分蘖是水稻的重要生物学特性之一,是扩大群体的主要方式。水稻茎蘖动态变化规律是由新生分蘖的产生和无效分蘖的消亡过程共同作用形成的[23]。从图1可以看出,在不同水分管理方式下,水稻茎蘖的动态变化具有相同的规律,均表现为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先快速增加后缓慢减少的变化规律。干湿交替灌溉与常规淹水灌溉相比,前期分蘖较快并最先达到分蘖高峰,只是高峰值稍低,分蘖高峰后茎蘖数减少比较平稳,每株成穗数提高,干湿交替灌溉下分蘖成穗数提高21.15%。而湿润灌溉处理的分蘖速度比淹水处理要慢,最大茎蘖数也低于淹水灌溉,且其分蘖高峰拖后,可能是由于湿润灌溉控水程度较大,抑制了水稻分蘖数,但每株成穗数略有所提高。

2.3 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株高的影响

水稻株高是保证一定干物质量的前提条件。在不同水分管理方式下,齐穗前测定植株高度。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生育进程推移,株高逐渐增加,各处理表现一致。分蘖期后湿润灌溉处理的水稻株高略低于干湿交替灌溉和淹水灌溉,统计分析表明不同水分处理的株高没有显著差异。

2.4 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植株地上部分干物质量的影响

不同水分管理方式下水稻植株地上部分干物质量随着生育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随着生育期的进程而增加,不同水分处理水稻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存在一定差异。从图3可知,分蘖期,干湿交替灌溉和湿润灌溉处理干物质均略低于常规淹水灌溉处理,但差异不明显。自分蘖结束后干湿交替灌溉处理的干物质量最大,到成熟期干湿交替灌溉比常规灌溉和湿润灌溉分别高9.15%和13.45%,这可能是由于适当的节水管理能增强根系活力,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发育并吸收更多的水分和养分,从而促进植物生长,有利于干物质积累[1, 9]。

2.5 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由表2可见,不同水分管理方式下水稻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以干湿交替灌溉最高,分别为81.1%,73.4%和63.7%,显著高于常规淹水灌溉和湿润灌溉。不同水分管理下稻米的垩白粒率、垩白度均以干湿交替灌溉最低,湿润灌溉最高,干湿交替灌溉下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分别为21.3%和2.6%,显著低于其它处理。表明干湿交替灌溉提高了稻米的外观品质,而湿润灌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稻米的外观品质。

3 结论与讨论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我国人均淡水资源严重短缺,因缺水而造成水稻欠收是生产中的一个突出问题[13]。近年来关于节水稻作、旱作水稻及土壤水分胁迫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较多,但节水灌溉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的结论不一。有研究认为节水灌溉比保持水层灌溉可提高产量[5, 10-11, 24-25],也有研究认为节水灌溉将降低产量[13-14, 26]。造成研究结果差异性的原因,可能与品种的耐旱性、土壤水分状况和灌溉方式以及应用时间不同有关。本研究结果表明,干湿交替灌溉下水稻的产量较常规淹水灌溉显著增加,而湿润灌溉下产量较常规灌溉的产量略低,无显著差异。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干湿交替灌溉下,单株穗数、结实率较常规淹水灌溉明显增加,从而导致产量增加,这可能是由于干湿交替灌溉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并提高了根系活力,使水稻吸收更多的水分和养分,促使叶片早生快发,分蘖前期茎蘖数增长快于淹水灌溉(图1),延长叶片的功能期,不仅有利于“源”的积累和“库”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同化物向库的运输,促进籽粒灌浆结实,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均提高(图1和表1),利于产量提高[1]。此外,干湿交替灌溉还可改善稻米品质[1, 17]。湿润灌溉条件下水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均比淹水方式略低,主要原因可能是水稻长期处于水分胁迫下,影响了包括蒸腾作用在内的许多生理过程,抑制了水稻生长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造成“源”不足,阻碍了籽粒灌浆结实,导致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低,这与徐国伟等[15]、张荣萍等[1]的研究结果一致;也可能是由于水分胁迫减少了溶于土壤水溶液的各种营养物质的总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壤养分生物有效性[27]。

此外,本研究结果表明,干湿交替灌溉明显降低了稻米的垩白度,提高了精米率,改善了稻米的品质;而湿润灌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稻米的外观品质,说明不同的水分管理对稻米品质的影响不同。这可能是由于干湿交替灌溉处理不仅影响叶片的光合速率,而且促进了茎鞘储存物质向籽粒的转移,同化物供应的增加,增强了籽粒中蔗糖合成酶等的活性,提高了籽粒中淀粉的积累速率和数量[1, 17],进而提高产量并改善稻米的品质。湿润灌溉增大了稻米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影响了稻米的品质,这与王秋菊等[9]、徐国伟等[15]的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这可能与试验条件、试验材料和水分胁迫的程度不同有关。

参考文献:

[1] 张荣萍, 马均, 王贺正, 等. 不同灌水方式对水稻结实期一些生理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08, 34(3): 486-495.

[2] 朱德峰, 程式华, 张玉屏, 等. 全球水稻生产现状与制约因素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3): 474-479.

[3] 茆智. 水稻节水灌溉及其对环境的影响[J]. 中国工程科学, 2002, 4(7): 8-16.

[4] TUONG T P, BOUMAN B A M, MORTIMER M. More rice, less water-integrated approaches for increasing water productivity in irrigated rice-based systems in Asia[J]. Plant Production Science, 2005(8): 231-241.

[5] 张耗, 剧成欣, 陈婷婷, 等. 节水灌溉对节水抗旱水稻品种产量的影响及生理基础[J].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23): 4782-4793.

[6] 李阳生, 李绍清, 李达模, 等. 杂交稻与常规稻对涝渍环境适应能力的比较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2002, 16(1): 45-51.

[7] 程建平, 曹凑贵, 蔡明历, 等.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生物学特性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17(10): 1859-1865.

[8] 彭世彰, 徐俊增, 黄乾, 等. 水稻控制灌溉模式及其环境多功能性[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4, 35(5/6): 443-445.

[9] 王秋菊, 张玉龙, 李明贤, 等. 控水灌溉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0, 41(5): 14-18.

[10] YANG J C, LIU K, WANG Z Q, et al. Water-saving and high-yielding irrigation for lowland rice by controlling limiting values of soil water potential[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2007, 49: 1445-1454.

[11] ZHANG H, ZHANG S F, ZHANG J H, et al. Postanthesis moderate wetting drying improves both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rice yield[J]. Agronomy Journal, 2008, 100: 726-734.

[12] 王卫, 谢小立, 谢永宏. 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水稻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7): 746-751.

[13] 裴岗, 张玉屏, 朱德峰, 等. 不同水分处理对晚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 2007, 20(4): 573-576.

[14] 张玉屏, 朱德峰, 林贤青. 不同时期水分胁迫对水稻生长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5, 23(2): 48-53.

[15] 徐国伟, 王朋, 唐成, 等. 旱种方式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06, 32(1): 112-117.

[16] CHENG W, ZHANG G, ZHAO G, et al. Variation in rice quality of different cultivars and grain positions as affected by water management[J]. Field Crops Research, 2003, 80: 245-52.

[17] YANG J C, ZHANG J H, WANG Z Q, et al. Activities of enzymes involved in sucrose-to-starch metabolism in rice grains subjected to water stress during filling[J]. Field Crops Research, 2003, 81: 69-81.

[18] 刘凯, 张耗, 张慎凤, 等. 结实期土壤水分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原因[J]. 作物学报, 2008, 34(2): 268-276.

[19] 刘立军, 王康君, 卞金龙, 等. 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对籽粒蛋白质含量不同的转基因水稻的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4, 28(4): 384-390.

[20] 王成瑷, 王伯伦, 张文香, 等. 土壤水分胁迫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06, 32(1): 131-137.

[21] 蔡一霞, 朱庆森, 王志琴, 等. 结实期土壤水分对稻米品质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02, 28(5): 601-608.

[22] 张自常, 李鸿伟, 陈婷婷, 等. 畦沟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24): 4988-4998.

[23] 胡雅杰, 邢志鹏, 龚金龙, 等. 钵苗机插水稻群体动态特征及高产形成机制的探讨[J].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47(5): 865-879.

[24] ZHANG Q F. Strategies for developing green super rice[J].PNAS, 2007, 104: 16402-16409.

[25] 聂晓, 王毅勇, 刘兴土. 节水灌溉对三江平原寒地水稻生理生态需水和产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1, 26(6): 168-173.

[26] BELDER P, BOUMAN B A M, CABANGON R, et al. Effect of water-saving irrigation on rice yield and water use in typical lowland conditions in Asia[J].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04, 65: 193-210.

3.项目管理与国内传统管理方式的不同点 篇三

国内媒介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

建国初期,我国媒介的主要传播形式以报纸为主,其次是广播,电视发展相对较晚,第一个电视台在50年代末开始建立,直到90年代中期,电视才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国传媒的经营管理从建国至今,发展道路是曲折复杂的。从“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到“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又恢复到“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经营理念也提高到企业化、市场化再到产业化的高度,由此看出,我国媒介市场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发展的历程。

一、建国初期——媒介发展的起步

建国初期的传媒业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新闻事业网。这主要是基于两个基础,一是解放区的传媒事业(以报纸为主)继续发展;二是对旧中国的传媒,其中包括国民党及国民政府在大陆经营的报刊、通讯社、电台,以及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私营传媒的改造。建国之初,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规范传媒工作,确立了适合当时国情的经营管理体制,明确了报社的企业地位。1949年底在北京召开报纸经理会议,这次会议对报纸的经营管理采取两个措施:一是报纸的经营实行“企业化方针”,二是报纸实行“邮发合一”的方针。这一时期的报纸开始实行企业化管理,具体措施为:正确调整报价;重视广告业务经营,增加经济收入。

随着“文革”中极“左”思潮的泛滥,使得最初确立的政策和和原则没有很好地坚持下来。

二、1979年——媒介发展的转折点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全面认真纠正“文革”错误,结束了极“左”错误长期的干扰。这一时期,党的工作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应的,传媒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闻工作者开始努力探索新的工作方式,开辟新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新闻媒体内部机制和经营管理体制的变革。1978年,财政部批准人民日报社等首都几家报社试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体制,在经营管理上开始了新的探索。

1979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正式批准新闻单位承办广告。这预示着多年的被禁止的传媒广告开始解禁,改变了“新闻传媒只是舆论宣传工具”的看法,中国传媒业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三、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媒介的“产业化”

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媒介在业务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经营管理上开始逐渐推行企业化管理机制,有意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注意商业化运作,中国媒介进入产业化的准备阶段。

进入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中后期,国家分期分批减少对媒介的事业经费投入,国家政策主要是“独立核算、自负亏盈、照章纳税、财政不给补贴”。1988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工商管理局联合颁布《关于报社、期刊、出版社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报社开始尝试办报以外的多种经营方式,报业资本开始显露出盈利的本质,标志着我国报业的第二次市场化进程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

1992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把“广播电视”归属第三产业,并且指出“现有的大部分福利型、公益型和事业型第三产业单位要逐步向经营型转变,实行企业化管理”,这为我国媒介产业化发展做出了政策上的准备。

四、90年代末至今——“媒介集团化、资本运作”

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这是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建立的第一个报业集团,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媒介集团化的开始,标志着中国媒介产业化的深入发展。

中央电视台2000年工作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建立“第二经济支柱”,开展以市场为导向,以电视资源为基础的电视产业经营活动,摆脱过分依赖广告收入支撑电视事业需要的格局。

国内媒介管理体制的现状

(一)电视

在当今中国传媒业,最具影响力、市场规模最大的媒介自然非电视莫属。随着不断的改革实践,目前的电视产业呈现出许多新的趋势。

1、省级电视台总体实力大幅上升

2、城市电视台跨区经营

3、纷繁“秀场”,火爆娱乐

4、“三网”融合

5、新媒体电视不断发展

(二)报纸

近二十年来,中国报业几乎是一路飘红。但随着网络、手机媒体的发展给传统媒介带来了巨大冲击。通过多元产业立体经营和数字化转型等积极的方式不断探索和改革,报业已经探寻到创新和走出困境的方向。

(三)广播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推动“中国数字音频/多媒体产业联盟”的建设工作,以其全力推进全国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之间的跨媒体联合。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站开通网络实时收听或点播广播内容更是丰富了广播市场。由于新技术形式,使得广播的交流方式发生改变,传统的受众成为广播的传播者,变媒体“使动”为传授互动,传播方式变“一对多”为“多对多”,传播由线性为立体,极大的增加了内容的丰富性和声音的多元化。

近年来,中国广播业面向市场,逐步开始重视品牌建设,发挥品牌效应,积极推进改革,逐步迎来了平稳发展的时期。

(四)期刊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数字,中国期刊总印数缓慢增长。影响报业的主要因素——新媒体的冲击同样影响着期刊市场。近年来期刊的年到达率逐年下降,广告营业额大幅下挫,人才流失严重,竞争压力加大等情况也一直困扰着期刊业。

(五)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作为最主要的新媒体正在以良好的势头高歌猛进。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在竞争激烈的媒体市场以其独特的优势争夺者地盘,逐步形成了以年轻人为主的受众群体。网络管理的逐步规范化和运营模式的不断创新,加之传统媒体为了更好地发展纷纷以专业姿态进入网络市场,使得网络媒体不断壮大。

案例分析

网易:以特色业务构建门户网站核心竞争力

网易自1997年6月创立以来,凭借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已成为中国领先的互联网技术公司之一。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网易进行了几次成功的转型,而每一次的转型都标志着网易在核心业务方向上的调整以及相应的在核心竞争力上的变化。作为目前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综合门户网站之一,网易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明确了自身定位和核心竞争力,并充分利用技术和研发优势,在特色业务上下足了功夫。

一、在线游戏业务

在四大门户网站中,网易在游戏业务上的优势毋庸置疑。目前,网络游戏已经成为网易最重要的核心业务。2001年12月,网页推出第一款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大话西游》。此后,网易又陆续推出《梦幻西游》、《大唐》、《天下贰》、《大话西游三》等,也都取得了出色业绩。以游戏为主攻方向的明确业务战略给网易带来了丰厚的利润,网络游戏业务也一跃成为网易的核心竞争力。网易之所以选择在线游戏作为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业务,自然有其优势所在。

首先,网易以技术起家,拥有实力雄厚的技术研发团队。与新浪、搜狐主要依靠代理游戏来发展网页游戏不同,网易走的是自主研发的路线。这样至少有两点优势:一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掌握核心技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会受制于人,二是牢牢抓住了主动权;二是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更容易做到本土化,从而迎合中国玩家的口味,网易也因此在众多的游戏玩家中拥有很高的忠诚度。其次,网易在网络游戏开发中,始终把玩家放在第一位,注重加强与玩家的交流,这是网易游戏玩家忠诚度高的另一重要原因。

二、电子邮箱业务

1997年6月,丁磊在广州成立网易,推出了中国第一个免费中文电子邮件系统。到1998年底,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当时只有8个人的网易盈利500万,一举奠定了在中国互联网历史上不可取代的地位,而邮箱至今是网易一大业务核心。邮箱业务之所以成为网易的一大特色业务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因为其具有提高用户粘性、积攒人气的作用,能为网站带来更多广告商——这也是大多数门户网站推出邮箱业务的主要目的。

虽然网易推出的大部分邮箱服务是免费的,但电子邮箱业务的市场潜力十分巨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使用电子邮箱收发信件。

三、无限增值业务

虽然目前无线增值业务在整个网易业务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下降,但也曾经是网易的核心特色业务,不仅帮网易度过了互联网的寒冬,也使网易从2001年因收入误报事件而几乎摘牌的低谷中走了出来。

正是无限增值业务带来的利润让网易开始扭转亏损的局面。后来,随着短信增值市场竞争的日益白热化以及手机资费的不断下调,无限增值业务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网易敏锐觉察到这一趋势,开始将公司业务重心由无限增值业务转向大规模的投资游戏研发。

4.项目管理与国内传统管理方式的不同点 篇四

0 引言。世纪 80 年代以来,基于项目的管理模式悄然兴起,逐渐覆盖了所有的行业和部门。图书馆界在这股潮流影响下也开始尝试项目管理,并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了反思和讨论。为全面了解项目管理在图书馆的应用及发展,笔者以“图书馆(Library)”+“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为检索词,对2005~2015 年国内外图书馆项目管理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分析。国外文献来源于Web of ScienceTM、EBSCO(LISTA)、Emerald、Elsevier ScienceDirect;国内文献来源于 CNKI.国外文献,从 Web of ScienceTM数据库中获得 9篇,从 EBSCO(LISTA)数据库中获得 304 篇,从Emerald 数据库中获得 25 篇,从 Elsevier Sci-enceDirect 数据库中获得 5 篇。检索命中的国外文献主要有四类: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硕博士论文和图书。去重后逐篇阅读摘要,归纳和提炼相关主题,发现近十年国外图书馆项目管理研究涉及的内容十分繁杂,图书馆项目管理的高频词有图书馆项目管理、数字图书馆项目管理、帕累托分析法(Pareto Analysis)、决策矩阵(PughMatrix)、回溯编目、图书馆搬迁。检索到国内相关文献 249 篇,其中期刊论文 181 篇,学位论文 50 篇,报纸会议等 18 篇;年均发文不到 25篇,说明并非研究热点。笔者通过追踪参考文献,对国内研究也进行了梳理。图书馆项目管理的理论研究。

1.1 国外理论研究。

在国外图书馆界,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已经运用了几十年,研究主要集中在图书馆项目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图书馆项目管理系统开发、馆员能力培养,以及如何与政府等外部组织合作开展项目管理等方面。

1.1.1 理由及可行性。

1983 年,怀特(White,R.L.)认为图书馆经常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工作,可以将这些小组工作视为项目并进行管理[1],但他并没有对图书馆具体用什么方式、在什么领域开展项目管理进行讨论。H·弗兰克·塞文(H.Frank Cervone)是美国图书馆界知名学者,也是项目管理的积极倡导者。2004 年,他指出,美国大多数图书馆员的学科背景是人文科学类,他们对项目管理并不熟悉,这导致他们习惯性地摒弃项目管理;他列出了图书馆员摒弃项目管理的九条理由,他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逐一进行驳斥,提倡图书馆采用项目管理[2];2007 年,他对项目管理的基本定义和标准进行了讨论,并将项目管理运用到数字图书馆中;认为在整个项目过程中,整合管理使得项目管理者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出现的问题予以积极解决[3].2006 年,南西·J·波里奇(Nancy J.Burich)发现美国许多图书馆面临财政支持下降的风险,加上资源获取成本和多元服务成本增加,实施项目管理的图书馆越来越多[4].1.1.2 管理方法的移植。

1990 年,马米恩·丹(Marmion Dan)提出图书馆项目管理的八条指南,指导图书馆该如何有步骤、有战略地实施项目管理。他认为,图书馆采用项目管理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可以减少开销,因而在有限的资源下能够完成更多的工作[5].1996 年布莱克·柯尔斯顿(Black Kirsten)在题名为《图书馆及信息机构的项目管理》 的专着中详细介绍了图书馆实施项目管理的原理及简单方法[6].1997 年,麦克拉克伦(MacLachlan)出版 《让项目管理为你工作》 一书[7],推荐图书馆采用项目管理以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罗伯特·法维尼(Robert Favini)认为,图书馆的任何一个项目都应当包括工作内容、时间表、该项目的组织结构图及预算[8].2009 年,弗兰克·塞文(H.Frank Cervone)连续发表三篇论文介绍将帕累托分析法运用于图书馆项目管理。他认为,帕累托分析法应用于图书馆项目管理时,应当优先考虑和解决在数字图书馆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这对于图书馆网页设计团队在优化改进工作方面是非常有益的[9].2010 年,他提出利用决策树分析法处理数字图书馆项目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认为数字图书馆的管理者可以利用决策分析树来处理工作中的很多问题。由于在项目过程中会有各种不同的环境变化,决策树分析法使得项目团队能够应对出现的各种问题,可以对无法控制的情况出现的概率进行量化[10].布鲁斯·马西斯(Bruce E.Massis)认为,沟通是图书馆项目管理中至关重要的因素;项目管理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工具,能够使图书馆获益,在有限的时间、资金及资源环境下,项目管理是图书馆工作获得成功的基础;图书馆项目管理的步骤包括项目规划、风险评估、项目实施、项目控制、项目评价验收、反馈及改进[11].1.1.3 适用范围的讨论。

希拉·克里思(Sheila D.Creth)[12]和罗伯特·法维尼(Robert Favini)分别在 1993 年和 1997 年介绍了利用战略规划和项目管理办法在高校图书馆和网络中心之间开展合作。2000 年,菲利帕·马鲁洛·安扎隆(Filippa Marullo Anzalone)指出项目管理是一种非常多样化的管理手段,其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可以最大限度地简化人力成本和资源。当图书馆购买新资源、开展新的服务项目或是提出一个新馆建设方案时,图书馆管理者均可采用项目管理作为一种有效方法来应对组织中出现的新变化,任何项目从提出到完成一定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变化[13],因而项目管理可以帮助图书馆控制变化造成的影响。

1.1.4 组织结构变革。

1999 年,侯赛因·安萨尔(Husain Ansari)介绍了科威特大学图书馆对传统的图书馆层级制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从而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一些具体措施,及组织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4].2001 年,巴巴拉·莫兰(Barbara B.Moran)介绍了北美高校图书馆在对组织结构进行扁平化调整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并对高校图书馆组织结构重组给出了一些有效的措施[15].2003 年,斯坦利·诺顿(Stanley Norton)指出为保证图书馆顺利地实施新项目,需要从一开始就对该项目进行有序、高效地管理,图书馆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需要寻求一种方式使项目管理与图书馆传统的科层制管理减少冲突[16].1.1.5 图书馆学教育支撑。

比尔(Bell)于 1996 年刊登在 Library Asso-ciation Record 的文章指出,随着图书馆界对项目管理产生愈发浓厚的兴趣,在图书馆员中开展项目管理的课程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文中介绍了英国公共图书馆针对馆员开展项目管理培训的情况[17].2005 年,马克·温斯顿(Mark D.Win-ston)认为美国图书馆学的专业教育中普遍会教授一些管理方法,但一些特殊的管理方法(如项目管理)则几乎没有出现过。文中阐述了图书馆项目管理的定义及图书馆项目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并发布了一项调查结果,即在美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中不到 5%的学校开设了项目管理课程[18].2007 年,简·金克斯(Jane Kinkus)在 《项目管理能力:对图书馆立场宣言的文献回顾和内容分析》(Project management skills:a literaturereview and content analysis of library positionannouncement)一文中提出,图书馆面临经费压力、技术进步的环境变化和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转型,导致图书馆项目越来越多,对图书馆员项目管理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19].有图书馆员认为,自己虽然没有项目经理的头衔,但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了项目管理的方法。2012 年,加拿大图书馆员杰娜·安妮·霍尔特(Jenn Anne Hor-wath)关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图书馆项目管理现状的调研印证了这一点:多数图书馆员没有接受过项目管理的正规训练,他们根据初级的项目管理知识开展非正式的项目管理,采用即时通讯等快捷方式沟通,很少进行正式的现状通报,项目管理成熟度水平不高[20].1.1.6 效果评价。

2014 年,罗宾·布瑟(Robin A.Buser)等人的《图书馆项目管理实践》(Project managementfor library:A practical approach)[21]出版,提出项目管理的逻辑、方法和对于责任、职能、时间、标杆以及报告的程序,为图书馆业务管理提供了路线图;项目管理可以改变和提升图书馆服务,对于图书馆运作是促进而不是阻碍。罗宾将图书馆项目大致分为七类,分别是馆舍建设和搬迁、系统迁移和升级、资源数字化、自行开发小软件、活动或特殊事件、工作流程再造,以及共享协作类合作。总之,当图书馆遇到不熟悉的新业务或者跨部门的复杂工作时,经常会想到用项目管理的方法。

1.2 国内理论研究。

国内图书馆界关于项目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1996 年,索传军在信息咨询服务中较早采用项目管理方式,分为预备、项目控制和报告三部分[22].2003 年,《中国图书馆学报》 相继刊发三篇图书馆项目管理相关论文,即 《图书馆项目管理应用探析》[23]、《城市图书馆通借通还项目管理与体制创新研究》[24]和 《图书馆构建新型管理模式研究》[25],其中 《图书馆项目管理应用探析》介绍了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框架包括项目的进程管理和项目管理要素,认为图书馆的许多管理活动都可以分解成不同规模的项目管理,运用科学的方法,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好的效果。2006年,蒋知义和邹凯探讨了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中的项目风险管理[26].此后,国内图书馆界对于项目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发展。例如,丰素贞认为,项目管理的核心是确定“问题”,把问题当作项目来运作,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图书馆实现项目管理的关键是对工作进行“切分”,针对存在的问题,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进行“设计”[27].大家共同的认识是:项目管理可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锻炼队伍,调动员工积极性,顺利完成跨部门的工作;共性问题是:图书馆自上而下缺乏项目管理的知识和经验,多数项目是单项目管理方法在图书馆的应用;与国外相比,项目管理的研究缺乏图书馆学情报学教学单位和图书馆学会在学术研究和教学方面的支持,是自发模仿和摸索。

1.3 理论探讨。

综合分析发现,扁平化和矩阵式组织结构在中外文献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传统的图书馆组织结构通常呈金字塔型,处于塔尖的是由馆领导组成的决策者群体,处于中间层的是由部室主任组成的管理者群体,处于基层的是由馆员组成的执行者群体。随着图书馆规模的不断扩大,中间层越来越多,从决策层到执行层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传统的图书馆组织结构,将图书馆分成采访、编目、阅览、流通等部分,这种传统的组织结构曾经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保证馆长统一指挥的同时发挥了职能部门的作用。但随着社会对图书馆的需求呈现多元化、专业化、综合化,传统的职能化组织结构已不能适应图书馆的发展,开始有图书馆引入矩阵式组织结构。

矩阵式组织结构是把按职能划分的部门与按项目划分的小组结合起来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为了改进直线职能制横向联系差、缺乏弹性的缺点而形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具有双重命令系统,小组成员既要与原职能部门保持业务上的联系,又要参与项目小组的工作。尽管图书馆矩阵式组织结构有鲜明的优点,但它在国内外图书馆中的使用却并不十分普遍,究其原因是它违背了统一指挥的传统组织原则。正如乔安妮·尤斯特(Joanne R.Euster)所说,由于矩阵式组织结构与传统的组织文化完全不同因而它很难实施,它非常复杂且模棱两可,需要持续的监督管理以保证矩阵式组织的正常运转。大多数人生活在层级制的组织结构中,我们甚至都很难想象矩阵式组织,更别提适应它了[28].目前国内外很少有图书馆在管理中完全采用矩阵式组织结构,国外有图书馆采取在部门内嵌入项目组的方式,但这种嵌入制并不能有效解决跨部门出现的问题。理想的矩阵式组织结构应当兼具稳定与弹性的特点,过于稳定无弹性会影响组织效能的发挥;过于弹性缺乏稳定会陷组织于混乱中,故保持平衡是图书馆组织结构研究的重要课题。图书馆项目管理实践研究。

2.1 国外实践。

项目管理被广泛应用于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和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1983 年,切尼·哈尔(Cheney Hal)介绍了印第安纳州立大学采用项目管理对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进行管理的经验[29].1995 年,安斯利·刘易斯(Ainsley C.Lewis)详细介绍了威尔士班戈大学图书馆采用 PRINCE2(Projects IN Controlled Environments,受控环境中的项目)方式选择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中的经验[30].1996 年,爱德华多·桑切斯(EduardoSanchez)讨论了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利用项目管理方法开展图书馆自动化项目[31].甚至有学者定义,图书馆项目管理即图书馆在自动化项目及技术项目中采用的管理方法[32].其实,项目管理在图书馆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1983 年,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图书馆采用项目管理方法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阅读活动[33].1997~1998 年,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图书馆员接受了正式的关于项目管理的培训后在全馆范围内开展了项目管理,当时被定义为“项目”的工作非常多,从更换流通服务台到期刊评议均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34].1996 年,比尔介绍了爱丁堡大学的苏格兰高等教育资金委员会向图书馆赞助的一些项目,这些项目包括回溯建库及缩微胶片等[35].1997 年,唐纳德·辛普森(Donald B.Simpson)提出采用项目管理办法在图书馆各部门之间开展合作以促进电子馆藏的收集[36],类似的采用项目管理的实践还包括报纸数据库项目的建设[37]、信息素养数据库的建设[38]以及多个图书馆共同合作的在线实时参考咨询项目[39].英美图书馆界除了上述零散的项目管理经验。介绍之外,也有较大规模且成效突出的图书馆项目管理实践。

案例 1: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罗宾逊图书馆。

该项目的发起人是英国图书馆研究与改革中心主任雪莉·钱伯斯(Shirley Chambers)和纽卡斯尔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戴维·佩罗(David Perrow)。他们发起这项项目的意图是调查项目管理方法和项目管理软件在英国高校图书馆的使用情况,试图通过调查和分析,在英国高校图书馆全面开展项目管理。该调查以英国纽卡斯尔大学为基础,从 1997 年 5 月持续到 1998 年 4 月。这项调查在英国全国高校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中发放调查表,了解各馆项目管理的开展情况,调查表中的内容包括是否有采用过项目管理方法的经历、是否接受过项目管理方法的培训及是否使用项目管理软件。调查结果显示,图书馆管理者几乎没有采用过项目管理方法,只有 3%的管理者表示他们仅仅在主要工作中采用过项目管理。然而,却有 69%的管理者认为图书馆能从项目管理中受益。尽管没有采用过正式的项目管理方法,27%的图书馆表示他们采用过项目管理的个别方法,例如定期计划会议、制定计划、时间表、甘特图表及网络图。作者在调查结论中指出:采用项目管理方法和软件对于图书馆管理及图书馆项目团队成员都是十分有益的,但是这种方法的优势需要随着项目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在多年后才能显示出来。这项关于高校图书馆项目管理情况的调查随后在英国图书馆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英国图书馆项目管理的大发展[40].案例 2:美国中央密西根大学图书馆。

2000 年,美国中央密西根大学图书馆为了提高信息检索课的水平,在学生中开展的一项研究能力自我评估(Research Readiness Self-Assessment,RRSA)的测试中采用项目管理方法。这是一项在线的水平测试,通过学生在线回答 ALA 《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 中的相关问题,以及他们个人对于科研的理解来判断他们的信息搜索及信息评价能力。对于学生信息搜索能力和信息需求的衡量,能够帮助图书馆员在制定信息检索课程的内容时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同时让学生意识到他们对于网络资源的依赖并不能更好地满足学术研究项目的需要。通过项目可视化、定义及计划、实施、完成这样一套完备的项目管理环节,这项测试取得了成果,学生们发现他们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善于进行科研,他们开始积极地在图书馆寻找资源;同时,图书馆员也有了更强的动力不断学习并帮助学生在检索课程中提高技能[41].案例 3:美国堪萨斯大学图书馆。

2003 年,堪萨斯大学图书馆面向全校师生开展了参考咨询服务,最初每周进行 16 个小时的参考咨询,这项服务一开始就在师生中获得了极大的反响。2004 年初,每周提供 32 个小时的参考咨询,但这仍旧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此时图书馆提供这项服务的人员已经是满负荷工作,且这项工作从一开始就是无报酬的志愿服务。为了解决出现的问题,堪萨斯大学图书馆采取了两项措施:第一,与堪萨斯州的其他大学图书馆合作建立联合参考咨询;第二,让图书馆勤工助学的熟悉图书馆工作的学生参与到参考咨询的服务之中。

2004 年,堪萨斯大学与堪萨斯州立大学建立了联合参考咨询。随着参与者的增加和参考咨询服务数量的不断增加,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不断增加的需求和出现的问题,这项活动的发起人---堪萨斯大学,决定利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管理这项工作,项目管理方法及相关服务软件的应用,使这项参考咨询服务在堪萨斯州取得了成功。2005 年初,恩波利州立大学与卫奇塔州立大学也参与其中,共同向读者开展更高层次的参考咨询服务[42].2.2 国内实践。

国内图书馆界项目管理实践跟随国外的步伐,项目管理在国内图书馆界主要运用在数字图书馆建设、回溯建库、图书馆搬迁、信息咨询、读者活动等工作中。

在数字图书馆建设方面,郑惠伶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运用项目管理方法加强和完善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43].郑林峰介绍了项目管理方法在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的应用[44].郭璇在分析项目管理问题的实质与作用之后,结合高校数字图书馆项目管理的实例,通过列举运用帕累托分析确定项目管理方法与步骤,指出进行帕累托分析时应注意的要点[45].在回溯建库方面,毕静以曲阜师范大学过刊数据库回溯建库工作为例,认为项目管理应用于图书馆能保证质量,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推动图书馆管理体制的改革[46].张春梅介绍了复旦大学图书馆利用回溯外包的手段及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对全馆的民国期刊进行回溯整理的经验[47].在读者活动方面,张宛艳介绍了南阳师院图书馆在基于中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阅读推广活动中,探索和研究项目管理的运作模式[48].曾志文介绍了项目管理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八桂讲坛”中的运用[49].谭春锦认为公共图书馆在读者活动中引入项目管理使得活动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避免拖延[50].在图书馆搬迁方面,丁一红介绍了项目管理方法在南通职业大学图书馆举馆搬迁中的运用,她认为由于成功采用了项目管理的方法对项目的进度、费用及搬迁效果进行控制,达到了很好的效益[51].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文献从较为宏观的层面探讨了图书馆运用项目管理的可行性和优点。吴翠红认为,在图书馆中应用项目管理,能够让馆员清晰工作目标、明确工作范围、责任分明,提高管理效率,避免相互扯皮推诿[52].任贵华以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为例,分析了项目管理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出现的问题及对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影响[53].从以上的案例中不难发现,项目管理对于图书馆管理及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由于项目管理能够帮助图书馆应对突发事件、避免拖延和浪费时间与资源,因而项目管理在一定意义上为图书馆工作带来了安全感。文献调研发现,同处于珠三角地区的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东莞图书馆和佛山市图书馆在组织层面都开展了项目管理,触及到图书馆项目管理过程、评估和“职能-项目”复合管理等深层次问题。但三者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下文将从具体的实践过程对这三个图书馆所开展的项目管理作一介绍和区分。

案例 4: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在项目管理的实践中,提出了图书馆“职能-项目”复合管理模式的构想,并尝试实施。该馆 2009 年引入项目管理理念,先后成立了三个跨部门的项目小组:特藏建设小组、专业馆员服务小组和社会服务小组。2011~2013 年,又相继成立了阅读推广小组、读者培训小组、期刊数据整理小组及读书月活动小组等。这些小组与该馆四个职能部门(采编部、流通部、参考咨询部及技术部)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了“全面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阶段性发展目标。该馆成立的若干项目小组与四个职能部门形成了矩阵组织架构。张彦静在 《图书馆“职能-项目”复合管理模式构建》 一文中介绍了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实施“职能-项目”复合管理模式取得了成效[54].案例 5:东莞图书馆。

东莞图书馆项目管理工作自 2006 年起步,面向全体员工,通过个人申报、馆内立项的形式开展业务建设和业务研究。东莞图书馆项目管理工作涵盖了与该馆工作有关的各级项目,包括国家项目、部级项目、省级项目和馆级项目及合作项目、相关项目。

2006 年,该馆项目管理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2007 年,伴随“管理年”的主题活动,项目管理的理念逐渐得到强化;2008 年结合该馆“规范年”主题活动,规范项目申报、立项、过程管理与结项等环节,修改和完善了 《东莞图书馆项目管理办法》;2009 年结合该馆“研究年”的主题活动和东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的战略方针,在全市启动了面向总分馆体系的“图书馆之城”研究项目;2010 年,项目开始邀请业内专家进行项目评审和“传帮带”的辅导;2011 年,为满足全市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求,“图书馆之城”建设研究项目更名为东莞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项目;2012 年,项目管理工作主要围绕中国图书馆年会等重点工作开展;2013年,是该馆项目管理工作总结思考和尝试变化创新发展的一年,项目申报和结项时间稍作调整,利用 QQ平台等加强了项目中期过程管理。廖小梅在 《东莞图书馆项目管理实践与绩效》 一文中,详细介绍了东莞图书馆项目管理取得的成绩[55].案例 6:佛山市图书馆。

2011 年佛山市图书馆正式提出了“项目立馆”的办馆理念,在内部管理中引入项目管理的模式,分三个阶段进行“项目立馆”的探索和推进。2011 年是探索实施阶段,通过一个典型项目工作实验性地引入项目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试探性地小范围推进;2012 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在全馆范围内有限推广;2013 年,全面推进“项目立馆”.2011 年 1 月,佛山市图书馆组建由业务骨干组成的“项目立馆”课题小组,从理论上探讨图书馆开展基于项目的管理“(项目立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图书馆项目的特点和种类、图书馆项目团队组织结构及责权利益、图书馆项目实施步骤与办法、管理层对项目的支持、图书馆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等一系列课题,撰写了 《项目立馆---图书馆发展新思路》。先后推出了 《佛山市图书馆项目实施步骤》《佛山市图书馆项目文档模板》《佛山市图书馆项目实施答疑》《佛山市图书馆项目等级说明》《佛山市图书馆项目申报办法》等一系列项目管理实施文件。佛山市图书馆项目管理实践的学术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曲晓玮[56]、洪文梅[57]、刘沫[58]、刘淑萍[59]、屈义华[60]等人先后发表的文章在国内图书馆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这些理论和实践成为“项目立馆”顺利实施的保障。

同为公共图书馆的佛山市图书馆和东莞图书馆,在图书馆经营战略、组织机构、项目管理过程和实践效果上各具特色。比较佛山市图书馆和东莞图书馆实施项目管理的共性,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都是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自觉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自觉改善管理提高效率;第二,都采用敏捷项目管理方法,这是由公共图书馆的特点来决定的。传统项目管理过程正规,要求的文档数量多,而对于小型项目来讲成本过高,因此敏捷项目管理应运而生。但佛山市图书馆、东莞图书馆和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开展的项目管理,也有着明显的区别:第一,佛山市图书馆的项目管理是全面推行,是“项目管理”战略指导下的制度化推行。佛山市图书馆将“项目立馆”作为图书馆战略,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为项目化管理服务的规章制度、建立佛山市图书馆项目管理系统作为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平台[61],将项目管理作为佛山市图书馆的常态化管理手段。从 2011 年佛山市图书馆“项目立馆”试水初期到现如今“项目立馆”在佛山市图书馆落地生根,佛山市图书馆就把项目管理作为本馆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手段,把项目运作作为本馆管理的核心,深入到业务发展的方方面面。第二,佛山市图书馆把项目管理与绩效考核相结合,综合考核有效激励。佛山市图书馆的项目与运作不是分别考核,而是融为一体,项目总分是员工年终考核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佛山市图书馆的项目管理来源于企业项目管理,但绝不是企业项目管理方法的简单复制。佛山市图书馆实施“项目立馆”,从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入手大胆创新,从应对变化走向了挑战变化、引领变化,是对企业项目管理方式的移植和改进。综上来看,三家馆在图书馆经营战略、组织机构、项目管理过程和实践效果上各具特色,但佛山市图书馆走得更远。结语。

较之国外图书馆项目管理而言,国内图书馆界项目管理和战略规划起步较晚,在形式上对图书馆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的陈述不明确,这是国内战略管理萌芽期的普遍现状。缺乏管理科学等理论环境的支撑,国内图书馆学会也没有像 ALA一样持续提供项目管理方法指南和实践指导,因而国内图书馆实施项目管理走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创新之路。国内图书馆界对于项目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在不断地成熟和发展,学习和应用项目管理理论来推动和促进图书馆管理体制的改革、推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一项具有实际意义的行动。尽管图书馆项目管理的一些理论和方法还存在不足,但是这些不足却丝毫不能掩盖它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White,R.L.Project management:An effective prob-lem-solving approach [J].Advances in Library Adminis-tration and Organization,1983(2):259-270.[2] Cervone,H.Frank.Managing digital libraries:the viewfrom30,000 feet:How nottorunadigital library project[J].OCLC Systems&Services,2006(1):162-166.[3] Cervone,H.Frank.Stantard methodology in digital li-brary project management[J].International digital libraryperspective,1993(1):30-34.[4] Burich N J,Casey A M,Devlin F A,et al.Projectmanagement and institutional collaboration in libraries[J].Technical Services Quarterly,2008(1):17-36.[5] Marmion,D.How do you manage those projects?[J].ComputersinLibraries,1990(2):29-31.[6] Black,K.Project management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professionals [M].London: Aslib, 1996:98-109.[7] MacLachlan.Making project management work for you[M].London: Library Association Publishing, 1996:79-95.[8] Favini,R.The library and academic computing center:Cultural perspectiv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edinteraction [EB/OL].[2016-02-28].http:///acrl/conferences/confsandpreconfs/national/97ti-tleindex.[9] Cervone,H.F.Applied digital library project manage-ment:using Pareto analysis to determine task importancerankings [J].OCLC Systems & Services, 2009(4):228-32.[10] Cervone,H.F.Applied digital library project manage-ment [J].International digital library perspectives,2010(1):14-17.[11] Massis B E.Project management in the library [J].NewLibrary World,2010(1):526-529.[12] Creth,S.D.Creating a virtual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ibraries and com-puting centers [J].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1993(4):111-132.[13] Filippa Marullo Anzalone.Project Management: ATechnique for Coping with Change [J].Law library jour-nal,2000,92(1):53-70.[14] Husain A.Al Ansari.Improving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for an electronic environment: a case analysis ofKuwait University libraries[J].Library Review,1999,48(3):131-139.[15] Barbara B.Moran.Restructuring the university library:aNorth American perspective [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01,57(1):100-114.[16] Stanley,T,Norton,F,Dickson,B.Library projectmanagement in a collaborative web-based working en-vironment [J].New Review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03(9):70-83.[17][35]Bell,S.Keeping the plates spinning [J].The LibraryAssociationRecord,1996(8):412-413.[18] Winston,M.D,Hoffman,T.Project management inlibraries [J].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 2005(1):51-61.[19] Kinkus J.Project management skills:a literature reviewand content analysis of library position announcement [J].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2007,68(4):362-363.[20] Horwath J.How Do We Manage?Project Managementin Libraries: An Investigation [J/OL]Partnership,2012, 7(1)。[2016-02-06].https: //journal.lib.uoguelph.ca/index.php/perj/article/view/1802.[21] BuserR.,MassisB.,PollackM.Projectmanagementforlibrary:A practical approach[M].North Carolina:Mc-Farland,2014.[22] 索传军。信息咨询服务的项目管理---预备、项目控制和报告[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6(6):4-7.[23][56]曲晓玮。图书馆项目管理应用探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5):89-91.[24] 张晓源。城市图书馆通借通还项目管理与体制创新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6):21-24,101.[25] 曹志梅,孙杰。图书馆构建新型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6):29-33.[26] 蒋知义,邹凯。图书馆 BPR 项目风险管理[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6):45-48,78.[27] 丰素贞。试论图书馆项目管理中的“切分”和“设计”[J].潍坊学院学报,2013(6):103-104,115.[28] Joanne R.Euster,Peter D.Haikalis.A Matrix Model ofOrganization for a University Public Services Division[M]//Academic Libraried:Myths and Realities.Chica-go:American LibraryAssociation,1984:359-360.[29] Cheney,H.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libraryautomation systems project [J].Library Software Review,1993(2):6-21.[30] Lewis,A.C.The use of PRINCE project managementmethodology in choosing a new library system at the U-niversity of Wales Bangor [J].Program, 1995(3):231-240.[31] Sanchez, E.Project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change from the advent to the aftermath of automation:Library and cataloguing department perspectives [M].Westport,CT:Greenwood Press,1996:96-109.[32][41][42]Burich N J,Casey A M,Devlin F A,et al.Project management and institutional collaboration inlibraries[J].Technical Services Quarterly,2006,24(1):17-36.[33] Anderson, D.R.Method without madness: shelf-reading methods and project management [J].College &Undergraduate Libraries,1998(1):1-13.[34] Chambers,S.,Perrow,D.Introducing project man-agement techniques to the Robinson Library,Universityof Newcastle [J].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Science,1998(4):249-258.[36] Simpson, D.B.Solving the challenges presented byelectronic resources:Creating opportunities through in-ter-institutional collaboration [J].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1997(4):49-60.[37] Hayman,L.M.Database design for preservation projectmanagement[J].Library Resources & Technical Services,1997(3):236-249.[38] Hope,C.B.,Peterson,C.A.The sum is greater thanthe parts:Cross-institutional collaboration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academic libraries [J].Journal of LibraryAdministration,2002(1):21-38.[39] Anonymous.Project management done here [J].LibraryJournal,2004(5):44.[40] Chamber,S.,Perrow,D.Project management toolsand techniques in UK university Libraries[J].British Li-brary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report,1998(4):249-258,119.[43] 郑惠伶。项目管理制:新型的高校数字图书馆管理模式[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2):89-90.[44] 郑林峰。项目管理在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的应用[J].图书情报论坛,2006(4):48-52.[45] 郭璇。用帕累托分析确定数字图书馆项目管理问题[J].新世纪图书馆,2011(10):78-80,35.[46] 毕静。图书馆的项目管理怎么做?[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5(1):35-36.[47] 张春梅,陈永英,崔英杰,等。复旦大学图书馆期刊回溯项目管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1):71-74.[48] 张宛艳。基于项目管理的大学生阅读推广模式研究---以南阳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3(10):42-45.[49] 曾志文。以项目管理方式组织图书馆读者活动的思考---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八桂讲坛”为例[J].图书馆界,2013(4):79-81.[50] 谭春锦。项目管理视角下的公共图书馆读者活动实施策略[J].公共图书馆,2014(1):55-57.[51] 丁一红。项目管理在图书馆搬迁工程中的应用[J].图书馆论坛,2008(4):150-153

5.项目管理与国内传统管理方式的不同点 篇五

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各种科技手段逐渐应用于教育方式中,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媒体的传播迅速扩张,现如今已经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资源应用市场。同时新课改也要求教学模式要进行不断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各中小学现行的资源管理方式逐渐显露出明显的不足,这就需要各中小学的教育资源进行全面整理,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来解决。建立健全教育资源管理平台就要了解当前的教学管理模式,找出问题所在。

一、数字化校园知识资源管理方式的弊端

一直以来,学校管理教学资源的方式都是以建立资源库来进行的。传统的单一管理模式演变为现如今多种建设模式和各类服务目标的不同形式的资源库,主要是以以下几种方式构成文件目录管理、专题资源网站、静态学科资源网站、教育资源管理数据库、教育资源中心和分布式教育资源网等。但是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进步,这些传统的教学资源管理方式也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1. 过于集中导致资源呈“静态、封闭、交互性差”的状态

现有的教育资源仍然是顺延着传统的教育模式,资源过于集中,缺少沟通交流,就会导致资源管理环境的静态与封闭。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一、教学资源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其本身就无法修改,属于形态功能很稳定的成品,投入之后几乎就不会变化,这就给信息的更新和改革带来了难度。二、教学资源顾名思义是学校内部固定的人员使用的特定资源,适用范围非常单一,很难进行有效地交流。三、现有的教学资源只能让学生被动地接收教学信息,学生之间很少能交流心得,这就无法很好地满足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的使用需求,从而降低了资源库的使用效率。

2. 重视显性资源的建设管理而忽视了隐性资源

目前我国各中小学的网络教学资源库还是以显性知识为主体,显性知识,顾名思义是以数据库、视频、电子期刊等为载体的知识类型,这种网络资源往往忽视那种隐藏于个人思维、价值取向并融于一个学习集体的实践过程之中的隐性知识,并不能很好地发挥自主学习的效率。

3. 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的相关问题

网络教学资源系统是教学资源应用于教学工作的重要平台, 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开展都需要这种信息化的环境来应用但是资源开发的技术标准、资源管理平台的通用性和普及性等因素直接制约了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管理的整体发展。因此,如何实现资源共享和管理平台兼容就成了教学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解决方向。

二、解决传统数字化校园知识资源管理方式弊端的对策

取长补短,“民主集中,有序开放”。管理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管理都不能做到面面俱到,我们需要取长补短。传统的知识资源管理方式便于管理,但也体现着单纯的“集中管理,自上而下”的特点,其主要的弊端是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同时也体现着资源单一等等毛病。基于此,我认为应该结合“自下而上”的管理方式,一定程度地开放学生和教师对资源的管理权限。通过各种活动让教师和学生参与到资源建设、管理和共享中,最终实现“民主集中,有效开放”管理方式。

创造隐性知识管理的环境。各中小学采用的自上而下的资源管理方式,这种方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忽视了隐藏在学生中的集体智慧。学生个体在学习中通过对知识长期的积累形成一定的学习经验和洞察力,这是很隐秘的资源,而且几乎无法传播和共享,但是往往就是这些不易察觉的隐性知识却是所有知识创新的来源和动力,这就需要通过特殊的平台来传播。此时可采用个人博客、协同创作、论坛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群体间隐性知识的交流、转换、传递与共享。

实现Web2.0 的优势的管理模式。Web2.0相对于Web1.0,更加注重用户交流。传统的资源管理建筑在Web1.0的指导思想,在实现互动共享上出现了各种问题。Web2.0带来的新思想和新技术(如RSS、Blog、Wiki、SNS、Tag等)体现着强大的交互优势,基于此,作为现代中小学的资源管理平台,应该顺应潮流,实现Web2.0的优势管理模式。

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为我们带来的别样的便捷体验,在方便快捷的同时这也给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时代需要不断创新发展,教育资源也要逐步向高科技的网络时代转变,让有限的教育资源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上一篇:药品经营变更记录管理下一篇:硬件工程师必须掌握的技能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