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自信心的培养(共8篇)
1.留守儿童自信心的培养 篇一
留守儿童学习兴趣是否缺乏、是否真正厌学,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才能说明这一问题。
(1)大部分留守儿童还是比较喜欢学习。有数据表明,留守儿童对学习“很喜欢”的人数占39.87%,对学习“比较喜欢”的占36.82%,两项共占76.69%;学习兴趣“一般状况”的占18.81%;“不太喜欢”的占2.41%,“很不喜欢”的占2.09%,两项共占4.5%。由此可知,大部分留守儿童并不是厌学的,而存在厌学的只有4.5%。按照全国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来算,根据4.5%的比例来推算,全国有近300万留守儿童存在厌学现象。
(2)留守儿童身上有不良的生活学习习惯。首先,由于父辈们的自身知识有限,使得留守儿童得不到很好的家庭教育,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其次,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学校对硬性指标的过度重视,忽视对留守儿童各方面素质的培养,致使学生学习兴趣在不断下降。最后,留守儿童的学习观念不是很强,随着学业负担加重,学业压力增大,学习内驱力不足,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些情况下,学生丧失了学习的进取心,学习成绩在不断地下滑。
(3)社会中存在不利于留守儿童学习的因素。外部环境的混乱,家庭、学校没有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引导,学生容易被社会中的网络、游戏、不良书籍等影响。这导致了学生对社会中的一些不良因素感兴趣,而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2影响留守儿童学习兴趣的主客观因素
在清楚影响留守儿童学习兴趣的因素之后,我们才能提出培养留守儿童学习兴趣的对策。影响留守儿童学习兴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也有客观方面的因素。
2.1影响留守儿童学习兴趣的主观因素
(1)学生自制能力的有限,影响学习兴趣的培养。首先,30.03%的留守儿童认为“能学到很多知识”是产生学习兴趣的首要因素。其次,17.72%的留守儿童对学习产生兴趣是因为他们认为学习是有趣味和有效果的。在他们看来,学习是一件有意义并且是快乐的事、无论是教师授课的内容还是教师的风格也在吸引着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②然而,由于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是很高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儿童的自我监控学习能力在10~13岁(小学四年级至初一)期间内变化较小,在13~16岁(初一至高一)期间的变化则较大,呈现出先慢后快的发展趋势。由此可知,影响留守儿童学习兴趣的主观因素在于学生自身对知识的渴望程度不够高,对学习知识没有浓厚的兴趣。
(2)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影响学习兴趣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受益终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由于留守儿童是隔代抚养,没有得到父辈的有效监管。同时,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完全忽视学生的终身习惯的培养。因此,影响留守儿童学习兴趣的主观因素也在于学生没有好的学习习惯。
(3)非智力因素的多变,影响学习兴趣的培养。非智力因素所表现的就是留守儿童所处年龄特点的心理问题。在这个阶段,由于从小就与父母分离,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出现了留守儿童自我封闭、性格孤僻,情绪失控、容易冲动,认知偏差、内心迷茫等心理问题。因此,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挫折,进而在学习上表现为耐心不够,没能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对留守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有一定的影响。
2.2影响留守儿童学习兴趣的客观因素
(1)家庭教育的影响。无论是家庭教育观念的落后,还是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都有一定的缺陷。由于受到文化水平的制约,祖辈们很少主动去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更不要说去辅导和监督儿童完成作业。这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学习驱动力的缺失,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2)学校的影响。首先,学校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机构,对于学生认知的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很早就提倡发展素质教育,但是在教育的大环境下,学校为了达到某些硬性指标,仍是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一方面导致了教师只专注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而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另一方面学生只是单纯地学习文化知识,导致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没有一个引导性的理念去指导他们坚定不移地前进,学生的学习后劲不足,学习兴趣开始下降。其次,教师作为直接影响学生的主体,教师的教学风格、教育方式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数据表明,对于喜欢老师为主授课方式的留守儿童所占比例也仅为16%,其余的则是对课堂没有太大的感觉。感觉课堂很无聊,老师讲课枯燥的比例则是40%。教师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也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对于老师这种粗暴的方式而不想上课的比例达到36%,存在因为被打而明确表示不喜欢老师的比例就高达76%。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他们自身的敏感程度就很高,在这种管理之下,更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对学习也不会产生很高的兴趣。
(3)社会环境的影响。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读书无用论”的观念普遍存在。社会中存在一些暴发户,工作靠后门等不良的社会风气为“读书无用论”提供了更好的证明。其次,社会环境的变化也极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如电视、网络等传播不健康的东西随处可见。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学生学习兴趣也有极大的影响。
3改善留守儿童厌学情绪,提高留守儿童学习兴趣
3.1学校、教师协作,激发留守儿童的内驱动力
(1)从学校层面而言,学校应该从宏观、微观方面去考虑。就宏观方面而言,学校应该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与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去培养学生。在创建学校文化方面,应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发展方向。在日常组织的学校活动中也应处处体现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出发点。从微观方面而言,学校应该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模式。如定期组织一些关于心理健康、安全卫生和法制等知识讲座,使留守儿童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从教师层面而言,教师是引导学生的直接参与者,教师在培养留守儿童学习兴趣方面应该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建构主义的思想理念为指导思想,积极创设教学情景,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对知识体系的建构。这种教育情境可以使学生从沉闷的课堂中解放出来,可以驱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可以使学生从多种视角看问题,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2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学习的三部曲。培养预习的习惯。预习是课前准备的必备环节,预习所达到的好坏程度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结果。通过预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养成完成作业的习惯。只有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才能很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因此在上完课后要鼓励学生积极去完成作业。复习的习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人的记忆存在着遗忘的过程。学生养成复习的习惯,一方面不仅可以巩固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使他们在巩固的基础上体悟到更新的东西。
(2)培养学生阅读课外书的习惯。学生在学校主要学课本知识,知识结构难免单一,阅读课外书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读自己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认知、吸收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这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从依赖型的学习向主体型的学习转变。
3.3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
(1)构建和谐的外部文化环境。媒体作为传递信息与获取信息的手段,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对社会具有极大的引导性。因此,媒体应该充分发挥好它的传承文化、提供娱乐、教育市民大众、传递信息、引导群众价值观等功能。媒体应该多宣传一些正能量的价值观,多举办一些具有关于文学方面的娱乐活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积极、良好的社会环境。
(2)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面对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学习附近的网吧随处可见,如何规范网吧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部门应协同家庭、社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维护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让网络充分发挥其优势,尽可能地减少网络对中小学生的消极影响,使中小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留守儿童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改变不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健康的成长,还需要我们不断思考,不断探究。
2.留守儿童自信心的培养 篇二
一、留守儿童方面
(一) 建立和完善了留守儿童的成长档案
我们针对每个留守儿童的不同情况, 设计了《留守儿童个案研究记录》《留守儿童成长记录卡》《留守儿童典型活动》《留守儿童日记、心得汇编》等表册, 把每个留守儿童在学习进步、心理变化、思想和行为演变等多个方面的信息都记录在案, 为课题的有效研究提供较为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二) 留守儿童情感、心理的需求得到一定弥补
自实施本课题研究以来, 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状况出现了“三个好转”。一是“留守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增强, 行为习惯明显好转。二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转, 由于集体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的增多, 一些“留守儿童”孤僻、任性、暴躁、自控能力差等不良性格明显好转, 心理健康水平提高, 厌学心理得到有效控制, 逆反心理得到缓解。三是“留守儿童”监护人教育观念明显好转。通过家访、电话和家长沟通, 学校通过家长会对家长、临时监护人进行培训, 提高了“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学生教育、保护的认识和水平, 进一步明确了监护职责, 增强了监护能力。如, 四年级的周文超同学以前在课堂上常开小差, 眼神呆滞, 回家后对着玩具自言自语, 原来是想念在远方打工的父母了, 我们了解情况后, 在班级中开展了丰富的活动, 让同学陪伴他一起课间活动, 双休日让他在同学家度过, 使假日不再孤独, 课后让活跃分子与他一同玩耍, 并与家长联系, 定期与他通电话, 让他感受浓浓的亲情, 现在的他满脸笑容, 变得阳光、乐观多了。
(三) 留守儿童各方面的成长明显
经过各方面的努力, 留守儿童在道德、行为、学习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那些曾经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有偏差的留守儿童, 经过帮扶、干预, 远离了周围不良因素的干扰, 已经重新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一是增强了留守儿童团结合作的精神和感恩意识, 他们也更加理解父母的艰辛, 感恩父母自己的巨大付出, 并且学会关心身边的人, 与人和睦相处, 从而增强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学习的自觉性也提高了。二是他们的行为习惯已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 相当部分儿童已初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清醒的认识, 能够自我约束, 合理安排时间, 学习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有的在各项竞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如, 三年级的杨阳同学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家庭条件差, 奶奶年事已高, 无法帮助他的学习, 由于家庭无力监管, 致使该生长期不写家庭作业, 得知情况后, 老师放学后将他留下来给他开小灶。班上优秀的同学与他结对共同完成作业, 渐渐的, 他的学习成绩好多了, 老师抓住机会及时表扬鼓励他, 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养成。除了学习, 在生活上, 班里成立了互助小组帮助他。如今, 杨阳同学也成为了一名成绩优良、阳光乐观的孩子。
二、教师方面
(一) 促进了教师走向专业化, 提高了教师育人水平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我校教师课题研究的素养得到较大的提升。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自觉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自觉根据课题实施方案要求开展研究活动, 遇到问题或与同组组员共同探讨, 或向专家请教, 努力攻克难关, 使自己的科研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一是通过学习理论, 锻炼了一批有改革意识强、业务能力强的青年教师队伍, 提高了他们开展教科研活动的能力和水平。二是他们根据实际、根据现状, 积极参与课题研究, 把研究与理论联系起来, 与实际联系起来, 并努力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使教研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三是课题研究成员在实践的基础上加以总结, 课题组汇编了课题研究成果集, 包括《典型案例集》《论文集》《留守儿童日记、心得、活动图片选编》等资料。其中在国家和省 (市) 级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3篇。四是学校建立完善了留守儿童的管理制度和教育措施, 如心理咨询服务制度、知心姐姐、代理父母、留守儿童之家等工作机制已得到社会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 并在全县内逐步推广。
(二) 师德师风建设得以巩固和加强
在课题研究中, 我们要求课题组成员有爱心、有耐心, 尊重学生, 能全面贯彻“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能全面实施以“关心、爱护”为核心的特别关爱教育。广大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意识、关爱意识、帮扶意识明显增强。构建了平等合作, 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 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教学方式的探索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一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日渐成熟。
(三) 关注特殊群体, 进行个别辅导
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 对于个别特殊的留守儿童, 在他们身上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我校四年级有一个叫王涛的孩子, 父母亲都在广东打工, 在家里跟着年大的奶奶一起生活。由于学习基础不好, 再加上在家里没人辅导, 每次的家庭的作业几乎都做得一塌糊涂。于是, 班主任教师找准症结, 对症下药:首先引导他鼓足勇气, 树立信心, 为他找了班上学习最好的同学与他结对帮助他, 老师也特别亲近他, 在生活上, 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帮助, 并不厌其烦的为他补习。渐渐地, 他找回了学习的信心, 作业质量越来越高了, 遇到不懂的主动问同学、老师, 原先语文都不及格的他, 在上下两个学期的期末学情调研中, 都分别取得了80多分的成绩, 着实让人欣慰:这个成绩对于他来说已经是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国外有句名言:人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二爱型”巨人 (爱因斯坦和爱迪生) , 就看你的耐心、信心和决心。只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本着自己的“耐心、信心和决心”, 为特殊的孩子付出更多的爱, 相信就能医治他们内心的创伤, 使孩子真正摆脱内心的阴影, 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学校方面
(一) 分类管理, 建立留守儿童成长动态档案
课题组组织全体老师, 对留守学生进行全面家访, 作好记录, 建立留守儿童成长动态档案, 并制定“分类辅导关爱方案”, 使学校的教育管理有的放矢。在调查中, 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主要在以下四种情况:一是家庭困难, 父母迫于生活双双外出打工;二是父母一方不在本地, 为团聚而外出务工;三是家庭宽裕, 父母为生活自由而外出务工;四是父母感情不和, 一方外出务工。针对这四种种情况, 我们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 通过各种渠道在经济上给予帮助, 化解他们因家庭困难而引起的自卑和苦闷。对家庭宽裕的家庭的, 重点促使其父母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和关爱。对于父母感情不好, 性格古怪、脾气暴躁, 逆反心强、问题较多的孩子, 进行重点跟踪, 特别呵护和关爱。
(二) 制定实施方案, 完善工作制度
学校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 结合当地实际和学校“留守儿童”实际情况, 制定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实施方案, 统筹安排各项工作, 积极开展有关活动;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定期检查制度、结对帮扶制度、热线交流制度、心理咨询制度等, 把关爱工作落到实处, 使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经常化、社会化、制度化, 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加大“关爱工程”实施检查力度, 定期、不定期地对学校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促进和推动关爱工程长效、持久深入地开展。
(三) 搭建交流平台, 促进心灵沟通
根据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我校在实施本课题研究时, 组织“1+1”结对帮扶活动, 让每位留守儿童都有“代理爸爸”或“代理妈妈”“知心姐姐”或“知心哥哥”, 目的也是为了改善留守儿童“有苦无人诉”的状况。因为对于老师, 孩子们有警戒, 有些不大愿意说出心里的真心话;对于知心哥哥或者姐姐, 他们的内心就没有什么顾虑, 更加愿意倾诉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如果此类活动得到推广, 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问题就可以得到一定程度地解决。如, 四年级有一位叫何维的留守儿童, 父亲一人在外打工, 母亲就呆在家里照顾她, 小小年纪的她非常懂事, 深知学习的重要性, 也许父母给她的压力太大了, 以至于每次考试她都显得很紧张, 所以经常在考试中失利。由于她胆子很胆小, 每次找她谈心, 她都不愿多说些什么, 因此, 我们特地安排了一位“知心姐姐” (原在我校毕业的学生, 现在上中学) 与她结对, 除了老师对她格外关心外, 我们鼓励她多与“知心姐姐”接触并成为好朋友。通过将近一年与“知心姐姐”的心里沟通, 现在的她活泼了许多, 学习成绩也比以前稳定了。
(四) 家校互动, 形成教育合力
我校为留守儿童专门设立了一个亲情专线, 虽然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话, 但是, 家长因为工作忙等原因常常会忘记给家里打电话。让留守儿童每周打1-2次电话给家长, 同时老师也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 汇报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通过交流, 学校与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逐渐取了得共识,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共同关心和帮助孩子成长。
(五) 丰富多采的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快乐
各种文艺活动和公益活动的开展, 让留守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在活动中忘记的是烦恼, 得到的是快乐。通过活动增强与同学相处的感情, 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体会助人为乐的幸福, 同时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如, 我校组织了“爱心妈妈”和留守儿童一起共庆“三八”节、端午节留守儿童集体包粽子吃粽子、中秋节集体吃月饼、留守儿童过集体生日、留守儿童春游活动、留守儿童才艺展演等, 真正让留守儿童感受了集体的温暖, 沐浴亲情的阳光。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们能感受节日的快乐、过一个开心而难忘的生日, 弥补他们多年来没过生日的遗憾, 用真爱去温暖留守儿童的心灵, 用真情去为留守儿童服务, 为他们撑起一片爱的晴空。
(六) “留守儿童之家”让孩子感受家的温暖
我校积极创造条件, 建立“留守儿童之家”, 定期或不定期地让留守儿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父母沟通交流, 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 充分感受家的温暖, 使之其与其他孩子一样开心、快乐地成长。
四、社会方面
(一) 有效地提高了留守儿童家庭的幸福指数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施, 我们欣喜地看到留守儿童家庭的幸福指数明显提升:有的祖孙两代共同生活, 其乐融融;有的成绩优异, 家长欣慰;有的孩子懂事, 是家庭得力助手,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让在外打工的父母安心、放心, 他们的成长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有助于建设平安校园, 和谐社会。
(二) 对减少青少年犯罪、社会安定有积极的意义
我们的个案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留守儿童”教育经验, 为未成年人的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素材、案例, 为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 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策略思考
通过对父母外出务工后儿童在生活、内心情感等方面的现状与影响分析,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在家的孩子带来巨大的冲击, 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内心情感和个性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凸显, 让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成为关注的焦点, 如何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力量来协调管理, 综合解决, 留守儿童应得到来自政府、学校、家庭、亲属、同辈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余杰.学校教育促进留守儿童发展的个案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1期
3.留守儿童自信心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自尊心;自信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134-01
自尊自信是一种争强好胜,永不服输的心理,是促使个人克服缺点,发扬优点,积极上进的因素,是人们身上一种进取的动力。那么,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该怎样做才能培养留守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呢?以下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而总结的几点浅见:
一、教师要多赞赏、鼓励孩子,帮助其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俗话说:“树要皮,人要面。”留守儿童更是如此。现如今的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很多无论是在衣着、学习上,还是在意识上,都跟不上其它的同学,自卑心理相对较严重,很多的留守儿童都比较孤僻,没有太多的玩伴,不喜欢交流,加之在教学中教师有用另类的眼光看待他们,使得这一现象更加严重化,不利于农村留守儿童有效的发展。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学会赏识孩子、激励孩子是最基本的教学功底。赏识带来愉快,愉快导致兴趣,兴趣带来干劲,干劲带来成就,成就带来自信,自信带来更大的成就。孩子“坏”是希望受到注意,“好”时更希望得到赞赏,这不仅能增强孩子的自尊心,而且承认他所做的事情,会提高他的自信心。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学会赏识孩子,用欣赏、信任、期待的眼光看待每个孩子,给孩子以鼓励和力量,使孩子敢于相信自己的能力,能大胆地进行创造、想象和活动。使他们用一种积极的形态去学习,去交往,去生活,并且提高自我约束的能力,主动积极向着目标努力,帮助其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断的去提高教学效率。
二、耐心引导,真诚呵护,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将不可避免的遇到各种困难,能否勇于面对现实、克服困难是孩子是否具有自信心的标志。农村的孩子,在学习上来说都相对较为艰苦,特别是这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在他们的生活学习中,会越到这样或者那样无法预知的困难,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用我们的爱去呵护他们、关心他们,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给予指导和帮助,他们才能更好地健康成长,使其更加感性的看待一切。俗话说:“没有爱,就没有正确的教育。”事实也是如此。只有爱孩子,才能把自己的心灵献给孩子;只有爱孩子,才能理解、体谅他们,把他们的欢乐与苦恼装在自己心中;只有爱孩子,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因此,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倾注全部的爱,用自己的心去温暖他们的心,真诚呵护,多在孩子的生活上合学习上给予孩子真确的指导,引导他们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也使他们能够更好的生活,逐步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形成自信心,促使孩子不断的成长。
三、积极引导孩子开展活动,锻炼自尊心、自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马尔兹认为,绝大多数的自我信念都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成功与失败,屈辱与荣耀,特别是童年时的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成功的经验可以使儿童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过程中,很多的孩子都无法真正的融入班级的大家庭,都不能在其中积极地发言和发表见解,也有很多孩子没有获得过成功的体验,这会严重的制约孩子自信心、自尊心的发展。为此,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在积极的赞赏、关爱孩子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的引导孩子开展各种活动,在活动中不断的向孩子提出问题,让孩子通过思考、商量、努力获得成功。同时,让幼儿建立起这样的信念:只要不懈的努力,总会获得成功的。这样,通过艰难练习,战胜困难,锻炼了孩子的自信心,增进了孩子的自尊感。在活动中,碍于不同层次的孩子对成功的体验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应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使每名幼儿在不同程度上获得成功感,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此外,教师在帮助孩子获得初步成功体验的同时,还应逐步提高要求,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帮助孩子不断提高,使幼儿获得更大的成功,体验成功的快乐,逐步发现“我能行”,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四、丰富孩子的知识,提高孩子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往往学习好、能力强的孩子会比较自信,在教师和伙伴面前他们敢说敢做,不怕困难,留守儿童也是如此,一些成绩较好的留守儿童,他们的“问题”就会相对的较少。因此,在农村留守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必须将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和科学知识、多种能力结合起来,使幼儿的自信心建立在实实在在的基础上。为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运用各种形式来丰富孩子的知识,引导孩子学常识、学数学、学语言,引导孩子动手动脑,手、眼、脑、口,协调并用,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在学中玩、玩中学,在丰富孩子知识的过程中有序列地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注意力、想象力、比较概括能力、思维推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等,让幼儿的信心的建立与能力并进、与科学知识并进,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才会得到长期的开发和保持,教学才能真正意义上的落到实处。
总结:自尊心、自信心是留守儿童专心学习,放眼未来的重要品格。在教师对孩子进行“两心”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结合实际,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善于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和策略来保护、增强留守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不断促使这些祖国的花朵成长、进步。
参考文献:
[1] 杜 琼.和谐农村视野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及对策.[J].科教文汇.2008.
4.留守儿童自信心的培养 篇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的留守儿童不断增多。儿童时期是人生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生活中缺少关爱监护,使其心理人格难以健康成长。孤单、失落,内心自卑封闭,性格脆弱或任性叛逆。他们不服管教,自制力差,有的甚至染上打架、赌博、吸烟的不良习气。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有的甚至厌学,成了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和“问题学生”。留守儿童年龄小岁,父母在外打工,自从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他学习习惯差,还经常逃学。老师教育、同学帮助都收效甚微。我仔细分析了留守儿童学习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堂常规较差,缺乏良好的课堂学习的习惯、作业正确率较低,效果差、课前准备不足,缺乏基本的自学能力。
其形成原因主要有:
1、作为长期留守儿童的他由于见不到父母而产生强烈的思亲情绪,导致他上课思想抛锚,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而在家中,祖辈由于年纪大,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即使想对孙辈的学习给予帮助,但难免也要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泥潭。在学习方面根本得不到必要的监督和辅导,学习自觉性和兴趣感大大降低,学习成绩下降也就不足为怪了。
2、在教师方面,“唯分论英雄”的应试教育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差等生的态度难免显得粗暴,特别是对差生中不服从管教者尤为突出。体罚学生的情况在所难免,且他不接受批评教育,从而产生厌学情绪,他在家受到的监护力度不够,在学校又受到老师的冷落,于是逃学,旷课。
3、受到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产生“读书无用论”思想,他认为不读书也能挣钱。还有一个不足就是教师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往往只关心学生智的提高,却忽视了对其德、体、美、劳的关注,致使他思想散漫,体质下降,不服从管理,自以为是。“养其习于意蒙,则作圣之基立于此。”意思是,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就为其一生的大业奠定了基础。针对留守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老师,应该了解学生的行为规范内容和要求,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训练,加强行为训练与习惯培养,并以身作则,促使孩子做到知与行的统一。
(一)培养留守学生严谨的求学态度。教师要严要求、常督促,做好留守学生的课堂常规管理工作。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留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思和问”的求知欲,培养留守学生勤思好问习惯,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发现一些留守学生可以效仿的事例,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词语触动孩子的心灵,让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及时鼓励留守学生主动质疑问题,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留守学生更要大力表扬,调动他们质疑问题的积极性,引发他们解决疑难问题的创造性,培养留守学生严谨的求学态度。
(二)培养留守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端正留守学生的作业态度,提出及时、认真、独立完成的具体要求。在进行留守学生作业规范化训练时,突出时间上的要求--及时,态度上的要求--认真,思维上的要求--独立。.教师用统一的书写要求规范全体学生的作业,要求全班学生一致,不合要求的要重做。长期坚持这样,学生才会重视书写,养成书写规范化的习惯。
(三)培养留守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通过研究,我们归纳整理了培养留守儿童良好自学习惯的“四法”: 1.指导自学法:在留守学生自学时,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学生沿此方向自己探索,从而获得新知。
2.操作自学法:让留守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从而获得新知。
3.模仿自学法:在学习新知前,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同类知识过程,然后让学生模仿,自学。
尝试练习自学法:由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尝试练习新知。我想只要我们努力去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在学习上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当然这些习惯也对他们的一生也是受用的。当然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见效的,须在长期的教学法中反复训练,加以深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在这过程中我们还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观爱,更多的鼓励,用爱心去包容他们,也用爱去教育他们。
二、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长时间缺乏家庭关爱和教育,孩子在学习方面受到了很大影响,据调查这部分学生中大多数孤独感强,学习习惯差。主要表现在不能主动学习,没有主动看书、预习、阅读的习惯,常违反纪律,不认真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不做家庭作业,逆反心强,做事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以自我为中心,书写差,怕思考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弱化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要培养留守儿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要“落实常规”。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发言、按时完成作业、注意书写整洁、注意书写整洁等,这些都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基本元素。我们要在每节课上仔细检查,在每天当中认真督查,看他们有没有达到这些要求,做得好不好。
2、要“善念紧箍咒”。对于一些意志力较弱,自觉性较差的儿童,我们不妨多提他(她)的问,让其怕出“洋相”。没有认真做作业,我们就要他重做,直到做好为止。没有及时完成学习任务,我们就要严肃批评,提出一定的警告,等等。
3、要“特事特办”。我们在备课的时间,在想到要“因材施教”的时候,就要更多地想到这些留守儿童,想到他们的特殊情况,就要多准备一份“情感快餐”给留守儿童。我们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应多给留守儿童几句关心和鼓励的话语,让他们感到父母的温暖好像就在身边。
(二)要把课外作为关键。从周一到周五,留守儿童可能做得比较好,但到了周末,就不自觉地“放松了警惕”,又回到了“解放前”。这种学习习惯容易“变质”的情况,往往就是在课外,所以课外是关键。很显然,如果不能解决课外的习惯问题,课内的努力即将冰消雪融、前功尽弃。怎么办呢?
1、是要适量布置家庭作业。不能让学生在家里长时间无所事事、无所适从,没有一点学习压力。否则他们不是钻到游戏厅里去,就是会“吃饱了没事,学坏”。
2、是要适时做好家访工作。“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们要利用课余时间,经常到留守儿童学生家里去走一走、看一看,往往能够有更大的发现、更多的启示、更新的思考。
只要把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培养好,他们就能在学习中找到快乐。
三,对留守儿童要多赏识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待人发掘,而这些平时缺乏关爱的留守儿童,他们内心深处更渴望得到赏识和尊重。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意识的捕捉这些孩子一丝一毫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平时老师要多和他们说声“你一定行!”,给他们以自信。对于懒惰的孩子,找出他们的兴趣,委以重任。对于做事拖拉的孩子,限定他做事的时间,要求他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完成后给予适当的奖励。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在关爱和信任的氛围里逐渐树立自尊和自信。
总之,只要我们把留守儿童时时放在心上,处处关注他们的生活点滴和行为习惯,把学习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像滋润万物的春雨一样,把他们培养好,让他们更加健康向上、茁壮成长。
关注留守儿童学习
张 庄 小 学
5.留守儿童自信心的培养 篇五
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界定:
1、农村小学留守儿童:
是指父母双方或单亲外出打工而需要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孩子,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流动的产物。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的很多孩子,因为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各方面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尤其在学习习惯方面,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与其他学生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而留守儿童因其背景的特殊更要关注他们的发展。本课题着重研究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 计算习惯的培养策略。
2、良好的计算习惯:
《辞海》中对习惯的定义是:由于重复或多次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美国心理学家雷伯在其所著的《心理学词典》中将心理学中关于习惯的含义概括为:通过重复而自动化了的、固定下来的且无需努力就轻而易举地实现的活动模式。根据“习惯”的这一概念界定,本课题所研究的良好的计算习惯包括良好的审题习惯、认真摆竖式计算的习惯、良好的验算习惯和书写规范化 的习惯。
二、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理论。
2、叶圣陶先生的养成教育理论。
3、《新课程标准》对计算习惯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4、心理学家指出:人的思维由两个相互独立的部分构成:显意识和潜意识。事实上,我们的显意识完全有能力训练我们的潜意识。因此,我们不能无意识地任 由不良的行为习惯继续下去,而必须有意识地构建新的良好的习惯。
5、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6、人本主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都为实施“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计算习惯的 培养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背景:
在我校,“留守儿童”占5.8%,通过对这部分学生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由于家庭教育观念淡漠,加之家长长期不在家中,部分学生缺乏家长关爱与指导,不良学习习惯层出不穷,与其他学生相比,情况较为突出。尤其在计算方面情况最为严重,不少学生出现计算错误,问题并不出在算理、算法上,也不在能力上,而是出在不良的计算习惯上,主要表现为:(1)审题习惯差,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动手去做,结果经常出现错误。(2)计算时不摆竖式或竖式摆得乱七八糟,经常出错,有时甚至连自己也找不到。(3)没有验算的习惯,题目算完便了事。(4)书写不规范,数字、运算符号写得潦草,抄错数字和符号。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对小学阶段留守儿童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进行研究,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在计算练习中发散思维、培养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造。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以后的教学中将经验推广到其他学生计算习惯的培养,为我校广大数学教师提供经验,为我校的市“十一五”规划课题“农村小学留守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提供研究素材、积累研究资料。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审题习惯的培养策略。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审题的重要性,增强审题意识。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审题方法,在教学中,我对我班4名留守儿童提出严格的要求,要求他们计算时要认真而仔细。除此之外,我还给学生一些方法。如:审题方法——“两看两思”。即:先看一看整个算式,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按一般法则应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别的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检查方法——“四查”:即一查抄题,二查竖式,三查计算,四查得数。学生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就能使计算正确有了初步的保证。长期这样坚持,可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2、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认真摆竖式计算的培养策略。
明确、统一摆竖式计算的要求。教会学生正确、规范地摆竖式计算,统一格式要求。并且通过课堂巡视、定期检查、抽查等常督促学生,一旦发现不按要求摆竖式计算的情况,马上纠正。通过比一比等方式选出好的作品参加班级评比、学校评比。选出优秀作品在班级展览角和学校橱窗进行作品展览。
3、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检验习惯的培养策略。
在教学中要把检验作为解题过程的基本环节之一加以强调,让学生知道验算的意义和重要性,持之以恒地养成解题验算的习惯。要让学生知道检验的方法,学生计算结束后不验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怕麻烦,因此可以教给学生一些灵活的检验方法,检验时以口头检验为主。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与心算能力,一举两得。
4、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计算时书写规范化习惯的培养策略。教师用统一的书写要求规范全体学生的作业,诸如字的大小、空行、题目的排列、错题更正的形式、卷面的整洁度等,要求全班学生一致,不合要求的要重做。长期坚持这样,学生才会重视书写,养成书写规范化的习惯。班级中的学生的态度存在明显差异,我班4名留守学生中有2名连数字都写不规范,经常将“3”写成“5”,“1”写成“7”等,我便通过让他们去练字等手段来尽可能地使他们的书写令人“看得懂”,做到少抄错题、不抄错题。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9——2007.8)
1、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进行收集相关资料,确立课题,拟订研究方案,完成课题的论证申报工作。
2、制定课题研究的阶段性计划。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7.9——2008.3)
1、培养农村小学留守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研究。
2、做好阶段小结工作。撰写研究论文、研究心得和个案分析等。做好研究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
第三阶段:总结成果与结题阶段(2008.4——2008.5)
1、完成课题结题报告及相关资料的整理,做好结题工作,为课题研究的成果鉴定和推广做准备。
2、课题结题鉴定。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学习有关教育理论以及相应计算习惯教育的书籍、报刊,吸收国内外信息,借鉴经验,以提升教育理论。
(2)调查研究法。主要采取现状调查、发展调查等方式加以研究分析。(3)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在自然的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不断进行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和反思四个步骤展开。通过对实践结果的检验、观察、反思,寻找得失的原因,制定对策,以指导下一阶段的实践。
(4)案例研究法。在本研究中,选取一些典型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用追踪法、追因法、临床法、产品分析法等方法进行个案研究。
(5)经验总结法。在本课题研究中,要及时地通过分析、反思,不断地总结经验,并将经验在一定范围内共享并反复地实践,以促进经验向理论发展。
八、课题研究的条件:
本人是一名小学一线数学教师,从教数学学科10年,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是县数学学科中心组成员,负责全镇的数学研训工作,在校本研训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研究经验,曾担任过几项课题研究的工作,具有一定的课题研究的经验,目前我校非常重视课题研究工作,不久前申报并通过了市“十一五”规划课题“农村小学留守学生学习习惯 培养的研究”,我有幸成为了该课题组成员,并担任了子课题“农村小学留守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的课题组组长。目前该课题正在实施阶段,我们课题组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研究资料,这些都为我的个人课题研究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
九、预期成果:
6.留守儿童自信心的培养 篇六
一、课题的提出
(一)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是时代的要求
在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贫困的农村山区,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民求生存图温饱﹑发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他们供子女上学的重要经济来源。每年春节一过,大批农村青壮劳动力,离开家乡,这一走往往要到年底甚至几年才能返乡,这种“背井离乡寻富路,离田离土求发展”的状况,致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群不能完全享受父母关爱、家庭温暖的特殊群体— —“留守儿童”。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性格形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家庭教育相对缺失,他们的学习和人格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不少人误入歧途,这些孩子逃学、旷课、不交作业,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在课堂上不专心,各学习任务不能按时完成,同时,他们在“家”骗第二监护人,在学校骗老师,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还有的孩子因第二监护人管理不当而离家出走,甚至被拐卖„„“留守儿童” 现象成了一个新的社会话题,特别是能否保证留守儿童正常学习已成为从中央到地方讨论的热点。
(二)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是现实的需要
在我校,“留守儿童”占20%以上,超过了总人数的五分之一,通过对这部分学生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其中绝大部分学生远比其他
学生更感到孤独,逆反心理更强,学习习惯的养成存在更大的障碍,因此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乃至身心诸方面的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还了解了其他一些农村学校,发现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尤其是村小,“留守儿童”的情况更为突出。调查中我们还发现,3-6年级中的“留守儿童”所受影响较为明显,在调查中,教师们对这一群体的普遍评价是:不能主动、按计划学习,学习过程中不思考、不质疑,没有学生卫生,常违反纪律,常常成了各班里的问题生。而除了在学习和行为表现上的问题外,这些孩子在心理发育上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和80多名3-6年级“留守儿童”的谈话中,有近60%的孩子感到孤独,有95%的孩子明显感到父母不在身边所带来的压力。比如开家长会、和同学发生争执、和监护人发生矛盾等,由此总被老师批评,并受到其他同学的轻视,使得他们的逆反心理极强。由于这一群体正呈扩大趋势,如果忽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不仅对这些孩子将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而且不能促进他们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关注留守儿童是社会发展必然的趋势
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缺少家庭温暖,面对复杂的社会,身心健康成长尤其令人担忧。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有心事无处诉说,只能用自己幼嫩的双肩扛下所有问题,很容易形成精神或人格障碍。对于一些自制能力差的“留守儿童”,因经不住外界的诱惑,容易沾染不良习气,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近年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报刊和媒体更是
大规模地报道了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业、生活及性格培养等方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全国千万农村“留守儿童”需要关爱,这些“准孤儿”的成长状况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失,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就像乡村的小草一样,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生自长着。如何教育好农村“留守儿童”,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我们从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着手,通过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同时,教育部提出基础教育要城乡均衡发展,但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影响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重要因素,而此课题的研究实施,将有助于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四)关注留守儿童学习习惯是实施新课程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通识部分)》指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也是现代课程理念。”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日益突出将直接影响这种现代教育理念在新课程中的实施,通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发展是实施新课程的需要。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特级教师张正之提出了“发展教育——让每一个师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的办学思想。这一办学思想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呼应了时代主题,体现了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和内在要求。通过抽样调查我们发现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情况还是比较重视的。在没有父母督促的情况下,38.6%的留守儿童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54.5%的留守儿童大多数情况下能完成学习任务,4.5%的留守儿童偶尔会完成学习任务,只有2.4%的留守儿童不会完
成学习任务,但有70%左右的留守儿童不能持续地自觉学习。这表明留守儿童拥有一定的学习独立性和自觉性,但这种独立和自觉无法持久,还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导。
(五)我校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存在的不足
我校地处成雅交界的浅丘山区,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大批农村劳动者离开家乡,进城从事二、三产业。由此产生的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存在以下不足: 1.留守儿童想学但不会学。对于大部分留守儿童来说,他们还是有学习的欲望,通过教师的思想教育,他们渴望提高自己的成绩,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致使原有基础太差,无法跟上班上的其他同学,个别甚至连基础知识也无法理解和掌握,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导。本课题正是基于此提出培养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以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逐步提高成绩和能力。
2.留守儿童不愿学。由于一些留守儿童的家长和儿童自己对学习的期望值都不高,对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认为不读书以后同样可以打工挣钱。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我们将采用科学的方法从提高留守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入手,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基于以上原因,我校承担“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培养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二、研究依据
(一)国家政策法规依据
《义务教育法》指出:“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留守儿童在学校总体表现不如父母均在家的孩子,作为学校和老师,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保证每一个孩子都有所发展,就必须加强留守儿童教育,使他们能享受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同时,《未成年人保护法》指出:“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留守儿童占农村小学未成年人的大多数,对他们所表现的不足和缺点,我们只有耐心教育,帮助他们改正不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教会他们如何学习,使他们成为一个健康成长的人。
(二)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指在体力和智力上各自充分和自由发展的人,认为具有主动性、自主性、社会性及高度的创造性等基本属性。并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可见,一个只有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学习能力的人。而关注具有特殊背景的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就显得更为迫切。2.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三个面向”的战略思想
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的要求进一步从时间、空间和发展趋势上明确了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特别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而留守儿童因其背景的特殊性更要受到重视和关爱。
3.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虽说对于现代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理论也许已经有些过时,但人之所以为人,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健康的灵魂和科学的方法。医生医治的是人的身体,教师医治的是人的灵魂,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健康的心灵和一套科学的学习习惯,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这也正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4.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而健康人格必须以优良素质为基础,其重要的方面就是让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其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
(三)事实依据
通过网络搜索和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发现,目前还没有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培养方面的比较全面的研究。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形成一套专门针对留守儿童在学习习惯方面的比较全面的、科学的培养方法和策略,从而提高我校数百留守儿童的学习能力。
我校以前也在开展留守儿童的相关教育保护工作的研究,但这种
研究大部分是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品德养成、亲情缺失问题等方面的研究,而且这种研究还不够规范、全面、具体,而在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培养方面我们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我们提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培养研究这一课题正是基于留守儿童的不会学、不愿学。
三、课题的界说
农村小学:泛指在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人民聚居的地方开设的小学,是经济、文化落后地方的小学。这里所说的农村小学是指处于成雅交界的浅丘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有很多留守儿童而且学习习惯有待改善的黑竹小学。
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此是指因父母外出工作,不是由父母亲自监护的少年儿童。他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家庭中出现一个特殊群体。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的很多孩子,因为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到同龄孩子的花季、雨季,无法接受全面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本课题中留守儿童指的是黑竹小学学区内的留守儿童。
学习习惯: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生过程中逐渐养成的、自己能长期使用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它包括的内容有很多种不同的形式,针对留守儿童,我们对他们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为: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严格执行学习计划定时定量的学习习惯、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讲究学习卫生的习惯。
培养:原指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本课题指以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的所进行的长期的教育和训练。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培养研究:是指处于成雅交界的浅丘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有很多留守儿童而且学习习惯有待改善的黑竹小学,通过对留守儿童进行为期两年的教育和训练,使留守儿童能逐渐养成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严格执行学习计划定时定量的学习习惯;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讲究学习卫生的习惯,使留守儿童逐渐养成自己能长期使用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同时,将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策略进行提练总结,形成一套适合留守儿童较多的广大农村地区的培养方法和操作模式。
四、研究的目标
(一)认识目标
认识进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培养研究对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二)实践目标
1.通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培养研究,了解当前我校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现状。
2.通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培养研究,根据所获数据资料分析造成当前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异常的各种因素。
3.通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培养研究,指出教师、家庭教育中不符合当代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问题。
4.通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培养研究,探究适合农村地区小
学留守儿童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严格执行学习计划定时定量的学习习惯;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讲究学习卫生的习惯培养的方法和措施。
5.通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培养研究,进行科学的对比实验和总结。
(三)实效性目标
1.通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培养研究,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严格执行学习计划定时定量的学习习惯、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讲究学习卫生的习惯。2.通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培养研究,形成一套可操作、可推广的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培养提高方案,为广大农村地区的小学“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培养提供参考,推动课改工作的实施。
五、研究内容
1.留守儿童目前学习、生活现状调查了解。
2.影响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因素,教师、家庭教育中不符合当代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养成的问题。3.留守儿童主动学习习惯培养的策略。4.留守儿童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培养的策略。
5.留守儿童严格执行学习计划定时定量的学习习惯培养的策略。6.留守儿童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培养的策略。7.留守儿童讲究学习卫生的习惯培养的策略。
六、研究的措施
1.了解当前我校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现状
在研究之初,我们将对父母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互动及教育实施情况、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的优劣势、留守儿童对待学习的态度、留守儿童对自我学习成绩的评价、留守儿童课余活动情况、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期望值、留守儿童自主学习情况、留守儿童自己学习习惯情况、教师评价留守儿童学习习惯情况作全面的调查了解。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将对教师、学生,特别是学生发放大量的调查问卷,以期得到真实的、第一手的资料。
2.分析影响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原因,找出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获得第一手的调查资料后,课题组将组织专门人员收集的大量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找出学校、家庭、社会在哪些方面影响了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并找出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培养策略的制定并付诸实践提供丰富的资料。3.探寻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策略
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为此,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
(1)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
别人不督促能主动学习,一学习就要求自己立刻进入状态是我们对留守儿童的期望,为此,我们从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入手,以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①增强学习快感,培养直接兴趣。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过:他不赞成有人说他是“刻苦”学习的,因为他在学习中从没感到“苦”,相反,体会到的是无穷的“乐”。学习若能给孩子带来快乐,那么孩子一定会喜欢学习,年龄越小的孩子,学习兴趣越是以直接兴趣为主。
为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加强学校硬件建设,为留守儿童创设一个舒适安逸的学习生活环境;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如:游园活动、野炊郊游活动、文艺表演活动、知识竞赛等,融趣味性于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和喜悦,培养学习的兴趣。②明确学习目的,培养间接兴趣。
学习目的的教育应该联系孩子的思想和实际,坚持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事例,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联系起来,这样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首先,建立并实施好教师与留守儿童的交心、谈心活动,通过此活动,融洽师生感情,进行学习目的的渗透;其次,实行代理家长制,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再次,从留守儿童身边和网络等找优秀学生事迹,使每个留守儿童树立学习榜样,明确学习目的,培养间接兴趣。
③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
孩子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持点,教师应充分利用它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首先,学校组织教师参加课堂教学设计比赛,以此为载体,鼓励教师设计能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精品教案,调动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其次,开展好教学研讨活动,使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技艺都得到提高,能有效开展互动式教学,调动孩子好奇、好问、好动的特点,培养学习兴趣。
④创建有利于学习兴趣培养的外部环境。
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长出好庄稼,只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才可能培养出智力优秀、聪明活泼的孩子。
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热爱学习,每期至少撰写一万字以上读书笔记;其次,在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中努力营造学习的氛围,让留守儿童“近朱者赤”。(2)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
专心致志是对学生及留守儿童的最起码的要求,通过科学的注意力训练可以让留守儿童形成专心致志的习惯。①复述性练习
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看书5——15分钟(按孩子的年龄来控制时间),立即合上书,要求孩子按你的要求“复述”故事或教材内容。为防止孩子摸准你的要求,“复述”的内容可以灵活多变。②多米诺骨牌练习
多米诺骨牌训练其实是考验孩子能将单一的动作坚持多久的一个训练——将来,我们不能指望孩子所面临的所有学习科目都是多变、有趣、富有挑战习惯内的,遇到重复训练会不会使孩子犯“老毛病”?骨牌训练无论对心神的专
一、心神集中的持续时间,都是一个极好的练习,而把几十块甚至几百块骨牌瞬间推倒的快感,也能促使孩子对训练的“单调”产生耐受性,只有最终有快乐和成就感,孩子就可以逾越集中注意力所产生的单调感。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用成语接龙,数学教学中以多步四则混合运算进行渗透。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枯燥乏味的机械式训练,让学生在体验枯燥的同时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逐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③抗干扰练习
教师可以考虑在留守儿童的“注意力训练”空间中,放上“干扰源”,比如孩子在看书或作业时,可以稍稍打个岔,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注意力焕散的现象,会有反复,但最终他的抗干扰能力会渐次上升,等孩子在无干扰环境中的注意力已大大集中。
首先,教师要对留守儿童进行意志品质教育,鼓励孩子们集中精神抗干扰;其次,在练习过程中要随时给予教育和指导。(3)严格执行学习计划定时定量的学习习惯
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把每个规定的学习时间分成若干时间段,根据学习内容,为每个时间段规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并要求自己必须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
①定时学习,要让留守儿童做到两个方面:一是每天必须保证必要的学习时间,二是到了该学习的时候马上学习。
②定量学习,包含三层意思:一是记忆先行,每天必须完成记忆任务,包括定理、定义、公式,语文字、词、语法、修辞等等;二是必须完成作业,把所学的课堂教学内容(包括例题和习题)弄懂弄通;三是复习领悟,使以前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要培养学生按计划学习的习惯,教师要做好全面检查和重点指导,特别是做好问题留守儿童的督促检查,并发挥班队干部的作用进行互相监督。并通过各类宣传和评优专栏进行广泛的宣传,以树立学习的典型。
(4)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
学习要严肃认真、多思善问。“多思”就是把知识要点、思路、方法、知识间的联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认真思考,形成体系。“善问”不仅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还要虚心向老师、同学及他人询问,这样才能提高自己。而且,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有所创造,敢于合理质疑已有的结论、说法,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敢于挑战权威,要做到决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①对所学的新知识,通过思考找出它与以前所掌握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知识形成体系,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
②对于思考过程中发现的不懂、不理解的问题,及时向别人请教,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同学之间充分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互补性;
③请教仍然得不出正确答案的问题,暂时存于头脑中,日后再继续探索。
(5)讲究学习卫生的习惯
青少年时期,既是长知识时期,又是长身体时期,因此,留守儿童应该知识身体并重,在整个学习生活中,讲究学习卫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卫生习惯。将通过听报告、看展览的形式,以科学道理、形象图片、典型事例让学生明确不良学习卫生习惯的坏处,再以自己的努力和家长、教师的指导帮其形成正确的学习卫生习惯。①用脑卫生
人的耐力是有限的,打破限度就会造成永久性损伤,尤其是眼睛,视角长时间固定在一个范围内,最容易引起眼肌疲劳,造成假性近视,甚至发展成真性近视。因此,在学习时应该注意劳逸结合。每学习一个小时以后,都休息10分钟,做一些锻炼身体的运动,及时消除大脑和眼肌的疲劳,防止造成疲劳积累,提高总体学习效率。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学生,一旦学习热情上来了,就废寝忘食,有劳而无逸,得到一本好书,就一口气看上几个乃至十几个小时。学习起来,不感到累就不休息,不感到困就不就寝,劳逸不结合,睡眠不定时。这种学习习惯,天长日久必将对身体产生负作用。
②用眼卫生
躺着看书,很难控制书与眼之间的距离,也难以控制视角;躺着时大脑由于局部受压迫,血流不畅。因此,躺着看书、看电视,容易引起眼睛疲劳,时间稍长,眼睛就会有一种干涩的感觉,严重时就会造成视力损伤。除了注意不要躺着看书之外,还应注意不要在光线过强或过暗的地方看书。有许多人喜欢躺着看书,感觉躺着看书舒服、不累,其实这是一种错觉,躺着看书最容易疲劳、犯困。经常躺着看书,不仅会对视力造成不良影响,而且还可能因为条件反射,引起习惯性失眠。同时,要教育学生注意用眼卫生,不要长时间看书,不要在光线不足的地方看书,看书写字时眼睛和书本要有30厘米的距离,要经常做眼保健操
③克服闭目思考或躺在床上思考的习惯
闭目思考或躺在床上思考,对思考本身没有什么影响,但是这种习惯对睡眠和健康有不良影响。有的人什么事情想不通,就晚上躺在床上思考,结果往往是问题想通了,而睡意全无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习惯,一躺下就想问题。长此以往,便造成了习惯性失眠。晚上头一贴枕头就条件反射,不由自主地想各种各样的问题,以至于不能自制。人脑的兴奋与抑制是一对矛盾,当兴奋占上风时,人就醒着,当抑制占上风时,人就睡了。俗语说“闭目养神”,其实闭目所养的神恰好可以保证你睡不着,使你的精神兴奋与抑制处于势均力敌状态,结果是一睁眼睛觉得困,一闭眼睛又兴奋。因此,切忌闭目思考或躺在床上思考。
七、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在自然的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不断进行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和反思四个步骤展开。前两个步骤是实践阶段,后两个步骤是反思阶段,通过对实践结果的检验、观察、反思,寻找得失的原因,制定对策,以指导下一阶段的实践计划。
2.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或称个案研究法)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研究的方法。在本研究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的留守儿童进行个案研究,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用追踪法、追因法、临床法、产品分析法等方法进行个案研究。3.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是教育科研中普遍应用的方法。在本课题研究中,要及时地通过分析、反思,不断地总结经验,并将经验在一定范围内共享并反复地实践,以促进经验向理论发展。
八、研究周期和时间保证 研究周期:两年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7.5——2007.6)
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进行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课题研究的论证和研究方案的设计。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7.9——2009.1)
对原来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分析;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研究、评估与改进,撰写研究论文。第三阶段:总结成果与结题阶段(2009.2——2009.9)
整理有关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归纳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请专家进行研究鉴定。
九、预期成果
1.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培养研究中,通过调查研究、分析
整理,了解我校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现状,分析造成习惯异常的因素和问题。
2.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培养研究中,通过科学细致的实践研究,探究出适合农村地区小学留守儿童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严格执行学习计划定时定量的学习习惯、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讲究学习卫生的习惯培养的方法和措施。3.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培养研究中,通过科学的对比实验和总结,形成一套可操作、可推广的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培养提高方案,为广大农村地区的小学“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培养提供参考,推动课改工作的实施,提高留守儿童学习成绩。
十、预期效果
1.通过此课题的研究,使我校所有留守儿童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留守儿童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的学习。
7.留守儿童自信心的培养 篇七
一、问题的提出及背景
传统的阅读培养方法强调“传递知识”而不是强调“发展能力”, 尽管自学能力的意义逐渐被知晓, 但对思维能力和学习过程的注意仍然远远不够, 还是过分强调掌握全部内容, 使记忆占用了大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的三大规矩是“背书、练技巧、尊重权威”, 尊重权威的必然结果是沉默, 不向老师提问题。这一系列的历史“积淀”导致了当前农村地区中语感的培养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
二、语感的界定
语感是一种修养, 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 (包括口头语言、书面符号) 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 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 其中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 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它具有如下一些特性:锐敏性、直觉性、整体性、联想性和体验性。
三、语感培养策略
策略一、以读为本——培养语感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而, 课外阅读应以读为主线, 但不是那种单调、枯燥地“天地玄黄喊一片”式的死读、傻读, 要通过朗读、诵读、默读、、赛读、示范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 让学生对音的正误、音调的流畅, 词义的内涵, 表达的恰切, 语势的磅礴, 语法的运用, 条理的连贯, 意境的优美, 直到弦外之音都能够有所体会。
策略二、揣摩品味——培养语感的关键
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篇作品读一两遍, 未必理解得透, 必须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彻, 才能促进语感的发展。
1.反复吟诵、熏陶语言意境。重视对教材拓展阅读中语言的形象、节奏、气势及感情色彩的推敲、品味、引导反复诵读, 使学生感受到语气、语序、节奏所蕴含的情味和意境等。
2.语句比较、品味语言神韵。让学生读读、讲讲、比比, 从而体会到整齐与错乱、细腻与粗略、形象与干巴、具体与空洞、准确与牵强之间的差异, 在比较中强化差别感觉, 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升华。这样, 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 领悟作者遣词的独具匠心, 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3.联系生活、丰富语言体验。生活体验是语感生成不可或缺的基础。利用积累与运用中“自主阅读部分”,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 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 此时的感受才是真实的。
策略三、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保证
凡是技能, 唯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语感训练亦是如此。只有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 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 增强语感。
1.熟读成诵。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小学生记忆力强, 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 文质兼美。让学生“熟读”, 逐步感受到语言的意蕴和文章的气势。通过背诵, 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 精美的篇章, 不断充实语言库存。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本身有量的规定, 教师可以因材施教, 每日推荐一定数量的诗、词让学生背诵。这样, 有利于学生贮存语言, 积淀语感, 从而扎扎实实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
2.广泛而多渠道的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我曾试过用许多手段来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 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推荐一些优秀文章、读物, 让学生选读。通过晨读、读书汇报会、习作展厅等的形式, 让学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和大家交流。学生通过这样的阅读实践活动, 学会了读书, 内化了语言, 从而增强了语感。
“不积跬步, 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所有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 都是一个渐聚的过程。语感是语言认识的高级阶段, 也是必经阶段。我们要进一步实践和探索, 努力通过符合汉语学习规律的语言文字训练, 结合学校优质的资源来弥补托管留守儿童的语感缺失, 发挥语感在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运用语言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李准南《“语感”浅说》) 。
[2]龚向明《参与和合作:走出语感教学的误区》。
[3]林运来《语感, 语言训练的综合效应--学习叶圣陶论语感》。
8.残疾儿童自信心的培养和教育研究 篇八
一、保护和恢复自信心
培养智力残疾儿童的自信心,首先要保护和恢复其自尊心。
1.用心爱护,唤起自尊心
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教师的心应充满对每一个他要与之打交道的孩子的爱。教师要时时处处关心、照顾和信任智力残疾儿童,用炽热的爱去温暖他们,影响他们,去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如:教师对不讲卫生的智力残疾儿童,能从关心、疼爱的角度出发来启发引导他们,向他们讲明讲卫生的意义和不讲卫生的害处,促使他们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并亲自动手帮助他们洗净脏衣服而不是避而远之。这样,教师的爱会像一股无形的力量感染着智力残疾儿童,它既融洽了师生感情,又可增强了智力残疾儿童的自尊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形成。
2.通过优化教育环境恢复自信心
学校和班级的各种物体的设置要有助于智力残疾儿童的行动。教师及其工作人员要对他们持积极的态度,不要对他们加以歧视和排斥。教师对智力残疾儿童所持的态度,将直接影响智力残疾儿童自信心的形成,而融洽、和谐、友好的气氛是消除智力残疾儿童心理压力和努力学习的保证。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为智力残疾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学习环境,保护和恢复他们的自信心。
3.加强同正常儿童的接触与交往,增强弱智学生的自信心
弱智儿童是全体儿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经常与正常儿童一起搞活动,如春游、联欢会等,对正常儿童来说,他们从小就懂得社会,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理解,更多地懂得爱,养成帮助弱智儿童的良好品德;对弱智儿童来说,受到保护,得到期待,树立了榜样,明确了生活方向,去掉了自卑感,增强了自信心。
二、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培养残疾儿童自信心的作用
1.“赏识”残疾儿童
残疾儿童在学校中接受完教育之后,回到家中父母应该引导他们温习在学校中习得的知识,肯定他们在学校中取得的成果。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赏识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南京婷婷聋童学校校长周弘采用“赏识”教育的方法,将自己双耳几乎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大学生。周弘常说的一句话是:“哪怕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但你却应该眼含热泪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
2.家长要以身作则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好残疾儿童的榜样。儿童的模仿性很强,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儿童有很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残疾儿童会无意识地模仿父亲或母亲的行为,因此在残疾儿童面前,家长要表现出很强的自信心,特别是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家长决不能在他们面前流露出畏难情绪。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研究表明,儿童行为习惯培养、教育从小进行效果最佳。孩子的心灵是一块非常奇异的土地,播上优秀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优良行为的收获,因此,家长平时要十分注意利用各种场合和有利时机,在残疾儿童心底播上一颗善良的种子,为他们将来树立信心打下基础。
3.防止溺爱残疾儿童
家长不能因为儿童存在缺陷而溺爱他们。有些残疾儿童因为家长的溺爱恃宠而骄,形成了一种事事假手他人的习惯。当残疾儿童离开了父母的庇护,进入学校生活的时候,不良的习惯会影响他们与老师、其他同学的交往,甚至引起他们的反感。家长在照顾残疾儿童生活的同时,要注重对残疾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有意识地锻炼孩子面对挫折的勇气,为残疾儿童能够适应学校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避免经受更大的挫折。
三、学校教育中培养残疾儿童自信心的主要措施
1.保护残疾儿童自尊心
只有自尊,才会自信自强。自尊是一种自我尊重、自我保护,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与爱护的心理。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梭在他的著作《爱弥儿》中指出:“儿童有它独特的看法、想法和情感,如果想用我的看法、想法、情感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情感,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对于残疾儿童,站在平等地位上的尊重,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残疾儿童因为生理上的缺陷,致使他们比其他人对自尊心有更强烈的需求,渴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另一方面,残疾儿童也更需要良好的榜样。因为残疾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欲望,所以给残疾儿童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能够引导儿童认识成功残疾人士的事例,从中吸取有益的部分,并促使其融入自身之中。
2.鼓励残疾儿童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也是一个人自信的源泉。通过激发残疾儿童的自强不息精神,他们将更加容易树立自信心。独立是自强不息的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因为教师同时面对几十个儿童,无法做到全面细致的指导,所以残疾儿童的独立能力至关重要。培养残疾儿童的独立能力,首先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让残疾儿童自己动手,从最小的穿衣吃饭开始,逐步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其次残疾儿童每个小小的进步,教师都要肯定和鼓励;最后教师应尽可能创造一些让残疾儿童自己动手的机会,比如参加学校组织的联谊活动,鼓励他们表演自己的节目等。
3.增强残疾儿童的实践活动能力
对于残疾儿童来说实践活动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如聋哑儿童学习舞蹈、断肢儿童用脚写字,这些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只有长时间的练习,才能使他们逐渐掌握这些知识。济南市大槐树小学有一名先天愚型的女孩子,她的动作本来十分不协调,但是她倾心于学和练,现在跳起舞来是那样轻松、自如,给人以美感,简直是难以使人相信。可见,残疾儿童在实践活动中,不仅仅能够掌握一门知识或技艺,还能够增强自己的自信。
另外,实践活动也是一个人自信心的检阅台,残疾儿童是否真正具备了自信,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很多残疾儿童在老师的帮助下获得了一些成功,可是临到自己独自面对困难的时候,又会着急紧张,茫然无助。这是由于他们缺乏实践造成的。教师应鼓励残疾儿童大胆去做,身体力行,并通过实践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发挥自己的潜能,增强其成就感。
4. 增强教育教学的公平性
教育公平在特殊教育领域的道路还有很漫长的一段路,要真正保障残疾儿童的受教育的权益,使他们在跟班学习和生活中享受到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还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改善与磨合,创造出真正属于残疾儿童的教育的天空。
自信心是一个人活动成功的内在支柱,是活动的心理准备和条件。恢复和提高残疾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特殊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孙玉梅.教育公平视野下特殊教育的走向[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007 (1):1-2.
[2]李文上.如何正确地认识残疾儿童和特殊儿童[J].特殊教育.010.
[3]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003:254-257.
【留守儿童自信心的培养】推荐阅读:
浅析如何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10-02
留守儿童献给教师的赞歌06-26
让爱温暖留守儿童的心08-08
留守儿童朗诵08-02
对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范文07-13
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报告07-26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分析08-30
学校留守儿童的个人工作总结09-24
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心得10-19
留守儿童谈心记录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