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教育理论试题

2024-07-08

成人高考教育理论试题(精选8篇)

1.成人高考教育理论试题 篇一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模拟试题和答案

(一)(一)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l~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不属于广义教育制度范畴的是()

A.学校

B.教育考试制度

C.少年宫

D.教材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起()

A.促进作用

B.决定作用

C.主导作用

D.阻碍作用

3.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

A.手工操作

B.机器大工业生产

C.消灭旧式分工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中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癸卯学制

D.壬戌学制

5.马克思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旧式分工

B.资本主义制度

C.手工操作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6.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学制是().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反映的德育方法是()

A.榜样示范教育法

B.品德评价教育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践锻炼教育法

8.我国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幼儿教育,逐步建立以为基础的学前教育网络。()

A.社区

B.行政区

C.学区

D.街道

9.德育过程中要处理对学生的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的关系,这是因为()A.学生缺乏自我教育的能力

B.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与发展的主体

C.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D.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就有的10.是其他各育的核心的是()A.体育

B.智育

C.德育

D.美育

11.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学校工作必须做到()A.以教学为主

B.教学、科研、生产三中心

C.教学、科研并重

D.所有时间用于教学

12.提出“四段教学法”并作为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的教育家是()A.凯洛夫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乌申斯基

二、辨析题:l3~14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13.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活动。

14.我们在制定教育目的时,既要考虑社会需要,又要考虑人的自身发展需要。

三、简答题:l5~17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5.教育具有哪些社会属性

16.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有哪些主要方法

17.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四、论述题:l8小题。15分。

18.试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二)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l9~30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9.学生在头脑中提取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舍弃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是()

A.比较

B.分析

C.抽象

D.概括

20.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马斯洛

D.冯特

21.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被称为()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愤怒

22.情绪所反映的是()A.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B.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

C.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D.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23.工人操作机器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并用,这属于()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分散

24.有的人遇事总是举棋不定、优柔寡断,这说明他们缺乏意志的()A.坚韧性

B.自制性

C.果断性

D.自觉性

25.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最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改善同伴关系的课堂结构是()

A.对抗型结构

B.个体化结构

C.竞争型结构

D.合作型结构

26.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导致遗忘的原因是其他信息干扰了原有信息的保持,这种假说叫做()

A.动机说

B.干扰说

C.衰退说

D.同化说

27.一个人的稳定态度与习惯化行为方式相结合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A.能力

B.气质

C.动机

D.性格

28.可以人为地排除一些无关因素以突出本质要素的直观教学方式是()

A.实验直观

B.模象直观

C.言语直观

D.实物直观

29.学生动作的执行由出声的外部语言到不出声的外部语言,再到内部语言的过程是智力技能形成的哪个阶段()

A.操作练习

B.原型定向

C.原型内化

D.原型操作

30.提出归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马斯洛

B.耶克斯和多德森

C.韦纳

D.多伊奇

六、辨析题:31~3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31.情绪和情感是一种主观体验,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

32.超额学习的量与保持量成正比,所以,最佳记忆效果与超额学习的量成正比。

七、简答题:33~35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3.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包括哪几个方面

34.简要说明人际关系的取向。

35.注意范围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

八、论述题:36小题,15分。

36.联系实际,谈谈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2015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模拟试题答案

(一)(一)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D2.B3.D4.A5.A6.D7.A8.A9.Bl0.B 11.Al2.B

二、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3.错误。德育是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所谓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来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哪些经常而稳固的倾向和特征。因此,品德包含的范围较广,而道德只是期中一部分,故不能以偏概全。

14.正确。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是辨证统一的。一方面,教育总是按社会的需要来培养人,人的自身发展离不开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社会是由个人的人组成的,社会需要并不排斥个人自身兴趣、爱好、才能的发展,因此制定教育目’的应反映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5.教育的社会属性主要有:永恒性;历史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相对独立性。

16.(1)访问法;(2)测量法;(3)考核法;(4)书面材料分析法;(5)观察法,这是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6)问卷法,可分封闭性问卷和开放性问卷两种;(7)谈话法;(8)实验法;(9)调查法。

17.(1)学校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

(2)采取走出去,请近来的方法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

(3)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

四、论述题:l5分。

18.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当然,也包括道德的发展;旧式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条件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二)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9.C20.D21.B22.D23.C24.C25.D26.B27.D28.B29.C30.C

六、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31.错误。(1)情绪与生理需要相联系,是低级的,人和动物都具有。(2)情感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高级的、人所特有的。

32.错误。超额学习的量与保持量成正比,但是,最佳记忆效果与超额学习的量并不是成正比。实验研究表明,一般超额学习在50%左右效果最佳,一旦超过l00%,保持效果便不再随之显著增长,反而逐次降低。

七、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3.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智力正常;(2)了解自我;(3)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4)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5)独立、自主、有责任心;(6)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34.(1)包容需要:人是群居的社会动物,离开群体就无法生存,因此,人必须与别人联系、往来、结交,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基于这种愿望,人在与他人相处中,其行为具有种种共同特征,如主动与他人交往,积极参与团体活动,对他人表示亲和等。

(2)控制需要:这是一种企图运用权力和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其行为特征是使用权力和权威来支配、控制、领导他人,或者反对权力,藐视权威,追随、模仿他人,受人支配等。

(3)情感需要:在感情上愿意与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关系,其行为特征是同情、热情、喜爱和亲近等,或者是冷淡、疏远、厌恶、憎恨等。

35.注意范围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知觉对象的特点。这种注意范围的大小是随着被知觉对象的特点而改变的。被注意的对象越集中,排列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越大。

(2)知觉者的活动任务与目的。知觉对象相同,人的活动任务不同,这时注意的范围大小也会发生变化。在活动中,主体的目的任务越明确,注意的范围就会越大。反之,注意的范围就会越小。

(3)知觉者的知识经验。知觉主体的所特有的知识经验使注意的范围会发生变化。知觉对象与主体经验越相关,知觉主体的注意范围就会越大。同时,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善于把知觉对象组成一个整体来感知,注意的范围就会越大。

八、论述题:l5分。

36.(1)能力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2)遗传素质是能力发展的物质前提;环境因素对能力发展有重要作用,其中,营养是影响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个体早期经验对能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学校教育则对能力发展起主导作用;实践活动是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自我效能感和个性品质是影响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主观因素。(3)结合实际加以分析。

2.成人高考教育理论试题 篇二

2013年高考文综新课标Ⅰ卷第12题体现了近年来高考试题命制从定性分析为主向定量分析为主进行转变的趋势, 考查的知识点“供给法则”是《经济生活》教材中的核心知识, 但考查的方式供求曲线却是大学《西方经济学》中的经典表述, 它的理论精髓不要说学生, 就是许多中学教师也只能模糊其词, 大概论述。因此笔者以为有必要就供求曲线的相关知识做一准确论述, 希望能对教学有所帮助。

一、供求法则

需求法则:假设其他条件不变, 商品的价格和其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化的关系。

供求法则:假设其他条件不变, 商品的价格和其供给量成同方向变化的关系。

将供求法则的内容用函数图像的方法表示就是供求曲线。

二、供求曲线

上图中的S曲线表示供给曲线 (Supply) , D曲线表示需求曲线 (Demand) 。二者的主要特点有:

(1) 供求曲线的纵轴 (P轴) 表示自变量, 横轴 (Q轴) 表示因变量, 经济学意义只能表示价格 (P) 对供给量 (S) 或需求量 (D) 的影响 (即Q=f (P) ) , 不能表示供给量 (S) 或需求量 (D) 对价格的影响。例如石油需求量增加价格上涨用上图中的D曲线就无法解释。从这一点上讲, 供求曲线是反数学的 (数学上一般横轴为自变量, 纵轴为因变量) , 在分析相关题目时应格外注意。

例1:右边的曲线图反映了需求和价格的变动关系。下列选项中, 符合这一曲线图的是

A.2010年上半年以来, 我国商品房销售出现价涨量增态势

B.由于消费者青睐, 今年秋茶一上市, 价格迅速攀升

C.2012年中秋节, 一些厂家推出以玉米等为原料的实惠月饼, 使得销量大增

D.2012年10月国际石油需求量大幅下降, 价格暴跌

解析:上题中A答案反映了价涨量增 (受心理预期的影响) , 不符合需求法则的前提 (其他条件不变) , 排除;B、D均表示需求量对价格的影响, 不符合需求曲线的要求 (Q=f (P) ) , 亦排除;只有C表示价格下降 (实惠月饼) , 需求量增加, 符合题意, 故正确答案为C。

(2) 需求曲线的斜率反映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斜率绝对值越大, 曲线越平缓, 敏感性越高 (需求弹性越大) ;反之, 敏感性越低 (需求弹性越小) 。一般说来, 高档耐用品的需求弹性大 (曲线平缓) , 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小 (曲线陡峭) 。

例2: (2010·广东文综卷·24) 图中商品甲、乙是两种互不关联的商品。

当两商品的价格P均从P1同幅下降到P2时, 对于需求量Q的变化, 若有如下判断:

(1) 两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同向变动 (2) 两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反向变动 (3) 两商品相比, 商品甲是高档耐用品 (4) 两商品相比, 商品甲是生活必需品

其中正确的是

A. (1) (3) B. (1) (4)

C. (2) (3) D. (2) (4)

解析:观察图像可知, 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关系, 故 (1) 错误, (2) 正确;甲商品曲线陡峭, 需求弹性小 (价格对需求变化的影响小) , 为生活必需品, 乙商品甲商品曲线平缓, 需求弹性大 (价格对需求变化的影响大) , 为高档耐用品, 故 (4) 正确;所以, 答案为D。

三、需求量和需求的变动

1. 需求量变动

需求量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单纯由商品本身价格变动而引起的需求量变化 (Q=f (P) ) 。表现在需求曲线上就是价格与需求量的组合沿着同一条需求曲线移动 (D1点向D2点的运动) , 如上图所示。

例3: (2009·北京文综卷·29) 数据、图形、表格是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的重要工具。北京市下调公交车车票价格, 乘坐公交车的人次增加, 能够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图形是

解析:本题反映的是公交车车票价格 (P) 对乘坐公交车的人次 (Q) (价格对需求量) 的影响, 为需求曲线, 故排除C、D (供给曲线) ;其次, 题目强调车票价格下调引起乘坐公交车的人次的增加, 所以需求曲线应向右下方进行移动, 所以正确答案为A。

2. 需求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 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这里的其他因素变动是指消费者收入水平变动、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和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的变动等。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并且一般地, 如果需求曲线因商品本身价格以外的因素而向右移动, 则称消费者的需求增加;反之, 如果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则称需求减少, 如右图所示表示需求的增加。

例4: (2008·山东文综卷·15) 政府给农民一定的家电购置补贴, 会影响农民对家电的市场需求量。下列曲线图 (横轴为需求量, 纵轴为价格, d1为补贴前市场需求曲线, d2为补贴后市场需求曲线) 能正确反映这一信息的是

解析:该题反映了家电购置补贴 (非价格因素) 对家电需求量的影响, 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所以可以先排除B、D答案 (供给曲线的移动) , 家电补贴后农民对家电的需求量增加, 需求曲线应向右移动, 答案为C。

对供给和供给量变动的理解只要将上述需求和需求量改为供给和供给量即可, 原理完全一致, 不再赘述。

四、对2013年高考文综新课标Ⅰ卷第12题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2013·新课标Ⅰ卷·12) 2012年, 某县农民种植的土豆产量增大, 但市场没有相应的扩充, 农民不得不低价销售, 收入不增反降。图5的 (1) (2) (3) (4) 中, 能够反映这种“丰产不丰收”经济现象的是

A. (1) B. (2)

C. (3) D. (4)

解析:该题反映了2012年土豆供给增加而需求却没有相应增加, 从而导致供大于求价格下降的经济现象, 是对经济生活价值规律知识 (谷贱伤农) 的直接应用。供给变化, 应为供给曲线的移动而不是需求曲线的移动, 排除 (3) (4) ;供给增加, 供给曲线向右移动而不是向左移动, 故答案应为 (2) , 选B。

从对2013年高考文综新课标Ⅰ卷第12题的分析可以看出, 近年来高考政治呈现出案例图表化的趋势,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只有先学习必要的西方经济学相关知识, 渗透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数形结合的方法, 提高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在案例和图表之间相互转化的能力, 才能适应高考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提高高考备考的实效。

3.研析高考试题 给力高考复习 篇三

纵观历年全国二卷数学试题,可以发现,源于课本例习题的试题占了一定的分量,有些高考试题是对课本例习题的改编,有些试题是对今年高考原题的变形. “注重基础,能力立意”,“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做到两个有利”是高考命题的原则.今年的高考刚刚落下帷幕,全国二卷的14,15题再次给每一个奋战在高三战线的师生久久的思考.在高考复习中,我们一直强调回归课本,多研究高考试题,其实不然,在复习过程中一部分学生只关注创新,陷入题海之中,而冷落课本,喜新厌旧似乎是学生共有的天性,对于高考试题只关注做对答案,而缺少反思和研究,致使考试中屡屡在基础题,热点题上失分.到底如何真正认识到课本学习的重要性,做好高考试题的研究与分析,使高考复习有的放矢呢?下面结合近三年全国二卷试题,谈一些高考复习策略.

一、 巩固基础知识,经常回归课本

课本是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蓝本”,能力是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发展的.课本是经过专家反复推敲的,它包含了重要的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研究近年高考试题可以看到许多试题在课本上的“影子”,因此,在高考复习时应当回归课本,夯实基础,吃透教材,用活教材,尤其是对课本中典型题目要加以延伸、拓宽、变化,做到举一反三.

分析 案例1只是将课本习题的分子与分母颠倒,分母的多项式展开,结果完全一样;案例2将课本例题的“+”改为“-”其余都未变,答案也就多了一个“-”号而已.

启示:笔者曾经进行过一次题为“从课本例习题看高考试题的影子”这样一个专题学习,专门罗列了近几年全国二卷数学试题的“影子”,学生上完之后目瞪口呆,原来课本如此重要.因此,为了使回归课本更具有说服力,高考第一轮复习之前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高考试题寻影的专题学习.

二、 注重高考试题研究,努力提高复习实效

高考仍是中学数学教学的指挥棒,“高考考什么”决定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在这种大环境下,研究高考试题是用好教材,回归课本的根本保障.在高三复习阶段有人一直在问,高考到底考什么,考多难,怎样考?为了更好的回答这个问题,高考《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不失为一本很好的答案书,研究高考试题的变化更是提问者最满意的答案.

分析 高考二轮复习中,在一次课堂上,笔者让学生认真研究了这两道题,学生经过分析不难发现,2010年已知e=32,AF=3FB,求k. 2009年已知k=3,AF=4FB,求e. 在讲解了2009年这道题之后,2010年几乎是全部抄袭其过程,无不让每一个学生感到震撼,高考原来如此.

启示 在我们还沉浸在欣赏这道题的巧妙的时候,曾经让98%(这是官方数据)的学生无从下手的2010年全国二卷16题:已知球O的半径为4,圆M与圆N为球的两个小圆,AB为圆M与圆N的公共弦,AB=4,若OM=ON=3,则两圆圆心距离MN=,再看看2008年全国二卷理科12:已知球的半径为2,相互垂直的两个平面分别截球面得到两个圆,若两圆的公共弦长为2,则两圆的圆心距等于.感兴趣的话不妨试一试看看有何不同.

2. 加强对过去的,特别是近三年全国一卷及课标卷的研究

案例4 (2011年全国二卷理14)已知α∈π2,πsinα=55,则tan2α=

影子1 (2010年全国一卷文14)已知α为第三象限角,sinα=35,则tan2α=

影子2 (人教实验版高中数学第一册下P47例1)已知sinα=513,α∈π2,π,求sin2α,cos2α,tan2α的值.

分析 今年这道三角函数填空题不仅是课本例题数字的改编,也是全国一卷文科试题sinα值的改变,其他条件都未改变,属于基础题.

启示 拿到这道题让人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不是题目有多么独特,新颖,而是显现出题人的良苦用心,数学高考离不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另外,全国一、二卷在命题模式,思想上完全一致.因此,高考复习中要重视全国一卷的复习,从两者中找共性,从历年的变化中找动态,进而提升复习的时效性.

4.成人高考教育理论试题 篇四

2013年2013级第1学期

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 专业:层次:专升本

姓名:学号:成绩: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法的起源的一般规律是从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到。

2、一切社会的法都可以有作用与社会作用之分。

3、每一法律规范由行为模式和两个部分构成。

4、原始社会调整人们的行为规则是。

5、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法学可以分为和应用法学。

6、狭义的法律是由制定的。

7、“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是古代思想家提出的。

8、从法律规则的内容是否确定划分为确定性规则、委托性规则和规则。

9、法律推理中的形式推理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推理。

10、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中心环节是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1、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的划分标准是()

A.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B.是否合法

C.法律是否予以调整D.是否具有社会性

12、《刑法》第109第2款规定:“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这一条规则属于()

A.授权性规则B.任意性规则C.委任性规则D.准用性规则

13、王某夫妇雇用了一保姆临时在家照看孩子,事后付给保姆酬劳500元。关于王某夫妇与保姆之间的法律关系的客体,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孩子B.孩子的安全、健康

C.保姆D.照看孩子的劳务和500元报酬

14、法律调整是一种()

A.个别性调整B,规范性调整C.习惯性调整D.具体性调整

15、下列法律关系中,属于公私混合法律关系的是()

A.婚姻法律关系B.购销法律关系C.租赁法律关系D.劳动法律关系

16、划分部门法的主要标准是()

A.法律的调整对象B.法律调整的方法C.法律的制定主体D.法律的效力

17、下列关于法律解释的哪一表述是错误的?()

A.法律解释作为法律职业技术的核心在任何有法律职业的国家中,其规则和标准有所不同

B.法律解释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解释者往往只使用其中的一种方法

C.法律解释必然存在于法律适用之中

D.法律解释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性,但是它有客观性

18、约翰•洛克(1632—1704),著名的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是近代西方自由主义的奠基人之一。其代表作《政府论》下篇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经典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洛克阐述了他的自然权利学说,洛克所论述的 “自然权利” 不应该包括以下哪项?()

A.生命权B.财产权C.自由权D.追求幸福权

19、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明确使用“人权”的是()

A.但丁B.格老秀斯C.马克思D.阿奎那

20、能够直接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或根据称为()

A.法律关系主体B.法律关系客体C.法律关系内容D.法律事实

21、普通法法系国家法律的分类是()

A.公法和私法B.普通法和衡平法

C.普通法和根本法D.普通法和一般法

22、实现法的历史类型的更替的根本条件是()

A.人民群众的觉悟 B.社会革命C.先进的理论指导 D.物质生活关系变化

23、中国古代将“律”字解释为“均布”,其含义是()

A.准则B.刑罚C.公平D.正义

24、对人的效力我国采取的是()

A.属地主义B.属人主义

C.保护主义D.以属地主义为主,兼顾属人主义和保护主义

25、人身权利属于()

A.绝对权B.相对权C.特殊权D.职权

26、我国《合同法》第41条规定:“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格式条款和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对该法律条文的下列哪种理解是错误的?()

A.该法律条文规定的内容是法律原则

B.格式条款本身追求的是法的效率价值,该法律条文规定的内容追求的是法的正义价值

C.该法律条文是对法的价值冲突的一种解决

D.该法律条文规定了法律解释的方法和遵循的标准

27、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产阶级法系家主张()

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B.所有权社会化

C.国家干预经济发展D.保护垄断

28、处理利益和正义的关系应当坚持()

A.效率优先,兼顾公平B.公平优先C.正义优先D. 同时优先

29、马克思主义法学把法的本质归结为()

A.神的意志的体现B.公共意志的体现C.民族精神的体现D.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30、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为()

A.主体、客体和权利、义务B.法律规范C.法律概念D.法律事件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31、法律行为

32、法律原则

33、法律移植

34、法律解释

35、法律关系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36、简述法律的规范作用。

37、简述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38、简述法律监督的构成要素。

五、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39、论述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不同点。

5.成人高考教育理论试题 篇五

学前教育类专业知识试题

本试卷分卷一(选择题)和卷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2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考生请在答题卡上答题,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卷一(选择题,共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选出,并填涂在答题卡上)1.下列有关婴幼儿生理解剖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

A.婴幼儿年龄越小呼吸越快 B.5岁以前可以有生理性远视

C.出生前半年至出生后一年是脑细胞数目增长的重要阶段 D.幼儿的咽鼓管长、宽、直擤鼻涕太用力,有可能引起中耳炎

2.脑细胞以最经济的消耗,收到最大工作效果,这是大脑皮质建立了()

A.动力定型

B.镶嵌式活动原则

C.优势原则

D.抑制活动原则 3.某幼儿皮下、牙龈、骨膜等多处出血,肢体出血部位疼痛、肿胀,该幼儿缺乏()A.维生素A

B.维生素B2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4.长期饮用鲜羊奶容易导致儿童患()

A.缺铁性贫血

B.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C.佝偻病

D.坏血病 5.下列日常护理操作正确的是()

A.为减少误差,体温测量应连续测三次取平均值

B.脉搏测量时,被测者可以为安静状态,也可以是兴奋状态 C.冷敷降温时,若发现小儿打寒战、面色发灰,应停止冷敷 D.鼻腔有异物时可以用镊子直接将其夹出

6.关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主要环节的安排,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幼儿进餐时应先洗手,洗完手等着别的小朋友

B.安排幼儿准时上床,按时起床 C.一般,每日应有3~4小时的户外活动

D.活动间歇,提醒幼儿入厕 7.在糖类的氧化供能过程中,对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起重要作用的维生素是()A.维生素A

B.硫胺素

C.核黄素

D.抗坏血酸

8.患儿起病突然,体温可达39℃~41℃,高热3~5天后体温骤降时出疹。该幼儿可能患了()

A.麻疹

B.水痘

C.风疹

D.幼儿急疹 9.下列属于婴幼儿心理卫生问题的是()

A.脚气病

B.佝偻病

C.缄默症

6.成人高考教育理论试题 篇六

【背景材料】

2015年6月23日至24日,第七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第六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两国高层领导人重点就宏观经济政策和结构改革、促进贸易与投资、金融市场稳定与改革等议题展开讨论。在本次对话期间,中美双方在建设新型大国关系、深化双边合作、应对全球挑战等多个重要领域取得了大量成果,尤其是在汇率问题、特别提款权问题、双边投资协定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为9月份两国领导人的会晤做了重要铺垫。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特别代表财政部长雅各布·卢共同主持经济对话。双方就事关两国和国际经济的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坦诚深入的交流,达成70多项重要成果。自2009年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华盛顿启动以来,截至2014年,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已经成功举办了六次。迄今为止,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已取得700多项具体成果,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已取得300多项具体成果。【理论分析】

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美之间年度的贸易额已经达到5500亿美元,美国的对华直接投资达到近1000亿美元,中国的对美投资也在不断地增加。

2.国际竞争与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要维护和发展开放型的世界经济。中美两国在新一轮双边投资协定谈判中,首次交换了负面清单出价,并正式开启负面清单谈判。这种竞争与合作,有利于实现双方的最大利益。

3.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中国对外资的态度一向比较谨慎,美国很难打开中国的金融和电讯市场。美国对于来自中国投资背后的安全风险也十分关切。因为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双重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相悖则是国家间冲突的根源。中美双方两国共在九大领域达成了120多项成果和共识,为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又迈出了扎实的一步。其根本原因是中美两国存在着共同利益

2.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美双方围绕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深化双边务实合作、加强中美在亚太的合作、应对地区热点和全球性挑战重要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因此,双方坚持在平等基础上的互利共赢,符合我国的外交政策。

3.当今时代主题。中美双方承诺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改革和可持续、平衡发展。双方承诺密切在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框架下的合作。中美双方的承诺符合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表明两国存在共同的利益诉求。

三、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联系的观点。在纷繁复杂的中美关系中,经贸问题、安全问题、人权问题和台湾问题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争议领域,两国之间绝大多数波折

都与这些方面的问题有关,即主要集中于战略、经济与人文领域。纷繁复杂的中美关系说明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2.发展的观点。从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到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使中美在战略安全与经济贸易领域分别拥有了专门的对话与交流平台。这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矛盾具有特殊性。中美是当今世界极具代表性的两个国家,分别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以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这体现了中美关系具有矛盾的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抓主要矛盾。作为崛起国与守成国,中美在国际体系中居于关键性战略地位,这使得两国关系的任何变动都具有重要的世界影响。这说明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跟踪试题】

中美经济关系是中美整体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剂,中美之间年度的贸易额已经达到5500亿美元,美国的对华直接投资达到近1000亿美元,中国的对美投资也在不断地增加。据此回答1—3题:

1.中美之间年度贸易额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各国人民观念的转变

D.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2.中美互相投资不断增加。这体现了

A.生产的全球化

B.资本的全球化

C.贸易的全球化

D.技术的全球化

3.在中美贸易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加强经济对话有利于

①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②中美贸易的迅速发展 ③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④实现经济的快速同步增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前不久,中美两国在新一轮双边投资协定谈判中,首次交换了负面清单出价,并正式开启负面清单谈判。负面清单谈判 A.促进国际分工

B.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C.合理配置资源

D.实现各自的最大利益

有的专家认为,就经济领域开放而言,中国对外资的态度一向比较谨慎,美国很难打开中国的金融和电讯市场。相对地,美国对于来自中国投资背后的安全风险也十分关切,中资进入美国电讯、基建和能源行业的难度也不小。据此回答5—6题:

5.能够说明材料中观点的深层次原因是

A.经济全球化只对发达国家有利

B.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 C.经济全球化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两极分化

D.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6.面对外资利用上的风险,我们应该

A.不与美国进行经济往来

B.加强区域劳务合作,减少与他国资金往来

C.抓住机遇,回避风险

D.趋利避害,迎接挑战

在本轮对话的战略轨道上,中美双方围绕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深化双边务实合作、加强中美在亚太的合作、应对地区热点和全球性挑战、建设性地管控分歧等重要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两国共在九大领域达成了120多项成果和共识,为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又迈出了扎实的一步。据此回答7—8题:

7.中美两国在九大领域达成了多项成果和共识的根本原因是

A.中美两国存在着共同利益

B.交流与合作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主题 C.中美两国已经排除异见,共同致力于保护环境 D.我国外交政策得到彻底贯彻

8.材料表明中美两国

①能够彼此尊重,加强交流与合作 ②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③坚持在平等基础上的互利共赢 ④在对话合作中消除彼此间差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在此次对话期间,中美双方承诺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改革和可持续、平衡发展。双方承诺密切在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框架下的合作。据此回答9—10题:

9.中美双方的承诺

①符合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 ②表明两国存在共同的利益诉求 ③表明建立国家同盟关系是当今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 ④表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0.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分别属于

A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B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C世界性国际组织 区域性国际组织

D区域性国际组织 区域性国际组织

在纷繁复杂的中美关系中,经贸问题、安全问题、人权问题和台湾问题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争议领域,两国之间绝大多数波折都与这些方面的问题有关,即主要集中于战略、经济与人文领域。从这个角度看,建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可谓“切中要害”,因为这两大机制涵盖了战略与安全、经济与贸易、文化与社会等诸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据此回答11—12题:

11.纷繁复杂的中美关系说明()

A.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 B.物质对意识的依赖性

C.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D.规律是客观的,能被人们改变 12.上述对中美关系的分析思路体现了

①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②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③办事情善于抓重点、抓关键 ④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促成事物质变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13.中美是当今世界极具代表性的两个国家,分别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以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这些特殊属性使中美关系成为世界上最重要、最复杂、涉及面与影响力最广泛的双边关系。由于中美实力地位与互动关系的缘故,两国关系异常复杂而重要。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源自2006年建立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2009年中美领导人决定将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提升为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使中美在战略安全与经济贸易领域分别拥有了专门的对话与交流平台。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正式开始于2010年,主要涵盖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领域。作为崛起国与守成国,中美在国际体系中居于关键性战略地位,这使得两国关系的任何变动都具有重要的世界影响。

上述对中美关系的分析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观点的? 【参考答案】

1.B 2.B 3.A 4.D 5.B 6.D 7.A 8.C 9.A 10.D 11.C 12.C 13.(1)中美是当今世界极具代表性的两个国家,分别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以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这体现了中美关系具有矛盾的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由于中美实力地位与互动关系的缘故,两国关系异常复杂而重要。中美关系的特殊属性使中美关系成为世界上最重要、最复杂、涉及面与影响的最广泛的双边关系。这说明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从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到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使中美在战略安全与经济贸易领域分别拥有了专门的对话与交流平台。这说

7.成人高考教育理论试题 篇七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多, 涉及面广, 与生产、生活、科技等问题密切相关, 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点。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 许多试题都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 涉及元素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与制备等知识。下面以具体例题, 在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基础上, 探析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命题规律。

一、钠及其化合物

真题回放

[例1] (2013·安徽理综) 我省盛产矿盐 (主要成分是NaCl, 还含有SO42-等其他可溶性杂质的离子)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由矿盐生产食盐, 除去SO42-最合适的试剂是Ba (NO3) 2

B.工业上通过电解氯化钠溶液制备金属钠和氯气

C.室温下, AgCl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在食盐中的溶解度

D.用酚酞试液可鉴别饱和食盐水和饱和纯碱溶液

解析:用Ba (NO3) 2除去食盐水中SO42-的同时, 会引入杂质NO3-, A项错;电解NaCl溶液会得到NaOH, 只有电解熔融NaCl才能得到金属钠和Cl2, B项错;增加Cl-的浓度, AgCl的沉淀溶解平衡逆向移动, 溶解度减小, C项错;纯碱溶液呈碱性, NaCl溶液呈中性, D项正确。

答案:D

[例2] (2013·上海化学) 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 是氨碱法和联合制碱法制纯碱的中间产物, 可用作膨松剂、制酸剂、灭火剂等。工业上用纯碱溶液碳酸化制取碳酸氢钠。

(1) 某碳酸氢钠样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称取该样品, 用0.1000mol/L盐酸滴定, 耗用盐酸20.00mL。若改用0.05618mol/L硫酸滴定, 需用硫酸________mL (保留两位小数) 。

(2) 某溶液的组成如表一:

向该溶液通入二氧化碳, 析出碳酸氢钠晶体。取出晶体后溶液的组成如表二:

计算析出的碳酸氢钠晶体质量 (保留1位小数) 。

(3) 将组成如表二的溶液加热, 使碳酸氢钠部分分解, 溶液中NaHCO3的质量由428.8kg降为400.3kg, 补加适量碳酸钠, 使溶液组成回到表一状态。计算补加的碳酸钠质量 (保留1位小数) 。

(4) 某种由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组成的晶体452kg溶于水, 然后通入二氧化碳, 吸收二氧化碳44.8×103L (标准状况) , 获得纯的碳酸氢钠溶液, 测得溶液中含碳酸氢钠504kg。通过计算确定该晶体的化学式。

解析: (1) 与等量NaHCO3反应时, 消耗H2SO4的物质的量是HCl的物质的量的一半, 即0.1000×20.00×0.5=0.05618×V, V=17.80mL。

(2) 反应中消耗Na2CO3 (814.8-137.7) kg, 则生成NaHCO3 (814.8-137.7) kg×168/106=1073.1kg, 故析出的碳酸氢钠晶体的质量为1073.1+400.3-428.8=1044.6kg。

(3) 分解的NaHCO3的质量为 (428.8-400.3) kg, 生成Na2CO3的质量为 (428.8-400.3) kg×106/168=18.0kg, 则补加碳酸钠的质量为814.8-137.7-18.0=659.1kg。

(4) 溶液吸收CO2的体积为44.8×103L, 其物质的量为2×103 mol;原晶体中含有2×103 molNa2CO3, 其质量为212kg;反应生成的NaHCO3为4×103 mol, 其质量为336kg;原晶体中含NaHCO3的质量为504kg-336kg=168kg, 其物质的量为2×103 mol;原晶体中含有结晶水的质量为452kg-212kg-168kg=72kg, 其物质的量为4×103 mol。

原晶体中, n (Na2CO3) ∶n (NaHCO3) ∶n (H2O) =2×103 mol∶2×103 mol∶4×103 mol=1∶1∶2, 因此, 该晶体的化学式为Na2CO3·NaHCO3·2H2O。

答案: (1) 17.80mL (2) 1044.6kg

考查总结

钠及其化合物 (Na2O、Na2O2、NaOH、Na2CO3、NaHCO3) 的性质是高考考查的核心内容。其重点是: (1) 钠与水 (或盐溶液) 的反应原理和现象; (2) Na2O2的强氧化性, 与H2O、CO2反应的原理, 注意反应前后的气体体积差和固体质量差在计算中的应用; (3) NaOH与酸、酸性氧化物、酸式盐、单质 (Cl2、Si、Al) 、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等物质的反应及应用; (4) Na2CO3和NaHCO3的性质差别及转化。高考题除在选择题中对这些知识直接考查外, 还经常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结合其他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 命制推断题、实验题和计算题。

新题速递

1. 为除去括号内的杂质, 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不正确的是 ()

A.Na2CO3溶液 (NaHCO3) :选用适量的NaOH溶液

B.NaHCO3溶液 (Na2CO3) :应通入过量的CO2气体

C.Na2O2粉末 (Na2O) :将混合物在空气中加热

D.Na2CO3溶液 (Na2SO4) :加入适量Ba (OH) 2溶液, 过滤

2. 由Na2O2、Na2CO3、NaHCO3、NaCl中某几种组成的固体混合物, 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盐酸时有气体放出。

将气体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 气体体积减少一部分。将上述混合物在空气中加热, 有气体放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混合物中一定不含Na2CO3、NaCl

B.混合物中一定有Na2O2、NaHCO3

C.将少量混合物溶于酚酞试液, 试液显红色

D.将上述混合物在空气中加热所得固体为纯净物

二、镁及其化合物

真题回放

[例] (2013·江苏化学) 氧化镁在医药、建筑等行业应用广泛。硫酸镁还原热解制备高纯氧化镁是一种新的探索。以菱镁矿 (主要成分为MgCO3, 含少量FeCO3) 为原料制备高纯氧化镁的实验流程如下:

(1) MgCO3与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2) 加入H2O2氧化时,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 滤渣2的成分是___________ (填化学式) 。

(4) 煅烧过程存在以下反应:

利用下图装置对煅烧产生的气体进行分步吸收或收集。

(1) D中收集的气体是________ (填化学式) 。

(2) B中盛放的溶液可以是_______ (填字母) 。

a.NaOH溶液

b.Na2CO3溶液

c.稀硝酸

d.KMnO4溶液

(3) A中得到的淡黄色固体能与热的NaOH溶液反应, 产物中元素的最高价态为+4, 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解析:在菱镁矿中加入稀硫酸, MgCO3和FeCO3都发生反应生成硫酸盐, 过滤后在滤液中加入H2O2溶液, 可将FeSO4氧化为Fe2 (SO4) 3, 调节溶液的pH, 使Fe3+变成Fe (OH) 3, 滤渣2的成分是Fe (OH) 3。

根据煅烧过程中存在的反应, 可知煅烧产生的气体中含有SO2、CO2、CO, 其中CO不能被吸收, 在D中收集到的气体是CO;SO2有较强还原性, 可在B中被KMnO4溶液吸收;CO2可在C中被碱液吸收。

A中得到的淡黄色固体是S, 与热的NaOH溶液反应时, S发生歧化反应生成S2-和SO2-3。

考查总结

镁及其化合物的命题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镁与CO2的反应在推断题中的应用; (2) Mg3N2的生成和性质, 镁在空气中燃烧发生三个反应, 其中产物Mg3N2能水解生成沉淀Mg (OH) 2和气体NH3通常是推断题的突破口; (3) 海水是镁元素的天然资源之一, 从海水中提取镁是工业获取镁的重要途径, 其原理涉及Mg (OH) 2的难溶和难熔性; (4) 如何将含较多Mg2+和Ca2+的天然水变成能饮用的纯净水, 对当今和未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也是考试的热点。近年来单独考查镁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试题不多, 更多的是在化学实验、物质制备等综合试题中涉及相关知识。

新题速递

1. 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实验推理中, 正确的是 ()

A.NaHCO3、MgCO3、Mg (OH) 2等都能与酸反应, 所以它们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B.镁比铁活泼, 所以向过量氯化铁溶液中加少量镁, 可以从溶液中置换出铁

C.工业上电解熔融氯化镁可制得金属镁, 所以工业上电解熔融氯化铝可制得铝

D.将镁条和铝片用导线连接再插进稀NaOH溶液, 镁条上产生气泡, 说明镁比铝活泼

2. 氧化镁是一种优良的高温耐火材料。下图是一种制取高纯氧化镁的部分工艺流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MgCl2·6H2O溶于水, 溶液呈________ (填“酸性”、“中性”或“碱性”) 。

(2) 氨化反应过程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

(3) 轻烧后的产物为__________。

(4) 蒸氨是将石灰乳通入氯化铵溶液中, 并加热,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 25℃时, Ksp[Mg (OH) 2]=5.6×10-12, 酸碱指示剂百里酚蓝变色的pH范围如下:

25℃时, 在Mg (OH) 2的饱和溶液中滴加2滴百里酚蓝指示剂, 溶液的颜色为_________。

三、铝及其化合物

真题回放

[例1] (2013·山东理综) 足量下列物质与等质量的铝反应, 放出氢气且消耗溶质物质的量最少的是 ()

A.氢氧化钠溶液B.稀硫酸

C.盐酸D.稀硝酸

解析:硝酸与铝反应不生成H2, 首先排除D项;根据各反应生成物的化学式:NaAlO2、Al2 (SO4) 3、AlCl3, 通过物料守恒可直接判断出等量的铝消耗NaOH物质的量最少。

答案:A

[例2] (2013·广西理综) 铝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金属, 工业上用Al2O3和冰晶石 (Na3AlF6) 混合熔融电解制得。

(1) 铝土矿的主要成分是Al2O3和SiO2等。从铝土矿中提炼Al2O3的流程如下:

(2) 以萤石 (CaF2) 和纯碱为原料制备冰晶石的流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 写出反应1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2) 滤液Ⅰ中加入CaO生成的沉淀是_______, 反应2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

(3) E可作为建筑材料, 化合物C是___________, 写出由D制备冰晶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4) 电解制铝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以石墨为电极, 阳极产生的混合气体的成分是__________。

解析: (1) Al2O3是两性氧化物, SiO2是酸性氧化物, 都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

(2) 滤液Ⅰ中含有Na2SiO3和NaAlO2, 加入的CaO与水反应生成Ca (OH) 2, Ca (OH) 2与Na2SiO3反应生成CaSiO3沉淀。气体A是CO2, 在NaAlO2溶液中通入CO2, 反应生成Al (OH) 3沉淀和Na2CO3。

(3) 利用不挥发性酸可制备挥发性酸, CaF2和浓硫酸反应生成CaSO4 (石膏的主要成分) 和HF气体。

(4) 该电解反应在较高温度下进行, 阳极生成的氧气还会与C反应生成CO2或CO。

考查总结

铝及其化合物的命题热点主要是铝元素的两性, 即Al、Al2O3、Al (OH) 3均既能与酸反应, 又能与碱反应。同时, 铝的单质和化合物与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有联系的问题很多, 如:从铝土矿中提取Al2O3, 电解熔融Al2O3得到金属铝, Al (OH) 3悬浊液可以治疗胃酸过多, 人体摄入铝元素过多容易引起老年痴呆, Al2 (SO4) 3与NaHCO3的双水解可用来制泡沫灭火器, 明矾可用来净水, Al2O3是高温耐火材料等, 都是考试中经常涉及的问题。铝虽然是活泼金属, 但铝却具有较强的抗腐蚀性。作为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 铝的冶炼和铝合金材料也是考试的热点。

新题速递

1. 甲、乙两烧杯中分别装有相同体积、相同pH的氨水和NaOH溶液, 各加入10mL0.1 mol·L-1 AlCl3溶液, 两烧杯中都有沉淀生成。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中沉淀一定比乙中的多

B.甲中沉淀可能比乙中的多

C.甲中沉淀一定比乙中的少

D.甲中和乙中的沉淀肯定一样多

2. 合金是一类非常重要的金属材料, 在生产、生活、军事或高科技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铁铝合金是一种新型的高温结构材料。

(1) 写出工业上生产铁和铝的化学方程式 (只写最后得到金属单质的一个) :________。

(2) 高温条件下, Al和Fe2O3按一定比例混合反应可制得Fe3Al,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 下图表示室温时不同组分的Fe3Al在65%的浓硝酸中的腐蚀情况。由图可看出添加了_________ (填符号) 元素的合金耐腐蚀性最差。

(4) 某校兴趣小组欲测定另一种铁铝硅合金 (FexAlySiz) 粉末的组成, 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准确称取1.46g该合金粉末, 加入过量盐酸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测定剩余固体质量0.07g。向滤液中滴加足量浓NaOH溶液, 充分搅拌、过滤、洗涤得固体。再将所得固体充分加热、灼烧得红棕色粉末1.60g。试通过计算确定此合金的组成。

四、铁及其化合物

真题回放

[例1] (2013·重庆理综) 某研究小组利用下图装置探究温度对CO还原Fe2O3的影响 (固定装置略) 。 (注:在含Fe2+的溶液中滴加K3[Fe (CN) 6]溶液, 生成蓝色沉淀, Fe3+则无此性质)

(1) MgCO3的分解产物为___________。

(2) 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 处理尾气的方法为_________。

(3) 将研究小组分为两组, 按题图装置进行对比实验, 甲组用酒精灯、乙组用酒精喷灯对装置D加热, 反应产物均为黑色粉末 (纯净物) , 两组分别用产物进行以下实验。

(1) 乙组得到的黑色粉末是__________。

(2) 甲组步骤1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3) 乙组步骤4中, 溶液变红的原因为_________。溶液褪色可能的原因及其验证方法为__________。

(4) 从实验安全考虑, 题图装置还可采取的改进措施是__________。

解析:本题以探究温度对CO还原Fe2O3的影响为实验目的, 综合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实验知识, 涉及产物分析、装置作用、尾气处理、物质检验、反应原理、实验假设、实验验证、装置改进等内容。

(1) 难溶性碳酸盐受热分解为金属氧化物和CO2。

(3) CO还原Fe2O3生成的黑色粉末可能是Fe、Fe3O4、FeO及其混合物。实验1证明甲组没有Fe生成, 乙组产生了Fe;实验2证明黑色粉末溶于酸时都生成了Fe2+;实验3证明甲组产物中有Fe3+, 乙组产物中没有Fe3+;实验4说明褪色的原因可能是SCN-被Cl2氧化。综合分析, 可知甲组实验得到的黑色粉末是Fe3O4, 乙组实验得到的黑色粉末是铁。

答案: (1) MgO、CO2

(2) 除CO2点燃

(3) Fe2+被氧化为Fe3+, Fe3+遇SCN-显红色假设SCN-被Cl2氧化, 向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 若出现红色, 则假设成立 (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4) 在装置BC之间添加装置E防倒吸 (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例2] (2012·新课标全国) 铁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 铁的卤化物、氧化物以及高价铁的含氧酸盐均为重要化合物。

(1) 要确定铁的某氯化物FeClx的化学式, 可用离子交换和滴定的方法。实验中称取0.54g的FeClx样品, 溶解后先进行阳离子交换预处理, 再通过含有饱和OH-的阴离子交换柱, 使Cl-和OH-发生交换。交换完成后, 流出溶液的OH-用0.40mol·L-1的盐酸滴定, 滴至终点时消耗盐酸25.0mL。计算该样品中氯的物质的量, 并求出FeClx中x值:_________。

(2) 现有一含有FeCl2和FeCl3的混合物样品, 采用上述方法测得n (Fe) ∶n (Cl) =1∶2.1, 则该样品中FeCl3的物质的量分数为_________

。在实验室中, FeCl2可用铁粉和__________反应制备, FeCl3可用铁粉和_______________反应制备。

(3) FeCl3与氢碘酸反应时可生成棕色物质, 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

(4) 高铁酸钾 (K2FeO4) 是一种强氧化剂, 可作为水处理剂和高容量电池材料。FeCl3与KClO在强碱性条件下反应可制取K2FeO4, 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与MnO2—Zn电池类似, K2FeO4—Zn也可以组成碱性电池, K2FeO4在电池中作为正极材料, 其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 该电池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3) Fe3+具有较强氧化性, I-具有较强还原性, 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I2, 碘水显棕色。

(4) ClO-有强氧化性, 将Fe3+氧化为FeO42- (其中铁为+6价) , 氯元素被还原为Cl-, 在强碱性条件Fe3+以Fe (OH) 3形式存在, 反应有水生成, 据此可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在K2FeO4-Zn电池中, 正极K2FeO4发生还原反应, FeO42-的还原产物为Fe3+, 由于是碱性环境, 故应生成Fe (OH) 3。负极Zn发生氧化反应生成Zn (OH) 2, 将两电极反应式相加即可得电池总反应式。

答案: (1) 3

(2) 0.10 (或10%) 盐酸氯气

考查总结

由于钢铁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 所以钢铁的有关知识贯穿整个中学阶段。高考的主要热点是: (1) 铁的三种价态 (0、+2、+3价) 之间相互转化的氧化还原反应; (2) 铁的变价性质的应用; (3) 铁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 铁的合金及钢铁腐蚀与防护。高考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炼铁、炼钢、铁的腐蚀与防护等有关的知识点, 在鉴别、分离、制取、分析组成、判断存在等题型中, 将铁的变价性质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其他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内容等相结合, 进行综合应用。

新题速递

1. 下列铁的化合物可以分别通过化合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生成的是 ()

2. 将一浅绿色溶液, 置于空气中, 变黄色。

将此黄色溶液逐滴滴入沸水中, 形成一种红褐色胶体,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浅绿色溶液中含有的Fe2+在空气中被氧化为Fe3+

B.欲检验该黄色溶液中, 是否含有未被氧化的Fe2+, 向其中滴加KSCN溶液

C.配制该浅绿色溶液, 要向其中加少量酸与铁粉, 目的是为了防止Fe2+的水解与氧化

D.欲检验浅绿色溶液中是否含有Fe3+, 滴入KSCN溶液, 看是否变红色

3. 利用生产钛白的副产品绿矾制备还原铁粉的工业流程如下:

(1) 干燥过程主要是为了脱去游离水和结晶水, 过程中会有少量FeCO3·nH2O被空气氧化为FeOOH,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2) 取干燥后的FeCO3样品12.49g焙烧至600℃, 质量变为8.00g, 继续加热最终得到Fe 6.16g, 则600℃产物的可能组成为__________, 计算FeCO3样品中FeCO3与FeOOH的质量____________。

(3) 若将28.12g还原铁粉 (含少量FexC) 在氧气流中加热, 得到标准状况下的CO2224mL;将相同质量的还原铁粉与足量硫酸反应, 得到标准状况下的H210.752L (FexC与硫酸反应不产生H2) 。计算FexC的化学式____________。 (假设还原铁粉仅含两种物质)

五、铜及其化合物真题回放

[例] (2013·广东理综) 银铜合金广泛用于航空工业。从切割废料中回收银并制备铜化工产品的工艺如下:

(1) 电解精炼银时, 阴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滤渣A与稀HNO3反应, 产生的气体在空气中迅速变为红棕色, 该气体变色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2) 固体混合物B的组成为________;在生成固体B的过程中, 需控制NaOH的加入量, 若NaOH过量, 则因过量引起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

(4) 若银铜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3.5%, 理论上5.0kg废料中的铜可完全转化为________mol CuAlO2, 至少需要1.0mol·L-1的Al2 (SO4) 3溶液_______________L。

(5) CuSO4溶液也可用于制备胆矾, 其基本操作是_________、过滤、洗涤和干燥。

解析: (1) 联系电解精炼铜的原理, 可知电解精炼银时, 阳极是粗银溶解, 阴极是Ag+在纯银上得电子被还原为银。滤渣A中的金属与稀硝酸反应生成无色的NO, NO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

(2) 分析信息和流程图可知, CuSO4、Al2 (SO4) 3固体与稀NaOH溶液反应生成Cu (OH) 2和Al (OH) 3, 煮沸时Cu (OH) 2分解为CuO, Al (OH) 3不分解, 所以固体B应为CuO和Al (OH) 3。若NaOH过量, 两性氢氧化物Al (OH) 3会与之反应而溶解。

(5) 用溶液制备带结晶水的晶体的一般操作步骤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5) 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考查总结

铜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 这部分知识点在高考中也经常有所涉及。从近年来的高考试题看, 铜单质的性质、二价铜的氧化性、铜及其化合物的制备以及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与铜及其化合物有关的定量实验和实验设计等是重要的考点。综合命题是大势所趋, 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利用“铁三角”关系, 综合铜及其他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物质的推断;二是利用化学原理分析解释炼铁、炼钢、炼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及环境保护问题。

新题速递

1. 某研究小组通过实验探究Cu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操作正确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

A.将铜丝插入浓硫酸加热, 反应后把水加入反应器中, 观察硫酸铜溶液的颜色

B.常温下将铜丝伸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 观察CuCl2的生成

C.将CuCl2溶液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干, 得到无水CuCl2固体

D.将表面有铜绿[Cu2 (OH) 2CO3]的铜器放入盐酸中浸泡, 除去铜绿

2. 以黄铜矿 (CuFeS2) 为原料冶炼铜的反应为:

(1) 已知CuFeS2中Cu为+2价, 则反应中每生成lmol Cu需要转移__________mol电子。

(2) 为综合利用炉气中的大量SO2, 下列方案合理的是___________。

a.用浓硫酸吸收

b.用于制备硫酸

c.高空排放

d.用纯碱液吸收制亚硫酸钠

(3) 为检验所得矿渣中是否含有FeO、Fe2O3、CuO、Al2O3、SiO2等氧化物, 进行了以下实验:

(1) 取一定量矿渣粉末, 加入适量浓硫酸后加热, 固体全部溶解, 得溶液A;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 溶液褪色。由此判断矿渣中一定含有_________, 一定没有_________。

(2) 将溶液A稀释后分成两份, 取其中一份, 加入过量NaOH溶液, 有沉淀产生, 静置后取上层清液, 通入过量的CO2溶液变浑浊。写出通入过量的CO2时产生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取另一份溶液加入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得到的固体中有红色物质, 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六、碳、硅及其化合物

真题回放

[例1] (2013·广东理综) 下列叙述Ⅰ和Ⅱ均正确并且有因果关系的是 ()

解析:可用加热法除去NaCl中NH4Cl的原因是NH4Cl受热易分解, A项错误;用KSCN溶液鉴别Fe3+是因为Fe3+与SCN-发生络合反应生成红色Fe (SCN) 3, B项错误;CaCO3的溶解度小于Ca (HCO3) 2, 而Na2CO3的溶解度大于NaHCO3, C项错误;玻璃的主要成分SiO2易与HF反应, 所以氢氟酸保存在塑料瓶中, D项正确。

答案:D

[例2] (2013·海南化学) 硅在地壳中的含量较高。硅及其化合物的开发由来已久, 在现代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回答下列问题:

(1) 1810年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在加热石英砂、木炭和铁时, 得到一种“金属”。这种“金属”可能是————————————————-。

(2) 陶瓷、水泥和玻璃是常用的硅酸盐材料。其中, 生产普通玻璃的主要原料有___________。

(3) 高纯硅是现代信息、半导体和光伏发电等产业都需要的基础材料。工业上提纯硅有多种路线, 其中一种工艺流程示意图及主要反应如下:

(1) 用石英砂和焦炭在电弧炉中高温加热也可以生产碳化硅,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碳化硅又称_____, 其晶体结构与_________相似。

(2) 在流化床反应的产物中, SiHCl3大约占85%, 还有SiCl4、SiH2Cl2、SiH3Cl等, 有关物质的沸点数据如下表, 提纯SiHCl3的主要工艺操作依次是沉降、冷凝和____________。

(3) SiHCl3极易水解, 其完全水解的产物为__________。

(4) 氯碱工业可为上述工艺生产提供部分原料, 这些原料是___________。

解析: (1) 石英砂和木炭反应得到单质硅, 单质硅和铁熔合成硅铁 (其中可能含碳) 。

(2) 生产普通硅酸盐玻璃的原料是纯碱、石灰石和石英砂。

(3) 比较SiHCl3、SiCl4、SiH2Cl2、SiH3Cl的沸点, 可知常温下SiHCl3、SiCl4为液体、SiH2Cl2、SiH3Cl为气体, 沉降除去产物中的固体后, 冷凝得到SiHCl3、SiCl4的混合液体, 根据沸点差异, 用蒸馏法可对二者进行分离。

答案: (1) 含有硅、碳的铁合金 (或硅铁)

(2) 石英砂、纯碱和石灰石

考查总结

这部分内容的考查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 碳的常见同素异形体的结构和性质的分析判断; (2) 碳和CO的还原性, CO和CO2的制取、收集、检验与鉴别; (3) CO2与NaOH、SiO2与碳等反应产物的确定与计算; (4) Si、SiO2、硅酸盐的性质及用途。碳、硅单质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和高科技领域中都有重要作用, 相关的命题点较多。当今世界人们对材料技术的关注, 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 反映新材料、新技术的知识将被移植到命题范围内, 考查学生接受新信息的能力。

新题速递

1. 将过量的CO2分别通入:

(1) CaCl2溶液; (2) Na2SiO3溶液; (3) Ca (OH) 2溶液; (4) 饱和Na2CO3溶液; (5) NaAlO2溶液。最终溶液中有白色沉淀析出的是 ()

2. 硅是信息产业、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的基础材料。

锌还原四氯化硅是一种有着良好应用前景的制备硅的方法, 该制备过程示意如下:

(1) 焦炭在过程Ⅰ中做________剂。

(2) 过程Ⅱ中的Cl2用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备, 制备Cl2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3) 整个制备过程必须严格控制无水。

(1) SiCl4遇水剧烈水解生成SiO2和一种酸,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2) 干燥Cl2时, 从有利于充分干燥和操作安全的角度考虑, 需将约90℃的潮湿氯气先冷却至12℃, 然后再通入到浓H2SO4中。冷却的作用是_________。

(4) Zn还原SiCl4的反应如下:

(1) 对于上述三个反应, 下列说法合理的是____________。

a.升高温度会提高SiCl4的转化率

b.还原过程需在无氧的气氛中进行

c.增大压强能提高反应的速率

d.Na、Mg可以代替Zn还原SiCl4

(2) 实际制备过程选择“反应3”, 选择的理由是_________。

(5) 用硅制作太阳能电池时, 为减弱光在硅表面的反射, 采用化学腐蚀法在其表面形成粗糙的多孔硅层。腐蚀剂常用稀HNO3和HF的混合液。硅表面首先形成SiO2, 最后转化为H2SiF6。用化学方程式表示SiO2转化为H2SiF6的过程___________。

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真题回放

[例] (2013·上海化学) 溴主要以Br-形式存在于海水中, 海水呈弱碱性。工业上制备Br2的操作步骤为:

(1) 一定条件下, 将Cl2通入浓缩的海水中, 生成Br2;

(2) 利用热空气将Br2吹出, 并用浓Na2CO3溶液吸收, 生成NaBr、NaBrO3等;

(3) 用硫酸酸化步骤 (2) 得到的混合物。

完成下列填空:

(1) Cl2氧化Br-应在________条件下进行, 目的是为了避免________。

(2) Br2可用热空气吹出, 其原因是__________。

(3) 写出步骤 (3) 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用硫酸而不用盐酸酸化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步骤 (2) 的产品有时运输到目的地后再酸化, 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

(4) 为了除去工业Br2中微量的Cl2, 可向工业Br2中__________。

a.通入HBr

b.加入Na2CO3溶液

c.加入NaBr溶液

d.加入Na2SO3溶液

解析:Cl2氧化Br-应在酸性条件下进行, 为了避免歧化;步骤 (3) 中所发生反应是归中反应, 盐酸有还原性, NaBrO3有氧化性, 二者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 (1) 酸性Cl2歧化 (或Br2歧化)

(2) Br2易挥发 (或Br2沸点低)

溴具有强氧化性 (或强腐蚀性)

考查总结

这部分内容的考查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 氯及其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含氯消毒剂的性质及应用; (2)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和工业制法; (3) 氯离子的检验; (4) 溴、碘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溴、碘的提取和检验。卤素知识与工业生产、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科学技术等各方面有着广泛的联系, 如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氯碱工业、漂白粉的应用、饮用水消毒、氟与人体健康、碘与甲状腺肿、碘化银与人工降雨等。这些内容既可以单独命题, 又能与化学基本理论、其他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相联系, 命制综合性试题。预计卤素与实际相联系的知识会是今后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

新题速递

1. 在培养皿的点滴板中央孔穴中滴加能生成氯气的试剂 (如漂白精与盐酸) , 然后分别滴加所要进行实验的试剂, 如下图。

下列是某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解释与结论, 其中不符合事实的是 ()

2. 饮用水质量是关系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

(1) 氯气是最早用于饮用水消毒的物质, 其消毒作用主要是氯气溶于水后生成了次氯酸, 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2) 写出工业上制取漂白粉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

(4) 相同物质的量的氯气与二氧化氯消毒时转移的电子数目之比为____________。

(5) 采用氧的一种同素异形体对自来水消毒, 既提高了消毒效率、安全无副作用, 又因为该物质在自然界中存在, 对地球生命体起保护伞作用, 该物质和氯气溶于水以及SO2的漂白原理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将Cl2与SO2混合后通入石蕊试液, 要使石蕊试液褪色, 则n (Cl2) /n (SO2) 的范围为_____________。

八、硫及其化合物

真题回放

[例1] (2013·广东理综) 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

A.用SO2漂白纸浆和草帽辫

B.用硫酸清洗锅炉中的水垢

C.高温下用焦炭还原SiO2制取粗硅

D.用Na2S作沉淀剂, 除去废水中Cu2+和Hg2+

解析:锅炉中水垢的主要成分是CaCO3和Mg (OH) 2, 硫酸与CaCO3反应生成微溶性CaSO4会覆盖在CaCO3表面阻碍反应继续进行, 所以应选用盐酸除垢而非硫酸, B项不合理。

答案:B

[例2] (2013·上海化学) 二氧化硫是硫的重要化合物, 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二氧化硫有毒, 并且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无论是实验室制备还是工业生产, 二氧化硫尾气吸收或烟气脱硫都非常重要。完成下列填空:

(1) 实验室可用铜和浓硫酸加热或硫酸和亚硫酸钠反应制取二氧化硫。

如果用硫酸和亚硫酸钠反应制取二氧化硫, 并希望能控制反应速度, 上图中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 (填写字母) 。

(2) 若用硫酸和亚硫酸钠反应制取3.36L (标准状况) 二氧化硫, 至少需要称取亚硫酸钠_______g (保留一位小数) ;如果已有4.0%亚硫酸钠 (质量分数) , 被氧化成硫酸钠, 则至少需称取该亚硫酸钠__________g (保留一位小数) 。

(3) 实验室二氧化硫尾气吸收与工业烟气脱硫的化学原理相通。石灰—石膏法和碱法是常用的烟气脱硫法。

已知:

石灰—石膏法和碱法吸收二氧化硫的化学原理相同之处是________。和碱法相比, 石灰—石膏法的优点是_______, 缺点是________。

(4) 在石灰—石膏法和碱法的基础上, 设计一个改进的、能实现物料循环的烟气脱硫方案 (用流程图表示) 。

解析: (1) 用硫酸和Na2SO3反应制取SO2, 应使用固液不加热制取气体的装置, 使用分液漏斗可控制反应速度;因为Na2SO3和SO2都易溶于水, 故不能选用c装置。

在100g Na2SO3中, 4.0g Na2SO3被氧化生成的Na2SO4的质量为4.0g×142÷126=4.5g, 其中Na2SO3的质量分数为96g÷ (96g+4.5g) ×100%=95.5%, 至少需称取该亚硫酸钠18.9g÷95.5%=19.8g。

(3) 石灰—石膏法和碱法吸收SO2的原理都是碱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石灰—石膏法吸收SO2的成本较低, 但CaSO3在输送过程中容易造成管道堵塞。

(4) 在石灰—石膏法和碱法的基础上, 设计满足条件的吸收方案, 既要考虑用NaOH溶液吸收SO2效率高的优点, 又要利用Ca (OH) 2生产石膏, 据此可想到Na2SO3和Ca (OH) 2的反应。

答案: (1) ae (2) 18.9 19.8

(3) 碱和酸性氧化物的反应成本低亚硫酸钙在输送中容易造成管道堵塞

考查总结

这部分内容的考查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 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特别是二氧化硫和硫酸的性质; (2) 二氧化硫的实验室制法; (3) 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4) 硫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由于硫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 硫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比较复杂, 与其他各族元素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等理论知识联系密切, 由此可以命制一些综合性较强的推断题、计算题和实验题。近年来高考试题特别强调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预计以硫及其化合物为载体, 联系化工生产和环境保护的题目, 在今后的考试中会更多地出现, 复习时要特别关注。

新题速递

1. 下列选项中, 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2. 不同浓度的硫酸与锌反应时, 硫酸可以被还原为SO2, 也可以被还原为H2。

为了验证这一事实, 某同学拟用如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时压强为101kPa, 温度为0℃) 。

(1) 若在烧瓶中放入1.30g锌粒, 与cmol/L H2SO4反应, 为保证实验结论的可靠, 量气管的适宜规格是______________。

(2) 若1.30g锌粒完全溶解, 氢氧化钠洗气瓶增重1.28g, 则圆底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3) 若烧瓶中投入ag锌且完全反应, 氢氧化钠洗气瓶增重b g, 量气瓶中收集到V mL气体, 则有:ag÷65g·mol-1=b g÷64g·mol-1+V mL÷22400mL·mol-1, 计算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

(4) 若在烧瓶中投入dg锌, 加入一定量的cmol/L浓硫酸VL, 充分反应后锌有剩余, 测得氢氧化钠洗气瓶增重mg, 则整个实验过程产生的气体中, n (H2) /n (SO2) =___________ (用含字母的代数式表示) 。若撤走盛有无水氯化钙的U形管, n (H2) /n (SO2) 的数值将_________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

(5) 反应结束后, 为了准确地测量气体体积, 量气管在读数时应注意:

九、氮及其化合物

真题回放

[例] (2013·福建理综) 固体硝酸盐加热易分解且产物较复杂。某学习小组以Mg (NO3) 2为研究对象, 拟通过实验探究其热分解的产物, 提出如下4种猜想:

(1) 实验前, 小组成员经讨论认定猜想丁不成立, 理由是____________。

针对甲、乙、丙猜想, 设计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图中加热、夹持仪器等均省略) :

(2) 实验过程

(1) 仪器连接后, 放入固体试剂之前, 关闭K, 微热硬质玻璃管 (A) , 观察到E中有气泡连续放出, 表明_________。

(2) 称取Mg (NO3) 2固体3.7g置于A中, 加热前通入N2以驱尽装置内的空气, 其目的是_________;关闭K, 用酒精灯加热时, 正确操作是先_______, 然后固定在管中固体部位下加热。

(3) 观察到A中有红棕色气体出现, C、D中未见明显变化。

(4) 待样品完全分解, A装置冷却至室温、称量, 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0g。

(5) 取少量剩余固体于试管中, 加入适量水, 未见明显现象。

(3) 实验结果分析讨论

(1) 根据实验现象和剩余固体的质量经分析可初步确认猜想___________是正确的。

(2) 根据D中无明显现象, 一位同学认为不能确认分解产物中有O2, 因为若有O2, D中将发生氧化还原反应:___________ (填写化学方程式) , 溶液颜色会褪去;小组讨论认定分解产物中有O2存在, 未检测到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 小组讨论后达成的共识是上述实验设计仍不完善, 需改进装置进一步研究。

解析: (1) Mg (NO3) 2分解过程中肯定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分析丁组的生成物, 只有化合价降低的N元素, 而没有化合价升高的元素, 不符合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2) (1) 此装置比较复杂, 又是检验气体的实验, 所以实验之前必须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加热试管A, 若E试管中持续出现气泡, 则说明气密性良好。 (2) 甲、乙、丙猜想中都有氧气生成, 而空气中也存在氧气, 所以必须把空气中的氧气除去, 以防带来干扰。玻璃管 (盛有固体) 在加热前都要预热, 预热后再固定酒精灯加热。

(3) (1) 红棕色气体是NO2, 另外还应有金属氧化物MgO, 所以乙的推论是正确的。 (2) D中盛放的溶液是Na2SO3溶液, Na2SO3具有还原性, 能被氧气氧化生成Na2SO4, 反应的方程式为2Na2SO3+O2=2Na2SO4。根据题目提供的数据计算, 可知分解产物中有O2存在, 因为NO2和O2在通过NaOH溶液时或其他溶液时都会发生反应, 故在E装置中无法检验到O2。

答案: (1) 不符合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或其他合理答案)

(2) (1) 装置气密性良好 (2) 避免对产物O2的检验产生干扰 (或其他合理答案) 移动酒精灯预热硬质玻璃管

O2在通过装置B时已参与反应 (或其他合理答案)

考查总结

这部分内容的考查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 氮及其化合物 (氮气、氨、硝酸、铵盐) 的结构与性质; (2)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及性质实验; (3) NH4+的检验; (4) 硝酸的工业制法原理; (5) 氮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6) 氮氧化物溶于水的计算, 硝酸与金属反应的计算。氮及其化合物知识中联系生活、生产实际的内容很多, 对这些知识的考查, 既有常识性的了解题, 也有较高要求的综合题。这部分内容中有很多可以拓展和延伸的知识, 如氨的还原性和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这些知识的生长点一直是考试的热点。

新题速递

1. 在两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 有时会存在“一种物质过量, 另一种物质仍不能完全反应”的特殊情况。下列反应中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

(1) 过量的Zn与18mol·L-1硫酸溶液反应 (2) 过量的氢气与少量的氮气在催化剂存在和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 (3) 过量的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 (4) 过量的铜与浓硫酸反应 (5) 过量的铜与稀硝酸反应 (6) 过量的稀硫酸与块状石灰石反应 (7) 常温下过量浓硝酸与铁反应

2. 硝酸钠在农业上适用于作酸性土壤的速效肥料, 在工业上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工业上可通过下列方法制备硝酸钠:

第一步:在吸收塔中, 将硝酸生产中排出的尾气 (体积分数:含0.5%NO、1.5%NO2) 用纯碱溶液完全吸收, 得到NaNO2、NaNO3和Na2CO3的混合液及CO2气体。

第二步:将吸收塔中的混合液送入转化塔中, 加入50%HNO3溶液, 同时通入足量的压缩空气搅拌, 充分反应, 得到NaNO3和硝酸的混合液。

第三步:将转化塔中的混合液用纯碱中和后, 经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离心分离、干燥, 得NaNO3成品。

已知:每生产1.0t纯净的NaNO3固体, 需消耗0.65t无水Na2CO3、消耗氧气的体积为33.6m3 (标准状况下) 和一定量的HNO3。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尾气中均不含氮氧化物。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第一步生产过程中发生反应的总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2) 第二步反应中, 通入足量的压缩空气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 检验NaNO3成品中是否含少量的Na2CO3杂质的方法是___________。

(4) 生产过程中Na2CO3的利用率是___________ (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

(5) 生产1.0t纯净的NaNO3固体, 可以处理硝酸生产中排出的尾气的体积至少为___________m3 (标准状况下) 。

【参考答案】

一、钠及其化合物

1.D解析:加Ba (OH) 2溶液增加了新的杂质NaOH, 且Na2CO3可与Ba (OH) 2反应。

2.B解析:由气体体积减小一部分可知气体中有CO2, 也有O2, 因此混合物中一定有Na2O2;在空气中加热时有气体放出, 则一定有NaHCO3, NaCl和Na2CO3不能确定。Na2O2有强氧化性, 与酚酞试液反应后的溶液不显红色。

二、镁及其化合物

1.A解析:镁与过量FeCl3反应时, Fe3+只能被还原为Fe2+;工业上用电解熔融氧化铝的方法制铝;D中镁条为原电池的正极, 不能说明镁比铝活泼。

2. (1) 酸性

(5) 蓝色

解析:氨化反应过程中生成的NH4Cl与石灰乳共热可生成氨气。

(5) 设Mg (OH) 2饱和溶液中c (OH-) 为x, 则0.5x3=5.6×10-12, x>1×10-4 mol/L, c (H+) <1×10-10 mol/L, pH>10, 溶液呈蓝色。

三、铝及其化合物

1.B解析:相同体积、相同pH的两溶液中, NH3·H2O的物质的量大于NaOH。当氨水和NaOH都过量时, Al (OH) 3可溶于NaOH溶液, 则氨水中生成的沉淀多;当氨水和NaOH都不足量时, 氨水中生成的沉淀多;当氨水过量, NaOH不足量时, 氨水中生成的沉淀多;当氨水过量, NaOH恰好反应时, 生成的沉淀一样多。

n (Fe) ∶n (Al) ∶n (Si) =8∶4∶1, 故该合金的组成为Fe8Al4Si。

解析: (1) 工业上用热还原法制备铁, 用电解法制备铝。 (2) Al置换出Fe2O3中的Fe, 然后Al和Fe反应可制得Fe3Al。 (3) 由图可看出添加了Si元素的合金在65%的浓硝酸中失重最多, 耐腐蚀性最差。

四、铁及其化合物

1.A解析:FeCl2可通过Fe和FeCl3化合得到, Fe3O4不能通过复分解反应生成, Fe (OH) 3、Fe2 (SO4) 3都不能通过置换反应和化合反应生成。

2.B解析:该浅绿色溶液中含有Fe2+, Fe2+有较强的还原性, 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Fe3+, 使溶液变黄色。将此黄色溶液逐滴滴入沸水中, Fe3+水解为红褐色氢氧化铁胶体。可用KSCN溶液检验Fe3+, Fe2+与KSCN溶液不发生反应。

解析: (1) FeCO3·nH2O与O2反应生成FeOOH时, 还会生成CO2和H2O。

因为样品焙烧至600℃后所得固体的质量为8g, 由平均值原理可知该固体是混合物, 其中肯定含有FeO, 还至少含有Fe2O3、Fe3O4中的一种。

设样品中FeCO3、FeOOH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y, 则:

解得:x=0.1mol, y=0.01mol。

样品中FexC的质量:m (FexC) =28.12g-26.88g=1.24g, 其中C元素质量为0.12g, 则Fe元素质量为1.12g, 其物质的量为0.02mol, 则n (Fe) ∶n (C) =0.02mol∶0.01mol=2∶1, 所以FexC为Fe2C。

五、铜及其化合物

1.D解析:A项应将反应后液体倒入盛水的烧杯中;B项应将铜丝在空气中加热到红热后伸入氯气中;CuCl2水解生成的盐酸易挥发, C项加热蒸干CuCl2溶液得不到无水CuCl2。

解析: (1) 反应中铜元素和氧气被还原, 生成8mol Cu时转移100mol电子, 则生成1mol Cu需要转移12.5mol电子。

(2) 浓硫酸不能吸收SO2, 高空排放SO2会导致环境污染, 回收利用SO2最合理。

(3) 矿渣中只有FeO有还原性, 能与浓硫酸反应生成SO2;矿渣全部溶于浓硫酸, 说明其中不含SiO2。在A溶液中通入CO2有沉淀生成, 说明其中含有AlO2-;在另一份溶液中加过量铁粉有红色物质生成, 说明铁置换出了铜。

六、碳、硅及其化合物

1.B解析:因为弱酸一般不能制强酸, 故CO2通入CaCl2溶液中无明显现象;过量CO2通入石灰水中生成可溶性Ca (HCO3) 2。反应 (2) 中生成硅酸沉淀, 反应 (4) 中析出NaHCO3晶体, 反应 (5) 中析出Al (OH) 3沉淀。

2. (1) 还原剂

(2) 使水蒸气冷凝, 减少进入浓硫酸的水量, 保持持续的吸水性, 并降低放出的热量

(4) (1) bcd (2) 温度高, 反应速率快;与前两个反应比较, 更易于使硅分离, 使化学平衡向右移动, 提高转化率

解析: (1) 焦炭和SiO2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粗硅和CO, 此反应中焦炭做还原剂。

(2) 电解饱和食盐水生成NaOH、H2和Cl2。

(3) SiCl4遇水反应生成SiO2和HCl。将约90℃的潮湿氯气冷却至12℃时, 其中的水蒸气发生冷凝, 可减少进入浓硫酸的水量, 保持浓硫酸持续的吸水性, 并降低放出的热量。

(4) 因为Zn还原SiCl4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故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 SiCl4的转化率减小。锌和硅都会与氧气反应, 故还原过程需在无氧的气氛中进行。对于有气体参与的化学反应, 增大压强能提高反应的速率。Na、Mg的还原性比Zn强, 可以代替Zn还原SiCl4。选择反应3, 温度更高, 反应速率更快;除硅是固体外, 其余物质都是气体, 更易于使硅分离, 使化学平衡向右移动, 提高转化率。

(5) 该反应中还有水生成。

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1.C解析: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 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而氯气本身没有漂白性。

(5) 强氧化性强氧化性化合反应>1

解析: (1) 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 次氯酸是弱酸。

(2) 漂白粉的主要成分为CaCl2和Ca (ClO) 2, 制取漂白粉是利用氯气与碱反应的性质。

(4) 1mol Cl2消毒时转移电子为2mol, 1mol ClO2消毒时转移电子为5mol, 二者转移电子数之比为2∶5。

八、硫及其化合物

1.C解析:CO2与CaCl2溶液不反应, A项错误;Al片插入浓硫酸中, 铝被钝化, B项错误;将SO2通入溴水中, 溴水褪色, 体现了SO2的还原性。

(3) 得失电子守恒

(5) (1) 待冷却至室温才开始读数 (2) 读数前使量气管左右液面相平 (3) 眼睛视线与液面最低处相平

解析: (1) 若锌与硫酸完全反应, 则生成H2的体积最大 (448mL) , 选择500mL的量气管最为适宜。

(3) 分析等式数据, 可知计算依据的原理为电子守恒。

(5) 实验中应正确读数, 以减小实验误差。

九、氮及其化合物

1.B解析: (1) 中随着反应的进行, 浓硫酸变稀, 稀硫酸可与锌继续反应, 硫酸可反应完全; (2) 中合成氨为可逆反应; (3) 中MnO2不与稀盐酸反应; (4) 中铜与稀硫酸不反应; (5) 中稀硝酸可反应完全; (6) 中生成的硫酸钙微溶, 覆盖在石灰石表面, 阻止反应的进一步进行; (7) 中铁发生钝化。

(2) 将NaNO2氧化为NaNO3, 加快反应速率

(3) 取少量NaNO3样品溶于水, 滴入CaCl2溶液, 若有白色沉淀生成, 再加盐酸, 沉淀又消失, 说明有Na2CO3存在;否则无Na2CO3

解析: (1) 尾气中的NO、NO2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NaNO2、NaNO3和CO2。

(2) 第二步反应中, NaNO2变成了NaNO3, 是空气中氧气氧化所致, 搅拌还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3) 检验Na2CO3杂质只要检验CO32-即可。

8.感悟高考历史试题 篇八

【关键词】 感悟 高考 历史试题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8-054-01

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历史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但仅仅死记硬背史实是远远不够的,应注重分析史实、理解史实的能力。因而历史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前因后果,在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记忆与理解应该紧密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废。我们知道记忆与理解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理解才能透彻;另一方面,只有在理解的参与下进行记忆,记忆才会牢固。

纵观近年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历史主观题命题方式的发展演变,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试题多是引用新材料和新情景,充满一股生气,令人耳目一新。以2014年山东文综历史试题为例,试题材料越来越多样化,如第38题选取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画中的历代节妇烈女柱状图、1919年《大公报》报道,第16、48题有地图,第20题《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词条,第39题学者的著作,第46题皇帝的诏书,第47题《革命的寓意》画作等。二是在设问方面,分层设问,层层推进,既有课本基础知识方面的提问,又有检验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联系实际说明问题能力方面的提问。学生在下了考场以后通常会觉得历史本来是拿分的科目,到头来感觉历史这三年跟白学一样,因为基本上没有课本上现成的答案。如过去有的历史命题专家所言:“你学的我不一定考,但我考的一定与你学的有关”。不管高考答案如何出乎意料,它总是与我们所学知识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一定不要认为它是虚幻的任意的不可捉摸的,要建立起自己的答题信心;再者要结合自己的个体感受与独立思考,只要是自己认为正确的,不妨答出,不要犹豫不决。这些个人的分析和观点答案,往往成为显示区分度的所在。

学生容易犯的毛病就是,第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将某一个要点答得细而繁琐,其它则不顾及,因而得分低,为什么呢?因为他对这一要点记忆得非常熟练;第二:东拉西扯,言不及义,看似答得洋洋洒洒一大片,但答在得分点上的字句却很难找到,劳而无功。你问他自己答的是什么意思他自己都不知道,只是求一个目标:字数多,心理安慰吧!第三:书写潦草,惹人生厌。高考改卷子是流水作业,全省那么多份卷子就几天的时间,时间短任务紧。所以如果你卷面不整洁的话,那么你一科试卷就和别人可能差上三到五分。各科算下来总分可能和别人差十到二十分。学生应着力避免坏习惯,表述应有条理,一层一层意思叙述,字迹要清楚,不要犯技术性的错误、非智力因素的错误。

还有,不要产生恐惧畏难心理,有时候你不是不会这道题,而是被你习惯性的思维吓到了。你总感觉这道题太难了,太难了——那么这道题就真的很难。现在中学教育提倡研究性学习,高考题既注意检验基础知识,也注意检验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那种死板、毫无活气的试题多半不会出现。学生思想上应有这种准备,从而镇定自若应考。回答这样的“变化题”,实际上就是要依据自己所学知识,加以重组,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作答。比如看到新材料新情景你就要联想到所学的知识点:2014年的山东文综历史试题选择题部分,中国古代史3道,12分,考查了孔子兴办私学的作用、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唐宋时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中国近代史4道,16分,考查了中国近现代重要史迹空间分布特征、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影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国现代史1道,考查了“大跃进”运动的相关知识;世界古代史1道,考查了古代雅典城邦民主政治;世界近代史1道,考查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世界现代史1道,考查了20世纪40年代美国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等。非选择题部分,第38题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切入点,涉及必修新文化运动、社会生活变迁等内容;第39题以“工业革命前后的英国奴隶贸易”为切入点考查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题目虽变,但其要求依托的基本历史知识、基本史学原理没有变。

总之,不管高考历史试题如何变化,它都是要求你从纷繁复杂的微历史中品味出她的变迁,她的个性,她的博大精深。2014年山东文综历史试题在能力考查上呈现的时髦特点突出体现在第38题上,“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研究性学习课题。素质教育中研究性学习已提倡多年,但在历史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情况却参差不齐,很多学校还是停留在掌握课本知识,熟练应试技巧的反复练习中,没有注重培养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没有发挥历史学科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此题对高中历史教学具有很好的引领作用。2014年山东文综历史各个试题也充分体现了对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考查,使人感觉很有味道。不管它是以何种方式来考查你,都要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来解决问题,这就ok啦!但整个文综试题长度长,难度大,阅读量大,据了解有不少学生本来会做但做不完,这样就导致文综在高考中失去了应有的信度和效度,也严重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还希望引起高考命题专家的高度关注。

上一篇:辞退员工管理与辞退面谈技巧100分答案下一篇:团支部成立大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