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安全》教学反思

2024-08-15

《生活中的安全》教学反思(精选16篇)

1.《生活中的安全》教学反思 篇一

《中班安全教案《生活中的安全小卫士》含反思》这是优秀的中班安全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中班安全教案《生活中的安全小卫士》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安全行为的重要性。

2、积极参与竞赛活动,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体验合作带来的快乐,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4、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图片、教学挂图。

2、操作材料、笔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教学挂图,请幼儿说一说幼儿园的安全设施。

幼儿根据图片自由发言,介绍幼儿园已有的安全设施。

2、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了解安全与危害的重要性。

教师:在幼儿园的环境中,有许多安全设施,小朋友在这里会发生危险吗?(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请看这里的图片,请你说一说他们这样做是危险的还是安全的?为什么?

幼儿自由讨论,发言。

教师小结:幼儿园里有很多为小朋友安全考虑的安全设施,可是如果我们不注意安全,安全的地方也会变得不安全。

3、教师组织游戏,引导幼儿发现日常活动的不安全隐患。

玩游戏‘火眼金星’,请小朋友以最快速度从中找出不安全的行为。

4、小组活动。

教师;我们已了解了安全设施和安全行为的重要性。你们愿意把我们了解的安全知识告诉全园小朋友吗?可以有哪些宣传方法呢?

制作安全警示牌:设计安全警示标记,可粘贴在幼儿园内及安全设施上。

目标:

1、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安全知识;

2、初步建立自我保护意识。

准备:

1、课件;

2、实物:鞭炮、气球

3、录音机、图片、方向盘

过程:

1、导入活动,激发兴趣。

今天,大班哥哥姐姐到我们这来玩,看!他们在干什么?

(大班幼儿表演放鞭炮不小心炸伤手的事情)

老师问:大班哥哥姐姐这样做安全吗?为什么?我们能不能这样做?

2、观看录像,讨论娃娃丫丫的行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娃娃、丫丫的妈妈不在家,他们做了许多不安全的事,请小朋友仔细看,他们做了哪此错事,这样做好不好,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①不能戴大人的眼镜;不能玩煤气;不能玩插头;不能玩刀.②手破了不能用脏抹布擦;不能乱吃药;喝水前要试试水温;不能用手捡碎玻璃.③不能在看电视时离电视太近;不能给陌生人开门;不能玩锤子;不能乱掏耳朵、眼、鼻.3、平时在幼儿园还有哪些地方要注意安全,请幼儿讲述。

4、电话铃响,原来是邀请小朋友去看健康安全图片展(征求小朋友的同意)

幼儿判断图片上安全行为的对与错,并说出原因。

当幼儿讲到玩滑滑梯注意安全时,与幼儿一起唱滑滑梯歌曲,并与幼儿一起出去玩滑滑梯,然后结束。

延伸活动:

①在滑滑梯过程中再次渗透安全教育;

②可将活动中的一些安全知识编排成情景游戏,让幼儿自己比比谁对谁错,进一步增强和巩固幼儿的安全意识;

③结合阶段安全教育的要求,在教室设置“安全小卫士”评比栏,巩固教育的内容.④通过亲子活动家园配合,进一步增强和巩固幼儿和家长的安全意识。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思路比较清晰,教态自然,能够根据教案的流程来上课。但是整个活动过程的气氛有点沉,不能够体现幼儿对活动的乐趣。

中班安全教案《生活中的安全小卫士》含反思这篇文章共3497字。

2.《生活中的安全》教学反思 篇二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必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这样学生才能主动探究, 有效学习, 教学也容易进入最佳境界。

导入的方法灵活多样, 有新闻导入法、故事导入法、诗词导入法等, 但目的都是激发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的兴趣。导入的设计一方面不能脱离本课的知识, 另一方面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设计《在文化生活中选择》一课时, 在开头的标题处放了一幅繁花似锦的图片, 让学生联系前一堂课所学的知识, 猜一个成语和一句古诗。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猜出了“色彩斑斓”, 但只有几个学生想到了古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为什么会是这两个谜底呢?学生兴致勃勃地回忆起前一课的旧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使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 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临多种选择, 既有可喜的, 又有令人忧虑的现象。老师提出疑问:面对这种种文化现象, 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顺利导入本课的学习。由于学生在一开始就被激起了兴趣, 所以能兴致勃勃地进入后面环节的学习。

这个导入用猜谜吸引了学生, 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对谜底的探讨, 使学生以高涨的热情回顾起前一课的知识, 甚至还引发了一个小小的探讨。由于前后两课的知识联系较紧密, 使我能带着兴趣高涨的学生, 既回顾了旧知识, 又顺利进入了新知识的学习。

二、过渡:穿针引线、承上启下

如果教学活动是颗颗珍珠, 那么各活动环节间的过渡就是串联珍珠的丝线, 没有这条线, 再好的珍珠也不能成为美丽的项链。在课堂上, 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受教师的语言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充分注意教学过程中语言的设计和运用。过渡语, 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教学语言。过渡艺术的主要特征是水到渠成, 自然流畅, 下一环节是上一环节的逻辑延伸, 上一环节是下一环节的启发性开端。

由于政治课许多教学内容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只要充分利用知识本身的结构和逻辑关系, 就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自然过渡。自然过渡将知识本身的结构和逻辑关系自然呈现在学生面前, 讲解和过渡浑然一体, 不露过渡的痕迹, 有利于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就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作为本课各部分教学的线索。在解决了一个问题之后, 我紧接着提出新的问题, 进入下一个知识的探讨。这不仅有利于知识系统化, 而且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把握教学内容, 学会不断进行深入的思维。

三、小结:画龙点睛、强化主题

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应是一个有序的整体。仅就课堂教学艺术而言, 它既要有“凤头”———巧妙自然的导入, 还要有“豹尾”———收束有力的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是在某项教学任务的终了阶段, 教师富有技术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转化升华的行为方式。良好的课堂小结设计可以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 产生画龙点睛、余味无穷、启迪智慧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 掌握内在联系, 对促进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具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教师不重视小结, 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往往只能是零散的、停留在浅表层次之上的感性知识。

我对本课的小结是这样设计的:

探究:面对丰富的网络文化, 我们个人和国家应该怎么办?

学生: (1) 个人应该提高眼力, 拒绝污染; (2) 国家应该发展主导文化。

老师: (1) 拒绝什么样的文化?它们为什么还存在? (2) 主导文化是什么文化, 具体该怎么做?

板书:二、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1. 提高眼力, 拒绝污染

(1) 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含义、危害和态度)

(2) 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存在的原因

2. 国家要奏响主旋律

(1) 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和交织

(2) 文化主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 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设置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 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进行探究, 得出本课的小结, 既能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 掌握知识间的联系,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分析身边感兴趣的事情, 启发学生的思维, 把所学知识立刻应用到实际中, 并指导生活实践。

3.《生活中的安全》教学反思 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社会生活中民主对话的基本形式。

2.体验民主对话的情景和氛围。

3.具备初步的民主意识和民主参与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一了解民主对话

1.交流:同学们,你们坐过公交车吧?还记得票价是多少吗?

2.走进听证会:重庆的公交车票价从2001年起,已有8年没调整过了。2009年4月初,市物价局提出了“调整公交票价”的方案。报告中提到重庆公交企业近几年累计亏损已高达12.42亿元。可是市政府并没有马上做出调价的决策,而是想听听群众的意见,召开了一次“听证会”。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大屏幕,走进这次听证会。

(课件播放“重庆市改革城市公交票价听证会”)

3.交流:召开听证会以后,政府经过研究决定“暂缓调整公交票价”,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4.小结(课件出示):这种政府和有关部门与群众进行沟通,群众向政府和领导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方式,在社会生活中就叫民主对话。(板书:民主对话)

5.阅读:“民主对话”有哪些方式呢,请看课本第42页的介绍。(板书:民意调查、听证会、新闻发布会)

6.补充介绍:在我们这个民主的社会中,民主对话的方式远不止同学们了解的这些,还有(课件出示)——民意测验、座谈会、职工茶话会、团代会、论证会、职代会……

7.小结:在社会生活中,民主对话的方式多种多样。(板书:……)

8.过渡:如果政府要把重庆市改革城市公交票价的情况向社会通报,你们猜一猜会采用哪种民主对话的方式?(新闻发布会 )

活动二体验民主对话

(一)模拟新闻发布会

1.引入话题:同学们在电视中看到过新闻发布会吗?今天我们就在教室里现场模拟一次通报“重庆市调整公交票价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亲身体验一下社会中的民主生活。

2.分配模拟体验角色:参加这次新闻发布会的人员主要有(课件出示): A.政府新闻发言人: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市物价局局长、市物价局办公室主任、市发改委主任;B.各大媒体记者:重庆卫视记者、重庆交通广播电台记者、《重庆晚报》记者、《重庆时报》记者、《重庆晨报》记者……新闻发言人要代表政府发布有关新闻并回答媒体记者提问,谁愿意来扮演发言人的角色?(分配角色,请表演者上台就坐)剩下的同学就扮演各大媒体记者吧。

3.模拟新闻发布会。

⑴活动准备(课件出示内容):

A.扮演新闻发言人的同学:讨论分工,准备发言内容。

B.扮演各大媒体记者的同学:①和同桌一起确定扮演什么媒体的记者;②讨论并针对“重庆市调整公交票价”的话题提出问题。

⑵模拟新闻发布会:

A.新闻发言人发言。

B.媒体记者提问,新闻发言人回答。

4.交流:刚才同学们体验了一次新闻发布会,你觉得这样的民主对话方式有什么好处?

5.小结:通过新闻发布会,人们了解了政府的决策,老百姓拥有了知情权,体现了我们社会的民主。

6.拓展:通过这次“调整公交票价事件”,你觉得在社会生活中,当政府想了解人民的意愿时,当人民想向政府提出自己的意见时,可以采取什么方式?

7.总结:当人民想向政府和上级领导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时,当政府和上级领导想了解人民的心声时,可以采用民主对话的方式,大家可以真诚地相互沟通和对话。

(二)听证会模拟

1.交流:正如这次政府在决定是否调整公交票价之前,想听取人民的意见,想使决策更加合理,就召开了听证会,与群众沟通。你知道我们政府和有关部门召开过哪些听证会?

(课件随机出示图片:国家计委举行旅客列车票价听证会;《重庆市养犬管理办法》立法听证会;上海市居民用电价格听证会;重庆公交车票价调整听证会……)

2.观看视频:除了有成人的听证会,还有小学生参与的听证会。

(播放课件:全国首次小学生听证会)

3.引出活动话题:今天,我们就在教室里现场模拟召开一次听证会,进行一次民主对话。今天的听证会的主题是:“五一”节长假是否应该恢复?

4.模拟听证会角色分配(课件出示): A.参加本次听证会的听证方领导有:市人大主任、市办公室主任、市发改委主任、市文化局局长;B.本次听证会需要邀请的社会各方代表有:旅游业服务代表、普通市民代表、学生代表、交通运输业代表、企业公司代表、经济学专家代表、农民工代表、社会学专家以及旁听市民、媒体记者……想扮演听证方领导的同学请举手(请扮演者上台就坐),本次听证会代表采取自愿报名的形式参加。现在就开始请你任选以上一种角色报名参加本次听证会。名额有限,请抓紧时间报名。

5.模拟听证会准备活动(课件出示):

⑴挂代表证。

⑵ 和同桌讨论“听证会”发言内容。注意:要围绕自己所代表的群体的利益发言,发言要符合代表身份。

6.模拟听证会召开:

⑴介绍领导和来宾。

⑵宣布听证会主题。(课件出示)

⑶听证会代表陈述自己的意见。

⑷听证领导总结发言。

⑸听证会结束。

7.交流:同学们刚才模拟了“听证会”,体验了民主对话,你们有什么感受?

8.小结:通过“民主对话”,政府能听到人民的心声,人民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体现了社会生活中的民主。

9.讨论:如果你是参与听证会的群众代表,你认为自己应当怎样做才能够代表群众的心声?才能达到与政府的有效对话?(板书:民主意识民主能力)

10.小结:同学们,我们不但要从小培养自己的民主意识,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民主参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享受社会生活中的民主权利,履行自己的民主责任。

活动三参与民主对话

1.引出活动话题:接下来,请同学们来参与一次我们学校的民主对话活动,老师要看看同学们是否具有一定的民主意识和民主参与能力。

2.出示调查表:现在你们手上就有一张“学校服务工作满意率调查表”。你们可以通过填写调查表与学校管理部门对话。

3.填写调查表:请同学们在填写调查表时,要实事求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填,要认真地提出对学校工作有促进的、有价值的意见。开始填写吧!

4.反馈意见:你对学校的物业餐饮服务工作总体评价选择“很满意”的请举手,“满意”的请举手,“不满意”的请举手。你有什么意见?

5.总结:同学们参与刚才的“学校民意调查活动”,也就是参与了学校的民主生活。参与学校的民主生活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的责任。当前,我们国家正在向高度民主的社会迈进,需要我们每个国民都具有民主意识,并不断提高自己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共建民主社会、和谐社会。老师希望你们从小在自己心中播下民主的种子,培养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合格的国家公民做好准备!

教学反思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缩小课程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研究过程中,我经历了教学目标由多到少、教学设计由繁到简、教学实施由忙累到轻松的过程,最后确定本课分三课时教学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民主选举”,第二课时完成“民主对话”,第三课时完成“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本课是第二课时“民主对话”的教学内容。我从最初的一节课讲三个话题,到现在确定一节课讲一个话题,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只有合理定位教学目标,才能在课堂上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参与和体验的时间,让教学更轻松,让学习更愉快、更有效。

2.力图构建体验型的品德教学课堂

体验是学生认知提升的途径。所谓体验,即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为了让学生体验真实的社会民主生活,我有目的地创设模拟情境,让学生通过模仿和想象,扮演各种角色,在亲历中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了解社会生活中的民主对话形式。体验既是活动的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所以每次活动后都要组织学生围绕目标交流活动中的感受,提供一个信息分享和交换的空间,从而促进学生认知的深化。学生对这样的社会生活情景再现既陌生又好奇,在模拟体验中获得了快乐,提升了认知水平。

3.尊重儿童思维特点,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本课是一节社会性较强的课。社会生活中的民主生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上注重联系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教学内容层层深入。开课时联系儿童身边的新闻,将“重庆市调整公交车票价”的情景再现课堂。通过这一事件,引出“民主对话”这一基本概念,再结合具体事例体验民主对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既贴近真实生活,又让学生容易理解“民主对话”的含义。接下来让学生情景再现,模拟“通报‘重庆市调整公交车票价相关情况’的新闻发布会”和“‘五一’长假是否恢复听证会”。学生在两次体验活动中了解到社会生活中民主对话的形式,体验到了社会生活中的民主氛围。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鲜活,增强教育的时代性和感染力。经过前面的铺垫,我再将学生引入校园生活,亲身参与一次“民主对话”——开展学校服务工作满意率的“民意调查”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提升自己的民主能力,树立民主意识。这三个体验式的教学活动设计,遵循了儿童认知的逻辑,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重庆市巴蜀小学重庆400013)

4.《生活中的比》教学反思 篇四

今天上了县级教研课《生活中的比》,本节课是让学生认识比,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优点和不足:

先说说好的方面吧,这堂课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例如:从照片是否像出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从感性上认识只有长和宽按一定比例照片才能像,又如:马拉松比赛谁的速度快;到哪买东西便宜等等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初步感受两个数相除。以前我们在表示两个量的关系时经常会说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或者一个量是另一个的几分之几,都是用除法计算的,今天换了一种表示方法,实际上也是用除法来计算的,因此让学生理解比就表示两个数相除。这样学生就水到渠成认识比。在教学比值时,也是通过两个量相除得到的结果,让学生认识到比值就是两数相除的商,以及怎样求比值的方法。在学生对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比值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放手让学生写比、说比,找出比存在的含义。并小结比值可以是小数、分数和整数。再让学生欣赏比,体会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再提升到比赛上的比不是我们数学意义上学的比。让学生对比的基本知识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再说说不足的方面,本堂课比的名称和求比值其实很简单,学生几乎自学都能明白,关键还在于明白比的含义,或者说比的意义。感觉上课时这部分内容还不是渗透的很深,学生还是不明白比。可见我对教材解读的还不够深,不够透。课上还有一个不好的习惯,那就是自己没有等学生先把话说完就介入自己的观点,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改正这个毛病发。还有由于上这节课之前我听过别的老师上课,所以就失去了自己的方向,盲目的把别人的好点子加到自己的课堂上,结果发现并不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通过这次教训我深刻地认识到,好的方法可以借,但要借的得当,借的合理,这样才能是自己的课更有价值,盲目的借只会事倍功半。

5.《生活中的冷色》教学反思 篇五

6.生活中的比教学反思 篇六

两河镇胡场小学

李宗达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比赛成绩”“速度”“水果价格”“图形放大缩小”等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比的意义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但在实际中,学生记住“比”概念容易,但要真正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于是,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

《教师教学用书》上建议这部分内容用3课时教学,说明编者也希望教学时能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探索、体验、交流,在对“生活中的比”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再引出比的概念。

备课时,面对着连续呈现的四个情境,如果按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则前面的课时因为没有具体的知识点会显得比较单薄,这样的课很难了解到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而且一节课设置了太多的情境,必然会使教学环节显得零碎,学生的思维无法深刻。另外,第四个情境“图形放大缩小”其实是要引导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虽然教材中并没有揭示这个概念,也没有出现“比的前项与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的字眼,但我想还是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个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7.《生活中的安全》教学反思 篇七

针对《位置》这节课, 从书本所呈现的知识点来看, 似乎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能用“第几排第几个”来叙述平面上一些物体的位置, 而不少学生已具备了用这类方式叙述物体位置的生活经验。这样看来, 教材的要求似乎与数学无关。几经思量, 与其让学生学习在生活中能学到的而且已学习到的知识, 倒不如更多地去考虑他们获得了怎样的数学思考、怎样的数学思想方法?为此, 我认为这节课的关键是要探知位置背后的数学本质。这就是学生的空间观念从一维到二维的突破以及从二维的角度确定物体的位置应该用两个数来叙述。同时还应让学生明确观察物体的顺序一旦确定, 物体与有序数对就是一一对应的。以下是该课的教学片段与反思, 与各位同行探讨。

片段1:动手操作, 得到便于比较的学习材料

师:春天的早晨, 小动物准备排队做操。小朋友, 请你们帮它们排排队, 行吗?

(学生拿出教师发的8张动画卡片及垫板开始排队, 这里教师将卡片作了精心设计:排紧一点刚好排一排, 稍留一些空隙一排就排不下, 这样促使思维灵活的学生主动去排几排。)

师:谁愿意上来, 把你排的队形介绍给大家? (学生作品如下图)

片段2:观察比较, 完成从一维到二维的飞跃

师:这些队形中, 你认为哪几种排法是不一样的, 哪几种是一样的?

生1:队形1和队形2不一样, 一种是排一排, 一种是排两排。

生2:队形2和队形3也不一样, 队形2有两排, 队形3只有一排。

生3:队形1和队形3不一样, 一个是横排, 一个是竖排。

师:小朋友说的都是队形不一样的地方, 那有没有一样的地方呢?

生4:队形1和队行3一样, 都是排一排。

生5:队形2和队行4一样, 都是排两排。

生6:队形4应该是四排!

师:有反对意见, 那你能上来指指, 你的四排是怎样看的呢?

生6:横的一排、两排……

师:那你知道生5的两排, 他又是怎样数的呢?

生6:竖着数。

师:看来, 由于我们数的方法不同, 所以得到的排数也不同了。用你的火眼金睛继续观察这些排成两排的小动物 (手指着队形2) , 它们已经排成了一个……

生:长方形。

生1:那队形4也是长方形。

师:那队形1呢?

生2:队形1是一条线。

生3:队形3也是一条线。

师: (指着队形2和4) 这些我们可以看做排成了长方形, (指着队形1和3) 这些可以看做排成了线。

片段3:互动交流, 生成抽象概括的学习材料

师:谁能说说队形1中小猴站在哪里?

生1:第3个。

师:你能说得具体一些吗?生

1:从左边数起第3个。

生2:还可以是从右边数起第6个。 (师板书)

师:队形2中的小猴又站在哪里呢?

生1:第1排第3个。

师:你先从哪里数起, 再从哪里数起呢?

生1:从上到下第1排, 从左到右是第3个, 小猴在第1排第3个。

师:大家能像这位同学那样说给同桌听吗? (生生互说)

师:大家还能从不同的方向说吗? (生生互说)

生1:第1排第3个。

生2:第2排第2个。

生3:第3列第1个。

……

(师把每种说法都写下来, 并把“数”用红笔板书)

片段4:对比概括, 抽象出平面上物体的位置应该用两个数来表示

师: (指着板书) 大家在说队形1中小猴的位置与队形2中小猴的位置时, 有哪些不一样?

生1:队形2中要用排和组。

生2:队形1中只要第几个。

生3:队形2中要用第几排第几个, 第几列第几个。

生4:哦, 我发现了队形2要用两个数, 队形1用一个数就可以了。

师:小朋友, 你们觉得呢? (生作认同状)

师:那我们为他精彩的发现鼓掌! (教师指着队形) 对!像这样排成一条线时只要用一个数就能说清小猴的位置, 排成长方形时就要用到两个数了。

片段5:练习———看看我是谁, 渗透物体及图形上的点与有序数对的对应关系

课件动画显示下图。 (画外音:我们是在同一个长方形上的四个小圆点, 如果你想揭开我们的真面目, 那就请你先找到我们吧!)

小圆点1:我在第1列第3行, 你能找到我吗?

生1上台指。 (出错了)

生2上台帮忙指。 (正确后, 课件显示小圆点并化做快乐的小天使, 从对应位置中跳出来和小朋友招手)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找的吗?

生2: (上台指) 我按箭头先找到第1列, 再找到第3行, 这个位置就是。

小圆点2: (闪烁) 那我在哪个位置呢?

生3:第1行第1列。

生4:第1列第1行。 (画外音:小朋友, 说得都对!小天使现身。)

师:还有两个小圆点的位置怎么说呢? (生生互说)

……

师:小朋友用“两个数”说清了小圆点的位置, 揭开了它们的真面目, 老师也佩服你们!

【反思】

通过《位置》这一课的教学, 在我心中也产生了一个坐标系:如果将学生的数学素养也看做一个坐标系, 那么生活就是坐标原点, 数学知识、技能就是横轴, 而数学思想方法就是纵轴。离开了生活, 数学就失去生长点。淡化或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不仅不利于学生从纵横两个维度上把握数学学科的知识结构, 也必将影响其能力的发展和数学素质的提高。细细品味以上教学片段, 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吃透教材, 理清双线———为高于生活指明方向

教育形态的数学一般由两条线组成, 一条是知识与技能线, 一条是思想方法线。知识与技能大都通过例题、习题的形式比较明确地告知了教师, 而思想方法却是隐含在知识与技能的背后, 需要教师悟读。当然, 这也牵涉到教师个人的数学修养与习惯问题, 但也不是不可逾越的。比如, 我们可以通过对教材进行纵向疏理、横向比较, 做到宏观在胸、微观在握。

二、精心设计, 巧用材料———为高于生活提供土壤

学习过程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加工过程”, 其中学习材料就是加工的“原料”, 用什么“原料”, 运用哪种“加工方法”往往决定着学生思维的发展与创新的高度。观察本节课的学习材料, 首先符合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那些色彩斑斓的动物卡通和快乐的小天使, 不但激起了学习的内驱力, 更重要的是把点与有序数对一一对应起来, 从而将枯燥的数学化做了一个个童话让学生欣然接受。其次, 学生自己提供或者创造出来的学习材料是如此亲切、真实:你横地排, 我竖地排, 你排一排, 我排二排, 这不就是我们需要的空间观念从一维上升到二维极佳的材料吗?你用“第几排第几个”, 我用“第几列第几个”, 这些不就是我们抽象、概括的土壤吗?再是精心设计的卡通片的宽度与垫板的宽度之间的关系, 正起到了请君入瓮的效果。还有教师彩色粉笔的使用, 无疑把数学概念的内涵凸显出来。这些丰富多彩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材料, 通过教师巧妙而又充分地使用, 使数学变得如此有趣, 变得如此易学, 不知不觉中数学知识有了, 数学观念有了, 数学思想方法也有了。

三、数学思维, 贯穿始终———为高于生活提供方法

数学思维虽然不像天边的彩虹那样显而易见, 但它犹如一对火眼金睛, 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 直视出事物的本真。在这节课中, 数学思维可谓贯穿始终。一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想象队形, 除去了横着排与竖着排等非本质属性, 形成了排成线与排成形的空间观念, 体验到一维到二维的奥妙。二是通过抽象、概括除去了排、列的干扰, 形成了平面上的物体的位置应该用两个数来描述这一理性认识。三是由于有多种数学思维的参与, 才将原本缺失“数学味”的教学内容赋予了思维活力, 使数学高于生活成为可能。

8.“生活化”教学片段的分析与反思 篇八

在教学实验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可能性”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

老师听说:咱们班上有个小朋友今天生日,请这个小朋友站起来接受大家的祝福,好吗?老师有个小小的礼物送给你(卡通小图片),喜欢吗?为了庆祝这位小朋友的生日,你们有什么好的想法吗?

听说要请大家出出主意,学生可乐意了!他们跃跃欲试,不一会儿就自主的讨论开了。有的说要搞一个诗歌朗诵会;有的说要举行一场歌舞晚会……于是老师趁热打铁,提出:那我们就举行一个小型的庆祝会吧(多媒体播放载歌载舞的庆祝会现场)。你们小组里商量一下看看表演什么节目?(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个彩色纸片,用于写节目之用)顿时,课室像炸开了的锅,有的讨论、有的争议……随着一个个小手纷纷举起,各个小组的节目已跃然纸上。接着教师把学生交上来的节目条子装在一个漂亮的盒子里,提出:“如果随意抽出一张,请你猜一猜会是什么?”学生们又陷入了沉思之中……

反思:新课伊始,教师将“可能性”这一抽象的教学内容还原于生活,从学生喜欢“过生日”这一特点切入,采用多种教学媒体(课件、彩色纸片、漂亮的盒子等)综合应用,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亲切的生活背景中自然地消除对新知识的陌生感,有利于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活跃了思维,激活了探索的欲望,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魅力所在,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片段二:数学问题生活化

在教学九义教材五年级上册“小数加减法”时,我采用了如下教法:

师:百佳超市的日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商品,胡老师摘录了其中几种商品的价格,请看:(多媒体播放超市的热闹情境,并抽象出8种商品:大可乐5.80元、手套4.50元、毛巾6.70元、保温杯12.80元、铁锅10.50元、一次性杯子5.20元、牙刷2.60元、茶杯6.20元。提出:请小组里任选自己喜欢的三种商品,算出它们的总价。(学生挑选商品,合作算出总价。)

师:哪个小组愿意同大家交流一下,你们选了哪三种商品,总价是多少?你们是怎样算出总价的?(问题刚出,唧唧的讨论之音已遍布各个小组)

(先后请三个小组的代表板演)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讨论的声音又一次传出)

……

师:假如妈妈给你20元钱,你觉得够吗?如够,请你算出还余多少钱。

(学生又自觉地讨论开了,他们互相用自己的方法说服对方,并会用验算的方法证明自己。)

反思:数学源于生活,许多数学问题就是人们在生活中发現的。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教学媒体辅助教学,使枯燥的数学问题生活化,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这种富有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好胜心强并爱表现自我个性的特点,创设了一个他们熟悉的购物场景,并给他们一定的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再让他们小组合作算出“总价”与“余额”,很好地将枯燥的小数连加与整数部分得“0”的小数减法有机地沟通了起来。整个过程,学生的探索欲望强烈,合作成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有利手段。

教学片段三:问题解决生活化

还是以上面的“小数加减法”一课为例。在学生算出余额后,我又提出了一个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师:20元钱不够的同学,请举手。你们打算怎么办?(播放购物不够钱的情境)

(小组里传出了嗡嗡的讨论声,接着纷纷举手)

生1:换货,把贵的换成便宜的。

生2:我觉得换货不一定好,因为便宜的东西可能现在并不需要。

生3:我也有同感。假如说,便宜的东西,刚好需要,换一下也无妨,但假如不需要,换了反而是浪费。

生4:我觉得退货好。

生5:不行!假如这东西妈妈正急需用,退货怎么能行呢?

师:你真是个一心为妈妈着想的好孩子!你打算怎么办?

生5:我把自己的零用钱先垫上,将东西先买回去再说。

生6:假如身边没有零用钱怎么办?

生7:如果相差不多,找他们经理去,请求打折。

师:你有这样的经验吗?

生7:(摇摇头)但我一直有这个想法。

师:有机会,去试一试,好吗?(生7微笑着点点头)

反思:数学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并能运用这种思想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也应是数学教学的目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要综合应用多种教学媒体,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数学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创见,让他们在合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 潘孟良

9.《生活中的数》的教学反思 篇九

在本节课的实践中,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主动地观察分析生活现象,用数来表示身边的事物,说说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如“自己家的门牌号、电话号码或手机号码、生日、车牌号、自己所在的年级或班级……”;运用数简明地表示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是用来表示和交流。

学生所交流的信息既有来自家里、教室里、学校里的亲身经历过的各种事物、各种现象中的数;还有在菜场里、马路上、超市里、体育运动中等各种生活经历中感受过、观察过的数,从而把课堂教学的触角伸向现实生活中广阔的世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无处不在,体会数在生活中的使用价值。

10.《生活中的数学》教学反思 篇十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就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通过让学生寻找身边的百分数,让学生交流收集到的百分数的`意义,再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各种标签上不同的百分数的比较,学习百分数有什么作用等。这样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而且离得很近,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二、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有趣的学习情境

在教学中我注意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数学问题,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探索知识的依托,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探索问题。例如,在为学校绿化出谋划策时,学生讨论非常积极,设计的方案各具特色。通过这样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中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三、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会探索解决数学问题

我们的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及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也有相当丰富的生活积累。因此,在“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中,我尽量根据实际生活情境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画面,让数学贴近生活,在组织学生活动中,引导学生讨论解决数学问题,灵活处理教材,找准教学的起点。

11.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生活化”反思 篇十一

关键词: 职业学校 英语教学 生活化 教学反思

信息产业的生活蔓延,经济全球化的强势推进,越来越需要语言的支撑,英语作为全球通用的一大语言,地位日益重要。职业学校学生直接面对就业市场,英语运用能力不断得到重视,随着新课改的推广,职业学校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引进并尝试“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使得英语教学获得生机,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然而由于理论掌握不够,实践缺乏经验,实际教学中存在着诸多误区,影响了师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现根据本人观察,反思如下:

一、职业学校“生活化”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英语应用性很强,如同汉语一样,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所谓“生活化”,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在实际教学中模拟情景,师生、生生如临其境,开展对话交流,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学生学习的动机,在生活情景中迅速自然的掌握英语的语法知识和运用技能。一改过去“填鸭式”教学模式,转换中国式英语,感受英语文化。这一转变符合学习的规律,抓住了英语教学的切入点,将生活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英语文化。进而将生活的内在需求与课堂教学目标一致,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这一教学模式体现了课改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教师的主导功能。学生学习的潜力得到迸发,主动性不断增强,爱学习英语,会学习英语,潜移默化中掌握了相关语法知识,获得运用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英语文化意识。

二、职业学校“生活化”英语教学的误区

1.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

现阶段学生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必不可少的重视英语学习成绩,学校、社会考核的标准也是以成绩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可执行标准。职业学校虽说脱离了应试教育的大部队,但是仍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实际教学中,教学方法与学生成绩就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就必然要采用相对应的考试方式。如果选择不当,就会产生冲突,事实上,由于学校当局对考核评价方式研究的滞后,导致了教学生活化引发学生学习成绩的下降这一现象。于是就有人归罪于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本身。学生既喜欢生活化教学方式,又担心成绩下滑带来的副作用,因而学习兴趣出现降温现象。

2.“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误解。

“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是否等同于教学“生活化”,有人赞同,有人反对。一线教师缺乏对相关理论的认识,也无法了解全貌,专家学者的争议影响到一线教师的操作实践。使得一线教师认为生活化的教学观,就是使当前课堂教学向学生生活回归,至于何等的世界就是使教学应当回归的生活世界,却无人予以解答。杜威说:“如果我们的教育对于生活必须具有意义的话,那么它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应的完全的变革。”于是受此影响,有人针对教材内容的滞后性,主张弱化甚至取消教材的权威性,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3.教学方法选择上的误用。

我国的英语教学长期采用应试教育模式进行教学,高强度的应试训练,使学生成为被支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厌学,基础不扎实,英语运用技能几乎为零。生活化教学方式引入之后,还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一些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缺乏对生活化教学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误以为生活化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方法,对学生人文关怀不够,因循过去的应试教育思想,不肯下功夫准备,把“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当作旧瓶装新酒,依然故我,我行我素,学生仍然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显然违背了英语“生活化”教学的初衷。

三、职业学校“生活化”英语教学反思

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万万不能马虎,生源要比普通中学差得很多,学习习惯严重偏离,英语教学要走出上述误区,教师就必须加大研究力度。在目前的个别的、零散的经验总结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武装自己,建立一整套教学“生活化”的理论体系,做有系统的研究。改变以往身上存在的传统观念,脱胎换骨,重塑自我,把教学“生活化”这一教学方式扎实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遵循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放眼看世界,了解英语文化的丰厚内涵,树立全球意识和眼光,把学好英语作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一项必备技能来高度重视。通过种种手段,选择可行的教学辅助方式,设置符合英语文化的模拟情景,实施师生、生生对话交流,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为掌握英语运用技能做好铺垫工作。

12.《生活中的安全》教学反思 篇十二

师:同学们好!认识我吗?

生:不认识。

师:今天就让大家认识认识。来, 同学们看着我, 屏住呼吸看着我。

(生按要求做)

师:看出什么来了吗?

(生摇头)

师:我可看出来了, 你们虽然一个字都没说, 但是老师看出你们语文学得很好!

(生疑惑)

师:知道老师为什么说你们语文学得好吗?

生:因为老师让我们做的动作我们都做出来了, 说明我们把这些词语都理解了。

师:对啊, 看来你平时的语文水平就很高。

师:同学们语文水平这么高, 向你们请教两个字。

(板书:咬嚼)

师: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生: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是“口”。

生:“咬”是用牙齿把食物弄下来, “嚼”是把咬下来的食物嚼碎。

(板书:文字)

师:“咬文嚼字”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咬文嚼字就是弄懂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有时候是说一个人挑别人的毛病, 是贬义。

师:会咬文嚼字吗?

(板书:冷、暖)

师:来“咬嚼”这两个字。

生:看到“冷”这个字, 想到寒冷的冬天。

生:在困难的时候, 得到别人的帮助, 感觉心里暖呼呼的。

生:这两个字放在一起, 让我感受到人情的变化。

(师板书:字词知冷暖得失寸心间)

师:语言真的很神奇, 一个字、一个词就能唤起我们的记忆, 就能激发我们的情感。能不能感受到语言的神奇魅力, 要看我们有没有一颗敏感的心, 要看我们有没有“咬文嚼字”的本领。

一、检查预习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咬嚼”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可不像“冷暖”这两个字这么简单。

(板书课题: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师:咬一咬吧, 有什么滋味?带着你们感觉到的滋味自由读一读。

(指名读)

师:你为什么这么读?你觉得是什么滋味?

生:我觉得这里的生活轻松快乐。

师:提前读课文了吗?

生 (齐) :读了。

师:依你多年的阅读经验, 你觉得这篇课文怎么样?

(学生谈初读感受)

二、咬文嚼字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自己的初读感受, 现在咱们就抱着咬文嚼字的态度, 用心去感受字词的滋味。把你觉得最有滋味的地方画下来, 可以在旁边写上你品到的滋味。同学们, 我们可要真的去咬, 真的去嚼啊, 要不然那些字词仍然在那里沉睡着, 我们可要努力唤醒它们。

(学生自读圈画)

1. 自由汇报交流———说出你品到的滋味。

(指名3-5名同学)

师:可以选择两种方式:一是先把你品到的滋味读出来, 然后说说是什么滋味;二是先说一说从哪个部分品到什么滋味, 然后把品到的滋味读出来。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 也一同跟着品味。

2. 教师引领, 学习咬文嚼字。

师:刚才同学们自己品出了自己的滋味, 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咬嚼一个自然段, 看大家能不能掌握这样的方法。自由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

(出示:我发现, 闭上眼睛时, 声音就会变得特别清晰和富于形象。有一种鸟的叫声像是有人磕牙, 时断时续, 嗒嗒作响;另一种鸟的叫声好似老人叹息, 声音沙哑又苍老;还有一种鸟叫声很像猫叫。一天, 它一边叫, 一边从我的窗前飞过, 我幻觉中出现一只飞着的猫。)

师: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咬嚼这个自然段, 行不行?我们共同来看第3自然段。

(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读出自己的滋味。)

师:大家一同读, 嚼嚼其中滋味, 看能不能嚼成一两个词。

师:究竟能嚼出哪个词呢?闭上眼睛, 听老师读。

(师范读)

师: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一只飞着的猫。

生:听到了各种声音, 好像有人在磕牙, 好像有个老人在叹息……

师:是啊, 从这些词句中, 我们就感受到了声音和形象。

(板书:富于形象)

师:下面把你的滋味放进去读一读吧。

(生自由读)

师:找一名同学来读, 你读的时候是在回味, 我们大家都闭上眼睛来感受。

(生读)

师:你比老师读得好。大家能感受到那些形象了吗?这么多的形象, 样子又清晰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 这就是“富于形象”。

师:刚才我们就是按照这样的步骤———一咬二嚼三回味读书的, 咬出滋味———嚼出意味———读出韵味。

3. 集中练习, 感受方法。

师:下面来试一试, 看同学们学会了没有。大家自由读第1自然段, 要用心去体会细节, 看你能嚼出什么滋味。

(学生自由读)

生:从这个自然段可以看出作者很熟悉那些小鸟的声音。

师:能不能说出具体的词语?

生:我从“小家伙”这个词体会到作者和这些鸟很熟悉, 感觉很亲切。

生:我从“辨认”这个词看出作者对这些小鸟很熟悉。

生:我从“准确”这个词看出作者对这些小鸟的声音很熟悉。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会咬文嚼字了, 不但知道了这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而且能够从词语中品出滋味。

4. 确定研究段落, 集中练习。

师:下面加大点难度怎么样?刚才是自由的, 现在是非自由的。请三排同学, 分别研究第6、7、8自然段。可以用你习惯的读书方式, 可以朗读, 可以默读, 也可以小声读, 关键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 静静地去感受。

(学生自由读)

师:一遍读完了可以再读第二遍, 第三遍。

(生再读)

师:下面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咬文嚼字的。从第6自然段开始。

生: (读) “今年, 园艺家们别出心裁, 在公园东北角临街的一块高地上, 用白玫瑰和冬青搭起一架芬芳的三角钢琴。于是, 维也纳的主题———音乐与花, 就这样被表达了出来。”

生:从芬芳的三角钢琴感觉到园艺家们很了不起。他们用白玫瑰与冬青搭起了三角钢琴。

师:为什么这样就了不起呢?

生:白玫瑰是白色的, 冬青是绿色的。

师:那这和钢琴又有什么联系呢?

(生沉默片刻)

师:来, 大家看课本上的插图。 (学生手中的材料是复印的, 没有彩色的图) 哦, 怪不得呢, 大家手中的插图是黑白的, 那你们就凭借这些文字来想象。

生:白玫瑰当做钢琴的琴键, 冬青做钢琴的身子。

师:你真了不起, 能够凭借这些文字就想象到画面。

师:那能不能找到一个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呢?

生:别出心裁。

(师板书)

师:“别出心裁”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独具匠心。

生:就是非常用心来做, 与平常不同。

师:以往的时候, 园艺家们用什么来表现?

生:大表。

师:那些大表怎么样?

生:表针走得很准时, 花儿组成的表盘年年都是全新的图案。

师:那这算不算非常用心呢?

生:算非常用心, 而今年是更用心了, 创造出一架芬芳的三角钢琴。

师:是啊, 在原来非常用心的基础上再想办法, 再去创新, 才叫“别出心裁”啊。来, 同学们, 带着我们的这种感受, 读读这个自然段。

师:我们再来看第7自然段。

(出示:古老的维也纳, 很难找到一条笔直的路。车在这些弯弯曲曲又畅如流水的街道上跑着, 两边的景物像是突然冒出来的。或是一座宁静又精致的房舍, 或是几株像喷泉一样开满花朵的树……这是行驶在笔直的路上绝对没有的感受。而且, 跑着跑着, 很容易想起音乐来。在这个音乐之都中, 最重要的并不是到处都有的音乐会, 到处都有的音乐家雕像与故居, 而是你随时随地都会感受到音乐的存在。著名作曲家勃拉姆斯说:“在维也纳散步可要小心, 别踩着地上的音符。”)

师:你品出了什么滋味?

生:“在维也纳散步可要小心, 别踩着地上的音符。”

师:维也纳的路是用音符铺的吗?

生:不是, 是说随时随地都有音乐的存在。

(师板书:随时随地)

师:“随时随地”怎样来理解?

生:就是不管是破晓的黎明, 还是落日的黄昏, 都能感到音乐的存在。

师:你的语言真美!可是, 这只是随时啊。谁再说说?

生:随地, 就是在任何一个地方。

师:能不能举个例子?

生:“这是行驶在笔直的路上绝对没有的感受。而且, 跑着跑着, 很容易想起音乐来。”在道路上就能想到音乐。

师:维也纳的道路弯弯曲曲而又畅如流水, 为什么在这样的道路上行驶就很容易想起音乐来呢?

生:因为汽车发出吱吱的响声。

师:是这样吗?

生:因为这些弯弯曲曲的道路像线谱。

生:汽车像音符。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 有这么奇妙的想象!那突然冒出来的房舍和开满花的树像什么呢?

(学生沉默, 教师充满期待地注视着学生。)

生: (猛然站起) 像音节线。

师:是啊, 道路是线谱, 汽车是音符, 房舍和树木是音节线, 有快有慢、有高有低、有节奏、有旋律才是优美的音乐, 多么优美的生活圆舞曲啊!就让我们把这种滋味放进这些文字中, 自由读一读吧。

(生自由读)

师:谁来说说第8自然段中你咬嚼到什么了?

(第8自然段, “神仙的手指”“撩动”略。)

师: (铃声响) 同学们, 留恋处, 铃声催发。其实, 这篇文章中还有很多优美的地方可以挖掘, 我们今天就先学到这里。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可以感受到维也纳随时随地都有音乐的存在, 维也纳的音乐之花是维也纳人辛勤培育的结果, 这朵花就生长在“生活”这片土地上。

(板书:音乐、生活, 把“音乐”写在一朵花的中间。)

板书设计: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咬文嚼字

字词知冷暖

富于形象

得失寸心间

别出心裁

随时随地

生活

附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文字的探究, 感受到维也纳生活的优美温馨。

2.通过对“富于形象”“别出心裁”“随时随地”等词语的推敲, 培养学生推敲词句的习惯和能力。

3.通过对文章题目的质疑和研究, 培养学生反思性阅读的习惯。

4.通过对文章各自然段的重新排列, 关注语言的结构形式, 实现创造性阅读。

三、反思阅读

1.同学们嚼出了自己的滋味, 我们再回到课题上看一看, 为什么课题不是“维也纳圆舞曲”? (突出对生活的理解)

学生快速浏览。

最终有什么发现?

音乐成了维也纳人的生活, 有生活的地方就有音乐, 有音乐的地方就有生活。

2.为什么不是“交响乐”, 不是“进行曲”, 而是“圆舞曲”?这曲子是谁谱写的?

作者究竟要通过这篇文字告诉我们什么?你品味到怎样的生活滋味?

(生活不一定就是快节奏的, 要在生活中体验生活, 向学生推荐米切尔·恩德的《毛毛》, 一个小姑娘和时间窃贼的不可思议的故事, 会让你们更好地感受生活。)

四、重新排列, 创造阅读

把这篇文章的每一个自然段重新排列, 有什么感受?

举例:把第8自然段作为开头, 读一读, 文章顺畅吗?余淤于盂榆虞愚舆或者是舆余淤于盂榆虞愚, 依次类推, 看有什么不一样。还可以任意组合, 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自学)

请同学们以“谈《维也纳生活圆舞曲》的晕种读法”为题写一篇读书报告。

五、结语

师:同学们, 语言真是太美了, 又太神奇了, 它可以传递音乐, 可以传递情感!语言的滋味值得我们用一生去体会, 用一生去回味!课文如同一份美餐, 我们要学会用美食家的嘴去品尝它, 课文如同一首优美的乐曲, 我们要学会用音乐家的耳朵去倾听它。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咬文嚼字当了一次美食家, 下节课, 老师带领大家当一次烹调师, 做一份自己的美味佳肴。

教后反思

我认为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看起来平淡无奇, 品起来幽香缕缕, 回味起来清香袅袅。我对自己课堂设计的要求是大气、精致、和谐。大气就是有学科教学思想的支撑, 整堂课有明显的教学主线;精致就是把思想落实到教学细节;和谐就是实现教与学关系的协调, 顺应学生学习, 然后发挥教师教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设计要有三个关注:关注课程———从课程的视角, 语文课应该凭借教材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本领, 同时积累语言, 留下美好情感。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实际, 同时重视教师的教, 教师要教会学生, 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教材———尊重文本内在的规定, 按照文本基本的价值取向进行教学, 同时不对教材进行过度挖掘。

本课的教学设计, 以教会学生“咬文嚼字”为核心,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首先看学生对课题的理解, 让学生凭借学习经验说说对整篇文章的感受, 目的是看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要求学生用“咬文嚼字”的态度读出自己的滋味, 实现主体性阅读, 目的是让学生亲近文本, 读出自己的感受。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 共同学习第3自然段, 实现教师教的作用, 总结出一咬二嚼三回味, 即咬出滋味, 嚼出意味, 读出韵味的方法。然后, 让学生在第1自然段中练习, 让学生更熟悉这种方式。最后, 让学生分别进行第6、7、8自然段的学习, 检验学生学习的程度, 同时开掘更大的空间。

从整堂课的教学情况来看。遵循认知规律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随着教学的缓步推进, 学生慢慢学会了品味词语。对“别出心裁”和“随时随地”的品味, 超出了我的教学预设, 尤其是对公路是线谱、汽车是音符、房舍是音节线的想象。为学生提供空间的课堂才会有无法预约的精彩。

13.《生活中的数字》教学反思 篇十三

数字概念对幼儿来说是较抽象的,光靠教师枯燥无味的讲解,幼儿是没有兴趣的。那怎样引导幼儿轻松学习呢?我先是布置幼儿从生活中寻找什么地方有数字,请幼儿收集“有数字的物品”并把带数字的物品带到幼儿园内,与同伴交流、分享发现。这样自然而然,从幼儿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带领幼儿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第二个环节我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已有经验,想一想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数字,说一说物体上的数字各代表什么意思。幼儿们很会动脑,观察的也很仔细,讲到了鞋子上的号码数字、电话上的数字、衣服上的数字、钟上的数字、车牌上的数字、摩托车上的旅程表上的数字、商品的价格码、中巴车上的数字“209”、幼儿的学号、数字本等,在孩子们尽情讲述的基础上,我让幼儿又观看了一组图片,(超市、公交站牌、门牌号、银行、红绿灯、路程牌),让幼儿通过说一说,了解更多与数字有密切联系的事物。然后请幼儿说说假如生活中没有数字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孩子们回答得很棒。第三个环节通过游戏“幸运号码”发现数字的趣味性与丰富性,从而更真切的体会数字的神奇,随意的调换位置就可以排出不同的数字组合。但由于我考虑不周,在号码的设计上是以5个数字为一组的,中奖范围缩小了许多,几率也不高,那几个中奖号码我没有作出记号,所以出现只有一位幼儿才中随机调换的号码,孩子们都很希望自己能中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幼儿还未尝试过这种游戏,所以,一开始怎样看自己的号码与中奖的号码一样,幼儿不会。孩子们参与的劲很足,但时间就比较费了,所以造成第四个环节幼儿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写写自己家的电话号码或是编话号码这个环节延后放置延伸活动了。

课后,组内教师也跟我提到了这个环节,他们把自己妙招告诉给了我,那就是,把5个数字改为3个数字,幼儿易看,中奖号码教师事先作出记号,然后让每个幼儿中不一样的奖次,让幼儿体验成功和快乐。

14.《生活中的大数》教学反思 篇十四

执教一节课下来,反思教学过程,基本上达到了本节的教学目标:能比较准确地在计数器上拨数,基本了解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初步感受到了千的大小。大部分学生能用不同的数数方法数出千以内数的具体数目,初步建立了估数的概念,初步掌握了估数的方法。

存在的问题:1、对了解生活中的大数准备不充分,没有足够的数据和情景感受一千究竟有多大,学生头脑中的大数还比较模糊;2、初步了解了什么是估算,但对估算的方法没有掌握,估算时不够大胆,放不开,束手束脚的。

15.《生活中的安全》教学反思 篇十五

1 高校出现的生物安全事件及引发的思考

1. 1 高校发生的生物安全事件

1999 年,广州某大学博士后张某从事“九五”国家攻关课题“补肾法治疗老年痴呆”的实验时接触大鼠,3 个月后感染流行性出血热,2003 年被诊断为肾功能衰竭,2006 年进行了肾移植手术; 2001 年,北京某高校因使用不合格实验动物感染出血热,1 人死亡,700 多名师生紧急接种预防; 2006 年,长春某高校中药系实验室由于使用了个体户养殖、贩运的不合格实验动物而发生学生感染流行性出血热事件,10 名学生受感染[1]。生物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让贡献了生命与身体的山羊成了致病的凶手,课堂成了传播疾病的场所,学校则成为“管理不到位”的责任人。

1. 2 高校生物安全事件引发的思考

早在1988 年,由原国家科委颁布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中就已经明确了教学、科研应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标准实验动物进行动物实验。那么这种非标准的带病的动物是如何进入校园的,则引发了我们的深入思考。

1.2.1一个“用”字带来的隐患

实验动物是经人工饲养,对其携带的微生物进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来源清楚,用于教学、科研、生物制品的生产、检定及其科学实验的动物;而实验用动物则是一切用于实验动物的总称,包括实验动物、经济动物、野生动物和观赏动物。

据了解,上述校园生物安全事件中所使用的动物均是未取得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的单位繁殖生产的非标准动物,属实验用动物。目前,许多高校的教学实验动物除了大鼠、小鼠自繁自养以外,其他绝大多数教学实验用的动物( 如家兔、狗、蛙、猫等) 都是外购。比较普遍的做法是与供应商签约,往往是下午学生要做动物实验,实验动物上午才送到,检疫环节常常被忽视。用这种未经微生物严格限定且又未进行检疫的动物进行实验就很难保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1.2.2学校领导缺乏安全责任意识,教学经费难以保障购买高质量的实验动物

现在高校存在一个怪现象,一方面压缩教学实验经费,一方面却舍得花大价钱去鼓励资助教师搞一些研究结果可能发表在SCI上的科研项目。究其原因是教学产生的效果无法进行统计并计算在大学的实际政绩中,而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多少论文,却是争取科研经费、撰写领导政绩薄上的“硬通货”[2]。在教学实验经费不足,实验又不能少开的情况下,为了确保完成教学实验任务只有选择“管理宽松”的实验用动物进行动物实验。由于饲养条件差别巨大,实验动物与同一种实验用动物价格相差数倍,用这种实验用动物进行实验,其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在教学动物实验中往往是也可能不出事,但是一出事就是大事。

1.2.3安全意识及防范能力被忽视

学校都没有实验室安全方面的课程培训,更没有讲到动物传染病传播给人的问题,做实验时都穿工作服但却很少戴手套,这是中国大学实验室的通病;因此,在做动物实验时,“艺高人胆大”现象时有发生。例如:在实验室做蟾蜍的实验,所用动物是从市场上购买或是直接从野外捕捉来的,课堂上也不介绍如何防护,动起手来连个手套都没有,蟾蜍身上的有毒黏液、致病微生物等危险因素给实验者带来的威胁竟然被完全无视了。曾经在一所农业大专院校里,教师教授如何给牛接生的课程时,竟然让学生赤手伸进母牛血淋淋的产道内,这样程度的人兽接触竟然连戴手套的防护意识和措施都没有。主观上麻痹大意,即使有完善的设备和标准的操作程序也不能杜绝事故的发生,更何况现今教学动物实验室作为公共教学实验室,还很难有科研实验室那样完善的实验设施。

1.2.4实验动物的监管难到位,部分教学动物难以监督

尽管早在1988年原国家科委已颁布了《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之后不少省市都通过人大立法或省长令的形式发布了地方的实验动物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但法规的处罚措施只对那些已经取得实验动物行政许可的单位进行警告、暂扣及吊销许可证,对未取得许可证的单位则没有任何处置措施。教学实验用动物种类繁多,除了已经标准化的实验动物以外,还有一些实验动物国家标准中还没有的大动物,加之多数高校教学实验动物室并未取得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作为公共实验室往往是用的人多而管的人少,这也是教学动物事故高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2 加强动物实验生物安全防护的对策

2. 1 加强生物安全教育,强化师生安全意识

教学动物实验是多数医学院校及农业院校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必修课程,然而,大多数学生对动物实验中潜在感染所导致的生物危险认识不足; 因此,在上实验课之前教师应先介绍与本课程有关的生物安全知识及个人防护措施,并进行示例和示范,强调在实验时要戴手套和口罩,穿工作服。在实验过程中,防止动物咬伤、抓伤,告知学生动物实验时气溶胶吸入是最常见的感染原因[3],要求学生在进行气溶胶产生的常用操作( 如尸体剖检、病理组织、排泄物处理、动物接种及去注射器针头等) 时要特别注意。教师应严格按照有关动物实验的操作规范进行示范,不能有一点麻痹和疏忽大意。

2. 2 规范部分外购动物的管理、检疫及使用制度

教学实验使用的动物尽量由各高校自己的实验动物中心繁殖生产或由有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的单位提供,以确保师生的安全。对于部分教学实验需要而又没有国家标准的大动物应到防疫较好的大型养殖场购买,并向其索要相关的免疫证明。实验前应进行3 ~ 5 d的检疫,确保安全后再进行实验。如果不严格遵守这些规则,不仅仅会造成实验结果的不理想,更可能造成人身伤害,这是无法弥补和衡量的损失。

2. 3 建立健全动物实验室管理的规章制度

根据我国发布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及配套文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配套文件、《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及《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制订动物实验各项规章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包括动物实验操作程序、废弃物的正确处理、实验动物生物安全应急预案等,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并组织工作人员定期学习这些规章制度,确保进行动物实验的教职工的安全。

2. 4 加强教学实验后动物尸体处理的管理

无论是正常生理动物实验还是病理、药理等教学动物实验后的动物尸体都应该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进行深埋,这就要求学校预留一笔数目不菲的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经费。由于各高校具体情况各不相同,有的没有这部分经费,而有的虽预留了这部分经费,但不是数额太少就是被管理人员省着做其他用途。高校教学动物实验后的动物尸体混同生活垃圾一同处理的现象非常普遍,更有甚者是将实验后的动物尸体( 如生理实验后的家兔尸体) 送到餐饮行业,危害极大。因此,加强实验后动物尸体的妥善处理是保证人员及环境生物安全的有效措施。

2. 5 加强教学动物实验的监管

建立机构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及实验室负责人三级监管体系,做到责任到人。设有专人负责动物实验生物安全措施的落实、监督和日常管理,不定期督察动物实验前是否进行了生物安全知识培训,教学动物实验室设计是否规范,外购动物是否同大型养殖场签订协议等。在监督体制健全的基础上,建立事故报告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类似的生物安全事件不再发生。

16.《生活中的安全》教学反思 篇十六

生活化是中职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但实践中,中职英语生活化教学改革却存在二元化、形式化、运动化、技术化等问题。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对生活化教育的内在意蕴和有效策略缺乏准确把握和运用。以科学理念为指导,全面把握生活化教学内涵,依托合适、有效的生活化教学策略,是我们实现中职英语生活化教学改革目标的重要保障。

一、反思:当前中职英语生活化教学改革的简单倾向

1.二元化。首先,从主体而言,存在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略教师引导作用的趋向。例如,课堂上,教师一味迁就学生言行,放任学生“自由探索与发挥”,必要的讲解与引导也离场而去,误以为此即谓学生为主。其次,从时限而言,存在过分强调学生当下生活而忽视过去、未来生活的趋向。教育中,过去生活的价值体现在经验与知识的传承,当下生活则体现在对学生生活经历与情感态度的关注,未来生活则体现在对学生智慧的启迪。生活化教学改革中,不少教师简单地抛弃语法等基础知识教授,机械设计情感、经验、兴趣课程,结果导致教学改革效果不佳。再次,从内容而言,存在过分强调价值生活而忽略事实生活的趋向。这主要表现在生活化教学理念对传统教学唯知识与技能等事实生活至上的批判与对意义、交往等价值生活的推崇,被夸大成对知识与技能教学的全盘否定和对个体经验、情感和态度的无限重视,使改革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2.形式化。这主要指过分重视外在教学组织形式与方式,而忽略教学价值与效果的达成。改革中,活动教学、讨论教学、对话教学、情景教学等种种新教学方法,以及团队、小组、个体等教学组织形式被广泛采用。但其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须持谨慎态度。在许多生活化教学中,“生活化情景”只是学生表演剧的展示,“对话”只是师生之间的惯常问答,“小组合作”也只是班级小规模化的变种,甚至成为个别优生表现自我的舞台。此中,既缺乏教师的必要指导,也谈不上师生和生生间的有效交流与合作,更谈不上生活化、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充分运用和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的培养。生活化异化为一种时髦话语,生活化教学成了一种最简单不过的教学形式,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英语教学的种种弊端。

3.运动化。一是行政权力对改革的干预和强制推广,二是教师在从众文化心态与专业误导下对改革的蜂拥与逐流。有效的改革不应是基于自上而下的“命令——控制”,而应是基于对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主体地位的“促进——支持”。教育行政权力倘若披上学术外衣对教学改革作过多的干预,往往只能是削弱乃至摧毁改革进程;而教学专业人员缺乏理性的随波逐流,往往也只会使自己迷失自我和改革方向。

4.技术化。生活化教学追求一定的生活化策略与技能,但其根本目的和本意在于提升英语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中更好地掌握基本知识技能,提升英语语言智慧,理解、选择、创新英语文化,促进个性自我的升化发展。但现实中,不少人却恰恰本末倒置,错误地认为生活化就是一种教学原则与方法的创新,从而苦苦追求和探寻种种生活化教学技术,而非生活化教学理念与教育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只是新瓶装旧酒,并未真正动摇传统英语教学的根基。

二、超越:推进中职英语生活化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

1.准确把握生活化教学改革的内在意蕴。教学决不是仅仅为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它更强调人情感体验、个性发展与价值养成,强调人自我生命的展示、提升、完善与价值的实现;教学过程决不是一成不变的机械化操作程序与过程,而是一种充满不断变化、不断生成的生活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教学本身是一种生活过程,蕴含着重要的教育价值,不仅在于让人掌握人类既有经验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更要体验和关注当下生活。因此,它主张教学应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特别是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积极创设充满生活气息的、具有生成性可能的英语教学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既注重听说读写等基本英语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学生英语情感体验、思想共鸣、人文态度形成与信仰提升,实现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生命价值的完满充实、展示与提升。可见,生活化教学的本质内涵在于强调教学必须注重人的生命意识,注重过程意识与生成意义。

2.完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组织形式,重点就在于有效拓展课堂教学,克服课堂教学在内容、形式、时空上的有限性,实现正式与非正式教学——特别是第二课堂在过程、方式、内容、资源等方面的双向延伸、交汇、融通、生息与拓展,实现课堂与生活在形式上、功能上和价值上的融通、结合。有效完善利用教学方法,摒弃为创新而创新,以某一种新方法淘汰一种旧方法或对旧方法作形式上的改造的简单做法,要根据具体的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目标、学生身心发展状态和不同教学方法特点,选择相对合适的生活化教学方法——既可以是单独运用或改造某一种方法,也可是综合运用或整合多种方法,创设、生成“真实”的生活化教学情景和教学组织模式。

3.拓展丰富有效的教学资源。教学中的文字类与活动类、预成类与生成类、知识类与情感类教学资源丰富多彩。但传统英语课堂却常常将教学资源主要限于来自既有教材及教辅资料的书面知识。这些资源不仅内容、数量有限、形式单调,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培养其学习动力,而且其作为“过去的生活经验”的本质属性也决定了它在关照学生当下与未来生活的过程中存在其自身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知识经济对传统人才的改造和时代新人的呼唤就在于此。因此,“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学英语新课标》),充分利用各种生成性教学资源,既是改革传统英语教学的需要,也是实现英语生活化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与有效方式。

上一篇:最新社区安全建设工作计划范例下一篇:酒店优秀员工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