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赏析教案

2024-09-26

古诗文赏析教案(精选8篇)

1.古诗文赏析教案 篇一

古诗两首教案

13英语1班

谭淑明

2013147135

一.教学目标:

1.读懂两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景物和描写景色的地方,体会表现手法。2.能用自己的话并结合语境说出诗句意思,结合诗句内容,体会作者内心情感。

3.会认读本课中“绮、嬉,卢、鬓、苑、凄,倚”7个生字,理解“来日、绮窗、寒梅、着花未”,“旧游嬉、长笛、月中吹、惊物换、叹星移、断肠、草萋萋、人未归”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诗,并准确地默写出这两首诗。二.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并感悟作者的心情。2.理解两首诗的大意,准确把握诗句所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能准确默写出这两首诗。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导学提纲

(一).课前预习案

1、给文中“会认的生字和会写的生字”并注音、认识其部首、笔顺和结构。运用以前学过的识字方法来记住田字格里面的字。

2、注意一下笔画复杂的字,多写几遍,不要写错。

3、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人物是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4、查找有关思乡的诗词,并通过对比找出表达思乡情感的手法。

(二).预习检测

1、自主认读,相互听读,同桌之间谈论一下怎么记住课文中要求会认的7个生字和要求会写的生字词。可以运用以前学过的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来记住;也可以从生字的部首、结构方面来记住。

2、小组内说一说你觉得哪个生字笔画最复杂难写?写的时候又要注意些什么?

(三)、引导自主学习,探究诗句内容

1、这两首诗都讲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试着填空。(1)第一首,作者通过问一个人,“您是刚从我们的______出来的,一定_____家乡_________;请问您来的那天我家______前,那一株_______开了没有?”

(2)第二首作者通过回忆描写旧游_______的情景,当时卢郎还年少,一声______在_____吹奏,曲调快若“和云和雁飞”;日新月异,斗转星移,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当初的______已变成老叟。而如今吴苑草长凄凄,两人相见也变得伤心断肠,_____远眺的人盼望我们_____,可是我们还_____。答案

(1)家乡、了解、人情事态、绮窗、腊梅花

(2)沙河塘上、长笛、月下、少年、倚楼、回去、未归

(四).体验两首诗不一样的表现手法 第一首是如何通过设问来引出问题的?

第二首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比年少时和长大时的情景来突出表达思乡之情的?

(五).联系生活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体验过思念故乡的情感呢?你第一次出远门是什么时候,细细品味,并与你的同桌或同学分享。四.导入新课

1.用所学过的《静夜思》引出课题

静夜思 唐代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静夜思相信同学们都已经学过了,那你们能告诉老师这首诗讲的是什么吗?

回答得很好,这首诗讲得就是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那你们有没有试过离开父母?或是离开自己曾在的家乡而到另一个地方生活?如果有的话,能告诉老师你们离开父母或家乡是什么样的感受吗?假如你们离开了自己家乡,你们会不会思念故土,想念你们的小伙伴们呢?你们想知道古人是怎样表达自己思乡感情吗?好,现在请看向我们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2.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两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3).搜集别的描写作者对家乡表达思念之情的古诗。

3、读课题,指名读两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4、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谙--暗:区别音、形、意

学会辨别两首诗中“绮和倚”这两个相似的词并能准确读和写出来。

5、分组学习(1).读熟两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6.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六.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一)、吟诵、理解《杂诗》

1.议:第一首诗中分别写了“来日,绮窗,寒梅,着花未”作者通过这些词语和景物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运用的手法又是什么? 来日:来的那一天;

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着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读“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体会诗中设问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第一首杂诗是作者王维通过设问的方式,把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以及自己坚持操守的高洁品行,含蓄而蕴藉地表达出来,令人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诗开头的两句,在设问中两次出现“故乡”的字面,并不嫌其重复,倒反而觉得亲切有味。接着进一步问道:“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你动身那天,我家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啊?问得这样真挚,这样雅致,又这样充实。问出了精神,问出了境界,概括了多么丰厚的生活内容和多么美好的思想情操。赵殿成评这首诗说:“右丞只为短句,一吟一咏,更有悠扬不尽之致,欲于此下复赘一语不得。”

4.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绮窗前,寒梅,看谁描述得最美。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1)作者设问的语气及其情感

(2)从这首诗中不但能想象出故人出发前绮窗前看寒梅的情景,还能想象寒梅的样子;

5.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恰当的设问,一语道破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吟读、理解《醉桃源.赠卢长笛》

1.释题:醉桃源:词牌名。双调,四十七字,上片四句四平韵,下片五句四平韵。2.卢长笛:系一下层社会的乐工,据词中透露,是词人的一位老相识,极有可能还是词人的一位老乡。

3.这首诗中除了写“沙河塘上,长笛,月,云,雁,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作者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沙河塘上:年少时在哪游玩、嬉戏; 笛:长; 月:圆,皎洁; 云:快速漂移; 雁:飞翔速度快; 事物和星辰:已经变更; 鬓丝:变白

吴苑:草萋萋,荒凉;倚楼:靠在城楼,盼望人归来--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4.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卢郎年少时,惊物换,叹星移,相看两鬓白”等词语的运用,作者使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中对比的表现手法。

5.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醉桃源,此言卢长笛年青时候经常在沙河塘一带游玩,那时候他已经爱上了吹长笛以自娱。“一声”两句,承上。言卢郎久攻长笛,遂成专家。他的长笛声起,奇妙而悦耳,好像月宫中的仙曲一般,笛声悠扬地随着天上的白云、鸿雁一起飞向远方。上片赞扬卢长笛的笛声高妙。“惊物换”三句。言物换星移,时光流逝,当词人如今再与卢长笛重逢之时,两人双双太息,因为两个人都已经是鬓添霜丝,垂垂老矣。“断肠”两句。此言两个人都是久客吴地,都因为思乡而伤心断肠。词人说:“料想在故乡的亲人,如今也必定是在倚栏远眺,盼望着我们两个游子归去呢。”从下片双双临老思乡的词意中透露出来的消息可以推测:卢长笛可能是词人的一个同乡人。

6.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沙河塘上,长笛,月下,云,雁,等景物和意境,看谁描述得好。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沙河塘上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的意境。

(2).从这首诗中不但看出沙河塘上游戏的开心情景,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能清晰看到云和雁的漂移

7.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通过什么景物和描写什么事物来进行古今对比的?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什么样思想感情?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古今对比,从年少的无知嬉闹到两鬓斑白,道出自己多年未归故土的,却对故乡强烈的思念之情。

学生自主描述沙河塘上游玩嬉戏的情景,想象吹笛人在月下吹笛的意境;通过对比,再想象一下两次描写的变化,想想物是人非,斗转星移,故人头发斑白的相遇情景是怎样的。8.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

9.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通过描写少时在沙河塘上游戏的月下吹笛的情景与物是人非,斗转星移,两鬓斑白,芳草萋萋的情景的对比,突出作者的思乡之情。)

10.思考:对比这两首诗,作者都是通过什么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三)、作业:

1.默写《杂诗》和《醉桃源.赠卢长笛》。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教后记:通过搜集、背诵别的描思念故乡,表达思想感情的古诗,增长学生的知识积累。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2.古诗文赏析教案 篇二

“知人论世”, 诗评术语;就是说学习前人的作品, 必须知其人、论其世, 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对一些作品, 不知其人其世, 就不能够理解, 就看不出其佳致。“知其时事, 知其境遇, 而后知其诗命意之所在。如子美《丽人行》, 岂可不知五杨事乎?试看《本事诗》, 则知篇篇有意, 非漫然为之者也。”解读一些隐晦蕴藉的典故, 更应该注重对典故原意的迫寻和诗人择典使用时当下语境的重建。

杜甫在《兵车行》中借典故, 既讽刺时政, 又有效地避免了潜在的危险。“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兵车行》) 借汉武帝穷兵黩武讽刺唐明皇的开边, “在这样强烈、尖锐的讽刺下, 若不托之古人, 而直言‘我皇, 或‘今上’, 那就杀头有分”。辛弃疾在怀古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一共用了孙权、刘裕、宋文帝、北魏太武帝、廉颇五个典故, 历来的评论家对此颇有不同看法, 只有清楚这首词是65岁高龄的辛弃疾在镇江知府任上力劝韩侂胄自立即北伐的主张不成, 反被调离抗战前线, 报国无门的政治态度和个人遭遇后, 才能对这些典故有更透彻的理解和正确的评价。李白则直接用典故来比况, 突显诗人的“自我形象”。例如, 意气高扬时, 诗人自况为扶摇青云的鲲鹏,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上李邕》;典出《庄子·逍遥游》) , 尽显自信豪迈之气。遭罹打击时, 诗人自况为受辱的韩信和蒙谗的贾谊, “淮阴市井笑韩信, 汉朝公卿忌贾生” (《行路难》, 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和《屈原贾生列传》) 。长安放还之后, 诗人心情苦闷, 就将自己比作消极避世的楚狂接舆, “我本楚狂人, 风歌笑孔丘” (《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 典出《论语·微子》) , 借对孔子的嘲笑, 表达了诗人愤懑的心情和狂傲叛逆的精神。应募永王之前, 诗人热情又起, 矢志报国, 就将自己比作“东山再起”的谢安, “但得东山谢安石, 为君谈笑静胡沙” (《永王东巡歌》, 典出《世说新语·排调》) , 借在淝水之战中大胜秦军的谢安石自比, 表达了他从容不迫、胸有成竹地去面对敌人、平叛立功的心愿。由此看来, 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感情、为人品德等各个方面, 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 社会政治、风俗民俗等情况, 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用典和鉴赏诗词。

二.语境意会法

就是指赏析典故时要善于进入诗词的意境, 结合具体的语境加以准确理解。从读者这方面来看, 由于每个典故都凝聚着某些不断发生的心理体验, 沉淀着许多人类的文化意识, 所以, 当读者读到诗歌中的典故时, 在他们脑海中自然而然地会浮现出典故的原型故事, 在这一连串联想中, 诗歌意境得到了凸现和丰富。在这里, 典故已成为读者欣赏具体作品进入审美过程的一种重要导引。只要善于展开丰富想象, 进入诗人创设的诗情画意, 便能揣摩典故所包蕴的含义。《锦瑟》一诗通过“迷”、“托”、“思华年”、“情惘然”等词表达了一种困惑、失落和幻化的内心体验, 渲染了一种悲剧气氛, 创造了一种感伤凄美的艺术氛围, 一个迷离、恍惚的意境。有了这一整体把握, 对庄周梦蝶, 望帝魂化杜鹃等典故化实为虚的创造性活用便有了深入的体悟。

诗人创作时并不是把典故生拉硬搬地放进诗里, 或拘泥于典故原意, 而是重新赋予它新的意义, 使它与自己的诗情诗意浑融一体。如《贾生》这首诗表面上和典故类似而实则构成了反讽的效果, 貌似合理的命题在主体意识的反思下被揭示出它的荒谬性。这个典故的本义是说贾谊深受皇帝的宠幸, 只要领会“可怜夜半虚前席”是说汉文帝与贾生谈话到夜半时分, 不是问他黎民百姓的疾苦, 治国安邦的大事, 不是真正赏识和重用贾生, 才会清楚这个典故原来是反其意而用之。

三.源流鉴别法

诗人们常常以前人作品的语句为基础, 加以增减改造, 从而锤炼出符合自己需要的富于表现力的句子, 我们对这种原句与化用句加以比较鉴别, 则更能鉴赏出其中的妙处。

王勃《滕王阁序》的“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就是化用庾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 杨柳共春旗一色”而成。与原句相比较, 不仅语言更为优美, 而且意境更为阔大, 不愧为“惊人之语”、“神来之笔”。

宋代诗人林逋《山园小梅》中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是脱化自五代南唐诗人江为的诗句“竹影横斜水清浅, 桂香浮动月黄昏, ’。比较两句诗, 只改动了两个字, “竹影”改为“疏影”, “桂香”改为“暗香”, 但它们所创造的意境和表达的主题却不大相同。江为诗写的是竹子和桂花, 但并未抓住它们的特点, 并且两种事物之间也没有内在的联系。但他锤炼出的“桂香浮动月黄昏”却是具有某种典型性的艺术意境。林逋只改动了两个字, 用来咏梅就成了千古绝唱。因为竹影在水中只有黑糊的一片, 只有梅影才具有稀疏横斜的姿态。桂香浓烈, 梅香幽渺, 只有梅香与月下的寂静环境有一致性, 因此林通赋予诗句的新的形象、新的意境。

3.古诗文赏析型试题备考策略 篇三

古诗文赏析型试题是高考常考的一种题型。在2011年全国各地的16套高考试题中,涉及此类题型的试题有8套,分别是四川卷、湖北卷、山东卷、天津卷、湖南卷、辽宁卷、安徽卷、福建卷。这足以说明高考对此类试题高度重视,所以也应该引起学生的重视。该题型的命题方式一般是请从ⅹⅹ的角度对ⅹ句或全诗进行赏析;该诗具有ⅹⅹ特点,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请结合全诗,赏析ⅹ句诗的妙处等。

【考纲引路】

高考对古诗文鉴赏题的要求非常明确,考生须具备以下5种能力:(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4)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5)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

其中前3种是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次是C级),后2种是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次是D级)。

【方法指导】

下面仅结合2011年高考真题,简要介绍笔者在高三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些方法。

一、明确角度

考生在面对此类试题时往往无从下手,硬着头皮作答,或者答非所问,或者答题肤浅,或者答题片面。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因为考生缺乏角度意识。角度规定了答题方向,有利于考生正确、全面鉴赏诗歌。考生在平常练习时,应重点培养自己的角度意识。常用的角度很多,如时空角度,感、知觉角度,意象、意境角度、语言角度、表现手法角度,等等。

如湖南卷第10题: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分)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此题虽让缺乏角度意识的考生无从下手,但极为开放,角度任选,有利于考生多角度地展示自己的才华。答案角度示例参考: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的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当。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又如,福建卷第6题:请从表达技巧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

考生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有哪些,然后才能结合诗句选好恰当的角度。可遗憾的是不少考生根本不知道何谓表达技巧,自然就不能正确选择鉴赏诗歌的角度了。因此考生平时须多储备一些鉴赏知识。如表达技巧是作者在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采取的特殊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涉及的内容比较宽泛。既包括表达方式,如说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又包括表现手法,如各种修辞、衬托、烘托、渲染、用典、白描、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联想和想象、抑扬结合、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等。明确了表达技巧后,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赏析诗歌:(1)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景致的深阔。(2)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

二、巧妙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以各种方式与其他事物或现象发生联系。考生在鉴赏诗歌时,一定要有巧妙联系的思想。如四川卷第12题:请对这首诗第二联(“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原诗省略)进行赏析。(5分)

考生在作答时,应巧妙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该句的情景关系、诗歌题目等元素,鉴赏诗歌。参考答案示例: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悲是喜,诗中并没有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现了诗人的平淡闲适之情。(5分)

又如天津卷第14题: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

孤立地赏析诗句,很难发现该句的魅力。考生如果多个心眼,联系前几句和题目,然后再重点思考该句,自然能悟到这句的妙处:牧童在滂沱大雨中无处藏身,只好急忙渡过溪流往家里赶,大雨突然骤停,天气变晴。远处的青山经过骤雨的洗拭,更显一派朗润、秀绿。这不仅暗扣诗题,又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可见巧妙联系是开启作答此类题型之门的一把钥匙,考生鉴赏诗歌时,一定巧妙联系题目、小注、语境、作者的经历、风格等,这样就不愁正确赏析诗歌了。

三、揭示作用

这里“作用”特指诗句在全诗结构中起的作用。高考题中要求考生赏析的古诗句,或者充满着迷人的艺术魅力,或者富有特定的思想文化内涵,或者点明了诗歌的主旨和感情倾向,或者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它们在诗歌中起的作用很多。如起线索作用,引起下文,为全诗做铺垫,过渡作用,揭示主旨,总结全诗等。分析诗句的作用,有利于考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更有利于考生全面透彻的赏析诗歌。

如山东卷第14题: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4分)该题的参考答案是: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这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参考答案巧妙地分析了被赏析诗句在全诗结构中的作用,即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从而让答案显得更加全面透彻。

有的考卷直接让考生分析某句的作用,如湖北卷第14题:两诗第三句(“浅深山色高低树”、“雨过潮平江海碧”,原诗省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考生如果平时注意思考诗句在结构中起的作用,是能够轻松应对该题的: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以上的三种方法有利于考生准确地赏析古诗文,但这三种方法不是孤立运用的,需要考生结合具体诗句综合赏析。考生应在平时的学习中,形成综合运用这三种方法的习惯,这样考场上才能迅速找到解答此题型的要诀,轻松获取高分。

作者单位:山东省胶州市第二中学(266326)

4.古诗文赏析教案 篇四

师:能不能叫王叔叔?

生:王叔叔(笑)

上课。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古诗,请同学们拿出课文,读读这两首诗,结合注释试着说说这两首诗的主要意思。

[以学生自学为主,通过注释理解诗句意思,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从整体上感受两首古诗。]

生读课文,教师板书两首古诗的诗题--《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谁来朗诵这两首古诗。(大屏幕同时呈现两首古诗)

一生读第一首,老师指导朗读“熏”;另一名同学读另一首。

师: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思考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这里是老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学习中的细节。]

生齐读古诗。

生:这两首诗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南宋。

师:你们对宋王朝有哪些了解?简单地说。

生:(介绍南宋的历史)南宋王朝并没有吸取北宋王朝的教训。

生:(介绍搜集的资料)

师:是的,那是个非常复杂的时代。(老师介绍历史背景)。

[用查阅资料的方法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够了解到宋朝的一些情况,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老师用富有情感的语言介绍历史背景,给学生情感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师:谁来说说第二首诗题目的意思?

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意思是……

生:……

师:对这首诗的大意你能说说吗?

生:(有点紧张)

师:别紧张,自己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说……

生:(用自己的话,基本讲清楚了)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到对诗句的理解,能够鼓励学生说完整,看出教师是还是有一定的尊重学生的意识的。]

师:沦陷区的百姓被称为--

生:遗民(老师板书)

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以后,你觉得“遗民”应该怎样理解?是“遗留在沦陷区的人民吗?

生答:是遗弃的人民。

[对遗民的理解教师采取了问的方式,加深学生的自我反思,把学生自己的理解提高了一个层次,从“遗留”上升到“遗弃”。]

师:诗句中的“胡尘”仅仅是灰尘吗?

(播放音乐,展示诗句引导学生想象看到了什么?)

[音乐铿锵,确实把人带到了金戈铁马的战争中,能激发学生的想像。]

生:我仿佛看到了金兵一连串的马蹄声,践踏在人们的身上。

师:你看到哪些人倒在马蹄之下?

生:老人

生:妇女

生:孩子

[这里的想像,把遥远的年代一下子拉到了学生的面前,如同电影的蒙太奇,学生甚至会想到自己就是胡尘中的遗民。]

师:他们留的是怎样的泪啊?

生:流泪

师:那滴滴的泪是什么泪?

生答。(痛苦,愤怒,绝望,期盼……)(师板书:清凉)

师:北方的壮丽山川陷落了--西湖边还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北方的老百姓在异族的欺压下度日如年--西湖上的权贵们在歌与酒之间昏昏度日;北方老百姓盼望克复中原的部队,望眼欲穿--南宋的统治者们终日寻欢作乐,早已将失地与那儿的老百姓一起忘到了九霄云外。

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读了这首诗,你现在有什么样的感想?

生:我的心里有同情,同时感觉宋朝政府真是腐败无能。(师板书:凄凉)

[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完全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情感世界,把两首诗的内容紧紧揉合在一起。从“清凉”到“凄凉”,学生经历了一个情感过程,感受更加深刻了。]

师:是啊,他们是如此的昏庸,而老百姓却是他们的盼啊,盼啊!读--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又一年是多少年?65年呐,……一年过去了,读!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5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十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65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此处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把学生的情感推向新的高度,学生的朗读中已经让人感受到了这种变化。]

师:他们哪里知道,自己早已被抛弃了,被那些终日沉醉在湖光山色、莺歌燕舞中的游人们抛弃了。

课件出示《示儿》,教师引读,学生再读。

师:诗人到死都没有看到中原的统一,他的心情怎样?

生:我感到诗人非常失望。

[《示儿》的引入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既整合了古诗的内容,增加了阅读量,同时又是悄无痕迹,这种意义上的关联,对现在两首诗的学习又起到了“润物无声”的强化。]

师:内心的心凉之感是一种悲凉之感。(板书悲凉)

[从“悲凉”到“凄凉”,学生的情感确实已经上升到这一步了,有水到渠成之感。]

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读林升写的《题临安邸》

生:山外青山楼外楼……

师: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

生再读。

师:那让人悲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

生再读。

[这种质问,用诗句来回答是再巧妙不过了,读中悟情,是为经典。]

师:对这首诗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此问是最平淡的一问,却是最有价值的一问,是啊,我们的学生究竟有什么想法呢?他们的头脑一直在进行着别人的思考,他们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思想自己的思想,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生:为什么说杭州把比作汴州?

师:对于汴州,你们想了解吗?

生:想。

(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伴随音乐介绍汴州:汴梁曾经是北宋的都城,是当时历史上最发达、最繁荣的一个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全长5米多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地再现了一个都城的繁华与富裕:风景如画、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富足安宁……但是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北宋的最后两个皇帝被俘成为阶下囚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萧条,人民流离失所。汴州失守了,中原沦陷了,可是那些达官贵人又在杭州建起了自己的小朝廷,过上了暖风袭人、昏昏欲醉的日子。杭州山外青山楼外楼的今天,仿佛就是汴州繁华似锦的昨天:只是不知道汴州破碎萧条的今天,会不会变成杭州的明天?。)

师: “直把杭州做汴州”,是啊,无论在汴州还是杭州,那些权贵们不都是日日饮酒、朝朝作乐吗?汴州已经沦陷了,杭州的命运又会怎样呢?那些昏昏度日的当朝统治者断送了一个汴州,难道不会再断送一个杭州吗?

生:……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醉字?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他们花天酒地,一个个大腹便便的……

师:通过这个醉字,你还能听到什么?

生:……

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你有何感受?

生:我感觉总有一天……

师:请你朗读一下。

生朗诵。(掌声)

[抓住一个“醉”,通过学生的想像,活化了当权者的嘴脸,学生的感受又有了新的变化。]

师:当这两首诗同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你又有何感受?

生:我感受到宋朝政府腐败无能。

生:我感到了一种鲜明的对比。痛苦的日子一年又一年,杭州的权贵们吃喝玩乐,……我觉得他们太对不起为他们流干眼泪的百姓了。(掌声)

生:……

[学生的语言的大门被情感推开了,他们畅所欲言,和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情感合而为一。达到了语文学习的效果。]

师:而西湖旁边的这些权贵们却还在花天酒地之中。读--

生读:

师范读,一生再读。

有没有注意第二个句子--“西湖歌舞几时休”是个什么句子?

生:问句。

师:谁问谁?

师:是作者在问南宋统治者。

师:如果你是作者,你怎么问他们?

生:(有些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现在,请你指着那些统治者的鼻子,你怎么问他们?

生:(愤怒程度有所提高)--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现在,就请你指着这个昏庸的南宋皇帝,你怎么问?

生:(越来越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台下掌声)

师:让我们一起来问一问这个昏庸的皇帝!

生:--西湖歌舞几时休?

[这里的朗读指导,巧妙的让学生读出了情感。一直以来我们并没有找到好的朗读指导的方法,本诗教学中的几处朗读指导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让我们在实践操作中有了更多的思考。]

师:读了这两首诗,你有没有发现,诗人有一颗怎样的心?

生:忧国忧民之心。

师: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野心勃勃、对江南之地虎视眈眈的侵略者,以及面对这两首诗的作者,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生练笔。

请五名学生学生上台。

生:……你们对得住哪些老百姓吗?

生:……

(学生写得很精彩,感情也很投入)

[此处安排的练笔,学生的情感宣泄在纸上,给学生一个自我表达的机会,感情的洪水一下子喷发出来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师: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播放《满江红》)

师:让我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这一课吧!

[激情的《满江红》歌曲,把情感推向了新的高潮!]

5.古诗文朗诵赏析活动课 篇五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古诗文朗诵赏析活动课》案例设计(网友来稿)2005-09-17

谢舜花

活动背景: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凝练的语言,和谐优美的音韵,让人徜徉其中而留恋忘返;其蕴含的人生这;哲理让人深思并引为箴言;其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与骄傲。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更有责任继承这份优秀的文化遗产。

活动目的:

1、让学生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词汇。

3、通过活动,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特别是识记古诗文的积极性。

活动地点:多媒体教室

活动准备阶段:

(一)、根据八年级(上册)古诗文单元(第五单元)的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本单元诗人的一首诗或有关“莲”的一首诗,通过查找资料筛选资料,结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写一篇赏析性的文章。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四人小组的交流讨论,选出本组最佳文章交上来。老师把交上来的文章仔细评阅,选出较好的4篇文章,辅导这四位同学进行精心的修改,精心选择配乐,用心朗读朗诵,尽力为同学献上一道道精美的大餐。

(二)、辅导写赏析文章时,要求学生在深入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诗人写诗时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从几方面进行赏析:一是从诗的词语进行赏析;二是从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方面进行赏析;三是从诗文索运用的表现手法进行赏析。指导朗诵时,主要从停顿、轻重音、速度和节奏、语气停顿、形体语言等方面加以指导。而音乐的选择则应注意和谐协调。

(三)、挑选主持人2名,评委8名,记分员1名,并与这些同学讨论制定评分表。同时要求全班同学对这4篇文章有一个了解,准备在活动中参与评论。

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同学们,在阅读诗歌时,我们可以感受到悦耳的鸟鸣,怡人的花香;或时而激情澎湃,时而身心宁静。这就是诗歌赋予我们的美妙境界。今天我们准备带领大家一同步入这样美妙的境界„„

二、请出第一位同学——柯立敏(《高山流水》的音乐响起)

1、简介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

2、朗诵《一剪梅》(李清照)

3、朗读赏析这首诗的文章——《离愁难遣,情真意切》

三、请几位同学评论。(老师在适当的时候也加入评论)

同学:朗诵朗读的感情投入,语气缓急适中,让我们如身临诗人那离愁别恨的情感世界之中,也能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诗文中,我很佩服她。

同学:赏析的文章用词准确,文章如行云流水。但没有使用肢体语言。

同学:我曾看过这首词的赏析,我觉得她没有点出一点,就是这首词虽没有一个离愁别绪,但句句包孕,极为含蓄。

同学:背景音乐选得很好,配合和谐,让人觉得舒坦轻松。

老师:刚才同学都发表了他们真实得感受与看法,不错。我谈一点我的看法,这位同学在介绍她选的音乐《高山流水》时,说这首曲子“抑郁平和”,我认为这曲子不是“抑郁平和”,应是“旷达悠长”。这首乐曲有这样的故事: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

四、请出第二位同学――陈得然(《平沙落雁》的音乐起)

朗诵古诗-—《咏怀古迹》

(五)(杜甫)

朗诵赏析文章――《赞高风亮节,颂雄才大略》

(同学及老师进行评论)

五、请出班中古诗文积累最多的苏曼同学谈谈背诗技巧及体会

六、主持人宣布前两位同学的分数。

七、请出第三位同学――颜娉婷(《春野》的音乐起)

朗诵古诗――《小池》(杨万里)

朗读赏析文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同学及老师进行评论)

八、请出第四位同学――黄洵斌(《湘妃泪》的音乐起)

朗诵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朗读赏析文章――《炽热的爱国热情,伟大的牺牲精神》

(同学及老师进行评论)

九、“古诗文知多少”的抢答竞赛。

1、对诗句:主持人说出诗歌的上句,同学抢答上句或下句。

2、根据所说诗人背诵出其诗篇。

3、根据内容说诗句。(如说出有关“莲”的诗句)

十、宣布后两位同学的分数并颁奖。

十一、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1、要求学生试写一首古诗。

2、引导学生做到每星期背一首到两首诗歌,并能理解。

收获体会:

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去关注古诗文。活动后在交流心得的讨论会上说了许多的感想:

这次活动课,我受益匪浅,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有意义、受益最多的一次活动。

今天的活动课,我过得很快乐,也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我领悟到诗是一种多么美妙的东西。我不得不承认我是一个“诗盲”。

别开生面,令人陶醉!

听了同学的朗诵朗读后,一向对古诗文没什么兴趣的我,才感悟到原来短短的只字片言能蕴含如此丰富的感情,让我不得不感叹古诗文的美妙!

我十分喜欢诗文,这次活动使我对诗文的喜欢更是“雪上加霜”。

„„

以下是学生写的几首诗:

无题

忽而满树皆春色,点评:此诗描写的是一幅春天的美景,学生为追求押“ui”

可怜花草相映缀。韵而忽略了诗句的连贯,“采香蕊”三字不妥。

儿童捕蝶环花绕,黄发笑谈采香蕊。

赤壁咏怀

英雄挂帅展才华,五百连船破连环。

当年火龙震赤壁,今朝残戟没平沙。

无题

夜半细语断无声,唯闻草虫暗独鸣。

步入幽处为其寻,忽见蟋蟀即立停。点评:有气势!虽没亲临古战场,但可见该生

对三国故事的熟悉。

点评:这首诗写得并不是很好,但我们从中不难

从中看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影子,这种构思,值得肯定,总结评价:

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次活动给他们带来多么大的触动,而这对他们今后学古诗文乃至思维情感的影响,应该不是一年半载的事,而是超乎常人预料的深远,甚或终其一生。

有的老师评价:这次活动课是对古诗文教学一次很好的尝试。但这次活动让学生从古诗文的赏析中感受诗人的情怀,理解诗人豁达的胸襟,由此而思考人生,思考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应以什么态度对待自己、别人,乃至社会等情感教育方面,挖掘不够深入。

附:

古诗文朗诵朗读评价表

6.高考古诗文常及赏析整理 篇六

1.氓

年代:春秋 选自:《诗经》 文常补充:

《诗经》:诗三百

记录春秋-战国305首,分风,雅,颂 写作手法:赋比兴

典型手法:赋比(对比)兴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写作者看见复关就非常开心,表现了作者对于新婚的期待和对恋人的思念;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写作者思及经历过的事情,只能自己悲伤,表现了对婚姻的失望;前后形成对比,强调突出了主人公命运的曲折。

2.国殇

年代:战国(楚)作者:屈原 文常补充:

屈原:浪漫主义诗人

代表作《离骚》

西汉刘向汇总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统称《楚辞》

《楚辞》:楚地民歌

“兮”

典型手法:通篇直赋其事

有别于屈原其他诗歌,渲染了战争场面的宏伟残酷,表现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深情。

3.归园田居(其一)年代:东晋 作者:陶渊明 文常补充: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诗人,辞赋家。开创田园诗派,古代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代表作:《桃花源记》

典型手法:比喻,对仗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作者通过把自己比作在外飞翔的鸟,和在外游荡的鱼,写他们对原来居住地方的眷恋,表现了作者在外做官的厌倦,和对归隐闲适生活的向往。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年代:初唐 作者:王勃 文常补充:

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滕王阁序》 体例:五言律诗

近体诗一种,讲究对仗(中两联),押韵(只能压平声韵),格律。

典型手法:对仗

主题:送别诗

此诗是经典的送别诗,全诗表达了作者对挚友的深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劝慰好友不要在临别之时悲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送别诗名句,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胸怀,也体现了两人的情谊江山难阻,格外深厚。

5.梦游天姥吟留别 盛唐 年代:唐

作者:李白 文常补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诗仙”,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 代表作多首。体例:古体诗

典型手法:夸张,正衬

“天姥连天向天横„对此欲倒东南倾”四句,作者通过正衬的手法,借五岳和天台山的高突出天姥山的高,写出了天姥山的雄伟气势,以及作者对它的向往之心。“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作者想要游玩的急切心情。

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例:七言绝句

属于近体诗,有严格押韵,格律要求。

典型手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首联通过描写漂泊无定的杨花、啼鸣凄历的子规渲染了悲伤的气氛。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7.春夜喜雨

年代:盛唐

作者: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春望》《三吏三别》

五言律诗

典型手法:正侧面描写

诗人敏锐的抓住这场雨的特征,从各个方面进行描摹.第一句直接赞美了这场及时雨.在最需要的时候悄然来临。后面三句集中写“夜雨”。野外一片漆黑,只有一点渔火若隐若现。诗人于是兴奋地猜测:等到天明,锦官城里应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诗中没有一个“喜”字,但处处都体现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8.蜀相

年代:盛唐 作者:杜甫

体例:七言律诗近体诗一种,分首颔颈尾四联,每句字数一致,偶数句押韵,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典型手法:拟人

颔联中,“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9.登高

年代:盛唐

作者:杜甫 体例:七言律诗

典型手法:借景抒情,对仗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颔联为千古名句,写出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10.琵琶行

年代:中唐

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人将其并称“元白”。语言风格平易,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

体例:乐府【又名歌行体,古体诗一种。唐代诗人作乐府诗,有沿用乐府旧题以写时事,以抒发自己情感的,如《塞上曲》《关山月》等,也有即事名篇,无复依傍,自制新题以反映现实生活】 典型手法:侧面描写,比较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与开头一段写到的“夜”、“船”、“月”相呼应,正衬托出琶女技艺高超,烘托悲凉的氛围。作者还用“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等词语,以声写声,表现出琵琶女的记忆高超。

11.泊秦淮

年代:晚唐

作者:杜牧 文常补充: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作品:《樊川文集》

典型手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年代:五代十国(南唐)文常补充:

李煜:南唐后主,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代表作:《虞美人•春花秋月》典型手法:比喻,对比,象征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象征、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对故国的忠诚,以及心中的悲愁悔恨。13.苏幕遮(碧云天)

作者:李煜

年代:北宋

作者:范仲淹 文常补充:

范仲淹:字希文。

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代表作:《苏幕遮》《岳阳楼记》

主题:羁旅思乡

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色阔远,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14.念奴娇•赤壁怀古 年代:北宋

作者:苏轼

文常补充: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代表作:《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 体例:豪放词

形成于中国宋代的汉族词学流派之一。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

典型手法:用典

主题:咏史怀古

作者借周瑜少年有成的例子,写自己如今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却又遭贬,表现了作者极其矛盾和苦闷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苦短,时光易逝,历史沧桑的感慨。

15.定**(莫听穿林打叶声)

年代:北宋

作者:苏轼

典型手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全诗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16.声声慢(寻寻觅觅)年代:南宋 作者:李清照 文常补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体例:婉约词

【中国古代汉族词学流派之一,通常修辞婉转、表现细腻,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情;多用含蓄蕴藉的方法。代表词人:柳永,李清照】

典型语言:连用叠词,平易。

开篇一连七个叠词的使用极富音乐美,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全诗始终紧扣悲秋之意,深得六朝抒情的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运用凄清的音乐性语言进行抒情,感情真挚。

17.书愤

年代:南宋

作者:陆游 文常补充:

陆游: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代表作:《书愤》《示儿》

典型手法:用典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18.钗头凤

年代:南宋 作者:陆游

典型手法:借代,对比

开篇写妻子红润的双手为自己斟上黄藤酒,来代指过去的美好生活,与后面几年离索形成对比,表现出主人公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之下,对于故人思念却有不能相恋的痛苦和悲伤叹惋。

1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南宋 年代:南宋 作者:辛弃疾 文常补充: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代表作:《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等。

典型手法:大量用典

上阕怀念孙权、刘裕,表现对英雄业绩的向往。下阕借谴责刘义隆,表明自己抗金的主张;代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通过怀念古人和回忆亲自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关心和忧虑,对出师北伐收复中原的主张和见解以及宿志难伸的愤慨。

20.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年代:南宋

作者:辛弃疾

主题:建功报国

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下片借景生情,抒愁苦与不满之情。

21.窦娥冤(滚绣球)年代:元

作者:关汉卿

文常补充:

关汉卿:元代杂剧奠基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元曲四大家”之首。晚号已斋(一说名一斋)、已斋叟。

体例:元曲【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内容以抒情为主。】

22.沁园春•长沙

年代:现代 作者:毛泽东 文常补充: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典型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7.中国古诗词意象赏析浅探 篇七

古典诗词优美的意境离不开鲜明、真实、生动的意象。而意象的创造融合了作者的情感。我们欣赏时就要通过对这些意象进行加工组合去把握意象, 从而评价诗词的内容和情感。

一、诗词意象大体有以下三类;人、景象和物象

1、人象即人物形象。古典诗词中, 有不慕荣利、豪放不羁的, 有寄情山水、归隐之志的, 有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 有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 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 有矢志报国的, 有爱恨情长的, 有慷慨愤世的等多种人物形象。我们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心理和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 以及知人论世, 来把握人物性格、情感和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如李煜 《相见欢》 中, “ 无言” 又“独上”, 孑然一身, 斯人独憔之孤影顿现。此首词为南唐后主降宋后所作, 后主从一“几曾识干戈”的风流皇帝沦为阶下囚, 备受凌辱。词中表现出浓重的感伤情绪。

2、诗词中的景为情中景。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 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欣赏诗词除了欣赏景物的自然存在, 更要挖掘其社会内涵。在欣赏中既要描绘其图景又要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特点和情调。 李煜《相见欢》 中, “月如钩”, 月为残月, 更添愁意;“梧桐”是“寂寞”之“梧桐”更增愁。写人之孑然身影, 摹画其人所见楼外之景, 虽无一“愁”字, 而凄清、哀愁之情尽显。

3、诗人为表明心迹或情感, 对景物进行拟人化的象征性的描写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和思想感情。欣赏此类物象既要挖掘物象的内在品质又要注意作者寄寓事物中的情趣。在陆游的 《卜算子·咏梅花》 中,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词人遗貌取神, 着重刻画梅的品格——开于严冬而不与百花争春, 显其旷达洒脱, 梅的坚守情操, 不变志节这也是作者自己的人格写照。

二、从诗词意象功能角度去领略他的魅力, 体会诗的情趣

1、诗词中的某些意象在传承的过程中获得了稳定性——具有特定的含义。自从 《诗经》 中道出“日夕乃归家”的人类的普遍情怀后, 许多人都将离别及相思安排在黄昏。温庭筠在 《望江南》 中,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辉脉脉水悠悠。 在《秋思》 中那些“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萧瑟的秋景统一在黄昏的暮色里。当在读到“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就有一种悲怆之感受扑面而来。在诗词赏析中对于这种有具体含义意象的积累有益于诗词中深层情感和意蕴的理解。有些诗词中意象的含义是流变的。理解此类意象要知人论世。因为相同的意象在不同的语境里有不同的内涵。“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这里的菊淡泊闲适表现诗人在辞官后的脱俗与大自然融合后的悠然自得。“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的菊瘦弱、憔悴, 正是作者的写照。

2、意象的真正的功用是:它可以作为抽象之物, 即思想的荷载物。王湾的 《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夜色将尽, 晨曦微露, 一轮红日从大海上冉冉升起;严冬将尽未尽春己悄然而至”的画面。这就是诗词意象的描述性功能。而诗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 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真可谓是景中含情, 景中出理。这就是诗词意象的指意和拟情性功能。

3、任何一个意象, 只有在组合中才能显出艺术价值。诗人从抒情表意需要出发, 把具有相同或相近色调、气氛、情趣、倾向的意象重复使用、接连缀合, 能取得一种同向强化的惊人效果。柳永 《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与伤离怨别紧密联系。如李白有“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晓风, 古代行人常于黎明踏上征程, 送别也在此时, 也常与思念、 离愁连在一起。 在“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用缺月喻亲人离别。杨柳、晓风、残月最能触动人心的意象集中在一起, 更能打动人心。

诗词中的意象内涵丰富, 体现人们生活的现实、情感、追求, 且在历史的传诵中积淀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走进诗词的意象, 接受古典诗词人文精神的熏陶。

摘要:诗的创作是心感于物的结果。有见于物为意象, 有感于心为情趣。每首诗所写的境界与情趣是活的。而情感不是纯然凭理智就可以理解的。我们需设身处地, 体物入微。在霎时中丢开自我, 亲领身受。

8.初中古诗词赏析技巧 篇八

古代诗词,我们知道它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是古代社会生活的缩影,是诗人情感的倾泻,也是诗人智慧的结晶。正如孔子所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赏析好的诗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社会,丰富阅历,美化心灵陶冶情操。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把注重知识传授转变到注重培养能力上来,在诗词赏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探究诗词,让学生激起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会去死记硬背,唯书唯师是听,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一、标题入手

俗语说:看报看题,读书读皮。许多诗词的主旨常常通过标题即可体现。诗题中的一些诸如“怨、哀、恨、喜、送、别、忆、赠、答”等字眼,即有鲜明点睛作用。如《行路难》、《梦江南》、《天净沙·秋思》、《别云间》《相见欢》等,观其标题,已可略知其情感倾向和内容旨要。

二、找准诗眼

诗眼就是集中体现该诗情感及艺术水准的词句,诗歌就是通过这些关键词来点明该诗的思想感情。如杜牧《泊秦淮》,诗眼就是“犹”字上,蕴含丰富的情味,令人生发联想,生发忧虑之情,作者对国家的关切和忧虑,对世道的愤慨,尽寓其中。再如李商隐的《无题》,诗眼就在“别”字上,描写了别离的伤感和别后悠长的思念,表现了诗人对所爱好执著而缠绵的强烈感情。

三、反复吟诵,披情入文

俗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词赏析一如散文赏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括认知、想象、记忆、思维。带着情感去阅读,思考体会作者在此时此境中会有何思何想。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解诗文的词义、句义,把握诗的内容。再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歌的感情美。作品蕴含的究竟是悲?是欢?是忧?是喜?通过认真地读去细细地揣摩。读时应读出情感,读出节奏,读出含蓄,读出韵味,这就是美读。如《观沧海》是曹操凯旋而归,途中登临碣石。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那种踌躇满怀、壮志凌云的气概凝聚于笔端,挥洒在字里行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想象奇特的诗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自己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朗读时,自然用高亢喜悦的语气,读出诗人的沉浮,读出诗人的豪迈,读出诗人力挽狂澜、主宰一切的雄心。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感,才能引人入胜,激发学诗的乐趣。

四、分析意境,发挥想象

意境就是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可以借助景与情的对应规律,分析诗中景物描写所折射出的感情,并进而判断全诗的感情。欣赏诗歌,就必须张开想象的翅膀,借助形象思维的方法,再现其中的事物,领会诗歌的意境,倘若缺乏想象,就不会有真正的艺术感受。如《如梦令》,李清照在这首词中描绘了一次郊游流连忘返的经历。全词仅33个字,郊游的趣味、景象却写得栩栩如生,如临其境。从字面看,出现的景象似乎只有溪亭、暮日、藕花、鸥鹭和醉人。但借助画面展开想象,我们会发现一道道情趣盎然、绚丽多彩的景观:远处是一座掩映于落日余晖中的溪亭;近处是一位醉入藕花丛中的女子。伴随在女子周围的是亭亭玉立的红花,摇曳多姿的绿叶,展翅惊飞的白鹭,幽深湛然的湖水。色彩清新,情致动人,景象优美!词中一个“误入”,一个“惊起”,使动景静景交相辉映,声音色彩融为一体。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热爱,既描绘了美的境界,又展示美的心灵。

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这首词是作者被免职闲居江西上饶所作的一首词。在一个晴朗的江南夏夜,月光皎洁,照耀如同白昼,栖息在绿枝杈上的喜鹊,以为日光照临了,“呀呀”地惊飞起来,从这一枝跳到那一枝,弄得树杈还簌簌作响呢!清风徐来,树枝轻摇,惊得沉睡的夏蝉也在深夜里鸣起。在这醉人的晴朗月夜,我们词人踽踽独行于黄沙道中,耳听着蝉鸣鹊叫,鼻闻着稻花的馥郁芳香,青蛙也为他奏起欢快的交响曲。就从这青蛙的一片合唱声中,我们诗人已听到丰收的消息。明月、清风、惊鹊、蝉鸣、稻香、蛙声,诗人看到的、嗅到的、触到的却令人心旷神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笔调生动、活泼、欢快、灵活,勾勒了一幅江南夏夜图。它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借助画面展开想象,感知直观提供的形象与鉴赏者脑中储存的其他表象,意象相融合,往往出现新的形象和相应的审美情境,从而产生审美顿悟,只有在这时,文学鉴赏才能获得好的效果。

五、联系生活,启示人生

在诗歌赏析中,联系现实生活品读,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诗人所蕴含的哲理。如陆游的《游山西村》,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流畅绚丽,开朗明快,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间漫步,山泉溪流曲折穿行,蜿蜒的山径也依稀难辨,正在迷惘之际,忽然看见柳暗花明中,有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视野和心胸豁然开朗。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也会遇到山回路转、扑朔迷离之境,顿生茫茫之感,但如果锲而不舍,繼续前行,也会发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天地。

上一篇:感恩助学,诚信还贷下一篇:大连理工化原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