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物理分组教学的反思物理教学反思

2024-10-08

关于物理分组教学的反思物理教学反思(通用15篇)

1.关于物理分组教学的反思物理教学反思 篇一

关于初二物理教学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但是“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所以从初二的物理教学开始,首先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打开初中物理的大门,其次是要让学生掌握良好的物理基础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拔高。关于教学方法方面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出来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要注重科学探究,多让学生参与探究,经历探究过程,体验获得探究结论的喜悦。

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关于训练方法

第一,解题要规范。对新生一开始就要特别强调并逐渐养成解题的规范性,其次再是正确率,规范性养成了,正确率自然就升高了。

第二,训练贯穿教育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我们的教学思路应该由原来的覆盖题型、重复不断的模仿练习转到以问题为载体,训练学生思维,渗透物理学的思想方法。目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成为一种潮流,就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其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能在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体验,产生感悟,学到方法,从而有效的发展能力。我们应该从中受到启发,并在教学实践中注意运用和改进。

第三,训练扎实,具有基础性、针对性、量力性、典型性和层次性。第四,作业要布置了必收、收了必批改、批改了必讲评、讲评了必订正,做到反馈全面,校正及时。要求学生解题过程要做到多反思、归纳和总结。关于教学技能

其一,讲授正确,语言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非常重要。物理学是有着严密逻辑性的学科,首先不能讲错,推导流畅,过度自然。其次,语言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其二,板书精当,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同时老师也要练就一些作图的基本功,学会画直线,画圆,画各种姿势的小人物等等。

其三,教具的使用、实验操作熟练、规范。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练,或是操作错误。

总之,作为老师,我们作为引路者,有意识的降低初中物理学习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好学”的假象,我们都是成功的。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的智慧就会在玩与错中碰撞出火花,会在玩与错中逐步走进科学的殿堂!

2.关于物理分组教学的反思物理教学反思 篇二

一、题海永远是失败之举

高三, 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 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 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 以考促学, 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 可以看出问题, 可以推进复习, 可以……真是一箭多雕, 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 出发点不错, 似乎就无可非议, 无庸置疑了, 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 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 既无科学性, 又无操作价值, 特别是现在的江苏, 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笔者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物理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 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 积极引导, 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二、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笔者认为高三学生学习物理缺乏成就感, 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笔者们需要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 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物理成绩较差, 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 追根究底, 物理学习不能令人满意, 是物理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 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 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 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 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 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 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 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 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 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 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物理训练的难度, 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 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物理测试与训练中。笔者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 学生的学习, 成绩是主流, 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 稳固他们的信心, 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 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正确之举在于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 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 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 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讲解。

三、指导为重, 激励为主

树立指导为重, 激励为主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指导收获成就, 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物理水平提高和物理能力发展的效果。

物理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 大量讲述;② 大量训练;③ 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 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 取消学生主体参与, 教师过于居高临下, 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 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 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物理学业水平的信念, 士气日益低落, 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笔者以为, 高三物理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① 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② 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激励。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就应精于讲述, 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 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 给学生留出时间, 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就要忍痛割爱, 考得少, 考得精, 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 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 得失, 改观与不足——让讲述转化为指导, 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物理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 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情境, 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 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只有给学生以时间, 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 进行知识的铺垫, 为有效训练作出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习的空间, 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 学习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有思考的空间, 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是这样, 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 不再是知识的奴隶;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霸主”, 学生的“暴君”。, 也因学生有了学习主动权而能提升教与学的实绩, 学生才能从有效学习中收获无限的快乐, 而对考查与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才会萌动解决的欲望——于是高三物理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要提高高三物理教学质量, 就要降低考查训练的难度, 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 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 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 这样, 才能让学生获得成绩, 实现提高。

3.关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反思的探析 篇三

一、初中阶段物理课堂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大部分的初中阶段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大部分的教师只是重视对学生物理知识的课堂解说,忽略了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度以及实际运用的情况,而且部分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时出现了眼高手低的情况,这使得了物理教学的目标得不到实现。部分教师对于物理教学的认知存在偏差,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工作,教师只要做好课堂教学工作,对课本中的重点难点讲解即可,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掌握要靠自身的自觉。这种错误的认知导致了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降低,学生只有在清楚了解物理知识的情况下,才能够自主进行学习。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物理难题。此外,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有一个优异的学习成绩,但是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因此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会有问题出现,所以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关注,调动学生在物理学生中的积极性,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摆正教学态度,才能真正提高物理教学的课堂效率。

二、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措施

1.使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知识相联系

物理是一门与生活常识息息相关的课程。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传授给学生物理知识,还需要将物理知识与生活中的知识相联系,解决生活中一些小问题,通过物理课堂中设置一些相关的物理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例如,在研究电路中电流过大产生的原因时,首先通过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现象出现的原因,让学生通过家庭电路的结构、各家电的功率以及串并联电路等相关的物理知识的讲解,为学生分析家庭电路的构成与电路特点,然后为学生阐述当电流过大时,电路会出现断电,家用电器的损害等方面的影响。然后让学生通过课本知识的学习,对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观看大功率用电器对电路影响视频与一个电路中断对电路的影响视频,让学生们进行实验观察,研究电路出现电流过大的原因。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介绍正确的用电操作,防止学生在家里独自做实验,导致出现安全事故。通过将物理知识联系现实生活知识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2.转变教师的物理教学观念,改进课堂教学方式

要对我国目前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变革,对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例如,在对串并联电路的教学过程中,将三节电池作为实验道具进行电路的实验,通过对串并联电路的模拟,观察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的变化,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更深层了解。此外,还可以通过为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首先需要教师转变传统观念,正确认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加强学生的物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分组教学教学反思 篇四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怎样设计教学过程,怎样突出教学重难点,怎样设计板书,教学设计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已,但这对于学生来说,未必都有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的教学必然是低效的。

今天,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已成为教与学的主角,课堂上出现了更多的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教学组织形式异彩分呈,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其中一个闪光的亮点。

小组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别人共享,而且学生更多的拥有了自由组合、分工协作的机会,拥有了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以及空间和时间。所以,教师必须深入思考以下问题:

一是如何让学生去进行合作,去开展有意义的合作,教师如何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例如角色的分配,根据个人个性、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等等。

要知道,没有经过训练的合作小组是散乱的,这样的学习肯定是失败的,最起码对大多数学生是没有效果的。合作学习决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训练。每一个人都需要在无数次反复演练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或者说去适应某个角色。比如进行记录,代表小组发言等。社会是丰富多变的,行业是不同的,每个人担当的角色也应该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认为,小组交流应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表述自己的见解看法;二是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样,人人才能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分享合作的愉悦。这样才能培养合作意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学习成果。

在多次听课中,我发现多数的小组学习,形式大于效果,基本上是低效的、放任的。经常是某几个人在表演,学生回答学习的结果时,根本没有用“我们小组有人认为„„,有的人认为„„,最后一致认为是„„”的方式汇报交流的结果。而只是说“我认为„„”“我觉得„„”小组学习只是反映在形式上,盲目的开展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这样的小组学习是低效的。

合作学习,不教给学生方法,小组学习就会在一张张叽叽喳喳小嘴的废话中耗掉学习时间,学习行为和方式并没有得到实质的转变,到头来仍然是几个优秀学生在发言,而其他学生并没有参与体验学习的过程。小组学习就失去了重全员参与,重情感体验,重人文关怀与合作的真正意义。

学生已经习惯而且总想着怎样去做一个旁观者,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一个看客是麻木的,是可怕的。这种现象的根源恐怕要追溯到以前旧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那就是表扬正确,呵斥错误。优秀生在老师不断的表扬声中信心十足,表现欲更强;而大多数学生却在无数次的呵斥下战战兢兢,他们不敢多嘴,怕别人讥笑,怕老师棒杀,怕说不好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快。干脆充当看客,什么也不说。这样的教学行为扼杀了个性,压抑了思想,泯灭了个人发言的积极性。最终中国传统的教育培养了“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从众群体。

很多时候,教师站在讲台上,让下面学生一组组开展学习与讨论,在看似热闹的场景中,实质上学生有没有开展有效性的学习活动,上面讲台上的老师是不知道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全员参与,也包括教师参与,教师的角色不要只局限于讨论的组织者,教师如果能经常性地参与到学生的探讨之中,和他们一起学习,并指导他们如何发表自我见解,或者以自己的发言暗示诱导学生如何发言,教给学生如何说出自己的观点,和学生一起讨论,逐渐培养学生发言的习惯和兴趣。当然,这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需要经过一个教师耐心辅导的过程。

二是这种学习是否每节课都需要。学生的小组学习是否在走过场,或者说流于形式。教师要注意营造自由自在的学习氛围,控制讨论的局面,如讨论中是否有人进行人身攻击,是否有人垄断发言权而有的人却一言不发,是否有人窃窃私语,教师要在巡视及参与中“察言观色”,及时调控。

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适,是做秀还是教学的需要。这不仅需要教师的认同,还需要课程的认同,学生的认同。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投入到研究讨论中去,一句话,要看是不是开展小组学习的时机,这个时机的掌握要看教师教学实际操作,教学的艺术性就表现在这里。教学就应该达到让学生“既竭我才,欲罢不能”的地步,大多数学生都踊跃发言,孩子们都想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说出来,这时正是小组讨论的良机,只有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的过程,有交流的需要时,展开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不切实际的流于形式的小组学习会给学生一个不好的意识,乱哄哄、热热闹闹这就是小组学习。给人一个先入为主的错觉,以讹传讹。反而诱发学生产生不良的小组学习行为习惯。另外传递出一些不良信息,反正老师也看不见,给某些学生创造了说废话、做小动作的机会。真正的学习过程在这里被歪曲了。千万不要让这种不切实际的形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意识。这种潜意识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教师在这里不经意间,犯下了一个无法挽回的错误。

关注教与学的过程是新课改的基本课题,也是新课能否成功的关键。经历了一个过程之后,这个过程就是无形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主动性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就是素质的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我们组织课堂教学的唯一出发点。要最大程度尽最大能力关注学生学习状态、思考状态以及学习方式。某些好看的东西未必实用,这是生活中的常理。

著名的教育家T.洛扎克说:“信息,到处是信息,惟独没有思考的头脑。”愿教师多思考,不要被热热闹闹的假象所迷惑,盲目模仿别人的结果是适得其反。只要你静下心来,走下讲台,弯下腰和学生近一些,就可以听到学生的心声,就可以感受到学生的思想。因此,教师在实践中必须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小组学习,参与到学习中去,始终监控学习的过程,引导学习的方式。这样,教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将被我们所左右,学生受益大矣,新课改成功的希望大矣。

孩子们在做什么,想什么,是否和教师的教学设想一致应该成为我们永远思考的课题。小组合作目前体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分组不科学。最常见不恰当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或者俺高矮次序甚至男女生搭配而成。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2.规则不明确。在课堂中,往往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其实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缺乏必要的讲述,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问题本身也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知道做什么,怎样做;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教师对小组学习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等组织技能。

3.合作时机不当。

(1)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

如果问题太浅易,学生只要翻开课本就能找到答案;有的问题又过于艰深,明显超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因而导致组际交流冷场的尴尬现象;有的问题则只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能支撑学生的合作学习,有张力的问题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产生合作的需要。

(2)在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比如学案中的达标测试.(3)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比如关键知识的讲解,点拨.规律的总结等.(4)一节课中安排了过多次小组合作学习。

5. 关注片面,评价不全。开展小组活动后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反馈,但小组代表一站起来发言就是“我认为„„”、“我觉得„„”、“往往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在合作学习时,学优生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你说得真好!”、“你的见解真不错”。显然,学生的不正确的发言方式是由教师的不科学的评价造成的。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6.合作研讨 议而无效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一些小组发表了与教师不一致的或出乎教师意料的看法,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重复学生的意见,不做任何引导,就直接给出自己的看法甚至又绕到教参那里。这使得精彩的小组讨论被教参的结论或教师的定论所代替。这种合作学习,表面上是学生在集体研讨,但本质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再者以教师或教参的观点

7.教师缺乏必要的讲述,指导。

由于一有问题马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或任务布置过于简单,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问题本身也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理解将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同样由于缺乏必要的讲述,无法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未知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经验联系起来,选择最佳的学习起点,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基 本 对 策

综观上述诸多问题,我认为症结在于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的本质理解,是对合作学习表面化、形式化的理解而造成的。要正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以上问题,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举例,我班是四人一个学习小组,八人卫生大组.有大,小组长.一号带四号,二号带三号.一号四号,二号三号同桌.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并使每个小组的能力水平和知识视阔基本保持一致,构成竞争态势 2.小组培训

(1)做耐心细致的前期工作,并要激发其相互帮助的学习动机。一是教师对学优生要进行适当的教育,鼓励他们对学困生提供帮助,培养爱心,从而使自己的举止更为得体,更能尊重他人,更具有分享精神,得到别人的尊重。并在分享中体验自身的价值。而是对学困生更多的关心和鼓励,自信度和自尊性。同时应尽量发现这些学生的长处,并加以发扬,(2)合作技能培训.告诉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它为什么是有用的,它是如何展开的,教师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教给学生必需的合作技能,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不要争吵

3.营造宽松的合作氛围

(1)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与学生一起探究。体现是双主并举。

(2)提供足够的合作学习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在合作学习之前,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产生合作动机和合作倾向的时候再展开合作比较适宜。4.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

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集体评价能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以及团体精神。尽快形成合力。比如我们提问的时候,可以利用同组同学补充答案的方式来提高凝聚力。个人问题解决的好,同时也是为小组争光等。

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5. 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产生合作的需要。

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近“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 6.精选内容。提供合作的素材。

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于合作学习,而且小组合作也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要开展。(1)、当个人难以独立完成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2)、解决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时适宜开展小组合作。

(3)、方法、结果容易产生分歧时最值得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及全班的辨析、评判、争论能够引发思维的碰撞,使学生在合作中探索,在交流中感悟,从而体验合作的价值,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

7.把握时机,形成合作的取向。

学生在学习中碰到难点、疑点或兴奋点时常常会产生一种迫切需要交流的欲望,激起合作学习的动力。能有效地发挥集体的智慧,较快地帮助学生顺利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举例上几天刚学的正弦余弦的关系时候组织小组合作,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共同探究,几乎每个小组都能探索出二者关系。

在疑点处开展小组合作能促使学生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释放出来,在交流中产生互动,达到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思维的兴奋点处开展小组合作,有意识地设置悬念,使学生能够保持探索的积极态势,从而产生合作探讨的欲望。

8.科学调控,体验合作的价值。

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生间信息的整合与补充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交往与审美,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学会表达、倾听等合作参与形式。因此,科学地组织调控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保证。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也要学会倾听。

9.要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

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机。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最后,作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在实施这种学习方式时,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做一个成功的引导者、促进者。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老师们,面对我校的教学形式,面对十六字的教学模式,面对小组合作。我们不是逃避,而是迎头赶上,我们一起探索小组合作的精髓,让她真正成为指导我们教学,提升我们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我的发言有很多不足和欠缺之处。请老师们指正。

四、克服“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几个弊端

弊端一:马蹄型座位不利于两边的学生长身体的需要

初中生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而学生端坐课堂的时间占一天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学习小组的人员一经编定则不轻易变动。这样,坐在两边的学生看黑板时需要把身体侧转过来或者偏着头斜着眼,不但不利于正常体型的生长,也有形成斜视的可能。为了克服这一弊端,我让学生每周按顺时针方向调换一次座位,既做到了防患于未然,又使学生对自己的座位及邻居的更换抱有新鲜感,从而加深了对小组的感情。

弊端二:“小组合作学习”有时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

虽然原则上“小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独立学习基础上的,但是因为小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价值观,总有个别学生报着投机取巧的心理,不肯自己动脑子想,但凡遇到一点小问题就去找组里的好学生询问。长此以往,容易形成思维的依赖性,也不利于独立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这种情况,除了可通过整体性的评价机制来约束以外,还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使其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懂得尊重别人的自由和时间。慢慢地,学生就会树立独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学会发现问题的方法,尝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弊端三:小组成员的参与机会不均等

5.物理教学与物理教学的反思 篇五

初中生认识事物,处在从感性认识为主,逐渐向理性过渡的阶段。本节课开始,我通过神奇的泰山日出、静谧的三潭印、神奇的海市蜃楼、旖旎的湖光山色、绚丽的节日灯展、缤纷美丽的礼花、神秘闪烁的太空、神秘的蓬莱仙洞、美丽的都市夜景等图片给学生一场视觉盛宴,一幅幅美丽的图片让学生惊叹世界的美丽,让学生感叹光的神奇,进而引入课题。使学生对光充满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本节课新课引入,通过图片给学生感性认识,符合初中学生认知发展。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上,我在了解光的用途的基础上,向学生提问:光既然这么重要,那么对于光,你想知道什么?因为学生在第二章声音与环境章节学习中,了解声音从声音怎样产生的、声音如何传播的、声音的传播有多快三个方面出发了解的,因此这里学生不难提出问题:光来自何处?光怎样传播?光传播有多快?在光源概念引入时,我通过课件模拟漆黑的房间,问为什么看不见物体,学生回答没有光,我顺势引入学生的问题“光来自何处”。接下来就是学生讨论光的来源。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节课中,我一直在引导着学生如何去认识光,或者说引导学生在光世界里巡行的方向,而主体是学生。我引导学生想了解光的什么知识,学生自己提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三个方面内容:光来自何处?光怎样传播?光传播有多快?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三个问题分别提出猜想。特别在本节课重点知识光怎样传播教学中,先让学生看图猜想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然后给学生实验器材,让学生用所给器材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进而得出结论。

6.初二物理的教学反思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力的概念、单位。

2。 知道力的两个作用效果:形变、运动状态的改变。 3。 知道力的三要素,并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4。 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 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科学创新、团结合作的物理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创新精神。 学情分析

1、力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学习力有根大的帮助。同时,由于内容贴近生活,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力的学习,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有些抽象,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重点难点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

难点: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力

一、力

1。 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符号:F

3。 单位:牛顿(牛) 符号:N 二、力的作用效果 形变

速度大小 运动状态改变

速度方向 三、力的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

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上“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

2 。收集归纳生活中常见的力,并尝试了解测力的大小的仪器。

教学反思

力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的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习新知识,一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二可以很好的化解学习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其实学生并不陌生,只是他们从没系统的去学会概括和小结。我通过让学生利用身边小器材结合自己已有的认识去总结归纳力的作用效果,这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从中获取成功的喜悦。力的三要素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我让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只是这里发生一个让我没法预料的事情,就是一个比较顽皮的男生通过借助女孩的头发演示力的三要素,这让我始料不及,但孩子很认真,

我又不能够立马批评他,还好我们班的孩子很团结,所以我借助于其他学生的嘴,告诉他他的这种做法我们是不赞同的。总体来说,已经实现教学目标,但仍然存在不足,比如教学语言应该更加精炼,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在这方面努力,已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专家点评

紧扣课标 灵活高效 ———————简评林雨萱老师主讲课题《7。1力》

一、情景创设

扳手腕,同学们都熟悉的游戏,男同学可能更喜欢并玩得更多,但在上课时玩,可能是第一次。课堂上男女同学都积极参入,甚至有女同学挑战男同学。通过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为新课学习提供课堂体验。看似简单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林老师良好的课程理念:从生活到物理,同时也反映林老师平时关注学生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的良好素养。作为一位年轻老师,非常难能可贵。 二、新课学习1、力的认识

7.关于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分析 篇七

一、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缺乏团队意识

很多学生缺乏团队意识,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不允许同组的其他同学做实验, 有些同学还有故意放慢实验的速度, 导致其他同学没有做实验的机会。

2. 实验模式单一

有些教师为了节约实验的时间, 在课前就已经准备好实验仪器, 印好实验报告, 学生只需要依照教师的步骤进行实验即可, 这样大大减少了让学生发挥的空间, 阻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学生不做课前预习

学生在上物理课之前做好预习准备工作, 了解本次课中实验的器材和原理, 能够提高课堂的效率, 把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但是很多学生并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 在课堂上过于依赖教师, 在做实验时要经常看书, 降低了实验的速度。

二、提高初中物理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效率的策略

1. 分组实验之前的工作

第一, 合理分组, 明确分工:进行物理分组实验时, 分组是否合理对实验的整体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 因此教师一定要进行合理的分组。首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然后要考虑每个小组的人数, 通常情况每组以三到四个人为最佳, 组中既要有优等生, 也要有后进生, 这样才能取长补短, 促进小组的合作。要明确组内人员的工作, 操作人员、观察人员以及记录人员要分工明确, 把实验任务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增强团队合作力。

第二, 学生通过预习大体掌握实验的思路之后, 教师要分析一下实验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 消除实验中的障碍, 保证实验的成功率。例如物质的比热容实验, 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比较抽象,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多问一些为什么, 比如实验中的酒精灯和烧杯要完全相同是为什么, 如果酒精灯的火力不同, 会对实验造成什么影响, 这些问题学生很少会思考, 很难养成严谨的实验思维;又如实验中分别加热水和砂石的温度, 要求加热的时间相同是为什么, 在实验中很多学生会先点燃一个酒精灯, 再点燃另一个, 这样就没有控制好加热时间相同, 这些问题通过教师在实验之前的分析, 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就会注意。

2. 引导和点拨, 培养科学态度

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实验中发生的现象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和点拨, 及时纠正实验中的错误,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要学生在发现中学习, 大胆探索,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例如在学习欧姆定律时, 依照传统的教学手段, 学生模仿教师进行实验, 很顺利的完成了电流和电压、电阻之间关系的实验, 也能很快的总结出欧姆定律, 但是通过练习时发现, 学生对到底是控制电流、电压还是电阻不变还是没能理解, 不知道如何控制电压的电阻, 不会使用滑动变阻器。针对上述问题, 本人对教学方法做了相应的调整:不直接给出电路图, 先引导学生考虑电流和电压的关系, 是哪个物理量不变, 学生结合控制变量法领悟了要控制电阻;在学生掌握了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之后, 再要求学生考虑如何控制电阻不变以及电流和电压要用什么仪器检测,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学生能够顺利的画出电路图, 接下来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3. 重述和总结

要使学生对实验进行深入的理解, 就要求学生能通过语言把实验表达出来。在实验的过程中, 学生已经大致有所了解了, 这时要求学生对实验中的每一环节通过语言表述出来, 注意其中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重述学生能把物理知识理解的更加透彻;实验之后要进行总结, 让学生明白在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重视容易出错的地方, 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识。

例如物质的比热容实验, 在实验结束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对实验进行重述, 很多学生都会忘记了加热前要记录水和砂石的温度, 记录的都是加热一段时间之后的温度, 教师要在学生重述时及时的对问题进行纠正;在总结实验结论时, 学生很容易忽视重要的控制变量字眼, 如“质量相同”等。在重述和总结的过程中, 学生的“说”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说能够发现出很多问题, 在理解知识时才会提高注意。

通过上述分析能够看出,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分组实验是非常重要的, 是研究物理的一个主要手段, 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和探究能力, 在实验的过程中更好的掌握知识, 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提高物理成绩。

参考文献

[1]向美珍.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探讨[J].中学教学参考, 2013, (20) :66.

8.初二物理的入门教学反思 篇八

关键词:生活和物理教学入门反思

俗话说“生活处处有物理”在现在的教材, 初中的物理教学就很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学生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就能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所学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在此我就近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教学,特别是初二入门教学谈几点感受。

一、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

物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强调接受式学习。新课标下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物理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对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来说,唯一的基础材料则是现实生活,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来展开,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便能顺利地建立物理概念,把握物理规律。例如:在讲声学和光学时候,可以问我们在校运会期间,百米赛跑开始时,终点裁判是看发令员的发令枪冒出的烟记时,还是听到枪声开始记时呢?当你一进到家门,就看到电能表,保险丝。看到平面镜中钟表的像,从冰箱中拿出的冰棍会冒烟。我们穿的鞋鞋底为什么要做成花纹,我们做的沙发总比坐板凳舒服,为什么呢?这就说明生活离不开物理。在讲惯性知识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在车上竖直向上抛东西时,为什么车子在快速开动,人却站在车上不动能够接到抛出去的东西?同学们会想,是的,东西抛上去了,我们和汽车一起在快速前进,怎么还能正好接到被竖直抛出去的东西呢?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种想象的原因,再如,地球时刻在自西向东自转,并绕太阳公转,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笔直向上跳时,地球走了,我们落下来怎么还会落在原来起跳的地方呢?在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候,可讲述为什么溜冰时候,你向前推墙壁,自己却反而是向后运动了,人划船时候,怎么是要向后划水,船才会向前?这样学生通过不断地设疑,不断地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和规律,为下一步学习物理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师教学中要“敢放”“能收”

新课标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就初中阶段的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叫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所以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充分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学,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比如:飞机为什么会飞?应先让学生用一些大小不同的塑料袋子和绳子,小石头从二楼往下放,有些快,有些慢,这样引导学生思考,是有一个托力的作用,飞机的升力就是由于机翼上弯下平,当飞机飞行时,机翼上方的空气流动快,压强小,下方的空气流动慢,压强大,因而就产生了一个升力。

三、学生实验及有趣的小实验,也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

我发现,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是最大的,每次有实验时候,连最不学习的学生也会目不转睛的看着实验,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学生实验及有趣小实验,既生动又形象,能使学生在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描述、讨论等过程中获得与概念、规律相联系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千万不要因实验仪器或教学进度的原因放弃实验,而失去一个让学生动手的机会。有趣小实验更能发挥这种作用。例如在讲惯性一节时,我先给大家演示一下惯性小球的实验,然后让他们自己做一下,来体会一下,把笔或者文具盒放在一张纸上,迅速抽出纸张时发现放在纸上的物体并没有随纸一起运动,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迫使其回到课本中找到答案。再如在讲述压强一节时,我用以玻璃片盖住装满水的杯子,然后倒过来,发现玻璃片并不会象我们所想的一样掉落在地上,而是象杯子有吸引力一样被紧紧的吸在杯子上面了;讲气体压强时,我先做一个“瓶子吞鸡蛋”的有趣实验,在瓶子里燃烧一些沾有酒精的棉花后,用剥了壳的熟鸡蛋快速堵住瓶口,鸡蛋就自动钻进瓶子里。激发他们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让教学内容事先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习的内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声音的发生时,可让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喉咙,让学生惊奇的发现原来每天都听到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而产生的,一些小纸碎在桌面上,再敲敲桌面,就会看见小纸碎上下跳动。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总之,物理知识和科学技术、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关注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都能使使学生真正了解到 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使物理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过程,让学生感悟到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的奇妙和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科学知识的最大潜能,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做为一名教师要上好每一节课就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上完一节课好更要好好地反思:这一节中好在哪里,哪里还存在什么问题,重点的地方是否遗漏,下一节钟应该怎么改进,都要好好反思。要做到一节课都是下一课的准备课。

参考文献:

物理新课标,教育教科版物理教材

9.物理教学行为的反思 篇九

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不断要与时俱进,且要因人而宜。

在物理教学中教学行为长期墨守陈规,一刀切,齐步走,不反思不总结不更新,教学效果就会体现低效无效。物理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要进行经常性反思,但在反思教学行为时仅仅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还需要有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以教学理念为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10.物理课堂教学的反思 篇十

一、课堂教学过分追求形式,教学内容不能有效落实。

物理新课程标准强调“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师生的交往互动,但现有的物理课堂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只注重“形似”,忽视“神似”,不能形神兼备,错误地认为,好的课堂表现就是有良好的课堂秩序,教师按规定完成授课内容,学生也能认真听讲、较好回答问题,教师任务完成了,学生也获得了知识。有的曲解新课程理念,过多地崇尚新异的教学方法,不能坚持以启发式作为指导思想,坚持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致使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而教学目标常常落实不到位。

二、教学方法过分强调讲授,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

11.物理教学反思 篇十一

关键词:反思;课堂;学生;教师;模式

一年一度的中考结束后,作为九年级的任课教师,就必须静下心来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水平才会不断地提高,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通过反思弄清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为以后更好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是自己在中考以后的反思与今后的打算与同行们共同商榷。

一、先从自身反思

1.在教学方面,始终从自身(主观方面)寻找原因,不从学生(客观方面)寻找原因。

2.在教学中太注重教学进度,而忽略教学中的检测环节和学生自我小结环节;在教学中太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教学中太注重所有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教学重点、难点的强化和突破;对所学内容不能及时的抽查,即知识的抽查不到位,致使一些学生变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即使在聪明,也无能为力学好这门学科。

3.没有充分利用上课前的1~2分钟时间要求学生强化记忆,没有注重积少成多的原则的充分应用。

4.课堂兵教兵的环节不是最佳(兵与兵的对象选的不对口,只是盲目地凑合,而未精心选择,只是走形式,而未发挥作用);课外的兵教兵落不到实处,没有发挥好学生对教学的主体作用。

5.教学反馈不到位,每次上完课后,没有对本节课进行很好的反思,致使课堂教学效率较低。

6.对于重要的实验在教学中太注重讲解为什么,而忽视了学生对实验的记忆,忽视了探究能力的培养与实验答题技巧的培养。

7.课堂内教师讲的太多,学生练的太少;记忆时间太少;小测验太少;提问的学生太少,致使学情的了解太少,致使教师的教学不切合学生的实际,使教与学相互脱节,该教的不教,不该教的多次教,大大地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

8.课堂再生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不到位,课堂再生资源是教学中必教的教学内容,如果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再生资源,学生将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9.备课时没有认真地备好学生的学情,学法指导,优秀的教法,习题的精选,而只是注重知识的机械传递。

二、从以下两个方面反思课堂教学

1.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中教师没有做到三清四性:一清是影响本节课所授新知识的旧知识有哪些必须清:二清是本节课所授的重点知识、难点知识必须清:三清是本节课突破重点、难点知识所用的教学方法必须清:四性是测试题选择要有典型性、层次性、梯度性、拓展性。

2.有效模式的构建,在今后的教学中,主要采取“十二化教学法”。

(1)目标细小化。即将大的教学目标分解成单个小的教学目标,以便于全体学生都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如利用欧姆定律进行较难的电学计算时,可以将一道复杂的电学题分解为以下几步,第一步先化简电路,第二步弄清已知量和要求的量,第三步弄清需要的公式再带入单位进行计算。

(2)知識问题化。将所学的知识有意识地设置成问题的形式进行展示,如,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中,可以设置成以下几个问题。要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1)需要哪些器材?(2)怎样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3)电路图如何设计?(4)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应保持什么量不变?改变什么量?

(3)问题生活化。在设计问题时联系生活实际,以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新知识,实现知识的最佳迁移。

(4)学习自主化。即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5)自学检测化。为了更好地掌握学情,学生自学后,教师要设计适当的习题进行检测,掌握真实的学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实现以学定教。

(6)检测反馈化。检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学,因此,检测后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的得与失,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以实现盲点知识的消化。

(7)延伸适度化。课堂教学的延伸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优生。但是延伸要适度,否则加重了学生的负担,适得其反。

(8)知识小结化。每节课学完后,教师、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9)作业分层化。学生的能力天生是有区别的,经过后天的再次努力,个体之间仍然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设置作业时为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必须作业要实现分层化。

(10)课堂容量适度化。课堂教学内容要适度,若教学内容太多,学生就会盲目跟随教师,失去了对知识理解和消化的时间,久而久之,使教学质量逐渐下滑。若教学容量太少,使学生在课堂内无事可干,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使教师的教学将会出现用力不均,同样导致教学质量下滑,因此,课堂容量适度化至关重要。

(11)学情准确化。中考之后总是有很少的一部分学生不能合格,仔细想想,究其原因:是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未能准确地掌握这些学生的真实学情,使他们学习的表面现象迷惑了老师,如作业中没有出现问题,教师就认为他们学得好,平时不与他们交流,也不去太多地关心他们,使教与学相互脱节,在今后的教学中不管学困生的作业做得如何,教师要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消除他们对老师的惧怕心理,使他们与老师成为朋友,实话实说的朋友关系,这样老师就能准确地了解学情,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实现中考物理合格率为百分之百的标准。

总之,在我今后的教学中,坚持按照以上有序教学模式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力争为祖国培养更多的有创新性、创造性的人才而奋斗。

参考文献:

赵岩.初中物理教学反思[J].新课程:上,2011(06).

(作者单位 甘肃省渭源县路园中学)

12.小议物理课堂教学的反思 篇十二

1. 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行为中最重要﹑最神圣的环节. 任何一节课结束之后都是有遗憾的,任何一节课结束之后也都有出彩之处: 可能是学生思维的闪光,也可能是教师语言节奏的把握.

2. 如何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如何在重复的知识中注入新鲜生动的教学元素? 教师需要多学习,多反思,多改变. 而这一切的源头和基础是从对自己教学实践行为进行反思开始的[2]. 例如,在课堂上与学生的思维火花激情碰撞; 失败的物理实验和使用不便的器材等. 记录下来,理性分析,找到改进或者改善的方法.

例如,一次在比热容的教学中,学生提出“只用水和沙子做对比没有普遍性”,不能证实所有物质吸热快慢不同. 于是学生开始讨论,提出的方案是: 还需要一种液体或者固体来完成这样的实验. 在第二个班级的教学中,教师准备了“水﹑煤油”, “沙子﹑水”两组器材进行对比. 第二个班级的学生进一步的提出如何证明不同固体吸热快慢不同? 教师将学生两次提出的问题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在集体备课中提出进行讨论,最后教研组的教师提出了解决方案: 利用一根竹筷和一根铁筷,在酒精灯上短暂加热后与火柴接触( 火柴的燃点低) ,通过火柴是否点燃,体现不同固体升温的快慢.

3. 不管一堂课有多么的成功,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一定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为此,教师课后的回顾、梳理和思考,将会从本质上提升和改进教学行为. 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相长的过程,在一次次的教学反思中,教学方法得以创新、教学理念得以提升. 教师把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做法认真详细地记录下来,供后续教学参考,并且在此基础上与同行交流讨论, 改善其中不如人意的方法.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 = 教学过程 + 反思”的成长公式,也许课堂成长就是教学反思的意义之所在.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与形式

1. 传统的反思形式是在教案中增加一页教学反思. 一节课下来,教师伏案于桌前,静心反思,这节课教学手法上有哪些创新? 组织教学方面有何困惑? 解题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突破? 及时记下这些过程,梳理其中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 思考下一轮教学中如何突破,写出“教学再设计”. 以反思促进教学,长期积累不但有利于教学提高,并且助于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

2. 有一次看美剧,无意间发现有一位律师在翻看自己案卷的时候,手中拿着一个录音笔,把自己在翻阅过程中的灵感随时的录音下来. 我认为这也是教学反思可取的一种形式. 笔头的记录当然不可替代,但是录音可以保留你当时的情绪,详细记录下你的语音,语调,语速. 用这种方式记录下的课堂反思会更有个人性格特色,这是好处之一; 录音记录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帮助记录集体反思. 凡是有过集体反思经验的教师都能够体会到教学反思过程中教师智慧火花碰撞时的热烈氛围,在这种时候,笔头的记录就显得很无力,建议教师们可以尝试一下录音,对于后续思维的整理有很大帮助.

而相对于物理学科,有一种独特的反思形式———实验器材改进. 这里我展示一个实例: 在教授完“杠杆”一节后,学生进入 “滑轮”章节的学习. 对于定滑轮的分析,学生普遍能够比较好的接受. 但每一届,一旦教学进入动滑轮五要素的分析时,无论是哪个班级,学生都无法接受动滑轮的五要素分析,尤其是不理解支点为什么是绳子与轮子相切的那个点. 这也直接影响到动滑轮五要素的分析,自然学生也就无法分析出动滑轮的动力壁以及阻力臂. 我问过部分画图正确的学生,他们表示是依靠机械记忆做图分析的. 当我记录下这段反思“初中生对于复杂知识, 需要感性化的理解. ”思考再三我制作完成了实物器材,教学效果非常好.

以上四种反思形式各有优点,在我们的教学反思中可以结合使用.

三、课堂反思的反思

13.老师的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十三

毕业班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合格升入新的学校,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我们将以学年初以教材为主,打好学生双基,后期复课前制定了系统的、科学的、周密合理的复习计划,采用抓两头促中间的办法,尤其是抓临界生的转化工作。为此,我们物理学科组在年级组的统一安排下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做到段段清、课课结、特别对过去学习底子薄的学生,更加尽心尽力,帮助他们更上一层楼。在三月中旬我们物理就进入全面复习阶段,我们本着系统复习打基础,板块复习上台阶。综合考练出成绩的思想,以过去中考和模考的测试卷为样本,整理了一系列题反复练习,巩固再巩固,争取有新的突破。

学校号召科任教师要坚持每周至少听二节课,通过教师间的相互听课和交流,是我的收获很大。我认为,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所以,作为一线教师、尤其是年轻的一线教师,更应加紧听课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14.对物理新课改的教学反思 篇十四

五里高中 侯佑芸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改变了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培养目标。

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不断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内容改变了过去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主要特点有:

1、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保护探索兴趣例如,每章都有精彩的导入,旨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导入有的浅显易懂、幽默风趣,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物理学习;有的高度概括,从科学技术的现代应用开始,启发学生思考;有的则从身边的生活现象出发,指导学生从不起眼的小事思考物理学的问题;有的导入展示了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学习兴趣;有的则从物理学史的角度将学生引入课堂。教材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加强物理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这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就在身边,物理学融进了我们的生活,物理学对社会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同时也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探究,注意从身边现象探索物理规律,注重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兴趣与能力。

2、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教材继承了我国物理教材的优势,强调教材的科学性,严谨性,注重教材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循序渐进,注重内容表述言简意赅、条理分明、深入浅出。充分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目标。

3、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教材体现于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从整体结构上为学生的自主发展留下了空间,非常注重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有趣的小实验和低成本实验的引入,这不仅让学生们学到物理知识,而且还让他们经历一些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由此看出,物理新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现代科学知识发展的日新月异,教师不可能在学校教育时间里,把物理学的事实和原理都传授给学生.但是让学生理解了科学的过程,就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依靠自己主动获取科学知识。

新课改前,我校早已积极地提倡“启发式”教学,坚决地废除“满堂灌”,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学习成绩的提高只能代表学生“获得到了更多的知识”,意味着这批学生将来会比较顺利地步入大学的殿堂。但是这些学生离开学校、离开了老师的怀抱,究竟有多大的能耐?他们能否在人类科技的激烈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我们的教育真的成功了吗?真的无可挑剔了吗?笔者经过反复的学习和论证,深深地体会到,教学成绩只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这一维目标。让学生动起来,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这才是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物理学是一门丰富多彩的自然科学,物理定律的发现过程就是科学探究 的过程,如果教师能够精心策划好每节课,适时地渗透科学探究的理念,就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变被动为主动,积极热情地投入到这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这正是新课教的初衷和目标。

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丰富物理专业知识,要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15.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反思和对策 篇十五

关键词: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反思,对策

物理概念中蕴含丰富的物理思想方法, 只要教师有意识地挖掘, 就有助于我们把知识教学提高到思想方法教学的层次, 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下面我就如何开展物理概念教学谈谈看法。

一、概念教学中常见的几个误区

1.忽视物理概念教 学中学科人文背景 等知识的讲 授。物理概念的形成历程, 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若充分利用, 则除了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态度和科学精神外, 更能让学生对物理着迷。一旦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 就会从“要我学”的被动学习变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状态, 课堂教学效率也能大大提高。不少物理教师迫于高考的压力, 在课堂教学中只关注对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对物理概念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等人文知识的讲授, 这样往往会出现教师自身的情感投入不到位, 课堂教学缺乏生机的现象。教材中精心编入的科学思想、情感、价值观得不到较好的体现, 从而让学生对物理提不起兴趣, 更缺乏激情。

2.用媒体代 替物理概念 教学中的实验探究 , 使学生失去 兴趣。有的老师认为:物理概念课本上已写得很明白, 不需多讲, 更不必大动干戈地做实验探究。基于这种认识, 忽视了概念教学这一环节, 从而导致学生对概念的学习大多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 他们由此获得的知识信息是一些无序的片段。对学生来说, 实验是许多新概念生成的土壤, 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动手做真实的实验, 不能盲目地用多媒体替代。即使实验中有时会出现偏差甚至偶有失败, 也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态度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如果缺失了实验这一环节, 课堂教学就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从而使部分学生因不理解概念而听不懂课。时间一长, 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3.违背概念的认知规律, 深陷题海。物理概念是构成物理知识的最基本单位, 也是学生学习物理、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有些教师为追求教学进度而对物理概念一笔带过。误认为概念讲解太费时, 可在习题中得到解决。因此在学生对新概念不甚理解的情况下, 教师就带领学生进入课堂练习这一环节, 希望能高起点, 得到高效率, 结果却严重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 教师将学生作业中出现较多错误的原因简单归纳为练习不够, 从而出现了题海战。这样易使学生由于要完成大量的习题而没有时间看书理解, 结果是作业虽在讨论或抄袭中勉强完成, 但考试时难免原形毕露。

二、课堂教学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对策

1.在教学中要使新的物理概念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某些相关的物理概念建立恰当联系, 通过对概念内涵的深入理解和相似概念的比较, 培养学生对各类相似的现象进行类比的能力。通过对物理概念形成过程的讲解, 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对物理问题思考的深刻性、灵活性、独立性、敏捷性和批判性。

2.物理概念教学应体现学科的教育性。在概念教学中, 我们只有讲清新概念的来龙去脉, 新概念才能在原有的相关概念构成的知识土壤中生根发芽, 茁壮成长, 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应用。概念的形成往往与科学家的探索研究过程相关, 一个物理概念的提出常要经历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奋斗。因此, 物理概念形成过程的特殊性, 是物理学科教育教学的好资源。将物理概念形成历程和学科教育有机整合后, 以故事、实验等形式再现发现历程, 不仅能使学生感到物理源于生活、生产及人对大自然认识的需要, 而且使学生因懂得一个新的物理概念而感到自豪。通过概念产生的探究过程教学, 能让学生体会科学家为科学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有利于学生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的培养, 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人生理想。

3.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重 , 确保学生对概念认知的完整性。物理概念的定义是对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确切而简要的说明, 也是学生理解新概念必须明确的两个层面。一些教师因各种原因只关注概念的内容, 而往往会忽视对概念定义的教学, 易使学生因不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不能顺利解决相关问题。在物理概念教学中, 往往不仅要讲清本节课中引入的概念, 而且要将与此概念相关的其他概念的联系和区别讲清楚, 以利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正确处理相关物理问题。如速度的概念是在对物体运动的直观感觉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 学生容易理解。但对某物体的一个具体的运动来说, 可能会出现平均速度、瞬时速度或匀速运动的速度。同时在变速运动中, 速度与加速度和位移又有密切关系。因此, 在恰当的时机, 应将加速度、位移这两个概念和速度的联系与区别也予以讲清, 从而使学生对速度概念有整体认识。

上一篇:小鹿的减法教案设计下一篇: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