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自然资源倡议书

2024-08-08

保护自然资源倡议书(共12篇)

1.保护自然资源倡议书 篇一

环境的好坏,和我们每个人都悉悉相关,而且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

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要尽量节省文具用品,杜绝浪费,不要随意撕本子,浪费纸张就等于毁灭森林。要少用一次性纸杯、饭盒、塑料袋和一次性筷子,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白色污染。不要随意捕杀野生动物,尤其不要吃人类的益友——青蛙,因为1只青蛙1年大约吃掉1万多只昆虫。要爱护花草树木,不要破坏花花草草,并且积极参加植树活动。植树不仅可以绿化环境,还可以阻挡风沙;节约用水、用电,出门少开车,这些都是有利于保护环境的。

保护环境,要从每个人做起,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破坏环境就等于破坏我们生存的家园。

2.保护自然资源倡议书 篇二

1.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考试大纲》要求考生掌握自然资源的分类, 理解主要的资源问题, 尤其是水资源问题、土地资源问题、矿产资源问题, 并能结合具体的区域分析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

2.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 以及保护、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成功经验。

在分析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时, 考生应重点掌握利用、保护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方法, 并能够科学分析不同区域应采取的合理措施。

二、命题趋势

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是水资源问题、土地资源问题, 涉及水源地及耕地资源的保护等, 其要求考生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这体现了当前高考关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问题。同时, 高考命题不回避重要的国家和地区。

从考查的形式来看, 高考试题往往以图表的形式呈现相关信息, 并结合一定的区域背景提出问题, 重点考查考生从图表和文字资料中获取信息, 并调用相关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讲, 此类试题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同时, 该类试题提出的问题留给考生很大的思考空间, 其要求考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 并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

三、知识要点梳理

1.自然资源分为非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

2.中国淡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自然原因:水资源总量丰富, 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有限;水资源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

人为原因:生产和生活用水量不断增加;水资源利用率低;水污染严重。

3.中国耕地面临的压力。人均耕地面积小;人均耕地面积日益减小;低产田约占耕地面积的1/3;土地退化严重;耕地受到污染。

4.一些矿产资源濒临枯竭。

5.非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合理开发与利用化石燃料的主要措施:采用科学方法开采, 提高资源利用率;在能源开发与使用过程中, 要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保护矿区耕地, 合理利用土地;对化石燃料进行深加工, 减少化石燃料在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实行能源结构改革, 在化石燃料中尽可能选用天然气。

6.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 缓解世界淡水资源紧缺的对策:开源, 如跨流域调水, 修水库蓄水, 人工降雨, 海水淡化, 合理利用地下水;节流, 如改进灌溉技术, 发展节水农业, 净化污水, 开展水资源循环利用, 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

(2) 实现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对策:开发水源地, 进行生态建设, 采取全面节水措施。

(3) 耕地的利用与保护:提高土地利用率, 提高耕地质量。

(4) 土地退化的防治。

土地退化的表现:土壤侵蚀, 草场退化, 土地荒漠化, 土壤盐渍化, 土地质量下降。

土壤侵蚀的防治:防、治、用相结合的体系。

防治土地退化的具体措施:生物措施包括退耕还林, 退耕还草, 恢复生态林, 营造经济林等;工程措施包括修建水库、灌渠, 修梯田, 打坝淤地等。如农牧业分布区应对土壤退化的措施包括加强基本口粮田建设, 发展舍饲养畜, 种植人工牧草等。

四、能力提升专项突破

高考试题对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的考查, 不是知识的简单再现, 而是对考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的检测。复习时, 考生除了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就这一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探究1:利用图表分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原因。

利用图表分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综合性比较强。准确解答该类试题, 需要考生知道多种类型的地理图像的判读技巧 (包括坐标图、统计图、结构图等) , 能读出图中标志性的数据, 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从而推理出图示所反映的资源有关问题。近几年, 此类高考试题常要求考生结合具体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来分析形成资源问题的原因。

考生在分析图表时应注意:一要读主题, 明确图表反映的是什么区域、何时、何种资源的什么问题。二要分析有关数值及其变化。考生不仅要看数值的大小, 有时还要重点分析数值的比重及其变化, 找出资源的有关问题。三要结合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知识, 分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原因。

点睛:利用图表分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原因时, 考生要把握以下关键点。

(1) 准确理解地理数据的内涵。在图表分析中, 有些考生往往没有关注地理数据的内涵, 不清楚地理数据与所问问题的关系。如有关资源分布的概念———能源生产总量重心, 其肯定与能源生产地分布位置不太一致。只有清楚能源生产总量重心的概念, 考生在分析时才不会有疑惑。又如有关资源的量的概念———比重、增长率、增长量等, 这些都不等于资源的实际量。同时, 考生还要注意概念所表达的范围, 如煤炭与能源, 煤炭不能代表所有能源。考生要准确理解这些关键词, 在思维过程中, 不能偷换概念。平时复习过程中, 考生还要注意有关概念的积累。

(2) 对地理数据的计算过程要清晰。地理学科所涉及的计算不是很复杂, 所以考生在思考与计算有关的问题时, 对计算过程一定要清晰, 这样结论才不会出错。对于计算能力较差的考生, 平时复习过程中要多加练习。

例1 (2012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卷) 下图示意2008年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四个国家的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读图并根据所学知识, 完成 (1) ~ (2) 题。

(1) 图示四个国家中, 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的是

A.中国B.美国

C.印度D.日本

(2) 借助图示资料可以大致推算出相应国家的

A.单位GDP能耗B.碳排放量

C.能源进出口量D.煤炭自给率

【解析】第 (1) 问, 人均煤炭消费量应该是煤炭消费量与总人口的比值。根据柱状图可读出煤炭的消费量, 再联系各国的人口数, 可知美国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 所以选B。

第 (2) 问, 图中数据表示的是煤炭量, 煤炭是能源的一种, 通过煤炭数据不能推算出单位GDP能耗、碳排放量、能源进出口量, 但据煤炭数据可以大致推算出相应国家的煤炭自给率。所以选D。

【答案】 (1) B (2) D

例2 (2013年高考四川文综卷) 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据表回答问题。

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 ()

A.先增后减B.先减后增

C.不断增加D.逐渐减少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了地理数据的内涵, 一是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 二是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而该问题的核心是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如果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快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 那么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增加, 反之则减少。根据表格中数据的变化, 1985~2011年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一直快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 推断出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的总体变化趋势为不断增加, 所以选C。

【答案】C

探究2:区域背景下的资源问题、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

不同区域的资源问题, 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 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由于此类试题涉及的知识面广, 考生容易出错。这就要求考生能从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来分析, 具备区域分析能力。其中, 资源的保护主要应从人为的角度进行分析, 并重点关注土地、淡水资源。

点睛:在区域背景下分析资源问题、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时, 考生要把握以下关键点。

(1) 从区域角度分析时, 应该用联系的观点从自然因素 (如气候、地形、水文等) 和人为因素 (如社会经济条件等) 方面分析。具体分析时不要面面俱到, 而要抓住主要影响因素, 并注意从材料中获取相关信息。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

(2) 回答资源的保护措施时主要应从人为的角度分析, 注意理清思路, 包括从经济、技术、工程、宣传、生态、政策法规等角度分析。

例3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 完成下列问题。

某岛国人口约500万 (2009年) , 经济发达, 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 其中主岛面积约540平方千米, 地形单调, 平均海拔不足15米, 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下图分别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和对应的气候资料。

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

【解析】淡水资源是指可供人类直接利用, 能不断更新的天然淡水。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应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 如地区年降水量、地形、河流径流量、面积、人口、城市、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水污染等的影响。当然, 考生还要注意不同区域各自的特点, 同时结合材料分析相关信息。

【答案】国土面积小, 地势低平, 四周环海, 陆地上存储淡水 (地表水、地下水) 的条件差 (河流较短) ;人口密度大, 经济发达, 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

例4 (2013年高考福建文综卷) 下表是我国某区域2008~2010年占用、增补耕地的平均坡度与平均海拔状况, 据此回答问题。

简述该区域保护耕地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保护耕地的措施可从工程、法规、管理、宣传等方面考虑。

【答案】加强教育与宣传, 依法保护耕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提高耕地质量;严格限制坡度大区域开垦。

五、强化训练

1.下图是宁波市江北区2002年至2006年三大类土地变化图, 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2002年到2006年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变化趋势相同

B.2002年到2006年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在逐渐缩小

C.2004年到2006年建设用地的面积增加幅度最大

D.2004年到2006年农用地的面积持续下降

下表中为四个国家2012年的能源消费情况。读下表, 回答2~3题。

2.上表中的数据表明 ()

A.法国能源消费以核能为主, 且在四国中单位GDP能耗最大

B.巴西原油消费量大, 且人均原油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

C.美国原油消费量大, 且在四国中核能消费量最大

D.伊朗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比重大, 因此在四国中环境污染最小

3.目前, 伊朗积极进行可替代能源的开发工作, 以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下列属于伊朗应大力发展的可再生能源是 ()

(1) 太阳能 (2) 水能 (3) 风能 (4) 地热能

A. (1) (2) B. (1) (3) (4)

C. (1) (3) D. (2) (4)

4.内蒙古风能资源丰富, 全区可开发容量超过1.5亿千瓦, 占全国陆地风能资源储量的50%以上, 居全国首位。截至2013年6月底, 全区并网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727万千瓦, 规模稳居全国第一。读下图, 说明内蒙古风能丰富的原因。

5.珠江三角洲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丰水区 (见下图) , 但近20年因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 该地已出现水资源承载力不足的局面, 水资源供需发生矛盾且日趋严重, 使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读下图, 回答问题。

提出解决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问题的措施。

参考答案与解析:

1.D图中反映了2002年~2006年宁波市江北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的变化。从图中数值的变化来看, 2002年~2006年农用地面积在不断减少, 建设用地的面积在逐渐增加, 且2004年以前增加较快。

2.C一是读主题, 表格反映的是四个国家2012年的能源消费情况, 具体包括能源消费总量, 能源消费构成 (%) ;二是注意各国各项数值的比较, 应特别注意能源消费构成 (%) 指的是比重。法国的单位GDP能耗据表中数据无法计算得出, 排除A。某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总量×该能源在消费构成中的比重, 由此得出核电消费量最大的应该是美国 (核电消费量=2208.8×8.3%) 。人均原油消费量应是原油的消费总量除以本国人口数得出的数值, 由此得出美国的人均原油消费量最大, 排除B。能源消费产生的污染只是环境污染的一部分, 据表格中的数据不能推断伊朗环境污染最小, 排除D。所以选C。

3.B伊朗高原是干旱、半干旱气候, 多晴天和大风天气, 太阳能丰富, 风能丰富;处于板块交界处, 地壳活跃, 地热能丰富;降水少, 水能缺乏。所以选B。

4.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风天气主要出现在春、秋、冬三季, 特别是秋末至来年的春初, 冷空气活动和寒潮天气过程较为频繁。再加上内蒙古高原地区地形平坦, 植被稀疏, 对风的阻挡作用小, 从而使得内蒙古风能丰富。

3.保护环境建议书 篇三

您好!

近几年,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保护环境的意识却越来越淡薄,我们村的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村民倒的脏水和牲畜的粪便。清澈的河水——原来小鱼的“天堂”,早已被污染得臭气熏天,变成白色垃圾的地盘。每到秋收过后,村民们就在田地里直接焚烧玉米秆,这样不仅存在很大的火灾隐患,还污染空气。另外,由于人们大量乱砍滥伐,地面露出的“枯黄”在一天天扩大,导致每年春天都会出现沙尘暴……这些对我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如果不能及时醒悟,不能及时解决,后果不堪设想,不仅危害我们自身,还会遗患后代!

因此,作为村里的一员,我向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环保知识的宣传,张贴环保标语,让村民们都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在村子里设置几个垃圾点,派人定期清理,禁止乱扔废弃物。

三、每年春天,全村植树一次。这样不仅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还可以净化空气。

四、在小河边设立警示牌,安排环保人员监督检查,禁止往河里倾倒垃圾。

五、制定奖惩制度,保证环保措施的具体落实。

环境是我们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村长叔叔,为了让未来的天更蓝,水更清,为了我们的家园明天更美好,望您能采纳我的几点建议,带动每个村民行动起来吧!

建议人:佟玉

2015年6月15日

【指导老师:卢敏】

点评

小作者以书信的形式建议村长治理环境污染,形式新颖,针对性强。“建议书”中心思想明确,主题鲜明,提出了当前一个应当引人注意的重要问题,很有现实意义。“建议书”层次分明,详略得当,第一部分描述了环境污染的现象和危害,简述了治理环境污染的意义;第二部分提出了治理环境污染的建议及措施,井然有序,可操作性强;第三部分,结尾简短,体现了号召力。“建议书”语言流畅,且符合公文语言。这对小学生来说,建议能够如此把握得当,是难能可贵的。 【置评老师:杨福久】

4.保护湿地资源倡议书 篇四

当“雾霾”现象重重笼罩半个中国,当北国“三九”冰雪消融再无寒意,当人为干扰致使鸟类栖身之地愈来愈小,当驰名中外的湿地湖泊竟然船只搁浅,当地震等自然灾害又一次吞噬人类宝贵生命时,我们不禁要问:

为什么大自然屡屡同我们作对?

为什么地球母亲失去了原本的和蔼可亲?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到底怎么了?

众所周知,现代文明繁华的背后是地球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极度破坏;毋庸置疑,地球母亲正在面临着不得不承受的巨大压力。我国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明显的国家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已被载入历史进程的史册当中,已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已成为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而这一切,离不开孕育和丰富了全球的生物多样性,被人们比喻为“地球之肾”的湿地、森林、海洋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湿地具有很强的调节地下水的功能,它可以有效地蓄水、抵抗洪峰;它能够净化污水,调节区域小气候;湿地还是水生动物、两栖动物、鸟类和其他野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地。然而,由于人们开垦湿地或改变其用途,使得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严重造成洪涝灾害加剧、干旱化趋势明显、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等。湿地生态警钟已经敲响,湿地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银川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作为全国第三家、西部及黄河流域第一家国家湿地公园,作为“中国生态保护最佳湿地”,有责任、有义务秉承国家湿地公园公益使命,在第17个“世界湿地日”到来之际,向全人类、全社会发出“保护湿地、守护水资源”的历史最强音和保护倡议。

为此,我们真诚期望您与我们携手,共同营造人人了解湿地、宣传湿地、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为每个人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享受到更加健康和快乐的生活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们今天力所能及的,将是一件能为我们自己提高生活品质和生存质量;为子孙后代留更多的青山、绿水,和更好的新鲜空气;为社会尽一份责任的三方共赢的伟大事业!

社会,将会铭记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历史,将会铭记我们每一位贡献者!地球,将会投以微笑的目光以示谢意!

请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倡导以下文明行为。我们倡议:

1、随手关闭水龙头,节约每滴水,使用节水器具、无磷洗衣粉。

2、保护每一片绿色,不践踏草坪,不随意采摘花草,保护地球仅存的绿色生命。在室内、院内养花种草,在房前屋后栽树。

3、节约用电,随手关灯、关电器。

4、尽量使用布袋或环保购物袋,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率(如一次性塑料袋、泡沫餐盒、木筷等),减少白色污染。节约用纸,尽量用再生纸,杜绝过度包装。

5、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让垃圾入箱;开展垃圾分类回收,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活环境,共建和谐家园。

6、节约粮食。

7、出行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步行。

8、自己不吸烟,奉劝别人少吸烟。

9、减少燃放烟花爆竹。

10、回收废旧电池。废旧电池的危害是持久的,无论是裸露大气中,还是深埋地下,其中的汞、镉、镍、铅等重金属都会随渗液一起流出,污染水和土壤。

11、少吃口香糖。

12、不追求计算机的快速更新换代。

以上这些行为看似微小,但乘以十三亿,将会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守护水资源,尽在点滴;保护湿地,从我做起!

美丽中国的版图必将因为有了一块块美丽湿地的存在而灵动!

5.“保护自然”倡议书作文 篇五

当你清早起床,推开窗户时,明媚的阳光在你身边普照,凉爽的微风在你身边吹拂,悦耳的鸟鸣在你耳边萦绕。此时,你是否会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是否会觉得神清气爽?

但是,在我们如今的生活中,每早起床迎接我们的,不是灿烂如今的阳光不是清爽怡人的微风,也不是小鸟欢快的歌唱声,而是工厂机器沉闷的轰鸣,烟囱中滚滚的黑烟,以及闹钟刺耳的尖叫。不知从何时起,工业化的大型机器以及替代大自然占据了我们的视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氛围,再也找不回来了。

在如今的社会中“保护自然,人人有责”似乎只是一句口号。每天乱伐乱砍的事仍然频频发生;每天,依旧有许多无辜的动物被夺去生命。这一件件数不清的,令人发指的恶行,难道还不值得我们一起保护大自然吗?

所以,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列出以下几点保护大自然的方法:

1:拒绝使用塑料袋和一次性用品,出门购物用环保袋或者布袋。

2:不食用野味,不在野生湖泊内钓鱼。

3:多植树,不破坏绿植,花草。

4:多次循环用水,例如:洗脸水用来洗衣服,洗衣服水用来拖地,冲厕所。

5:节约用纸,正面写过的纸张订好,还能用来打草稿。

6:随手关灯,不浪费电源。

7:外出时多用步行或者自行车代替汽车,远程可选择城市绿色公共汽车或者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

以上七点,就是我总结出的一些保护大自然的方法。要是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们都应该去做。

6.“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倡议书 篇六

大家好!你们知道吗?2011年4月22日是第42个世界地球日。今年我国纪念世界地球日活动的主题是:“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由于空气污染、白色污染、乱砍乱伐、汽车尾气等诸多原因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天空已不再像往日那样湛蓝,河流也缺少了昔日的碧绿,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我们生活的一大问题。为此,作为地球的小公民,作为滨海城市的小主人,我们临河里小学的全体少先队员,向大家倡议:

一、增强节约和环保意识。树立“珍惜资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观念,以崇尚节约为荣,浪费资源为耻,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宣传者、倡导者。

二、培养节约行为,强化节约责任感。大家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养成勤 俭节约的良好习惯。积极开展“六个一”节约活动,珍惜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升油、每一粒米、每一分钱。自觉节约用电,做到“人走灯灭,人走机关”;自觉节约用水,不浪费水资源,对家居生活用水合理安排,巧加利用。积极利用环保能源,自觉抵制白色污染;购物自备包袋,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用品;开展垃圾分类回收,有效控制污染,使用环保电池,使用无磷洗衣粉,减少水污染;出门办事多乘公共交通,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做节能的实践者、环境的爱护者。

7.完善矿产资源法保护矿产资源 篇七

我国百万吨产煤死亡率是印度的10倍, 俄罗斯的12倍, 南非的30倍, 美国的100倍;我国的煤炭回采率平均只有30%, 不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一半。这不仅毁坏了资源, 破坏了资源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而且严重影响着资源型地区乃至国家的形象。

任何不抱偏见的人都认为, 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打击私挖滥采、治理矿难等问题上的态度是坚决的, 措施是严厉的, 包括从经济赔偿到关井停产、从行政处分到刑事处罚等, 但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究其根源, 根本在于矿产资源的物权属性定位不准, 相关法律制度存在缺陷。

我国宪法规定, 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但《矿产资源法》只明确“国家实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的制度”, 没有将矿产资源本身确定为有价值的商品, 致使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形同虚设。矿主采挖矿产资源, 向政府缴纳一定税费后, 销售的所有收入均归自己所有, 没有体现国家所有权中的收益权。而且, 矿主通过有偿取得的只是探矿和采矿的使用权, 没有有偿取得矿产资源的占有权, 矿主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关系不密切。因此, 不少矿主特别是小矿主“能挖一天算一天”, 为了多挖一天, 就四处寻找“保护伞”, 很少把巨额收入用于安全生产、改善劳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

1. 实现资源管理型向资产管理型制度的转变

一是在明确国家对矿产资源所有的前提下, 通过一级市场由政府公开招标出让探明的矿产资源的所有权, 改变目前矿主为申请人与矿产资源主管部门 (代表国家所有权人) 两者之间的申请、审批、登记、发证等关系, 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申请人仅缴纳相关费用的现状。

二是开放矿产资源交易的二级市场。事实上, 现在乡镇级矿的产权私下交易很频繁, 90%以上的乡镇矿登记产权与实际不符。应建立矿产资源运行的市场机制, 使矿产资源能够根据其内在价格自由出让和转让。政府主要对矿产资源进行行政管理和监督, 无须过多地在有形市场中运作。

2. 构建和完善矿业权和矿产资源有偿取得制度

在矿产资源变为资产的前提下, 把探矿作为国家责任, 所需费用从国家出让矿产资源的收入中补偿;在法律中设定采矿权, 作为国家对矿产资源的行政管理监督手段。用“矿产资源有偿出让”替代“探矿权和采矿权有偿取得”。

3. 明确矿产资源所有权人的义务, 维护国家资源所有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8.试论自然资源的评价和保护 篇八

关键词: 自然资源 梵净山 评价 保护

1.引言

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日益丰富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源于旅游业的国际地位。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发展壮大,实现了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发展大旅游、建设大产业、丰富大市场的理念深入人心,旅游产品和旅游业发展模式日趋多样化。根据中国旅游年鉴2007的有关记载:“十五”时期是我国历史进程中不平凡的五年,旅游业在这五年中也有不同寻常的业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发展壮大,实现了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二是黄金周假日旅游制度得以完善,假日旅游市场快速发展,带动旅游业进入大众化旅游消费的新阶段;三是发展大旅游、建设大产业、丰富大市场的理念深入人心,旅游产品和旅游业发展模式日趋多样化;四是人们满足了旅游的三大条件:闲暇时间、旅游动机、可自由支配收入,把旅游业推向了顶峰。在这样大发展的前景下,导致发展对环境的冲击,随着环境危机的加剧,严重影响到环境的质量和人们的生活,使得保护环境成为人们势在必行的职责和义务。

2.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在千百万年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之中形成的,具有旅游功能的事物和因素。自然资源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自然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在国内,近年来随着环境危机的加剧,人们已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竞相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过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维持较高消费水平的需要。

工业生产虽然增长了几十倍,却出现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的社会矛盾,可见经济要持续发展保护好环境是关键。为了改善环境质量,减少发展对环境的冲击,我国学者也开始了相关研究和探索。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学者开始了环境哲学的理论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环境哲学的研究主要定位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然辩证观层面;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以来,则开始了对环境危机的深层反思与应对危机的实践探索。基于学者们的研究,自然资源的保护是有必要的,并且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本文立足于对自然资源的评价,旨在探索旅游景点的自然资源保护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保护措施。

3.梵净山自然资源

3.1梵净山保护区概况

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位于贵州东北部江口、松桃、印江三县交界处。于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人于生物圈保护区网”的成员,一跃成为世界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浑然天成,以群山峻岭、滚滚云海、万丈森林、水光山色、宜人的气候和珍禽异兽为特色,形成了不同风格而又富有价值极高的著名风景区,成为人们观光览胜、避暑消夏、度假疗养和开展各种旅游活动的胜地。

3.2梵净山自然资源概况

梵净山自然资源丰富,有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资源和景观资源,这些资源造就了梵净山神奇的景观和旅游胜地。

3.2.1植物资源

景区内植物资源丰富,有木本植物900多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6种,二级保护植物25种。其中著名的有鹅掌楸、南方红豆杉、珙桐亦称中国鸽子树,等等。

3.2.2动物资源

景区内有野生动物繁多达1004种。其中兽类69种,鸟类191种,两栖爬行类75种,鱼类48种,陆栖寡毛类21种,昆虫类600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黔金丝猴、白颈长尾雉等6种,二级保护动物有大鲵、黑熊、藏酋猴等29种。

3.2.3景观资源

梵净山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加上高品位的历史文化、观赏、科普价值与梵净山风景名胜区的丰富资源相结合,构成了佛教名山和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美的观赏环境。

4.梵净山自然资源的评价

梵净山旅游资源作为贵州省一处不可多得的生态旅游,其潜在市场力巨大。为了更加充分地利用旅游资源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在不损害环境的前提下,人们改造自然必须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人们在开发和运用旅游资源的同时,还必须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合理分析和客观评价。这样才能使旅游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和有效的保护。

4.1生态性

梵净山地理位置优越加上宜人的气候,使得梵净山风景名胜区森林植被茂盛,保护完好,大气、水体均未受到污染,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具有极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在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的成员,一跃成为世界级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覆盖面积达400平方千米。珍稀动植物众多,也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原生植物保存最完好的地方。其中奇特的蘑菇石、万卷书、绝壁峡谷等都充分体现了大自然的神来之笔。

4.2自然性

梵净山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在经过千百万年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之中形成的,具有旅游事务的功能和因素。由于当时贵州山区的封闭和交通不便,加之旅游设施的不完善和人们旅游意识的淡薄,使梵净山旅游资源的自然性得到保护。最后由于各种条件得到了满足,旅游资源开始对外开放,吸引了大批来自中外的游客,同时给当地人然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因此加深了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同时加强了人们对它的保护,减少了外界的冲击,使其自然性得以稳固。

4.3脆弱性

尽管梵净山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珍稀动植物众多,但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和二级保护植物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黔金丝猴、白颈长尾雉等,二级保护动物大鲵、黑熊、藏酋猴等一旦被破坏,就不能再修复了。因此这种特定的因素,致使自然保护区仍然面临不同境遇,免不了遭受外界的破坏。

5.梵净山保护区的效益评价

效益是效果和利益,而效益评价则是对效果和效益进行评价。我们所说的梵净山保护区的效益评价,其实质就是保护区对社会的作用,所呈现的社会效益,从而对其效果和利益进行分析和客观评价。

5.1生态效益

保护区森林覆盖面积广,达4.2万公顷都是原始森林,主要是地带性的常绿阔叶林,是梵净山重要的森林资源,其中有很多资源处于原始森林的状态,植被密集,阴暗潮湿,生活着种类繁多的珍稀生物。在梵净山,植被资源丰富,到处都是参天大树。其生态和环境,是目前我国的森林中,保持最为完好的。不仅能防风固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而且能为大量的动植物的生存提供条件。由于森林的涵水量对吸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也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减少了二氧化碳对大气层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

5.2社会效益

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兴盛,及旅游设施的完善,引起了人们对旅游业的广泛关注。加上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和历史文化背景等原因引起了人们对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旅游的兴趣。正是因为梵净山旅游资源的得天独厚,每年都吸引了大批来自各内外的旅游者,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加及保护区的大力宣传,使得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知名度迅速提升,加大了客流量。

5.3经济效益

由于梵净山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品牌性扩大了旅游范围,以及交通的完善,旅游行业的增加,旅游设施的完善为广大的旅游者提供了方便,增加了旅游人数,给当地的人民增加了收入,扩大了就业面。再加上保护区的珍稀动植物的独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加大了科学人员对它的研究和培植,为当地带来了更大经济效益。

6.梵净山自然资源的保护

梵净山旅游资源,伴随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各种旅游设施的完善,交通的便利,旅游资源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登上了经济发展的舞台。一方面,旅游资源的开发引起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致使某些经营者唯利是图,以撰取经济利益为目的,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使得每年招徕的旅游人数远远超过了环境的承载量,加速了对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大批游客的涌入不仅提升了当地旅游的知名度,而且给当地人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为了使旅游业持续发展带来更多、更好的经济效益,致使人们不得不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只有旅游资源得到保护,才能吸引更多旅游者,从而达到收获经济利益的目的。

6.1加强法律约束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环境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为了能够正确处理和协调经济与发展的关系,必须加强法律约束力。首先,把促进环境保护作为国家的基本环境保护政策。其次,贯彻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宪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第二十六条、第九条、第十条、第二十二条。其中还有环境保护综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再次,建立健全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教育体系。最后,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严厉打击旅游经营者之间的不正当的商业竞争。

6.2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旅游业的发展难免会出现大量游客对环境的冲击,在游览的过程中多做提醒工作,宣传环境保护意识,不做损害环境的任何活动。例如:一是认真贯彻和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这对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有很好的教育和规范作用。对于培养和完善人们的环保意识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是广泛开展实践活动,让人们更多参与,增强他们保护意识。三是充分发挥各种舆论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新闻媒体是人们获得环保信息的重要途径。四是加强法律约束力,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五是实施课题研究,提高环保意识、利用课堂教育,渗透环保意识。工作人员对环境的规划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结合法律知识和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对资源进行合理的筹划,不得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追求经济利益。在环境规划的同时,也要考虑环境的保护问题和问题的解决办法。

在这个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发展固然重要,保护环境更重要。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观念还普遍存在。因此提高环保意识仍然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

7.结语

环境危机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普遍不安与广泛关注,是因为环境危机不仅影响了当代人的生活质量,而且威胁后代人的生存,仅仅依靠提高保护意识和加强环保知识的学习远远不够。因此环境危机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解决,还要求我们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24-28.

[2]马勇.旅游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16.

[3]林越英.旅游环境保护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2.

[4]苏文才,孙文昌,等.旅游资源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

9.保护自然环境倡议书 篇九

环境是我们人类及自然界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爱护地球、维护生态、保护自然环境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家的参与和配合,需要你我他的共同努力。因此,我提出倡议:

一、大力宣传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广大公众的环保意识,结合与环境的纪念日,在社区及公共场所宣传环保,参与社区的环保实践和监督。

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提倡绿色生活,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回收资源,绿色消费,支持环保。

三、积极、认真搞好居住社区、公共场所的绿化、美化、净化,清除或有效控制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染,对环境少一份破坏,多一份关爱,共建绿色家园。

四、全面提高环境与发展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环境道德风尚。负起环保责任,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五、认真贯彻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为改善人类居住环境做出实质性的贡献;积极从事和广泛参与改善人类居住环境工作。

地球是茫茫宇宙间已知的唯一一艘载有生命的航船,我们人类是这艘船上的乘客。当船舱漏水的时候,谁能说拯救地球与我无关?面对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明白:保护自然环境、拯救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责任。

10.保护水资源倡议书 篇十

春天到了,冰消雪融,万物复苏,花园里百花争艳。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些五彩缤纷的花儿能在枝头竞相怒放,除了需要阳光的沐浴,还必须有充足的水分。其实呀,水,是我们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离不开水。可是,同学们,老师告诉我们,全球正有20多亿人口处于缺水状态,日益枯竭的水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甚至危及到人们的生命。

同学们,如果我们从现在开始,不去保护水资源,甚至日常生活中还在浪费水,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就是我们人类的眼泪!

水资源的缺失,会严重危机到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所以,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为保护水资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因此,我建议:

一.不往江河湖海乱丢垃圾,保护水资源的干净清洁。

二.日常生活中,要节约每一滴水,做到随时随地拧紧水龙头。

三.循环利用水资源,比如家里用的淘米水、洗菜水可以收集起来,洗拖把、浇花.....

四.我们要争做“节水小卫士”,向人们宣传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义。

同学们,我相信,只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大家共同努力保护水资源,并持之以恒,就一定能为社会、也为自己留下一片碧水蓝天!

倡议人:XXX

11.试谈保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制建设 篇十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以及一系列规章制度相继在我国确立起来。但是法制建设中的不足仍旧显而易见:立法有待完善;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与规章间协调性不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存在不适应之处。这些现存的问题需要我们对现有的法律法规加以修改和完善,主要可以从明确公民权利和义务、细化监管职权、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三大方面加以着手。

一、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的现状

(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的成果

我国资源与环境的法制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第一步是197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其中提出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针。接下来到1982年又出台了“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的规定。到了1992年,我国制定的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中明确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之后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选择,与之相关的战略和行动方案也陆续出台。

与环境和资源保护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一样,我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的构建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1.目前,我国环境保护的专门法律以及相关的资源管理的法律主要有:《水土保持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森林法》、《农业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等。

2.一大批环境与资源保护相关的单项法规相继制定,这其中既有出于实行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基本法和法律而出台的实施细则或者条例,又有为应对环境与资源保护中的新领域和新问题而出台的单项法规。比如《森林法实施细则》、《海洋倾废管理条例》、《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等。

3.在制定了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基础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方法标准和样品标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我们的环境标准的法律体系。

4.地方性法规建设稳步推进。

5.积极参与环境与资源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先后缔结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数十项条约以及公约和协定。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1.立法有待完善

我国《环境保护法》在一些重要领域仍存在立法空白,如生物安全和土壤污染。同时,环境与资源的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处罚较弱,没有强制性手段,导致违法成本较低,难以真正起到震慑违法者的作用。在实际的贯彻执行中,又由于一些相关的配套法规的滞后,导致环境资源法律法规在操作上存在较多难点。另外,由于未能根据社会发展及时跟进,我们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对于一些新的保护理念和制度未能及时有效的吸纳。这些都是我们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立法工作中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2.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与规章间协调性不足

当前我国处于同一层次或者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和规章间互相冲突的状况较为普遍,环境与资源保护中存在立法之间的不统一,这样就对有效推进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造成了严重的阻碍。譬如,我国《标准化法》规定强制性标准如果是由国家制定的则必须执行,要对违反标准者处以罚款甚至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然而,我国现行的环境法中只规定了超标排污的要缴纳排污费,并且不认为超标排污是违法行为,这就明显与《标准化法》规定的要求相违背了。法律体系内部寻找的不协调严重损害了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影响了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与效果。

3.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存在不相适应

由于我国相当一部分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立法工作是在1992年之前制定的,也就是仍然存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这样背景之下诞生的法律规定无可避免的带上了计划经济的特征。因而,与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例如,我国的环境资源被行政区划分割,这就是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延续。这样一种管理体制之下,就存在多个主体共同行使管理权,再加上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不同,对地方和部门利益加以平衡和限制的机制的缺乏会导致管理失效,乃至最终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二、对策与建议

(一)明确公民权利和义务

要保证资源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有效性,就必须明确公民在环境资源保护中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让民众参与到法律体系的维护中来。这既要求对公民环境与资源的保护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作出原则性规定,又要及时制定一些具体的细则来对公民的这些权利的行使加以保障。

(二)细化监管职权

对于环境与资源保护部门“统一监管”的职权和一些其他行政机关“协同监管”的职权这两个大方面都要加以细化。再者就是建立环境保护相关行政机关的垂直领导的体系,同时加强各行政区域间的有效协调。如此便可减轻地方保护主义在资源与环境问题中的各种争议与分歧。

(三)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为对高能耗、重污染的行业的盲目扩张和无序发展有效地加以限制,我们的环境与资源保护在法制建设中就可以通过提高金融信贷领域的环境标准,提高其市场准入的环境门槛来加以实现。同时,可以调整目前有些过低的资源税,,对环保型的产品给予税收上的优惠,而对于“两高一资”则征收高税收。此外,也可以在调整贸易政策上下功夫,致力于改变单纯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的状况,有效地平衡贸易的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利益关系。

总之,环境与资源保護的法制建设虽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在我国的环境与资源的保护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立法方面和协调性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不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与社会市场经济尚有颇多地方不相适应,所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完善和改进的。

【作者单位:辉县市环境保护局】

【参考文献】

[1]陈孝劲,郝举.环境保护与环境法制建设[J].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09)

[2]杨裕利.加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制建设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J].21世纪可持续发展之环境保护论文集,2001(04)

[3]张华生.浅谈我国环境与姿源保护法制建设[J].科学时代,2010(03)

[4]何沙,李桂东.透视我国环境与资源法制建设[J].油气田环境保护,2005,15(3)

12.保护自然资源倡议书 篇十二

1.1 动物多样性

保护区内记录到的脊椎动物共有275种。其中, 兽类60种, 鸟类156种, 两栖类15种, 爬行类18种, 鱼类26种。保护区已经记录到的兽类有60种, 分属于9个目, 22个科, 47属。其中, 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种, 即滇金丝猴、金钱豹、云豹、林麝;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种, 包括短尾猴、猕猴、穿山甲、豺、棕熊、黑熊、小熊猫、水獭、大灵猫、小灵猫、金猫、水鹿、鬣羚、斑羚。兽类区系主要由东洋界种类组成, 占全部种类的86.7%, 仅有13.3%的种类为古北界种。在全国10种主要的动物地理分布型当中, 天池保护区的兽类有6种类型, 即北方型、东洋型、季风型、旧大陆热带———亚热带型、南中国型、喜马拉雅———横断山型。

1.2 遗传多样性

天池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种类多, 较好地保存了物种的遗传资源, 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龙马山作为滇金丝猴现存最南端的种群, 在生态梯度上处于十分独特的位置, 根据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原理, 云龙的滇金丝猴群可能保存着这一物种中最特别的基因型, 因而在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保护和管理中将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各地滇金丝猴种群粪便样本进行的DNA微卫星测序研究, 发现了30种单倍体型, 其中有3种仅存在于龙马山的种群中, 与其它各种群都不相同。保护区地处云南松分布中心和多度中心, 保存了最为原始的云南松林, 是云南松最重要的种质资源库之一。

2 天池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的有效管理

近年来, 保护区管理局又制订了适应当前管理状况的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和管理措施, 开展了有效的巡护管理, 严格林政执法, 保护区周边群众保护意识和法律法规意识得到了逐步提高。严格执法, 坚决打击和制止一切有损保护区森林资源和自然环境的违法和犯罪行为, 使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 滇金丝猴的种群数量近期也有所增长。但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边界管理:1986年开始对保护区天池片区进行勘界、定桩工作, 共埋设保护区界桩500个, 并对保护区周边社区加强边界和功能区界的宣传工作。目前保护区边界已经被保护区工作人员和广大周边社区群众认识和了解。林火管理:保护区以针叶林为主, 森林防火压力巨大、形势严峻, 是管理局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管理局制订了《天池自然保护区年度防火奖惩责任书》和《天池自然保护区防火预案》, 严格执行森林防火责任状, 认真落实行政领导负责制, 层层签订责任状, 明确责任片区和岗位职责, 积极开展各项防火宣传、严格野外火源管理, 认真执行森林防火值班、报告和森林火灾处置预案。森林防火工作做到山头地块明确, 划片包干, 建立护林员责任制, 责任落实到站和管护人员, 做到了山山有人看, 村村有人管。

2.1 巡护管理

巡护是保护区最基础的日常工作, 保护区管理局为此成立了保护区现有专业巡护人员11人, 一般护林员21人, 建立了巡护制度, 实行分片包干, 优化组合, 分组负责, 对巡护天数、发生事件的处理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和量化考核标准, 要求片区专业巡护人员每月巡护不低于20天, 一般巡护人员每月巡护不低于15天, 巡护人员平均年巡护里程2000km以上。目前, 按《保护区巡护监测手册》要求, 已完成每月1次固定样线和样地 (20条监测巡护线路, 20个固定监测样地) 的巡护监测, 每次巡护结束后填写巡护登记表, 根据需要, 编写巡护报告。通过巡护, 不断了解山情、林情、村情、社情, 及时发现问题, 调整管护工作重点, 消除了管护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隐患和不利因素。并对保护区内资源进行有效的动态监测, 为保护区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提供决策。

2.2 资源保护管理

保护区根据资源管护工作的形势要求, 多年来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处理好保护与周边群众的发展问题, 争取群众自觉参与保护区的管理工作。结合保护区巡护范围广、巡护难度大等特点, 聘请专业护林员和临时护林员, 壮大了资源管护队伍, 充实了资源管护力量。平时, 组织职工学习相关《森林法》、《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学以致用, 相互促进, 不断提高管护人员的管护水平, 从而提高保护区的资源管护能力, 使保护内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3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3.1 管理机构不健全, 人员、经费投入不足, 基础设施设备薄弱

保护区管理局目前设有龙飞、金麦、天灯3个管理站和龙马山1个管护点。站、点人员严重不足, 难以满足当前保护管理的需要, 保护区缺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 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保护区管理局办公用房已成为危房, 金麦、天灯管理站至今无固定办公场所, 缺少管护、科研、监测、宣教等专项资金投入, 不利于保护区各项工作的开展。

3.2 缺乏科研、监测等专业技术人员

保护区现有编制人员中, 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太低, 缺乏科研、监测等专业技术人员, 难以达成保护区的管理目标。

3.3 社区对自然资源依赖性较强, 人为活动频繁, 防火压力大

保护区周边社区居住的居民较多, 较为贫困和落后, 社区群众在保护区无序采集非木质林产品、放牧、烧柴、盗伐林木等现象依然存在, 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强, 对保护区的威胁和压力比较大, 矛盾和冲突也比较多。由于保护区相邻村社较多, 有5乡镇、21村委会、74个自然社, 分布范围广、人员居住较分散, 管护难度大。近年来保护区周边人为活动频繁, 并时有火源发生, 给保护区在防火管理上造成极大威胁。

3.4 蚕食保护区林地

近年来, 由于核桃产品市场价格上涨,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保护区周边部分村民先后到保护区八子地、磨刀箐、蕨地、桂花树一带非法侵占保护区林地, 种植核桃等经济作物, 并在保护区内私自修筑道路, 对保护区的植被造成了严重破坏。

3.5 滇金丝猴生境退化, 亟需恢复

目前, 滇金丝猴的首要威胁由人为猎杀转变为生境退化, 受历史认识和条件所限, 自1980年代以来, 因采伐、采薪、放牧、林火等原因造成龙马山滇金丝猴生境持续的退化和隔离, 滇金丝猴活动范围逐渐缩小。2003年划归保护区管理以后情况有所改观, 但生境的恢复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4 解决对策

4.1 建立健全保护区管理机构, 落实管护资金,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要求, 尽快建立健全保护区管理机构, 理顺管理体制;按编制落实管理人员, 合理安排人员, 使人才结构合理化。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明确管理职能和责任, 实现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将保护区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完成局、站、点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建设, 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 改善职工办公环境和基本生活条件。

4.2 加强保护区队伍建设, 提高管理水平并建立有效的科研监测体系

在充实保护区人员编制的同时, 结合保护区岗位结构和现有人员, 制定合理的人才引进和培训计划。可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 有计划地进行各专业技术培训, 以提高保护区各类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 有效提高保护区保护管理水平。依据保护区科研及监测工作的实际需要, 合理配备人员结构, 构建一支具有专业技术水平的科研骨干和科学带头人, 建立有效的科研监测体系;根据保护区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监测项目, 并建立生物多样性数据库, 推动保护区信息化建设, 实现资源信息共享;为保护区开展动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3 制定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强化管理

保护区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要认真组织贯彻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条例, 制定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为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 做到依法行政;同时加强与区内社区的联系, 通过建立社区共管组织, 领导周边社区开展共管活动, 让社区群众主动自觉参与保护区的自然资源保护工作。保护区管理部门已采取措施, 对在天池保护区内非法种植核桃的群众进行说服教育, 要求限期将非法种植核桃移除并恢复被破坏植被。

4.4 增强社区发展能力, 引导社区调整产业结构

结合当地扶贫、农业和林业等产业项目规划, 在保护好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基础上, 在实验区进行适度开发, 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水资源和景观资源, 扶持社区群众开辟有利于自然资源保护的生产门路, 引导调整产业结构, 增加群众收入,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从而减轻社区对保护区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步提高周边社区发展能力, 从根本上解决自然保护与社区利益的矛盾。

4.5 加大宣传力度, 呼吁公众参与保护, 恢复滇金丝猴生境

加强对保护区周边社区群众和利益相关者在法律法规方面的宣传教育, 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建立保护区, 为什么要保护生态, 为什么不能在保护区捕猎和破坏植被, 以及保护自然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让他们充分了解保护区在改善生态环境以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从而逐步恢复滇金丝猴生境。

随着保护区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 通过社区共管项目和生态旅游项目的实施, 将会给周边社区带来新技术和新信息, 引导社区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社区经济向可持续方向发展。通过项目建设可为社区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 在参与式保护的过程中, 一方面保护区可以吸收一定数量的当地群众参与日常管理和巡护工作, 另一方面, 保护区基本建设和设施的长期维护也需要一定的社会劳动力。在保护的前提下, 合理培育、利用可持续资源和开展生态旅游, 将带动保护区和周边社区交通、商业、服务业、民族工艺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活跃地方经济, 增加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经济收入, 同时保护和发展地方传统文化, 达到生物与文化的协同发展, 促进社区经济发展。

摘要:云南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3年, 是云南省建立最早的自然保护区之一。自成立以来, 经过近30年的建设和发展, 机构能力得到加强, 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 保护、科研、宣传等方面的工作有效开展。为了进一步推进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建设, 促进保护区的科学、规范管理, 拓展保护区的发展空间, 经过5年的努力, 2012年1月21日, 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2〕7号”文正式批准建立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关键词:自然优势,资源特点,有效管理,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 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保护区管理局委托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编制《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2

[2]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高黎贡山等五个自然保护区的批复》 (云政函[1983]58号文)

[3] 云南省林业厅《.关于新建高黎贡山等五个自然保护区人员编制问题的通知》 (云林营字[1983]294号文)

上一篇:农村金融支持现状下一篇:暖通设计中的常见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