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报告机制

2024-07-08

风险管理报告机制(精选8篇)

1.风险管理报告机制 篇一

完善社区管理机制调研报告

2009年12月26日,上海市**区**社区办事处正式成立。**社区在基层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一、**社区的居委基本情况

**社区现有2个居委会--海畔社区居委会和目华新村居委会,海畔社区居委会于2007年8月成立。住户主要由原朱家村、胡滨村、柘林村、漴缺村拆迁户组成,辖区总面积1平方公里。辖区内住宅楼共24栋99梯。辖区总人口698户1977人,常住人口608户1775人;流动人口244户780人。

目华居委会成立于2006年7月。住户主要由原公平村、柘林村、**南村、林海村的拆迁户组成,辖区总面积0.93平方公里。住宅楼共38栋98梯。辖区总人口1733户2984人,常住人口450户1652人,流动人口387户1262人。

2个居委每年由社区下拨25万人头经费,另外的公共管理、服务经费由社区承担,比如,2011年小区内添置晾衣架、户外凳之类设施共计投入经费20余万元。

二、**社区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主要成绩

1、健全社区党的领导组织体系

为发挥党在社区建设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在社区党工委的领导下,健全了社区党的组织机构,实现了两个100%,即“一居一支”;同时突出了党建带团建和党建带工建。在各居委会均建立了不少于30平方米的“党员电化教育室”。

广泛开展了党员志愿者的活动。通过开展“社区党员办实事”、“争先创优”等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活动,增强了社区党、团、工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发他们在社区建设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党员志愿者为社区居民服务达500余人次。

2、健全居委会民主自治体系

为充分发挥居委会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作用,依照《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各居民区组成居民会议,依法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并负责对社区的重大事务进行讨论、评议和制定社区的《居民公约》。居民委员会在办事处的指导下,健全了居委会学习、会议、考勤、评议等九项制度,实现了包括居民办事程序、居委干部职责、居委人财务管理、社区服务项目在内的居务公开。

为改善居委会办公条件,社区将居委会连入**政务办公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居委会办事效率。为居委会更好地开展社区服务、组织社区活动,在每个居委会还建成了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的活动站,实现了“一居一站”。

为提高居委会干部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社区对全体居委会主任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培训,人均培训时间达72学时。通过一年的努力,提高了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增强了自治组织的建议。

3、建立具有社团和中介性质的社区服务体系

根据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原则,社区建立了“海畔居委残疾人协会”、“目华居委残疾人协会”和“**社区老年协会”。协会成员均由地区单位和居委会的代表组成。各协会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区社团组织承接了办事处剥离出来的部分社会服务职能,开展各项社区服务活动,在整合社区资源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区服务,维护社会稳定

从服务社区、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要求出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实现“一门式”办公。服务中心大厅设9个办公窗口,将劳动就业、民政救助、医疗保险、残联等部门的工作统一安排,公开办公。综合服务中心对工作人员职责、工作管理制度、文明礼貌用语、为民服务承诺等内容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保证了政务大厅方便、快捷地为居民群众服务,实现社区管理工作前延。

社区派出所在2个居委设立了社区警务工作站,使社会治安工作社会治安工作下移到各个居委会,切实作到了出警迅速、贴近居民、宣传到位,保证了解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

社区与居委会协调解决了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并发挥卫生服务的补充作用,使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满足了居民的医疗健康需求。

三、社区建设才刚刚起步,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社区居委会行政化问题严重。社区居委会作为社区居民的自治组织,并不是一级行政组织。实际上社区居委会的直接管理者是政府,管理模式基本沿用机关自上而下的行政方式。社区的人财物支配权在政府,使社区工作自主性受到限制。

在资金管理方面,社区居委会花多少钱、花什么钱基本由政府决定,居委经费普遍存在和社区经费捆绑使用的情况。

二是资源难以整合。各级民政部门按照职能在社区建设工作中承担着组织、协调、统筹的作用,但实际上民政部门在社区建设的管理和服务中没有相应的财权和人权,因而缺乏有效的协调、管理和组织手段,难以参与到社区的管理中发挥对社区发展的总体统筹和协调作用。各部门在工作重点下沉社区的过程中,都从自身工作的角度出发,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形成统一的合力,难以实现资源共享,不利于社区的规范化建设。如社区居民基本信息库建设,公安、劳动、计生等部门使用的是不同软件,社区居委会为此做了许多重复性的工作,造成很大的浪费,也加大了基层的负担。

三是社区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经费保障是社区居委会正常运转的基础。近几年来,各级财政对社区建设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仍滞后于社区建设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面积的不断增加,各项开支的加大,社区维护运转经费将更加困难。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工作的开展和社区工作队伍的稳定性。

四是人户分离难管理,安全隐患重重。现在各小区内住户主要由拆迁户、外来人员组成,居委干部基本上由原先的村委班子组成,而居民人户分离情况严重,管理难度加大。小区内车库基本上都挪作他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四、完善社区管理机制、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的目标

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在今后五年,社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需要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以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管理新机制、新格局。

第一,建立各方共同参与社区发展和管理的机制。建立新型社会化管理机制要实行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以社区发展与管理为重点,政府、社会中间组织、企业、居民广泛参与,共同决定社区发展与建设事务,并享有社区发展成果的一种有别于过去那种只能以政府为主进行决策和发展的管理机制。为此,应在法制框架下,鼓励和维护各种社会组织的发展,完善城乡社区居民自治体制,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组织体系,实行依法、科学、有序管理社区,更好发挥人民群众和社会团体与组织参与社区管理的作用,把城乡各项事业管理的基础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积极引导和稳步发展民间组织。民间组织是社会中间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要看到民间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表达不同社会群体利益和诉求,进行社会监督,培育文明生活方式,提供社会帮助和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需求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在民间组织发展过程中,注意从组织的自律性,组织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规范和引导,真正使民间组织成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发展的社会单元,推动民间组织稳步发展。

第三,建立和完善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工作者队伍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转型过程中新生的一支专门从事社会管理的中间力量,是社区进行自我管理发展的产物。利用社区具有自治的特点,建立各种形式的社区作者队伍,利用社区工作者的特殊身份和专门知识,调节各种社会矛盾,在社区居民与政府,社区公民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实现社区的和谐发展。要注意不断培养和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政治思想觉悟、专业技术知识、法制意识、组织纪律性和奉献精神,这是社区工作者队伍取得工作成绩的前提和保障。

第四,健全社区基础设施,完善和提高社区发展和服务功能。社区是各类经济和社会组织活动的基本空间,也是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进步的基础。加强社区物质基础设施建设,是夯实社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和推进社区稳步、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要继续增加教育投入,稳步改善和提高教育发展的条件;着力增加医疗卫生建设的投入,完善社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重点增加广播电视、交通通讯、文化和社会保障等公益事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完善社区的各项服务功能,提升社区公益事业的服务水平。

2.风险管理报告机制 篇二

1 公布《科室临床风险自查报告工作运行流程》

2012年2月15日在全院公布了《科室临床风险自查报告工作运行流程》,具体如下:(1)每月第5个工作日之前,各临床科室从医务处公共邮箱下载打印《临床科室风险月度自查报表》,将填好信息的自查报表送交医疗安全管理办公室;(2)由医疗安全管理办公室将各科上报的科室风险类型、风险来源及风险防范意见等内容进行汇总,并根据风险防范意见分类,向各相关职能科室发放《科室风险反馈通知》;(3)职能科室接到通知后1周之内将《科室风险自查反馈回执》交回医疗安全管理办公室,并与相关临床科室协调沟通,落实防范措施;(4)医疗安全管理办公室整合回执信息后,迅速反馈相关临床科室,并汇总落实情况,定期在院刊《医事快讯》进行公示。

(1)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300192天津市南开区复康路24号

2 职能科室《临床风险反馈意见》在自查中作用突出

接到《临床科室风险反馈通知书》的职能科室,应立即与报告风险的临床科室协调沟通,限期在1周内回复医疗安全管理办公室发出“职能科室临床风险自查意见反馈”回执(见表1)。职能科室落实的速度和力度,直接影响预防和减少临床风险的效率和效果。

3 在院刊进行“科室临床风险自查落实情况”公示

为将临床风险管理制度透明化,更好地监督相关职能科室对提出临床风险苗头的落实情况,避免临床科室不必要风险因素的发生。2012年3月1日起,我院开始在院刊《医事快讯》每月进行“科室临床风险自查落实情况”公示(见表2)。

4 进行“临床风险自查时段”的调整

经过2011年9月—2012年4月底近8个月的临床风险自查,发现1个月的周期不符合临床风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客观规律,为此我们及时对临床风险自查的时段进行调整。

2012年5月1日由原先的粗放型管理转换成精细化管理,我们将原来每月“科室月度风险管理自查”内容,采取临床科室日报、周报的形式,发送到“风险管理日报箱”。改善后的临床科室风险三时段自查报告工作运行流程如图1所示:

运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各临床科室“临床风险监督员”每日下午五点之前,将临床风险管理自查情况上报到“风险管理日报箱”,确保临床风险第一时间上报;

(2)主管院领导及各职能科室负责人每日监察和抽查“风险管理日报箱”的临床风险发布信息;

(3)相关职能科室看到风险信息后,应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出解决办法,并及时将落实意见以书面的形式通知医疗安全管理办公室;

(4)医疗安全管理办公室设专人每日监控临床科室发布的信息,如遇重大临床风险信息,临床科室第一时间反馈医疗安全管理办公室,医疗安全管理办公室迅速反馈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职能科室接到临床科室上报的临床风险,即刻查找原因,限其1周内予以答复,如暂时不能解决也应注明原因;

(5)临床科室每周五定为“安全日”,周五下午5点将1周风险信息进行汇总,发到“风险管理日报箱”,建立“临床风险三时段自查报告”长效机制,为日后“临床风险月报”收集数据;

(6)“临床风险月报”以月作为时间节点进行归纳总结,定期在院刊《医事快讯》进行公示;

(7)为防止重大医疗纠纷隐患的拒报、瞒报,凡在我院信息随访中心反馈意见中有重大医疗纠纷隐患的科室,经确认没有及时在院内“临床风险三时段自查”制度中报告的,医务处将在绩效考核中根据科室责任程度扣除一定分值。

至此,我院将建立一道“日报、周报、月报”日日防范,周周汇总,月月公示,层层递进,处处防范的临床风险管理“防护墙”。实现我院临床风险监督管理效果最大化,有效遏制医疗风险的持续发生,为临床医疗安全和正常的医疗秩序保驾护航。

5 举办“临床风险监督员”岗位培训

2012年12月5日,我院首次对“临床风险监督员”进行岗位知识培训。培训的目的:(1)把临床风险管理工作前移到临床,与临床医务人员共同管理,扩充管理队伍;(2)迅速监测、掌握临床风险信息,与“临床风险监督员”形成良性互动;(3)创新临床风险管理模式,有效地控制临床风险的发展,达到减少医疗纠纷的目的。培训涉及“临床风险监督员”的工作职责、临床风险的概念、容易发生临床风险的情景、临床风险引发的后果、临床风险促发因素、临床风险事项报告等内容。

参加培训的“临床风险监督员”针对目前临床各种风险的表现形式以及工作中的困难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主要焦点集中在:(1)医疗指标对临床医务人员造成很大工作压力,医务人员为完成医疗指标铤而走险,违反操作规范,导致工作与制度冲突,产生临床风险;(2)住院患者增加,引发床位供需矛盾,科室不得不超标加床,造成患者交叉感染的临床风险;(3)医患沟通出现障碍,患者家属不理解及医务人员缺乏沟通技巧,埋下临床风险和纠纷隐患;(4)各种小型移动式医疗器械配备不合理,耽误患者治疗和抢救时间。培训中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氛围,学员收获颇多,为今后临床风险管理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6“临床科室风险三时段自查报告制度”成效分析

6.1 从理论的角度厘清了临床医疗风险预警相关概念的基本含义及相互关系

医疗安全、医疗质量和医疗风险是环环相扣的,提高医疗质量是手段,规避医疗风险是桥梁,追求医疗安全是目标。监测是预测和预警的基础,预警不仅包含着预测,同时更注重对预警信息的处理,是更高层次的预测。

6.2 明确临床医疗风险预警基本特征、基本功能以及构建临床医疗风险预警系统的原则

本研究中的临床医疗风险报告系统主要由4个部分组成:临床科室自查、临床科室报告、职能科室意见反馈以及临床风险落实情况公示。该系统主要对临床医疗风险发生频度和临床医疗风险危害后果两大维度进行预警,不同维度的预警等级以及其所代表的预警程度也不同。

6.3 为确保临床医疗风险能够得到及时的处理,制定了“自查报告工作运行流程”

3.风险管理报告机制 篇三

关键词:内质网 成管膜蛋白 膜融合

"Molecular Mechanism for Biomembrane Formation and Maintainance"/Project Report

Hu Junjie Zhang Miao

(Nankai University)

Abstract: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ER) is an intracellular membrane system existed throughout the cytoplasm of cells. It forms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cytoplasm, nucleus, and other important cellular membrane structures. The ER is not only required for the transcription, folding, modification and transport of the membrane proteins and secretory proteins, but also responsible for protein quality control. At the meantime it has important functions including synthesis of carbohydrate and lipid, calcium regulation and toxin degradation. The disorders of Endoplasmic reticulum function can result in several metabolic diseases like diabetes, and various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Given the structurally diversity and functionally importance of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it became the concentration and leading edge of the biological membran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research,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overcoming the major human diseases. We will focus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and systematically study the key mechanisms of intracellular membrane formation, maintenance, and fusion. Ultimately our study may provide new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ER-related important cellular functions.

Key Words:Endoplasmic reticulum;Tubule-shaping proteins;Homotypic fusion

4.风险管理报告机制 篇四

自治区联社:

为尽早尽快建立健全我旗联社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管理的组织建设、机制建设和制度建设,增强风险防范和风险控制的能力,有效防范各类风险,确保安全稳健经营,促进我联社可持续发展,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风险合规管理工作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通知》(内农信函„2010‟435号)等文件规定和要求,我旗联社就对风险管理、合规经营的重视及认识,上下一致动员部署、组织推动、培训宣传、组织建设和制度规划等方面做了初步的工作,具体情况报汇告如下:

一、动员部署工作

自治区联社于2010年9月16日进行全面动员部署,并举办了三天的风险合规管理培训,正式启动了全区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工作。为做好我旗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管理动员部署工作,我联社于2010年11月26日召开了全旗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动员大会。理事长李宏远同志在会上对我旗联社今后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做了重要的讲话,在集中培训、动员的基础上,结合专题讲座、座谈等形式,在辖内各机构开展学习、讨论活动,让广大员工高度重视各类风险,深刻认识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使广大员工对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加深了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和理解,为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下一步工作奠定了认识基础。

二、组织推动及建设情况

强化机制建设推动,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内蒙古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机制建设三年规划》《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风险合规管理实施办法》等文件要求,正蓝旗农村信用社理事会认识到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工作的重要性,成立了专门的风险合规管理部门,负责对风险合规工作实施统一管理,并在理事会下设成立了风险管理管理委员会,由副主任XX任主任委员,成员由风险部、财务部、稽核部、科技部、办公室等负责人组成,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风险合规部,办公室职责是:在自治区联社的指导下,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分解、细化工作任务,明确各项工作的牵头与协办部门,对工作的效应及存在的不合理性定期做出工作总结。

加强机制建设,完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如:制定了《正蓝旗联社合规风险管理实施方案》,在对现有内部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对新产品、新业务的开发,报送监管部门的材料主动识别合规风险,进一步完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根据《正蓝旗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合规管理员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聘任既有责任心,又熟悉业务的优秀员工担任合规管理员,并要求合规管理员按季报送合规风险报告,以加强对合规风险的识别和监测,提升各部门、分社的合规风险管理水平。

履行岗位职责,明确工作路线。理事会负责建立和保持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对风险管理承担最终责任,决定整体风险战略、风险管理政策、风险限额和重大风险管理制度;监事会负责监督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对经营管理层执行风险管理政策情况实施检查;风险管理委员会根据理事会授权履行风险管理职责,具体传达和执行理事会决议;风险合规部是风险管理的主体部门,负责对风险管理工作统一实施;合规员是各分支信用社、各部室风险合规管理工作的实施者,负责本信用社、本部门的风险合规管理工作。

合规员要定期向风险合规部门报告本机构或者本部门的风险合规情况,风险部门定期向风险委员会报告全旗农村信用社的风险合规情况,管理委员会定期向理事会报告全县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状况,监事会定期不定期监督检查全旗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状况和执行情况。

三、宣传培训情况

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全员认识。联社领导班子成员、各部(室)经理、各基层社主任要带头加强对风险管理、合规运行各项业务的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参加了自治区联社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工作动员大会,通过动员大会认识到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是农村信用社的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全局性工作,是农村信用社建立防范风险的长效机制、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措施,是转变经营机制、向产权明晰和经营有特色的现代金融企业迈进的必经之路。会后联社要求各网点负责人及时传达自治区联社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动员大会的会议精神,要求采取开小会、座谈等形式进行经验交流,加强宣传与发动,进一步提高全体员工对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的认识。

四、制度规划情况

(一)初步建立风险管理规划

结合实际,研定方案,全面推进风险管理。根据自治区联社《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2011—2013年风险管理机制建设三年规划》,结合联社实际制定了《正蓝旗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风险管理机制建设三年规划》,明确了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及方法等细则,阐述了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设计了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相互制衡、运行高效的风险管理运行机制。即2011年底前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确立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和工作流程;主要包括授信、会计出纳、信贷业务等主要业务流程改造;建立风险报告制度;建立考核问责和薪酬激励机制:着手开展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工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2012年底前继续优化各项业务流程和风险管理运行机制;完善股权结构,完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设;提高风险识别、评估、计量和管理的水平;完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机制;建立监督评价机制;健全管理信息系统;完善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在2013年底前进一步健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政策制度体系;开发推广风险管理计量工具;建立符合管理实践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形成健康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完成风险机制建设全面总结验收工作;初步在全县农村信用社形成较为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五、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农村信用社资产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低,部分员工风险意识不够强,思想认识不到位,存在着重业务轻风险防控的现象,风险防范意识有待加强。

(二)系统性管理制度建设还处于初期阶段,还不够健全有待不断完善。管理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能从防范系统性风险即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角度考虑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其全员认识性及制度建设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待进一步强化提高。

(三)加快合规风险管理队伍建设。加快合规风险专业骨干队伍建设,充实合规风险管理人员,增强风险管理团队的合规风险管控能力。

六、2011年工作计划及工作思路 正蓝旗农村信用社将按照自治区联社风险管理机制建设三年规划要求,把工作安排、部署、落实到实处,初步建立起与自身业务规模相适应的风险管理机制;加强风险管理队伍建设,切实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加强风险识别与监测,有效防范各类风险;强化信贷管理,细化授信业务操作。

(一)做好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工作。将在现有规章制度和业务风险点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梳理工作,对决定拟修改、整合的制度进行修订,对缺漏的制度进行新增制定,对拟废止的制度在再次审核后进行废止;对罗列出的业务风险点,将向各部门、各信用社进行提示,有效防范合规风险,做好各项内控管理工作。同时将按照自治区联社风险管理机制建设五年规划要求,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立风险管理运行机制,实施业务流程再造,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流程化。

(二)强化风险合规业务培训,加强风险管理队伍建设。一是倡导和培育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文化,明确风险管理是全体员工的责任,把风险责任细化到业务流程的每个环节和每个岗位;树立尽职合规的风险管理经营意识,教育每位员工按照规定的标准、程序和要求履行职责;二是向风险合规管理人员普及风险合规管理知识,分层次开展多形式、全方位、有重点的专业培训,使风险合规管理人员尽快转换角色,增强员工的风险合规意识,培植风险合规文化,以提升我旗农信社的风险合规管理水平。

(三)认真抓好当前的重点风险防范工作,确保辖内农信社安全稳健运行。一是切实抓紧抓好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管控;二是高度关注房地产贷款风险;三是加大对三十万以上贷款的“三查”监测力度,有效遏制部份行业和企业不良贷款的反弹压力;四是注重防范流动性风险;五是不断提升信贷工作科学管理水平。

总之,农信社的长远可持续性发展离不开合规经营和风险管控机制的系统化建设与发展,我联社将今后继续不断地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5.关于深创投基金管理机制的报告 篇五

基金管理机制的报告

一、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创投”)前身成立于1999年,其目前注册资本42亿元人民币,是深圳市三个金融类国企之一。其股权设置多元化,目前有深圳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深圳市星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上海大众公用事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七匹狼集团有限公司等13家股东,其中深圳市国资委持股比例28.2%,全部国有股东持股比例为51%。人事、财务由深圳市国资委监管。

深创投主要业务是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以创业投资业务为支柱,以创业投资相关增值服务业务为延伸,走基金与基金管理的发展之路。截至目前,深创投设立管理了80多支基金,形成了全国性基金管理网络;累计投资669个项目、累计投资额234亿元,其中112家实现上市,上市数量居全国第一。2015年度实现净利润10亿元。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深创投已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投资能力最强、最具影响力的本土创投机构。其未来发展目标是,通过多元化、专业化、国际化,力争在“十三五”末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金融投资集团,“十三五”期间实现累计净利润100亿元。

(一)深圳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概况

1、基金名称。深圳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下称母基金)

2、基金性质。市政府出资设立,按市场化方式运作的政策性基金。

3、组织形式。设立深圳市引导基金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投资公司),市财政对母基金的出资以资本金形式注入投资公司。

4、基金原则。母基金实行决策与管理相分离的管理体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杠杆放大、防范风险”的原则运行。

5、基金规模及资金来源。母基金总规模1000亿元。目前已实到500亿元,其余资金由深圳市财政委员会(下称市财政委)根据财政状况和母基金投资进度分期出资。

母基金的资金来源为市财政拨款、母基金分配留成的投资收益和社会捐赠等。

6、投资方向。创新创业、新兴产业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实业发展等领域。

7、投资方式。1)主要通过参股或合伙方式,与社会资本合作发起设立或增资各类投资基金(下称子基金),以共同发起新设子基金为主;2)经母基金投资管理委员会批准,也可采取直接投资等其他投资模式。

(二)母基金管理架构

签署协议,深创投接受市财政委委托成为母基金管理机构,全面负责投资公司的管理工作。同时,发布《深圳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试行)实施细则》(下称实施细则,附件2)。投资公司此前承担的母基金管理职能转给深创投,投资公司仅作为母基金对外出资主体。

目前,投资公司法定代表人由深创投董事长担任,未设部门机构。深创投在组织机构中增设“政府引导基金管理总部”,具体承担母基金的受托管理工作,截至10月底,深创投投决会审议申请母基金出资的20只子基金的设立方案。20只子基金由近20家投资机构申报,拟设立规模合计超过170亿元。其中,申请母基金出资合计约45亿元,财政资金放大比例将达到近4倍。

(三)母基金运作管理

1、对投资的子基金的主要要求。子基金及其管理公司必须注册在深圳市;子基金规模不低于10亿元;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事业发展领域的子基金,子基金投资范围仅限于深圳市行政区域;投向创新创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领域的子基金,子基金投资于深圳本地企业的资金规模原则上不低于母基金对子基金出资的两倍;母基金与其他社会投资人在子基金中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即子基金是平层)等。

2、投资决策

(1)子基金的决策由深创投依照《管理办法》、《实施

四、深创投股权投资激励机制

经深创投测算,其股权投资激励机制的激励力度与市场化基本持平。主要包括:

1、深创投公司层面的激励。1)公司高管的激励。净资产收益率高于一定比例时,提取超额业绩的一定比例,对高管奖励;2)公司全员的激励。将当年度净利润的10%,作为公司全员绩效奖金总额,上不封顶。

2、新设基金的激励。基金管理团队在基金管理公司中最多可持有30%的股份(其中个人持有基金管理公司的股份不能超过15%)。

3、股权投资项目的跟投

深创投各地基金的投资决策统一由公司总部投决会进行决策,投决会委员由公司高管和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组成,其中公司高管属于常设委员,业务部门负责人属于非常设委员(与投资项目行业领域有关)。另外,各地基金在投资项目时,投资额一般会被分为两部分,即以两个投资主体出现,一个投资主体是基金,一个投资主体是深创投。

6.风险管理报告机制 篇六

自检自查情况汇报

友好区委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督导组:

根据《友好区(局)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方案》的要求,为在各项工作中切实不断加强企业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采取措施,加强廉政风险点分析、监控和管理,我厂按照友纪发[2011]4号文件要求,结合纤维板厂工作实际,对照内容认真开展了一次“回头看”自检自查工作,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自检自查的基本情况

友好纤维板厂始建于1958年,原属友好木材综合加工厂基层生产单位。2005年6月,成立黑龙江省友好纤维板厂,为友好林业局所属独立核算国有森工骨干企业。区委在纤维板厂设立党总支,下设5个党支部,共有党员51名。根据友好区委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总结验收工作的通知》精神,友好纤维板厂党总支及时召开总支委员会议,传达学习有关文件精神,研究部署检查验收工作。会议之后,在认真抓好总支执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自检自查的同时,围绕岗位排查风险点防控措施落实情况,以及各部门重点岗位人员承诺执行落实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考核。通过自检自查,我单位2011贯彻执行廉政风险防

控机制建设工作,领导带头落实、明确具体责任,做到了“三个到位”,即“风险排查到位、等级划分到位、措施制定到位”,真正把廉政风险点查准、查清、查全、查透,全面完成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各项工作任务。

二、进一步强化宣传、教育情况

一年来,纤维板厂党总支在区委、区政府和区纪委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紧紧围绕学习贯彻《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以开展“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各项工作为载体,强化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营造和谐环境,树立了良好形象,为廉政风险防控和反腐倡廉各项工作推进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此次自检自查工作中我厂做到了:

一是进行再学习。全厂领导干部紧紧结合自身岗位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学习廉政法规和省、市相关文件、会议精神,不断提高对开展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活动的认识。为深化廉政风险防控、强化党纪条规学习的有效载体。针对单位性质、岗位特点,我厂党总支紧紧围绕《党章》编写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的教案,提升廉政教育成效。

二是进行再宣传。以“组织一次廉政谈话、观看一次警示教育片、读一本廉政书籍、每人创作一条廉政警言” 的形式,加强廉政风险点排查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醒全体干部职工自觉抵制腐败思想,提前预防不正之风和奢侈浪费行为的发生。

三、进一步深入开展调研、督查情况

为深入贯彻落实《友好区(局)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方案》的要求,在各项工作中切实不断加强企业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我厂党政领导开展调查研究,以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为重点,以部门内控机制建设作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切入点,采取措施,加强廉政风险点分析、监控和管理,通过关口前移、预防在先,建立起廉政风险防范监督管理制度和机制。

一是进行再审视。针对已排查出的廉政风险点和制定的防控措施,每个科室、每个人都根据各自的工作特点、任务、职责、廉政规定等,以工作岗位为点,以工作流程为线,围绕规范权力运行,审视分析廉政风险点找得准不准、全不全,防控措施是否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措施。

二是进行再排查。对规范性文件、工作程序再查一遍,特别是对工作业务的办理流程再进行梳理和查找,把问题找准找全找实,实现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全覆盖”。厂领导班子作为纤维板厂领导核心,带头按要求认真查找风险、制定防控措施,并对《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岗位排查登记

表》逐项对照。并按照“有岗位就有职责,有职责就有权力,有权力就有风险”的原则,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做到所有重点岗位、重点人员风险防控工作“不漏一岗、不缺一人、不少一表”。

三是进行再落实。对重新查找出的廉政风险点,采取“背对背”和“面对面”的形式,由部门负责人进行再评价再分析,通过召开廉政风险点排查“回头看”会议,对风险点进行再确认并研究解决处理的意见,积极进行纠正和完善。

纤维板厂党总支通过领导带头,集体讨论,集中查找,全面分析,对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落实情况进行一次理清,把把机制建设方向看清,使廉政风险应查尽查,风险查找因时制宜,督察评估及时有效。

中共友好纤维板厂党总支委员会

7.风险管理报告机制 篇七

一、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各种现实问题的出现不断推动着大学治理理论的发展,相关理论研究也必须要对现实问题做出回应。为此,本研究以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为导向,在对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两个范畴界定的基础上,对已有研究进行了回顾。在此之上,诠释了大学治理的本原性质与治理要义。以此为依托,进一步对德国、英国、日本和美国等典型国家大学治理进行了比较制度分析。基于前述研究,将研究视角置于中国大学治理问题, 对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最终,以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关系架构为制度创新的突破口来设计中国大学治理创新的路径。上述内容在本研究中由“导论”“大学治理:本原性质与治理要义”“国外大学治理的比较制度分析”“中国大学治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运行及匹配”“中国大学治理制度优化:理念、 路径与制度保障”“中国大学治理中的利益相关者行为转变:由‘惯例行为’到‘合理行为’”六章构成,内化于各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 大学治理:本原性质与治理要义

大学治理理论已有了较大发展,但对于“大学治理的目标是什么”“大学治理应承担何种机能”等基本问题,虽然学者们从不同视角进行了阐释,但至今尚无明确定论。 如果认为治理是大学的一种制度安排,就无法在回避“大学的本质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的前提下来理解大学治理的内涵。然而,对于大学的本质问题,当前理论界仍然存在着“人才培养说”和“学术研究说”等诸多争论,这直接引致对大学治理的本原性质、目标与机能的认知差异。事实上,大学的本质决定了大学的目标,而大学治理是实现高校目标的重要保障。有鉴于此,本研究针对理论上对大学治理若干问题的认知仍存在分歧的现实,按照大学本质→大学目标→大学治理的逻辑思路,对大学治理的本原性质、治理要义与治理边界问题进行了探讨。

2. 国外大学治理的比较制度分析

针对各国高校治理制度在演化过程中出现的一制多式和路径分叉现象,运用比较制度分析方法对德国、英国、日本和美国等典型国家大学治理制度的变迁进行了理论解析。在考察各国大学治理制度产生源流的基础上,梳理出了影响各国大学治理制度选择的制度背景因素,揭示了影响其制度选择的经济、社会原理,构建由一组概念(正当性、互补性与价值创造性)所支撑的大学治理制度选择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匹配是大学治理的主题。大学本身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它与社会大系统及其他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不存在绝对理想的、绝对成功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匹配模式,几种典型的大学治理中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匹配模式也各有利弊,它们都是特定历史、文化、政治体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 大学治理制度设计,要采取理性的态度,不能简单地予以移植或照搬,必须要使大学治理制度设计与本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背景予以匹配。

与此同时看,大学治理制度作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均衡,不是一成不变的。 德国、英国、日本以及美国大学治理制度的演变表明,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外因) 和大学内部的各类问题(内因)都可能会引致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冲突,致使原来经过利益相关者博弈所达到均衡的治理制度向失衡转变(范德格拉夫,2001; Birnbaum, 2004;甘永涛,2007)。然而,能否突破由于长期以来的惯性思维等因素所导致的制度创新瓶颈,则取决于当时利益相关者是“创新变革”还是“维持现状”的“共有信念”的对比。如果前者少于后者,大学治理制度失衡将持续,反之将通过对现有制度的“创新变革”实现新的均衡。当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就制度创新达成了共识之后, 在矛盾主体之间不断的博弈过程中,各方会逐渐明确未来制度设计的可能方向,届时将采取激进或渐进的方式,在已有制度安排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际上成功经验对治理制度作出选择。新的治理制度一旦生成,作为矛盾主体之间的博弈均衡解,将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或者弱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并作为“共有信念”固定下来,协调和控制着利益相关者的行为。

从大学治理制度演化的整体过程来看,大学治理制度变迁的重要驱动因素就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动态博弈,博弈起始于一个均衡,然后历经了“制度失衡”→“制度创新”→“新的均衡”这一过程,但是一个周期完成后,治理制度并未静止不动。实际上,经过一段时间后,新的经济社会条件的出现,受各种诱致性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技能、决策习惯和认知模式以及相互之间力量对比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这样就会给参与人带来不稳定的限制。由此直接引致原来潜在的治理问题可能会凸显出来,成为新的矛盾点,达到均衡的大学治理制度便潜伏着向失衡过渡的趋势, 为了应对这种潜在变动,利益相关者不断进行着“谈判”活动,从而通过重复博弈打破均衡状态,使得一个均衡向另一个均衡变动,形成一种新的均衡解,即由一种制度向另一种制度转变。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个变革周期都是通过利益相关者博弈来推动的,而其变迁方向又要受到制度的初始禀赋、有限理性(Boundedly Rational)以及一定时期内人们共有信念的制约。一般而言,政府作为主要的利益相关者,通过立法、 行政等程序完成制度的推进和确认,在大学治理制度演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 中国大学治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运行及匹配

鉴于中国大学自身的特殊性,本研究将首先对中国高校的生成与演进进行理论解析,考察中国高校产生与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解析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中高校治理中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匹配度的历史演进,对中国高校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失衡原因进行分析。在此之上,对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两个概念予以测度并形成“政学对比度”指数,进而验证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互动对高校综合实力的影响,据此辨明中国高校治理中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关系现状,解析隐匿其背后的逻辑要因。研究发现, 在中国情境下,大学内部行政权力与大学绩效负相关,而学术权力与大学绩效正相关, 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其交互作用有利于大学绩效的提升,两者之间存在着最佳的匹配点。

4. 中国大学治理制度优化:理念、路径与制度保障

就中国大学行政权力的范畴而言,人们寄希望于中国大学“去行政化”的改革早日推进, 其实质就是对大学自治的追求。无需赘言,此间的“去行政化”显然不是指去掉大学组织自身的科层化(冯向东,2010),也不是简单的“去掉大学的行政级别” 和泛泛而行的“教授治校”。中国大学当前“去行政化”的治理要义应该是厘清大学组织内部行政权力与政府权力以及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王世权、刘桂秋,2012), 弱化大学的“官本位意识”,让政府与政治远离大学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与不错位”。使大学行政方面能够做到以先进的大学治理理念来引导自己的行为和检验行政效果。在此之上,实现中国大学由行政型治理向学术型治理的转型。 在以上认知的基础上,本研究首先探讨了大学治理应该遵循的基本理念、大学治理的范式与中国大学治理的路径及相应的制度保证问题,并提出了大学分层治理的思想。 探讨了中介组织作为大学外部治理机制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治理方式。

5. 中国大学治理中的利益相关者行为及其转变

中国大学治理有效性的提高,不仅需要相关治理机制的完善,而且要做到利益相关者行为的转变,否则改革只能是形式上的。根据前述关于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并借鉴已有研究,根据中国大学治理的实践特征,本研究着重探讨了政府、校长、教师、校友及学生等利益相关者行为取向及归隐问题,在此之上,探讨了上述利益相关者行为应该实现由“惯例行为”到“合理行为”的转变的方式等问题。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中国大学治理中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问题为研究的着眼点,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强调管理学与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具体而言,本研究采取了比较制度分析方法、实证研究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

1. 比较制度分析方法

该方法主要运用于“国外大学治理的比较制度分析”部分。本研究将运用比较制度分析方法,以制度演进过程中的共时性与历时性为着眼点,依托历史路径依赖、战略互补和制度互补等理念,来分析德国、英国、日本以及美国等典型国家大学治理制度的生成及演进,梳理出其中的内在差异及原因,为解析大学治理中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问题提供指导。

2. 实证研究方法

该方法主要运用于“中国大学治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运行及匹配”部分。 通过SPSS等统计分析工具,结合中国大学网站数据,用实证证据回答当前中国大学治理中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状况,影响大学治理的要因有哪些,中国大学治理的短板在何处,进而为中国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提供实践支持。

3. 案例研究方法

该方法基本上贯穿于本研究的始终。案例研究是通过对一个或多个案例进行分析, 从多种渠道获取案例中的各种信息,分析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得出归纳性的普遍结论。 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可以增强对模型中变量实际情况的了解,初步确定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还可以挖掘案例大学的成功与失败的治理经验,为理论研究的深化与大学治理制度的创新发展提供经验支持。

二、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研究结论

围绕前述内容,本研究得到了如下结论。

1. 大学治理理论研究有待突破

通过对大学治理所关注的重点问题的分析可知,高等教育创新的重点逐步从宏观层面向微观层面转变的现实背景下,通过建立现代大学治理制度,创造有利于大学发展的治理机制,调整大学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以解决大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此过程中,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立论基点,从多个层面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为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已有文献对于大学治理问题的关注,大多是从经验的借鉴总结出发,虽然观点中透着真知灼见,但逻辑性和说理性不强。由于经验总是同特定的环境背景相联系的,无法区别特质性与普遍适用性,因此也无法刺透“国情与历史文化传统不同” 的遁词防线,讨论难以深入,致使理论深度显著不足。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呈现出了多理论研究,少实证研究,教育学、行政学等角度研究多,经济管理角度研究少的现象。 如此一来必然不利于对实践规律的总结,不能够深入把握大学治理中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直接导致缺乏对大学治理关键制约因素的提炼、涵盖与整合,难以有效解释大学治理的深层动因与机理。

2. 关于大学、大学治理及大学治理理念的研究结论

研究认为,大学在本质上是融学术性与契约性为一体的一组契约联合网络。大学、 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异质共生与互补”。大学的目标是智素资本升值,其实现是基于“学术性”的履约过程。对此,要求大学治理承担着“对等”的两项机能——“保健机能”和“激励机能”。依此逻辑,大学治理的本原性质可以表述为基于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利益相关者博弈均衡的概要表征,其治理要义为基于决策权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匹配, 治理边界可界定为大学校级层面的制度设计。与此同时,通过对德国、 英国、日本及美国等国家的大学治理实践中所秉承的治理理念审视可知,现代大学治理理念除却要践行“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这一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之外,还要注重“治理的民主性”“治理的顶层设计”和“治理的‘疏’‘统’并举”。

3. 大学治理:应实施关键利益相关者治理

综合来看,“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观”的大学观是广义的利益相关者主义,即“尽大学所能按照多数的利益相关者的利害采取行动”。其治理逻辑是协作治理,认为全体利益相关者各自的利害构成了其参与治理的基础。“关键利益相关者治理观”也主张协作治理,但由于其大学观是狭义的利益相关者主义,即“大学是按照极少数的利益相关者的利害采取行动的,并同时注重大学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协调”, 所以更强调参与治理的基础在于关键利害,相应的也就只有那些关键利益相关者才能够参与大学治理。对此,本研究认为,相较而言,关键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将是大学治理实践发展的趋势与方向。而确定哪些利益相关者应该参与大学治理(即确定大学治理主体),则是构建关键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的关键。并且,对于治理主体的界定不能单纯从价值创造性角度,也要考虑一定的正当性,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科学合理地界定出应该参与大学治理的利益相关者。

4. 大学治理制度优化路径:行政型治理向学术型治理转型

与欧美大学相比,中国大学始终在既要脱离政府,又要依赖政府的矛盾中成长, 由此决定了中国大学行政权力的内涵与外延的丰富性和特殊性,也直接引致了中国大学行政权力泛化,学术权力缺失,“行政型治理”普遍存在于各类大学的现实。 不可否认,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状态下,“行政型治理”支撑了过去中国大学的发展。但是,时至今日,一方面中国经济社会形态的变化引致“行政型治理” 的弊端日益凸显,中国大学治理正处于阶段性失衡状态,影响着大学目标的实现; 另一方面,从政府到教师再到社会公众,社会各个阶层对中国大学进一步变革充满了期待,变革正在成为人们的共有信念。此时正处于中国大学制度变革的关键时期。 从国内外大学治理的实践来看,中国大学治理变革的要点就应以“大学自治与大学自由”为目标,以“去行政化”为依托,重新匹配大学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实现“行政型治理”向“学术型治理”的转型。而此间的关键则在于治理结构与机制的创新及相应的制度保障。

5. 大学治理制度设计:应遵循正当性、互补性与价值创造性三个原则

运用比较制度分析方法,从大学治理中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匹配视角对德国、 日本、英国以及美国四个典型国家的大学治理制度的变迁进行了审视,在考察各国大学治理制度产生源流的基础上,梳理出了影响其大学治理制度选择的正式的、非正式的制度因素,揭示了影响大学治理制度选择的经济、社会原理以及驱动因素与约束条件,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含正当性、互补性与价值创造性的能够诠释出大学治理制度选择的理论模型,认为一国大学治理制度设计应遵循正当性、互补性与价值创造性三个原则。

6. 中国情境下大学行政权力与大学绩效负相关,学术权力与大学绩效正相关

在对大学治理等变量进行测量的基础上,运用中国数据实证分析了大学治理对大学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中国情境下,大学内部行政权力与大学绩效负相关,而学术权力与大学绩效正相关,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其交互作用有利于大学绩效的提升,两者之间存在着最佳的匹配点。

(二)对策

8.风险管理报告机制 篇八

《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3)》显示,经过前期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总体上已经度过初期的起步阶段,进入初步应用整合阶段,总体发展速度较快。

在基础教育信息化方面,我国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但中西部、城乡数字鸿沟依然较大,均衡发展仍是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在职业教育信息化方面,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总体不高,学校接入网络带宽较小,但信息技术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得到普遍重视,接近一半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应用信息技术,但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建设和应用水平不高,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在职业学校还需进一步发展。

在高等教育信息化方面,我国高校普遍比较重视信息化,半数以上的高校发布了专门的教育信息化规划,超过90%的高校列有专门预算,信息化基础设施总体已达到较高水平,但校际差异较大,985工程高校、211高校发展水平明显较高。其他高校应用系统也相对普及,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比较普遍,但多处于浅层应用水平,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区域、校际教学、科研资源共享亟待加强。

上一篇:开学典礼学生代表讲话稿下一篇:简历中的细节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