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调查报告(精选9篇)
1.农村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调查报告 篇一
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调查报告
陈子仁
湖南张家界市
教育是国家强盛之根本,而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正是说明小学教育乃是整个国家教育之根本。“革命可以救国,教育则可以兴国。”这是经过历史论证过的真理。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教育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最终命运。人的智慧和才干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小到大一点一滴积累和培养得来的,小学阶段正是培养思想品德的最佳时期。所以,小学教育可谓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关键的一部分。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来讲形势不容乐观。虽然自建国以来教育经过了多次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收效,但仍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理念匮乏、落后
目前我国多数农村小学的教育沿袭传统教学,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灌输,在教学中注重死知识的传授,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1.2 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经济发展水平
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经济发展水平是实现教育供给的决定性因素,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我国城乡之间教育供求失衡的重要原因,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时期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全民富裕的发展战略,不知从何时起这一量变到质变的战略思想也被用在了教育改革上,这一远用实质上是非常科学的。但是将其用在了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就显得有些欠妥了。其结果并不像原先预料的那样达到全教育体系共同进步,而是导致了现在的教育资源严重失衡,各个学校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造成了马太效应的产生。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是要让各个学校从教育大局出发,鼓励其办出自己的特色,但不鼓励其进行不合理的资源流动,不仅不鼓励,而且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还要进行适当的干涉和控制。眼下教育资源 1
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不仅发生在城乡之间,城市内部、乡镇内部也同样存在,所以解决这一问题任重而道远。
1.3 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不高
教学效果不好一些教育管理部门为了显示政绩,大搞形象工程,过分重视“示范学校”“重点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把农村小学当成“弃儿”疏于管理。加之有些农村小学的学校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有些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跟,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很不适应。在上述情形下,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倦怠情绪,在教学中只重视数量而不重视质量,导致教学效果不好。
1.4 “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家庭的“留守学生”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独特问题。由于“留守”在家的孩子缺少父母的爱,在对他们的管教上很容易出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比较明显。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为更容易违纪,成为教育的难管对象普,遍有厌学倾向,学习成绩差,更为严重者还会走向犯罪道路。对他们的教育的不足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农村小学教育的有效实施。
1.5社会风气的影响
整个社会的浮躁之风已经严重影响了小学生,小学生现在普遍浮躁,静不下心。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小学生很难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应该说让学生学会思考也是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然而现在的学生甚至连静心读个题目的耐心都没有了,完全不愿独立思考,基本上是遇到问题就是讨论,基本上都是只看表象,不去让真思考,不求甚解。
2、农村中小学教育中所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2.1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轻学生负担,减少教学内容,有的学校挂着素质教育的旗帜大搞应试教育,仍然把升学率当成评估教学质量的硬指标,节假日补课有增无减,甚至把班级分为快班、慢班、实验班来进行教学,对学生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
2.2作为一线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及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中发现,教师对课堂教学管理存有三种心态:
2.2.1不敢管。担心有的学生会产生敌对心理。
2.2.2不会管。不可否认,有不少教师工作责任心很强,也很想把课堂教学组织得井井有条,秩序井然。但是,在管理上往往不得要领,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经验。要么性情急躁,动辄点名批评,批评多而表扬激励少,严而失度,简单粗暴,过后思想疏导又不及时或者不到位,使学生难以接受,甚至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要么要求标准不高,要求不严,课堂教学管理和组织能力不强,想管好而管不好,不能驾驭控制课堂,课堂教学秩序失控。
2.2.3不愿管。有个别教师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提高学生能力素质,课堂教学管理严和松对教师来说无关紧要。有的教师认为天天抓课堂纪律,会分散教学的精力。还有的教师认为,抓课堂教学纪律和管理会影响教学进度,与提高教学质量有些矛盾,且费力不讨好。2.3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出现扭曲和变形。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状况主要有两类情况,一类是性格比较孤僻,在家主要跟上了年纪的祖辈生活,性格不如其他同龄人开朗、自信;另一类却调皮捣蛋,喜欢搞恶作剧,这主要是因为老人对孙辈的溺爱,不忍心管教,发展到后来就管不住了。未成年人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期间,他们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和引导,但留守儿童对关爱的渴求得不到满足,一些不良情绪如愤怒、失落、焦躁、担忧等得不到排解,长期积累,便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倾向。
3、农村中小学教育中所存在问题的建议
3.1转变观念
3.1.1更新学生观。
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理解、信任、尊重和爱护学生,认识到学生的独创性,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发,展个性。
3.1.2更新教师观。
在课程改革后,教师是学生的诊断师、指导者、评价者、激励者和管理者,同时教师又是一个研究者,是一个不断在教学上获求进取的人。
3.1.3更新教学观。
教学方式由以讲授为主转为以合作探究为主,教学内容由封闭转为开放,教
学组织形式由单一时空转为灵活时空,教学手段要由黑板、粉笔转为多样化综合,教学评价由重结果评价转为多元化评价。
3.2进一步完善办学管理体制
要按照国务院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要求,重点解决好当前突出存在的基础性、普遍性、全面性方面的几个问题。一要建立以县为主,乡、校职责明确,政令畅通的教育管理网络。乡(镇)教育机构撤销后,要科学划分县、乡的管理职责,防止因职责不清出现新的管理断层。二要建立以县为主的中小学校舍改造、维修和建设的良性运作机制。三要建立符合教育规律和特点、与农村各项改革相适应、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财务管理体制,并制订出与之配套的中小学财务管理办法。按照教育法规要求,做到教育的事权和财权相统一,探索以县为中心建立以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为主、财政部门监管的教育经费结算中心。四要建立中小学公用经费使用的约束机制。对公用经费达不到省定标准的,由当地财政部门补足。财政不得将学校收取的杂费用于平衡财政预算和发放教师工资。五是规范教育行为。一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大力开展教师培训、实施城镇教师到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服务制度和教师聘任制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树立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规范教育收费行为。严格执行“一费制”收费办法,将收费标准和投拆电话向社会公示,主动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增加工作透明度。同时,严格落实教育收费督查制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有效防止乱收费。六是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建立学校检查准入制度,杜绝部门对教育的“三乱”行为及干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行为。加大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力度,定期开展学校治安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创造安全有序的学习环境。
3.3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师德方面要不断地学习和总结,不断地提升自我。教育主管部门可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加强对教师师德的考评,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建立教师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学生评教师相结合的考评机制。重点考核教师教书育人的实绩和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和育人效果等,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3.4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政府是发展义务教育的投入主体。要进一步明确中央、省、县在发展义务教
育中的责任。各级财政部门要调整支出结构,优先安排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确保义务教育经费及时到位正常发放:一是建议由中央和省级财政统筹教师的工资福利、学杂费,市、县财政负责学校的基本建设、教学设备的购建和维护。二是费不出校,税不入校。三是实施农村教育扶贫工程,进一步推进帮扶贫困地区农村和帮扶农民家庭困难学生的制度建设。四是建议中央和省级财政划拨专项资金,一次性地帮助贫困地区农村解决历史遗留下的“普九”欠账问题。或者发行国家债券,专项用于解决“普九”债务。其他有经济能力的县市和乡镇政府,应承担起债务转移的责任,做出计划,采取有力措施,限期偿还。不能让农村学校继续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
3.5以人为本
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农村中小学较城市学校而言,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比较多,表现也比较复杂。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好问题行为学生的身心问题,就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首先从人格上要尊重这些学生,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行为上引导他们,其次要想他们之所想,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解决他们的问题,此外,建议农村中小学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由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教师进行讲授,作为一门学科纳入农村中小学的课程体系。
2.农村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调查报告 篇二
一、物理教学受特殊地域性的影响
在农村, 一个乡镇只有一所到两所中学, 农村学生上中学, 别无选择, 每天走读, 走路的时间、精力所占比例很重, 给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早上上课相对晚, 下午放学相对早, 午休时间短, 学习气氛紧, 学生自由空间少, 甚至还要帮家中干农活, 因此导致学生学习和巩固物理知识的时间少, 更谈不上学生在课外对物理科课题进行探究。
农村书店有限、图书室有限, 网络室有限, 学生购买物理资料难, 查阅物理资料难。物理教材容量有限, 农村学生见识少, 社会和生活中相关物理现象知识不知道, 闻所未闻, 给物理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 这些都是由特殊的地域性造成的。
二、物理教学受硬件设施的影响
农村具有总人口多、地广人稀、学校服务面积大的特点。初中教学点少, 导致班级人数多, 少的有60余人, 多的有110余人, 通常在物理教学时, 老师顾及不周, 特别是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很难进行。学校物理实验室只有一个甚至没有, 没有实验室的学校当然无法上好实验课, 有实验室的也很难上好实验, 一个实验室不可能同时容纳上百人实验, 更不可能同时让两三个班进行实验。八、九年级有10余个班, 不可能让教学停下等实验, 通常采用的办法是补实验、讲实验、分批分组实验、周末加实验, 给学校、物理老师的工作量增大。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效果不好也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而老师的演示实验呢?更是苦不堪言。班级大, 人数多, 学生纪律就难以控制, 老师做演示实验时, 有的学生看不见, 有的学生听不见, 老师边演边讲, 费时大、效率差。如做光学实验, 电学实验。老师只有搬着实验器材在教室通道中来回走动, 目的是让学生能看清实验现象。而大型的实验器材搬起来不容易, 安全系数不高, 所以演示实验的成功率又会大打折扣。又如实验室中的一些器材体形小, 刻度小, 精度高的特点, 不易看清 (如千分尺、弹簧称、温度计) 。演示实验无从做起。物理实验室和实验器材数量不够, 一些实验开不起, 开不齐, 致使实验器材似英雄无用武之地。实验器材对学生而言, 看过比不看过好, 认识比不认识好, 用过比没有用过好。
三、物理教学受师资力量的影响
在乡村及乡镇学校, 老师是影响物理教学的一大因素, 能简单胜任初中物理教学的人也是寥寥无几。一位网友 (物理老师) 说, 以前的民转公教师无知自大, 当今毕业的大学生知识水平和工资还没有他们的高, 是何道理?在过去和现在, 民转公教师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农村教育的发展, 这一点, 农村教师和学生体会是很深的。农村师资缺乏是一大困难, 也是普遍现象。多年前, 一位初中老师是过去专读四书五经的人, 56岁开始教书, 72岁退出教育舞台。还有一位物理老师还要上英语、数学等学科, 在困难时期输送了不少人才, 但他们是“无牌照”教师, 没有高学历和达标的文凭, 没有领国家工资的民校教师。
今天农村物理教学还存在很大的困难, 首先是专业的物理老师不够, 大型乡镇学校基本上能解决这一问题, 而小型乡镇和边远农村代办点初中就无法解决, 很多物理教师是文理皆上, 语文、物理、政治、数学等都是他们的“专业教学”, 文凭专业不对口, “经营范围”还是不合适, 且物理教师的数量不够, 当然实验室的教师配备也是不够的, 物理教师也成为多功能的教师了。
另外, 农村教师还出现一个很大的问题, 就是物理教师流动性大。一个学校的物理教师今天勉强够, 明天就不知道了。总是从此校到彼校, 从此乡到彼镇, 从农村到城市, 很不稳定, 自然给农村物理教学带来不便。
四、新课改的价值没有在物理教学中得到真实的体现
新课改的“春风”已经成了“秋风”, 许多物理老师还是把它当成耳边风, 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 总是犯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错务, 认为过去的二十年、三十都能上好物理课, 为什么接近退休的几年还上不好课呢?即使不能上好, 心理存在着要退休的想法, 学来又有何用。有的是恋旧严重, 熟悉的根深蒂固, 不愿丢, 总是简单地认为“物理课程标准”就是以前的“教学大纲”, 物理教材内容调换只是做做花样, 认为是当今学者专家争名争利, 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虽学习新课改, 但没有认真学, 观念无变化, 思想守旧。
农村教师受到地域限制, 生活、工作条件差, 所以一些物理老师怨天尤人, 认为再努力、再学习又有何用, 认为学生能把每节物理课中所讲的东西学懂, 那就不错了。这些老师思想低沉消极, 干脆不学习, 导致物理新课改推进的难度大, 这些对物理教学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
除了以上主观方面, 也有客观的。由于农村物理教师工作压力大、任务重、条件艰苦, 参加学历提升和新课改学习的时间紧, 毕竟批改一次物理作业本或改一次物理试卷要花很多时间。农村上网学习不方便, 学校离城远, 乘车费时大, 要让农村老师及时学到新鲜东西也是相当困难, 如到省城学习, 别人一天时间够了, 农村老师要花三四天, 更不要说经费了, 与城市物理教师比, 农村教师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更多的只是学习书本。
3.农村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篇三
一、照本宣科填鸭式
教者或由于历史专业知识欠缺,或由于认识不足而心有旁骛,对历史教材未能认真钻研,扎实备课。更有甚者,一本教参从未翻阅过,对课本文字尚未疏通,更何谈延伸、挖掘与联系?采取满堂灌,照本宣科,念完了事,最多再给学生对对课后习题答案,课堂缺乏生动性、活泼性与趣味性。这样的历史课必然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乐学,听课成了一件苦差事,学生又哪来灵感思维的火花呢?
二、历史观点教条式
自小我们便把一个人简单地分为好人与坏人,习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而造成了思维定式。历史教学强调逻辑辩证思维,但现在的许多历史教育工作者讲课往往仍从固定的定义出发,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预先设置的条条框框里,生怕越雷池半步。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评价采用简单的两分论。要么革命,要么反动;或者肯定,或者否定,二者必居其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历史教学的理论指导贵在设疑。设疑、求疑、解疑,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应由矛盾始,至矛盾终,把矛盾作为一条红线贯穿课堂教学始末,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性格、创造习惯,让学生真正尝到跳起来摘桃子,然后亲口吃桃子的滋味。
三、偏难刁怪题海式
早在笔者高中学习历史时,第一感觉便是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错综复杂。高考命题组更是以学生为假想敌,唯恐试卷浅显,不足以体现他们的水平。借用一位大学历史系教授的话说,就是“用考研究生的题考中学生,甚至有些题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在,这股风甚至已刮至仅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初级中学来,“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楚王好细腰,国人多饿死”。你怎样命题,我就怎样编题,挖空心思,偏难刁怪,致使学生陷入题海,不能自拔,而题目却大多是一些死题目,光有数量不求质量。这不利于学生求新求异思维的发展。
四、脱离实际学究式
也有一部分教师具有相当扎实的历史知识,但教育观念陈旧、方法老套,缺乏生动趣味性。上课板书一行行,理论观点一套套,让学生死记笔记,猛背课本;做题抄课本,答题念课本。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见到新情景、新材料、新问题,便不知所措;甚至有一定鉴别历史事件真伪的专业历史教师也钻到死书堆里,人云亦云。记得一次笔者出外听课,内容涉及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教师大谈其优越性,有学生却突然发问:“老师,你说社会主义如何好,可为什么社会主义的苏联老是制造借口占领人家的土地呢?”这本来只要结合苏联当时的冷战形势和沙皇俄国的封建惯性,三言两语即可解释。结果老师一时间却是无言以对。由此可见,这位老师很有可能仅是就书教书,缺乏对历史知识的融会贯通,结合当今国际形势更是无从谈起。
五、自由散漫放羊式
由于历史课程在初级中学的尴尬地位,加之历史课尚未在大多数地区列入中考,大多学校对历史课轻视可谓心照不宣,路人皆知。或不按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开足历史课,随意减课砍课;或随便拉人顶课,不问效果,采取自由放羊式;临到结业考试或会考,放松监考,纵容抄袭,自欺欺人。这种现象在相当多的初级中学已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然而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无疑败坏学风、败坏教风、败坏校风,是对青少年一代心灵的污染,是一件颇令人感叹唏嘘的事。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克服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弊端,必须注入素质教育的新观念、新做法。当然,以上仅是笔者一些粗显的分析,谈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只希望能引出更多的玉来。
4.农村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调查报告 篇四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有了极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在对江夏区几个乡镇村采访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80%的家庭将孩子的教育费用作为自己未来几年内的最重要支出。在资金比过去有了保障之后,我们支持农村教育以不仅仅是财力上的帮助,还应是教育人才和教育观念上的帮助。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样需要做人的道理、适应时代发展的观念和大局观。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支持农村的教育事业!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发现当地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很多,这些问题存在的同时,也决定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结构失调,教学质量严重滑坡。
我所调查的几个学校,20岁—25岁的老师占总比例的25%,28岁—45岁的已婚老师占总比例的55%,临进退休的老教师占总比例的20%。民办教师占总比例的80%,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老师还不到总比例的20%。绝大部分教师不会英语,不懂微机操作,带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老化,很多学校不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全面开课,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
我还发现,他们几乎是不说普通话的,就连上课回答问题都是用家乡话,我问他们老师上课时说的是什么时?他们告诉我,很少有老师说普通话。我们在进行培训时,他们学校正好有一名英语老师在给一些学生进行补课。那个老师在进行英语发音时竟然也是一口的乡音!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老化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主要有教师队伍的进口、教育经费的投入、教师的待遇、现行教育用人机制、经济社会的发展等问题。
目前,我国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扩大。由于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比城市教师低,工作条件也比城市差,因此,有文凭、素质高的教师都奔向大城市,致使农村中青年优秀教师流失严重。中青年优秀教师的外流直接导致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失调,具体表现为民办教师、教师年龄偏大的比重较大,正规师范类院校毕业生不多。这种现象在当地学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民办教师、老教师知识层次低,缺乏一定 1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这使得他们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只能“照本宣科”,所传授的知识也明显跟不上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正因为如此,才会有50%的村民把本地农村教育问题归结于教师素质差。
(二)教育消费负担过重,儿童失学仍然存在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得知,当地村民的平均年收入在2000元左右,目前教育消费已成为一些农村家庭的最大负担。调查显示,除有极少数的家庭无人上学外,有40%的人表示占到了家庭纯收入的26%?50%,有50%的表示占到了家庭纯收入的51%以上。而在教育支出占到了家庭纯收入51%以上的家庭中,有10%的家庭超过了100%,也就是说,这种家庭为了支付孩子的教育费用必须靠亲戚朋友资助或借债。农村家庭教育消费负担过重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农村家庭实际可支配收入相当少。二是教育费用有明显增加趋势。我们在当地村民访谈时,一位退休的老教师告诉我们,不少孩子才初中毕业,因家庭负担不起学费,早早地出去赚钱谋生了。而且,这种现象在农村比较普遍。
(三)教学设施落后,办学条件较差。
从调查中我们得知至少有一半的村民认为农村教育问题主要在于学校教学条件差。的确,从整体上看,农村小学的硬件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不少农村中小学既没有电脑、语音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也没有图书馆和实验室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场所。虽然全国小学统一都要开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但很多农村学校因为缺乏师资或者设备不齐全,这些课程基本都是形同虚设,即使开设了这些课程,也只是走走形式。在我们给孩子们上课时,孩子们既然告诉我们,他们从小到大从来就没有接触过音乐、美术、舞蹈、电脑这些课程。这些在我们看来非常普通的课程,却是农村孩子的心里唯一的向往。
但即便如此,农民们告诉我们对下一代的智力投资是必不可少的。很明显,这投资也是有在读子女的农民的主要负担。从调查可以看出,粗略估算一下,就可知道培养一个高中文凭的毕业生要3万多元,这对于当前这个村子的农民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几年的汗水都不一定换得到。但他们并没有埋怨,他们表示:就算教育费用再高,他们也一定要让子女完成学业。因为他们深知没有知识(或者说没有文凭)在如今的社会是越来越行不通了。就像他们自己,大多是小学文化程度,外出打工好一点的工作都找不到,只能到工地、矿井当劳工,这些地方的劳动条件很差,生活很艰苦。虽然他们自己不说,可家人都知道,他们在那些地方干活是拼了命的。在这种环境下,他们的期望是什么?很简单,子女能好好学习,将来学有所成。虽然他们自己的生活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说很艰难。但对于子女的要求,他们大多都给予满足。被问及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们毫不犹豫地回答:现在的困难只是暂时的,等孩子们完成了学业后情况就会改观了。这短短数语听起得如此轻松,可知他们流了多少的汗水?而这一切,作为子女的又有几人能真正了解呢?
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都很想成为大学生成为科学家,对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但当我问他们以后回不回来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沉默了。也许是还是学生的他们尚未明白我这个问题的含义,也许是一直以来伴随他们左右的“考大学,去大城市”的话影响着他们。没有一个孩子表示自己将回到自己的家乡。
孩子们的想法和做法并非出自自己思考,而大部分都来源于家长和老师的言传身教。在和一位老大爷的聊天当中,老人告诉我们他有两个儿子去了城市,小儿子和小儿媳妇在武汉教书,在谈到孙子时,老人很自豪的告诉我们,他的大孙子刚在一所省重点高中考了前十名,以后考大学,考名牌大学,到大城市去!老人的笑容让我感受到了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我问老人想没想过让儿子、儿媳或者孙子回家乡支援家乡建设,老人说:村子里太苦,能到外面去,干嘛回来。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点好日子!
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沉重的。我国城乡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教育观念上一个极其偏激的错误。农村的孩子迫于自己农村户口及生活环境的压力,几乎用尽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学习考大学,以此来摆脱落后的环境,实现自己美好生活的梦想。但当这些村里的骄傲考出去成为大学生以后呢?他们中有几个回到自己那还不富裕的家乡,投身其中的建设呢?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村里留下的是什么?几个大学生的名字,一个虚幻的荣誉而已。人才依旧缺乏,生活依旧贫困。这种人才流向并非只存在于农村和城市之间,也同样存在于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间,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以至于我国的西部和东部之间及国内和国外之间。
二、解决的途径
(一)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制,改善农村教学环境,提高农村整体素质.这对减轻农
民负担,培养农村人才,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村小康具有长远意义。
(二)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推进农村网络化、信息化.城市拥有信息、科技、文化等无形资源的优势,而这些城市先进文明,目前没有充分辐射到广大的农村,造成了农村信息资源的匮乏,使农民难以增收,制约着农村的发展。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关键在于推进农村网络化、信息化,极力架设城乡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城乡信息资源共享,弘扬民族文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在城乡信息“高速公路”的带领下,繁荣农村文化,促进农村发展。
(三)从源头上拓宽教师入口渠道,逐步淘汰现有不称职教师,建立合理的教师交流、轮岗机制,真正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
要始终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落实“科教兴区”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来抓,积极培养高水平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建设一支符合新世纪发展的合格的教师队伍。从选拔、培养、保障、管理、激励等方面,建立一套确保师资队伍建设顺利推进的工作机制。
5.农村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调查报告 篇五
调查报告
摘要:由于自然、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区农牧业经济发展在全国仍处在落后状态,还面临着不少问题。为了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凸显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特结合此次主题社会实践服务过程中获取的相关资料数据对我区农村经济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我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
一、农牧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滞后;
二、农牧区经济结构不合理;
三、农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有效解决我区农村经济发展上述问题的对策有如下四个方面:
一、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
二、突出特色,优化区域结构;
三、进一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
四、加强农村经济信息化建设。我区一直注重第一产业的发展,把转变农牧区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惠及250万农牧民的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出台,我们坚信,在十二五规划宏伟蓝图的指引下,全区人民团结奋斗,走科学发展之路,一定能够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更大成就。
一、前言及研究区域
西藏农业有悠久的历史,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利用当地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培育了种类繁多的作物品种。据统计,西藏作物有30多个品种。西藏大部分地区光照强,白昼温度 相对高、降水最集中的季节又多为植物旺盛生长的季节。西藏地区光、温、水同季,配合协调,作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为高产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且西藏自治区拥有宜农耕地达680.57万亩。这些天然因素为新时期加快我区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自然、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区农牧业经济发展在全国仍处在落后状态,还面临着不少问题。在西藏农牧学院“永远跟党走,青春献祖国”2011年暑期“三下乡”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中,我校160余名社会实践队员分成七个社会实践服务团队深入林芝地区朗县、林芝县和山南地区扎囊县等开展了一系列社会调研,努力在基层中得锻炼、长才干,并在服务基层的过程中掌握了关于农牧区生产生活及经济发展的大量宝贵资料。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兴则国家兴,农民富则国家富,农村经济发展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到国家的发展进度。在我区,农业经济占有很大比重,这一趋势更为明显。因此,关注农村经济发展在我区有着十分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凸显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特结合此次主题社会实践服务过程中获取的相关资料数据对我区农村经济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参考及具体意见。
二、我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共同努力,西藏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党和国家一直对西藏发展予以政策扶持及资金倾斜,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亦高度重视第一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口号,使得我区农业经济发展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近年内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就。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事实是我区农牧业经济发展在全国仍处在落后状态,还面临着不少问题,与内地农业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逐渐降低,这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会改变。西藏是一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农牧区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80%以上。农牧业经济发展对于我区能不能真正与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使得广大农牧民群众切实致富增收、过上好日子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利用广大社会实践队员采集的资料数据,对我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
一、农牧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滞后。区地县乡四级技术服务网络功能不够健全,不能很好满足农牧业生产的需要,因缺乏基本设备和交通不便,难以对基层和边远地区开展有效的技术服务。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地方科技推广体系难以真正起到作用,因为人员缺乏、交通不便等原因,农牧民群众难以得到有效的科技援助,科研和推广严重脱节,科研成果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如,林芝地区朗县许多农牧民群众不具备基本的科学耕作知识,长期种植青稞作物,导致土地贫瘠、缺乏营养、虫害严重,而采用轮作不仅能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能,而且能非常有效地抑制病虫杂种;面对有限的耕地,采用套种或间种的方式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是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而许多农牧民群众只是简单的种植单一作物;朗县由于独特的气候条件,可以种植多种水果、干果类经济林木,农牧民均在房前屋后大量种植,却因为没有受到相关技术指导,导致果树有人种无人管,产量较低、品质易受到影响。例如,把核桃植于阴坡,导致积温不够、果实无法成熟。
二、农牧区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性结构雷同,区域特色发挥不明显,农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低;乡镇企业发展不平衡,农业产业化经营尚处在探索阶段,规模偏小、带动作用有限,缺乏“龙头企业”,多种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目前,我区很多县市区已经认识到发展特色农业、走产业化之路,但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
1、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规模偏小。以朗县郎敦红辣椒专业合作社为例。生产经营规模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条件,其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只有达到相当的规模,才能达到产业化的标准。农业产业化只有具备一定的规模,才能增强辐射力、带动力和竞争力,提高规模效益。朗县朗敦红辣椒专业合作社年生产量仅3000公斤左右,受生产规模所限,企业的档次与竞争力不可能取得太大的突破,不利于企业品牌效应的形成,对于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
2、发展不平衡,有的发展较快,势头良好,有的则停滞不前,甚至处于无开发利用状态,亮点不多。如朗县农业产业化着力点多、发展潜力大,如核桃、苹果、葡萄等水果的产量十分可观,且由于西藏特殊的气候条件,造成了朗县水果具有独特的口感,干果类香脆,水果类酸甜,维生素含量丰富,地域特色明显,这些都具有十分巨大的潜在价值。但是,朗县目前对于这些资源的产业化利用仍属于空白,着实让人惋惜。
3、政策导向不明显、区域性结构雷同。许多地方政府急功近利,不愿意做长远投资,不重视产业化链的建设,只对一些见效快、易上马的项目趋之若鹜,而忽视了自己的区域特色优势,简直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如藏鸡养殖在很多地方近乎泛滥,却因为缺乏有效的管理与规范,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经济体系,在销售、运输等环节出现了难题。
三、农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牧区市场流通渠道狭窄,市场体系发育程度低,信息体系尚未形成,给农畜产品的销售带来严重的“瓶颈”制约。社会性的中介服务组织举步维艰。且农牧区经济基本处于相对独立和自给自足阶段,与城市缺乏有效的对接和交流。一方面农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弱;另一方面城市经济规模相对较小,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和拉动能力也很弱,农畜产品商品率低,农牧民群众收入增长相对缓慢。这一现象易导致农牧民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农牧区隐性撂荒现象严重,隐形撂荒突出表现为减少生产投入、降低复种指数、不求致富但求自足等粗放耕作现象抬头。
三、有效解决我区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
十二五规划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政策保障。《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推进“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要以推进农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虽然我区农牧区经济发展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因为特殊的区情限制,也遇到了许多发展瓶颈,但是亦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及发展条件。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下,紧扣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切实走科学发展之路,不断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我区农牧区经济发展肯定会取得更大成绩。其中,我们把有效解决我区农村经济发展上述问题的对策归纳如下:
一、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现代的农业仅靠原始的种植模式来增产增收相当困难,只有依靠科技选择高效、优良的品种,来扩大种植面积、拓宽种植范围,生产出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把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要顺应市场消费结构的变化,满足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品种和质量的要求,压缩品质差、不适销对路的小麦产品,适当增加经济作物比重。对于青稞、小麦等传统作物可以在满足粮食稳定的基础上适当减少耕种面积,结合各县区实际情况,大力发展蔬果类经济作物种植,在考虑地域特色、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县域蔬果自给,使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成为农牧民增收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二、突出特色,优化区域结构。调整优化农牧业区域结构,要立足于各地的比较优势,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区和专业化生产区,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牧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生产带,优化产业结构,生产特色产业。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加产品的竞争力,实施规模经营。如林芝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是优良的蔬果生产基地,则可以根据不同县区的具体情况,划分为不同的产区,充分利用区域优势,重点发展蔬果生产,成为西藏的“菜篮子”,努力打造“西藏辣椒第一号”“西藏核桃第一号”等。,三、进一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从农业内部看,目前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不足第二产业的1/7,不到第三产业的1/3,传统农业经济方式很难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制约了农民的农业收入。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10年9月底,全国各类龙头企业9.1万家,实现销售收入3.91万亿元,同比增长7.1%。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2010年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到25万个左右,带动农户1.07亿户,农户年户均增收2100多元。现阶段,我区农牧业产业化总体还处于探索阶段,要对农业产业化给予政策扶持和引导,并结合区情、地情,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区域合理性、产业科学性,积极创办中介服务公司和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充当龙头。鼓励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工艺,提高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的乡镇企业、农垦企业和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要适应市场需求,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业。要鼓励和允许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大型饲料生产企业到主产区建立生产基地,与农牧民签订合同建立联合经营、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
四、加强农村经济信息化建设。1.抓好农牧区市场网络建设,加速农畜产品流通,特别是以农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体的市场体系要加大建设力度。要借助机构改革的良好机遇,抓好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形成区地县乡四级科技服务网络,大力推进农牧业科技进步。通过手机报、网络信息等新型信息宣传手段弥补因交通不便、人员不齐所带来的农村科技推广空白;2.积极促进县域经济与高校院所的产学研结合,鼓励在校科研人员和大学生深入农村创办经济实体和专业技术协会,与龙头企业、农牧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利用西藏大学农牧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软件开发能力与现代商务运作能力,加强基层县乡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基层县乡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功能,积极开展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将高校资源优势转化为服务地方经济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
四、总结与讨论
6.农村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调查报告 篇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收入水平低是中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才能不断地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有了很大改善近几年来我们村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入手在省国税局的大力扶持下实现了我村由传统低效的粮油种植经济向多元高效的混合经济转变村容村貌和农民收入发生了根本变化逐步迈入了大步流星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一、近年来我村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逐年递增两个文明建设迈开了新步伐村风村貌焕然一新。从物质层面来看 我村农村社会总产值由2000年到2006年增长180人均生活消费水平增加1200元增长200从精神层面来看我村村民素质显著提高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村民增加150人增长83.3我村农民人平纯收入逐年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和可用财力的大幅提升是我村逐步迈入小康村的重要标志。在相关部门的直接领导下村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健全农民纯收入翻了一番村民素质稳步提高。主要工作做法成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党员队伍在组织创新中不断增强。一是巩固农村党员活动阵地。主要设施的建设巩固了农村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动阵地提供了开展群众活动的场所。二是树立基层先进党员典型。紧密配合村党支部的各项工作积极参与树立引领农村发展、带头致富的党员干部典型。三是规范基层五个基本建设。协助规范农村党组织的“阵地、制度、队伍、活动、保障”等五个基本建设。第二经济发展在结构调整中实现飞跃。乡里采取以下三项措施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一是加强涉农政策宣传。2005年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出台为了将文件中一系列的支农扶农惠农的政策措施宣传好、落实好工作队在认真学习领会的基础上通过座谈会、调查走访的形式协助村干部把政策宣传到组到户到人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清楚。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我村基础设施落后的客观现状乡里为我村解决村农业浇灌的问题三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乡里投资兴建蔬菜大棚投资兴建黄姜基地动员种植地膜花生投资扶持我村水泥管厂、水泥砖厂和金属加工厂三户民营企业。第三农民素质在教育培训中稳固提高。工作队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农民的内在素质上。一是加强农业技术培训。二是开展扶贫助学活动。扶贫重点在于扶智在每年“六.一”前夕向我村小学开展助学捐 赠活动。三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完善村级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计划投资兴建农村文化站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第四乡风文明在文明创建中得到全面升华。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开展理论、科技、法律、文化“四进家”活动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村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状况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生活环境让农民从看得见的实惠中受到触动自觉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洪流中。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矛盾与问题近期我们深入农村基层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与基层干部和群众交谈大家一致认为当前是我国农村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但从调查中我们也发现目前农村社会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新农村建设缺乏资金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和长期的资金投入。原来主要依靠土地承包收入为来源的集体收入现已成了无源之水。村级集体收入大致尚有以下几个渠道一是机动地的承包收入但随着新增人口的增加机动地已所剩无几其带来的收入也很少。二是村中集体房屋的出卖和出租收入。三是上级财政转移
支付。集体收入的大幅度减少或者缺失大大降低了村集体的权威和力量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生产的发展和农 民生活的改善。同时也极大地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浩大而长远的工程很大程度上应该依靠每个村庄的自力更生特别是农民群众的参与和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但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成为建设新农村的突出难题。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制约着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近年来由于各级财政在道路、自来水和新能源建设上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并提供了一定的资金补贴使村级公路和自来水建设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也应看到由于集体经济的萎缩和国家财政一时难以顾及等原因农业生产中的一些基础设施出现了供给不足和陈旧老化等现象。此外农村的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大多数村庄的文化、体育、卫生、公共安全设施较为缺乏或陈旧农村居民既缺乏诸如图书室、篮球场、乒乓球场等基本的活动场所也缺乏公共的卫生室、公共浴池、公共厕所、排污及生活垃圾处理等基本的卫生设施和防火、防灾等公共安全设施。这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生产、人居环境和农民的精神生活的改善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三农村人才断层现象严重农村社会资源闲置。青年人特别是素质较高的年轻人大多迁入城市致使农村的人才出现了某种断层这对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政权组织建设对农民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及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农民的居所也出现了大量的空置村中空闲住宅随处可见这会造成了住宅和土地等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7.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篇七
体育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双方共同参与来完成,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运动技术和技能, 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意识品质, 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为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消除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 更好地进行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改革, 有必要研究和分析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
二、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理论与实践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是, 由于历史的、传统的和主观的原因, 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程度深浅不一, 对学校体育的本质观、目的观、价值观和质量观的认识, 仍处在较低水平的社会意识层次上。农村学校体育的实施, 由于条件的限制存在一些问题。
(一) 体育观念的落后
体育学科的教学特点是:有德育、智育、美育、身体锻炼与增强体质的教育功能, 其他学科往往只具备前三方面的功能, 不具备后一个功能。体育具有多功能的特点, 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但是不少人, 包括相当一部分领导者, 认为体育就是跳跳蹦蹦、玩玩乐乐, 而没有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
(二) 体育教师人才短缺
从我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结构来看, 业务素质普遍较低, 专业毕业的体育教师极少, 很多是兼职或代课教师, 对制订各种体育计划和如何上好体育课都有一定困惑, 更谈不上改革创新。有的镇体育教师年龄老化, 大约三分之二的教师到了快退休的年龄, 有的老师无所追求, 所以体育课就是“放羊课”或者根本就不上。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和体育教师把体育课变成单纯围绕体育达标和中考体育加试项目的反复练习与考试课。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却篮球不会打、足球不会踢, 单杠双杠没学过、山羊跳箱没见过。这样实际上是把体育教学的目标任务简化为只提高少数运动项目的成绩。
三、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
(一) 针对“放羊式”教学的严重后果及农村初中体育课现状采取对策
教师首先要针对中考问题向领导者说明体育的重要性及体育课锻炼的好处, 然后邀请领导参加几次听课, 改变看法, 不再认为体育课简单, 谁也能担任, 让领导看到体育教师在上课、指导、教育等方面独特的作用。还要积极训练学生, 带领学生参加各种运动会。为本校争夺了荣誉, 自然就改变了领导者的态度。体育教师要用体育的手段, 积极加强对外交流, 提高专业教授能力, 提高本校知名度, 用体育外交, 打开领导的思想缺口。
(二) 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资源
1. 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
农村中学不会一下子投入大量资金短期建设实现高标准的场地, 购买器材设施, 只会根据实际需要逐步完善和补充, 所以, 农村中学教师要转变农村体育课因场地小、器材少而上不好的观念, 着眼于现实, 针对实际情况实施体育教学。
如巧用篮球场。篮球场不是教学篮球专用的, 可以在篮球场进行教学。如利用球场的边线或端线组织短距离跑、往返跑教学, 利用三分弧线组织弯道跑教学, 利用两个半场组织游戏跑四角比赛, 利用三个圆做角力游戏。还可在篮球场地上组织足球赛。体育课上我们尝试在篮球场上教学小足球, 可以举行5人制、7人制等小型比赛, 从而既培养广大学生的兴趣, 又为学校足球队储备人才。
2. 勇于创新, 积极开发场地和器材资源。
既然场地和器材短期之内不会有大的改观, 那么我们就应该立足当前, 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现有的体育设施资源, 发挥体育器材的多功能作用。体育教师要树立找米下锅的意识, 有敏锐的触觉和善于捕捉新奇事物的创新意识, 特别在农村中学, 教师要有意识地变一些平时无甚用途的东西为宝, 直接打造一些适合自己使用的简易“器材”。另外, 还要尽可能地开发新型器材或开发已有器材的多种功能, 让农村学生接受更多的更好的体育教学, 享受体育给他们带来的愉悦, 增强体质, 增进健康。
如废旧的自行车轮胎用于课堂教学。可用于各种站位的定点, 免于用石灰来做标记;可用于各类投掷练习;可用于各种角力、套圈、钻圈等游戏;可用于多种级跳练习;可用于各种标志线等。
农村中学虽然在场地器材方面存在滞后的现象, 但只要我们着眼于实际, 敢于创新, 多想办法, 变废为宝, 就能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3.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我市近几年都有很多从正规体育院校毕业的体育专业人才, 他们大部分都在广大的农村中学任教, 应该让他们掌握熟练的技术技能, 建立立体知识结构, 从而从各个学科体系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 付诸体育工作实践中, 使教学和业余训练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总之, 要关心广大农村体育教师的生活, 稳定教师队伍, 正确看待体育教师的待遇、地位、荣誉等, 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 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 使他们安心工作。
四、结语
我们要根据农村实际, 以“快乐体育, 健康体育”为宗旨, 认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以学校体育教学思想改革为先导, 更新学校体育教学观念, 遵循教学规律, 面向全体学生, 增强学生体质, 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培养适应农村建设的人才, 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学生奠定基础。
摘要:体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是, 由于历史的、传统的和主观的原因, 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程度深浅不一, 农村学校体育的开展, 由于条件的限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对农村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困惑和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并结合农村实际特点和条件提出了较为合适的解决方法, 以期对农村体育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有所帮助。
关键词: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1]吴锦毅, 李祥主编.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4.
8.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八
1.单向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就是老师滔滔不绝地在上面讲,学生不厌其烦地抄笔记。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法有很多弊端,老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讲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老师过多的灌输,导致学生疲劳困乏,学习效率低下。
2.教学手段陈旧。教学设施落后,甚至缺乏必要的教学手段,比如连收音机都没有。教师的教学往往只能靠讲述,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激发起来。
3.以应试指导教学。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对付中考,考试内容以笔试为主,即使考听力,所占比重也很小。为了应付考试,老师将大量的时间用来改试卷,很少注重听说读写。学生满脑都是语法的概念,“听、说”等的应用能力很差。
4.机械式学习。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当中死记硬背,有相当多的学生甚至不认识音标,不会拼读生词。学生在记忆生单词的过程当中,不能很好地掌握记忆单词的规律,只是简单机械地学习背诵。学生在机械地记忆生单词后,由于理解不透,很快就忘记了。加上平时作业负担过重,越学越吃力,就会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甚至害怕学习英语。
一、原因分析
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初中条件差,不能吸引外语专业毕业生前来工作,原来的英语教师也很难留住,即使被留住了,积极性也未能充分调动起来,造成了师资力量远远不及城镇学校。加之农村初中无力购置先进的教学设备,也在相当程度上给教学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解决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突出重点,教授和练习相结合。“突出重点”是指教师在传授语言基础时要精讲精练,不必面面俱到。突出重点就是要讲重点,讲疑点,讲难点,所给出的例句要简练、典型、实用,以便学生记忆和模仿。“教授和练习相结合”是指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精心设计教学与训练的步骤,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所设计的练习要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实际,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学生学习后能在日常交际中有效地使用,所以练习的方式多元化十分重要。教师要吸收一切有效的方法为教学服务。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清晰、深刻的印象,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就要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兴趣。下面以反身代词为例,首先让英语成绩较差的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上黑板写I-my,you-your(你的),he-his,she-her,we-our,you-your(你们的),they-their七对作主格和作形容词用的人称代词,给他们一个表现机会,老师指着那位男生对全班说:“He can write these words himself”;然后指着那位女生对全班说:“she can write these words herself”;(引出一个反身代词,都把它写在学生所写单词后面)接着,教师在黑板上写They can write these words_____。提问学生这个空格该填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把正确的填法themselves告诉他们,此时,学生将正确与错误的形式相对照,这样记忆更加深刻。教师接着又提问全班“Can you spell these words yourselves?”教师听到有人回答时用ourself、weself、ourselves。接着又问:“Can all of us write these words ourselves?”学生回答之后老师再说,“Yes.We can write these words ourselves.”这样,把正确的反身代词ourselves告诉了学生。教师在黑板上边画简笔画边说,“I can draw a tree myself.I can draw a car myself.”接着,教师又提问一个学生:“Can you draw a cat yourself?”他在回答时用了myself。至此,引出了七个反身代词。现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反身代词的构成规律,特别指出himself、themselves是个例外。此时,指出反身代词作主语同位语的用法。
2.购置先进的教学设备,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当今的社会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由于客观原因,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仍停留在传统的教学状态,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当前发达地区的语言教学,普遍采用了先进的教学手段,不仅使用了语音室设备、幻灯片、录音机、录像机,还使用了电脑等。而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在农村初中还十分缺乏。因此,农村初中必须加强英语教学设备建设,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3.采用双语教学,提高英语教学的比重。母语对英语学习的负面效应很大,充分使用英语来教学,创造一定的外语环境,对于减少母语对英语学习的负面影响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非常重要。教学实践表明,在初一英语教学中有计划地使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不仅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因为初一英语教学只要使用简单的英语,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英语训练,而且教学内容比较浅显易懂,易于采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不必处处借助母语翻译。当然,比较复杂的句子和词汇,适当用母语点拨一下,不仅是允许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4.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机械灌输和只讲大道理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使自己的课生动有趣,让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对于起始年级的学生来说,兴趣更是动力。培养学习兴趣将导致学生热爱这门学科的学习,而好的教学方法又是激发兴趣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自教师的主观努力,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不断的观察和总结,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教案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考虑到学生如何去思考,并根据这一特点来确定教法,力争达到教与学的统一。二是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
5.处理好师生关系,创建和谐课堂。处理好师生关系有利于创造和谐课堂气氛。只有老师成了学生的知心人,使学生感觉老师既了解他们,又处处关心他们,他们才能与老师和谐相处,才能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
每一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总是参差不齐的。教师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一定不要轻易放弃,应该找到他们的闪光点,多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树立信心。
6.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向他们传授学习方法。如教学生查词典;帮助学生掌握名词复数以及三人称单数形式;使用图形帮学生理解时态等等。笔者从事多年中学英语教学,发现有些学生的英语学习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老师对学生采取积极态度,使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听讲,勇于提问,不怕在学习上犯错误,受挫折,具有强烈的交际动机,勇于做各种尝试,勇于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并在学习上掌握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转换角色,要从学习的控制者变成指导者,以增强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慢慢地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自觉学习,提高自学能力。
7.引发学生认知好奇心。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给学生提供一个似乎与他们的已有经验相冲突的事实,在学生潜意识中明确探究话题的情况下,引导他们通过讨论、质疑、反思等学习过程以掌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人教版Go for it Book II为例,笔者用多媒体展示未来机器的外形及功能的同时,设计了这样的思考题:1.What kind of jobs do we want robots to do? 2.Which country has robots that can walk and dance? 3.Do all scientists agree about what robots will be able to do?4.What kind of job can a snake robot do?然后要求学生自主地发现、分析和解决每一个问题。这样学生在阅读What will robots do in the future?时,就会自觉地收集信息和整理资料,分享与同学合作的愉快,从而产生对英语的兴趣。
8.加强语感培养,让学生体会纯正英语的韵味。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充分利用与课本配套的录音、多媒体等教学软件,为学生提供朗读示范,并让学生多听多看,通过声情并茂的情景对话,让学生充分感受标准的语音语调、意群停顿、句子重音与节奏等,使学生在对话、正确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建立声音图式,使学生身临其境,生成语感。在学生初学英语时,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语音训练,为发展拼读能力打下坚实基础。课堂提问时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环境,采取抢答、必答、求答等形式让学生发言,特别是给弱势学生有说的机会。通过小组讨论、记者采访、导游介绍等课堂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学习策略,同时要求学生尽量做到看、写、读、听、背多管齐下和眼、手、口、舌、脑的综合运用。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机械操练中走出来,让他们在一切语言交际中有意识地感受语感,把握语感。把握了语感,则学习的悟性就会高,由此对英语知识的认识就会深刻些,进而能开发自己学习英语的潜能。
9.强化英语的思维训练。首先,要让学生尽早学会用英语质疑。初中阶段,教师先要规范语言,再一步一步地控制思维,训练用英语思维。如课堂用语Pardon? Excuse me,Can you spell the word? Is it your book? How are you? Which class are you in?等等,让他们尽快进入用英语思考的阶段。其次,教师要尽量不用母语授课,让学生的思维得到直接训练。每天英语课前五分钟的Free talk,让学生迅速进入交际所需的语境中。笔者曾尝试一日五分钟的Free talk,每周选一日为Emglish Day,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发觉学生的听力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汉语式英语现象明显减少。学生初期制订的学习目标大多数都能顺利实现,开始主动用英语写日记,记学习心得和体会。
10.渗透文化背景知识,扫清阅读障碍。在指导学生阅读训练时,应促使学生运用各种阅读策略,扩大词汇量。在帮学生选择阅读内容时应注意题材的多样化,以便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重视深层文化的交际技巧。例如,语言的场景、说话者的交际风格、交际意向等。因此,要引导学生把英语作为一门文化来学,不懂中国文化就不能理解“中庸之道”,同样,缺乏西方文化常识就难以理解什么叫Uncle Sam。作为中考的重中之重的阅读理解,其所选择的材料具有广泛性,涉及到科普、社会、文化、政治、经济以及日常生活等。学生要把英语学好,必须讲究学习策略,否则会带来英语学习的潜在危险。
9.农村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调查报告 篇九
策的调查报告
当前,我县农村社会治安大局基本平稳,社会经济发展保持了持续稳步增长的势头。但是农村普遍的盗窃案件上升、矛盾纠纷难以调处,群体事件日益增加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稳定,阻碍了农村社会经济进步与发展,应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公安机关的密切关注。
一、农村治安问题的表现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农村产业结构、利益关系的调整中,我县农村出现了一些社会矛盾和新情况、新问题,给农村社会治安形势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刑事案件居高不下,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农村入室盗窃案、特别是盗窃生猪、家禽案件一直在高位运行,“两抢”案件时有发生,村民之间往往因一时一事的口舌之争或某些利益冲突而互不相让,情绪失控、丧失理智,在激情驱使下一时性起,不计后果,导致伤害案件经常发生,受害案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6种:一是双方因纠纷心存芥蒂,为泄愤而行凶伤人,这在每个派出所都不鲜见。二是邻里之间斤斤计较,一时言语不合而引起口角,恶语伤人,为占上风,大打出手,有些甚至为了敬酒不喝,而大动干戈。三是家庭成员之间因财产纠葛或赡养老人臵家庭和道德伦理而不顾,反目成仇。四是在土地、宅基地和农田水利纠纷中,因对方持强侵占行为不满而伤人。五是为债务纠纷、赖账、追账而伤人。六是因恋爱纠纷、婚外情引发家庭矛盾。从而激化各种矛盾酿成后果。
(二)宗族势力时有反弹,农村基层组织软弱。农村基层组织都是由村民“海选”出来的,一些宗族势力大的家族往往能够左右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一些胆大妄为、藐视国家法纪的违法犯罪分子,他们凭借宗族上的“优势”,经常在特定区域、垄断某一行业、强买强卖、妨碍公务,特别是在土地开发、土地流转、山林水面承包等方面,常常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为由,占地为王,邀集乡众向政府或者业主施压,逼迫将工程或者工程的一部分让他们做。
(三)群体性事件及苗头明显增多。一是因基层干部工作作风不扎实,不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影响干群关系,由此而引发群体性事件及苗头增多。二是农村新农村建设、土地征用补偿等不到位,而引发群体性事件及苗头增多。三是涉法涉诉访案件及苗头增多。四是农民工欠薪讨薪手段过激。
(四)非法组织活动仍然存在。一是“被帝王”、“全能神”等非法组织活动不断。一些信徒走乡串巷,散布邪说,发展会员。二是地下宗教活动频繁,封建迷信抬头。一些人借助信奉佛教活动频繁,基督教大有扩张之势。
(五)侵财犯罪所占比重较大。盗窃、诈骗等侵财犯罪在农村占居刑事案件的首位,且危害大、影响大,已成为左右整个农村刑事案件的主要因素。
(六)消防、交通存在安全隐患。从农村消防来看,主要存在以下火灾隐患:一是农民办企业根本上没有经过消防验收。二是农村电线路超负荷,老化严重,线路设臵安装不符合规范要求,随意私拉乱接。三是农村村庄道路狭窄,交通不便,甚至有的村根本不通公路,消防车难以或无法靠近,往往贻误战机。四是农村群众消防安全意识差。五是农村由于防范意识差,易发火灾。从交通安全来看,无牌无证车辆农村较多,加之村级公路基础设施、道路等级差,通行能力、又无人维护,导致大量的交通安全事故发生,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七)赌博等丑恶现象仍然存在。当前,赌博、卖淫、嫖娼等社会丑恶现象正在由城市向集镇、农村蔓延开来。在农村人不分男女老少,地不分集镇、乡村,时不分日夜,都能看到赌博现象。
二、治安问题的形成原因
农村存在的社会治安问题同其他区域存在的社会治安问题一样,有着复杂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是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集中反映,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薄弱。在当前农村体制变革过程中,法制宣传教育在一些乡镇、村庄仅仅是应景的形式,加之宣传舆论导向又有失误,比如宣传“高消费”,“大发财”等等,忽视宣传勤劳致富、遵纪守法。广大农村虽然开展了多次普法教育,但只是搞搞形式,走走过场,广大农民没有真正受到教育。同时,一些不健康的精神垃圾在网上流行。部分农民思想落后,缺乏伦理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好逸恶劳,为所欲为。
(二)农村经济文化仍然落后。受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影响,农村文化教育事业落后,一些农民文化素质较低,部分农民为文盲、半文盲,强制九年制义务教育虽然有了法律制约,但是现在政府抓得不紧,产生了新的半文盲,农民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当自己的合权益遭到不法侵害时,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要么屈于恶势力的淫威,要么铤而走险。一些宗族势力大的家族利用基层组织工作上的漏洞和不主动,积极插手社会事务,一些农民有了矛盾纠纷不找村委会、政府机关解决,而借助于恶势力暴力胁迫“了难”。
(三)农村基层基础工作薄弱。一是社会治安管理部门力量严重不足,一个农村乡镇公安派出所辖区方圆几
十、甚至上百平方公里,人口几万之众,而民警力量仅几名,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乡、镇等基层组织,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没有扎扎实实去做教育挽救工作,有的单位对违法人员也熟视无睹,放任自流,这样在客观上无法有效地使这些人转化,也无法防止他们再次违法犯罪。
(四)对违法犯罪的查处打击不力,一是少数地方职能部门对打击农村违法犯罪认识重视不够,把农村违法犯罪简单地看成纠纷矛盾,基层领导抱着“保稳定”、“少麻烦”、“不出大事就不管”的心态,放纵了违法犯罪。二是有关部门协调配合不够。致使一些违法犯罪不能得到应有的打击。三是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够,致使一些行政违法案件得不到及时处理。
三、解决对策
(一)坚持“严打”,坚决打击各类刑事犯罪。首先,各级党委、政府及职能部门要从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稳定的大局出发,高度认识打击农村违法犯罪的迫切性、必要性,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斗争,公检法司等部门要协调一致,相互配合,该批捕的批捕,该起诉的起诉,该重判的决不轻判,做到快捕、快诉、严判,对农村小痞子、恶势力坚持露头就打,不给其喘息的机会,达到震慑一方的目的。其次,对于农村群众集体闹事,要高举法律的旗臶,敢抓敢管,抓住时机,严惩组织为首人员,决不姑息迁就,坚决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同时,适当适时地公布案情教育广大群众,提高群众的守法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第三,要建立有效、长效的破案追逃机制。对恶势力违法犯罪活动要一查到底,充分利用各种侦查手段查清每一案,做到不漏一案,不掉一罪。对在逃人员要有专门的责任人和专项追逃资金,做到一追到底,除恶务尽。
(二)积极预防,减少农村治安乱源。要在整治农村社会治安秩序的基础上,加强农村的监外执行罪和刑释解教人员的监管、帮教等方面的工作。一是成立监管机构,在乡、镇成立以分管政法工作领导为组长的监外执行罪犯管理领导小组和以派出所、司法所等为主力量的监改小组,落实对被监改人员包管教、包转变、包巩固等责任制。对两劳回归人员的管理,由县司法部门成立了管理站,进行帮教管理。二是刑释解教人员依法逐人建立档案,由派出所列为重点人口,司法所建立台账,联合村委会、家庭、流动党支部进行管理,从而杜绝脱管、漏管现象。
(三)强化责任,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一是通过组织整顿,调整充实基层组织,尽快解决一些农村治保组织软弱涣散,名存实亡的问题,把那些政策法律水平较高、工作责任心和工作能力较强的人选拔到治保会岗位上来,使基层组织社会管理、预防和控制犯罪的作用能得以正常发挥。二是对基层干部队伍要注重加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使之关心群众,积极为民排忧解难。同时对调解员、治保组织成员要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提高业务素质。
(四)加强教育,弘扬人间正气。要结合普法工作和当前“农村社会秩序整治”斗争的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倡导弘扬社会公德,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把严厉打击和以人为本紧密结合起来,尤其要针对农村及农村集镇的不同特点,研究摸索出新型思想、道德、法制教育方式,激励社会正气、树立先进典型,在提高人民群众自身素质的同进,提高人民群众勇于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的自觉性,使人民群众特别是受害者勇于揭发、敢于斗争,不让违法犯罪行为有存在的市场。
【农村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调查报告09-28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10-02
农村客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8-04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09-29
谈农村小学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07-11
浅谈农村信用社支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8-25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08-26
当前农村外出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和建议10-19
浅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