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对考研态度的调查报告(共11篇)
1.关于大学生对考研态度的调查报告 篇一
实践过程:
准备阶段:讨论调查的问题
实施阶段: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分头展开工作,各尽其责
总结阶段:资料整合,整理数据,进行分析
基本思路与方法:
调查形式:网上相关资料查询
我们小组共有六名成员,采用网上查询的形式,并采用讨论等方式对获取的资料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
课题研究意义:
1.使当代大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
2.使当代大学心怀一种作为中国人的骄傲。
3.使当代大学生将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4.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更好的继承下去。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依托也正发生着许多转变。从外国的品牌,外国的流行语到外国的生活方式等都成为人们争相效仿的对象,然而在这种情况之下人们是否已经淡忘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呢?这样下去,中国的传统文化将被至于何地,中国的传统文化会不会就此而衰落呢?面对这样的事实,人们到底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持何种态度呢?
就此问题,我们就当今“大学生做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的调查与研究。
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熟悉度一般,一些常识性问题仍不清楚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历代相沿而又不断承传更新的共同认可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识、民情习俗、思维特性及价值观念等。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各种传统技艺则是其中的朵朵奇葩。在一次针对性调查中显示,在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仅有11%的人对传统文化非常的喜爱,其中大部分同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觉只是一般,然而还有13%的人讨厌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应该全盘摒弃。
当查询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时,有20%的人认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会继续发扬光大;50%的人持中间态度,认为对传统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其中占比例较大的一部分人对此问题持无所谓的态度,表示不关心这方面的内容;其中坚决否定传统文化内容的人数占了7%。总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各持有不同的观点。
2.如何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方式多样,但以重拾古人过节传统和加大宣传居多
首先,我们调查了采取什么方式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并接受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节日,对开展有关活动重拾古人过节传统及利用报纸,电视,网络,杂志等加大宣传认同度最高,大学生也很认可各种商业促销活动,认为这种方式也是加大宣传的一种好方法。当然,当代大学生对一些观点也并非盲目认同,他们做出的选择是他们理性思考的结果。例如,当问及他们对韩国端午节申遗有什么感觉时,其中大部分人都对此非常的反感,认为韩国不尊重别国的文化,抄袭别人的传统。从中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至少在对传统发展方面,是有着自己的理性思考的。
3.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行为倾向:不排斥传统,也不拒绝现代
行为倾向并非行为本身,它是一种行为意图,是建立在认知和情感基础上的行动准备状态。因此,对传统文化的行为倾向的调查,更能体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调查发现,参加中国的传统节日仍然是大学生的主要选择,中秋节、清明节和端午节是包括青年人在内的炎黄子孙挥之不去的节日情结;而圣诞节等西方较为流行的节日位居第二。阅读方面,大学生更青睐“走遍美国”和“日本漫画选集”两本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的阅读趣味,功利性阅读、读图时代等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如果结合前面提到的阅读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问题,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方面要大力提倡和引导青少年阅读经典、阅读承载传统文化的书刊,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改革,用当代青少年更易接受、更愿接受的形式去表现传统文化内容,板着面孔说教只能让青少年越来越疏离传统文化,一味迎合青少年的趣味无疑又滑向了另一个极端。
4.大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及评价:途径多,但效果不一
调查发现,大学生在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中,“继承”排在第一位,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以自主学习方式为主,再加上学习压力较大,使得课外阅读对获得知识包括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不多。还有一些就是通过各种媒介比如电视等,在“影视节目”方面,随着“百家讲坛”、“东方讲坛”、“文化中国”等精品电视栏目和一大批历史题材剧目的出现,并以其形象生动、直观亲切的形式,成为大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第二位渠道。另外,“课堂学习”的选择率也比较高。从大学生对这些途径的有效性评价来看,课外阅读、课堂学习和影视节目分列前三位。需要说明的是,大学生对电脑网络的有效性评价并不低,但实际上只有为数不多的的大学生通过该途径接触传统文化。如何充分发挥网络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互动性强、普及率高等优势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调研总结:
这次我们的课题是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调查,在这次课题活动中,我们小组六人分工明确,团结合作,在互联网上进行相关调查与研究,并对查询结果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调查,让我们对“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现状”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在查找相关资料与互相讨论的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体会与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她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以及其他国家的人们,并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了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这次调查的成果是我们小组一起努力的成果,从统计的数据中我们了解到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一,对待的态度也有些许差别,但是大家都有一个统一的态度,就是对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发展与应用。中国上下五千年璀璨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灿烂夺目,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继承传统并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创新,为实现亿万中华儿女共同的“中国梦”而不懈坚持与奋斗。
参考资料:
《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民族发展与社会变迁》
中国传统文化网中国大学生青年网
2.关于大学生对考研态度的调查报告 篇二
近些年来, 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 增强作物抗病、抗逆性, 以满足商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人们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制出了转基因食品。然而, 自转基因食品问世以来, 社会各界对它却忧心忡忡。在各类期刊、报纸杂志、网络媒体中, 随处可见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讨论, 这些讨论往往都着眼于科学研究, 或者是风险性本身。然而, 对于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影响公众认识和态度的因素等问题, 目前尚缺乏相关的调查研究。毕竟任何一项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公众的支持, 研制转基因食品也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因此, 本文基于以上两个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并运用一些统计学分析法和统计软件, 以保证本文分析的可靠性。
二、调查目的
了解百姓对转基因食品认识、态度意见;了解影响公众认识、态度的因素;为今后转基因产业发展提供客观依据。
三、调查方法
(一) 抽样问卷调查部分
1、调查对象。
南京市各地区普通公众, 但较偏重于青年人。因为他们特点是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和新技术成果, 有较高的文化程度, 也更容易受到各种媒体的影响。迅速成长的青年人是未来转基因食品的最大潜在消费人群或反对者, 所以他们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和态度将深刻影响未来转基因产业的发展。考虑到完整性, 我们同时也调查了其他年龄段的人群。
2、抽样方法。
针对调查设计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实际发放问卷500份, 有效问卷481份, 回收率96.2%。
3、数据分析。
采用SPSS v11.5统计软件整理资料, 绘制图表。部分问题的选项还转化为李克氏量表进行进一步统计分析, 得到问卷信度信息。
(二) 网上问卷调查部分
依托中国第一家自助调查网站:http//www.data100.com.cn/进行网络调查, 共回收问卷45份 (截至2007年8月1日) 。网上调查问卷强制了主观问题的回答, 可得到更多的主观意见。同时, 我们补充了这些问题, 有利于进一步研究。
四、调查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 问卷调查情况概述
经过统计共回收有效问卷526份 (含网上调查) 。其中, 18岁以下的占15.6%, 19-25岁的占60.3%, 26-40岁的占18.3%, 40-60岁的占4%, 60岁以上的占1.9%。
(二) 问卷分析
为了能更好的反映结果, 方便进行问卷结果的可信性分析, 可把12个问题分为三组: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对转基因食品的意见。按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程度和乐观程度可分别对各组定序问题选项赋予一定分值, 按李克氏量表转化为数值变量 (一般规律:选项越乐观得分越高, 视选项数而定, 如有四个选项, 则最乐观的得四分, 次乐观的得三分, 依次递减) 。这样做一是可以求出变异值进行可信性分析, 二是把得分转化为百分制结果更加直观。
第一, 调查结果的信度分析。本文采用克朗巴哈α信度系数法进行检验。公式为 表示两表中题目总数, σi2是第i题得分方差, σT2是总得分方差。α是克朗巴哈信度系数, 是目前最常用的信度系数) ;公众认知部分第1、2、4 (1-6) 、5九道题的信度分析 证明问卷中关于对转基因认识的题目选项间有一致性, 累加来表示认识程度有一定依据, 由此得到的结果可信性比较高。公众态度部分第8、9、10、11、12五道题的信度分析 证明问卷中对转基因态度的题目见一致性比较弱, 但仍可累加, 作为判断公众态度的参考。得到的结果有一定信度。
第二,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公众的认知度:据1、2题的统计结果可知, 听说过转基因食品的占75.7%, 没有听说的占24.3%;有点了解其含义的占61.6%, 非常了解和非常不了解的分别占13.7%和24.7%。据3题的统计结果, 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途径主要是通过新闻 (网络媒体) 、报刊杂志等媒体的报道。两者相加占的比例达到67.1%, 通过专业书籍认识转基因食品的只占14% (恰等于表示非常了解的人数比例) 。由此可知, 新闻 (网络媒体) 、报刊杂志的舆论导向作用将直接影响公众的认知度。
经过统计分析, 人们对转基因大豆的认知度明显高于其他转基因食品 (平均认知得分高) , 而对其他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度都比较低, 不存在显著差异 (见图1) 。
这恰证明了第3题的结论, 在百度进行新闻搜索, 可以发现关于转基因大豆的新闻条数明显高于其他转基因食品相关新闻数目。这进一步说明公众对转基因大豆的高认知率与众多媒体的报道有很大的关系, 可以说新闻、报刊等媒体对普通公众的认知有重要影响。
公众的态度:转基因食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不容乐观。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转基因食品持消极态度。据10题计数据显示, 倾向于选择非转基因食品的人数占49%, 而倾向于选择转基因食品的只占13%, 有38%的人在选择时认为无所谓。据11题, 认为转基因食品总的社会效益是利大于弊的只占22%, 认为弊大于利的占11%, 有33%的人认为弊利相当, 其余说不准的占34%。据12题, 在问及是否支持转基因食品产业发展时, 33%的人积极支持, 16%的人坚决反对, 51%表示无所谓。如果将关于公众对转基因食品态度的这些题目选项按积极或消极给予分值, 然后累计相加转化为百分制以表示对转基因食品乐观程度, 如图1, 可见公众对转基因食品态度略带消极。对样本中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度得分与乐观程度得分进行相关分析后, 可以得出两者相关性极其显著。对转基因食品乐观程度与对其认知度正相关, 如图2及表1。
注:Pearson Correlation N=526
在公众的态度分析部分我们得出新闻 (网络媒体) 、报刊杂志的舆论导向将直接影响公众的认知度。在此部分的分析中我们得出认知度又影响公众的态度 (乐观程度) , 根据简单的数学推导, 不难得出以上媒体对转基因食品的宣传应该多是负面的。因此, 我们又做了进一步的调查, 希望证明我们的这一结论。在Google中以转基因食品为关键词进行搜索, 发现约有106, 000项符合转基因食品的危害的结果, 约有70, 300项符合转基因食品的优点的查询结果。在百度中用同样的方法, 发现与转基因食品危害有关的新闻有3897篇, 而有关转基因食品优点、益处的新闻加起来也只有1315篇, 这就证明了我们结论的正确与可靠性。
公众的意见:主要来自主观题回答和网上调查。据第7题统计显示有83%的受访者表示希望获得转基因食品知情权并了解其中的成分。据12题统计显示, 表示支持转基因食品发展的占1/3, 明确表示抵制或反对的受访者无论是当面问卷还是网上问卷的调查中都占少数, 大部分人对转基因食品持保守中性态度。公众对转进因食品态度还是比较理性, 没有“一边倒”现象, 也没有“谈转基因色变”的恐惧。在影响选择转基因食品或传统食品的因素中, 安全性占第一位, 其次是营养, 价格、味道的影响比重不大。在转基因食品带来的影响问题上, 公众对基因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的担忧多于全球粮食问题、食品多样化的期望。很多受访者认为国家的监管力度一般, 有待加强。希望科研单位和企业做好安全性的研究, 国家加大监管力度, 完善检验方法, 对安全性进行全面论证。
五、结语
本次社会调查在分析了相关问题后, 还为转基因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当被告知没有确凿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有害时, 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支持明显上升, 因此转转基因食品的科普之路任重而道远。各方面应大力宣传转基因食品的知识。媒体应负起责任, 做到报道客观公正。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应通过媒体向公众对目前转基因食品的种种误读答疑解惑, 让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更加清晰深入。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并具有前瞻性, 这需要多部门的共同努力。政府有关部门切实担负起《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的监管责任, 在科研、流通、经营等各方面加强监管, 做好安全评价和转基因食品标示管理的工作, 保证食品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柯惠新, 黄京华, 沈浩.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6.
[2]、贾俊平.统计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3.关于大学生对考研态度的调查报告 篇三
摘 要:抽取全国20所高校2 112名大学生(男生1 037人,女生1 075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政策态度的性别差异,从性别视角为更好地贯彻执行《标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男女生只有在合理性、教学配合、身体健康和锻炼意识四个认知指标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余的认知指标差异显著,女生的大部分认知指标高于男生,唯独在重视程度的认知指标上远低于男生。2)男女生在《标准》政策的满意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3)男女生在逃避、失范(有可能作弊)和努力3个行为倾向指标上表现出极其显著差异,而在锻炼行为倾向指标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女生的锻炼行为倾向低于男生。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态度;性别差异
中图分类号:G807.4;G80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2-0114-05
为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国家加大了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政策的重视和执行力度。管理学对于政策执行的研究表明:“公共政策能否有效执行,在相当程度上则取决于政策适用主体的态度”[1]。已有研究对阳光体育政策的态度做出了研究[2],而《标准》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的体育政策,研究表明,影响《标准》测试结果的主客观因素是有无准备活动、不同测试顺序以及学生对测试的态度和认知水平,以上对《标准》测试结果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3],所以从《标准》政策的适用主体——学生的态度方面进行研究很有必要。美国心理学会和牛津大学出版的心理学百科全书认为“性别”是指个体在生理、荷尔蒙、基因等因素上的特征,一是它涉及男女之间身体和生理上的差异;二是社会角色的差异;三是男女心理上的差异,包括认知、情绪、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4]。因此,本研究提出针对大学生《标准》政策的态度的研究,分析大学生对《标准》政策态度的性别差异,引导大学生对《标准》政策的态度处于一种积极有利的状态,为更好地贯彻执行《标准》政策做好心理准备,同时丰富《标准》政策的研究领域,为研究大学生的《标准》政策态度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全国20所高校的大学生2 400人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 112份,有效率为88%,其中男生1 037人,占49.1%,女生1 075人,占50.9%;大一学生543人,占25.7%,大二学生562人,占26.6%,大三学生520人,占24.6%,大四学生487人,占23.1%。
1.2 测量工具
通过质性研究设计调查问卷,并在陕西省西安市三所高校进行预调查。最后经过课题组讨论形成正式的全国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含三个维度:《标准》政策认知,满意度(反感情绪、文件内容、实施结果、实施过程)和行为倾向(锻炼、逃避、失范、努力)三部分。而《标准》政策认知维度进一步细分为:政策认同(必要性、合理性、重要性、可行性),实施认同(实施情况、教师认真、过程管理、教学配合、测试安排、人性化、重视程度)和效果认同(身体健康、锻炼意识、负面体验、结果公平)三部分。调查问卷设计了23道题目,所有题目采用Likert 5级量度,从“同意-较为同意-不确定-较不同意-不同意”,通过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说明态度越强烈。
1.3 数据分析方法
数据统计使用SPSS19.0软件,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男女生对《标准》态度的现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男女生对《标准》态度的差异,分析其原因。
2 结果与分析
2.1 《标准》政策认知的性别差异
学生对《标准》政策的认识、理解和评价解定义为《标准》政策的认知。从表1的统计结果看:男女生在《标准》政策的认知总分上差异极其显著(P<0.001),且女生得分值总体比男生高。男女生在《标准》政策认同的二级指标必要性、合理性、可行性三个指标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女生高于男生,而在重要性指标上没有显著差异性(P>0.05),男女生整体得分值较高(4162~4525),说明男女生对《标准》政策的认同感很高,女生比男生更高。男女生在《标准》政策实施认同的二级指标实施情况和人性化2个指标上具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01),在教师认真、过程管理、测试安排和重视程度4个指标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女生在教师认真、过程管理、测试安排3个指标上的得分值均比男生高,唯独在重视度指标上比男生低,且男女生得分值最低(3.173~2987),说明男女生对《标准》政策奖惩力度的认知较差,不足以引起大学生的重视,尤其是女生;男女生在教学配合指标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男女生对学校在体育课上针对《标准》政策内容进行了教学和训练的认同一致。男女生在《标准》政策效果认同的二级指标负面体验和结果公平2个指标上具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01),且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在身体健康和锻炼意识2个指标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女生的身体素质较差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部分女学生因先天体质较差[5],在测试中的负面体验更为深刻,并能认识到《标准》政策对大学生的益处;其中由于测试过程不严格,造成男女生对测试结果的公平性评价较低。
行为成分是个体对某事物或某项活动做出特定反应的倾向,行为倾向成分,是个体作出行为之前所保持的一种准备状态。从表3的统计结果看:男女生在《标准》政策的行为倾向上差异极其显著(P<0.001)。男女生在逃避、失范、努力3个指标上具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01),且女生高于男生;在锻炼指标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男女生的得分最低(3.520~3.450),女生比男生更低,进一步说明大学生平时缺乏锻炼和锻炼意识,尤其女生更是缺乏身体锻炼,身体素质差,测试中身体的不良反应严重,对测试的反感情绪比男生强烈,在测试中信心不足,会找理由逃避甚至有作弊的行为倾向,当然也不失女性特有的品质—认真、自尊心较强,她们会在测试中努力认真的完成测试项目。
3 讨论
3.1 男女大学生《标准》政策态度差异
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组成,心理学对态度的三个成分定义为:认知成分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括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情感成分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持有的好恶情感,也就是个人对态度对象的一种内心体验;行为成分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行为反应[6-7]。基于态度的心理学定义,我们把学生对《标准》政策的态度定义为学生对《标准》政策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包括学生对《标准》政策的重要性与目的的认识、较为持久的情感、参加《标准》政策活动的倾向等。男女生在《标准》政策的认知和行为倾向两维度上差异极其显著,且女生得分值总体比男生高;男女生在《标准》政策的满意度维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女生对《标准》政策的态度在各个维度指标上总体得分较高,介于“较为同意-同意”之间,且高于男生,但是唯独在学校的重视程度(奖惩力度)和锻炼行为2个指标上得分最低,女生得分低于男生;其次是男女生在过程管理、结果公平和反感情绪3个指标上得分也相对较低。女生对《标准》政策的反感情绪较高,锻炼的行为比男生差,表现出极高的逃避、失范行为,但同时又表现出很强的努力行为倾向。态度的三要素一般情况是协调一致的,但从以上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存在两组反差,一是女生对《标准》政策认知度较高,但是满意度较差,尤其是没有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二是具有较高的逃避和失范行为,却又表现出更强的努力行为。产生这种不协调的心理态度,对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极其不利,同时也会影响女生对《标准》政策的参与与执行。
3.2 男女大学生《标准》政策态度成因
我们分析原因,首先受文化性别影响,现代社会对女性有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女生具备果断、独立、外向、冒险和挑战等男性性格特征,女生比男生在对待事物方面表现的更为努力和认真。女性在接受管理、服从和从众的心理比男性强,女生对教师(权威)的态度多表现为服从与认同,因而她们更关注学习成绩结果,在选择上有明确的目标和动力,而男生恰恰相反,倾向于自我实现的需要较多[8]。因此,女生在测试中会尽力按要求完成测试。其次受生理性别的影响,女性一般具有细心、耐心、较强自尊心和认真等品质,她们会高度重视并且积极认真对待每年的测试,调查结果表明有的女大学生认为体质测试是考试的一种[9],可见女生对测试非常重视。由于生理期的影响,女生在请假和补测中更能感受到老师的态度,同时也是补测的受益者,因此对实施过程中人性化的认知比男生高。最后,由于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比男生少[10],在测试中会产生深刻的不良身体体验,造成对《标准》政策的逆反心理。正如调查中一位女生的心声“自从大学入学以来,体质测试已经成为一年一度的惯例,对大多数同学来说,包括我自己,都是痛苦的梦魇。当然痛苦的根源是我们自身体质不佳和缺乏锻炼,体质测试让这个不良生活习惯的恶劣影响在短期内无限放大,让我们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自身体质的下降,却无法在长期上给予我们有效督促”。因此,女生希望能有好的措施激励自己积极锻炼,提高自身的素质,减少测试中的负面体验,提高对测试的满意度,公平、准确地反馈自己的体质健康状况。
长期以来,我们对男生的身心特点定位为勇敢、果断、竞争、坚强和理智并能控制自己情感,不轻易放弃努力的目标等,这种观念也可能影响男生对政策的认同、情感及行为做出较为理性的认知判断。男性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所学到的行为举止与交际方式是与其性别相适应的,从而形成了“男动女静”的性格特征,这种特征使得男生比女生具有较高的锻炼行为,在测试中的不良身体体验也就相对较轻,逃避、失范的行为会减少。从体育社会学研究中发现,一味地扩大女生的体育理论研究,很少从男性特征去关注体育运动中的男性,造成女性主义体育理论的扩大化或者极端化。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往往会造成对男生的不平等,男性中的素质较差等弱势群体和女性群体联合起来将会形成对体育权力及其体育文化抵制[11]。上述原因也有可能导致男女生对《标准》政策态度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很高的一致性。美国“网络医学博士”网认为男人比女人更喜欢得到肯定,经常称赞他们,给予一点小奖励,更让男人做事更有积极性。从男生对政策的人性化认同也可以证明,男生非常希望和女生一样有更多的补测机会,并且对测试结果表示非常的不公。90后大学生是自我矛盾的集中体现,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趋利避害思想和价值观更加趋于功利化[12],所以渴望建立政策的激励制度,来提高自己的锻炼行为,改善对政策的不良情绪。
3.3 改善大学生《标准》政策态度的对策
《标准》政策的内容有待于完善。大学生对政策内容的不满主要源于测试项目的不够合理,不够人性化,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相同,提出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测试的项目设置和标准体系[13]。男女生项目之间不平衡,如男生的引体向上测试难度远大于女生的仰卧起坐测试,由于学生接触该项目的时间不同,导致项目的练习时间不同,加之选测项目中,不同项目测试目的不完全一致,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同一素质[14]。特别是针对男女生心肺耐力的1 000 m和800米,都是令学生较为担心的项目,可以采用诸如台阶测验等替换项目进行,但是一定要对测试仪器进行校对。从测试结果看,男女生的《标准》成绩具有很大差异,女生的优秀率要高于男生,而良好等级标准要低于男生,因此,当前的男女生测试标准有待调整。
作为《标准》政策的执行主体—教师,在测试过程的组织与实施中要尽到责任。教师在《标准》实施过程管理中要认真、严格、公平。首先,教师在测试前要带领学生做好准备活动,讲解测试要求及测试方法,动员学生要保持积极的测试态度等。其次,测试标准要一致,比如跳远,到底是在沙坑还是在平地测试,都要有统一规定,如果不同班级之间采取的形式不同,可能会给一些同学留下遗憾,同时也会造成成绩的不公平。最后,教师要有耐心和爱心,有些同学因病因事不能准时参加测试,或者测试不及格,要男女平等为大家提供较多的补测机会,为学生能够顺利通过测试建立一道心理的保障,同时也增加了学生体育锻炼机会。在测试中多关心素质较差的学生,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测试方法,减少身体的负面体验,鼓励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树立信心。
《标准》政策的适用主体—学生,要从主客观上增强锻炼意识,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身体素质。主观上,大学生要认识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我们不但要有健全的头脑,还必须具有强健的气魄,同时必须意识到体育运动在磨练人的意志品质和塑造健全人格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以及终身体育和健康体育将给未来的生活带来更精彩的人生。客观上,开设极具特色的运动项目及理论课、体育鉴赏课、运动医学与保健科等,掌握体育运动的最新动态,大胆尝试一些新的体育运动项目,满足大学生追求时尚及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渴望与挑战,同时提高体育选修课的学分,让学生克服无利不起早的观念,吸引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针对女生,开展符合女生锻炼动机的运动项目,如健美操、街舞、形体舞蹈、瑜伽和爵士等课程。教学内容以及上课使用的音乐一定要新颖、流行,比如女生的舞蹈课,要不断推出新的舞蹈套路,让学生体验目前最流行的舞蹈元素及时尚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从中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女生的身体素质。
4 结论与建议
4.1 女生除了对重视程度的认知低于男生外,其余对《标准》政策的认知指标均高于男生;男女生对过程管理、重视程度和结果公平三个指标的认知相对较低。学校应该建立有效地奖惩制度,尤其对女生的奖惩制度要比男生更具吸引力,同时要加强对测试过程(方法、要求和执法尺度等)的严格管理,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公平性。
4.2 男女生对《标准》政策的满意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在反感情绪指标上男女生得分也相对较低,说明男女生没有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学校不仅要重视体育课堂教学,而且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快乐,养成平时锻炼的好习惯,提高身体素质,进而改善学生在测试当中的不良身体反应。
4.3 女生的锻炼行为较男生更差,容易出现逃避和失范(可能作弊)的行为倾向,但是由于《标准》政策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因此女生在测试中比男生表现得更加努力。教师要加大在测试前对女生的心理关注,尤其是对素质较差的女生多一份关心,了解她们的思想动态、素质状况和近期身体状况,给予鼓励和对应的测试方案,让她们减少心理障碍,增加测试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刘伟忠.政策适用主体及其政策态度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7(4):41-45.
[2]陈善平,刘丽萍,张中江,等.学校体育政策态度扎根理论:基于阳光体育的质性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27(5):414-419.
[3]张宗国.影响《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的主客观因素分析[J].体育科学,2009(29):86-91.
[4]卢勤,黄丽珊.大学生人格维度上的性别差异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370-373.
[5]王路遥,华琦,吕克琦.从女大学生健身现状探讨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教学改革趋势[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10):98-100.
[6]万明钢,刘显翠,主编.现代社会心理学[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124.
[7]肖旭,编著.社会心理学[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223.
[8]孙康宜.耶鲁·性别与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9]李瑞,但雪莲.体质测试视角下促进女大学生健康研究[J].四川体育科技,2011(3):146-149.
[10]张中江,陈善平,潘秀刚.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锻炼动机的性别差异[J].北京体育大学,2009(9):50-52.
[11]张宪丽.西方体育社会学中的男性气质研究[J].体育科学,2011(6):67-73.
[12]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111-114.
[13]鸿鹰,罗荣保,汤长发,等.《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首都体育学院报,2007,19(6):51-52.
4.关于大学生对考研态度的调查报告 篇四
A男B女
2你喜欢旅游吗
A喜欢B不喜欢
3你对动漫感兴趣吗
A感兴趣B不感兴趣C一般
4你的月平均生活费是多少
A1000元以下B1000元~1500元C1500元以上
5你一年出游几次
A0次B1次C2次及2次以上 6你去过嬉戏谷游玩过几次
A0次B1次C2次及2次以上 7你觉得嬉戏谷的门票价格是否合理
A合理B不合理
8你了解嬉戏谷的旅游设施吗
A了解B不了解C一般
9你是否愿意带朋友一起去嬉戏谷游玩
A愿意B不愿意C一般
10你觉得嬉戏谷的景区建设是否改善了当地的居住环境
A是B否
11你对嬉戏谷的服务满意吗
5.关于大学生对考研态度的调查报告 篇五
在2012年的寒假期间,在学校团委的号召下,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现在农村的生活情况,也为了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我随机对自己村里的十户村民进行了调查。在调查期间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下面我就介绍一下这次调查的经历。
记得我是一月十四号回到家的,第二天早晨天蒙蒙亮的时候我就起床了,但在农村绝大多数的人早就开始了忙碌的一天。我的调查看起来很简单,就是了解一下现在人们对健康的看法,不过在乡下很多人都觉得有点不自在的,因为乡下极少有这样的活动,为了让人们没有这种心理我必须要做自然一点,这样更有利于这次的调查顺利开展。于是我决定以交谈的形式去完成这次调查然后自己再回家记录下来。同熟悉的群众交流总有一种和蔼可亲的感觉,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交流机会,借这次机会我还跟他们谈了很多,他们丰富的人生经验朴素的话无不阐释人生的真理,令我如坐春风。
首先与我交谈的是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村里大大小小的活动上到开村民大会下到祭祖扫墓都由他带头,准六十的人了,头发里夹杂着银丝,脸布满了岁月留下的痕迹,但两目炯炯有神,给人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交谈时他总带着爽朗豁达微笑,使我开始时的顾虑瞬时烟消云散,我很快就入题了。当我问及现在他的身体状况时,他好像格外的兴奋:“很好啊,现在身体有毛病我立马就去看医生了,反正现在用不了多少钱,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啊。”可转眼间却皱起眉深深地叹了口气,我突然变得紧张:“怎么啦,是不是我年少无知说错话了?”他一边点着烟一边沉重地摇了摇头:“早年啊,要是治病可以有补贴的话,刘大妈可能就不会这么快就走了„„”原来为了这事,其实我也听说过,那刘大妈听说是得了严重的胃病必须要好几万才能坐手术,众所周知对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目了,更何况她养了五个孩子,生活早就是捉襟见肘。乡亲们纷纷主动捐款捐物,与她共度难关。可惜人间有情病魔无情,杯水车薪的捐款根本不能令她抵挡住病魔的侵袭„„这也让他一直耿耿于怀,他轻轻地弹了弹烟灰,深深地吸了一口,淡淡地说:“现在好了,起码不会因为没钱治病而丢了性命。自从《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提出后,农村人的生活改善很大啊,这个给我们农村人带来的好处真是太实在了,比如说感冒,随便去医院看看也起码花上百块,所以那时没什么大碍都不想去医院,都是一直拖着再自己买点药吃,而现在不一样了呀!虽说照样要花上百块,不过70%是由政府报销了,实惠了不少啊。”我心头也不禁一热,党的政策给确实人们群众带来了巨大的帮助,否则我可能连大学也上不了。
接着我又去村东头找到了周大妈,她另一半在外打工,自己在一个人在家带三个孩子,最大的孩子才读小学六年级。这是个典型的年轻家庭。我去的时候,她刚从地里回来正在做早饭,她的小儿子刚开始学走路,正在一旁耍调皮呢。我就一边帮忙哄着他一边跟庞大妈聊天。她是个热情好客的人,看我来了马上嘘寒问暖起来呢。在交谈中我知道她家备了小药箱,她称它为“小华佗”呢。她笑着说:“这必须的,自己的孩子还小嘛,总有不舒服的时候啊,有了它烦恼自然就少了,它就是我家的小华佗啊,有了它淡定多了。”听她这么说,基本上对她关于健康的态度我已经心中有数了。现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人们生活水平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短短20字的定位,涵盖了多方面意义。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农民支出。
之后的调查基本上对健康的态度都与之前的无异,这次的调查不仅让我与父老乡亲相处的更加融洽,更让我进一步了解农村的现状,虽说我也生在典型的父母务农家庭;看着父母早出晚归还有那干裂的粗糙厚茧的手,但他们总喜欢护着自己的孩子,生怕我累着,别看他们读书少,我每争着干活每去自己赚点生活费每尽量省点钱的时候,他们总会阻挠,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啊!”简单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良多,活着不仅要努力去减轻父母的负担,还要努力去为下一代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眼看中国虽说还是个发展中国家,很多物质资源都相当缺乏,但祖国就像一位和蔼的母亲,虽然自己并不富裕,但她努力地让自己的孩子,努力地让龙的传人不会因为物质缺乏而困住了前进的脚步,努力不让自己的孩子因为半斗米而折腰;只为了自己的后代能过上更幸福的生活,只为了中国龙能真正冲上蓝天,只为了早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6.关于中学生学习态度的调查报告 篇六
学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学习态度却仅仅只有一种,那就是时时刻刻都要认认真真。热爱学习的人对学习总是孜孜不倦,把学习当作最大的乐趣,这样才能使我们更加热爱学习,从快乐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相反,不热爱学习甚至是讨厌学习的人,慢慢地就会产生一种畏惧学习的心理。上课时,他们往往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看起来是在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听老师讲课,而实际上他们的心已经不知飞到什么地方去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们不能及时完成,第二天来到学校只好找同学抄,这样长期抄下去后果会怎样,你考虑过吗?这样的学习态度怎么能提高学习成绩呢?上课时一定要认真听课,老师布置的作业一定要及时认真的完成,不要为了做作业而去做作业,要知道做作业不是一种任务,它不需要任何人的要求!在遇到不懂的问题的时候,要想办法弄明白,这样成绩自然会有所提高了。光有端正的学习态度还不行,除此之外,还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活”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之一。所谓的“活”就是说不能读死书,在各种题型前能够随机应变。这道题你能轻而易举地把它做出来,如果把它改个模样,你还能认出它来吗?做这种题就需要“活”,无论题怎样变,只要我们掌握它的解题技巧就能把它做出来,要学会举一反三。平时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多留意身边的事物,这对我们知识的积累是非常有用的。当然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能说明什么,不能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差就否定了他们的学习态度,因为学习的方法用得不对也会是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
一、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个人因素主要有学生学习自主性、自制力、恒心等。学习自主性不强,学习就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说要检查的就去做,老师没有明确说要检查的就算了。自主性是学习成败的关键的因素,我们学生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会在必要的时候拉或推一下我们,而不可能一直拽着我们前进,所以我们因该明白学习的真正含义,或者说学习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做作业不是仅仅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而是为了巩固我们课堂上学过的知识;预习、复习也不是仅仅把课本看一下,预习是为了保证我们的听课效率和效果,因为我们无法在45分钟内完全集中注意力,这就需要我们有重点的去听课,所以只有提前预习了才知道哪一块是自己的难点,需要特别认真地听,哪一块自己在预习的过程中已经明白了,再与老师的思路对照一下就可以了;因为我们的记忆
存在遗忘现象,即使在课堂上听明白了,等晚上回到家也会忘记一些知识,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复习。
认真完成作业、及时地预习、复习都是对我们学习自主性的培养。自制力是一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神经纤维尚未全部髓鞘化,传递的神经行动容易泛化,不够准确,因此会常表现出自制能力比较弱。
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中包括自制力,家长应该注意学生自制力品质的培养。这个品质是在一定的自然、社会和家庭条件影响下,在个体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首先,可以通过学习活动来培养孩子自制力品质,引导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当外界的诱惑出现时,要不为所动,能够抵制。这必须使孩子能想到自己的学生身份,任务就是学习,进入学生这个角色才行。在学习中具有一定的自制力,才能做到专心学习。
学习,能从阅读、听讲、研究和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而你怎样对待学习,就是怎样对待你自己!你怎样看待学习,就是怎样看待你自己!所以,珍惜学习,就是珍惜你自己!
只要你对学习有良好的态度,学习给你无限的“资源”!就像你种田一样.只要你拥有时间,拥有技能,拥有“种子”……等时机一到!就会有一大把的“财富”!
虽然有些人讨厌学习,但学习却从不讨厌任何人!它总是在人快要绝望的时候拉他们一把;它总是帮助身世可悲的家庭出现“阳光”……着样的希望!着样的力量!难道还不快点珍惜吗?不只要你有恒心,有耐心,丰收的成果定会落在你的手上,而且还是最珍贵的成果!
所以,一个人的恒心、耐心和决心,是对带事物的态度的能源.只要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只要你认真地面对学习,那么,胜利之果便会降临!
7.关于大学生对考研态度的调查报告 篇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广东和广西两省区7所高校20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生107名, 女生93名, 随机抽样。各校学生人数分别为:五邑大学35名、华南理工大学32名、暨南大学25名、华南师范大学23名, 广西大学30名、广西医科大学23名、广西民族大学32名。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大量查阅关于学校体育学、民间体育游戏研究等有关专著及国内相关文献资料为该文提供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 通过互联网, 共发放问卷200份, 回收200份, 其中有效问卷为200份, 有效回收率为100%。
1.2.3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 通过spss16.0和excel2003软件进行数据整合、处理, 供分析参考。
1.2.4 访谈法
通过面对面访谈和网上即时聊天的方式与其中10位被试者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大概了解被试者所反映出的态度其背后的原因。
2 结果与分析
2 . 1 大学生对民间传统体育游戏进入高校课堂的态度调查
由表1可知, 共有76.5%大学生对民间传统体育游戏进入高校课堂持赞成态度, 18.5%的大学生表示无所谓, 仅有5%的大学生持反对意见。
2 . 2 男女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希望参与的民间传统体育游戏项目统计
表2显示:男生中最受欢迎的三个项目是放风筝 (61人, 占57.0%) , 舞龙舞狮 (48人, 占44.9%) , 中国象棋 (44人, 占41.1%) ;最受女生喜爱的三个项目是放风筝 (59, 占63.4%) , 转呼啦圈 (31人, 占33.3%) , 踢毽子 (31人, 占33.3%) 。放风筝是男女生喜欢人数最多的项目。
2 . 4 男女生对民间传统体育游戏进课堂形式调查
由表3可知, 支持以专门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和以随堂游戏的形式进入课堂的人数差异较大, 大多数男女大学生对随堂游戏这一形式相较而言更受欢迎, 对每一种开课形式支持人数均超过50%。大多数学生认为民间传统体育游戏进入课堂以多项目合成的形式更好。大多数学生认为民间传统体育游戏适度改编后更适宜进入大学体育课堂。
3 讨论
3 . 1 性别差异对民间体育进入课堂的影响分析
由上述调查结果知: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本身就根植于人们平时的生活中, 基本没有明显的性别限制。而且由于有些青少年 (无论男女) 从小接触民间体育游戏项目, 在其成长过程中充分体会到民间体育游戏带来的无穷乐趣, 因此对其有亲切感;且民间体育项目种类繁多, 具有较强的趣味性, 能极大地满足青少年的好奇心与好胜心, 不分男女差别, 男生女生均可以玩, 均可以在其中获得极大的乐趣, 由此可知, 性别上不存在显著体现民间体育进入课堂态度的影响。但是, 部分传统游戏项目如转呼啦圈, 踢毽子, 跳橡皮筋等, 男生的兴趣较低, 虽然为数不少的男生在中小学期间也有所参与, 但随着年龄增大, 越来越多的男生觉得这些是“女孩子玩的游戏”太过幼稚, 而更加体现技巧、力量和智慧的放风筝、舞龙舞狮、中国象棋、拔河等项目成了男大学生们较为集中的选择对象。而在女大学生中, 除了放风筝这一选项受欢迎程度高, 斗鸡 (撞拐) 这一选项人数很少不受欢迎以外, 其他几项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选择人数相差不大, 从个别访谈中了解到, 女生不太会像男生那样有担心所谓游戏幼稚的问题, 而之所以不选择斗鸡 (撞拐) 是觉得游戏过程中动作不甚雅观。而且, 因为总体上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不及男生, 女生的选择参与的项目较为分散。
3 . 2 大学生对民间传统体育游戏了解和参与程度、参与态度和对其进课堂的态度间的关系分析
通过对同学们对自己了解的民间传统体育游戏的调查, 男生对放风筝、舞龙舞狮和中国象棋, 女生对放风筝、转呼啦圈和踢毽子等几个项目的参与度较高。上述几项活动同学们了解程度也比较高, 于是在今后对课堂的引入中, 可将其作为一个重要参考因素。
根据调查结果及访谈得知, 同学们更倾向于参加自己了解的民间传统体育游戏项目。这可能与大家比较倾向于做自己比较了解的事情的心理状态有关, 他们感觉参加了解程度更高的民间体育项目使他们更得心应手, 还可以回味童年曾经参与的乐趣。所以如果今后的课堂中开展此类项目时, 可以考虑增加选择面, 以便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同时, 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部分民间传统体育游戏, 在同学们中的普及和认识程度还不够高。作为一种参考, 在侧面也给我们一种提示, 可以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向大学生普及一些所谓冷门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 加深同学们对民间体育文化的了解。
对于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喜好和对此项目进课堂的态度进行对比, 也发现其中并没有显著的相关。问卷如实地反映了同学们的真实心态。一方面说明同学们对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是否进课堂这件事情本身并不关心, 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 比如说同学们已经习惯了传统的体育模式, 而对这个事情本身并没有多加关心。另一方面也说明同学们对传统体育项目进课堂的意识还不够高, 我们应对大学生加大普及和宣传力度。如果传统体育项目真的要走进课堂, 那么在前期也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 使同学们从思想上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传统体育项目进课堂的意义。
3 . 3 民间传统体育游戏进入高校课堂形式分析
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如何进入高校课堂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参与, 这是一个很现实也很重要的问题。调查统计发现, 对于民间传统体育游戏进入课堂的多种形式, 大学生们有自己的看法。在是以专门开设相关课程的形式还是以随堂游戏的形式进入课堂的问题上, 随堂游戏这一形式相较而言稍占优势。看似有些矛盾的一点是, 男生在假设学校开设相关课程的前提下大多数人都表示仍将选择体能、技能类竞技体育项目课程, 但是, 在这一选题中, 却有48%的学生认为民间传统体育游戏若是进入课堂, 专门开设相关课程的形式更好。通过事后抽样访谈得知, 造成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主要有两大类。一是部分男生对全部或部分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完全没有兴趣, 若是通过专门开设相关课程的形式, 他们可以避免选择这类课程, 以保证不会在课堂中被迫参与某些不喜欢的游戏, 第二类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 他们本身对民间传统体育游戏进课堂所持的其实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自己本身倾向于选择一些球类体育运动, 他们认为体育课时间本来就有限, 若再穿插民间体育游戏进入其中, 一堂课的活动时间就不能尽兴完成一场球赛。然而, 在总体态度上, 他们都没有表示反对传统民间体育游戏进入大学课堂, 这里可能有一部分从众心理和自陈量表的反应定势的成分引起的影响, 但在访问中, 有男生表示, 如果项目选择和体育课总体时间调整方面做得比较好, 他们也是欢迎民间传统体育游戏进入大学课堂的。
对于是单项构成课程还是多项合成课程, 大家意见较为统一, 多数学生认为民间传统体育游戏进入课堂以多项目合成的形式更好。
而在忠于传统还是进行适度改编的问题上, 多数学生认为民间传统体育游戏适度改编后更适宜进入大学体育课堂, 少数支持忠于传统形式的被调查者往往倾向于选择专门开设相关选修课程。而在这样专项的课堂中, 教师完全有时间从传统的形式开始, 再在后期的课程中做适度的改编。
4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1) 对于民间传统体育游戏进入大学课堂, 大部分大学生持赞成态度, 少数感觉无所谓。男女生在民间传统体育游戏进入大学课堂的态度上没有明显差别, 但在游戏项目选择偏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2) 男生中最受欢迎的三个民间传统体育游戏项目是放风筝、舞龙舞狮和中国象棋, 最受女生喜爱的三个项目是放风筝、转呼啦圈和踢毽子。
(3) 大多数学生认为体育游戏以随堂游戏的形式进入体育课更好, 大多数学生认为民间传统体育游戏进入课堂以多项目合成、适度改编后更适宜进入大学体育课堂。
4.2 建议
(1) 学校方面, 若有意将民间传统民间体育游戏引入高校课堂, 可考虑专门开设相关课程和随堂游戏相结合的方式, 在专门开设的相关课程中, 以多项合成的形式开展, 可优先考虑将放风筝, 抽陀螺和中国象棋这三项组合开课, 并采取不限男女的选课方式。而在男生的体能、技能竞技体育课程中, 可加入适度改编简化的放风筝、舞龙舞狮、拔河、抽陀螺、丢沙包等民间传统游戏内容, 并注意时间的分配。在女生的体能、技能竞技体育课程中, 可根据学生意愿选择加入适度改编过的包括放风筝、扯铃、拔河、抽陀螺、转呼啦圈、踢毽子、丢沙包、踩高跷、跳橡皮筋、花式跳绳、舞龙舞狮、滚铁环、跳房子、跳竹竿等在内的多种民间传统体育游戏。
(2) 学生方面, 其实很多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对场地和器材的要求并不是很高, 在一些弄堂里发展起来的很多游戏项目在寝室走廊里就很好地开展, 器材方面, 除去不用器材的和舞龙舞狮这样不宜自己购买器材的, 呼啦圈、毽子、绳子一类的器具在普通的体育用品商店都能买到, 而扯铃、陀螺、高跷、铁环等器材也容易购买, 现在很多的网络商店都有类似器材出售。只要大家有意参与, 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哪怕不能通过进入课堂的形式, 也能轻松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张大志, 陆云.民间体育的休闲价值研究[J].搏击 (武术科学) , 2009, 6 (11) :80-81, 90.
[2]曾玲.谈“民间游戏”进入体育新课程[J].健身俱乐部:理论研究, 2009 (6) :61-62.
[3]沈丽玲, 余万予.民俗体育在学校体育中发展的作用和对策之探析[C].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一) , 2004.
8.关于大学生对考研态度的调查报告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锻炼态度;分析
本文主要通过对大学生锻炼态度的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发现问题,进而提出改正措施。锻炼态度直接影响人们的锻炼行为,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正确的锻炼态度,让学生对锻炼有新的认知,从而促进学生自主锻炼和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提高身体素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200名湖州师范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200份,问卷有效率为100%。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查阅学院图书馆的CNKI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相关的文献资料,作为本次研究的理论背景和参考资料。
(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采用毛荣建(2003)编制的《体育锻炼态度量表》,包括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主观标准等八个维度。该模型概括了以往社会心理学中态度-行为的定性论述和实验研究,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问卷的发放时间为2014年4月初,共发放问卷200份,总共回收200份,其中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为100%。
(3)数理统计法。收集、整理实地调查获得的资料,采用Windows Excel、SPASS11.5对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P >0.05为差异不具有显著性,0.01<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为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
二、结果与分析
1.湖州师范学院公体大学生不同性别的锻炼态度比较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男女生的锻炼态度的平均分差异存在高度显著性(P=0.002<0.01)。这说明男女生对于锻炼得态度普遍还是积极的,只是男生相对于女生来说会表现得更明显些。在八个维度中,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主观标准的性别之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的性别之间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均为(P=0<0.01),行为控制感的性别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4<0.05)。不难看出态度、认知都是思维上的,而习惯、体验等是属于行动上的。可以得出,男女生在锻炼态度的认知上基本相同,但在实际行动上男生的积极性要明显高于女生。这有可能是因为:(1)男生在性格上要比女生好动些,喜欢运动;(2)在锻炼时遇到困难,女生会因为怕苦,比较容易选择放弃;(3)女生锻炼往往是因为其他因素,而男生是因为本身喜欢等。
2.湖州师范学院公体大学生不同专业的锻炼态度比较分析
对于不同专业的锻炼态度调查发现,文理科学生的锻炼态度的平均分差异存在显著性(P=0.045<0.05)。这就表明专业性质的不同可能会导致锻炼态度的差异。在八个维度中,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意向、主观标准的专业之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行为习惯和情感体验的专业差异具有显著性,而行为控制感的专业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08<0.01)。同样的,文理科学生在锻炼态度的认知方面不具有差异性,而在行为的控制上存在的高度显著性差异。文理科学生在行为习惯、情感体验和行为控制上存在差异。
3.湖州师范学院公体大学生是否愿意一个人锻炼的态度比较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是否愿意一个人锻炼的平均分差异存在高度显著性(P=0<0.01)。这就清楚地说明了愿意一个人进行锻炼的在锻炼态度上属于积极性较高的,自主性也较强。在八个维度中,除了行为认知和主观标准的差异具有显著性之外,其他的六个维度,包括了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的差异都存在着高度的显著性。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湖州师范学院公体大学生的性别和专业之间的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主观标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行为习惯、情感体验和行为控制感的差异具有显著性。这与男女生,文理科的一些本质差别有很大关系。普遍存在着男生的锻炼态度要高于女生,理科学生的锻炼态度要高于文科学生的情况。
(2)对湖州师范学院公体大学生在是否愿意一人锻炼的锻炼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差异存在高度显著性。这就说明态度与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行为,我们要更加注重态度的培养,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和自主锻炼的习惯。
2.建议
(1)注重男女生之间的差异,尽可能多地开设不同类型的体育课程。学生可以更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锻炼项目,从而培养学习乐趣,形成自主锻炼的习惯。
(2)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养成正确的锻炼态度,丰富课余生活,做到学习与锻炼两者合理安排。
(3)学校要加大对体育锻炼的宣传,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学生基本身体素质进行考核。
(4)课余时间运动场地免费开放,吸引学生积极参与锻炼。
参考文献:
[1]毛荣建.青少年锻炼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的建立及检验[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
9.关于大学生对考研态度的调查报告 篇九
亲爱的同学:你好!我是天津工业大学的一名学生,我们正在做天津市大学生对于流浪宠物的态度的调查,你的回答对我们非常重要,谢谢你的配合。
1、您在家中或学校是否养过宠物?
A、是B、否
2、您是否因为某些原因遗失或遗弃过宠物?
A、有B、没有
3、假如您饲养了一只宠物,您在什么情况下会遗弃它?(可多选)
A、无论怎样都不会遗弃
B、在发生宿舍、邻居投诉等问题时会遗弃
C、当宠物出现健康状况时会考虑遗弃
D、因为品种不好、长相不好、品行不好
E、恋爱是一时冲动买的,分手后看着别扭会遗弃它
F、咬伤过人
G、出现与宠物相关的流行性疾病时
H、经济负担太重
I、放长假时不便带回家
4、假如您不得不放弃您的宠物时,您会选择哪种处理方式?
A、送给朋友或流浪宠物救助站
B、直接丢掉
C、考虑安乐死
D、其他
5、您对所在城市流浪宠物的现状了解多少?
A、很关心,专门去调查过
B、大概知道它们的数量
C、不太了解,只知道一点点
D、完全不了解,也不关心
E、很关心,但不了解社会现状
6、您怎样看待流浪宠物?
A、觉得可怜,想去收养或领养
B、觉得可怜,但是不会去接触
C、无所谓,与我无关
D、很厌恶,最好都抓走或捕杀
7、假如您所在地组织捕杀流浪宠物,您如何看待?
A、流浪宠物泛滥成灾,捕杀是好事
B、手段太残暴,流浪宠物是被遗弃的,它们没有错
C、建议同意饲养,不应该捕杀
D、无所谓,无我无关
8、您身边的有养宠物或喜欢宠物的朋友吗?
A、有B、没有C、很多
9、您认为大学生养宠物是出于那些愿因?
A、喜欢B、无聊C、玩玩D、其他
10、您认为大学生在未确定自己是否一直把宠物养下去之前应不应该养宠物?
A、应该B、不应该C、不知道
11、您看过《忠犬八公》或其他类似的片子吗?
A、看过(请您继续答下面的题)B、没看过(谢谢您的参与)
12、您看完片子的感受是什么?
A、狗太忠诚了
B、那个主人好有爱
C、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有时候超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13、您能为改善流浪宠物这种局面提供一点建议吗?
10.关于大学生对考研态度的调查报告 篇十
当前,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是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根据国内外成功的经验,能在就业以前接受到全面的大学“职前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尽快的找到合适的工作,更重要的是“通过系统的理论以及实践训练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挖掘职业潜力,确定职业定位,找准职业走向,使得大学生能够学有所长,尽其所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成就最大的伟业”,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今年来,各高校大学纷纷开展了不同形式的“职前教育”,有的学校以系列讲座或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有的学校已将就业指导列入教学计划,作为选修课或必选课开设。南京仙林大学城聚集了近10万大学生,专业涉及文、理、工等多学科,多所高校已经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职前教育活动。本文作者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职前教育的现状及大学生对职前教育的态度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本次调查共发出1000份问卷,遍及多所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回收有效问卷占93%。论文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调查结果
1 大学生对职前教育的了解度。大学生对职前教育的了解仍然处在较低水平。从调查来看,2.1%同学对职前教育非常了解并且很清楚职前教育的具体形式与内容,58.51%同学对职前教育一般了解,但不清楚具体内容,35.11%同学对职前教育并不了解,还有4.26%的同学没有听说过职前教育。从调查获得的资料来看,同学们对职前教育基本上是处于一种“听说过”但对具体职前教育内容等实质性问题却是“一知半解”。可见,对大学生进行普遍的职前教育,培养学生自觉接受与完成职前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学校开展相关的职前教育的频度。有9.57%的院系经常性开展,62.77%院系只在特定的时期针对特定的人开展,27.66%是没有系统的相关课程,并很少开展。
3 大学生职业讯息获得的途径。从调查资料反映的数据信息来看,大学生获得职业讯息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报纸杂。这个比例占到了52.44%;除此之外,
通过实践活动获得职业讯息的占到了21.95%;通过参加校外的职前教育培训机构获得职业讯息的占到了17.07%;也有8.54%的学生对职业讯息并没有实地去搜寻过,这个比例占到了8.54%。
4 大学生眼中适合开展职前教育的时间。这里的“职前教育”针对的是大学生,所以作为主体的大学生对“职前教育”开展时间的把握对大学里更有效的开展“职前教育”有着重要作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会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从大二大三就开始之前教育应该是最合适的时间。21.28%的学生主张在大二上即开展职前教育培训:巧合的是,同样是21.28%的同学主张在大二下开展,有25.53%的学生主张开展职前教育活动,支持率最多;除此之外,7.45%的同学主张大一上即大学刚入校即开展职前教育相关课程;8.51%的同学主张大一下开展;11.70%主张在大三下;只有3.19%的同学主张在大四上开展职前教育活动。
5 大学生较倾向的“职前教育”模式。46.81%的学生比较倾向于实践大于理论的模式,32.98%的学生认为需要理论跟实践相持平是最好的,8.51%的同学认为理论要大于实践,11.70%的同学觉得只要有提升,什么方式都可以。
同意建立职前教育网络课堂的人数占到17.25%,希望有专业指导老师定期开展相关课程的`占到29.66%,赞成定期举行不同类型的素质拓展活动的占到了20.32%,期望有计划的提供更多实践活动的同学占到了30.72%,而建议实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的占到了9.2%。
二、原因分析
11.关于大学生对考研态度的调查报告 篇十一
[关键词]分班;快慢班;重点班;社会分化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9-0018-05
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在校内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或称快慢班)的现象在中国大陆由来已久,此条规定虽然使得分快慢班从违规变为违法,然而,近几年来这种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在许多学校依然或明或暗地存在着。
如何分班不仅体现着学校办学理念的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校内教育资源的分配方式,与学生和家长利益直接相关。为此,笔者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了学生家长对于分快慢班的态度,运用访谈方法研究了教师、校长和学生对于分快慢班的态度,并试图寻找分班现象屡禁不止背后的根源性成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利益相关各方对分快慢班的态度
1家长的态度:班级比学校更重要
2007年2月~5月,时值《义务教育法》重新颁布实行半年之际,我们选取中部某省会城市9所不同质量的初中学校的学生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58份。参照社会评价、学生成绩和教学条件,我们将9所学校依次定义为最好的学校(1所)、较好的学校(2所)、普通学校(2所),薄弱学校(4所,其中城市中心与城乡结合部学校各2所)。问卷结果用SPSS11.5进行处理。
(1)家长对班级与学校的态度
调查表明,家长对孩子就读班级的关心程度超过对学校的关注程度。如表1所示,只有13.9%的家长认为“学校很重要,孩子上好学校才有好前途”。其中最好的学校的家长中有20.9%的家长赞同此观点,较好的学校、一般学校、薄弱学校中这一比例分别为16.5%、24.8%、5.6%。
家长认可“只要孩子好好学习,在哪里都能成才”的比例为43.3%,其中最好的学校的家长中有30.9%的人认可此观点,在较好的学校、一般学校和薄弱学校家长中此比例分别为33.5%、27.6%和58.7%。
41.7%的家长认为“学校并不重要,好的班级和老师最重要”,其中最好的学校、较好的学校、一般学校、薄弱学校家长中,各有47.3%、50.0%、47.6%、33.3%的家长赞同这一观点。
可见,不同类型学校的家长对“学校很重要,孩子上好学校才有好前途”、“只要孩子好好学习,在哪里都能成才”的看法存在较大差异,好学校的家长更倾向于支持前者,而薄弱学校的家长更倾向于支持后者,在一定程度上,这也与薄弱学校家长无力择校的事实相关。不同类型学校的家长对“学校并不重要,好的班级和老师最重要”的看法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在上哪所学校已成既成事实的情况下,多数家长认为上哪个班级更重要。
对家长的访谈也表明,很多家长认为“择校不如择班”,“择班就是择师”,如果不能进好班,只进好学校也没有多大用处。(如表1)
(2)家长对校内分快慢班的态度
经分析,非常支持和比较支持分快慢班的家长占全体家长的有效百分比是63.8%,在一所学校中,学习成绩越好的学生家长越倾向于支持学校分快慢班,达到显著性相关水平,同时,支持分快慢班的家长对教师的满意度也较高,两者也达到显著性相关水平。是否支持分快慢班与家长学历之间相关程度不明显。
各种类型的学校都有相当比例的家长支持分快慢班。问卷分析表明,一般学校中家长来自的社会阶层更为多样,家庭月收入有高有低,家长学历有高有低,以高中或中专学历为主体。而薄弱学校、最好学校和较好学校学生家长来自的社会阶层相对较单一:薄弱学校的学生家长多为低学历、低收入人群,最好学校和较好学校的学生家长多来自学历较高、收入较高的人群。
调查发现,一般学校的家长对分快慢班的支持程度要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的学校,在学校中,高达82.1%的家长支持和非常支持分快慢班。这表明,学生家长的社会阶层越丰富、越多样的学校,家长要求分班的态度越强烈,同时对分班问题也更为敏感。(如表2)
2学校的态度:有利于因材施教
无论是在哪种类型的学校,被访谈的多数教师与校长大都认为应该分快慢班,认为分快慢班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1)教师的态度:方便组织教学
支持分快慢班的教师认为分快慢班有利于教学,学生相对整齐好上课。较好学校CH学校的教师CHTI认为:“还是应该分快慢班的,都是同一个层次的孩子,这样课要好上些。”一般学校SL学校的教师SLTI谈到:“快班老师教得轻松些,学生家长素质也高一些。好学生把‘坏学生带好很难,‘坏学生把好学生带坏容易。”只有少数教师不同意分快慢班:“分快慢班不利于班级之间的竞争。慢班学生因为与快班学生差距大,所以与快班没有竞争感。”
(2)校长的态度:可留住优质生源
校长们更多地从提高和维持学校的升学率、维护学校声誉的角度考虑分班问题。好学校要吸引生源,就必须维持好的社会声誉,就必须保持升重点率。薄弱学校也必须向家长做出承诺,把想学习的学生和不好好学习的学生分开,给想学习的学生以好的环境,从而吸引生源,提高升学率。较好学校SW中学校长SWA认为“分快慢班是无奈之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住优势生源。你不分别人分,学生就跑到别的学校去,学校的竞争力就被削弱。”薄弱学校LJ中学的校长LJA认为:“分班可以留住一部分好学生。例如w学校的重点率是60%,而我校快班学生50人中可以有40人上重点,重点率可以达到80%。学生是愿意交钱到w中学去,还是愿意留在我校的快班?”
访谈中发现,多数学校实际上也分了快慢班,不过有隐蔽与明显之分。从调研情况来看。薄弱学校和普通学校更倾向于将快慢班公开化和明显化,以此来吸引生源。而最好学校因为生源充足、学生素质相对整齐而优秀,为了塑造“促进每个学生发展”、“每个教师都能独当一面”的学校形象,更倾向于将快慢班隐蔽化。最好学校w学校明确宣称没有分快慢班,其原因与其说是为了促
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不如说是为了平衡关系和化解矛盾,减少来自家长的压力。
各学校分快慢班的主要标准是学生成绩,金钱和家长的社会关系有时也会起作用。在少数学校进入好班或特长班要交钱。多数教师赞成以学生成绩而不是以金钱或关系为标准分快慢班。
3学生的态度:各有利弊
我们访谈了来自不同类型和不同教育质量的5所学校的71位初中学生,其中有慢班学生也有快班学生,用集体访谈方式每组访谈3个~4个学生。
快班学生多数支持分快慢班,“搞平行班,好差混在一起,潜力发挥不出来,氛围不好。”
同时谈到分班后学习压力比较大、教师期望比较高。少数学生不支持分班:“每个班都应该有好有坏,分班伤害自尊心,慢班学生会慢慢失去学习动力。”
一些非快班学生也支持分快慢班,对快班亦有艳羡之情,“希望能进快班”、“慢班纪律差”。不过亦有相当多非快班学生不支持分快慢班,也不希望进快班,认为快班“学得多、压力大、考试多”、“很黑暗,有人有关系,有人没有关系,对人不公平。”
二、分快慢班能否满足各方需求?
从调研看来,在学校中分快慢班的观念根深蒂固,支持者众多,其中教师和校长是支持分快慢班的主导因素,家长是支持学校分快慢班的辅助因素,学生则主要是被动适应,而非主动要求或选择。
1分快慢班对学生学业成绩提高的效果不显著
分快慢班背后最主要的动因是提高升学率。当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主要是升学率、衡量教师水平的标准主要是学生成绩时,分快慢班似乎就成为一个比较便利的习惯性选择,其最大理由就是因材施教。
但事实上,国内外对于能力分组(即把相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放在同一个教室里)是否能促进学生成绩提高做了很多研究。英国学者Newbold的研究发现,低能力学生在混合分组中进步显著,而没有明显证据证明高能力学生在能力分组和混合分组中学业成绩有明显差异。Postlethwaite的一个后续研究表明,能力较低学生在混合分班中总体成绩更好,且不会降低较高能力学生的成绩水平。美国学者Slavin在总结了29项同类研究后,认为能力分组对于提高学生学业成就效果有限,能力分组对高能力组、平均能力组和低能力组学生的平均影响因子分别为+0.05,-0.10和-0.06,影响是相当低的。
初中学生学业成绩与兴趣差异很大,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确实对教师的教学提出很大挑战。很多教师支持分快慢班,认为这样可以让教学变得相对简单、提高教学效率。这表明教师缺乏灵活的教学策略以应对学生的多样性。事实上,分快慢班并不是因材施教的合理与有效途径。分快慢班不能掩盖一个事实:有些学生如果不进慢班,他们能学得更好。因此,把因材施教作为支持能力分组的理由是不充分的,它掩盖了学校更倾向于关注学业成绩更好的学生这一事实。
2分快慢班对学生心理成长的负面影响较大
与其说分快慢班体现了教学需要,不如说分快慢班更多地体现了社会心理需要,是一种社会分化策略,是社会分流在学校中的微观表现。在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儿童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分流、分级,自初中阶段开始分化便不断加剧。第一个大的分化是校际分流,即家长和学生选择就读不同的学校,家庭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所就读学校在整个学校系统中的等级。第二个分化是校内分流。在学校内部主要是阶层内分化,把同一个阶层内的有才能者挑选出来,学生能力和努力程度是主要衡量标准。但Gamoran研究了能力分组班级的社会氛围,结果表明,高能力组班级学生虽然竞争更多,但同伴关系更具支持性,低能力组班级则出现更多愤怒、敌意的互动行为。可见,能力分组对学生学业成绩提高效果不显著,对于低能力组学生的自尊感影响却甚大。
相比较而言,体现阶层之间分化的校际差距可能对学生心理的直接影响不大,这大约是因为每个人都在其出生的社会阶层中获得了一种特定的秩序感,人们不经常和与自己经济和社会地位相差很远的人进行比较。而只会与地位相近的人进行比较。而体现阶层之内分化的校内差距,是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差距,对他们的心理有更大和更直接的影响。
三、可能的替代策略
从根本上说,只有推行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的校际差异,才能从整个社会层面保障每个儿童平等的受教育权。当社会层面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时,校内不公平才会相应缓解。
就目前的情况看,可能的替代策略是实行班级内分组分层教学和合作教学。
Robert E.Slavin试图检视不同的分组策略对于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他重点分析了5种分组方式:
(1)按总成绩或能力编班,即把相同学业成绩或能力的学生放在一个教室里。证据显示,这种方式不能提高中小学学生的学业成绩。
(2)按阅读和数学程度重新分组,即在多数科目上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混在一起,只是在阅读科目或数学科目上把学生按照学业水平进行重新编班。结果显示,按阅读或数学程度重新分组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但是教学的难易层次和节奏必须要和学生的程度相匹配,而且学生不应在超过两个科目上重新分班或分组。
(3)捷普林计划。学生混合编斑,只是在阅读教学上跨年级、按能力分组。证据显示,该计划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4)不按年龄分年级,而是按他们的实际表现分成灵活可变的小组,不同的小组配以难易程度不同的课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步伐学习,很多控制较好的研究支持将这种计划运用于普通学校。
(5)班级内能力分组。教师在一个班级内按照学生的阅读程度或数学程度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给不同小组不同的学习材料,允许不同的小组按照不同的步伐学习。数学教学中的班内能力分组的实验清楚地显示,这种做法是有效的,低学业成就的学生进步比中等生和成绩优秀者要大,尤其是当班内只有2—3组时。
slavin的结论可以总结为:在诸多的分班方式中,以学业总成绩为标准分快慢班的做法最无效。从根本上讲,常态编班最好,班级应该由不同学业成就的学生组成,除非是在阅读教学或数学教学中,当学生差异太大以致影响教学时,应该在常态分班的基础上按学生的阅读程度和数学程度进行再分组,其他科目则不应分班。Slavin倡导班级内分组教学,班内小组不宜太多,这样教师对于每组都能给予更多直接的指导。
【关于大学生对考研态度的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大学生学习态度的调查11-12
关于大学生对大学考试的态度的调查报告10-17
大学生对发呆的态度调查问卷06-20
关于大学生对食堂满意程度的调查问卷07-02
关于大学生对校园标语的关注情况调查08-02
关于大学生对大学生活及心里研究问卷调查10-07
关于对学生的处分决定09-05
关于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分析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