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同质的概念

2024-09-29

统计学同质的概念(共8篇)

1.统计学同质的概念 篇一

1、主要术语

1.统计学: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

2.描述统计:研究数据收集、处理和描述的统计学分支。

3.推断统计: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分支。

4.分类数据:只能归于某一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

5.顺序数据:只能归于某一有序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

6.数值型数据:按数字尺度测量的观察值。

7.观测数据:通过调查或观测而收集到的数据。

8.实验数据:在实验中控制实验对象而收集到的数据。

9.截面数据:在相同或近似相同的时间点上收集的数据。

10.时间序列数据:在不同时间上收集到的数据。

11.抽样调查: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根据样本调查结果来推

断总体特征的数据收集方法。

12.普查: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全面调查。

13.总体:包含所研究的全部个体(数据)的集合。

14.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

15.样本容量:也称样本量,是构成样本的元素数目。

16.参数:用来描述总体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

17.统计量:用来描述样本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

18.变量: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

19.分类变量:说明事物类别的一个名称。

20.顺序变量:说明事物有序类别的一个名称。

21.数值型变量:说明事物数字特征的一个名称。

22.离散型变量:只能取可数值的变量。

23.连续型变量:可以在一个或多个区间中取任何值的变量。

24.简单随机抽样:也称纯随机抽样,它是从含有N个元素的总体中,抽取n个元素作为

样本,使得总体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有相同的机会(概率)被抽中。

25.简单随机样本:从含有N个元素的总体中,抽取n个元素作为样本,使得总体中每一

个样本量为n的样本都有相同的机会(概率)被抽中。

26.重复抽样:从总体中抽取一个元素后,把这个元素放回到总体中再抽取第二个元素,直

至抽取n个元素为止。

27.不重复抽样:一个元素被抽中后不再放回总体,而是从所剩元素中抽取第二个元素,直

到抽取n个元素为止。

28.分层抽样:也称分类抽样,它是在抽样之前先将总体的元素划分为若干层(类),然后

从各个层中抽取一定数量的元素组成一个样本。

29.系统抽样:也称等距抽样或机械抽样,它是先将总体中的各元素按某种顺序排列,并按

某种规则确定一个随机起点;然后,每隔一定的间隔抽取一个元素,直至抽取n个元素形成一个样本。

30.整群抽样:先将总体划分成若干群,然后以群作为抽样单位从中抽取部分群,随后再对

抽中的各个群中所包含的所有元素进行观察。

2、主要术语

31.频数:落在某一特定类别(或组)中的数据个数。

32.频数分布:数据在各类别(或组)中的分配。

33.比例:一个样本(或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数据与全部数据之比。

34.比率:样本(或总体)中各不同类别数值之间的比值。

35.累积频数:将各有序类别或组的频数逐级累加起来得到的频数。

36.数据分组:根据统计研究的需要,将原始数据按照某种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组别。

37.组距分组:将全部变量值依次划分为若干个区间,并将这一区间的变量值作为一组。

38.组距:一个组的上限与下限的差。

39.组中值:每一组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中点值,即组中值=(下限值+上限值)/2。

40.直方图:用矩形的宽度和高度(即面积)来表示频数分布的图形。

41.茎叶图:由“茎”和“叶”两部分组成的、反应原始数据分布的图形。

42.箱线图:由一组数据的最大值、最小值、中位数和两个四分位数5个特征值绘制而成的、反应原始数据分布的图形。

3、主要术语和公式

(一)主要术语

1.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多的变量值,用Mo表示。

2.中位数:一组数据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上的变量值,用Me表示。

3.四分位数:一组数据排序后处于25%和75%位置上的值。

4.平均数:一组数据相加后除以数据的个数而得到的结果。

5.几何平均数:n个变量值乘积的n次方根,用Gm表示。

6.异众比率:非众数组的频数占总频数的比率。

7.四分位差:也称为内距或四分间距,上四分位数与下四分位数之差。

8.9.10.11.13.14.15.16.极差:也称全距,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平均差:也称平均绝对离差,各变量值与其平均数离差绝对值的平均数。方差:各变量值与其平均数离差平方的平均数。标准差:方差的平方根。离散系数:也称为变异系数,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相应的平均数之比。偏态:数据分布的不对称性。偏态系数:对数据分布不对称性的度量值。峰态:数据分布的平峰或尖峰程度。12.标准分数:变量值与其平均数的离差除以标准差后的值。

17.峰态系数:对数据分布峰态的度量值。

4、主要术语和公式

(一)主要术语

43.抽样分布:在重复选取样本量为n的样本时,由样本统计量的所有可能取值形成的相对

频数分布。

44.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在重复选取样本量为n的样本时,由样本均值的所有可能取值形

成的相对频数分布。

45.样本比例抽样分布:在重复选取样本量为n的样本时,由样本比例的所有可能取值形成的相对频数分布。

46.标准误差:也称为标准误,它是样本统计量的抽样分布的标准差。

47.估计标准误差:若计算标准误时所涉及的总体参数未知,可用样本统计量代替计算的标

准误。

48.估计量:用来估计总体参数的统计量的名称,用符号ˆ表示。

49.估计值:用来估计总体参数时计算出来的估计量的具体数值。

50.点估计:用样本统计量ˆ的某个取值直接作为总体参数的估计值。

51.区间估计:在点估计的基础上,给出总体参数估计的一个范围。

52.置信区间:由样本统计量所构造的总体参数的估计区间。

53.置信水平:也称为置信系数,它是将构造置信区间的步骤重复多次后,置信区间中包含

总体参数真值的次数所占的比率。

5、主要术语和公式

(一)主要术语

18.假设:对总体参数的具体数值所做的陈述。

19.假设检验:先对总体参数提出某种假设,然后利用样本信息判断假设是否成立的过程。

20.备择假设:也称研究假设,是研究者想收集证据予以支持的假设,用H1或Ha表示。

21.原假设:也称零假设,是研究者想收集证据予以反对的假设,用H0表示。

22.单侧检验:也称单尾检验,是指备择假设具有特定的方向性,并含有符号“>”或“<”的假设检验。

23.双侧检验:也称双尾检验,是指备择假设没有特定的方向性,并含有符号“”的假设

检验。

24.第Ⅰ类错误:当原假设为正确时拒绝原假设,犯第Ⅰ类错误的概率记为。

25.第Ⅱ类错误:当原假设为错误时没有拒绝原假设,犯第Ⅱ类错误的概率通常记为。

26.显著性水平:假设检验中发生第Ⅰ类错误的概率,记为。

27.检验统计量:根据样本观测结果计算得到的,并据以对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做出决策的某

个样本统计量。

28.拒绝域:能够拒绝原假设的检验统计量的所有可能取值的集合。

29.临界值:根据给定的显著性水平确定的拒绝域的边界值。

30.P值:也称观察到的显著性水平,如果原假设H0是正确的,那么所得的样本结果出现

实际观测结果那么极端的概率。

6、主要术语和公式

(一)主要术语

31.方差分析(ANOVA):检验多个总体均值是否相等的统计方法。

32.33.34.35.因素:也称因子,是方差分析中所要检验的对象。水平:也称处理,是因素的不同表现。组内误差:来自水平内部的数据误差。组间误差:来自不同水平之间的数据误差。

36.总平方和:反映全部数据误差大小的平方和,记为SST。

37.组内平方和:反映组内误差大小的平方和,记为SSE。

38.组间平方和:反映组间误差大小的平方和,记为SSA。

39.单因素方差分析:只涉及一个分类型自变量的方差分析。

40.组内方差:组内平方和除以相应的自由度。

41.组间方差:组间平方和除以相应的自由度。

7、主要术语和公式

(一)主要术语

42.相关关系:变量之间存在的不确定的数量关系。

43.相关系数:也称Pearson相关系数,是根据样本数据计算的度量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

强度的统计量。

44.因变量:被预测或被解释的变量,用y表示。

45.自变量:用来预测或用来解释因变量的一个或多个变量,用x表示。

46.回归模型:描述因变量y如何依赖于自变量x和误差项的方程。

47.回归方程:描述因变量y的期望值如何依赖于自变量x的方程。

48.估计的回归方程:根据样本数据求出的回归方程的估计。

ˆi之间的离差平方和达49.最小二乘法:也称最小平方法,使因变量的观察值yi与估计值y

ˆ和ˆ的方法。到最小来求得10

50.判定系数:回归平方和占总平方和的比例,记为R2。

51.估计量的标准误差:均方残差(MSE)的平方根,用se来表示。

52.y的平均值的点估计:利用估计的回归方程,对于x的一个特定值x0,求出y的平均

值的一个估计值E(y0)。

53.y的个别值的估计值:利用估计的回归方程,对于x的一个特定值x0,求出y的一个

ˆ0。个别值的估计值y

54.y的平均值的置信区间估计:对x的一个给定值x0,求出y的平均值的区间估计。55.y的个别值的预测区间估计:对x的一个给定值x0,求出y的一个个别值的区间估计。

,xk和误差项的方56.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描述因变量y如何依赖于自变量x1,x2,程。

57.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描述y的期望值如何依赖于x1,x2,,xk的方程。

58.估计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根据样本数据得到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估计。

59.多重判定系数:在多元回归中,回归平方和占总平方和的比例。

60.修正的多重判定系数:用模型中自变量的个数和样本量进行调整的多重判定系数,记为

Ra。28、主要术语和公式

(一)主要术语

61.时间序列:同一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相继观察值排列而成的序列。

62.平稳序列:基本上不存在趋势的序列。

63.非平稳序列:包含趋势性、季节性或周期性的序列。

64.趋势:也称长期趋势,是指时间序列在长时期内呈现出来的某种持续向上或持续下降的变动。

65.季节性:也称季节变动,是指时间序列在一年内重复出现的周期性波动。

66.周期性:也称循环波动,是指时间序列中呈现出来的围绕长期趋势的一种波浪形或振荡

式变动。

67.随机性:也称不规则波动,是指时间序列中除去趋势、周期性和季节性之后的偶然性波

动。

68.增长率:也称增长速度,是指时间序列中报告期观察值与基期观察值之比减1后的结果,用%表示。

69.平均增长率:也称平均发展速度,是指时间序列中各逐期环比值(也称环比发展速度)的几何平均数减1后的结果。

70.增长1%绝对值:增长率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而增加的绝对数量。

71.简单平均法预测:根据过去已有的t期观察值通过简单平均来预测下一期的数值。

72.移动平均法预测:通过对时间序列逐期递移求得平均数作为预测值的一种预测方法。

73.指数平滑法预测:对过去的观察值加权平均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使得第t+1

期的预测值等于t期的实际观察值与第t期指数预测值的加权平均值。

9、主要术语和公式

(一)主要术语

74.指数:测定多个项目在不同场合下综合变动的相对数。

75.加权综合指数:通过加权来测定一组项目的综合变动状况的指数。

76.加权平均指数:以某一时期的价值总量为权数对个体指数加权平均计算的指数。77.78.79.80.价值指数:由两个不同时期的价值总量对比形成的指数。指数体系:由价值指数及其若干个因素指数构成的数量关系式。零售价格指数:反映城乡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势的一种经济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的变动趋势和程度的一种相对数。

81.生产价格指数:测量在初级市场上所售货物(即在非零售市场上首次购买某种商品时)

价格变动的一种价格指数。

82.股票价格指数:是反映某一股票市场上多种股票价格变动趋势的一种相对数。

2.统计学同质的概念 篇二

1. 法会计学的概念

在国外, “法会计学”也称为“法务会计”、“审计会计”, 是法学、会计学、审计学和审查技术的综合。法会计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是最在近几年被单独提出并加以研究的, 因此研究文献相对较少, 从已有的文献资料中归纳出如下代表性定义:

(1) 美国会计学家G.杰克.贝洛各尼与洛贝特.林德奎斯特认为, “法务会计”即“运用相关的会计知识, 对财务事项中有关法律问题的关系进行解释与处理, 并为法庭提供相关的证据”, 并且“不管这些是刑事方面的还是民事方面的”。

(2) 香港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务会计合伙人乔奈顿.鲁汉认为:根据字典, “法务”一词的解释是:运用法律的事务。因此, 所谓法会计, 就是该会计所执行的工作及报告, 都是为法庭服务的, 这是法会计与其他会计形式的最大区别。法会计经常涉及舞弊调查, 并为管理部门、律师或私人调查服务。

(3) 李若山教授在《论国际法务会计的需求与供给》一文中, 对法会计作了如下界定:法会计是特定主体运用会计知识、财务知识、审计技术与调查技术, 针对经济纠纷中的法律问题, 提出自己的专家性意见作为法律鉴定或在法庭上作证的一门新兴学科。

可见, 以上概括主要侧重于对法会计学工作特征和技术等“表象”的描述, 并不符合概念的定义。笔者认为对一个概念的定义, 必须抓住“质”的规定性, 才能使甲概念区别于乙概念, 才能真正把握这个概念, 才有可能去研究它的内涵及外延。鉴于此, 对法会计学可进行如下界定:法会计学是结合会计学和法学的一门新型综合性边缘学科, 属于会计法学范畴, 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会计法律纠纷及财务报表舞弊逐年增多所致, 就其实践而言是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 对会计职业界的法律责任进行调查与取证, 提供专家鉴定意见的一种特殊会计服务。该定义体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1) 法会计学的本质。法会计学的本质是会计学, 属于会计学范畴。因为作为法会计学业务重要内容的舞弊调查和法律支持都是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范围, 而执行这两项业务的主要成员是注册会计师。因而本文对法会计的理解是从规范和保护会计职业界, 合理界定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为出发点, 通过提供现有法律框架内一切有利于规范和保护会计职业界的法律根据, 强化职业规范体系的约束力, 帮助会计职业人士或相关会计组织主张合法权利, 减轻由职业风险而引致的法律责任。

(2) 法会计学具有自身特色。法会计学并不是传统意义上以经济实体为会计个体进行确认、计量、核算、报告, 而是更广泛意义上涉及法律和办理各种案件时对与会计相关的事项进行解释与说明, 它与舞弊审计、司法会计也存在明显区别。

(3) 法会计学提供的信息是一种特殊的会计服务。法会计师在法会计工作中要实施独立的调查、分析和取证, 即遵守形式和实质上的独立、严密推理, 作出谨慎的职业判断, 并提出报告、发表专业意见。这种工作由独立性很强的注册会计师来完成是一项必然选择。因此, 法会计学是注册会计师提供的特殊的会计服务。

2. 法会计学的功能

(1) 强化会计控制职能。法会计根据法律的特殊规定, 对经济过程中与财务事项有关的法律责任进行界定。如果会计人员在处理经济活动时没有遵守相关规定, 就会通过相应的惩罚来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 使之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从而完成会计控制职能。

(2) 收集会计事实证据, 提供诉讼支持服务。在涉及会计的诉讼案件中, 诉讼当事人需要凭借相关证据来支持他们的诉讼请求。法会计人员熟悉会计记录的具体产生过程, 通过取得必要的凭证来支持自己的主张或反驳对方当事人的主张。

(3) 保护和惩戒会计执业人员。会计界与法律界对会计人员法律责任的界定存在较大分歧, 通过法会计可以促进会计界与法律界的沟通, 增进法律界及社会公众对会计职业规则的充分理解。合理界定会计执业人员的法律责任, 一方面约束执业行为使之符合恰当的法律规范, 另一方面着眼于保护执业人员免受不公正制裁, 使守法者得到保护, 违规者得到应有的惩罚。

二、法会计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 法会计学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1) 两者目的不同。法会计是对会计职业界的法律责任进行调查、取证, 其服务对象主要是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财务会计主要提供企业经营状况的财务信息, 其服务对象是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税收部门等会计报表使用者。

(2) 会计主体不同。法会计学不是某个部门或单位的会计, 而是泛概念意义上的会计。它主要由注册会计师提供相关服务;而财务会计的主体则是部门或单位的会计人员。

(3) 工作重心不同。法会计学对财务信息的确认、解释更为准确有效, 法会计学的产生和运用, 充实了会计理论体系;财务会计主要是完成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侧重于对信息的处理过程。

(4) 对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不同。法会计学作为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 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 (1) 精通会计, 熟悉相关法律。法会计学是运用会计知识来解决法律问题, 所以, 首先要求从业者具有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会计实践工作经验, 其次是对经济行为或财产权益规定机关的部门或行业性法律较为熟悉, 否则会因法律知识的欠缺而使从业者所提供的报告与要求解决的问题之间缺乏紧密相关性。 (2) 高尚的职业道德。保密、自律是从业者职业道德的最高要求, 法会计学解决的大部分问题都会涉及到不同单位的商业秘密或执法秘密, 在法律规定的保密期内, 不能私自将涉及的相关内容, 有意或无意泄露给与委托人无关的单位或个人, 更不得未经允许私自保留与报告相关的证明材料。

2. 法会计学与财务报表审计之间的区别

(1) 性质不同。法会计学是结合会计和法律的一门新型综合性边缘学科, 是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后所提供的法律服务, 属于咨询服务范畴;而财务报表审计是为了确保受托经济责任有效履行的一种控制机制, 是注册会计师的法定业务。

(2) 目的不同。法会计学的目的是提供专家性意见作为法律鉴定或运用于法庭作证。它通过对法庭关注的经济纠纷中的相关财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并客观分析后, 出具法会计报告, 为将经济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提供会计学证据;而报表审计目的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表示意见。

(3) 方法不同。法会计学对涉及法律事务的会计信息和会计资料作为证据使用时, 还要运用法学理论特别是证据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此外还要运用审计学中部分审计技术方法和统计学中某些统计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而报表审计中更多运用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和分析性复核等审计程序来获取审计证据。

(4) 对象不同。法会计学关注与会计相关的某一范围或领域的法律问题, 针对经济犯罪、经济纠纷案件中有关诸如舞弊金额、经济损失赔偿金额等进行会计专门计量, 确定责任人和情况发生的原因, 并通过法律手段来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尤其是民事赔偿责任;而报表审计所关注的是管理当局所提供的财务报表及相关会计资料。

3. 法会计学与司法会计的关系

(1) 主体不同。法会计一般由注册会计师来执行;而司法会计的实施主体可以是司法机关设置的司法会计专职人员, 也可以是受聘于司法机关从事司法会计工作的人员。

(2) 目的不同。法会计的目的是提供会计学证据, 以利于当事人作减轻或免除法律责任的辩护;而司法会计的目的是鉴定司法活动所需证据, 以使诉讼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3) 作用结果不同。法会计为案件的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 所得结论可作为诉讼证据使用;而司法会计产生的后果是法律后果, 直接涉及到对案件的判定结果。

(4) 性质不同。法会计是注册会计师提供的一项会计咨询服务;而司法会计是一种诉讼活动。

综上分析, 法会计学与司法会计是完全不相同的, 它们不存在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

三、相关经济学、法学、会计学、审计学概念在法会计学中的运用

1. 理性人假设

“理性人”假设把人假设为具备“完全理性”, 能够随时随地自觉地、而且全智全能地追求利益最大化。在西方经济史上, 亚当.斯密是最早作理性人假设的人, 在他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及来源》一书中, 理性人特指资本家, 不包括其他经济参与者。斯密认为理性人是完全自私自利的经济人, 其行为的基本动力是经济利益最大化, 经济运行由“看不见的手”所指引, 资源配置和利用完全由竞争的价格机制来解决, 政府不干预经济, 只充当维护国家安全和各人财产的“守夜人”。这一假设表明任何一个公司或个体在实施了违法会计行为时, 是在一种正常的、理智的情况下本着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的。因而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2. 应有的关注

应有的关注以特定的术语表明了审计人员在实施检查时应予以考虑的事项。根据这一概念, 审计人员应通过合理的检查来发现舞弊和差错, 为委托人和经济社会提供重要的服务, 并提供一些有效的保护。同时, 该概念也对审计人员实施检查的范围提供了有用的指南。这一概念对法会计实务的意义在于:只要审计委托人理解了这一概念, 他们就会形成一个满意的标准, 据此就可确定他们对法会计人员的期望并衡量法会计工作的结果。

3. 合理保证

合理保证就是注册会计师只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一贯性表示意见, 而不对会计报表的正确性负责, 注册会计师不是会计报表正确性的保险人和担保人。这一概念表明:虽然法会计的工作结果是一份法会计报告, 但这一报告只具有相对准确性, 不可能做到与事实完全一致、丝毫不差。因为法会计工作中同样面临着人力成本、时间成本问题及一些重要材料获取的难易程度等因素影响, 它只能做到合理保证, 而不是绝对保证。

4. 重要性

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对重要性的定义是:“本准则所称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这里的重要性水平也就是可容忍误差。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原则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 二是为了保证审计质量。对重要性的评估是注册会计师的一种专业判断。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及评价审计结果时, 注册会计师必须运用重要性原则。这一概念在法会计学中的运用也十分广泛。法务会计师在收集证据时, 由于时间和成本的限制, 不可能对调查对象的经济活动和会计资料逐一了解, 因此要运用重要性原则, 充分考虑错查或漏查的可能性。在重要性水平以下的, 不会影响相关法会计报告使用者的判断、决策, 可以不作为重点。

参考文献

[1]盖地:适应21世纪的会计人才:法务会计[J].财会通讯, 1999 (5)

[2]李若山:法务会计:21世纪会计的新领域[J].会计之友, 2009 (1)

[3]王保平:论我国现阶段法务会计框架的构建[J].财经科学, 2009 (2)

[4]李若山:论国际法务会计的需求与供给[J].会计研究, 2007 (3)

[5]Forensic Accounting Review and Computer Security Digest

3.统计中的相近概念比较 篇三

一、 系统抽样与分层抽样

系统抽样是将总体平均分成几个部分,按照一定的规则,从每个部分中抽取一个个体作为样本,适用于总体中个体数较多的情况.从容量为N的总体中抽取容量为n的样本时,首先把总体平均分成n个部分(若N不能被n整除,则先随机地把多余的个体剔除),令k=,然后分别随机地将各部分中的k个个体编号为1,2,…,k,接着在编号1,2,…,k中用简单随机抽样确定编号l,最后将编号为l的n个个体取出.

分层抽样是将总体中的个体按不同的特点分成层次比较分明的几个部分,然后按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实施抽样,适用于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个部分组成的情况,可以使样本更具有合理性.

例1 (1) 某制罐厂每小时生产易拉罐10 000个,每天生产12小时.为了保证产品的合格率,每隔一段时间要抽取1个易拉罐送检,工厂规定每天共抽取1 200个进行检测,应该如何抽样?

(2) 某工厂有3条生产同一产品的流水线,每天分别生产3 000,4 000,8 000件产品.要从每天生产的所有产品中抽取一个容量为150件的样本进行产品质量调查,应该如何抽样?

解析 问题(1)的特征为间隔同样的时段抽取一个易拉罐,所以应该用系统抽样;问题(2)的特征为3条不同的流水线生产的产品质量有明显差异,为了使样本更具有合理性,必须按比例在相应的流水线上抽样,所以应该用分层抽样.

注意 不管是系统抽样还是分层抽样,每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都相等,且为(n为样本容量,N为总体容量).

如果说上面一个问题中的数据易于处理,那么下面一个问题应该怎么处理呢?每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还都相等吗?

例2 从1 003件产品中抽出20件,应该怎样抽取呢?

解析 先按简单随机柚样抽出3件,然后按系统抽样从剩下的1 000件中抽出20件.这样行吗?

你可能会认为这样不行,这样一来每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不再都相等,原来每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均为,但是现在只有.果真如此吗?

事实上,先除去3件,则每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仍均为.这是因为每个个体被除去的可能性均为,被留下的可能性均为,而留下的1 000个个体中每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均为.但在整个抽样过程中,某个个体被抽到是指这个个体被留下且被抽到,因此每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均为×=,与用简单随机抽样所得到的可能性相同.故这样做仍然是等可能性抽样,仍然对每个个体都公平.

注意 这里留下的产品数必须是20的倍数,因此剔除的产品数最少是3件,最多是1 883件.另外,这里把两个“可能性”相乘,用到的是“条件概率”(选修2-3中)的知识.

二、 频数分布直方图与频率分布直方图

1. 频数与频率

(1) 频数: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重复出现的次数或一组数据中某个确定的范围内的数据的个数.

(2) 频率:频数与数据组中所含数据的总个数的比.

(3) 共同点:反映了一组数据的分布情况.

(4) 关系:①各个数据或各个范围内的数据的频数之和等于数据总个数(样本容量);②各个数据或各个范围内的数据的频率之和等于1;③频数=频率×数据总个数.

2. 频数分布直方图频率分布直方图

(1) 共同点:直观、形象地反映了样本的分布规律,使人一目了然,尤其能很快地看出各组频数、频率之间的相对大小.

(2) 不同点:在频数分布直方图中,各小长方形的高度等于各组的频数;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小长形的面积等于各组的频率.

例3 为了了解高一学生的体能情况,某校抽取部分学生进行了一分钟跳绳测试,将所得数据整理后,画出了频率分布图(如图1).图中从左到右各小长方形面积之比为2∶4∶17∶15∶9∶3,第二小组频数为12.

(1) 样本容量是多少?

(2) 若次数在110以上(含110)为达标,试估计该学校全体高一学生一分钟跳绳的达标率是多少?

(3) 若要从次数在[120,130),[130,140),[140,

150]三组内的学生中,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18人参加一项活动,则从次数在[140,150]内的学生中选取的人数应为多少?

(4) 在这次测试中,次数的中位数落在哪个小组内?请说明理由.

解析 这里容易把已知图形与频率分布直方图混淆.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纵坐标为“频率/组距”,各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相应各组的频率,高度与相应各组的频率成正比.而已知图形中,纵坐标为“频率”,所以各小长方形的高度等于相应各组的频率,所以各小长方形的高度之和为1,并且各小长方形的面积与相应各组的频率成正比,所以从左到右各组的频率依次为0.04,0.08,0.34,0.3,0.18,0.06.又第二小组频数为12,因此易得答案:(1)150;(2)88%;(3)2;(4)第四组.

注意 不要把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小长方形的高误认为是相应各组的频率.此外,茎叶图类似于横置的频数分布直方图.

三、 平均数与标准差

平均数反映了样本的集中性,即以某一数值为中心而分布的性质,是样本中所有数据“最理想”的近似值;标准差反映了样本的离散性,即样本中数据与中心分散偏离的性质.

例4 不通过计算,分别比较图2中(1)、(2)两组数据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的大小.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1)、(2)两组数据的平均值相等.这是因为图(2)中前10个数据与图(1)中的数据完全相同,且图(2)中后6个数据的平均值与前10个数据的相同.

图(1)中数据的标准差比图(2)中数据的标准差大.这是因为图(2)中前10个数据与图(1)中的数据完全相同,而图2中后6个数据的离散程度比前10个数据的小.因此整体上图(2)中数据的离散程度小于图(1)中数据的离散程度.

注意 有时若不知道一个分组中各数据的具体情况,则可用该组的中值表示该组数据的平均值.

1. 中央电视台对某电视剧的收视率作有奖调查,打算从江苏、广东和辽宁省共抽取1 000名幸运观众,一般采用的抽样方法是___________;邮政部门销售有奖明信片,规定每1 000万张为一个开奖组,通过随机抽取的方式确定号码后四位数为0588的获取当年邮票年册一本,这样确定获奖号码的抽样方法是________.

2. 为了解某校高三学生的视力情况,随机地抽查了该校100名高三学生的视力情况,得到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3,由于不慎将部分数据丢失,但知道前4组的频数成等比数列,后6组的频数成等差数列,设各组最大频率为a,视力在4.6到5.0之间的学生数为b,则a,b的值分别为_____,_____.

3. 一个教练员组织了一次总分为20分的测验,测分标准使得分数必须是5的倍数.他得到了如下分数分布:得20分的占了40%,得15分的占了30%,得10分的占了20%,另外10%的人得5分.这次测验得分的标准差是多少?

参考答案

4.统计物理概念考点(本站推荐) 篇四

准静态过程:系统的每一状态都无限接近于平衡态的过程。或者说是由一系列平衡态组成的过程.热量:由于温度不同,系统和环境之间传递的能量,称为热量.功:功定义为力与力的方向上位移的乘积。

内能:是状态函数,当系统的初态和终态给定后,内能之差

就有确定的值,与系统由初态到终态所经历的过程无关。

焓:引入H,称为焓H=U+PV

由于P、V都是状态函数,H也是状态函数。(在等压过程中,系统从外界吸收的热量,等于态函数焓的增加值。)

熵: 定义这个态函数为熵,写为S,且有:SfSiif T

熵函数的特点:

1、熵是描述平衡态的状态函数,对非平衡态无确定的熵。

可用态参量来表示。如温度,体积、压强;

2、熵变只取绝于始末状态,与途径(过程)无关。

3、熵是广延量,系统的熵和系统的质量成正比。

4、熵的单位是J/K.焦耳/开

自由能:任何一个系统在平衡状态下,它的能量

可以用内能为基础来进行讨论。

吉不斯函数:G=U+PV-TS=H-TS态函数G叫吉布斯函数,或叫自由焓(减去TS后剩下的那部分焓)是状态函数。

特性函数等基本概念:如果适当选择独立变量(称为自变量),只要知道

一个热力学函数,就可求偏导而求得均匀热力学系统得热力学

函数,从而把均匀系统的平衡性质完全确定,这个热力学函数

5.统计学同质的概念 篇五

课 题 实 施 方 案

平林镇小学(大校区)新集小学 孙庆涛

一、课题的提出

在以信息和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社会,数据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为了更好的理解世界,人们必须学会处理各种信息,尤其是数字信息。收集、整理与分析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每个公民基本素养的一部分。在小学阶段,开展《统计与概率领域中统计概念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深入,是从“统计与概率”这一层面来探索实施新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它对于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统计与概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以随机的观点来理解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一起收进屋里论。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纷繁复杂的数字语言信息,这实际上是人们对客观世界中某些现象的一种描述,其中涉及大量的数据,面对这些数据,统计与概率的思想方法将越来越重要。统计与概率所提供的“运用数据进行推理”已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普遍适用的思维方式。因此,研究统计与概率的有效教学,引导学生掌握这一基本思想方法,使学生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认识随机现象,不仅能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而且能够从小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一起收进屋里论。

其次,开展这一课题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统计观念。在教学统计与概率的过程中,将会涉及到解决问题、计算、推理、以及整数、分数、比值等知识,这实际上是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课堂教学不能停留在表面的数据上,也不能把一些统计概念当作一些知识点进行训练,而是要亲历数据分析的过程,体验“数据是有信息的,信息是可以加工和提取的,信息是能够为人服务的。”

统计与生活实际是密切联系的,在收集数据、处理数据以及利用数据进行预测,推断和决策的过程中包含着大量的活动,完成这些活动需要正确的统计思想观念的指导。统计的学习,让学生通过收集数据的活动,学习收集数据的方法,感受收集数据结果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通过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活动,学习表示数据的方法,体会统计图表在统计工作中的作用;通过分析数据并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判断和预测的活动,学习分析数据的方法,感受用统计分析数据的合理性与可能性。通过从事统计全过程的活动,让学生认识统计在社会生活和科学领域中的应用,感受自然界和社会中大量的随机性以及随机性中存在规律性的统计学最基本的思想,建立统计的观念。

其三,开展这一项课题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积极的情感体验。

统计与概率这一领域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充满趣味和吸引力的,动手收集与呈现数据是一个活动性很强并且充满挑战和乐趣的过程。做概率游戏本身就是对思维的一种挑战,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它将大大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

据收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新课程标准》中的“统计与概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从小学第一册起就安排了相关学习内容,并对各学段的内容标准作了具体的说明和阐述。

《统计与概念领域中统计概念教学有效性研究》,这一课题不仅关注“统计与概率”知识层面,而且关注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层面。作为一个课题,我们确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1、关于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现状、存在问题的研究。

2、在统计知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据的收集,记录和整理能力,数据的分析、处理并由此作出解释、推断与决策能力等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3、培养学生用数据表示可能性大小并对事件作出合理推断的和预测的有效教学方法研究。

4、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促进教学有效性研究。

5、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构建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1、本课题以案例研究法和行动研究为主。

案例研究法是对典型的课堂教学实录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整理出有效的行为方式。

行动研究法即在教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总结,把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2、本课题以文献法和调查法为辅。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对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研究,制定阶段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正研究的方向等目的,还可以用之作为培训老师的素材,以提高课题研究的实际效用。

调查法主要调查本课题研究之初课堂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6.如何飞越同质化的困境? 篇六

你绕着地球跑,满世界也找不出两个一模一样的鸡蛋来,但是,你却可以发现模样差不多的鸡蛋一堆堆!有家世界著名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总监找到我,希望投资中国家纺行业,见面后,他拿出了一长串家纺品牌的名单,其最困惑的是:“到底哪一个品牌才最具投资价值?”,这是他向我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我顺手就把这个问题打了回去,反问道:“既然你们想投资这个行业,想必已经做了很多调研工作,那么,请你先从一个消费者的角度,谈谈你对这些家纺品牌的看法,好吗?”,他满脸逑啵答道:“是的,我与自己的太太一起去调查的,这张纸上列出的所有品牌我们都去看了,看了一家又一家,很茫然,不论大品牌还是小品牌、无论大店还是小店,产品系列、款式和包装等好像都是从一个模子里出来的,相差不大,一般人很难看出不同之处来,这么多品牌,除了品牌名称不同、店面形象有些差异外,真的是很难下判断和结论的”;接下来,我给他讲了一个让人发宓男话:“南通的一家著名家纺企业与当地另一家也是赫赫有名的家纺企业都想要打造高端品牌,都想到了以黑色系为主的国际简约风格的终端形象设计,等到两家的样板店都装修好了,才发现撞了车,一时间成为当地的笑谈,两只白天鹅一下子变成了黑天鹅”。

虽然中国家纺行业同质化已经非常严重,黑天鹅众多,但偶尔也会有几只红天鹅飞出来。我在春节休假期间,曾经接到圣羽家纺胡总的电话,说是自己开发了“第二种被子”,希望能够合作;节后会面后双方进行了深入交流,原来,胡总的“第二种被子”主要是帮助人们解决双人盖被漏肩风问题的。在胡总看来,目前整个家纺行业存在两大误区:“一是重套件,轻被子,无论是花色还是款式,套件总是在推陈出新,而被子却往往被多数企业放在了次要位置,当然这种情况现在也在慢慢发生改变,因为床上用品首要的是实用,其次才是美观;二是所谓创新,人们总是拘泥于花色、面料、款式和填充物的改变,却很少有人想到其他方面的改进,比如结构的改变等等。而我们的被子正是从结构上改进创新的”。谈到创新,胡总的神色有些澹难道简单就不是创新吗?原来的邮票分割是需要用剪刀剪开的,有人情急之下用铅笔围绕邮票扎了很多小孔,只需用手就可将邮票轻松撕下来了,由此诞生了现在的锯齿形邮票,难道这就不算是创新吗?我想,很多人也都知道曲别针、棒棒糖、圆珠笔等看似很小的发明,却都引发了大的革命。现在,圣羽家纺在全国已经设立了上百个终端,许多与恒源祥、富安娜等一线家纺大牌在一起销售,当时,很多经销商很担心竞争不过这些大牌,但是事实正好相反,这些一线大牌却在为圣羽家纺打工,为何?很多消费者是冲着这些大牌来的,但是各家同质化的产品无法让她们动心了,看到圣羽家纺个性化十足的产品,眼前一亮,逛了一圈,又都转回到圣羽家纺专卖店里来了,所到之处,对家纺大牌们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中国手机业曾经风风火火闯九州,现在呢?曾经叱咤风云的几大国产品牌已经变成了一群黑天鹅,基本上都处于待机状态了,有的甚至已经彻底死机了,连波导这架“手机中的战斗机”也未能幸免于难!难道中国手机业就此彻底歇菜了?出人意料的是,近年来,中国的“山寨机”却异军突起、大红大紫,“天语”这个“山寨机”之王,硬是从黑天鹅堆里爬了出来,变成了一只红得耀眼的红天鹅,

波导败在何处?败在“同质化”,你有、我有、全都有,消费者不买账,等于什么也没有!天语赢在何处?赢在“创新”!别人没有的、消费者偏爱的、我都有,消费者的眼里只有我,想不赢都难!

同质化正在“流行”!

7.统计学同质的概念 篇七

科技成果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是衡量高校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己成为非常流行的术语,但在统计中常遇到几个重要概念的内涵混淆不清的问题。我们以高校或大学“科技成果”、“科研成果”、“技术成果”及其转化等作为关键词在CNKI中进行了检索,2003~2009年共得到434篇论文,表明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科技成果转化等问题持续关注。其中“科技成果”、“科研成果”、“转化”及其“转化率”使用频率高,普遍认为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但统计指标存在同一指标数据表述不一,缺乏基本概念界定等问题,如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超过30%,不到20%,10%~15%等,只有10%,甚至5%[1],这些论文大多未注明数据来源或出处,其可信度值得质疑。究其原因,是对科技成果转化(即分子)和科技成果(即分母)的概念没有清晰界定,从而导致统计工作者对同一指标的数据统计出现差异。大学的综合实力通过核心竞争力和总体竞争水平差异化来体现,如果科技成果等计算口径不一致,将不能客观反映高校科技成果的数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从而会影响高校整体竞争实力的评价和认可。因此,引发我们对高校科技成果、科研成果和技术成果及其转化、转移相关概念的思考和讨论,以期在准确界定指标概念的基础上,科学设置指标体系,为高校科技成果相关统计提供可靠依据。

1 研究背景

按照教育部《2007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指标设置,各类高等学校的科技成果包括科技著作、发表学术论文、项目验收和专利,按转化环节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研究[2]。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应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如定理、理论、学说等引入教学过程,转化为教学和实验内容;另一方面是应用研究的成果经过试验发展阶段(包括小试、中试和市场研发)转化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生产力,上游成果向下游成果转化的每一个环节都属于科技成果转化范围。从发达国家大学注重基础研究的经验和大学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科技成果转化也包括各阶段成果的转化,即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技术研究成果的转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1996)指出:“本法所称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这实际上是强调了应用研究向产业化的过程,并不包括基础研究引入教学和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转化过程。目前我国高度重视高校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主要是转型时期原有科技资源配置的巨大惯性造成了我国产业系统研发能力相对薄弱,难以实现科技成果由高校向企业转移的有效衔接。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实现高校成果产业化的无缝衔接,国家鼓励高校的科研活动向科技成果的后续研发活动延伸。这实际上是弥补计划经济影响(修复整个科技创新链断层)特定情况下的一种权宜之计。因此可能是大学“科技成果”、“科研成果”及其 “转化”等概念在一般意义与特定背景下的认识分歧,产生了“科研成果=科技成果”、“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认识误区。

2 材料与方法

论文产出数据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关键词为检索项,以高校或大学科技成果、科研成果、技术成果为检索词,共检出908篇,642篇和56篇全文,共计论文样本总数1706篇。分别统计1980~2010.6年“科技成果”、“科研成果”和 “技术成果”及其邻接词在全文中频次年度分布状况。

概念是通过对象的特有属性来反映对象的思维形式。它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是一个概念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外延是指具有内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是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每一个对象,即事物所具有的那些相互区别、相互类似的东西[3]。因此本文首先进行科技成果及其转化等概念特有属性的描述,再从全文中相关概念外延包含每一个要素对象邻接词的相容度来考察科技成果、科研成果、技术成果及其转化有关概念的实际情况,同时进行假设验证。因为概念外延相容关系可表现为部分重合关系(或称交叉关系),即外延只有一部分相同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外延所包括的要素交叉重叠要素越多,相容程度越大,包含的内容相同程度越大[4]。我们参考有关资料[5],采用文献计量法分别将文中与科技成果、科研成果和技术成果的邻接词组成的集合两两做比对,以考察科技成果与科研成果、科技成果与技术成果、科研成果与技术成果邻接词集合之间的元素重合程度,从词汇覆盖广度研究科技成果、科研成果和技术成果邻接词的相容程度。

通过上述检索词频数与邻接词频的年度分布相关关系计量,纵向考察科技成果、科研成果、技术成果及其转化包含要素内容(即外延)之间的关联度,纵向界定和统一表征科技成果、科研成果、技术成果及其转化相关概念外延包含的要素对象。

在进一步考察科技成果、科研成果、技术成果外延要素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将三者的邻接词按从基础、应用基础研究与试验发展分为两部分,分别用“0”和“2”表示,把表述整个科技创新过程的通用词、较抽象的词用“1”表示,累计后词频数集合分别用x0、x2和x1表示。为考察 “成果转化”等词的作用,将 “x2”部分词频数减去 “成果转化”词频数后的词频数,记作 “x3”。因此,x0+x2+x1=科技成果及其转化活动全部词频数。采用文献计量与形式逻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全文逐篇统计,所采集的CNKI资源总库数据导入Excel,建立小型文献数据库;中心词与各邻接词的集合年度分布数据采用E-Views 进行相关分析。

3 科技成果、科研成果和技术成果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分析

3.1 概念内涵分析

内涵是对一个概念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1994年,国家科委在《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国家科委第19号令)总则中指出 “科学技术成果简称科技成果”。“科学”是指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一般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3大类。“技术”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解决社会问题中所运用的知识、经验、手段和方法以及生产工具、生产工艺过程的总称。“成果”指收获到的果实,常用于指工作或事业方面的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1999年)中所称的技术成果是指利用科学技术知识、信息和经验做出的产品、工艺、材料及其改进等技术方案,包括专利、专利申请、技术秘密和其他能够取得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如植物新品种、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和新药成果等)。因此,从内涵属性方面进行推理,科学研究取得的成果称为“科研成果”;由技术原因产生的工作或事业方面的成就应称为“技术成果”,科技成果是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成果的总称。

3.2 概念外延分析

外延是指具有内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是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每一个对象,即事物所具有的那些相互区别、相互类似的东西。

3.2.1 邻接词词频交集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1)以“科技成果”、“科研成果”在全文中分别检索。

科技成果邻接词63个,科研成果邻接词61个,其中科技成果与科研成果邻接词交集词汇43个: 产业化、实用性、商业化、申请、获奖、鉴定、验收、应用、资本、孵化、投入、转化环境、实用、评估、知识产权、商品化、社会、资源库、价值、供给、转化、转化率、成熟度、档案、发表、发明、水平、吸收、学术价值、流失、评价、权重、推广、信息管理、应用、质量、二次开发、转让、专利、产权、社会效益、推广、申请。

(2)以“科研成果”、“技术成果”在全文中分别检索。

科研成果邻接词共计34个,技术成果邻接词38个, 其中与技术成果邻接词间交集词汇16个:商品化、产业化、奖励、鉴定、验收、评估、后续开发、评价、水平、吸收、辐射、产权转让、成熟度、转化、专利、应用。

(3)以“技术成果”、“科技成果”为全文关键词分别检索。

技术成果邻接词81个,科技成果邻接词79个,其中与科技成果邻接词间的交集词汇59个:产业化、市场化、中试、成熟性、有效性、商品化、所有者、产权、流失、价格、股份、申请、奖励、鉴定、登记、验收、交易、保密、入股、供求、能力、实用、企业、评估、权属、权利、推广、浪费、消化、价值、合作、评价、技术价值、收入、水平、吸收、辐射、信息沟通、成熟度、所有权、转化、转化风险、转化率、转让模式、转移、转化载体、转让、转让开发、转让方向、转让方式、转让合同、转化目的、转化投入、档案、商业化、发明人、应用、投资风险、专利。

注: 交集度=交集/A集或B集 ,交集度均值=交集/2*(A集+B集),交集指均值。

以关键词为检索项,以科技成果、科研成果和技术成果为检索词时,从科技成果、科研成果、技术成果邻接词两两交集程度分析表来看,科技成果邻接词与科研成果、技术成果邻接词要素交集程度比较大,分别为 0.694和0.738,科研成果与技术成果邻接词内容交集程度相对较小,仅为0.446。其中科技成果涉及的主要内容较广,如转化环境、整合模式、服务社会、市场调节、经济规律、商品经济、经济效益、体制改革、管理体制、产学研、科技创新、创新体系等。而科研成果研究要素主要涉及基础研究的具体内容,如教学、学术论文、理论前沿、实验室等。技术成果邻接词则偏重成果的中试推广,内容与社会经济联系较紧密,如产权、成本、技术鉴定、推广应用、项目、企业、技术合同、技术市场、技术转移、专利技术等。

科技成果、科研成果和技术成果三者之间的邻接词共同交集词汇20个:成果转化、产业化、商业化、鉴定、验收、评估、价值、成熟度、评价、水平、商品化、吸收、转化、转化率、转让、专利、产权、应用、档案。科技成果转化、科研成果转化(商品化、产业化)、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等词频繁混用,对科技成果、科研成果和技术成果邻接词两两交集度有明显影响。

可以看出,科技成果、科研成果和技术成果邻接词包含要素交集度的分析与前三者概念内涵的属性界定一致:科技成果应该是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研究成果的总和,其中科学研究成果偏重于基础研究,技术研究成果偏重于试验发展研究。

3.2.2 词频数相关分析结果与分析。

上述概念界定是由词汇覆盖广度分析得出的,但未体现出词频多少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因此对概念还应进行词频因素影响的考察。判断相关程度的标准为︱r∣<0.3微弱相关,0.3<︱r∣<0.5低度相关, 0.5<︱r∣<0.8显著相关,0.8<︱r∣<1高度相关[6]。

以高校或大学科技成果为检索词时,中心词“科技成果”与相应的x0和x2相关系数为0.773和0.954,均呈高度相关,表明科技成果与基础研究、成果后续开发应用研究均联系紧密,与科技成果内涵属性一致。在除去“科技成果转化”等词频数后,科技成果与相应的x3相关系数为0.559,虽呈显著相关,但与相应x2相关度比较有显著降低,说明“科技成果转化”在x2中占有相当比重;中心词“科研成果”与相应的x0、x2相关系数分别为0.507和0.576,呈显著相关。表现为科研成果与基础理论研究和成果后续开发应用研究联系都较密切,这与科研成果属性矛盾,但与相应的x3相关系数为0.311,呈低度相关,即在去掉“科研成果转化”等词频数后,科研成果要素外延与其内涵属性界定一致。说明“科研成果转化”使用频繁,并且是一个概念混用点;中心词“技术成果”与相应x0相关系数为0.267,呈微弱相关,与相应x2相关系数为0.640,呈显著相关,说明技术成果与基础理论、应用基础研究联系较微弱,与科技成果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研究联系密切,这与上述技术成果的属性界定、词频广度分析结果一致。

以高校或大学科研成果为检索词时,其中“科技成果”与相应的邻接词x0和x2相关系数分别为0.253和0.687,减去“科技成果转化”等词频后,与相应的x0、x3相关系数0.253和0.464均成低度相关,结果与科技成果属性保持相对一致,同时说明“科技成果转化”等词在x2中占有相当比重 ;中心词“科研成果”与相应的x0、x2相关系数0.348和0.394,呈低度相关,说明科研成果与基础理论、应用基础和成果后续开发应用研究联系均不紧密,但在去掉“科研成果转化”等词频后与相应x3相关系数为0.061,呈极微弱相关,相比之下科研成果仍然与基础理论及应用基础研究联系保持相对紧密性;中心词“技术成果”与相应x0和x2相关系数为0.176和0.211,均呈微弱相关,主要原因是以科研成果为关键词检出的论文中多涉及基础理论研究,但技术成果多涉及科技成果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方面的具体研究,如技术市场、价格、规模、企业、费用、合同等,因此其中技术成果邻接词频数总体偏少,使相关度降低。

以高校或大学技术成果为检索词时,“科技成果”与相应的邻接词x0相关系数为0.153,属微弱相关,与x2相关系数为0.950,与相应的x3相关系数为0.725,即科技成果与基础研究联系并不紧密,与成果后续开发应用联系紧密,这与国家现阶段鼓励高校科技成果向应用转化政策有关,在去掉“科技成果转化”等词频数后,科技成果与成果后续开发应用研究联系显著降低;中心词“科研成果”与x0、x2相关系数分别为0.642和0.102,科研成果外延要素与其内含属性保持一致,在去掉 “科研成果转化”等词频后,科研成果与x3(即科技成果后续开发应用研究)相关系数为0.014,联系极弱,说明科研成果转化等词仍是一个指标概念混用点;“技术成果”与相应x0相关系数为0.496,表现为低度相关,与相应x2相关系数为0.902,表现高度相关,说明技术成果与基础理论、应用基础研究联系较微弱,与科技成果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研究联系密切,这与上述技术成果的属性界定、词频广度分析结果一致。

需要说明的是,邻接词频数x1涉及科技创新产业链全程通用词、抽象词等内容,对本文科技成果、科研成果和技术成果及其衍生概念的分析影响不大,故不做具体分析。

4 科技成果、科研成果和技术成果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以论文全文为检索范围,以科技成果、科研成果、技术成果为检索词,考察科技成果、科研成果、技术成果与相应邻接词外延要素的交集相容程度;将邻接词频数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研究分类,纵向考察科技成果、科研成果、技术成果与相应外延要素相关度,其研究结果与科技成果、科研成果和技术成果的概念内涵属性界定基本一致,具体分述如下:

(1)科技成果研究包括科研成果和技术成果研究内容。除此之外,还倾向于表述有关科研成果和技术成果研究内容中较为抽象的内容。科研成果偏重基础理论、学术论文、教学法研究和实验室工作等方面的内容。技术成果偏重科技成果后续试验发展,向企业转移,服务社会过程中一些具体操作层面内容的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率”≠“科研成果转化率”,“科研成果转化率”≠ “技术成果转化率”。

(2)由于词汇混用点集中表现在一些要素。通过概念外延要素的广度和深度分析可知,由于科技成果、科研成果和技术成果等概念存在混用,使相应邻接词也存在混用现象,从词频累计数量看,混用点较为集中地表现在一些词汇,如成果转化、产业化、商业化、商品化、专利、成果鉴定等。

(3) 通过科技成果、科研成果和技术成果内涵、外延词频要素的广度和深度分析,我们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所界定的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成果转化意思基本一致。目前,一些人所说的科技成果转化实际上就是技术开发的后续试验等产业化活动,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成果转化意思基本一致。 由于科技成果转化等词的一般意义和特定条件下的含义不同,不加区别的使用或比较,产生了“科研成果=科技成果”、“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认识误区,导致了同一指标多种说法的现象。

5 讨论

第一、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目前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应称为技术成果转化(率)。在具体统计这一指标时,应以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研究为准设置指标,分别计算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转化率,以避免因指标界定和理解歧义而导致同一指标数据差异。

第二、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率等统计数据表述不一的情况已受到关注,有些学者建议不要使用科技成果转化这一概念,我们认为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概念不应取消,科技成果转化反映科技成果由实验室到商品化、产业化转化全程各阶段成果转化的进程和成果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状态。其它相关概念如技术转移、转让等均可反映科技成果等所有权在地区和主体间的变动,不能替代科技成果从基础-应用-发展过程中各种环节转化状态的考察。目前,国家已从法律层面上界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相关指标的使用还应与相关概念的界定相结合。

第三、近些年来,大学的科技成果应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已成为一种共识,准确掌握评价各阶段成果在各相关主体间的动态分布有利于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并加速这一转化进程。因此,我们认为应确定高校成果转化过程的若干关键点进行考察,计算各阶段科技成果转化及其转化率,以准确反映各阶段成果在各相关竞争主体的动态分布及成果转化进程,并作为绩效评价的依据和考察计划的执行情况,为客观评价高校科技成果对社会经济增长贡献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张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另类思考[J].科学学研究,2005(6).813-815.

[2]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所.科技管理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0-22.

[3]苏天辅.形式逻辑[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23-33.

[4]苏天辅.形式逻辑[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33-42.

[5]岳洪江,刘思峰,梁立明.我国对技术创新的关注与研究—基于24年的文献计量分析[J].科研管理,2008(3).43-52.

8.作文复习的“同质异构” 篇八

具体地说,作文复习要强化智性意识的树立和培养。

什么叫“智性”?“智性”就是智慧和理性的合称。

在考前的作文训练中,无论是叙述类作文,还是论述类作文,抑或其它类型的作文,我们都要强调从智性的高度来展开写作。叙述类的作文,要登高望远,要寻求生活中的智慧或哲理的光辉;论述类的作文,要对作文题进行智性的分析和理性的思考,然后概括提炼出中心主旨,再围绕这个中心或分解成几个分论点加以阐述。其它类型的作文,也同样需要在构思和表达中融进智慧或理性的思考,以赢得高度、深度和力度的统一。

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在2008年高考江苏的优秀作文,智性的体现就是获得成功的一个鲜明而有效的标志。如以“开窑的那一瞬”开头的那一篇《好奇心》,它的智性就体现在至少五处:一是从最闪光处切入,以中心事件领起;二是将“瓷器”拟人化并锁定为第一人称“我”,便于抒发真情实感;三是选择了一个关注的孩子,并在他的神态和举止中赋予了全部的“好奇”内涵,四是在标题“美丽的积淀”下状写了好奇的结果和价值,在辩证中凸显了意外的惊喜和合理的生成;五是结尾以特写的镜头定格,“我望见他纯澈的眼眸,那里灵动着两个字——‘好奇’”,鲜明的形象铸就了深刻的主题。

智性意识的确立和体现也是一个需要技巧的方面,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要主导性地去设计和体现行文的层次感、构思的新奇感、论述的辩证感、语言的闪亮感以及整体的大气感。需要强调的是:在语言的表达上,要致力于体现语言的富有生活气息和个性、语言的整饬(对偶句、排比句)、语言的形象生动和富有诗意、语言的机智幽默以及名句的巧妙化用等,2008年高考江苏有一篇作文中写道:“真正的好奇心不是‘猎奇’,它的存在不是为了以平庸或愚昧的心态去‘发掘’别人的痛苦,去践踏真理。它的存在,需要观察的双眼来定位,需要思考者的头脑来彰显其价值。有了这样的好奇心,困难得以排解,人就得以进步,人类得以更好的生存并维护自己的尊严……《哈姆雷特》中有言:‘果壳之中,也自以为无限宇宙之王。’也许因为有了真的‘好奇心’在,我们才能以更有力的声音爆发出这样的呐喊。更何况,因为有了好奇的心,我们的世界远比果壳广阔的多。”文章在进一步明确什么是真正的“好奇心”之后,引用《哈姆雷特》的名言,并机智地将真正的“好奇心”与“果壳”一说相连,寓意深刻而贴切,笔法老道而遒劲;而在文章整体的大气上,要重视作文的实际视觉效果,形式上要做到卷面整洁、字迹工整、层次清晰、文面清秀,内容上要做到主旨突出、材料新颖、行文简练、文风雅致。

新高考背景下有的高考作文采用的是“提示+题目+要求”的形式。需不需要提示对于不同的考生有不同的答案。如果你有个性、机灵、智慧的思路,就无须再依赖“提示”,让智慧的火花自由闪现。从作文命题和评判的价值取向上看,平实和诗意已成为两大方向,关注现实、关注人生成为作文命题的永恒主题。因此按照命题和评判的指向和价位来进行通识准备很有必要,以准备很多相关专题,如“生活与创造”、“珍爱生命,学会感恩”、“读书与智慧”、“崇高科学”、“感受灿烂的民族文化”、“向往崇高的人生境界”、“审美与鉴赏”、“生存与发展”等等。同时,我们自身的情境体验和实践活动是有益身心的独特养料,是天性与灵感的源泉。从而不会使我们的写作囿于仿写和复制的窠臼。

上一篇:学习十八大心得体下一篇:英语认识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