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旅行社基本情况(8篇)
1.概述旅行社基本情况 篇一
尽职调查概述
一、尽职调查的概念
尽职调查又称谨慎性调查,是指投资人在与目标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后,经协商一致,投资人对目标企业的历史数据和文档、管理人员的背景、市场风险、管理风险、技术风险和资金风险做一个全面深入的审核,通常需要花费3-6个月时间。
二、尽职调查的目的简单讲,尽职调查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融资方的情况只有通过详尽的、专业的调查才能摸清楚。
1、发现项目或企业内在价值
投资者和融资方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企业的内在价值,往往会出现偏差,融资方可能高估也可能低估了企业的内在价值。因为企业内在价值不仅取决于当前的财务账面价值,同时也取决于未来的收益。对企业内在价值进行评估和考量必须建立在尽职调查基础上。
2、判明潜在的致命缺陷及对预期投资的可能影响
从投资者角度讲,尽职调查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因为任何项目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比如,融资方过去财务帐册的准确性;投资之后,公司的主要员工、供应商和顾客是否会继续留下来;相关资产是否具有融资方赋予的相应价值;是否存在任何可能导致融资方运营或财务运作出现问题的因素。
3、为投资方案设计做准备
融资方通常会对企业各项风险因素有很清楚的了解,而投资者则没有。因而,投资者有必要通过实施尽职调查来补救双方在信息获知上的不平衡。一旦通过尽职调查明确了存在哪些风险和法律问题,买卖双方便可以就相关风险和义务应由哪方承担进行谈判,同时投资者可以决定在何种条件下继续进行投资活动。
三、尽职调查的流程
尽职调查的范围很广,调查对象的规模亦千差万别,每一个尽职调查项目均是独一无二的。对于一个重大投资项目,尽职调查通常需经历以下程序:
立项——成立工作小组——拟定调查计划——整理/汇总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内部复核——递交汇报——归档管理——参与投资方案设计
1、专业人员项目立项后加入工作小组实施尽职调查
2、拟订计划需建立在充分了解投资目的和目标企业组织架构基础上
3、尽职调查报告必须通过复核程序后方能提交
四、尽职调查的方法
1、审阅文件资料
通过公司工商注册、财务报告、业务文件、法律合同等各项资料审阅,发现异常及重大问题。
2、参考外部信息
通过网络、行业杂志、业内人士等信息渠道,了解公司及其所处行业的情况。
3、相关人员访谈
与企业内部各层级、各职能人员,以及中介机构的充分沟通。
4、企业实地调查
查看企业厂房、土地、设备、产品和存货等实物资产。
5、小组内部沟通
调查小组成员来自不同背景及专业,其相互沟通也是达成调查目的的方法。
五、尽职调查遵循的原则
1、证伪原则
站在“中立偏疑”的立场,循着“问题-怀疑-取证”的思路展开尽职调查,用经验和事实来发觉目标企业的投资价值。
2、实事求是原则
要求投资经理依据创业投资机构的投资理念和标准,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目标进行调查,如实反映目标企业的真实情况。
3、事必躬亲原则
要求投资经理一定要亲临目标企业现场,进行实地考察、访谈,亲身体验和感受,而不是根据道听途说下判断。
4、突出重点原则
需要投资经理发现并重点调查目标企业的技术或产品特点,避免陷入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境地。
5、以人为本原则
要求投资经理在对目标企业从技术、产品、市场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的同时,重点注意对管理团队的创新能力、管理能力、诚信程度的评判。
6、横向比较原则
需要投资经理对同行业的国内外企业发展情况,尤其是结合该行业已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的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发展目标企业的投资价值。
六、尽职调查的范围
(一)公司基本情况
1、公司设立情况
了解公司注册时间、注册资金、经营范围、股权结构和出资情况,并取得营业执照、公司章程、评估报告、审计报告、验资报告、工商登记文件等资料,核查公司工商注册登记的合法性、真实性;必要时走访相关政府部门和中介机构。
2、历史沿革情况
查阅公司历年营业执照、公司章程、工商登记等文件,以及历年业务经营情况记录、检验、财务报告等资料,调查公司的历史沿革情况,核查是否存在遗留问题;必要时走访相关政府部门和中介机构。
3、公司主要股东情况
调查了解主要股东的背景,相互之间关联关系或一致行动情况及相关协议;主要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最近三年内变化情况或未来潜在变动情况。
(二)管理人员调查
1、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和任职情况
调查了解管理人员的教育经历、专业资格、从业经历及主要业绩,以及在公司担任的职务与职责。
2、管理人员胜任能力和勤勉尽责
调查了解高管人员曾担任高管人员的其他公司的规范运作情况以及该公司经营情况,分析高管人员管理公司的能力。
分别与董事长、总经理、财务负责人、技术负责人、销售负责人(包括但不限于上述人员)就公司现状、发展前景等方面问题进行交谈,了解高管人员的胜任能力和勤勉尽责情况。
3、高管人员薪酬及兼职情况
通过查阅三会文件、与高管人员交流、与发行人员工交谈等方法,调查公司为高管人员制定的新酬方案、股权激励方案。
通过与高管人员交谈、查阅有关资料等方法,调查高管人员在公司内部或外部的兼职情况,分析高管人员兼职情况是否会对其工作效率、质量产生影响。
(三)业务与技术情况
1、行业情况及竞争情况
根据公司主营业务及所属行业,了解行业监管体制和政策趋势,了解行业的市场环境、市场容量、进入壁垒、供求状况、竞争状况、行业利润水平和未来变动情况,判断行业的发展前景及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了解行业内主要企业及其市场份额情况,调查竞争对手情况,分析公司在行业中所处的竞争地位及变动情况。
2、采购情况
通过与采购部门、主要供应商沟通,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调查公司主要原材料市场供求状况。取得公司主要供应商(至少前10名)的相关资料,计算最近三年向主要供应商的采购金额及所占比例,判断是否存在严重依赖个别供应商的情况,如果存在,是否对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做出备选安排;取得同前述供应商的长期供货合同,分析交易条款,判断公司原材料供应及价格的稳定性。
3、生产情况
取得公司生产流程资料,结合生产核心技术或关键生产环节,分析评价公司生产工艺、技术在行业中的领先程度。取得公司主要产品的设计生产能力和历年产量有关资料并进行比较,与生产部门人员沟通,分析公司各生产环节是否存在瓶颈制约。调查公司的生产工艺是否符合环境保护相关法规,调查公司历年来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及未来可能的投入情况。现场观察三废的排放情况,核查有无污染处理设施及其实际运行情况。
4、销售情况
通过与公司销售部门负责人沟通、获取权威市场调研机构的报告等方法,调查公司产品(服务)的市场需求状况,是否有稳定的客户基础等。结合行业排名、竞争对手等情况,对公司主要产品的行业地位和市场占有率进行分析。了解公司对主要客户(至少前10名)的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比例及回款情况。
5、核心技术和研发情况
调查公司拥有的专利,分析产品的核心技术,考察其技术水平、技术成熟程度、同行业技术发展水平及技术进步情况;核查核心技术的取得方式及使用情况,判断是否存在纠纷或潜在纠纷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形。关注专利的有效期及到期后对公司的影响,并了解公司具体的保护措施与效果。
取得公司主要研发成果、在研项目、研发目标等资料,调查公司历年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与质量、技术储备等情况,对公司的研发能力进行分析。
(四)同业竞争与关联交易调查
1、同业竞争情况
通过询问公司及其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实地走访生产或销售部门等方法,调查公司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企业实际业务范围、业务性质、客户对象、与公司产品的可替代性等情况,判断是否构成同业竞争,并核查公司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是否对避免同业竞争做出承诺以及承诺的履行情况。
2、关联方和关联交易情况
确认公司的关联方及关联方关系,通过与公司高管人员、财务部门和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交谈,查阅账簿、相关合同、会议记录、独立董事意见,发函询证,咨询律师及注册会计师意见,调查公司与关联方进行的关联交易。
(五)财务状况
1、基本财务数据分析
根据公司历年财务报告,收集能够反映公司财务基本状况的财务数据,如:资产(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对外投资、无形资产)、负债(银行借款、应付账款)、销售收入、销售成本、补贴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等。
2、财务比率分析
计算公司各毛利率、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判断公司盈利能力。
计算公司各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等,结合公司的现金流量状况、在银行的资信状况、可利用的融资渠道及授信额度及或有负债等情况,判断公司的偿债能力。
计算公司各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等,结合市场发展、行业竞争状况、发行人生产模式及物流管理、销售模式及赊销政策等情况,判断公司经营风险和持续经营能力。
3、纳税情况
查阅公司报告期的纳税资料,调查公司所执行的税种、税基、税率是否符合现行法律、法规的要求。
取得公司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资料,核查公司享有的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是否符合财政管理部门和税收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分析公司对税收政策的依赖程度和对未来经营业绩、财务状况的影响。
4、盈利预测
根据公司编制盈利预测所依据的资料和盈利预测假设,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行业发展趋势、市场竞争状况,判断公司盈利预测假设的合理性。
对比以前计划与实际完成情况,参照公司发展趋势、市场情况,评价公司预测期间经营计划、投资计划和融资计划安排是否得当。根据了解的公司生产规模和现有的生产能力,分析评价预测计划执行的可行性。
(六)业务发展目标调查
1、发展战略
取得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的相关文件,包括战略策划资料、董事会会议纪要、战略委员会会议纪要、独立董事意见等相关文件,分析公司是否已经建立清晰、明确、具体的发展战略,包括战略目标、实现战略目标的依据、步骤、方式、手段及各方面的行动计划。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竞争对手的发展战略,将公司与竞争对手的发展战略进行比较,并对公司所处行业、市场、竞争等情况进行深入分析,调查公司的发展战略是否合理、可行。
2、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
取得公司经营理念、经营模式的相关资料,通过与发起人、高管人员及员工、主要供应商、主要销售客户谈话等方法,了解公司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分析公司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对公司经营管理和发展的影响。
3、历年发展计划的执行和实现情况
取得公司历年发展计划、报告等资料,调查各年计划的执行和实现情况,分析高管人员制定经营计划的可行性和实施计划的能力。
4、业务发展目标
取得公司未来二至三年的发展计划和业务发展目标及其依据等资料,调查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竞争状况,调查公司未来发展目标是否与发展战略一致;分析公司在管理、产品、人员、技术、市场、投融资、购并、国际化等方面是否制定了具体的计划,这些计划是否与公司未来发展目标相匹配,是否具备良好的可实现性;分析未来发展目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分析公司未来发展目标和具体计划与现有业务的关系。
(七)融资运用分析
通过查阅公司关于融资项目的决策文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政府部门有关产业目录等方法,根据项目的环保、土地等方面的安排情况,结合目前其他同类企业对同类项目的投资情况、产品市场容量及其变化情况,对公司本次融资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技术和市场的可行性以及项目实施的确定性等进行分析;分析融资数量是否与公司规模、主营业务、实际资金需求、资金运用能力及公司业务发展目标相匹配;核查公司是否审慎预测项目效益,是否已分别说明达产前后的效益情况,以及预计达产时间,预测基础、依据是否合理。
(八)风险因素及其他重要事项调查
1、风险因素
通过网站、政府文件、专业报刊、专业机构报告等多渠道了解公司所在行业的产业政策、未来发展方向,与公司高管人员、财务人员、技术人员等进行谈话,取得公司既往经营业绩发生重大变动或历次重大事件的相关资料,并参考同行业企业发生的重大变动事件,结合对公司治理、研发、采购、生产、销售、投资、融资、募集资金项目、行业等方面的调查,分
析对公司业绩和持续经营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主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可能带来的主要影响。对公司影响重大的风险,应进行专项核查。
2、重大合同
通过公司高管人员出具书面声明、向合同对方函证、与相关人员谈话、咨询中介机构等方法,核查有关公司的重大合同是否真实、是否均已提供,并核查合同条款是否合法、是否存在潜在风险。对照公司有关内部订立合同的权限规定,核查合同的订立是否履行了内部审批程序、是否超越权限决策,分析重大合同履行的可能性,关注因不能履约、违约等事项对公司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影响。
3、诉讼和担保情况
通过高管人员出具书面声明、查阅合同、走访有关监管机构、与高管人员或财务人员谈话、咨询中介机构等方法,核查公司所有对外担保(包括抵押、质押、保证等)合同,调查公司及其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控股子公司、高管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是否存在作为一方当事人的重大诉讼或仲裁事项以及公司高管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是否存在涉及刑事诉讼的情况,评价其对公司经营是否产生重大影响。
2.概述旅行社基本情况 篇二
《读者》原名《读者文摘》, 由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 创刊于1981年, 因与美国《读者文摘》同名, 故于1993年第一期正式更名为《读者》。自创刊以来, 《读者》以不断渐长的发行量, 证明了广大读者对它的认同。1994年, 在全国期刊征订普遍下滑的时候, 《读者》发行量突破400万份, 被人们惊呼为“《读者》现象”。2005年, 《读者》月发行量达到940万份, 直逼千万大关, 稳居全国9000多种期刊之首, 成为“中国期刊第一品牌”。2006年4月, 《读者》月发行量突破千万大关, 达到1003万册, 亚洲期刊排名第一, 世界综合性期刊排名第四, 打破了中国自有期刊以来的发行纪录, 创造了中国期刊史上的一个奇迹, 跻身于世界期刊强者之林。[1]近年来, 《读者》发行量虽有些回落, 但势头仍然不弱, 据悉, 今年最好发行成绩已经超过了800万份。[2]
《读者》不但在发行量上独占鳌头, 而且在影响力上也不甘示弱。在第二届 (2002年) 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抽样调查中, 《读者》获“读者最喜爱的杂志”第一名。[3]2007年年底, 《读者》被列入《2007-2008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目录》。2007、2008年, 《读者》入选由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4]2009年, 《读者》入选由央视网《品牌·国际》频道承办的《CCTV60年60品牌》, 成为文化类品牌中唯一获得这一殊荣的品牌。[5]
《读者》从创刊时月发行量3万册, 到现在近千万册, 从创刊时的默默无闻到现在的名声大振, 不仅一步步地影响着海内外亿万读者受众, 而且还引来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以及研究。通过对研究《读者》的论文进行归纳、分类, 可以更好地了解《读者》的研究现状, 为今后《读者》的研究提供更为明晰的方向, 从而更好地指导《读者》未来的发展。
二、《读者》研究现状综述
(一) 《读者》研究数量统计
进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输入题名《读者》, 截止2010年6月30日, 可搜索到54183条记录, 包括很多研究读者 (受众) 的论文。由于数量太多, 不便把所有研究《读者》的论文一一挑选出来, 所以只挑选了发表在CSSCI上的论文进行了研究。
经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审定,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0-2011年来源期刊, 新闻学与传播学有15种, 分别为《编辑学报》、《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编辑之友》、《新闻记者》、《新闻大学》、《科技与出版》、《出版科学》、《出版发行研究》、《中国出版》、《当代传播》、《编辑学刊》、《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中国编辑》。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2010-2011年来源期刊, 新闻学与传播学有5种, 为《新闻界》、《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大学出版》、《中国记者》、《电视研究》。
从1979年到2010年6月30日, 这20种期刊上研究《读者》的论文共35篇, 其中《中国出版》9篇, 《编辑之友》7篇, 《编辑学刊》4篇, 《中国编辑》4篇, 《出版发行研究》3篇, 《新闻界》3篇, 《国际新闻界》、《新闻记者》、《科技与出版》、《当代传播》、《中国记者》各1篇, 《编辑学报》、《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新闻大学》、《出版科学》、《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大学出版》、《电视研究》均为0篇。从发表年份来看, 2004年7篇, 2007年6篇, 2009、2005年各4篇, 2003年3篇, 2000、2006年各2篇, 1994、1995、1998、2001、2002、2008年各1篇。从作者身份来看, 杂志社内部人员发表文章17篇, 其他专家学者发表文章18篇。
(二) 《读者》研究内容
一是对《读者》现象的解读以及成功原因的分析。概括来讲, 这些研究认为读者的成功源于以下几方面:1.抓住时代机遇, 并适度超前于时代潮流, 持续创新, 使品牌效应和核心竞争力日益增强;2.成功的市场化运作, 注重满足读者需求, 具有服务读者的市场意识;3.注重期刊质量, 追求精品战略, 坚持人文关怀这一核心理念;4.具有稳定队伍的人才意识, 不断提高编辑素养;5.摸索并充分利用期刊发展规律, 扬长避短, 抢占先机, 培育特色。也有论文从文献学的研究角度解读《读者》现象, 认为《读者》所具备有读者需求满足原则、通俗性原则、价值性原则和编辑的素养这几种畅销元素, 从而促成了他的成功。
二是对《读者》改革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读者杂志社内部人员发表的论文中。读者自创刊以来, 经历了不少“大事”, 如改名、改版、创办子刊、组建出版集团、推出电纸书等, 每一次都堪称一次大的改革, 有人赞同, 有人反对, 因此, 便有诸多业内人士特别是杂志社内部人员对此类大事发表了一些个人见解。这些研究成果多为观点性的意见陈述, 缺少相关理论支持, 但也为当时处于十字路口的读者提供了一些可参考的建议。
三是对《读者》经营管理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多而且庞杂。1.对《读者》办刊经验的总结介绍, 如胡亚权的《办刊的误区》和《<读者>办刊之道》, 从正反两方面对《读者》的办刊经验作了总结。2.对《读者》办刊理念、经营理念的研究, 这些研究有的对《读者》现有的办刊理念予以肯定并将其作为其他刊物的借鉴。有的则把《读者》的办刊理念与国外的办刊理念、其他同类刊物办刊理念进行了比较, 寻求差距并分析原因。3.对《读者》发展模式、发展战略的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立足于当时情况, 对《读者》未来发展的道路进行了分析。4.对《读者》广告经营的研究, 主要以《读者》为个案, 对期刊广告经营应注意的问题及如何做好广告经营进行了研究。
四是对《读者》文化及品牌的研究, 有的研究者从期刊文化和品牌的角度, 提出了《读者》所独具的文化和品牌的意义, 呼吁各界重视《读者》的品牌效应, 将其做大做强, 并发展相关文化产业。有学者对《读者》的文化内涵、文化软实力等进行了解读, 也有学者也对《读者》品牌经营及形成的独特之处进行了研究。
五是其他方面的研究, 包括对《读者》的插图艺术、创新理念、危机公关意识、受众审美要因以及与美国《读者文摘》的比较等方面的研究。这些方面的研究视角比较新颖, 数量比较少, 文章数量基本为一篇。
三、《读者》研究现状分析
综上所述, 《读者》研究现状主要呈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 研究论文总量少, 研究人员中学者居少
由于统计的复杂性, 我们无法计算出研究《读者》论文的总数, 但发表在CSSCI上的论文仅仅35篇, 从1981年创刊到2010年, 《读者》已诞生了将近30年, 这样计算, 研究量为平均每年1篇, 这与《读者》在我国期刊界的地位和影响力极为不符。《读者》不但连续多年来创下了发行量最大的记录, 而且其诞生于西部的背景能有此成绩也使他更具有了神秘色彩。同时, 它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 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一同发展, 是我国30年来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精神的缩影。因此, 研究它不仅对探寻文摘类杂志的发展具有典型意义和重要价值, 而且可以映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另外, 从作者身份来看, 杂志社内部人员发表研究论文17篇, 其他专家学者发表研究论文18篇。虽然在数量上, 专家学者和杂志社内部人员发表的研究论文可以相对持平, 但是相对于杂志社区区几十个内部人员来说, 中国高校及各个研究所光是期刊领域的专家学者的数目就非常庞大, 而他们的研究论文数量如此之少, 这充分说明了中国高校及各个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对《读者》的关注不够, 他们的研究论文数量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二) 论文发表刊物及年份较为集中, 与《读者》刊物性质和发展阶段相吻合
在20种CSSCI的刊物上, 发表论文数量在3篇以上的刊物有6种, 分别是中国出版 (9篇) 、编辑之友 (7篇) 、编辑学刊 (4篇) 、中国编辑 (4篇) 、出版发行研究 (3篇) 和新闻界 (3篇) 。剩余有5种刊物各发表1篇, 有9种刊物发表各0篇, 论文发表刊物极为集中, 发表论文最多的6种刊物, 其名称多和出版、编辑有关, 与《读者》作为文摘类期刊的性质极为吻合。从论文发表年份来看, 对《读者》的研究热潮集中于2003—2007年, 除了2006年发表2篇外, 其余各年份发表文章都在3篇以上, 甚至2004年发表7篇。除了这一期间, 发表论文较多的年份是2009年 (4篇) 和2000年 (2篇) 。其余各年份发表文章则少至1篇甚至没有。2003—2007年是研究读者最为火热的时期, 同时也是读者发展最为强盛的时期, 无论在发行量还是影响力, 那段时期都处于鼎盛期。因此, 论文研究热潮期与《读者》发展高潮期极为吻合。
(三) 内容研究理论深度不够, 视角窄化
《读者》杂志社工作人员的研究多侧重于《读者》的经验介绍, 主要是运用归纳的方法为业内人士提供一些成功的借鉴, 多为经验性的总结, 缺乏深度的学术性和理论性, 难以保证研究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相关领域学者的研究主要是运用某一领域的理论知识来解剖中国出版界的这一成功案例, 侧重于《读者》某一方面的现象描述, 主要采用演绎的方法为期刊经营者提供相关的理论指导, 深层次、全方位的分析研究很少。[6]这些都显示了研究的理论性严重不足。在具体研究方面, 多侧重于对刊物的成功因素分析, 经营管理研究以及文化方面的解读, 很少有社会学、传播学、受众学等更为广阔学科角度的研究, 研究视角趋于窄化。因此, 总体呈现为总结性研究多, 前瞻性研究少;现象描述多, 理论概括少;微观零散的研究多, 宏观系统的研究少。这种研究的片面性、滞后性和浅显化, 直接影响了《读者》本身的进一步发展。
四、《读者》未来研究重点
在未来关于《读者》的研究中, 以下几方面应成为研究重点:
(一) 加强宏观方面的研究
《读者》作为中国期刊界的典型代表, 他的诞生、发展以及壮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典型性, 探讨它的成功秘诀, 解读令人困惑的读者现象, 仅仅从办刊经验的总结, 文字内容的特点, 或经营管理的独特之处等方面分析, 无法得到它成功的基本规律和内在模式, 更加无法将他成功的经验用于其它同类刊物的学习和借鉴。因此, 把《读者》作为中国期刊的典型代表去分析它的成功之处, 必须把它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分析, “生逢其时”可以说对读者的成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而且, 《读者》诞生在位于中国西部的甘肃, 甘肃这一地理区域以及他所蕴含的独特文化, 无容置疑也极大地影响了《读者》的成功。在后来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 《读者》每一次发行量的提高, 每一次恰当地处理所面临的危机, 以及每一次带给读者 (受众) 的惊喜, 都与各个时期特定的历史文化地理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 今后的研究很有必要从宏观处着眼, 重点探讨各个时期的社会文化因素对其成功的影响。
(二) 研究的理论深度需要强化
纵观目前对《读者》的研究, 从某一学科角度进行的深入研究很少。从前文统计的研究人员分类数目, 我们可以判断出, 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专家学者对其关注度不够, 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不高。尽管杂志社内部人员对这本杂志很了解, 也发表了不少研究文章, 但由于其工作性质, 他们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务实性, 但势必也缺乏深刻的理论性。因此, 加强《读者》理论深度方面的研究非常需要更多不同学者专家的参与。加强理论深度的研究, 可以从本质上提取其发展中的优势和特点, 为我国其他同类文摘类期刊提供借鉴, 以促进我国文摘类期刊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 加大前瞻性研究
读者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 并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一同发展壮大, 在这期间, 中国的社会文化坏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读者也适时地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 但一直缺乏超前的研究可以预见《读者》的发展趋势, 并为其未来发展提供指引。近两、三年来, 中国出版的数字化步伐加快, 电子书、电纸书、3G等新名词层出不群, 引领着中国出版业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读者》与时俱进, 勇于探索, 已推出电纸书, 其今后在数字化方面的发展值得关注。据读者集团董事长吉西平介绍, 英文版的《读者》正在酝酿之中。[7]作为中国发行量颇大的《读者》, 如何更好地进军国际市场, 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 《读者》的数字化发展和全球化发展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这方面的研究如果可以超前, 可以更好的指导《读者》未来的发展。
(四) 注重研究视角的多样化
今后对《读者》的研究, 视角应更为多样, 要从社会学、传播学、文化学、语言学、符号学、受众学等角度进行跨学科研究, 可以帮助开阔视野, 深化认识。《读者》不仅仅是一本文摘类杂志, 也是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那一批期刊的代表, 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它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 是中国期刊文化品牌成长壮大的缩影。[8]《读者》每个时期办刊理念的变迁, 都是反映当时大众社会价值观念和审美趋向的一面明镜。因此, 对《读者》的研究不应该只局限于期刊领域的视角, 而应该开阔视角, 通过研究制约《读者》的社会文化因素, 从而一窥整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变迁。而且就《读者》本身看, 也迫切需要理论研究者对其从更为广阔的角度予以关注和加以研究, 以明确其今后的发展思路和基本方向。
摘要:作为我国影响力颇大的文摘类期刊, 《读者》引起了无数学者专家的关注和研究。本文通过对研究《读者》的论文进行归纳分析, 总结论述了其研究现状, 分析了目前研究现状的特点, 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读者》现状特点,未来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4][8]谢志娟.《读者, 》西北一隅的文摘杂志27年书写奇迹[N].甘肃日报, 2008-11-27.
[2][7]张泽远, 肖正强.我国发行量最大期刊《读者》正式推出电纸书[EB/OL]. (2010-05-29) [2010-8-20].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0-05/29/c_12157259.htm.
[3]王志刚.期刊核心竞争力案例分析—论《读者》现象[R].出版转制与编辑工作—中国编辑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 2004.
[5]尚烨.《读者》入选“60年60品牌”启动系列回报读者公益活动[EB/OL]. (2009-08-20) [2010-8-20].http://www.chuban.cc/tpxw/200908/t20090820_53675.html.
3.概述旅行社基本情况 篇三
关键词:明代 诗经学 《采薇》
清代以来,关于明际《诗经》学研究的著作只是寥寥,在具有通论性质的《诗经》研究著作中,对明代《诗经》研究状况的论述也只占了很小的篇幅,结论往往言其空疏,与汉唐宋人相较皆有不足[1]。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有明一代的论《诗》著作在数量上超过前代,七百四十余种著作中,目前尚存二百二十余种[2]。他们作为经学的一部分,反映着明代主要文化思潮的变化,刻画出明代《诗经》研究的脉络。
此次所涉及的文献,依托于国家社科项目《中日朝诗经百家汇注》,从尚存的二百二十余种著作中,又选出明代各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共五十一种,以反映不同时期《诗经》研究的倾向。每部著作先读其序言,再读后世目录学著作中相关提要,最后落脚到《采薇》文本的具体内容。但是,因资料搜集有限,笔者只能就表面现象进行总结概括,但亦希望管中窥豹,见出明代《诗经》学的衍进方向,并于《采薇》篇有所发现。
一、明代前期
明太祖朱元璋起自布衣,结束元末的乱世,建立起统一的汉族王朝,以前朝为鉴,以强硬的手段加强中央集权。作为统治者本身的朱元璋,对理学有浓厚的兴趣,“勤于学问”,虽出身游丐,然屡与儒者问学,“能为散文”,“亲风雅”,“熟于史事”,“留意经学”[3]。他一方面用政治手段对意识形态进行控制,加强程朱理学的官方地位,兴办学校,规定学校的教育内容,和科举试题的选择范围;一方面又因其本身多疑的性格,重典治国,大兴文字之祸,《廿二史劄记》言朱元璋“往往以文字疑误杀人”,“明初文人多仕”条下云:“明初文人多有不欲仕者……文人学士,一授官职,罕有善终者。”这就造成了明初保守拘谨的文化环境。
从思想史自身发展进程的角度来看,明代早期对程朱理学的奉行自有其法理依据。葛兆光在其《中国思想史》中谈到这是“沿着惯性在这一取向上前进”的选择,有着“民族”与“文明”的双重支持[4]。
从上述来看,对程朱理学的奉行奠定了明早期思想文化领域的基调。对《诗经》的研究,自然而然围绕着朱熹的《诗集传》,以下通过具体论著加以说明。
梁寅是明初由元入明的学者,颇通经义,时人称之“梁五经”,其作《诗演义》成书于洪武十六年,其自序曰:“今之读者宜一遵程、朱,难复互异,故曰义理之必正也。古人之歌诗如今之歌曲,或颂或规,唯取大意,诗之事实,多所未究……故余之所论者为幼学虑。”由是可知其作主旨在阐发朱子《诗集传》所言之义理,且言辞务必浅切通俗,易为幼学所知。对《采薇》篇,梁寅于训诂方面不出《朱传》,义理疏解偏重于为上者与为下者之间的伦理道德。这种对经典作理学化诠释的学术风气,其影响程度虽有变化,但一直贯穿了整个宋明时期[5]。
明早期还有一部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是胡广等人奉敕修编的《诗传大全》,台阁气颇重。从思想上来说,在当时拘谨的文化环境下并无甚新意,羽翼《朱传》,甚至还有抄袭之嫌,但确是反映了宋元以来汇集诸说的学术潮流。当然,此书之编纂,可能还受到统一王朝之初多有学术总结风气的影响。
梁寅的《诗演义》与胡广等人修编的《诗传大全》代表了明早期程朱理学笼罩下《诗经》研究的两种方向。
二、明中期
明中期的政治局面直到弘治时期都相对稳定,还出现了“弘治中兴”的局面,直到正德时期,两次藩王之乱,刘瑾乱政,切武宗荒淫,不理朝政,导致“战则无兵,守则无食,民生穷苦,府库空虚,风俗倾颓,纪纲废弛,赏不当功,罚不当罪,法令不行”的局面[6]。当统治阶层对意识形态的控制不再那么严酷之后(明祖晚岁去严刑),思想领域对程朱理学独尊的不满开始体现,并因此引发了一系列变革。从这一时期的《诗经》论著来看,一是对《毛诗》的回归,二是阳明心学影响下的立异解读。
明中期的《诗经》著作,不再是独尊程朱之学,而是出现了回归汉学的趋势,重新依据《毛诗》的疏解,表现在对《小序》的依从,并对程朱诗学表现出或温和或激烈的犯规态度。如正德间吕柟的《毛诗说序》,《四库提要》曰:“是书以《小序》为主。”袁仁《毛诗或问》,《四库提要》亦评其为:“是编大旨主于伸《小序》,抑《集传》。”他们对《采薇》篇的解说,不出《毛传》,对诗旨的论说不约而同的强调了“先王之德”。《说序》言:“此先王所以达人情”[7],《或问》则曰:“知国所以兴。[8]”这样的有意强调,或许并不仅仅是在思想上反抗程朱之学的禁锢,而是将他们对现实政治的忧虑与失望,融入了经书的注解,通过对先王理想政治的追述,寻求解决的方法。
基本上同一时期兴起的阳明心学,无疑是这一时期甚至之后长时间内最有影响力的变革。在其影响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阳明弟子季本所作《诗说解颐》,《四库总目》:“大抵多出新意,不肯剽袭前人而徵引该洽,亦颇足自申其说。”季本既不尊程朱,也不为《毛传》摇旗呐喊,而是独出新解。刘毓庆先生在《历代诗经著述考(明代)》一书《诗说解颐》条下有按语:“其说《诗》不袭旧说,每多新见,颇得阳明以心解经心传,然少阳明师心自用之弊。[9]”很是确切。其言《采薇》篇,首次明确指出《采薇》为宣王诗,今天看来是极有见地的[10]。
三、晚明
从正德开始的政治动荡,到晚明也并未好转,反而愈演愈烈。嘉靖继位之初,虽有治乱之心,却未能持续多久,晚明时期的皇帝有一多半笃信道教,无心治国。在位最长的万历帝,竟有十數年不朝的局面。统治阶层对意识层面的控制进一步弱化,学者们对《诗经》的解读也更为丰富。
明中期变革带来的影响并没有消褪,一方面,仍不断有尊《毛诗》、弃《朱传》或者折衷二者的论著出现,如郝敬《毛诗原解》,曹学佺《诗经剖疑》,陈祖绶《诗经副墨》等。在此基础上,训诂考据之学再次被重视起来,冯复京《六家诗名物疏》,朱谋?《诗故》,李资乾《诗经传说》,徐天赠《诗经正义》,何楷《毛诗世本古义》等,皆是此类著作。特别是何楷《毛诗世本古义》一书,《四库提要》曰:“然楷学问博通,引援赅洽,凡名物训诂,一一考证详明,典据精确,实非宋以来诸儒所可及。”具体到《采薇》,何楷将之附会于周公季历之诗,虽不可取,但其后对具体字句的训释颇精,譬如解“象弭鱼服”,曰:“服,盛矢器……本作箙。”[11]多为后来学者所接受。
这一时期最突出的变化,应该是士人对《诗经》的认识,发生了由经学向文学的转变。刘毓庆先生《从经学到文学——明代<诗经>学史论》一書已经作了详尽的分析与说明,下面只能书写一些更为具体和直观的感受。
《诗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以“经”的面目出现,严肃庄重,有难以动摇的崇高地位,但在中晚明士人的眼中,围绕在《诗经》周围经学的光芒,似乎不再那么耀眼,《诗经》作为“诗歌”的一面被凸现出来。徐光启《毛诗六帖讲意》,唐国士为之作序,批评之前的《诗经》论著说:“仅袭纸上陈言,互相影附,沉疴日久,将千古风人性灵都不及探索。[12]”言下之意,既是说徐光启此书是以“性灵”解诗。其对《采薇》篇的解说,特别是对卒章的解说,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和文学品评的倾向,曰:“君劳其臣,曰莫知我哀,其知之也不亦深乎。味此一言,真足使人肝脑涂中原,膏血润野草而不悔也。”以情动人,感慨尤深。又评章法“神妙”,更是品读文学作品的方法。《历代诗经著述考》词条下刘毓庆先生按语说其《诗》学在晚明的影响甚巨。徐光启之后,有沈守正《诗经说通》“纯以公安,竟陵之诗派竄入经意。”而黄道周《诗经琅轩》虽是总结性质的著作,但所用《诗经》本子为钟惺评本。万时华《诗经偶笺》“以竟陵门径说诗,善体诗人之情”,解《采薇》卒章“莫知我哀”句甚通达。贺贻孙《诗觸》“其所以入,乃在钟惺《诗评》”。万时华《诗经偶笺》自序:“今之君子知诗之为经,不知诗之为诗,一蔽也。[13]”颇为确切的道出当时士人对《诗经》的重新定位。刘毓庆先生提到《诗经》文学式解读“是在明中后期整个社会文化由高雅走向世俗的背景下”进行的,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也提到明开国之初就表现出的经典的通俗化倾向。明中期黄佐的《诗经通解》在释《采薇》篇时,已有大篇幅关于“本其情”“私情”“公义”等近于文学品评的分析,虽然作者的关注点更侧重于对理想君臣伦理关系的肯定,但可以体现出《诗经》文学式的解读在明中期既已有迹可循。
此次关于《采薇》篇的明代《诗经》文献整理,建立在对五十余篇文献及其相关资料阅读的基础之上,只是依据《采薇》篇的具体情况,给前辈学者已作出的研究结论提供新的佐证,在文献整理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抓住其中的重点,期望有助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与实践。此外,更深切的体会到,不论做哪一时期的文学研究需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包括思想史,文化史,政治史等,如此,才能更深入挖掘现象背后的原因。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分析贯穿于文学研究的始终。
注释:
[1]比较系统的关于明代《诗经》的研究著作,只看到收录于林庆彰先生《明代经学研究论集》的数篇论文,杨晋龙先生《明代诗经学研究》,刘毓庆先生的《从经学到文学》。
[2]刘毓庆,贾培俊:《历代诗经著述考》(明代),中华书局,2008年6月版。
[3][清]赵翼,王树民校证:《廿二史劄记校证》(下册),中华书局,1984年4月版,第738页。
[4]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289页。
[5]姜光辉主编:《中国经学思想史》(卷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第五十七至五十八章。
[6]张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七章第四节。
[7][明]吕柟:《泾野先生毛诗说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60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565页。
[8][明]袁仁:《毛诗或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60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615页。
[9]刘毓庆:《历代诗经著述考》(明代),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6月版,第64页。
[10][明]季本:《诗说解颐》(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73页。
[11][明]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00页。
[12][明]徐光启:《新刻徐玄扈先生纂辑毛诗六帖讲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64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39页。
[13][明]万时华:《诗经偶笺》(续修四库全书第6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99页。
参考文献:
[1][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实录·附校勘记明·太宗实录[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3]刘毓庆.从经学到文学——明代《诗经》学史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货币的基本概述: 篇四
货币
货币是指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人们创建货币是为了更好交换自己想要的东西,改变那种物品之间交换的单一形式。并且这一伟大的发明推进了人类的发展。货币区是指流通并使用某一种单一的货币的国家或地区。不同的货币区之间在互相兑换货币时,需要引入汇率的概念。
关于货币的本质仍然存在大量的争论。西方经济学的货币概念五花八门,最初是以货币的职能下定义,后来又形成了作为一种经济变量或政策变量的货币定义。
货币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人们普遍接受的用于支付商品劳务和清偿债务的物品;
充当交换媒介,价值、贮藏、价格标准和延期支付标准的物品;
超额供给或需求会引起对其它资产超额需求或供给资产;
购买力的暂栖处;
无需支付利息,作为公众净财富的流动资产;
与国民收入相关最大的流动性资产等等,实际上,后面4条应属货币的职能定义。
本质
货币就其本质而言,可分为债务货币与非债务货币两大类。
债务货币就是主要发达国家所通行的法币(FiatMoney)系统,它的主要部分是由政府、公司以及私人的“货币化”的债务所构成。
美元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美元在债务产生的同时被创造出来,在债务偿还的同时被销毁。流通中的每一个美元,都是一张债务欠条,每一张欠条在每一天里都在产生债务利息,而且是利滚利地增加着,这些天文数字的利息收入归谁呢?归创造出美元的银行系统。债务美元的利息是原有货币总量之外的部分,必然要求在现有货币总量之外再创造出新的债务美元,换句话说,人民借钱越多,就必须借更多的钱。债务与货币死锁在一起,其逻辑的必然结果就是,债务永远增加,直到其债务货币遭人彻底抛弃或其利息重负压垮自身经济发展,导致整个体系的最终崩溃。债务的货币化乃是现代经济最严重的潜在不稳定因素之一,它是通过透支未来的倾向资源来满足当时的需要。中国有句老话,寅吃卯粮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非债务货币,以金银货币为典型代表。这种货币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许诺,不是任何人的债务,它代表的是人类已经完成的劳动成果,是人类数千年社会实践中自然进化而来的。它不需要任何政府力量的强制,它可以跨越时代与国界,它是货币中的最终支付手段。
“如果所有银行的贷款都被偿还,银行存款将不复存在,整个货币流通将会枯竭。这是一个令人惊愕的想法。我们(美联储)完全依赖商业银行。我们货币流通中的每一个美元,无论是现钞还是信用,都必须有人来借才能产生出来。如果商业银行(通过发放信贷)制造出足够的货币,我们的经济就会繁荣;否则,我们就会陷入衰退。我们绝对没有一种永久性的货币系统。当人们抓住了整个问题的关键之处,我们(货币系统)可悲的荒谬之处,以及(美联储)令人难以置信的无助,就会变得如此明显。货币是人们最应该调查和思考的问题,它的重要性在于,除非人民广泛地理解这个(货币)系统并立刻采取措施修正它,否则我们现在的文明将会崩溃。”——罗伯特.汉姆费尔,美联储亚特兰大银行。
在所有货币中,金银货币意味着“实际拥有”,而法币则代表“欠条+许诺”。二者的价值“含金量”有着本质区别。中国的人民币则介于二者之间。尽管人民币也存在着“债务化货币”的成分,但就其主体而言,仍然是体现过去已经完成的产品与服务的度量。人民币的发行并非像美元一样必须以国债作抵押,由私有中央银行发行货币,从这个角度来讲,人民币的属性更接近金银货币。同时,由于人民币没有金银作为支撑,它又有法币的基本属性,必须依靠政府的强制力才能保证货币价值。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商品所有者以货币作为媒介进行交换,也就是说货币的本质也是一种商品。
关于货币的本质,在西方货币学说史上曾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是货币金属论,二是货币名目论。
货币金属论者从货币的价值尺度、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出发,认为货币与贵金属等同,货币必须具有金属内容和实质价值,货币的价值取决于贵金属的价值。
货币名目论者从货币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职能出发,否定货币的实质价值,认为货币只是一种符号,一种名目上的存在。货币金属论是货币金、银本位制的产物,随着20世纪初金本位制度的崩溃,其影响力正日益减弱。(21世纪)在西方货币学说中,占统治地位的是货币名目论,这从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对货币的定义中可见一般。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将货币定义为:“货币或货币供给是任何在商品或劳务的支付或在偿还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经济影响
货币发行量应遵循此计算公式:
指流通中所需货币量(通货量)
指商品的平均价格
指商品数量
指货币流通速度(以货币周转次数计)
按通常的货币主义的解释,当实际通货量大于所需的通货量时,便会导致货币贬值,形成通胀。反之,就会导致通缩。
发行
通常,每个国家都只使用唯一的一种货币,并由中央银行发行和控制。不过也存在例外,亦即多个国家可以使用同一种货币,例在欧盟国家通用的欧元,在西非经济共同体的法郎,以及在19世纪的拉丁货币同盟,名称不同但能在联盟内部自由流通的等值货币。一个国家可以选择别国的货币作为法定流通货币,比如,巴拿马选择美元作为法定货币。不同国家的货币还可能使用相同的名字,比如,在法国和比利时使用欧元之前,它们和瑞士的货币都叫法郎。
有的国家的货币没有辅币,或者虽然有辅币,但是由于币值太小而只是理论上的换算单位,而没有发行实际的货币,比如日元和韩元。
简史
有时因为特殊原因,同一个国家内的不同自治体可能也会发行不同版本的货币,例如在英国,包括英格兰、苏格兰或甚至偏远离岛的泽西岛、根西岛都拥有各自发行的不同版本英镑,并且互相可在英国境内的其他地区交易,但唯有英格兰英镑才是国际承认的交易货币,其他版本的英镑在英国境外后可能会被拒绝收受。
由于历史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有三种不同的法定货币,大陆地区使用人民币,港澳地区因为实行一国两制,香港法定货币是港元,澳门则是澳门元;此二者并直接或间接与美元挂钩。
中国台湾地区使用新台币。
每个基本货币单位通常还可以分成更小的辅币。最常用的比例是辅币为主币的1/100,比如,100 分 = 1 元。在法国大革命推广公制以前,欧洲历史上曾经长期采用1/20/240进制,例如在英国,1英镑等于20先令、240便士;法国的情况是12个但尼尔(denier)为1苏(Sol),20个苏为1里弗尔(livre,又称锂)。1:7、1:14、1:25、1:10 、1:1000 以及其他进位制也曾被使用。
物物交换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物物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比如一头羊换一把石斧。但是有时候受到用于交换的物资种类的限制,不得不寻找一种能够为交换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物品。这种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货币。牲畜、盐、稀有的贝壳、珍稀鸟类羽毛、宝石、沙金、石头等不容易大量获取的物品都曾经作为货币使用过。
金属货币
经过长年的自然淘汰,在绝大多数社会里,作为货币使用的物品逐渐被金属所取代。使用金属货币的好处是它的制造需要人工,无法从自然界大量获取,同时还易储存。数量稀少的金、银和冶炼困难的铜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金属。某些国家和地区使用过铁质货币。
早期的金属货币是块状的,使用时需要先用试金石测试其成色,同时还要秤量重量。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逐渐建立了更加复杂而先进的货币制度。古代希腊、罗马和波斯的人们铸造重量、成色统一的硬币。这样,在使用货币的时候,既不需要秤量重量,也不需要测试成色,无疑方便得多。这些硬币上面带有国王或皇帝的头像、复杂的纹章和印玺图案,以免伪造。
中国最早的金属货币是商朝的铜贝。商代在我国历史上也称青铜器时代,当时相当发达的青铜冶炼业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交易活动的增加。于是,在当时最广泛流通的贝币由于来源的不稳定而使交易发生不便,人们便寻找更适宜的货币材料,自然而然集中到青铜上,青铜币应运而生。但这种用青铜制作的金属货币在制作上很粗糙,设计简单,形状不固定,没有使用单位,在市场上也未达到广泛使用的程度。由于其外形很像作为货币的贝币,因此人们大都将其称为铜贝。据考古材料分析,铜贝产生以后,是与贝币同时流通的,铜贝发展到春秋中期,又出现了新的货币形式,即包金铜贝,它是在普通铜币的外表包一层薄金,既华贵又耐磨。铜贝不仅是我国最早的金属货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货币。
金银
西方国家的主币为金币和银币,辅币以铜、铜合金制造。随着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量逐渐增大,到15世纪时,经济发达的佛兰德斯和意大利北部各邦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的恐慌。从16世纪开始,大量来自美洲的黄金和白银通过西班牙流入欧洲,挽救了欧洲的货币制度,并为其后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起步的条件。
纸币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属货币同样显示出使用上的不便,在大额交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金属硬币,其重量和体积都令人感到烦恼。金属货币使用中还会出现磨损的问题,据不完全的统计,自从人类使用黄金作为货币以来,已经有超过两万吨的黄金在铸币厂里、或者在人们的手中、钱袋中和衣物口袋中磨损掉。于是作为金属货币的象征符号的纸币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在宋朝年间于中国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
★ 金融学投资银行专业简历
★ 了解近义词
★ 了解什么叫材料作文
★ 管理类推荐书籍
★ 管理心理学书籍推荐
★ 书籍读后感
★ 了解千米教学反思
★ 《了解蝴蝶》大班教案
★ 了解和田玉的一点心得
5.旅行社标准化建设情况总结 篇五
桂林市民间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2年10月12日,是由海南逍遥旅游集团控股的桂林地接旅游企业。公司在全国40座城市拥有47个分公司作为庞大的销售网络,致力于开发高、中档度假、观光旅游产品和高端会议会展、培训服务。
我们秉持尊重、责任、信任、共赢的核心价值观,坚持诚信经营、标准操作、不断创新,以客户为向导的管理模式,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致力于成为广西旅游服务首选合作伙伴。
桂林民间成立以来,始终将服务品质视为企业生存之根本,以稳定的地接质量不断开拓进取,迅速发展成为一家专业化、规模化的广西知名旅游企业。先后荣获桂林市“行业十佳诚信单位”、“桂林旅游安全管理先进单位”、“桂林市先进旅游企业”、“桂林市旅游服务行业消费诚信A级企业”、“桂林市旅游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2018国内旅游业务十佳旅行社”、“国家金牌导游广西联合工作室”等荣誉称号。
在标准化建设的助力下,桂林民间真抓实干,不断根据创新品牌、开拓市场、内抓管理、外塑形象的标准化要求,我们一步一个脚印,使我社的接待能力、服务质量、企业文化、员工素质和管理水平全面提高,效益不断攀升,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业绩。
一、标准化工作方法
(一):成立标准化领导小组
自明确我社为标准化示范试点单位以来,我社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启动标准化工作,并组织召开了全体员工的旅游标准化动员大会,会议传达了桂林市旅游局旅游标准化管理部门关于标准化建设工作的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了我社的相关工作,并抽调各部门人员专职开展标准化工作,明确分工,将责任落实到人,并统一我社员工思想,让全体员工明确旅游标准化示范试点工作的意义和目的,明确了实施旅游标准化是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服务质量的关键所在。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部门经理带头做,全体员工齐参与的齐抓共管格局。
(二):制定旅游标准化专项工作实施方案
为全面推进我社旅游标准化工作,我们每年定期召开标准化工作专项会议,结合已开展的标准化工作的实际情况和进度,制定了旅游标准化工作具体实施方案:首先对标准化工作专项资金进行了预算;包括设施设备的改造,员工培训经费、广告宣传经费、奖励经费等,为我社旅游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制定了标准化试点工作的监督检查制度及详细的工作计划;制定了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培训计划,增强员工对标准化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制定了旅游标准化示范试点工作的考核办法,对表现积极、主动参与的部门进行奖励,并在当月工资中以现金的方式给予奖励和惩罚,以此增强全员参与的动力和积极性;制定了标准化工作任务分配和工作进度标准,促使标准化工作按时、按量、按质完成,保证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研究标准、完善标准,实施标准
服务质量是旅行社经营的生命线,加强质量管理、完善服务标准是旅行社营造核心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的战略任务。我们在建立标准体系上坚持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的原则,紧密结合实际情况,突出重点、特点,以管理标准为支撑、以工作标准为保障,在原有的标准基础上:首先确定标准体系结构框架图,其次是梳理、分类、归纳、整理原有标准,再是完善制定标准,制订出了符合我社实际的各部门岗位职责、规章制度、服务标准、服务流程等相关资料,并在部门员工区域上墙,让每位员工清楚自己在工作中的角色定位。改变员工工作中的随意性,规范其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最后是实施标准,通过长效的努力,现在员工人人都熟知标准、实施标准、坚持标准,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该做什么,减少了推诿扯皮现象,提升了服务水平,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加强培训学习,提高员工标准化知识认知度
为了让全体员工了解已经颁布的旅行社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等相关知识,提升全员综合素质,进一步推进我社标准化建设的各项工作,提升管理水平,规范和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培养一批标准化、规范化的优秀员工。我们分部门对各岗位职责、管理制度、操作流程进行了培训,并对全员进行了《岗位标准体系》、《服务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等相关内容的集中培训。今年我们还组织员工开展了以标准化为主题的知识竞赛。通过此次比赛,让员工全方位的了解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标准化工作当中来,从各自的岗位实际出发,真正做到了人人参与标准化、人人争创标准化。
(五)、落实监督检查机制、提高工作效率
为了达到标准化工作的预期效果,提高工作效率和执行力度,确保各项工作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公司成立“标准化示范试点工作监督检查小组”,根据制定的《旅游标准化考评表》,检查小组对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及办公场地、人员服务技能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追踪、反馈;标准化示范试点工作严格执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的原则。
二、标准化工作成果
通过我社全体员工不断的努力,我社标准化工作成绩显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
(一):规范了各项管理制度和服务工作
自我社标准化建设工作推进以来,全体员工时刻紧绷标准化这根弦,从一开始对标准化的不了解到理解标准、再到实施标准、再到坚持标准。通过不断的学习标准化的相关规章制度,逐渐理解了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并将标准化的操作规范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从而使我社各项管理制度变得更加规范,服务质量也得到不断提升。
(二):提高了服务质量、提升了我社品牌
旅行社是服务型行业,多年来,我们一直将“服务品质”放在首位,随着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深入,我们通过标准化体系管理,将服务流程、服务态度、服务语言、服务动作标准化,着眼于服务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流程,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技能强的接待团队,为客户提供高标准、专业化的优质服务。这一系列服务的标准化,让我们得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们的认可,同时也提升了我社在旅游市场中的品牌影响力。
(三):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标准化的建立,使得我们的营业额比去年同期上升,接待人数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
(四):带动合作伙伴提升服务品质
旅行社标准化的建设,也能够推动其他相关资源方服务品质的提升。对于供应商资源,桂林民间有着严苛的挑选标准。我社所倡导的品质旅游,也得到了越来越的多认可,吸引了更多的资源供应商加入其中。与我社合作的供应商,都有着很高的服务标准,在桂林旅游市场上被同业称为“免检产品”。2013年桂林民间发起了逍遥品质联盟活动,与桂林市各大优质供应商达成战略合作,通过整合优质的供应商资源,共同提升旅游行业的服务品质,促进旅游业健康健步发展。
6.法务总监的基本职责概述 篇六
职责:
1.建立、健全公司法律事务相关规章制度和流程,为公司制订发展战略提供法律支持;
2.评估、审核公司经营项目的法律风险和政策风险,控制和防范公司运营中的法律风险
___起草、审核公司内部合同、法律文件,处理合同、知识产权事务、员工劳资纠纷等法务工作;
4.参与公司兼并、收购、分立、破产、反兼并、租赁、资产转让及招投标等重要经济活动,提出法律意见,处理相关法律事务;
5.接受公司法定代表委托,代理公司参加诉讼和非诉讼活动,维护公司合法权益;
6.参加和配合与公司有关的财务、税收、劳动用工、合同管理等执法检查,为公司提供法律意见;
7.负责公司投资、融资等法律事务;
8.参与公司重大事故和危机处置活动,协助有关部门进行善后处理。
任职资格:
1.国家统招法律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具有律师资格;
___年以上大型企业法务工作经历和法务实操经验,精通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公司法、知识产权法、投融资法规及上市公司相关的法律法规等;
3.具有企业法律诉讼工作经历,熟知司法程序,能够独立处理公司的法律纠纷和事务;
4.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判断与决策能力、商务谈判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及文字处理能力;
5.性格成熟稳重,工作踏实认真,责任心强,有团队合作精神;
6.具有上市公司法务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
法务总监的基本职责概述2
职责:
1、为关键业务部门提供全流程的法律管理支持,包括审视交易模式、交易架构、起草、审核包括研发协议、技术许可协议、销售相关协议、投资与融资协议等在内的各种交易文件,协助业务部门进行合同谈判,并辅业务部门进行协议履行的监控;
2、参与或负责部门的平台建设,包括制度与流程建设、模板库等工具建设等;
3、负责所支持的业务部门的业务所产生的纠纷的前期处理。
任职资格:
1、有技术合同审核经验;
2、半导体通信相关的行业背景;
3、___年左右工作经验;
4、硕士以上学历;
5、英文口语及写作能力佳;
法务总监的基本职责概述3
职责:
1.负责建立和完善集团法务体系,为集团的经营管理和决策提供法律建议;
2.负责审核各公司规章制度的合法性,审核区域内各公司项目合同、协议,提出法律风险管控意见;
3.监督并指导各公司推进内部法务工作,并组织开展各项法务风险防控培训;确保其符合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的规定。
4.负责集团内投资并购项目运作、架构搭建、资本运作等相关的法律事务及法务风险管控;
任职资格:
1、法律专业硕士以上学历;
2、有___年以上知名律所或企业法务全职工作经验;
3、专业基础扎实,细心、耐心,关注细节,判断力强;
4、能接受出差,工作主动性和独立性强,效率高,具有领导力;
5、英语读写流利,能审查和修改英文合同者优先;
6、有食品、农牧、工程建设行业以及并购项目、诉讼经验者优先,通过司法考试优先。
法务总监的基本职责概述41、负责搭建集团公司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并在各业务板块的经营活动中做到法律风险提示与控制;
2、参与公司投资项目兼并收购等重大经营决策,出具尽职调查报告;
3、负责处理集团及各子公司各类诉讼、纠纷等相关法律事务;
4、审查、修改集团公司及各子公司相关合同、协议,并监督履行;
5、负责集团及子公司重大项目的合同谈判并提供法律支持;
6、参与处理各类危机事件,从法律的角度阻止事件的扩大并维护公司权益;
7、负责建立合同管理制度,建立公司合同范本体系,起草、审核公司在运营中使用的各种合同、协议等,制定示范合同文本库;
8、对公司合同的签署、备案、归档、执行监督、风险预警、纠纷处理、销毁等进行科学的、规范的动态管理。
法务总监的基本职责概述51、参与、处理公司经营决策,全面负责各项法律事务,提出法律意见;
2、负责组织公司各类合同、业务函件、管理制度与流程的起草、审核、管理,直接参与重大经济合同的谈判、流程设计、起草、审核等;
3、为业务部门提供法律支持;
4、参与项目谈判,为规避风险出具法律意见;
5、跟进及配合外部法律顾问,协调公司同法院、仲裁委员会、律师事务所的关系;
6、负责公司合同纠纷、劳动仲裁等诉讼业务分析和的处理,协助外部律师完成相关诉讼工作;
7、协助公司对逾期客户的催收
7.概述旅行社基本情况 篇七
关键词:星评背景,旅行社,质量管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 人们外出旅游的需求也随之不断增长。然而, 在当前, 限制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就是旅行社的质量问题。近年来, 为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推动旅行社行业规范化、精细化发展, 全国多个省份的《旅行社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相继实施。2015年2月9日, 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旅行社等级划分与评定》等3项国家标准。该标准将旅行社等级由低到高划分为一星至五星五个级别, 填补了我国旅行社行业等级标准的空白。在满足等级评定基本条件后, 国家对旅行社经营条件、经营业绩、企业管理、服务能力、质量和安全保证、诚信建设与营销推广等七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达标后才能获得相应等级称号。与此同时, 全球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创新、开发新型信息技术产品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繁荣的主导力量, 顺应时代潮流, 越来越多的旅行社也开始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一些有实力的旅行社开始建设或者部署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 或开辟网络营销的崭新市场, 从而更好地应对旅行社的等级评定。
一、南京市旅行社基本情况
据2015年南京市旅游经济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在2015年度, 南京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688.12亿元人民币, 较上年同比增长11.0%。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10, 234万人次, 同比增长8.0%。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58.81万人次, 较上年同比增长3.9%, 实现旅游创汇6.39亿美元, 较上年同比增长15.7%。接待国内旅游者10175.19万人次, 较上年同比增长8.0%。2015年, 南京市旅行社实现营业收入135.4亿元, 较上年增长20.56%。全市旅行社组团国内人数124.2万人次, 较上年下降15.63%;接团国内人数227.66万人次, 较上年增长15.65%;全市旅行社外联入境人数18.86万人次, 较上年下降4.51%;接待入境人数18.03万人次, 较上年下降11.43%。截至2015年底, 南京市共有旅行社567家, 其中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39家。从2012年江苏省旅游局开始对旅行社实行星级评定以来, 经过三年的发展, 目前旅行社星级评定工作日趋完善, 到目前为止, 南京市四星级以上的旅行社14家。从数据显示, 南京市的旅游情况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但在此态势下, 旅行社国内组团人数、外联入境人数以及接待入境人数均有下降。
二、旅行社质量管理情况及存在问题
(一) 旅行社硬件质量管理。
旅行社的硬件环境质量指旅行社在欢迎、接待旅游者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种种设施设备及其他辅助硬件项目的水平。硬件环境包含旅行社自身以及相关旅游服务供给部门的硬件环境。硬件环境质量的高低, 直接反映了旅行社为旅游者提供的种种设施设备的完善程度, 并与旅游者的满意评价度有直接的关联。旅行社以及相关部门的硬件设施设备、宣传品的摆放、员工的仪表仪容以及服务设施的外观等被称为有形因素。由于旅行社产品的本质是一种无形的服务, 而实现服务所借助的有形因素将直接影响到旅游者对旅行社产品质量的感知。因此, 旅行社产品中所包含的有形成分必然成为旅游者评价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
在本次调研走访过程中, 课题组成员发现, 南京市四星级以上的旅行社大部分较为重视对旅行社硬件环境的质量监控。绝大多数旅行社可以做到营业场所窗明几净, 物品摆放整齐有序, 禁烟标志明显;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及分支机构的备案登记证明、出境旅游委托 (代理) 招徕授权书悬挂在显要位置;各种电器线路连接规范, 无安全隐患;消防器材性能良好, 消防通道畅通。但有部分旅行社的门市部缺少外语分区标志。
然而, 有两个较为明显的问题。一是有部分旅行社在上班期间未规定员工的统一着装, 虽然基本上旅行社员工都能做到衣着整洁, 但整齐划一的制服能够产生整体、统一的美感, 并给人以专业信任的感觉。员工的形象不仅能反映员工的精神风貌, 进而能体现出企业的文化内涵。有的旅行社领导凭借自己的印象认为旅行社员工排斥统一着装, 但对员工的走访发现, 员工认为整齐划一的着装会激发自身的责任感与荣誉感, 大部分员工能够认同旅行社统一着装, 并对统一着装有所期盼。二是佩带工号问题, 《江苏省旅行社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明确规定, 旅行社员工要佩戴工号上岗, 但本次走访发现, 仅有部分旅行社能够做到旅行社员工时时刻刻佩戴工号。
(二) 旅行社软件质量管理。
旅行社软环境质量指为了保证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 旅行社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以及旅行社与相关旅游服务供给部门之间的合作水平。与硬件质量不同, 软件质量涉及的方方面面较多, 并较为复杂。旅行社发展的好或不好绝大程度上取决于旅行社的软环境质量。旅行社软件质量最明显的表现即为旅行社产品以及旅行社的服务, 这两个方面不仅是旅游者最为关注的方面, 同时也是近些年来旅游者与旅行社矛盾的集结所在。因此, 这两个方面是本次走访调研最为关注的。
1. 旅行社产品质量。
旅行社产品是旅行社根据市场需求, 通过采购景点、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单项服务产品, 将其进行有效的整合, 并将自己的服务贯穿于其中的、向旅游者提供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的全部产品和服务的总称。旅行社产品是旅游产品的一种, 并且它是以固化状态的“产品包”的形式呈现, 在其中融入旅行社的各项承诺和服务。
旅行社的产品是旅行社赖以生存的基础。旅行社产品的设计情况以及销售情况将直接影响旅行社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课题组从三个方面总结归纳此次调研过程中关于旅行社产品质量的问题。
(1) 旅行社产品设计方面。旅行社的产品设计以及旅行社的产品手册对一个旅行社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整个产品线路如何设计、是否合理得当, 旅游活动的安排是否能够做到引人入胜、劳逸结合, 将直接影响旅行社产品的销售情况。由于旅行社产品的不可感知性, 旅行社产品手册的设计就显得尤其重要。在本次调研走访过程中, 产品设计方面存在的较为突出的两个问题为:第一, 旅行社产品设计大多雷同, 有部分旅行社缺乏自身独有的旅游线路, 绝大部分旅行社的旅游项目大部分相似, 如“日韩游”以及“泰国游”, 基本上各家旅行社均有涉及, 但其旅游线路的设计以及旅游项目、日程的安排几乎无异。第二, 在旅行社宣传手册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在本次调研中, 几乎2/3的旅行社对旅行社产品的宣传单页有忽视的现象存在。有部分旅行社的门店存在此种现象, 其宣传栏内的宣传单页已过时效性, 但仍未更新;甚至有部分旅行社的门店, 其宣传单页仍为一年前的设计。旅行社的宣传手册在设计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有些宣传手册图片较为单一, 并不能体现旅游线路的特色;二是有的宣传手册虽然有简单的景点以及图文介绍, 但缺少相应的价目表, 也没有相应的旅游费用所包含以及未包含的项目情况介绍;三是有些宣传手册存在公司徽标摆放不明显的问题;四是大部分宣传手册只是对景点以及旅游线路的简要介绍, 缺乏高雅有内涵的文化内容的体现。
(2) 产品销售质量方面。旅行社的产品销售主要表现在旅行社产品的价格制定方面。在此方面, 近些年来, 关于旅行社的负面新闻绝大多数来源于旅行社的价格纠纷。如云南导游辱骂游客事件, 游客拒绝购物被堵厕所等事件的不断曝光揭开了“零团费”现象背后的秘密。但值得庆幸的是, 在此次调研走访中, 南京市四星以上的各旅行社基本都做到了明码标价,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零”、“负”团费现象的发生。但仍有旅行社的部分线路存在标示项目以及标准不明确的现象存在, 如某旅行社在其线路行程单中标示“餐饮:5早7正, 正餐十菜一汤, 十人一桌 (酒店早餐不吃不退) ”, 没有明确表明正餐的具体费用方面的标准。
(3) 产品促销质量方面。在当前, 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 旅行社越来越多, 旅游产品越来越相似的情况下, 如何将自己旅行社的产品销售出去, 成为每个旅行社越来越重视的方面。在本次调研中发现, 基本上各大旅行社已经杜绝了低价恶意促销, 但存在附送旅游项目, 旅游“大礼包”的现象。游客在游玩过程中发现附赠的旅游项目严重缩水, 可能是一些低劣的旅游商品, 或是一些不太具有观赏价值的免费景点, 或附送的是需要购物的景点, 与促销人员夸大其词的表达具有明显的差距。因此, 在游玩过程中, 有可能不仅不会提升游客的游玩感受, 反而适得其反, 使游客产生不满的情绪。
2. 旅行社采购质量。
由于旅行社产品涉及“食、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的要素, 因此旅行社产品需要对其涉及的多个方面进行统一规划, 整体打包之后呈现给游客。因此, 旅行社如何通过有效的采购管理整合出较为完善的旅行计划, 对旅行社的发展尤为重要。在本次走访中发现, 部分旅行社缺乏对旅游供应商的实地考察, 或者有的旅行社不能对旅游供应商实行较为有效的实时追踪, 可能对旅游供应商的考察来自网络信息或者几年前的考察结果。在选择供应商方面, 经常以“价格”作为最终是否购买的决定性因素, 忽略对游客感受以及游客体验方面的考虑, 从而导致游客体验不佳。
3. 旅行社接待服务质量。
旅游接待服务, 是指旅行社的门店工作人员以及导游从业人员提供的服务, 是旅行社产品使用价值的实现过程。旅游接待服务质量, 是指旅行社能否通过自身的旅游接待服务, 确保购买其产品的旅游者, 在旅游过程中得到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双重满足。由于这方面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门市接待人员和导游的服务直接面对旅游者, 因此, 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他们对待游客热情与否, 能否耐心解答每个旅游者提出的问题, 能否切实为每个旅游者考虑, 这些都会影响甚至决定旅游者对旅行社的印象。课题组就从门市接待人员以及导游人员两个方面进行走访调研。
(1) 门市工作人员接待质量。门市是旅游者与旅行社面对面接触的第一道门槛, 是整个旅行社给旅游者留下第一印象的重要所在地。门市工作人员接待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旅游者对旅行社的判断, 因此, 门店工作人员从某种意义上是整个旅行社的缩影。
在本次走访中, 基本上各大旅行社的门市工作人员都能做到起身相迎并面带微笑。在旅游者咨询过程中, 工作人员基本也能做到耐心细致的解答。但在走访过程中, 同样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如:某旅行社门市部工作人员较少, 在接待过程中可能没有充足的时间照顾每个旅游者, 导致某些旅游者尤其老年旅游者或者出行愿望比较弱的旅游者受到忽视;某些旅行社对门市部工作人员的重要性存在轻视现象, 某门市部工作人员基本为实习生, 由于门店人员对其旅行社所经营的各条旅游线路做不到烂熟于心, 导致旅游者在咨询过程中经常出现等待现象, 并且不能为旅游者提供较为贴心的旅游线路推荐以及定制服务;门店工作人员对旅游者不能做到很好的追踪服务, 当旅游者完成旅游活动之后, 门店工作人员未能及时询问获得反馈。
(2) 导游接待质量。旅行社产品最大的特点即为无形性, 其消费过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导游的服务水平, 可能进一步体现在导游讲解旅游知识的水平, 对旅游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以及维持整个团队轻松愉快氛围的能力上。经国家旅游局梳理分析, 在所有有效投诉举报中, 涉及旅行社及导游领队88件, 占总数的57%;涉及在线旅游企业25件, 占总数的16%;涉及旅游景区22件, 占总数的14%;涉及购物店、保险、游船公司、非法一日游16件, 占总数的11%;涉及旅游饭店3件, 占总数的2%。由此可以看出导游服务质量的重要性。
在本次随团暗访中, 令人欣慰的是绝大部分导游都能够尽职尽责地完成自身的工作, 导游谩骂游客、强迫游客购物的现象在四星级以上的旅行社中从未出现。大部分导游都能做到热情、礼貌接待游客。但本次走访中, 仍有一些小细节方面的问题出现, 如:有的导游不能及时提醒顾客出行的时间以及注意事项, 甚至还出现了导游堵车, 游客在机场等导游的现象发生;大部分导游能够从始至终都保持较为热情的服务态度, 但有部分导游在自身精力比较充沛时, 能够与游客有较多的互动, 而到下午, 当导游较累时, 其对游客的照顾以及关心程度明显下降;导游还应加强其自身的知识储备以及应变能力, 当游客提出导游不清楚的问题时, 有些导游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 致使游客觉得自身被忽视。
三、旅行社质量管理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 企业管理缺乏严格的标准体系。
整个产业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旅游业作为服务行业, 企业管理的严格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行社服务的质量。但现阶段, 旅行社对员工的素质培训、考核体系以及激励制度上还存在缺失, 并没有严格的评判体系。因此, 旅行社行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 目前中国旅行社员工每年平均流动率大概在15%以上, 专业人才的流失很难保证高品质的服务质量。
(二) 缺乏品牌意识。
随着旅游者品位的提高、消费意识的成熟以及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 旅行社企业的运营方式以及经营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最明显的即为从大众化逐渐向专业化、特色化以及品牌化转变。但从目前来看, 一些旅行社还较为缺乏品牌意识, 一些老牌旅行社也基本上是沿用以前的品牌形象, 旅游产品基本上是以旅游的地点进行命名, 对消费者缺少感官的刺激。旅游产品的定位准确性较低, 缺乏自己的特色。
(三) 旅行社工作人员从业门槛低。
从目前来看, 旅行社工作人员基本为专科学历, 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在旅行社行业中较为少见。以导游为例, 现在国家对导游资格证的报考条件为具有高中以上学历, 相对来讲, 门槛较低, 目前我们国内导游从业人员中, 初级导游员所占比例最大, 中、高级导游员比例较少。处于知识大爆发的时代, 对导游的要求也在日益增加, 因此很多优秀的青年会认为做导游辛苦、累, 觉得导游是青春饭,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行社的发展。
四、加强旅行社质量管理的措施及建议
(一) 强化标准化建设理念, 严格管理。
旅行社在发展过程中应对照《江苏省旅行社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 找出自身的不足, 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企业标准管理机制建设, 尽可能严格把控从前期考察到最终旅游产品被消费的任何一个环节。在《旅游法》的出台以及星级旅行社的评定背景下, 旅行社一是应从其内部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建立行之有效的岗位标准, 确定明确的岗位职责, 在制定服务标准时注重规范化与个性化相结合。二是应加大自身的行业监管力度, 确保旅行社行业从门店布置、旅游产品设计、门店工作人员和导游如何接待旅游者以及如何及时追踪旅游者的旅游感受等等多个方面都能够有标准可评判。
(二) 注重品牌建设, 打造旅行社品牌产品。
在“互联网+”的新时代, 如何跟上信息化发展的速度, 不被整个旅行社行业淘汰, 唯一的答案可能就是品牌化建设。旅行社行业在发展角度上要转变观念, 将创立自有品牌作为企业发展战略中重要的一环。找准企业定位, 开拓企业文化, 深化品牌的内涵。在旅行社产品开发过程中杜绝人云亦云, 注重特色产品的开发, 将特色产品与企业的品牌建设紧密结合, 在产品运营过程中, 注重消费者的感受, 让消费者成为企业品牌的宣传员。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 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武装自己的品牌, 使品牌的含金量越来越大, 并能给旅游者带来更多的实惠。
(三) 重视接待人员素质的提升, 加强培训。
旅行社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重视内部的培训机制, 尤其注重对内部人员服务质量的提升, 平时多注重收集闪光点, 将优秀员工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来的合理的工作步骤、科学的工作方法以及在工作中积累的行业经验和工作方面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 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 反复修订, 形成标准化的服务指标。通过企业的内部培训, 采取多种多样的传授方式将服务标准推广给新员工或表现稍弱的员工, 同时, 建立完整的对客服务流程, 规范旅游接待人员的素质。加强对导游员队伍的培训力度, 建立包含研讨、培训、考试等多种方式在内的培训办法, 使培训规章化、制度化。强化对导游员的道德建设, 引导导游员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检、自省, 严格自律, 将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 用自身的努力使整个旅游行业能够积极向上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威强, 王涛, 赵洪刚.关于旅行社行业明码标价情况的调研报告[J].中国价格监督检查, 2013, 7:41~43
[2]钱正英.旅行社质量管理内容及其体系的建立[J].经营管理者, 2013, 11:61~62
[3]2015年南京市旅游经济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nju.gov.cn/web_zw/public_detail/detail/105/35572.shtml
[4]赵子军.《旅行社出境旅游服务规范》等3项国家标准发布旅行社服务质量看“星级”[J].中国标准化, 2015, 3:47
[5]汪亮.新常态下旅游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6, 15 (1) :13~15
[6]韩国华.旅行社产品质量管理的系统化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4 (27) :63~67
[7]李晓标.浅谈旅行社产品设计与开发[J].市场营销, 2014, 10:50~51
8.概述旅行社基本情况 篇八
关键词:芬兰;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
三、芬兰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情况
芬兰教育体系中的所有教育均免费,因此教育支出几乎全部来源于公共财政,私人支出仅占2.6%。其中,6岁儿童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及普通高级中等教育支出几乎全部由公共资金负担。即使是私人支出所占比例相对略高的中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私人支出所占的比例也低于5%。[16]
2011年,芬兰各级各类教育经常性支出(current expenditure)总计119亿欧元,比上一年增长了3.5%。其中,中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经常性支出为18.65亿欧元,占总支出的15.6%。其中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支出17亿欧元(占14.2%)、学徒培训支出1.7亿欧元(占1.4%)(见表5)。[17]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方式
除了大学教育完全由中央政府出资之外,芬兰的教育主要由中央政府和市政府共同出资。市政府约承担基础教育、普通高级中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与培训,以及多科技术学院总经费支出的60%,中央政府通过法定转移支付⑧约承担40%[18]。法定转移支付并非专项拨款,因此,教育举办者可以自行决定如何分配和使用拨款[19]。其中,对于中等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央政府的法定转移支付约占42%,市政府承担约58%[20]。芬兰职业教育的拨款机制是“生均拨款+绩效拨款”。
影响教育举办者获得的转移支付额度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数量和地方财力。学生数量由各教育举办者估算并上报,学生单位成本由教育与文化部根据实际成本(支出)来测算。考虑到不同教育领域所需要的成本不同,单位成本的计算以不同教育举办者及其能够提供的职业资格为基础。因此,财政资助的额度受教育举办者提供的教育类型、不同教育领域的学生数量的影响[21]。学徒培训的生均单位成本,约为基于学校的教育的生均单位成本的63%。[22]
基于绩效分配的资金约占中央政府转移支付总额的3%。绩效拨款基于如下指标计算:毕业生就业率、高等教育升学率、辍学率下降程度、职业教育与培训完成率(以取得资格证书为准)、教师的资格,以及人力资源发展的情况。[23]
关于学徒培训的成本,雇主根据相关的集体劳动协议(collective agreement)对学徒的工作场所培训时间予以支付报酬。不同职业领域支付报酬的额度不同,通常约为其所在领域熟练工人的80%。除非另有协议,学徒的理论学习时间雇主不予支付报酬。对于理论学习时间,学徒可获得国家提供的各种社会福利[24],包括每日津贴、家庭津贴、交通和住宿补贴。对于工作场所的培训成本,雇主可从政府获得培训补偿金(training compensation),以补偿其为学徒在工作场所的培训支出。补偿金的额度会作为每一份学徒合同中的一部分予以单独议定。[25]
(二)政府提供给私立中等职业学校的财政资助
芬兰的私立学校受《芬兰宪法》《教育和文化财政法》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法》等教育法管辖,只有在获得教育与文化部授予的办学许可权之后,才能够依法获得财政资助。总的来说,私立教育机构不允许收费,有权获得公共财政资助,有权颁发官方资格证书[26],但是与公立教育机构一样,私立教育机构必须服从教育与文化部的监管,遵守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关于国家核心课程安排、教育质量要求和结业资格指导等规定。[27]
公共财政给予私立机构的财政资助与给予公立机构的财政资助的原则和标准相同;给予就读于私立机构的学生的资助(福利)与给予就读于公立机构的学生的资助亦然。也就是说,不论机构属性,财政资助原则和标准统一[28]。学校所有权形式不影响财政资助,因为财政资助以教育领域为标准。
(三)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情况
1.学生资助
在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中,连续就读至少两个月、取得学术上的进步且确实需要财政资助的全日制学生,均可获得资助。学生资助的主要形式包括助学金、住宿补助金、政府担保的学生贷款——前两种是政府资助的福利,无需偿还,会按月拨付到学生的银行帐户,其中助学金需要交税[29][30]。具体情况如下。第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父母的)婚姻状况以及住宿情况(form of housing)的不同,高级中等教育的学生每月可获得税前55~298欧元的助学金[31]。第二,家庭住宿补助金额度为房租的80%,每月的额度为26.9~201.6欧元[32]。第三,学生贷款由国家担保,无需抵押。贷款利息按一般的市场利率计算,贷款额度是每月160~300欧元,出国留学的学生是每月369欧元。学生若具备贷款资格,可自行选择一家银行贷款。从2005-2006学年开始,获得学生贷款且正常毕业的学生,可享受学生贷款的税款减免政策(tax concession/tax relief)。[33]
2.其他福利
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都可以获得免费校餐。如果教育举办者安排了学生宿舍,学生可以选择免费住校。如果不住校,且住所和学校的距离超过10公里,学生则每月可获得至少54欧元的交通补助。
四、总结与启示
芬兰作为职业教育发展比较完善的欧洲国家,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一,芬兰高级中等教育阶段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合及其与上下层教育的衔接,不仅反映了学生对市场需求做出的反应——学生能够自由地在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之间做出符合实际需要的选择;也反映了不同类型教育机构对市场需求做出的反应——教育机构能够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合作方式。
第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系统和完善促进了成人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使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此外,职业教育与工作领域的密切联系,促进了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使职业教育更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更有吸引力。
第三,虽然芬兰是以公立教育为主且教育依赖财政拨款,但其对私立教育的财政资助在原则和标准上与公立教育相同。这一点保持了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之间的竞争,有利于对市场反应更快的私立机构及时地出现,从而地方政府可以充分考虑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其所短缺或不擅长的教育。
第四,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主要是以非专项的形式,无论是何种性质的教育举办者,对公共财政资助都具有自主权。教育举办者可以自行决定经费的分配和使用,以及决定提供的教育类型和领域、容纳的学生数量等,保证了教育资源的使用符合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第五,公共财政对教育举办者的拨款中,包括一定比例的绩效拨款,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立和私立教育举办者之间的竞争,也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注释:
⑧转移支付是政府间的一种补助。它是以各级政府之间所存在的财政能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为主旨 ,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政平衡制度。
参考文献:
[16][18][21][23][24][25][27][30][32]Cedefop. Finl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Europe-Country Report, 2012:15-38 [EB/OL]. http://libserver.cedefop.europa.eu/vetelib/2012/2012_CR_FI.pdf,2014-08-02.
[17][19][29][33]芬兰教育与文化部[EB/OL].http://www.minedu.fi/OPM/Koulutus/ammatillinen_ koulutus/?lang=en, 2014-11-17.
[20][22]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Finland, 2010:6, 23-27[EB/OL]. http://www.oph.fi/download/131431_ vocational_education_and_training_in_finland.pdf, 2014-09-25.
[26][28]European Commission. Organisation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Finland, 2009/2010:23-27, 95 [EB/OL]. http://www.catdem.org/cat/downloads2/organisation-of-the-education.pdf, 2014-07-30.
[31]Eurydice. National Student Fees and Support Systems, 2012/2013:31 [EB/OL]. http://eacea.ec.europa.eu/education/eurydice/documents/facts_and_figures/fees_and_support.pdf, 2014-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