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心得体会(精选8篇)
1.复习课心得体会 篇一
20xx年3月25日--26日我参加在沂水县沂蒙中学召开的九年级复习研讨会,感到获益匪浅,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一、听课感悟;观摩三位老师的讲课风格各异,都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在这里我说一下他们的共同点在教课中他们都是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效果很好,起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作用。在教学中教态自然大方,使用普通话,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教学手段层出不穷,使用日记式、动画式效果很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勇于展示的能力。
二、典型发言收获多多,四位老师通过不同的角度谈论九年级复习的策略,讲的方法多种多样,抓住重点难点、夯实基础、能力检测、方法指导等等。注重同步探究的充分利用,注重课标的梳理。
三、张西河教研员的《研究试题变化提高教学效果》的重点报告,有针对性的讲解今年中考历史的哪些变化?单科考试历史,考试时间60分钟,比重中国古代史占百分之三十近现代史占百分之四十、世界史占百分之三十,体现厚今薄古的原则。复习策略明确不变、确定重点、突破难点。
2.复习课心得体会 篇二
一、教会学生复习方法
教师就是要“传道”“授业”“解惑”。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传授给他们学习方法, 培养学会学习的能力。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 对以后的学习受益匪浅。就拿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复习来说吧。复习不能只停留在对原有知识的再认识上, 而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归纳等, 做进一步深化处理, 从中掌握知识间的联系、相互转化关系, 尽可能使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在头脑中形成网络。而这项工作不要由老师一手代办, 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老师只需教给学生总结归纳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动手总结。
二、对不同学生进行分层次复习
由于现在的中考既有验收功能, 又有为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才的功能, 因此在复习中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 不能搞“一刀切”, 考什么就复习什么。例如对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的复习。中考对这三个概念只要求到“了解”层次, 对还原剂只要求学生知道碳、氢气、—氧化碳做还原剂。因此对基础薄弱的同学不做过高要求, 达到大纲要求即可。而对那些要上高中的同学来说, 只了解这些显然不利于以后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从元素化合价升降的角度, 帮助学生总结规律:“升价→被氧化→氧化反应→还原性→还原剂”;“降价→被还原→还原反应→氧化性→氧化剂”。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理解氧化剂, 还原剂。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对零散知识, 进行归纳总结
1. 归类记忆
在考试中经常出现一些比较零散的知识, 没有系统性, 对学生记忆很不利。在复习中, 老师及时为学生总结, 把这些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归类记忆, 有利于学生掌握。比如对固体物质颜色的记忆, 可以归类总结。还有, 对物质燃烧现象如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硫、磷、铁、镁、碳的燃烧现象进行归类对比记忆。
2. 观察异同、对比记忆
在复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时, 许多概念相互对立, 如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单质与化合物、混合物与纯净物, 抓住矛盾的关键, 对比记忆最好。而在元素化合物的复习中, 氢气、碳、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氢气与氧气的物理性质, 往往会相互干扰, 影响记忆, 如果分类集中, 观察其异同, 分析对比, 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 就容易记忆和掌握了。
四、在复习中运用类比方法, 突破难点
类比是根据被认识的对象间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 从而推出其他被认识的事物是否也有可能有相同或相似的方面的思维方式。它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推理方法。
五、在复习基本概念时要分析透彻, 理解记忆
要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就要把概念分析透彻, 分析其适用条件和要点, 掌握其内含和外延,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才能记得牢, 会灵活运用。
例如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学生不易理解。这个概念按意义分成三段: (1) 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 (2) 用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3) 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第 (1) 段表明相对原子质量的衡量标准, 即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 提醒学生注意“质量”二字。第 (2) 段表示求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 说明“比较”二字对应的是除法运算。第 (3) 段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是个比值, 是衡量原子质量大小的一个概念, 但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 学生自己总结出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
3.浅谈初中历史复习课心得 篇三
个人觉得,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复习内容的纷繁复杂,即内容多,点、线、面大,而学生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往往对背诵量大而学起来自己又理不清楚条理的东西会感觉无所适从,不知该从何下手,这样老师就得在心理和方法上首先对学生进行疏导,即把他们认为很复杂的东西,在心理和认知上变简单一些,告诉学生其实学习历史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其实就是两个工作,哪两个工作呢?记忆力+方法和能力,即把重要的事件相关知识点记住,然后运用历史的方法去灵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对历史的分析和学习中,培养以古论今、以史明鉴、找出历史发展规律、促进今天历史发展进程的能力。而记忆就是要把最基本最重要最典型的事实记住,能力的培养则可以通过复习课,对史实进行归纳提升,认本质 ,找规律,及相应命题的解决来进行。
首先,怎样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第一,恐怕还要告知学生,复习前应先把零散的知识点用知识框架去串连。历史知识要记忆的点很多,如果学生只是逐字逐句的去单独背一个又一个知识点的话,那只能是脱离理解知识本身和囫囵吞枣式的死记硬背,过不了多久肯定是要遗忘的,而且碰到灵活的知识应用也是无法全然应对的,所以有的学生觉得框架式的复习提纲看起来很复杂,好像没有1、2、3、……这种直接弄成要点式的、填空式的提纲简洁、明了,殊不知太要点化的提纲其实是不够科学的,因为它完全脱离了一根主干,不利于理解,也不利于长久记忆,所以还是框架式的复习提纲能像蜘蛛网一样,把散的知识点牢牢框在其间,前因后果、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看的一清二楚,明明白白,利于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记的久一点,也才能经常拿出来用,经常用的东西也就会越来越娴熟。第二,知识框架的构建,可以教会学生自己试着去进行,一方面看了书,熟悉了教材,其实也培养了能力。如:可让学生自己先说出教材每课大致讲的内容或每课标题,然后对这些内容归类,大致讲了几个板块,分好板块后,说出具体包括哪些重大事件,再以时间为序列出这些重大的先后順序,再延伸出每个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经过、结果、性质、影响、对今天的启示等等问题,让学生层层展开,体现出事件发生的时序性和知识点的条理性,实际也就是帮助学生清醒一下头脑和思维,利于记忆。第三,就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如联想法、联系法、口诀法、谐音法等等……第四,老师可采用多种方式检测,加深学生记忆的映像,如小组抽背、挑战背诵、课堂默写等方式。
其次,怎样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呢?第一,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知识归类,而知识归类复习的时候,最好分层次进行,不宜一开始跨度就过大,那样学生也反应不过来.最好先复习小专题,再复习大专题,比如:复习近代思想文化的解放运动及成就,就先复习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再复习空想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再引导学生归纳代表资产阶级的和代表无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得出一个总体认知,培养学生由点—线—面的和微观到宏观的能力;第二,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知识延伸,即把今天和历史类似事件拿出来,由老师分析历史的,再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今天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对比的能力;第三,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即复习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后,老师可针对同样的一个答案,变化出很多种其他的问法或问题呈现方式,让学生回答,主要回答答题的思路,看学生对知识点是否理解透彻和到位了。第四,讲评典型的例题或错的多的作业,主要讲评方法,讲的时候可展示老师的思维过程即步骤,让学生明白该怎样审题,一步步答题,必要的时候老师可展示出答案的组织语言,让学生揣测答题的要点,最好能够讲评一个典型的题型后,同时准备一个相似题型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加深映象。
4.复习课研讨活动心得体会(模版) 篇四
我听了南城阳光中心小学刘小莉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下册recycle 1 period 2的一节课,该课以travelling为话题,分为三站。第三站:
刘老师的教学设计精细、巧妙,以recycle 1 为蓝本,以travelling为话题,把unit1 —— unit3 进行了有机地整合,使各单元之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关注二:意义对话
相信大家在学习对话时都会让学生分角色对话,操练句型,但很少思考句型的语用功能是什么?对话是在什么情景下发生的?
邓老师指出:
五、六年级的let’s talk都是节选了对话的精华部分,对于对话的背景并没有交代清楚,这些隐性信息需要我们在教学时挖掘出来并加以运用,使学生明白所学句型是在什么情景下使用的。如下对话:如只是分角色表演,要求有点低,而且意义不大。
参加市复习课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title=”收获与思考鈥斺参加市复习课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 如果我们给学生提供两种情景:“a —— mike and sarah are in the supermarket.b —— mike is a vegetarian.”这样学生的语言产出就丰富多了,心得体会《复习课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又如今天刘小莉的这节课,在最后语言输出的环节中,她给学生提供了3中活动:
1、make a guide book;
2、make a report;
3、make a dialogue.3个活动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梯度分明,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选择不同的展示方法,想这样内容充实,贴近学生生活的对话,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语言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关注三:语篇教学
关于语篇教学多年前已有所提及,近年,语篇教学理念在词汇、对话、阅读等方面的探索与研究已渐趋成熟,对教学效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邓老师以今天的课例,给我们分析了语篇教学的优势。对于语篇教学,邓老师作了简单概括,就是把我们的教学顺序“倒过来”,先把最后的输出放在最前面,作整体呈现,让学生整体认知后,才学细节。她指出: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教师经常把一大堆东西塞给学生,一到下课,学生只能徒手抱着零乱的知识回家了,结果只会是一边走,一边丢,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这就不怪学生的知识遗忘率高,请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反观,如果一上课,老师就给学生一个袋子,通过语篇整体理解、学习,让他们把学到的东西放进去,下课时,就可以拎着回家了,整齐、归一,需要使用时,就可以顺手拈来。带着这种思维,邓老师分析了大朗镇水口小学的一节课例,她强调教师需要善用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等去创设情景,呈现语篇,不要过于依赖多媒体,而且最好是能够通过听的方式达到让学生理解、明白的目的,而不一定要通过视觉的感知,听的方式更能给学生惊喜与神秘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接受度。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我的收获是满满的,同时也带给自己一些思考: 思考一:意识先行
意识先行,形式为内容服务,这是邓老师在不同场合都给我们渗透的一个观点。邓老师把我们在教学中的一些偏差现象比喻为我们身上的小毛病,如果我们觉得身上的小毛病,不足以影响健康的话,我们是不会重视的,正如教学中的偏差现象不是没有效果,只是低效,长此以往会抹去我们对教学的热情,抹去自己上进的动力,让自己陷入多技巧却无成绩或有成绩却无技巧的尴尬之境。如果我们想改,一种方法就是当小毛病积累到一定程度,对健康造成影响,我们就会重视并把它改掉,但这是被动的;另一种方法是我们人为地把自己的小毛病放大,放大到自己无法接受的程度就自然愿意改了,这是主动的。所以,想不想改变,是意识说了算。
思考二:听说先行
5.数学复习课听课心得 篇五
在年月日的复习课中,老师课前让学生整理了知识点,搜集有关知识。我认为这是一种有效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梳理能力,还可以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记忆。
在时分秒的复习课中,老师充分利用学具。不仅提高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师生互动,调节课堂氛围。
复习课一直是老师们感到教学起来比较困难,同时又觉得十分重要的一种课型。
它不像新授课有“新鲜感”,也不像练习课有“成就感”,还担负着查漏补缺、系统整理以及巩固发展的重任。
昨日,我学习了六年级徐老师的数学总复习课,收获颇多。
教学特色:
教学环节紧凑、流畅 课堂容量较大达到了复习的目的
注意了与学生的沟通 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善于启发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提高与渗透引入
我的思考:复习时注意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真正使所有学生通过系统的复习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最后一节是分数的应用题复习课,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每道题目中都灌输着“转化”的数学思想。老师重于引导,起到了传道授业的作用。
6.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体会 篇六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既要注重新授课、练习课,使学生把新知识学的扎实、牢固,又要注重适时的复习课,使所学的知识及时得到系统化,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复习课与平时教学是相辅相承的,如果只注重平时授课而不注重复习课,学生就不会形成他们自己的知识网络,更谈不上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果只注重复习课的教学,而不注重平时教学,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那么复习的效果当然也不会好。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可以把数学复习课分为单节复习课、单元复习课、期中复习课、期末复习课和毕业复习课等阶段性复习,目的就是对本阶段学习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弥补知识上的不足。我认为复习课的要求:首先复习的目标要明确恰当,要使复习有效地进行,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复习目标,才能在教学时做到有的放矢。教师要根据平时教学中的传授知识、批改作业和课外辅导中了解到得情况,归纳一下哪些知识,学生掌握的比较扎实,哪些问题是全班共性存在的,哪些问题是个别学生存在的等待,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制定复习目标,在目标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整理知识时注意系统性。知识的系统性指的是知识内容上纵向的梳理归类和横向沟通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结构。在纵向方面,教师可以把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等进行梳理;在横向方面,主要进行四则运算和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口算、笔算和简便运算之间的联系,量与量之间的联系等。
其次、有针对性地练习和布置作业。练习必须以布置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习题为主,适当布置突出教材重点、难点的问题,也可布置体现知识系统性的习题,习题必须由学生独立完成。例如,在复习应用题时,重点应帮助学生熟悉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熟悉常见的数量关系,这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布置作业时要有针对性,在上复习课时,切忌大量布置作业,不搞题海战术,适当地,有针对性地布置综合练习。
第三,注意做好知识之间的查缺补漏。教师把平时教学时了解到的情况,在复习时,应当重点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查缺补漏,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典型的错例分析,对易混易错的概念、法则及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比较,把没有能够及时理解和掌握的知识进一步消化、夯实,得到强化、弥补学习的不足。如在进行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的学习中,多加少减的问题,有的学生对何时加、何时减模棱两可,判断不准,教师应引导学生判断正误,找出并分析错误的原因,改正错误,弥补缺失。
爱得多了也是一种伤害
有一个湖,叫天鹅湖,湖中有一个小岛,住着一个老渔翁和他的妻子。渔翁摇船捕鱼,妻子养鸡喂鸭,除了买些油盐,他们很少与外界往来。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鹅来到岛上,它们是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准备去南方过冬的。老夫妇看到这群远方来客,非常高兴,因为他们在这儿住了这么多年,还没有谁来拜访过。渔翁夫妇拿出喂鸡的饲料和打来的小鱼招待天鹅,渐渐地这群天鹅就和渔翁夫妇成了朋友。它们在岛上不仅敢大摇大摆地走来走去,而且在老渔翁捕鱼时,它们随船而行,嬉戏左右。冬天来了,这群天鹅竟然没有继续往南飞,它们白天在湖上觅食,晚上在小岛上栖息。当湖面封冻,它们无法觅食的时候,老夫妇就敞开他们的茅屋让它们进屋取暖,并且给它们食物。这种关爱一直持续到春天来临,湖面解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年冬天,老夫妇都这样奉献着他们的爱心。有一年,他们老了,离开了小岛,天鹅也从此消失了,不过它们不是飞向了南方,而是在第二年湖面封冻的时候冻死了。有时候爱得多了也是一种伤害,并且致命。
我们工作中有没有因“爱”给学生造成了伤害? 总担心学生无法建立班级秩序,我们建立的班规; 总担心学生做不好卫生,我们做出的榜样; 总担心学生违规,我们的苦口婆心;
总担心学生春游出问题,我们放弃了学生寻找春天的渴望;
这些“爱”,有的会伤害他们的心灵,有的会使他们心灵碎弱,有的会使他们逃避责任!太细心的“关爱”使他们无法面对现实。学生生活在社会中,就要接受社会的摔打。
十、班主任万能定律:呵护那一点点光
这是一个关于孩子和母亲的故事。朋友们!这个故事要用心去读。孩子两岁了,第一次看见一只蚂蚁。也许别的母亲会鼓励她的孩子去一脚踩死那只蚂蚁来锻炼他的胆量。可是这个孩子的母亲却柔声地对他说:“儿子,你看它好乖哦!蚂蚁妈妈一定很疼爱她的蚂蚁宝宝呢!”于是小孩就趴在一旁惊喜地看那只蚂蚁宝宝。它遇见障碍物过不去了,小孩就用小手搭桥让它爬过去,母亲一脸欣喜。知缘斋主人
后来,孩子上幼儿园了。有一次,他吃完了香蕉随手乱扔香蕉皮。她没有像一些母亲那样视而不见,而是让他捡起来,带着他丢进果皮箱里。然后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女孩,在妈妈的熏陶下,她总要把垃圾扔进果皮箱里,有一次对面才有果皮箱,她就过马路去丢雪糕纸。妈妈看着她走过去。然而一辆车飞奔过来,小女孩像一只蝴蝶一样飞走了。她妈妈就疯了,每天都在那个地方捡别人丢下的垃圾。当地人感动了,从此不再乱丢垃圾,他们把那些绿色的果皮箱擦得一尘不染,在每一个果皮箱上都贴上小女孩的名字和美丽的相片。从此,那个城市成为一座永远美丽的城市。故事讲完了,孩子的眼眶湿润了。他说:妈妈,我再也不乱扔东西了。孩子上小学了。可是最近他总是迟到。老师找了他的母亲。她没有骂他,或者打他。临睡觉的时候,她对他说:“孩子,告诉妈妈好吗?为什么那么早出去,却还要迟到?”孩子说他发现在河边看日出太美了,所以他每天都去,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第二天,母亲一早就跟他去河边看了日出。她说:“真是太美了,儿子,你真棒!”这一天,他没有迟到。傍晚,他放学回家时,他的书桌上有一只好看的小手表。下面压着一张纸条:因为日出太美了,所以我们更要珍惜时间和学习,你说是吗?爱你的妈妈。
后来,孩子上初中了。有一天,班主任打来电话,说有严重的事件找她去学校。原来,儿子在课堂上偷看一本画册,里面有几张人体画!她的脑袋嗡了一下。和老师交换了意见后,她替儿子要回了那本画册,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第二天早晨,儿子在他的枕头上发现了那本画册,上面附着一封信:儿子,生命如花,都是美丽。所以一朵花枯了,很多年后,我们还能忆起;所以一个女人死了,千年后,我们还能怀念她的美丽,比如李清照,还有秋瑾。孩子,从美出发,记住那些让我们感动的细节,比如一片落叶,一件母亲给你织的毛衣,一个曾经为你弯腰系过鞋带的女孩„„有一天,你就会以你充满色彩和生命的心香感召世人,就像你小的时候我给你讲的那个飞翔在果皮箱上的小女孩。人们爱她,因为她是天使„„
这位极聪明伟大的母亲懂得在孩子的缺点中发现那一点点优点,并用无微不至的圣洁的母爱呵护着他生命中的那一点点光!而那一点点不曾被扑灭的光,总有一天会洒成满天的星星、月亮和太阳,照亮这个我们深爱着的人世啊。让我们虔诚地把故事牢记在心,用心思考,用心感悟。让教育智慧升华,炼就一双慧眼,发现孩子“那一点点光。”总会有那一瞬间,一颗流星、一点流萤,在广袤的夜空,都是亮丽的风景,都让我们感受到每一个鲜活生命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呵护那一点点光”永存心中,作为我们教育行为的准则。()
我批改作业的方式
批改作业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业的批改,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了解、评价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在长期的教学中,我在批改数学作业方面,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做法。
一、改变了作业的批改的地点
在办公室里,我经常看见同行埋首于批改作业中,而无暇于精心备课及教研。而我,不论是家庭作业还是课堂作业,都喜欢在教室里批改,共原因有以下三点:
(1)可以缩短作业反馈评价的时间;(2)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学生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
具体做法如下:
(1)对于家庭作业,一般是利用第二天的晨会时间,让每一个学生把做好的作业翻开,放在桌子角上,自行早读,教师巡回批改。
(2)对于课堂作业,则在课内最后10至15分钟,让学生做作业,早做完的早批改。批改完后交与组长检查、收齐。
实践证明,在教室里批改作业,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二、改革批改作业的符号
数学教师批改作业,一般来说,错了的打“×”,对的打“√”我觉得那个红色的“×”是学生永远都无法订正的“错”,学生每天做作业,面对以前那个“错”,会挫伤积极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做错的题,我采取的是“____”这个符合或干脆不批改,而用口头提示、及时指出的方式。
例如:学生计算
(1)239×5=115
5(2)367÷6=6对于第(1)题,我用手指指着十位,对学生说:“要加上进位来的4!”
第(2)题,我则指着横式问:“这道题有余数吗?”
由于教师指出错误的明确具体,学生订正在准确无误了,订正时,学生可以擦除错处,不留痕迹地改正自己的错误,再让我批改一个“√”,并跟他打上一百分,这样可以极大地保护潜能生的自尊,同时,也可以帮助他树立信心,失败了可以重新再来,生活每天对他都是新的!
三、改进评价作业的方式
数学教师批改作业,习惯于对全对的作业,用“一百分”或“☆”予以鼓励,对中等生一般不评,则写上“更正”两个字,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评语对优生来说,固然高兴,但对于潜能生来说,就未必。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可以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一边笔批,一边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语评。例如:对作业做得又好又快的学生,老师可以说:“你很认真!”“你真快!”抑或是一个简单的“好!”也胜过那个无言的“☆”;对中等生,老师就可以鼓励说:“如果你速度再加快一点,字写得更好点,就太棒了!”对潜能生,老师可以边摸摸他的头,一边激励说:“嘿,不错,有进步!”“把这道题更正了,就真的是一个进步大的学生了。”“教师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试问:有什么书面评语能胜过老师面对面的亲切语言亲切的爱抚?!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让班上的每一个学生,尤其是潜能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老师的爱,从而改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三年级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五年级学习“分数的意义”,这两者从“分数”内涵的角度看,有什么区别?
作者: 陈伟(小学数学
甘肃庆阳四期环县小学数学一班)
评论数/浏览数: 63 / 59
发表日期: 2011-08-09 17:31:46
给作者发送信息 | 推荐此文章 | 添加到收藏夹
“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分数的意义”是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认识,在小学阶段分两个学段学习。第一学段是学生学习分数的开始,教材安排在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进行教学,第二学段进一步认识分数,教材安排在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进行教学。“分数初步认识”中“初步”的主要含义:一是单位“1”只有一个物体组成;二是出现的分数都是真分数且分母比较小。三是不出现分数的定义; “分数的意义”是第二环节,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的知识,知道单位“1”可以是一些物体组成;并且总结出分数的定义。教材在编排上呈现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特点。
“分数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万以内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无论是意义,还是读写方法、计算方法,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在学习分数初步认识之前,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已经有了用整数来表示物体个数的多少的经验基础,还学习了用除法来求平均分物体数量的计算方法,具有了平均分物体的操作能力。但是,分数的认识,是从整数到分数进行数的概念的第一次扩展。学生学习时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习惯。由于是初步认识,本册教材涉及到的分数,分母都不超过10。
而五年级要学的“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则逐渐脱离了直观方式的支持,更多的是从数系发展的角度,认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抽象地学习分数的一般意义与各种性质,并且所有形式的分数都在研究范围之内。所以三年级教学分数初步认识时,不能盲目地提高教学要求。
我们知道,数学讲究的是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要把握好数学知识的发展脉络,要有高瞻远瞩的洞察力,全面系统的传授数学知识,做到前后照应,要有全局观。后续的学习应有什么样的发展方向,现在的知识夯实到何种程度,拓展到什么程度,使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才能做好铺垫。
“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分数的意义”都是强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但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侧重点有所不同。“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从同一物体出发的不同分法,体会平均分在一个物体中的含义,初步理解从一个物体中取出的一部分--几分之一.“分数的意义”则把一个物体拓展为一些物体,把它作为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来表示。
小学数学概念的有系统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因此概念教学的阶段性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要切实把握概念教学的阶段性目标。对于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就暂不给出定义或者采用分阶段逐步渗透的办法来解决。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概念还是抽象的。他们形成数学概念,一般都要求有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而且要经历一番把感性材料在脑子里来回往复,从模糊到逐渐分明,从许多有一定联系的材料中,通过自己操作、思维活动逐步建立起事物一般的表象,分出事物的主要的本质特征或属性,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直观,以解决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教学中,对于一些相对抽象的内容,尽可能地利用恰当的演示或操作使其转化为具体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作者: 胡小霞(小学数学
甘肃庆阳四期环县小学数学一班)
评论数/浏览数: 58 / 110
发表日期: 2011-08-05 13:44:36
给作者发送信息 | 推荐此文章 | 添加到收藏夹
人教版课标小学数学五年级五年级数学下册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
2.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3.体会分数加减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1.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是数学运算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能否熟练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评价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计算能力,拥有良好的数感的一项重要尺度。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这些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在三年级上册学过的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单元的内容分为三小节,这些内容编排结构如下表:
三节内容的逻辑联系跃然于表间:先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理解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减的算理,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搭好阶梯;再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转换的思想方法,即将异分母分数转换成同分母分数再计算,形成基本的分数加减运算能力;最后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学习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提高分数运算的合理性和灵活性。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结合学生经验中非常熟悉的素材,学习分数加减法。
相对整数加减运算而言,分数的加减运算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为使学生理解“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的算理,教材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况下学习分数加减法计算。如,第1小节例
1、例2中,利用一家三口分吃一块大饼和小朋友喝矿泉水的情境,引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例3中,以观看少儿节目为背景,学习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学习。又如,第2节中,以处理当今影响环境的重要因素生活垃圾为背景,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这样选材,符合“计算教学应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计算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课改理念,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它降低了学生理解分数加减计算算理的难度,利于学生较顺利地掌握分数加减计算的基本方法。
(2)淡化分数加减法意义的教学。
根据《标准》“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的要求,教材淡化了分数加减法意义的教学。本单元内容在安排上有两个特点:①利用类推说出分数加减的含义。如例(1)中,由小精灵明明发问:“想想整数加法的含义,你能说出分数加法的含义吗?”例2中,由小精灵聪聪发问:“分数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减法的含义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由整数加、减法的含义类推出分数加、减法的含义;②使用“含义”一词,而不是“意义”,即只要求领会就行,不需要刻板的记忆加减法的定义。降低了认知难度,简化了学习的内容。
(3)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概括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根据分数加减法的含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概括出具有一般性的、长久起作用的计算方法,既是计算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逐步地总结出分数计算的一般方法。如第1节中,例
1、例2教学完后,引导学生探究:“观察例1和例2,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点?”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总结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又如第2节中,例1教学完后,引导学生探究:“你能说说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怎么计算吗?”又一次让学生通过探究、讨论,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
(4)在计算教学中突出“鼓励算法多样化”的课改理念。
“算法多样化”更深层次的含义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合理、灵活地解决计算问题。在本单元的编排中,教材又一次地突出了这一课改理念。如:第1节中例3的教学,如何计算分数连加、连减的问题,教材提供了两种不同的算法后提问:“你喜欢哪一种方法?”、“还有其他算法吗?”又如,第3节例1的教学,教材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法后,提问:“你喜欢哪种方法?”“我们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呢?”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算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懂得应选择较简捷的方法进行计算。
(5)编排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
《标准》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本单元学习内容,教材编排了两个阅读材料,一个是第112页的“你知道吗?”,通过阅读这段材料,使学生了解一些关于分数四则计算的发展史,了解我们的祖先在这一方面的睿智与成果,体会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分数对分数计算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进一步体会用简明的符号来表示数的重要性。
另一个阅读材料是第116页的“生活中的数学”。通过阅读这份材料,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使学生看到分数在五线谱中的灵活应用,体会数学与音乐、与人类精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内在联系。
分数加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加减法的含义是完全相同的。它们的计算方法从表面上看截然不同,但实质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不论是整数还是分数的加减法,都要统一单位后才能进行。当分数的单位统一后,分数的加减运算也就归结为整数的加减了。如,第2节中的例1(1): 1/4+3/10=5/20+6/20=(5+6)/20=(5+6)个1/20
上述过程中,先将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然后用整数加法的方法将分子相加,即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得出最后的和。
因此,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紧紧扣住学生经验中“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逐步概括出分数加减的一般计算方法。
2.注重对算理的分析,以算理引入算法。
抽象概括出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要搞好这一过程的教学,必须处理好算理与算法,单纯记忆与发展思维之间的关系。教学时,应通过观察、思考、说理、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用算理引入算法的重要过程。使学生明白:①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分母不变”是因为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只用分子进行加、减;②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只要将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就可以了。这样教学,不但使学生明白算理是算法的灵魂,而且避免了机械用法、单纯记忆的弊端,达到“明理驭法”的目的。
3.处理好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关系,不可偏废任何一种方式。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基础上发展的,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首先提供给每一位学生独立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探究得比较成熟时,具备了和同伴交流的“资本”和“底气”时,再组织他们进行合作交流。如教学第1节例1计算“1/8+3/8”、例2计算“3/4-1/4”、例3计算“4/15+1/15+7/15”时,应让每一位学生自主思考、计算,然后再交流计算的过程和想法;又如教学第2节例1(1)计算1/4+3/10,例1(2)计算3/10-3/20时,首先应让每一位学生思考: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行吗?试一试。在学生充分尝试、探究的基础上再组织交流。
交流时,重点放在“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怎样表述相加的过程”这一核心问题上,使交流达到“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心领意会”的目的。
4.用好有关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适当补充涉及分数运算的史料。
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数学的神秘感有了更强的好奇心。因此,结合分数加减的学习内容适当补充一些数学史料,可使学生的好奇转化为探究欲,促其学习数学兴趣的提高,并逐步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因此,教学时,应重视教材提供的两个涉及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再补充一些相关的学习材料。如:埃及分数(分子为1的分数)的特点和性质:“任何真分数都可以表示为有限个分母不同的埃及分数的和”,练习二十二中,第12*题的结果“6/8=1/2+1/4”就是埃及分数的有趣性质和在实际中的应用。又如“1可以表示为项数很多的埃及分数的和。”如:
1=1-1/2+1/2-1/3+1/3-1/4+1/4-1/5+„-1/n+1/n(n为不等于0的自然数)=(1-1/2)+(1/2-1/3)+(1/3-1/4)+(1/4-1/5)+„+(1/n-1-1/n)+1/n =1/2+1/6+1/12+1/20+„+1(n-1)/n+1/n
5.本单元可以用7课时进行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愉快教育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阐明了“愉快教育”的优越性。“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现代教育学家斯宾塞又响亮地提出了“愉快教育”理论。现代教学论也公认: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这两条主线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下完成的。情感这条主线在小学教学中尤其重要,因为儿童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可以消除紧张的情绪,抑制学习中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兴趣,使内心世界变得活泼、开朗,从而有效地改善他们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实践能力。下面,就自己几年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愉快教育谈一点看法。
一、要把微笑带进课堂
“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推门走向讲台,就象演员出幕走向舞台一样,应立即进入角色。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决不能将其情绪带入教室,若将不愉快的情绪传染给学生,注定这节课失败无疑。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鸿沟,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可以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详的基调,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二、要精心设计好导入课
教师要设法将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去品尝学习数学的乐趣,使课堂产生愉快的气氛。如在进行珠算加法训练时,学生就感到枯燥,若用趣味的故事来进行,将有神奇的效果:“一张纸按0.1毫米算,折叠多少次后,厚度可超过珠穆朗玛峰呢?”有的学生怀疑能否办到,有的说至少也得三天,这时你告诉学生,3分钟内就可办到,但要借助珠算。此刻学生哗然,纷纷动手,在连加27次后就远远超出了世界最高峰。在数学百花园中,趣题比比皆是,如我国的“百鸡问题”、“韩信点兵”、“三人分钱”等,国外的“毕达哥拉斯算题”、“丢番图和墓志铭”等,都是进行“愉快教育”的好素材。
三、要充分利用风趣和幽默
恰当的风趣幽默,能活跃课堂气氛,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许多有经验的教师上课时常出现师生开怀大笑而又秩序井然的气氛,这都得益于教学中的风趣与幽默。如在讲“鸡兔同笼”问题:“有头45个,足116只,问鸡兔各几何?”时学生心算、笔算后仍面露难色。这时教师下令:“全体兔子起立!提起前面两足!”学生开怀大笑。之后,教师说:“现在兔子和鸡的足数一样了,上面45个头,下面多少足呢?”学生答:“45×2=90只。”“少了多少足?” “26只”这时学生欢快地叫起来“有26÷2=13只兔子,32只鸡”。
四、要建立平等、民主、亲密的师生关系
平等、民主、亲密的师生关系是创设和谐愉快课堂气氛的基矗。这种关系应用于课堂,但建立在平时。所以,我们教师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必须首先爱其生,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这就要求教师平素就应不断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修养,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质。
做有思想的老师
佚名
有一个教研员,曾经写过这么一篇文章《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九问”》,有反思习惯的老师,可以听听他的建议:
一问:您有一本教学心得吗?您的学生每人都有一本错题跟踪簿吗?您经常写教后记吗?(教后记的内容可以是自我诊断调节式、经验总结式、实况摘录式、体验感受式,可以记录教学中的失误、灵感的火花、新的教学设想和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困惑等。不拘形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什么感受就写什么感受,可一课一记,也可多课一记。您不想试一试吗?)
二问:您的学生每人都有一本课堂练习本吗?学生对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一样认真吗?您上课关心了后三排学生吗?学生会记课堂笔记吗?
三问:您在备课时研究自己、研究学生、研究课程标准了吗?常和同事一起思考教材为什么这样写吗?您考虑学生的个性了吗?能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吗?这样讲学生容易理解吗?学生有兴趣听吗?还有其他的讲解方法吗?(备课应是终身的感悟,而不应是一时的偶有所得;备课应是刻在心中永远难以忘怀的教学蓝图,而不应是写在纸上供人查验的吃饭家什;备课应是形式和内容俱佳的美文,而不应是徒有外观的花拳绣腿。)
四问:您能做到下面的事情吗?自己没有研究透的绝不讲给学生听,不懂可以查资料、求同事、问学生,绝不糊弄过关;不备课绝不进课堂;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做到;要求学生做好的,教师先做好;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坚决不做?
五问:您上课考虑过用小黑板、投影仪、多媒体吗?考虑过用彩色粉笔吗?用得正确吗?自制过教具吗?让学生充分动手了吗?凡是要求做的实验都克服困难做了吗?考虑过课堂效率吗?您愿意课改、敢于课改、喜欢课改吗?
六问:您每道题目讲完后,师生能共同探讨解题的启迪和感悟吗?为什么要讲这道题?为什么要这么讲?换一种方式如何?教学中您有创新意识吗?能异想天开、标新立异、想人之未想、发人之未发吗?您想改变“年年岁岁人不同,岁岁年年课相似”的状况吗?
七问:您上课能少讲一些,让学生多练一些吗?允许学生发表见解甚至不正确的意见吗?您如何在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您能真心向同事学、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学生学吗?
八问:您能从起始年级就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吗?您告诉过学生自己的解题失败经历吗?教学中您做到重结果更重过程了吗?您经常让学生评价你吗?
九问:您喜欢读书、经常翻看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杂志吗?能经常写文章吗?
我们不一定每次教学的过程中都做这样的9问,但是,这样的反思精神是值得我们好好提倡的。我们不但要教学后反思,而且要在教学前、教学中反思;我们不但要对教学技巧反思,而且要对隐藏在教学细节中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进行反思。有了这样的“九问”精神,一个教师就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备注:本文摘自本班学员马彩云作业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发展街小学
李玉梅
教了两学年的小学教学,时间虽短,感慨颇多。想想人们对数学的印象,总是大量反复的做题。教师每天让小小的孩童们握着铅笔,埋头练习、计算,沉迷于题海之中,这样的教学方式实在不可取。既不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也不符合儿童的数学发展规律,更不能引起儿童对数学的兴趣。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机和动力,在学习活动
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认为当数学老师,不应该布置那么多的作业,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要认真钻研教材和组织教材,用数学本身的美去感染学生以提高兴趣,用巧妙的课堂教学安排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实把小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还给孩子们童年的欢乐,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创设轻松自如的学习环境
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国内外的实践也证明科学的采用游戏教学将大有益处。我就经常在教学中采用做游戏这一教学手段,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数字8的读写》时,授课前,设计“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的知识:8名学生围着7张椅子绕圈,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学生们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7比8少1,8比7多1”,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7”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
又如,教学“数的组成与分解”时,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参加游戏的小朋友头戴数字卡片,伴随着“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的旋律,相互找朋友,头饰上的数能组成需要分解的数,就是一对好朋友。(如:2和5组成7;3和4组成7中,“2“和”“5”是一组好朋友,3和4是一组好朋友)。学生们在感性直观、轻松自如的游戏中,感知了抽象的数学概念。
三、创设趣味盎然的学习环境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让学生陶醉在数学情境之中。这里的“情境”主要指教师通过讲故事、创设生活情景、制作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使学生置身于学习数学的氛围中。小学低年级学生爱听故事。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常把书上的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编成一个个小故事,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故事的形式出了一道题:小白兔的好朋友给他过生日,小花猫一大早就送来了2个大萝卜给小白兔。隔老远,他就喊起来了,“小兔,小兔,快开门,你看我给你送什么来了?”小白兔早就闻到萝卜的清香味了,她赶忙迎出来,“谢谢、谢谢,快屋里坐吧!”不一会儿,小山羊也来了,送给小兔5个苹果,小猴也赶来了,他从果园里摘了3个桃子给她。小鸡也赶来了,她什么也没送,还偷吃了4个苹果,小兔子不高兴了,请小朋友们算算看,小兔共收了多少水果?最后还有几个苹果?学生们听完了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学习积极性可高了,很快他们就列出了算式,算出了结果:5+3=8 5-4=1,我又鼓励学生用编小故事的方法,利用书上的图片编故事,学习算术,学生们学得兴高采烈,主动积极。
小学生低年级学生对于抽象的知识往往难以掌握,但教师如能根据条件,因地制宜的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尤其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这一优点,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把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教学。低年级很多数学适宜制成多媒体课件,如:口算、乘法口诀等口答类题目。另外教师还应努力拓展学生的眼界,促使学生主动的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思考数学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例如我们可以在教室里设立“生活数学栏”,展示学生采集生活数学题。总之,这种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创设紧张积极的学习环境
大量实事表明,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低年级很多学生求知欲望强,表现欲望强,希望自己能受到教师和同学的信任和赞扬。教学中,可开展“比一比”、“争当小小数学家”、“算术擂台赛”等学习竞赛活动,使学生在竞赛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经常组织“比一比、赛一赛”、“夺红旗”之类的竞赛活动,让每一位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学习是一种劳动,学习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并不能满足于课堂教学形式的活泼多样,应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认真、努力的学习,变“苦”为“乐”,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尤其对学习较吃力的学生,教师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使他们感到,经过自己的努力是会获得成功的。
五、创设幽默风趣的学习气氛
恰当的风趣幽默,能活跃课堂气氛,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许多有经验的教师上课时常出现师生开怀大笑而又秩序井然的气氛,这都得益于教学中的风趣与幽默。如在讲“鸡兔同笼”的趣味数学时:“有头49个,足100只,问鸡兔各几何?”学生心算、笔算后仍面露难色。这时教师下令:“全体兔子起立!提起前面两足!”学生开怀大笑。之后,教师说:“现在兔子和鸡的足数一样了,上面49个头,下面多少足呢?”学生答:“49×2=98只。”“少了多少足?” “2只”这时学生欢快地叫起来“有2÷2=1只兔子,48只鸡。
六、建立平等、民主、亲密的师生关系
平等、民主、亲密的师生关系是创设和谐快乐课堂气氛的基础。这种关系应用于课堂,但建立在平时。所以,我们教师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必须首先爱其生,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这就要求教师平素就应不断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修养,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质。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一轮课程改革也要求我们“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所以当我们面对天真幼稚、活泼可爱的孩子们还是少点批评,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钻研教学理论上多动脑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我和小树一起长的教学反思
我和小树一起长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实践活动课,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植树节”去植树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积极思考,并从中渗透环保意识。其次,我根据教材原有的内容,增添了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根据我提供的“二班种得比一班多一些”和“12棵、43棵、98棵”等信息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再次,本节课我还充分给学生创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首先一开始在“一班植树的情境”出示后,我就提出“你还想知道什么?”让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知道一班种的棵数;紧接着,在三个班种的棵数知道之后,我又提出“你能发现什么数学问题吗?”让学生进行讨论,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接下来当我出示第二幅情境图时,对于图中的几个信息,我也不再引领着学生一一阅读,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看去想。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积极思考,通过对各种信息的理解,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很多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这节课里,我采用不同的小组讨论的形式,刚开始是两人小组,接下来是三人小组,最后才是六人小组的讨论形式。学生从一对一的交流,到小范围的讨论,再到多人参与的形式,不仅为学生提供多次讨论交流的机会,而且在每一次的讨论过程中,由于人数的增加,对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想法,与人合作的要求也一次比一次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本节课中,我也有许多遗憾的地方。比如,在学生讨论之前,我还应该给学生留出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交流和讨论,才能更好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当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时,可以先让其他学生来说说他的看法,进行学生之间的评价,在学生有了思考的过程之后,我再作为其中的一员来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才更能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理念落到实处。
有效课堂纪律管理之我见 永昌县河西堡第一小学
吴生财
一、用好课吸引学生 马卡连柯说过:“假如你的工作、学问和成绩都非常出色,那你尽管放心:他们全会站在你这一边,决不会背弃你。相反地,不论你是多么亲切,你的话说得多么动听,态度多么和蔼,„„假如你做出来的成绩都是废品和‘一场空’,——那么除了蔑视之外,你永远不配得到什么。”
我们可以想一想:学生是否有权利拒绝听老师的课?想一想这个答案,我们可能出一身冷汗。当学生行使自己不听课、或者不听你的课的权利时,都不举手时,我们该怎么办?
所以,维持好的课堂纪律从根本上讲是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是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也就是说,课堂管理的功夫要下在“管”外。当然,从发展趋势看,老师一呼百应、说一不二的时代应该过去,而且正在慢慢地而且必将过去,我们挽不住也不能挽这必然逝去的夕阳。
二、课堂纪律与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
需要说明的是,课堂规范和制度的建立与执行不能“一言堂”,不能只是老师自己说了算。要充分引导学生认识课堂规范和制度的意义,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组织他们参与规范和制度的制订,并通过学生参与来执行相应规范和制度。要促进学生从规范和制度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使他们成为制度和规范建设的主人,把课堂规范和制度管理过程作为规范和制度教育的过程。
三、纪律管理中的其他注意事项 1.避免人为添乱。有些课堂上的乱是我们的老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考虑不周到而带来的,教师自己添了乱。比如在一节数学可上,老师将学生分成几个组,每组派一位同学代表小组上台竞赛。本来老师希望学生振奋精神,关注竞赛内容,但提出的要求却是:“为本组学生加油,”小学生立即来了劲:“某某某,加油!”“某某某,加油!”再控制纪律就比较难了,教学陷入了长时间停顿。
2.树立遵守纪律的榜样。有了榜样,学生就有了模仿的对象,行为方式的改善就有了具体的标准。很多老师不仅注意树立榜样,而且注意让学生熟悉自己的体态语,老师的体态语指引着学生的行动。
3.让学生分享老师纪律管理时的情感。比如老师说:“某某同学刚才的行为影响了其他同学学习,老师很不满意。”“某某同学这样做,老师很为他高兴。”课堂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场所,教师把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不仅有利于纪律管理,而且可以使学生学会分享别人情感,尊重别人情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4.走到学生身边去。相对而言,教室后面的学生更容易出现纪律问题,究其原因,教师与他们空间距离大了,心理距离也大了,而教师的影响力却小了。特别是多媒体进入课堂以后,一些教师把鼠标当成了羁绊与学生交流的绳索,更难走下讲台。因此,加强课堂纪律管理的其中一条建议就是:教师要走到学生身边去,相对近距离地对学生施加影响。5.使学生产生纪律需求。一般来说,中小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除了内部动机外,表扬、奖励等外在因素也是影响学生行为的重要原因,了解和利用学生的外在需求,并使学生产生纪律需求是进行纪律管理的有效手段,如:
“这么多同学举手,老师现在要请一个刚才认真听其他同学发言的小朋友回答。”
“你刚才的发言很精彩,老师想把小红花奖励给你,可是小红花不愿意,它告诉我,它不喜欢不守纪律的孩子。”
“谁更遵守纪律,我就请谁来回答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管理纪律的课堂评价用语一定要针对学生的行为,不能针对学生的人格侮辱学生。一般而言,如果学生的行为有利于学习,是你期望的,你就给予肯定,而且必须明确那一类行为是你肯定的;相反,如果学生的行为是不利于学习,不是你期望的,就应该给予批评,但批评也一定要指向具体的行为。
6.注意纪律要求的变化。比如对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你这样做很乖”可能巩固某些行为,但三年级,就需要从“我希望你怎么”到“你应该怎么”转变,从“你乖”到“你懂得规则”的转变,有利于将学生的行为表现从谋求老师的赞赏转化到认可和接受纪律的要求。
请你结合一节任务型语言课堂教学,设计一个有效的评价活动。
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进行表现性评价, 需要借助一定的评价方法, 利用具体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能够使师生感到评价是实实在在, 有章可循。教师利用评价记录学生的平时表现, 收集资料进行分析, 形成对教学的反思, 提出帮助学生的对策;学生可以利用评价指导自己的英语学习, 形成习惯, 获知一定的学习策略, 从而发展英语学习的综合能力。因此评价的设计非常重要, 科学、合理的评价不仅有助于师生的教和学, 有时甚至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表现性评价和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结合是交际性语言教学法发展的产物, 当然, 设计科学、合理、方便、实用的评价方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 寻找现成的评价工具, 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加以修改。下面是笔者使用的一些评价方法。
(一)教师观察
观察是评价学生学习行为的基本方式。教师可以观察学生日常学习的诸多方面, 比如,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如何作出反应, 在小组活动中如何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与合作, 如何有效地展示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通过观察, 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会了什么, 学生喜欢哪些活动等。观察之后教师一定要有日常记录, 即把学生的日常语言行为和学习活动记录下来。教师的日常记录促使教师反思教学行为, 长期坚持, 不仅有助于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而且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语言行为表现评价表
评价表用来记录学生是否掌握了某一具体知识、技巧、过程、能力和态度。评价表的设计并不容易, 但好的评价表可以反复使用, 并使学生明白完成任务的标准, 自己离最好还差多远。笔者常用的评价表有:口语评价表(主要用来评价学生的小演说)、课文预习自我评价表、课外英文阅读评价表读,小组合作评价表等。
(三)学习档案袋
学生的英语学习档案应包括一段时期内与学生英语学习有关的重要资料, 这些资料能显示学生在英语方面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发展与进步等。学生通过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 反思学习过程, 并不断改进它们, 从而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学习档案也是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和自我评价的重要参考。到学期末, 学生可以向教师和同学展示自己一段时期内的最佳成绩。学习档案不是一个杂物包,要有重点。笔者指定学生的档案内容包撬小演讲稿件和评价, 每单元课文预习自我评价表、每单元学习后测试分析和反思、课外英文阅读评价表、小组合作评价表、小组项目和演示、活动记录材料和读写教材的课文章节录音等。
我在教九年级第14单元的时候,设计了一个任务型教学活动“一周规划”,教师先提供一份本周的工作计划单,然后要求学生仿照此计划列出自己的本周计划,表明哪些计划已经完成,哪些有待完成。在评价时,我是这样安排的:(1)邀请一位同学给全班提供一个小组活动范例。(2)同桌相互询问对方计划的设计情况以及对方计划的落实情况。(3)小组活动,学生相互询问计划的落实情况,并在表格相应的位置做记录。(4)小组内推举一位代表向全班做汇报。(5)其他同学在听报告的同时开展评价,并在报告结束后选出本次活动的前三名。
参考评价项目:
(1)Loudness(声音大小1分)
(2)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语音语调1分)
(3)Coherence(连贯性、逻辑性1分)
(4)The usage of target languages(目标语言运(5)Perormance(表演发挥1分)
以人为本
因材施教
作为一名长期在一线工作的教师,我认识到,因材施教是中国教育的传统,也是教育事业客观规律的反映。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有一定的共同特征,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也大体相同,这是学生的共性。但由于学生的生理条件、环境影响和受教育的具体情况不同,他们在知识、能力、性格、兴趣、爱好、意志力、习惯、品格和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与基础。我们每一个教师要认识到这些差异并设法超越差异、缩小差异。我们的教育要“以人为本”,让每个学生鲜亮的个性得到张扬,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展开教育活动,做到既面向全体又注重因材施教。那么,要从哪些方面来做好这一点呢?
一、全面分析学生,了解学生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能力有大有小,基本上呈常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能力的充分发挥也有早有晚,有人才早熟也有大器晚成;能力的结构上也有差异,有的长于想象,有的长于记忆,等等。因此,教师首先应因学生能力的个别差异而教。其次,应多用心观注学生,观察他们的行为,并监控他们的发展过程且适时纠偏。因为学生的行为是记忆力、兴趣和爱好、反响速度、模仿能力和耐力等五种行为特征的综合反应,哪一种行为的偏差都会对一个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所以老师必须关注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表现。最后,作为老师,应该了解“鼓励和强制”这两种手段中哪个才是使学生“乐知”的法宝。因为有的学生天赋反叛心理,强制的方法只能逼迫他向相反的方向走,但这类是少数;但大多数人是需要鼓励和强制一并实施起作用的,即使是逼迫着进入了知识的殿堂,但他日后终究会尝到知识的美味,待那时自然水到渠成地成为“乐之者”了。
二、精心备课,驾驭课堂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全面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从知识结构的整体出发,明确所要教学的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做到把宏观教材与微观教材统一起来,而不能孤立地、割裂地看待任何一部分知识。而备课,就是要钻研教材,掘其内在的思想、意义,恰当地设置教学目标。并且不仅要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把握,还要对学生的现状也有准确的把握,设置的目标不仅要难易适中,还要有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
其次,教学策略要有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很多环节,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以此来适应不同学生的爱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上课热情。有研究表明,当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时,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比如,对于喜好图像表征的学生,可运用图式来讲解概念;对于好动并乐于表现的学生,可以设置些讨论的环节。但无论是哪一种教学环节,都应该具备一个明确的训练点,以及一个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要知道这个环节是为何而设。所以,每一节课,教师一定要结合目标抓住一个切入点,由这个切入点结合学生的特性,展开具体的学习,这样,既能使课堂简洁,也能使课堂更有效。
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同一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也要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精心设计问题,注意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注重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做到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因材施教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情感因素。热爱学生、敬业爱岗,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是教育好学生的情感基础和内在动力。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情绪愉悦、亲密合作,学生只有在没有恐惧、焦虑的环境中才能乐于接受教导,积极思考,健康成长。
首先,师生关系应是一种正常的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需要,防止学生因不平等情感而产生逆反心理。尤其是对待差生,情感上必须平等导向,使差生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中的一员,同样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都和接班人。对差生,还要有慈母之心,爱差生之情,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使他们与老师亲密无间,感情融洽,这样差生就感到自己生活在班集体中,就会维护自己正常的学生地位,同时激励自己在友好、平等的班集体中严格要求自己,以适应良好环境的需要。
其次,建立师生间的信任关系,师生应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沟通心灵的桥梁就是给予信任。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儿童不仅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们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如更多的强调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只要他做出努力,有一点出众的表现,就应让他获得教师的赞赏并让他有表现机会,即使水平在一般以下,仍然加以肯定,那么这对学生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鼓励。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喜欢聪明的学生,但任何班中都有几个“怕学数学、学不好数学”的孩子,因此我们要善于及时帮助他们消除失望的心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对他们适当降低要求,加强个别辅导。如在批阅一些低层次的学生作业时,发现学生有错误的地方,我则在错题旁边写上“这样列式对吗?”、“你忘了什么?”,或是进行面批,当学生做对了题,我则在旁边写上评语,对学生进行鼓励。当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看到大大的“优”,或得到简短的批注“方法好”、“计算巧妙”等,品尝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同时,我在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的时候,既注意让学生看到自己进步的一面,同时又找到自己的不足,努力长善救失,扬长避短。使学生能对自己的数学进行正确的评价,能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第三,以鼓励为主的情感导向
坚持正面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正面鼓励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形成正确的信念。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善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愿望,使学生真正能放开手脚,生动活泼有效的进行学习。
(一)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每个学生都非常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许、家长的鼓励,特别是对于差生我们更不该吝啬我们的赞美。对于差生的点滴进步,如果及时给予表扬,将会诱发他们潜在的积极性,萌发上进的生机。这种表扬将起到批评起不到的作用,收到逆向激进的效果。
(二)以“闪光”为主的正面引导。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即使是萌芽状态的、不稳定、不突出的苗头,也要从鼓励角度出发,正面引导,大力宣扬,这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也是一种教育机智。
(三)以“成功”为主的激励机制。差生少有成功的机会,更难得到教师的正面肯定与激励。利用差生成功的契机来激励差生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
实施因材施教应是一个教师追求的境界。境界是存在者实现存在的状态。具体说,因材施教的境界是教师实现其存在的状态。因为只有你热爱每一个学生,才会将你的期待心理与每一个学生的渴盼心理对接,这时,也只有这时,因材施教才会具有全部的意义。学生发展的每一步都是教师实现人生境界的阶梯。譬如,优秀教师魏书生、任小艾就是典型例子。他们把每个学生看成是闪闪发光的金子倍加爱护,体察每个学生渴求的眼神,体会每个学生细微的变化,培养出一个个发展健全、活泼可爱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材施教是他们成功的手段之一。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实行了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让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学习环境,并让学生体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使得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在课堂上得到了落实,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优质教育,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不断进行总结,并继续努力,真正使教学效益最大可能的得到提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
作者: 罗会兰(小学语文
甘肃金昌四期永昌小学语文二班)
评论数/浏览数: 9 / 19
发表日期: 2011-10-07 12:08:57
给作者发送信息 | 推荐此文章 | 添加到收藏夹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定位于“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语文的基本性质首先是“工具”,是人们用语言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用语文来学习知识,用语文来学习与交流的工具。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凭借语文教材,最后要达到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语文这种工具,不同于其它任何生产、生活的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说话,就是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文章,就是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语言这种工具,你一旦拿来使用,就不可能不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语文学科必然具有人文性。
我们认为,过高地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功能是对语文教学的片面认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所有课程所担负的共同任务,决非仅仅指语文一个学科;语文教材具有人文性,语文学科的教学能够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思想教育,但这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并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指向。所以,语文学科的性质应首先定位于工具性,渗透人文性。基于此,我们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课题组近期内的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剖析
尽管语文教学的改革一直不停地在进行着,但语文教学费时低效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沿袭旧的传统教学模式,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随处可见,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使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偏离了语文课的特点。
语文课的特点是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却不能很好地把握住语文课的特点。比如,有的老师把《三顾茅庐》上成了历史课;把《七颗钻石》上成了思品课;把《人类的“老师”》上成了科学课,把《特殊的葬礼》上成了环保课等。他们忽视了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不重视识字写字教学,训练不到位,学生识字量不够,写字不规范;不注重引导学生品词析句,阅读教学不渗透写作因素,读写脱节;基本功训练的形式机械单调,书面练习设计老套。其实,这些人是根本没弄明白语文的本质,不知道语文课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
2、课文内容分析过于详尽。教师没有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特点,引领学生感悟文本,而是把课文内容挖掘得特别深,分析得非常透,很精彩,很到位,唯恐学生不会。结果使本来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生动形象、感染力很强的作品,被教者烦琐的讲解,肢解成了支离破碎的知识点,课文的整体美感,内在联系全被破坏,文章的精髓与灵魂也无法真正领悟,更谈不上情感的陶冶、语感的培养。到头来,教师费尽不少,学生的语文素养却没什么提高。
3、忽视了读书和积累。
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太少。由于授课时间紧,教师唯恐完不成教学任务,将大量时间花在教材的讲读上。阅读课堂上都充斥着词句训练、篇章分析等教学,学生阅读量和习作量太少,不利于学生发展;师生共同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多,但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缓慢,读写教学严重脱节,学生表达能力低下,作文内容“假、大、空”。课堂教学老师包办代替太多,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琢磨的时间少,自己活动的时间少,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是用教材,而是教教材,把语文教学引入死胡同,只在课本的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对优秀语言材料的记忆、背诵和对汉字的练习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4、形式主义还普遍存在。
小学语文教学中形式主义的东西还普遍存在。名曰培养综合性语文素养,实则三维目标都未落实,语文课没有语文味;盲目拓展,舍本求末,课文内容未落实却花大量时间泛泛地拓展学习;一味追求形式上的花哨多样,虚花不实,滥用多媒体牵制了教学。再者,满堂讲变成了满堂问,阅读教学游离于文本。学生读书甚少,教师缺少读的指导与训练,看不出学生读书的进步;问题式教学,用课前从文中抽出的三五个问题牵着学生逗来转去;热衷于打外围战,教学不深入字里行间,浮于表面,纠缠枝节。
5、合作交流表面化严重。
课堂上经常看到的场面:教师随便提出一个问题,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只注重合作学习形式,可是随意性太强。只重视合作学习的结果,又对小组学习的过程缺乏指导,没有注意学生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只注重合作,却没有保证充足的合作时间,忽视了学生个体的需要和个性的培养。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学生们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却迷失了方向。由以前教师“牵”着学生走,变成了学生“牵”着教师走。这种“极端的自主”最终带来的将是课堂上的“放任自流”和课后的“一无所获”。
6、滥用先进教学手段
很多教师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一种课堂“包装”,凡是能使用多媒体的环节都努力使用,不能使用的也想方设法添加,认为用就比不用好,用多就比用少好,结果乱七八糟用了一大堆,讲课老师手忙脚乱,听课学生眼花缭乱,教学效果却华而不实。有很多教师在备课时花费很多精力制作课件,而往往把学科的特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规律等忽略了,结果偏离了教学目标,上成了“四不象”的课。有些老师为了给课堂加些点缀,结果学生们都把精力集中到课件上。不科学地运用教学手段往往会限制或误导学生,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还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
1、从语文的工具性这个特点着眼。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就是说,要使语文学科完成其工具学科的使命,根本目的应该落实到使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上,我们只有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才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因此,教学要从语文的工具性这个特点着眼,重视思想材料和语言材料的有效积累,强调“多读”,要“博览”;重视工具的熟练操作和灵活运用,强调“熟读”,要“多写”。
2、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有自身的目标体系,简言之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表现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总任务。我们说语文教学实效性不高,主要指培养出来的学生听、说、读、写的各种能力低下。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真正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落到实处。我们认为,在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中应该从阅读入手,因为阅读是书本教材与学生发生联系的媒介,又是听说读写四项语文能力的中介,通过阅读优秀文章可以学习借鉴写作方法、写作经验;反过来写作也可以从某个侧面了解阅读效果如何;阅读之后交流阅读体会,听与说既可成为阅读的延伸,反过来又可评价阅读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把课堂教学改革定位于阅读。
3、实行大语文教学。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是最开放的学科之一,把学生困于教室一隅,局囿于语文教材,远离社会实践,缺乏生活的积累,是无论如何搞不好语文教学的。课内要向课外延伸、扩展深化。要充分挖掘语文教学资源,开辟语文教学新的途径。不要只依赖于课堂35分钟,仅有课堂35分钟是学不好语文的。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大力开展语文第二课堂活动。要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入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是生活的需要,是精神的需要,使语文学习变得充满活力。可以大搞课外阅读,可以创办文学刊物,可以进行社会调查;可以讲故事,可以搞朗诵,可以演课本剧,可以组织辩论赛;可以猜灯谜,可以对对联,形式多种多样。这些活动,学生不仅非常喜欢,而且还锻炼了听说读写思多种能力,有力地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4、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
我们必须致力于强化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积累。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贫乏是学习语文的致命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课外阅读量要达到100万字。要达到该标准,仅靠课内是办不到的,必须强化课外阅读,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教材的选择,教材的处理、教学任务的制定,命题取材的导向,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教师务必改变固有的教学观念,对教材中的文章不一定都要教,可以只教基本篇目与非基本篇目中的精美文章,另选范文加强积累。只有量达到了,才会带来质的变化,还可以读促写。教师要开列书目,向学生推荐名家名著以及最近佳作,让学生广泛涉猎,汲取百家之长。坚持阅读,培养语感,提升人生境界,奠定坚实的人文底蕴,做到厚积薄发。坚持让学生写周记、读书笔记、摘收佳句,积累素材。学期末,召开读书报告会,交流读书体会。
5、养成广泛阅读的好习惯。
教师要想方设法尽可能组织学生广泛阅读,使学生在广泛阅读文本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提取信息,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过程。广泛阅读可以使学生从中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判断理解生活的能力。
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如果图书资料缺乏,我们可以号召学生从家里拿来了各自的藏书,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教师适时组织讨论,指导学生多角度阅读,培养阅读和欣赏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
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对共性的看法或结论提出质疑,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达到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目的。
6、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读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是提供自主学习的最佳形式。学生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要做到课文让学生自学,字词让学生自己掌握,问题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寻找,重点让学生思索,难点让学生突破,真正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全过程,逐步学会自主学习。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我们课题组会随时随地、坚持不断地对课题实施行为进行总结反思,善于发现偏差、纠正误区、找准对策,做到在反思中前进,为小学语文新课改健康、持续、高效地推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作出最大的努力。
后进生转化案例分析
作者: 雷盛年(初中数学
甘肃武威四期初中数学二班)
评论数/浏览数: 9 / 192
发表日期: 2011-09-30 09:07:54
给作者发送信息 | 推荐此文章 | 添加到收藏夹
后进生转化要以人为本
我班有个学生叫刘岩。我刚接这个班时,他上课无精打采,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作业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他人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孩子。他开始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后来口头上答应了。可他又一如既往,毫无长进,真是“承认错误,坚决不改”。此时我的心都快冷了,算了吧,或许他是根“不可雕的朽木”。但又觉得身为班主任,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能因一个后进生无法转化而影响整个班集体,必须面对现实!我内心一横:不转化你,誓不罢休。他无进步,或许是他并没有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没有真正要做个他人喜欢的人的念头。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先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树立做个受人喜欢的人的思想。于是我再次找他谈话,谈话中,我了解到他心里十分怨恨四年级时的班主任老师。我心里一喜,让他认识错误的机会来了。我轻声问他:“你为什么会恨那个老师?”他不好意思地回答:“因为她常常批评我。”我顺着问:“老师为什么会常在课堂上批评你,你知道吗?”他说:“因为我常违反纪律,没有按时完成作业,书写也不工整„„”“你已经认识了自己的错误,说明你是一个勇于认错的好孩子,但是,这还不够,你觉得应该怎样做才好?”“想改正错误吗?想做一个受他人欢迎的孩子吗,你要怎样做才好呢?”“我今后一定要遵守纪律,团结友爱,认真完成作业„„”“那你可要说到做到哟!”“好!”后来,他无论是在纪律上,还是在学习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当他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他。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
为了提高他的学习成绩,除了在思想上教育他,感化他,我特意安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耐心细致的刘晓辉同学跟他坐,目的是发挥同桌的力量。事前,我先对这个同学进行了一番谈话:为了班集体,不要歧视他,要尽你自己最大的努力,耐心地帮助他,使其进步。此同学满口答应,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课堂时间帮助他,教育他。有时,这个同学也会产生一些厌烦情绪,说他不太听话,不太乐学„„此时,我就跟她说:要有耐心,慢慢来。后来,他取得进步时,除了表扬他,我还鼓励他们说,这也离不开同学们的帮助,特别是某某同学的帮助。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他自己的努力下,他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进步。
一、以人为本,付出师爱
作为一个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郑刘岩这样特殊的后进生我放下架子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
二、以生之助,友情感化
同学的帮助对一个后进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学的力量有 时胜过老师的力量。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同学是学生的益友。在学生群体中,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过于直率,尤其是批评他们的时候太严肃而接受不了。因此,我让刘岩同学与其它同学交朋友做起,和刘晓辉同学一起坐,让他感受同学对他的信任,感受到同学是自己的益友。让他感受到同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通过同学的教育、感染,促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后进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刘岩的情况比较特殊,主要是自制力差,对自己的错误、缺点认识不足,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产生厌恶、憎恨心理。因此,我就以爱心为媒,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与他谈心,与他交朋友,使其认识错误,树立做个好学生的念头;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编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的同学跟他坐,给予学习和思想上的帮助;自己面批面改他的作业,让他感到老师的关心、重视„„用关爱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然后引导并激励他努力学习,从而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通过近一学期的潜心努力,精心转化,终于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刘岩同学摇身一变,由“捣蛋鬼”转变为纪律委员,由后进生转变为先进生!他无论在哪里见到我,都会亲切叫上一声:“老师,您好!”我总是报之一笑,并说上一声:“你好。”
在更新教育观念的今天,作为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树立信心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愿:我们携起手来乘赏识之风,捧起关爱之情,燃起信心之火,播下希望之种,使每一位后进生都能沐浴在师生的关爱之中,共同把后进生转化成为先进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地
蔺新萍
今天,9岁的女儿再次向我提出了要自己上学的要求,因为同在一所学校工作、上学,我每天都骑自
行车带着她,我与女儿几乎形影不离。这似乎让年幼的女儿失去了别的孩子所拥有的些许快乐:与小伙 伴谈笑风生结伴而行;拿自己的零花钱买喜欢的小吃与同伴分享;中午提前到校与同学做游戏;像其他
小朋友一样自由地跑、跳;在下雪天将自己的小皮靴埋到雪里;走在狭窄的马路牙边沿练习近平衡;不用
听我“作业记下了吗”的唠叨„„
在上三年级时,她就提出自己上学,我考虑到家离学校比较远(将近两公里的路程),她又那么小,身体素质也差,当时没有多想就一口回绝了她。今天我郑重其事地跟女儿进行了一次交流。想知道女儿
强烈要求自己上学的真正原因。我向她提出了自己上学的五大“隐患”——距离太远,要过三个什字路
口,怕路上发生意外;沿途购买一些不卫生的三无食品;路上贪玩迟到;到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路上
丢东西(孩子自理能力差,总是把衣物等忘到学校)。可当我把这些“隐患”抛出之后,女儿一一将她
们反驳了。最后,我只能“缴械投降”,做出让步,对她说:“光我同意不行,还得你爸同意才行!也 许他考虑得比我周到。”我孤注一掷了,希望借助爱人的力量,来阻止女儿的“独立”。
女儿百无聊赖的翻看着平时最爱看的童话故事,眼神却始终不离墙上的钟表,心中焦急地等待着。好
不容易等到爱人下班了,女儿迫不及待地说出了自己的打算。爱人连连摇头说:“不行!不行!”这时
女儿灵机一动说:“我妈都同意了!”我看了爱人一眼,做出了无奈的表情。就这样,在女儿的“独
立”保卫战中我们败下阵来。
回过头来想想,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就不能自己去上学呢?爱人同事家的孩子起初也在我们学校上学,上学也是由父亲骑车接送,后来考虑到离家太远,就转到离家近的铁一小上学了,这样孩子每天都要自
己去上学,自己拿钥匙开门、锁门。刚转过去时,同事还担心孩子吃亏、不适应。我亲眼目睹了这个孩
子每天自己上学、放学的样子,觉得她长大了。几次上班途中碰到爱人的同事,他聊起孩子转学后的利 弊,虽说有诸多不便(有时孩子没回家还得绕道去接,以前是顺路接送),但孩子的自理能力确实得到
了很大的锻炼。他的话给了我很大启发。
有人开玩笑说,最让人崩溃的事情是:妈是小学老师!我不仅是个小学老师,还是我孩子的班主
任、数学老师,可想而知,孩子一定崩溃到了极点!有时我们的出发点都是为孩子好,可孩子的心里不
知道有多么渴望自由呢。
是啊!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孩子总会长大,总会离开父母的保护,学会自己生活,学会独自面
对未来的世界。爱她,就更应该给她学习成长的空间,给她独立生活的自由,让她像展翅欲飞的小鹰一
样,翱翔与天地间,也许她还羽翼未丰,也许她会遭遇雷电,但这些都是她成长的需要。爱孩子,就应
该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地!
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发展街小学
李玉梅
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操作学具既可以开发利用右脑,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又能让学生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的内化,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学习技能的提高,从而达到智慧的生长和创造力的凸现。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说的”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问题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和作法。
1.在认知的生长处,实施动手操作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如皮亚杰),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璇图,它表明认识的螺璇是开放性的,其开口越来越大,意味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识建构过程,也就是由一个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毫无疑问,这个认识螺璇中布满很多的结点,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如果当这些结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复习课心得体会 篇七
2013年, 在一次全员研教的研讨过程中, 我们发现, 上述低效的复习课并不在少数。如何才能上好复习课, 让大家在生物学教学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呢?为破解这个难题, 我们生物教研组采取“一人执教先导课, 组内其他成员观课议课”的方式, 聚焦了复习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难点和困惑, 针对先导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磋商, 再通过集体磨课商议对策,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教学。
内容选定
根据组内教师的建议和讨论, 并结合我校高三的复习进度, 我们最终选定了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生物·必修2》的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中第四节《遗传信息的表达——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作为复习课教学展示的主要内容。这一节包括了对基因的本质、基因的功能、DNA与RNA的比较、基因如何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及中心法则等多个分子遗传学的内容, 都是历年高考的重点, 而其微观、抽象的特点也导致了很多学生难以彻底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及网络资源查阅, 发现高中生物学教师对这个难点关注得比较多。而收集到的《基因的表达教学设计》等相关论文案例往往以新授课的教学设计居多, 一般都以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为基础, 结合游戏场景、建立模型、问题导学或多向交流等教学方式, 将微观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以此来提高这一节课的学习效率。
但是, 如果我们的复习课仍采用这样的老方式, 对已掌握一定知识的学生来说, 缺乏足够的新鲜感, 也就无法真正达到“温故”“知新”“提高”的复习目的。
问题聚焦
本次安排上课的L教师是我组的青年教师之一, 她是今年第一次执教高三生物, 对复习课的设计技巧尚有所欠缺, 但她也愿意尽力发展其教学技能。首先由L教师独立完成先导课的备课和上课, 组内成员听了先导课后, 接着开展讨论。开展这样深入的探讨也有赖于我们组一直在营造的良好教研氛围:首先, 听评课应该是善意的, 它意味着态度的诚恳, 着眼于相互促进和提高。其次, 听评课教师之间必须是平等的, 即去除论资排辈, 抱着虚心学习, 博采众长的态度。最后, 交流需要是相互的, 所有参与者既是评课者, 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 这样既营造民主的学术气氛, 又让组内每一位教师都得以提高。
L教师本人谈了先导课的感受和备课时遇到的困惑:虽然预先设计了五个探究环节, 但是课堂上的师生交流不够活跃, 以教师讲得居多, 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个别例题的设计没有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参与面不够广, 导致部分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仍停留在原先的层次上;这一部分的名词概念特别多, 其中的核心概念就有基因的表达、转录、翻译、遗传信息、遗传密码、中心法则等, 另外还有信使RNA (mRNA) 、转运RNA (tRNA) 、核糖体RNA (rRNA) 、密码子、反密码子等重要概念也都需要学生去理解和掌握, 这么多感觉很难进行系统有效的整合。
结合其他教师的讨论意见, 我们最后整理汇总了本节复习课在设计中最关键的三个问题:
1.如何构建知识体系?
北京教育学院刘加霞教授指出:复习课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的理解力与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包括“理解概念的本质内涵, 建构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形成概念网”, 而“建构概念网的核心是把握核心概念, 厘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将孤立的知识点连成知识体系”。但是这节先导课过分地强调各个知识点, 如转录的场所、条件、碱基配对原则和结果, 翻译的场所、条件及产物及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遗传信息表达的异同等, 用了大量的时间回顾或探究, 而忽视了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 更没有关注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
2.如何设计高质量的问题?
L教师的先导课中引入设计用的是金华“两头乌”猪, 要求绘制其遗传信息的传递图解。“两头乌”并非我们象山当地的特色物种, 根本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而且在整个授课过程中也没有出现过其他与“两头乌”相关的问题和信息, 整节课缺乏明显的授课主线。原先的教学设计中还安排了五个探究 (每一个探究又涉及2至3个问题) , 五个例题, 还有两个思考题, 教学过程中汇集了大量短、平、快的题型, 信息是海量的, 速度也非常快, 问题的设计只关注了思维的广度, 而忽略了思维的深度, 缺乏从整个高中生物教学的视角在纵深上对所学知识、技能、方法进行延拓与集成。
3.如何突出学生认识角度的疑难点?
与新授课相比, 复习课容量大、时间紧、内容多, 由于L教师担心学生梳理知识有漏洞, 在授课时教师个体的主观意识较强, 或者对某些知识点反复讲解和强调, 或者在学生碰到疑难处直接将学生引入到预设好的思路上来,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按照课前预先的设计, 教师会在授课前下发学案, 在学生对本节教材进行自主整理的基础上, 师生合作探究, 梳理出“基因的表达”基本的知识脉络。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以教师为主的“复述”现象, 既没有暴露出学生认识角度的疑难点, 也没有让学生很好地对知识进行创造性建构, 失去了复习课的真正意义。
二次教学
针对上述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大家畅所欲言, 对先导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决定以“荧光蛋白基因的表达”为明线, 以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为暗线, 沿着以下环节进行复习:先导自主整理—激趣引入复习—指导建构网络—内化应用拓展。
1.先导自主整理。
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指出的:“学生的情况和特点, 要努力认识, 悉心研究, 知之准, 识之深, 才能教在点子上, 教出好效果。”学生面对“基因的表达”这一知识点时绝不会是一张白纸, 有他们对该学习内容已掌握的部分和尚欠缺的部分, 有效备课一定要先进行必要的学情分析。本节课采用的获取学生认识角度疑难点的途径有多种形式:课前下发导学案, 通过批改学案总结提炼学生的薄弱知识点;课中应始终关注学生, 观察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是否清晰, 回答是否有依据, 语言是否规范等;课后在师生沟通中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及时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为, 并以此为依据合理地调整教学问题和适时地调控教学进程。
2.激趣引入复习。
这节课以高三刚学习的《选修·3》中的“基因工程”中的“荧光猪”这一典例为导入点和切入口, 提供相关的情景, 依次以涉及“荧光基因的表达”的五个探究性思考题为主线: (1) 猪体内的荧光基因如何指导RNA的合成? (2) 转录形成的RNA如何指导荧光蛋白的合成? (3) 如何利用少量的mRNA迅速合成大量的荧光蛋白? (4) 若将水母的荧光基因导入到原核生物体内, 其遗传信息的表达情况与在真核生物体内有什么区别? (5) 各种生物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是一样的吗?通过引领学生对典例和问题进行剖析,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消化。
3.指导建构网络。
“基因的表达”中各个知识点是有机联系的,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和学生的弱点, 引领学生站在学科观点的高度审视所复习的内容, 按“荧光基因的表达”的过程把涉及的知识和概念作纵向、横向的联系, 整理了转录和翻译在模板、原料、条件、产物等方面的区别, 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和反密码子的区别,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在遗传信息表达上的异同, 各种生物 (包括病毒) 的遗传信息传递的方向等。从整体出发组织复习, 通过“竖成线”“横成片”“连成体”, 达到零散知识条理化、分散知识网络化、基础知识系列化的目的。
4.内化应用拓展。
教师从核心概念和重要概念出发组织教学, 可以使教学角度发生改变, 也提升了认识的高度。教师精心策划的案例、设计的思考题、相关的高考真题带给学生真切的现场感。学生通过深入分析案例、查阅课本细节和问题探讨交流等, 改变了常见的被动接受的状态, 实现梳理知识、发展思维、提升能力的多重目的。结合“荧光基因的表达”具体案例, 在解决高考真题等问题中使原有的知识更加系统有序, 还有助于提高其思维与表达、辩述与讨论的技能, 这些内化的知识技能还有助于学生渐渐地学会如何处理考试中可能遇到的疑难问题。
磨课反思
通过这样的二次备课和改进教学, L教师对于如何上好复习课也慢慢有了较深入和系统的理解。2013年的10月15日我们组将改进后的课例作为县级公开课向全县生物教师作了高三复习课的课堂教学展示, 与会教师对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内容处理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也让参与研讨的教师对复习课有了新的认识。
1.梳理概念和原理是高三复习课中的重要课型之一。如果教师想通过不厌其烦的一遍遍讲和学生机械重复的一遍遍背来掌握这些重要的知识点, 只会使得我们的课堂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这类课型一定要做到“新”, 我们的“新”意可以体现在案例剖析的角度, 也可以是问题理解的高度, 还可以是知识整合的深度等。
2.复习课的问题设计切不可贪多, 应基于全面的学情分析, 并结合一节课教学时间和内容的具体安排, 在内容上要讲求“全”, 在形式上追求“精”, 在方法上力争“活”, 在时间上预留“足”。
8.高三语文复习课的几点体会 篇八
一、归纳整理,加强积累
语文课的特点之一就是知识琐碎,因此从某个角度讲,高三复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积累,归纳整理的过程。学生在高三语文的学习中必须有两个本,一是积累本,一是错题本。其中积累本就是将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进行纵、横向的归类,进而作知识的系统的整体综合,形成结构化的知识。错题本是积累做错的题,并在旁边附上正确答案。很多时候教师课上讲解学生懂了,但仅凭课上印象还不深刻,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彻底纠错。这样就给学生一个再学习的机会。整理过程应是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的过程。因此,知识的整理与复习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积累整理,浏览默记。易读错的字、易写错的字、易误用的成语(熟语)、文学常识、名言警句、可以作为作文论据的材料等,都是应积累的内容。
在进行文学鉴赏的复习时,要引导学生自己整理出一些诸如送别诗、爱情诗、哲理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羁旅诗、咏史诗等常常考查的诗歌类型及其常规下表达的情感,而对于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技巧,同样应该让学生动手整理,比如烘托、用典、象征、反衬、白描、借古讽今、侧面描写、动静结合等。通过整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加深了,而且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化了,这样学生动手参与的复习会有更好的效果。
另外,还要注意作文素材的积累。一些可作为素材的人物,可引导学生分为文学圈、政治圈、思想圈、艺术圈、体育圈、公益圈等,分门别类,以点带面,既方便了学生的记忆,又方便了他们在临场作文时快速搜索,提高了写作速度,丰富了写作内容。
二、教会方法,训练迁移
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最终的目的也不仅在于夯实学生基础,更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过程中,要加强知识的迁移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怎么迁移?那就是要教给学生归类的方法。下面就高考部分知识的考点举例剖析:
1.纠正错别字的方法。在复习时,我们不能只拿着教本,给学生一个汉字中错别字的答案,而应给学生识别的方法。第一步,让学生知道高考错别字考查的几种重点字----形声字的误读、形近字的误读、多音字的误读、成语中难读字、习惯误读字;第二步,让学生了解汉字的特点:音随意转,形因义别。这是理论,我们应该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举例剖析。比如,“仗义执言”的“执”,学生很容易误写成“直接”的“直”,如何能让学生掌握具体的解题方法呢?我们可以依据语法,判定搭配。从意义上讲,“执言”与“直言”不同;从结构上讲,“执言”是动宾结构,与“仗义”结构相同,而“直言”是偏正结构,与“仗义”无法搭配。而这个成语是“为了正义说公道话”的意思,所以应该用代表动作的“执”。由此,带领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一是让学生找,二是老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例题。比如“文过饰非”的“文”、“兵荒马乱”的“荒”、“山清水秀”的“清”都可以按照语法结构来记忆。当然,识别错别字,还有一个平时积累识字量的过程。
2.现代文阅读中“概括内容”的方法。有统计,近几年来,这一部分内容得分率最低。讲解这一部分笔者觉得首先应该从概括段落内容起教学生方法。我们知道,每一段都是由若干意义相互联系的句子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表达一个相对独立的中心意思。这就需要我们从三方面考虑:一是从句入手,提取中心句,没中心句的找关键句,过渡句;二是从结构入手,抓关联词语,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三是理清线索顺序。这之后组合要点,进行概括。教师拿具体的几个代表性语段为例,在练习中验证方法,带领学生总结规律,这样的教学应该比那些只是告诉学生具体的答案要有效果了。
3.话题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高考试卷中,一般给学生的话题,应该让学生知道:外延越小,内涵越大,外延越大,内涵越小的道理,如“路”这个话题,它的外延小,而内涵大。内涵越大,就给学生带来难点。这样可以教给学生方法:一、化大为小。如何化大为小呢?一是限制话题,做到宽题窄写,大题小作。如“坚守”这个话题,可以采取“后补”的方法,写 “坚守善良”“ 坚守正直”“ 坚守诚信”“ 坚守理想”等,而“坚持”这一话题,可以写“坚持就是力量”“坚持就是创造”“坚持就是奇迹”“坚持就是气节”等。再如“希望”这一话题,则可以采取“前补”的方式,写“家长的希望”“孩子的希望”“群众的希望”等。二是要注意“虚与实”的转化。比如写“小草”这个话题,如果仅仅停留在写春天田野中那翠绿的小草,恐怕很难成就大气文章。这就应该“化实为虚”,从自然的小草扩展到那些像小草一样具有默默无闻、自强不息精神或与世无争,不图名利的人,这样就比原文思路开阔,立意深远了。学生打开了思路,无数个选题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其次是引导学生学会设问构思。面对话题,运用设问,在脑子里多问几个“为什么”可以缩小写作半径。如作文《我生命中的启蒙者》,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设问:谁是我生命中的启蒙者,他在什么情况下启蒙我,怎样启蒙我,启蒙后我有什么感受和变化?通过设问对话题的理解就会更透彻,文章的立意就容易确定了。
三、走出高三语文复习的误区
(一)重做题轻读书。
高三复习中,大量的题海战术是要不得的。真正有效的复习应该是精练,举一能反三,触类能旁通,给学生留下广泛阅读的时间。只有广泛阅读,读字词、读课文、读作文、读课外书,才能增强自己的语感能力,积累丰富的知识。“操千曲而后晓声,观万剑而后识器。”通过大量阅读才能获得真正语文能力。
(二)重语基轻作文。
有相当多的老师认为,语文基础知识虽多虽难,但复习起来容易操作,复习起来心里塌实,复习效果也快而明显,可是作文训练起来就往往不好把握,所以,有时间和精力总愿用在复习语基上,而不愿用在作文上。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大家都知道高考中作文所占的比分是整个试卷的百分之四十。作文复习确实难以把握,但也不是没有规律可循。比如教给学生一些开头的方法,直点话题、排比点题、引用名言、故事开头等,指点他们一些拟题方法,让他们积累一些可以通过改装来增加文采的语句,和他们一起分析一些可以“一例多用”的论据性材料等。
(三)重资料轻教材。认真分析一下高考试题,几乎都可以依靠中学教材的知识来解决。尤其是文言文,试卷上的每个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每种句式的特点等,都能在教材中找到相应的知识点;特别是近几年高考,有相当多的课文中现成的句子直接搬上了试卷。试想,如不熟悉教材,这些题目又怎么能答好?
上面谈了关于高三语文复习的几点体会。其实,对于高三复习课来说,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灵活多变的,但无论怎么变,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要抓住高考的考纲要求和知识点,掌握题型和命题趋向,结合学生的实际,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个人,只有在不断地思索和追求中才能进步,笔者相信,只要我们对于自己的事业有一颗炽热的心,用汗水做基石,以信念为支柱,那么多彩的浪花定会沿着扬帆者的航程开放,奋斗的诗篇从来不会被成功拒签。
【复习课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物理复习课的心得体会10-05
地生复习心得11-03
执业药师复习心得体会09-04
考研大牛数学复习心得09-28
学生期末考试复习心得10-19
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研讨心得体会10-25
2024语文高考复习研讨会心得体会10-22
过来人谈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复习心得06-20
复习课评课意见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