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九日的诗歌鉴赏

2024-09-16

贺新郎·九日的诗歌鉴赏(6篇)

1.贺新郎·九日的诗歌鉴赏 篇一

首三歌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昏黑风雨交加的乌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满天密布深黑的乌云,再加上阵阵斜风细雨,使人心乱如麻,愁思似织,“乱愁如织”点出全篇主旨。重阳本来是登高之人节,由于风雨凄凄,只能登上高楼,放眼遥望千山万壑,浩荡秋色。但“千崖秋色”,寂寞凄凉,会使人泪水滂沱。“白发”四歌直抒“老眼”登览之所感。“神州泪”说明词人是为神州残破沉沦的“往事”而极度伤心洒泪。“神州”二字曾在词人词中反复出现,说明恢复中原是他念念力忘的头等大事。

“少年”三歌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但是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常恨世人”三歌则有更深寄托。词人慨恨文士力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名士风流的狂客行径,每年在重阳节登高,总喜欢提起东晋孟嘉落帽的故事,把它称扬一番,毫无现实意义。“若对”两歌,是说如自己这样的忧国志士,并力追慕魏晋风度,但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却又无能为力。词意至此急转直下,壮志未酬,词人在感愤之余,觉得自己既力能改变这种局面,在此人节也只能赏黄花以遣怀,借酒浇愁了。“鸿北去”,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歌呼应,意余言外。

上片写重阳节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感喟。下片批评当时的文人只知搬弄典故的浮泛文风,表达出词人对国事和民生的极端关注。全词写景寓情,叙事感怀,以议论为主,借题发挥,感慨苍凉。主旋律是英雄失路融家国之恨的慷慨悲歌,意象凄瑟,既豪放,又深婉。

《贺新郎·九日》创作背景

这首词为词人于重阳节登上高楼之作。重阳本是登高远眺的好时光,但词人却遇到了乌云密布、阴雨绵绵的糟糕天气,词人由凄凉的天气联想到自己报国无门的苦闷,于是借景抒情,写下了这首词。

2.贺新郎·九日的诗歌鉴赏 篇二

小燕子飞落在雕梁画栋的华屋,静悄悄无人梧桐阴儿转过了正午。傍晚清凉时美人刚出浴。手拿着丝织的白团扇,团扇与素手似白玉凝酥。渐渐困倦,斜倚枕睡得香熟。此时不知是谁在推响彩绣的门户?空叫人惊醒了瑶台好梦。侧耳听却原来是阵阵风在敲竹。

石榴花半开像红巾叠簇,待桃杏等浮浪花朵落尽,它才会绽开与孤独的美人为伍。细看这一枝浓艳的石榴,花瓣千层恰似美人芳心紧束。又恐怕被那西风吹落只剩叶绿。来日如等到美人来到,在花前饮酒也不忍去碰触。那时节泪珠儿和花瓣,都会一同洒落,声簌簌。

3.贺新郎·九日的诗歌鉴赏 篇三

换头三句转写自己和其他人才不被重用的愤懑之情,既与上片歌舞酣醉,不管兴亡、毫无心肝的官僚士大夫作鲜明的对比,又同上片“问中流、击楫何人是”一句相呼应。“余生”句用《后汉书·范滂传》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作者在这里自比范滂。“更有谁”两句,用姜子牙、傅说两人的事典。相传姜子牙隐居磻溪(今陕西宝鸡东南)垂钓,周文王发现他是人材,便用为辅佐之臣,后终于佐武王消灭了商朝。相传傅说在傅岩(今山西平陆)筑墙,殷高宗用为大臣,天下大治。姜、傅两人,在这里代表当代“未遇”、“未起”的人材。三句意为当今人材多的是,问题在于统治者没有发现、没有起用而已。国势危殆,人材不用,统治阶层凭借什么来抵御强大的元蒙军队。“国事”两句,自问又复自答:只是倚仗“衣带一江”罢了。朝廷不依靠人材,徒然凭借长江天险,甚至还可笑地说是“江神堪恃”。这里再一次对当权者进行了无情的冷嘲热讽。朝廷重臣颟顸昏聩,像北宋初期“梅妻鹤子”、隐居孤山的林逋那样自命清高的士大夫们又如何。“但掉头、笑指梅花蕊!”问他们救亡之事,他们却顾左右而笑道:“你看,梅花已经含苞待放了!”作者对这些人深表不满之意,与有澄清天下之志,有姜、傅之才具的爱国志士又是一个对比。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揭露、对比,最后逼出“天下事,可知矣”六字收束全篇,在极端悲愤之中,又发出了无可奈何的浩叹,读之令人扼腕,使人发指。

作者在词中表达了对国事的深刻的危机感,揭示了南宋小朝廷岌岌可危的现状,批判、讽刺了酣歌醉舞的南宋执政者和逃避现实的士大夫。这些揭露和鞭笞,是通过近乎议论散文的笔法,一系列的设问、发问,以及纵、横两个方面的反复对比,一层递进一层、一环扣住一环地表现出来的。

《贺新郎·一勺西湖水》作者简介

4.贺新郎·九日的诗歌鉴赏 篇四

“人猿相揖别”,诗从劳动创造了人写起,然后伸展到石器时代,论其生产力是“小儿时节”。虽然经历了二三百万年,但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几千寒热”。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阶级矛盾上升,人们再也难以笑脸相迎,有的是刀光剑影,“流遍了,郊原血”!词的上片,以历史发展为主线,边叙边议。“一篇读罢头飞雪”,下片起句不凡,既有寓意又有气势,承上启下很自然。作者在下片写了一连串上古人物:“五帝三王”、“盗跖”、“庄屩”、“陈王”等,并一一评说,作者用意是宣扬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歌未竟,东方白”,仿佛奇峰凸起,是全诗点睛之笔:天亮了,历史揭开新的一页。

读史、论史这类诗,是很容易写得干巴巴或高深莫测的,然而,毛泽东写来深入浅出。作者选取的是人们较为熟悉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就拉近了读者与历史的距离。作者还注重把叙史、论史与抒情融为一体。或换言之,是以浓情的笔触写史。“诗言志”,诗的本质是抒情的,诗最终是以情动人的,《读史》的成功秘诀在此。

首句“人猿相揖别”是“平平平平平”句式,有别于《钦定词谱》、《词律》等“[仄]仄平平仄”的定格句式。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歌鉴赏 篇五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ON THE MOUNTAIN HOLIDAY THINKING OF MY BROTHERS IN SHANDONG

Wang Wei

All alone in a foreign land,

I am twice as homesick on this day

When brothers carry dogwood up the mountain,

6.贺新郎·九日的诗歌鉴赏 篇六

《贺新郎》课(单元)学前学案(学生学案)

一、基础知识

1、了解该诗的写作时间和背景资料。

2、积累词句:

知误会前番书语

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

如许

孤旅

凭 比翼

和云翥

二、阅读引导(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注重整体的感知和文本重点内容的初步理解,形式注重文章的表现方式或表达技巧;形式为任务驱动(即以问题为任务,让学生完成以达到对文本阅读的引导))

问题1:阅读诗作,归纳上下两片的内容。问题2:如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批注和质疑

作者在主旨的表达上采用了那些艺术手法?

《贺新郎》课(单元)学中学案(教师教案)

关注学前学案中学生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解决自己的问题。从教师这一方面来说,就是对课程资源的合理整合,即学生能够在教师提供的资源背景下,自主解决自己的问题。包括:

一、检查学前预习

二、学生问题的快速汇总

问题1:学生上下两片的内容归纳意见 问题2:学生对该诗思想感情的理解。

三、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及交流问题解决过程 教师提示:练习写作时间和写作背景,把毛泽东同志放在一个普通人和一个革命者的角度理解该诗。

四、教师提出的探究问题

你通过本诗的学习获得了怎样的写作启示?

《贺新郎》课(单元)学前学案(学生学案)

让学生评价自己对问题解决的途径、方法,反思在学前、学中学案中的问题,自己总结出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并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整个课程的学习效果。(形式上表现为作业)包括:

一、学生的反思和总结

二、知识能力的巩固

运用细节和场景描写写一首小诗表达情感。

三、知识能力的拓展

阅读毛泽东《虞美人

枕上》,查找相关背景资料,比较与《贺新郎》一词在艺术上的异同点。

虞美人

枕上 毛泽东 一九二一年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上一篇:拼音教案1单韵母aoe下一篇:描写教学楼的优美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