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贷风险控制(共8篇)
1.个人信贷风险控制 篇一
收购个人独资企业的风险及风险控制
有人向律师咨询了一个问题:他想收购一家饭店,但这家饭店为个人独资企业,他能否收购,其中存在什么风险? 按照《个人独资企业法》第二条规定:个人独资企业是指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个人独资企业投资人对本企业的财产依法享有所有权,其有关权利可以依法进行转让或继承。
原投资人有权将企业整体转让,转让后企业由新的投资人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因此,个人独资企业可以被收购。
但是,收购个人独资企业存在很大的风险,其中最大的风险就是转让前企业的债务问题。这些债务包括已知的债务、隐瞒的债务及或有债务。按照法律规定,不论新投资人与原投资人如何约定,这些债务都将由新的投资人承担相应的责任。
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来防范风险:
1、收购资产,而不是收购企业。购买企业资产,用购买企业的资产设立新的企业,这就切断了与原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
2、如果必须要收购企业,应当聘请会计师、律师对收购企业进行详尽的审计和尽职调查,查清债务,并在合同中约定扣留部分转让款作为担保。
2.个人信贷风险控制 篇二
关键词:银行,信贷风险,控制,问题,策略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加快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银行信贷风险被进一步放大,当前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任重而道远,长期以来银行在信贷风险控制方面的重视不足、能力欠缺给银行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冲击。面对信贷风险攀升的客观现实,客观上要求银行在信贷风险控制方面进一步努力,正视目前信贷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薄弱,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改变信贷风险控制不力的情况,实现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银行信贷风险概述
银行信贷风险简单来说就是的贷款无法按期还本付息的可能性,对于银行来说,信贷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银行只能够通过各种措施的采取,尽量将信贷风险控制在一个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但是基本上难以将信贷风险彻底消除。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从成因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利率风险,利率波动将会导致银行信贷风险的增减,对于银行来说,如果贷款利率提升,则意味着信贷风险的攀升,原因在于借款者资金使用成本提升,还款压力加大,违约概率提升。经济风险,经济发展有景气周期以及低谷阶段,在经济发展趋势良好的情况下,银行信贷风险基本稳定,而当经济发展不景气的时候,借款者更容易出现经营困难的情况,从而导致银行信贷风险增加。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借款者自身信用水平低而导致的信贷风险,每一个借款者的信用有好有坏,给那些信用不佳的人放贷,就很容易导致信贷风险的增加。管理风险,所谓的管理风险是指银行信贷管理不善导致的信贷风险。对于银行来说,信贷风险的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信贷管理不善,这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
二、银行信贷风险控制问题
目前,银行在信贷风险控制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面对越来越大的信贷风险,银行在信贷风险控制意识、手段、预警、内部控制、资信调查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成为了信贷风险控制领域存在的最大问题,具体阐述如下。
(一)银行信贷风险意识落后
目前,银行信贷风险意识普遍比较落后,没有与时俱进地树立起来与信贷风险控制工作要求相适应的信贷风险控制理念,银行信贷风险意识的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风险理念的缺失,银行在信贷领域没有良好的风险理念,对于信贷工作的风险没有一个足够的意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工作被边缘化,没有给予这一工作足够的重视,从而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信贷风险。其次,信贷风险控制方面没有树立全员参与的理念,很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被认为仅仅是信贷部门员工的工作,这导致信贷风险控制得不到足够的支持以及配合,从影响到了信贷风险控制效果。最后,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方面没有树立预防理念,不少银行在信贷风险控制比较被动,基本做不到未雨绸缪,信贷风险控制更多的就是对于信贷损失的处理,而不是提前采取有效措施来切实降低信贷风险。
(二)信贷风险控制手段低效
从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手段来看,信贷风险手段低效的问题比较突出,信贷风险控制本身是一项非常专业、复杂的工作,如果信贷风险控制手段不合理,将会直接影响到信贷风险控制效果。目前银行现代风险控制手段方面基本上就是资产抵押、信贷分级等为主,资产抵押对于银行来说,在信贷风险防范方面非常有效,但是这种方法问题也比较突出,这种手段会将一些没有资产可以抵押的优质客户排除在外,这非常不利于银行业务的长期发展。另外就是在信贷分级方面,简单粗暴地将信贷风险从大到小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大类,银行针对不同类别的信贷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信贷损失拨备,缺少对于信贷风险的定量分析。同时在信贷风险的处理方面,没有运用好的风险转嫁、风险分散、风险转移等的手段,举例而言,在风险转嫁方面,没有进行信贷资产的证券化,这导致了现代风险控制效果不是很理想。
(三)信贷风险预警不够理想
对于银行来说,信贷风险控制的理想境界就是在信贷风险尚未发生就能够将风险扼杀在梦魇状态,切实减少信贷风险损失,反之如果信贷风险已经发生,银行再采取措施减少风险所带来的危害,对于银行来说就会过于被动。风险预警的重要作用在于防患于未然,尽管无论效果如何,很多银行都已经开展了信贷风险预警方面的工作,但是目前银行在信贷风险预警方面依然存在比较突出的不足,这种不足就是没有构建出来良好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预警指标限度以及效度较差、预警信息流动不畅等问题,导致处于萌芽状态的信贷风险不能够及时被发现,从而耽搁了银行信贷风险的及时处理,成为了信贷损失的导火索。
(四)信贷内部控制存在缺陷
商业银行信贷工作内部控制方面的缺陷也是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方面的突出问题,内部控制在信贷风险控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内部控制本身的缺陷会极大的影响信贷风险控制效果。目前,银行信贷内部控制方面存在一些缺陷,具体来说就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权责界定不明晰、不同岗位之间的权力制衡不合理,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信贷内部控制的效果比较差。举例而言,在信贷审批权限的设置方面,信贷审批权限比较集中,银行内部的监察部门以及稽核部门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缺少对于信贷风险的审查以及监督,加剧了信贷风险滋生。
(五)客户资信调查相对不足
客户资信调查是银行信贷的基础性工作,资信调查工作做得是否到位,将会直接影响到信贷风险,对于银行信贷客户来说,为了获得银行贷款,一般都会隐瞒一些不利于自己的信息。举例而言,隐藏企业财务的真实状况,夸大自己的还款能力,这种情况下,如果银行资信调查不能够有效地开展就必然会放大企业信贷风险。银行客户资信调查方面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资信调查的内容不够全面,所获得的资料信度不高,资信调查人员约束不够,这些问题都导致了难以对信贷客户资信状况的全面把握,自然难以做到对信贷客户风险的准确把握以及评估。
三、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策略
信贷对于银行的重要性意味着银行经营管理中信贷风险控制的重要地位以及作用,在银行信贷风险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被放大的背景之下,银行要高度重视信贷风险控制工作,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银行信贷风险控制问题,实现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效果的不断提升。
(一)树立良好的信贷风险控制意识
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方面需要树立起来良好的风险控制意识,从而能够在良好信贷风险控制意识之下有效地开展这一工作,在具体信贷风险控制意识方面,重点是要形成风险理念、预防理念以及全员参与理念。风险理念要求银行信贷工作开展中需要将风险控制置于一个更加重要的地位,充分意识到信贷背后风险,明确信贷收益以及风险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开展信贷风险控制工作。预防理念要求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工作的开展需要做都主动出击,未雨绸缪地做好信贷风险预防,降低信贷风险发生可能性。全员参与理念要求银行信贷风险控制需要全员参与,各个部门、各个员工都要配合好信贷风险控制工作。
(二)创新信贷风险控制手段
在信贷风险控制手段方面需要银行进行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信贷风险控制手段,在客户现代风险评估方面引入定量分析模型,针对潜在的风险做好信贷风险转嫁、分散等方案,从而能够较好地控制信贷风险的发生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危害。在信贷风险控制方面,银行可以借助于金融创新这一手段和工具来进行推进,举例而言,信贷的分散方面,可以进行再保险或者信贷资产证券化售卖给其它机构。总之银行要关注信贷风险控制手段创新领的趋势,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努力实现信贷风险控制效果的提升。
(三)加强信贷风险预警
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方面需要加强风险预警机制建设,信贷风险工作要做到防患于未然,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信贷风险所带来的损失。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建设方面,要选择好风险预警指标,畅通预警信息通道,一旦信贷风险超过的临界点,就要及时发出信贷风险预警通知,并启东信贷风险控制预案,将信贷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避免信贷风险的不断放大。
(四)完善信贷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内部控制通过一系列的措施的采取、制度的设计,来发现、评估以及应对信贷风险。银行需要完善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工作,做好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完善信贷审批权限的优化,建立起来一个权力的制衡机制以及监督机制,确保信贷工作能够规范的开展,切实减少信贷风险的产生。举例而言,信贷发放中审批以及调查之间的分离,避免信贷人员的道德风险。
(五)注重客户资信调查
银行在信贷风险控制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来进行信贷客户的资信调查,资信调查要做到全面细致,信贷客户的资料获取途径要多元,综合对比不同渠道获取的信贷客户资料,然后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价。同时,要注意对信贷客户审查人员的约束,建立起来完善的监督机制,确保工作人员能够负责人对于信贷客户进行全面的审查,从而降低信贷风险。
在当前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信贷依然是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同时在银行之间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信贷风险将会有增无减,这对于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商业银行要客观认识到信贷风险控制工作的艰巨性,在准确把握好信贷风险控制内涵的基础上,从信贷风险控制意识、手段、风险预警、内部控制、资信调查等几个方面重点努力,从而推动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许萍.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及管理措施的研究[J].现代商业,2014,(27).
[2]雷涛.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策略分析[J].大科技,2015,(10).
3.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与控制 篇三
关键词: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结构
一、引言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全球各主要国家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而商业银行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部门,其信贷业务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尤其重要,因此信贷风险控制对整个社会的金融体系有效运行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内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以及平衡市场与信贷风险控制间关系的要求,提高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能力,关系到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并且随着新巴塞尔协议的实施以及金融业的不断创新发展,经济社会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风险控制能力成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分类及成因分析
1.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分类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包括信用违约风险与信用息差风险两种。信用违约风险指交易中由于一方违约,使另一方预期现金流量的现值减少而遭受损失的风险;信用息差指商业银行面临信用风险暴露而要求借款企业给与的补偿。在贷款期限內企业预期违约概率增加会产生信用息差风险。
2.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
(1)社会经济因素。①社会环境。我国经济社会普遍存在市场意识较差,信用观念淡薄,社会经济活动难按统一规则运行等问题;②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的周期性运行给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影响。例如经济繁荣时期,经济社会的信贷需求量日益增加。表现为: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增长较快,业务种类较多,风险相对较小:③行业竞争愈市场风险。金融改革深化,使商业银行受到各方竞争压力。商业银行经营成本增加,盈利的不确定性增大;④法律制度。如现行金融立法不够完善,使得法律制度的欠缺与漏洞引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2)企业因素。来自企业的信贷风险指借款人(企业)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本息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即是信用风险。在商业银行的借贷业务中,影响企业信用风险的因素主要分为五类,即经营能力、借款人品格、担保情况、借款人的财务风险与自然风险。
(3)银行自身因素。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包括:①商业银行产权结构不明确,职能不清晰;②企业融资结构单一;③信贷管理组织架构不合理;④贷款风险不注重全程控制。
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案例分析
1.工行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特点
工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实行“分级授权、横向制约、纵向控制、实时监控、责任追究”,强化信贷风险控制的制度约束、政策指导,从源头上控制了信贷风险。主要步骤包括:(1)审贷分离;(2)分级授权;(3)集体审议;(4)实时监控;(5)责任追究。
3.国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成功经验
主要包括:(1)水平制衡的组织结构;(2)重视信贷风险事前防范的机制;(3)重视独立开展工作的流程模式,(4)重视不良贷款转化的工作方法。
四、商业银行控制信贷风险的对策建议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必须从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制度激励约束机制、业务流程梳理及风险预警体系等方面着手加强商业银行内部环境建设;必须从融资制度、金融制度环境、金融监管及信息披露等方面着手加强外部环境建设。
1.内部环境建设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包括!①建立委托代理制度与“银行家市场”;②建设并强化监事会,并提高其监督制衡作用;④健全信贷控制组织结构。
(2)理顺业务流程与风险管理流程。信贷业务操作流程主要包括:第一,受理客户贷款申请;第二,支行组织贷前调查;第三,评定客户信用等级;第四,核定客户最高综合授信额度,第五,申报客户贷款事项;第六,贷款审查审批;第七,贷款发放;第八,贷后管理;第九,贷款本息收回;第十,不良贷款处理。
(3)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控制信贷流程。商业银行健全以信贷风险控制为核心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贷款控制检查系统,规范贷款操作流程,预防信贷风险。
(4)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体系。影响信贷风险因素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未来预测、同业竞争市场、客户财务状况、客户非财务因素等。商业银行应建立信贷风险预警系统。
2.外部环境建设
(1)制定创新融资制度。我国应加快发展直接融资,打破四大商业银行的信用垄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减少企业对银行间接融资的刚性依赖。
(2)完善金融制度环境。构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机制,维护我国金融业的良性循环。①建立企业破产重整制度,②完善担保制度;④建立信用管理体系。
4.农村小额信贷风险控制机制研究 篇四
本文通过世界各国农村小额的基本模式与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基本模式对比分析,分析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特点及存在问题。面对存在的问题,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由此,必须采取加强农信社内部控制,加强农业的发展,完善信贷资料,建立广泛的信贷服务对象等风险控制机制。
摘要:农村小额信贷是一种新的扶贫方式,是针对没有担保品的穷人发放的一种贷款,是微小贷款在技术和实际应用领域上的延伸,以反贫困、促发展为基本宗旨的小规模金融服务方式,在社会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近年来,随着对小额信贷的不断探索和发展,农村小额信贷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穷人自寻生存之路提供必要的资金。但农村小额信贷作为新的创新方式的产生,其风险也日益凸显。
关键词:农村小额信贷;农村小额信贷产生的问题;控制机制
引言:农村小额信贷是对传统商业银行信贷的补充,是针对扶贫的一种重要贷款方式。与党中央的立足于“三农”的方针政策相适应,农村小额信贷以其独特的优点引领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小额信贷不仅不需要资金的担保,而且操作的手续简便,使农户免遭粮食危机的影响进而免受政治危机的影响。农村小额信贷的现实“弱质”状况使得信贷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一方面是信贷机制本身的缺陷,农村小额信贷的承办机构狭窄,现今只有农村信用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缺乏创新力。一方面是信贷对象的缺陷。农户靠天吃饭,一遇天灾,粮食产量迅速下降,讨债现象出现。因此,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主动创新,开拓进取,寻求突破,从两个方面来改变农村小额信贷的风险,变得尤为重要。
1、农村小额信贷的基本模式
1。1世界各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四种模式
农村小额信贷在国际社会上早已得到广泛的发展和认可。世界各国的小额信贷以四种模式尤为典型。1、孟加拉“乡村银行”(GB)模式,是一个非政府组织的小额信贷机构。该模式以农村贫困人口为对象,特别是农村贫困妇女。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实践,该银行实现了收益[1]。2、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乡村信贷部(BRT Unit)模式,是商业银行在小额信贷领域的典范,其主要特征是以商业利率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贷款[2]。3、玻利维亚阳光银行(bancosol)模式,是一家专门从事小额信贷的私人商业银行,其目的是鼓励小企业投资,当然,该银行的贷款运作方式颇为成功[3]。4、社区合作银行模式和村银行模式,是一种民主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小额贷款,主要是通过帮助贫困妇女从事经营业务以及为贫困的社区成员提供金融服务[4]。世界上这四种小额信贷,正由非正规金融机构向正规金融机构转变,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1。2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基本模式
中国开始引入农村小额信贷,是在90年代初。1993年,在中国社会学科社的成立之后,农村小额信贷的开始进入实践阶段,这时期主要是以非组织的农村小额信贷(NGO)形式为主。 年,中国农业银行以及由中国农业银行主导的“政策性的农村小额信贷扶贫项目”也开始开展起来了。 年,我国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在中国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强烈的支持下,开始发放了小额信用贷款以及五户联保贷款,这标志着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开始逐步介入农村小额信贷领域。 年,在我国四川、贵州、山西、内蒙古、陕西五省区中,展开了商业性农村小额信贷试点。同年,“亚洲农村小额信贷论坛”在我国同步召开,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开展农村小额贷款的宝贵经验在我国有效的得到了广泛传播和交流,我国决策的部门开始十分重视小额贷款业务在农村地方的开展。我国的各类农村小额贷款机构的业务出现了明显增长,农村信用社的联保贷款、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和民间机构的小额贷款、邮政储蓄银行的存单质押小额贷款以及新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开展的农村小额信贷业务,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年 6 月为止,中国拥有118 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引进各种资本额有 47。33 亿元,吸收的各类存款额有 131 亿元,累计发放了农村地方的农户小额贷款有 55 亿元,发放中的小企业贷款额有 82 亿元。依据中国银监会编制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2009 年—— 年总体工作安排》计划,在未来的三年里,全国将再设立将近1300家左右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十分有效缩短了城乡金融机构的差距,更有效地改善了中国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9]。
2、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1农村小额信贷存在的发展概述
从小额信贷了开始发展以来到目前为止,农村小额信贷制度已经表现出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已惠及了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5000 万到 6500 万人左右,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和谐。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制度自从实施以来,已经表现出了涉及面广快、发展速度快、效果好等特点。尤其是在 年以后,农村小额信贷制度在人民银行农村信用环境改善、再贷款政策、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推动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态势。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为止农村小额信贷覆盖面已经达到了32%,在部分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小额信贷覆盖面将会更高。农村小额信贷制度对我国农村经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解决了一部分农村地区的中低收入群体的融资难问题,同时促进了农村人民脱贫致富,促进了农村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农村小额信贷制度外在因素的影响以及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使其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暴露了一系列的问题,影响其健康发展[10]。
2。2农村小额信贷制度的特征
由于农村小额信贷具有促进农村发展和明确的扶贫的一系列功能,所以具有了十分明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
(1)不需要提供任何的担保,这降低了其贷款的难度。农村小额信贷信贷是一种以自然人发放的贷款,以农户还款能力和信誉作为贷款信用,无需提供任何的担保。
5.个人信贷风险控制 篇五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金融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虽然银行在业务方面有相当大程度的转型和升级,但从盈利角度来讲银行业的收入主要来源仍在于信贷。但是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形势略有波动,随着竞争的加剧以及金融风险的提升,银行的风险和核心内容开始转向于信贷风险管理。面临当前的经济形势,我国学术界领域也给出了相关的研究,近年来衍生出许多关于控制信贷风险的理论和方法论,对控制信贷风险具有很大的指导性意义。
一、我国银行信贷现状
(一)我国银行信贷区域发展状况分布
由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银行信贷地域分布主要存在一下几个特点:首先,银行信贷主要分布于沿海城市以及北方工业发达城市,中西部地域借贷率和借贷数额较低。其次,近年来我国银行信贷相关格局变化不大,仍然是以上区域比例居高,中西部比例较低,存在严重的地域不平衡。
(二)我国银行信贷产业分布
由银行内部对一二三产业信贷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各银行信贷集中投放于资金周转率较高且利润较高、行业信誉高的行业,例如交通运输、电力、道路工程、国企投资项目等等,这些行业是我国的龙头产业,资金需求量很大并且受到政府的支持信誉很高。从一二三产业的分布来看,信贷集中于二三产业,近年来有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第一产业信贷率较低。总体的行业分布格局平稳过渡,基本比较稳定。
(三)我国银行信贷规模结构
信贷规模和信贷产业布局成为正相关,我国银行信贷部门偏向借贷给二三产业中信誉度高的企业,这些企业大部分是国有企业。但是由于受到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影响,我们发现银行信贷的大客户近年来受到经济形势波动的影响,均存在着资金回笼不足、还款率较低的现象。
二、我国银行信贷风险出现的影响因素
(一)货币流动性
银行贷款能力取决于存贷比,其直接反映出我国银行资金在贷款方面的比重。从银行信贷风险控制角度来讲,商业银行存贷款比重不能高于75%,否则会出现的信贷风险隐患,从而影响到银行本身。其次,信贷率如果在50%周围波动,则表明银行部门有一半的资金是闲置的,这时银行会存在相关的亏损风险隐患。因此我国各大银行普遍将信贷比率控制在70%左右。但近年来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激增,其借贷利息率普遍比银行低,银行业受到同行的冲击,其信贷业务量有下降的趋势。银行内部货币流通性下降则会导致银行亏损,为银行业带来相关隐患。
(二)不良贷款率
不良贷款率过高,资金不能够按时回笼甚至坏账现象出现、资金无法回笼都会导致银行信贷风险上升。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日益加快,国内各大产业均受到外国相关产业同行的竞争影响,其利润率有所下降。因此银行应当辨明形式,及时对贷款方向进行调整,从而减少自身的不良贷款。
(三)利润率我国四大国有银行虽然规模雄厚,但是受到近几年经济形势的影响,其资产的收益率不容乐观。拿四大国有银行和国际标准相对比,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收益情况、业务覆盖率等指标额和国际标准还相差较大。从中西方对比表明,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和西方商业银行在盈利能力和发展模式上还尚有较大差距。
三、我国信贷行业风险的解决措施
(一)提高相关人员的培训率、提高入职门槛
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一定意义上讲和相关人员的风险敏感度有关,健全的风险控制机构必须强调环境依赖、过程导向及组织结构对风险因素的反应能力与敏感性。因此银行部门应当在相关人员入职时进行把关,录用高素质、专业知识较为丰富的人才,此外还应当提高从业部门人员的培训率,通过再教育来提高人员的风险敏感度和风险认知,最终使组织中的所有人都要主动积极思考问题。
(二)增强上下级之间的组织协调性
各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政策是根据国家统一政策和银行内部实际情况而制定的,符合银行未来的发展诉求,它主要包括人员的纪律约束、银行控制风险的偏好与理念。因此,银行需要增强上下级各部门间对银行风险控制政策的认知程度,从而确保测量、控制、数据的高度一致性。
(三)建立健全的延时付酬及业绩考评机制
由于银行信贷损失和风险是滞后于实际的账面操作的,所以信贷决策部门的预测正确与否直接关系银行是否盈利,而绩效考核和相关人员的利益是直接挂钩的,所以为了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和预测准确性以及业务的严谨度,银行业应当科学规范信贷人员和信贷决策部门的绩效考核标准,从而通过科学的奖惩措施来减少认为判断的失误性和不确切性,通过人员把关来降低银行借贷的风险。
四、总结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形势的波动以及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金融行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主要表现为银行盈利水平下降等。本文从商业银行经营学的角度,结合相关的经济形式,由影响金融信贷的因素入手,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希望本文能够给各大银行一定启发,也希望此文能够引发出更多关于我国银行信贷管理与风险控制的实用型方法和理论。
参考文献:
6.个人信贷风险控制 篇六
(易融恒信团队)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壮大,P2P网贷平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各种网贷平台纷纷上线,真是你方唱罢我做主,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好不热闹。然而,在这繁华热闹的背后,则是隐忧不断,负面消息接踵而来,网贷平台的风险控制能力再次受到广大投资者的关注。对于一家想做大做强的网贷公司来说,风控部门尤为重要,对于风控来说,借款个人或企业的征信报告是头等重要的。现在,由于网贷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政府部门并没有将其纳入监管体系。以前,只有国有银行和大型金融机构的建立了借款人的详细的征信系统,同时他们的征信报告也是最权威的。征信报告分为个人信用报告以及企业信用报告,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出具的记载个人信用信息的记录。就是说征信报告是只有中国人民银行出具的才最具有权威性,而很多公司的风控并没有形成一套可行的征信体系,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建立,还有的公司风控人员并没有银行工作经验,对于借款人的相关信息把握不严,导致平台借款标逾期不还情况时有发生,大大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有的公司虽然认识到了征信体系对于平台的重要性,也建立了自己的一套征信体系,但是这些由网贷公司自己建立的征信体系,并不科学、规范、完整。征信报告的内容与人民银行的差距不小,征信报告的内容很多都不具有权威性,这就增大了网贷平台的风险。在此,小编要建议一下:网贷行业应尽快纳入行业监管,中国人民银行应该出具指导性文件,指导各网贷公司建立起个人信贷征信体系,或者直接将各网贷公司的风控纳入人民银行的征信体系,合作共赢,取长补短,共享征信报告,支持网贷平台规范化运营。
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开放征信报告的代理查询资格,让各个平台加入“央行征信代理查询服务工作”。各网贷公司可以进行企业征信机构的正式备案;同时建议在信用评级备案已放开的情况下,进行信用评级备案。
相关部门可以指导整个网贷行业建立一套统一的征信报告体系,各网贷公司按照指导性文件建立符合自己特色的征信报告。当然,由于各网贷公司处于保密性考虑,一般很少有直接出具借款人的详细信息的情况,或者说出具的信息不多,风控部门的操作方式也不近相同,对于尚处于摸索期的网贷行业来说,共享借款人的征信报告是不可能的。但是,这套体系是必须要建立的,也只有在风控管理中做好征信工作,网贷行业的风险才有降低,才能让广大投资者信服,做好网站的信息透明度,可以提高投资者的信任度,也是做好平台营销的最好方式之一。
以上是小编谈谈自己的看法,不针对任何公司和个人,只希望网贷行业规范化、安全化、透明化发展。
7.个人信贷风险控制 篇七
一、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对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 中国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与简要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医疗、养老、保险等制度的日益成熟,以原始积累方式进行消费的传统观念正逐步被信贷消费理念所取代,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接受消费信贷服务。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是建立在稳定合法的个人经济收入与良好的个人社会信用基础上,主要包括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个人住房装修贷款、汽车消费贷款、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助学贷款、个人留学贷款等业务。近年来,中国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快速发展,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07年1月末中国居民户贷款余额为40 229.32亿元,其中消费性贷款余额为24 721.77亿元;2008年1月末中国居民户贷款余额为51 948.65亿元,其中消费性贷款余额为33 590.86亿元;2009年1月末中国居民户贷款余额为58 415.34亿元,其中消费性贷款余额为37 935.36亿元;2008年1月与2007年1月相比,中国居民户贷款增加11 719.33亿元,增长29.13%;其中消费性贷款增加8 869.09亿元,增长35.88%;2009年1月与2008年1月相比,中国居民户贷款增加6 466.69亿元,增长12.44%;其中消费性贷款增加4 344.50亿元,增长12.93%。可见,随着金融危机的加深,中国居民户贷款和消费性贷款的增速大大降低。
2. 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有利于改善民生。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等重大措施。实践证明,2008年中央扩大内需的系列政策完全正确。最近,中央又将扩大内需作为2009年的政策重点。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特别强调扩大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扩大消费是改善民生的客观要求,已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政策。消费带动生产,没有消费或消费能力,生产没有任何意义。这就要求,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应当成为金融机构信贷业务的重点之一。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基础上,加快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有利于提高城乡居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质量,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应对金融危机的一项重要措施。
3. 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有利于经济发展。
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有利于扩大内需,应当成为中国经济破解内外困局、应对金融危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之一。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1 000美元是消费结构升级的临界点,这预示着中国消费增长空间巨大。特别是在目前的金融危机背景下,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受到很大的限制,消费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必将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客观要求。事实证明,以投资和出口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实现了利用土地和劳动力资源,迅速扩充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厂房、设备等社会和产业资本,推动经济和出口贸易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巨额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国内发展的诸多不平衡等深层次问题,且投资和出口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加快发展城乡居民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改善分配政策,既可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体现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又可以通过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金融机构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因素分析
1. 政策法规不够完善。
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一部统一调整和规范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专门法律,相关的法规也不健全,政策措施没有系统化。现行的信贷政策法规基本上都是针对企业法人制定的,专门针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规定很少,即使有一些政策法规条款,规定也比较抽象,可操作性不强,对失信、违约的惩处办法不具体,使金融机构开办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缺乏法律保障。由于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客户分散,贷款金额小、笔数多,金融机构行使债权的成本较高,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大,使风险控制难以落实,且司法部门在处理涉及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案件时,主要考虑保护借款人或保证人的正常生活,忽视金融机构债权现象时有发生。在目前金融危机背景下,扩大内需的政策使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迅速,金融机构风险相应增加,个人消费信贷法的出台条件已经成熟。
2. 信用环境不够健全。
由于中国整体信用环境不够健全,导致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加大,主要表现在:一是个人征信系统不完善。个人消费信贷风险主要来自借款人的个人信用风险。由于中国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尚在运行初期,可利用资源储备不足,金融机构内部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且个人收入不透明、个人征税机制不完善,金融机构之间缺乏整体信息共享机制和制约借款人的联动机制,加上其他征信部门的系统资源不相互共享,难以对借款人的资信状况作出正确判断,使一些借款人有机可乘,多头借款或恶意欺诈时有发生。二是借贷人还款能力有限。由于社会建设相对滞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分配制度不合理,没有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工资增长跟不上经济发展,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偏低,城乡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不高,借贷人在正常情况下还款能力也相当有限,如果借贷人出现失业或意外等情况,根本没有能力及时还款。三是商品交易二级市场不发达。由于商品交易二级市场法规不完善,交易秩序不规范,手续烦琐,交易费用偏高,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抵押品难以顺利、足额、合法变现,使贷款抵押形同虚设,严重影响了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3. 宏观调控没有到位。
由于金融机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起步时间短、发展迅速,中国人民银行在宏观调控方面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有些宏观调控措施还没有到位。一是宏观调控信息不完善。目前,由于个人消费信贷宏观监测信息系统、与个人征信系统对接的个人消费信贷客户信息系统、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监控信息系统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的硬件设施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加上政策、法规不完善,难以为个人消费信贷宏观调控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加大了个人消费信贷宏观调控难度。二是相关政策措施不配套。主要是金融宏观调控政策与财政政策、工资政策等措施不协调,使单纯的金融宏观调控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如国家助学贷款属于一项政策性很强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而商业性与政策性矛盾长期制约着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使本来应该由国家财政承担的风险却要求由金融机构来承担,严重影响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实施。财政政策等措施不配套,导致金融宏观调控难以取得预期的政策目标。
4. 金融监管存在缺陷。
这主要表现在:一是银监会监管经验不足。银监会作为专门监管机构,成立才几年时间,比金融机构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还晚,因此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监管工作经验、监管制度建设等方面还不成熟,也难以为金融机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意见。二是审计部门审计缺位。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迅速,单笔金额小,业务数量大,审计工作量大,而审计部门由于人手不足、业务骨干少等原因,很难对金融机构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进行全面审计。三是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不善。为了扩大个人消费信贷规模,一些金融机构盲目营销,恶性竞争,对基层下达硬性放贷指标,擅自降低贷款标准,无视风险、违规操作、盲目放贷,导致有人使用个人消费贷款进行高风险投资或炒股,不良贷款增加。金融机构虽然实行了“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管理制度,但机构岗位之间在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管理等方面分工不明、职责不清,对同一个借款人的信用资料分散在各业务部门,且部分资料没有上机管理,难以实现信息共享,同时因利益交叉而导致信息缺乏、权力制衡失灵与贷款预警机制失灵,使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进一步加大。
三、金融机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政策控制措施
1. 完善个人消费信贷政策法规。
完善政策法规是控制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的必要条件。一是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消费信贷法》。要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等制度的基础上,由国务院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消费信贷条例》,然后尽快完善提出立法草案,提交人大通过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消费信贷法》。二是要完善相关法规。如完善个人消费信贷担保制度,它是贷款第一还款来源出现风险时的必要保证,也是制约借款人的一个有力武器。三是加强个人消费信贷司法工作。完善涉及个人消费信贷的司法解释,使涉及个人消费信贷案件有明确的审判依据。四是完善相关政策。为了规范发展个人消费信贷,应尽快完善助学贷款制度,使助学贷款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加强对个人房地产贷款的监测和管理,规范购房贷款制度和贷款条件,满足中低收入者的购房需要;把个人消费信贷与贷款保险业务结合起来;通过加大个人消费贷款回收力度以及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等措施,降低个人消费信贷不良贷款比例,提高个人消费信贷资产质量和效益。
2. 健全个人消费信贷信用环境。
中国人民银行等管理机构应加强信用环境建设,为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创造良好信用环境条件。一是健全个人征信系统。国务院应授权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在现有的个人征信系统基础上,联合各金融机构、银监会、审计、税务、海关等机构,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征信系统,使各部门的征信系统资源相互共享。从目前的实际出发,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在各金融机构内部建立个人客户信用数据库,个人在金融机构的所有业务均有信用登记,使客户都有相对完整的信用记录。第二步,加快建立各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换制度,可以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建立一个股份制个人征信公司,搜集整理个人收入、信用、犯罪等记录,评估信用等级,提供资信情况,为发放个人消费贷款业务提供查询服务。二是提高借贷人的还款能力。按照十七大的精神,各级政府要加强社会建设,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借贷人的还款能力。三是完善商品交易二级市场。建立交易法规,规范交易秩序,简化各种手续,降低交易费用,在个人消费信贷出现不良贷款后,抵押物能顺利、足额、合法变现,减少金融机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
3. 加强个人消费信贷宏观调控。
中国人民银行等管理部门要加强个人消费信贷宏观调控。一是健全宏观调控信息系统。在个人消费信贷政策法规的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要加强个人消费信贷宏观监测信息系统、与个人征信系统对接的个人消费信贷客户信息系统、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监控信息系统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的硬件设施建设,为个人消费信贷宏观调控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二是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主要是完善与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密切相关的财政政策、工资政策等配套措施,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逐步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扩大消费的比重,增加对城镇低收入群众和农民的补贴,为金融宏观调控达到预期效果创造条件,如国家助学贷款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其风险应由国家财政承担,而不能强制金融机构承担,因此,财政部门必须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主动承担国家助学贷款风险,以确保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三是及时提供宏观政策指导。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等部门应及时发布金融宏观政策信息和相关的预警信息,为金融机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提供宏观指导,确保个人消费信贷资金安全运营。
4. 强化个人消费信贷金融监管。
主要措施包括:一是银监会要加强监管。银监会重点要规范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营销秩序,防止恶性竞争,惩罚违法行为,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监管制度,控制风险发生。二是审计部门要加强审计。通过加强审计力量,审查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是否严格执行;审查经销商是否具有担保能力;走访借款人,调查贷款是否真实;审查经销商和开发商账户,了解资金去向;延伸审计,通过调查抵押物登记情况等措施,帮助金融机构减少风险。三是促进金融机构内部加强监管。金融机构内部监管是确保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安全的直接条件。银监会和审计等部门要完善政策、制定措施、加强指导;根据个人消费信贷金融监管情况,发现和总结风险规律,及时进行风险提示;帮助金融机构强化内部监管,促使金融机构完善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管理等环节管理措施,制定简洁有效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操作制度;用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有序竞争,重点开发优质客户;促使金融机构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控制道德风险;帮助金融机构建立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监管体系,有效防范各种风险发生。
参考文献
[1]统计资料.2007年、2008年以及2009年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按部门分类[EB/OL].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2]胡锦涛.党的十七大报告[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3]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4]张茂林,柳劲松.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基本对策[J].金融与经济,2008,(2):89-91.
[5]贾洪进,魏佩全.个人消费信贷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济南金融,2005,(4):33-34.
[6]杨德赢.对商业银行发展个人信贷业务的思考[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4,(2):22-23.
8.个人信贷风险控制 篇八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对策
Abstract:The credit risk restrict directly the finance supply from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 of credit risk through comparing with city commercial bank,and puts forward the ways to control the credit risks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
Key Words:rural credit cooperative,credit risk,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832.3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09)04-0076-03
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是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然而,农信社金融支农的作用并未有效地发挥出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农信社面临的巨大的信贷风险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本文以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比较为研究视角,深入分析了农信社信贷风险的成因,并针对其成因从农信社的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提出了控制信贷风险的对策。
一、农信社与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比较分析
(一)农信社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的共性
农信社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都无法避免信贷风险,它们的信贷风险具有相同的根源即信息不对称。从贷前到贷后这一过程中,委托人(农信社或商业银行)掌握的关于代理人(债务人)的信息(如经济实力、管理水平、盈利能力、信用状况等),与代理人相比一直处于劣势。道德风险决定了银行部门作为委托人在信息上的被动地位。债务人资不抵债的可能性导致了农信社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产生。
农信社和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都存在一定的历史渊源。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银企关系未理顺,农信社和商业银行长期充当第二财政的角色,沉淀了大量的信贷资金,承担着经济改革的巨大成本。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03年6月末,全国共有农信社法人机构34909个,亏损面高达55%,历史挂亏1300亿元①。
体制上的缺陷也可能是农信社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摇篮”。主要包括:(1)经营管理体制,如管理层的决策机制不健全,员工层的信贷人员权责模糊等。(2)风险监控体制,如贷款审核制度不完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缺位,风险指标体系欠科学,风险预警模型不敏感等。(3)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如缺乏竞聘上岗机制,员工培训制度不健全,员工业务素质低下等。
农信社和商业银行外部的扰动因素也可能导致信贷风险产生。首先,政府失灵可能诱导信贷风险。比如有的地方政府追求政绩,利用政府信用向金融机构贷款进行盲目投资,结果投资项目经营不善,导致信贷资金难以回收。其次,企业利用破产、资产重组等形式逃废农信社和商业银行债务。再次,信贷风险属于信用风险的范畴,严重的社会信用缺失是信贷风险的社会成因。而且,金融市场发展滞后于企业资金需求,致使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企业对银行机构信贷形成惯性依赖,这也成为信贷风险形成的潜在原因。此外,宏观经济环境的恶化、利率变动、市场竞争等外部因素也会引发信贷风险。
(二)农信社信贷风险成因的特殊性
农信社是由农民入股,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地方性金融组织。它的服务对象是农民,服务区域在农村。建社50余年来,农信社一直垄断着农村金融市场,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然而,农信社信贷风险与商业银行相比,其形成原因具有特殊性。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主要来自于城镇经济,而农信社信贷风险主要来自于农村经济。农村信用社是地方性的金融组织,它的服务区域主要在农村。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农业,由于农业具有天生的弱质性,加之农村交易条件长期恶化(温铁军、郎咸平,2006),大量的农村资金流向了城镇,致使农村与城镇经济发展失衡。表现在经济总量上,即农村GDP小于城镇GDP,农村GDP增长速度低于城镇GDP增长速度。而且,由于农村人口数远大于城镇人口数,农村人均GDP小于城镇人均GDP(如表1)。
农信社信贷风险的特殊性在微观层面表现为信贷对象具有特殊性。农信社的信贷对象主要是乡镇企业和一部分农户。信贷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信贷对象的经济状况,主要包括资金存流量、盈利能力、信用状况等。乡镇企业是农信社信贷业务的主要对象,是其信贷风险的主要来源,农户次之。
在现行的农村金融体制下,农信社是乡镇企业信贷资金的主要供给者。但是,乡镇企业由于其自身的缺陷,在与城市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经营效益相对低下,造成信贷资产的长期积压甚至流失,增加了农信社的信贷风险。不仅如此,民营企业发展的五大致命缺陷(杜恩,2005)使得其平均寿命仅有两年零七个月,破产现象严重。鉴于农信社与商业银行乡镇企业贷款份额的巨大差异,农信社来自乡镇企业的信贷风险比商业银行大得多。
农户的生产经营面临着诸多不利的因素,使得农户的资本存量和盈利能力均较小。而且,农户抵押能力有限,没有有效的贷款担保,因此,农信社对农户的贷款很容易变成逾期或呆滞。商业银行面临的这种情况则较少。
农信社的政策取向与其经营目标相冲突,存在信贷风险隐患。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信社肩负着艰巨的支农使命——解决农村企业和农户的贷款难问题,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支持,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福利,这是农信社的取向。但是,农信社作为企业,具有自己的商业化经营目标,存在盈利经营的激励。因此,在一个混合的目标之下,农信社很难真正遵循商业原则把经营搞好,严重的道德风险最终导致贷款的无的放矢。这种后果表现在其账面价值上,就是不良贷款比例升高,信贷风险增加。
与商业银行相比,农信社信贷风险集中度更高。农信社的风险集中主要是由两个方面造成的:一是农信社经营的地域限制。这种地域限制主要表现为农信社在机构设立和业务经营上严格按照乡级或县级行政区域分割,贷款一般都发放给相对同质的客户,而且同质借款者的违约风险具有高度相关性,信贷业务的高度集中使得信贷资产无法有效分散。二是农信社经营规模的限制。单个农信社的资产负债规模较小,资金实力薄弱,容易引起单户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升高,风险集中。2005年,全国农信社法人机构平均资产只有1.1717亿元,平均每个商业银行的资产为1885.90亿元。可见,农信社与商业银行相比,资产规模非常狭小,单笔信贷所产生的风险相对集中,风险比较大。
与商业银行相比,农信社信贷风险对自然环境变化更为敏感。良好的自然环境,如丰富的资源禀赋、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变化等,有助于农业生产,为贷款的归还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反之,由于农业生产非常脆弱,恶劣的自然环境不但会破坏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秩序,甚至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这对贷款的归还极为不利。我国最常发生的灾害种类繁多,由此所造成的损失占损失总量的80—90%。自1949年以来,农作物受害面积年均超
过4000万公顷(新华网,2006),给农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直接增加了农信社信贷归还的不确定性。
二、研究结论与农信社信贷风险控制对策
(一)研究结论
1. 作为一种风险,农信社信贷风险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具有共同的形成原因,且具有一般性和共同性。在信贷风险的防范上,农信社可以借鉴商业银行的成熟经验,在经营决策制度、信贷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监督考核制度等方面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减少因内部因素所导致的信贷风险。
2. 农信社的信贷风险与商业银行相比具有特殊性,这是由农信社服务对象及其经营区域的特殊性决定的。多种成因综合的结果使得农信社比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信贷风险。目前,银监会对农信社采用的监管指标与商业银行相同。然而,由于农信社信贷风险的特殊性,适用于商业银行的监管指标和监管措施不一定适用于农信社。因此,在信贷风险的防范上,一方面,农信社应该针对自身的特殊情况,建立起更为完善的风险防范和预警体系,另一方面,还要依赖政府和社会更大的支持和银监会更加严格、科学的监管手段和措施。
(二)农信社信贷风险控制对策
信贷风险不能消灭,但可以对其进行预先识别,并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控制。由于农信社目前的信贷风险控制机制很不健全,信贷风险的防火墙还很脆弱,不能有效地抑制风险、减少损失。为此,本文针对农信社信贷风险的形成源头,对症下药,提出相应对策,有效地控制信贷风险。
1. 内部控制对策。一方面,在农信社内部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体系,包括有效的信贷风险防范机制、合理的风险转嫁机制和科学的风险预警机制;另一方面,农信社经营层面应正确处理商业性经营与政策性经营的关系,既要严格界定商业信贷项目和政策信贷项目的特征,又要特殊对待政策性信贷项目,既要提高自身的效益,又要履行好社会责任;再者,农信社应制定严格的用人标准,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创新考核激励机制,加大职工培训力度,积极开发和利用现有人力资源,建立起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2. 外部控制对策。第一,要积极贯彻“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思想,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投入,发展农村经济,增强农村经济主体的经济实力,为降低农信社的信贷风险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第二,增强农户信用意识,提高失信者的失信成本,降低其失信收益,使市场按照经济主体的信用度配置信贷资金、产品等资源,改善农村信用环境。第三,建立农村经济主体信息征集体系,减少信息不对称。第四,进一步加强银监部门对农信社的风险监管。应设计出更加适合农信社信贷风险监管的指标体系,风险监管指标的设计及其赋值应比商业银行具有更强的风险预警能力,体现出农信社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差异,在监管方式上实现以非现场监管为主导,以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和市场准入相结合的协调监管机制。第五,为农信社建立起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全面推行信贷担保与抵押制度;政府应主动承担起卸除农信社历史包袱的责任, 完善财政拨补资金制度和呆账坏账准备金制度;建立贷款保险制度和组建农村信用担保机构。
注:
① 2004年以后,农信社历史挂亏随着央行专项票据的发行和兑付等扶持政策而有所减少,由于这一数据的机密性,本文无法获得最新数据。
参考文献:
[1]谢敏,李冬.对中国农业信贷风险问题的探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1,(8).
[2]严迅建.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J].浙江金融,2006,(1).
[3]刘民权.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Michel Crouhy,Dan Galai&Robert Mark.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个人信贷风险控制】推荐阅读:
如何控制信贷风险09-11
社会信贷风险06-17
信贷企业风险分析09-16
信贷信用风险排查报告10-25
银行信贷证明法律风险08-22
信贷风险的分类与评估08-23
信贷风险管理刻不容缓(创新产品)06-22
信息不对称与消费信贷信用风险管理10-13
个人信贷业务培训班汇报材料08-30